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德 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二期 100年6月
本文對人間佛教論述之現況作分類,分為「人物思想之主題論述」、「思想(宗門)特色和時代意義」、「理論和實踐」、「傳統和現代」、「反思和評論」、「比較和論辯」、「開創性論述的嘗試」七項,而這主要是就論述的內容所作的區分,以助於一鳥瞰式的入門認識,進而掌握近二十年來臺灣地區「人間佛教」研究概況。此外,文末對於人間佛教研究現況提出初步反思,包括「學術和信仰間分際的拿捏」、「人間佛教論述可重視的課題」,以及「論述朝國際化開展」,以供作未來從事人間佛教研究者的參考。
關鍵詞:太虛;印順;慈濟;佛光山;法鼓山
一、前言
「人間佛教」是當今臺灣佛教發展的主流,而隨著此潮流風起雲湧,諸多關於人間佛教的著述如雨後春筍的發表與出版。本文即是對此現象作一概略的介紹,以幫助了解現今人間佛教的研究現況。
本文除「前言」和「結語」外,大致分三個部分,首先對「人間佛教」此概念之內涵作簡述,討論當今人間佛教的推動者之間,有哪些是相互共許的,而又有哪些是彼此互異的;其次,進入本文的正題,對於人間佛教論述之現況作分類,主要分「人物思想之主題論述」、「思想(宗門)特色和時代意義」、「理論和實踐」、「傳統和現代」、「反思和評論」、「比較和論辯」、「開創性論述的嘗試」進行介紹;最後,對人間佛教論述現況作反思,其中包括「學術和信仰間分際的拿捏」、「人間佛教論述可重視的課題」、「論述朝國際化開展」三個子題。
二、「人間佛教」之共與不共
近現代中國佛教日益走向衰退之際,到了民初諸多有識之士倡議佛教改革運動,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太虛法師所主張的「人生佛教」。而在因緣際會下,此佛教改革浪潮,已於臺灣看到初步的成果;即臺灣主張人生或人間佛教的人物或團體,其數量和規模已有一定程度,而在這些「人間佛教」的浪潮中,到底有哪些共同點及差異處呢?以下作初步簡介。
(一)共同之傾向
雖然「人間佛教」此一內涵的認知有諸多可能之面向,但基本上可包括下列三個共同點:
1. 改革、反省宋代以來佛教信仰趨勢
「人間佛教」乃是對傳統以來(特別是宋代以來)的佛教信仰趨勢進行反思,以回應華人佛教的信仰問題。換言之,人間佛教雖承接中國傳統,但也對此傳統進行思索,乃至於追求革新。而此反省傳統的走向,未必就是否定傳統,而是認為傳統的信仰模式(如禪、淨、拜懺、法會等修行)面對當代乃是不足、不夠的,而不能只是如此。
2. 以太虛大師為精神領袖
人生佛教的思想,自民初時期太虛大師倡導以來,已有近百年的光景;而今日臺灣提倡人間佛教的團體,皆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太虛大師的影響。(註1)如印順法師一生最尊敬的老師即是太虛大師,而聖嚴法師亦認為,近代中最值得敬佩的出家人是太虛法師。(註2)因此,可說今日臺灣人間佛教皆以太虛大師為精神領袖。
3. 菩薩道入世精神的重振和貫徹
雖然現今人間佛教為主的團體,可說是各唱各的調,有著明顯多元發展的傾向,但異中有同的是重視菩薩道入世精神的重振和貫徹。因此,入世的社會關懷工作,例如:慈善、教育、醫療、文化、環保等,皆是這些團體所重視,可說人間佛教入世關懷的心志,乃是共通的。人間佛教精神理念的落實,即是大乘佛教菩薩理想的開展與發揮。(註3)
(二)偏重之不同
人間佛教路線開展的差異,一直以來皆是如此。如一樣是太虛大師學生的慈航和印順兩位法師,兩人的佛教見解就不一樣,甚而險形成對立。(註4)而同為師生的太虛大師及印順導師,兩位的佛教思想亦有所差別,並曾在文字上彼此交鋒,互不相讓。(註5)而就好比印順法師對他一生最尊敬的老師──太虛大師的思想,有諸多看法上的不同;同樣的,臺灣人間佛教各個團體及領袖間明顯的差別,也可想而知。然而,大乘菩薩精神的可貴,在於開闊的格局及胸襟;意即菩薩道的修學,乃不拘於一格,而廣於接納、容受各種可能的修學形式。
人間佛教差別主要在偏重面向的不同,菩薩道的精神理念可說是一致的,例如慈濟功德會推重慈善、醫療等志業;佛光山、法鼓山則較重視佛教文教事業。而這些重點的不同,可謂各自模式的人間佛教,例如佛光山星雲法師的弟子滿義法師曾出版《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註6)揭示佛光山志業著眼之人間佛教路線。此外,印順和證嚴兩位法師雖為師徒關係,但印順法師以佛學著述為重,重視佛教思想與文化的論述,而證嚴法師以慈善濟貧起家,重視力行實踐,不著重探究佛典中精深理論。因此,印順法師的佛法論述中,龍樹、提婆、無著、世親等論師,是時常標舉的思想人物,但證嚴法師卻鮮少提及這些佛教思想家。
印順法師曾根據古說,把佛教的出家人分為三種,分別是重於修行、學問及興福的區別。(註7)其中修行,乃指傾力於身心的修持,以求剋期取證、證悟解脫,而學問則重於佛法義理的探索,至於興福則是以慈善救濟為主。(註8)印順法師也曾表示,在「修行」、「學問」、「修福」這三類出家人中,自己是著重在「學問」,重視佛教經論的閱讀思考,以從三藏聖典中去探究佛法。(註9)如此,從這三類的區分,可以看出不同人間佛教發展的著重點。例如,就這三種區分而言,證嚴法師顯然著眼於利益眾生的慈善志業,而與印順法師有別。而也由於印順法師學問性格濃厚,近似於古代所稱之「論師」,因此主要從佛教法義的闡發中,去利益他人與自己,而實際所作之事行則相當有限;如此,聖嚴法師曾形容印順法師是個「只會看病而拙於治病的學者風貌」,(註10)僅能精準地看到傳統佛教病因之所在,卻難以提出具體有效的藥方。而證嚴法師所開展的慈濟志業,可說彌補了此一不足。
