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2014

中國「老紅木」需求毀壞湄公河森林

紐約時報看中國
黃少傑

在毗鄰越南的中國浦寨,工人們卸下半成品紅木傢具。木材在運到中國之前,先在越南經過了粗加工,部分目的是為了規避對木材出口的禁令。

一家環境監測機構稱,中國對豪華傢具高漲的需求以及文化傳統的復興,不僅破壞了東南亞鄰國的森林,還在整個地區引發了一波犯罪狂潮,甚至有人因此喪命。

總部位於倫敦的環境調查署(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gency)最新發佈的報告稱,非法砍伐和腐敗行為已成為交趾黃檀幾近消亡的一個原因。這種熱帶硬木生長在湄公河流域國家,包括泰國、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現在已越來越稀有。


這份報告是根據過去10年的調查得出的。報告中稱,這些國家的法律都禁止砍伐和出口這種木材,但中國對這種色澤厚重的木材(在中國被稱為「老紅木」)需求如此之高,因而推動了整個地區的非法砍伐和走私活動。「從2000到2013年,中國共進口了350萬立方米的紅木木材。2000年以來,幾乎一半的中國紅木進口——1666471立方米,價值將近24億美元(約合150億元人民幣)——來自湄公河流域。」

近幾年的調查發現,目前在泰國最多還有10萬棵交趾黃檀,在鄰國則幾乎絕跡。

砍伐殆盡的森林很難恢復。需要「50到100年才能產出木材」,環境調查署的高級森林項目負責人傑戈·沃德利(Jago Wadley)在接受採訪時說。

該機構發現,受到威脅的不光是樹木,還有人命,比如當非法砍伐者遭遇執法人員時。

「這個行當使用的工具是鏈鋸、槍支,甚至火箭筒,」報告寫道。在泰國,「自2009年以來,有數十名護林員遇害」,原因是在森林中遭遇盜伐者時發生槍戰。那些盜伐者來自偏遠的農村或柬埔寨。據報道有45名柬埔寨盜伐者「被泰國軍隊射殺,而這只是2012年一年的數字。」

作為調查工作的一部分,環境調查署的卧底調查人員見到了一些商人,他們以現金或毒品作為報酬,讓貧窮村落的村民砍伐這些木材,並最終把木材賣給中國的交易商,在此過程中常常要賄賂政府官員,該組織森林保護項目負責人費斯·多爾蒂(Faith Doherty)說。

多爾蒂在接受採訪時說,「有時我們要花費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弄明白真實的狀況和背後的參與者。」

多爾蒂說,為了探究湄公河流域遙遠森林中的樹木遭到砍伐,最終滿足中國「前所未有」的需求的整個過程,也使用了中國政府和聯合國(United Nations)貿易統計數據庫Comtrade的貿易數據。

至少從大約600年前的明代開始,紅木傢具在中國就已經備受推崇。但直到最近,紅木的消費才達到了報告中所指出的那種不可持續的水平。對豪華商品的需求在毛澤東時代曾長期受到壓抑,到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經濟繁榮中才又爆發出來。

「中國過去30年用掉的」亞洲紅木資源,「是明清兩朝加起來的兩倍,」現居北京的紅木傢具和木材收藏家於鴻雁說。「中國傢具史大致也是一部採伐史。」

消費量的激增使價格一路飆升。2011年,調查人員發現,上海一張紅木床的零售價高達100萬美元。行業協會中國紅木委的數據顯示,高級紅木傢具的價格在2013上漲了三倍。該機構預測,紅木傢具的價格2014年將穩中有升,這一預測迄今為止似乎已經得到證實。

文化傳統並非驅動紅木市場火爆行情的唯一因素,投機行為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國的新貴需要一個安全的地方來儲存財富,於鴻雁表示。「這幾年房市股市不怎麼好,因此紅木木材和傢具開始作為一種理財產品出現,」他說。「人們炒作紅木就像炒股票一樣。」

從1998年起,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就把交趾黃檀列為「脆弱」物種。去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簡稱Cites)在附錄二中將其列為「瀕危」物種,如果沒有Cites的許可,禁止所有交趾黃檀木材的出口。

不過,Cites的禁令只涵蓋原木、鋸材和板材,環境調查署已經敦促Cites的各締約方彌補這個漏洞。

於鴻雁說,「商人可以在產地粗加工,然後作為傢具半成品進口,這樣就避開了Cites的禁令。」

為了應對木材貿易的需求,該機構的報告呼籲中國暫停所有從湄公河區域進口紅木的活動,直到來源國家拿出證據,證明未來的出口不會威脅到該國交趾黃檀的數量,因而是可持續的。

與此同時,中國消費者對這種稀有硬木的喜愛似乎沒有消減。

「過去我們中國人會說買圈椅,買一張字台,」於鴻雁說。「現在大家都說買紅木圈椅,紅木字台。材料被擺在了第一位,所以這種價值觀已經變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