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2014

服貿不能治根本

殷乃平



當行政院主計總處修改GDP計算公式讓2013年台灣的GDP成長率提升到2.11%,讓它的排名居亞洲四小龍第二時,卻有媒體指出,根據WTO的統計資料,台灣對外貿易總值近10年來總位居四小龍之末。

藍綠對峙造成恐慌

若是再深入觀察,1990年代台灣GDP成長率平均值為6.4%,失業率都在2.9%以內;2000-2009年平均GDP成長降為3.4%,其中01、09年都是負成長,平均失業率提高到4.4%;到了2010-2013這4年,GDP成長除了2010年因為大陸的「讓利」使GDP增長跳升到10.7%之外,其餘3年平均僅2.4%,而4年來的失業率略增至4.5%。這些數字顯示台灣經濟每下愈況,競爭力減弱,冰凍三尺,自非一日之寒,問題眾多,若不立下針砭,未來的持續發展不容我們樂觀。
1998年9月台灣出口遽跌,股市崩盤,傳統產業受重創,官方紓困政策又將銀行業賠了進去,估計銀行逾放超過2兆台幣,信貸強烈緊縮,造成頗多傳統產業不支倒閉,台灣引以為傲的中小企業受傷最重,而銀行業陷入長期整理之中。同時2001年國際網路股風暴,加上電子業不景氣,台灣經濟出現多年來首度的負成長。此時,適逢政黨輪替,有人指出高科技企業獲利高,卻享租稅減免,建議取消,加上政治上的藍綠對峙,造成經營者恐慌,上、下游、周邊產業紛紛組團前往大陸,蔚為風潮,到如今,台灣五百大未赴大陸設廠者幾希矣。
這一波產業出走,讓台灣出現日本式的產業空洞化徵候,工廠遷移,服務業無法吸納釋出的人力,失業大幅增加,勞動市場中供增而需減,工資停滯,民間消費需求低落,十年來,台灣經濟欲振乏力,與日本失落二十年的經濟有頗多雷同之處。當然,這種結構性的轉變並未引起執政者的警覺,中央銀行維持的低利率環境,一方面是協助銀行自救,另一方面是刺激國內的投資,詎料低利的資金更加快企業出走的速度,有人估計,流出的企業對外投資幾乎等於台灣的整個外匯存底。
另一影響頗大的是政府政策引導經濟走向的能力失靈。往日,台灣的經濟奇蹟的主要推手是高瞻遠矚的政府政策。2002年的兩兆雙星計劃用了5,879億台幣補助、投資光電、半導體業,對產業前景分析不足,終於在力晶、茂德、瑞晶等破產重整後,失敗收場。以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法,政府既然沒有能力「挑選贏家」及「拯救輸家」,就不應透過補助過度介入競爭市場。當然,隨後的633發展目標、愛台12項建設、振興經濟方案等,除了少數政治口號性者,針對金融海嘯衝擊應急性的政策外,缺乏對台灣長期經濟擘劃及未來經濟發展方向指引,而對現有產業結構的重整亦付之闕如。


競爭力消失難改變

至於加入WTO與FTA,只是避免台灣的對外貿易因為缺乏這些自由貿易協定而更加惡化,ECFA與服貿只是其中的一環,卻不能改變已存在的台灣經濟結構缺失與競爭力逐漸消失的根本問題。由此觀之,也許目前真的是需要召開「經貿國是諮詢會議」,來檢視台灣經濟問題的時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