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2016

像專家般學會規則,好讓你像藝術家般打破它。“Learn the rules like a pro, so you can break them like an artist.”

畢卡索 (藝術家)
「像專家般學會規則,好讓你像藝術家般打破它。 」

Pablo Picasso, Artist
“Learn the rules like a pro, so you can break them like an artist.”

唯有那些異想天開的人,才能完成不可能的事。 Only those who attempt the absurd can achieve the impossible.

唯有那些異想天開的人,才能完成不可能的事。
Only those who attempt the absurd can achieve the impossible.


亞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相對論之父

(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20世紀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創立了相對論,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雖然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E = mc2最著稱於世,他是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寧願失敗地做你喜愛的事情,也不要成功地做你討厭的事情。 I honestly think it is better to be a failure at something you love than to be a success at something you hate.

寧願失敗地做你喜愛的事情,也不要成功地做你討厭的事情。
I honestly think it is better to be a failure at something you love than to be a success at something you hate.
喬治.伯恩斯 (1896-1996) 是美國喜劇演員,是少數職涯橫跨綜藝節目、電影、廣播及電視節目的成功藝人,他在 79 歲高齡於電影 The Sunshine Boys 中演出並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很多人像未雕琢的鑽石,在粗糙的表面下有發光的本質。“Many individuals have, like uncut diamonds, shining qualities beneath a rough exterior.”

“Many individuals have, like uncut diamonds, shining qualities beneath a rough exterior.”
– Juvenal, Poet
「很多人像未雕琢的鑽石,在粗糙的表面下有發光的本質。」– 尤維納 (詩人)
尤維納是生活於 1-2 世紀的古羅馬詩人,一共創作了 16 部諷刺作品,內容含蓋羅馬社會的各個層面,旨在解除社會的束縛、紐轉墮落腐化,和改變人的性格。

完全發揮潛能的唯一途徑,是導入世上每一個人的才華、想法及付出。“The only way to achieve our full potential is to channel the talents, ideas and contributions of every person in the world.”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our full potential is to channel the talents, ideas and contributions of every person in the world.”
– Mark Zuckerberg and Priscilla Chan, Philanthropists
「完全發揮潛能的唯一途徑,是導入世上每一個人的才華、想法及付出。」– 馬克.祖克柏與普莉希拉.陳 (慈善家)
馬克.祖克柏(1984-)是社群網站 Facebook 的創始人,他與太太普莉希拉.陳把 99% 的財產投入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旨在解決全球的疾病、教育及社會問題,他們以慈善家的身份在 2016 年同時入選《時代》百大人物,這句話出自他們寫給女兒的公開信。

合理的人使自己適應這個世界,不合理的人堅持讓世界適應自己,因此所有的進步都有賴不合理的人。“The reasonable man adapts himself to the world: the unreasonable one persists in trying to adapt the world to himself. Therefore all progress depends on the unreasonable man.”

“The reasonable man adapts himself to the world: the unreasonable one persists in trying to adapt the world to himself. Therefore all progress depends on the unreasonable man.”
— George Bernard Shaw, Playwright
「合理的人使自己適應這個世界,不合理的人堅持讓世界適應自己,因此所有的進步都有賴不合理的人。」– 喬治‧蕭伯納 (劇作家)
喬治‧蕭伯納 (1856-1950) 是愛爾蘭人,在 1925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賣花女》在 1935 年拍為電影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他也是倫敦大學的倫敦經濟學院創辦人之一。


領導是有關鼓勵他人、激發他們,讓他們成就他們所能成就的事 – 且行動時有著目標。“Leadership is about encouraging people. It’s about stimulating them. It’s about enabling them to achieve what they can achieve – and to do that with a purpose.”

“Leadership is about encouraging people. It’s about stimulating them. It’s about enabling them to achieve what they can achieve – and to do that with a purpose.”
– Christine Lagard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Chief
「領導是有關鼓勵他人、激發他們,讓他們成就他們所能成就的事 – 且行動時有著目標。」– 克莉絲蒂娜·拉加德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
克莉絲蒂娜·拉加德 (1956-) 是國際貨幣基金 (IMF) 首位女總裁,之前擔任過法國財政部長,身為 IMF 總裁,她對於穩定希臘經濟、乃至於整個歐元區扮演著關鍵角色,她同時也為兩性平權、貧富不均及公共健康等問題。

你在任何工作的成功機率,都能以你對自己的信念來衡量。“Your chances of success in any undertaking can always be measured by your belief in yourself.”

“Your chances of success in any undertaking can always be measured by your belief in yourself.”
– Robert Collier, Author
「你在任何工作的成功機率,都能以你對自己的信念來衡量。」– 羅伯特.柯里爾 (作家)
羅伯特.柯里爾 (1885-1950) 是美國勵志作家,新思想運動 (New Thought movement) 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 The Secret of the Ages (世代的祕密) 在其生前銷售超過 30 萬冊。

一個人生活的外在條件,永遠都反映他的內在信念。The outer conditions of a person’s life will always be found to reflect their inner beliefs.

The outer conditions of a person’s life will always be found to reflect their inner beliefs.
– James Allen, Author
一個人生活的外在條件,永遠都反映他的內在信念。
詹姆士‧艾倫 (1864-1912) 英國作家,最有名的作品《人如其所思》(As a Man Thinketh) 自 1903 年已發行無數,為許多 20 及 21 世紀心靈勵志作家啟蒙。

世界上的重要事情,都是由在看似沒有希望、還持續努力的人所完成。“Most of the important things in the world have been accomplished by people who have kept on trying when there seemed to be no hope at all.”

“Most of the important things in the world have been accomplished by people who have kept on trying when there seemed to be no hope at all.”
– Dale Carnegie, Motivational Expert
「世界上的重要事情,都是由在看似沒有希望、還持續努力的人所完成。」– 戴爾‧卡內基 (勵志專家)
戴爾‧卡內基 (1888-1955) 是美國勵志作家及演說家,創立了一系列的行銷、演講、企業訓練、人際關係、及勵志成長等訓練課程。他是暢銷書《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 – 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的作者。

詩62:5 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 神.因為我的盼望是從他而來。

詩62:5 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 神.因為我的盼望是從他而來。

詩57:2我要求告至高的 神、就是為我成全諸事的 神。

詩57:2我要求告至高的 神、就是為我成全諸事的 神。

詩68:19天天背負我們重擔的主、就是拯救我們的 神、是應當稱頌的。

詩68:19天天背負我們重擔的主、就是拯救我們的 神、是應當稱頌的。

羅12: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羅12: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羅12:12 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

羅12:12 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

羅12:18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

羅12:18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

羅13:8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

羅13:8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

羅13:10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

羅13:10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

當激情沉澱之後,為政本質終要水落石出,這是看到川普現象,應有的自我提醒與借鏡。

隨著美國總統大選的選情加溫,共和黨參選人川普會不會真的在今年十一月一舉擊敗民主黨提名人,成功入主白宮?最近成為世界熱議的話題,其若真的接手領導首屈一指的強權國家,將對國際局勢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甚至已是不少人抱頭煩惱、不好啟齒的夢魘。

川普,所代表白人、男性、保守、清教徒傳統的品牌與定位,何以在美國民意市場上造成席捲、勢如破竹?國外的新聞媒體循著相同的特異現象,很早就注意到了的「菲律賓的川普」杜特蒂,已經在五月初順利當選菲國新任總統;至於上週在奧地利舉行的總統大選二輪投票,要不是綠黨支持者驚險逆轉勝,否則被封為「歐洲的川普」的極右派霍弗萬一主政,未來勢必將令歐盟的難民政策更加不易達成共識。

面對此一橫跨各洲的「川普」全球化趨勢,國際間的主流意見都將之歸因於社群媒體的興起,以及這些政治領袖都深諳傳統媒體環境所發生的巨大改變,於是紛紛訴諸民粹的語言、玩弄輿情的走向,做為攫取政治權力的利器,影響所及,也帶動了各國政策的轉向,似乎有集體走往極端激進的跡象。

這些觀察,看待問題的方法,恐怕是對、也不對。或者是只言其一,未言其二。新興的社群媒體穿越既有強勢媒體的篩選與過濾,打破菁英與素人的界線,成就一人一把號的發言權,確實顛覆了長期以來的某種宰制關係,但是這僅觸及了傳播載體、媒體生態、傳播效果的問題,不能忽略的是積壓龐大不滿的社會現狀,普遍未經有效的解決與處理,是確實存在的全球化困境,政治菁英如果不能深刻地掌握這個核心,予以有效因應,日益多元的媒體就會成為放大的出口,並且回過頭來增添理性決策的難度與變數。

川普現象,對於台灣來說,實在是後見之明,一點也不稀奇,因為台灣早在二○一五年就已經提前引爆了「鄉民革命」所代表的媒體與政治的解構。該年,首都市長選舉由獨木舟擊敗了大連艦隊,一般咸認柯文哲的崛起,即是在路線與風格取得網路優勢所致;進而擴及全國各選區,民進黨贏得的地方版圖,首度超越六十年一黨獨大的國民黨。甚至,二○一六年的總統選舉,國民黨候選人從來沒有這麼被看扁過,民進黨竟然被形容是「躺著選」,可見相差之懸殊。

由於先行一步,台灣今天在看待許多發展時,應該更有前瞻眼光才對,例如猜測川普會不會真當選,意義已經不大,應該關切的是川普能不能純熟治國、穩定國際秩序的適格性,才是要者。同樣的,在台灣當大家看到柯市長回到「凡間」面臨市政嚴酷挑戰的演變,也必然會要求剛上任的蔡英文政府,需要從前車之鑑的血路中,體察出經驗與智慧,避免重蹈類似的覆轍。

新政府上台十天,各方的眼光無不投射,有期待,有銳利。期待的是,選民好不容易把前八年的執政勢力拉下馬,今後的進步是什麼?銳利的是,由社會不滿者、或報復傲慢菁英者所支持的政府,如果不能專業施政、擴大對話,是否很快會水溢舟覆、遭到反噬?

最近幾天,英全政府可以由一些政策回饋上,總結出一些民意共識,那就是施政作為如果比馬英九時代還不濟,例如WHA的部長公開演講竟讓台灣消失,則謹小慎微非但不是務實,而是保守,必然失分;但是倘若事未鋪陳、率爾宣布、遇阻則退,例如橫向國道收費問題,符合使用者付費原則,卻因少了溝通程序,鄉民鼓譟,原本的為所當為,反而成了先輕率,後怯懦,還是失分。

這些分寸之間,說明大家要民主,不要民粹,要進步,不要退步,拿捏的竅門還是要回歸到理性評估與程序正義。是故,當激情沉澱之後,為政本質終要水落石出,這是看到川普現象,應有的自我提醒與借鏡。

縮退城市(shirking city)的來臨,是我們要面臨的嚴肅課題。

蕭家淇

台灣和日本一樣,都面臨人口減少及高齡社會的來臨。東西德在合併時,東德因人口外移,造成都市居住人口的減少,閒置住宅大量出現,有些城市閒置住宅(空家率)高達59.23%。因此,縮退城市(shirking city)的來臨,是我們要面臨的嚴肅課題。

保留地成政府負債

台灣人口將在2020年後逐漸減少,我們的城市,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空家率的提高,或因父母死亡,或因長者搬去養老院,下一代沒辦法繼承居住,即形成閒置住宅。這與投資客所造成的空屋率是不同的,伴隨著是社區老化、環境窳陋、治安不佳的問題便相衍相生。如今日本城市的空家率高達13.5%,存在著820萬戶的閒置住宅,形成另類的城市隱憂。
其次,大規模的未利用地逐漸產生。東西德合併時,東德城市就產生了3750公頃的閒置商業地及1500公頃的閒置工業區,政府所面臨的不是產業界所呼籲的「五缺」之一的缺地,而是大量閒置商業大樓土地、居住空間及蚊子工業區,政府在轉變與活化的議題上傷透腦筋。
再其次,因人口減少產生公共建設營運效率不佳,甚至停止運轉,如下水道在使用戶數減少30%以上時,即缺乏自淨功能,污水廠也難以運作。另外因城市密度的減少,大眾運輸效率大為降低,終至難以正常營運。
在人口減少的年代,台灣尚面臨一個更嚴峻的課題,就是我們有2萬7000多公頃的公共設施用地,長期沒有徵收,導致地主權益長期受損,公共設施保留地也任其荒蕪,影響都市發展及環境品質。2萬7000公頃保留地,相當於8000多萬坪的土地,需6兆經費去徵收,這也是政府的潛藏性負債,是政府難以面對的真相。

建立機制開發重劃

日本因應人口減少而導致縮退城市的來臨,也採取了很多異於過往的擴張政策,如將閒置住宅改作為社會住宅。個人認為,新政府政見中的20萬戶社會住宅,應可朝此方向去思考,包括政府包租補貼,購置再利用為公營住宅等。
針對空家率高的地區,日本也採取鼓勵重建或拆除作為公園、停車場、車站及市民菜園;對於閒置工業用地、商業用地,日本也檢討轉變為其他公共設施用地。
個人以為,面對我們無力徵收的8000多萬坪公共設施保留地,就應該建立一套公平機制去執行開發,不管是解除公設地,或是變更為其他類的公設地,目前比較好的開發方式應該是土地重劃手段。
人口減少,就在不遠的將來,「縮退城市」的來臨是可以預見的。晴天補傘,雨天才能打傘,這個議題確需未雨綢繆,我們無法迴避,也是中央及地方政府要共同面對的。

如果有機會,我要做一輩子都會懷念的事。

如果有機會,我要做一輩子都會懷念的事。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創辦人 黃美秀

5/30/2016

台灣:鳥籠裡的金絲雀

王美琇

風吹不倒根紮得很深的樹。
──電影〈神鬼獵人〉

二○○七年一個線上遊戲「Click Click Click」(點滑鼠大賽)吸引了台灣網友的注意。遊戲規定只要玩家上網點擊一次,該網站就會記錄到玩家所屬的國家,在有限時間內由最多點擊次數的國家獲勝。

台灣網友得知消息後瘋狂送出點擊、傳遞訊息,甚至寫出全天候自動點擊的程式。短短七天內網友創造了十三億的點擊次數,在第七天拿下冠軍。

當時很多人納悶:這個看似無意義的遊戲,為什麼會激起台灣網友無限的熱情和戰鬥力?美國研究兩岸問題的重要學者任雪麗(Shelley Rigger)說:「這是一種想要尋求認可的聲音,希望自己的國家被國際承認。」瘋狂的汗水背後所透露的,正是台灣人「渴望台灣被世界看見」的集體心聲。

美國把台灣留在鳥籠

任雪麗說起這個故事,也帶出她的深刻觀察:「他們(台灣人)沒有太多選擇,猶如籠中之鳥,無法展翅高飛,但他們卻會盡其所能地避免死亡。而且正如籠中之鳥,台灣能做的就是發出聲音。」

這番話真實到令人心痛、也令人有些不服氣。真的非如此不可嗎?台灣只能這樣嗎?我們必須要反問的是:是誰把台灣關進鳥籠?美國沒有責任嗎?中國沒有意圖嗎?台灣能不能翻轉命運?

美國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說:「美國從過去的決定到今天,都在限制台灣的選擇和機會,這讓美國有義務特別關注台灣與其利益。」

誠哉斯言。最近美國眾議院通過六項對台保證,重申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對此我們非常感謝,但我也必須說,這是美國虧欠台灣的,他們曾經對不起台灣。二次大戰尾聲,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三巨頭為了犒賞蔣介石軍隊參與同盟國陣營對抗日本,戰爭結束後,他們把台灣當作禮物送給蔣介石,沒有讓台灣選擇獨立。二次戰後幾乎所有的殖民地都紛紛獨立,只有台灣從此被關進蔣介石的「大中國」獨裁政權的鳥籠裡。

長久以來,美國嚴重限制了台灣走向正常國家的選擇自由。直到近年,美國因「重返亞洲」戰略而開始重視台灣。但美國不想得罪中國,不願公開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卻又在六項保證中強調「不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換句話說,美國還是選擇「把台灣放在鳥籠中」。

中國在世界孤立台灣

中國也虎視眈眈想把台灣關進「一中鳥籠」裡,甚至把鳥籠帶回家。

中國至今無法逼迫台灣就範,所以它在全世界發動攻勢對他國施壓,不准他國政府承認台灣,在國際上徹底孤立台灣。台灣幾乎被排除在所有國際組織之外,甚至最不該有政治干預的世界衛生組織,台灣也被中國封殺。這對台灣的傷害非常大。

二○○六年禽流感疫情造成世界恐慌,當時台灣連一個病例都沒有,卻在世衛組織所發佈的疫情地圖上被標註為疫區。這是世衛組織的政治決定,將台灣認定為中國的領土,中國是疫區,台灣遭池魚之殃。台灣無法加入世衛,代表著台灣沒有被整合入全球疾病通報、監控和醫療網絡,使得台灣人暴露在流行疾病的風險當中。世衛屈服於中國,完全漠視台灣人民的醫療人權。台灣應該發出怒吼抗議,不該自我限縮。

台灣的命運非常險惡,兩大強權都想把台灣關進鳥籠。這個殘酷事實讓台灣人深刻感悟:台灣像是鳥籠裡的金絲雀。金絲雀只能在鳥籠裡不停地歌唱、在鳥籠裡宣示主權、在鳥籠裡嘶喊獨立和自由、在鳥籠裡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在鳥籠裡散發民主光彩讓世界無法忽視。

雖然台灣被關在鳥籠裡,但卻不斷製造出不可思議的驚奇,讓國際政治觀察家頻頻跌破眼鏡。許多觀察家評斷台灣終將被中國併吞,甚至三年前華府也紛傳「棄台論」,卻不料二○一四年三月迸出一個太陽花運動,讓全世界對台灣的民主活力嘖嘖稱奇。

任雪麗說:「台灣吸引世界的目光,因為她的人民打造出一個重要到無法忽視的國家。」一位美國卸任官員也說:「台灣能帶給其他國家希望,這個國家在重重限制下還能保持活力,令人振奮。」

台灣人永不放棄希望

正因為台灣的深刻困境,讓台灣人從基層勞工到各行各業,從島內到海外,幾乎是全民總動員關心台灣,無時無刻想要盡一己之力為台灣打拚。

海外台灣人組織FAPA在經年累月努力之下,已在美國會贏得三百五十多位參、眾議員的友誼相挺,在關鍵時刻為台灣發聲。選前蔡英文訪美見到重量級人士,以及眾議院在蔡英文就職前夕發表「六項保證」,背後都有FAPA和海外台灣人長期努力的痕跡。

這就是台灣最動人的生命力。縱使我們像鳥籠裡的金絲雀,被世界孤立、被強權左右,但是台灣人民永遠不會放棄希望。台灣精神就是「永不服輸」的拚鬥精神,只要還有一口氣在,我們就會繼續拚下去!

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用最素樸、最偉大的人民力量,把關住我們的鳥籠狠狠地拆掉!我們會讓鳥籠裡的金絲雀重獲自由和獨立,讓金絲雀美麗而嘹亮的歌聲,傳唱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台灣人會向世界證明:台灣絕對不會被輕易擊敗!

(作者王美琇,專欄作家)

完全在野的再起之路

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到立院備詢,國民黨立委黃昭順竟問:「浪漫台三線,你要讓我知道是哪三條線?」黃委員擔任立委多屆,竟然連台三線這條響叮噹的路也搞不清楚,對自己的家鄉陌生到這種地步,令人驚訝。

另,朝野協商抗議世衛大會邀請函牽扯一中原則,國民黨團卻個別行動去函世衛大會,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完全不顧國家整體,只想做球給中國矮化台灣。國民黨當局似乎還沒醒悟,這樣的馬路線早已被選民鄙棄了。

國民黨的「終統世代」,到底想走什麼路線,明眼人不難判斷。洪秀柱承認:中國國民黨和年輕人幾乎是脫節的,甚至是斷裂的。事實上,此一事實更深層的原因出在,該黨「終統世代」永遠壓在年輕黨員頭上,導致年輕同志也跟社會脫節。曇花一現的草鞋聯盟說明,國民黨的年輕世代也有其見解,只是在列寧體制之下只能當嘍囉,無法將年輕人的思維與朝氣注入習於由上而下的國民黨。結果,就是八年執政完全失敗,以及今天的完全在野。

連續兩次公民震撼教育,國民黨「終統世代」顯然還在錯誤的馬路線滑行。然而,更多的國民黨人何去何從?離開這個自我麻痺的政黨,是一種乾淨俐落的選擇。那些捨不得從國民黨一走了之,卻不認同「終統世代」的人怎麼辦?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集結有識之士,找出貼近本土、回歸主流、深耕台灣的新路線。國民黨敗選之初,伴隨著黨主席補選,曾經出現新生代改革呼聲,包括黨產歸零,以中華民國為核心價值、以台灣為主體。可惜,姑且稱之為「國獨世代」吧,補選結束、醜聞抹黑、黨紀伺候,舞台燈光頓時暗黑。「國民黨的小英在哪裡?」現在好像也沒人再談了。

國民黨的黨史,曾經有「毀黨造黨」之議,現在尤其有其必要。還戀眷國民黨這塊招牌的同志,必須發揮一點革命的想像,穿起草鞋吸收台灣社會的生命力,不能繼續穿著皮鞋到北京乞求皇恩浩蕩。以往,國民黨得以長期執政,來自結合社會多數力量,照顧社會大眾生活,從而壓迫少數異議份子受到容忍。過去八年,卻是反其道而行,背離多數民意,照顧少數利益,尤其是完全無法吸納社會進步力量。於是,三次總統大選得票,從七六六萬、六八九萬一路掉到三八一萬,立委剩三十五席,縣市長剩六席,真是怵目驚心。

仍想努力再起的「國獨世代」,必先實踐草根民主,迎向公民崛起,迎向轉型正義。國民黨重新出發,一定要把列寧政黨改造成民主政黨,由下而上徹底告別威權。未來有機會帶領國民黨重新執政的人,極有可能不是目前的檯面人物,甚至可能是黨外人士,這種開放意識不能沒有。二○○八年民進黨一敗塗地,多少人預料今天會是蔡英文達陣?而過去八年,民進黨又吸納了多少公民力量,才造就今天的局面?民進黨今天的執政視野,比二○○○年又有多大的不同?這些變化,國民黨不是絕對不可能,而是絕對不可能由「終統世代」來完成。

新政府在野八年後完全執政,國民黨風光八年後完全在野,固屬民主常態,仍令人慨嘆。台灣的民主已經跨越分水嶺,未來的政黨競爭格局,將非本土、外來之爭,而是本土的兩黨制或多黨制。國民黨如果故步自封,沉睡於中國夢不願醒來,不無可能永遠失去執政機會。一旦更趨新黨化,則連被統戰價值都沒了,那也是權貴階級的自掘墳墓。相對於黨外的天然獨,國民黨的「國獨世代」,果能推動價值翻轉,貼近本土、回歸主流、深耕台灣,從忠誠於台灣的在野制衡力量重新出發,不論對國民黨的改革再起或台灣的民主深化,都是福音。

走出9彎18拐的經濟迷宮

長期籠罩在憂鬱氛圍的台灣經濟終於出現一束曙光,四月景氣燈號終結連十藍,轉為黃藍燈;而台經院調查的四月「營業氣候測驗點」,製造業與營建業雙雙上揚。然而,景氣燈號綜合判斷分數在黃藍燈的下限邊緣,顯見復甦之路仍然步履蹣跚,恰如台經院所說,當前景氣可用「九彎十八拐」來形容,起伏變化很大,很難判斷是往好還是壞的方向走?