總之,人間佛教的大德們,雖皆以大乘菩薩道的精神為核心,但著重點及開展之風格,卻相當不同,而各自抉擇出自己的一條路。換句話說,雖然彼此間傳承的是「為佛教、為眾生」的信念,也都展現出高尚的宗教家的典範與人格,但由於此「為佛教」、「為眾生」的偏重不同,在菩薩道上開展出不同路數。(註11)
三、人間佛教研究現況之概述
近二十年來以「人間佛教」為主題或與此相關的著述可謂蓬勃發展,展現的「形式」有會議論文、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及專書探究(包含把學位論文改寫為專書)等;而論述的「內容」從傳統的佛教歷史、地理、文獻考證到現代化的管理經營、生態環保等,乃是不一而足。
由於近二十年來人間佛教之論述相當豐富,涵蓋層面非常廣泛,一時難以窮盡收集,更無法深度評論,因此僅就人間佛教大致的論述範疇作概述。以下本文就以「人物思想之主題論述」、「思想(宗門)特色和時代意義」、「理論和實踐」、「傳統和現代」、「反思和評論」、「比較和論辯」、「開創性論述的嘗試」七個面向,簡介近二十年來臺灣地區人間佛教論文之研究,以掌握人間佛教論述大致含攝的範圍;而必須一提的是,此分類乃是大致的區別,其中有一些論述可能跨含兩種(乃至以上)的範疇。
(一)人物思想之主題論述
以當今臺灣人間佛教之人物進行主題研究的碩博士論文或專書乃不在少數,例如江燦騰《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中心的薪火相傳研究論文集》(臺北:新文豐,2001年)一書即就印順法師的淨土、禪、太虛和印順之異同,以及研究方法等進行討論;此外,邱敏捷博士論文以印順法師思想為探究的主題,而撰有〈印順佛教思想研究〉,之後出版《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臺北:法界,2000年)一書。而也有以人間佛教行者某個觀點或修行法門進行論述,如性廣法師就其碩士論文〈印順法師禪觀思想研究〉,出版《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印順導師禪學思想研究》(臺北:法界,2001年),即是一例。此外,辜琮瑜博士論文撰有〈釋聖嚴禪學思想之研究〉,後出版為《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臺北:法鼓文化,2002年),以及林其賢所撰〈聖嚴法師的倫理思想與實踐:以建立人間淨土為核心〉(2009年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論述聖嚴法師的倫理暨人間淨土思想,皆可視為是為特定人間佛教思想的人物之主題論述。
以上主要是學術性的研究,也有介於學術性和通俗性的論述作品,例如何日生所撰《慈濟實踐美學──行入證嚴上人的思想與實踐》(臺北:立緒,2008年),分有「生命美學」及「情境美學」上、下兩冊,介紹證嚴法師的思想理念,即可說是此類型作品的代表;此外,先前所述刊於《普門學報》的〈「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一系列的文章,也可歸為此類。至於非學術性的一般論述不知凡幾,這些著作類似於人物傳記,而帶有介紹、宣傳和典範呈顯、激勵人心等作用,如潘所著的《證嚴法師:琉璃同心圓. 修訂版》(臺北:天下遠見,2009年)和《看見佛陀在人間──印順導師傳》(臺北:天下遠見,2002年)等皆是。
(二)思想(宗門)特色和時代意義
臺灣人間佛教繁榮的盛況,或從學問來說、或就團體而言,而有「印順學」、「印順學派」、「後印順時代」、「慈濟人」、「慈濟宗門」、「靜思法脈」、「中華禪法鼓宗」、「佛光人」、「佛光學」等新興字詞;其他如「人間淨土」、「人菩薩行」、「心靈環保」等詞彙,對臺灣佛弟子也並不陌生,各道場紛紛編輯各自的語錄或小文集,如慈濟的《靜思語》、佛光山的《佛光菜根譚》與《星雲禪話》,以及法鼓山的《108自在語》、《智慧掌中書》等,以簡潔明快而又實用有效的弘化方式,因應忙碌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及信仰需求。
這些有別於中國佛教傳統的開創性作風,在人間佛教的論述中,也是著眼的重點之一,而為主事者的思想或宗門特色作了介紹和探究,並彰顯其中的時代意義。如在「印順學」方面,藍吉富編有《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印順導師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正聞出版社,1988年),而且寫有〈台灣佛教史上的後印順時代〉、〈印順法師佛學思想的特質及歷史意義〉(註12)及〈印順法師在台灣佛教思想史上的地位〉(收於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會議論文集);甚至也有學者細部的就某一個課題作析論,指出印順法師某一觀點的特色及價值,如賴賢宗〈當代台灣如來藏思想的諍議與回應──邁向後印順時代的如來藏學〉,(註13)即就印順某一主題的論點析述思想特義所在。
