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3日,諾貝爾和平獎結果出爐,得主是來自孟加拉的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及其所創辦的「鄉村銀行」(Grameen Bank;在孟加拉語,Grameen意即「鄉村」)。
這個獎頒得讓世人「跌破眼鏡」!那時尤努斯和鄉村銀行的知名度實在不怎麼高,更因為得獎者與諾貝爾和平獎向來所表彰的人物屬性不太相同。諾貝爾和平獎的創立旨在肯定為發展兩國友好關係、消除或減少軍隊數量,以及維護和促進和平多所貢獻的人。
雖然歷年來獲獎者的背景日益多元(舉凡人權、環保等領域),而諾貝爾評審委員會也不是第一次要彰顯經濟發展對於世界和平的貢獻,但是把獎頒給「營利事業」及其創辦人,則是頭一遭。
借錢給窮人,是一門好生意
沒錯,打從一開始,營利就是尤努斯的中心信念。但是,他所獨創的「小額信貸」制度,已成功促使無數赤貧人民在無需擔保或抵押的情況下,借到小額貸款(平均貸款額度是130美元),用來創業與改善生活水準,漸次擺脫貧窮。
諾貝爾評審委員會在讚辭中指出:和平得以延續,端賴多數人能脫離貧窮,小額信貸便是達成上述目標的工具之一,而社會底層的擺脫貧困,亦有助於深化民主與人權。尤努斯和鄉村銀行證明,即使是赤貧之人,也能努力改變人生。
1974年,孟加拉陷入嚴重飢荒,成千上萬人因此喪命,數百萬人飽受貧困之苦。當時,於美國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任教於孟加拉吉大港大學(Chittagong University)經濟系的尤努斯痛苦地承認,當國家處於苦難中時,自己在學術上的成就竟是如此沒有意義,也播下了他往後致力於協助窮人的種子。
兩年後,正當尤努斯為了消除自己未能對社會有實質貢獻的無力感,而漫步在大學隔壁村莊的泥濘巷道上時,他遇到了一個靠編織竹椅的女人。尤努斯在和她聊天後發現,她必須借錢才能添購材料,但因為很窮,所以遭銀行拒絕,只得借高利貸,即使辛勤的工作,每天的利潤只有兩分錢。
於是,尤努斯便和學生將村裡最窮又欠高利貸的人找出來,共計42人,自費借給他們所需的資金:總金額27美元不到。
這個數字讓尤努斯嚇了一跳,因為竟然有這麼多的家庭只因為缺了如此微薄的錢,就遭遇不幸。不過,更令尤努斯驚訝的是,他只要求借款人認真工作,等到有能力時再償還,但這些人卻全數準時還錢。自此,尤努斯的足跡踏遍了一個又一個的鄉村,提供村民小額貸款,擺脫中間人的剝削。
這段經歷讓尤努斯相信,借錢給窮人並非不可能的生意,促使他研擬及推行「鄉村銀行計畫」(Grameen Bank Project),並於1983年正式創立「鄉村銀行」。
首創集體貸款,同儕壓力提高還款率
雖然是一家營利的私人銀行,但是尤努斯的經營哲學是:傳統銀行怎麼做,鄉村銀行就要反其道而行。
如果傳統銀行只借出高額貸款,鄉村銀行就借出小額款項;如果傳統銀行需要繳交書面文件,鄉村銀行就專門借錢給那些不識字、教育程度低的人。尤努斯曾表示,「一般銀行專找有錢人,我們則是專找赤貧的人。」
尤努斯曾告訴員工,「主動上門借錢的都是『假窮人』,真正的客戶不會自己來借錢,而且在你找上門時,他們還會說:『喔,我並不需要錢。』聽到這種答案時,這就是你要幫助的對象。」
事實證明,顛覆傳統銀行的運作模式,免除擔保品、推薦人、信用紀錄或法律規定等繁文縟節,只憑「信任」做生意,銀行還是可以運作,而且還能賺錢,鄉村銀行在創立不到3年就開始賺錢,2005年獲利為1500萬美元。尤努斯認為,信用是一種人權,可以發揮一個人自我的才能,並且找到自己。
自創立以來,鄉村銀行已借款給六百多萬孟加拉人,每年平均借出8億美元的小額貸款,累計金額達57億2000萬美元。貸款的資金來源是存款及銀行內部資金,而其中存款的67%,更是來自借貸人本身。
鄉村銀行的小額貸款通常為期一年,第一次貸款利率是16%,之後則是20%。所有借款人必須在貸款的第二周開始償還。尤努斯還獨創了一種借款方式:即借款人必須是5人一組,彼此互為保證人。這個保證人的機制,旨在發揮同儕壓力及同儕支持,確保每個人都能如期還款。在孟加拉,這個連帶保證的做法非常管用,因為人們都不想在鄰居和親朋好友面前丟臉。尤努斯驕傲地說,「我們的借款人還款率將近99%。」
無須藉由扣押擔保品、降低信用評等或循法律訴訟途徑,僅憑著信任赤貧的借款人,鄉村銀行便發揮了顯著的約束力,數倍於只借款給有錢人的傳統銀行。
諾貝爾評審委員會在頌詞中也指出,「在鄉村銀行,信用成了一項符合成本效益的打擊貧窮武器。」而尤努斯的獲獎,似乎也充分體現出打擊貧窮不但和追求和平密切相關,而且私人企業也能在打擊貧窮上發揮重大影響力。
2004年,美國華頓商學院(Wharton Business School)和公共電視的財經節目《夜間商業報導》(Nightly Business Report)共同評選出過去25年影響全球經濟的25位企業領袖,尤努斯便名列其中。
而在《時代》(Time)雜誌2006年11月13日出版的〈60年來的亞洲英雄〉(Sixty Years of Asian Heros)紀念特刊裡,尤努斯也出現在商業領袖類的名單裡。
給窮人機會,他們便能創造奇蹟
管理大師普哈拉(CK Prahalad)在《金字塔底層大商機》(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中指出,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但是貧窮——以及隨之而來的公民權利遭受剝奪,卻依然是世上最令人氣餒的問題之一。普哈拉認為,傳統的慈善濟助做法,無助於消滅貧窮,反而會讓窮人陷於無能的狀態。他主張企業透過大規模的創新活動,協助解決貧窮問題。
印度人普哈拉和孟加拉人尤努斯,都是來自窮人的國度,對於貧窮問題感受尤為強烈。同為學者出身的兩人,選擇了不同的路徑,普哈拉是觀念的倡導者,而尤努斯則是行動者。
尤努斯堅信貧窮是制度設計的缺陷使然,並非窮人的錯,更不是因為他們懶惰或缺乏謀生技能。他認為,「窮人,就像一棵長在小花盆裡的植物,只有小小的空間可以成長,是個發育不良的小東西。也許你可以成為龐然大物,但你永遠沒有機會知道。這就是貧窮。」
換言之,窮人也如同一般人具有充沛的能量和創造力,只要給他們機會,就能看到奇蹟開展。「窮人不需要我們教他們怎麼求生;他們早就知道怎麼做……,他們還活著就是最佳的證明,」尤努斯如是說。
因此,尤努斯選擇讓窮人擁有謀生的機會和工具,「讓他們立即實現他們已經知道的技能」。他曾在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演講中表示,「小額信貸制度是一個工具,賦予窮人尊嚴和敬重,並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意義。」
尤努斯的工具,讓窮人有了希望和尊嚴,拿回了自己生命的控制權,尤其是女性:在鄉村銀行的借款人當中,高達97%的比例是女性。在一個民風保守、教律嚴格的伊斯蘭教國家裡,選擇這群在身體、心靈和物質上都備受束縛與歧視對待的弱勢族群做為客戶,不但瘋狂,而且顛覆。
「女性還款紀錄比男性可靠,而且女性所借得的小額款項,為家庭帶來的好處更多。男性的考量則不同,他們想在外面過得快活,在朋友面前炫耀,但女性總是先想到孩子,其次是丈夫,自己永遠擺在最後。」
在孟加拉,女性在將稀少資源發揮最大效益上,早已訓練有素,因為不這麼做,不但家人要挨餓,還會惹丈夫生氣,被毒打一頓。因此,借到小額貸款的婦女,往往能夠充分發揮創意與效能,以靈活的方法,用少少的錢,為家庭開展生機。
尤努斯及鄉村銀行轉變了孟加拉人對女性的態度,諾貝爾評審委員會也肯定了這一點,將小額信貸形容為一股解放社會的力量,讓人民(尤其是女性)能夠奮力對抗充滿壓迫的社會和經濟情境。
持續創新、解決窮人問題,建立龐大企業集團
從最初創業僅兩名員工,到如今已經激增至兩萬人,尤努斯除了持續擴張銀行業務、推出各式各樣的窮人小額貸款計畫之外,還將觸角延伸至多個領域,成立了18家公司,儼然是一個龐大的企業集團。66歲的尤努斯,已經堪稱世界上最成功的資本家之一。
以鄉村電信(Grameen Telecom)為例,早在1997年,孟加拉只有50萬支行動電話,如今鄉村電信已有900萬用戶,而且銀行借款人中,有25萬人是靠手機創業,即俗稱的「鄉村電話女郎」。**透過以特惠低價取得的行動電話,再以近似於公共電話的形式租給當地顧客,不但為銀行女性客戶創造更多收入,也帶動了鄉村通訊的革命。 **
目前,尤努斯的「鄉村集團」,正透過提供太陽能電池板的能源事業,協助解決孟加拉近70%的家庭尚未享有電力的問題。未來還將生產廉價、營養豐富的優格產品,並且推出低成本的眼睛醫療照護,以及設有視訊裝置的鄉村醫院,讓村民可以和城市裡的醫生「面對面溝通」。
尤努斯證明了,不以利潤極大化為目標的社會性事業,同時可讓企業獲利和為窮人創造福祉。不過,他的目標並不僅止於此,而是「建立一個沒有貧窮的社會」,期盼能在2015年將貧窮問題剷除一半,更希望在2030年建立一個「貧窮博物館」(意思就是,「有一天,我們的子孫將會去到博物館去看貧窮究竟是什麼樣子。」)。
乍聽之下,這個宏大的願景,有點矛盾,又帶點烏托邦氣息。矛盾的是,尤努斯大概是商業世界裡,唯一一個誠心希望將自己所處的市場徹底剷除的企業領導人。不過,從他首創的小額信貸制度已廣及全球數十個國家,改善成千上萬窮人的生活看來,尤努斯的終極目標,值得感佩,也值得期待。
9/30/2015
你是否相信「努力一定會成功」?努力之餘,「也要有策略」,把心力用在對的地方,才能停止無謂的努力。
你是否相信「努力一定會成功」?微軟(Microsoft)日本分公司前總經理成毛真並不這麼想!
他在《停止無謂的努力》書中指出,世間標榜「勤能補拙」、勇於「跨出舒適圈」的觀念,其實害慘了很多人,讓他們把時間浪費在改善自己原本不擅長的事情,卻把想做的、喜歡做的事與拿手強項擱在一邊。
他認為努力之餘,「也要有策略」,把心力用在對的地方,才能停止無謂的努力。
何況,公司或組織的好處就在於成員之間的能力彼此互補,你不擅長的事情,一定有人很拿手,所以你最不可取代的價值,就在於做你最拿手的事,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
認清職場現實與殘酷,停止無謂的煩惱
這套「有策略地努力」的哲學,成毛也教給了他的女兒,讓她盡早體認職場現實,不要把心力浪費在追求「理想的工作」。
他提到,女兒開始工作時,雖然必須經常在下班之後,陪同主管與客戶應酬、假日打高爾夫,或是連續熬夜加班,但是她都不以為苦,也不會認為自己像是「社畜」(公司豢養的動物)一般卑微。
原因就在於,他從來沒有傳授給她許多商管書上鼓吹的「懷抱夢想,並藉由工作實現自我」的工作觀,反而要她及早認清職場的現實和工作的殘酷:隨著退休、離職或資遣,職場工作者曾在這份工作上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將轉瞬歸零;既然如此,就要避免對工作有多餘的期待,也不要對公司過於依賴。
「工作不過就是工作而已,不要為此憂慮煩惱,因為這只是無謂的努力而已。」成毛提醒女兒,即使工作得很累,但是只要轉念一想,能成為組織的「螺絲釘」,也是一種才華,就能樂觀面對一切。
對於許多上班族一天到晚想著要換跑道,試圖找尋更適合自己的工作,成毛也建議他們,不如設法以「遊戲的感覺」快快完成工作,不要白費力氣為了工作而憂慮,才能節省心力。
大方當個「偽惡者」,別費心討好別人
另一件成毛建議人們不要白費心力的事,就是在職場的人際互動上,不要刻意討好別人,或者害怕討人厭。
成毛指出,有些人會有意無意地想討人喜歡,甚至想當個萬人迷,因此往往不想說實話(以免傷人),或弄僵原本和樂的氣氛。不過,這種人其實只是披著濫好人外衣的「偽善者」,無法覺察到自己的能力欠缺,甚至自以為處事圓滑,說到底,也只是個自私的人。
在組織裡,如果每個人都想當好人(偽善者),很容易就把心力放在怎麼待人處事才不得罪人,而不是就事論事、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相較於維持表面和平的偽善者,成毛認為,人們不如大方當個有話實說的「偽惡者」,避免因為擔心討人厭而憂慮。而且,偽惡者因為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是個「壞人」,所以即使自己的意見無法讓人接受,也能心平氣和地面對,並且更能接受異己者的建議。
5個練習聚焦心力,只做最值得投入的事
當今的時代,沒有人能保證自己目前的工作可以一直做到退休,比起是不是能在「組織裡存活」,人們更需要的是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而努力求生存需要花時間,也要投入心力與金錢,因此在有限的人生時光裡,一定要認清楚自己的努力是否有價值、有意義,養成以成本觀念衡量每一件要花心思做的事情,從而篩選出真正值得投入心力的目標。
以下是5個停止白費努力的練習,讓你的人生更聚焦:
1.不執著:不輕易放棄叫做「堅持」,卻也容易淪於「固執」。成毛建議,凡事不要太執著,才能避免在特定(或錯誤)的事情上白費心力,培養受挫的彈性與增強適應力。
2.爽快地妥協:相較於執著者,凡事大而化之的人看似敷衍,卻比較有彈性,不僅比較能接受別人的建議,也能見招拆招。
成毛指出,最理想的人是兼具「內軟外硬」的特質,既有廣納建言的彈性,也能以鋼鐵之身抵擋惡意批評,完全不介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能在巨變的環境中隨機應變。
3.不討好所有人:如果你不想白費力氣經營人脈,最好能決定你想和哪些人來往,絕不浪費時間在無謂的社交上。
4.好運有限,務必謹慎使用:眼看著許多同事做著發財夢跑去買彩券,祈求自己中大獎之後再也不用上班;不過,成毛從未做過類似的事情。因為他認為一個人一生中的好運有限,並不需要把寶貴的「配額」用在中獎這種小事上頭。
5.不加班:成毛指出,上班時間除了已經決定的拜訪或會議時間,其他的時間都能讓工作者自由使用,端看你如何毫不拖泥帶水地快速完成工作。因此,真正有能力的人,必定會高效完成工作並且準時下班,才能把珍貴的時光,留給你愛的人、喜歡的事物。
看似毒舌的成毛,其實是想給篤信勤能補拙的工作者一記當頭棒喝,沒有方向的努力將導致人生黯然無光,甚至與成功絕緣。他提醒工作者,人生苦短,把努力放在「對的地方」,也就是把心思留給自己喜歡的事情、努力充實自己原本的強項,才能不枉此生。
本文出自《停止無謂的努力》(暫譯,原書名『このムダな努力をやめなさい』)
他在《停止無謂的努力》書中指出,世間標榜「勤能補拙」、勇於「跨出舒適圈」的觀念,其實害慘了很多人,讓他們把時間浪費在改善自己原本不擅長的事情,卻把想做的、喜歡做的事與拿手強項擱在一邊。
他認為努力之餘,「也要有策略」,把心力用在對的地方,才能停止無謂的努力。
何況,公司或組織的好處就在於成員之間的能力彼此互補,你不擅長的事情,一定有人很拿手,所以你最不可取代的價值,就在於做你最拿手的事,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
認清職場現實與殘酷,停止無謂的煩惱
這套「有策略地努力」的哲學,成毛也教給了他的女兒,讓她盡早體認職場現實,不要把心力浪費在追求「理想的工作」。
他提到,女兒開始工作時,雖然必須經常在下班之後,陪同主管與客戶應酬、假日打高爾夫,或是連續熬夜加班,但是她都不以為苦,也不會認為自己像是「社畜」(公司豢養的動物)一般卑微。
原因就在於,他從來沒有傳授給她許多商管書上鼓吹的「懷抱夢想,並藉由工作實現自我」的工作觀,反而要她及早認清職場的現實和工作的殘酷:隨著退休、離職或資遣,職場工作者曾在這份工作上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將轉瞬歸零;既然如此,就要避免對工作有多餘的期待,也不要對公司過於依賴。
「工作不過就是工作而已,不要為此憂慮煩惱,因為這只是無謂的努力而已。」成毛提醒女兒,即使工作得很累,但是只要轉念一想,能成為組織的「螺絲釘」,也是一種才華,就能樂觀面對一切。
對於許多上班族一天到晚想著要換跑道,試圖找尋更適合自己的工作,成毛也建議他們,不如設法以「遊戲的感覺」快快完成工作,不要白費力氣為了工作而憂慮,才能節省心力。
大方當個「偽惡者」,別費心討好別人
另一件成毛建議人們不要白費心力的事,就是在職場的人際互動上,不要刻意討好別人,或者害怕討人厭。
成毛指出,有些人會有意無意地想討人喜歡,甚至想當個萬人迷,因此往往不想說實話(以免傷人),或弄僵原本和樂的氣氛。不過,這種人其實只是披著濫好人外衣的「偽善者」,無法覺察到自己的能力欠缺,甚至自以為處事圓滑,說到底,也只是個自私的人。
在組織裡,如果每個人都想當好人(偽善者),很容易就把心力放在怎麼待人處事才不得罪人,而不是就事論事、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相較於維持表面和平的偽善者,成毛認為,人們不如大方當個有話實說的「偽惡者」,避免因為擔心討人厭而憂慮。而且,偽惡者因為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是個「壞人」,所以即使自己的意見無法讓人接受,也能心平氣和地面對,並且更能接受異己者的建議。
5個練習聚焦心力,只做最值得投入的事
當今的時代,沒有人能保證自己目前的工作可以一直做到退休,比起是不是能在「組織裡存活」,人們更需要的是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而努力求生存需要花時間,也要投入心力與金錢,因此在有限的人生時光裡,一定要認清楚自己的努力是否有價值、有意義,養成以成本觀念衡量每一件要花心思做的事情,從而篩選出真正值得投入心力的目標。
以下是5個停止白費努力的練習,讓你的人生更聚焦:
1.不執著:不輕易放棄叫做「堅持」,卻也容易淪於「固執」。成毛建議,凡事不要太執著,才能避免在特定(或錯誤)的事情上白費心力,培養受挫的彈性與增強適應力。
2.爽快地妥協:相較於執著者,凡事大而化之的人看似敷衍,卻比較有彈性,不僅比較能接受別人的建議,也能見招拆招。
成毛指出,最理想的人是兼具「內軟外硬」的特質,既有廣納建言的彈性,也能以鋼鐵之身抵擋惡意批評,完全不介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能在巨變的環境中隨機應變。
3.不討好所有人:如果你不想白費力氣經營人脈,最好能決定你想和哪些人來往,絕不浪費時間在無謂的社交上。
4.好運有限,務必謹慎使用:眼看著許多同事做著發財夢跑去買彩券,祈求自己中大獎之後再也不用上班;不過,成毛從未做過類似的事情。因為他認為一個人一生中的好運有限,並不需要把寶貴的「配額」用在中獎這種小事上頭。
5.不加班:成毛指出,上班時間除了已經決定的拜訪或會議時間,其他的時間都能讓工作者自由使用,端看你如何毫不拖泥帶水地快速完成工作。因此,真正有能力的人,必定會高效完成工作並且準時下班,才能把珍貴的時光,留給你愛的人、喜歡的事物。
看似毒舌的成毛,其實是想給篤信勤能補拙的工作者一記當頭棒喝,沒有方向的努力將導致人生黯然無光,甚至與成功絕緣。他提醒工作者,人生苦短,把努力放在「對的地方」,也就是把心思留給自己喜歡的事情、努力充實自己原本的強項,才能不枉此生。
本文出自《停止無謂的努力》(暫譯,原書名『このムダな努力をやめなさい』)
很多人一開始為了夢想而忙,後來忙得忘了夢想。"Many people start a career with a dream, then get busy forgetting it."
很多人一開始為了夢想而忙,後來忙得忘了夢想。
"Many people start a career with a dream, then get busy forgetting it."
"Many people start a career with a dream, then get busy forgetting it."
─(Anonymous)
「忘掉牆上的時鐘——提高做事效率,並不表示做時間的主人。找到心中的羅盤——探索真心所願,創造均衡圓滿的人生。」
關注自我成長議題的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在《與時間有約》(First Things First Time)一書,曾有以上這麼一段話。
他主張,我們可以採取行動,卻無法決定後果,因為,控制權操之於自然原則。因此,柯維以自然原則為核心,說明如果深究時間管理的內在時,有意義的生命其實與速度或效率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我們做了哪些事情,我們為什麼做這些事情,而不是完工的速度。
在時間的管理矩陣上,可以採用「緊急」「重要」做為兩軸的指標。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往往被「重要且緊急」與「緊急卻不重要」的事情困住,最後,位於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例如親情、健康),通常需要我們花費長時間經營,卻最容易被我們忽略。
柯維主張,每個人都應該做好「第二象限時間管理」,也就是做好「重要但不緊急」的管理,提升這些事項的重要性,例如,如果能以每星期30分鐘做好這個象限的步驟擬定,就能讓我們脫離時鐘指針的擺布,找到生命的羅盤。
從使命出發,落實到每周行動計畫
不過,究竟應該怎麼做?柯維提出一個時間管理金字塔,教你用一輩子的角度,安排每一周的行動計畫:
他主張,我們可以採取行動,卻無法決定後果,因為,控制權操之於自然原則。因此,柯維以自然原則為核心,說明如果深究時間管理的內在時,有意義的生命其實與速度或效率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我們做了哪些事情,我們為什麼做這些事情,而不是完工的速度。
在時間的管理矩陣上,可以採用「緊急」「重要」做為兩軸的指標。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往往被「重要且緊急」與「緊急卻不重要」的事情困住,最後,位於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例如親情、健康),通常需要我們花費長時間經營,卻最容易被我們忽略。
不過,究竟應該怎麼做?柯維提出一個時間管理金字塔,教你用一輩子的角度,安排每一周的行動計畫:
步驟1. 你的使命是什麼?
柯維主張,「使命」是時間管理的基礎,這不僅是一星期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我們對於人生的態度與整個人生的看法。
對於想探索時間管理深層意義的人,不妨思索自己最在意的是什麼?人生意義何在?不同於速成的時間管理技巧,而是從使命探討生命的本質。
柯維建議我們不妨自問:
1.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2. 人生的意義何在?
3. 我希望成為什麼或是完成什麼?
如果不太習慣思考這樣的問題,你也可以換個方式這麼問:
● 我覺得人生中最重要的3件事情是什麼?
● 我的長期目標是什麼?
● 我覺得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是什麼?
● 在我的一生中最希望自己有什麼貢獻?
● 我最希望得到的感受是什麼?
● 假使我只剩下6個月的生命,這一星期我要做些什麼事情?
步驟2. 你扮演了哪些角色?
你可能是妻子的先生、女兒的爸爸、母親的兒子、公司的高階經理人、學校的家長會長、扶輪社的社友、慈善團體的義工,認清自己有這麼多個角色定義,將有助於對人生的圓滿有更多的整體觀,知道時間管理有助於角色的動態平衡。
每個人最好幫助建構一個能扮演好不同角色的基礎,柯維稱其為「利器」,包括了生理(例如運動)、社會情感(例如親情)、心智(例如閱讀)、心靈(例如打坐)4個層面,這並非立刻能立竿見影,而是我們必須投資心力、時間去建構打造。
步驟3. 設定每周目標
每周為自己設定一至兩個最重要的目標,並接著思考:
1.如果我在下星期完成這些目標,會有什麼結果?
2.我對自己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3.如果我只完成了部分目標,會有什麼結果?
4.這會對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嗎?
5.如果我持續每星期都這麼做的話,會有什麼結果嗎?
6.我會比現在過得更好嗎?
步驟4:擬訂行動計畫
如果你總是很努力,但做的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那做再多也沒有意義,以柯維的角度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才是當務之急。因此,做周計畫時你應該這樣想:
1.做完計畫之後,我對這樣的一周生活有何感受嗎?
2.如果我每星期都計畫好每一種角色的「重要但不緊急」的目標,而且確實執行,對生活會發生什麼影響?
步驟5:每天校準目標,實踐計畫內容
柯維提到,你應該要以自信泰然的心態,將使命落實在每個行動之中。每天一開始先做以下3件事情,有助於你不要偏離使命:
1.省思一天的生活:在一日之初花點時間檢討行程,審視生命的內在羅盤,看清楚方向並調整心態,因應不可預期的挑戰。
2.安排事情的先後順序:確認自己要做的事情究竟是「重要但不緊急」、還是「重要且緊急」,這樣才能確保避免被「不重要卻緊急」的事情,用障眼法矇騙。
3.擬定一日計畫表:左欄排出必須在特定時間內完成才有價值的活動,右欄列出一日之中可做的第一、二象限的事情。
即使一天當中發生了許多迫使自己必須重新規畫計畫的狀況時,善用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時間管理法,可以協助我們分辨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步驟6:每周反省,改善下周計畫
一周結束時可以探討以下的問題,做為自己的反省,並開始下周的使命檢討與安排:
1.我完成了哪些目標?
2.我遭遇到哪些挑戰?
3.我做過哪些決定?是否將最重要的事情列為當務之急?
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找時間」去做,而不是等「有空時」去做。因此,時間管理的目的,並非只是被時鐘控制,因為時鐘代表的是我們的承諾、時間表、目標,這是屬於時間管理的層面;真正該控制的是價值、使命、信念、良知、方向,也代表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如果心中只有時鐘卻沒有方向,恐怕會浪費許多時間卻達不到人生的目標。
(本文出自《經理人月刊》第24期)
柯維主張,「使命」是時間管理的基礎,這不僅是一星期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我們對於人生的態度與整個人生的看法。
對於想探索時間管理深層意義的人,不妨思索自己最在意的是什麼?人生意義何在?不同於速成的時間管理技巧,而是從使命探討生命的本質。
柯維建議我們不妨自問:
1.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2. 人生的意義何在?
3. 我希望成為什麼或是完成什麼?
如果不太習慣思考這樣的問題,你也可以換個方式這麼問:
● 我覺得人生中最重要的3件事情是什麼?
● 我的長期目標是什麼?
● 我覺得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是什麼?
● 在我的一生中最希望自己有什麼貢獻?
● 我最希望得到的感受是什麼?
● 假使我只剩下6個月的生命,這一星期我要做些什麼事情?
步驟2. 你扮演了哪些角色?
你可能是妻子的先生、女兒的爸爸、母親的兒子、公司的高階經理人、學校的家長會長、扶輪社的社友、慈善團體的義工,認清自己有這麼多個角色定義,將有助於對人生的圓滿有更多的整體觀,知道時間管理有助於角色的動態平衡。
每個人最好幫助建構一個能扮演好不同角色的基礎,柯維稱其為「利器」,包括了生理(例如運動)、社會情感(例如親情)、心智(例如閱讀)、心靈(例如打坐)4個層面,這並非立刻能立竿見影,而是我們必須投資心力、時間去建構打造。
步驟3. 設定每周目標
每周為自己設定一至兩個最重要的目標,並接著思考:
1.如果我在下星期完成這些目標,會有什麼結果?
2.我對自己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3.如果我只完成了部分目標,會有什麼結果?
4.這會對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嗎?
5.如果我持續每星期都這麼做的話,會有什麼結果嗎?
6.我會比現在過得更好嗎?
步驟4:擬訂行動計畫
如果你總是很努力,但做的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那做再多也沒有意義,以柯維的角度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才是當務之急。因此,做周計畫時你應該這樣想:
1.做完計畫之後,我對這樣的一周生活有何感受嗎?
2.如果我每星期都計畫好每一種角色的「重要但不緊急」的目標,而且確實執行,對生活會發生什麼影響?
步驟5:每天校準目標,實踐計畫內容
柯維提到,你應該要以自信泰然的心態,將使命落實在每個行動之中。每天一開始先做以下3件事情,有助於你不要偏離使命:
1.省思一天的生活:在一日之初花點時間檢討行程,審視生命的內在羅盤,看清楚方向並調整心態,因應不可預期的挑戰。
2.安排事情的先後順序:確認自己要做的事情究竟是「重要但不緊急」、還是「重要且緊急」,這樣才能確保避免被「不重要卻緊急」的事情,用障眼法矇騙。
3.擬定一日計畫表:左欄排出必須在特定時間內完成才有價值的活動,右欄列出一日之中可做的第一、二象限的事情。
即使一天當中發生了許多迫使自己必須重新規畫計畫的狀況時,善用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時間管理法,可以協助我們分辨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步驟6:每周反省,改善下周計畫
一周結束時可以探討以下的問題,做為自己的反省,並開始下周的使命檢討與安排:
1.我完成了哪些目標?
2.我遭遇到哪些挑戰?
3.我做過哪些決定?是否將最重要的事情列為當務之急?
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找時間」去做,而不是等「有空時」去做。因此,時間管理的目的,並非只是被時鐘控制,因為時鐘代表的是我們的承諾、時間表、目標,這是屬於時間管理的層面;真正該控制的是價值、使命、信念、良知、方向,也代表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如果心中只有時鐘卻沒有方向,恐怕會浪費許多時間卻達不到人生的目標。
(本文出自《經理人月刊》第24期)
以智者方式思考,以一般人語言溝通。"Think like a wise man, but communicate in the language of the people."
以智者方式思考,以一般人語言溝通。
─威廉·巴特勒·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愛爾蘭詩人、劇作家
"Think like a wise man, but communicate in the language of the people."
"Think like a wise man, but communicate in the language of the people."
正念,是指:「對發生在你周遭和自己內部身、心、靈之內的一切,有意的給予全然的注意」、以及「不具批判或評斷的覺知」。
仔細想一想,你是否曾經遇過這樣的人?渾身充滿熱情活力,並且無論在個人生活及社會互動之中,都能發揮主動積極、參與的正向特質。羅徹斯特大學的柯克‧布朗教授(Kirk Warren Brown, PhD)和李察‧賴安教授(Richard M. Ryan)對快樂所作的研究表明,高度「正念」的人,便會具備上述特質,同時也是正面心理健康的典範。
所謂的正念,是指:「對發生在你周遭和自己內部身、心、靈之內的一切,有意的給予全然的注意」、以及「不具批判或評斷的覺知」。
正念是可以練習的。修習正念有很多好處,以下是其中幾個:
減少焦慮感,以全然的注意力聰明行事
人類的心,能夠回憶過往,這是個獨特的天賦,它幫助我們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向。然而,當這顆心再度回到過往時,往往就開始無止盡地反芻我們曾犯的錯誤。「要是我當時這麼說就好了,那她就不會那麼說⋯⋯」不幸的是,心似乎認為我們非常愚蠢,它不斷重複憶念我們以前的錯誤,一再責備且批評我們。
諷刺的是,充滿焦慮的心,反而可能會造成它最害怕的狀況。焦慮的心不明白:一旦它把我們拉入追悔過往的白日夢之中,我們就不再注意當下。當我們不能處於當下時,我們往往就無法聰明行事,此時,我們更有可能做出讓自己擔心的那些事。
修行正念可提醒我們:不要將自己的心靈精力,浪費在過去和未來的旅行中,而是要持續回到當下這一處,安住在此時此刻所發生的一切之中。
強化心靈,不再因外界變化而心生退縮
我們大家都知道,人體是可以被訓練的。我們可以變得更柔軟(體操運動員和雜耍演員),更優雅(芭蕾舞者),更有技巧(鋼琴演奏者),更強壯(舉重選手)。相較之下,我們較少知道,心也有很多可以發展的層面。
心就像是一頭野象,會有很多狂野的習慣。當人類接近時,牠會跑開。當受到驚嚇時,就攻擊人。我們的心也一樣。當它感到危險時,就會從當下跑開。它可能跑到愉悅的幻想中,到未來的報復念頭裡,或只是變得麻木不仁。
古印度的時代,大象被訓練用來作戰,要使牠們在戰爭的喧囂混亂中,服從命令而不逃跑。同樣的,受過正念訓練的心,可以在現代生活的快速變遷環境下保持穩定。一旦我們的心獲得調伏,當我們遭遇到世界所帶來不可避免的艱難時,就可以保持平靜穩定。最終,我們便能不逃避問題,而視其為考驗我們和增強我們身心穩定性的一種方式。
提高人際關係的親密感,徹底遠離挫折感和寂寞
我們的基本饑餓並不在於食物,而是在於親密感。當我們在生活中失去親密感時,我們會感覺到與他人疏離、寂寞、易受傷害、不為世界所愛。
正念是幫助我們覺知的工具,它是個修持,幫助我們醒來、處於當下、過著更為精彩豐富的人生。它幫助填補我們日子裡的間隙,這個間隙就是我們頻頻變得不帶覺知的時刻,以及那些我們並非處於當下的大部份生命時刻。正念練習也會幫助我們消除使人感到挫折的間隙,也就是似乎存在於我們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隱形藩籬。
當我們將正念灌注於某個日常活動之中,然後是一個接一個的日常活動,如此一來,我們就是覺醒地面對每一刻的奧秘──直到它們來臨之前,全都是未知的。當事物前來時,我們會做好準備、迎接對應。當我們對於活著的每一刻現實都能夠全神貫注時,我們就進入豐盛的生命狀態。
所謂的正念,是指:「對發生在你周遭和自己內部身、心、靈之內的一切,有意的給予全然的注意」、以及「不具批判或評斷的覺知」。
正念是可以練習的。修習正念有很多好處,以下是其中幾個:
減少焦慮感,以全然的注意力聰明行事
人類的心,能夠回憶過往,這是個獨特的天賦,它幫助我們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向。然而,當這顆心再度回到過往時,往往就開始無止盡地反芻我們曾犯的錯誤。「要是我當時這麼說就好了,那她就不會那麼說⋯⋯」不幸的是,心似乎認為我們非常愚蠢,它不斷重複憶念我們以前的錯誤,一再責備且批評我們。
諷刺的是,充滿焦慮的心,反而可能會造成它最害怕的狀況。焦慮的心不明白:一旦它把我們拉入追悔過往的白日夢之中,我們就不再注意當下。當我們不能處於當下時,我們往往就無法聰明行事,此時,我們更有可能做出讓自己擔心的那些事。
修行正念可提醒我們:不要將自己的心靈精力,浪費在過去和未來的旅行中,而是要持續回到當下這一處,安住在此時此刻所發生的一切之中。
強化心靈,不再因外界變化而心生退縮
我們大家都知道,人體是可以被訓練的。我們可以變得更柔軟(體操運動員和雜耍演員),更優雅(芭蕾舞者),更有技巧(鋼琴演奏者),更強壯(舉重選手)。相較之下,我們較少知道,心也有很多可以發展的層面。
心就像是一頭野象,會有很多狂野的習慣。當人類接近時,牠會跑開。當受到驚嚇時,就攻擊人。我們的心也一樣。當它感到危險時,就會從當下跑開。它可能跑到愉悅的幻想中,到未來的報復念頭裡,或只是變得麻木不仁。
古印度的時代,大象被訓練用來作戰,要使牠們在戰爭的喧囂混亂中,服從命令而不逃跑。同樣的,受過正念訓練的心,可以在現代生活的快速變遷環境下保持穩定。一旦我們的心獲得調伏,當我們遭遇到世界所帶來不可避免的艱難時,就可以保持平靜穩定。最終,我們便能不逃避問題,而視其為考驗我們和增強我們身心穩定性的一種方式。
提高人際關係的親密感,徹底遠離挫折感和寂寞
我們的基本饑餓並不在於食物,而是在於親密感。當我們在生活中失去親密感時,我們會感覺到與他人疏離、寂寞、易受傷害、不為世界所愛。
正念是幫助我們覺知的工具,它是個修持,幫助我們醒來、處於當下、過著更為精彩豐富的人生。它幫助填補我們日子裡的間隙,這個間隙就是我們頻頻變得不帶覺知的時刻,以及那些我們並非處於當下的大部份生命時刻。正念練習也會幫助我們消除使人感到挫折的間隙,也就是似乎存在於我們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隱形藩籬。
當我們將正念灌注於某個日常活動之中,然後是一個接一個的日常活動,如此一來,我們就是覺醒地面對每一刻的奧秘──直到它們來臨之前,全都是未知的。當事物前來時,我們會做好準備、迎接對應。當我們對於活著的每一刻現實都能夠全神貫注時,我們就進入豐盛的生命狀態。
懶惰像生鏽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Sloth, like rust, consumes faster than labor wears."
懶惰像生鏽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
─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美國開國元勳
"Sloth, like rust, consumes faster than labor wears."
"Sloth, like rust, consumes faster than labor wears."
談到足以改變一個國家或城市的人物時,你的腦海會浮現什麼樣的面孔?
2012年,Restaurant ANDRÉ在新加坡開設,獲選當地最佳餐廳與世界50大餐廳。兩年過後,該餐廳主廚Chef André,來自台灣的江振誠,獲選為生活風格雜誌《巔峰》(Peak)「30年來改變新加坡的30位人士」之一。
沒有顯赫家世背景的江振誠,在就讀淡水商工餐飲科時,即已投入職場。堅信「勤能補拙」的他,經常是第一位抵達餐廳廚房開始工作的員工。憑著「願意花多少時間,就能培養多少能力」的信念,在20歲那年,成為台灣最年輕的法國餐廳(西華飯店)主廚。
儘管達到人生的第一個巔峰,他並不以此自滿,深感自己身為法國餐廳主廚,卻從未到過當地、學習道地廚藝精髓的不足,因此在23歲那年,一句法語也不會說的情況下,結清新台幣25萬(機票錢就占了7萬)的存款,毅然前往法國,向米其林三星主廚雅克.普塞爾(Jacques Pourcel)與羅朗.普塞爾(Laurent Pourcel)孿生兄弟拜師學習廚藝,從擦餐盤從頭做起。
比別人早兩小時上班、一年當兩年用,淬鍊基本功
「我是一個對於很多事情都不確定的人,所以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做好萬全的準備。」江振誠說,技藝可以向大師學習,但是熱情(passion)卻必須從內而外,以堅持(persistence)和耐心(patience),花時間培養基本功。
始終把一天當成兩天用的他,在亞都飯店(現為亞都麗緻飯店)工作一年期間,為了能在短時間內累積更多的經驗,儘管正職是下午到晚上在巴黎廳工作,他還利用早上的時間到點心房見習,形同「把一年當成兩年用」。
前往南法蒙佩里耶(Montpellier)第六感花園(Le Jardin des Sens)餐廳,向普塞爾兄弟學習時,他也是每天工作近20小時(清晨6點到凌晨1點),並且在25歲那年,以很短的時間,就成為該餐廳的行政主廚。
「有一件事情是不要錢的,而且可以得到馬上的功效,那就是比別人早一點上班,然後練習、練習再練習。」江振誠謙虛地說,「我有自知之明,如果依照我原本的速度學習廚藝,根本無法跟其他人並駕齊驅、甚至超越他們。因此,我必須偷跑。」
偷跑的做法很簡單,卻很考驗人的意志力:如果別人8點到廚房,你就6點到;別人6點到,你就4點到,把基本功練到熟到不能再熟。「當你對一件事情已經熟到不能再熟,遇到狀況才能想到解決方法。如果你只做一次,就會不知道該如何反應。」江振誠說,削一天、削一個月或一年的馬鈴薯截然不同;做一盤菜,跟做一百盤、一千盤菜需要的策略和經驗也截然不同。說穿了,沒什麼祕訣,「勤能補拙、熟能生巧」而已。
認識自己,專注做好一件事情
就讀淡水商工餐飲科時期,高大挺拔的江振誠,曾經擔任兼職的時裝模特兒,打工賺取零用錢。不過,最後他並沒有走上這條看似光鮮亮眼的路。
「當時我想,有沒有哪一件事情,我可以比別人做得更好?如果有,我就專攻那件事情,這樣一來,就能拉開我跟其他人的距離。」江振誠謙稱,自己能做的事情並不多,因此,重點在於「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聚焦於一個點(意指自己的強項)」。
這就好比你手邊是有十顆子彈,你是要全部打擊同一個目標,還是要亂槍打鳥?更極端地說,如果你只有一顆子彈,你要把這顆子彈放在哪裡?
江振誠說,「認識自己」很重要,這個年代講的是專精,其他地方弱一點沒關係,重點是找到自己的專長,知道自己「能做到什麼境界?我現在到底可以做什麼?我是否有能力可以做這些事情?」這點說穿了,就是自知之明。「當我自知能夠做到的其實非常有限,就必須做好準備。如果沒有把握,就要做好功課。」
不管是對自己、對事業,江振誠都是一樣的態度。了解自己的本事到哪裡,知道自己在「產業裡的位置是什麼」,就會知道,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應對:不足,就更努力;不夠,就拚命學,就能做得比別人(或同業)還要更好。
2014年11月,江振誠在台灣的第一家餐廳RAW正式開幕,從餐廳的空間設計階段,江振誠即已積極投入。促成合作的赫士盟(Hasmore)集團,為了策畫這家以台灣季節食材為訴求的餐廳,前後耗時長達3年。
赫士盟行銷企劃部副總經理李姝慧表示,江振誠身邊沒有唯唯諾諾的人,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有自己的想法。她說:「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對於自己想要做什麼都很堅定。如果他希望做到100分,你就會希望自己做到120分。」從中可以看出江振誠的自律對於周遭帶來的正面影響。
當上管理者後,要自律,才能律人
20歲成為台北西華飯店法國餐廳主廚、25歲成為法國第六感花園(Le Jardin des Sens)執行主廚,到自己開餐廳,從專業人士(主廚)轉換到經理人,江振誠如何轉換角色?以下是他的管理經驗談:
1.公平
在一個團隊裡面,無論是對事或對人,都要做到公平。讓大家在同一個時間,看著同一個方向,這個團隊才會知道現在到底要怎麼做。
2.以身作則
身為主管,沒有比「以身作則」更簡單的管理方法了。所有事情我一定親自做,如果我做不到,我也不會要求員工一定要做到。
不論任何時候,我跟我的團隊永遠都是同進同出。他們什麼時候上班(或下班),我就什麼時候到(或下班)。你也可以換個角度說,我什麼時候來,他們就什麼時候來。因為我都和他們同進退,所以從來沒有人會覺得「為什麼我多做,他卻少做?」
3.找對人
人對了,事情就對了。我在新加坡開設的Restaurant ANDRE餐廳裡,16位廚師有13個國籍,當我有一個想法丟進這個團隊,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像是一道馬鈴薯沙拉,大家就會拋出日本的、捷克的、斯洛伐克的做法,其中有很多可能性。
因此,我很注重徵人,我一定親自做,因為「徵人就像是蓋房子的骨架,只要骨架是穩定的(找對人),你要把牆面漆成什麼顏色都可以。」我想要的人才,必須具備明顯的缺點和優點。
有明顯的優點,可以讓團隊其他人學習;有明顯的缺點,則可請其他人教他。「什麼都可以、卻又什麼都不確定」的人,反倒不容易讓團隊彼此學習或互補,也很難幫團隊找到方向。
沒有顯赫家世背景的江振誠,在就讀淡水商工餐飲科時,即已投入職場。堅信「勤能補拙」的他,經常是第一位抵達餐廳廚房開始工作的員工。憑著「願意花多少時間,就能培養多少能力」的信念,在20歲那年,成為台灣最年輕的法國餐廳(西華飯店)主廚。
儘管達到人生的第一個巔峰,他並不以此自滿,深感自己身為法國餐廳主廚,卻從未到過當地、學習道地廚藝精髓的不足,因此在23歲那年,一句法語也不會說的情況下,結清新台幣25萬(機票錢就占了7萬)的存款,毅然前往法國,向米其林三星主廚雅克.普塞爾(Jacques Pourcel)與羅朗.普塞爾(Laurent Pourcel)孿生兄弟拜師學習廚藝,從擦餐盤從頭做起。
比別人早兩小時上班、一年當兩年用,淬鍊基本功
「我是一個對於很多事情都不確定的人,所以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做好萬全的準備。」江振誠說,技藝可以向大師學習,但是熱情(passion)卻必須從內而外,以堅持(persistence)和耐心(patience),花時間培養基本功。
始終把一天當成兩天用的他,在亞都飯店(現為亞都麗緻飯店)工作一年期間,為了能在短時間內累積更多的經驗,儘管正職是下午到晚上在巴黎廳工作,他還利用早上的時間到點心房見習,形同「把一年當成兩年用」。
前往南法蒙佩里耶(Montpellier)第六感花園(Le Jardin des Sens)餐廳,向普塞爾兄弟學習時,他也是每天工作近20小時(清晨6點到凌晨1點),並且在25歲那年,以很短的時間,就成為該餐廳的行政主廚。
「有一件事情是不要錢的,而且可以得到馬上的功效,那就是比別人早一點上班,然後練習、練習再練習。」江振誠謙虛地說,「我有自知之明,如果依照我原本的速度學習廚藝,根本無法跟其他人並駕齊驅、甚至超越他們。因此,我必須偷跑。」
偷跑的做法很簡單,卻很考驗人的意志力:如果別人8點到廚房,你就6點到;別人6點到,你就4點到,把基本功練到熟到不能再熟。「當你對一件事情已經熟到不能再熟,遇到狀況才能想到解決方法。如果你只做一次,就會不知道該如何反應。」江振誠說,削一天、削一個月或一年的馬鈴薯截然不同;做一盤菜,跟做一百盤、一千盤菜需要的策略和經驗也截然不同。說穿了,沒什麼祕訣,「勤能補拙、熟能生巧」而已。
認識自己,專注做好一件事情
就讀淡水商工餐飲科時期,高大挺拔的江振誠,曾經擔任兼職的時裝模特兒,打工賺取零用錢。不過,最後他並沒有走上這條看似光鮮亮眼的路。
「當時我想,有沒有哪一件事情,我可以比別人做得更好?如果有,我就專攻那件事情,這樣一來,就能拉開我跟其他人的距離。」江振誠謙稱,自己能做的事情並不多,因此,重點在於「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聚焦於一個點(意指自己的強項)」。
這就好比你手邊是有十顆子彈,你是要全部打擊同一個目標,還是要亂槍打鳥?更極端地說,如果你只有一顆子彈,你要把這顆子彈放在哪裡?