當前台灣景氣衰退比金融海嘯時期更嚴重,乃是受到週期性與結構性問題的雙重衝擊。因此,新政府上任伊始即由經濟部優先推動百億太陽能計畫,與農委會協調出約一萬公頃土地,預計每年可發八十三億度電,帶動百億元以上投資。而國發會主委陳添枝也推出「三駕馬車」政策,將利用國發基金成立規模千億元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設立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鎖定五大創新產業,促進投資。整體計畫希冀以政府力量帶動民間投資,解決投資不足的問題,並引導產業轉型,以工業4.0與網路時代思維生根本土,並登上世界平台,接受全球的挑戰與競爭。

某些人認為,振興經濟的正確作法是改善投資環境,維持兩岸關係的穩定,質疑新政府的政策實質上是計畫經濟的復活,背逆了自由經濟的精神,注定將徒勞無功。此派看法主張政府的功能在強化基礎建設,解決電力用水土地等問題,自然能吸引企業擴大投資,形成正向循環。這些主張看似合理,其實是書生之見,並未貼合台灣經濟再起的需求。此因,台灣經濟之所以陷入「困經濟」,係因投資不足,而且並非缺資金,係缺乏投資機會;換言之,民間資金充沛,卻對國內投資缺乏信心,因此資金大量外流。因此,政府必須對症下藥,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博採眾議,了解全球的產業趨勢,由此制定出產業轉型升級計畫,並由政府挹注資金,引導企業的跟進、配合,形成官民資金合擊,方能將民間的投資能量激發出來。

其實,某些人認為中國對新政府有關九二共識的回應不滿,採取抵制措施,台灣經濟的復甦將充滿變數。這樣的看法非常弔詭,台灣經濟之所以會受到中國不當干預的影響,係源於對中國過度依賴,因此改進之道並非維持現狀的穩定,而是應該努力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方為上策。由此觀之,新政府多方參與區域整合,並多元化發展經貿,反而才是振興台灣的正確藥方。此派人士不思徹底改革結構性問題,卻要求新政府對中國的壓力屈服,以求延續台灣經濟被邊緣化角色,令人匪夷所思!

尤甚者,對中國的嚴重傾斜,造成台灣海外生產比超越五成,阻礙就業與薪資的提升,而經貿利潤大多數歸於台商,尤其少數紅頂商人,導致所謂兩岸紅利被少數人壟斷,也無助所得的成長與分配,反加劇貧富差距。亦即,台灣對中國經貿愈傾斜,台灣社會的矛盾就愈加深。更嚴重的是,台灣經濟將失去成長動能,陷入日本式的失落與沉淪。反觀降低對中國的經貿依賴,無異解決以下幾個台灣經濟的重要問題︰分配與成長不均衡;永續發展遭短期榮景蒙蔽;虛胖的GDP掩蓋了就業與薪資的低迷;海外生產基地的龐大妨礙產業在本土的生根;代工的成功導致研發創新品牌遭到忽視;舊產業的根深柢固壓縮創新產業成長的空間等。

新政府上台後,國事繁複萬端,必須有所取捨,擬出優先順序。而兩岸關係的穩定,並不操之在我,我方只要表達適度善意即可,無須多所著墨,反而攸關全民福祉的經濟則應為施政當務之急。新政府以太陽能產業與扶植產業的千億基金打前鋒,雖未必能見到短效,但長期發展可以樂觀看待。特別是政府既要大力發展綠能產業,則以產業鏈最完整的太陽能為首發,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在景氣循環的規律下,台灣經濟逐漸冒出綠芽,再加諸結構性改革澆水施肥,則往日榮景的恢復應可期待。

指標性改革

在國人深盼新政府穩健推動轉型正義的期待下,紅十字會的定位與管理,最近成為朝野爭執的焦點議題。本案最早由時代力量在立法院提案,行政院近日迅速決議將推動廢除紅十字會法,使紅十字總會回歸人民團體法、勸募條例來正常化運作,我們認為這是開啟一系列類似組織走向陽光的試金石,處理時機與社會共識應該已經充分成熟了。

現在在台灣的這個所謂「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到底是什麼組織?必須從其歷史沿革進行了解。大概很少人知道,紅十字總會可以上推到一九○四年清國時代,當時還沒有「中華民國」,係由清廷派遣駐英公使前往瑞士簽訂日內瓦公約,因此正式成為國際紅十字會一員。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承認並且接受紅十字會立案,但是「中華民國」在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日簽署修正後的日內瓦公約,當時因為已被趕出了中國,因此沒有獲批准入會,也沒有國內法化,其原中國會籍在一九五二年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改組後的中國紅十字會取代,因此到現在根本就不是國際紅十字總會的締約會員國。

但是查看紅十字會法,第一條即稱:「中華民國紅十字會,依照政府簽訂之國際紅十字公約,並基於國際紅十字會議所決議各項原則之精神,以發展博愛服務事業為宗旨。」若未明就裡,很容易產生某種誤解;針對最近社會上有關廢專法之議,王清峰會長斥責支持廢法者缺乏國際觀、恐造成國際笑話,然前述事實,恐怕才是真正具有國際觀者須先釐清確認的。

既非國際紅十字總會成員,這些年來在台灣,外界沒有看到紅十字總會積極去完成申請為會員的未竟程序,倒是只見自一九八八年以來,廿八年間,歷任會長逕由徐亨、陳長文、王清峰三人包辦,並已建立前兩位各幹十二年的「慣例」,王清峰照例可以幹到二○二四年,至於先前兩蔣戒嚴時期更不待言,幾為黨國關係網絡盤據,紅十字總會的既有結構與財務透明度,實在缺乏可令現代國民感到滿意與足夠的社會對話。

甚至,紅十字總會在執行政府授權任務時,曾有疑似介入政爭的過往。例如一九八七年十一月蔣經國開放老兵回中國探親,開始委託紅十字會辦理兩岸轉信、尋人、匯款等各項探親服務工作,卻在一九九○年發生陳長文以該會秘書長身分,與中國紅會秘書長韓長林在金門逕簽「金門協議」,當時的總統李登輝卻認為被蒙在鼓裡的憾事。

雖非國際紅十字總會成員,亦不妨礙我國善盡國際體系成員的責任,主動參與國際人道救援的事務,這部分應該檢視現行法制是否有完善覆蓋,並可就其業務提供充足監督制衡,來做理性考量。比對現行紅十字會有關戰時與平時災變等救護賑濟等事項,若人民團體法、勸募條例有適用疑慮者,都可以透過各種途徑加以確定,並無若沒專法即無法運行的問題,例如王清峰會長擔心若改依人團法,任何人皆可設立紅會,實為庸人自擾,因為主管機關不會同意同名申請。何況目前全球一九一個設有紅會的國家,也並非均以專法或特別命令方式設立。因此看不出此等威權法令有不得觸碰的禁忌與捍衛的必要。

對於未來勢將送到立法院會上去表決的紅十字會法存廢問題,對於國人而言,無疑是一個指標性的戒嚴舊法,若能有節奏的處置,它代表著針對黨國勢力這些年肆無忌憚形象的徹底掃除,因此兼具象徵與實質的雙重意義;國民黨在反撲頑抗之際,更該被問責:只修不廢的主張,何以八年前不做,任令枝藤蔓延、遮天蔽日,否則何致今日的時不我予、大家皆欲除之而後快?

感受一個新政府啟動新思潮,引領台灣新方向。

小英政府上任滿十天,一連串「療癒系政策」首發成功!台灣人民馬上感受到改變,感受一個新政府啟動新思潮,引領台灣新方向。

國民黨馬英九政府已冰消瓦解、隨風而逝,錯誤的政策被埋葬在歷史垃圾堆;所謂另一個國民黨、上次執政的民進黨,都俱往矣!在新台灣、新思潮、新時代,已沒有它們的空間與位子,以後不應也不會重現了。

馬英九政府執政八年來,台灣人民被桎梏、被壓迫、受委屈、受傷害…,實在太大太久了,解除桎梏、去掉壓迫,小英政府首發的就是「療癒系政策」,讓台灣社會療傷止痛、精神解放。

閣揆林全首發就撤告遭馬政府控告的太陽花學運人士;教育部撤掉黑箱洗腦課綱;解除學生服裝儀容禁制、不再以處罰對付學生;避免專法專享專用,長期被少數人把持,也決定廢除紅十字會法;不公不義黨產要在轉型正義法案處理;年金改革、司法改革等,小英政府也有漂亮的起手式…。

以上都是多數台灣人民皆曰要撤、要廢、要解禁、要改革的,馬政府卻意識形態無限上綱,仗著執政濫用公權力,壓迫人民順從。小英政府的解壓,就是一種療癒。

馬執政八年來,全面倒向中國,台灣人民最擔心被鎖在中國,最受苦的就是經濟沉淪,但是,馬把台灣整得百孔千瘡,不是一帖療癒系政策就能治好的,且下藥太猛的震盪療法,恐反受其害。

小英政府首發拚經濟的南向政策、千億創新轉型基金、百億太陽能計畫,不難看出優先次序及內攻外守戰略部署大方向。

嚴峻考驗才剛開始,小英政府成敗對台灣未來太重要了,療癒系政策首發成功,但絕不可絲毫自滿鬆懈,像「蔡八天勝馬八年」的話,絕不可聽,蔡總統曾說「八年累積可能比不上八秒失言」,應以此時時自惕!

(胡文輝)

移動的社會住宅

王俊秀

為弱勢社會成員來興建社會住宅是新政府的主要政見之一,但是如果不能以軟體決定硬體,那麼興建落成那天,也就是標籤化、污名化、鄰避化的開始,原先的好意可能成為惡果,導致利害關係人翻轉:受益者成為受害者,而且受害圈擴大。

長者供住青年照護

但是如果利害關係人可以成為共善關係人,那麼在都會區就有機會以社會設計來推動「移動的社會住宅」。如眾所周知,都會中有個特別的社會關係:擁擠中的孤獨,包括孤住(東京都一天有80位孤住長者死亡)、孤食:日本人生十大悽慘事之第三名、孤行(長者早上運動被撞,在台彎每年300人)以及孤影(心理影響生理,增加社會成本)。其結果就是:需要陪伴的長者與需要住房的年輕人一樣各孤其位,兩孤俱傷。
因此「移動的社會住宅」其社會設計的理念為「轉孤為共」:讓不同生命相遇,LKK遇到22K,而能夠產生1+1>2的共善效果,也就是一個社會公益的理念帶來雙方合作的私益,號稱「一起合作找幸福」也不為過。其中,可由都會的市政府居中出面公證,讓雙方簽訂社會契約,促進「由孤住到共住」:長者提供空房,年輕者獲得住房,並提供陪伴型照護守望。
其次,促進「由孤食到共食」:開放廚房、一起買菜及共膳。最後促進「由孤行到共行」:陪伴同行或共遊。以上過程中還促進了跨世代共學。
如此的社會設計不但產生了以下的共善關係人:長者、年輕者、雙方家屬、社會局、健保單位、家屬、朋友、學校師生。同時也建構了共善關係生活圈,包括社區守望、節水節能、環境友善食材提供者、公平貿易廠商、多扶接送社會企業、社區圖書館及學校、社區農園等社會支持型產業與網絡。

兼顧需求促進共善

社會設計讓空房間與廚房的開放,同時照顧了孤住長者與需房年輕者的需求,促進了共善效果,如果使用永續發展的概念,就是環境、社會、經濟一起好,就讓移動的社會住宅來轉動並點亮永續台灣吧!

用長照產業為年輕人加薪

楊哲銘

蔡英文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承諾要為年輕人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強調雖然沒有辦法立刻幫所有的年輕人加薪,但是會立刻展開行動。同時昭示改革的第一要務是經濟結構的轉型,第二是強化社會安全網,社會安全網的最後一塊拼圖,是建立優質、平價、普及的長期照顧系統。

加薪和長照在蔡總統就職演說中的位置距離頗遠,但盱衡當前高齡化社會趨勢,其實這兩者最為相關。建立優質、普及長照系統當然刻不容緩,但是否要強調平價值得再討論。高CP值是好,但平價就可能衍生問題。平價並非不好,然而過度追求平價就是薪資拉不起來的原因之一。
1980年代世界銀行跟國際貨幣基金會大力的在開發中國家推動各種結構轉型計劃(structure readjustment program),由國際組織注入資金,但是受援助國家需要作經濟結構的調整,不外乎是減少管制、自由化、國際化、減薪、減稅、減少政府支出等。可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評估,這些調整常常對國民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第一是因為要撙節公部門支出,政府往往減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投資,這減少了供給;第二是因為減薪,造成民眾必須減少家庭醫療保健的支出,這是需求面的下降,供需同時下降,固然可以取得平衡,但結果是國民健康水準的下降。

設計為高品質系統

所以未來的長照系統,不應該只是解決問題的系統,而應該是創造價值的系統。因為以機器人來進行老人及長期病人照顧還有一段路要走,長照必然是人力密集的產業,最適合用來引導人力資源的流動。最好設計為高品質、高薪資的系統,要讓年輕人願意投入並獲得較高水平薪資。所以可以是高CP值,但不是追求平價。
可是不平價,大家如何負擔得起?當然得靠政府跟民間協力投資,這時候長照保險的建立就非常重要。政府跟個人都有投入,購買長照服務、轉化成國民薪資,同時透過薪資提升來提高照護服務員的社會形象,讓不管是年輕人或是中壯年人都覺得這是有意義有尊嚴的工作、也願意投入,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如果政府和民間都只想要少花錢,最後就是以較少的支出創造外勞的就業機會,對本國勞動力的轉型和薪資提升,毫無助益。

利用高齡社會轉型

過去一想到要調整經濟結構,就是發展高科技產業。高科技產業固然是高附加價值,但通常都是資本密集但人力越來越少的產業,即使發展成功,泰半是科技發明人和資本家獲取暴利,但一般大眾沒有實質得利。這也是近年來各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之一,在美國如此,在台灣也是這樣。因之如何利用高齡化社會,創造高薪資的勞力密集產業,將是此次經濟結構轉型成功。

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教授

知識帶來力量,但品格帶來尊敬。 Knowledge will give you power, but character respect.

知識帶來力量,但品格帶來尊敬。 Knowledge will give you power, but character respect.
武術家 李小龍

5/29/2016

5/28/2016

只有在理智無法解釋的範疇裡, 語詞的力量才能夠毫無保留地開啟, 它不僅僅是結構和邏輯, 它也是詩與直覺。

只有在理智無法解釋的範疇裡, 語詞的力量才能夠毫無保留地開啟, 它不僅僅是結構和邏輯, 它也是詩與直覺。
《浮生草》柯裕棻

我確信 痛苦 的觀念遠比 快樂要來得強而有力

我確信 痛苦 的觀念遠比 快樂要來得強而有力
《崇高與美之源起》艾德蒙.柏克

不知不覺中 我自已開始回答 我想在你的新故事中 和你一起活著 被你靈魂的笛音透惑 我又恢復了以往 開始憧憬天空和親近樹木並相信人

不知不覺中 我自已開始回答 我想在你的新故事中 和你一起活著 被你靈魂的笛音透惑 我又恢復了以往 開始憧憬天空和親近樹木並相信人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谷川俊太郎

生存有一半是開心的事,另一半是痛苦的事。 但是,人往往都只看痛苦的一面,然後就越來越不承認自己人生中也有開心的事。

生存有一半是開心的事,另一半是痛苦的事。 但是,人往往都只看痛苦的一面,然後就越來越不承認自己人生中也有開心的事。
《十二國記》小野不由美

人之所以幸福,並不是因為這個人特別幸運, 而是因為他保持幸福的心境。

人之所以幸福,並不是因為這個人特別幸運, 而是因為他保持幸福的心境。
《十二國記》小野不由美

抵抗運動的基礎在義憤

抵抗運動的基礎在義憤
史蒂芬‧黑塞爾

文革50年與臺灣轉型正義

今年五月十六日,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動中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五十周年日,當年八月八日,中共第八屆第十一次中央委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宣示了文革的目的,是「鬥垮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批判資產階級的反動學術『權威』,批判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改革教育,改革文藝,改革一切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以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而文革的方法,則是群眾運動,「『敢』字當頭,放手發動群眾」,「讓群眾在運動中自己教育自己」。

在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的鼓吹煽動下,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預科學生首先出現了紅衛兵,紅衛兵運動旋即以星火燎原之勢,在中國各地校園成軍,然後展開激進盲動與暴力血腥的關於思想、文化、風俗、習慣大破大立的社會運動,同時對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分子等五類的無產階級敵人進行鬥爭,其後再追加叛徒、特務、死不改悔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現行反革命分子和知識分子等,共產黨縱容紅衛兵和群眾以打、砸、搶、殺等暴力手段對待象徵四舊的史蹟文物和各種階級敵人,以此掩護毛澤東對政敵的奪權鬥爭。無數的中華與各民族文化歷史遺產在文革中遭到洗劫毀滅,成千上萬的人民被以敵人的名義遭到殺害或身心的殘酷迫害,法律制度、家庭倫理和社會信任被徹底破壞。黨國的恐怖暴力和領袖言行構成的政權意識型態,竟成為中國大地上社會秩序和知識的最後判準,終極的權威。

文革沒有破除中國文化中最根深蒂固的家父長主義,反而葬送掉以家庭倫理建構的社會信任關係,而以黨國取代了家長的倫理地位,意圖根本摧毀人們原本可在各種社會關係網絡中受到保護和尊重的自主性。共產黨運用了現代的科學技術和行政管理技術,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社會控制體系,如依毛澤東的觀點,則其暴政的成就已遠遠超過了秦始皇。

一九七六年,毛澤東死亡,在與江青的奪權政變中勝出而宣稱為毛澤東接班人的華國鋒上台,終結了文革。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共第十一届第三次中央委員全體會議對文革中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一九八零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文革時期的當權派,以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為首的四人幫名義,進行了刑事訴究;一九八一年六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文革,作出了官方的全面總結,也對於毛澤東的歷史地位,作出了三分過七分功的官方基本評價。

鄧小平在後文革時期高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度打開短暫的自由空氣,迎來北京之春。儘管事後證明那是鄧小平在意識形態領域對於華國鋒「凡是派」所進行的鬥爭,為其日後的長期掌權鋪平道路,但不容否認的是,如果鄧小平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三十年進行那怕是半套的轉型正義的檢討與反省,不可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個三十年開創出改革開放的新氣象。

鄧小平對文革的清算是選擇性和不徹底的。四人幫終究是代罪羔羊,毛澤東才是真正的事主,黨國上下何以能夠縱容毛澤東一人翻天覆地若此,是因為共產黨實施民主集中制,缺乏制衡監督機制,又於一九四五年第七次全國黨代表大會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在黨國體制中賦予了毛澤東作之君作之師的無上權威,使毛澤東個人對毛澤東思想的恣意任性創造與詮釋成為黨國的聖旨和神諭。文革和歷屆政治運動的檔案文件被以和解的名義燒毀殆盡,並且在官方對平反定性定指標後,禁止民間進行真相的調查和責任的追究。到目前為止,在文革甚至中共建黨以來所有的政治案件真相和受難者名單,乃至於具體的加害者為何人,在中共黨史研究上仍為政治禁區,諱莫如深。中共立場何以如此模糊曖昧,原因很簡單,君不見鄧小平也成了毛澤東?江澤民也是小號的毛澤東,謹言慎行的胡錦濤讓黨國權臣如周永康、薄熙來個個成了毛澤東,而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於二零一五年十月被中共中央納入了〈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向黨國發布,並令黨員不得「妄議中央」,放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以非法的關押手段對違紀黨員進行調查,形同現代東廠。原來黨國威權體制,是共產黨領導人的最愛,每一代領導人都有恩怨和血債,所有黨的歷史錯誤不准妄議,以免惹火上身。二零零八年以劉曉波為首的中國民間公民力量共同提出的〈零八憲章〉,對共產黨要求轉型正義,主張「為歷次政治運動中遭受政治迫害的人士及其家屬,恢復名譽,給予國家賠償;釋放所有政治犯和良心犯,釋放所有因信仰而獲罪的人員;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查清歷史事件的真相,釐清責任,伸張正義;在此基礎上尋求社會和解」,就被視為是對共產黨最大的挑戰,而不得不儘速將之除之而後快,然後全面消音。

蔡英文總統於第十四任總統就職演說中宣示:將在總統府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在三年之內,完成臺灣自己的轉型正義調查報告書,進而依據調查報告所揭示的真相,來進行後續的轉型正義工作。挖掘真相、彌平傷痕、釐清責任。我們要嚴正指出,臺灣轉型正義工作的主要目標,必然是清算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中華民國的國家恐怖主義對人民所造成的政治迫害,但我們也要點出,當年因理想獻身共產主義而不幸犧牲的中國共產黨人,也將因此而獲得民主進步黨政府的平反。歷史的真相將會告訴我們,共產黨對國民黨的拉攏,國民黨對共產黨的侍從,在兩岸的轉型正義實踐未啟動之前,是兩個黨國對彼此人民和自身同志最大的背叛。國民黨自連戰以降,歷任主席到北京朝聖,從未就共產黨建國之後對中華民國黨政人員進行鎮壓整肅所造成的六百萬人命要求道歉,亦從未對於中華民國國殤表達安慰,這種冷血漠然的態度,正說明國民黨也是壓迫者,所以他們把國共的戰爭視為成王敗寇的朝代更替,他們的歷史觀其實正是共產黨歷史觀的鏡像。