此外,人間佛教相關的研討會也多以「思想(宗門)特色和時代意義」作為主題,如2010年「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即以學術論文發表的方式,探討聖嚴法師學思與實踐之時代意義,其中主題即訂定為「聖嚴法師的教導與時代意義」,以期落實弘揚聖嚴思想的宗旨,並使影響能擴及海內外。(註14)
(三)理論和實踐
在人間佛教論述中,理論暨思想法義的探究乃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同樣地,人間佛教入世的實踐及關懷,特別是龐大的團體規模,所呈顯的有效率的組織運作,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而成為探究的題材之一;因此,人間佛教「理論」和「實踐」這兩部分,也是人間佛教論述的重點。
在臺灣人間佛教發展中,理論論述較為突出的人物裡,佛學泰斗印順法師乃是一枝獨秀,而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具有博士學位,也曾撰述不少佛學性的論文及經論講說,具有明顯的學問性格及歷史意識,在佛教理論的研究和創發上,亦有一定深度。因此,印順、聖嚴兩位法師的佛教思想「論述」及「被論述」,就有不少的研究成果。
相較於印順、聖嚴兩位法師較濃的思想特質,而有重「理論」的傾向,佛光山宗長星雲法師及慈濟功德會創辦人證嚴法師,兩人的學理的涵養及深刻度雖與前面兩者有所不同,但兩人在領導風格、人事的組織運作及經營管理等,卻常被當作是研究的主題,因此可視為人間佛教「實踐」方面被研究的範例。以下分別以印順、聖嚴兩位法師為中心所開展的相關的「理論」探究,以及星雲、證嚴兩位法師所帶領的團體所形成的「實踐」面向的考察,來簡述人間佛教研究發展之概況。
在「印順學」的理論部分,就佛教弘誓學院等團體所舉辦的「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至今年(2011年)已有十屆之多。其中「印順學」的探究,主要是就印順法師的著述進行探究,包括印順法師人間佛教「人菩薩行」的理論、阿含學、般若學、中觀學、唯識學、如來藏學、大乘三系判攝、判教立場、禪宗及禪史的觀點、淨土思想等的研究,而這些論述可說漸為人所周知,成為二十世紀下半期臺灣佛學界的重要話題。(註15)
此外,法鼓山近年來也舉辦了三屆聖嚴法師思想為主的研討會,主題包括聖嚴法師人間淨土之理念,以及他對天臺、華嚴、禪、戒律、淨土等的佛學思想暨經典詮釋的特見,還有聖嚴法師對漢傳佛教發展的觀點;其他主題包括法鼓山對臺灣喪葬禮俗的影響、環保及社會關懷理念、倫理道德及生命教育、心靈環保等課題,都是會議論述之重點。(註16)
在「實踐」部分,人間佛教團體組織運作模式之研究,包括領導風格、經營及動員模式、管理及開拓發展等成功的經驗,也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如從國家圖書館中,搜尋為慈濟、佛光山及法鼓山等人間佛教團體所作研究之碩博士論文,即可見到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主題包括有:非營利組織之營運管理、非政府組織國際人道救援、寺院經濟問題、宗教實踐與認同問題、組織模式及文化問題、宗教福利思想與福利服務、慈善行為、環保理念、志工現象、跨宗教之信仰問題、傳教多元化與現代化、弘法策略、藝術音樂美學之表現手法等之探究。而這些也成為近二十年來臺灣地區人間佛教研究趨勢中,相當重要的研究課題。
(四)傳統和現代
如前所說,人間佛教具一定的改革色彩,因此對於傳統中國佛教的信仰模式有一定的省思。而人間佛教和傳統間關係的論述,即有一些研究成果,例如印順法師對於傳統的淨土信仰,特別是彌陀信仰,有他一定的提煉和抉擇,引起佛教學術界及信仰圈的關注,如江燦騰〈從解嚴前到解嚴後──戰後印順導師的人間淨土思想在台灣的變革、爭辯與分化發展〉(註17),即記述傳統與現代淨土思想間的歧見,而至論辯和分化。此外,對佛教傳統戒律的反省,特別是昭慧法師等人所發起的廢除「八敬法」運動,也是近年來教界及學界會關心的課題。(註18)
人間佛教在改革傳統信仰模式上,引發學界的討論;然而,在迎向新世紀、現代化的時代性課題,人間佛教積極入世的走向,也絕不會輕忽。因此,關於種種現代性課題,諸如:動物倫理、黑心素食、全球化、地球暖化、生態保護、性別課題等,以人間佛教為觀點所作的研究和論述,可說不在少數;當中昭慧法師、傳法法師、楊惠南、林朝成、游祥洲等人,即曾對上述的現代性課題做過探討。
(五)反思和評論
人間佛教發展在臺灣形成風潮,一些反思和評論的聲音也不時出現,此中包括批判人間佛教有走向「世俗化」的問題,而不重視修行、修證,欠缺佛教修行追求解脫的「神聖性」內涵。其中,如石法師在《香光莊嚴》66、67期刊出題目為〈臺灣佛教界學術研究、阿含學風與人間佛教走向之綜合省思〉的文章,內容主要回應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影響下,所衍生相關的問題和限制,包括世俗化趨向、方便趨下流,該文認為人間佛教落人本狹隘,而強調要回歸重禪悟的佛教傳統。可想而知,此反思和評論也引起教界軒然大波,昭慧法師、李志夫、江燦騰等人也隨之作出回應。(註19)
