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2014

為什麽中國需要綠色商業?

 
氣候變化和環境壓力給商業帶來的威脅日益明顯。比如過去兩年中,投資者、非政府組織、銀行和智庫就曾就化石燃料儲備作為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帳面資產的價值,展開了一場激烈爭論。

正如國際能源機構指出的,如果世界各國領導人認真對待他們做出的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的承諾的話,“到2050年所消耗的化石燃料絕不能超過現有儲量的三分之一...... 除非碳捕捉與封存(CCS)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用“碳跟蹤計劃”的話來說,這些石油儲量是“不能燃燒的”碳;同時隨著按比例縮減煤炭使用量壓力的增大,煤炭儲量也將處於類似的監督之下,以控制其對空氣質量的影響以及減少碳排放。

這些對市場和投資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風險。另外一些壓力以各種方式體現出來:資源競爭和資源管理的改善需求;同時給能源和經營帶來風險的水短缺;隨著各國政府以新規則應對新的限制而帶來的未來管理中的偶發事件。配額的可利用性和條件也受到氣候風險的制約。

事實表明,產業界迄今還未對氣候變化做出應有的反應。最近,致力於產業可持續性的非營利組織CERES就美國產業界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600多家美國主要上市公司(占美國股票市場總 市值的四分之三)中, 沒有幾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有足夠的進展,或者給予這些風險足夠重視。

很多層面的商界領袖都明白,投資者、管理者、商業夥伴和客戶將會越來越多地從環境角度來評判企業的業績,這意味著負面影響將處於劣勢,而對環境可持續性的積極貢獻則會受到鼓勵。全球會計巨頭畢馬威已經算出,2008年由全世界300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造成的環境破壞達到驚人的2.15萬億美元。盡管許多美國企業都報告說它們都將進行某種形式的氣候管控,並表示它們已經開始將氣候變化列入其財務規劃,但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幾家大企業仿效聯合利華的做法,後者公開承諾在2010年到2020年之間,實現銷售額翻番的同時將氣候足跡減半。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世界碳排放總量最大的國家,而且還是世界主要的製造業中心,同時還面臨著長期存在的環境危機。因此,無論對於避免災難性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還是對於中國建成習近平主席所說的“生態文明”的自身努力,中國產業界應對可持續性挑戰的能力都將具有決定性意義。

中國對於環境危機給未來經濟繁榮和人民健康福帶來的威脅越來越關註,這在中國政府對於環境失責企業的堅決治理中得到了體現。如在馮安2013年的報道中,北京市政府關停了200家兩高(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投資方遭受了嚴重損失。即使負責任的企業也並非全無風險:比如清潔可靠的供水是企業的基本需求,但中國許多地方已經遭遇了極度的缺水問題;還有一些項目在規劃的後期被迫中止,原因是遭到不信任感強烈並且日益活躍的中國公眾的反對。在海外同樣如此:比如在秘魯和緬甸,由於對當地公眾意見的誤判或者沒有達到當地環境標準,中國企業嚴重受挫。

為了在未來能夠成功地經營,無論在國外的中國企業還是在中國的外國企業,都必須展示出它們在資源限制內經營的能力,以減少其造成的環境損害,並對此負責。環境治理和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常常被視為產業的負擔,但那些最富創造性和長遠眼光的企業的實踐證明,限制也可以成為刺激創新的動力,負責任的企業將得到眼光越來越敏銳的客戶的青和回報。

自從2006年創辦以來,中外對話記錄了中國環境危機的方方面面,發表了中國國內外分析家、決策者和民間團體的各種真知灼見,以促進知識分享和合作。過去一年中,我們的註意力越來越多地集中在中外產業界在各個層面的行為和影響上,既揭露污染者,也宣傳弘揚那些能夠帶來積極的未來希望的創新模式和最佳實踐典範。中國是快速前行的未來實驗室,中國和中國產業界的決定將影響我們所有人。在中外對話本期雙月雜志特刊上,我們很高興與您分享一些最新成果,我們將繼續對這個至關重要的領域進行報道和分析。

中外對話(www.chinadialogue.net)是一個致力於環境問題的中英雙語網站,總部位於倫敦,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性組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