文革五十年,要清算的不只是文革運動本身,還應當包括黨國體制、領袖崇拜、愚民政策和法治虛無主義。今天文革的幽靈附身在薄熙來、習近平身上,在中國上空飄浮,都是因為除惡未盡。我們期待臺灣在轉型正義的實踐上,做出典範,在價值的高度上,能夠超越國內黨派的政治清算和兩岸的政治對立,從憲政人權與人道關懷的立場,重新去檢視和看待中華民國跨越兩岸歷史曾經有過的不法統治作為和無辜受難犧牲的兩岸人民,以臺灣的經驗帶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面反省和自我批判,範圍從文革,擴及六四、反右派鬥爭、對國民黨的鎮反肅反,乃至建黨以來所有的歷史錯誤,從而逼使國民黨和共產黨兩個列寧主義兄弟黨直面真實的歷史,對兩岸人民道歉。我們相信,兩岸人民的和解與共同的幸福,只有擺脫國共黨國幽靈的宰制,才有真正開啟與降臨的機會。

從此以後,過去的歷史不再是台灣分裂的原因,而是台灣一起往前走的動力。

堅忍克制與從容不迫的作家、翻譯家楊絳

紐約時報
閱讀AMY QIN

Imaginechina, via Associated Press

2012年的楊絳。她詳盡地回憶了自己與北京政府不對付的經歷。

北京——週三,中國作家、劇作家、翻譯家楊絳在北京逝世,享年104歲。她所撰寫的風格堅忍克制的文革回憶錄一直是有關那個年代的最受推崇的作品之一。

包括中共黨報《人民日報》在內的眾多官方新聞媒體發佈了她去世的消息。這顯示出楊絳在中國受敬重的程度。

在毛澤東於1966年為根除意識形態敵人而發起文化大革命之時,她和丈夫——《圍城》的作者錢鍾書——已經是備受讚譽的作家。當時,楊絳正在翻譯《堂吉訶德》(Don Quixote)。這是一項頗具難度的任務。

因為找了好幾個英文和法文版的《堂吉訶德》都覺得不太合適,她開始自學西班牙語。

「如果想忠於原著,就必須直接從西班牙文翻譯過來,」她在2002年寫道。

當紅衛兵學生激進分子從她位於北京的家裡將手稿抄走時,楊絳已經幾乎翻完了《堂吉訶德》八卷本中的七卷。像其他曾經留洋的學者和藝術家一樣,楊絳和錢鍾書也得接受「勞動改造」。他們當時已經年近六旬,被送到了中部省份河南的鄉下,一待就是好幾年。

「我費盡吃奶氣力,一鍬下去,只築出一道白痕,」楊絳寫道。「引得小夥子們大笑。」

隨着文革勢頭減弱,楊絳回到北京,繼續翻譯《堂吉訶德》。據說有人在廢紙堆裡發現了之前被紅衛兵抄走的幾近完成的手稿,將它還給了楊絳。這本譯著在1978年發表,至今依然被普遍看作《堂吉訶德》在中國的權威譯本。

楊絳另一本知名著作是她在1981年出版的回憶錄《幹校六記》。這本書回憶了她在河南的歲月,文字頗具感染力。本書沒有其他許多回憶文革動蕩歲月的作品所具有的情緒化基調,而是以輕描淡寫、略帶諷刺的文字,平實地講述了她在遭清洗官員和學者聚集的「幹校」裡的日常生活:鑿井、照管菜園、和一隻小狗做朋友。不過,在回憶女婿自殺一事時,她的語調變得堅忍起來。因表現出反動傾向,他死前持續受到同輩的批評指責。

《幹校六記》英文版的譯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表示,相比於其他文革時代回憶錄中比較多見的飽含暴力與傷害的故事,楊絳的講述「非常個人化,同時又對那個時期知識分子的『世俗』生活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在這本書的最後,楊絳總結道:「改造十多年,再加幹校兩年,且別說人人企求的進步我沒有取得,就連自己這份私心,也沒有減少些。我還是依然故我。」

這本書給當時年屆七旬的楊絳帶來了文學聲譽。

「《幹校六記》給人一種新的尊嚴感,」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中國現代文學副教授雷勤風(Christopher Rea)說道。他同時也是一本有關錢鍾書與楊絳的著作的編輯。「它使他們作為個體的人從文革中顯露出來,而非只是受害者。」

楊絳1911年7月17日出生於北京,原名楊季康。那一年,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推翻。在作為法律學者的父親的指引下,楊絳在東吳大學讀政治科學,後來進入位於北京的清華大學。在那裡,她遇到了錢鍾書,後者是她在外國語言文學系的同學。

他們於1935年結婚,之後前往英格蘭。錢鍾書在那裡的牛津大學留學。楊絳生下他們唯一的孩子——女兒錢瑗。又在巴黎待了一年之後,一家人在1938年返回中國。就在前一年,日本開始入侵中國。

到了40年代,楊絳在戰時的上海以劇作家的身份獲得意外的成功,寫出了一系列妙趣橫生的喜劇。1949年中國共產黨掌權之後,夫婦二人移居北京。楊絳開始在北京從事教書和翻譯工作。

繼《幹校六記》和《堂吉訶德》獲得成功之後,楊絳又在1988年出版了小說《洗澡》。書中描繪了5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生活。

「楊絳的一切都是『試』,」刊登在《人民日報》上的一篇紀念文章寫道。「這個『試』是一種從容不迫的平常心,沒有一絲跳着跑着爭名奪利的浮躁。」

楊絳經常寫一些極為私人的話題,包括她與錢鍾書的關係。1997年女兒去世,1998年錢鍾書離世之後,楊絳通過工作來排遣自己的悲傷。她將柏拉圖的《斐多》(Phaedo)從英文版翻譯過來,又撰寫了一部半虛構的家庭回憶錄《我們仨》。

「我們仨失散了,留下我獨自打掃現場,」楊絳寫道。「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新加坡,台灣新南向的重要夥伴

賴怡忠

自從蔡英文在去年九月競選期間提出「新南向」的戰略構想後,「新南向政策」成為外交圈最關注的議題之一,詢問度甚至比兩岸關係更高。當時「新南向政策」的口號一提出,不僅東協國家反應熱烈,包括美、日等國在內也多表示樂觀其成。國內的產業界對此更充滿想像,甚至坊間出現所謂新南向概念股、新南向概念基金等,顯示這是個大家寄以厚望的政策。

與東協等國在內加強關係的南向政策,從1990年代以來先後發生過兩波。李登輝時代有個南進政策,2000-2008民進黨執政期間,也有個南向政策。前者以東南亞為主,後者則把重點放在印度。李登輝時代的南進與90年代菲、泰、印尼、馬來西亞等四隻東亞小老虎的經濟噴發,加上台灣要走出去的「務實外交」政策,以及意圖降低對中經濟熱等因素有關,當時也成功讓李總統出訪新加坡、菲律賓、印尼、泰國等國。後因亞洲金融危機嚴重影響東南亞的經濟,台灣政府部門內部也存在協調問題、美國更處於後冷戰初期的全球戰略調整,對東亞主動關注有限,加上其他因素等,使這個南向政策受到中挫。

2000-2008民進黨執政期間,東南亞還處於從亞洲金融危機復原的階段,當時的世界新興經濟體的引擎主要是在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金磚四國,以及東南亞的越南及柬埔寨。同樣為了降低對中過度經濟依賴的風險,民進黨的南向政策重點是放在印度,也注目越南。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經濟發展驚人,以每年超過兩位數的比例在成長,加上印度又是個不熟悉的市場,語言與中國相比更是一大問題,以及美國困頓於反恐戰爭而對東亞地區無暇他顧,因此這個南向政策也沒有成功。

現在蔡英文即將上台,這個新南向政策在中國經濟走緩、部分東協國家成為新興經濟成長引擎、美國發動亞太再平衡政策等因素下,處於先天相對有利的位置,這也是為什麼這個構想在國際上會這麼受到關注與好評的主因。但有天時與地利等外在環境的配合外,最關鍵還是自己的作為,才是政策成敗的主因。

台灣想要發展新南向,就現實面來說,可能無法一次與東協國家展開多邊交往,加上東協國家內部狀況發展不一,前後差距很大,因此務實之計,可能還是要從多個雙邊關係的強化入手。印度、印尼、菲律賓、緬甸、越南這幾個國家不僅經濟發展是比較快速的,而且與美、日等台灣盟友關係較佳,因此是幾個較為大家關注的對象。

但因為台灣本身過去對東協的長期忽視,不僅投入研究的資源困乏,人脈關係也疏於經營,雖有為數不少的東南亞勞工與移民在台灣,也有相當數量的台商在東南亞,可是這些遠遠無法滿足台灣對東協經營的需要,更遑論其能支撐起提供新南向政策的情報分析能量。台灣當然需要積極投入資源以發展對東協的經營,但很可能會緩不濟急。

台灣在亞太區域「向南走、向下沉」是必然的趨勢,而且因為中國的經濟前景不樂觀,充滿太多不確定因素,加上台灣經濟脆弱體質日趨明顯,因此現在的南向政策面臨的主要挑戰是與時間賽跑的問題。

即便是專注於雙邊關係,短期來說,對台灣最省力的方式,是與第三國合作共同經營東南亞。美國再平衡政策以及其現在在南海議題的高度關注,強化了其所提供亞太安保穩定的公共財,對於台灣與東協關係的發展奠下基礎,但在經濟與社會等領域,台灣需要的是不一樣的合作對象。在這裡,日本與新加坡是兩個重要的夥伴。

日本過去長期經營東南亞,投入的資源甚多,也與東南亞維持良好關係,而台商過去就有透過雁行模式與日本母廠共同到東南亞合作的前例。現在的挑戰是將這個模式進行創新。但新加坡則是完全不同的期待。

新加坡雖然是東南亞面積最小的國家,其土地不到台中市的三分之一,人口也不是頂多,與兩億多的印尼、一億的菲律賓、近一億的越南等相比,新加坡人口數只能算是這些國家的地方省份而已。但新加坡可說是東南亞的資訊中心,過去為了生存之故,對東南亞小心與長期經營,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一般來說都相當不錯(主要的例外大概是馬來西亞)。世界五百大公司在新加坡都設有據點,作為其對東協,甚至是印度經營的區域總部。而本身通英語、中文、以及閩南語的特性,對台灣更具有吸引力。對許多台灣老闆來說,新加坡有可以使用中文的好處,但不存在中國缺乏法治的問題,是最不像外國的外國之一。在目前對東南亞的理解還十分欠缺時,台灣似有必要藉助新加坡所掌握對東協的人流知識與情報網絡,甚至是運用新加坡的金融與物流管理能力,以幫助我們對東南亞的經營。

過去因辜汪會談與馬習會的關係,國人看到新加坡就想到兩岸關係,但新加坡在世界立足的關鍵,不是因為其在兩岸關係的角色,而是其在東南亞以及對南亞次大陸的經營與相關的自我定位。兩岸關係只是新加坡在對中關係的籌碼,藉由增加中國對新加坡的需要或合作,強化新加坡在其他領域對中國的交涉力。脫離以兩岸視角看新加坡,我們就會發現新加坡對新南向的機會與挑戰。

50年後依然寂靜的春天

陳儒瑋

昨天是世界知名自然保育先驅與作家瑞秋•卡森的誕辰紀念日,她於1962年所撰寫的《寂靜的春天》一書至今仍影響深遠。美國民間團體Moms Across America特別於此日發起「停止毒害我們!」(STOP Poisoning Us)全球串聯行動,要求政府加強管制化學有毒物質。

化學物仍毒害國人

就在同一時間,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布5月份抽驗市面36件燕麥產品,赫然發現包含美國進口的桂格燕麥片等10項產品驗出不得殘留的除草劑嘉磷塞,有毒化學物質陰影仍然籠罩於我們的日常生活,50年來似乎未曾遠離。
嘉磷塞是孟山都公司明星產品「年年春」中的主要活性成分,1970年代上市以來持續銷售長紅,是目前全球使用最為普遍的除草劑。孟山都公司進而開發抗嘉磷塞的基改作物,藉此來維持農藥的專利與獲利。當1996年首度開放基改黃豆及玉米商業化種植後至今剛好滿20年,種植基改作物引發的嘉磷塞濫用問題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日益受到各界重視。
2015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將嘉磷塞列入2A等級「可能有致癌風險」項目,引發全球政府機構、學術單位與民間團體之間的爭論。隔年,WHO再度公布一份「嘉磷塞問與答」,文件中表示IARC對於嘉磷塞的毒性評估是基於逾千項目前已公開,且由無涉及利益的專家,遵循嚴格的科學及符合世界標準進行的獨立研究,認為「純嘉磷塞」與「嘉磷塞為主要成分的配方產品」都有強烈的證據顯示具有毒性。
最近,美國民間行動「去毒計劃」(The Detox Project)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合作,公布一項美國人尿液中嘉磷塞殘留檢測報告,在初期揭露的133份檢體中,有93%呈現陽性反應。回到台灣,其實消費者也長期暴露於嘉磷塞風險之中,來源很有可能就在於每天吃下肚的基改黃豆。眾所皆知台灣約有9成黃豆是進口基因改造品項,大多具有抗嘉磷塞的特性,這也導致其農藥殘留量偏高問題。依據台灣的「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黃豆的嘉磷塞容許值為10ppm,相較於毛豆0.2ppm及稻米0.1ppm,相差50至100倍。面對嘉磷塞的風險,消費者或許可以選擇不吃進口燕麥產品,但幾乎無法避開生活中無所不在的黃豆製品。

基改食品加強標示

當新政府試圖以開放瘦肉精美豬作為加入TPP談判的頭期款,基改作物與食品有很高的機會成為下一個祭品,這可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明白寫於今年3月底美國貿易代表署所公布的「2016年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當中首要點名「基改食品強制標示制度」與「基改食材禁入校園」政策為技術性貿易障礙。
我們要求台灣主管機關應「加強基改食品原料進口源頭管制」、「嚴格執行基改食品標示新制」及「落實基改食品稽核檢驗」,還給孩子一個眾聲喧譁的春天!

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共同發起人

新政府團隊必須正視,台股交易量驟減三分之一背後的危機,因為股市長期陷低量,就像罹患貧血的病人,企業無法從資本市場籌資茁壯,台灣經濟翻轉更無力。

謝金河

我們常說股市是經濟的櫥窗,股市漲跌的背後代表國家經濟力,也連結了企業競爭力,更是人民信心的指標。但是股價的漲跌只是其一,更關鍵的是成交量,這是國家經濟動能的關鍵指標之一。
今年的520是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相較於2000年阿扁的520就職指數大跌299點,2008年馬英九總統就職股市大跌226點,這次520股市上漲35.26點,總算給足了小英總統面子,但是如果細看股市成交量,恐怕我們心情會很沉重。
我們來看三個數字:2000年的520,股市成交1258.97億元;2008年的520,股市成交1777億元;今年的520,股市成交576.8億元,也就是說小英上台第一天,股市成交量剩下不到16年前阿扁的一半,比起8年前,也僅僅剩下三分之一不到,這是小英總統絕不可掉以輕心的數字。

台經濟快速邊緣化

從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全球央行不知增加了多少貨幣供給,各國股市量能充沛,像深滬股市在去年6月,曾創下兩市合計36.5兆人民幣的天量,上證一天成交1.31兆人民幣,深證單日成交1.13兆人民幣新高紀錄,香港股市去年4月單月成交3.76兆港幣。反觀台灣股市卻從阿扁時代單月最高4.99兆台幣,到馬總統時代的3.14兆台幣,如今快速縮水到1.45兆台幣。
90年代台股狂飆的年代,台股曾寫下單月2164億成交天量紀錄,那時台灣股市的交易量是大陸深滬股市的20倍,也是香港股市的5倍以上。2000年網路泡沫吹破前夕,台股一度創造單日成交超過3000億的空前紀錄,如今,股市交易量迅速萎縮,最慘的時候,台股成交不到深滬股市的1%,這是台灣股市與經濟快速邊緣化的指標之一。
股市交易量萎縮,背後代表國家經濟動能減弱,企業競爭力弱化,就像一個人貧血,身體很快會出狀況。眼前台股低量最少出現幾個病灶:一是交易量萎縮,周轉率下降、本益比壓低,這麼一來,大摩MSCI權重一直調降,台股權重一直調低,台股形同雞肋,外資紛紛收攤退場。今年巴克萊完全撤離台灣,很多外商銀行逐漸縮減分行家數,台灣經濟動能更加減弱,於是出口不振,經濟負成長,根本拉升不起來。

股市貧血無力翻轉

其次是企業籌資更不利。像郭台銘今年併夏普,又準備吃下NOKIA功能手機業務,如果鴻海的P/E能從眼前7、8倍拉升到15或20倍,郭董的進軍全球實力必然大增,但我們的資本市場卻無法給他足夠的後勤支援,有雄心的企業家都抱怨,台股本益比太低。
而另一邊,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中國的高新科技產業挾著30倍、50倍,甚至上百倍本益比,要吃下台灣任何一家公司都是易如反掌。資本市場不給力,台灣的企業只能坐在家裡等待被人購併,有人甚至準備易地到深滬股市掛牌。
現在國家在小英政府手上,新政府團隊必須正視,台股交易量驟減三分之一背後的危機,因為股市長期陷低量,就像罹患貧血的病人,企業無法從資本市場籌資茁壯,台灣經濟翻轉更無力。
眼前台灣股市有如罹患重病的病人,原因是不當租稅政策,政府老把股民當肥鵝來宰殺,外資、內資稅負差距過大,股利所得課重稅,造成資金源源不絕流出。這些馬政府留下的沉痾,假如,林全內閣無力解決,那麼,我們可以預言,台灣股市貧血,下一步是台灣經濟將有如癌末病人,難救!


財金文化董事長

開始一件事的方法,就是停止說話,起身去做。The way to get started is to quit talking and begin doing. 迪士尼樂園創辦人 迪士尼 Walt Disney

開始一件事的方法,就是停止說話,起身去做。The way to get started is to quit talking and begin doing.
迪士尼樂園創辦人 迪士尼 Walt Disney

WHA的共同語言

郭旭崧

從來沒有那麼一致的聲音出現在WHA的會場,茲卡是今年日內瓦萬國宮的共同語言。從世衛幹事長陳馮富珍致詞,到美國衛生部長雙邊談話,以及各國代表的發言,甚至我駐WTO代表賴大使的寒暄,都可聽到茲卡、茲卡、茲卡的聲音,更別說台灣此刻也發現第二例移入病例。


茲卡成為今年WHA會場的共同語語言。(歐新社)

一九四七年就發現的病毒,為什麼近七十年後才驚覺它的威脅?是巴西不尋常的小頭症嬰兒,科學家得以重新探索這隻病毒,讓世界認識它的真面貌。從這方面來說,世界各國都應感謝巴西疫情透明公開。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甚至是距離疫情最近的美國及世衛都沒有對中南美洲下達旅遊禁令的緣故。茲卡可怕也不可怕,回歸科學證據,我們才會了解茲卡病毒威脅的對象是孕婦胎中的新生兒,也知道它的傳染途徑,所以能有效預防,就如同去年的登革熱,因為有新的篩檢工具,讓我們可以了解到登革熱的威脅對象主要是老年人,在在凸顯研究發展之重要性。恐懼不能無限上綱,貿然的禁令只會造成無謂恐慌,讓各國沒有誘因向世界通報疫情,造成反淘汰。

從巴西疫情到台灣兩例境外移入病例,已經證實我們的「敵人」可能來自境外,本土防疫的防線已經擴展到國際層級,尤其台灣未來新南向政策將加強與東協交流,兩岸互動也會更加頻繁,在全球化時代下境內境外那條線已經模糊,這對台灣而言是挑戰也是契機。我們需要全球,世界也需要台灣。

儘管外界對今年台灣參與WHA曲折多所著墨,但台灣仍能站穩腳步未在世界防疫舞台上缺席。我們上個月才與美方共同舉辦研習營,協助亞洲鄰近十數國檢驗茲卡病毒,過去也曾針對伊波拉、登革熱、MERS等協助各國。美國在WHA期間與我方雙邊會談,承諾支持台灣與美國國衛院合作研發老人登革熱疫苗。這些都突顯全球防疫一體的概念。

我們正在盤點自己的防疫體系,積極推動加入「全球衛生安全綱領」,台灣今年有機會成為繼美國之後,全世界第七個完成盤點的國家。

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新興傳染病,也不知道舊病毒會不會像茲卡一樣以新面貌示人。在一片茲卡聲的萬國宮,我們面對傳染病永遠必須謙卑再謙卑,站穩腳步,向世界證明全球衛生少不了台灣。

(作者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

法官為何讓人失望?

高金枝

這一期的天下雜誌公布了「台灣社會信任度調查」,法官信任度敬陪末座,只有28.4%;前幾天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中更直指「司法無法親近人民、不被人民信任、司法無法有效打擊犯罪」。語罷,觀禮群眾響起如雷的掌聲,社會大眾對於法官的負面感受,已經不言自明。作為法官群體的一部分,我們雖然無法代表所有法官,但還是得說:「對不起,我們讓大家失望了。」

為何「恐龍法官」一詞能迅速地在台灣社會蔓延流傳?為何民眾常認為法院的判決悖離社會的期待?明明這些法官跟大家一樣,為人父母子女,在這塊土地上生存、呼吸、成長,吃相同的油、喝相同的牛奶,坐著同樣的捷運,煩心同樣的國事、家事,為何當他們穿上法袍,寫出判決時,卻像是不知民間疾苦、只會死守法條、甚至成為縱放奸惡的「全民公敵」?難道這些法官都人格分裂了嗎?