此外,楊惠南〈從印順的人間佛教探討新雨社與現代禪的宗教發展〉(註20)一文,探討印順法師人間佛教影響下,解嚴後臺灣佛教新興教派成形的議題,其中如新雨社和現代禪兩個居士團體,原先皆受到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深遠啟發,但之後有所取捨、抉擇,乃至不甚認同,而有各自的調整和轉向。該研究指出,這兩個臺灣當代新興佛教教派,對人間佛教提出兩點批判,分別為:一、「人間佛教」不曾提供一套具體的修行方法。二、「人間佛教」所強調的「不急求解脫」的思想,被視為不關心究竟的解脫。對此,楊惠南認為此是印順法師提倡「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困局」;而此一研究結果,也引起教界、學界的迴響,包括被研究團體「現代禪」的回應。(註21)
(六)比較和論辯
在人間佛教論述中,不同人間佛教的思想家或領袖間觀點的比較,也是一大重點。例如太虛和印順兩位法師之間,對人生暨人間佛教思想的同異問題,一些學者如楊惠南、江燦騰、侯坤宏等人都作了比較,(註22)包括印順和聖嚴以及太虛和星雲等諸位人間佛教領袖間的同異,皆有一些對比式的研究。(註23)
此外,人間佛教思想和其他思想家或宗教信仰的比較,也有諸多論述,如楊惠南寫有〈太虛之「人生佛教」和梁漱溟之「人生三路向」的比較〉,(註24)論及人間佛教和儒家入世精神取徑的同異,以及高毓婷〈人間佛教的道家觀點──以聖嚴法師為例〉(註25)論及人間佛教和中國道家;乃至也有把人間佛教思想家和國外神學思想家作對比,如林鎮國寫有〈布特曼與印順的解神話詮釋學〉(註26)。以上,都是重於「比較」觀點的研究,成為人間佛教論述的另類例示。
在論辯部分,如前所說人間佛教具改革性的理想,因此傳統信仰的認同者,則可能對人間佛教不以為然,如此也展開諸多論辯。例如印順佛學中對中國佛教傳統禪、淨、密的評論,以及真常唯心系方便教法的判攝等,曾引起密教、淨土、禪宗等宗派的認同者的反對。如前面所說的如石法師另外寫有〈大乘起源與開展之心理動力──永恆懷念是大乘起源與開展的動力嗎?〉(註27),反對印順法師大乘起源的觀點,包括不認同印順法師所言人間修行勝過諸天,而且在「誤解」或「不理解」的前提下,對印順法師「如來藏」觀點作了評論,而表示「後期與秘密大乘非『老年佛教』」、「『如來藏說』是藥非毒,利多弊少」等之說法,而且也肯定「念佛法門」之宗教心理功能。(註28)而如石法師此一觀點,也引起諸多論辯,例如釋昭慧、江燦騰等人輯有《世紀新聲──當代台灣佛教的入世與出世之爭》作回應;其他如林建德《諸說中第一:力挺佛陀在人間》(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2003年)、釋禪林《心淨與國土淨的辯證: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大辯論》(臺北:南天書局,2006年)等,乃是此中論辯性作品的結集或探究。
(七)開創性論述的嘗試
在人間佛教論述中,固然「照著講」是主流,但也有一些「接著講」的嘗試。如前面所述及性廣法師《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一書,乃根據印順法師著作中的禪觀開示及教導,作進一步研究而集結成書,試以回應人間佛教行者不重修證、沒有修行的質疑。另外,昭慧法師除了親身參與護生、反賭、反性別歧視等各種社會運動外,也為人間佛教社會關懷過程中,所可能遇到的倫理問題進行探究,如所出版的《佛教倫理學》(臺北:法界,1995年初版、2001年三版)、《佛教規範倫理學》(臺北:法界,2003年)、《佛教後設倫理學》(臺北:法界,2008年)等書,已成為華語學界探討佛教倫理學的參考用書,而可視為人間佛教思想發展中開創性論述的嘗試。
近二十年來臺灣地區人間佛教研究的現況,大致可從以上七個類別來掌握;其他如方法學、傳記書寫、旅遊書寫、生命觀、生命教育等的研究,也都是近來人間佛教論述中的題材,(註29)由於篇幅關係在此就不多作探討。
四、人間佛教研究現況之反思
以上對於近來人間佛教探究的論文進行分類,而在這些論述中,有一些現象或展望值得我們反思,其中包含學術和信仰間分際的拿捏,和日後人間佛教論述中,可能有哪些課題值得再重視,以及人間佛教論述「國際化」的開展;對此,以下作分述:
(一)學術和信仰間分際的拿捏
由於人間佛教是現今發展中的佛教,目前在臺灣或全球華人佛教信仰圈中,有著廣大的認同者或信眾,因此人間佛教的佛學研究,有時介於學術和信仰兩者之間,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意即,人間佛教的研究雖是佛學研究,而為一門學術專業,此學術專業又往往涉及到佛教信仰的評價或論斷,而與信仰圈有近距離的關聯。如此,一些論述常帶有「宣教」、「護教」或「弘法」等色彩,而可視為某種「內部論述」。(註30)或者,相對來說,當學者從局外人的觀點進行客觀或外部評論時,易於觸及信仰認同的敏感神經,而這可說是人間佛教論述中的一種現象。
