8/17/2013

歷史之痕,文學之花

六十八年前,八月十五之後的這時際,臺灣處於跨越國度、跨越通行語文的徬徨、迷惘階段。省思二次世界大戰終戰前、後的臺灣歷史,小說家吳濁流(一九○○─一九七七)的《亞細亞的孤兒》和《無花果》、《臺灣連翹》三部曲,應該是臺灣人必讀的經典。但我們的本國語文教育並沒有這樣的視點。 我們的本國語文教育是以「中國」為國家基盤,以「中國國民黨」的殖民統治性為方針,缺乏近代進步意識與新文化視野。同樣屬於殖民體制,比起日本時代殖民政權的自信,戰後殖民政權因為流亡性質,思想控制壓迫更為嚴重。本國語文教育不是啟發,而是壓制的枷鎖。 《亞細亞的孤兒》原名《胡太明》,是吳濁流在日本時代末期開始寫作的文學見證,以日文記錄臺灣人的悲哀命運,更跨越到戰後面對祖國的迷惘。一九四六年,分篇發行;一九五六年,在日本出版全本;一九五九年,以《孤帆》為名,在臺灣出中文譯本;一九六二年,又另出版中文《亞細亞的孤兒》。 《無花果》是吳濁流的自傳性小說,於一九六九年完成。描寫的是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到十月十七日,國民黨中國軍隊、行政長官公署官員搭美軍軍艦四十多艘來臺的六十天「臺灣在無政府真空狀態下,安靜平和、自律自治的日子。」但臺灣青年在基隆碼頭構築望樓遠眺、期盼的祖國軍隊到來後,卻成為臺灣人必須承受、無法承擔的悲哀。這本書在一九七○年出版時,遭禁,後收於「新台灣文庫」(前衛出版)。 一九七三年,吳濁流七十四歲時,發表《臺灣連翹》一部分,對二二八事件有指陳、揭露許多半山(附和國民黨中國來臺接收、並出賣臺灣人得名得利的一些日本時代前往中國參加中國國民黨者)的罪證,生前遺囑交代死後十年、適當時際出版。後收於「新台灣文庫」(前衛出版)。 歷史藏在文學裡,終戰前後的臺灣際遇在《亞細亞的孤兒》和《無花果》、《臺灣連翹》的書頁之中。臺灣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思前想後,這就是要翻閱的文學,要細讀的歷史。生活在臺灣的人們不能只被眩惑在大江大海,我們小小的島經歷過不斷被殖民的印痕。先人之血,歷史之痕,文學之花。生活在這土地的人們,要閱讀、凝視這樣的歷史。 (作者李敏勇,詩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