原因很多,解決方案也很多,最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讓人民參與審判,蔡總統的司改政見中,也已經明確點出了這個方向。那麼將來參與審判的人民,無論是被稱做「參審員」、「陪審員」、還是「裁判員」,也都將成為廣義的「法官」。 這些「法官」們,必須本乎良心,忠實執地行人民的付託,服膺於此一職位的基本信念,及司法審判一定要遵守的原則。是什麼原則呢?就是「無罪推定」、「罪疑唯輕」、「罪刑法定」、「證據裁判」。說穿了,這些原則通通都是為了「避免冤枉可能無辜的人」,這個「無辜的人」,可能是你、我,或是我們的親朋好友。要判一個人有罪,一定要先有法律明文規定處罰這種行為,而且要有充足的證據,一旦證據不足以相信就是這個人做的,就只能判他無罪,即使你覺得「明明就是他幹的」、「媒體都說是他幹的」、「檢察官都說是他幹的」,只要沒有絕對充足的證據,就是不能判他有罪。最後,就算證據證明有罪,也只能照著法律准許的刑度來處罰,如果立法者說這個犯罪最重只能判5年,法官就不能判無期徒刑,不管人民有多麼討厭他。而這就是司法審判,也是人類社會經過長久的慘痛經驗所凝聚出來的共識,我們有智慧的老祖先早就說過「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沒有人應該成為審判祭典中,在群眾歡呼起舞下接受大火焚燒的祭品。如果這些原則消失了,台灣的司法就會退回到遠古時代,台灣的人民隨時置身於獨裁的危險當中。

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必然會引進陪審制或參審制,也就是讓一般人民參與審判,你可以在捷運上看著爽報痛罵被告可惡、該死,但當你走進法院,成為陪審員或參審員,你仍然必須堅守無罪推定原則,甚至成為縱放奸惡的「全民公敵」。你人格分裂了嗎?不是,而是你參與了司法,在「處罰壞人」與「不冤枉無辜的人」之中做出了艱難的決定,你應該為此驕傲。

但在此之前,我們仍然要為司法讓大家失望,向你道歉,有些判決真的是不好,無從推託,一個民眾信任度只有28.4%的職位,有被改革的充分理由。但若只是為了追求漂亮的民調數字、執政成績,忘卻司法審判要遵守的原則,只要求叫座的判決,我們也只能挺著「審判者」堅守審判原則的硬肩膀,說聲:「對不起,要讓大家失望了。」

(作者為中華民國法官協會理事長)

讓台灣的改變成真

經歷總統就職、新內閣上任,蔡英文政府開工上路剛滿一星期。有如新總統就職演說所強調,人民所期待於新政府的是「解決問題」,「演講結束,改革開始」,且邀國人參與改變,一起扛起國家的未來。一星期之間,新政府顯已動了起來,所作所為雖非盡如人意,改變也不是一蹴可幾,但從其所啟動的政策措施,一個重新導向、改革求變的局面正在開展。

一如國人所見,一週來新政府政策措施頻出,包括︰撤回對太陽花學運被告的刑事告訴、廢止黑箱課綱、花東端午節火車票試辦實名制、成立台日海洋事務對話機制、恢復勞工七天國定假日、禁止國家公園內採礦、推動百億元太陽能光電計畫、成立千億元產業創新轉型基金。新政府能一上任就新政出爐,自是拜交接期長達四個月所賜,相關政策規劃準備相對充分。儘管其間不無聯繫溝通說明不足之處,大致獲得社會正面評價。

不過,交接期較長的另一面是新政府沒有蜜月期,一上任就要端出「牛肉」、接受民意考驗。下週閣揆到國會作施政報告,新政府即將面對國會的立即檢驗。有如蔡英文所宣告,人民希望看見的「不是另一個國民黨,甚至也不是上一次執政的民進黨」;新閣揆在首次內閣會議要求閣員謹言慎行,建立政府的公信力,找回人民對政府信任。執政團隊面對人民高度期盼,自須戒慎恐懼。

在新政府的行事曆中,還須加入已向人民開出的政治支票,見諸總統就職演說,亦即︰今年十月舉行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一年內提出可行的年金改革方案、三年內完成轉型正義調查報告書。這三大政治支票的兌現,具體反映人民殷殷期盼,也是落實社會公平正義、深化民主所不可或缺的重大工程,不容跳票。新政府須以前任馬政府為鑑,經濟上的「六三三」跳票,導致它大失民心;台北市柯P市長信誓旦旦要查辦的「五大案」,雷聲大雨點小,大傷人氣。新政府所開三大支票重要性遠大於「六三三」、「五大案」,更須力求其實現,最遲一年內要做出人民有感的改革及政績。

台灣需要改變的,除了政經社會外,也包括對外關係。新總統就職演說引起國際新聞媒體廣為關注,不僅台灣出現首位女國家元首,還在於對岸中國強人所難,出言恐嚇,繼之以大小動作連連出招,硬要把虛假的「九二共識」塞進新總統就職演說稿中。有台灣強大民意為依靠,蔡英文智慧以對,五二○宣示維持現狀的基調,美、日等民主國家滿意;唯中國繼續說三道四,甚至由其官方媒體以「起底蔡英文」為題,在性別及單身上面大做文章,進行人身攻擊。

這就是這個共產政權的特色,在它持續放話、揚言不斷之際,台灣與中國或陷入所謂「冷和」,雙邊官方交流可能冷淡。有如中國客來人減少未必是壞事,台海兩岸「冷和」對我國也未必不好。事實很清楚,馬政府向中國傾斜八年,對台灣經濟弊多利少,減速及泡沫破滅的中國經濟正在拖累台灣;「外交休兵」也攏是假,世衛大會更顯示國家尊嚴飽受傷害;至於「兩岸和平」也是欺人之談,共軍五二○前的演習恫嚇,凸顯眼盲或理盲者才信中國已「放下屠刀」。

台灣擁抱普世價值、與人為善,拒絕併吞脅迫理所當然,中國若欲中斷溝通交流,其咎不在我方。必須強調,此時「冷和」,正好提供考驗及調適的機會,讓台灣在與中國保持安全距離之路,於或有的陣痛中走得更堅實。新政府的「新南向」可以開步走,親美友日面向國際,經濟上進及產業轉型更確實,台灣會更好。

的確,在走向新路線過程,中國近年所培養的若干台灣政媒勢力,或將繼續興風作浪。不過,與中國極為麻吉的國民黨已連遭選民唾棄,它要繼續親中而與台灣人民站在對立面,只會讓這個中國黨進一步走向敗亡。只要新政府一切以民意為依歸,不論中國的要脅或其政媒配合,都阻止不了台灣人民追求改革求新、改變成真的實現。

評中研院主導的「人才宣言」: 一場學術倫理的豪賭! | 周成功專欄

評中研院主導的「人才宣言」: 一場學術倫理的豪賭! | 周成功專欄

彭明輝的人文網誌

彭明輝的人文網誌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院士如此,台灣的學術能有何前途?

彭明輝

中央研究院在網路上發表了「研教與公務分軌體制改革建議書」,希望政府為少數特聘講座教授與講座教授提供穩固之彈性薪資。這份報告由朱敬一院士和三位同為院士的台、成、清校長領銜,但證據矛盾,論述粗糙,足以令所有學界同仁為之汗顏。

為了誇大大學教授薪資的偏低程度,該報告刻意操弄數據,將比較基準設定在不利於大學教師的條件:所有教師皆在滿60歲時退休,因而中小學教師在免所得稅與服務年資多出6年的前提下,總所得略高於大學教師。
但該報告所關心的「傑出教授」通常可以獲得國科會每年30萬元的獎勵金和12萬元以上的計劃主持費,並且服務到70歲,而中小學教師很少能熬到超過60歲。如果公允地把這些因素算進去,一般公立大學教授的總所得應是略高於中小學教師,而「傑出教授」的總所得更遠高於中小學教師。
此外,該報告所提供的數據明顯牴觸「高薪有利於爭取傑出學者」的立論基礎。根據該報告,各國正教授月薪排行如下:澳洲34.6萬,英國30萬,韓國21.6至44.7萬,美國22萬,加拿大20萬,德國18萬,法國12萬,台灣10萬。數據清楚顯示:正教授待遇與各國學術人才之素質只有統計上的弱相關,如果要以高薪為手段激勵學術卓越,顯然是緣木求魚。令人愕然的是:該報告竟然對此不利之證據視若無睹,嚴重違背學術論述之軌範。
數年前媒體盛傳北大以重金挖角國內學者,國人從此有人才慌,而學界則以此自抬身價。事實上,霍德明教授在訪問中表示:「大陸的發展對全世界的影響,現在是有目共睹。」但是「傳統的經濟學對中國大陸的發展都有點適應不良。」因此他到對岸的理由是:發展適用於大陸經濟的理論是當前經濟學界最重要也最有挑戰的課題,但是要搞清楚大陸的經濟就必須天天生活在大陸。
另一個理由則是感性的,「我是中國人,我有機會親眼看到並參與中國現代史的改寫,這是非常幸運的。」這樣真誠熱愛學術與社稷的學者,確實值得積極爭取,但這種學者卻不是用錢買得到的。
朱院士和三位校長都是在沒有彈性薪資與傑出獎的情境下完成國際肯定的研究成果,因此應該最能體認:學術卓越的真正動力是個人的自尊心、好奇心,及對社會的關懷與責任感。公務員與企業界的員工或許可靠薪資獎勵而提升工作績效,但是卓越的學術鮮少與薪資獎勵有關。

為圖加薪操弄數據

事實上,薪資獎勵根本有違學術之本意,甚至將會扭曲、戕害學術發展。學術旨在提出英國教育法案所謂「質疑與檢驗普遍沿襲的智慧,提出不受歡迎的見解」,或者顛覆既有理論的革命性想法。因此,學術工作者要有能力堅守學術良知,忍受貶抑,挑戰主流價值。這樣的人不可能為高薪所誘,但追逐高薪的「傑出學者」卻不見得能容忍這些人的挑戰。
質疑社會成見的論述或革命性的理論,草創期總是被嗤之以鼻,甚至被斥為荒誕。因此,要保障學術的真誠與自由,就要先保障學術價值的多元性—尤其是被主流視為異端邪說的論述。但是學術的評鑑卻很難不貶抑或打壓非主流的價值。因此,兩者間存在根本的矛盾。
真正對台灣學術有傑出貢獻的人,確實值得台灣社會以實質的薪酬予以回報。但前提是:在制度上要優先確保不會侵犯《憲法》所保障的學術自由,也不至於壓制敢於挑戰主流價值的少數。
中研院為國內法定最高學術機構,卻對《憲法》所欲保障之學術自由毫不關心,反而為圖加薪而在報告中操弄數據與漠視不利之證據。院士如此,台灣的學術能有何前途?

作者為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英國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

誰該加薪?

彭明輝

從中研院的《人才宣言》開始,好多有頭有臉的人輪番上陣要求為政府、學界與財團法人裡的「人才」加薪。當然,你不用高興,他們說的是金字塔頂端的人,而絕對不包含底層的民眾,也不包含中產階級,因為這些人都不是「人才」。結果,基本工資月薪調漲至19,047元,調幅1.42%。
中研院的《人才宣言》是在為「傑出學術人才」要求加薪。台灣的「傑出學術人才」薪水真的偏低嗎?從帳面所得來看,各國正教授月薪排行如下:澳洲34.6萬,英國30萬,韓國21.6至44.7萬,美國22萬,加拿大20萬,德國18萬,法國12萬,台灣10萬。但是,講座教授每月可以多10萬,拿到國科會傑出獎還可以每月再多3萬,合計就已23萬。此外,大學教師接受業界委託研究的所得沒有上限規定,要拿多少就有多少。你把這些收入都算進去,沒人真的知道大學教授月薪的上限在哪裡。

台灣的所得低嗎?如果是算2011年每人的名目 GDP,挪威(97,255美元)>瑞士(81,161美元)>澳洲(65,477美元)>丹麥(59,928美元)>新加坡(49,271美元)>美國(48,387美元)>日本(45,920美元)>法國(44,008美元)>德國(43,724美元)>香港(34,049美元)>韓國(22,778美元)>台灣(20,101美元)。
如果是算2011年每人的實質 GDP,新加坡(59,711美元)>挪威(53,471美元)>香港(49,137美元)>美國(48,387美元)>瑞士(43,370美元)>澳洲(40,234美元)>德國(37,897美元)>台灣(37,720美元)>丹麥(37,152美元)>英國(36,090美元)>法國(35,156美元)>日本(34,740美元)>韓國(31,714美元)。
台灣的名目所得那麼低,為何實質所得那麼高?除了油電補貼之外,中下層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勞工薪資嚴重偏低,使得生活支出變得遠比先進國家便宜。也就是說:新加坡和香港是靠周邊國家提供廉價勞動力服務而把實質所得拉上去,而台灣卻是一貫地靠壓榨勞工來位金字塔頂端的人「錦上添花」。所以,台灣是以多重政策在進行劫貧濟富,豢養頂層的米蟲。
如果你把名目所得與實質所得的落差考慮進去,台灣傑出獎教授的實質所得遠遠超過德、英、法、日、韓。你還相信中研院院士或大學教授薪資偏低嗎?
薪資合不合理不僅要考慮所得,也要考慮貢獻與付出。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說一名經理年薪百萬卻被對岸用台幣七百萬元挖角,因而氣憤地說:「打肥貓打到人才流失,工研院都快解體了!」熟悉工研院生態的人卻可能會問:「會不會其實是『150 萬年薪的經理,大陸願意用 700萬挖走;300 萬年薪的組長,大陸只用 70 萬也不想請。』」蔡清彥是不是在以偏概全,用一隻出色的瘦貓遮掩一堆不出色的肥貓?何況,這個到大陸去的經理拿人家七百萬,到底要負起多大的責任,工作內容還跟在工研院一樣嗎?
管中閔抱怨:民粹「為淵驅魚」,見到高薪者就當肥貓,等於把人才往外推。但是中研院院長急於挽留的學術界「高階人力」,他們除了座享高薪之外又為台灣社會做出什麼貢獻?發表一大堆跟台灣社會不相干的論文!這算不算是米蟲?還是底層群眾的吸血鬼?
如果從實質所得與對台灣社會的付出來看,中低收入的勞工為台灣社會付出的遠遠超過他們所獲得的,而學術界與財團法人內的「中高階人力」對台灣社會的貢獻遠低於他們從台灣社會所獲得的。那麼,誰該加薪?
何況學術圈與工研院掌握龐大的社會資源與社會公器,而其工作成果不受納稅人的有效監督。一旦所託非人就弊端衡生,生靈塗炭,因此非得要擇有德者居之不可。
譬如二林精密機械園區傳聞有成大、台大、台科大、中興、中正、虎尾科大、逢甲大學等頂尖大學有意參予產學合作。他們是來貢獻所學以造福社稷?還是來分一杯羹以魚肉鄉民?外界很難得知。如果大學教授是一大堆唯利是圖的人,他們不僅可以用假發票A國科會的錢,還有更大宗的洗錢兼貪污圖利的伎倆。
生意做得最大的是這樣做的。先一稿多投徵得連續數年國科會傑出獎,然後晉身行政院各種部會獎勵案與補助案的審查委員後,(1)藉機對業者放水以換得人情,然後再由業者出資申請國科會「產學合作案」,而廠商該出資的部份則叫廠商拿發票來折抵(廠商等於不用出錢),這樣賺得大量經費來養博士生以便繼續擴大論文生產事業;(2)藉機對財團法人補助案放水,再由財團法人私下結合廠商去騙政府的補助款,並且學界審查委員放水,然後利得一部份變成法人主管的「績效獎金」,一部份由業者聘請學者當「無責」顧問,白領乾薪來回饋。
這種產&學&研勾結的伎倆非常成熟與發達,官方業務人員也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被撈的不是他的錢,搞不好他也有分到油水)。我們真的想要聘請唯利是圖的人來當學者跟法人的主管嗎?假如不願意,唯一的篩選機制就是讓學界和法人機構的收入合理地低於私人的營利機構。

把這些因素全部考慮進去,你說,除了基層勞工該加薪之外,還有誰該加薪?偏偏這些講起話來堂堂皇皇的人一提到勞工薪資就拼命打壓。你說,他們肚子裡裝的到底是什麼?

5/27/2016

Allen Chen 懷想錄: 在我們背後的,及在我們面前的,相較於在我們內心的,都屬芝麻小事。What lies behind u...

Allen Chen 懷想錄: 在我們背後的,及在我們面前的,相較於在我們內心的,都屬芝麻小事。What lies behind u...: “What lies behind us, and what lies before us, are tiny matters compared to what lies within us.” – Ralph Waldo Emerson, Poet  「在我們背後的,及在...

對生活保持熱情的秘訣:時常冒險

紐約時報
生活CARL RICHARDS

Carl Richards

近日我和一個朋友開車出行的時候,向他講了我的一些計劃,這些計劃讓我十分興奮。我提到自己正在寫的一本新書,一篇文章,以及在沙漠裡騎摩托車冒險的新愛好。

他打斷我說:「你是怎麼對事情保持如此積極、如此興奮的心態呢?」

這個問題來得有些猝不及防。我真的沒有想過「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但是一旦開始考慮這個問題,我就發現,這些讓我動力十足的活動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感覺對我來說有點難。換句話說,這些事情就像營銷大師塞斯·高丁(Seth Godin)喜歡說的那樣,「可能行不通」。

這聽上去可能違背常理。你會覺得奇怪:做一些讓你不舒服的事情,甚至可能行不通的事情,怎麼會是動力的源泉?

對於這個矛盾,我想了很多很多,朋友的問題一直在我腦海中流連不去。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古怪得有些另類。但是,那種「要是游不起來,就會沉下去」的環境,有一種讓我感到興奮的特質。

在Instagram上說要不斷讓自己覺得有點困難。朋友達拉斯·哈特維(Dallas Hartwig)和我講了「毒物興奮效應」(hormesis)這個概念,即某些毒物高劑量時會嚴重損害身體健康甚至致人死亡,低劑量卻會讓人變得更強。或者用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話來說,「在生物和醫學領域,毒物興奮效應被定義為,細胞和有機體對中等強度(通常是間歇性的)壓力的適應性反應。」

我想,當然是這樣。毀滅不了你的,只會讓你更強大。這並不是新出現的概念。長出肌肉的方式是撕裂肌肉組織,再讓它有時間重新生長,這一點便充分證明了以上觀念。向它施壓,再讓它休息,肌肉癒合後會比以前更強健。

那麼,如果我們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比如工作、家庭生活或娛樂活動中也這麼做,會出現什麼情況?

在商業領域,與練肌肉對應的是嘗試新事物。這麼說是有道理的。全身心應對新事物帶來的困難時,我們通常會面臨一個陡峭的學習曲線。這會迫使我們提升、調整、改變和發展自己的技能。某個項目最終是否會成功幾乎不重要。嘗試新東西這個事實,就會幫我們從整體上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我們不能把一生都花在解決困難上,因為那會讓人被困難淹沒。肌肉也會疲勞。因此就像體育鍛煉一樣,我們必須得休息。不管從事什麼類型的創業或創意工作,我們都得調整壓力和休息的循環。

我越思考,就越會在這些深入未知領域的經歷中發現其本質。一些人稱它們為工作項目,我稱它們為冒險。畢竟,「冒險」的定義不就是進入未知世界、經歷磨難、回來然後休息嗎?

經過這種認知重建,我終於能回答朋友問我如何做到保持積極的問題了。因為我在不斷開啟下一次冒險!我怎麼會不積極呢?

我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冒險。我也知道,冒險可能會讓人覺得害怕,令人膽怯。但養成尋求冒險的習慣,不管它們有多可怕,可能就是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情保持熱情的秘密。

對有這種經歷的人來說,這麼做即便沒有其他好處,也會帶來重要的經濟效益。即使拋開走出舒適區帶來的所有實實在在的好處,我們憑直覺也能明顯感覺到,對工作更有熱情必然會改善我們的表現,所以讓我們把各種各樣的項目變成冒險。

別再否認了,成功當然跟運氣有關

紐約時報
另類雞湯ROBERT H. FRANK


Roger Viollet/Getty Images

1913年前後,盧浮宮加強了對《蒙娜麗莎》的保護。這幅畫之所以成名,有一部分是緣於之前被盜。

偶然事件對於命運的改變,比許多人以前想像的要大得多。

當好運以非常引人注目的方式降臨,比如有人中了彩票,我們大部分人不難看出來。但這種偶然因素往往以不易察覺的方式起作用,因此人們容易構建出一種邏輯,將成功描繪為必然的。然而,這些成功故事幾乎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誤導性,而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會對公共政策產生令人意外的後果。

來看看《蒙娜麗莎》(Mona Lisa)的歷史吧。這或許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一幅畫。在誕生之初的大多數時間裡,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這幅畫作一直默默無聞。直到1911年,它從盧浮宮被盜,方才突然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兩年後,這樁廣為人知的盜竊事件終於告破。當時,盧浮宮的意大利維修工溫琴佐·佩魯賈(Vincenzo Peruggia)試圖將這幅畫賣給位於意大利佛羅倫薩的烏菲齊美術館(Uffizi Gallery),隨即被捕。此人歸案再次引發人們對《蒙娜麗莎》的廣泛關注,它的圖片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媒體上。

在之後的多年裡,這幅畫逐漸成為西方文化本身的代表。但是,如果不是因為當初被盜,我們大多數人對它的了解,不會比萊昂納多·達芬奇同一時期創作的另外兩幅鮮為人知的油畫更多。後二者就掛在盧浮宮內與《蒙娜麗莎》相鄰的展廳內。顯然,就像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一樣,《蒙娜麗莎》之所以這麼出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大家知道了它的存在。

職場和藝術界是一樣的。幾乎每個人的事業軌跡都是由一系列複雜的步驟組成,其中的每一步都取決於前面邁出了什麼樣的步伐。如果早前的步伐中有任何一步是另外一個樣子,幾乎可以肯定,整個軌跡也會因之不同。

而在最初的步伐中,有些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看似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的影響。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合理的結論:所有成功的職業生涯至少都包含些許的運氣成分。

比如,一個人的出生日期就可以產生非常大的影響。2008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大多數出生在夏天的孩子往往是班上最小的學生,而這似乎解釋了為何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不太可能在高中期間擔任領導角色,因此就像另一項研究顯示的,也就不太可能在以後的生活中獲得優質工作機會。2012年刊登於《經濟學快報》雜誌(Economics Letters)的一項研究也顯示,出生在6月和7月的美國企業首席執行官比單就概率計算應該出現的人數少了將近三分之一。

就連姓氏的首字母也有可能是人們取得的成就天差地別的原因。比如,200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對於美國最頂級的十個經濟學院系的助理教授來說,其姓氏首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越靠前,就有可能越早獲得終身教職。研究人員將其中的原因歸為經濟學領域的一種慣例,即發表論文時按姓氏首字母對共同作者進行排序。這項研究還指出,心理學領域的教授發表論文時排名不按姓氏字母順序,就不存在類似的效應。