江振誠說,「認識自己」很重要,這個年代講的是專精,其他地方弱一點沒關係,重點是找到自己的專長,知道自己「能做到什麼境界?我現在到底可以做什麼?我是否有能力可以做這些事情?」這點說穿了,就是自知之明。「當我自知能夠做到的其實非常有限,就必須做好準備。如果沒有把握,就要做好功課。」
不管是對自己、對事業,江振誠都是一樣的態度。了解自己的本事到哪裡,知道自己在「產業裡的位置是什麼」,就會知道,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應對:不足,就更努力;不夠,就拚命學,就能做得比別人(或同業)還要更好。
2014年11月,江振誠在台灣的第一家餐廳RAW正式開幕,從餐廳的空間設計階段,江振誠即已積極投入。促成合作的赫士盟(Hasmore)集團,為了策畫這家以台灣季節食材為訴求的餐廳,前後耗時長達3年。
赫士盟行銷企劃部副總經理李姝慧表示,江振誠身邊沒有唯唯諾諾的人,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有自己的想法。她說:「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對於自己想要做什麼都很堅定。如果他希望做到100分,你就會希望自己做到120分。」從中可以看出江振誠的自律對於周遭帶來的正面影響。
當上管理者後,要自律,才能律人
20歲成為台北西華飯店法國餐廳主廚、25歲成為法國第六感花園(Le Jardin des Sens)執行主廚,到自己開餐廳,從專業人士(主廚)轉換到經理人,江振誠如何轉換角色?以下是他的管理經驗談:
1.公平
在一個團隊裡面,無論是對事或對人,都要做到公平。讓大家在同一個時間,看著同一個方向,這個團隊才會知道現在到底要怎麼做。
2.以身作則
身為主管,沒有比「以身作則」更簡單的管理方法了。所有事情我一定親自做,如果我做不到,我也不會要求員工一定要做到。
不論任何時候,我跟我的團隊永遠都是同進同出。他們什麼時候上班(或下班),我就什麼時候到(或下班)。你也可以換個角度說,我什麼時候來,他們就什麼時候來。因為我都和他們同進退,所以從來沒有人會覺得「為什麼我多做,他卻少做?」
3.找對人
人對了,事情就對了。我在新加坡開設的Restaurant ANDRE餐廳裡,16位廚師有13個國籍,當我有一個想法丟進這個團隊,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像是一道馬鈴薯沙拉,大家就會拋出日本的、捷克的、斯洛伐克的做法,其中有很多可能性。
因此,我很注重徵人,我一定親自做,因為「徵人就像是蓋房子的骨架,只要骨架是穩定的(找對人),你要把牆面漆成什麼顏色都可以。」我想要的人才,必須具備明顯的缺點和優點。
有明顯的優點,可以讓團隊其他人學習;有明顯的缺點,則可請其他人教他。「什麼都可以、卻又什麼都不確定」的人,反倒不容易讓團隊彼此學習或互補,也很難幫團隊找到方向。
到底該不該丟?
哪些東西應該丟?分辨10種「一定要丟」的雜物
要做出取捨,首先就必須先定義「何謂雜物」。居家空間整理達人詹采妮在《零雜物》一書中表示,那些「讓人笑不出來的東西」就算是雜物,以下,整理專家為你定義出10種常見的生活雜物。
雜物1:不喜歡的東西
很多人買東西不是因為100%喜歡。只是因為口袋不夠深,勉強將就買個次級品,這些為了湊數而亂買的東西,不僅是生活中的雜物大宗,用久了還降低品味。
雜物2:不想要的禮物
兩人小家庭卻收到6人份電子鍋、冷調系裝潢卻收到粉紅色床單……多數人收到不想要的禮物,通常都是收進櫃子裡,免得日後對方問起不好交代,但這麼一擺往往就是好幾年,早就成為積灰塵的無用雜物。
雜物3:用不上的東西
很多人幻想買了運動器材就會變瘦,結果買了健身車,最後卻變成衣架;以為買了英文教材英語就會變好,最後從卡帶買到MP3時代還沒聽過。其實任何東西只要擺放超過3年沒用過,就可以直接丟棄。
雜物4:待修理的東西
對於壞掉的東西,有些人是懶得修理或沒空送修,於是姑且收著;也有人是買了新的,但捨不得扔掉壞的,但常見的是故障品不斷增加,但囤積者卻不曾修好過任何東西。
雜物5:傷感情的東西
落榜的成績單、未錄取通知函、嚴重影響家庭收支的奢侈品、前情人留下的紀念品等,不管是「傷自己感情」或「傷別人感情」的東西,都不該保留。這些負面能量的物品,只會讓人情緒下降,阻礙自己迎向新的人生。
雜物6:長期借放的東西
替人保管東西是一件「有功無賞,打破要賠」的苦差事,等於把自己的生活空間變成別人的倉庫,還收不到管理費,因此最好聯絡對方,並請對方在限期內取走。
雜物7:瑣碎的小玩意兒
飯店的沐浴品、餐廳的原子筆、雜誌附贈的試用包、印有機構名稱的宣傳品……這些不拿白不拿、卻廉價瑣碎又功能性低的小玩意兒,通常只會變成平日看了礙眼,需要時又不會想去使用的無用雜物。
雜物8:難纏的文件與紙張
信件、傳單、保單、稅單、成績單、明細表、保證書、折價券、集點卡、便利貼、收據、名片……各式各樣的紙類即便分類明確,用活頁夾收納有序,還是非常占用空間,以坪效來說不划算,除非必要,否則盡可能都丟掉。
雜物9:無用的數位資訊
硬碟中雜亂的電子檔、不請自來的垃圾郵件、主動訂閱的電子報和各種即時通訊軟體,由於不占空間,很容易積存了一大堆在電腦或信箱中卻沒感覺,其實它們浪費一個人時間的程度,絕不亞於實體雜物。
雜物10:超出實際需求的空間
擁有一棟大房子是許多人的夢想,但如果擁有的代價,是得付出額外的心力和金錢,反而是一種拖累。尤其超出實際需求的空間往往會變成雜物倉庫,間接促成屋主亂買不需要東西,能免則免。
要做出取捨,首先就必須先定義「何謂雜物」。居家空間整理達人詹采妮在《零雜物》一書中表示,那些「讓人笑不出來的東西」就算是雜物,以下,整理專家為你定義出10種常見的生活雜物。
雜物1:不喜歡的東西
很多人買東西不是因為100%喜歡。只是因為口袋不夠深,勉強將就買個次級品,這些為了湊數而亂買的東西,不僅是生活中的雜物大宗,用久了還降低品味。
雜物2:不想要的禮物
兩人小家庭卻收到6人份電子鍋、冷調系裝潢卻收到粉紅色床單……多數人收到不想要的禮物,通常都是收進櫃子裡,免得日後對方問起不好交代,但這麼一擺往往就是好幾年,早就成為積灰塵的無用雜物。
雜物3:用不上的東西
很多人幻想買了運動器材就會變瘦,結果買了健身車,最後卻變成衣架;以為買了英文教材英語就會變好,最後從卡帶買到MP3時代還沒聽過。其實任何東西只要擺放超過3年沒用過,就可以直接丟棄。
雜物4:待修理的東西
對於壞掉的東西,有些人是懶得修理或沒空送修,於是姑且收著;也有人是買了新的,但捨不得扔掉壞的,但常見的是故障品不斷增加,但囤積者卻不曾修好過任何東西。
雜物5:傷感情的東西
落榜的成績單、未錄取通知函、嚴重影響家庭收支的奢侈品、前情人留下的紀念品等,不管是「傷自己感情」或「傷別人感情」的東西,都不該保留。這些負面能量的物品,只會讓人情緒下降,阻礙自己迎向新的人生。
雜物6:長期借放的東西
替人保管東西是一件「有功無賞,打破要賠」的苦差事,等於把自己的生活空間變成別人的倉庫,還收不到管理費,因此最好聯絡對方,並請對方在限期內取走。
雜物7:瑣碎的小玩意兒
飯店的沐浴品、餐廳的原子筆、雜誌附贈的試用包、印有機構名稱的宣傳品……這些不拿白不拿、卻廉價瑣碎又功能性低的小玩意兒,通常只會變成平日看了礙眼,需要時又不會想去使用的無用雜物。
雜物8:難纏的文件與紙張
信件、傳單、保單、稅單、成績單、明細表、保證書、折價券、集點卡、便利貼、收據、名片……各式各樣的紙類即便分類明確,用活頁夾收納有序,還是非常占用空間,以坪效來說不划算,除非必要,否則盡可能都丟掉。
雜物9:無用的數位資訊
硬碟中雜亂的電子檔、不請自來的垃圾郵件、主動訂閱的電子報和各種即時通訊軟體,由於不占空間,很容易積存了一大堆在電腦或信箱中卻沒感覺,其實它們浪費一個人時間的程度,絕不亞於實體雜物。
雜物10:超出實際需求的空間
擁有一棟大房子是許多人的夢想,但如果擁有的代價,是得付出額外的心力和金錢,反而是一種拖累。尤其超出實際需求的空間往往會變成雜物倉庫,間接促成屋主亂買不需要東西,能免則免。
要保持劍的鋒利就得磨拭,要保持頭腦靈光就得看書。"A mind needs books like a sword needs a whetstone."
要保持劍的鋒利就得磨拭,要保持頭腦靈光就得看書。─電影《權力的遊戲》
"A mind needs books like a sword needs a whetstone."
"A mind needs books like a sword needs a whetstone."
享受你吃的每一口食物!
年年在新年決心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減重」是最常見、最常做不到、最常捲土重來的決心。其實,節食有助減重,只要減少熱量攝取,就能減重,這純粹是化學作用的問題。為何多數的節食決心都以失敗收場?
飲食是繁複的行為與態度,飲食習慣大多是無意識的行為,不論是一點一點地吃掉朋友的盤子裡的食物,或是在酒吧裡嗑花生。相反地,節食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注意每一次的飲食,考慮並做出每一個食物的選擇。
每一餐都需費心做出決定,這非常耗用自制力,使得多數的節食行動難以持續幾星期。此外,我們總狹隘地聚焦於吃進多少熱量或碳水化合物,忽略了左右滿足感與節食成敗的其他行為:我們如何吃、為何吃、在哪裡吃、吃什麼、何時吃,以及睡眠時數。
在歷經多年節食失敗後,我終於透過微決心做到滿足於吃更少,達到一種超脫境界。享受每一項我吃得少的食物,感到滿足,保持令我滿意的體重——減輕約十公斤。之前,我經常吃過多零食和第二份餐點,仍然感到不滿足;我為了提振精力而吃,結果反而覺得懶洋洋;我發誓戒掉甜食,卻是更加無節制。改變特定行為和態度後,我的飲食滿足感提高,活力提高,攝取更少熱量,減輕體重,改善了健康。
用心飲食
說到用心飲食,首要是享受你吃的每一口東西。邊開車,邊把食物塞進嘴裡,或是在兩個約會行程之間匆忙吃一餐,或是盡義務似地吃掉已經發潮、味道很差的三明治⋯⋯每當你未充分品嚐東西時,都是在剝奪飲食樂趣和滿足感。
每天,不知不覺中吃進的數百或數千大卡熱量,很可能就是造成你現今的體重和希望體重之間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微決心可幫助你去除不用心的飲食行為,提高你的飲食意識及樂趣。
有思想地吃
用心飲食指的是充分感知正在吃的食物,以獲得更大的滿足感。「我只吃完我真正喜愛的食物」,這個微決心如何?除非你負擔不起扔掉食物,否則,當你覺得自己正在吃的東西並未帶給你任何滿足與快樂時,就停止吃吧。
在餐廳裡點了餐點,滿懷期待,端上桌來的食物卻很難吃,這已經夠令人失望了,沒有理由硬著頭皮把它吃完,讓它占了你的熱量攝取額度,更增添難過。同樣是吃進熱量,幹嘛要吃難吃的食物,不吃好食物呢?別吃進失望,要吃就吃自己喜愛、享受的食物。
當多數飲食行為都成為慣性時,就算正在吃的東西沒帶來任何樂趣,你也會自然而然地把它吃完,所以,必須練習自問:「我真的喜愛這食物嗎?」我天天都用這個簡單習慣來節省我的熱量限額,提高飲食滿足感。若眼前的食物不可口,我就停止繼續再吃。誰說節食一定要搞得很無趣呢?
好好享用一餐
知名美國作家卡波提(Truman Capote)曾挖苦另一位作家柯魯亞克(Jack Kerouac)的作品:「那不是寫作(writing),那是打字(typing)!」我們多數人不是在用餐(dine),我們只是吃(eat)。
我曾經下過的一個微決心:悠閒地品嚐食物。這個決心是要改掉我吃東西速度太快的習慣,因為吃得太快,大腦還來不及接收到飽足感的訊號之前,我再吃下更多分量。放慢吃的速度,細細品嚐每一口,經常使我在盤子裡的食物尚未吃完前就已經飽足,放下刀叉。這個決心聚焦於享受,而非節制食量,但它的縮減食量效果遠優於任何一種節制食量的自我告誡。學會在用餐時感受放鬆的樂趣後,我開始更關注食物、用餐氣氛、用餐環境和用餐時的交談。我學會了用餐,而不只是吃。
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研究顯示,在家人經常共進晚餐的家庭中成長的小孩,在學校裡的表現較佳,在標準測驗中的表現較好,更成功,自尊感較高,同儕關係較好,也較不會體重過重或沾染毒品。不論來自雙親或單親家庭,富有或貧窮家庭,都是如此。我對此研究結論一點都不感到意外,和朋友或家人共餐為緊張忙碌的一天提供了一種幸福感。餐桌上的親切溫暖、共享食物、交談、歸屬感,以及吃的滿足,使人人獲得滋養。
吃是活命之必要,用餐有助於增進交流,若因為較晚下班、練習足球、健身課程或長途通勤等因素而致作息時間不一致,使得家人習慣各自吃晚餐,那麼,考慮一個微決心:每週至少一天全家人一起吃晚餐,哪怕是為此而必須晚一點才吃,或是放棄一些自由活動。
下決心聚焦於用餐過程,品嚐每一口食物,能使你嚼出每一卡卡路里的樂趣,有助於減重。食物有我們應該珍惜、感激和品味的東西,愈是用心品嘗與享受食物,愈加重視它,就愈可能滿足於吃得更少。
坐下來慢慢吃
每天,我們的飲食習慣受到環境提示驅動而不經意地做出反應。若想減重,應該留意有多少時候你是習慣性地沒有以充分知覺或充分享受地在吃東西。這麼做,將能找出微決心可以瞄準改變的行為。
你是否曾經一邊排隊、一邊吃,或是拿起購物車裡的零食來吃,或是在往辦公室途中的電梯裡吃甜甜圈當早餐?你是否曾經在觀看運動比賽時去買熱狗,還未回到座位前就已經吃完了?你是否常繞著免費試吃食物的桌子轉圈子,嚐了一遍又一遍?你是否在烹飪食物時邊煮邊吃,或是掃光別人盤子裡剩下的食物?
有一次,我在餐廳排隊付錢,前頭那人在排隊的同時吃了起來,快輪到她付錢時,盤裡的食物已經快吃完了。試問,她從這樣的一餐獲得多少樂趣與滿足?應該不多吧,因為當她發現快輪到自己付錢時,她退出隊伍,回頭去取甜點!若非我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行為,我當時大概會忍俊不住笑出來。下一個微決心,「還未坐下來前不吃」,或許就能讓這位吃不滿足者變成快樂滿足的用餐者。
邊走邊吃,或是邊開車邊吃,或是通勤途中吃,很容易在不經意中增加體重,並且剝奪飲食的充分樂趣。若你是這種隨時隨地吃的類型,問問自己,若在坐定後吃這些東西,是否會從中獲得更大的樂趣與滿足?做出一個微決心,使自己以更高的知覺來用餐。坐下來吃吧!
不過,光是坐下來,還不足以保證你會有意識地吃。坐在電視機前或電腦螢幕前吃,邊講電話或傳簡訊邊吃,甚至是邊開會邊吃,這些行為全都會導致我們輕忽品嘗食物,很可能在吃完後還想要再吃點別的。
在多工作業、速食的文化中,「有意識地吃」已經變成一件必須奮鬥才能做到的事。愈來愈多公司迎合我們隨時隨地吃的傾向。我最近在《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上讀到一篇報導,某家新開張的餐廳提供杯裝鬆餅(Cup O’Pancakes),把鬆餅裝在可放入汽車內杯架中的杯子裡,讓你可以邊開車邊吃鬆餅,連叉子都不需用到!照這樣發展下去,恐怕不久就會出現套在嘴巴上的袋裝鬆餅了吧?還有一項新食品「雞米花」,讓你可以邊走邊吃,或邊開車邊吃油炸雞肉丸,就像在戲院裡吃爆米花一般。這些可不是小生意呢,鼓勵人們愈來愈不經意地吃,愈來愈頻繁地吃,這市場規模既大、又有賺頭。為避免用速食和零食填補一天當中的所有空檔,用微決心來提高你的飲食意識,更用心地吃吧。
我們應該把食物視為生活中特定時間的主秀,而不是穿插演出的節目,用微決心提高用餐意識與樂趣,自然而然會吃更少。「工作日午餐以一杯熱湯開始」,這個微決心能拉長午餐時間,提高滿足感,讓注意力集中於食物上,因為喝熱湯時必須更小心。同理,「每餐一開始先以小分量吃六口」,這個微決心將幫助你有意識地放慢飲食速度,停止餐點一上桌就開始猛吃猛喝的習慣。細細品嘗及放慢速度的決心能帶來莫大益處,認真吃,更享受地吃,就會吃更少!
(本文節錄自我讀網,原文請按此)
飲食是繁複的行為與態度,飲食習慣大多是無意識的行為,不論是一點一點地吃掉朋友的盤子裡的食物,或是在酒吧裡嗑花生。相反地,節食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注意每一次的飲食,考慮並做出每一個食物的選擇。
每一餐都需費心做出決定,這非常耗用自制力,使得多數的節食行動難以持續幾星期。此外,我們總狹隘地聚焦於吃進多少熱量或碳水化合物,忽略了左右滿足感與節食成敗的其他行為:我們如何吃、為何吃、在哪裡吃、吃什麼、何時吃,以及睡眠時數。
在歷經多年節食失敗後,我終於透過微決心做到滿足於吃更少,達到一種超脫境界。享受每一項我吃得少的食物,感到滿足,保持令我滿意的體重——減輕約十公斤。之前,我經常吃過多零食和第二份餐點,仍然感到不滿足;我為了提振精力而吃,結果反而覺得懶洋洋;我發誓戒掉甜食,卻是更加無節制。改變特定行為和態度後,我的飲食滿足感提高,活力提高,攝取更少熱量,減輕體重,改善了健康。
用心飲食
說到用心飲食,首要是享受你吃的每一口東西。邊開車,邊把食物塞進嘴裡,或是在兩個約會行程之間匆忙吃一餐,或是盡義務似地吃掉已經發潮、味道很差的三明治⋯⋯每當你未充分品嚐東西時,都是在剝奪飲食樂趣和滿足感。
每天,不知不覺中吃進的數百或數千大卡熱量,很可能就是造成你現今的體重和希望體重之間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微決心可幫助你去除不用心的飲食行為,提高你的飲食意識及樂趣。
有思想地吃
用心飲食指的是充分感知正在吃的食物,以獲得更大的滿足感。「我只吃完我真正喜愛的食物」,這個微決心如何?除非你負擔不起扔掉食物,否則,當你覺得自己正在吃的東西並未帶給你任何滿足與快樂時,就停止吃吧。
在餐廳裡點了餐點,滿懷期待,端上桌來的食物卻很難吃,這已經夠令人失望了,沒有理由硬著頭皮把它吃完,讓它占了你的熱量攝取額度,更增添難過。同樣是吃進熱量,幹嘛要吃難吃的食物,不吃好食物呢?別吃進失望,要吃就吃自己喜愛、享受的食物。
當多數飲食行為都成為慣性時,就算正在吃的東西沒帶來任何樂趣,你也會自然而然地把它吃完,所以,必須練習自問:「我真的喜愛這食物嗎?」我天天都用這個簡單習慣來節省我的熱量限額,提高飲食滿足感。若眼前的食物不可口,我就停止繼續再吃。誰說節食一定要搞得很無趣呢?
好好享用一餐
知名美國作家卡波提(Truman Capote)曾挖苦另一位作家柯魯亞克(Jack Kerouac)的作品:「那不是寫作(writing),那是打字(typing)!」我們多數人不是在用餐(dine),我們只是吃(eat)。
我曾經下過的一個微決心:悠閒地品嚐食物。這個決心是要改掉我吃東西速度太快的習慣,因為吃得太快,大腦還來不及接收到飽足感的訊號之前,我再吃下更多分量。放慢吃的速度,細細品嚐每一口,經常使我在盤子裡的食物尚未吃完前就已經飽足,放下刀叉。這個決心聚焦於享受,而非節制食量,但它的縮減食量效果遠優於任何一種節制食量的自我告誡。學會在用餐時感受放鬆的樂趣後,我開始更關注食物、用餐氣氛、用餐環境和用餐時的交談。我學會了用餐,而不只是吃。
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研究顯示,在家人經常共進晚餐的家庭中成長的小孩,在學校裡的表現較佳,在標準測驗中的表現較好,更成功,自尊感較高,同儕關係較好,也較不會體重過重或沾染毒品。不論來自雙親或單親家庭,富有或貧窮家庭,都是如此。我對此研究結論一點都不感到意外,和朋友或家人共餐為緊張忙碌的一天提供了一種幸福感。餐桌上的親切溫暖、共享食物、交談、歸屬感,以及吃的滿足,使人人獲得滋養。
吃是活命之必要,用餐有助於增進交流,若因為較晚下班、練習足球、健身課程或長途通勤等因素而致作息時間不一致,使得家人習慣各自吃晚餐,那麼,考慮一個微決心:每週至少一天全家人一起吃晚餐,哪怕是為此而必須晚一點才吃,或是放棄一些自由活動。
下決心聚焦於用餐過程,品嚐每一口食物,能使你嚼出每一卡卡路里的樂趣,有助於減重。食物有我們應該珍惜、感激和品味的東西,愈是用心品嘗與享受食物,愈加重視它,就愈可能滿足於吃得更少。
坐下來慢慢吃
每天,我們的飲食習慣受到環境提示驅動而不經意地做出反應。若想減重,應該留意有多少時候你是習慣性地沒有以充分知覺或充分享受地在吃東西。這麼做,將能找出微決心可以瞄準改變的行為。
你是否曾經一邊排隊、一邊吃,或是拿起購物車裡的零食來吃,或是在往辦公室途中的電梯裡吃甜甜圈當早餐?你是否曾經在觀看運動比賽時去買熱狗,還未回到座位前就已經吃完了?你是否常繞著免費試吃食物的桌子轉圈子,嚐了一遍又一遍?你是否在烹飪食物時邊煮邊吃,或是掃光別人盤子裡剩下的食物?
有一次,我在餐廳排隊付錢,前頭那人在排隊的同時吃了起來,快輪到她付錢時,盤裡的食物已經快吃完了。試問,她從這樣的一餐獲得多少樂趣與滿足?應該不多吧,因為當她發現快輪到自己付錢時,她退出隊伍,回頭去取甜點!若非我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行為,我當時大概會忍俊不住笑出來。下一個微決心,「還未坐下來前不吃」,或許就能讓這位吃不滿足者變成快樂滿足的用餐者。
邊走邊吃,或是邊開車邊吃,或是通勤途中吃,很容易在不經意中增加體重,並且剝奪飲食的充分樂趣。若你是這種隨時隨地吃的類型,問問自己,若在坐定後吃這些東西,是否會從中獲得更大的樂趣與滿足?做出一個微決心,使自己以更高的知覺來用餐。坐下來吃吧!
不過,光是坐下來,還不足以保證你會有意識地吃。坐在電視機前或電腦螢幕前吃,邊講電話或傳簡訊邊吃,甚至是邊開會邊吃,這些行為全都會導致我們輕忽品嘗食物,很可能在吃完後還想要再吃點別的。
在多工作業、速食的文化中,「有意識地吃」已經變成一件必須奮鬥才能做到的事。愈來愈多公司迎合我們隨時隨地吃的傾向。我最近在《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上讀到一篇報導,某家新開張的餐廳提供杯裝鬆餅(Cup O’Pancakes),把鬆餅裝在可放入汽車內杯架中的杯子裡,讓你可以邊開車邊吃鬆餅,連叉子都不需用到!照這樣發展下去,恐怕不久就會出現套在嘴巴上的袋裝鬆餅了吧?還有一項新食品「雞米花」,讓你可以邊走邊吃,或邊開車邊吃油炸雞肉丸,就像在戲院裡吃爆米花一般。這些可不是小生意呢,鼓勵人們愈來愈不經意地吃,愈來愈頻繁地吃,這市場規模既大、又有賺頭。為避免用速食和零食填補一天當中的所有空檔,用微決心來提高你的飲食意識,更用心地吃吧。
我們應該把食物視為生活中特定時間的主秀,而不是穿插演出的節目,用微決心提高用餐意識與樂趣,自然而然會吃更少。「工作日午餐以一杯熱湯開始」,這個微決心能拉長午餐時間,提高滿足感,讓注意力集中於食物上,因為喝熱湯時必須更小心。同理,「每餐一開始先以小分量吃六口」,這個微決心將幫助你有意識地放慢飲食速度,停止餐點一上桌就開始猛吃猛喝的習慣。細細品嘗及放慢速度的決心能帶來莫大益處,認真吃,更享受地吃,就會吃更少!
(本文節錄自我讀網,原文請按此)
勇敢面對,在危機與挑戰中成長!
何飛鵬
我永遠忘不了服役當兵時的一個故事:正式服役前集訓時,有一個同期學員剛結婚,正是甜蜜美滿的時候。從受訓開始,他就一直擔心,抽到不好的籤,被分發到外島服役,會有一年四個月不能回台灣、見不到嬌妻,惟恐發生「兵變」,太太移情別戀!
他害怕到不行,每天祈禱。我勸他:放心啦!真正不能回台灣的只有兩個名額,一個是我已忘了名字的小島,另一個是烏坵,就算抽到金門、馬祖,都還有機會託關係、找理由,回台灣探親。
而我們同期的學員有近1000人,抽到烏坵的機會是五百分之一,你運氣不可能這麼壞。
他雖然覺得有道理,但還是日夜擔心,每天愁雲慘霧。
分發抽籤那一天,他在前50位抽籤,他一上台,害怕到幾乎走不動,當他抽出籤來,司儀報出單位名字,台下歡聲雷動,因為他把烏坵的名額抽走了,別人就不用再擔心了。
面臨危機時,態度成為成敗關鍵!
天下事,就是這麼不可思議,他害怕,惡運就真的降臨在他身上。而我呢?就希望去外島、去特戰部隊,愛冒險、愛挑戰,這是別人都害怕的,而我不怕,因此抽籤時一點也不緊張,偏偏我抽到別人最羨慕的單位──衛戌台北,在圓山過了一年四個月優閒的日子。
從此我瞭解命運之神的個性,喜歡和膽小、害怕的倒楣鬼開玩笑,你越怕、越擔心,惡運越會降臨。你樂觀、你積極、你勇敢面對,好運就會來臨。 這豈不是宿命論,而是有科學根據的。
人為什麼會擔心、害怕?通常是你面臨危機、面臨困難、面臨挑戰,你害怕意外會發生、你害怕結果是不好的、你害怕困難你解決不了、危機你跨不過!
這種時候,如果能逃避,當然走為上策。問題是如果逃無可逃,真正的處理方法,只剩下勇敢面對、全力以赴、放手一搏,試圖找回一線生機!
這種狀況,你的態度就成為成敗關鍵,悲觀的人,愁雲慘霧、畏首畏尾,怎麼可能有最好的判斷、有最佳的應對。
樂觀面對的人則不然,永存希望、靈台清明,到最後一刻還努力尋求解答,絕不放棄,解決困難的機會,當然大多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逆轉的故事,不都是在最後一刻,才戲劇性的改變嗎?
如果「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無法逃避,那不如勇敢面對,做不到從容「就義」,那至少要能平靜自然,以免貽笑大方。
人的一生,總是在遭遇困境、面臨危機中成長。如何面對困境、突破危機,是一個人能否不斷成長、攀登高峰的關鍵。
而「伸頭一刀,縮頭一刀」的心理建設,讓我們能坦然面對困境與危機,平靜、自然的放手一搏,發揮一切的能力,全力克服困難,明快、果決,只是一種心境與態度,但冥冥中可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情況惡劣時,先想最壞結果會如何?
做為領導人,面對危機時的明快與果決更為重要,因為你的決定,不只關係一個人的命運,更影響了團隊的成敗。
多少企業經營者,都是在面臨危機時,瞻前顧後、猶豫不決,以致錯失了處理的黃金時間,以致萬劫不復!飛人喬丹來台的快閃事件,NIKE在第一時間沒有處理,拖了幾天之後,結果花了更多的代價,才讓風波平息,但過程中,對NIKE的形象已造成傷害。
地震災害救援,有所謂的黃金72小時,而企業的危機也有類似的概念,但時間可能更短,這時候,領導者的決斷就掌握了所有團隊成員的命運。
仔細追究領導者猶豫不決、錯失時效的原因,除了個性上的性格軟弱,是無解的絕症外,其餘的原因都可以克服。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又分為三項:
(一)訊息不明、狀況複雜、無法判斷;
(二)情況惡劣、傷害嚴重、害怕問題加速惡化;
(三)自覺能力不足、無法處理。
因訊息不明、無法判斷,導致猶豫不決,這是人之常情,解決之道,只有一途,就是把狀況弄清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做一次完整的「未來情境模擬」,寫下所有已知的訊息,找出訊息的脈絡,並推測可能的演變;如遇到未知的狀況,則做出好與壞的判斷,分別推測其結果,以找出最後的答案。
做完情境模擬後,不見得能立即找到答案,但至少狀況會更清楚,有助於下決定。 因情況惡劣、害怕傷害,導致猶豫不決,解決的方法更簡單,那就是,先想最壞結果會如何,並規畫善後。
先把最壞狀況出現時的傷害想清楚,退路想好。如果你連最壞的狀況出現都能接受、都能處理,那你有什麼好猶豫的,大可放手一搏。
如果不幸最壞的結果,傷害太大,你不能接受,也不敢想像。這時候你真正需要的心理建設就是「伸頭也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反正是要死,那不甘心、不接受,也於事無補,想一個比較漂亮、優雅的死法吧!免得死後還落一個懦弱、膽小的污名。
自認能力不足,而不敢做決定,這更是常有的現象。這時候,你該想的是:這件事是否真是該你處理,是否有更有能力的人能處理,如果有,那就讓別人來處理。問題是,通常是不會有別人可處理,你就是需要在能力不足下面對。
組織內的「彼得原理」,講的不就是這件事嗎?能力不足的主管,被逼得挑戰更高的職位、更有挑戰性的工作。其實所有的主管都是在能力不足下,面對所有的事。 如果想清楚這件事,能力不足就不會變成藉口,還是勇敢面對吧!
勇敢面對,在危機與挑戰中成長!
不過,被動的危機處理,與主動的接受挑戰,情境還是稍有不同。處理危機,通常你沒有說「不」的權力。但受命承擔一件具有高難度的挑戰型任務,能不能明快果決,就看每一個人的態度了。 我的個性喜歡冒險、喜歡接受挑戰。因此我的部屬,也常常被我逼著要去承擔有難度的挑戰。有人進取、有人退縮、有人理性、有人感性,結果完全不同。
拒絕的理由通常也是:「事關重大,個人能力不足」,不想誤了公司的大事。這個時候我通常會回答:我讓你去做,如果你的能力不足,壞了事,這是我的判斷錯誤,責任與你無關。「你放心去做吧!你能力沒問題的,我對你有信心!」
面對危機、接受挑戰,是一個人永遠不可避免的事,人也是在危機與挑戰中成長。而領導者帶領團隊,如果沒有危機、沒有挑戰,這代表你做的事都是例行公事,而例行公事是不會有大成果,也不會有好績效,組織與團隊當然也就不會有高成長,也不可能得到好的回饋,只能「安貧樂道」過著安穩的日子。高薪、高回報,「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是不可能的。
領導者的猶豫、膽小,影響的不只是回報不足。想想你有多少日常工作,是因為上位者舉棋不定、猶豫不決,而讓你飽受煎熬,多走多少冤枉路。想想看,猶豫不決是不是無能主管的代名詞?你要做那樣的主管嗎?
我永遠忘不了服役當兵時的一個故事:正式服役前集訓時,有一個同期學員剛結婚,正是甜蜜美滿的時候。從受訓開始,他就一直擔心,抽到不好的籤,被分發到外島服役,會有一年四個月不能回台灣、見不到嬌妻,惟恐發生「兵變」,太太移情別戀!
他害怕到不行,每天祈禱。我勸他:放心啦!真正不能回台灣的只有兩個名額,一個是我已忘了名字的小島,另一個是烏坵,就算抽到金門、馬祖,都還有機會託關係、找理由,回台灣探親。
而我們同期的學員有近1000人,抽到烏坵的機會是五百分之一,你運氣不可能這麼壞。
他雖然覺得有道理,但還是日夜擔心,每天愁雲慘霧。
分發抽籤那一天,他在前50位抽籤,他一上台,害怕到幾乎走不動,當他抽出籤來,司儀報出單位名字,台下歡聲雷動,因為他把烏坵的名額抽走了,別人就不用再擔心了。
面臨危機時,態度成為成敗關鍵!
天下事,就是這麼不可思議,他害怕,惡運就真的降臨在他身上。而我呢?就希望去外島、去特戰部隊,愛冒險、愛挑戰,這是別人都害怕的,而我不怕,因此抽籤時一點也不緊張,偏偏我抽到別人最羨慕的單位──衛戌台北,在圓山過了一年四個月優閒的日子。
從此我瞭解命運之神的個性,喜歡和膽小、害怕的倒楣鬼開玩笑,你越怕、越擔心,惡運越會降臨。你樂觀、你積極、你勇敢面對,好運就會來臨。 這豈不是宿命論,而是有科學根據的。
人為什麼會擔心、害怕?通常是你面臨危機、面臨困難、面臨挑戰,你害怕意外會發生、你害怕結果是不好的、你害怕困難你解決不了、危機你跨不過!
這種時候,如果能逃避,當然走為上策。問題是如果逃無可逃,真正的處理方法,只剩下勇敢面對、全力以赴、放手一搏,試圖找回一線生機!
這種狀況,你的態度就成為成敗關鍵,悲觀的人,愁雲慘霧、畏首畏尾,怎麼可能有最好的判斷、有最佳的應對。
樂觀面對的人則不然,永存希望、靈台清明,到最後一刻還努力尋求解答,絕不放棄,解決困難的機會,當然大多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逆轉的故事,不都是在最後一刻,才戲劇性的改變嗎?
如果「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無法逃避,那不如勇敢面對,做不到從容「就義」,那至少要能平靜自然,以免貽笑大方。
人的一生,總是在遭遇困境、面臨危機中成長。如何面對困境、突破危機,是一個人能否不斷成長、攀登高峰的關鍵。
而「伸頭一刀,縮頭一刀」的心理建設,讓我們能坦然面對困境與危機,平靜、自然的放手一搏,發揮一切的能力,全力克服困難,明快、果決,只是一種心境與態度,但冥冥中可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情況惡劣時,先想最壞結果會如何?
做為領導人,面對危機時的明快與果決更為重要,因為你的決定,不只關係一個人的命運,更影響了團隊的成敗。
多少企業經營者,都是在面臨危機時,瞻前顧後、猶豫不決,以致錯失了處理的黃金時間,以致萬劫不復!飛人喬丹來台的快閃事件,NIKE在第一時間沒有處理,拖了幾天之後,結果花了更多的代價,才讓風波平息,但過程中,對NIKE的形象已造成傷害。
地震災害救援,有所謂的黃金72小時,而企業的危機也有類似的概念,但時間可能更短,這時候,領導者的決斷就掌握了所有團隊成員的命運。
仔細追究領導者猶豫不決、錯失時效的原因,除了個性上的性格軟弱,是無解的絕症外,其餘的原因都可以克服。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又分為三項:
(一)訊息不明、狀況複雜、無法判斷;
(二)情況惡劣、傷害嚴重、害怕問題加速惡化;
(三)自覺能力不足、無法處理。
因訊息不明、無法判斷,導致猶豫不決,這是人之常情,解決之道,只有一途,就是把狀況弄清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做一次完整的「未來情境模擬」,寫下所有已知的訊息,找出訊息的脈絡,並推測可能的演變;如遇到未知的狀況,則做出好與壞的判斷,分別推測其結果,以找出最後的答案。
做完情境模擬後,不見得能立即找到答案,但至少狀況會更清楚,有助於下決定。 因情況惡劣、害怕傷害,導致猶豫不決,解決的方法更簡單,那就是,先想最壞結果會如何,並規畫善後。
先把最壞狀況出現時的傷害想清楚,退路想好。如果你連最壞的狀況出現都能接受、都能處理,那你有什麼好猶豫的,大可放手一搏。
如果不幸最壞的結果,傷害太大,你不能接受,也不敢想像。這時候你真正需要的心理建設就是「伸頭也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反正是要死,那不甘心、不接受,也於事無補,想一個比較漂亮、優雅的死法吧!免得死後還落一個懦弱、膽小的污名。
自認能力不足,而不敢做決定,這更是常有的現象。這時候,你該想的是:這件事是否真是該你處理,是否有更有能力的人能處理,如果有,那就讓別人來處理。問題是,通常是不會有別人可處理,你就是需要在能力不足下面對。
組織內的「彼得原理」,講的不就是這件事嗎?能力不足的主管,被逼得挑戰更高的職位、更有挑戰性的工作。其實所有的主管都是在能力不足下,面對所有的事。 如果想清楚這件事,能力不足就不會變成藉口,還是勇敢面對吧!
勇敢面對,在危機與挑戰中成長!
不過,被動的危機處理,與主動的接受挑戰,情境還是稍有不同。處理危機,通常你沒有說「不」的權力。但受命承擔一件具有高難度的挑戰型任務,能不能明快果決,就看每一個人的態度了。 我的個性喜歡冒險、喜歡接受挑戰。因此我的部屬,也常常被我逼著要去承擔有難度的挑戰。有人進取、有人退縮、有人理性、有人感性,結果完全不同。
拒絕的理由通常也是:「事關重大,個人能力不足」,不想誤了公司的大事。這個時候我通常會回答:我讓你去做,如果你的能力不足,壞了事,這是我的判斷錯誤,責任與你無關。「你放心去做吧!你能力沒問題的,我對你有信心!」
面對危機、接受挑戰,是一個人永遠不可避免的事,人也是在危機與挑戰中成長。而領導者帶領團隊,如果沒有危機、沒有挑戰,這代表你做的事都是例行公事,而例行公事是不會有大成果,也不會有好績效,組織與團隊當然也就不會有高成長,也不可能得到好的回饋,只能「安貧樂道」過著安穩的日子。高薪、高回報,「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是不可能的。
領導者的猶豫、膽小,影響的不只是回報不足。想想你有多少日常工作,是因為上位者舉棋不定、猶豫不決,而讓你飽受煎熬,多走多少冤枉路。想想看,猶豫不決是不是無能主管的代名詞?你要做那樣的主管嗎?
我不想用夢想來注解人生,我要用人生來詮釋我的夢想。"I was not looking for my dreams to interpret my life, but rather for my life to interpret my dreams."
我不想用夢想來注解人生,我要用人生來詮釋我的夢想。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美國著名女權主義者
"I was not looking for my dreams to interpret my life, but rather for my life to interpret my dreams."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美國著名女權主義者
"I was not looking for my dreams to interpret my life, but rather for my life to interpret my dreams."
追求興趣時保持年輕,與人相處時保持成熟。"In your pursuit of your passions, always be young. In your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always be grown-up."
追求興趣時保持年輕,與人相處時保持成熟。
─湯姆‧布洛考(Tom Brokaw),美國知名新聞節目主持人
"In your pursuit of your passions, always be young. In your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always be grown-up."
─湯姆‧布洛考(Tom Brokaw),美國知名新聞節目主持人
"In your pursuit of your passions, always be young. In your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always be grown-up."
維多利亞貝克漢(Victoria Beckham)如是說
我去年被邀請擔任
I was invited to become
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親善大使
an UNAIDS Goodwill Ambassador last year
對我來說是在教導自己
and for me it's about educating myself
我了解到我說的話有影響力
I realize I have a voice
不論什麼原因
and for whatever reason
民眾會聆聽我的想法
people will listen to me
我想要學習
and I want to learn
並盡我所能
and I want to do whatever I can
做出改變
to make a difference
當我出訪當地時
you know, when I've been on field trips
我看到那些女人
and I have seen the women
還有那些小孩
and I have seen the children
當我離開時
when I came away
我離開時想著
I came away thinking
我要替這些女人發聲
I have to speak on behalf of these women
英國歌手維多利亞貝克漢(Victoria Beckham)於紐約獲頒「時尚支援發展獎」(Fashion 4 Development Award),分享擔任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親善大使心得。
I was invited to become
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親善大使
an UNAIDS Goodwill Ambassador last year
對我來說是在教導自己
and for me it's about educating myself
我了解到我說的話有影響力
I realize I have a voice
不論什麼原因
and for whatever reason
民眾會聆聽我的想法
people will listen to me
我想要學習
and I want to learn
並盡我所能
and I want to do whatever I can
做出改變
to make a difference
當我出訪當地時
you know, when I've been on field trips
我看到那些女人
and I have seen the women
還有那些小孩
and I have seen the children
當我離開時
when I came away
我離開時想著
I came away thinking
我要替這些女人發聲
I have to speak on behalf of these women
英國歌手維多利亞貝克漢(Victoria Beckham)於紐約獲頒「時尚支援發展獎」(Fashion 4 Development Award),分享擔任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親善大使心得。
高台寺絕美池畔夜楓
楊黛瑩
白天看不夠、入夜後繼續看個過癮。春季赴京都賞櫻,白天黑夜兩樣風情都美得不可方物。深秋赴京都賞楓想必亦如是,行前調查夜間拜觀資訊,鎖定人氣評價甚高的高台寺夜楓。鷲峰山高台寺,豐臣秀吉夫人寧寧為逝世後的秀吉祈求冥福所建的寺。彼時德川家康基於政治考量、挹注大筆資金協助建寺,高台寺因而出落得壯麗尊貴,算是為秀吉一時的意氣風發做了雋永的時代見證。寺廟境內的時雨亭、靈屋、開山堂等,建築裡外大多蘊藏桃山美術精華—「蒔繪」,摻入金粉銀粉畫成的漆器彩繪,如今這些建築物都成了國家重要文化財。
夜晚燈光下的紅楓,絕美景色令人屏息。
秋日楓紅時,高台寺開山堂旁的臥龍池遊客如織,始終圍滿人群、難以找到棲身之處,但卻無人聲鼎沸的嘈雜、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靜默,因為大家都看呆了——被臥龍池畔楓紅映照於水面的絕美身影驚懾了魂魄。這一晚境內無風,池水平靜無波,燈光下的楓紅層次豐富,紅黃金綠橘皆有,像是彼此先說定了似的、兼容並蓄繞著池水或仰首或低身,火紅的那一段映在池裡、遠觀彷彿一條黑夜裡放光噴火的豔麗蛟龍,幽靜中帶有艷而不俗的靈氣,無怪乎池畔眾人無不屏氣凝神。我只管張開心與眼、捨不得眨眼地猛盯絕美的池中楓紅倒影,霎時靜得甚麼都聽不見,身心在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靜。
白天看不夠、入夜後繼續看個過癮。春季赴京都賞櫻,白天黑夜兩樣風情都美得不可方物。深秋赴京都賞楓想必亦如是,行前調查夜間拜觀資訊,鎖定人氣評價甚高的高台寺夜楓。鷲峰山高台寺,豐臣秀吉夫人寧寧為逝世後的秀吉祈求冥福所建的寺。彼時德川家康基於政治考量、挹注大筆資金協助建寺,高台寺因而出落得壯麗尊貴,算是為秀吉一時的意氣風發做了雋永的時代見證。寺廟境內的時雨亭、靈屋、開山堂等,建築裡外大多蘊藏桃山美術精華—「蒔繪」,摻入金粉銀粉畫成的漆器彩繪,如今這些建築物都成了國家重要文化財。
夜晚燈光下的紅楓,絕美景色令人屏息。
秋日楓紅時,高台寺開山堂旁的臥龍池遊客如織,始終圍滿人群、難以找到棲身之處,但卻無人聲鼎沸的嘈雜、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靜默,因為大家都看呆了——被臥龍池畔楓紅映照於水面的絕美身影驚懾了魂魄。這一晚境內無風,池水平靜無波,燈光下的楓紅層次豐富,紅黃金綠橘皆有,像是彼此先說定了似的、兼容並蓄繞著池水或仰首或低身,火紅的那一段映在池裡、遠觀彷彿一條黑夜裡放光噴火的豔麗蛟龍,幽靜中帶有艷而不俗的靈氣,無怪乎池畔眾人無不屏氣凝神。我只管張開心與眼、捨不得眨眼地猛盯絕美的池中楓紅倒影,霎時靜得甚麼都聽不見,身心在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靜。
犬山城下的枝垂櫻
歷史人
去年依照日本氣象廳的預報資料,安排一場愛知縣自助賞櫻行,不料人算不如天算,下了名古屋國際機場後,卻陣陣寒意逼人,尤其是靠內陸的犬山市還籠罩在風雨交加的天候中,讓吉野櫻的花苞一直畏縮著,不敢出來見人。
閃閃發亮的枝垂櫻,美到讓人忘不了。
木曾川沿岸有一排含苞的櫻花枝條,隨著風雨左右搖擺不停,犬山城下的櫻花也只蹦出一兩朵的粉紅花蕊,在登城賞景之後,順著老街往犬山車站漫步而行。在一處小巷的當地美食店中,買了兩個含餡饅頭後,一面慢慢咀嚼著,一面想找尋隱匿的替代美景,或許老天垂憐吧!大約離饅頭店不到5分鐘腳程的另一處小巷裡,驚見一棵高大的枝垂櫻昂然挺立,盛開下垂的白色花朵猶如定格在空中的白雪般,閃閃發亮,引領著我入內賞景。
它藏身在一座觀音寺的庭院中,古剎流露出歷史的刻痕,而這棵枝垂櫻同樣上了年紀,幾個小傘蓋編織成一個大傘蓋,和一旁飛簷式的古剎屋頂,共構成信徒的保護傘,只有一兩位賞花客,讓我自由穿梭櫻花下,感受著穿透花縫的溫暖陽光,當下還真想永遠駐足花下,擁抱枝垂櫻不放,因為它實在太美了!