換言之,當臺灣人間佛教教團或學派推展所謂的「佛光學」、「慈濟學」、「印順學」或「聖嚴思想」等的同時,學術立場和信仰立場有時合而為一,當中雖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但在宗教暨信仰實踐上也有重要意義(或可稱為「信仰價值」)。畢竟人間佛教的理想,不僅只是理論闡揚,而且還重視實踐力行和信仰認同,而「革命的基礎在於高深的學問」,因此即便是重實踐的人間佛教團體,也會重視學理論述的部分。
但是,對人間佛教的論述而言,學術和信仰是否該嚴格分際,恐怕有討論的空間。佛教說「解行並重」,人間佛教主事者對於無信仰的純粹佛學的探究,也未必是抱持肯定的態度,而強調「學佛」也是重要的(或是更重要的),傾向於「學術與信仰的統一」。例如印順法師在〈談入世與佛學〉(註31)一文中,即對學者純客觀的學術研究提出省思,而提出「為學佛而佛學,依佛學而助成學佛」的看法。(註32)
總之,發展中人間佛教論述的開展,可能存在「兩難」的問題,意即:若信仰性太濃厚,則落於一種宣傳品,而缺少學術自我批判、反省的作用;相對的,若批判性太鮮明,則又缺乏同情的理解,而有傷害他人信仰之慮。至於這之間的拿捏如何恰到好處,恐需要一些磨合時間。
(二)人間佛教論述可重視的課題
以上人間佛教論述的分類中,有一些課題較少被觸及,但同時又很重要的。例如,人間佛教對傳統中國佛教有一定反省和改革力量,而如何在傳承和革新的論點間取得一定的平衡點,與傳統佛教保持和諧的關係,從對立走向對話,以增進彼此的認識和認同,乃是可著眼的點。此外,除了與傳統佛教展開對話,臺灣人間佛教之間,不同主張的互動、交流,乃至論辯,也將是人間佛教論述中吸引人的地方。
例如人間佛教提倡者中,思想性格濃厚的印順和聖嚴兩位法師,在後人所推展的「印順學」和「聖嚴思想」,其中對人間佛教暨佛教發展看法的「不共」之處,應值得關注。而這些議題可包括下列幾項:
1. 中國佛教傳統的定位和取捨問題
聖嚴法師認為「信佛」和「信祖師」之間並無衝突,祖師們為適應中國文化的環境,而把佛陀的教法作新的轉化。換言之,祖師們所作的轉化使得佛法更易於在中國落地生根,而這樣轉化所作的貢獻是必須被感念和珍惜的。(註33)但印順法師認為,祖師們為適應中國文化的環境,把佛陀的教法作新的轉化,或多或少已造成佛法的質變。所以,印順法師追求純正的佛法,多次強調自己是「信佛」而不一定「信祖師」,(註34)自己既非「復古」,也不是「創新」,(註35)沒有特別的宗派立場,亦不受限於民族情感,而是站在究竟佛法的立場思考問題,以抉擇中國佛教傳統。
2. 中國佛教圓融特性之優劣
聖嚴法師認為中國佛教有著消融、包容及適應等特性,但就印順法師而言,這可能是使得佛法不純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印順法師著作中,他曾用「圓融」、「方便」、「真常」、「唯心」、「他力」、「頓證」等詞,來評點中國佛教,認為晚近的中國佛教是了無生氣的。(註36)然而,就中國佛教徒而言,教義圓融無礙、廣開方便之門與頓超三界等,正是中國佛教殊勝優越之所在,都應視為讚歎之詞,但印順法師反以此為缺失,其中就有值得探究的問題。
3. 中國佛教衰弱之要因
印順法師認為現實佛教界的問題,根本是「思想」問題,因此透過教理的理解,以對佛教思想起澄清作用。但聖嚴法師認為中國佛教的問題在教育和人才上,而未必是思想的問題。例如聖嚴法師認為即便以如來藏思想/信仰為主體作闡揚,中國佛教未必會衰弱,或者說,中國佛教的衰弱並不是和如來藏思想/信仰有關。如此聖嚴法師和太虛法師接近,不認同中國佛教所重視的如來藏經教是有問題的,而致使佛教衰退。
4. 如來藏思想之定位
聖嚴法師不只是高度同情如來藏,而且也傾心力弘揚如來藏教法,從中可看出聖嚴法師護念漢傳佛教之心。但就印順法師觀點而言,如來藏說乃與老年心境相應,直接或間接導致佛教之衰弱,甚至如來藏說牽涉到修證解脫上的問題,印順法師認為如來藏教法為不了義教,未必能直捷和涅槃解脫相應。如此,兩人間觀點的差異,也頗值得注意。
5. 對禪宗之評價
聖嚴法師認為禪宗融合諸宗精華,且含攝整體的佛法,並表示法鼓山是以漢傳佛教的禪佛教為主體,擔負起「漢傳禪佛教」承先啟後的使命。但在印順法師觀點中,禪宗乃「真常唯心論」,未必屬究竟之法。
6. 宗派歸屬的觀點
印順法師追隨太虛法師「不做一宗一派之徒裔」的理念,認為佛教是整體的,而為了適應各時各地才有所謂大小顯密等的差別;相對的,聖嚴法師為法鼓山立宗,認定法鼓宗是一禪宗的道場,以此來延續漢傳禪佛教的慧命。
事實上,不只法鼓山,包括慈濟功德會、佛光山等團體,某種形式而言,都已是開宗立派。雖然這樣的開宗立派有其現實的考量,如深化追隨者的歸屬、認同感及凝聚向心力等,但專承某一宗派,如何避免形成門戶之見,而能著眼於全體的佛教,與太虛和印順兩位法師的理想一致,應是可注意的問題。(註37)
7. 「宗派」和「學派」的分判
如前所說,太虛、印順兩位法師不以「宗派」形式來作定位,顯示較為濃厚的「學派」性格,有明顯的義理思想特質及理想性。如藍吉富編輯「臺灣佛教辭典」時,即提出「印順學派」,並分不同的子系;藍吉富又於2008年第七屆「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會議的專題演講中,以〈印順學之形成及其發展〉為題,表示「印順學派」比「印順宗派」一詞較為印順法師的崇仰者所接受,而印順學派的主要用意,仍是在弘揚或詮釋印順學的內涵,以供後世之佛子或佛學研究者取資。而此「宗派」和「學派」的分判的不同,也成為不同人間佛教思想之間可探究的課題。