認可偶然事件的重要性,不是為了證明成功不依賴於天賦和努力。事實上,在競爭極為激烈的領域,表現好的人幾乎總是極具天賦而又非常勤勉的人。就像沃倫·E·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的控股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的副董事長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曾經說過的,「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努力讓自己變成值得擁有那一切的人。」

對於渴望獲得物質成功的人士來說,最有用的建議或許是在被他人看重的某一領域掌握自己的專長。這種專長不可能來自運氣,而是要靠成千上萬個小時的刻苦努力。

但光有天賦和努力是不夠的。運氣也很重要。即便是最有能力、最勤勉的人,在南蘇丹獲得成功的機會也微乎其微。並不是說,在擁有高度發達的法律、教育體系及其他基礎設施的富裕國家,理應獲得成功的人就一定能成功,但他們的幾率會大很多。

出生在一個良好的環境裡,是我們所能掌控的為數不多的一項運氣——也就是說,我們至少能決定讓自己的孩子擁有多大的運氣。不過,作為一個國家,我們在這方面做得並不好,至少在這二三十年裡是如此。最幸運的人群在變得更加幸運,儘管他們的人數減少了。而不幸人群的基數卻在增加,其運氣也在變得更差。

出現這些變化,有一部分原因是教育方面得到的公共支持急劇減少。比如,無黨派機構預算與政策重點中心(Center for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在2015年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2014至2015學年,各州在每個學生身上的平均支出比2007至2008學年降低了20%。2015年從四年制學院畢業的學生,有超過70%背負着學生貸款,平均額度達3.5萬美元

因此也就不必奇怪,一個人能否享受大學學位帶來的好處,會持續地嚴重依賴於其家庭收入狀況。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高等教育與民主聯盟(Allia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Democracy)和佩爾高等教育機會研究所(Pell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Opportunity in Higher Education)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2013年,收入水平處在前四分之一範圍內的家庭的子女,有77%在24歲前拿到了大學學位;相比之下,來自後四分之一收入家庭的學生拿到學位的比例只有9%。更讓人不安的是,即便排除了大學前的學術能力測驗分數的影響,這種懸殊的差距依然存在。

人們有低估運氣的作用的傾向,這幫助促成了如今這種令人不安的狀況,因為它降低了選民們支持有可能帶來經濟成功的公共投資的意願。但納稅人就是想避開無關個人痛苦的需求。

來自社會科學研究的證據證明,除了一定程度的收入門檻,人們的幸福感更多地取決於他們的相對購買力,而非他們支出絕對值的多少。如果最高稅率略微高一些,所有的住宅都會略微小一些,所有汽車都會略微便宜一些,所有的鑽石首飾都會略微樸素一些,所有慶祝活動的開支都會略微低一些。定義「特別」的標準會相應地發生改變,讓大多數成功人士感覺相當滿意。

幸運的是,這裡有一個簡單的解決之道:2010年發表在《情緒》期刊(Emotion)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只需敦促人們反思自己獲得的好運氣,就有可能讓他們更願意為公共利益做貢獻。所以儘力讓你身邊那些比較成功的朋友們談論自己幸運的經歷。在這個過程中,你或許能增加他們支持一些能提高下一代成功幾率的公共投資的意願。而且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你也會聽到一些有趣的故事。

羅伯特·H·弗蘭克(Robert H. Frank)是康奈爾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他的著作《成功與機遇:好運勢與精英神話》於5月11日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

別做美國夢了,去冒險吧

紐約時報
生活CARL RICHARDS

Carl Richards

你肯定聽說過美國夢吧?美國夢就是那個我們造出來對抗不確定性和創造安全感的機器。它是雪白的尖樁籬笆,是工作,是廂式旅行車;看完丹·拉瑟(Dan Rather)的新聞節目和情景喜劇,上床睡覺,如此一天天周而復始。

聽上去可能不怎麼刺激,但是,嘿,至少它穩定啊。多年來——從我們能記事起——穩定和安全就是終極目標。每一年,我們成百上千萬的人都在為此拚命努力。

如果那就是你想要的,當然也沒什麼不好。但也有這麼一群人會說:「忘了那回事吧,我想更關注自己的體驗。」——順便說一句,這個群體的人數還在增加。

如今,你可能已經知道那句被人一再重複的話了:體驗勝於物質;體驗能帶來幸福;更多物質只會令人慾壑難填。有大量研究都支持這些理念。

於是為了獲得體驗,人們就走出門去,花費大把金錢參加「最強泥人」(Tough Mudder)國際障礙大賽之類的冒險競賽。人們有了錢不是買一台新電視,而是購買滑雪和纜車的票。人們花錢去攀岩館,而不是買電影票。整個經濟愈來愈向著這個方向發展。

但是如果你辭掉穩定的工作、放棄401(k)養老金、賣掉房子、改裝你的麵包車,今後一兩年以車為家,甚至帶上伴侶和孩子,那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了。不僅是完全不同,根本就是徹底顛覆。

這種徹底顛覆的觀念不是要把體驗擺在物質之上,也不是把體驗擺在穩定之上,它根本就是把體驗擺在安全之上。這是我們的文化中發展起來的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

想想職業棒球手丹尼爾·諾裡斯(Daniel Norris)吧,他能賺200萬美元,但還住在一輛大眾麵包車裡。是誰告訴他可以這麼乾的?推演到極致,把體驗擺在物質之上,不僅意味着為周末如何消遣所做的這類基於價值的決定。這同樣是選擇把體驗置於安全之上,並且要在人生的尺度上做出同樣的決定。

自從我開始這樣看待這件事,我不斷了解到,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這麼做。比如傑裡米·柯林斯(Jeremy Collins),他離開一份舒適的辦公室工作,決定在藝術與登山中度過人生。還有作家布蘭登·萊昂納德(Brendan Leonard),他離開了IBM公司的文案工作(可以說是典型的鐵飯碗),追隨自己的夢想,成了自由撰稿人,並且開始寫博客。

越是了解到有人這樣徹底打破傳統,過着有趣的另類生活,我就越發開始捫心自問:「他們能做到,我能嗎?」

我的夢想鎖在一個防火防彈的密碼鎖保險箱裡。我總是會說:「噢,以後再去做吧,等生活再穩定一些,等我更有安全保障的時候。」但是,我敢不敢打開那個夢想的保險箱?如果我真的嘗試實現這個充滿創意的場景,這個我一直以來的夢想,但是結果卻失敗了,那會怎麼樣?我到底敢不敢問自己一句:「如果做了,會怎麼樣?」

至於你,好吧,你可能不想住在廂型車裡。也許你自己的那個小潘多拉盒子裡也沒有鎖着一個夢想。這也很好。

但如果你有——直覺告訴我,大多數讀到這篇文章的人會和我寫的東西產生共鳴——我想告訴你,至少問問自己這個簡單的問題,「如果做了,會怎麼樣?」

在考慮各種可能性的時候,也要考慮到,根據這種新的價值體系,你在嘗試冒險事物與新事物時所感受到的那些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正是你要做這件事的一部分理由。那是有形收益的一部分,是冒險競賽的實質內容:臉上的泥巴與痛苦的狂歡。

戶外運動品牌Patagonia的創始人伊馮·喬伊納德(Yvon Chouinard)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沒有意外,不算冒險。」賣掉房子你可能會損失一些錢。辭去工作你的收入可能會減少。但那就是冒險的一部分。

如果你每個周末都打算做這種把體驗放在物質之上的選擇,或許你可以開始考慮選擇一種把體驗置於安全之上的人生了。至少,你可以問一問自己:「如果做了,會怎麼樣?」

卡爾·理乍得(Carl Richards)是猶他州帕克城的一名金融顧問,BAM聯盟(BAM Alliance)的投資教育主任。他的最新著作是《一頁搞定財務計劃:如何輕鬆理財》(The One-Page Financial Plan: A Simple Way to Be Smart About Your Money)。「Your Money」版塊收集有數百篇他撰寫的關於投資、財務和理財行為的文章。

空巢不再空,「千禧一代」如今更願意和父母住

紐約時報
生活TAMAR LEWIN
Bryan Thoma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不論出於什麼原因,年輕人跟家人一起住的情況越來越流行了。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對人口普查數據進行的一項新分析顯示,空巢開始不空了:18到34歲的年輕人更有可能與父母,而非與戀人同住,這在近現代歷史上屬首次。

結婚和組建家庭的時間都比前幾代人晚的千禧一代,在2014年迎來了這個轉折點。報告發現,當年32.1%的人生活在父母家裡,相比之下只有31.6%的人和配偶或伴侶同住。

「真正的巨變是,有伴侶的年輕人少多了,不管是以結婚還是同居的方式,」撰寫該報告的皮尤中心經濟學家理乍得·弗萊(Richard Fry)說。「1960年,沉默的一代離家的時間比之前或之後的任何一代人都早,因為他們結婚太早了。」

但最近幾十年,結婚的人減少,結婚的年齡延後。1960年,女性初婚年齡的中位數是20歲,男性是22歲。25歲以上的人群中未婚者僅佔十分之一。現在,男女的初婚年齡中位數分別是29歲和27歲,25歲以上的群體中未婚者佔五分之一。在2014年的一項研究中,皮尤中心預測,這一代年輕人中四分之一可能會終身不結婚。

「這不是我們在家庭生活中看到的最好的發展動向,也不是最壞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社會學家安德魯·J·切爾林(Andrew J. Cherlin)說。「它有違我們關於年輕人應該如何生活的文化理念。但在意大利,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比例甚至更高,沒人覺得有問題。家人會覺得彼此之間更親近,相互陪伴的時間更多了。」

但有時,他告誡說,已成年子女繼續生活在父母家裡可能標誌着,他們無法邁出成為真正的成年人所需的步伐。

「有些年輕人是有『起步失敗綜合征』,」他說。「有些則是為了讀研究生或得到想要的實習職位,他們自食其力,積攢積蓄,只是不用交房租而已。」

早在1880年,戀人同居就已是年輕人中最常見的居住安排形式。

報告發現,在與父母同住的趨勢增強的同時,其他居住形式也變得更常見。眼下,大約22%的年輕人住在宿舍或監獄裡,或是和祖父母或兄弟姐妹同住。相比之下,1960年時這個比例僅為13%。

隨着單親父母的比例增加,大約14%的年輕人——這個比例幾乎是1960年的三倍——自己是戶主,一些人和室友或寄宿者同住,其他人獨居或與自己年幼的孩子同住。

年輕男性始終比年輕女性更有可能與父母同住。這一點沒變,總的來說是因為女性結婚更早,會搬出去。但現在,與父母同住也即將成為年輕女性的主要居住安排形式。

「往往會發現少數族群,非裔、西語裔和非洲原住民,特別是來自下層社會的,和父母同住的可能性最高,有伴侶的可能性最低,」弗萊說。他還表示經濟困難有助於解釋這個發現。

「於是,人們可能會以為人口構成日漸多元是出現與父母同住這種轉變的原因,」他接著說。「但它解釋不了這個現象,因為即便是在白人年輕人中,與父母同住者的比例也從1960年的大約20%上升到了2014年的大約30%。因此,即便人口沒這麼多元,我們還是會看到與父母同住的人大幅增加。」

你不是成為你想要的,你成為你所相信的。You don’t become what you want; you become what you believe. 美國脫口秀天后 歐普拉 Oprah Winfrey

你不是成為你想要的,你成為你所相信的。You don’t become what you want; you become what you believe.
美國脫口秀天后 歐普拉 Oprah Winfrey

5/26/2016

談判解決沖之鳥海域爭執是正確的做法

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表示,沖之鳥是島還是礁目前仍有爭議,會尊重「聯合國大陸礁層界限委員會(CLCS)」的決議,在決議未做出前,我國在法律上沒有立場,因此海巡署新聞稿對沖之鳥的「礁」字已去除。此話一出,不出意料的國民黨團正副書記長林德福、李彥秀立即跳出來痛批,沖之鳥只有9平方公尺,當然是礁不是島,新政府畏畏縮縮,漁民未來如何生存?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也同樣表示,沖之鳥是礁、不是島,政府不論採取軍艦護漁或外交折衝,都要以台灣最大的利益當作目標。看來,沖之鳥的爭議從舊馬政權延續到新蔡政府已成必然,肯定不會立即止戈停戰。重點在於新政府的立場與主張是否優於馬政府?

眾所周知,自日本在一九九七年提交聯合國秘書長處文件,宣示擁有沖之鳥往外二百浬專屬經濟區之權利後,國際爭議即未曾中斷過,其中反應最為激烈的厥為中國,隨著中國假科研之名行軍事探勘之實的動作愈加頻繁後,二○○四年起,日本即嚴格執法強行驅趕或干擾中國科研船,中國也保持其一再否認日本二百浬海域權利的主張持續抗議,至今仍不曾稍歇。反觀針對台灣漁船於該海域的捕撈行為,從二○○五年臺日因「龍榮二號」發生爭執解決後,雙方形成的默契是: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公務船來進行巡邏之前,會事先通知臺灣漁業署,並由漁業署通知所有在附近作業的台灣漁船,當日本巡邏艇到時,台灣漁船暫時保持退離二百海哩的動作,等到日本巡邏艇離去,台灣漁船即可繼續進行捕魚作業。

換言之,臺灣不承認沖之鳥享有二百浬專屬經濟海域的權利,而日本也未強求台灣政府必須就此表態,雙方的重點在於台灣政府要維持漁民在此海域的捕魚權益,而日本政府則保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蓋日本於此本即無漁業上的利益,而是著眼於其現時的戰略價值與未來可能的海底開發利益,因而此後,台日雙方相安無事。亦即對日本對沖之鳥是否擁有二百浬專屬經濟海域權利,採取「不承認、不接受,但亦不直接否認」的模糊政策,更遑論公開對其是島或礁此一涉及主權的事項逕行定位。

直至今年4月25日「東聖吉十六號」漁船船長被日本海上保安廳扣押事件,可說是台日在此海域10餘年來發生爭執的第一遭。一開始,4月26日外交部對此回應:「我國政府認知『沖之鳥』地位在國際間存在爭議,並主張此事應由當事各方依據國際法協商,或尋求國際相關組織協助和平解決」,但「關於『沖之鳥』之法律地位,在聯合國『大陸礁層界限委員會』(CLCS)所做審查結果未完全確定前,日本應尊重我國及其他國家在該海域航行及魚捕等權益」,完全依照以往「不承認、不接受,但亦不直接否認」模式處理。亦即主軸在譴責日本不應不當扣押我漁船船長,並藐視我在該海域之漁權。不料隔天總統府即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裁示:「日本『沖之鳥』是『礁』不是『島』」,並一再強調「反對日本違法擴權。日本逕自定義『沖之鳥礁』為『沖之鳥島』的主張,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一二一條規定,屬於違法擴權主張,我國政府不予承認」。此一動作無疑徹底與日本翻臉,採取火車對撞的策略,而軍艦護漁之說更是公開的武力挑釁,日本外交部也大動作反駁斥責台灣政府的說法。

原本僅屬於是否日本海上保安廳不當濫用公權力的問題,最後演變為台日外交關係的緊張,讓我們原本佔有的優勢位置喪失殆盡,主要肇因於馬政府魯莽暴衝的行為所致,直接否認沖之島為島並恣意地認定為礁,等於直接對日本主權的主張說三道四,甚至是干預與蔑視,甚至被質疑改採與中國完全同一的論調與立場。馬英九更進一步地嚴重違背比例原則地命令軍艦護漁,對照之前四月九日馬英九無端訪視澎佳嶼島宣示主權,當然被日本視為是刻意的挑釁叫囂。演變至此,嚴重危及台日長期以來的友好關係,而且對漁民的權益也未獲得更多的保障與增加。

新政府改變馬英九這種無知暴躁的外交行徑,讓台日有關沖之島的爭議回到原本模糊和平的狀態,才是真正重視沖之鳥海域是台灣重要的漁產地帶的作法,而在事關漁民安全上蔡政府也保證護漁行動不變,盡到國家確保漁民利益的責任;但與此同時也清楚認知到,國際上對於二百浬經濟海域之爭執,率皆以談判協商取代武力對峙,因此,新政府對沖之島政策的改懸易轍,乃是正確的方向,而且在七月即將進行第一次台日海洋對話及後續的海洋事務合作機制建立後,必能既改善台日之間的關係,又為台灣漁民爭取更多的權益。

Allen Chen 懷想錄: 快樂是給美麗的身體, 但痛苦是給美麗的靈魂。

Allen Chen 懷想錄: 快樂是給美麗的身體, 但痛苦是給美麗的靈魂。: 快樂是給美麗的身體, 但痛苦是給美麗的靈魂。 《來自深淵的吶喊:王爾德獄中書》奧斯卡.王爾德

5/25/2016

南方之城

有松樹的那條路

安吉麗娜·朱莉·皮特(Angelina Jolie Pitt)出任倫敦政經學院客座教授

紐約時報
文化CHRISTINE HAUSER

Jeff Overs/BBC, via Associated Press

身為奧斯卡得主和聯合國難民署特使的女演員安吉麗娜·朱莉·皮特(Angelina Jolie Pitt),如今又有了一個新身份:大學教授。

英國久負盛名的學術機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週一發聲明稱,朱莉·皮特將加盟該校的婦女、和平與安全中心(Center for Women, Peace and Security),作為四名客座教授之一參與一項將於今秋招生的全新碩士專業課程。她的工作包括進行客座講學,並以「業界客座教授」的身份參加研討會。

與朱莉·皮特一同受聘的還有威廉·黑格(William Hague)。在2012年,她和時任英國外交大臣的黑格共同創辦了「防止衝突中的性暴力計劃」(Preventing Sexual Violence in Conflict Initiative)

「這一碩士課程的開辦讓我深受鼓舞,」朱莉·皮特在聲明中表示。「我希望其他學術機構也能效仿,因為在更大範圍內討論如何推進女性權益,如何讓衝突中的性暴力等嚴重傷害女性的罪行不被追責的現象走向終結,是至關重要的。」

朱莉·皮特已與男演員布拉德·皮特(Brad Pitt)成婚,是六個孩子的母親。她說自己一直期待分享與各國政府及聯合國合作的經驗。十多年來,她一直以親善大使和特使的身份,與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一同從事人道主義工作,應對與衝突、難民、女性及性暴力相關的一些極為困難的議題。

與此同時,她還出演了《通緝令》(Wanted)、《特工紹特》(Salt)、《沉睡魔咒》(Maleficent)、《功夫熊貓》(Kung Fu Panda)等電影,執導了《海邊》(By the Sea)、《堅不可摧》(Unbroken)和《血與蜜之地》(In the Land of Blood and Honey),並憑藉在1999年的《移魂女郎》(Girl, Interrupted)中的表現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她既出現在紅毯上,又出沒於難民營裡,所作所為讓她的公眾形象呈現出超現實的兩面性。

去年,朱莉·皮特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的一篇觀點文章中描述了自己探訪伊拉克杜胡克省的一座難民營的經歷。「這些年來,我探訪過很多難民營,每一次我都坐在帳篷裡,聆聽他們的故事。然後盡我所能地向他們提供支持,」她寫道。「但是這一次,我說不出話來。」

「當一位母親淚流滿面地說,她女兒落入了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或稱ISIS)之手,她希望被抓的是自己時,你能說些什麼呢?」

最近她又開始關注全球移民危機。據美聯社(The Associated Press)報導,她上周在倫敦表示,她對美國的反應「非常灰心」,擔心很多國家會採取越來越具孤立主義色彩的政策。她說,對移民問題失控的擔憂,「讓推行恐懼和隔離政治的那些人得到一種錯誤的合理性。」

倫敦政經學院在週一的聲明中沒有介紹與朱莉·皮特的具體授課職責有關的細節,也沒有談及她日後出現在校園裡的頻率。校方表示,新開辦的這一碩士專業的課程包括《女性、和平與安全》,《性別與軍事化》,《性別與人權》等科目。學生將研究防止衝突中的性暴力,以及女性、和平與安全等課題。

另外兩位客座教授分別是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的倡導主管簡·康納斯(Jane Connors)和國際女性和平自由聯盟(Women』s International League for Peace and Freedom)的秘書長馬德琳·裡斯(Madeleine Rees)。

《衛報》(The Guardian)曾在2015年報導,批評者指出,「防止衝突中的性暴力計劃」召開一些峰會的開支,比英國政府承諾的就戰區強姦案提起訴訟的開支還要高。

朱莉·皮特在2001年被任命為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時表示,她之所以想要參與進來,是因為無法忽視世界各地有無數人正在苦難中掙扎這一事實。

「我真心誠意地想要提供幫助,」她說。「我相信我和其他人的感受沒有什麼不同。我認為我們都想要正義和平等,都想要有機會去過有意義的生活。」

早餐要吃好?其實不吃也無妨

紐約時報
生活AARON E. CARROLL

我不吃早餐。這並非因為食物不合胃口。如果讓我選,不論早餐還是晚餐,我幾乎一定會吃雞蛋或者華夫餅。問題是,早上7點半出門上班時,我根本就不餓。

事實上,不到午餐時間,我很少感到飢餓。因此,除了早上喝一杯咖啡,中午之前我基本不怎麼吃東西。與其他習慣相比,這個習慣為我招來的告誡幾乎是最多的,大家都提醒說,我在如何傷害自己,如何毀掉自己的節食計劃、工作和健康。只有傻瓜才會跳過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對吧?