去年依照日本氣象廳的預報資料,安排一場愛知縣自助賞櫻行,不料人算不如天算,下了名古屋國際機場後,卻陣陣寒意逼人,尤其是靠內陸的犬山市還籠罩在風雨交加的天候中,讓吉野櫻的花苞一直畏縮著,不敢出來見人。
閃閃發亮的枝垂櫻,美到讓人忘不了。
木曾川沿岸有一排含苞的櫻花枝條,隨著風雨左右搖擺不停,犬山城下的櫻花也只蹦出一兩朵的粉紅花蕊,在登城賞景之後,順著老街往犬山車站漫步而行。在一處小巷的當地美食店中,買了兩個含餡饅頭後,一面慢慢咀嚼著,一面想找尋隱匿的替代美景,或許老天垂憐吧!大約離饅頭店不到5分鐘腳程的另一處小巷裡,驚見一棵高大的枝垂櫻昂然挺立,盛開下垂的白色花朵猶如定格在空中的白雪般,閃閃發亮,引領著我入內賞景。
它藏身在一座觀音寺的庭院中,古剎流露出歷史的刻痕,而這棵枝垂櫻同樣上了年紀,幾個小傘蓋編織成一個大傘蓋,和一旁飛簷式的古剎屋頂,共構成信徒的保護傘,只有一兩位賞花客,讓我自由穿梭櫻花下,感受著穿透花縫的溫暖陽光,當下還真想永遠駐足花下,擁抱枝垂櫻不放,因為它實在太美了!
亞洲之經典
溫士凱
隨著國際上眾多的知名媒體票選成績揭曉,毫無疑問的,曼谷這一個天使之城,無論在最佳旅遊城市、最佳時尚之都、最佳餐廳、最佳飯店,甚至最佳Spa等,在任何一個類別,幾乎都可以看見它的身影,甚至還可能是唯一上榜的亞洲城市。
高科技的巧思讓Spa療程變成了超越五感的六感時尚享受。
特別喜歡這帶有殖民風情的泰國特有歷史況味,是其他飯店所無法取代的。
跳脫傳統的思維,帶給Spa一個全新的面貌,無怪乎一開幕就頻頻獲獎。
在河畔的餐廳用餐或休憩,無論是早上或傍晚,各有不同的韻味。
當然,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每個票選的目的和遊戲規則也不盡相同,你可以同意,也可以反駁。而我之所以喜愛和認同曼谷絕對是亞洲之最的原因,很簡單,就在於它的無可取代經典,還有頂級享樂的尊寵滋味!
傳奇、經典、榮耀 文華東方酒店
要說到曼谷最經典的傳奇,也是永遠的話題,以及歐美媒體的最愛,首推位於昭披耶河畔的「曼谷文華東方酒店」!關於它的歷史、它的尊寵和它的榮耀,旅人都耳熟能詳。對我來說,它的不可取代,在於時間所累積的風華,和每一個角落靜靜述說著的不同詩意,還有那帶些淡淡的文學況味。
我喜歡在它的陽台上,聽著房內Kenny G悠揚經典的薩克斯風樂音,欣賞著夕陽餘暉緩緩的把昭披耶河映得金波蕩漾的畫面,享受這份曼谷獨有的優閒和浪漫時光;我也喜歡在大玻璃窗偶爾透進來微光的大廳中,伴著古典的英倫原木及繡花地毯、尊貴的義大利大理石、還有那空中懸掛的泰式宮廷燈飾,以及空中飄蕩新花束帶來淡淡的馨香,欣賞著一組身著燕尾服4人的弦樂團流瀉的醉人樂音,沉浸在一個優雅的時光饗宴中。
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在午後搭他們家的渡船到位於昭披耶河另一畔,隱身在泰式熱帶花園及南洋歐洲殖民建築風情的Spa館。在全柚木造景隔局,散發出濃郁的文化詩意及19世紀東、西方美學交錯的異國情調氛圍下,享受著他們以天然植物精華提煉的按摩油為基礎,再融合傳統泰式及歐式按摩技法,進行頭至腳徹底的按摩。透過東西不同技法在各部位細膩的調理,徹底達到舒緩肌肉緊繃的功效,給自己一個尊寵、無憂的時光。然後,再搭船晃啊晃的回到本館,讓河風涼涼的吹拂在臉上,穿梭在歷史感和文學的況味中,告訴自己,這樣的一個經典滋味,是美麗的文字躍入生活中,也是感受度立體化最不可取代的享受啊!
分子創意變戲法 泰國料理展新貌
說到泰國的美食揚名國際,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但是近來在國際再次亮眼的,則是來自歐洲的米其林星級主廚們,如何運用最摩登的技法帶入最傳統的泰國美味內,徹底顛覆你對泰國料理視覺的制式概念,一入口,卻又忠實的給你最熟悉又道地的泰國滋味。
其中,以往以傳統經典的泰式皇家宮廷料理好滋味為主,曾經在曼谷引領過風騷好些年的知名泰國集團「Dusit Thani Bangkok」飯店內的招牌泰式餐廳「Benjarong Thai」,去年換了新主廚,請來前米其林餐廳主廚,也是讓曼谷卡賓斯基飯店Sra Bua by Kiin Kiin餐廳在亞洲大放料理光芒的丹麥籍主廚Mr. Morten Bojstrup Nielsen。他不但將菜色大幅創新,而且巧思盡出,從第一道泰國最經典的國湯泰式酸辣湯「冬陰公」起,彷彿替泰國傳統美味施展了料理魔法,讓我睜大眼驚呼連連!一開始先在桌上擺放了兩個碗,一個大碗公內裝的是乾炒過後的蝦子,以及香茅、南薑、辣椒、大蒜和卡菲檸檬葉等基本泰式酸辣湯食材,另一個如壺狀的碗則裝了湯。也就是說,他們把傳統的泰式酸辣湯轉個彎,變成了新菜式外,乾濕分離的方式,不但讓食材盡顯其原有特色,視覺上也呈現新鮮感和驚喜,讓人讚嘆不已!
至於接下來的傳統綠咖哩、柚子沙拉、鯰魚酥,甚至甜點芒果糯米等,統統改頭換面,視覺美感絕對的摩登充滿創意,但是入嘴的滋味卻又是絕對的傳統泰國味,有如文創戲法般,實在是美味又有趣。
至於從來就是和頂級時尚享受劃上等號的「Spa」這玩意兒,泰國幾乎已是走在世界舞台的尖端,不但技法高超,相關產品蓬勃發展,所帶來的產值更是令亞洲各國欽羨不已!其中,位在曼谷號稱全泰國最頂尖精品的百貨公司「 Central Embassy」內的精品頂級Spa品牌「Dii」,在開幕第一年時,不但囊括亞洲各大Spa大獎,也成了跨亞洲媒體、名人、貴婦及明星們爭相造訪的焦點。我也必須承認,我造訪過超過300家的各式Spa館,這家Dii Spa單就是硬體上的時尚美學,絕對是亞洲第一。
它以黑色、銀色、透明和高科技前衛組合的另類未來感視覺風格,在大膽和極簡中融合適度的 Spa軟柔元素,跳脫以往泰國Spa給人南國島嶼的制式風情。待我進入芳療區,全黑的走道空間,天空上掛滿成千大小不一的水晶燈,宛如美麗的水珠般,一會兒靛藍,一會兒水綠,地上則閃爍著散落燭光,整個人有如來到了一個璀璨夢幻的不真實時空中,讓人張大口嘖嘖稱奇外,很難想像自己不過是在曼谷百貨公司的Spa館中。
當我正享受Spa療效時,透過精油香酚的引領,我彷彿來到了深深的藍海中悠游,一睜開眼,那滿天水晶由藍緩緩的幻化成水綠,有如時空瞬間移動,最後,整個人彷彿飄浮在水晶太空中,如夢似幻。這六感的時尚美學及療程,實在是令人泰驚豔、泰華麗,也泰前衛、和泰有趣的Spa享受了!
就在這一張眼轉身的夢幻中,我深深的覺得,無論是飯店也好,美味和Spa也罷,曼谷果然是亞洲第一、不可取代的頂級時尚享樂天使之城啊!
◆ 航班:可搭乘泰國航空前往曼谷蘇旺那逢國際機場。
◆ 簽證:須辦泰國簽證。
◆ 時差:慢台灣1小時。
◆ 匯率:新台幣1元約兌換1.09泰銖。
◆ 相關資訊洽詢:
1. 泰國觀光局:http://www.tattpe.org.tw/Main/Main.aspx。
2. 曼谷文華東方酒店:http://www.mandarinoriental.com/bangkok/。
3. Benjarong Thai:http://www.dusit.com/dusitthani/bangkok/dining-en.html。
4.Dii Spa:http://www.dii-divana.com/。
隨著國際上眾多的知名媒體票選成績揭曉,毫無疑問的,曼谷這一個天使之城,無論在最佳旅遊城市、最佳時尚之都、最佳餐廳、最佳飯店,甚至最佳Spa等,在任何一個類別,幾乎都可以看見它的身影,甚至還可能是唯一上榜的亞洲城市。
高科技的巧思讓Spa療程變成了超越五感的六感時尚享受。
特別喜歡這帶有殖民風情的泰國特有歷史況味,是其他飯店所無法取代的。
跳脫傳統的思維,帶給Spa一個全新的面貌,無怪乎一開幕就頻頻獲獎。
在河畔的餐廳用餐或休憩,無論是早上或傍晚,各有不同的韻味。
當然,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每個票選的目的和遊戲規則也不盡相同,你可以同意,也可以反駁。而我之所以喜愛和認同曼谷絕對是亞洲之最的原因,很簡單,就在於它的無可取代經典,還有頂級享樂的尊寵滋味!
傳奇、經典、榮耀 文華東方酒店
要說到曼谷最經典的傳奇,也是永遠的話題,以及歐美媒體的最愛,首推位於昭披耶河畔的「曼谷文華東方酒店」!關於它的歷史、它的尊寵和它的榮耀,旅人都耳熟能詳。對我來說,它的不可取代,在於時間所累積的風華,和每一個角落靜靜述說著的不同詩意,還有那帶些淡淡的文學況味。
我喜歡在它的陽台上,聽著房內Kenny G悠揚經典的薩克斯風樂音,欣賞著夕陽餘暉緩緩的把昭披耶河映得金波蕩漾的畫面,享受這份曼谷獨有的優閒和浪漫時光;我也喜歡在大玻璃窗偶爾透進來微光的大廳中,伴著古典的英倫原木及繡花地毯、尊貴的義大利大理石、還有那空中懸掛的泰式宮廷燈飾,以及空中飄蕩新花束帶來淡淡的馨香,欣賞著一組身著燕尾服4人的弦樂團流瀉的醉人樂音,沉浸在一個優雅的時光饗宴中。
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在午後搭他們家的渡船到位於昭披耶河另一畔,隱身在泰式熱帶花園及南洋歐洲殖民建築風情的Spa館。在全柚木造景隔局,散發出濃郁的文化詩意及19世紀東、西方美學交錯的異國情調氛圍下,享受著他們以天然植物精華提煉的按摩油為基礎,再融合傳統泰式及歐式按摩技法,進行頭至腳徹底的按摩。透過東西不同技法在各部位細膩的調理,徹底達到舒緩肌肉緊繃的功效,給自己一個尊寵、無憂的時光。然後,再搭船晃啊晃的回到本館,讓河風涼涼的吹拂在臉上,穿梭在歷史感和文學的況味中,告訴自己,這樣的一個經典滋味,是美麗的文字躍入生活中,也是感受度立體化最不可取代的享受啊!
分子創意變戲法 泰國料理展新貌
說到泰國的美食揚名國際,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但是近來在國際再次亮眼的,則是來自歐洲的米其林星級主廚們,如何運用最摩登的技法帶入最傳統的泰國美味內,徹底顛覆你對泰國料理視覺的制式概念,一入口,卻又忠實的給你最熟悉又道地的泰國滋味。
其中,以往以傳統經典的泰式皇家宮廷料理好滋味為主,曾經在曼谷引領過風騷好些年的知名泰國集團「Dusit Thani Bangkok」飯店內的招牌泰式餐廳「Benjarong Thai」,去年換了新主廚,請來前米其林餐廳主廚,也是讓曼谷卡賓斯基飯店Sra Bua by Kiin Kiin餐廳在亞洲大放料理光芒的丹麥籍主廚Mr. Morten Bojstrup Nielsen。他不但將菜色大幅創新,而且巧思盡出,從第一道泰國最經典的國湯泰式酸辣湯「冬陰公」起,彷彿替泰國傳統美味施展了料理魔法,讓我睜大眼驚呼連連!一開始先在桌上擺放了兩個碗,一個大碗公內裝的是乾炒過後的蝦子,以及香茅、南薑、辣椒、大蒜和卡菲檸檬葉等基本泰式酸辣湯食材,另一個如壺狀的碗則裝了湯。也就是說,他們把傳統的泰式酸辣湯轉個彎,變成了新菜式外,乾濕分離的方式,不但讓食材盡顯其原有特色,視覺上也呈現新鮮感和驚喜,讓人讚嘆不已!
至於接下來的傳統綠咖哩、柚子沙拉、鯰魚酥,甚至甜點芒果糯米等,統統改頭換面,視覺美感絕對的摩登充滿創意,但是入嘴的滋味卻又是絕對的傳統泰國味,有如文創戲法般,實在是美味又有趣。
至於從來就是和頂級時尚享受劃上等號的「Spa」這玩意兒,泰國幾乎已是走在世界舞台的尖端,不但技法高超,相關產品蓬勃發展,所帶來的產值更是令亞洲各國欽羨不已!其中,位在曼谷號稱全泰國最頂尖精品的百貨公司「 Central Embassy」內的精品頂級Spa品牌「Dii」,在開幕第一年時,不但囊括亞洲各大Spa大獎,也成了跨亞洲媒體、名人、貴婦及明星們爭相造訪的焦點。我也必須承認,我造訪過超過300家的各式Spa館,這家Dii Spa單就是硬體上的時尚美學,絕對是亞洲第一。
它以黑色、銀色、透明和高科技前衛組合的另類未來感視覺風格,在大膽和極簡中融合適度的 Spa軟柔元素,跳脫以往泰國Spa給人南國島嶼的制式風情。待我進入芳療區,全黑的走道空間,天空上掛滿成千大小不一的水晶燈,宛如美麗的水珠般,一會兒靛藍,一會兒水綠,地上則閃爍著散落燭光,整個人有如來到了一個璀璨夢幻的不真實時空中,讓人張大口嘖嘖稱奇外,很難想像自己不過是在曼谷百貨公司的Spa館中。
當我正享受Spa療效時,透過精油香酚的引領,我彷彿來到了深深的藍海中悠游,一睜開眼,那滿天水晶由藍緩緩的幻化成水綠,有如時空瞬間移動,最後,整個人彷彿飄浮在水晶太空中,如夢似幻。這六感的時尚美學及療程,實在是令人泰驚豔、泰華麗,也泰前衛、和泰有趣的Spa享受了!
就在這一張眼轉身的夢幻中,我深深的覺得,無論是飯店也好,美味和Spa也罷,曼谷果然是亞洲第一、不可取代的頂級時尚享樂天使之城啊!
◆ 航班:可搭乘泰國航空前往曼谷蘇旺那逢國際機場。
◆ 簽證:須辦泰國簽證。
◆ 時差:慢台灣1小時。
◆ 匯率:新台幣1元約兌換1.09泰銖。
◆ 相關資訊洽詢:
1. 泰國觀光局:http://www.tattpe.org.tw/Main/Main.aspx。
2. 曼谷文華東方酒店:http://www.mandarinoriental.com/bangkok/。
3. Benjarong Thai:http://www.dusit.com/dusitthani/bangkok/dining-en.html。
4.Dii Spa:http://www.dii-divana.com/。
如何判斷反抗是正義的?
王丹
還是要從太陽花學運說起。因為它的影響之廣泛,不僅在於後來香港雨傘運動,和最近日本的反安保學運;而很多台灣人不知道的是,對於中國90後的年輕一代來說,太陽花學運也是很大的思想衝擊。不過,這種衝擊主要表現為困惑和疑慮。在我主辦的「中國沙龍」活動中,來自中國大陸的同學就對太陽花學運有很多質疑,其中主要的一點就是:立法院和行政院這樣的制度,是人民自己用選票確立起來的,本身就是民主的一部分,怎麼可以用反抗的方式癱瘓它的運作呢?如果這樣算是正義,那麼民主與正義不就是對立起來了嗎?
這樣的質疑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其實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反抗,也是一種正義。
巴塔耶在《文學與惡》中說:「人不同於獸,在於他們遵守禁忌。但禁忌是模糊的。他們遵守禁忌,但也需要違反。違抗禁忌並不是由於他們愚昧無知,違抗需要堅定的勇氣,違抗所必需的勇氣是人的成就,尤其是文學的成就。文學的優先行動是一種挑釁。真正的文字是富於反抗精神的,真正的作家敢於違抗當時社會的基本法規。文學懷疑規律和謹言慎行的原則。」他雖然是談論文學的本質,但是文學來自於社會,文學的特質,某種程度也反映了社會的特質。這個特質就是,社會進步,不一定都是通過建設的方式來進行和完成的,相反,有的時候,反抗是一種必要的社會進步動力。這並不是說不應當通過建設性的方式完成社會進步,而是說,建設性方案的正義性,不能否定反抗的正義性。
重點在於,如何確定反抗是正義的呢?一件事,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對。有的反抗是正義的,有的反抗其實完全就是犯罪行為,是對他人權益的侵犯。同樣是反抗,有的人,因為反抗名垂千古,有的人,因為反抗遺臭萬年。你要如何確保你是站在正義的立場上,而不是利用民粹的力量,壓制少數意見呢?我認為,當反抗堅持非暴力原則的時候,這樣的正義性就比較容易被確立。這就是社會對於正義性的反抗,很看重其是否堅持非暴力原則的原因。日本60年代的學潮曾經風起雲湧,後來之所以逐漸凋零,很大程度上,就是部分學運的力量朝暴力方向轉化。柄谷行人就曾在反思那場學運的時候提到過這點。
談到這點,我們就要再一次回到電影《逐夢大道》中美國的那個爭取民權的時代,回到爭取民權的馬丁.路德.金。因為他不僅對於非暴力運動提出很多經典論述,對於反抗的正義性也曾經有精闢的總結。
在1958年出版的《邁向自由:蒙哥馬利故事》一書中,馬丁.路德.金將自己所倡導的非暴力哲學總結為六個基本方面:一,非暴力抵抗並非懦弱者使用的策略,而是勇敢者反抗的手段;二,非暴力並不企圖打敗或者羞辱對手,而是要贏得他們的友誼和理解;三,非暴力針對的是罪惡勢力,而非行使這些罪惡的人;四,非暴力是甘心受苦而不求報復,甘心挨打而不求還擊;五,非暴力要避免的不僅是肉體的外在暴力,也包括精神的內在暴力;六,信仰非暴力的人總是深切矚目未來,因為未來的世界終將屬於非暴力的正義一方。我認為,只要遵循這樣的原則,就說明反抗不是為了用來報復,也不是用來壓制,因為反抗的手段是奉獻出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自由甚至生命做為代價。這樣,反抗的正義性,至少就能得到部分的彰顯和確保。
還是要從太陽花學運說起。因為它的影響之廣泛,不僅在於後來香港雨傘運動,和最近日本的反安保學運;而很多台灣人不知道的是,對於中國90後的年輕一代來說,太陽花學運也是很大的思想衝擊。不過,這種衝擊主要表現為困惑和疑慮。在我主辦的「中國沙龍」活動中,來自中國大陸的同學就對太陽花學運有很多質疑,其中主要的一點就是:立法院和行政院這樣的制度,是人民自己用選票確立起來的,本身就是民主的一部分,怎麼可以用反抗的方式癱瘓它的運作呢?如果這樣算是正義,那麼民主與正義不就是對立起來了嗎?
這樣的質疑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其實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反抗,也是一種正義。
巴塔耶在《文學與惡》中說:「人不同於獸,在於他們遵守禁忌。但禁忌是模糊的。他們遵守禁忌,但也需要違反。違抗禁忌並不是由於他們愚昧無知,違抗需要堅定的勇氣,違抗所必需的勇氣是人的成就,尤其是文學的成就。文學的優先行動是一種挑釁。真正的文字是富於反抗精神的,真正的作家敢於違抗當時社會的基本法規。文學懷疑規律和謹言慎行的原則。」他雖然是談論文學的本質,但是文學來自於社會,文學的特質,某種程度也反映了社會的特質。這個特質就是,社會進步,不一定都是通過建設的方式來進行和完成的,相反,有的時候,反抗是一種必要的社會進步動力。這並不是說不應當通過建設性的方式完成社會進步,而是說,建設性方案的正義性,不能否定反抗的正義性。
重點在於,如何確定反抗是正義的呢?一件事,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對。有的反抗是正義的,有的反抗其實完全就是犯罪行為,是對他人權益的侵犯。同樣是反抗,有的人,因為反抗名垂千古,有的人,因為反抗遺臭萬年。你要如何確保你是站在正義的立場上,而不是利用民粹的力量,壓制少數意見呢?我認為,當反抗堅持非暴力原則的時候,這樣的正義性就比較容易被確立。這就是社會對於正義性的反抗,很看重其是否堅持非暴力原則的原因。日本60年代的學潮曾經風起雲湧,後來之所以逐漸凋零,很大程度上,就是部分學運的力量朝暴力方向轉化。柄谷行人就曾在反思那場學運的時候提到過這點。
談到這點,我們就要再一次回到電影《逐夢大道》中美國的那個爭取民權的時代,回到爭取民權的馬丁.路德.金。因為他不僅對於非暴力運動提出很多經典論述,對於反抗的正義性也曾經有精闢的總結。
在1958年出版的《邁向自由:蒙哥馬利故事》一書中,馬丁.路德.金將自己所倡導的非暴力哲學總結為六個基本方面:一,非暴力抵抗並非懦弱者使用的策略,而是勇敢者反抗的手段;二,非暴力並不企圖打敗或者羞辱對手,而是要贏得他們的友誼和理解;三,非暴力針對的是罪惡勢力,而非行使這些罪惡的人;四,非暴力是甘心受苦而不求報復,甘心挨打而不求還擊;五,非暴力要避免的不僅是肉體的外在暴力,也包括精神的內在暴力;六,信仰非暴力的人總是深切矚目未來,因為未來的世界終將屬於非暴力的正義一方。我認為,只要遵循這樣的原則,就說明反抗不是為了用來報復,也不是用來壓制,因為反抗的手段是奉獻出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自由甚至生命做為代價。這樣,反抗的正義性,至少就能得到部分的彰顯和確保。
禮貌的日本人 為什麼不讓座?
國人的「讓位文化」盛行,但以有禮與公德聞名全球的日本人,若有國人到日本旅遊會發現「讓座」的情形相當少,甚至不會讓座。
《Japan Info》網站中,一名網友就撰文寫道,在日本曾有朋友說,好心讓座不代表別人需要接受你的好心,有些日本人會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或者是不希望接受你的好意。甚至,這樣的行為可能是在提醒他們,「你老了!」
該文章也提到,在日本若要讓位,可以站起來假裝要下車,或是到另一節車廂,如此一來座位空出來,對方若需要的話,自然就會走過去坐下來。
另外,日本前駐台代表樽井澄夫曾說,第一次在台北搭捷運,碰到一位小學男生主動讓座,這種「禮讓座位」的情景,在日本已經很少見,他駐台期間從未忘記這個「最初的感動」。
相關影片請見:
《Japan Info》網站中,一名網友就撰文寫道,在日本曾有朋友說,好心讓座不代表別人需要接受你的好心,有些日本人會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或者是不希望接受你的好意。甚至,這樣的行為可能是在提醒他們,「你老了!」
該文章也提到,在日本若要讓位,可以站起來假裝要下車,或是到另一節車廂,如此一來座位空出來,對方若需要的話,自然就會走過去坐下來。
另外,日本前駐台代表樽井澄夫曾說,第一次在台北搭捷運,碰到一位小學男生主動讓座,這種「禮讓座位」的情景,在日本已經很少見,他駐台期間從未忘記這個「最初的感動」。
相關影片請見:
什麼運動最有利於降血壓
The New York Times
什麼運動最有利於降血壓(英文)
GRETCHEN REYNOLDS
Alex di Suvero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摘要:無論是散步、騎單車還是輕負重訓練,甚至哪怕只是站着,幾乎所有的運動都有助於降低血壓。運動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改善血管的僵硬度,幫助血液正常流動,從而達到降壓的功效。相比集中的大強度運動,將運動時間區隔開來平均分配效果可能更好。
What is the best exercise to control high blood pressure?
Answer:
Take your pick, as the best exercise to control high blood pressure seems to be virtually any exercise, like walking or cycling or light weight training, especially if your workouts are spread throughout the day.
“Even standing might work,” says Glenn Gaesser, the director of the Healthy Lifestyles Research Center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nd an expert on exercise and hypertension.
Exercise lowers blood pressure in large part by altering blood vessel stiffness so blood flows more freely. This effect occurs during and immediately after a workout, so the blood-pressure benefits from exercise are most pronounced right after you work out.
As a result, the best way to fight hypertension may be to divvy up your workout into bite-size pieces. In a 2012 study by Dr. Gaesser, three 10-minute walks spread throughout the day were better at preventing subsequent spikes in blood pressure — which can indicate worsening blood pressure control — than one 30-minute walk. And if even a 10-minute walk sounds daunting, try standing more often. In another study led by Dr. Gaesser and published in August, overweight volunteers with blood pressure problems were asked to sit continuously during an eight-hour workday while their blood pressure was monitored. The readings were, as expected, unhealthy.
But when, during another workday, those volunteers stood up every hour for at least 10 minutes, their blood pressure readings improved substantially.
The readings were even better when, on additional workdays, the volunteers strolled at a pokey 1-mile-per-hour pace at treadmill desks for at least 10 minutes every hour or pedaled under-desk exercise bikes for the same number of minutes every hour.
“Exercise intensity does not appear to play any significant role” in helping people control blood pressure, Dr. Gaesser says. Movement is what matters. So go for a stroll a few times during the day or simply stand up more often to develop healthier blood pressure.
什麼運動最有利於降血壓(英文)
GRETCHEN REYNOLDS
Alex di Suvero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摘要:無論是散步、騎單車還是輕負重訓練,甚至哪怕只是站着,幾乎所有的運動都有助於降低血壓。運動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改善血管的僵硬度,幫助血液正常流動,從而達到降壓的功效。相比集中的大強度運動,將運動時間區隔開來平均分配效果可能更好。
What is the best exercise to control high blood pressure?
Answer:
Take your pick, as the best exercise to control high blood pressure seems to be virtually any exercise, like walking or cycling or light weight training, especially if your workouts are spread throughout the day.
“Even standing might work,” says Glenn Gaesser, the director of the Healthy Lifestyles Research Center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nd an expert on exercise and hypertension.
Exercise lowers blood pressure in large part by altering blood vessel stiffness so blood flows more freely. This effect occurs during and immediately after a workout, so the blood-pressure benefits from exercise are most pronounced right after you work out.
As a result, the best way to fight hypertension may be to divvy up your workout into bite-size pieces. In a 2012 study by Dr. Gaesser, three 10-minute walks spread throughout the day were better at preventing subsequent spikes in blood pressure — which can indicate worsening blood pressure control — than one 30-minute walk. And if even a 10-minute walk sounds daunting, try standing more often. In another study led by Dr. Gaesser and published in August, overweight volunteers with blood pressure problems were asked to sit continuously during an eight-hour workday while their blood pressure was monitored. The readings were, as expected, unhealthy.
But when, during another workday, those volunteers stood up every hour for at least 10 minutes, their blood pressure readings improved substantially.
The readings were even better when, on additional workdays, the volunteers strolled at a pokey 1-mile-per-hour pace at treadmill desks for at least 10 minutes every hour or pedaled under-desk exercise bikes for the same number of minutes every hour.
“Exercise intensity does not appear to play any significant role” in helping people control blood pressure, Dr. Gaesser says. Movement is what matters. So go for a stroll a few times during the day or simply stand up more often to develop healthier blood pressure.
微軟的碳排放策略
微軟的碳排放策略(英文)
DAVID GELLES
微軟環境可持續發展部門高級總監塔瑪拉·迪卡普里奧。
摘要: 因美國逐漸收緊的碳排放法規及經濟等層面的考慮,微軟、迪士尼、殼牌等公司開始在各自公司內部徵收碳稅,並將這筆錢投資在綠色能源項目上。
When Microsoft business unit managers calculate their profits or losses each quarter, they consider more than just sales and expenses. They also factor in the price of carbon.
Even more radically, the business units are charged an internal tax by Microsoft based on their energy usage. The money goes into a common fund that invests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projects.
The company’s program is at the forefront of a fast-growing effort called carbon pricing. This year, 437 companies are calculating an internal price on carbon, up sharply from 150 last year, according to a new report by CDP, a nonprofit group that monitors carbon disclosures for companies.
Motivated by a mixture of moral conviction, hard-nosed economic forecasting and expectation of tougher regulations down the road, companies are scrambling to understand just how much energy they use. Like Microsoft, some, including Disney and Shell, are voluntarily charging themselves, and using that money to build solar panels and wind farms.
Senate Democrats recently introduced a bill proposing tough emissions regulations, and world leaders, including President Obama and Pope Francis, have called for action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Businesses do what’s in the interest of business,” said Paula DiPerna, a special adviser to CDP who worked on the report. “If this many companies are pricing carbon internally, they know that climate change is a business risk.”
Microsoft has gone further than most. In just three years, the company has reduced its emissions by the equivalent of 7.5 million metric tons of carbon dioxide and saved more than $10 million through reduced energy consumption. This year, Microsoft expects to charge its business units about $20 million for their emissions.
By taking money directly away from the bottom line, the program has grabbed the attention of the entire company, said Tamara DiCaprio, senior director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t Microsoft and the architect of its carbon fee program.
“When we started talking about carbon emissions not in metric tons, but in terms of dollar amount, the business people could understand it,” Ms. DiCaprio said. “We’re all 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 now: What is the cost to my group?”
Here’s how it works: Ms. DiCaprio and her team learn the amount of energy that each business unit will consume in a quarter, whether from office space, data centers or business air travel. Those kilowatt-hours and gallons of fuel are then converted into metric tons of carbon.
Ms. DiCaprio’s team then makes plans for offsetting the emissions, through clean energy production, efforts to make buildings more efficient and commitments to long-term sustainable power infrastructure.
Finally, the cost of those investments is calculated — $20 million this year — and Ms. DiCaprio and her team then tell each business unit how much it owes, depending on how much energy it used. The money is collected and put into a fund that pays for a range of sustainability projects.
“It’s money that moves,” she said. “That’s really critical.”
At its big office in Bogotá, Colombia, Microsoft installed more efficient lighting with money from the fund. In Santiago, Chile, the sales office got new building-management software to improve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And at company headquarters in Redmond, Wash., Microsoft used big data and a blanket of new building sensors to optimize energy usage across 125 buildings, leading to big cost and carbon savings.
The carbon fee is already changing behavior at Microsoft. Because business units are charg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energy usage, they have a real incentive to reduce their energy consumption. Over all, Microsoft is using more power from renewable sources.
Other companies voluntarily monitoring their carbon usage include Exxon Mobil and General Motors. An additional 583 big companies told CDP they planned to start carbon pricing within two years.
Not all of these companies are imposing internal taxes and investing in clean energy. Some are simply using carbon pricing as an academic exercise to anticipate future costs if more regulators impose actual taxes on carbon. So far only a few jurisdictions — including Ireland, Chile and the Canadian province of British Columbia — have done that. Others, including California, have instituted cap-and-trade systems aimed at limiting carbon emissions.
Although internal carbon taxing takes money from the bottom line, and thus from shareholders, some big investors support the efforts.
Anne Simpson, director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t the California Public Employees’ Retirement System, or Calpers, which manages more than $300 billion, supports carbon pricing efforts, believing that they will help companies prepare for regulatory costs.
“Climate change is going to affect both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for our fund,” she said. “Carbon pricing is needed to make the market more efficient in capturing this particular risk.”
Ms. DiCaprio of Microsoft is especially qualified to grasp the financial risks and climate hazards of failing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 environmental science maj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Ms. DiCaprio became a commodities trader at Merrill Lynch in the 1990s. “I learned how markets work,” she said.
After a few years on Wall Street, Ms. DiCaprio moved to Seattle to take a job doing tech support at Microsoft. Over the years, her roles expanded to include sales, marketing and partnerships.
Then in 2010, after attending an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union in Santa Barbara, Ms. DiCaprio returned to Microsoft energized by the prospect of helping the tech giant confront climate change. She began working with its sustainability team.
At the time, Microsoft had committed to reducing its emissions by 30 percent. But as the company moved toward providing cloud software services — which require energy-intensive data centers — Ms. DiCaprio and her colleagues resolved to be more ambitious.
“Because we’re doing more bad, we’ve got to do more good,” Ms. DiCaprio says.
In 2012, Microsoft said it would become 100 percent carbon-neutral. That year, Ms. DiCaprio — working with Ms. DiPerna at CDP and drawing on her markets experience on Wall Street — devised and introduced the carbon fee program.
Microsoft’s efforts remain modest in the grand scheme of things. But ahead of 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in Paris this December, more companies are asking governments to act on climate change. This summer, six big European oil and gas companies called for governments to impose a tax on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pricing is, in effect, an effort by companies to regulate themselves when nations and states won’t.
“Companies are almost craving regulatory certainty,” Ms. DiPerna said. “They understand it’s in their business interest to address these risks. But governments have lost their oomph when it comes to climate change.”
Real carbon taxes — and not just voluntary efforts — may not become commonplace anytime soon. Yet more big companies and their investors appear likely to decide that internal carbon pricing makes sense ethically and economically.
“This year the level of investor engagement on this topic has turned a corner,” said Ms. Simpson of Calpers. “You now have trillions of dollars asking for this, rather than millions. And as with everything, money talks.”
DAVID GELLES
微軟環境可持續發展部門高級總監塔瑪拉·迪卡普里奧。
摘要: 因美國逐漸收緊的碳排放法規及經濟等層面的考慮,微軟、迪士尼、殼牌等公司開始在各自公司內部徵收碳稅,並將這筆錢投資在綠色能源項目上。
When Microsoft business unit managers calculate their profits or losses each quarter, they consider more than just sales and expenses. They also factor in the price of carbon.
Even more radically, the business units are charged an internal tax by Microsoft based on their energy usage. The money goes into a common fund that invests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projects.
The company’s program is at the forefront of a fast-growing effort called carbon pricing. This year, 437 companies are calculating an internal price on carbon, up sharply from 150 last year, according to a new report by CDP, a nonprofit group that monitors carbon disclosures for companies.
Motivated by a mixture of moral conviction, hard-nosed economic forecasting and expectation of tougher regulations down the road, companies are scrambling to understand just how much energy they use. Like Microsoft, some, including Disney and Shell, are voluntarily charging themselves, and using that money to build solar panels and wind farms.
Senate Democrats recently introduced a bill proposing tough emissions regulations, and world leaders, including President Obama and Pope Francis, have called for action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Businesses do what’s in the interest of business,” said Paula DiPerna, a special adviser to CDP who worked on the report. “If this many companies are pricing carbon internally, they know that climate change is a business risk.”
Microsoft has gone further than most. In just three years, the company has reduced its emissions by the equivalent of 7.5 million metric tons of carbon dioxide and saved more than $10 million through reduced energy consumption. This year, Microsoft expects to charge its business units about $20 million for their emissions.
By taking money directly away from the bottom line, the program has grabbed the attention of the entire company, said Tamara DiCaprio, senior director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t Microsoft and the architect of its carbon fee program.
“When we started talking about carbon emissions not in metric tons, but in terms of dollar amount, the business people could understand it,” Ms. DiCaprio said. “We’re all 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 now: What is the cost to my group?”
Here’s how it works: Ms. DiCaprio and her team learn the amount of energy that each business unit will consume in a quarter, whether from office space, data centers or business air travel. Those kilowatt-hours and gallons of fuel are then converted into metric tons of carbon.
Ms. DiCaprio’s team then makes plans for offsetting the emissions, through clean energy production, efforts to make buildings more efficient and commitments to long-term sustainable power infrastructure.
Finally, the cost of those investments is calculated — $20 million this year — and Ms. DiCaprio and her team then tell each business unit how much it owes, depending on how much energy it used. The money is collected and put into a fund that pays for a range of sustainability projects.
“It’s money that moves,” she said. “That’s really critical.”
At its big office in Bogotá, Colombia, Microsoft installed more efficient lighting with money from the fund. In Santiago, Chile, the sales office got new building-management software to improve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And at company headquarters in Redmond, Wash., Microsoft used big data and a blanket of new building sensors to optimize energy usage across 125 buildings, leading to big cost and carbon savings.
The carbon fee is already changing behavior at Microsoft. Because business units are charg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energy usage, they have a real incentive to reduce their energy consumption. Over all, Microsoft is using more power from renewable sources.
Other companies voluntarily monitoring their carbon usage include Exxon Mobil and General Motors. An additional 583 big companies told CDP they planned to start carbon pricing within two years.
Not all of these companies are imposing internal taxes and investing in clean energy. Some are simply using carbon pricing as an academic exercise to anticipate future costs if more regulators impose actual taxes on carbon. So far only a few jurisdictions — including Ireland, Chile and the Canadian province of British Columbia — have done that. Others, including California, have instituted cap-and-trade systems aimed at limiting carbon emissions.
Although internal carbon taxing takes money from the bottom line, and thus from shareholders, some big investors support the efforts.
Anne Simpson, director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t the California Public Employees’ Retirement System, or Calpers, which manages more than $300 billion, supports carbon pricing efforts, believing that they will help companies prepare for regulatory costs.
“Climate change is going to affect both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for our fund,” she said. “Carbon pricing is needed to make the market more efficient in capturing this particular risk.”
Ms. DiCaprio of Microsoft is especially qualified to grasp the financial risks and climate hazards of failing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 environmental science maj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Ms. DiCaprio became a commodities trader at Merrill Lynch in the 1990s. “I learned how markets work,” she said.
After a few years on Wall Street, Ms. DiCaprio moved to Seattle to take a job doing tech support at Microsoft. Over the years, her roles expanded to include sales, marketing and partnerships.
Then in 2010, after attending an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union in Santa Barbara, Ms. DiCaprio returned to Microsoft energized by the prospect of helping the tech giant confront climate change. She began working with its sustainability team.
At the time, Microsoft had committed to reducing its emissions by 30 percent. But as the company moved toward providing cloud software services — which require energy-intensive data centers — Ms. DiCaprio and her colleagues resolved to be more ambitious.
“Because we’re doing more bad, we’ve got to do more good,” Ms. DiCaprio says.
In 2012, Microsoft said it would become 100 percent carbon-neutral. That year, Ms. DiCaprio — working with Ms. DiPerna at CDP and drawing on her markets experience on Wall Street — devised and introduced the carbon fee program.
Microsoft’s efforts remain modest in the grand scheme of things. But ahead of 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in Paris this December, more companies are asking governments to act on climate change. This summer, six big European oil and gas companies called for governments to impose a tax on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pricing is, in effect, an effort by companies to regulate themselves when nations and states won’t.
“Companies are almost craving regulatory certainty,” Ms. DiPerna said. “They understand it’s in their business interest to address these risks. But governments have lost their oomph when it comes to climate change.”
Real carbon taxes — and not just voluntary efforts — may not become commonplace anytime soon. Yet more big companies and their investors appear likely to decide that internal carbon pricing makes sense ethically and economically.
“This year the level of investor engagement on this topic has turned a corner,” said Ms. Simpson of Calpers. “You now have trillions of dollars asking for this, rather than millions. And as with everything, money talks.”
