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6/2013
糾集公民力量 追求正義社會
八月三日,凱達格蘭大道上,「冤」、「真相」,幾個LED光束被打上總統府的塔樓,二十五萬公民經由網路的動員,自動自發的匯集在台北街頭,對馬英九總統所領導的政府表示最強烈的反對。這是「白衫軍」近期的第二次走上街頭,主導的「公民一九八五行動聯盟」宣布即日起要以「公民之眼」時時緊盯著政府,並且不排除再走上街頭。對於台灣公民社會此一「異軍突起」,近來不少輿論將之與紅衫軍類比,其實就本質而言,這二者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白衫軍」絕對是革命性的創舉。
將「白衫軍」與紅衫軍放在一塊,源於上週六晚會上「公民一九八五行動聯盟」成員自己的比況,當時,他們在舞台上指出當晚的人數已經超越了紅衫軍。人數,是量化的比較基礎,不能說沒意義,但相對是表象。紅,終究還是顏色,與強調以白對抗黑,當然不在一個層次。這次的集結,非出於政治人物、意見領袖的號召;不強調英雄主義,甚至直言不需要英雄;沒有政黨的介入,事實上也很難介入;手段單純,未進行大規模的社會募款;訴求清明,未負載複雜的政治目的,都是有別於二○○六年紅衫軍的獨特性。
尤其,這股新生的力道,與紅衫軍的組成階級,非交集遠大於交集,說白了,既得利益階層的比例小到不是主流,因此被界定是一股不滿現狀、要求改變、追求正義的社會進步力量。只是,過去是潛在的,如今則被帶領到檯面上,而且是以網路穿透的路徑,不但順利在市場上架,而且獲得傳統媒體的呼應與擴大效應,因此鼓舞了所有的人,特別是沉默的多數。
「白衫軍」形塑的壓力出現後,我們看到若干反動的勢力雖不敢對其小覷,但是本能地開始為當權者移焦卸責。例如,「白衫軍」很明白地與這段時間投入抗議的各種公民團體、社運組織連結,並且當眾說出:這個公民社會欠他們一份支持和鼓勵。隨之立即出現所謂「強拆大埔、核四公投、服貿協議、下士之死,都有不同的是非曲直可以論斷,但主政者未能好好澄清應對」。這種巧妙的顛倒是非,用意在強調前述種種爭議政策都是對的,只是無能,溝通不夠而已。如此為權力服務的灰色手法,事實上是與白衫軍清楚的訴求在進行柔性對抗,其隱於文字迷霧下的意識形態作祟,意圖混淆公民社會的認知與警醒。
又如,當「白衫軍」將所有矛頭對準馬英九的「你們是民,我才是主」,現場群眾並高呼馬下台時,同樣有一群當權者扈從馬上使出了乾坤挪移與統戰功夫,竟指「當白衫軍在凱道靜坐時,民進黨占領國會議場之舉已無人聞問」。殊不知,今天由「白衫軍」所代表的體制外力量,如果不選擇走上衝進總統府之途,就必須經由體制內的法定程序來兌現並完成他們的主張。霸佔主席台與走上街頭,對於當前台灣的憲政困境,只要目標一致,就是缺一不可的分進合擊,兩者根本不存在「高下立判」的區隔。這種唯恐在野黨獲益的心態,是非常赤裸裸的權力邏輯,如果如這些人所言體制外才是高明,那麼他們是贊成白衫軍號召大眾今後帶著「公民之眼」,在馬英九所到之處如影隨形地盯梢嗆聲囉?若非如此,則這種蹩腳的保皇之作,不覺斯文掃地?
這次的白衫軍運動,雖非政治人物所發起,其造成的影響也跨越了傳統的政治界線,但是他們的訴求都是非常紮紮實實的「政治」,這群年輕人也直指他們要以憲法賦予的公民身分來主導議題,包括今後將在立法院登場的核四公投、服貿協議等等,因此較精確的描述是他們要以黑白標準取代藍綠壁壘,糾集公民力量共同參與政治、追求公義社會,以避免淪為統治者的奴僕。這個發展告訴我們:台灣的新一代是有希望的,台灣因此也將充滿希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