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理監事會議決定降息半碼(○.一二五個百分點),結束連續十六季利率不變的紀錄;新台幣匯率上週也貶至卅三.二九二兌一美元,創下近六年半新低。在美國聯準會表態今年必將升息下,我國卻雙率雙降,透露出經濟體質虛弱的訊息,因此不惜降息、貶值刺激出口,提振經濟。惟成效如何,令人質疑。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唯獨美國復甦步伐穩健,卻礙於中國景氣下滑,股市泡沫破滅,衝擊新興市場,迫使聯準會延後升息的時程。在此同時,大量仰賴出口的我國經濟也急速下墜,出口連續數月大幅衰退,景氣低迷一再亮起藍燈,導致國內外機構紛紛大砍全年GDP預測值,能否「保一」,連財經官員都坦承困難重重。而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則示警國內景氣受「長期性冷鋒面」影響,目前陷入「滯留式經濟」。台經院也稱目前國內景氣像開車塞在雪山隧道裡,看不到出口。因此,央行對降息之舉固然有其說詞,但未說出的真相則是台灣經濟面臨嚴重的崩壞危機。
目前看來,台灣經濟前景十分黯淡,癥結在於投資不足、產業轉型未見成效、紅色供應鏈的挑戰,與外部需求低迷等,多數為結構性的病灶,若未徹底解決,即使全球景氣復甦,我國恐怕也未能受惠。誠如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長梁國源所言,「這已經是國安層次,一定要跨部會整合!」換言之,欲振興經濟必須相關部會一起努力打拚,由產業政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多管齊下,始可發揮綜效,啟動復甦引擎。遺憾的是,吾人似乎只看到央行大動作祭出貨幣政策,意圖拉抬景氣。其他財經部會,經濟部一再重彈舊調,拼湊一些既有方案,加個生動的標題,就想應付了事,不願面對台灣經濟向中傾斜的根本問題。財政部則以稅收超徵沾沾自喜,殊不知在景氣下滑、工商活動萎縮時稅金超徵,未必是什麼好事,如此的租稅制度恐將成為經濟復甦的絆腳石。
其實,貨幣政策有其侷限性,降息半碼純粹是宣示性作用,不僅無法將資金導入投資,更可能造成資金外流;而貶值固然可以促進出口,但是各國競相貶值已抵銷其效果。尤其,金融海嘯之後,美國、歐元區、英國、日本、中國相繼推出寬鬆貨幣政策,利率趨近於零,多年下來已使貨幣政策的功效發揮到了極致,但全球經濟體恐已產生抗藥性。對於台灣而言,此際更是財政政策與產業政策上場的時候。
IMF的經濟學家即認為過去低估了財政乘數,呼籲各國擴大公共投資,然而,近年來我國政府總預算約七成係法定義務支出,已無餘裕擴大公共建設,因此央行也呼籲要及早推動年金改革。政府方能擺脫債務危機,始有多餘資金投入建設。
最後,產業政策才是台灣經濟興衰的關鍵。吾人可以斷言,當前的出口衰退主要導因於過去向中國傾斜的產業政策。先來看經貿結構的數字,美國佔全球GDP比重約廿二%,中國約十三%,而美中乃是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中國約卅九%,美國約十一%,可說這兩個市場主宰了台灣經濟浮沉。但我在這兩個市場卻面臨了紅色供應鏈崛起與中國產業政策轉變的致命威脅:其一,台灣對美出口受到紅色供應鏈的衝擊,例如中國日益壯大的品牌,以及蘋果的組裝代工訂單被紅色供應鏈取代的案例,削弱了美國市場對我產業茁壯的助益;其二,中國逐漸採取進口替代,以及經濟結構由出口轉為內需,在在降低對台灣產品的需求。尤甚者,中國積極進行產業轉型,扶植策略性產業,無論是因為產能過剩,造成產業崩壞,或是資本密集結合技術壯大了品牌,首當其衝皆是中國台商。
總之,央行降息揭開了馬政府不願面對的現實,那種一味向中國傾斜,不知研發創新的產業政策已然浮現惡果。可說台灣經濟罹患了結構性病灶,已經不是外部需求增加,景氣循環周期,或降息貶值的貨幣政策所能解決。貨幣政策獨木難撐大局,但彭淮南總裁已盡到了責任,多數馬政府官員卻仍麻木不仁,真是一場災難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