從文革浩劫中走出來的習近平
紐約時報
從文革浩劫中走出來的習近平
儲百亮, 狄雨霏
Xinhua Press, via Corbis
1983年,時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與群眾交談。
北京——文化大革命那場浩劫爆發時,他還是個身材瘦小的13歲少年,說起話來語氣溫和,熱愛古典詩詞。兩年後,在武鬥成風的紅衛兵肆虐的北京城裡漂泊沉浮的過程中,習近平變得堅強起來,成了一個在逆境中生存的鬥士。
他的父親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名高官,早幾年遭到清洗,被抓了起來,而且遭到反覆毆打。學生造反派洗劫了他的家,強迫他們離開。他的一個姐姐在動亂中死去。這位未來的中國國家主席作為反革命分子在眾人面前遊街並被自己的母親譴責,還差一點被投進一個關押黨內高層失足子女的少管所。
治家的風範,泰然自若地在西雅圖和美國資本家親切交談,周五還會在白宮出席專門為他舉辦的國宴。但他首次接受政治洗禮卻是在中國首都的街頭,在共產黨統治之下最為動蕩的年代,在毛澤東號召學生們「炮打司令部」的時候。
「我有一股倔勁,不甘受欺負,」習近平在2000年接受採訪時回憶道。他很少講到自己年少時在北京的經歷,這是為數不多的一次。我「得罪了造反派,有什麼不好的事都算在我身上。」
習近平經常談起他在文革後期下鄉生活了七年。周二在西雅圖發表講話時,他也再度提及。那段經歷被描述成一段鼓舞人心的故事:城裡的男孩發現中國農村普通人生活艱難,決心努力改變這一狀況。
然而,習近平一直很少公開談及他在1966年到1968年間文革伊始那段動蕩時期的經歷,與他關係密切的同輩人也拒絕向外國記者吐露。
不過,通過這些人和習近平的家人撰寫的回憶文章,可以非常生動地勾勒出,一個在中共特權的襁褓中長大的、充滿書生氣的羞澀少年,在那場毛澤東決意使大眾將矛頭指向當權派而發起的動亂中,是如何經受考驗並發生改變的。
習近平的轉變始於在八一學校上初一的時候。那是一所主要接收黨內和部隊高幹子弟的寄宿學校,與外界隔絕。文革造反派讓八一學校停課後,習近平轉到了第二十五中。根據二十五中校友會執行會長錢佩珍的說法,當時那裡充滿了對黨內高層的不滿情緒。
不過,因為文革中社會體系崩塌,習近平像很多青少年一樣,很少上課。從家裡逃出來以後,他和母親以及兄弟姐妹搬到了中央黨校。「我們的成長過程是在一個很不正常的環境下,」習近平在八一學校的同學李小兵在校友會網頁上發佈的一則採訪視頻中回憶道。
毛澤東在文革期間發動的清洗運動、狂熱和群眾衝突,在他之後繼任的每一位中國領導人身上都留下了永久的印記。但習近平有些與眾不同,他是第一位從紅衛兵——毛澤東的奇襲隊——那一代成長起來的黨的領導人,而且在踏上通往權力的長路之前,他曾經跌得那麼重,從一名中共高幹子弟,淪為失勢政治人物無依無靠的子女。
習近平的一些批評者認為,他在文革期間的經歷為他如今的專製作風提供了註解。但那個時期對習近平產生的影響實際上更為複雜,研究文革及其遺產的牛津大學教授藍夢林(Patricia M. Thornton)表示。
她說,習近平那一代人崇敬毛澤東,但他的家庭因毛澤東發動的文革暴力而遭受磨難,而且習近平的觀念源於精英主義者對文革動亂的排斥。
「習近平看到了那個時代的兩面,他之所以成為這樣一個有意思的人物,我想這也是原因之一,」她說,「但也讓他難以被外界讀懂。」
與一些精英背景出身的年輕人不同,習近平沒有轉而敵視中共或毛澤東,而是學會了推崇嚴格的秩序、厭惡對等級體系的挑戰,長期研究文革的歷史學者宋永毅表示。宋永毅在洛杉磯一所高校擔任圖書館員。
「在毛澤東統治下,他受了很多苦,」宋永毅說,「但我認為這一點實際上強化了他的一種信念,即『紅色子弟』,也就是中共精英的後代,贏得了繼承毛澤東在黨內的核心地位的權利。」
在八一學校,習近平和其他學生背負着成為社會主義革命模範公僕的期望。「我們帶着學生去掏茅房,大家幹得都挺好的,」之前在八一學校任教的唐毓華在接受該校校友會採訪時說。「幹部子弟聽話。」
據習近平在八一學校時的老師陳秋影回憶,當時他是一個勤奮多思、周到禮貌的少年,喜歡中國古詩人杜甫。他性格「穩重、仁厚」,陳秋影在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講道。
但文革開始後,習近平和他的兄弟姐妹變成了容易遭受打擊的目標,因為他們的父親,當時的副總理、革命元老習仲勛在四年前已經被打倒。他失去了自己的職位,被下放到位於中國中部的一家工廠工作,而他的妻子齊心則保住了自己的黨內職位,依然留在北京。
毛澤東在1966年8月發出清洗中國社會中意識形態敵人和叛徒的號召,率先響應這一號召的紅衛兵有很多都是幹部子弟。但習近平不能加入,因為他太小,而且也因為父親被打倒而有了政治污點。
相反,他成為被虐待的對象,陳秋影說。
「他曾跟我講起過一件事,有個作風很差的小學體育老師,在文革武鬥之風興起時欺負他,」她說。她還記得,那名體育老師嘲笑他是「黑幫子女」,黑幫是當時對被打倒官員的稱呼。
激進分子指責八一學校的學生背叛毛澤東,因為他們為其父母和自己享受的特權辯解。一份由紅衛兵出版的期刊將這個學校描述為「高幹子弟養尊處優的搖籃」,說它是「培養資產階級接班人的溫床」。
在那個年代,暴力行為受到鼓勵,波及甚廣。中國共產黨1980年發佈的估算數字顯示,在1966年8月和9月,整個北京有將近1800人死於迫害。
習近平失去了姐姐習和平。她是習仲勛在頭一次婚姻中的長女。官方說法是她被「迫害致死」,沒有給出細節。不過與黨內高層熟識的一名歷史學者表示,她可能是在脅迫之下自殺的,與當年被紅衛兵揪出來的許多人一樣。這名學者要求不具名。
當時,習近平的父親已被發配去了中部的一家工廠,後來又被紅衛兵抓到了西北的西安市。在那裡,他被拉上一輛卡車遊街,遭到毆打和批鬥,荒謬地受到在家中使用秘密電台暗中通敵的指控。
隨着文化大革命陷入混亂,習近平學會了保護自己。
「我們在班上是最『黑』的了,當時班上的人都看不起我們,」習近平在二十五中的同學聶衛平回憶道。「不敢沾我們,我們也看不起他們。」聶衛平的父親當時也被打倒了。
一天,聶衛平、習近平和父親同樣被打倒的十幾歲的劉衛平三人與一大群人一起在學校禮堂外遭到激進紅衛兵的突然襲擊。「好幾百人拿着棍子從裡面喊着衝出來,見人就打,」聶衛平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表示。
「我和習近平動作快,逃了出來,」他說,「而劉衛平跑得慢了一步,被打成腦震蕩。」
在2000年發表的那篇訪談中,還是省級官員的習近平回憶自己當年因為不甘受欺負而被造反派揪出來,「都以為我是頭,」他說。
「他們說,你覺得自己的罪行有多重。我說,你給我估計估計,夠不夠槍斃?他們說,槍斃夠100次了。我想100次跟一次沒什麼區別,都100次了還怕什麼?」習近平稱。
「之後,念毛主席語錄,天天晚上熬夜,」他還說。
與習近平父親熟識的楊屏曾援引與他們一家的談話。有一次,習近平和五個成人一起被造反派拉去批鬥會。他被迫戴着一頂鐵制高帽子,只好用兩隻手吃力地托着。
「不得不參加批鬥會的媽媽就坐在台下,」楊屏寫道。「台上喊『打倒習近平』時,媽媽被迫舉手,跟着大家喊口號。」
到了1968年底,習近平的反抗之舉已足以讓上面下令把他送去被打倒的官員子女待的少管所。不過,毛主席不久之後發出指示,讓城市青年上山下鄉,使他免去了遭到關押的命運。
直到1972年,在周恩來總理的安排下,一家人團聚,他才再次見到父親。
在多年的隔絕和拷打之下,習仲勛受到重創,有些糊塗。「看着兩個長大了的兒子,竟然完全不認識了,」其父傳記出版時,發表的一篇採訪了習近平的文章如是說。父親流下了淚,習近平遞了一支煙。
「他就問我,你怎麼也抽煙了?」習近平談到。「我說,『思想上苦悶,這些年,我們也是從艱難困苦中走過來的。』」
「他沉默了一會兒說,『你抽煙我批准了。』」
儲百亮(Chris Buckley)是《紐約時報》記者。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紐約時報》駐京記者。
從文革浩劫中走出來的習近平
儲百亮, 狄雨霏
Xinhua Press, via Corbis
1983年,時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與群眾交談。
北京——文化大革命那場浩劫爆發時,他還是個身材瘦小的13歲少年,說起話來語氣溫和,熱愛古典詩詞。兩年後,在武鬥成風的紅衛兵肆虐的北京城裡漂泊沉浮的過程中,習近平變得堅強起來,成了一個在逆境中生存的鬥士。
他的父親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名高官,早幾年遭到清洗,被抓了起來,而且遭到反覆毆打。學生造反派洗劫了他的家,強迫他們離開。他的一個姐姐在動亂中死去。這位未來的中國國家主席作為反革命分子在眾人面前遊街並被自己的母親譴責,還差一點被投進一個關押黨內高層失足子女的少管所。
治家的風範,泰然自若地在西雅圖和美國資本家親切交談,周五還會在白宮出席專門為他舉辦的國宴。但他首次接受政治洗禮卻是在中國首都的街頭,在共產黨統治之下最為動蕩的年代,在毛澤東號召學生們「炮打司令部」的時候。
「我有一股倔勁,不甘受欺負,」習近平在2000年接受採訪時回憶道。他很少講到自己年少時在北京的經歷,這是為數不多的一次。我「得罪了造反派,有什麼不好的事都算在我身上。」
習近平經常談起他在文革後期下鄉生活了七年。周二在西雅圖發表講話時,他也再度提及。那段經歷被描述成一段鼓舞人心的故事:城裡的男孩發現中國農村普通人生活艱難,決心努力改變這一狀況。
然而,習近平一直很少公開談及他在1966年到1968年間文革伊始那段動蕩時期的經歷,與他關係密切的同輩人也拒絕向外國記者吐露。
不過,通過這些人和習近平的家人撰寫的回憶文章,可以非常生動地勾勒出,一個在中共特權的襁褓中長大的、充滿書生氣的羞澀少年,在那場毛澤東決意使大眾將矛頭指向當權派而發起的動亂中,是如何經受考驗並發生改變的。
習近平的轉變始於在八一學校上初一的時候。那是一所主要接收黨內和部隊高幹子弟的寄宿學校,與外界隔絕。文革造反派讓八一學校停課後,習近平轉到了第二十五中。根據二十五中校友會執行會長錢佩珍的說法,當時那裡充滿了對黨內高層的不滿情緒。
不過,因為文革中社會體系崩塌,習近平像很多青少年一樣,很少上課。從家裡逃出來以後,他和母親以及兄弟姐妹搬到了中央黨校。「我們的成長過程是在一個很不正常的環境下,」習近平在八一學校的同學李小兵在校友會網頁上發佈的一則採訪視頻中回憶道。
毛澤東在文革期間發動的清洗運動、狂熱和群眾衝突,在他之後繼任的每一位中國領導人身上都留下了永久的印記。但習近平有些與眾不同,他是第一位從紅衛兵——毛澤東的奇襲隊——那一代成長起來的黨的領導人,而且在踏上通往權力的長路之前,他曾經跌得那麼重,從一名中共高幹子弟,淪為失勢政治人物無依無靠的子女。
習近平的一些批評者認為,他在文革期間的經歷為他如今的專製作風提供了註解。但那個時期對習近平產生的影響實際上更為複雜,研究文革及其遺產的牛津大學教授藍夢林(Patricia M. Thornton)表示。
她說,習近平那一代人崇敬毛澤東,但他的家庭因毛澤東發動的文革暴力而遭受磨難,而且習近平的觀念源於精英主義者對文革動亂的排斥。
「習近平看到了那個時代的兩面,他之所以成為這樣一個有意思的人物,我想這也是原因之一,」她說,「但也讓他難以被外界讀懂。」
與一些精英背景出身的年輕人不同,習近平沒有轉而敵視中共或毛澤東,而是學會了推崇嚴格的秩序、厭惡對等級體系的挑戰,長期研究文革的歷史學者宋永毅表示。宋永毅在洛杉磯一所高校擔任圖書館員。
「在毛澤東統治下,他受了很多苦,」宋永毅說,「但我認為這一點實際上強化了他的一種信念,即『紅色子弟』,也就是中共精英的後代,贏得了繼承毛澤東在黨內的核心地位的權利。」
在八一學校,習近平和其他學生背負着成為社會主義革命模範公僕的期望。「我們帶着學生去掏茅房,大家幹得都挺好的,」之前在八一學校任教的唐毓華在接受該校校友會採訪時說。「幹部子弟聽話。」
據習近平在八一學校時的老師陳秋影回憶,當時他是一個勤奮多思、周到禮貌的少年,喜歡中國古詩人杜甫。他性格「穩重、仁厚」,陳秋影在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講道。
但文革開始後,習近平和他的兄弟姐妹變成了容易遭受打擊的目標,因為他們的父親,當時的副總理、革命元老習仲勛在四年前已經被打倒。他失去了自己的職位,被下放到位於中國中部的一家工廠工作,而他的妻子齊心則保住了自己的黨內職位,依然留在北京。
毛澤東在1966年8月發出清洗中國社會中意識形態敵人和叛徒的號召,率先響應這一號召的紅衛兵有很多都是幹部子弟。但習近平不能加入,因為他太小,而且也因為父親被打倒而有了政治污點。
相反,他成為被虐待的對象,陳秋影說。
「他曾跟我講起過一件事,有個作風很差的小學體育老師,在文革武鬥之風興起時欺負他,」她說。她還記得,那名體育老師嘲笑他是「黑幫子女」,黑幫是當時對被打倒官員的稱呼。
激進分子指責八一學校的學生背叛毛澤東,因為他們為其父母和自己享受的特權辯解。一份由紅衛兵出版的期刊將這個學校描述為「高幹子弟養尊處優的搖籃」,說它是「培養資產階級接班人的溫床」。
在那個年代,暴力行為受到鼓勵,波及甚廣。中國共產黨1980年發佈的估算數字顯示,在1966年8月和9月,整個北京有將近1800人死於迫害。
習近平失去了姐姐習和平。她是習仲勛在頭一次婚姻中的長女。官方說法是她被「迫害致死」,沒有給出細節。不過與黨內高層熟識的一名歷史學者表示,她可能是在脅迫之下自殺的,與當年被紅衛兵揪出來的許多人一樣。這名學者要求不具名。
當時,習近平的父親已被發配去了中部的一家工廠,後來又被紅衛兵抓到了西北的西安市。在那裡,他被拉上一輛卡車遊街,遭到毆打和批鬥,荒謬地受到在家中使用秘密電台暗中通敵的指控。
隨着文化大革命陷入混亂,習近平學會了保護自己。
「我們在班上是最『黑』的了,當時班上的人都看不起我們,」習近平在二十五中的同學聶衛平回憶道。「不敢沾我們,我們也看不起他們。」聶衛平的父親當時也被打倒了。
一天,聶衛平、習近平和父親同樣被打倒的十幾歲的劉衛平三人與一大群人一起在學校禮堂外遭到激進紅衛兵的突然襲擊。「好幾百人拿着棍子從裡面喊着衝出來,見人就打,」聶衛平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表示。
「我和習近平動作快,逃了出來,」他說,「而劉衛平跑得慢了一步,被打成腦震蕩。」
在2000年發表的那篇訪談中,還是省級官員的習近平回憶自己當年因為不甘受欺負而被造反派揪出來,「都以為我是頭,」他說。
「他們說,你覺得自己的罪行有多重。我說,你給我估計估計,夠不夠槍斃?他們說,槍斃夠100次了。我想100次跟一次沒什麼區別,都100次了還怕什麼?」習近平稱。
「之後,念毛主席語錄,天天晚上熬夜,」他還說。
與習近平父親熟識的楊屏曾援引與他們一家的談話。有一次,習近平和五個成人一起被造反派拉去批鬥會。他被迫戴着一頂鐵制高帽子,只好用兩隻手吃力地托着。
「不得不參加批鬥會的媽媽就坐在台下,」楊屏寫道。「台上喊『打倒習近平』時,媽媽被迫舉手,跟着大家喊口號。」
到了1968年底,習近平的反抗之舉已足以讓上面下令把他送去被打倒的官員子女待的少管所。不過,毛主席不久之後發出指示,讓城市青年上山下鄉,使他免去了遭到關押的命運。
直到1972年,在周恩來總理的安排下,一家人團聚,他才再次見到父親。
在多年的隔絕和拷打之下,習仲勛受到重創,有些糊塗。「看着兩個長大了的兒子,竟然完全不認識了,」其父傳記出版時,發表的一篇採訪了習近平的文章如是說。父親流下了淚,習近平遞了一支煙。
「他就問我,你怎麼也抽煙了?」習近平談到。「我說,『思想上苦悶,這些年,我們也是從艱難困苦中走過來的。』」
「他沉默了一會兒說,『你抽煙我批准了。』」
儲百亮(Chris Buckley)是《紐約時報》記者。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紐約時報》駐京記者。
習近平和他的核心集團
The New York Times
習近平和他的核心集團
黃安偉
Ruth Fremson/The New York Times
周三,習近平在華盛頓州波音埃弗雷特工廠出席活動,他的兩位主要幕僚王滬寧(右三)和栗戰書(右四)都一同出席。
北京——中國國家主席的政策顧問王滬寧曾於1988年在美國作了一次六個月的旅行,他為一部400頁的回憶錄帶回來不少筆記。
「美國人在乎實力,」他在美國海軍學院觀看了一場橄欖球賽後寫道。「橄欖球雖然有戰術,但嚴格地說沒有什麼精緻的戰術,賽的主要是力量。」
他繼續寫道:「這反映了美國人的精神,那就是,在短時間裡靠力量實現一個目標。美國人在諸如軍事、政治、經濟等許多方面都堅持這種精神。」
習近平正在對美國進行首次國事訪問,白宮周五的一整天里排滿了隆重的儀式和外交活動,陪同習近平來訪的一小群顧問中就有王滬寧。
現年59歲的王滬寧是共產黨精英層的政治局成員,他曾是上海的一位政治學教授,專門研究美國社會,給習近平的兩位前任當過顧問。他在做研究的過程中結識了美國的學者和官員。
然而,那些過去認識王滬寧的人說,他已經變得難以接近,對發給他的對話邀請置之不理。美國官員發現,開國際論壇時,很難在場外找他隨便聊聊。
美國和其他西方官員說,不僅是王滬寧保持這種冰冷的距離,其他與習近平同行的顧問也是如此,包括職位相當於白宮幕僚長的栗戰書,以及習近平的首席經濟顧問劉鶴。
這個問題給美國和其他國家提出了一個巨大的挑戰。從某種標準來看,習近平的政府是共產黨統治的66年中最不外露的。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外國官員曾與中國高級官員或助手說得上話,並相信那些人能代表他們的領導人。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總理周恩來,基辛格與周恩來曾就中美和解進行過秘密談判。
而在習近平時代,那些通道已不復存在。
「目前在中美關係上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基本上不了解這些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國部主任戴維·M·蘭普頓(David M. Lampton)說。「我覺得,我們對習近平下面的人中,誰能代表他講話,沒有很好的了解。」
習近平核心集團的成員拒絕與西方官員發展關係的事實,與北京的一個基本信念相符,那就是認為西方思想和西方影響將削弱共產黨,並將導致「顏色革命」。
「共產黨如果認為自己處在外部和內部力量的包圍之下的話,人的本能反應就是,讓自己的組織變得更加嚴密,以減少流到外部的信息,」蘭普頓說。「另外,共產黨也有那種從事秘密陰謀活動的列寧主義背景。」
人們對習近平還有一個普遍的共識,那就是他與同事和顧問、尤其是那些國家部委的技術官僚們保持着更遠的距離,比其他中國領導人保持的距離都遠,他作決策主要依靠自己的知識和直覺。當習近平想聽別人的意見時,他更常見的做法是開黨小組會。
習近平是22個「領導小組」中七個的組長,這些小組是在從經濟到網絡安全等一系列事務上發揮作用的不透明的政策委員會。習近平還設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這又是一個秘密小組,其作用是協調針對內外威脅的安全策略,以捍衛共產黨的江山。
「我相信都是習近平主席在做主,」北京的中國外交學院教授蘇浩說。「他是最高領導人,主要的政策只能來自他。其他人只能在這個過程中給予他幫助。」
「在習近平身上我們看到一些新東西,」有關中國近代史的《富強》(Wealth and Power)一書的作者之一魯樂漢(John Delury)說。「頭號人物與其他人之間的距離從來沒有這麼大過。」
習近平嚴格堅持其權威地位、不放棄任何權力的做法,可能是他文革期間經歷的結果。魯樂漢提到那代人時說,「信任是他們所缺少的東西。」
還有人說,習近平從前任胡錦濤的經歷中習得了有關掌權重要性的一課:江澤民退休之後仍然在幕後操縱權力,令胡錦濤工作起來束手束腳。
「這教會了他不要怎麼做:不要讓人在底下發展勢力,要讓每個人都有點不安穩的感覺,」克里斯托弗·K·約翰遜(Christopher K. Johnson)說。他曾是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的中國問題分析師,現在供職於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因此,習近平政府中沒有戴秉國那樣的角色。戴秉國在胡錦濤執政期間擔任中國外交政策方面的最高官員,與白宮官員保持着聯繫。這個職位現在由楊潔篪擔任,但權力已被削弱。
「國家安全顧問湯姆·多尼隆(Tom Donilon)和戴秉國之間建立了一條有趣的通道,」前白宮官員埃文·E·梅代羅斯(Evan S. Medeiros)說。「我們知道戴秉國與胡錦濤有很密切的個人關係。」
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亞洲問題高級顧問葛來儀(Bonnie S. Glaser)表示,讓她感慨的是,美國官員在與中國同行打交道時「並不知道這些訊息是否會傳達到習近平那裡」。
了解中國政治內情的人士稱,習近平只信任極少數人。最明顯的一個是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67歲的王岐山。習近平雄心勃勃的反腐運動就是由他主持的。王岐山是政治局的七名常委之一,喜歡看美國電視劇《紙牌屋》(House of Cards)。從很多方面而言,他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實權更大。
知情人士稱,經濟政策雖然理應由李克強負責,但習近平堅持當最後的拍板人。部分因為在於,習近平可以向劉鶴諮詢意見。63歲的劉鶴是一位經濟學家,有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和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
劉鶴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他寫過一些文章,稱中國需要轉向消費主導型增長模式,並擁抱市場的力量。美國官員表示,他在一些會晤中也是這麼說的。
與習近平關係最近的人,也許是65歲的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中國官員經常把在地方任職時結識的官員帶入自己的小圈子。1983年到1985年間,栗戰書在河北省無極縣擔任縣委書記,而旁邊正定縣的縣委書記就是習近平。
一名知情人士稱,這兩個人當時「意氣相投」,「經常一起喝酒」。兩人的父輩都曾在中共成立早期為之效力,栗戰書還寫過文章,深情地談到在1949年為共產黨戰死的一名叔父。
栗戰書在地方逐步升遷,從西安市委書記、黑龍江省長,當到貴州省委書記。2012年,當時擔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的令計劃因醜聞下台後,栗戰書接任。當年11月,栗戰書入選中央政治局。
作為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負責處理習近平的各種事務。但是,他也在政策和外交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今年3月,栗戰書為習近平訪俄做準備,在莫斯科會見了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V·普京(Vladimir V. Putin)。通常這種事情是由國務委員來處理的。
更重要的是,習近平將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執行機構放在了辦公廳之下,也就是隸屬栗戰書管轄。59歲的蔡奇是該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曾在福建和浙江兩省與習近平共事。
習近平還會聽取「太子黨」成員的非正式意見;「太子黨」指的是第一代黨內領導人的子女。其中一人是64歲的解放軍政委劉源上將。劉源是一名前國家主席之子,在習近平的支持下,他在軍中推動了反腐運動。
「劉源在這裡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約翰遜說。「他對美國意見很大,而這些意見並不友好。劉源和習近平的其他一些親信一起在推動『顏色革命』式的思維。」
習近平和他的核心集團
黃安偉
Ruth Fremson/The New York Times
周三,習近平在華盛頓州波音埃弗雷特工廠出席活動,他的兩位主要幕僚王滬寧(右三)和栗戰書(右四)都一同出席。
北京——中國國家主席的政策顧問王滬寧曾於1988年在美國作了一次六個月的旅行,他為一部400頁的回憶錄帶回來不少筆記。
「美國人在乎實力,」他在美國海軍學院觀看了一場橄欖球賽後寫道。「橄欖球雖然有戰術,但嚴格地說沒有什麼精緻的戰術,賽的主要是力量。」
他繼續寫道:「這反映了美國人的精神,那就是,在短時間裡靠力量實現一個目標。美國人在諸如軍事、政治、經濟等許多方面都堅持這種精神。」
習近平正在對美國進行首次國事訪問,白宮周五的一整天里排滿了隆重的儀式和外交活動,陪同習近平來訪的一小群顧問中就有王滬寧。
現年59歲的王滬寧是共產黨精英層的政治局成員,他曾是上海的一位政治學教授,專門研究美國社會,給習近平的兩位前任當過顧問。他在做研究的過程中結識了美國的學者和官員。
然而,那些過去認識王滬寧的人說,他已經變得難以接近,對發給他的對話邀請置之不理。美國官員發現,開國際論壇時,很難在場外找他隨便聊聊。
美國和其他西方官員說,不僅是王滬寧保持這種冰冷的距離,其他與習近平同行的顧問也是如此,包括職位相當於白宮幕僚長的栗戰書,以及習近平的首席經濟顧問劉鶴。
這個問題給美國和其他國家提出了一個巨大的挑戰。從某種標準來看,習近平的政府是共產黨統治的66年中最不外露的。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外國官員曾與中國高級官員或助手說得上話,並相信那些人能代表他們的領導人。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總理周恩來,基辛格與周恩來曾就中美和解進行過秘密談判。
而在習近平時代,那些通道已不復存在。
「目前在中美關係上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基本上不了解這些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國部主任戴維·M·蘭普頓(David M. Lampton)說。「我覺得,我們對習近平下面的人中,誰能代表他講話,沒有很好的了解。」
習近平核心集團的成員拒絕與西方官員發展關係的事實,與北京的一個基本信念相符,那就是認為西方思想和西方影響將削弱共產黨,並將導致「顏色革命」。
「共產黨如果認為自己處在外部和內部力量的包圍之下的話,人的本能反應就是,讓自己的組織變得更加嚴密,以減少流到外部的信息,」蘭普頓說。「另外,共產黨也有那種從事秘密陰謀活動的列寧主義背景。」
人們對習近平還有一個普遍的共識,那就是他與同事和顧問、尤其是那些國家部委的技術官僚們保持着更遠的距離,比其他中國領導人保持的距離都遠,他作決策主要依靠自己的知識和直覺。當習近平想聽別人的意見時,他更常見的做法是開黨小組會。
習近平是22個「領導小組」中七個的組長,這些小組是在從經濟到網絡安全等一系列事務上發揮作用的不透明的政策委員會。習近平還設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這又是一個秘密小組,其作用是協調針對內外威脅的安全策略,以捍衛共產黨的江山。
「我相信都是習近平主席在做主,」北京的中國外交學院教授蘇浩說。「他是最高領導人,主要的政策只能來自他。其他人只能在這個過程中給予他幫助。」
「在習近平身上我們看到一些新東西,」有關中國近代史的《富強》(Wealth and Power)一書的作者之一魯樂漢(John Delury)說。「頭號人物與其他人之間的距離從來沒有這麼大過。」
習近平嚴格堅持其權威地位、不放棄任何權力的做法,可能是他文革期間經歷的結果。魯樂漢提到那代人時說,「信任是他們所缺少的東西。」
還有人說,習近平從前任胡錦濤的經歷中習得了有關掌權重要性的一課:江澤民退休之後仍然在幕後操縱權力,令胡錦濤工作起來束手束腳。
「這教會了他不要怎麼做:不要讓人在底下發展勢力,要讓每個人都有點不安穩的感覺,」克里斯托弗·K·約翰遜(Christopher K. Johnson)說。他曾是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的中國問題分析師,現在供職於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因此,習近平政府中沒有戴秉國那樣的角色。戴秉國在胡錦濤執政期間擔任中國外交政策方面的最高官員,與白宮官員保持着聯繫。這個職位現在由楊潔篪擔任,但權力已被削弱。
「國家安全顧問湯姆·多尼隆(Tom Donilon)和戴秉國之間建立了一條有趣的通道,」前白宮官員埃文·E·梅代羅斯(Evan S. Medeiros)說。「我們知道戴秉國與胡錦濤有很密切的個人關係。」
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亞洲問題高級顧問葛來儀(Bonnie S. Glaser)表示,讓她感慨的是,美國官員在與中國同行打交道時「並不知道這些訊息是否會傳達到習近平那裡」。
了解中國政治內情的人士稱,習近平只信任極少數人。最明顯的一個是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67歲的王岐山。習近平雄心勃勃的反腐運動就是由他主持的。王岐山是政治局的七名常委之一,喜歡看美國電視劇《紙牌屋》(House of Cards)。從很多方面而言,他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實權更大。
知情人士稱,經濟政策雖然理應由李克強負責,但習近平堅持當最後的拍板人。部分因為在於,習近平可以向劉鶴諮詢意見。63歲的劉鶴是一位經濟學家,有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和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
劉鶴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他寫過一些文章,稱中國需要轉向消費主導型增長模式,並擁抱市場的力量。美國官員表示,他在一些會晤中也是這麼說的。
與習近平關係最近的人,也許是65歲的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中國官員經常把在地方任職時結識的官員帶入自己的小圈子。1983年到1985年間,栗戰書在河北省無極縣擔任縣委書記,而旁邊正定縣的縣委書記就是習近平。
一名知情人士稱,這兩個人當時「意氣相投」,「經常一起喝酒」。兩人的父輩都曾在中共成立早期為之效力,栗戰書還寫過文章,深情地談到在1949年為共產黨戰死的一名叔父。
栗戰書在地方逐步升遷,從西安市委書記、黑龍江省長,當到貴州省委書記。2012年,當時擔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的令計劃因醜聞下台後,栗戰書接任。當年11月,栗戰書入選中央政治局。
作為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負責處理習近平的各種事務。但是,他也在政策和外交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今年3月,栗戰書為習近平訪俄做準備,在莫斯科會見了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V·普京(Vladimir V. Putin)。通常這種事情是由國務委員來處理的。
更重要的是,習近平將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執行機構放在了辦公廳之下,也就是隸屬栗戰書管轄。59歲的蔡奇是該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曾在福建和浙江兩省與習近平共事。
習近平還會聽取「太子黨」成員的非正式意見;「太子黨」指的是第一代黨內領導人的子女。其中一人是64歲的解放軍政委劉源上將。劉源是一名前國家主席之子,在習近平的支持下,他在軍中推動了反腐運動。
「劉源在這裡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約翰遜說。「他對美國意見很大,而這些意見並不友好。劉源和習近平的其他一些親信一起在推動『顏色革命』式的思維。」
海明威如何成為了著名作家海明威
The New York Times
海明威如何成為了著名作家海明威
展覽CHARLES McGRATH
歐內斯特·海明威: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不僅是20世紀文壇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同時也是個收集狂。他就連舊護照和鬥牛比賽票根也要留着,因此在身後留下了龐大的書面資料,在作家當中堪稱數一數二。
「歐內斯特·海明威:兩次世界大戰之間」(Ernest Hemingway: Between Two Wars)將於周五在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Morgan Library & Museum)開展,人們不禁奇怪,之前怎麼根本就沒有關於海明威及其作品的大型博物館展覽呢?答案可能只是的確沒有人想到吧。海明威的大多數文件都保存在波士頓的約翰·F·肯尼迪總統圖書館與博物館(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海明威於1961年去世後,崇拜他的肯尼迪總統幫助他的遺孀瑪麗到古巴取回許多遺物。部分是為了表示感謝,瑪麗後來把海明威的資料捐獻給了新落成的肯尼迪總統圖書館。但是肯尼迪圖書館並不像摩根圖書館這樣擅長舉辦人們喜聞樂見的大型展覽(本展覽亦將於明年3月來到肯尼迪圖書館)。
即便是在摩根,海明威展也並非優先考慮。博物館文學與歷史手稿部門的負責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迪克蘭·基利(Declan Kiely)前不久說,2010年,他和博物館的公關主管帕特里克·米利曼(Patrick Milliman)聊起,為當時剛剛去世不久的J·D·塞林格(J. D. Salinger)做一次展覽似乎不太現實,然後他們才隨口聊起了海明威。在這次海明威展上,牆壁被漆成頗具熱帶風情的藍色,象徵著他在基韋斯特與古巴度過的歲月,展品從他的中學時光(有個同學形容當時的他「任性、固執,有點討人厭」)一直來到20世紀50年代,那時他的形象已經成了莉莉安·羅斯(Lillian Ross)在《紐約客》發表的那篇著名報道中的自我諷刺形象。但展覽中最重頭也是最有趣的部分集中在20世紀20年代,海明威的巴黎歲月,它揭示出一位我們有可能會忘記的作家——成為著名作家之前的海明威。
展覽中也有不少照片,展示那個留大鬍子,富於男性氣概的「海姆」,那個傳奇的獵手和漁夫。一張照片是他在非洲與自己獵殺的大羚羊的合影,還有一張是他在自己最心愛的釣魚艇「皮拉爾」上,與漁夫卡洛斯·古鐵雷茲(Carlos Gutiérrez)的合影,此人正是《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中老漁夫的原型。
Nicole Bengiveno/The New York Times
「歐內斯特·海明威: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將於9月25日至1月31日在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舉行。
但展覽上的第一張照片是一張放大照,19歲的海明威相貌英俊,面龐光潔,拄着雙拐。照片攝於1918年的夏天,海明威在「一戰」中身受槍傷,正在米蘭紅十字醫院中休養,試着把自己的戰時經歷寫成小說。當時他第一次在小說中使用「尼克·亞當斯」(Nick Adams)這個角色。手稿也在這次摩根的展覽中展出,用鉛筆寫在紅十字醫院的信紙上。
或許是因為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For Whom the Bell Tolls)一書封套上用皇家手提打字機打字的照片太有名了(這張照片也出現在摩根展上),又或者是因為他的文風簡潔明快,我們都覺得他肯定是用打字機寫作的人。但這次展覽上的展品卻表明,他早期經常用鉛筆寫作,經常是寫在廉價的筆記本上,有時也寫在手頭的任何紙張上。他的短篇小說《士兵之家》(Soldier』s Home)的第一稿寫在顯然是從電報局偷回來的紙片上。你會覺得這是一個被靈感火花抓住的年輕作家,有時一氣呵成地飛快寫下去,幾乎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寫什麼。
他的第一部小說《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是1925年夏天花九個星期寫完的,初稿寫在活頁紙上,後來又在筆記本上寫。直到寫完第三個本子,他才開始在本子封底上寫章節大綱(這頁封底上還記錄了他的旅費與每天說了幾個單詞,海明威有時候會細心地去數),本子里有幾頁顯示他不僅大刀闊斧地刪掉字句,有時整段都會刪掉。「先用鉛筆寫,這樣你就多了1/3的修改機會,」海明威後來在給《Esquire》雜誌的文章中寫道。「這就是.333,對於擊球手來說是個極好的平均數。」
F·斯科特·菲茨傑拉德是經常與海明威書信來往的人之一,他們的通信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它們也在這次展覽中展出。菲茨傑拉德曾經建議海明威把《太陽照常升起》的前兩章刪掉,說它們作為小說開頭有種「笨拙的滑稽」,這件事非常著名。而海明威也照辦了,刪去了笨重的,現在看來近乎「龐大」的開頭:「這是關於一個女人的故事,她的名字就叫做阿什莉小姐,故事開頭時,她住在巴黎,當時正是春天。這樣的環境更適合浪漫故事而不是道德感極強的故事。」1929年,菲茨傑拉德用鉛筆寫來長達九頁的評論,對《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提出大量修改意見。海明威採納了其中一些,但並不那麼有風度,不久後他和菲茨傑拉德的友誼也走到了盡頭。在菲茨傑拉德的來信末尾,海明威寫道:「親我的屁股/E.H.」。
摩根展上的文件表明,海明威並不總是那麼自信。他列了很多單子,上面是他一直在修改的短篇小說,旁邊還有他自己的評語:「傑作」,「不錯」,「也許還行」。還有無數給小說起的名字,比如他光是為《永別了,武器》就想了45個名字(被放棄的名字中包括「歡娛的悔恨」、「肉體教育」和「每個夜晚與一切」,真是謝天謝地)。
海明威還為這部小說寫了47個不同的結尾。摩根展中有一個被稱為「虛無」的結局(「故事就是這樣的,凱瑟琳死了,你也會死,我只能說這麼多」),還有一個稍微帶點希望色彩的結局,是菲茨傑拉德建議的,在這個結局裡,「世界一視同仁地殺死那些好人、溫柔的人與勇敢的人。如果這三種你都不是,它當然也會殺掉你,不過不會特別著急。」
走過一個又一個展櫃,你可以看到海明威在巴黎是如何一再重新塑造自己,漸漸發現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作家。他的父母不願讀他的第二本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In Our Time),1925年,他在一封感人的信中對他們說:「你們看,我試着為我全部的小說注入真實生活的感覺——不是去描寫生活或是批判生活——而是讓它真的活起來。這樣當你們讀到我寫的東西時,你們就可以真的體驗到那些事物。要做到這一點,就得把壞的、丑的東西也放進去,就像把美好的東西放進去一樣。」 幾年後,他發了福,留起了鬍子(正如曼·雷[Man Ray]的照片所示),由於某些無法了解的原因,他還為一幅名叫《少年巴爾扎克》(Kid Balzac)的油畫當模特,在這幅畫中,巴爾扎克被塑造成一個衝擊偉大的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挑戰者形象。
「二戰」爆發期間,海明威的形象已經固定下來——而且像化石一般堅不可摧——就是那個我們如今熟悉的「爸爸」(Papa)的符號形象。就連J·D·塞林格都這麼稱呼他,1946年,塞林格在一家陸軍精神病院給他寫信,說在這場戰爭中,1944年在巴黎見到海明威是「整件事中唯一充滿希望的時刻。」海明威經常喝酒,陷入沮喪,他不知道這封信,但當時他最好的作品正呼之欲出。1949年7月,他給編劇和小說家彼得·維爾特爾(Peter Viertel)的信以這樣一句話結尾:「美國已經沒有我喜歡的曠野。」這或許流露出了一絲小小的跡象。
1949年,一個愛吵鬧,怪脾氣的海明威登上「皮拉爾」的甲班,他拿過一本老舊的打漁日誌,開始憤怒地給《紐約客》的編輯哈羅德·羅斯(Harold Ross)寫信,稱他為「哈羅德先生」,抱怨阿爾弗萊德·卡津(Alfred Kazin)評價《過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不算一本好書。海明威告訴羅斯:卡津還是卡辛,不管這人叫什麼,可以拿上他的評論塞進自己的某個器官,他會幫他上油的。海明威愈寫愈氣,鉛筆快要戳穿紙背,然而憤怒來得快去得也快,這封信從來沒有被寄出去。
在致第四任妻子瑪麗·威爾士(Mary Welsh)的戰時信件中,這位作家顯得可親可愛得多,這些信少有的羞澀,展示出他的自我。在一封信中,他道歉說自己不怎麼會用形容詞。另一封信有點像親昵的意識流,顯然是他在做戰地記者隨步兵行軍時,在黑暗中寫的,他寫道:「現在能上床就好了,腿緊緊合在一起,嘴唇也是,你把引信從手榴彈里拔出來,用你的手愛撫手柄。」
海明威如何成為了著名作家海明威
展覽CHARLES McGRATH
歐內斯特·海明威: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不僅是20世紀文壇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同時也是個收集狂。他就連舊護照和鬥牛比賽票根也要留着,因此在身後留下了龐大的書面資料,在作家當中堪稱數一數二。
「歐內斯特·海明威:兩次世界大戰之間」(Ernest Hemingway: Between Two Wars)將於周五在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Morgan Library & Museum)開展,人們不禁奇怪,之前怎麼根本就沒有關於海明威及其作品的大型博物館展覽呢?答案可能只是的確沒有人想到吧。海明威的大多數文件都保存在波士頓的約翰·F·肯尼迪總統圖書館與博物館(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海明威於1961年去世後,崇拜他的肯尼迪總統幫助他的遺孀瑪麗到古巴取回許多遺物。部分是為了表示感謝,瑪麗後來把海明威的資料捐獻給了新落成的肯尼迪總統圖書館。但是肯尼迪圖書館並不像摩根圖書館這樣擅長舉辦人們喜聞樂見的大型展覽(本展覽亦將於明年3月來到肯尼迪圖書館)。
即便是在摩根,海明威展也並非優先考慮。博物館文學與歷史手稿部門的負責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迪克蘭·基利(Declan Kiely)前不久說,2010年,他和博物館的公關主管帕特里克·米利曼(Patrick Milliman)聊起,為當時剛剛去世不久的J·D·塞林格(J. D. Salinger)做一次展覽似乎不太現實,然後他們才隨口聊起了海明威。在這次海明威展上,牆壁被漆成頗具熱帶風情的藍色,象徵著他在基韋斯特與古巴度過的歲月,展品從他的中學時光(有個同學形容當時的他「任性、固執,有點討人厭」)一直來到20世紀50年代,那時他的形象已經成了莉莉安·羅斯(Lillian Ross)在《紐約客》發表的那篇著名報道中的自我諷刺形象。但展覽中最重頭也是最有趣的部分集中在20世紀20年代,海明威的巴黎歲月,它揭示出一位我們有可能會忘記的作家——成為著名作家之前的海明威。
展覽中也有不少照片,展示那個留大鬍子,富於男性氣概的「海姆」,那個傳奇的獵手和漁夫。一張照片是他在非洲與自己獵殺的大羚羊的合影,還有一張是他在自己最心愛的釣魚艇「皮拉爾」上,與漁夫卡洛斯·古鐵雷茲(Carlos Gutiérrez)的合影,此人正是《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中老漁夫的原型。
Nicole Bengiveno/The New York Times
「歐內斯特·海明威: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將於9月25日至1月31日在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舉行。
但展覽上的第一張照片是一張放大照,19歲的海明威相貌英俊,面龐光潔,拄着雙拐。照片攝於1918年的夏天,海明威在「一戰」中身受槍傷,正在米蘭紅十字醫院中休養,試着把自己的戰時經歷寫成小說。當時他第一次在小說中使用「尼克·亞當斯」(Nick Adams)這個角色。手稿也在這次摩根的展覽中展出,用鉛筆寫在紅十字醫院的信紙上。
或許是因為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For Whom the Bell Tolls)一書封套上用皇家手提打字機打字的照片太有名了(這張照片也出現在摩根展上),又或者是因為他的文風簡潔明快,我們都覺得他肯定是用打字機寫作的人。但這次展覽上的展品卻表明,他早期經常用鉛筆寫作,經常是寫在廉價的筆記本上,有時也寫在手頭的任何紙張上。他的短篇小說《士兵之家》(Soldier』s Home)的第一稿寫在顯然是從電報局偷回來的紙片上。你會覺得這是一個被靈感火花抓住的年輕作家,有時一氣呵成地飛快寫下去,幾乎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寫什麼。
他的第一部小說《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是1925年夏天花九個星期寫完的,初稿寫在活頁紙上,後來又在筆記本上寫。直到寫完第三個本子,他才開始在本子封底上寫章節大綱(這頁封底上還記錄了他的旅費與每天說了幾個單詞,海明威有時候會細心地去數),本子里有幾頁顯示他不僅大刀闊斧地刪掉字句,有時整段都會刪掉。「先用鉛筆寫,這樣你就多了1/3的修改機會,」海明威後來在給《Esquire》雜誌的文章中寫道。「這就是.333,對於擊球手來說是個極好的平均數。」
F·斯科特·菲茨傑拉德是經常與海明威書信來往的人之一,他們的通信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它們也在這次展覽中展出。菲茨傑拉德曾經建議海明威把《太陽照常升起》的前兩章刪掉,說它們作為小說開頭有種「笨拙的滑稽」,這件事非常著名。而海明威也照辦了,刪去了笨重的,現在看來近乎「龐大」的開頭:「這是關於一個女人的故事,她的名字就叫做阿什莉小姐,故事開頭時,她住在巴黎,當時正是春天。這樣的環境更適合浪漫故事而不是道德感極強的故事。」1929年,菲茨傑拉德用鉛筆寫來長達九頁的評論,對《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提出大量修改意見。海明威採納了其中一些,但並不那麼有風度,不久後他和菲茨傑拉德的友誼也走到了盡頭。在菲茨傑拉德的來信末尾,海明威寫道:「親我的屁股/E.H.」。
摩根展上的文件表明,海明威並不總是那麼自信。他列了很多單子,上面是他一直在修改的短篇小說,旁邊還有他自己的評語:「傑作」,「不錯」,「也許還行」。還有無數給小說起的名字,比如他光是為《永別了,武器》就想了45個名字(被放棄的名字中包括「歡娛的悔恨」、「肉體教育」和「每個夜晚與一切」,真是謝天謝地)。
海明威還為這部小說寫了47個不同的結尾。摩根展中有一個被稱為「虛無」的結局(「故事就是這樣的,凱瑟琳死了,你也會死,我只能說這麼多」),還有一個稍微帶點希望色彩的結局,是菲茨傑拉德建議的,在這個結局裡,「世界一視同仁地殺死那些好人、溫柔的人與勇敢的人。如果這三種你都不是,它當然也會殺掉你,不過不會特別著急。」
走過一個又一個展櫃,你可以看到海明威在巴黎是如何一再重新塑造自己,漸漸發現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作家。他的父母不願讀他的第二本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In Our Time),1925年,他在一封感人的信中對他們說:「你們看,我試着為我全部的小說注入真實生活的感覺——不是去描寫生活或是批判生活——而是讓它真的活起來。這樣當你們讀到我寫的東西時,你們就可以真的體驗到那些事物。要做到這一點,就得把壞的、丑的東西也放進去,就像把美好的東西放進去一樣。」 幾年後,他發了福,留起了鬍子(正如曼·雷[Man Ray]的照片所示),由於某些無法了解的原因,他還為一幅名叫《少年巴爾扎克》(Kid Balzac)的油畫當模特,在這幅畫中,巴爾扎克被塑造成一個衝擊偉大的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挑戰者形象。
「二戰」爆發期間,海明威的形象已經固定下來——而且像化石一般堅不可摧——就是那個我們如今熟悉的「爸爸」(Papa)的符號形象。就連J·D·塞林格都這麼稱呼他,1946年,塞林格在一家陸軍精神病院給他寫信,說在這場戰爭中,1944年在巴黎見到海明威是「整件事中唯一充滿希望的時刻。」海明威經常喝酒,陷入沮喪,他不知道這封信,但當時他最好的作品正呼之欲出。1949年7月,他給編劇和小說家彼得·維爾特爾(Peter Viertel)的信以這樣一句話結尾:「美國已經沒有我喜歡的曠野。」這或許流露出了一絲小小的跡象。
1949年,一個愛吵鬧,怪脾氣的海明威登上「皮拉爾」的甲班,他拿過一本老舊的打漁日誌,開始憤怒地給《紐約客》的編輯哈羅德·羅斯(Harold Ross)寫信,稱他為「哈羅德先生」,抱怨阿爾弗萊德·卡津(Alfred Kazin)評價《過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不算一本好書。海明威告訴羅斯:卡津還是卡辛,不管這人叫什麼,可以拿上他的評論塞進自己的某個器官,他會幫他上油的。海明威愈寫愈氣,鉛筆快要戳穿紙背,然而憤怒來得快去得也快,這封信從來沒有被寄出去。
在致第四任妻子瑪麗·威爾士(Mary Welsh)的戰時信件中,這位作家顯得可親可愛得多,這些信少有的羞澀,展示出他的自我。在一封信中,他道歉說自己不怎麼會用形容詞。另一封信有點像親昵的意識流,顯然是他在做戰地記者隨步兵行軍時,在黑暗中寫的,他寫道:「現在能上床就好了,腿緊緊合在一起,嘴唇也是,你把引信從手榴彈里拔出來,用你的手愛撫手柄。」
日美在尋求安保和經濟世界主導權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美國總統歐巴馬在長達約2個小時的首腦會談中,顯示出日美攜手應對世界各種課題的姿態。意識到不斷崛起的中國,在安全保障方面似乎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包括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等經濟議題在內,日美主導局面的構建存在阻礙。
安倍有危機感
「日本成為強大且值得依賴的國家,符合推進重視亞洲政策的美國的利益」。在會談前一天,安倍面對哈佛大學的學生這樣強調。
安倍表示已修訂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是「值得依賴的日本」的支柱。在安倍「積極的和平主義」理念下,制定了日本自衛隊在包括亞洲在內的世界範圍內協助美軍的框架。會談之後發佈的共同聲明中將日美關係稱為「堅固的同盟國」。
日美首腦在關注中國的軍事崛起。尤其是安倍的危機感更加強烈。由於新指針和日本國內的安保法制修訂,將減輕美方的負擔,作為交換,「希望在釣魚台(編者注:中國名為釣魚島)出現爭端之際,借助美國之手遏制中國」(日本外務省高官)。
這也符合歐巴馬面臨的局面。歐巴馬政權正被迫應對「伊斯蘭國」不斷擴大勢力的中東局勢以及在烏克蘭東部支持反政府勢力的俄羅斯。雖然正在倡導將外交重心從中東轉向亞洲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但實際上正在容忍中國在南海等處活躍行動。
歐巴馬在記者會上提出「責任的共享」。如果與日本分擔作為「世界警察」的負擔,美國財政困難導致的國防費減少的影響也將得到緩解。雖然美國本意不希望被捲入中日之間爭端,但暫時將重視「實際利益」。
日美立場存在差異
與日美防衛合作新指針相比,聯合聲明先提到TPP,提出以「儘早達成妥協」為目標。中國在成立亞投行(AIIB)方面爭取到歐洲,而在經濟方面也將擴大存在感。為了對抗中國,對於日美來講,TPP非常重要。
日美首腦敦促加速TPP談判,但在日美之間,關於白米和汽車零部件市場的開放仍然存在分歧,事務級磋商仍將持續。談判參加國力爭最快今年5月內達成基本協議,但美國國會能否通過達成協定不可或缺的貿易促進權限(TPA)法案仍是未知數。
聯合聲明還列舉了反恐政策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等日美攜手應對的課題。不過,由於安倍尋求維持高支持率,以實現長期執政,而美國下一屆總統選舉的籌備工作已經啟動,歐巴馬的政治影響力正在下降,兩人的立場存在差異。日美主導世界的局面未必能如願取得進展。
(御調昌邦、永澤毅 華盛頓)
安倍有危機感
「日本成為強大且值得依賴的國家,符合推進重視亞洲政策的美國的利益」。在會談前一天,安倍面對哈佛大學的學生這樣強調。
安倍表示已修訂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是「值得依賴的日本」的支柱。在安倍「積極的和平主義」理念下,制定了日本自衛隊在包括亞洲在內的世界範圍內協助美軍的框架。會談之後發佈的共同聲明中將日美關係稱為「堅固的同盟國」。
日美首腦在關注中國的軍事崛起。尤其是安倍的危機感更加強烈。由於新指針和日本國內的安保法制修訂,將減輕美方的負擔,作為交換,「希望在釣魚台(編者注:中國名為釣魚島)出現爭端之際,借助美國之手遏制中國」(日本外務省高官)。
這也符合歐巴馬面臨的局面。歐巴馬政權正被迫應對「伊斯蘭國」不斷擴大勢力的中東局勢以及在烏克蘭東部支持反政府勢力的俄羅斯。雖然正在倡導將外交重心從中東轉向亞洲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但實際上正在容忍中國在南海等處活躍行動。
歐巴馬在記者會上提出「責任的共享」。如果與日本分擔作為「世界警察」的負擔,美國財政困難導致的國防費減少的影響也將得到緩解。雖然美國本意不希望被捲入中日之間爭端,但暫時將重視「實際利益」。
日美立場存在差異
與日美防衛合作新指針相比,聯合聲明先提到TPP,提出以「儘早達成妥協」為目標。中國在成立亞投行(AIIB)方面爭取到歐洲,而在經濟方面也將擴大存在感。為了對抗中國,對於日美來講,TPP非常重要。
日美首腦敦促加速TPP談判,但在日美之間,關於白米和汽車零部件市場的開放仍然存在分歧,事務級磋商仍將持續。談判參加國力爭最快今年5月內達成基本協議,但美國國會能否通過達成協定不可或缺的貿易促進權限(TPA)法案仍是未知數。
聯合聲明還列舉了反恐政策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等日美攜手應對的課題。不過,由於安倍尋求維持高支持率,以實現長期執政,而美國下一屆總統選舉的籌備工作已經啟動,歐巴馬的政治影響力正在下降,兩人的立場存在差異。日美主導世界的局面未必能如願取得進展。
(御調昌邦、永澤毅 華盛頓)
日本欲打造無懈可擊的安保體制
NIKKEI
日本防衛省將加快建立離島遭受武力攻擊的應對體制。為了加快培養離島登陸和奪取作戰的專業部隊人員,日本將在2016年度末建立教育隊。2017年度末將在神奈川縣建立統一指揮日美陸上部隊的聯合司令部。針對頻繁進入釣魚台(中國名:釣魚島)海域的中國,日本意在加強本國威懾力。
9月19日,日本的安全保障相關法案獲得通過。面對安保環境的變化,日本正在加緊構建全面覆蓋的對應機制。緊迫的課題並非武裝漁民佔領離島、遭受外國軍隊攻擊等「非常態」事態,而是日本國家主權有可能遭到威脅的「灰色地帶事態」。日本主張擁有6000多個島嶼。防衛省正在加強警戒在東海和太平洋擴大活動範圍的中國軍隊。
日本陸上自衛隊將在2017年度末之前,建立負責離島登陸和奪取作戰的「水陸機動團」。目前,這些任務由約700人的西部方面普通科連隊(部署于長崎縣佐世保市)承擔。水陸機動團將以該連隊為母體,建立時為近2000人,將來計劃增加至3000人規模。
日本將在2016年度末建立負責培訓水陸機動團隊員的「水陸機動教育隊」(暫定名)。規模約為90人,以通過橡皮艇和直升飛機登陸和控制離島等訓練為主。在2018年度之前,日本將共採購52輛水陸兩棲車,教育隊對其操作技術進行訓練,培育離島防衛的專業部隊。
日本安保相關法案還包括防護美軍飛機和軍艦的內容,意味著美軍在平時與日本自衛隊共同進行警戒監視和訓練。在這種情況下,航空自衛隊已開始討論在美國軍機遭到武力攻擊的時候,該如何進行防護等。
為防止離島佔領發展為全面武力攻擊事態,日本還將構建日美聯合的應對體制。日本防衛省將在2017年度末之前建立統一指揮全國陸上自衛隊的「陸上總隊」,同時在駐日美國陸軍司令部所在的「座間基地」建立「日美聯合指揮部」(暫定名)。此處將有數十人的陸上自衛隊隊員常駐,負責與美方的聯絡和協調。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自衛艦隊和航空自衛隊的航空總隊分別在與美國海軍、美國空軍相同的基地建立了司令部,但陸上自衛隊尚未建立日美聯合司令部。在日美兩國政府4月修訂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中,在新的合作項目中明確納入了離島防衛。因此,日本決定建立陸上部隊的日美聯合司令部。
日本防衛省將加快建立離島遭受武力攻擊的應對體制。為了加快培養離島登陸和奪取作戰的專業部隊人員,日本將在2016年度末建立教育隊。2017年度末將在神奈川縣建立統一指揮日美陸上部隊的聯合司令部。針對頻繁進入釣魚台(中國名:釣魚島)海域的中國,日本意在加強本國威懾力。
9月19日,日本的安全保障相關法案獲得通過。面對安保環境的變化,日本正在加緊構建全面覆蓋的對應機制。緊迫的課題並非武裝漁民佔領離島、遭受外國軍隊攻擊等「非常態」事態,而是日本國家主權有可能遭到威脅的「灰色地帶事態」。日本主張擁有6000多個島嶼。防衛省正在加強警戒在東海和太平洋擴大活動範圍的中國軍隊。
日本陸上自衛隊將在2017年度末之前,建立負責離島登陸和奪取作戰的「水陸機動團」。目前,這些任務由約700人的西部方面普通科連隊(部署于長崎縣佐世保市)承擔。水陸機動團將以該連隊為母體,建立時為近2000人,將來計劃增加至3000人規模。
日本將在2016年度末建立負責培訓水陸機動團隊員的「水陸機動教育隊」(暫定名)。規模約為90人,以通過橡皮艇和直升飛機登陸和控制離島等訓練為主。在2018年度之前,日本將共採購52輛水陸兩棲車,教育隊對其操作技術進行訓練,培育離島防衛的專業部隊。
日本安保相關法案還包括防護美軍飛機和軍艦的內容,意味著美軍在平時與日本自衛隊共同進行警戒監視和訓練。在這種情況下,航空自衛隊已開始討論在美國軍機遭到武力攻擊的時候,該如何進行防護等。
為防止離島佔領發展為全面武力攻擊事態,日本還將構建日美聯合的應對體制。日本防衛省將在2017年度末之前建立統一指揮全國陸上自衛隊的「陸上總隊」,同時在駐日美國陸軍司令部所在的「座間基地」建立「日美聯合指揮部」(暫定名)。此處將有數十人的陸上自衛隊隊員常駐,負責與美方的聯絡和協調。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自衛艦隊和航空自衛隊的航空總隊分別在與美國海軍、美國空軍相同的基地建立了司令部,但陸上自衛隊尚未建立日美聯合司令部。在日美兩國政府4月修訂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中,在新的合作項目中明確納入了離島防衛。因此,日本決定建立陸上部隊的日美聯合司令部。
日本人喜歡在哪喝酒?和誰喝?
