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彭博通訊社》(Bloomberg.com)今年4 月間以「世界需要為下一個核電事故做好準備」為題,從核電安全紀錄、科技的被動性,以及實質後果等多個層面,對世界核電政策做出通盤檢討,結論中指出,難以避免疏失錯誤的核能科技,並非下個世代可以永續發展的能源方向,基於這個原因,全球176國之中有86個國家拒絕核能,矢志建立「非核家園」。
《彭博社》指出,自從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核能在西歐部份國家已經不再具有說服力;然而核能在亞洲卻仍異軍崛起,擁有致命吸引力,例如中國有28個核反應爐興建中;俄國、印度、及南韓也打算建造21座以上的核電。報導引述世界核子委員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指出,僅管世界上有176個國家新設的核子反應爐正在興建或計畫興建中,但是全球仍有半數86個國家是「無核家園」,他們之所以勇於向核能Say No,是因為1979年發生美國三哩島核災,1986年的烏克蘭車諾比核能廠爆炸。報導中也引述核能工程專家的看法指出,向來處事嚴謹慎重的日本,仍然發生2011年311 福島核災,因此未來世界上的核電事故還會繼續發生,而且毫無處理核災經驗的國家將首當其衝,風險最高。
核能安全紀錄方面,《彭博社》認為,核災事故的最大問題是沒有固定的規則型態可循,飄忽不定;現行科技也對於控制核污染外洩的核災擴大問題,出現技窮。而且核污染的成本,更是龐大天文數字,以福島為例,根據日本官方估計,清除核污費用高達1960億美元(相當於約台幣5.9兆元),而且未來還要花費40年才能完全根除核污染。前美國核子管制委員會主席傑茲蔻(Gregory Jaczko)指出,對於核子事故,人類只有後見之明;至於,未來的核電事故,何時發生、如何發生?係完全無法預測。
關於核能科技的被動屬性,《彭博社》引述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指出,科技能夠做到的是,將核燃料棒熔毀的機率降至2萬分之一個運轉年。不過,前美國核子管制委員會主席傑茲蔻認為,核災不是機率問題,也不是科學假設性與統計的推演;一旦一個國家要發展核電,將必須把核災嚴重後果一併承擔;換言之,機率只是科學假設,一旦發生核災則是實質的生死交關。
關於核災所帶來生存社區的摧毀性,《彭博社》指出,車諾比事件所引發的輻射外洩,污染了15萬平方公里區域內的土地,也造成60萬人被遭撤離,其中包括20萬當地民眾。根據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的看法,車諾比車件也是引發前蘇聯於1991年崩解的因素之一。至於福島核災,直接導致當時的日本首相菅直人(Naoto Kan)下台,數十萬人成為核災難民;摧毀了當地人民賴以維生的漁區、農業與觀光,並因而引爆1960年代以來日本最大規模的反核示威。
《彭博社》也引述前美國核子管制委員會主席傑茲蔻的觀點指出,核能科技的無能處理核災問題,等於宣告了核能躍進擴展時代的終結。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核工所教授洪安(音譯Joonhong Ahn)表示,科技無法避免核電事故發生;所以,發展核能國家必須考慮,是否具備能力處理核災事件後的復元與龐大重建事宜,因為將高度危險性的核電冠上矛盾詞「安全」,係哄騙欺瞞,也將是不可能被實現的神話迷思(Myt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