8. 「人間佛教」的定位問題
聖嚴法師晚年創立「中華禪法鼓宗」,如此「人間佛教」在此宗門中該如何定位,成了可探究的問題;意即,雖然法鼓山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但我們是否可說法鼓山即是弘揚「人間佛教」(或「人間淨土」)的道場?還是法鼓山「漢傳禪佛教」為主?雖然「人間佛教」和「漢傳禪佛教」兩者並不是對立的,甚而可相輔相成,但兩者畢竟仍是不同的。或者,聖嚴法師正是有融合此二者的企圖和理想;而如果說可相輔相成,就法鼓山未來發展而言,將以何者為主,何者為輔?(註38)
(三)論述朝國際化開展
人間佛教之論述如何不限於華語學界,而能朝國際化的發展,乃是另一值得注意的課題。雖然人間佛教團體在世界各地都有分會或道場,但信仰的族群主要都是華人,而人間佛教的探究也限於華語學界,因此論述如何跨區域、跨文化,成為普世化的佛教信仰潮流,也值得受重視。
例如臺灣的人間佛教和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所推動的「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有諸多相似處,但「入世佛教」卻廣為人知,而引領著世界(特別是歐美)信仰佛教的風潮,形成諸多的論述;(註39)相對的,「人間佛教」的國際能見度及其相關探究,就顯得遜色。如果說,「人間佛教」乃是當今華人暨漢傳佛教振興的希望,則代表漢傳佛教的人間佛教,如何與現今風靡西方社會的藏傳、南傳佛教及「入世佛教」等平起平坐,受到同等的重視,可說是未來人間佛教發展暨論述上可注意的。
五、結論
本文以人間佛教論述之現況作分類,分為「人物思想之主題論述」、「思想(宗門)特色和時代意義」、「理論和實踐」、「傳統和現代」、「反思和評論」、「比較和論辯」、「開創性論述的嘗試」七項,而這主要是就論述的內容所作的區分,另有其他可能的分類方式。例如從研究取徑上來說,大致可有義理思想、歷史文獻、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語言學等的研究進路,而如果把各種不同研究方法作一分門別類,也有助於掌握人間佛教之研究概況。
本文簡介近二十年來臺灣地區「人間佛教」研究概況,但由於人間佛教多元樣貌的展現,諸多論述和研究不斷地成形,難以面面俱到、一一述評,因此僅藉此短文管窺一二,遺珠之憾在所難免。但相信有助於人間佛教的研究現況,作一鳥瞰式的入門認識,提供日後閱讀或研究上的助益。此外,本文末端對於人間佛教研究現況也提出初步反思,包括「學術和信仰間分際的拿捏」、「人間佛教論述可重視的課題」,以及「論述朝國際化開展」,也供作未來從事人間佛教研究者的參考。
【附註】
註1: 慈濟功德會的創辦人證嚴法師,其師父印順法師即是太虛法師的學生。另外,星雲法師年輕時也深受太虛之啟發,此可見符芝瑛,《傳燈──星雲大師傳》,(臺北:天下文化,1995),頁35-39。星雲法師在《心甘情願》一書中也明白說到:「我之所以提倡人間佛教,乃遵照太虛大師『人成即佛成」的理想』,……」,《心甘情願》,(高雄:佛光,1993),頁149。聖嚴法師也表示,其法鼓山之創建,也是受到太虛及印順兩位法師思想很大的影響。見《聖嚴法師學思歷程》,(臺北:正中,1994),頁199。
註2: 見聖嚴法師為白德滿(Don A. Pittman)所著之中譯本《太虛:人生佛教的追尋與實現》(臺北:法鼓文化,2008)而寫的序文〈代序:紀念一代宗教師〉,頁3。
註3: 人間佛教彼此間所傳承的心法,可藉「為佛教,為眾生」這六個字來顯示。「為佛教,為眾生」固然可以有各種不同解讀的空間,但不外於顯示菩薩道的精神。例如一般出家法師皆有上、下之號,意味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惕厲,而「為佛教,為眾生」,即有此一意涵。其中「上求佛道」,意味著對佛教的堅定信仰,為佛教的護持及佛法智慧的探求而精勤不懈;而「下化眾生」,顯發了對眾生苦難不安不忍的慈悲大願。如此,上求佛道之智慧及下化眾生之慈悲,此悲智雙運,統攝菩薩道修學的核心,而且也藉此悲智雙運,來達到福慧雙修的目的。
註4: 可見印順法師,《平凡的一生(重訂本)》,(新竹:正聞,2005),頁65-67。
註5: 可見太虛大師〈議印度之佛教〉及〈再議印度之佛教〉,收在《太虛大師全書. 第十六編:書評》,頁48-68。及印順導師之〈敬答「議印度之佛教」──敬答虛大師〉,收在《無諍之辯》,(臺北:正聞,1994),頁117。
註6: 曾發表於《普門學報》26-29期,後於2005年由「天下遠見」出版為專書。
註7: 對這三種修行上可能的偏差,印順法師也有其提醒:「修行是好事,每病在一『怪』字。……學問是好事,但每病在一『慢』字。……興福是好事,每病在一『俗』字。」見《教制教典與教學》,(臺北:正聞,1994),頁211-212。
註8: 《教制教典與教學》:「從佛法存在於人間,為自己、為眾生、為佛教,出家人所應行的,古來說有三事:一、修行,二、學問,三、興福。這三者總括了出家學佛的一切事行;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都不外乎此。」(臺北:正聞,1994),頁189。