NIKKEI
日本人在家喝酒的需求正不斷擴大。日經産業地域研究所的調查顯示,日本人在家喝酒的頻率和開銷「增加」的人數比例均為20%左右,多於「減少」的人數比例。每人次的平均消費為940日元(約合人民幣50元)。 「省錢」且「隨意」是人們選擇在家喝酒的主要原因。
日本調查公司MACROMIL日前面向全日本1000名20~69歲男女進行了在線調查。
關於「最近在家喝酒頻率」,18.3%的人回答「一週5天以上」,11.3% 的人回答「一週3~4天」,14.1% 的人回答「一週1~2天」。由此可算出,共有43.7%的日本人每週至少有1天在家喝酒。
與一年前相比,6.9%的人在家喝酒頻率「增加」、14.2%的人「略微增加」,增加比例共計21.1%。 同時,6.8% 的人在家喝酒頻率「減少」,10.0%的人「略微減少」,減少比例共計16.8%。在家喝酒頻率的增加比例超過減少比例。另一方面,在居酒屋等「外面喝酒」頻率的減少比例(34.0%)大大高於增加比例(10.5%),由此可見,「在家喝酒」的人越來越多。
關於「一起喝酒的對象」,絕大多數男性一個人喝酒,佔73.0%。其次,22.4%的男性和妻子一起喝酒。另一方面, 46.7%的女性和丈夫喝酒,43.0%的女性一個人喝酒。
男女喜歡的酒的種類也有不同。受男性歡迎的酒分別為「啤酒」(51.6%)、「發泡酒及第三類啤酒」(40.5%)、「燒酒」(30.0%)。而女性喜歡的前三名酒分別是「蘇打酒及雞尾酒」(43.6%)、「啤酒」(38.3%)、「葡萄酒」(35.2%)。
「親手做」下酒菜的人最多,男女比例分別為46.8%和67.0%。其次是「去超市、便利店購買」,分別為38.4%和29.6%。
關於「選擇在家喝酒的理由」,前3位分別是「比在外面喝省錢」,佔52.4%、「不需要顧慮周圍的人」,佔47.0%、「可以邊做自己喜歡的事邊喝酒」,佔32.6%。此外,回答「可以買自己愛喝的品牌」的人也超過了2成,佔22.9%。隨著啤酒類和蘇打酒、雞尾酒類的競爭愈發激烈,提倡「無糖」的健康酒飲料等新商品層出不窮,大多數人希望品嚐各種品牌的酒。
關於「酒和下酒菜的每人次開銷」,21.6%的人回答「不足500日元(約合人民幣26.57元)」,29.7%的人回答「500~1000日元(約合人民幣25.67元~53.13元)」,全部「不足1000日元」的每人次開銷約佔51.3%。男女平均開銷為940日元(約合人民幣50元)。其中,女性平均開銷1000日元,略高於男性的880日元(約合人民幣46.76元)。
與一年前相比,開銷「增加」和「略微增加」的人共佔18.0%,「減少」、「略微減少」的人共佔12.4%,開銷增加的人數比例多於減少的人數比例。另一方面,外出飲酒開銷減少的人數比例(23.9%)大大高於增加的人數比例(10.6%)。在家喝酒的潮流似乎仍將持續。
日本人在家喝酒的需求正不斷擴大。日經産業地域研究所的調查顯示,日本人在家喝酒的頻率和開銷「增加」的人數比例均為20%左右,多於「減少」的人數比例。每人次的平均消費為940日元(約合人民幣50元)。 「省錢」且「隨意」是人們選擇在家喝酒的主要原因。
日本調查公司MACROMIL日前面向全日本1000名20~69歲男女進行了在線調查。
關於「最近在家喝酒頻率」,18.3%的人回答「一週5天以上」,11.3% 的人回答「一週3~4天」,14.1% 的人回答「一週1~2天」。由此可算出,共有43.7%的日本人每週至少有1天在家喝酒。
與一年前相比,6.9%的人在家喝酒頻率「增加」、14.2%的人「略微增加」,增加比例共計21.1%。 同時,6.8% 的人在家喝酒頻率「減少」,10.0%的人「略微減少」,減少比例共計16.8%。在家喝酒頻率的增加比例超過減少比例。另一方面,在居酒屋等「外面喝酒」頻率的減少比例(34.0%)大大高於增加比例(10.5%),由此可見,「在家喝酒」的人越來越多。
關於「一起喝酒的對象」,絕大多數男性一個人喝酒,佔73.0%。其次,22.4%的男性和妻子一起喝酒。另一方面, 46.7%的女性和丈夫喝酒,43.0%的女性一個人喝酒。
男女喜歡的酒的種類也有不同。受男性歡迎的酒分別為「啤酒」(51.6%)、「發泡酒及第三類啤酒」(40.5%)、「燒酒」(30.0%)。而女性喜歡的前三名酒分別是「蘇打酒及雞尾酒」(43.6%)、「啤酒」(38.3%)、「葡萄酒」(35.2%)。
「親手做」下酒菜的人最多,男女比例分別為46.8%和67.0%。其次是「去超市、便利店購買」,分別為38.4%和29.6%。
關於「選擇在家喝酒的理由」,前3位分別是「比在外面喝省錢」,佔52.4%、「不需要顧慮周圍的人」,佔47.0%、「可以邊做自己喜歡的事邊喝酒」,佔32.6%。此外,回答「可以買自己愛喝的品牌」的人也超過了2成,佔22.9%。隨著啤酒類和蘇打酒、雞尾酒類的競爭愈發激烈,提倡「無糖」的健康酒飲料等新商品層出不窮,大多數人希望品嚐各種品牌的酒。
關於「酒和下酒菜的每人次開銷」,21.6%的人回答「不足500日元(約合人民幣26.57元)」,29.7%的人回答「500~1000日元(約合人民幣25.67元~53.13元)」,全部「不足1000日元」的每人次開銷約佔51.3%。男女平均開銷為940日元(約合人民幣50元)。其中,女性平均開銷1000日元,略高於男性的880日元(約合人民幣46.76元)。
與一年前相比,開銷「增加」和「略微增加」的人共佔18.0%,「減少」、「略微減少」的人共佔12.4%,開銷增加的人數比例多於減少的人數比例。另一方面,外出飲酒開銷減少的人數比例(23.9%)大大高於增加的人數比例(10.6%)。在家喝酒的潮流似乎仍將持續。
TPP進展與亞太經濟局勢的大變化
當世人都在注意歐習會時,美國同時也在處理三件事。首先,安排教宗先習近平一步訪美,在習到達華府前,預先鋪陳人權議題的重要性。其次,在結束與習近平的會面後,利用到紐約參加聯合國會議之故,與印度總理莫迪會談,也在早先時候於華府舉行首度美印「戰略暨商業務對話Strategic & Commercial Dialogue」,將美印關係比照「美中戰略暨經濟對話」打造發展,第三,在亞特蘭大進行密集的「泛太平洋夥伴關係TPP」談判,希望可在九月底、十月初完成,以趕上在十一月的「亞太經合會APEC」正式發表。美印對話是發展中的現象,日後會達到什麼效果還要再觀察,但「泛太平洋夥伴關係TPP」談判如果達陣成功,則亞太經濟秩序就會出現重大變化。下一任台灣總統會立即面對這個問題。
TPP談判在七月底於夏威夷談判時,原本預計會成局,但因加拿大、墨西哥對於日本汽車產地的TPP會員國含量有不同看法,加拿大與紐西蘭對乳製品的爭論,以及美國與澳洲在藥品智財權保障期限的時間長短有異見,導致TPP談判破局,但依然被稱為已經完成98%協商,是非常大的進步。特別是與進度緩慢的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夥伴,RCEP」比起來,可說是進度遠遠超前。安排在九月底於亞特蘭大的TPP談判,就是為了衝刺那最後的半哩路。
七月底雖然談判未果,但這些爭議不是原先預期最困難的美日爭論,而是已經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與其他先進經濟體的細部爭執,要達到妥協並不十分困難。特別是爭論的中心點幾乎都集中在加拿大身上,在某種程度,這與加拿大預計在十月十九日展開國會大選有關。面臨苦戰的保守派自由黨政府在進一步開放上承受極大壓力。但加拿大談判代表已受總理指示,要繼續談判並直接判斷是否要做出妥協,無須被選舉影響,因此外界認為可以談判達陣的預期頗高,而這也是明知加拿大選舉在即,但依然持續在此時進行談判的重要原因。
原先大家認為TPP是高品質經濟整合談判,除了關稅減讓外,還牽涉到內部法規的改變,是非常具侵略性的協議,與RCEP相比,對成員的要求很高。加上中國不在TPP中,無法藉由兩岸談判推動TPP進度,反而會更擔心中國是否會不願見台灣先中國一步加入TPP,而對台灣的TPP參與進行杯葛。因此台灣有不少人認為RCEP可能比TPP好談,特別是親中的馬政府,也普遍認為加入RCEP比加入TPP容易,並主張RCEP在中國主導下,會比TPP談得快。
但之後的發展卻與這批傾中集團的預期相反,RCEP進展一波三折,但TPP在美國的強勢推動下,幾乎每一到兩個月就會展開新一波協商,進展頗快,再加上美日已達成主要共識,當佔了TPP八成產值的兩個國家談好後,其他國家要想反對也並不容易。
反觀RCEP,在確立是由東協主導後,不僅傾中集團期待由中國主導RCEP談判的情勢被逆轉,同時東協自身特異的共識決文化,也影響RCEP的進展速度。東協在這幾年,不論是泰國的軍政府至今沒有放棄權力的跡象,今年輪值主席的馬來西亞總理更身陷醜聞風暴,政治情勢極端不穩。而號稱東協老大的印尼,在去年出現政黨輪替後,新總統似乎對東協的興趣缺缺,更喜歡與大國展開印尼版的「新型雙邊大國關係」之建構,東協被印尼晾在一邊。新加坡雖然經濟體質優異,但量太小,無法帶動東協發展,因此當東協三個主要經濟體都出現問題時,自然影響了東協的進展,包括RCEP談判也會受到衝擊。
東協的問題除了影響RCEP外,與可能會對今年要成立的「東協經濟共同體,AEC」造成遲滯作用。目前媒體幾乎看不到AEC的討論,AEC只是存在於官僚的會議中。這往往不是好訊號,因意味著可能就是延續在官僚間的討論而已,
如果九月底TPP談成了,很可能會趕在十一月亞太經合會上大大發表,除了會有TPP十二國內部的國會審議過程外,可能隨即會展開第二波入會清單的討論。另一方面,當TPP利用亞太經合會對外宣佈後,很可能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存在的TPP vs. RCEP的主軸之爭就會塵埃落定,TPP成為亞太自由貿易標準的設定者,如果做不到與TPP相似,RCEP也就準備掰掰了。亞太經合會也會被與TPP相關的政治議程所制約,使得APEC出現TPP化的發展。
如果亞太經合會真的會出現TPP化的發展,台灣在社運界有關加入TPP是否有益或有害的討論都會變得毫無意義,因為整個亞太地區都會面臨是否要向符合TPP規範轉型的選擇,屆時很可能是全有或全無,沒有部份選取的空間。
對明年要擔任總統者,這些TPP相關問題在年底前都會明朗化,台灣就更無法孤立的討論如何提振經濟,或何時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完成兩岸貨貿談判等,因為一個自外於TPP規範的兩岸經貿整合,一定會被TPP大潮所淹沒,中國根本無法抵擋。但最麻煩的是,TPP高度機密性,讓台灣想早做準備都不是那麼容易。這會是下任總統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TPP談判在七月底於夏威夷談判時,原本預計會成局,但因加拿大、墨西哥對於日本汽車產地的TPP會員國含量有不同看法,加拿大與紐西蘭對乳製品的爭論,以及美國與澳洲在藥品智財權保障期限的時間長短有異見,導致TPP談判破局,但依然被稱為已經完成98%協商,是非常大的進步。特別是與進度緩慢的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夥伴,RCEP」比起來,可說是進度遠遠超前。安排在九月底於亞特蘭大的TPP談判,就是為了衝刺那最後的半哩路。
七月底雖然談判未果,但這些爭議不是原先預期最困難的美日爭論,而是已經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與其他先進經濟體的細部爭執,要達到妥協並不十分困難。特別是爭論的中心點幾乎都集中在加拿大身上,在某種程度,這與加拿大預計在十月十九日展開國會大選有關。面臨苦戰的保守派自由黨政府在進一步開放上承受極大壓力。但加拿大談判代表已受總理指示,要繼續談判並直接判斷是否要做出妥協,無須被選舉影響,因此外界認為可以談判達陣的預期頗高,而這也是明知加拿大選舉在即,但依然持續在此時進行談判的重要原因。
原先大家認為TPP是高品質經濟整合談判,除了關稅減讓外,還牽涉到內部法規的改變,是非常具侵略性的協議,與RCEP相比,對成員的要求很高。加上中國不在TPP中,無法藉由兩岸談判推動TPP進度,反而會更擔心中國是否會不願見台灣先中國一步加入TPP,而對台灣的TPP參與進行杯葛。因此台灣有不少人認為RCEP可能比TPP好談,特別是親中的馬政府,也普遍認為加入RCEP比加入TPP容易,並主張RCEP在中國主導下,會比TPP談得快。
但之後的發展卻與這批傾中集團的預期相反,RCEP進展一波三折,但TPP在美國的強勢推動下,幾乎每一到兩個月就會展開新一波協商,進展頗快,再加上美日已達成主要共識,當佔了TPP八成產值的兩個國家談好後,其他國家要想反對也並不容易。
反觀RCEP,在確立是由東協主導後,不僅傾中集團期待由中國主導RCEP談判的情勢被逆轉,同時東協自身特異的共識決文化,也影響RCEP的進展速度。東協在這幾年,不論是泰國的軍政府至今沒有放棄權力的跡象,今年輪值主席的馬來西亞總理更身陷醜聞風暴,政治情勢極端不穩。而號稱東協老大的印尼,在去年出現政黨輪替後,新總統似乎對東協的興趣缺缺,更喜歡與大國展開印尼版的「新型雙邊大國關係」之建構,東協被印尼晾在一邊。新加坡雖然經濟體質優異,但量太小,無法帶動東協發展,因此當東協三個主要經濟體都出現問題時,自然影響了東協的進展,包括RCEP談判也會受到衝擊。
東協的問題除了影響RCEP外,與可能會對今年要成立的「東協經濟共同體,AEC」造成遲滯作用。目前媒體幾乎看不到AEC的討論,AEC只是存在於官僚的會議中。這往往不是好訊號,因意味著可能就是延續在官僚間的討論而已,
如果九月底TPP談成了,很可能會趕在十一月亞太經合會上大大發表,除了會有TPP十二國內部的國會審議過程外,可能隨即會展開第二波入會清單的討論。另一方面,當TPP利用亞太經合會對外宣佈後,很可能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存在的TPP vs. RCEP的主軸之爭就會塵埃落定,TPP成為亞太自由貿易標準的設定者,如果做不到與TPP相似,RCEP也就準備掰掰了。亞太經合會也會被與TPP相關的政治議程所制約,使得APEC出現TPP化的發展。
如果亞太經合會真的會出現TPP化的發展,台灣在社運界有關加入TPP是否有益或有害的討論都會變得毫無意義,因為整個亞太地區都會面臨是否要向符合TPP規範轉型的選擇,屆時很可能是全有或全無,沒有部份選取的空間。
對明年要擔任總統者,這些TPP相關問題在年底前都會明朗化,台灣就更無法孤立的討論如何提振經濟,或何時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完成兩岸貨貿談判等,因為一個自外於TPP規範的兩岸經貿整合,一定會被TPP大潮所淹沒,中國根本無法抵擋。但最麻煩的是,TPP高度機密性,讓台灣想早做準備都不是那麼容易。這會是下任總統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關鍵二十年:走向重生或滅亡
王美琇
二十年內,我們可能目睹自己的滅亡,但也可能目睹自己的新生。決定滅亡還是新生的,除了我們的希望、意志和努力外,最重要的就是時間。我們在和時間競賽。——前國策顧問郝明義
未來二十年,將決定台灣能否脫胎換骨、重獲新生。明治維新的成功,只花了二十年;而且是由一群具雄心壯志的青壯世代齊心協力完成。他們看到了新時代的來臨,深知日本必須改變,否則將被時代淘汰。
台灣也已經來到了走向重生或滅亡的關鍵時刻。目前我們的國力正在萎縮,產業發展失去動能,中國對台蠶食鯨吞的「白蟻效應」日益嚴重,年輕人看不到未來。如果不趕快調整國家發展戰略,調理虛弱的體質,重新注入新的能量,台灣恐將步入衰亡的命運。
啟動雙引擎 壯大台灣
最近蔡英文拋出下一波產業發展的政策主張,值得密切關注。雖然蔡英文可能贏得選舉,但選後要如何收拾馬英九的爛攤子,恐怕才是考驗的開始。蔡執政後能否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端賴她的意志力、領導力和決斷力。她必須能夠號召和集結全國上下的集體意志,以及一群願意為台灣開創新局的能人志士和行政體系的同心協力,全力以赴進行國家體質的大改造,才有可能翻轉台灣的命運。
個人認為,未來二十年,台灣最重要的國家發展總體戰略應鎖定在「重新壯大台灣」。在這個大戰略之下,我們要發動「雙引擎」:包括新政治和新經濟的雙引擎。我們必須在第一個十年完成打樁奠基的工程。沒有第一個成功的十年,就不會有下一個十年的成功。
關於新政治,包括憲政改造、政府的有效治理以及公開、透明和公民參與的審議民主等。亦即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同樣重要。唯有擺脫分贓與黑箱的舊政治,以新政治和新國會來完備必要的進步法案,才足以支撐新經濟的發展動能。
至於新經濟,吳榮義和吳啟禎兩位先生的「以創新驅動與進步價值來建構台灣新經濟典範」一書,非常值得引介。他們指出,創新經濟的啟動與完成必須有四大架構,包括「國家認同、價值願景、進步規範與治理能力」。我用實例說明比較容易理解。
丹麥能 台灣應該也能
該書指出,丹麥人口不到六百萬,卻養了兩千萬頭豬隻,豬肉產品出口占全球市場的三成。丹麥如何在密集養豬、環境保護與潔淨能源三方面達到平衡與獲利?沼氣發電是一大關鍵。一九七八年丹麥貿易部成立「沼氣科技發展合作計畫」,政府集結不同領域的專家投入發展處理沼氣的技術。後來他們不僅能處理農牧廢水,還能用以發電,沼氣發電就因此成了丹麥著名的生質能源。
一九八五年後,丹麥全國達成反核共識。在生態永續的價值願景引領之下,政府開始積極探勘天然氣、發展生質能源和風力發電。到了二○一○年,生質發電已佔丹麥總發電量的十三%、風力發電佔二十%,甚至成功成為電力出口國。
丹麥的能源政策推動成功,除了政府以永續環境的價值願景來引領社會,讓民意做政策後盾外,更需要有進步的法案和規範來配合,以及政府的有效治理與執行力,才足以竟全功。這就是上述環環相扣的「價值願景、進步規範與治理能力」,而「國家認同」自不在話下。
台灣的能源開發和諸多產業皆具有非常可觀的發展潛力,可是卻少了政府的遠見與執行力,目前大多處於單打獨鬥或停滯狀態,非常可惜。
其實深具潛力的,還有從不被政府重視的網路相關軟體產業,更是年輕世代的發展強項,包括物聯網和遊戲內容產業等。
年輕世代的豪情壯志
郝明義在「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書中,訪問一位令人激賞的網路公司年輕負責人林思吾。他的網路公司「阿物」曾被中國阿里巴巴的馬雲看中想要投資,但被林思吾悍然拒絕。他豪氣地說:「我不做中國的原因有兩個:一是Google在中國行不通,二是為了證明台灣經濟的主體性,不必非中國不可。…台灣年輕人厭惡以台灣的主體性來換取經濟利益。」他們的客戶不只是台灣想做全球生意的人,也包括全球知名的大企業。
阿物公司還有一個計畫叫「Taiwan Onward」。他們想要將台灣土地的許多故事轉化成旅遊的動力因子與旅遊行程,透過網路平台傳播到全世界,讓全世界走進台灣、住進台灣。這是年輕世代何等的豪情壯志啊!
雖然無能的馬政府遮蔽了年輕人的未來,但仍有很多人努力在為台灣打出一條活路。他們在險惡的環境中,展現出非凡的開創勇氣和生命活力,讓我們看到了台灣的希望。
誠如郝明義所說,如果我們認清台灣的四周是海洋,海洋才是我們的生命基因,那麼我們就要敢於和過去不同,敢於和對岸不同,敢於在險境中開創新的未來,用二十年的時間脫離滅亡而新生。
關鍵二十年,台灣要走向重生或走向滅亡,取決於未來領導人和有志之士們的雄心壯志與執行力,以及台灣人拚鬥到底的集體意志。我們所剩的時間不多了,大家一起加油吧!
(作者王美琇,專欄作家)
二十年內,我們可能目睹自己的滅亡,但也可能目睹自己的新生。決定滅亡還是新生的,除了我們的希望、意志和努力外,最重要的就是時間。我們在和時間競賽。——前國策顧問郝明義
未來二十年,將決定台灣能否脫胎換骨、重獲新生。明治維新的成功,只花了二十年;而且是由一群具雄心壯志的青壯世代齊心協力完成。他們看到了新時代的來臨,深知日本必須改變,否則將被時代淘汰。
台灣也已經來到了走向重生或滅亡的關鍵時刻。目前我們的國力正在萎縮,產業發展失去動能,中國對台蠶食鯨吞的「白蟻效應」日益嚴重,年輕人看不到未來。如果不趕快調整國家發展戰略,調理虛弱的體質,重新注入新的能量,台灣恐將步入衰亡的命運。
啟動雙引擎 壯大台灣
最近蔡英文拋出下一波產業發展的政策主張,值得密切關注。雖然蔡英文可能贏得選舉,但選後要如何收拾馬英九的爛攤子,恐怕才是考驗的開始。蔡執政後能否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端賴她的意志力、領導力和決斷力。她必須能夠號召和集結全國上下的集體意志,以及一群願意為台灣開創新局的能人志士和行政體系的同心協力,全力以赴進行國家體質的大改造,才有可能翻轉台灣的命運。
個人認為,未來二十年,台灣最重要的國家發展總體戰略應鎖定在「重新壯大台灣」。在這個大戰略之下,我們要發動「雙引擎」:包括新政治和新經濟的雙引擎。我們必須在第一個十年完成打樁奠基的工程。沒有第一個成功的十年,就不會有下一個十年的成功。
關於新政治,包括憲政改造、政府的有效治理以及公開、透明和公民參與的審議民主等。亦即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同樣重要。唯有擺脫分贓與黑箱的舊政治,以新政治和新國會來完備必要的進步法案,才足以支撐新經濟的發展動能。
至於新經濟,吳榮義和吳啟禎兩位先生的「以創新驅動與進步價值來建構台灣新經濟典範」一書,非常值得引介。他們指出,創新經濟的啟動與完成必須有四大架構,包括「國家認同、價值願景、進步規範與治理能力」。我用實例說明比較容易理解。
丹麥能 台灣應該也能
該書指出,丹麥人口不到六百萬,卻養了兩千萬頭豬隻,豬肉產品出口占全球市場的三成。丹麥如何在密集養豬、環境保護與潔淨能源三方面達到平衡與獲利?沼氣發電是一大關鍵。一九七八年丹麥貿易部成立「沼氣科技發展合作計畫」,政府集結不同領域的專家投入發展處理沼氣的技術。後來他們不僅能處理農牧廢水,還能用以發電,沼氣發電就因此成了丹麥著名的生質能源。
一九八五年後,丹麥全國達成反核共識。在生態永續的價值願景引領之下,政府開始積極探勘天然氣、發展生質能源和風力發電。到了二○一○年,生質發電已佔丹麥總發電量的十三%、風力發電佔二十%,甚至成功成為電力出口國。
丹麥的能源政策推動成功,除了政府以永續環境的價值願景來引領社會,讓民意做政策後盾外,更需要有進步的法案和規範來配合,以及政府的有效治理與執行力,才足以竟全功。這就是上述環環相扣的「價值願景、進步規範與治理能力」,而「國家認同」自不在話下。
台灣的能源開發和諸多產業皆具有非常可觀的發展潛力,可是卻少了政府的遠見與執行力,目前大多處於單打獨鬥或停滯狀態,非常可惜。
其實深具潛力的,還有從不被政府重視的網路相關軟體產業,更是年輕世代的發展強項,包括物聯網和遊戲內容產業等。
年輕世代的豪情壯志
郝明義在「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書中,訪問一位令人激賞的網路公司年輕負責人林思吾。他的網路公司「阿物」曾被中國阿里巴巴的馬雲看中想要投資,但被林思吾悍然拒絕。他豪氣地說:「我不做中國的原因有兩個:一是Google在中國行不通,二是為了證明台灣經濟的主體性,不必非中國不可。…台灣年輕人厭惡以台灣的主體性來換取經濟利益。」他們的客戶不只是台灣想做全球生意的人,也包括全球知名的大企業。
阿物公司還有一個計畫叫「Taiwan Onward」。他們想要將台灣土地的許多故事轉化成旅遊的動力因子與旅遊行程,透過網路平台傳播到全世界,讓全世界走進台灣、住進台灣。這是年輕世代何等的豪情壯志啊!
雖然無能的馬政府遮蔽了年輕人的未來,但仍有很多人努力在為台灣打出一條活路。他們在險惡的環境中,展現出非凡的開創勇氣和生命活力,讓我們看到了台灣的希望。
誠如郝明義所說,如果我們認清台灣的四周是海洋,海洋才是我們的生命基因,那麼我們就要敢於和過去不同,敢於和對岸不同,敢於在險境中開創新的未來,用二十年的時間脫離滅亡而新生。
關鍵二十年,台灣要走向重生或走向滅亡,取決於未來領導人和有志之士們的雄心壯志與執行力,以及台灣人拚鬥到底的集體意志。我們所剩的時間不多了,大家一起加油吧!
(作者王美琇,專欄作家)
邪惡黨國,自體崩壞
李登輝在他的十二年總統任內試圖將中國國民黨導向台灣化,並將中華民國台灣化。作為一位現實主義政治家,農經學者出身的他,近現代知識與教養的深度以及政治性格,讓他深具謀略,在中國國民黨的虎口擔任總統,小心翼翼地尋求「脫古改制」。蔣經國與他之間的政治情誼,一種外人無法知曉的情誼,讓他既為台灣謀,也為中國國民黨謀。
中國國民黨的權貴們,其實並不領情,他們恨透了李登輝——並不是為了國家,為了黨,而是為了私利。寄生在流亡的國民黨政權的黨政軍特團權貴們,盛行牙刷主義的蜉蝣群落,流亡在台灣的黨國只是他們的剩餘價值。蔣氏父子之後,讓李登輝掌權,豈是他們所願?能服?
扶不起的阿斗連戰,在二○○○年大選時,打翻了李登輝的權力傳承邏輯。一方面要怪「呷緊弄破碗」又「碗碗想吃」的宋楚瑜,一方面是中國國民黨的外來殖民本質根本無法相信,接受李登輝這位台灣人的領導。中國國民黨會走向末路,馬英九迴光返照的八年復辟只是覆亡前的最後一場探戈。
李登輝在二○○○年五二○,交卸總統予陳水扁之後,離開中國國民黨主席的位子。當時,隨侍在側的台灣本土出身高層黨人只眼睜看著李登輝高大的身影離開,大多仍選擇投靠走返殖民性的黨國體制。連戰這個讓黨失去統治權力的罪魁禍首與馬英九各懷鬼胎,宋楚瑜也參一腳。廿一世紀進入第十五年的倒退、反動,連馬宋競奪的權術推背圖,不只在台灣上演,也在中國丟人現眼。
波蘭詩人米洛舒(C. Milosz, 1911-2004)深具文明批評的詩想,二戰後長期流亡美國的他,在〈咒語〉裡說「人類的理性是美麗而無可匹敵的」…「他們的敵人會把自己交付毀滅」,終於在他的信念裡回到祖國。中國國民黨和它挾持的「中華民國」,也必將從殘餘、虛構、他者的屬性寫下句點。台灣自我的國家認同會煥發新的人性之光,重建並改造我們的國家。中國國民黨自體崩壞,掩埋邪惡黨國。
(作者李敏勇,詩人)
中國國民黨的權貴們,其實並不領情,他們恨透了李登輝——並不是為了國家,為了黨,而是為了私利。寄生在流亡的國民黨政權的黨政軍特團權貴們,盛行牙刷主義的蜉蝣群落,流亡在台灣的黨國只是他們的剩餘價值。蔣氏父子之後,讓李登輝掌權,豈是他們所願?能服?
扶不起的阿斗連戰,在二○○○年大選時,打翻了李登輝的權力傳承邏輯。一方面要怪「呷緊弄破碗」又「碗碗想吃」的宋楚瑜,一方面是中國國民黨的外來殖民本質根本無法相信,接受李登輝這位台灣人的領導。中國國民黨會走向末路,馬英九迴光返照的八年復辟只是覆亡前的最後一場探戈。
李登輝在二○○○年五二○,交卸總統予陳水扁之後,離開中國國民黨主席的位子。當時,隨侍在側的台灣本土出身高層黨人只眼睜看著李登輝高大的身影離開,大多仍選擇投靠走返殖民性的黨國體制。連戰這個讓黨失去統治權力的罪魁禍首與馬英九各懷鬼胎,宋楚瑜也參一腳。廿一世紀進入第十五年的倒退、反動,連馬宋競奪的權術推背圖,不只在台灣上演,也在中國丟人現眼。
波蘭詩人米洛舒(C. Milosz, 1911-2004)深具文明批評的詩想,二戰後長期流亡美國的他,在〈咒語〉裡說「人類的理性是美麗而無可匹敵的」…「他們的敵人會把自己交付毀滅」,終於在他的信念裡回到祖國。中國國民黨和它挾持的「中華民國」,也必將從殘餘、虛構、他者的屬性寫下句點。台灣自我的國家認同會煥發新的人性之光,重建並改造我們的國家。中國國民黨自體崩壞,掩埋邪惡黨國。
(作者李敏勇,詩人)
台灣人真不簡單!
台灣人又在國際競賽中奪冠了!這次是在法國里昂舉辦的二○一五世界麵包大賽(Mondial du Pain),代表台灣的選手陳永信,獲得總成績第一及藝術麵包特別獎。創造這項殊榮的材料,很簡單,台灣人的技藝,再加上關廟鳳梨、大湖草莓乾、埔里玫瑰花,還有枸杞、紅棗、人參燉煮烏骨雞等這些道地台灣食材。結果擊敗法國、日本等十餘國參賽者,這成就真不簡單。
在台灣僅就地取材,透過台灣人的巧思與淬鍊,就能贏得世界第一,這個意象很美麗,同時是無數紀錄中的一個。在此之前,台灣已經出過吳寶春,另外在音樂、運動、調酒、電玩等競技場上,數不清的人物嶄露國際;在高科技的全球生產與供應鏈上,台灣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更多人投入心力於如何從代工生產走向品牌行銷;而台灣的汽車零組件、工具機等產業不勝枚舉,都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甚至在學術領域,不時有耀眼的成果發表,同時,我們也出過諾貝爾獎得主。
以上這些一流,難以道盡,都是在小小台灣誕生的。台灣只有二三○○萬的人力,難以與一流國家的人口數相比;而台灣的領土面積排名一四○左右,又擠壓出世界第十的人口稠密度。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有這些耀眼的紀錄,這個國家非常值得探索。
要理解這個有趣的國家,除了多元民族豐沛的生命力本質之外,或可從教育之於人民素質的這個角度來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在台灣民主化之前的過去四百年間,對於台灣真正具有全域統治的,嚴格而言只有清治、日治與蔣氏政權三個時期;清治時代雖號稱長達二一二年,但由於被視為化外之地,開始積極治理與建設僅有最後十餘年時間,相較於日治五十年、國民政府四十三年,可對照出不同的影響。
日本統治與蔣氏父子兩個階段,有著極為不同的影響,一八九五到一九四五年間,日本歷經明治維新之後,到大日本帝國時期,國力鼎盛,躍居世界強權。而其透過在台灣的同化教育,內容優勢是與世界直接接軌、具有國際文明體系的視野;缺點則是殖民體制必然的限制,台灣人「上學」這檔事,與弭平經濟條件、性別差異多少仍力有未逮。
接著的一九四五到一九八八年,國民黨來到台灣,有兩件事關係重大。首先是一九六八年將一九四五年開始的六年國民義務教育延長為九年,儘管有「洗腦」的譏評,但為消除文盲與教育普及化奠定了深遠基礎,這是人才素質與人力資源不能抹殺的構成。
第二件事則是一九七一年的「退出」聯合國,在此之前,在國民黨的大中國教育體系下,由於聯合國創始會員國與安理會成員的國際地位仍存,尚可在國民眼界上平衡一二;但自中國代表權遭取代後,蔣氏漢賊不兩立的錯誤選擇,導致徹底的鎖國,教育也因此嚴重的傾斜,日失國際觀與國民自信。
在長達百年變動的歷史背景下,一九八八年起到今天,這二十七年間,每段時間都出現教育改革的倡議,也有回流倒退的強大力量。在不斷地一去一來之間,可慶幸的是,台灣人希望走向世界的腳步,或許一時可能招致羈絆,但從未停止行動,差別只在於國家力量的渙散,非但不是理所當然的後盾,反而成為人民的集體包袱。
欣聞台灣人又被國際評比認證為世界一流,此等「小確幸」的境界實在宏偉,絕對不是一切生路在中國的鎖國者所能企及,因此,台灣人加油!再加油!
在台灣僅就地取材,透過台灣人的巧思與淬鍊,就能贏得世界第一,這個意象很美麗,同時是無數紀錄中的一個。在此之前,台灣已經出過吳寶春,另外在音樂、運動、調酒、電玩等競技場上,數不清的人物嶄露國際;在高科技的全球生產與供應鏈上,台灣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更多人投入心力於如何從代工生產走向品牌行銷;而台灣的汽車零組件、工具機等產業不勝枚舉,都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甚至在學術領域,不時有耀眼的成果發表,同時,我們也出過諾貝爾獎得主。
以上這些一流,難以道盡,都是在小小台灣誕生的。台灣只有二三○○萬的人力,難以與一流國家的人口數相比;而台灣的領土面積排名一四○左右,又擠壓出世界第十的人口稠密度。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有這些耀眼的紀錄,這個國家非常值得探索。
要理解這個有趣的國家,除了多元民族豐沛的生命力本質之外,或可從教育之於人民素質的這個角度來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在台灣民主化之前的過去四百年間,對於台灣真正具有全域統治的,嚴格而言只有清治、日治與蔣氏政權三個時期;清治時代雖號稱長達二一二年,但由於被視為化外之地,開始積極治理與建設僅有最後十餘年時間,相較於日治五十年、國民政府四十三年,可對照出不同的影響。
日本統治與蔣氏父子兩個階段,有著極為不同的影響,一八九五到一九四五年間,日本歷經明治維新之後,到大日本帝國時期,國力鼎盛,躍居世界強權。而其透過在台灣的同化教育,內容優勢是與世界直接接軌、具有國際文明體系的視野;缺點則是殖民體制必然的限制,台灣人「上學」這檔事,與弭平經濟條件、性別差異多少仍力有未逮。
接著的一九四五到一九八八年,國民黨來到台灣,有兩件事關係重大。首先是一九六八年將一九四五年開始的六年國民義務教育延長為九年,儘管有「洗腦」的譏評,但為消除文盲與教育普及化奠定了深遠基礎,這是人才素質與人力資源不能抹殺的構成。
第二件事則是一九七一年的「退出」聯合國,在此之前,在國民黨的大中國教育體系下,由於聯合國創始會員國與安理會成員的國際地位仍存,尚可在國民眼界上平衡一二;但自中國代表權遭取代後,蔣氏漢賊不兩立的錯誤選擇,導致徹底的鎖國,教育也因此嚴重的傾斜,日失國際觀與國民自信。
在長達百年變動的歷史背景下,一九八八年起到今天,這二十七年間,每段時間都出現教育改革的倡議,也有回流倒退的強大力量。在不斷地一去一來之間,可慶幸的是,台灣人希望走向世界的腳步,或許一時可能招致羈絆,但從未停止行動,差別只在於國家力量的渙散,非但不是理所當然的後盾,反而成為人民的集體包袱。
欣聞台灣人又被國際評比認證為世界一流,此等「小確幸」的境界實在宏偉,絕對不是一切生路在中國的鎖國者所能企及,因此,台灣人加油!再加油!
心在新加坡
新加坡雖然跟台北市差不多大小,但好玩的地方可真不少,介紹當地人常逛的幾個好玩景點,誰說新加坡太小一下就走完?
全長1.6公里的纜車之旅,沿途可欣賞到美麗海灣。
乘坐纜車前,先敲響浪漫的愛情鐘吧!
往返聖淘沙島,多會選擇在Faber Peak站乘坐纜車,小編在這裡發現一個浪漫新景點「愛情鐘」。相愛的人來此置高點眺望新加坡與聖淘沙海島風情,可以先敲響象徵幸福的鐘聲,接著在欄杆綁上愛情鐘,代表一生一世不分開。
晚上看KEEPERS會很像一顆會發光的鑽石,非常醒目。
獅城文青最愛逛「KEEPERS」
在新加坡有許多設計師及藝術家,都有許多令人驚豔的優質商品,「KEEPERS」的誕生,為匯集新加坡新銳設計師作品,舉凡文具、服裝、珠寶、皮件、香氛及家飾配飾等,在烏節路及樟宜機場都有「KEEPERS」,讓當地人與國際旅客一次將新加坡獨特的設計小物敗回家!
小印度區晚上的燈飾超漂亮,點亮整個街道。
小印度區 購買伴手禮的好所在
走到小印度區就像來到縮小版的印度,印度餐廳、服飾店、傢俱店、金飾店等等應有盡有,還有24小時的購物商場Mustafa。小印度區的東西價格都不算太貴,很適合到這裡來挖寶順便買伴手禮唷!11月是印度的重大節慶「屠妖節」,現在這裡也開始熱鬧起來,最近會造訪新加坡的朋友一定要去小印度區感受一下氣氛。
巷口的塗鴉區可見到許多有創意的作品。
哈芝巷 特色小店及酒吧匯集之處
哈芝巷其實是一條不算長的小巷,很特別的是巷口有一大片合法塗鴉區,在這裡有許多特色小店,服飾、皮包、鞋子等等都有,可以找到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精品好物,還有可愛的小髮廊與咖啡店,夜晚酒吧熱鬧,是當地人及國際遊客午後閒晃夜晚相聚的潮流好地方。
每間房屋裡都別有洞天,來到這兒的人可是要事先做點功課唷!
吉門營房 展覽天地及親子手作
吉門營房(Gillman Barracks)原是二戰時期英軍營地,後來英軍撤離之後,新加坡政府就將這片廣大佔地改為藝術中心,讓許多展覽可在此展出。這次小編參觀的是號稱小朋友的F1賽車館「The Art of Speed」,裡面有樂高天地,組好車車就可以比賽滑行;還有手作坊,利用生活常見物品就可做出車車、動物等作品,適合帶小朋友來消磨一整個下午唷!
為慶祝中秋節到來,在街道上可看到許多可愛花燈。
新加坡的特色景點真不少,安祥山、恭錫路、牛車水等等都很值得一逛再逛。2015年是新加坡建國50周年,到年底前飯店、購物等依舊享有多重優惠,快找個週末規劃一趟新加坡輕旅行!感受獅城不一樣的美食及風情吧!
http://goo.gl/mnYUcb
全長1.6公里的纜車之旅,沿途可欣賞到美麗海灣。
乘坐纜車前,先敲響浪漫的愛情鐘吧!
往返聖淘沙島,多會選擇在Faber Peak站乘坐纜車,小編在這裡發現一個浪漫新景點「愛情鐘」。相愛的人來此置高點眺望新加坡與聖淘沙海島風情,可以先敲響象徵幸福的鐘聲,接著在欄杆綁上愛情鐘,代表一生一世不分開。
晚上看KEEPERS會很像一顆會發光的鑽石,非常醒目。
獅城文青最愛逛「KEEPERS」
在新加坡有許多設計師及藝術家,都有許多令人驚豔的優質商品,「KEEPERS」的誕生,為匯集新加坡新銳設計師作品,舉凡文具、服裝、珠寶、皮件、香氛及家飾配飾等,在烏節路及樟宜機場都有「KEEPERS」,讓當地人與國際旅客一次將新加坡獨特的設計小物敗回家!
小印度區晚上的燈飾超漂亮,點亮整個街道。
小印度區 購買伴手禮的好所在
走到小印度區就像來到縮小版的印度,印度餐廳、服飾店、傢俱店、金飾店等等應有盡有,還有24小時的購物商場Mustafa。小印度區的東西價格都不算太貴,很適合到這裡來挖寶順便買伴手禮唷!11月是印度的重大節慶「屠妖節」,現在這裡也開始熱鬧起來,最近會造訪新加坡的朋友一定要去小印度區感受一下氣氛。
巷口的塗鴉區可見到許多有創意的作品。
哈芝巷 特色小店及酒吧匯集之處
哈芝巷其實是一條不算長的小巷,很特別的是巷口有一大片合法塗鴉區,在這裡有許多特色小店,服飾、皮包、鞋子等等都有,可以找到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精品好物,還有可愛的小髮廊與咖啡店,夜晚酒吧熱鬧,是當地人及國際遊客午後閒晃夜晚相聚的潮流好地方。
每間房屋裡都別有洞天,來到這兒的人可是要事先做點功課唷!
吉門營房 展覽天地及親子手作
吉門營房(Gillman Barracks)原是二戰時期英軍營地,後來英軍撤離之後,新加坡政府就將這片廣大佔地改為藝術中心,讓許多展覽可在此展出。這次小編參觀的是號稱小朋友的F1賽車館「The Art of Speed」,裡面有樂高天地,組好車車就可以比賽滑行;還有手作坊,利用生活常見物品就可做出車車、動物等作品,適合帶小朋友來消磨一整個下午唷!
為慶祝中秋節到來,在街道上可看到許多可愛花燈。
新加坡的特色景點真不少,安祥山、恭錫路、牛車水等等都很值得一逛再逛。2015年是新加坡建國50周年,到年底前飯店、購物等依舊享有多重優惠,快找個週末規劃一趟新加坡輕旅行!感受獅城不一樣的美食及風情吧!
http://goo.gl/mnYUcb
所有的問題都是心靈的錯覺。 All problems are illusions of the mind.
所有的問題都是心靈的錯覺。 All problems are illusions of the mind.
美國作家 艾克哈特托勒 Eckhart Tolle
美國作家 艾克哈特托勒 Eckhart Tolle
9/28/2015
“A hero is no braver than anyone else; he is only brave five minutes longer.” – Ralph Waldo Emerson, Poet「英雄沒有比別人勇敢;他只是多勇敢五分鐘而已。」– 拉爾夫‧愛默生
“A hero is no braver than anyone else; he is only brave five minutes longer.”