我們認為早餐意義重大,但這種看法是以受到錯誤解讀或有失偏頗的研究為基礎的,就像其他許多營養學建議一樣。

的確,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能夠證明不吃早餐與健康狀況惡化之間存在關聯的研究。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在201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不吃早餐的男性罹患冠心病的風險顯著高於吃早餐的男性。不過,像關於早餐的幾乎所有研究一樣,它得出的是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

這個話題承載的論文發表偏見,比其他大部分話題要多。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於201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通過梳理與早餐對肥胖症的影響有關的文獻,專門審視了這個問題。他們首先注意到,營養學研究者很愛發表能夠證明不吃早餐和肥胖之間存在關聯的研究成果。他們一次又一次樂此不疲地這樣做。到了一定的時候,根本就不存在持續發表這類東西的理由。

不過,他們還發現,發表研究成果的過程存在重大瑕疵。這些人普遍偏執把他們取得的研究結果解讀為表明不吃早餐和肥胖有關。他們不恰當地使用隨意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們以容易引起誤解的方式引用別人的成果。他們還會不恰當地使用隨意的語言引用其他人的成果。這些人相信,而且想要讓你相信,不吃早餐是個壞習慣。

對所有這些觀察性研究進行的系統性回顧顯示,該研究領域存在方法論上的瑕疵,還存在根據受發表偏倚影響的某些研究的成果進行元分析的問題。應該以懷疑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發現的相關性,並以前瞻性試驗來證實。

很少有人開展隨機對照試驗。和大多數營養學研究一樣,僅有的幾項隨機對照試驗存在方法上的不足,不過它們也不支持有必要吃早餐的觀點。


2014年的一項研究(其所涉及的經濟利益衝突大到超出我的想像)進一步加劇了這一領域的混亂局面。該研究發現,對減肥而言,讓不吃早餐的人吃早餐,和讓吃早餐的人不吃早餐,其實並沒有差別。但1992年的一項類似的試驗顯示,兩組人的體重都下降了。如果採用平衡的視角,那就應該承認,我們根本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

許多研究的資金都來自明顯具有傾向性的食品行業。由家樂氏(Kellogg)贊助的一篇得到廣泛引用的文章稱,早餐吃麥片和擁有更瘦的身材之間存在關聯。由桂格優質燕麥中心(The Quaker Oats Center of Excellence ,隸屬於百事公司)資助的一項試驗顯示,吃麥片或者磨砂玉米片可以減肥並降低膽固醇(如果你在高度受控的環境中,連續四周每個工作日都吃的話)。

許多研究都以兒童為重點,並聲稱吃早餐的孩子更瘦一些。但在這類研究中也能看到以成人為對象的研究中所存在的那些瑕疵。

吃早餐的孩子在學校裡表現得更好,這種觀點又如何呢?通過系統性匯總可以發現,情況常常如此。但你必須考慮到,很多相關研究所審視的都是學校早餐項目的影響。

吃早餐之所以能讓孩子的學業有所進步,一個原因是吃不上飽飯的人太多了,這真令人遺憾。在美國,約有七分之一的家庭受到飢餓的困擾,換句話說,約有1500萬兒童在忍飢挨餓。在學校能吃到免費午餐的孩子,比能吃到免費早餐的孩子更多。

不難想像,忍飢挨餓的孩子如果能汲取足夠營養,在學校裡就會表現得好一些。不過這和測試營養狀況良好但不想吃早餐的孩子是否應該被強迫吃早餐並不一樣。

目前已經發現,不吃早餐的孩子比吃雙份早餐的孩子更容易超重。但這似乎是因為,想要吃更多早餐的孩子在家裡吃不飽。任何一個飢餓的孩子都不該被剝奪吃早餐的權利。而這和說什麼吃早餐會幫助你減肥是不一樣的。

最重要的是,與早餐的重要性有關的證據基本是一團亂麻。如果你覺得餓,那就吃早餐。但如果你寧願不吃,也別為此悶悶不樂,別理會那些告誡你的人。早餐並沒有神奇的力量。

阿龍·E·卡羅爾(Aaron E. Carroll)是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兒科學教授。

避免新南向政策功虧一簣

隨著蔡英文正式就職,大家也都在看「英政府」的政策大菜。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提到台灣會面臨的一堆問題,也提出自己的因應對策。在其中最引發國際注目的,就是強化與東協、印度交往的「新南向政策」。前外交部長黃志芳內定是新南向辦公室主任,並計畫把這個辦公室設在總統府下面。我們對於強化與東協、印度關係的新南向樂觀其成,但也不得不指出現在所看到的問題,成功處理這些問題是新南向政策能否成功的關鍵。

首先,從主事者在民進黨中常會,以及在其他不同場合的報告,都可以發現這個宣稱要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是意圖包含外交、經貿、文化、教育、科技以及其他領域的多方面合作。換句話說,因為領域的龐大與繁雜,這將是個巨大的跨部會協調整合工程。但對這個已經要啟動的巨大跨部會工程,至今卻沒宣誓戰略目標,也沒看到行動方案。當沒有清楚宣誓的目標與配套的行動方案時,是無法出現政策的。一旦沒有政策時,各部會與此相關的業務就無法被派遣與聯結,屆時各部會就只能是自行其是,根據自己對「新南向」的想像發揮。請問在這種狀況下所產生的新南向,會變成什麼呢?

第二個問題,是這個新南向辦公室的定位。到底這個新南向辦公室是政策規劃單位?還是負責跨部門協調?或是具有實際的指揮權?由於新南向辦公室是規劃設置在總統府內,可是卻在國安會外,因此比較像是政策規劃單位,類似總統自己的新南向政策幕僚室。蓋如果會處理跨部門協調,放在行政院院長下會比較合適。如果更進一步會牽涉到對部門的指揮,就必須要由行政院長或副院長擔負新南向政策的指揮是最自然的。

但現在的狀況是,這個設在總統府下,角色類似於政策規劃的幕僚單位,到今天只看到一個內定的主任努力宣揚「新南向」,可是到底這個幕僚單位包括哪些人,會與哪些智庫展開合作等都還是不清不楚的。而把新南向辦公室設在國安會以外,固然與新南向政策會有很強的經貿、文化、教育、科技的成份,與傳統國安的領域有所扞格,因此才認為要獨立在國安會之外。但新南向政策無可諱言會有相當強的國安設計,也會含括傳統的安全與國際政治議題,屆時這幾個領域有關的問題出現導致重覆的情形,難道要再與國安會溝通,或是請總統出面協調嗎?如果還要總統自己協調,那成立新南向辦公室要幹嗎?事實上,總統可以自己下來針對新南向政策召開國安高層會議,並把行政院長及其下相關部會首長找來一起開會即可,例如扁政府過去「對日工作會報」的設計。幹嘛還要隔一個新南向辦公室來發動呢?

設在總統府裡面會產生的另一個問題,是這個體制外的任務編組,今年不可能有任何運作經費,包括這個辦公室人員的薪資在內,其經費通通都沒有法源,更甭提腦力激盪開會討論的與談費用,與可能需要委託智庫展開研究的計劃費用等。除非蔡英文可以在被馬英九用得所剩無幾的國務機要費中擠出一些錢出來,否則可能真的會要捐出自己薪水做為工作人員的薪資。當年扁政府的跨黨派小組就曾出現這個問題。

第一年沒錢運作的後果,就是新南向政策可能連內部規劃的紙上作業都要等到明年會計年度才能展開,這意味著要等到後年,才能對外宣誓新南向的具體政策內容,與各部會的配合措施。這導致如要看到最初結果,也要到2019年才有辦法。請問英政府可以等三年嗎?台灣內部可以等三年嗎?國際社會可以等三年嗎?

在現在東協與印度都對新南向政策充滿期待,使新南向的成功機會就大增,但如果大家發現要等三年才有初步成果,不僅會影響大家對新南向政策的信心,也會嚴重衝擊英政府力圖在國際塑造的「解決問題者 Problem Solver」之印象。如何不要讓新南向在還沒出門就卡在重重官僚體制的枷鎖中,定位好這個辦公室的位階、以及如何因應與此相關的經費問題,將會是最直接的挑戰。

一條沒有國民黨的路

除非中國的九二共識,就是只有一中沒有各表,否則中國對小英的就職演說不但不應該不滿,還應叩謝上蒼,恩賜一個沒有九二共識之名,卻貨真價實的一中各表。

首先,尊重一九九二年兩會求同存異,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的歷史事實。這樣的描述不是比國共虛構的九二共識更接近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其次,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此處所提的憲法、法律,哪一項不是以一中為前提,只是它的一中是中華民國,這不就是一中各表嗎?

所以蔡英文的就職演說已經完成了答卷,對於兩岸關係給了明確的答案,亦即她會在兩岸會談既有基礎與中華民國相關法律架構下推動兩岸關係,不會製造意外,也不會發生變化。至於中南海領導人看不看得懂,接不接受,是中國自己的事,她有很多改革必須推動,沒有閒功夫就此繼續死纏爛打。

令人訝異的是,小英的就職演說不是無字天書,更不是難解的禪宗公案,淺顯易懂,但中南海竟做出反常的反應?是什麼因素讓其失去判斷力,偏偏要把好消息看成噩耗?唯一的解釋,可能是為了安撫那些幫腔的統派媒體和國民黨。他們當初配合中國恐嚇小英,不接受九二共識就會地動山搖,如今小英並未提到九二共識,縱然內容令其竊喜,若不假裝生氣憤怒,那些統派徒眾們情何以堪!

其實,小英真的讓太多了,退到獨派基本盤都可能地動山搖,不過為了穩住兩岸關係,讓改革得以進行,獨派可能不得不暫時吞忍。無論如何,小英這步棋一下,兩岸關係未來必然走上一條沒有國民黨角色的路了。

(蘇多)

大學退場知易行難

溫順德

小英政府上任次日,教育部長召開記者會,針對高教退場問題,提出四大處理原則,強調資產公共利用,絕不落入私人口袋。

今年新生約廿七萬,學費收入將短少卅億,廿五所大學招不到人,一千二百位教師失業,已讓高教哀鴻遍野;明年生員連年陡降,五年後僅剩十九萬,屆時大學「東倒西歪」,不僅學生權益受損,教師問題更雪上加霜,恐將颳起超級海嘯。面對高教退場議題,教育部早已頒布規章,輔導機制也已啟動,但相關辦法只重防弊,退場輔導時程又長,實難解決燃眉之急。教育部既提不出誘因,又不敢施以鐵腕整頓,如何化解當前危機?

少子化浪潮肆虐下,私校經營空間日蹙,但受私校法的限制,在學校解散清算後,校產不得歸屬個人,創辦者心血化為烏有,怎會願意收手停辦?學生人數不斷減少,私校董事堅持不退,教師薪水一再打折,教學品質日益低落,師生權益如何確保?輔導轉型緩不濟急,欲讓私校自行退場,就得打破現行框架,除祭出「退場機制」棍棒,也得拿胡蘿蔔誘引。在高教縮減的過渡期,若能訂定特別法規,讓學校校產清償後,董事可分得部分比例,必能鼓勵私校退場,才是化解危機良方。

大學退場茲事體大,處理過程牽涉廣泛,雖說權責歸教育部,但校地為內政部業管,稅賦卻涉及財政部,而資遣又屬銓敘部,複雜度及難度極高,非教育部可獨力解決。退場問題醞釀已久,少有官員願意碰觸,而今新政府點了火,就得儘速開出藥方,不容繼續蹉跎擺爛。建議成立專案小組,跨部會協調相關事宜,訂定確切可行辦法,鼓勵大學主動退場;另應建立專責平台,供有意退場學校諮詢,善盡政府輔導之責,才能將衝擊降到最低。

(作者為高中教務主任)

國家新視野

中華民國在台灣歷經不同的階段,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的中國性之後,只能說是殘餘中國。一九七一年前,它在聯合國還有席位,勉強維持了殘餘中國的國家條件。以戒嚴體制鎮壓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挾持殘餘中國的國家名號,無視於一九六四年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以暴鎮對付美麗島遊行,引發事件,但無法阻擋一九八○年代後蓄積逆發的台灣民主力量。李登輝經由人民直選再任總統,劃出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差異的國家新路。

即使國號仍無法去除「中華民國」,但在台灣這個經由民選產生總統的國家,在世界普遍被視為台灣,被叫做台灣。而現實的桎梏是國共形成的中華台北,「九二共識」這種他表、你不能表的中國牢結,橫越在台灣的國家重建之路,凸顯的只是中國國民黨的降附心態,及中國共產黨意欲取中華民國、終結國共鬥爭史的目標。

台灣經由總統直選經歷了三次政黨輪替,在民主政治的原理上,已脫離從前由中國國民黨宰制的黨國性。而且,國共已從蔣毛世代的鬥爭,走向非鬥爭世代、各自不相隸屬的新世代權力格局。中國仍由中國共產黨統治,但台灣,中國國民黨只是眾多政黨之一,台灣並非中國國民黨所有,只是接受其流亡寄存的地方。

中國國民黨要嘛就選擇在地轉化新生,跟隨已選擇認同台灣的一九四九年移入者,參與台灣的國家重建;要嘛,可爭取帶著認同中國的黨人們回歸,讓國共在中國競逐取代國共鬥爭,為新中國謀。國共內戰的殘餘歷史,應該從殘餘中國流亡在台灣的結束而結束,中國的新歷史才能真正展開,台灣也才真正有新歷史。

解決台、中問題,就從解決國民黨中國和共產黨中國的糾葛問題著手。台灣是生活在台灣、認同台灣的台灣人的國家。台灣已經歷多層民主化的歷史,舊歷史的包袱要拋棄,才能開啟歷史。這要有新的視野,新的台灣視野,新的中國視野,新的世界視野。

(作者李敏勇,詩人)

一個人能不受禍福的擾動,才能獲得內心的寧靜,使人能夠忍受一些折磨而不煩惱。

一個人能不受禍福的擾動,才能獲得內心的寧靜,使人能夠忍受一些折磨而不煩惱。
作家 林語堂

愛自己的國家是很棒的事,但為何愛要止於國界? The love of one’s country is a splendid thing. But why should love stop at the border?

愛自己的國家是很棒的事,但為何愛要止於國界? The love of one’s country is a splendid thing. But why should love stop at the border?
西班牙大提琴家 卡薩爾斯 Pablo Casals

5/24/2016

聯合國1031個世界遺產 為何台灣一個也沒有。你知道嗎?從國際專家的角度來看,台灣最有希望成為世界遺產的是哪裡?

日本也在努力讓只有台灣才有的自然與文化成為世界共同來守護的遺產

你知道嗎?從國際專家的角度來看,台灣最有希望成為世界遺產的是哪裡?

你知道嗎?現在有1031個由UNESCO(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所選定的世界自然遺產或世界文化遺產,台灣居然連一個都沒有!雖然台灣有許多高水準的世界遺產級的自然、歷史及文化,是足以讓世界認定,世界遺產的拼圖裡如果少了台灣這塊拼圖,永遠也無法拼成的,因此台灣如果好好守護自己的遺產,好好跟國際訴求,或許也有機會讓台灣的遺產成為世界的遺產,也可以有機會登上國際舞台的。

台灣沒有入選原因當然很多,國際政治因素影響很大,像台灣不是聯合國成員,也不是UNESCO成員,也不是世界遺產公約的締約國;不過在戰後也有日本韓國乃至巴勒斯坦都是先加入UNESCO之後,才成為聯合國成員的,因為UNESCO是採取多數決,不像安理會等常任理事國如中國等有否決權,因此只要世界更多的友人理解到台灣各種遺產的珍貴,認為台灣遺產不應該在世界遺產中缺席,而台灣也對於自己守護遺產有熱情與認識,台灣也還是有可能達成這樣的夢想的。

尤其是現在除了台灣本身想要設法爭取外,日本也有一個「從日本應援台灣登錄世界遺產之會」,該會代表辛正仁(Masahiro Shin)表示,現在有80名會員,積極想在日本讓更多人支持台灣,這是外國第一個成立聲援組織的。

該會也有像現任UNESCO裡負責甄選世界遺產的ICOMOS(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或譯為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的日本委員長的東大尖端科技中心教授的西村幸夫等人支持。台灣的18處世界遺產潛在地裡有5件與日本相關,顯示兩國歷史關係密切。


日本ICOMOS委員長西村幸夫(圖左)本身是東大都市工學教授,圖右為熟悉台灣自然遺產的PREC研究所的箕輪隆一

日本這個應援會非常熱心,像5月21日起到6月3日就協助駐日代表處的台灣文化中心來主辦「台灣世界遺產候補地物語展」,而且西村幸夫也跟熟悉台灣自然遺產的PREC研究所的箕輪隆一以及台灣長年致力於此活動的成功大學的傅朝卿教授等,21日在東京虎門的台灣文化中心一起研討台灣登錄世界遺產的可能性;22日則由寫了卅幾冊書介紹台灣的知名作家片倉以世界遺產角度來導覽台灣這些地方;連日來有一百多位日本人到場參與活動。

台灣文化中心主任朱文清表示,台灣本身從2002年起就已經開始進行世界遺產候補地的甄選以及整備、宣傳等工作了,至今選定了18個世界遺產潛力點,也想透過日本各界來加強國際對台灣的遺產的認識,並支持台灣登記,而像日本最近西洋美術館登記成功的例子或許值得借鏡。

台灣的18個潛力點包括玉山國家公園、大屯火山群、太魯閣國家公園、金門戰地文化水金九礦業遺址、阿里山森林鐵路、卑南遺址與都蘭山、排灣及魯凱石板屋聚落、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棲蘭山檜木林、馬祖戰地文化、桃園臺地陂塘、樂生療養院、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台鐵舊山線、澎湖石滬群、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等。

本身是日本ICOMOS委員長的西村幸夫表示,從他參與世界遺產甄選工作經驗來看,他覺得台灣的自然遺產如棲蘭山檜木林、玉山國家公園等,比較容易說明,或許比文化遺產更容易獲得理解,也比較有保存的急迫性。

但另一方面,西村認為因為樂生療養院最有希望,許多國家都有類似的漢生病療養院,像日本、夏威夷也都有,馬來西亞更有很大規模的療養設施,這可能成為跨國的世界遺產,日本財團(笹川財團)熱心地在促成此事,如果漢生病設施登記成功的話,樂生就很有希望被列入,樂生也會在名單中,成為台灣進入世界遺產的一個突破。

西村認為因為當時是一種隔離設施,因此住進去的人都當作自己終身棲息之地,因此即使後來有新建設施,但許多人還是想住在原來自己的老房子裡,樂生雖可惜因為捷運而遭拆除許多,但也還保存相當部份。

西村表示他個人看法,則覺得金門很不錯,雖然台灣是把金門當作戰地文化來宣傳,但他認為當地不是在大都會附近,較少遭到破壞,因為普通人觀光客不會大量湧到,因此許多住宅集落保存的非常好、非常美,較容易被國際理解是很不同的。


日本ICOMOS委員長西村幸夫以及片倉佳史都認為金門不僅只有戰地文化,集落等都保存的很好

西村本人則對於產業遺產非常感興趣,他認為台北市首都鐵道沿線產業遺產群,是非常珍貴的,而且是台灣才有,而且保存狀態非常好的,在日本已經找不到了,從世界水準看來也是絕無僅有的,尤其是在大都會的鬧區,這也是因為台灣這些相關設施至今都是國營等,因此不會急於汰舊換新,能這樣存留下來,是許多因緣際會才可能的,應該要列入台灣世界遺產潛在地才是。

西村本人對於促進台灣的歷史文化遺產保存非常熱心,也熱愛台灣,已經到過台灣50幾次了;他表示能登記為世界遺產的除了有ICOMOS專家作學術上的檢討外,當地居民熱心支持以及維持基準也很重要。

箕輪則是自然遺產專家,他認為像棲蘭山那樣擁有一萬多公頃檜木林,尤其有千年神木的高齡林區,非常罕見,又極具自然美;分布在海拔1,600—2,600公尺,卻又多雨溼熱,植物種類龐多,不少瀕臨絕種,因此很期待能優先登記成功;日本要建明治神宮時,日本國內已經都有沒有那種40公尺以上千年檜木,因此鳥居的檜木是從台灣搬運來的。

箕輪現在也協助已經登記為世界遺產的小笠原群島進行維護工作;他認為登錄為世界遺產也多少會影響原來居民的生活,必須讓居民理解,而在維護與生活間取得平衡。

傅朝卿認為申請登記世界遺產除了提高台灣人本身對於遺產的認識與維護外,對於無法加入國際許多組織的台灣,這也是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機會,因此也透過許多有國際性的團體如扶輪社、獅子會、青商會等來幫忙;而至今也曾成功地在2012年舉辦了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TICCIH),並通過了台北宣言,成為一個國際重要文件,可見遺產保護具有普遍價值;此外,他也強調,台灣好好保護這些遺產,爭取登記為世界遺產,本身也是在盡國際責任。

片倉則認為台灣是面積比九州還小的島嶼,卻擁有這麼多樣而豐富的自然景致以及歷史文化,像是有東亞最高峰的玉山,高山密度也是台灣最高;其他還有多種語言以及複雜的信仰文化等,尤其原住民語言至少從教育部檢定認定就有50種,也因此台灣值得登錄的地點非常多;他自己則覺得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很值得登記為世界遺產。

身為日本人的片倉以水利貢獻而讓台灣人尊敬的八田與一為傲;而他也特別介紹達悟人認為是惡靈化身的珠光鳳蝶,蝶身黃色鱗粉在陽光折射後會變藍;雖然他也喜愛有高粱,但及南洋風味三合院集落的的金門,不過比起多少因為陸客喧囂的金門,或許世界唯一對於「中華民國」最認同,而討厭中國人、不承認自己是台灣人的馬祖,還比較富有祕境情趣。


原住民藝術團體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在會場表演,以原住民文化自傲,也讓日本人認識台灣島嶼文化的多樣性


原住民藝術團體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在會場表演,讓日本人台灣島嶼文化的多樣性


日本女性不僅對台灣美食,對台灣自然遺產也有興趣


原來樂生療養院最有希望成為世界遺產,日本女性也都對此漢生病設施非常關心,仔細閱讀說明


日本女性仔細觀看樂生療養院說明,此一讓漢生病患者視為終生棲身之處的設施,許多國家都有


・「從日本應援台灣登錄世界遺產之會」,該會代表辛正仁(Masahiro Shin)表示這是海外第一個聲援組織
・日本的ICOMOS委員長西村幸夫(右圖中)熱愛台灣,曾到台灣50幾次


日本ICOMOS委員長西村幸夫認為台北市首都鐵道沿線產業遺產群,是非常珍貴的


著書卅幾冊的片倉佳史用世界遺產觀點來導覽台灣


片倉佳史表示或許世界唯一對於「中華民國」最認同,且討厭中國人、不承認自己是台灣人的馬祖,較富祕境情趣


成大教授傅朝卿長年致力於台灣遺產的維護以及登記為世界遺產工作


・在日本的台灣文化中心主任朱文清長年促進台灣與日本關係,是第一把交椅,不論在媒體或文化界,日本人都找「朱桑」
・​東京上野西洋美術館今年是第三次申請,當地居民的熱心以及日本維持能力也是重要條件,這是柯必意在東亞唯一的作品


東京上野的柯必意設計的國立西洋美術館以跨國方式夾帶成功,今年7月可望登記為世界遺產

520後的新台灣

邱垂亮
前國策顧問、澳洲昆士蘭大學教授。生於台灣苗栗鄉下,成長於台南山上,客家人,有原住民血統。台灣大學唸外文,想當文學家,不成,去美國改唸政治,專攻國際關係、政治文化和民主發展。拿到加州大學(河邊)博士後,在澳洲昆斯蘭大學執教40多年,身在象牙塔,心在台灣和中國的民主化。寫了政論文章40載,還偶爾涉入台灣的政治事物,在澳洲為台灣發聲,爭取台灣的國際承認、生存空間。

520小英(蔡英文)就任新台灣的新總統,就職演講沒說「九二共識」。台灣地沒動山沒搖。

之前,排山倒海,兩岸統派呼應吶喊、恐嚇,小英不聽話,不接受「九二共識」,一定地動山搖。解放軍蠢蠢欲動,軍演擺架勢,好像隨時要打台灣。當然是危言聳聽、裝腔作勢、嚇唬台灣人的行徑。

我的大膽預言是:1. 台灣人經過半世紀中國的文攻武嚇,已看破中國的空包彈、紙老虎,越看越不怕,越多自然獨,越變成鐵桿台獨。2. 中國國力、軍力,50年、甚至100年內都不可能追上、更不可能超越美國。50、100年內,民主美國和專制中國全球爭霸,必然延續,美國普世價值、東亞戰略考量,必然繼續支持台灣,不讓中國武力犯台,中國不會、不敢武力犯台。

都是空包彈

520前KMT(國民黨)、馬英九、蘇起等藍營人士,大聲呼應習近平(習皇帝)的「地動山搖」,逼迫小英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原則」。已到歇斯地里的程度。

馬英九回顧他的8年政績,最自豪的就是,因為他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原則」,台海無戰事,和平安定。日前KMT立委江啟臣鸚鵡重複地說,因為國民黨過去8年就是秉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讓兩岸在國際上不兵戎相見,進行實質合作、交流,並讓台灣的國際空間擴大。都是黑白講。

1958年823砲戰後,蔣家父子「殺朱拔毛」、「反攻大陸」30年,台海無戰事。1995 阿輝伯(李登輝)去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演講,1996台灣第一次民主總統大選,中國試射飛彈恐嚇台灣,再經過阿輝伯的兩國論(1999)、阿扁(陳水扁)8年「一邊一國」、「進入UN(聯合國)」的「挑釁」,台灣尋求主權獨立,15年來中國文攻武嚇,但台海仍無戰事,沒有馬英九、江啟臣等自己嚇唬自己的「兵戎相見」。

馬英九一再責罵阿輝伯和阿扁搞台獨引發台海戰雲密佈、危機重重,吹噓他的「8年台海和平」,是自己臉上貼金、自我感覺良好的黑白講。台海不是過去8年、而是過去58年都沒戰事,都很和平,那是事實,不需吹噓。

鐵桿台獨的崛起

杜克大學與政大選舉研究中心共同做了「台灣民意與國家安全」問卷調查,問台灣人民:1、如果台灣宣布獨立會引起中國攻打台灣,請問您贊不贊成台灣獨立?(鐵桿台獨)2、如果台灣宣布獨立,而中國不會攻打台灣,請問您贊不贊成台灣獨立(條件台獨)?