註9: 〈遊心法海六十年〉:「我從接觸佛法到現在,已整整的六十年,這是一個不算太短的時間。出家以來,在『修行』、『學問』、『修福』──三類出家人中,我是著重在『學問』,也就是重在『聞思』,從經律論中去探究佛法。」《華雨集. 第五冊》,(臺北:正聞,1994),頁1。
註10: 見釋聖嚴,〈印順長老的護教思想與現代社會〉,《中華佛學學報》,4期(1991年7月),頁10。
註11: 當然,倘若細部深究,其中還牽涉到「緣起性空」和「如來藏」思想傾向的差別,與涉及到「智增上」、「悲增上」、「信願增上」以及「法行」、「信行」等的不同偏重。邱敏捷曾對印順佛學和當今其他人間佛教思想作比較,可見《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臺北:法界,2000),頁133-160。
註12: 二文收於藍吉富,《聽雨僧廬佛學雜集》,(臺北:現代禪出版社,2003)。
註13: 此文原發表於「第三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學術研討會」,後題為〈當代臺灣如來藏思想的諍議與回應──印順之後的如來藏學諍議之評議〉,刊於《中華佛學學報》,16期(2003年7月),頁289-323;並在專書中呈現,題為〈印順法師的如來藏思想之研究:印順法師如來藏學及其在對比研究中的特義〉,收於《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臺北:新文豐,2006)。
註14: http://www.ddc.edu.tw/zh-tw/node/2373。
註15: 這些探究課題可說包羅萬象,可從歷屆研討會窺見一斑:http://www.hongshi.org.tw/mentor/home.html。
註16: 相關資訊可見於http://www.shengyen.org.tw/newsite/NewsAdmin/Detail.asp?MT_ID=MT2008128151744&tb_index=AA201075113347。
註17: 收於《玄奘佛學研究》,12期(2009年9月),頁1-28。
註18: 此可見釋昭慧、釋性廣所著,《千載沉吟──新世紀的佛教女性思維》,(臺北:法界,2002)。
註19: 此可見釋昭慧、江燦騰等人所撰之《世紀新聲──當代台灣佛教的入世與出世之爭》,(臺北:法界,2002)。
註20: 收於《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現改為《臺大佛學研究》),5期(2000年7月),頁275-312。
註21: 詳可見於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1/93565.htm。
註22: 楊惠南寫有〈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收在《當代佛教思想展望》,(臺北:東大,1991),頁75-125。江燦騰寫有〈論印順法師與太虛大師對「人間佛教」詮釋各異的原因〉,收於《現代中國佛教思想論集(一)》,(臺北:新文豐,1990),頁121-172;後更名為〈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戰前虛、印兩師思想分歧之探索〉而收錄於《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中心的薪火相傳研究論文集》(臺北:新文豐,2001),頁67-98。侯坤宏著有〈從太虛大師到印順法師:一個思想史角度的觀察〉,收在《真實與方便:印順思想研究》,(臺北:法界,2009),頁13-107。
註23: 例如林明昌寫有〈建設人間佛教的宗教家──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普門學報》,2期(2001年3月),頁241-272;張華,〈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現代化〉,《普門學報》,4期(2001年7月),頁9-44。另外,在2010年「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中,陳美華、林其賢等人也比較了印順、聖嚴兩位人間佛教提倡者的異同。
註24: 收在《當代佛教思想展望》,(臺北:東大,1991),頁127-171。
註25: 收在《法鼓佛學學報》,5期(2009年12月),頁145-175。
註26: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MISC/misc115966.pdf。
註27: 收在《中華佛學學報》,14期(2001年9月),頁1-42。
註28: 之所以說「誤解」或「不理解」,乃因為印順法師事實上也接受「如來藏說」及「念佛法門」有高度的信仰價值,認定此雖是「方便」法門,但仍舊是佛法,而且正面肯定其是整體佛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與中國「支那內學院」及日本「批判佛教」等學者並不相同。只不過要注意「方便出下流」的走向,而不能本末倒置或過猶不及,因為藥服太多乃是會中毒的,而後期佛教之發展即有此傾向。