– Ralph Waldo Emerson, Poet
「英雄沒有比別人勇敢;他只是多勇敢五分鐘而已。」– 拉爾夫‧愛默生
– Ralph Waldo Emerson, Poet
「英雄沒有比別人勇敢;他只是多勇敢五分鐘而已。」– 拉爾夫‧愛默生
“Do not go where the path may lead, go instead where there is no path and leave a trail.”「別去道路通往的地方,往沒路的地方走並留下足跡。」– 拉爾夫‧愛默生 (詩人)
“Do not go where the path may lead, go instead where there is no path and leave a trail.”
– Ralph Waldo Emerson, Poet
「別去道路通往的地方,往沒路的地方走並留下足跡。」– 拉爾夫‧愛默生 (詩人)
– Ralph Waldo Emerson, Poet
「別去道路通往的地方,往沒路的地方走並留下足跡。」– 拉爾夫‧愛默生 (詩人)
“Do the thing you fear, and the death of fear is certain.”– Ralph Waldo Emerson, Poet 「做你害怕的事,害怕必然消失。」– 拉爾夫‧愛默生 (詩人)
“Do the thing you fear, and the death of fear is certain.”– Ralph Waldo Emerson, Poet
「做你害怕的事,害怕必然消失。」– 拉爾夫‧愛默生 (詩人)
「做你害怕的事,害怕必然消失。」– 拉爾夫‧愛默生 (詩人)
人不是在自然里,而是在自身中看到—切都是美好而有價值的。世界非常空虛,它卻從這種虛飾的外觀中得到好處,使靈魂驕傲地得意洋洋。
人不是在自然里,而是在自身中看到—切都是美好而有價值的。世界非常空虛,它卻從這種虛飾的外觀中得到好處,使靈魂驕傲地得意洋洋。
你所想要擁有的美德,假設它已經是你的了,佔有它,成為那個樣子並飾演好該角色,就像傑出的演員沉浸於… 他所扮演的那部分。“The virtue you would like to have, assume it is already yours, appropriate it, enter into the part and live the character just as the great actor is absorbed in… the part he plays.”
“The virtue you would like to have, assume it is already yours, appropriate it, enter into the part and live the character just as the great actor is absorbed in… the part he plays.”
– Ralph Waldo Emerson, Poet
「你所想要擁有的美德,假設它已經是你的了,佔有它,成為那個樣子並飾演好該角色,就像傑出的演員沉浸於… 他所扮演的那部分。」– 拉爾夫‧愛默生 (詩人)
拉爾夫‧愛默生 (1803-1882) 是美國思想家、演說家、作家及詩人,在 19 世紀中藉由演說及發表文章領導美國的「超驗主義」運動 (Transcendentalism movement),主張一種理想的精神狀態會超越 (transcend) 人的肉體及經驗,且是藉由直覺而不是宗教來達成,對美國文化有深遠的影響。
– Ralph Waldo Emerson, Poet
「你所想要擁有的美德,假設它已經是你的了,佔有它,成為那個樣子並飾演好該角色,就像傑出的演員沉浸於… 他所扮演的那部分。」– 拉爾夫‧愛默生 (詩人)
拉爾夫‧愛默生 (1803-1882) 是美國思想家、演說家、作家及詩人,在 19 世紀中藉由演說及發表文章領導美國的「超驗主義」運動 (Transcendentalism movement),主張一種理想的精神狀態會超越 (transcend) 人的肉體及經驗,且是藉由直覺而不是宗教來達成,對美國文化有深遠的影響。
除非你能想像,否則你做不到。“You can’t do it unless you can imagine it.”
“You can’t do it unless you can imagine it.”
– George Lucas, director
「除非你能想像,否則你做不到。」– 喬治‧盧卡斯 (導演)
喬治‧盧卡斯 (1944- ) 是美國著名的電影導演及製作人,是電影 Star Wars (星際大戰) 系列的導演、製作人、及劇本作家,也是電影 Indiana Jones (印第安納瓊斯) 系列的製作人。
– George Lucas, director
「除非你能想像,否則你做不到。」– 喬治‧盧卡斯 (導演)
喬治‧盧卡斯 (1944- ) 是美國著名的電影導演及製作人,是電影 Star Wars (星際大戰) 系列的導演、製作人、及劇本作家,也是電影 Indiana Jones (印第安納瓊斯) 系列的製作人。
每個人都說他想改變事情,想幫忙,想改造什麼,但到最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造你自己。而這就已經很多了,因為如果你可以改變自己,它將產生漣漪效應。“Everybody talks about wanting to change things and help and fix, but ultimately all you can do is fix yourself. And that’s a lot. Because if you can fix yourself, it has a ripple effect.”
“Everybody talks about wanting to change things and help and fix, but ultimately all you can do is fix yourself. And that’s a lot. Because if you can fix yourself, it has a ripple effect.”
– Rob Reiner, Director
「每個人都說他想改變事情,想幫忙,想改造什麼,但到最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造你自己。而這就已經很多了,因為如果你可以改變自己,它將產生漣漪效應。」– 羅勃‧萊納 (導演)
羅勃‧萊納導演的片子包括 A Few Good Men (軍官與魔鬼)、The Bucket List (一路玩到掛)…等。
– Rob Reiner, Director
「每個人都說他想改變事情,想幫忙,想改造什麼,但到最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造你自己。而這就已經很多了,因為如果你可以改變自己,它將產生漣漪效應。」– 羅勃‧萊納 (導演)
羅勃‧萊納導演的片子包括 A Few Good Men (軍官與魔鬼)、The Bucket List (一路玩到掛)…等。
沒有人是為了邪惡而選擇邪惡,而是誤把它當作快樂、所追尋的東西。No man chooses evil because it is evil; he only mistakes it for happiness, the good he seeks.
No man chooses evil because it is evil; he only mistakes it for happiness, the good he seeks.
– Mary Wollstonecraft, Feminist
沒有人是為了邪惡而選擇邪惡,而是誤把它當作快樂、所追尋的東西。
– Mary Wollstonecraft, Feminist
沒有人是為了邪惡而選擇邪惡,而是誤把它當作快樂、所追尋的東西。
– 瑪莉·沃斯通克拉夫特 (1759-1797) 英國作家、哲學家和女權主義者,著有小說、論文、旅遊書簡、法國大革命史等,以《女權辯護》知名。
Allen Chen 懷想錄: 生活不是要等待暴風雨過去,而是學會在雨中跳舞。Life isn't about waiting fo...
Allen Chen 懷想錄: 生活不是要等待暴風雨過去,而是學會在雨中跳舞。Life isn't about waiting fo...: 生活不是要等待暴風雨過去,而是學會在雨中跳舞。–薇薇安.格林 (Vivien Greene),知名小說家格雷厄姆·格林的配偶 Life isn't about waiting for the storm to pass...It's about learning ...
台灣小角印
七美國中吳憶如校長:不能帶學生去看世界,但可以把世界引進到七美
張大魯
是甚麼力量?在過去四年之中,讓以下的近卅個名字,都只因為曾經接過一位陌生女子的來電:「您好,我是七美國中校長吳憶如......」就這麼一通電話後,這些人便隻身搭飛機再轉船舶,到達七美國中與百餘位師生分享他們的人生經驗或工作領域的甘苦談?
這些人包括:火車達人-黃仲平、民航機師-王丰、紀錄片導演-吳乙峰、紀錄片導演-曾文珍、紀錄片導演-李惠仁、紀錄片導演-陳正勳、旅行作家-鍾一建、中華競技疊杯運動推廣協會秘書長-朱雅芳、水晶球達人-陳星合、作家-夏霏、律師-陳樹村、九天民俗技藝團長-許振榮、爽文國中老師-王政忠、宏昇螺旋槳董事長-鄭正義、寄居蟹的挪亞方舟-張孜維(重度身障者)、 金馬影后-柯淑勤、 演員-顏正國、文學新詩作家-楊書軒、同志諮詢熱線推廣部主任-許欣瑞、電影<志氣>導演-張柏瑞、倒立先生-黃明正、旅日狀元料理達人-周運昌、瘖啞扯鈴高手-潘逢欣、雲門流浪者計畫-楊蕙慈、3D列印機業者-謝馨嬁 …...。
這個校長是誰,能讓這些台灣各界的菁英陸陸續續、心甘情願,遠赴離島中的離島?其實,她不就是一個嫁到七美18年的媳婦!?所不同的是,這個七美媳婦的志氣很大、很大:「台灣本島的孩子看到什麼,七美的孩子也要看到相同的」「不能帶學生去看世界,但可以把世界引進到七美」「就是要帶著孩子到台灣去旅行」......。
就好像在2007年,吳憶如真的做了一件前所未聞的大事: 帶著30位學生到台灣畢業旅行。為了圓夢,她鼓勵學生每日存十元,存了二年,每人只存到二千多元,距離個人旅費八千元只有四分之一,吳憶如貼補欠缺費用後,一行人從七美順利到台灣。
吳憶如回想那段無法忘懷的時光,她說,七美沒有紅綠燈、斑馬線、天橋、地下道,幾位孩子甚至不敢往地下道走。五天四夜,孩子們參觀了101頂樓、搭了生平第一次的台北捷運和火車,在台中烏日近距離目睹高鐵進站,這些體會都讓孩子回味一輩子。
七美國中學生參觀高鐵站。吳憶如臉書提供
吳憶如說,七美是離島中的離島,資源相對少,但很多孩子不一定是表現在學業的成績,而是對音樂、藝術、人文有潛力的特質,他們欠缺的是一個指引,一道閃光。我們不想用成績霸凌孩子,每個學生都有強項,何苦逼在水裡的魚去爬樹?
吳憶如決定長留七美後,開始思索怎麼做才能對孩子們最有助益。她募款邀請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到七美演出,而且請求紙風車搭設的舞台也要和台灣各地的一樣規模,不能縮水,「台灣本島的孩子看到什麼,七美的孩子也要看到相同的」。那夜,七美國中操場擠進了一千二百多人,鄉長致詞時驚訝的說,七美住民才1500人左右,大家幾乎都來了。而且七美歷年的集會,就算國民黨送禮物鼓勵出席,也沒這樣多人。舞台劇謝幕那一剎那,吳憶如和夫婿抱頭痛哭,因為她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信心有了,決定玩更大的,「不能帶學生去看世界,但可以把世界引進到七美」吳憶如開始動用人脈,邀請各界傑出人士到七美國中分享,沒有人脈的就直接查電話打過去,幸好被拒絕的很少。每位來七美分享的人,如果能影響一、二位學生,改變學生的一生,都是件美好的事。
這些人,最特別的是九天民俗技藝團的許振榮團長,他指定九天的台柱「瑪麗亞」等人,經常往返台中、七美,教導學生擊鼓、協助成立鼓藝團,一年後,七美國中的鼓藝團員獲獎無數,甚至成了澎湖的招牌演出團體。學鼓後的孩子們,每個人都變得有自信。
七美國中有座鳥型的籃球架,它在七美國中已經豎立超過三十年,幾年前因為操場的改建,本來要拆除,在吳憶如的堅持而留存下來。她說,全台灣唯一的造型,每個七美國中師生的共同回憶,怎可以拆除,它是七美國中的地標。
吳憶如除了保留七美文化的記憶,她也邀請在地藝術家許參陸、馬公樂器行負責人吳兆振,每週一天晚上到校教授有興趣的學生、家長、老師,基礎繪畫與彈奏烏克麗麗,讓藝文課程成功連結社區資源。
活化教學的藝文課程、培育了孩子的興趣,已經畢業的吳隆章同學,直升馬公高中美術班,今年透過繁星推薦上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每個孩子的成就,都是我繼續前進的動力」吳憶如激動的說,只要在七美的一天,我就儘可能讓世界繼續走入七美。
七美國中今年只有28位學生畢業。張大魯攝影
張大魯
是甚麼力量?在過去四年之中,讓以下的近卅個名字,都只因為曾經接過一位陌生女子的來電:「您好,我是七美國中校長吳憶如......」就這麼一通電話後,這些人便隻身搭飛機再轉船舶,到達七美國中與百餘位師生分享他們的人生經驗或工作領域的甘苦談?
這些人包括:火車達人-黃仲平、民航機師-王丰、紀錄片導演-吳乙峰、紀錄片導演-曾文珍、紀錄片導演-李惠仁、紀錄片導演-陳正勳、旅行作家-鍾一建、中華競技疊杯運動推廣協會秘書長-朱雅芳、水晶球達人-陳星合、作家-夏霏、律師-陳樹村、九天民俗技藝團長-許振榮、爽文國中老師-王政忠、宏昇螺旋槳董事長-鄭正義、寄居蟹的挪亞方舟-張孜維(重度身障者)、 金馬影后-柯淑勤、 演員-顏正國、文學新詩作家-楊書軒、同志諮詢熱線推廣部主任-許欣瑞、電影<志氣>導演-張柏瑞、倒立先生-黃明正、旅日狀元料理達人-周運昌、瘖啞扯鈴高手-潘逢欣、雲門流浪者計畫-楊蕙慈、3D列印機業者-謝馨嬁 …...。
這個校長是誰,能讓這些台灣各界的菁英陸陸續續、心甘情願,遠赴離島中的離島?其實,她不就是一個嫁到七美18年的媳婦!?所不同的是,這個七美媳婦的志氣很大、很大:「台灣本島的孩子看到什麼,七美的孩子也要看到相同的」「不能帶學生去看世界,但可以把世界引進到七美」「就是要帶著孩子到台灣去旅行」......。
就好像在2007年,吳憶如真的做了一件前所未聞的大事: 帶著30位學生到台灣畢業旅行。為了圓夢,她鼓勵學生每日存十元,存了二年,每人只存到二千多元,距離個人旅費八千元只有四分之一,吳憶如貼補欠缺費用後,一行人從七美順利到台灣。
吳憶如回想那段無法忘懷的時光,她說,七美沒有紅綠燈、斑馬線、天橋、地下道,幾位孩子甚至不敢往地下道走。五天四夜,孩子們參觀了101頂樓、搭了生平第一次的台北捷運和火車,在台中烏日近距離目睹高鐵進站,這些體會都讓孩子回味一輩子。
七美國中學生參觀高鐵站。吳憶如臉書提供
吳憶如說,七美是離島中的離島,資源相對少,但很多孩子不一定是表現在學業的成績,而是對音樂、藝術、人文有潛力的特質,他們欠缺的是一個指引,一道閃光。我們不想用成績霸凌孩子,每個學生都有強項,何苦逼在水裡的魚去爬樹?
吳憶如決定長留七美後,開始思索怎麼做才能對孩子們最有助益。她募款邀請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到七美演出,而且請求紙風車搭設的舞台也要和台灣各地的一樣規模,不能縮水,「台灣本島的孩子看到什麼,七美的孩子也要看到相同的」。那夜,七美國中操場擠進了一千二百多人,鄉長致詞時驚訝的說,七美住民才1500人左右,大家幾乎都來了。而且七美歷年的集會,就算國民黨送禮物鼓勵出席,也沒這樣多人。舞台劇謝幕那一剎那,吳憶如和夫婿抱頭痛哭,因為她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信心有了,決定玩更大的,「不能帶學生去看世界,但可以把世界引進到七美」吳憶如開始動用人脈,邀請各界傑出人士到七美國中分享,沒有人脈的就直接查電話打過去,幸好被拒絕的很少。每位來七美分享的人,如果能影響一、二位學生,改變學生的一生,都是件美好的事。
這些人,最特別的是九天民俗技藝團的許振榮團長,他指定九天的台柱「瑪麗亞」等人,經常往返台中、七美,教導學生擊鼓、協助成立鼓藝團,一年後,七美國中的鼓藝團員獲獎無數,甚至成了澎湖的招牌演出團體。學鼓後的孩子們,每個人都變得有自信。
七美國中有座鳥型的籃球架,它在七美國中已經豎立超過三十年,幾年前因為操場的改建,本來要拆除,在吳憶如的堅持而留存下來。她說,全台灣唯一的造型,每個七美國中師生的共同回憶,怎可以拆除,它是七美國中的地標。
吳憶如除了保留七美文化的記憶,她也邀請在地藝術家許參陸、馬公樂器行負責人吳兆振,每週一天晚上到校教授有興趣的學生、家長、老師,基礎繪畫與彈奏烏克麗麗,讓藝文課程成功連結社區資源。
活化教學的藝文課程、培育了孩子的興趣,已經畢業的吳隆章同學,直升馬公高中美術班,今年透過繁星推薦上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每個孩子的成就,都是我繼續前進的動力」吳憶如激動的說,只要在七美的一天,我就儘可能讓世界繼續走入七美。
七美國中今年只有28位學生畢業。張大魯攝影
在雪山隧道看不見出口
陳文蔚
央行昨日決定降息半碼,引起外界對經濟情況議論,財金文化集團董事長謝金河形容這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表示經濟比大家想像還糟,而台經院則是形容就像開車在雪山隧道,深不見出口。(中央社資料照)
央行昨日宣布降息半碼,引發各界對這次降息意義的質疑,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在臉書上直言:央行這次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讓大家知道「原來台彎經濟比大家想像還不好」。而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今(25)日也形容現在的景氣「就像開車開在雪山隧道,漫漫長路不見出口。」
央行這次降息被解讀成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的降息,引起各方議論。財訊文化董事長謝金河認為,央行才剛在立院報告說台灣資金很多,沒有降息理由,卻在隔天通過降息半碼,一向穩健的彭總裁做出難得大動作,雖然只有半碼,但這恐怕會給市場帶來更多的負面想像。
謝金河說,誠如這次美國聯準會決定不升息,全球股市跟著連續重挫,就是因為市場偏向負面解讀,大家都在揣測全球經濟可能潛藏大家想不到的地雷。他強調,過去資本市場往往把降息當利多,但是在長期低利率之後,央行卻不敢升息,反倒還降息,這也預告全球經濟比大家想像的還遭。就像得了厭食症的人,餵他便宜的包子,他也不會吃一樣。
到底景氣有多糟,台經院今日公布8月營業氣候測驗點,其中「製造業」與「服務業」已經是連續第三個月雙雙走跌,服務業更是跌到金融海嘯以來新低,顯示國內廠商對景氣信心悲觀氣氛擴大。而面對台灣當前景氣,孫明德則表示,從各項經濟數據都呈現負面數據來看,全球景氣走勢偏向保守,不利台灣對外貿易環境,他形容現在景氣狀況「就像開車塞在雪山隧道,漫漫長路不見出口,景氣沒有最壞,只有更壞。」
孫明德認為,目前iPhone 6s的銷售狀況並沒有太熱絡,要推升下半年的景氣有難度,新機效應將不若往年,同時外銷訂單跌幅加大,台積電旺季不旺,恐怕第4季業績也不好,但台灣不缺資金而是缺投資機會,因此央行降息措施對製造業並沒有直接幫助,而對服務業如證券、運輸等等則有安慰劑的效果。
央行昨日決定降息半碼,引起外界對經濟情況議論,財金文化集團董事長謝金河形容這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表示經濟比大家想像還糟,而台經院則是形容就像開車在雪山隧道,深不見出口。(中央社資料照)
央行昨日宣布降息半碼,引發各界對這次降息意義的質疑,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在臉書上直言:央行這次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讓大家知道「原來台彎經濟比大家想像還不好」。而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今(25)日也形容現在的景氣「就像開車開在雪山隧道,漫漫長路不見出口。」
央行這次降息被解讀成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的降息,引起各方議論。財訊文化董事長謝金河認為,央行才剛在立院報告說台灣資金很多,沒有降息理由,卻在隔天通過降息半碼,一向穩健的彭總裁做出難得大動作,雖然只有半碼,但這恐怕會給市場帶來更多的負面想像。
謝金河說,誠如這次美國聯準會決定不升息,全球股市跟著連續重挫,就是因為市場偏向負面解讀,大家都在揣測全球經濟可能潛藏大家想不到的地雷。他強調,過去資本市場往往把降息當利多,但是在長期低利率之後,央行卻不敢升息,反倒還降息,這也預告全球經濟比大家想像的還遭。就像得了厭食症的人,餵他便宜的包子,他也不會吃一樣。
到底景氣有多糟,台經院今日公布8月營業氣候測驗點,其中「製造業」與「服務業」已經是連續第三個月雙雙走跌,服務業更是跌到金融海嘯以來新低,顯示國內廠商對景氣信心悲觀氣氛擴大。而面對台灣當前景氣,孫明德則表示,從各項經濟數據都呈現負面數據來看,全球景氣走勢偏向保守,不利台灣對外貿易環境,他形容現在景氣狀況「就像開車塞在雪山隧道,漫漫長路不見出口,景氣沒有最壞,只有更壞。」
孫明德認為,目前iPhone 6s的銷售狀況並沒有太熱絡,要推升下半年的景氣有難度,新機效應將不若往年,同時外銷訂單跌幅加大,台積電旺季不旺,恐怕第4季業績也不好,但台灣不缺資金而是缺投資機會,因此央行降息措施對製造業並沒有直接幫助,而對服務業如證券、運輸等等則有安慰劑的效果。
凸顯糧食危機 廚餘做菜招待聯合國領袖
何豪毅
來享用一份廚餘漢堡吧。這是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舉辦時,用來招待世界各國領袖的午宴餐點,用以凸顯廚餘浪費與糧食危機問題。(翻攝自聯合國發言人推特)
為了凸顯糧食危機等爭議,在美國紐約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主辦單位以廚餘、菜渣與動物飼料玉米做成的午宴,來「款待」出席的世界各國領袖,讓吃慣山珍海味的世界級貴賓看傻了眼,親身體驗現代飲食過度浪費所造成的嚴重問題。
這場造成轟動的聯合國午宴,是由紐約市藍丘餐廳(Blue Hill)的老闆兼名廚巴勃(DanBarber)與前白宮廚師、曾和第一夫人蜜雪兒合推對抗肥胖運動的卡斯(Sam Kass)合力製作,招待他們的餐點非但稱不上佳餚,在部份高級餐廳大廚眼裡,稱之為垃圾也不為過。
午宴菜單包括用蔬菜打成果汁所剩菜渣,揉成內餡做成的蔬菜漢堡,以及用動物飼料的原料玉米粉做的薯條。這些玉米粉原料製成的動物飼料和生物燃料,都是美國900萬英畝玉米田的產品,「要把原本會被丟掉的東西做成真正的佳餚,那才是挑戰所在」,巴勃指出。
《法新社》與《澳洲廣播公司》(ABC Online)報導,聯合國這場午宴食材,原本都會被丟到垃圾桶。聯合國統計指出,全球各地大約2成8農地所生產食物會在運送與製作過程中被丟掉或浪費,每年浪費數量相當於33億公噸二氧化碳,換算成國家排放量,則僅次於前兩大碳排放國中國與美國。
法國總統歐蘭德(Francois Hollande)與祕魯總統烏馬拉(Ollanta Humala)等世界領袖紐約出席午宴,希望能在巴黎會議前凝聚共識。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午宴後受訪指出,這場餐會凸顯廚餘「常是氣候變遷被忽略的層面」,「在有這麼多人因飢餓而受苦的時候,那樣真的很丟臉」。
卡斯得知聯合國年底將在法國巴黎召開氣候會議時,想出要讓垃圾變午餐的點子。巴黎大會目標達成包容廣泛的全球性協議,來解決地球越來越嚴重的氣候變遷問題。卡斯表示:「大家一致認為,這是我們有生之年最重要的協商,但除了環保圈內人,廚餘卻沒被討論到」。
來享用一份廚餘漢堡吧。這是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舉辦時,用來招待世界各國領袖的午宴餐點,用以凸顯廚餘浪費與糧食危機問題。(翻攝自聯合國發言人推特)
為了凸顯糧食危機等爭議,在美國紐約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主辦單位以廚餘、菜渣與動物飼料玉米做成的午宴,來「款待」出席的世界各國領袖,讓吃慣山珍海味的世界級貴賓看傻了眼,親身體驗現代飲食過度浪費所造成的嚴重問題。
這場造成轟動的聯合國午宴,是由紐約市藍丘餐廳(Blue Hill)的老闆兼名廚巴勃(DanBarber)與前白宮廚師、曾和第一夫人蜜雪兒合推對抗肥胖運動的卡斯(Sam Kass)合力製作,招待他們的餐點非但稱不上佳餚,在部份高級餐廳大廚眼裡,稱之為垃圾也不為過。
午宴菜單包括用蔬菜打成果汁所剩菜渣,揉成內餡做成的蔬菜漢堡,以及用動物飼料的原料玉米粉做的薯條。這些玉米粉原料製成的動物飼料和生物燃料,都是美國900萬英畝玉米田的產品,「要把原本會被丟掉的東西做成真正的佳餚,那才是挑戰所在」,巴勃指出。
《法新社》與《澳洲廣播公司》(ABC Online)報導,聯合國這場午宴食材,原本都會被丟到垃圾桶。聯合國統計指出,全球各地大約2成8農地所生產食物會在運送與製作過程中被丟掉或浪費,每年浪費數量相當於33億公噸二氧化碳,換算成國家排放量,則僅次於前兩大碳排放國中國與美國。
法國總統歐蘭德(Francois Hollande)與祕魯總統烏馬拉(Ollanta Humala)等世界領袖紐約出席午宴,希望能在巴黎會議前凝聚共識。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午宴後受訪指出,這場餐會凸顯廚餘「常是氣候變遷被忽略的層面」,「在有這麼多人因飢餓而受苦的時候,那樣真的很丟臉」。
卡斯得知聯合國年底將在法國巴黎召開氣候會議時,想出要讓垃圾變午餐的點子。巴黎大會目標達成包容廣泛的全球性協議,來解決地球越來越嚴重的氣候變遷問題。卡斯表示:「大家一致認為,這是我們有生之年最重要的協商,但除了環保圈內人,廚餘卻沒被討論到」。
台灣圖書室之二、三事
台灣圖書室,張宏榮1995年創辦,他把4,000多冊書籍免費提供出來,為嘉義的文化事業默默扎根。(圖片取自台灣圖書室臉書)
我不認識張宏榮醫師。我「認識」他是經由洪雅書房房主余國信的緬懷文章與專訪影片,知道有這麼一個人與他們一群夥伴創設的台灣圖書室。
有天晚上,我與太太越講越高興。隔天一早,我們安頓好小孩,興沖沖沒有預約的坐高鐵前往嘉義市,真的就是為了看看台灣圖書室與摸摸張醫師閱讀專用的書架,以及那張曾收留余國信年少青澀的沙發。
我們兩人偷得難得的空閒,坐接駁車,步行緩緩且興奮的到達台灣圖書室。一個典雅素樸的一樓空間,就坐落在繁華嘉義市中,展現它的特別與堅持…..….
張醫師是位徹底拒絕物質需求與形式主義的人。他擁有良好的家世(行政院前院長張俊雄是他的親堂哥,但他從未因此關係而使用特權)與受肯定的骨科醫師專業。他積極投入全部的精力於他的理想:台灣,嘉義文化鬥陣與台灣圖書室。
陳定南選省長時,他瘋狂的投入,賣力而聲嘶力竭;基於本土政治人物容易腐敗,他與同志投入嘉義文化鬥陣草根性的經營,他是要從中獲取利益嗎?不是!他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領袖表現欲嗎?這有可能!但,他從未站在鎂光燈的焦點中,他接受訪問時,總是遮遮掩掩的不好意思,因為他真的覺得投入這些事情都是應所當為,做這些事情都是應該的,這有什麼好說的呢?
我仔細反覆的看著他少少、僅有的受訪、聆聽他在嘉義電台主持節目的短短兩段影片。每天看每天聽了約一個禮拜,我終於確認他是一個徹底且沒救的理想主義者。他不居功,不好名,自奉儉樸,但對於他的「理想」著實很大方。這讓我想起了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醫生的行徑:賴和醫生與眾人合照永遠不是站在中間,永遠安居在相片的一個角落。張宏榮醫師身上就是有賴和先生的元素。
那天,在台灣圖書室,執行長阿輝(何信輝先生)生澀但熱情的手忙腳亂招待,爾後,國信來了,張媽媽鄭書勉女士聽到一對夫婦從桃園到嘉義一日遊的奇事,也來了。我們幾個人坐在圖書室中,彼此分享對於彼此的好奇。張媽媽第一次見到我們,毫不生分的聊起張醫師,滿足我的敬仰與好奇。聊著聊著,張媽媽眼眶也濕濕的。
當時,我後悔了!後悔沒有早一點認識這位張宏榮醫師。我聽張媽媽說,張醫師是個寬宏的人,常常騎摩托車從屏東回到嘉義市,有次被一位原住民青年撞到,受傷不輕且留下後遺症,但他手一揮不追究這個年輕人。我聽國信說,以前張醫師是負責出錢的。他們一群朋友聚會近尾聲時,張醫師總是背著醫院值班的CALL機出現,往往聊兩句就被CALL回醫院處理狀況,臨走前張醫師一定會付這攤酒錢。
台灣圖書室整理出這位不求名、不為利、樂於提攜後進的張宏榮醫師的相關憶述。我暫且照抄余國信寫張醫師的回憶之作〈話說張宏榮醫師與台灣圖書室〉。我想,沒有人比自詡為張醫師傳承弟子的余國信寫得更好更傳神了:
那年我16歲。那一年從雲林來到嘉義市就讀嘉義高工~
那一年的年底,夜裡,我與同學黃國欽來到台灣圖書室,已關門~
隔日,在騎樓裡有位嚼著檳榔還抽著煙的四十初歲者問候著我說:
「這地下室是台灣系列的書,免費開放閱讀,要不要下去看看」,於是
我就跟隨他第一次踏入一個長型的地下室空間裡,他開始導覽著~每本書好似都看過般,滔滔不絕~希望喚起我的閱讀~
我不懂為什麼我拿起書閱讀,他就很高興~
我不懂為什麼他介紹起書來,就變成另一位紳士般的讓人尊敬~
我不懂為什麼他會那麼對台灣系列的書癡狂~
我更不懂為什麼要耗盡自己的資源創辦這樣的空間、基地免費來開放~[/nop]
後來我才知道他叫張宏榮醫師,是省立嘉義醫院骨科主任,在屏東林邊出生,高雄醫學院畢業。一生拋棄各種形式特權,包含家族地位或關係(其父是屏東第一位牙科醫生,前行政院長張俊雄是其親堂哥)、醫生身分、金錢收入等關係~而我總是覺得他像是流氓醫師!
後來,我經常到這間圖書室,也幾乎每一回都會遇到他。每一回他導覽到環境專櫃的書籍時總會說 :「咱們這一代的資源只是暫時向後一代的人借用、土地環境咱們無權利破壞。」 導覽到原住民及族群專櫃時總會說 :「每一個族群都需要有先知的角色,而知識分子就應該負擔起先知者的角色與責任;何謂知識分子?就是知道且又認識者即為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的力量在於30歲以前的青年。黃花崗72烈士,其實是105位,而其中大多未滿30歲;因此,未來國家的希望就在青年的身上,台灣圖書室的未來要放在青年的身上~」
回憶著張宏榮醫師提倡環境的正義感,對比著當今政府要興建國光石化與核能電廠,要破壞土地環境的行徑,知識分子的風格與責任更該被提倡~更凸顯台灣圖書室重視環境教育的遠見~
猶記得張宏榮醫師總是把書視為像酒與檳榔及菸般的重要~幾乎每次看到他,總是又買來幾本新書,正在閱讀~而每每閱讀完即捐贈出來,甚至就開始強力要推薦人閱讀~
相對於當前閱讀習慣與風氣不佳的年代,回憶著張宏榮醫師的閱讀習慣與台灣圖書室的提倡,不禁讓人感念與欽佩~
雖然張宏榮醫師已於四月十六日晚上六點二十分安息了~但是,台灣圖書室籌備處已經準備好,新圖書館時代的來臨作為獻給這位愛書的狂戀者一種追懷、一種化悲傷為力量的新行動~不論您是否認識張宏榮醫師或是否曾經參與過去的台灣圖書室,未來,由衷邀請您可以一起來參與台灣圖書室的籌備~
這就是張宏榮醫師與他傳承給我們的台灣圖書室。台圖歷經重組與整合,我衷心的希望大家擁有張醫師寬闊的胸襟、對土地對後輩的疼惜、對文化的重視。當我們為了一點小小事情意見不合,甚至劍拔弩張時,想想張醫師的賴和精神,想想他若仍在世,會怎樣處理這些不是問題的問題。我想,這就是對他最好的緬懷與紀念。
張醫師,我雖然沒有見過您,但您在台灣圖書室的一點一滴投入,您的書架,您翻閱並蓋章的書我都細細的觸摸。拿著您的書坐在沙發上,我細想著您與您所代表的台灣精神。能傳承您的精神與做事情的態度與方式,應該就是認識您最好的方式。
我想,我會慢慢地「認識您了」!
台灣圖書室出版的季刊。
日本安倍新三箭是台灣的醒世警鐘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昨在確定連任黨魁之後,宣示將射出新的三支箭來拼經濟。安倍經濟學將進入第二階段,目標是「一億總活躍社會」(人民都能發揮所長的社會),新三支箭的第一支箭是創造希望的強大經濟、第二支箭是編織夢想的育兒支援、第三支箭是安心的社會保障,宣示這是為了希望、夢想、安心的新三支箭。
對於正像無頭蒼蠅般找尋經濟解藥的台灣而言,安倍新三箭不啻為振聾發聵的醒世警鐘。
當前台灣的經濟情形遠較日本為糟,經濟成長率在年內不斷下修。今年台灣經濟不振的首要原因在於出口嚴重衰退,然而這並不表示經濟成長的其他驅動力就沒有問題:消費動能因為持續低薪早已達極限;實體投資因為對產業前景沒有信心加上長年炒房風氣因而也嚴重不足;政府支出也因被玩到幾達舉債上限而難以增加!台灣幾乎把經濟成長的驅動力全部押寶於出口,無怪乎只要出口一衰退,經濟就要一蹶不振。
我們曾多次指出,台灣的產業與出口結構,在全球主要出口國中,是最容易受到國際景氣衝擊的。政府總以台灣市場太小,指出非得依賴貿易不可,但台灣的市場有小到要讓貿易依存度長期在全球名列前茅嗎?若說台灣的市場很小,則絕非是兩千三百萬人口太少(這樣的人口規模已大於多數西、北歐先進國家),反而只是說明了台灣人民的所得不足、口袋太淺!
出口對台灣並非不重要,但我們將太多資源投注於出口部門,為了追求出口數字目標,甚至長期犧牲環境品質與勞動權益,這實是一種「揠苗助長」式的出口模式。其結果是:儘管貿易長年順差,一般人民也無法同步獲得薪資與生活水準的提高,因此,經濟成長即使能保四、保三又如何?
台灣要結構性地徹底解決此一困境,當然應該較平衡地讓消費、投資也能發展成為有效的經濟成長驅動力。其中尤以消費為要。
本來,建構足夠規模的內需市場正是讓台灣不要那麼容易受到國際景氣威脅的必要方法,更何況唯有內需市場的茁壯才能讓人民得以同步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然而,這麼簡單的道理,卻從未出現在政府尋求經濟解方的思維中!反之,現在政府所有的思維仍孤注一擲在「藉由救出口來救經濟」的無解迷障中:台幣貶值、凍漲基本工資、甚至違章工廠就地合法,不都是這樣的思維?
對於台灣而言,要想透過「壓低工資才能順利出口」的經濟模式來達到提高薪資的目的,難道不是緣木求魚?
反觀日本,這次安倍新三箭主射的育兒、社福,都是最典型事關人民福祉的內需。安倍有關支援育兒的第二支箭,要實現孩童進托育所不需等待,並擴大實施幼兒教育的無償化等,打造「易育兒的社會」,希望目前降至約1.4% 的出生率能恢復至1.8%;有關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第三支箭,工作與照護兼顧是個大課題,標舉「照護離職零」的明確目標,推動照護設施的整備、照護人才的培育,減輕居家照護的負擔,打造工作與照護兩全的社會。
台灣的生育率、育兒與照護環境都較日本為糟,但我們可曾將這樣的內需視為當前台灣經濟的解方?答案是當然沒有!
且不說日本,中國的習李體制、南韓總統朴瑾惠都宣示其未來的經濟不應過度依賴貿易,而應著重發展內需。須知日、中、韓三國的貿易依存度都遠較台灣為低,中、韓還是台灣出口的主要競爭對手,然而,人家都已看出發展內需的重要性,卻為何獨有台灣最不願意與人民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
看看日本,想想台灣,我們是該徹底改弦更張了!
對於正像無頭蒼蠅般找尋經濟解藥的台灣而言,安倍新三箭不啻為振聾發聵的醒世警鐘。
當前台灣的經濟情形遠較日本為糟,經濟成長率在年內不斷下修。今年台灣經濟不振的首要原因在於出口嚴重衰退,然而這並不表示經濟成長的其他驅動力就沒有問題:消費動能因為持續低薪早已達極限;實體投資因為對產業前景沒有信心加上長年炒房風氣因而也嚴重不足;政府支出也因被玩到幾達舉債上限而難以增加!台灣幾乎把經濟成長的驅動力全部押寶於出口,無怪乎只要出口一衰退,經濟就要一蹶不振。
我們曾多次指出,台灣的產業與出口結構,在全球主要出口國中,是最容易受到國際景氣衝擊的。政府總以台灣市場太小,指出非得依賴貿易不可,但台灣的市場有小到要讓貿易依存度長期在全球名列前茅嗎?若說台灣的市場很小,則絕非是兩千三百萬人口太少(這樣的人口規模已大於多數西、北歐先進國家),反而只是說明了台灣人民的所得不足、口袋太淺!
出口對台灣並非不重要,但我們將太多資源投注於出口部門,為了追求出口數字目標,甚至長期犧牲環境品質與勞動權益,這實是一種「揠苗助長」式的出口模式。其結果是:儘管貿易長年順差,一般人民也無法同步獲得薪資與生活水準的提高,因此,經濟成長即使能保四、保三又如何?
台灣要結構性地徹底解決此一困境,當然應該較平衡地讓消費、投資也能發展成為有效的經濟成長驅動力。其中尤以消費為要。
本來,建構足夠規模的內需市場正是讓台灣不要那麼容易受到國際景氣威脅的必要方法,更何況唯有內需市場的茁壯才能讓人民得以同步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然而,這麼簡單的道理,卻從未出現在政府尋求經濟解方的思維中!反之,現在政府所有的思維仍孤注一擲在「藉由救出口來救經濟」的無解迷障中:台幣貶值、凍漲基本工資、甚至違章工廠就地合法,不都是這樣的思維?
對於台灣而言,要想透過「壓低工資才能順利出口」的經濟模式來達到提高薪資的目的,難道不是緣木求魚?
反觀日本,這次安倍新三箭主射的育兒、社福,都是最典型事關人民福祉的內需。安倍有關支援育兒的第二支箭,要實現孩童進托育所不需等待,並擴大實施幼兒教育的無償化等,打造「易育兒的社會」,希望目前降至約1.4% 的出生率能恢復至1.8%;有關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第三支箭,工作與照護兼顧是個大課題,標舉「照護離職零」的明確目標,推動照護設施的整備、照護人才的培育,減輕居家照護的負擔,打造工作與照護兩全的社會。
台灣的生育率、育兒與照護環境都較日本為糟,但我們可曾將這樣的內需視為當前台灣經濟的解方?答案是當然沒有!
且不說日本,中國的習李體制、南韓總統朴瑾惠都宣示其未來的經濟不應過度依賴貿易,而應著重發展內需。須知日、中、韓三國的貿易依存度都遠較台灣為低,中、韓還是台灣出口的主要競爭對手,然而,人家都已看出發展內需的重要性,卻為何獨有台灣最不願意與人民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
看看日本,想想台灣,我們是該徹底改弦更張了!
文化浮世繪
黃一城
這幾年獨立書店的興起與在夾縫中生存正如1990年代的社區總體營造一樣,是台灣社會力不斷興起的一幅獨特景像。十多年後定會有許多人像研究台灣社區總體營造般的研究這一波獨立書店興起風潮。
獨立書店為何自冠獨立之名:一則是有別系統性的連鎖書店,如誠品書店、金石堂書店等等;二則這些書店最明顯的特徵是他們徹底的貫徹店主的自由意志,不管薄利薄到甚麼程度,即使不賺錢這些店主也要徹底的貫徹他們對於書店的想法、想像力與執著。不求規格化的處理、不求利潤極大化的效益。我想,光就這點就令人非常感佩!台灣人的觀念裡:開店哪有不求利潤極大化的呢?
家裡附近的這家南崁1567小書店,就是這些獨立書店中極有特色的一間獨立書店(簡稱小書店),在小書店即將邁入第三年的時機,老闆娘夏琳出了一本小書店紀念書,深刻的描寫小書店與來客們的互動。有八十歲的文青阿伯、有偷偷潛入書店觀察老闆娘的作家、有喜歡講故事給小朋友聽的保險業務員、有幫小書店店書畫插圖的畫家等,一個個生活在你我遭週的人一一變身為書中栩栩如生的主角。
如小書店老闆娘的自我介紹:「在大都會外,桃園南崁與台北林口交界,靠山的一個小城裡,有間書店叫小書店,小巧溫馨,想找的書沒有,卻能經常帶回滿滿的溫馨喜悅,與意外的挖寶收穫。….這本書寫的是這間成立滿兩年的小書店故事,不只是書店的故事、店主人的故事,還有形形色色愛書人的故事。歡迎光臨,不專心賣書的書店。」這段話恰恰點出小書店與老闆娘的特色與神髓。
夏琳老闆娘會開這家書店主要是想傳承那份濃濃書香的家業,與回饋生根居住十多年的南崁。怎麼看、怎麼評估這都是一間不會有厚利的書店,夏琳本身擁有豐富的業界經驗,怎麼賺錢,如何獲利這對她來說都不是難事,但她總是會說經營一家自己喜歡的特色書店,有溫暖、有陽光,要矢志成為社區的微型藝文聚落。
雖然常常會碎念、唉唉叫不賺錢,但看她還是做得很起勁。的確,在她這樣有計畫的「胡搞瞎搞」下,倒也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店工、一堆彼此氣味相投的信眾們。這本紀念書就是在描述這兩年來發生在小書店週遭的溫馨小故事、文化浮世繪般的紀錄發生在這不愛賺錢的書店週遭之你、我、他。
趕快來這間小書店點杯咖啡,買本書閱讀並與店工們聊聊,感受一下老闆娘所特意營造的書店氣氛與不專心賣書的書店氣息!在神不知鬼不覺中,老闆娘夏琳也許就會把你翹腳看書摳耳朵的一幕入鏡。
你,也許就是下本靈感構思的主角之一喔!
於今年4月,由小典藏主編主講的印度繪本故事活動。(圖:南崁1567小書店臉書粉絲頁)
(圖:南崁1567小書店臉書粉絲頁)
這幾年獨立書店的興起與在夾縫中生存正如1990年代的社區總體營造一樣,是台灣社會力不斷興起的一幅獨特景像。十多年後定會有許多人像研究台灣社區總體營造般的研究這一波獨立書店興起風潮。
獨立書店為何自冠獨立之名:一則是有別系統性的連鎖書店,如誠品書店、金石堂書店等等;二則這些書店最明顯的特徵是他們徹底的貫徹店主的自由意志,不管薄利薄到甚麼程度,即使不賺錢這些店主也要徹底的貫徹他們對於書店的想法、想像力與執著。不求規格化的處理、不求利潤極大化的效益。我想,光就這點就令人非常感佩!台灣人的觀念裡:開店哪有不求利潤極大化的呢?
家裡附近的這家南崁1567小書店,就是這些獨立書店中極有特色的一間獨立書店(簡稱小書店),在小書店即將邁入第三年的時機,老闆娘夏琳出了一本小書店紀念書,深刻的描寫小書店與來客們的互動。有八十歲的文青阿伯、有偷偷潛入書店觀察老闆娘的作家、有喜歡講故事給小朋友聽的保險業務員、有幫小書店店書畫插圖的畫家等,一個個生活在你我遭週的人一一變身為書中栩栩如生的主角。
如小書店老闆娘的自我介紹:「在大都會外,桃園南崁與台北林口交界,靠山的一個小城裡,有間書店叫小書店,小巧溫馨,想找的書沒有,卻能經常帶回滿滿的溫馨喜悅,與意外的挖寶收穫。….這本書寫的是這間成立滿兩年的小書店故事,不只是書店的故事、店主人的故事,還有形形色色愛書人的故事。歡迎光臨,不專心賣書的書店。」這段話恰恰點出小書店與老闆娘的特色與神髓。
夏琳老闆娘會開這家書店主要是想傳承那份濃濃書香的家業,與回饋生根居住十多年的南崁。怎麼看、怎麼評估這都是一間不會有厚利的書店,夏琳本身擁有豐富的業界經驗,怎麼賺錢,如何獲利這對她來說都不是難事,但她總是會說經營一家自己喜歡的特色書店,有溫暖、有陽光,要矢志成為社區的微型藝文聚落。
雖然常常會碎念、唉唉叫不賺錢,但看她還是做得很起勁。的確,在她這樣有計畫的「胡搞瞎搞」下,倒也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店工、一堆彼此氣味相投的信眾們。這本紀念書就是在描述這兩年來發生在小書店週遭的溫馨小故事、文化浮世繪般的紀錄發生在這不愛賺錢的書店週遭之你、我、他。
趕快來這間小書店點杯咖啡,買本書閱讀並與店工們聊聊,感受一下老闆娘所特意營造的書店氣氛與不專心賣書的書店氣息!在神不知鬼不覺中,老闆娘夏琳也許就會把你翹腳看書摳耳朵的一幕入鏡。
你,也許就是下本靈感構思的主角之一喔!
於今年4月,由小典藏主編主講的印度繪本故事活動。(圖:南崁1567小書店臉書粉絲頁)
(圖:南崁1567小書店臉書粉絲頁)
我們都是《太陽的孩子》
蔡張坤
一位老朋友向我推薦電影《我的少女時代》,回到那個時代、尋找類似情景,重溫舊夢(老故事)。我更想看《太陽的孩子》,復育梯田的故事,使我想起童年的梯田,在我家的附近,在小學的對面,在家鄉的許多地方…如今,家鄉的山谷依舊,梯田卻消失殆盡。
當年,學校(友蚋國小)和梯田隔著一條小溪。一走出教室抬頭望去,對面山坡的梯田從上而下,直到溪畔的台車軌道旁。《太陽的孩子》講述復育梯田的真實故事,我由衷的喜歡。
導演勒嘎.舒米把母親復育梯田的過程,拍成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導演鄭有傑深受感動,找勒嘎一起改拍成劇情片《太陽的孩子》。想一想,有多久沒回到故鄉?故鄉變化有多大?梯田、動物、河川景致、美麗的海岸線…還存在嗎?除了梯田,還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也都消失了。梯田復育很不容易,只能重現部分;動物消失可能滅絕,海岸線破壞就難恢復…《太陽的孩子》雖是花蓮原住民故事,卻映現台灣社會情狀。
原住民認為:不管是山、海、還是人,都是「太陽的孩子」。原住民孩子在問:土地沒了,家也沒了,我們要到哪裡去?類似的情況,土地污染、水土不好、河道變窄(與河爭地)、動物消失、海岸線成了水泥建築(旅館、度假村)…國人要到哪裡去?
