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2013

中國老齡化挑戰被低估

英國《金融時報》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 王豐 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徹底改變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條件,也改變了整個世界。在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有意義的經濟增長奇跡之一後,中國經濟是否還能保持高速度增長,成為舉世矚目的話題。 按照比較樂觀者的預言,即中國經濟能夠以8%的年增長速度持續20年,那麽中國的經濟總量將實現近5倍的增長。在人口總量沒有顯著變化的條件下,這也意味著中國人均收入水平將進一步上升5倍左右。屆時,中國不僅早已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人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也會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這是一幅令人嚮往的美好前景,這會發生麽? 對於中國前景的兩種不同判斷 對中國經濟能否保持高增長的判斷,大體分為兩類。首先,持比較謹慎或悲觀態度的人認為,那些經歷過快速經濟增長並跨越過中等收入水平的經濟體,都先後轉入了低增長速度階段。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劉世錦等人與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艾辰格林(Barry Eichengreen)及他的合作者都屬於此類。 他們的研究都註意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入工業化的幾十個國家中,只有13個越過了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而這些成功的經濟體,在經歷了二三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後,年增長率以30%-40%的幅度在下降,最終進入低增長率階段。這些經濟體在增長率開始明顯下降時的收入水平大約為11000國際元。而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將在2013年達到10000國際元。近兩年經濟增長速度的明顯放緩,似乎正好印證了這種根據國際經驗所得出的結論。 Eichengreen等學者在解釋為什麽高速增長不可持續時,引用了幾個具有普遍性的經濟學觀察:當經濟部門由製造業開始向服務業轉移時,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不再與由農業向製造業轉移時同日而語;資本投資在達到一定水平後,由於資本折舊的需要,投資回報率遞減;收入水平提高後,社會福利公共開支需求上升,影響生產性投資。中國社會至今的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使中國符合這幾個經濟增長減緩的條件。 持較樂觀觀點的學者,如林毅夫和李稻葵等學者,也是基於國際經驗作出推論。林毅夫教授指出,亞洲的幾個經濟成功發展的案例,如日本、新加坡、台灣地區和韓國,在達到了相當於美國人均GDP水平的1/5之後,都保持了20年的8%或更高的平均增長速度。這些經濟體持續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於它們都具有並發揮了其後發優勢。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快速增長,不僅使中國人均收入達到了美國的1/5水平,也給中國發揮後發優勢的發展潛力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當然,實現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也不是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中國需要深化改革,消除各種結構性缺陷。 中國人口老齡化起點低於日韓 筆者認為,以上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潛力的兩種判斷,都沒有充分考慮中國社會與以往成功或減速經濟體的一個重要差別,即中國人口的加速老齡化。無論是Eichengreen等定量分析使用的歷史個例,還是林毅夫教授引用的幾個實現了後發優勢的經濟體,都沒有完全考慮中國社會未來20年及更長時間內所將面臨的人口變化的挑戰。 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與以往高速增長的經濟體(包括亞洲的成功案例)不同,中國將會站在完全不同的人口老齡化起跑線上。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占中國總人口的比例已近9%。按現在的人口變化趨勢計算,在未來20年中,這個比例將繼續攀升至18%。與中國相比,日本在達到美國人均收入1/5水平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僅為5%,台灣地區和韓國在達到同樣相對收入水平時,人口老齡化程度不到4%,是中國現在水平的一半。而由於這些經濟體當時擁有比中國目前更高的生育水平 (日本的總和生育率為2,台灣地區和韓國接近3,中國為1.5),它們的人口老齡化速度也低於中國現在及未來的速度。而當這些經濟體完成了它們20年後發優勢的高增長之後,人口老齡化水平才相當於中國當前水平。 也就是說,就人口老齡化條件而言,這些經濟體的20年長跑的終點水平是中國經濟未來20年增長的起點水平。如果用簡單的歷史經驗來做推論, 以上幾個亞洲經濟發展的成功案例在人口老齡化的條件下,無一能避免步入低增長的經濟發展路徑。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2000年不變價格),從65歲人口占到總人口8%之後(1976年)至2011年的36年間,日本年人均收入增長速度僅為1.95%,韓國從2002年至2011年間為3.2%,台灣從1997年至2008年為3.1%。 人口老齡化對增長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顯然不會是決定經濟發展唯一的、甚至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它會從哪些方面對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呢?如果按經濟增長的最基本要素來分析,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與資本投入都會產生顯著影響。人口老齡化和生育率持續走低都意味著勞動力年齡人口在整個人口中的比例會下降,同時勞動力年齡人口也會老化。 某些認為中國到2030年還有9億勞動力年齡人口的說法,不僅沒有考慮到勞動力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及屆時將會出現4億60歲以上老齡人口的現實,同時也還在沿用已經過時了的1960年代對勞動年齡人口的定義,即把15歲至65歲年齡的人口均視為勞動年齡人口。如果用20至59歲的定義,2030年將只有7.5億勞動年齡人口。盡管退休年齡在未來會不可避免地被推延,但勞動力尤其是年輕勞動力人口的絕對與相對的減少已是大勢。中國過去三十年經濟高速增長所得益的人口紅利已成為歷史。勞動力人口變化所導致的不僅是勞動力成本的提高,還可能影響到技術創新和提高。 除了大批的廉價勞動力之外,中國過去三十年間人口紅利期的另一個極有利於經濟增長的因素是儲蓄。伴隨著收入的快速增長,結合子女教育、醫療及養老的預期,加上有利的年齡結構,共同造成了大量的儲蓄。根據其他幾個亞洲經濟體的經驗所示,隨著人口老齡化,儲蓄率也開始下降,造成資本費用與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上升。 除了上述兩個對經濟有直接影響的重要因素外,政府和家庭在醫療和養老方面的開支都已以遠高於經濟增長的速度在上升,這對未來稅收、投資和經濟增長也會產生影響。在中國三十多年舉世無雙、至今遲遲捨不得放棄的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下,中國上億的獨生子女家庭對未來社會和經濟的影響,更是史無前例、不可估量。 毫無疑問,無論在什麽水平上,中國經濟都將繼續增長——問題在於,將以怎樣的速度增長,以及增長多久。如果能保持較長時間的持續增長,即便是4%或2%,對於中國這麽大的經濟體而言,相對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率,這仍將是很可觀並且同樣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對增長速度預測與判斷的意義在於為未來做準備。國際經驗與經濟增長要素的原理都表明,人口老齡化的因素不可被低估。與歷史上的日本、台灣地區和韓國相比,中國是站在一個完全不同的起跑線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