2002年時,即使中國攻台也支持台灣獨立的鐵桿台獨民眾占22%,只有中國不會攻打台灣才支持台獨的條件台獨者42%,不支持台獨和未表態36%;2008年時,鐵桿台獨占25%、條件台獨42%;到2015,鐵桿台獨增加到32%、條件台獨者38%。

根據2015的調查,年輕、泛綠、小英的支持者更傾向鐵桿台獨:20多歲的民眾有40%是鐵桿台獨者,另有41%是條件台獨者;泛綠民眾約有48%是鐵桿台獨,另有41%是條件台獨;小英支持者中,有接近50%是鐵桿台獨者,另有41%是條件台獨者。

調查還反映了一個現象:愈是支持台獨的民眾,愈不認為中國會攻打台灣;即使中國攻打台灣,他們也比較有信心美國會出兵幫助台灣。另外,他們也相信台灣人民會起來反抗。

拿鐵桿台獨和條件台獨兩類支持者做比較。鐵桿台獨的民眾中,有47%認為即使台灣宣布獨立,中國也不會攻打台灣;如果中國攻打台灣,有70%成認為美國會出兵幫助台灣;他們也有73%認為大多數的台灣民眾會抵抗。至於條件台獨者,有28%認為即使台灣宣布獨立,中國不會攻打台灣;如果中國攻打台灣,有62%認為美國會出兵援助;認為台灣民眾會抵抗的有63%。

這個調查的鐵桿台獨、包括自然獨的發展趨勢,非常明確,加上越來越多人不信、不怕中國武力犯台,條件台獨會變成鐵桿台獨。我的理性預測是,10內鐵桿台獨會增加到50%, 50年內70%。

美國更支持台灣

5年前,不少人預測,中國整體國力,尤其是經濟和軍事力量,50年內會追上、甚至超越美國。我一直不同意這個看法。現在很少人再做如是樂觀預測,很多人同意我的看法,以目前中國的整體國力發展趨勢,中國50、甚至100年都不可能追上美國。有人認為,不僅如此,中國專制政經社會、甚至軍事體制,問題重重,內爆(implosion)、甚至如前蘇聯的崩潰危機,有、甚至很有。這個歷史宏觀的看法,有其一定現實、理論道理。

日前(2016.05.16)美國眾議院通過88號共同決議案(HCR 88),支持「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是美台關係的重要基石,再次強調美國武力協防台灣的決心。

根據「台灣關係法」,美國將提供台灣必要的防禦武器,讓台灣有能力抵禦任何可能危害台灣安全、社會及經濟的武力侵犯和脅迫。

「六項保證」則保證:1. 美國不會設定停止對台軍售的日期,2. 美國不會修改「台灣關係法」的相關規定,3. 美國不會在決定對台軍售前和中國諮商,4. 美國不會在台灣與中國間擔任調人,5. 關於台灣主權,美國不會改變自身立場,這是個須由中國人自己解決的問題,且美國不會迫使台灣與中國談判,6. 美國不會正式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

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以「中國不蓋章,美對台『六項保證』是廢紙」為題,稱「六項保證」是時代產物,但這個「藥」能有多大效力,恐怕得打個大大的問號,「今天的台海以及整個西太平洋的實力對比,在美國看來是已經失衡,在中國看來是更加平衡。」

《環球時報》還說,若美國的議員們要把「六項保證」弄成一項正視法律,「中國人將奉陪同美『玩更大的』」,「中國人會讓那些美國人明白,這樣的爛牌玩下去,終究有美國無力承擔的那一天。」

價值的保證、戰略的聯盟

真是井底之蛙、膨風吹牛的瘋言狂語。美國的戰艦、戰機都公然進入中國自我宣稱的東海、南海領土了,習皇帝的中央大國呱呱叫外,敢動一兵一卒和「美帝」兵戎相見?

520前夕,《華盛頓郵報》專欄文章〈該是拋棄「一個中國」與台灣建交的時候了〉,內容提到,台灣已政黨輪替3次,是個正常的民主國家,但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卻不正常。因為美國現在還是困在1970至80年代的冷戰思維,但時代早已不同,就連古巴都已跟美國復交,唯獨漏掉台灣。

內文更提到,台灣在「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報告中被評為「自由」國家,人權自由的評分都獲得高分。且台灣是美國第9大貿易夥伴,加上位處東亞「第一島鏈」的重要戰略位置,可削弱中國海空軍進入太平洋威脅美國的能力。

我的合理推論是,中國威脅日益增加,東方專制與西方民主的文明衝突日益嚴峻,美國和中國的權勢爭霸日益尖銳,民主台灣對美國(日本等國)的戰略同盟價值會日益重要,美國支持、協防台灣的需要、力道,水漲船高,必然增大。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性因而日益減少。

520前夕,中國解放軍發布演習影片,在東南海域進行登陸突擊演練, 模擬登陸的海灘就設定在台灣西南部。中國國防部表示,這些演練活動不針對任何特定目標,外界不必過度解讀。

1995-96, 中國試射飛彈,射到靠近台灣的海區。阿輝伯老神在在,說那是空包彈。日前的軍事演習,當然是針對台灣。一樣,對台灣人民來講,那是空包彈,嚇不倒台灣人的。

520後,日本《每日新聞》在社論中強調,「中國越對台灣施壓,台灣人的台灣意識就越強大,中台的距離就更遠」。《東京新聞》評論中也指出,「中國如不能和台灣享有同樣的民主主義價值觀,台灣與中國的距離感就不可能會拉近」。《產經新聞》和《日本經濟新聞》則分別在社論中強調,中國屢次對台灣進行文攻武嚇,在之前幾次的總統選舉上都出現反效果,這種威脅到地域安全保障的行為無法加以原諒。

勇敢ㄟ台灣人

聽完小英的就職演說後,1位網友呼籲:「期待找回屬於台灣人的正義,削弱中國人干擾的勢力。」

小英演講最後用台語說,「現在是彼一天,勇敢ㄟ台灣人」。她呼喚:「各位國人同胞,兩千三百萬的台灣人民,等待已經結束,現在就是那一天。今天,明天,未來的每一天,我們都要做一個守護民主、守護自由、守護這個國家的台灣人。」

她的「勇敢ㄟ台灣人」,就是我的鐵桿台獨。

5/23/2016

網路上也經常有文章呼籲大家不要吃隔夜菜,因為亞硝酸鹽會隨著剩菜擺放的時間愈長就會愈增加,原本將前一天的晚餐留一些當隔天便當菜的上班族、學生,這下搞得變成便當也吃不成了嗎?

陳俊旭

近幾年來,電視上談論健康的節目如雨後春筍般一集又一集,永遠有講不完的話題,有一次我看到一集在談論「香腸含亞硝酸鹽容易致癌」的問題,由此延伸到有機蔬菜也含亞硝酸鹽,大聲疾呼「吃有機蔬菜,也會有致癌的危險」,節目講到這裡就結束了。我看了很傻眼,這根本是誤導大眾嘛,只會讓觀眾越看越恐慌、越看越迷惘而已!

網路上也經常有文章呼籲大家不要吃隔夜菜,因為亞硝酸鹽會隨著剩菜擺放的時間愈長就會愈增加,原本將前一天的晚餐留一些當隔天便當菜的上班族、學生,這下搞得變成便當也吃不成了嗎?

真實的情況是,隔夜菜裡面的亞硝酸鹽含量距離危害人體的濃度還差得遠,而且體內只要有維生素C存在,就可以阻擋亞硝酸鹽轉變成有致癌性的亞硝酸胺。因此,我們只要多吃新鮮蔬果,或補充維生素C,就可完全避開隔夜菜致癌的風險,整個話題的重點,應該在於「該多攝取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而絕非「有機蔬菜也會致癌」!

我在美國和台灣各住了二十多年,數年前暫時拋下美國看診業務,回台推廣正統的自然醫學知識,以提升日益惡化的大眾健康,但我發現華人地區有很多營養知識是「推理」出來的,而沒有事實根據,卻流傳廣泛,例如老少皆知的「維生素C吃多了會得腎結石」,或是「吃蝦子再吃維生素C,會產生砒霜」,網路上這類傳言很多,誤信者眾,卻很少人出面破解。

我的任務,就是要從自然醫學提供「正解」,並告訴大家重點在哪裡。

〈破解謠言〉維生素C 化解氧化壓力

回到隔夜菜的問題,葉菜類蔬菜由於含氮量豐富,生長過程中自然會產生「硝酸鹽」,一旦煮熟之後,細胞壁受破壞、天然抑菌成分被瓦解,剩菜自然會被細菌代謝產生「亞硝酸鹽」,放得時間越久,亞硝酸鹽產生越多,這就是大家很擔心隔夜菜會致癌的由來。

但其實「亞硝酸鹽」對身體沒太大害處,一定要在體內和胺類食物結合之後,變成「亞硝酸胺」才會有致癌性。所以,一把手槍並不危險,裝了子彈也不會傷人,一定要扣下板機才有致命的風險。

也就是硝酸鹽(無害)→亞硝酸鹽(還好)→亞硝酸胺(致癌)。

體內維生素C的作用,就好比是手槍上的安全裝置,讓板機無法扣下。因此,我們應該多攝取天然抗氧化劑,降低體內氧化壓力,自然就會避免許多食物造成的致癌風險,例如高溫燒烤、黑心餿水油、回鍋油、環境毒素、體內代謝廢物、熬夜、過量農藥、非法食品添加劑等等,都可因此而減少傷害。
〈真相在這〉青菜放久 營養流失愈多

以上所說隔夜菜的問題,只限於葉菜類,至於根莖類和肉蛋類,由於亞硝酸鹽的含量極低,就更不存在致癌的風險。

雖說隔夜菜的亞硝酸鹽危機可以被維生素C解除,但話又說回來,葉菜類食物還是以新鮮為佳,烹煮過後盡量當天吃完,不要隔夜,甚至最好當餐吃完,因為放置越久,營養流失越多,也越容易滋生細菌,產生變質問題。

總之,蔬菜水果若能生吃,就盡量生吃,因為生食除了保留更多維生素C和B群等營養素之外,也比較不受細菌分解產生亞硝酸鹽,不得已時才稍微烹煮一下,堅持「烹煮少高溫,剩菜少久置」的原則。

所以,還是回到原始人的吃法,比較合乎健康,盡量吃食物的原形,新鮮即食,低溫烹調,才能吃到最原始的營養素,以補充身體所需。

(作者為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美國自然醫學執業醫師)

在這個土地上生活的人們,何時,如何真正與這個土地的文學心靈對晤?這還有待文化的自我重建與振興。這是一條漫漫長路,也是一條未知之途。

李敏勇

黃靈芝(1928-2016)在台灣的「中國文學」研究者,或以台灣文學之名卻不脫中國文學之實的研究者眼中,彷彿消失的形影。尤其像黃靈芝這樣,除了曾有吳濁流主持的《台灣文藝》發表過譯為中文的小說〈蟹〉以及在《笠》的中文詩作、俳句,大量作品都以日文發表,或在日本出版。台灣文學始終存在著這種未解的課題。

黃靈芝早期發表在《笠》的詩,收錄在《美麗島詩集》裡,有〈狗〉、〈進化〉、〈因緣〉、〈牛奶〉、〈蟬〉、〈約定〉。在《美麗島詩集》的作者簡介,黃靈芝留下他的詩觀:

‧我相信「詩」是一種靈性,像光一樣閃閃出沒。以顏料畫出這「詩」的叫做繪畫,以聲音抓住這「詩」的叫做音樂,而以文字寫出來的就是平常稱為詩的文藝上的詩。換句話說,「詩」存在於所有藝術裡,沒有蘊藏著「詩」的作品,成不了藝術品。

‧藝術之所以能給人有一股感動的力量,是因為「詩」就是感動的根源。

‧所以,成功的藝術品必能令人感動。

‧所謂感動就是「同感」的一種。一種帶有驚奇的同感。所以成功的藝術品必定是「新」並「合理」。

即使在現在的笠同仁中,不知不識黃靈芝的應該大有人在。這是因為他很早就不在笠活動,或發表作品。1920世代,他的同輩,1930世代,稍晚於他的後輩,有所交往。1940世代,或因1960年代,1970年代的詩社活動,或多或少認識,晚後世代沒有機會相知相識,陌生是必然的。

1970年代,我執編《笠》詩刊時,黃靈芝發表了一系列漢日,甚至法文對照的俳句詩(有些僅為漢字中文,以「片詩」為名),是他在笠的形影。

‧天地間 划影一鞦韆(日文略,法文略,下同)

‧春星明 軍鞋重

‧田間彩虹樹 少年人夢多

‧古都在 遊子歸來鳳凰紅

‧晨曦露素臉 高山元旦晴

‧福字紅 移民村

‧五月節 故鄉紙魚肥

‧戰事在人間 電視機上金魚悠閒

俳句詩,以漢字中文當然不若日文有其韻味,但黃靈芝的詩眼獨具,仍然突出。「春星明 軍鞋重」就常讓我想起服兵役時,春天的夜晚行軍演習的氛圍。天上有星星的春天,夜晚行軍的腳步聲沉重地響著。

黃靈芝以「詩」貫穿其雕刻、美術、詩歌作品,他還是小說家、民俗研究者。認為可以用各種不同語言文字同時進行寫作,而且不只以語言文字,他還兼具創作其他藝術作品的能力,研究古銅器,收集也雕刻螃蟹造形物,1970年,第一屆吳濁流文學獎獲獎作品〈蟹〉,以他學生時代得肺結核之病體驗的死亡主題為核心,是二十歲時的日文作品,四十歲譯為中文。內容是患氣喘、飢餓的一位老乞丐,在街巷的垃圾箱找廚餘果腹,遇見一位醉漢,賞他蟹料理,食髓知味,到海邊找蟹,卻無意中吃到人骨,產生罪惡感。身心俱疲,死於海邊,屍體流落大海,充滿異質性的一篇小說。

他的臉常使我想起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消瘦的靈魂就在臉上。芥川喜愛的良寬句子:「君看雙眼色,不語似無愁」,似乎也是黃靈芝的寫照。住在草山的別墅裡,出身台南府城世家的他,書香門第,一門俊秀。1970年代吧,我曾與趙天儀、李魁賢應邀去他家。女主人被他支離出外,由他親自下廚。隱於草山的黃靈芝,彷彿與世隔絕,只浸潛在藝術的世界。他就是這樣純粹的一位詩人。

1980年代末,台灣筆會成立後,日本學者岡崎郁子教授到台灣的年度行程,在交談中提到台灣文學中異端的系譜,我告訴岡崎教授說,要說「異端」,黃靈芝就是真正異端的存在。專注日本語台灣文學研究的岡崎郁子對於黃靈芝的重視,反映在她的相關著述中。知己知音莫若此,黃靈芝在岡崎郁子筆下的不斷探觸,並出版了《黃靈芝物語》。下岡友加編集的《黃靈芝小說選──戰後台灣的日語文學》也在日本出版。

主持「台北俳句會」的黃靈芝也是「台北歌壇」的會員,是短歌的歌人。日本五七五音節的俳句和五七五七七音節的短歌是他專注的詩歌形式,他在1990年代更推廣灣徘,是一種漢文俳句。2004年,日本第三回「正岡子規國際俳句賞」頒給這位台灣出身,卻長於日本語寫作多才多藝詩人。2006年,真理大學舉辦的第十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是三十六年後,國內再度頒給他的獎項。

黃靈芝的過世是1920世代台灣文學藝術界陸續凋零的一個例子。跨越語言的這一世代原本在世界各國都在戰後嶄露頭角,登上舞台。但是,從日本殖民而國民黨中國殖民,他們在文化和政治上都受到傷害。以中國流亡來台,依附在黨國權力的詩人、作家為典範的戰後台灣文學界,常常是鼓聲不響,鑼聲振天。像黃靈芝這種純粹的異端存在,異質顯影,處於灰暗地帶,更是自己國度的異鄉人。

在自己國度成為異鄉人的黃靈芝,用自己國度以前殖民的日本語留下他生之證言,這些證言應該也會轉譯為本國語文,被更廣泛地閱讀吧!但,什麼是本國語文呢?有單一的台灣本國語文嗎?台灣的特殊歷史構造,近現代經歷日本殖民及國民黨中國殖民,雖然已逐漸民主化,隱約看見自己的國家在形塑,但本體與主體的形成仍然不明確,在這個土地上生活的人們,何時,如何真正與這個土地的文學心靈對晤?這還有待文化的自我重建與振興。這是一條漫漫長路,也是一條未知之途。

革命與詩訴說的就是殘酷與唯美的對峙時光。再怎麼說,如果不具詩意的情懷,如何以脆弱之身感同他人之痛苦?如果早早喪失詩意,又如何明知脫離體制必遭滅頂,執意走向欺霜傲雪之途?

張耀仁

抵達之謎:告別與重生的姿態

「到達」,這容或是陳芳明(1947-)晚期風格(late style)至為核心的關鍵詞。「如果沒有接觸英國史,或許無法到達自由主義」、「沒有經過蘇新,我大概不能到達謝雪紅」、「如果沒有與許信良的反覆切磋,我也許不能到達馬克思與毛澤東」……在這冊回望7、80年代的「晚秋書」裡,處處發散著奈波爾(V. S. Naipaul)式的《抵達之謎》:異鄉人意欲返鄉卻不得其門而入,於是抵達成為不得不的宿命論。

這不啻是陳芳明(及其他)流亡者的寫照。遲至80年代末,縱使被當局允許返鄉,陳芳明仍遭到限制為期一個月即須離台、且不得工作。在他的台灣護照早早被註銷下,辦事處人員明示若欲返國,必須簽下切結書:不批評政府、不參加街頭遊行、不加入民進黨,面對這一屈辱性的要求,陳芳明於1988年的散文集《受傷的蘆葦》如斯指出:「我拒絕鞠躬作揖。低頭,是他應該做的,絕對輪不到我。」

最終,拿著美國護照返國的陳芳明只能透過接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將個人返鄉議題升高為政治議題,終究得以擁抱魂牽夢縈的嘉南平原。

對於「到達」反覆出現於《革命與詩》,陳芳明以為那是一次又一次的告別與決裂:告別過往黨國體制威權的右派思維,也與大中華國族歷史決裂,從而轉入戰後台灣左翼文學、台共史之探究。因為留學美國,陳芳明在「遙遠的土地上發現了台灣」,並得以接觸台灣當局視為禁書的《魯迅全集》、毛澤東選集等,從而展開一場脫胎換骨的心靈改造、知識再造。

「過去,我們都被騙了!身為模範生的我如果不思改變的話,不就等於接受黨國體制的威權知識嗎?」陳芳明說,遠離台灣使他愈發看清台灣被遮蔽的現實,無論是二二八事件抑或左翼閱讀,在在「啟蔽」(而不單是啟蒙)曾被規訓的知識,當他在華盛頓大學東亞圖書館目睹《民報》、《人民導報》有關二二八事件的報導時,「進駐在身體的魂魄,不再是優柔寡斷的青年」,從此使他走上背叛親人與朋輩的道途,只盼為騷亂的靈魂找到實踐的出口。
殘酷與唯美:守望美的信仰

在書中,陳芳明提問:「如果遠離台灣,思想完全沒有改變,反而是非常奇怪。」然而,有些人非但未嘗改變,甚且扮演起監控者,及至返國後扶搖直上榮享富貴。

對此,陳芳明不予置評,畢竟做為回憶散文系列的第二部作品,《革命與詩》比起前作《昨夜雪深幾許》更貼近自我探索,因而埋藏了更多的絕望與希望。事實上,整本書早在《受傷的蘆葦》即有其預演,只不過相較起來,《受傷的蘆葦》是壯年奮起之書,而《革命與詩》已近晚年低語回望,那是留給自己的備忘,也是留給其他有志於理解台灣有機知識分子如何鍛造心靈的參照。

面對這本封面雪泥迸飛的新作,深深感受到陳芳明在涉入政治的同時,不時滿懷詩意地照看台灣與自身的對位關係。他說,革命與詩訴說的就是殘酷與唯美的對峙時光。再怎麼說,如果不具詩意的情懷,如何以脆弱之身感同他人之痛苦?如果早早喪失詩意,又如何明知脫離體制必遭滅頂,執意走向欺霜傲雪之途?