影片的女主角童年參加演講比賽,得努力隱藏原住民口音,以期被認同、得到好成績。原住民在都市求學、求職乃至求生,也要隱藏原住民口音,以免被嘲笑或被輕視。這不僅是原住民的故事,恐怕也是台灣人的共同處境—去中國經商或旅遊,也會隱藏台灣腔,避免大聲說「台灣如何」…。
(作者為國小教師,新北市民)
一位老朋友向我推薦電影《我的少女時代》,回到那個時代、尋找類似情景,重溫舊夢(老故事)。我更想看《太陽的孩子》,復育梯田的故事,使我想起童年的梯田,在我家的附近,在小學的對面,在家鄉的許多地方…如今,家鄉的山谷依舊,梯田卻消失殆盡。
當年,學校(友蚋國小)和梯田隔著一條小溪。一走出教室抬頭望去,對面山坡的梯田從上而下,直到溪畔的台車軌道旁。《太陽的孩子》講述復育梯田的真實故事,我由衷的喜歡。
導演勒嘎.舒米把母親復育梯田的過程,拍成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導演鄭有傑深受感動,找勒嘎一起改拍成劇情片《太陽的孩子》。想一想,有多久沒回到故鄉?故鄉變化有多大?梯田、動物、河川景致、美麗的海岸線…還存在嗎?除了梯田,還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也都消失了。梯田復育很不容易,只能重現部分;動物消失可能滅絕,海岸線破壞就難恢復…《太陽的孩子》雖是花蓮原住民故事,卻映現台灣社會情狀。
原住民認為:不管是山、海、還是人,都是「太陽的孩子」。原住民孩子在問:土地沒了,家也沒了,我們要到哪裡去?類似的情況,土地污染、水土不好、河道變窄(與河爭地)、動物消失、海岸線成了水泥建築(旅館、度假村)…國人要到哪裡去?
影片的女主角童年參加演講比賽,得努力隱藏原住民口音,以期被認同、得到好成績。原住民在都市求學、求職乃至求生,也要隱藏原住民口音,以免被嘲笑或被輕視。這不僅是原住民的故事,恐怕也是台灣人的共同處境—去中國經商或旅遊,也會隱藏台灣腔,避免大聲說「台灣如何」…。
(作者為國小教師,新北市民)
那老頭有幾枚飛彈?
喜歡搞排場,好談「大國關係」的習近平訪美,歐巴馬深知中國人習性,二小宴一大宴,面子給足。但他的訪問與教宗方濟各衝堂,教宗的人氣,媒體的風光,都是習近平望塵莫及。
中國的國企、民企花大把鈔票在「紐約時報」登幾版廣告,也在「華盛頓郵報」推出廣告專刊,「熱烈歡迎」他訪問美國。但美國企業界和媒體對習近平的中國,卻出現更多批判與質疑。
教宗和習近平是一對冤家,一個代表地小人寡的迷你小國,卻是宗教大國;一個代表地廣人多的軍事、政治大國,卻是沒有信仰自由的宗教小國; 一個毫不掩飾對人的愛心,一個毫不掩飾稱霸的野心。他們前後訪問華府,一舉一動成強烈對比。
教宗進白宮,坐的是像玩具車的「飛雅特」,樸素,真實,溫暖,沒有炫耀,美國電視全程實況轉播。他站在招牌敞篷教宗車,沿途祝福民眾,所過之處,人群夾道歡迎,熱情回應他真情流露的愛心和對人的關懷。
習近平坐大禮車進白宮,他的舉止帶制式行禮如儀的冷漠與僵硬,美國無線電視台沒興趣理會,有線電視台則全程轉播教宗訪問紐約引起的旋風。
教宗不像習近平享受更像天堂的龍蝦、羊排國宴,而是選擇招待華府街友吃一頓鐵板雞、四季豆、紅蘿蔔和沙拉;他更接近人間,也更讓人心生溫暖。
習近平的化妝師更沒料到國會議長貝納,竟湊熱鬧突然宣佈辭職,在「華盛頓郵報」頭版的六欄版面,搶下橫跨五欄的大頭條,教宗活動四欄題,歐習會只能成一欄題報導。
崛起的大國舵手碰到教宗,聲勢竟如此不堪,他可能要把手下軍師找來一問:那個老頭有幾枚飛彈?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中國的國企、民企花大把鈔票在「紐約時報」登幾版廣告,也在「華盛頓郵報」推出廣告專刊,「熱烈歡迎」他訪問美國。但美國企業界和媒體對習近平的中國,卻出現更多批判與質疑。
教宗和習近平是一對冤家,一個代表地小人寡的迷你小國,卻是宗教大國;一個代表地廣人多的軍事、政治大國,卻是沒有信仰自由的宗教小國; 一個毫不掩飾對人的愛心,一個毫不掩飾稱霸的野心。他們前後訪問華府,一舉一動成強烈對比。
教宗進白宮,坐的是像玩具車的「飛雅特」,樸素,真實,溫暖,沒有炫耀,美國電視全程實況轉播。他站在招牌敞篷教宗車,沿途祝福民眾,所過之處,人群夾道歡迎,熱情回應他真情流露的愛心和對人的關懷。
習近平坐大禮車進白宮,他的舉止帶制式行禮如儀的冷漠與僵硬,美國無線電視台沒興趣理會,有線電視台則全程轉播教宗訪問紐約引起的旋風。
教宗不像習近平享受更像天堂的龍蝦、羊排國宴,而是選擇招待華府街友吃一頓鐵板雞、四季豆、紅蘿蔔和沙拉;他更接近人間,也更讓人心生溫暖。
習近平的化妝師更沒料到國會議長貝納,竟湊熱鬧突然宣佈辭職,在「華盛頓郵報」頭版的六欄版面,搶下橫跨五欄的大頭條,教宗活動四欄題,歐習會只能成一欄題報導。
崛起的大國舵手碰到教宗,聲勢竟如此不堪,他可能要把手下軍師找來一問:那個老頭有幾枚飛彈?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只剩彭淮南在救經濟?
央行理監事會議決定降息半碼(○.一二五個百分點),結束連續十六季利率不變的紀錄;新台幣匯率上週也貶至卅三.二九二兌一美元,創下近六年半新低。在美國聯準會表態今年必將升息下,我國卻雙率雙降,透露出經濟體質虛弱的訊息,因此不惜降息、貶值刺激出口,提振經濟。惟成效如何,令人質疑。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唯獨美國復甦步伐穩健,卻礙於中國景氣下滑,股市泡沫破滅,衝擊新興市場,迫使聯準會延後升息的時程。在此同時,大量仰賴出口的我國經濟也急速下墜,出口連續數月大幅衰退,景氣低迷一再亮起藍燈,導致國內外機構紛紛大砍全年GDP預測值,能否「保一」,連財經官員都坦承困難重重。而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則示警國內景氣受「長期性冷鋒面」影響,目前陷入「滯留式經濟」。台經院也稱目前國內景氣像開車塞在雪山隧道裡,看不到出口。因此,央行對降息之舉固然有其說詞,但未說出的真相則是台灣經濟面臨嚴重的崩壞危機。
目前看來,台灣經濟前景十分黯淡,癥結在於投資不足、產業轉型未見成效、紅色供應鏈的挑戰,與外部需求低迷等,多數為結構性的病灶,若未徹底解決,即使全球景氣復甦,我國恐怕也未能受惠。誠如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長梁國源所言,「這已經是國安層次,一定要跨部會整合!」換言之,欲振興經濟必須相關部會一起努力打拚,由產業政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多管齊下,始可發揮綜效,啟動復甦引擎。遺憾的是,吾人似乎只看到央行大動作祭出貨幣政策,意圖拉抬景氣。其他財經部會,經濟部一再重彈舊調,拼湊一些既有方案,加個生動的標題,就想應付了事,不願面對台灣經濟向中傾斜的根本問題。財政部則以稅收超徵沾沾自喜,殊不知在景氣下滑、工商活動萎縮時稅金超徵,未必是什麼好事,如此的租稅制度恐將成為經濟復甦的絆腳石。
其實,貨幣政策有其侷限性,降息半碼純粹是宣示性作用,不僅無法將資金導入投資,更可能造成資金外流;而貶值固然可以促進出口,但是各國競相貶值已抵銷其效果。尤其,金融海嘯之後,美國、歐元區、英國、日本、中國相繼推出寬鬆貨幣政策,利率趨近於零,多年下來已使貨幣政策的功效發揮到了極致,但全球經濟體恐已產生抗藥性。對於台灣而言,此際更是財政政策與產業政策上場的時候。
IMF的經濟學家即認為過去低估了財政乘數,呼籲各國擴大公共投資,然而,近年來我國政府總預算約七成係法定義務支出,已無餘裕擴大公共建設,因此央行也呼籲要及早推動年金改革。政府方能擺脫債務危機,始有多餘資金投入建設。
最後,產業政策才是台灣經濟興衰的關鍵。吾人可以斷言,當前的出口衰退主要導因於過去向中國傾斜的產業政策。先來看經貿結構的數字,美國佔全球GDP比重約廿二%,中國約十三%,而美中乃是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中國約卅九%,美國約十一%,可說這兩個市場主宰了台灣經濟浮沉。但我在這兩個市場卻面臨了紅色供應鏈崛起與中國產業政策轉變的致命威脅:其一,台灣對美出口受到紅色供應鏈的衝擊,例如中國日益壯大的品牌,以及蘋果的組裝代工訂單被紅色供應鏈取代的案例,削弱了美國市場對我產業茁壯的助益;其二,中國逐漸採取進口替代,以及經濟結構由出口轉為內需,在在降低對台灣產品的需求。尤甚者,中國積極進行產業轉型,扶植策略性產業,無論是因為產能過剩,造成產業崩壞,或是資本密集結合技術壯大了品牌,首當其衝皆是中國台商。
總之,央行降息揭開了馬政府不願面對的現實,那種一味向中國傾斜,不知研發創新的產業政策已然浮現惡果。可說台灣經濟罹患了結構性病灶,已經不是外部需求增加,景氣循環周期,或降息貶值的貨幣政策所能解決。貨幣政策獨木難撐大局,但彭淮南總裁已盡到了責任,多數馬政府官員卻仍麻木不仁,真是一場災難啊!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唯獨美國復甦步伐穩健,卻礙於中國景氣下滑,股市泡沫破滅,衝擊新興市場,迫使聯準會延後升息的時程。在此同時,大量仰賴出口的我國經濟也急速下墜,出口連續數月大幅衰退,景氣低迷一再亮起藍燈,導致國內外機構紛紛大砍全年GDP預測值,能否「保一」,連財經官員都坦承困難重重。而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則示警國內景氣受「長期性冷鋒面」影響,目前陷入「滯留式經濟」。台經院也稱目前國內景氣像開車塞在雪山隧道裡,看不到出口。因此,央行對降息之舉固然有其說詞,但未說出的真相則是台灣經濟面臨嚴重的崩壞危機。
目前看來,台灣經濟前景十分黯淡,癥結在於投資不足、產業轉型未見成效、紅色供應鏈的挑戰,與外部需求低迷等,多數為結構性的病灶,若未徹底解決,即使全球景氣復甦,我國恐怕也未能受惠。誠如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長梁國源所言,「這已經是國安層次,一定要跨部會整合!」換言之,欲振興經濟必須相關部會一起努力打拚,由產業政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多管齊下,始可發揮綜效,啟動復甦引擎。遺憾的是,吾人似乎只看到央行大動作祭出貨幣政策,意圖拉抬景氣。其他財經部會,經濟部一再重彈舊調,拼湊一些既有方案,加個生動的標題,就想應付了事,不願面對台灣經濟向中傾斜的根本問題。財政部則以稅收超徵沾沾自喜,殊不知在景氣下滑、工商活動萎縮時稅金超徵,未必是什麼好事,如此的租稅制度恐將成為經濟復甦的絆腳石。
其實,貨幣政策有其侷限性,降息半碼純粹是宣示性作用,不僅無法將資金導入投資,更可能造成資金外流;而貶值固然可以促進出口,但是各國競相貶值已抵銷其效果。尤其,金融海嘯之後,美國、歐元區、英國、日本、中國相繼推出寬鬆貨幣政策,利率趨近於零,多年下來已使貨幣政策的功效發揮到了極致,但全球經濟體恐已產生抗藥性。對於台灣而言,此際更是財政政策與產業政策上場的時候。
IMF的經濟學家即認為過去低估了財政乘數,呼籲各國擴大公共投資,然而,近年來我國政府總預算約七成係法定義務支出,已無餘裕擴大公共建設,因此央行也呼籲要及早推動年金改革。政府方能擺脫債務危機,始有多餘資金投入建設。
最後,產業政策才是台灣經濟興衰的關鍵。吾人可以斷言,當前的出口衰退主要導因於過去向中國傾斜的產業政策。先來看經貿結構的數字,美國佔全球GDP比重約廿二%,中國約十三%,而美中乃是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中國約卅九%,美國約十一%,可說這兩個市場主宰了台灣經濟浮沉。但我在這兩個市場卻面臨了紅色供應鏈崛起與中國產業政策轉變的致命威脅:其一,台灣對美出口受到紅色供應鏈的衝擊,例如中國日益壯大的品牌,以及蘋果的組裝代工訂單被紅色供應鏈取代的案例,削弱了美國市場對我產業茁壯的助益;其二,中國逐漸採取進口替代,以及經濟結構由出口轉為內需,在在降低對台灣產品的需求。尤甚者,中國積極進行產業轉型,扶植策略性產業,無論是因為產能過剩,造成產業崩壞,或是資本密集結合技術壯大了品牌,首當其衝皆是中國台商。
總之,央行降息揭開了馬政府不願面對的現實,那種一味向中國傾斜,不知研發創新的產業政策已然浮現惡果。可說台灣經濟罹患了結構性病灶,已經不是外部需求增加,景氣循環周期,或降息貶值的貨幣政策所能解決。貨幣政策獨木難撐大局,但彭淮南總裁已盡到了責任,多數馬政府官員卻仍麻木不仁,真是一場災難啊!
當愛的力量戰勝對權力的愛時,全世界就會了解和平。 When the power of love overcomes the love of power the world will know peace.
當愛的力量戰勝對權力的愛時,全世界就會了解和平。 When the power of love overcomes the love of power the world will know peace.
美國名吉他手 吉米漢醉克斯 Jimi Hendrix
美國名吉他手 吉米漢醉克斯 Jimi Hendrix
9/27/2015
Allen Chen 懷想錄: 「只要記住 – 當你覺得失去一切時,未來依舊存在。」“Just remember – when yo...
Allen Chen 懷想錄: 「只要記住 – 當你覺得失去一切時,未來依舊存在。」“Just remember – when yo...: “Just remember – when you think all is lost, the future remains.” – Robert H. Goddard, Inventor 「只要記住 – 當你覺得失去一切時,未來依舊存在。」– 羅伯特‧戈達德 (發明家)...
Allen Chen 懷想錄: 「重要的不是我們曾經活著,人生的重要性,取決於我們在別人的生活引發了什麼改變。」“What coun...
Allen Chen 懷想錄: 「重要的不是我們曾經活著,人生的重要性,取決於我們在別人的生活引發了什麼改變。」“What coun...: “What counts in life is not the mere fact that we have lived. It is what difference we have made to the lives of others that will determine ...
9/26/2015
珍愛中華文化,不盡然要做中國人
顏綠芬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Ph. D.),先後主修歷史音樂學、民族音樂學,輔修文化人類學。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專任教授,曾擔任音樂系系主任、教務長、師資培育中心主任、通識教育委員會主委等。曾獲教育部優秀教育人員獎,亦曾擔任國家文藝獎、金曲獎、金鼎獎評審,現受聘為教育部高中音樂課本審定委員會主委、大學評鑑委員、文資局審議委員。 重要著作有《音樂欣賞》、《音樂評論》、《不固定樂思》、《臺灣的音樂》、《臺灣的真情樂章- 郭芝苑》、《張炫文的土地之戀》等,主編《臺灣當代作曲家》、《臺灣音樂百科辭書》〈當代篇〉等。
所有的古文明,都是全世界的珍貴遺產,都能滋養我們,即使出生在新生的國家,也一樣能吸收學習,像美國、澳洲、紐西蘭。台灣,也一樣。
今年歐洲的兩件大事,一是希臘政府的頻臨破產和衍生出的歐債問題,二是目前仍沸沸揚揚的敘利亞難民潮。希臘的危機因為得到貸款紓困而暫時獲得紓緩。先不談經濟問題,一說到希臘,就會想到古希臘文化的輝煌,以及西元十四到十七世紀,人文主義者對古希臘文化的推崇、研究和體現的文藝復興運動。電視上在銀行前擠兌的憔悴的民眾,徘徊於街巷的憤怒的失業青年,還有緊皺眉頭、個個苦瓜臉的官員,好像怎麼樣都無法跟美麗的希臘雅典連結在一起。
我從小被教育「中國有五千年文化」、「中國地大物博」、「中國是偉大的國家」,孔孟儒家思想深根地固的溶在血液中,「我們是中國人」到我24歲出國留學前,從未被懷疑過。
1978年秋,初到德國,在柏林工業大學音樂學研究所註冊。這座大學是個非常國際化的大學,到處都看得到外國學生,因為我先被排到德文班(為已獲入學許可的外籍生所開),短短數星期中,就接觸到來自土耳其、伊朗、韓國、日本、香港、義大利、荷蘭、印尼、英國等國同學。大家寒暄,第一句話都會問「你叫甚麼名字、來自哪裡」。我通常會說,我是中國人,來自台灣。同學中有一些很清楚台灣和中國分屬兩個不同政權的,就會跟我聊起來。漸漸的,我就直接說我來自台灣。當時純粹覺得,自己跟對岸的人很不相同,特別是不想被認為是共產黨派出來的。因為那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結束文化大革命,國際上對其之普遍觀感是:慘絕人寰的世紀文化大浩劫,中共被認為是獨裁專制、沒有文化的統治者,中國人也被認為是貧窮、落後。雖然,我不願意被貼上來自中國的標籤,但是我仍認為自己是「Chinese」。
從「我是中國人」到「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是個漫長的階段。我進入柏林工業大學後,被要求修三個學科,於是另選擇了自由大學的民族音樂學和文化人類學(Ethnologie,相當於cultural anthropology)。這兩個研究所的課程打開了我的視野,從狹隘的只推崇西方古典音樂,延伸到尊敬、喜愛各地的民族音樂,如非洲的擬語言化的鼓樂、拉丁美洲熱情的舞蹈音樂、印度綿延不絕的西塔琴音樂,或是印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銅鑼樂隊文化,甚至大洋洲的音樂等。文化人類學的課程,我從歐洲的民族遷徙,學到了所謂的「純正的血統」幾乎已蕩然無存(除非我們還能發現與世隔離、封閉幾千年的民族)。也從各種實際的文化現象,看到了各種文化的獨特性,如婚喪禮俗排場與禁忌,不管其表現形式如何,各種禮俗都有其歷史淵源、傳統價值和生命意義;我也認識到因為人類的接觸,文化相互影響、融合和再生,如同國人所熟知的飲茶文化,在英國、日本、中國、越南等地,都各異其趣,自成一格。
台灣學界以及社會上,老愛用「漢人」、「漢文化」,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誰是漢人」?「漢文化」如何定義?都應嚴肅以待。像以弓拉奏的胡琴這種樂器,遍佈世界各地,在北非、中東、東南亞稱rebab(或拼成rabab,rebap等),伊拉克稱joza;而中國各地有京胡、椰胡、板胡、二胡、南胡等,在台灣有殼仔弦、大筒弦、胖胡等各種型制和音樂功能。這種樂器和它所承載的音樂文化,非常多元,稱為「漢文化」值得商榷。其他很多文化現象也有類似的狀況,如果我們不能說,胡琴是漢文化,那麼「飲茶文化」也不是漢化文專屬。服飾方面,雖然很多華人喜歡以旗袍為中國傳統服裝自居,旗袍顧名思義是「旗人之袍」,是不折不扣的滿人服飾,更不能稱是「漢文化」了。
種種的衝擊,令我體認到,崇尚巴赫、貝多芬、歌德,聽古典音樂、讀德國文學,不必然要成為德國人;心儀希臘文化,體會其古典哲學、美學,不必然要成為希臘人;深受孔孟儒道學說浸淫,幾乎天天引用古人哲言,也不必然非做中國人不可。所有的古文明,都是全世界的珍貴遺產,都能滋養我們,即使出生在新生的國家,也一樣能吸收學習,像美國、澳洲、紐西蘭。台灣,也一樣。
台灣是我的故鄉,育我、養我,數百年來,這塊土地上的前輩,懷著理想,用他們的鮮血、勞力、傻勁,犧牲打拼,打造出這樣美麗的家園,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Ph. D.),先後主修歷史音樂學、民族音樂學,輔修文化人類學。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專任教授,曾擔任音樂系系主任、教務長、師資培育中心主任、通識教育委員會主委等。曾獲教育部優秀教育人員獎,亦曾擔任國家文藝獎、金曲獎、金鼎獎評審,現受聘為教育部高中音樂課本審定委員會主委、大學評鑑委員、文資局審議委員。 重要著作有《音樂欣賞》、《音樂評論》、《不固定樂思》、《臺灣的音樂》、《臺灣的真情樂章- 郭芝苑》、《張炫文的土地之戀》等,主編《臺灣當代作曲家》、《臺灣音樂百科辭書》〈當代篇〉等。
所有的古文明,都是全世界的珍貴遺產,都能滋養我們,即使出生在新生的國家,也一樣能吸收學習,像美國、澳洲、紐西蘭。台灣,也一樣。
今年歐洲的兩件大事,一是希臘政府的頻臨破產和衍生出的歐債問題,二是目前仍沸沸揚揚的敘利亞難民潮。希臘的危機因為得到貸款紓困而暫時獲得紓緩。先不談經濟問題,一說到希臘,就會想到古希臘文化的輝煌,以及西元十四到十七世紀,人文主義者對古希臘文化的推崇、研究和體現的文藝復興運動。電視上在銀行前擠兌的憔悴的民眾,徘徊於街巷的憤怒的失業青年,還有緊皺眉頭、個個苦瓜臉的官員,好像怎麼樣都無法跟美麗的希臘雅典連結在一起。
我從小被教育「中國有五千年文化」、「中國地大物博」、「中國是偉大的國家」,孔孟儒家思想深根地固的溶在血液中,「我們是中國人」到我24歲出國留學前,從未被懷疑過。
1978年秋,初到德國,在柏林工業大學音樂學研究所註冊。這座大學是個非常國際化的大學,到處都看得到外國學生,因為我先被排到德文班(為已獲入學許可的外籍生所開),短短數星期中,就接觸到來自土耳其、伊朗、韓國、日本、香港、義大利、荷蘭、印尼、英國等國同學。大家寒暄,第一句話都會問「你叫甚麼名字、來自哪裡」。我通常會說,我是中國人,來自台灣。同學中有一些很清楚台灣和中國分屬兩個不同政權的,就會跟我聊起來。漸漸的,我就直接說我來自台灣。當時純粹覺得,自己跟對岸的人很不相同,特別是不想被認為是共產黨派出來的。因為那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結束文化大革命,國際上對其之普遍觀感是:慘絕人寰的世紀文化大浩劫,中共被認為是獨裁專制、沒有文化的統治者,中國人也被認為是貧窮、落後。雖然,我不願意被貼上來自中國的標籤,但是我仍認為自己是「Chinese」。
從「我是中國人」到「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是個漫長的階段。我進入柏林工業大學後,被要求修三個學科,於是另選擇了自由大學的民族音樂學和文化人類學(Ethnologie,相當於cultural anthropology)。這兩個研究所的課程打開了我的視野,從狹隘的只推崇西方古典音樂,延伸到尊敬、喜愛各地的民族音樂,如非洲的擬語言化的鼓樂、拉丁美洲熱情的舞蹈音樂、印度綿延不絕的西塔琴音樂,或是印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銅鑼樂隊文化,甚至大洋洲的音樂等。文化人類學的課程,我從歐洲的民族遷徙,學到了所謂的「純正的血統」幾乎已蕩然無存(除非我們還能發現與世隔離、封閉幾千年的民族)。也從各種實際的文化現象,看到了各種文化的獨特性,如婚喪禮俗排場與禁忌,不管其表現形式如何,各種禮俗都有其歷史淵源、傳統價值和生命意義;我也認識到因為人類的接觸,文化相互影響、融合和再生,如同國人所熟知的飲茶文化,在英國、日本、中國、越南等地,都各異其趣,自成一格。
台灣學界以及社會上,老愛用「漢人」、「漢文化」,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誰是漢人」?「漢文化」如何定義?都應嚴肅以待。像以弓拉奏的胡琴這種樂器,遍佈世界各地,在北非、中東、東南亞稱rebab(或拼成rabab,rebap等),伊拉克稱joza;而中國各地有京胡、椰胡、板胡、二胡、南胡等,在台灣有殼仔弦、大筒弦、胖胡等各種型制和音樂功能。這種樂器和它所承載的音樂文化,非常多元,稱為「漢文化」值得商榷。其他很多文化現象也有類似的狀況,如果我們不能說,胡琴是漢文化,那麼「飲茶文化」也不是漢化文專屬。服飾方面,雖然很多華人喜歡以旗袍為中國傳統服裝自居,旗袍顧名思義是「旗人之袍」,是不折不扣的滿人服飾,更不能稱是「漢文化」了。
種種的衝擊,令我體認到,崇尚巴赫、貝多芬、歌德,聽古典音樂、讀德國文學,不必然要成為德國人;心儀希臘文化,體會其古典哲學、美學,不必然要成為希臘人;深受孔孟儒道學說浸淫,幾乎天天引用古人哲言,也不必然非做中國人不可。所有的古文明,都是全世界的珍貴遺產,都能滋養我們,即使出生在新生的國家,也一樣能吸收學習,像美國、澳洲、紐西蘭。台灣,也一樣。
台灣是我的故鄉,育我、養我,數百年來,這塊土地上的前輩,懷著理想,用他們的鮮血、勞力、傻勁,犧牲打拼,打造出這樣美麗的家園,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吃香喝辣好心酸
秦靖
李艷秋認為,星雲對台灣的貢獻卓越,卻在近廿年來的去中國化氛圍中被貼上「統派外省人」的標籤,直言賣台親中的帽子常常被戴在外省人的頭上,這是外省人的心酸!
首先,筆者小時候填寫祖籍為福建省,從哪一代祖先開始移居來台灣,筆者父親也弄不清楚,只知道很久很久以前祖先來自於福建。在那時國民黨大中國思想的洗腦下,有著「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標籤,那是國民黨用來維繫政權的手段。但隨著時代不斷地進步,台灣意識逐漸覺醒,現在的人們根本鮮少提及「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字眼,頂多只有「台灣人」與「中國人」的國家認同歧異。李艷秋活在台灣數十年,思想卻停留在國民黨威權統治年代,這是她個人的悲哀,不是全體外省人的心酸。
其次,星雲法師被批判為「政治和尚」,不是外省人的標籤所致,而是他那搖擺逢迎的政治立場,早已不符合出家人應有的慈悲胸懷。星雲立足台灣土地,吃台灣米、喝台灣水,卻屢屢淪為中國統戰的樣板。而他口中說出的「媽祖婆」、「觀世音」種種爭議,不是外界抹黑所致,字字句句都是他想要沾染政治所引發而來,自然也無關外省人的心酸。
最後,你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這個答案取決於台灣民眾個人的思想信仰與台灣認同感。星雲或李艷秋想當中國人,筆者可以理解尊重,但星雲無權越俎代庖地說出,「請洪秀柱領導我們台灣的大家都做中國人」的話語。何況,李艷秋女士在台灣吃香喝辣數十年,談外省人的心酸,恐怕名不副實,沒有任何的說服力!
(作者為台南市民)
李艷秋認為,星雲對台灣的貢獻卓越,卻在近廿年來的去中國化氛圍中被貼上「統派外省人」的標籤,直言賣台親中的帽子常常被戴在外省人的頭上,這是外省人的心酸!
首先,筆者小時候填寫祖籍為福建省,從哪一代祖先開始移居來台灣,筆者父親也弄不清楚,只知道很久很久以前祖先來自於福建。在那時國民黨大中國思想的洗腦下,有著「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標籤,那是國民黨用來維繫政權的手段。但隨著時代不斷地進步,台灣意識逐漸覺醒,現在的人們根本鮮少提及「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字眼,頂多只有「台灣人」與「中國人」的國家認同歧異。李艷秋活在台灣數十年,思想卻停留在國民黨威權統治年代,這是她個人的悲哀,不是全體外省人的心酸。
其次,星雲法師被批判為「政治和尚」,不是外省人的標籤所致,而是他那搖擺逢迎的政治立場,早已不符合出家人應有的慈悲胸懷。星雲立足台灣土地,吃台灣米、喝台灣水,卻屢屢淪為中國統戰的樣板。而他口中說出的「媽祖婆」、「觀世音」種種爭議,不是外界抹黑所致,字字句句都是他想要沾染政治所引發而來,自然也無關外省人的心酸。
最後,你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這個答案取決於台灣民眾個人的思想信仰與台灣認同感。星雲或李艷秋想當中國人,筆者可以理解尊重,但星雲無權越俎代庖地說出,「請洪秀柱領導我們台灣的大家都做中國人」的話語。何況,李艷秋女士在台灣吃香喝辣數十年,談外省人的心酸,恐怕名不副實,沒有任何的說服力!
(作者為台南市民)
台灣人甘住豬舍?
潘翰聲
廿四日立法院舉辦「景觀法」公聽會,場外有各大學景觀系所師生、學界、公會,與土木、結構、大地等技師公會分庭抗禮。
一九九五年德國明鏡週刊報導「台灣人民生活在豬舍中」,引起廣泛討論,今天台灣的生活環境有變好多少嗎?最近「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朗朗上口,會不會其實是因為,我們的景觀醜斃了,只能用人情味來包裝呢?
許多網友大量分享日治時期各城市街景,與當下同一地點的對照,從天堂到地獄,實在令人難堪。海外觀光客,從桃園國際機場出關後,高速公路沿線盡是休耕的荒蕪農地上,散置著鐵皮工廠和大型T霸招牌;從一○一往下看也是雜亂的屋頂違建,到了鄉村或郊山登高望遠,各種人為破壞的癩痢山頭,實難擠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歷史風貌的首都核心區,台北植物園漸漸成為財團的後花園,甚至是豪宅包圍的中庭,豪宅一品苑擋住了總督府/總統府,清代的布政使司衙門的天際線也被破壞,找不到一片完整的藍天當背景。更不用說,醜陋的大巨蛋擠壓在松山菸廠、國父紀念館兩大重要歷史景觀中間。現在大故宮擴建計畫還要把廣場開膛剖肚……破壞進行式,罄竹難書!
台灣人辛苦賺錢,然後花大錢去歐美日觀光。為什麼不好好把自己的家園弄漂亮,活得有尊嚴呢?這樣也才賺得到永續的綠色觀光財。況且,保護景觀也是保護我們的山林水土,以及我們生存的空間,防範災害發生於未然。
另一方面,景觀法將創造更多「綠領工作」。與空間相關的專業,都已經有專業的職業技術人員專法,包括建築師、都市計畫技師、土木技師、大地結構技師等,獨缺景觀師。景觀法和景觀師法,並不是景觀師要搶原有技師的工作,而是要把餅做大,做得更好吃。空間專業的各領域息息相關,在高等教育多強調「專業的通才教育」,所有空間專業者,應該專業分工、通力合作,而非互相掣肘。
「環境沒章法,需要景觀法」,已經停擺二、三十年的景觀法,這屆立委任期的最後一個會期再不通過,台灣的環境還要繼續擺爛嗎?
(作者為樹黨策略長)
廿四日立法院舉辦「景觀法」公聽會,場外有各大學景觀系所師生、學界、公會,與土木、結構、大地等技師公會分庭抗禮。
一九九五年德國明鏡週刊報導「台灣人民生活在豬舍中」,引起廣泛討論,今天台灣的生活環境有變好多少嗎?最近「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朗朗上口,會不會其實是因為,我們的景觀醜斃了,只能用人情味來包裝呢?
許多網友大量分享日治時期各城市街景,與當下同一地點的對照,從天堂到地獄,實在令人難堪。海外觀光客,從桃園國際機場出關後,高速公路沿線盡是休耕的荒蕪農地上,散置著鐵皮工廠和大型T霸招牌;從一○一往下看也是雜亂的屋頂違建,到了鄉村或郊山登高望遠,各種人為破壞的癩痢山頭,實難擠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歷史風貌的首都核心區,台北植物園漸漸成為財團的後花園,甚至是豪宅包圍的中庭,豪宅一品苑擋住了總督府/總統府,清代的布政使司衙門的天際線也被破壞,找不到一片完整的藍天當背景。更不用說,醜陋的大巨蛋擠壓在松山菸廠、國父紀念館兩大重要歷史景觀中間。現在大故宮擴建計畫還要把廣場開膛剖肚……破壞進行式,罄竹難書!
台灣人辛苦賺錢,然後花大錢去歐美日觀光。為什麼不好好把自己的家園弄漂亮,活得有尊嚴呢?這樣也才賺得到永續的綠色觀光財。況且,保護景觀也是保護我們的山林水土,以及我們生存的空間,防範災害發生於未然。
另一方面,景觀法將創造更多「綠領工作」。與空間相關的專業,都已經有專業的職業技術人員專法,包括建築師、都市計畫技師、土木技師、大地結構技師等,獨缺景觀師。景觀法和景觀師法,並不是景觀師要搶原有技師的工作,而是要把餅做大,做得更好吃。空間專業的各領域息息相關,在高等教育多強調「專業的通才教育」,所有空間專業者,應該專業分工、通力合作,而非互相掣肘。
「環境沒章法,需要景觀法」,已經停擺二、三十年的景觀法,這屆立委任期的最後一個會期再不通過,台灣的環境還要繼續擺爛嗎?
(作者為樹黨策略長)
知識與教養
李登輝在卸任總統十五年後,再出版《新‧台灣的主張》。先於日本出版日文版,再於台灣發行中文版,都引起關注。他對「學習日本精神」、「邁向台灣民主化的道路」、「邁向新台灣人的時代」以及「日本與台灣的國防論」,提出了許多見證的紀錄和思考的見解。相對於馬英九的經常「傻笑」、陳水扁的「直白」,反差大矣!
比起李登輝,他的繼任者:陳水扁和馬英九,分別屬於本土的民進黨和外來的中國國民黨。在文化深度都相形遜色,反映的正是日本時代教養教育和中國時代無教養或反教養教育的極大反差。只著重三民主義、四書五經的表面性愚民教育的戰後大部份知識人,相對於遍讀世界文學、哲學經典名著的戰前知識人,差多矣!
台灣在日治時期,與朝鮮(現南韓及北朝鮮)一樣在被殖民的情境中追尋近、現代化,但戰後的台灣在迷惘中成為「祖國」的俘虜,倒退進入前近代的文化性。二二八事件是一種文化衝突,日治時期養成的精英大多被消滅,同世代的連震東…等,就是踏在許多台灣亡魂之上,成為國民黨中國類殖民統治團隊、以權力的侍從助紂為虐的。這些侍從們的本質是什麼?看看連戰現在看中國共產黨比中國國民黨重,甚至搬出什麼民族論掩護政治的二心,就知道了。
陳水扁、馬英九,都是台大法律人。李登輝同時代,他和(農)經濟學者與法律學者劉慶瑞、政治學者彭明敏,也都在台大相互輝映。彭明敏因一九六四年發表〈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不得不多年流亡他國;對制新憲有想法的劉慶瑞,同年因病辭世。彭、劉兩人青年時代都發表許多文學譯作和論述。他們在大學前,在日制高等學校或中學時期都飽讀「岩波文庫」數百冊,奠定知識人的條件;也就是這種條件,讓戰後台灣的中國時代相對成為思想的真空和精神的稀薄。
中國國民黨在它挾持的政權以及國家都面臨崩解的時候,仍然思思念念想要修改中學生課綱,硬要教育出它的黨國之徒,而不是教育善美與真實的人。它的種種黨國的虛幻中國主張,暴露出這個一九四九年亡於中國共產黨、寄託在台灣這塊土地的統治權力構造粗暴與輕鄙性格。國民黨中國在台灣,從被歡迎到被厭惡,從未反省;自己顛覆自己,還連累台灣,無可救藥。新時代新世代的台灣人,要重視知識與教養的文化力。
(作者李敏勇,詩人)
比起李登輝,他的繼任者:陳水扁和馬英九,分別屬於本土的民進黨和外來的中國國民黨。在文化深度都相形遜色,反映的正是日本時代教養教育和中國時代無教養或反教養教育的極大反差。只著重三民主義、四書五經的表面性愚民教育的戰後大部份知識人,相對於遍讀世界文學、哲學經典名著的戰前知識人,差多矣!
台灣在日治時期,與朝鮮(現南韓及北朝鮮)一樣在被殖民的情境中追尋近、現代化,但戰後的台灣在迷惘中成為「祖國」的俘虜,倒退進入前近代的文化性。二二八事件是一種文化衝突,日治時期養成的精英大多被消滅,同世代的連震東…等,就是踏在許多台灣亡魂之上,成為國民黨中國類殖民統治團隊、以權力的侍從助紂為虐的。這些侍從們的本質是什麼?看看連戰現在看中國共產黨比中國國民黨重,甚至搬出什麼民族論掩護政治的二心,就知道了。
陳水扁、馬英九,都是台大法律人。李登輝同時代,他和(農)經濟學者與法律學者劉慶瑞、政治學者彭明敏,也都在台大相互輝映。彭明敏因一九六四年發表〈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不得不多年流亡他國;對制新憲有想法的劉慶瑞,同年因病辭世。彭、劉兩人青年時代都發表許多文學譯作和論述。他們在大學前,在日制高等學校或中學時期都飽讀「岩波文庫」數百冊,奠定知識人的條件;也就是這種條件,讓戰後台灣的中國時代相對成為思想的真空和精神的稀薄。
中國國民黨在它挾持的政權以及國家都面臨崩解的時候,仍然思思念念想要修改中學生課綱,硬要教育出它的黨國之徒,而不是教育善美與真實的人。它的種種黨國的虛幻中國主張,暴露出這個一九四九年亡於中國共產黨、寄託在台灣這塊土地的統治權力構造粗暴與輕鄙性格。國民黨中國在台灣,從被歡迎到被厭惡,從未反省;自己顛覆自己,還連累台灣,無可救藥。新時代新世代的台灣人,要重視知識與教養的文化力。
(作者李敏勇,詩人)
蚊子 蟑螂 國民黨
《財訊》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台大醫學院上課時,學生幫他整理出的「柯語錄」,裡面就有「我生平最討厭三樣東西:蚊子、蟑螂、國民黨」。
其實拿蚊子、蟑螂和國民黨相提並論是有點離譜,因為蚊子、蟑螂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上億年,而國民黨只不過存在一百年而已,而且眼看著明年政黨輪替後就要泡沫化了,其實在政黨登記的名稱他應該是中國國民黨,怎麼會生存在台灣本來就有些奇怪。
可以預見蚊子、蟑螂將繼續存在很久,跟地球共存。全球已知共有三千五百種蚊子,其中只有數百種會叮咬人類,牠們遍及世界各大洲、各種棲息地,也是許多生態系裡的重要成員。墨菲表示,蚊子在地球已生存逾一億年,與許多物種一同演進,消滅蚊子會讓掠食者失去獵物、讓植物失去傳粉昆蟲;美國德州大學生物學教授指出,大多數蟑螂靠腐敗的有機物維生,這些物質裡含有大量氮元素,蟑螂食用這些有機物後,會透過糞便把含氮有機物排放到土壤中,再由植物利用。假如蟑螂滅絕,將對地球的氮循環造成嚴重破壞。
然而國民黨的存在,雖然他自己標榜健全、清廉、民主,然而在許多台灣人民的眼中,他卻是一個貪腐又擁有超多黨產的不民主政黨,不知道國民黨的用處是什麼?
(作者為退休高中教師)
其實拿蚊子、蟑螂和國民黨相提並論是有點離譜,因為蚊子、蟑螂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上億年,而國民黨只不過存在一百年而已,而且眼看著明年政黨輪替後就要泡沫化了,其實在政黨登記的名稱他應該是中國國民黨,怎麼會生存在台灣本來就有些奇怪。
可以預見蚊子、蟑螂將繼續存在很久,跟地球共存。全球已知共有三千五百種蚊子,其中只有數百種會叮咬人類,牠們遍及世界各大洲、各種棲息地,也是許多生態系裡的重要成員。墨菲表示,蚊子在地球已生存逾一億年,與許多物種一同演進,消滅蚊子會讓掠食者失去獵物、讓植物失去傳粉昆蟲;美國德州大學生物學教授指出,大多數蟑螂靠腐敗的有機物維生,這些物質裡含有大量氮元素,蟑螂食用這些有機物後,會透過糞便把含氮有機物排放到土壤中,再由植物利用。假如蟑螂滅絕,將對地球的氮循環造成嚴重破壞。
然而國民黨的存在,雖然他自己標榜健全、清廉、民主,然而在許多台灣人民的眼中,他卻是一個貪腐又擁有超多黨產的不民主政黨,不知道國民黨的用處是什麼?
(作者為退休高中教師)
一個中國與中國人
在戰後國際關係史上,所謂「一個中國」和「中國人」的概念,對台灣和台灣人是最殘酷的不公不義,那是外來獨裁政權強加的立場,並被強權用來應付中國的藉口,不合新世代台灣人的主張。
幾十年來,美國應付中國提出的台灣問題,不外乎重申美中「三公報」的「一個中國」政策未變;但「三公報」中出爐最早的「上海公報」,距今已四十三年,時空背景全非,這兩個概念已失去意義。
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在國共內戰失敗,流亡台灣,自命代表中國「正統」,做為佔領及戒嚴統治台灣的根據,並灌輸台灣人「是中國人」的觀念。它拒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與中共政權誓不兩立。
在戒嚴統治下,台灣人民遭受洗腦與壓制,並沒有表達意志的自由,而急於要「聯合中國、制衡蘇聯」的尼克森,為應付中國要求,在「上海公報」油腔滑調,認為既然兩岸「所有中國人」都主張「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對此便不詰難。
這兩個概念醜陋地強暴台灣民意,與民主台灣呈現的真實民意完全不符。最新台灣民調顯示:自認是台灣人者達六十%,自認是中國人的只有三.三%;主張「互不相隸屬,各自主權獨立」者近六十四.九趴。
既然台灣只有三.三%的人自認是中國人,主張所謂「統一」者只有十三趴,可見所謂「所有中國人」都主張「一個中國」的說法錯誤,或以極少數統派主張強暴台灣多數民意。
美國應還給台灣人民一個公道,揚棄在台灣受外來國民黨戒嚴統治、人民沒有聲音時制定的政策,接受民主化後台灣人民的國家認同及主張。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幾十年來,美國應付中國提出的台灣問題,不外乎重申美中「三公報」的「一個中國」政策未變;但「三公報」中出爐最早的「上海公報」,距今已四十三年,時空背景全非,這兩個概念已失去意義。
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在國共內戰失敗,流亡台灣,自命代表中國「正統」,做為佔領及戒嚴統治台灣的根據,並灌輸台灣人「是中國人」的觀念。它拒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與中共政權誓不兩立。
在戒嚴統治下,台灣人民遭受洗腦與壓制,並沒有表達意志的自由,而急於要「聯合中國、制衡蘇聯」的尼克森,為應付中國要求,在「上海公報」油腔滑調,認為既然兩岸「所有中國人」都主張「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對此便不詰難。
這兩個概念醜陋地強暴台灣民意,與民主台灣呈現的真實民意完全不符。最新台灣民調顯示:自認是台灣人者達六十%,自認是中國人的只有三.三%;主張「互不相隸屬,各自主權獨立」者近六十四.九趴。
既然台灣只有三.三%的人自認是中國人,主張所謂「統一」者只有十三趴,可見所謂「所有中國人」都主張「一個中國」的說法錯誤,或以極少數統派主張強暴台灣多數民意。
美國應還給台灣人民一個公道,揚棄在台灣受外來國民黨戒嚴統治、人民沒有聲音時制定的政策,接受民主化後台灣人民的國家認同及主張。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觀世音、媽祖婆和無卵頭家
最近,媽祖婆、觀世音滿天飛,選舉變成「封神榜」。
「人要生活,神要香火。」說穿了,神仙比凡人更需要香火,這場選舉,民意就是香火,倘若得不到民意加持,就算神佛再世,結果也是一場空。
媽祖婆也好,觀世音也好,都須入世接受民意檢驗,而且要有風度,別輸了就罵別人是「民粹」;假如「嘸尬意輸ㄝ感覺」,那就翻讀上回小英敗選之夜的感言罷!那篇文章連中國人都深受感動,是洪秀柱應該預習的功課。
為了波卡、為了戴季全,柯文哲元氣大傷;柯P常為了幫部屬扛,弄得自己一身傷。像北市警中正一分局分局長張奇文逮捕記者後,居然限制記者發照片,不准和報社通電話,搞得報社半夜收不到新聞照片,也不知記者的人身安危,這種解嚴以來最嚴重的侵犯新聞自由和人權,柯P竟然也幫張奇文扛。
扛過張奇文、戴季全之後,柯P還要再扛幾次?執政是要建立責任政治,而非被部屬利用「義氣」挾持,想想電影《艋舺》那句台詞「義氣是三小?」柯P應該懂。
一九八九年有一部台灣電影,由陳松勇、馬如風、陸小芬主演,徐進良導演,描述澎湖流行一種怪病,患者陰囊腫大數十倍,大到走路時會左右甩動,外觀不雅、也妨礙行動,許多男人忍痛割掉陰囊,就此斷了「香火」。
這使人聯想到國民黨的處境。「中華民國」本是國民黨專屬的「香火」,自從遭馬英九注射「一中各表」的病毒後,「一中」不斷腫大,「各表」縮到看不見,中華民國主權宛如被閹割;一旦這個法統香火的子孫袋不保,國民黨政權的胯下就會一片涼颼颼,剛好符合那部電影的片名—《無卵頭家》。
(莊榮宏)
「人要生活,神要香火。」說穿了,神仙比凡人更需要香火,這場選舉,民意就是香火,倘若得不到民意加持,就算神佛再世,結果也是一場空。
媽祖婆也好,觀世音也好,都須入世接受民意檢驗,而且要有風度,別輸了就罵別人是「民粹」;假如「嘸尬意輸ㄝ感覺」,那就翻讀上回小英敗選之夜的感言罷!那篇文章連中國人都深受感動,是洪秀柱應該預習的功課。
為了波卡、為了戴季全,柯文哲元氣大傷;柯P常為了幫部屬扛,弄得自己一身傷。像北市警中正一分局分局長張奇文逮捕記者後,居然限制記者發照片,不准和報社通電話,搞得報社半夜收不到新聞照片,也不知記者的人身安危,這種解嚴以來最嚴重的侵犯新聞自由和人權,柯P竟然也幫張奇文扛。
扛過張奇文、戴季全之後,柯P還要再扛幾次?執政是要建立責任政治,而非被部屬利用「義氣」挾持,想想電影《艋舺》那句台詞「義氣是三小?」柯P應該懂。
一九八九年有一部台灣電影,由陳松勇、馬如風、陸小芬主演,徐進良導演,描述澎湖流行一種怪病,患者陰囊腫大數十倍,大到走路時會左右甩動,外觀不雅、也妨礙行動,許多男人忍痛割掉陰囊,就此斷了「香火」。
這使人聯想到國民黨的處境。「中華民國」本是國民黨專屬的「香火」,自從遭馬英九注射「一中各表」的病毒後,「一中」不斷腫大,「各表」縮到看不見,中華民國主權宛如被閹割;一旦這個法統香火的子孫袋不保,國民黨政權的胯下就會一片涼颼颼,剛好符合那部電影的片名—《無卵頭家》。
(莊榮宏)
快樂的人會讓別人也快樂。 Whoever is happy will make others happy too.