註29: 例如李芝瑩撰有〈印順法師傳記書寫及其生命教育意涵〉(98年度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博士論文)、王秉倫撰〈印順法師的生命觀及其生命教育義蘊〉(95年度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柳人尹撰〈聖嚴法師旅遊書寫之人間淨土意涵探析──以《佛國之旅》為例〉(98年度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泰石撰〈聖嚴法師禪學著作中的生命教育〉(96年度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長青〈以僧人精神統合生命:聖嚴法師的心理傳記〉(95年度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等皆是。
註30: 例如佛光山編有《佛光教科書》,其中第十一冊為《佛光學》,把數十年來佛光山倡導佛教現代化、人間化、制度化,及其對當代佛教的發展,提供一些概念和認識,協助大家掌握佛教未來發展的動向。而雖以「學」稱之,但或可視為是教團內修和外弘的教戰手冊,而未必是學術性的論述。
註31: 收在《無諍之辯》,(臺北:正聞,1994),頁175-251。
註32: 見印順法師,《無諍之辯》,(臺北:正聞,1994),頁237。
註33: 聖嚴法師說:「我是中國人,我對中國的佛教不能沒有感情,所以不僅能理解他們的用心,也很佩服他們的用心。中國佛教,應該具有中國文化的特色才對。至於印順法師,他是從印度佛教的基礎來看佛教的發展,所以他並不因為自己是中國人而對中國的佛教做偏袒的理解。印順法師的佛學思想是淵源於《阿含經》及《中觀論》,那就是以『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為他的立足點,然後再去博涉印度的大小乘佛法以及中國的各宗派思想。」《聖嚴法師學思歷程》,(臺北:正中,1994),頁200。
註34: 印順法師說:「我的學佛態度是:我是信佛,我不是信別人,我不一定信祖師。有人以為中國人,就一定要信中國祖師的教理,我並沒有這個觀念。假使是真正的佛法,我當然信,假使他不對,那就是中國人的,我也不信。我是信佛法,所以在原則上,我是在追究我所信仰的佛法,我是以佛法為中心的。」〈研究佛法的立場與方法〉,《華雨集. 第五冊》,(臺北:正聞,1993),頁63。
註35: 印順法師說「我不是復古的,也決不是創新的,是主張不違反佛法的本質,從適應現實中,振興純正的佛法。」〈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華雨集. 第四冊》,(臺北:正聞,1993),頁2。
註36: 印順法師說:「中國佛教為『圓融』、『方便』、『真常』、『唯心』、『他力』、『頓證』之所困,已奄奄無生氣;『神秘』、『欲樂』之說,自西而東,又日有泛濫之勢。」〈自序〉,《印度之佛教》,(臺北:正聞,1992),頁7。
註37: 印順法師在〈太虛大師菩薩心行的認識〉一文提到:「所以專承偏宗,會造成高推自宗,鄙棄他宗的風氣。鄙棄了一分,結果是削弱了佛教的全體。」《華雨香雲》,(新竹:正聞,2000),頁318。
註38: 相對於此,印順法師以超越宗派的方式來定位自己的佛法立場,而主張「人間佛教」,盼以此對中國佛教注入新的氣象和典範,但聖嚴法師重視傳統暨文化主體的認同,而認定漢傳禪佛教為他的信仰主調,以此作為立足點,而廣納各系的佛教,包括「人間佛教」在內。如此也看出印順法師和聖嚴法師兩人間的不同。
註39: 這些出版品,例如Sulak Sivaraksa, Conflict, Culture, Change: Engaged Buddhism in a Globalizing World, (Wisdom Publications, 2005). Susan Moon edited by, Not Turning Away: the Practice of Engaged Buddhism, (Shambhala Publication, Inc., 2004). Christopher Queen, Charles Prebish and Damien Keown edited by, Action Dharma: New Studies in Engaged Buddhism, (RoutledgeCurzon, 2003). Christopher S. Queen edited by, Engaged Buddhism in the West, (Wisdom Publications, 2000). Sallie B. King, Socially Engaged Buddhism,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9). Christopher S. Queen and Sallie B. King edited by, Engaged Buddhism: Buddhist Liberation Movements in Asi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