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輝
2013年預計會有6,832名博士生畢業,但職缺只有342名,換算出來失業率高達95%!如果扣除在職進修名額,以及計入一些媒體沒統計到的職缺,失業率也許會低一些,但仍舊高得驚人。另外,有些博士會去遷就碩士或學士就可以做的工作,甚至全省兼課來勉強維生,這些狀況都算是「低度就業」,不符合唸博士班的初衷與訓練的目的。因此,博士供過於求的問題確實是非常嚴重。
不過,國科會副主委和主委都先後出來吹口哨壯膽,預測博士生供過於求只不過是「短期現象」,「最快十年內有可能轉為供不應求」。這是睜眼說瞎話!
國科會的計算式裡把有就業的博士生都理解成「企業界對博士的需求」,而漠視其中很多人是遷就學士或碩士即可應徵的工作,因而高估業界對博士的需求。另一方面,國科會還漠視未來十年內將累積大量「低度就業」或者滯留國外的博士,他們將會比剛畢業的博士更具有職場的競爭力。因此,必須先去化這些博士,新手博士才有正常的就業管道。認真這樣算的話,博士供過於求的問題,可能再拖二十年都解決不了。
過去的博士主要就業市場是大學,少子化使得既有大學教師都憂心一職難保,更別說吸納新畢業的博士。如果產業界沒有明顯擴張研發的需求,博生當然會持續地供過於求。問題是,要改變產業的需求,必須先改變產業界的技術水準與產業結構。這不但曠日費時,而且政府根本無心於此。
台灣的大企業幾乎都在做代工,或者沒有品牌的設計與製造。代工產業的設備、製程、原料乃至於操作手冊都是進口,因此鮮少需要研發。另一方面,沒有品牌的設計與製造只需要碩士訓練就綽綽有餘,根本不需要博士作研發。
其實台灣絕大多數企業界的技術水準明顯落後先進國,他們需要的是有能力引進國外既有技術的人才,而不是從基礎研發做起的博士。台灣產業界的技術水準落後美國產業界五至十五年,業界所需要的技術可以用其他更快速而低風險的方式取得。早期廠商是從日本聘請退休的技術工人來台,指導生產日本淘汰掉的機種;後來科學園區是從矽谷聘請台籍工程師回來,操作進口機器;近年來晶片設計公司才開始靠自己的能力在做設計,但是主要的理論、規格、產品架構都是抄襲國外,關鍵軟硬體直接購買國外的智財來整合,需要自己克服的多半是不需要艱深學術基礎的工程問題。在這樣的產業結構與技術需求下,能需要幾個博士?
偏偏國科會的各種獎勵與補助,教育部的審查與評比,以及各大學的教師升等都是看論文著作的數量,而完全不管這些研究對台灣與學生的貢獻,因此需要大量的博士生當底層的學術奴工,也因此拼命創造假性需求。
學術已經變成怪獸,她像惡性腫瘤一樣地只為自己的目的而不斷地擴張,系館一棟比一棟寬敞、豪華,利用率極低的昂貴設備一部又一部地擱置在陰暗的角落與灰塵裡,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慾與虛榮心,而跟社會的需要徹底脫節,也不考慮學生的未來與需要,還持續地向學生灌輸「未來利多」的假消息。這樣的學術圈,其實已經無異於神棍,而變成「有組織的詐騙集團」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