快樂的人會讓別人也快樂。 Whoever is happy will make others happy too.
德國作家 安妮法蘭克 Anne Frank
德國作家 安妮法蘭克 Anne Frank
9/25/2015
頭腦思考,心靈感知。The head thinks. The heart knows.
頭腦思考,心靈感知。The head thinks. The heart knows.
美國作家歐格拉魯 Rasheed Ogunlaru
美國作家歐格拉魯 Rasheed Ogunlaru
9/23/2015
堅持不懈不是一個長跑,而是一個接著一個的短跑。"Perseverance is not a long race; it is many short races one after another."
堅持不懈不是一個長跑,而是一個接著一個的短跑。─沃爾特艾略特(Walter Elliot),著名蘇格蘭政治家
"Perseverance is not a long race; it is many short races one after another."
"Perseverance is not a long race; it is many short races one after another."
沒有人會為你完成夢想,無論透過眼淚、歡笑或其它方法,他們可以提供想法或方向,但最終你必須獨自完成,你得想出自己的目標以及抵達的最佳路徑,因為沒有人比你更清楚。“No one ever accomplishes your dreams for you, regardless of tears, fits, or any other means of manipulation. They can give you ideas and direction, but in the end, you have to do it alone. You must figure out your own destination and the best route to get there because no one else knows the way.”
“No one ever accomplishes your dreams for you, regardless of tears, fits, or any other means of manipulation. They can give you ideas and direction, but in the end, you have to do it alone. You must figure out your own destination and the best route to get there because no one else knows the way.”
– Nadia Comaneci, Gymnast
「沒有人會為你完成夢想,無論透過眼淚、歡笑或其它方法,他們可以提供想法或方向,但最終你必須獨自完成,你得想出自己的目標以及抵達的最佳路徑,因為沒有人比你更清楚。」– 納迪婭·埃列娜·柯曼妮奇 (體操選手)
納迪婭·埃列娜·柯曼妮奇 (1961- ) 是羅馬尼亞體操選手,第一位在奧運體操項目中獲得滿分 10 分的人,共贏得 5 面奧運金牌,另外 3 度蟬聯歐洲錦標賽全能冠軍,有「體操皇后」的美譽。
– Nadia Comaneci, Gymnast
「沒有人會為你完成夢想,無論透過眼淚、歡笑或其它方法,他們可以提供想法或方向,但最終你必須獨自完成,你得想出自己的目標以及抵達的最佳路徑,因為沒有人比你更清楚。」– 納迪婭·埃列娜·柯曼妮奇 (體操選手)
納迪婭·埃列娜·柯曼妮奇 (1961- ) 是羅馬尼亞體操選手,第一位在奧運體操項目中獲得滿分 10 分的人,共贏得 5 面奧運金牌,另外 3 度蟬聯歐洲錦標賽全能冠軍,有「體操皇后」的美譽。
人一般而言,天生的能力對他影響不大 – 他如何造就自己決定他的人生。“A man, as a general rule, owes very little to what he is born with – a man is what he makes of himself.”
“A man, as a general rule, owes very little to what he is born with – a man is what he makes of himself.”
– Alexander Graham Bell, Inventor
「人一般而言,天生的能力對他影響不大 – 他如何造就自己決定他的人生。」– 亞歷山大‧貝爾 (發明家)
亞歷山大‧貝爾 (1847-1922) 是發明電話的科學家,之後在光學通信、水翼船及航太學的研究也有突破性的發現,在人類史上極有影響力,也是「 國家地理協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的創辦人之一。
– Alexander Graham Bell, Inventor
「人一般而言,天生的能力對他影響不大 – 他如何造就自己決定他的人生。」– 亞歷山大‧貝爾 (發明家)
亞歷山大‧貝爾 (1847-1922) 是發明電話的科學家,之後在光學通信、水翼船及航太學的研究也有突破性的發現,在人類史上極有影響力,也是「 國家地理協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的創辦人之一。
聰明但沒有抱負,有如沒有翅膀的鳥。“Intelligence without ambition is a bird without wings.”
“Intelligence without ambition is a bird without wings.”
– Salvador Dali, Artist
「聰明但沒有抱負,有如沒有翅膀的鳥。」– 薩爾瓦多·達利 (藝術家)
薩爾瓦多·達利 (1904-1989) 是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與畢卡索和馬蒂斯一同被認為是 20 世紀最有代表性的 3 位藝術家,其畫風給人觸目驚心的感覺,同時涉足電影、雕塑和攝影藝術,最知名的作品是 1931 年完成的《記憶的永恆》。
– Salvador Dali, Artist
「聰明但沒有抱負,有如沒有翅膀的鳥。」– 薩爾瓦多·達利 (藝術家)
薩爾瓦多·達利 (1904-1989) 是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與畢卡索和馬蒂斯一同被認為是 20 世紀最有代表性的 3 位藝術家,其畫風給人觸目驚心的感覺,同時涉足電影、雕塑和攝影藝術,最知名的作品是 1931 年完成的《記憶的永恆》。
最適合老年人居住的國家是……
日本經濟新聞 高橋里奈 紐約 報導
除老年人的健康狀態以外,國際助老會還根據老年人的退休金、就業、公共交通工具的便利性等數據,對96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調查。排名前十的亞洲國家只有日本。在該調查開始實施的2013年,日本排在第10位,2014年第9,排名不斷上升。日本老年人不僅在健康狀態方面,就業指標等也受到好評。
此外,中國排名第52,韓國第60。老年人收入較低産生消極影響。美國排在日本之後,位居第9。排名最末位的國家是阿富汗。
習近平接受《華爾街日報》書面採訪全文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啟程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前接受了《華爾街日報》的書面採訪。以下是書面採訪全文:
圖片來源:lintao zhang/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本月早些時候,北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一個簽字儀式。
一、在您的領導下,中國在推動新的經濟和安全安排方面表現得十分活躍,尤其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更是取得明顯進展。中國是否正在有意將此前以美國為主的全球治理結構加以調整使其更向中國傾斜?
習近平:全球治理體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獨自掌握。中國沒有這種想法,也不會這樣做。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一直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
世界上很多有識之士都認為,隨著世界不斷發展變化,隨著人類面臨的重大跨國性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有必要對全球治理體制機制進行相應的調整改革。這種改革並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創新完善。“窮則變,變則通。”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世界,都需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保持活力。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符合世界各國的普遍需求。中美在全球治理領域有著廣泛共同利益,應該共同推動完善全球治理體系。這不僅有利於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合作,也有利於雙方合作推動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
中國幾十年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際合作。因此,我們應該為國際發展事業作出貢獻,很多發展中國家朋友對中國提出了這方面的強烈願望。建立亞投行,主要是為滿足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以及亞洲各國在深化合作方面的願望。據世行、亞開行測算,2010年到2020年,亞洲地區每年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達8000億美元。亞投行可以為這種需求多提供一種資金投入選擇,因而受到亞洲國家和國際社會歡迎。面對這麼大的需求,亞投行只是一個渠道,不可能包打天下。亞投行是一個開放和包容的多邊開發機構,將同現有多邊開發銀行相互補充。除了域內國家,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也都加入了亞投行。中方歡迎美國參與亞投行,從一開始我們就是這個態度。
我不認為世界上哪個國家可以使全球治理結構向自己傾斜,也不認為這樣做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全球治理結構如何完善,應該由各國共同來決定。聯合國馬上就要舉行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中國願同廣大成員國一道,推動建設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完善全球治理結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中國在處理地區和國際事務方面越來越自信,從中東到非洲到朝鮮半島都是如此。中美在哪些領域利益一致,在哪些領域又存在分歧?中方如何看待最近達成的伊朗核協議?您是否擔心朝鮮的核野心?
習近平: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願意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努力。當今世界,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只有世界好,中國才能好。在推動世界經濟復蘇、政治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應對各種全球性問題和挑戰等方面,中國都沒有缺席。這是國際社會的希望,也是中國的責任。
中美兩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肩負著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與安全的重要責任,存在廣泛共同利益。中方願同美方攜手應對重大全球和地區性問題,己經做了很多事,還將繼續做下去。中美在應對朝核、伊朗核、巴以和談、南蘇丹、氣候變化、重大傳染性疾病等一系列國際和地區問題及全球性挑戰方面開展了密切協調和合作。當然,中美在處理一些問題時思路和方法並不完全一致,有不同才能相互補益,找到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
在處理國際和地區事務時,中國堅持平等、公平、正義,倡導以和為貴,主張通過和平談判政治解決有關問題。處理國際和地區事務,應該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立場和政策,說公道話,辦公道事。我們不讚成強行幹涉別國內政,認為很多事情應該商量著辦。不管遇到多麼大的困難、多麼復雜的情況,國際社會都應該堅定信心,持之以恆堅持和平努力。
伊朗核問題政治解決取得重大成果,中美為此進行了共同努力。這說明我們的主張和方法是有效的。中方將同各方一道,推動全面協議得到有效落實。
中方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立場是堅定的、明確的,同時我們認為應該通過和平手段實現半島無核化、維護半島和平穩定。當前,半島局勢復雜敏感。中方願同美方及相關各方繼續就妥善處理半島事務、實現東北亞地區長治久安等問題保持密切溝通和協調。
三、中國夢是您就職後最早提出的概念之一,這個提法現在在中國很流行,同時也讓人想起我們在美國常會提到的美國夢。您曾經說過,中國夢是強國夢也是強軍夢。您覺得中國夢和美國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習近平:中國夢最根本的是實現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關於這個問題,需要從歷史和現實兩個向度來認識。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經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社會動盪、外族侵略、戰爭磨難,但中國人民始終自強不息、頑強鬥爭,從未放棄對美好夢想的向往和追求。看待當今中國,一定要深刻認識中國近代以後所遭受的民族苦難,一定要深刻認識這種長期的民族苦難給中國人民精神世界帶來的深刻影響。所以我們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夢不是鏡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號,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國人民心中。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夢想。有夢想才有希望。上次訪美時,我在艾奧瓦州馬斯卡廷的老朋友們也向我提起他們的夢想。我深深感到,各國人民包括美國人民都對未來有著共同夢想:世界和平,社會安寧,生活富足。當然,由於歷史文化、發展階段的不同,中國夢、美國夢以及其他國家人民的夢想內涵不盡相同,實現的具體途徑和方式也可能不完全一樣。條條大路通羅馬。各國人民對夢想的追求,不論有什麼異同,都是激勵他們頑強奮鬥的強大動力,也為中美合作和各國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
四、中美兩國間的關系近年來受到諸多問題的困擾,如南海島礁建設、網絡間諜、美國跨國公司認為在華業務受到不平等待遇等問題。在美國國內一些人甚至提出要對中國採取新的遏制政策。您如何回應這些涉及中國的批評意見?您認為維系中美關系的重要因素是什麼?如何能使得兩國之間的紐帶更加緊密?
習近平:看待中美關系,要看大局,不能只盯著兩國之間的分歧,正所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中美兩國經濟總量佔世界三分之一、人口佔世界四分之一、貿易總量佔世界五分之一。這兩個“大塊頭”不合作,世界會怎樣?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中美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2013年夏天,我同奧巴馬總統在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會晤,作出共同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戰略抉擇,其核心內容就是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兩年多來,圍繞這一共識,兩國各領域交流合作日益深化,水平不斷提升,雙方就幾乎所有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及全球性挑戰保持著密切有效的溝通和協調。事實証明,中美兩國利益己日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兩國關系發展不僅造福兩國人民,也有力促進了亞太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發展。
當然,一個家庭還會有這樣那樣的矛盾,中美兩國難免會存在一些分歧。雙方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聚同化異,尊重和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對可以解決的問題,雙方要相向而行,共同努力加以解決。對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要以建設性方式善加管控,防止激化或升級,防止對兩國總體關系和符合兩國人民利益的合作大局造成幹擾。
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我們對此有著充足的歷史和法理依據。中國對南沙部分駐守島礁進行了相關建設和設施維護,不影響也不針對任何國家,不應過度解讀。中方島礁建設主要是為了改善島上人員工作生活條件,並提供相應國際公共產品服務,也有助於進一步維護南海航行自由和安全。
中國是網絡安全的堅定維護者。中國是黑客攻擊的受害國。中國政府不會以任何形式參與、鼓勵或支持企業從事竊取商業秘密行為。不論是網絡商業竊密,還是對政府網絡發起黑客攻擊,都是違法犯罪行為,都應該根據法律和相關國際公約予以打擊。中美雙方在網絡安全上有共同關切,我們願同美方加強合作。
我將同奧巴馬總統就雙邊關系和國際形勢深入交換意見,並廣泛接觸美國各界人士,共商進一步發展中美關系大計,希望這次訪問能向國際社會發出中美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積極信息。
五、中國在亞洲地區軍事實力和軍事行動的擴張引起了美國政府關注以及部分亞洲國家擔憂。您能否給我們解釋一下中國的意圖?美國及其盟友在亞洲的軍事構架是否讓中國缺乏安全感?美國政府是否應該做些事情以照顧中國的安全利益?
習近平:中國歷來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和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中國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並不是為了窮兵黯武,我們沒有這個想法。在國土之外,中國在亞洲沒有任何軍事基地,沒有任何駐軍。中國是一個大國,領土、領海、領空廣闊,具有漫長的邊界線,需要對國防建設保持一定投入,也需要保持適度規模的軍隊。為表明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的決心,我不久前宣布中國將裁軍30萬。中國早就承諾永遠不搞擴張、永遠不稱霸。歷史已經証明並將繼續証明這一點。
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中國軍隊在亞丁灣護航、打擊海盜、參與敘利亞化學武器外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軍隊在周邊最多的行動,就是應邀幫助一些國家應對自然災害。中國軍隊將在力所能及范圍內向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安全產品。
中美都是亞太重要國家,亞太是中美利益交織最密集、互動最頻繁的地區。中美兩國都希望亞太地區保持和平穩定,這符合兩國和地區國家共同利益。亞太應該成為中美加強協調和配合的合作社,而不應該成為中美互相角力的角鬥場。我們的態度是,凡是有利於地區和平穩定的事,我們都歡迎:凡是可能導致地區沖突和動盪的事,我們都反對。
中美雙方應該在亞太地區積極踐行互相尊重、合作共贏的理念。中國軍隊2014年首次參加“環太平洋軍演”,中美兩軍正在推進“兩個互信機制”建設,期待中美在亞太地區尋找更多契合點,不斷增進戰略互信,同地區國家一道,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繁榮。
六、今年夏天對於中國來說是個“多事之夏”:股市直線下跌,人民幣貶值,實體經濟發展也在放緩。全球很多投資者都在擔心中國經濟要比官方數字所顯示的更為疲軟,他們也想知道中國政府是否能夠有效控制局面。您如何解讀目前的中國經濟狀況?目前中國政府正在採取哪些措施以提升國內外投資者的信心?
習近平:中國經濟增速仍然居世界前列。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7%,在世界總體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環境下,這是來之不易的。根據我們設定的發展目標,即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保持7%左右的增長速度就可以做到。
中國經濟運行仍然保持在合理區間。中國需要的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解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以利於走得更穩更遠。我們正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倚重消費拉動。我們希望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使中國經濟鳳凰涅?、浴火重生,保持強勁發展動力。
在當前世界經濟大環境下,各國經濟都面臨著困難,中國經濟也面臨著一定下行壓力,但這是前進中的問題。我想特別強調,無論發生什麼情況,中國都將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我們將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加強和創新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居民儲蓄率高,消費潛力巨大,人民工作勤奮,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提高,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市場空間和潛力都很大,今後一個時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有基礎也有條件。
風物長宜放眼量。分析中國經濟,要看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確,動力是否強勁,潛力是否充沛。在大海上航行,再大的船也會有一時的顛簸。只要投資者全面了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歷程、近期中國為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制定的戰略以及中國經濟各項數據和趨勢,就會作出正確判斷。上海美國商會今年發表的報告顯示,約95% 的受訪企業計劃加大或維持在華投資。這是300多位美國企業家的選擇。我相信,聰明的投資者都會作出同樣選擇。
七、您任職伊始,就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改革方案,承諾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而今夏因股市波動採取的救市措施看起來似乎跟貴國的改革承諾背道而馳。您覺得政府幹預救市的必要性有哪些?在未來的幾個月乃至更長一段時間中,中國在經濟改革方面還有哪些我們值得期待的舉措?《人民日報》等一些官方權威媒體都有報道稱目前的改革遇到了一些阻力。您覺得阻力來自哪些方面?
習近平:當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簡言之,就是“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
股市漲跌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一般情況下政府不幹預。政府的職責是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股市長期穩定發展,防止發生大面積恐慌。前段時間,中國股市出現了異常波動,這主要是由於前期上漲過高過快以及國際市場大幅波動等因素引起的。為避免發生系統性風險,中國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遏制了股市的恐慌情緒,避免了一次系統性風險。境外成熟市場也採取過類似做法。在綜合採取多種穩定措施後,市場已經進入自我修復和自我調節階段。發展資本市場是中國的改革方向,不會因為這次股市波動而改變。
2014年,我們蹄疾步穩推進各項改革,80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此外有關部門還完成了108 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台370條改革成果。今年以來,我們已經推出了70多個重點改革方案。9月15日,我們討論通過了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支持沿邊重點地區開發開放若幹政策措施、加快完善價格機制、鼓勵和規范國有企業投資項目引入非國有資本等改革方案。我們今年確定了100多項重點改革,還要繼續出台一批重大經濟改革舉措,把有利於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改革舉措往前排,將在財稅、金融、開放、司法、民生等領域集中推出一些力度大、措施實的改革方案。
中國這一輪改革是全面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經過努力,一些多年來難啃的硬骨頭啃下來了。這些改革是真動了奶酪、動了真格。改革必然會觸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改變一些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態,當然會有難度,不然就不叫改革了。所以,我說過,改革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改革關頭勇者勝。同時,改革要紮紮實實幹,想入非非不行,嘩眾取寵不行,蜻蜓點水也不行。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實現改革目標,風雨無阻,勇往直前。
八、中國政府正在就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儲備貨幣籃子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討論。今年8月人民幣匯率的貶值也被看作是邁向更為靈活匯率形成機制的重要舉措,但此舉同時也嚇壞了全球市場。中國是否會完全放開資本賬戶,使人民幣成為能夠自由兌換的貨幣?您是否擔心中國外匯儲備的下降以及資本外逃?
習近平:中國一直在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這次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就是其中一步,加大了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當前,國際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做市商對人民幣匯率走勢預期明顯分化,使得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和市場匯率出現了較長時間的偏離。完善中間價報價使中間價形成更加參考外匯市場供求關系,從機制上防止中間價和市場匯率持續大幅偏離。8月11日中間價報價完善以來,偏差矯正己初見成效。從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看,人民幣匯率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會繼續朝更加市場化的方向邁進。
中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目標。20多年來,中國一直在朝著資本項目可兌換方向努力。目前,人民幣資本項目完全不開放的交易已經不多,中國正在穩步有序向前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相關工作。
近期,中國外匯儲備余額下降,主要反映了境內銀行、企業、個人等本外幣資產負債結構的優化調整。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部分外匯資產由央行轉向境內銀行、企業等機構及個人持有,如今年前8個月境內銀行各項外匯存款余額增加569億美元,其中8月份增加270億美元。二是境內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增長較快。三是境內企業等市場主體穩步減少境外融資,有助於降低高槓桿經營、貨幣錯配等風險。這些變化都屬於正常的資本流動,在適度可控的范圍內。真正以長期投資為目的的外方投資者仍在進入中國。中國外匯儲備依然充裕,在世界范圍內仍屬於很高水平。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斷完善以及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中國外匯儲備有所增減是正常的,不必過分擔憂。
九、很多在中國有大規模投資的美資以及其他外資公司都反映近年來在華投資環境發生變化,很多政策都會大幅向他們的中國同行業競爭者傾斜,因此對他們產生不公平影晌。美國商業團體多次提到諸如思科這樣的美國信息技術公司常常會成為類似不公平政策的受害者。您如何回應這樣的質疑?您對外資公司的期待有哪些?華為這樣的中國信息科技公司也在抱怨他們在美國受到不公平待遇。您覺得兩國是否有必要出台一些專門規則來處理信息技術公司面臨的問題?
習近平:利用外資是我們的長期方針。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障不會變,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吸收外資給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必要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寶貴的管理經驗、眾多的國際化人才,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尊重非歧視性規則的國際營商慣例,遵守國民待遇等入世承諾,公平公正對待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在內的所有市場主體,歡迎跨國公司同中國企業開展各種形式合作。近年來,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投資便利化,大幅度取消限制類項目,推動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及時解決外國投資者合理關切,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努力營造公開透明的法律政策環境、高效的行政環境、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等國際權威機構調查表明,中國依然是當前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東道國。有關中國投資環境發生變化、外資對中國失去信心的說法很不符合實際。2014年,中國吸引外資規模居世界第一,達到1200億美元,連續23年保持發展中國家首位。今年頭8個月,中國實際利用外資853億美元,同比增長9%。中國將進一步放寬對外商投資的市場準入,同時也要健全外商投資監管體系,修訂外商投資相關法律,依法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
希望外國市場的大門也能對中國投資者敞開。我們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性政策,願通過協商妥善解決同有關國家的經貿分歧,積極推動建立均衡、共贏、關注發展的多邊經貿體制。
十、中國政府近年來對互聯網相關政策和法律進行了調整和強化,出台了很多針對互聯網的言論,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言論的禁令。包括《華爾街日報》網站在內的很多外國網站在大陸地區陸續被封。之前發布的相關法律草案也讓外國非營利組織機構擔憂其在中國的活動會進一步受到限制。中國還是否會對外開放,或是中國政府擔心外國的影響會導致中國出現社會動盪?
習近平:互聯網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把世界變成了“地球村”,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力推動著社會發展,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性。但是,這塊“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樣要講法治,同樣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網絡空間與現實社會一樣,既要提倡自由,也要遵守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們既要充分尊重網民交流思想、表達意願的權利,也要構建良好的網絡秩序,這也是為了更好保障廣大網民合法權益。中國互聯網蓬勃發展,為各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遇和市場空間。只要遵守中國法律法規,不損害中國國家利益和消費者利益,我們歡迎外國企業在華發展,尊重和保護外國企業合法利益。國際社會要本著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則,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
中國肯定境外非營利組織的積極作用,歡迎和支持他們來華發展,我們願繼續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協助。中國重視境外非營利組織在華活動的服務管理工作,依法規范他們在華活動,保障他們在華合法權益。境外非營利組織在中國活動應該遵守中國法律,依法、規范、有序開展活動。
十一、大規模反腐是您在國內最受歡迎的行動之一。如何確保反腐行動能夠更加以規則和機制為基礎?官員財產公開是否會推行?有商界人士認為反腐影響了經濟發展,您是否會為了提升經濟而放鬆在反腐方面的努力?
習近平:反腐敗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任務,也是民心所向。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礎是人民擁護,必須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中國共產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黨內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腐敗問題就是其中一個頑症。中國共產黨敢於直面問題、糾正錯誤,善於自我淨化、自我革新。人民群眾最痛恨腐敗,我們必須順應民心。所以,要“老虎”、“蒼蠅” 一起打。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們加大了反腐敗鬥爭力度,依法查處了一大批腐敗分子,包括查處了曾經身居很高職位的一些人,贏得了中國人民支持和讚揚。
關於反腐敗制度建設,我有兩句話,一句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一句是“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隨著反腐敗鬥爭向縱深推進,我們要著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我們正在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紮細紮密紮牢制度的籠子,真正把權力關進其中。關於官員財產公開,我們在2010年就通過有關規定,將領導幹部收入等涉及財產性內容列入個人報告事項,每年定期抽查核實,現在核實的比例不斷提高,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對不如實報告的人,我們有硬性的處理措施。
我說過,反腐沒有休止符。我們將堅持零容忍的態度不變、猛藥去病的決心不減、刮骨療傷的勇氣不泄、嚴厲懲處的尺度不鬆,做到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反腐敗不會影響經濟發展。懲治腐敗,打擊權力尋租,可以推動建設廉潔政府,推動清除阻礙市場機制運行的障礙,促進規則公平,創造更好的投資營商環境。
十二、作為中國國家主席,您出訪了世界上很多國家,您的夫人彭麗媛女士因為她作為聯合國親善大使的工作被大家熟知。從您個人經驗來看,您覺得美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對中國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而中國老百姓又對美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習近平:1985年,也就是30年前,我曾率團前往艾奧瓦州考察農業技術,那是我第一次到訪美國。美國的先進技術和美國人民的熱情友好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後,我多次來過美國,也在中國接待過許多美國友人。從這些交往中,我切身體會到中美兩國人民相互懷著十分友好的感情。我的夫人長期從事聲樂表演和教學工作,近年來擔任了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結核病和艾滋病防治親善大使、教科文組織促進女童和婦女教育特使,同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機構和人士有很多交流,她也有同樣的感受。
國與國交往始於人民。中美兩國人民的交往和友誼源遠流長。早在230多年前,美國商船“中國皇後號”遠渡重洋來到中國。70多年前,在中國人民奮起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鬥爭中,美國人民”跨越海洋和地心引力氣義無反顧前來中國幫助我們。36年前,中美建立外交關系,揭開兩國人民友好交往新的一頁。實踐証明,中美兩國友好可以跨越時空。
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說過:“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國與國之間的確存在相互不理解的問題,但這就是生活。既然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的民族、歷史、文化、宗教、制度、發展水平、生活方式,那就肯定會存在一些相互不那麼好理解的事情。但是,我認為,一切看上去不可理解的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關鍵是要想去理解並努力去理解,而不要排斥。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本國本民族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認和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思想文化。強調承認和尊重本國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閉,更不是要搞唯我獨尊。“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我們都應該採取學習借鑒的態度,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中國願同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一道,在發展中謀共贏,在合作中同進步,讓中國人民更加幸福,讓世界人民共享和平與發展成果。
圖片來源:lintao zhang/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本月早些時候,北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一個簽字儀式。
一、在您的領導下,中國在推動新的經濟和安全安排方面表現得十分活躍,尤其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更是取得明顯進展。中國是否正在有意將此前以美國為主的全球治理結構加以調整使其更向中國傾斜?
習近平:全球治理體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獨自掌握。中國沒有這種想法,也不會這樣做。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一直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
世界上很多有識之士都認為,隨著世界不斷發展變化,隨著人類面臨的重大跨國性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有必要對全球治理體制機制進行相應的調整改革。這種改革並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創新完善。“窮則變,變則通。”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世界,都需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保持活力。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符合世界各國的普遍需求。中美在全球治理領域有著廣泛共同利益,應該共同推動完善全球治理體系。這不僅有利於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合作,也有利於雙方合作推動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
中國幾十年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際合作。因此,我們應該為國際發展事業作出貢獻,很多發展中國家朋友對中國提出了這方面的強烈願望。建立亞投行,主要是為滿足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以及亞洲各國在深化合作方面的願望。據世行、亞開行測算,2010年到2020年,亞洲地區每年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達8000億美元。亞投行可以為這種需求多提供一種資金投入選擇,因而受到亞洲國家和國際社會歡迎。面對這麼大的需求,亞投行只是一個渠道,不可能包打天下。亞投行是一個開放和包容的多邊開發機構,將同現有多邊開發銀行相互補充。除了域內國家,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也都加入了亞投行。中方歡迎美國參與亞投行,從一開始我們就是這個態度。
我不認為世界上哪個國家可以使全球治理結構向自己傾斜,也不認為這樣做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全球治理結構如何完善,應該由各國共同來決定。聯合國馬上就要舉行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中國願同廣大成員國一道,推動建設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完善全球治理結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中國在處理地區和國際事務方面越來越自信,從中東到非洲到朝鮮半島都是如此。中美在哪些領域利益一致,在哪些領域又存在分歧?中方如何看待最近達成的伊朗核協議?您是否擔心朝鮮的核野心?
習近平: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願意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努力。當今世界,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只有世界好,中國才能好。在推動世界經濟復蘇、政治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應對各種全球性問題和挑戰等方面,中國都沒有缺席。這是國際社會的希望,也是中國的責任。
中美兩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肩負著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與安全的重要責任,存在廣泛共同利益。中方願同美方攜手應對重大全球和地區性問題,己經做了很多事,還將繼續做下去。中美在應對朝核、伊朗核、巴以和談、南蘇丹、氣候變化、重大傳染性疾病等一系列國際和地區問題及全球性挑戰方面開展了密切協調和合作。當然,中美在處理一些問題時思路和方法並不完全一致,有不同才能相互補益,找到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
在處理國際和地區事務時,中國堅持平等、公平、正義,倡導以和為貴,主張通過和平談判政治解決有關問題。處理國際和地區事務,應該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立場和政策,說公道話,辦公道事。我們不讚成強行幹涉別國內政,認為很多事情應該商量著辦。不管遇到多麼大的困難、多麼復雜的情況,國際社會都應該堅定信心,持之以恆堅持和平努力。
伊朗核問題政治解決取得重大成果,中美為此進行了共同努力。這說明我們的主張和方法是有效的。中方將同各方一道,推動全面協議得到有效落實。
中方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立場是堅定的、明確的,同時我們認為應該通過和平手段實現半島無核化、維護半島和平穩定。當前,半島局勢復雜敏感。中方願同美方及相關各方繼續就妥善處理半島事務、實現東北亞地區長治久安等問題保持密切溝通和協調。
三、中國夢是您就職後最早提出的概念之一,這個提法現在在中國很流行,同時也讓人想起我們在美國常會提到的美國夢。您曾經說過,中國夢是強國夢也是強軍夢。您覺得中國夢和美國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習近平:中國夢最根本的是實現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關於這個問題,需要從歷史和現實兩個向度來認識。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經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社會動盪、外族侵略、戰爭磨難,但中國人民始終自強不息、頑強鬥爭,從未放棄對美好夢想的向往和追求。看待當今中國,一定要深刻認識中國近代以後所遭受的民族苦難,一定要深刻認識這種長期的民族苦難給中國人民精神世界帶來的深刻影響。所以我們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夢不是鏡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號,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國人民心中。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夢想。有夢想才有希望。上次訪美時,我在艾奧瓦州馬斯卡廷的老朋友們也向我提起他們的夢想。我深深感到,各國人民包括美國人民都對未來有著共同夢想:世界和平,社會安寧,生活富足。當然,由於歷史文化、發展階段的不同,中國夢、美國夢以及其他國家人民的夢想內涵不盡相同,實現的具體途徑和方式也可能不完全一樣。條條大路通羅馬。各國人民對夢想的追求,不論有什麼異同,都是激勵他們頑強奮鬥的強大動力,也為中美合作和各國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
四、中美兩國間的關系近年來受到諸多問題的困擾,如南海島礁建設、網絡間諜、美國跨國公司認為在華業務受到不平等待遇等問題。在美國國內一些人甚至提出要對中國採取新的遏制政策。您如何回應這些涉及中國的批評意見?您認為維系中美關系的重要因素是什麼?如何能使得兩國之間的紐帶更加緊密?
習近平:看待中美關系,要看大局,不能只盯著兩國之間的分歧,正所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中美兩國經濟總量佔世界三分之一、人口佔世界四分之一、貿易總量佔世界五分之一。這兩個“大塊頭”不合作,世界會怎樣?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中美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2013年夏天,我同奧巴馬總統在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會晤,作出共同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戰略抉擇,其核心內容就是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兩年多來,圍繞這一共識,兩國各領域交流合作日益深化,水平不斷提升,雙方就幾乎所有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及全球性挑戰保持著密切有效的溝通和協調。事實証明,中美兩國利益己日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兩國關系發展不僅造福兩國人民,也有力促進了亞太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發展。
當然,一個家庭還會有這樣那樣的矛盾,中美兩國難免會存在一些分歧。雙方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聚同化異,尊重和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對可以解決的問題,雙方要相向而行,共同努力加以解決。對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要以建設性方式善加管控,防止激化或升級,防止對兩國總體關系和符合兩國人民利益的合作大局造成幹擾。
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我們對此有著充足的歷史和法理依據。中國對南沙部分駐守島礁進行了相關建設和設施維護,不影響也不針對任何國家,不應過度解讀。中方島礁建設主要是為了改善島上人員工作生活條件,並提供相應國際公共產品服務,也有助於進一步維護南海航行自由和安全。
中國是網絡安全的堅定維護者。中國是黑客攻擊的受害國。中國政府不會以任何形式參與、鼓勵或支持企業從事竊取商業秘密行為。不論是網絡商業竊密,還是對政府網絡發起黑客攻擊,都是違法犯罪行為,都應該根據法律和相關國際公約予以打擊。中美雙方在網絡安全上有共同關切,我們願同美方加強合作。
我將同奧巴馬總統就雙邊關系和國際形勢深入交換意見,並廣泛接觸美國各界人士,共商進一步發展中美關系大計,希望這次訪問能向國際社會發出中美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積極信息。
五、中國在亞洲地區軍事實力和軍事行動的擴張引起了美國政府關注以及部分亞洲國家擔憂。您能否給我們解釋一下中國的意圖?美國及其盟友在亞洲的軍事構架是否讓中國缺乏安全感?美國政府是否應該做些事情以照顧中國的安全利益?
習近平:中國歷來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和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中國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並不是為了窮兵黯武,我們沒有這個想法。在國土之外,中國在亞洲沒有任何軍事基地,沒有任何駐軍。中國是一個大國,領土、領海、領空廣闊,具有漫長的邊界線,需要對國防建設保持一定投入,也需要保持適度規模的軍隊。為表明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的決心,我不久前宣布中國將裁軍30萬。中國早就承諾永遠不搞擴張、永遠不稱霸。歷史已經証明並將繼續証明這一點。
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中國軍隊在亞丁灣護航、打擊海盜、參與敘利亞化學武器外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軍隊在周邊最多的行動,就是應邀幫助一些國家應對自然災害。中國軍隊將在力所能及范圍內向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安全產品。
中美都是亞太重要國家,亞太是中美利益交織最密集、互動最頻繁的地區。中美兩國都希望亞太地區保持和平穩定,這符合兩國和地區國家共同利益。亞太應該成為中美加強協調和配合的合作社,而不應該成為中美互相角力的角鬥場。我們的態度是,凡是有利於地區和平穩定的事,我們都歡迎:凡是可能導致地區沖突和動盪的事,我們都反對。
中美雙方應該在亞太地區積極踐行互相尊重、合作共贏的理念。中國軍隊2014年首次參加“環太平洋軍演”,中美兩軍正在推進“兩個互信機制”建設,期待中美在亞太地區尋找更多契合點,不斷增進戰略互信,同地區國家一道,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繁榮。
六、今年夏天對於中國來說是個“多事之夏”:股市直線下跌,人民幣貶值,實體經濟發展也在放緩。全球很多投資者都在擔心中國經濟要比官方數字所顯示的更為疲軟,他們也想知道中國政府是否能夠有效控制局面。您如何解讀目前的中國經濟狀況?目前中國政府正在採取哪些措施以提升國內外投資者的信心?
習近平:中國經濟增速仍然居世界前列。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7%,在世界總體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環境下,這是來之不易的。根據我們設定的發展目標,即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保持7%左右的增長速度就可以做到。
中國經濟運行仍然保持在合理區間。中國需要的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解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以利於走得更穩更遠。我們正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倚重消費拉動。我們希望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使中國經濟鳳凰涅?、浴火重生,保持強勁發展動力。
在當前世界經濟大環境下,各國經濟都面臨著困難,中國經濟也面臨著一定下行壓力,但這是前進中的問題。我想特別強調,無論發生什麼情況,中國都將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我們將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加強和創新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居民儲蓄率高,消費潛力巨大,人民工作勤奮,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提高,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市場空間和潛力都很大,今後一個時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有基礎也有條件。
風物長宜放眼量。分析中國經濟,要看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確,動力是否強勁,潛力是否充沛。在大海上航行,再大的船也會有一時的顛簸。只要投資者全面了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歷程、近期中國為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制定的戰略以及中國經濟各項數據和趨勢,就會作出正確判斷。上海美國商會今年發表的報告顯示,約95% 的受訪企業計劃加大或維持在華投資。這是300多位美國企業家的選擇。我相信,聰明的投資者都會作出同樣選擇。
七、您任職伊始,就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改革方案,承諾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而今夏因股市波動採取的救市措施看起來似乎跟貴國的改革承諾背道而馳。您覺得政府幹預救市的必要性有哪些?在未來的幾個月乃至更長一段時間中,中國在經濟改革方面還有哪些我們值得期待的舉措?《人民日報》等一些官方權威媒體都有報道稱目前的改革遇到了一些阻力。您覺得阻力來自哪些方面?
習近平:當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簡言之,就是“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
股市漲跌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一般情況下政府不幹預。政府的職責是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股市長期穩定發展,防止發生大面積恐慌。前段時間,中國股市出現了異常波動,這主要是由於前期上漲過高過快以及國際市場大幅波動等因素引起的。為避免發生系統性風險,中國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遏制了股市的恐慌情緒,避免了一次系統性風險。境外成熟市場也採取過類似做法。在綜合採取多種穩定措施後,市場已經進入自我修復和自我調節階段。發展資本市場是中國的改革方向,不會因為這次股市波動而改變。
2014年,我們蹄疾步穩推進各項改革,80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此外有關部門還完成了108 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台370條改革成果。今年以來,我們已經推出了70多個重點改革方案。9月15日,我們討論通過了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支持沿邊重點地區開發開放若幹政策措施、加快完善價格機制、鼓勵和規范國有企業投資項目引入非國有資本等改革方案。我們今年確定了100多項重點改革,還要繼續出台一批重大經濟改革舉措,把有利於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改革舉措往前排,將在財稅、金融、開放、司法、民生等領域集中推出一些力度大、措施實的改革方案。
中國這一輪改革是全面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經過努力,一些多年來難啃的硬骨頭啃下來了。這些改革是真動了奶酪、動了真格。改革必然會觸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改變一些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態,當然會有難度,不然就不叫改革了。所以,我說過,改革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改革關頭勇者勝。同時,改革要紮紮實實幹,想入非非不行,嘩眾取寵不行,蜻蜓點水也不行。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實現改革目標,風雨無阻,勇往直前。
八、中國政府正在就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儲備貨幣籃子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討論。今年8月人民幣匯率的貶值也被看作是邁向更為靈活匯率形成機制的重要舉措,但此舉同時也嚇壞了全球市場。中國是否會完全放開資本賬戶,使人民幣成為能夠自由兌換的貨幣?您是否擔心中國外匯儲備的下降以及資本外逃?
習近平:中國一直在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這次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就是其中一步,加大了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當前,國際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做市商對人民幣匯率走勢預期明顯分化,使得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和市場匯率出現了較長時間的偏離。完善中間價報價使中間價形成更加參考外匯市場供求關系,從機制上防止中間價和市場匯率持續大幅偏離。8月11日中間價報價完善以來,偏差矯正己初見成效。從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看,人民幣匯率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會繼續朝更加市場化的方向邁進。
中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目標。20多年來,中國一直在朝著資本項目可兌換方向努力。目前,人民幣資本項目完全不開放的交易已經不多,中國正在穩步有序向前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相關工作。
近期,中國外匯儲備余額下降,主要反映了境內銀行、企業、個人等本外幣資產負債結構的優化調整。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部分外匯資產由央行轉向境內銀行、企業等機構及個人持有,如今年前8個月境內銀行各項外匯存款余額增加569億美元,其中8月份增加270億美元。二是境內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增長較快。三是境內企業等市場主體穩步減少境外融資,有助於降低高槓桿經營、貨幣錯配等風險。這些變化都屬於正常的資本流動,在適度可控的范圍內。真正以長期投資為目的的外方投資者仍在進入中國。中國外匯儲備依然充裕,在世界范圍內仍屬於很高水平。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斷完善以及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中國外匯儲備有所增減是正常的,不必過分擔憂。
九、很多在中國有大規模投資的美資以及其他外資公司都反映近年來在華投資環境發生變化,很多政策都會大幅向他們的中國同行業競爭者傾斜,因此對他們產生不公平影晌。美國商業團體多次提到諸如思科這樣的美國信息技術公司常常會成為類似不公平政策的受害者。您如何回應這樣的質疑?您對外資公司的期待有哪些?華為這樣的中國信息科技公司也在抱怨他們在美國受到不公平待遇。您覺得兩國是否有必要出台一些專門規則來處理信息技術公司面臨的問題?
習近平:利用外資是我們的長期方針。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障不會變,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吸收外資給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必要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寶貴的管理經驗、眾多的國際化人才,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尊重非歧視性規則的國際營商慣例,遵守國民待遇等入世承諾,公平公正對待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在內的所有市場主體,歡迎跨國公司同中國企業開展各種形式合作。近年來,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投資便利化,大幅度取消限制類項目,推動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及時解決外國投資者合理關切,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努力營造公開透明的法律政策環境、高效的行政環境、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等國際權威機構調查表明,中國依然是當前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東道國。有關中國投資環境發生變化、外資對中國失去信心的說法很不符合實際。2014年,中國吸引外資規模居世界第一,達到1200億美元,連續23年保持發展中國家首位。今年頭8個月,中國實際利用外資853億美元,同比增長9%。中國將進一步放寬對外商投資的市場準入,同時也要健全外商投資監管體系,修訂外商投資相關法律,依法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
希望外國市場的大門也能對中國投資者敞開。我們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性政策,願通過協商妥善解決同有關國家的經貿分歧,積極推動建立均衡、共贏、關注發展的多邊經貿體制。
十、中國政府近年來對互聯網相關政策和法律進行了調整和強化,出台了很多針對互聯網的言論,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言論的禁令。包括《華爾街日報》網站在內的很多外國網站在大陸地區陸續被封。之前發布的相關法律草案也讓外國非營利組織機構擔憂其在中國的活動會進一步受到限制。中國還是否會對外開放,或是中國政府擔心外國的影響會導致中國出現社會動盪?
習近平:互聯網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把世界變成了“地球村”,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力推動著社會發展,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性。但是,這塊“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樣要講法治,同樣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網絡空間與現實社會一樣,既要提倡自由,也要遵守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們既要充分尊重網民交流思想、表達意願的權利,也要構建良好的網絡秩序,這也是為了更好保障廣大網民合法權益。中國互聯網蓬勃發展,為各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遇和市場空間。只要遵守中國法律法規,不損害中國國家利益和消費者利益,我們歡迎外國企業在華發展,尊重和保護外國企業合法利益。國際社會要本著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則,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
中國肯定境外非營利組織的積極作用,歡迎和支持他們來華發展,我們願繼續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協助。中國重視境外非營利組織在華活動的服務管理工作,依法規范他們在華活動,保障他們在華合法權益。境外非營利組織在中國活動應該遵守中國法律,依法、規范、有序開展活動。
十一、大規模反腐是您在國內最受歡迎的行動之一。如何確保反腐行動能夠更加以規則和機制為基礎?官員財產公開是否會推行?有商界人士認為反腐影響了經濟發展,您是否會為了提升經濟而放鬆在反腐方面的努力?
習近平:反腐敗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任務,也是民心所向。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礎是人民擁護,必須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中國共產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黨內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腐敗問題就是其中一個頑症。中國共產黨敢於直面問題、糾正錯誤,善於自我淨化、自我革新。人民群眾最痛恨腐敗,我們必須順應民心。所以,要“老虎”、“蒼蠅” 一起打。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們加大了反腐敗鬥爭力度,依法查處了一大批腐敗分子,包括查處了曾經身居很高職位的一些人,贏得了中國人民支持和讚揚。
關於反腐敗制度建設,我有兩句話,一句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一句是“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隨著反腐敗鬥爭向縱深推進,我們要著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我們正在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紮細紮密紮牢制度的籠子,真正把權力關進其中。關於官員財產公開,我們在2010年就通過有關規定,將領導幹部收入等涉及財產性內容列入個人報告事項,每年定期抽查核實,現在核實的比例不斷提高,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對不如實報告的人,我們有硬性的處理措施。
我說過,反腐沒有休止符。我們將堅持零容忍的態度不變、猛藥去病的決心不減、刮骨療傷的勇氣不泄、嚴厲懲處的尺度不鬆,做到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反腐敗不會影響經濟發展。懲治腐敗,打擊權力尋租,可以推動建設廉潔政府,推動清除阻礙市場機制運行的障礙,促進規則公平,創造更好的投資營商環境。
十二、作為中國國家主席,您出訪了世界上很多國家,您的夫人彭麗媛女士因為她作為聯合國親善大使的工作被大家熟知。從您個人經驗來看,您覺得美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對中國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而中國老百姓又對美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習近平:1985年,也就是30年前,我曾率團前往艾奧瓦州考察農業技術,那是我第一次到訪美國。美國的先進技術和美國人民的熱情友好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後,我多次來過美國,也在中國接待過許多美國友人。從這些交往中,我切身體會到中美兩國人民相互懷著十分友好的感情。我的夫人長期從事聲樂表演和教學工作,近年來擔任了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結核病和艾滋病防治親善大使、教科文組織促進女童和婦女教育特使,同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機構和人士有很多交流,她也有同樣的感受。
國與國交往始於人民。中美兩國人民的交往和友誼源遠流長。早在230多年前,美國商船“中國皇後號”遠渡重洋來到中國。70多年前,在中國人民奮起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鬥爭中,美國人民”跨越海洋和地心引力氣義無反顧前來中國幫助我們。36年前,中美建立外交關系,揭開兩國人民友好交往新的一頁。實踐証明,中美兩國友好可以跨越時空。
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說過:“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國與國之間的確存在相互不理解的問題,但這就是生活。既然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的民族、歷史、文化、宗教、制度、發展水平、生活方式,那就肯定會存在一些相互不那麼好理解的事情。但是,我認為,一切看上去不可理解的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關鍵是要想去理解並努力去理解,而不要排斥。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本國本民族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認和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思想文化。強調承認和尊重本國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閉,更不是要搞唯我獨尊。“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我們都應該採取學習借鑒的態度,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中國願同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一道,在發展中謀共贏,在合作中同進步,讓中國人民更加幸福,讓世界人民共享和平與發展成果。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