陳芳明指出,自己一直以來就是唯美的理想主義者,對於詩的喜愛已成一生信仰。迄今仍孜孜不倦閱讀這一形式簡單,卻內容豐富的文類。他表示,之所以走上文學之路,恰是受到詩的啟蒙,而投身政治也正是為了維護對美的想望。誠如阿多諾所言:「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陳芳明自問:「當你的朋友坐在監牢,你在獄外做什麼?」

於是,只能挺身而出面向醜陋與殘酷的政治,乃因一旦迴避,在那一時代將永遠成為被輕侮的角色,這對於1975年以來即投身國際特赦協會的陳芳明而言,無寧是不可忍受之重。因為人權的信念早早就根植於他的心中,「那是生命美感的本色。只要放棄了抵抗,大約就放棄了做人的權利。」陳芳明說:「反抗本身就是一種美的展現。」所以他必須起身革命,以求正義;他也必須懷抱詩夢,以防止良善遭到背棄。
身為台灣人的驕傲:可敬的論敵與決心

面對長達十餘年無從返鄉的糾葛,陳芳明在一夜之間失去朋友,也背離了家人的期望,做為詩的信仰者,他甚至一度感到「被政治髒掉了」。然而,正是政治如斯骯髒,所以更加堅定了他決意與國民黨反抗到底的決心。

其中,回憶7、80年代無可迴避的,正是當年與陳芳明打過劇烈筆戰的陳映真。「他是一位可敬的論敵。」陳芳明說,他知道很多人在背後說風涼話,但那根本算不上敵人,「真正可敬的敵人足以促使你回頭,再次爬梳、整理那些已走過的思考。」他說,寫到陳映真的片段時,深覺感傷,不單是他曾經崇拜過陳映真,也深深為他小說中抑鬱的氣息所著迷。然而兩個人的主張差異,雖然曾經同室而寢,終究形同陌路。

而今,陳映真病倒於北京,再怎麼書寫都會被誤認為「缺席的審判」,也就是所有詮釋權皆有利於發聲者,對此,陳芳明不勝唏噓。他指出,固然政治立場不同,卻未因此減損對於陳映真小說的閱讀,直到此刻仍於課堂上帶領學生探討多篇相關作品。

《革命與詩》僅處理至80年代中,尚有以降的來時路等著陳芳明細細回望。那一條貫穿革命與詩的道途,不僅遙遠異常,連帶也波及了他的另一半,當沉默而堅毅的妻子受到牽連也無法回台,更加深了他必須對抗當權者的決心。也正是歷盡風霜,他在序裡如斯寫道:「我為自己身為台灣人感到驕傲無比。」翻閱這句直至千禧年以降,普遍台灣人才有辦法說得理直氣壯的話語,我們除了讚歎陳芳明起程甚早的膽識之外,也為那個時代的荒謬與殘忍悲歎不已。

但願我們都能因為革命而獲致公義,也但願我們都能因為詩而保有僅存的一絲絲美感――保有,那身為人的最初的良善與尊嚴。

當我們已經可以預期未來台灣人口會下降,地方政府卻仍然不斷增劃住宅用地的需求及開發副都心之主張,我們不禁要問,縣市長還要繼續執行開發副都心或新市區的政見嗎?

蕭家淇

土地正義是新政府的訴求,也是很多社會團體的運動目標,當我看到多數地方首長,都追求副都心,新市鎮及新開發區政見,如新莊副都心,烏日高鐵副都心,豐原副都心,雙港海線副都心,南台南站副都心,航空城等,不禁令人擔心在人口縮減時代,是否仍有必要追逐大量住宅區的開發,掠奪大量農民耕地。

日本東京大學一群學者,早在很多年前就已著手研究在人口縮減下的都市政策。東京自1958到1982年,共規劃了七個副都心,包括新宿,澀谷,池袋,臨海,上野淺草,龜戶及大崎等。但自1982年後,規劃重心己由副都心轉為都市更新了。過去我在地方政府及中央單位,擔任都市規劃及發展工作已經數十年,主持過無數次全國各地方的都市檢討審查,每次我都會問自己,也問地方政府,究竟臺灣這塊土地,還需要多少住宅區,還需要增加副都心嗎?

照常理來說,人口數與住宅區,是一個供需的議題。台灣的人口,推估從2020年開始,會逐漸減少,高峰總人口是二千三百五十萬人,但是到了2060年時,人口將會減少至一千七百多萬人。需求決定供給,準此推估,未來我們的住宅用地需求,應該不致於一直要增加才是。全國目前都市內住宅區總面積約六萬五千四百公頃,如果以都市人口一千八百多萬人來推算,每人大概可以分配到十坪多住宅區。由此可見台灣住宅區存量充足,這還不包括商業區土地。

臺灣都市化比率約八成,和許多先進國家類似,如果我們再以台灣的都市住宅區土地及非都市建築用地來推估,全台灣約可住下三千二百萬人。而且台灣人習慣住商混合,商業區有一半是住人的,如果我們把商業區面積八千公頃的居住人口再加上來,臺灣目前的城鄉規劃可以容納人口達三千五百萬人。當人口數的消長與住宅區需求漸行漸遠時,都市政策的調整與檢討,就益顯迫切。

都市的住宅用地斷增加,會導致人口向郊區移動,即出現相對分散化現象(relative decentralization),如果人口再繼續移出,會成為絕對分散化(absolute decentralization),最後市中心會沒落空洞化,大家移往新開發區,即變成反中心化的城市(counterurbanization),導致居住環境品質下降。我看到在人口縮減的趨勢中,仍有縣市長喊出打造副都心的計畫,口號很響,卻令人擔憂。

日本與臺灣一樣,面臨到少子化的議題,但日本早已未雨綢繆在硏究人口縮減化時之住宅政策,包括用地分區調整、區位重劃等等,他們看見未來,審時度勢以防都市政策和現實脫勾。日本可以做為我們的借鏡,個人認為臺灣地方政府要檢討增加住宅區面積時,應該相對減少已存在的住宅區土地,如變更作商業、產業專用區或公共設施,以避免都市無限制漫延。

我國的都市計畫審議採二級制(鄉鎮市為三級),除少數特定區外,皆由地方政府提出,經該縣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審查,而最後把關責任皆落在內政部的委員會上,但當開發主義至上時,會有多少把關效果,值得關注。只是當我們已經可以預期未來台灣人口會下降,地方政府卻仍然不斷增劃住宅用地的需求及開發副都心之主張,我們不禁要問,縣市長還要繼續執行開發副都心或新市區的政見嗎?

(作者為行政院前政務委員)

現今的世界是一個沒有界限藩籬的平台,充滿挑戰也充滿機會,在政府努力作為的同時,台灣的年輕人也應調整瀰漫當前的小確幸心態,要學學父祖輩提著一卡皮箱,說著一口破英文,打造台灣經濟奇蹟的故事,年輕一代必須勇敢走向世界,以全球為競爭平台,迎接挑戰,方可再造台灣新經濟奇蹟。

蔡英文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提出一個重要訴求︰為年輕人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這是一項艱辛的使命,因為「更好國家」的基礎在於蓬勃發展的經濟、向上翻轉的社會流動、健全的社會安全制度,其中活力經濟尤為國家向上提升的重要動能。然而,馬前總統執政八年,台灣經濟已經崩壞,低成長、低薪資、低就業、高物價、資金外流、投資不足,小英總統力圖挽救傾倒的經濟,實現打造更好國家的願景,乃是非常嚴峻的挑戰。

如何打造更好國家?小英總統提出的路徑是經濟結構轉型,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追求永續發展的新經濟模式。而改革的第一步,則為積極參與多邊及雙邊經濟合作及自由貿易談判。並且,推動新南向政策,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其次,以出口和內需作為成長雙引擎,讓對外貿易和在地經濟緊密連結。尤其,優先推動五大創新研發計畫,重新塑造台灣的全球競爭力,積極提升勞動生產力,讓薪資和經濟成長能同步提升。

平實而論,小英翻轉台灣經濟的藥方並沒有爭議,但最終能否付諸實際行動,抑或淪為華麗的文宣?仍有賴於新政府對於經濟病源的正確了解,以及是否具有行動的決心與魄力,將效率低的行政體系轉化為充滿活力的執行機器。而台灣經濟的主要病症則是︰投資不足、產業缺乏轉型、經貿過度依賴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中國對我高科技產業之購併企圖、中國產能過剩的衝擊等。對此有了徹底的理解,才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方不致誤診而貽誤了治療的先機。

二、三十年來台灣錯誤的經濟發展模式,乃是經濟經過高速成長後理應推動產業轉型,將代工組裝為主的產業形態提升為研發創新為中心的價值鏈。遺憾的是,當時中國剛好採行開放政策,低成本與租稅優惠對台商產生強大吸引力,於是絕大多數陷入瓶頸的產企業乃選擇一條最容易走的路——西進中國,以延續其傳統生產模式。台商選擇中國,採取降低成本(COST—DOWN)的生產模式,深化了台企之傳統與硬體製造商的角色,在舊工業領域確實發揮了續命功效,卻失去了提升技術與創新的契機,以致在新經濟與網路潮流中脫隊,逐漸遭到邊緣化。此種病症導致台灣經濟一方面受累於全球經濟下滑,一方面又困於產業結構老化,找不到復甦與成長的動力。這是新政府必須正視與優先解決的問題。

其實,核心問題仍為降低台灣經貿對中國的依賴,投資不足與產業未能轉型是過度依賴中國所衍生的後遺症。台灣資金已連續廿三季淨流出,達二五六九億美元,反觀因遺贈稅降低而回流的資金,卻未進入實體經濟,反而流向炒房等投機市場,營造了假性繁榮,不僅無助薪資與就業的提升,更助長了貧富差距,加深了社會與世代矛盾。坦言之,回流資金之所以流為炒作,係在實體經濟中找不到投資機會,而這乃是產業一直沒有轉型,與全球創新潮流脫鉤所致,回到源頭,就是依賴中國的惡果。且因過度依賴中國,缺乏企業價值與創新的提升,當紅色供應鏈崛起與中國產能過剩,對台灣經濟的衝擊就特別嚴重。因而,推動新南向政策與五大創新產業,是戒掉中國癮的解藥,新政府必須徹底執行,不能淪為空談與口號。

台灣的經濟與社會結構對年輕人確實不公平,小英總統乃以替年輕人打造更好國家為新政府的首要施政願景。不過,現今的世界是一個沒有界限藩籬的平台,充滿挑戰也充滿機會,在政府努力作為的同時,台灣的年輕人也應調整瀰漫當前的小確幸心態,要學學父祖輩提著一卡皮箱,說著一口破英文,打造台灣經濟奇蹟的故事,年輕一代必須勇敢走向世界,以全球為競爭平台,迎接挑戰,方可再造台灣新經濟奇蹟。

5/22/2016

Allen Chen 懷想錄: 真理不在固定的地方,真理不是知識,是經驗, 而真理永遠在遠方,也在我們自身。

Allen Chen 懷想錄: 真理不在固定的地方,真理不是知識,是經驗, 而真理永遠在遠方,也在我們自身。: 真理不在固定的地方,真理不是知識,是經驗, 而真理永遠在遠方,也在我們自身。 《流浪者之歌》赫曼‧赫塞

Allen Chen 懷想錄: 醜陋跟美好的最大區別在於生命力的強度

Allen Chen 懷想錄: 醜陋跟美好的最大區別在於生命力的強度: 醜陋跟美好的最大區別在於生命力的強度  尼采

Allen Chen 懷想錄: 憐憫不是行為,也不是愛。 憐憫和情慾一樣不過是一種本能。

Allen Chen 懷想錄: 憐憫不是行為,也不是愛。 憐憫和情慾一樣不過是一種本能。: 憐憫不是行為,也不是愛。 憐憫和情慾一樣不過是一種本能。   《沉默》遠藤周作

Allen Chen 懷想錄: 愛德不是對悲慘的人所產生的臨行性感傷或憐憫, 是需要忍耐和努力的行為。

Allen Chen 懷想錄: 愛德不是對悲慘的人所產生的臨行性感傷或憐憫, 是需要忍耐和努力的行為。: 愛德不是對悲慘的人所產生的臨行性感傷或憐憫, 是需要忍耐和努力的行為。 《我.拋棄了的.女人》遠藤周作

Allen Chen 懷想錄: 無論世事如何動盪和變遷, 保持最內心的那份無知、單純、善良, 因為那才是真正的我們。

Allen Chen 懷想錄: 無論世事如何動盪和變遷, 保持最內心的那份無知、單純、善良, 因為那才是真正的我們。: 無論世事如何動盪和變遷, 保持最內心的那份無知、單純、善良, 因為那才是真正的我們。  《誰的青春不迷茫:一個人,十年光陰。一座城,瞬息萬變》

Allen Chen 懷想錄: 歷史也是這樣,在時間的洪流中沉澱下來了一些什麼, 也閃躲掉一些什麼吧。所謂的「真實」是微妙的, 畢竟...

Allen Chen 懷想錄: 歷史也是這樣,在時間的洪流中沉澱下來了一些什麼, 也閃躲掉一些什麼吧。所謂的「真實」是微妙的, 畢竟...:  歷史也是這樣,在時間的洪流中沉澱下來了一些什麼, 也閃躲掉一些什麼吧。所謂的「真實」是微妙的, 畢竟歷史是詮釋的角度。 人的情感也是詮釋的角度。 愈是想要定格的記憶,就愈是如投影中閃躲的鯉魚, 只能遠觀,然後模糊。

Allen Chen 懷想錄: 思想所要求的不只是識見而已, 還有更重要的,那就是勇氣。

Allen Chen 懷想錄: 思想所要求的不只是識見而已, 還有更重要的,那就是勇氣。: 思想所要求的不只是識見而已, 還有更重要的,那就是勇氣。 《黑暗時代群像》 漢娜.鄂蘭

Allen Chen 懷想錄: 人類就是孤獨而已 一種孤獨被其他孤獨包圍

Allen Chen 懷想錄: 人類就是孤獨而已 一種孤獨被其他孤獨包圍: 人類就是孤獨而已 一種孤獨被其他孤獨包圍 《無謂的盛宴》米蘭.昆德拉

Allen Chen 懷想錄: 很多人嚮往決定性的改變,但很少人能看穿決定性改變的本質。

Allen Chen 懷想錄: 很多人嚮往決定性的改變,但很少人能看穿決定性改變的本質。: 很多人嚮往決定性的改變,但很少人能看穿決定性改變的本質。 《甜美的來生》 吉本芭娜娜

蔡英文的「九二共知」

林保華

蔡英文的總統就職典禮,人們最關心的是她的演說詞,其中最關心的又是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其他說錯都可以改正,就是台中關係會立即引發中國的反應,甚至是重大的國際事件。你承認九二共識,它就要你立即承認「一中」,然後就統一;你反對九二共識,它就制裁你,雖然軍事、外交中國難有作為,但是以鬼鬼祟祟的行動在經濟上搗亂,卻是它所擅長的。這種流氓行為,除了在北韓或非洲的若干國家可以看到,在世界上已經逐漸被文明所取代,不幸台灣還有這種惡鄰。

在小英上任前的最後一天,有親中媒體與國民黨政棍眼看恐嚇達不到效果,便使出最後的利誘一招,以便蔡英文墮入陷阱。他們說,只要蔡英文接受四個字,她就有贏的機會。還有遠在紐約的中國民運理論家也千里迢迢投書台灣蘋果日報,要蔡英文接受兩個字,那就天下太平,共產黨不會傷害台灣了,這比四個字還少啊。哈哈,天下有這樣便宜的事情?蔡英文怎麼會傻到沒有想到?

這四個字就是「九二共識」,兩個字是「一中」。須知,對台灣人來說,這幾個字就是千鈞重擔,會壓得台灣人透不過氣來,永遠過著奴隸般的日子抬不起頭。「九二共識」與「一中」那麼好,你們怎麼不回到中國去享受,而在台灣與美國對台灣人指手畫腳?我最看不起這種人!也厭惡這種人!如果他們是普通民眾,還可以認為他們受國共蒙蔽,情有可原;如果當過高官與理論家,那就另一回事。

蔡英文沒有被威脅嚇倒,也沒有被誘降而墮入陷阱。她技巧地面對這個問題,沒有迴避。她在講這些話時,我真的是豎起耳朵聽,因為那是事關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命運啊。她講了不少,我最欣賞的是下面這一段:「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

最重要的就是「共同認知」這四個字,也就是台灣與中國在1992年有達成「九二共知」。「九二共知」與「九二共識」只有一字之差,卻是謬之千里。「共識」是共同的認識;共知就是我知道你的立場,你也知道我的立場。所以才有「互相諒解,求同存異」。

北京的國台辦回應說這是沒有答完的考卷,就在還有這個一字之差。蔡英文也的確沒有答完,未來台灣的走向,是要依據現在中華民國的民主憲政來繼續,也就是相關的法律,包括公投法來決定。

台灣的未來,不論是內部達成什麼共識,還是與中國達成什麼共識,那已經不是九二共識,而是其他共識了。「九二共識」到今年的520就壽終正寢了,如果還不甘心,硬要把它從棺材裡拉出來,那就會變成「壽終歪寢」了,那可難看了。

蔡英文的歷史機遇

王景弘

台灣民主進展坎坷,過去八年馬英九復辟黨國統治,台灣主體與民主正常發展受挫;經太陽花學運之後,選民在兩次選舉中嚴懲國民黨,「法統」、買辦之徒全面潰敗,政治版圖劇變。

八年前,善良的台灣人民誤信馬英九「燒成灰」之類的騙術,選他為總統,以他的背景,理應珍惜人民的信賴,把台灣帶向和諧、正常發展之路,但他無能、自私和外來權貴的意識形態,與人民脫節,弄垮經濟,喪折主權,也壓垮國民黨。

站在新轉折點 把台灣帶回正常發展道路

現在蔡英文站在歷史的新轉折點,需要更堅決的毅力和更高的智慧,因應和克服內外困難,把台灣帶回正常發展的道路,重建繁榮、公義、和平、和諧的民主社會。

蔡英文掌握的歷史機遇,對內而言,是意識形態與地域觀念最尖銳的世代已經退場。新世代對台灣的國家認同有高度共識,他們追求的是消除特權,創造公平競爭的機會。對外而言,因為台灣民主機制成熟,蔡英文「維持現狀」的立場,獲多數民主國家的肯定。

認同為取向 組成「國宴菜單」特色新政府

這樣的歷史機遇,使蔡英文能夠以認同、能力與經驗取向,籌組一個有「國宴菜單」特色的新政府,落實她所宣示的原則:新政府「不會整碗端去」。

台灣特殊的政治生態,「整碗端去」有兩個層次的含意:其一是政黨贏家統吃,其二是族群獨霸。在兩蔣威權統治時代,中央政府是一黨統吃,「外省籍」獨霸;地方政治是「以台制台」,替國民黨抬轎的台灣人稱霸。

李登輝執政的本土政權,國民黨仍統吃,但族群勢力有所調整,台灣籍大量進入中央層級;陳水扁執政時代,民進黨籍和台灣籍在政府居多數,但也不是整碗端去。

因為台灣體制的政治任命只到次長及少數機要,而官僚體系長期受列寧政黨控制,國民黨員盤根錯節,民進黨要找到有經驗者整碗端走,不無困難。但蔡英文不整碗端走,展現的氣度與眼光,與馬英九患權力飢渴,整碗端走,成強烈對比。

小英團隊叫「台灣隊」:副總統不是民進黨,閣揆是「外省籍」、也不是民進黨;其他部會首長、副首長,有李、扁、馬政府官員、有民進黨、無黨籍或國民黨;幾乎都是台灣出生,對台灣認同深、地域觀念淡的世代。他們的共同特色是有公職經驗、有專業能力和認同台灣。

這樣組合沒有受到太多批評,代表台灣新世代、新政治的開始,人民望治心切,不能接受把人民分等級,外來權貴集團壟斷權力,整碗吞下去的黨國體制。

民主聖火已傳新世代 中應改變對台思維

台灣民主的聖火已經傳到新的世代,遠離中國內戰及流亡的歷史,中國也應適時改變對台灣的思維。毛澤東與周恩來都知道,台灣主權在戰後並未交給中國,但處心積慮想把台灣「統一」。在美中建交後,中國以和談誘降,但蔣經國以「三不」堅拒,更決心開始民主化,讓人民對自己的命運有發言權。

蔣經國去世後,中國寄望像馬英九這類流亡的國民黨高幹第二代「台灣同胞」,幫助北京完成「統一大業」。馬英九違背民意,擁抱中國的併吞策略,以致國民黨全面潰敗。

北京所寄望的「同胞」已老去,馬英九是國民黨的最後貴族。國民黨失去中央及大部分地方執政,已經無法再玩利用台灣人替權貴與中國買辦抬轎的遊戲,外省族群的勢力甚至放棄人事平衡,把黨主席、副主席和秘書長,幾乎全盤端走。

在新政局下,蔡英文的「維持現狀」,繼續交流,北京無所得,也無所失。當年中共革命也以人民、民主為念,現在自命崛起,要承擔大國維護和平與穩定的國際責任,理應尊重台灣人民自由選擇的現狀,不應粗暴干預和威脅。

對國際社會而言,維持現狀已經是台灣受委屈的底線。二戰盟國與日本簽字舊金山和約,確定戰後亞洲秩序,而未決定台灣地位,希望台灣前途留待台灣住民以民主程序解決;六十五年過去,台灣住民選擇自成民主國家,正符合當年和約簽字國的意向。

台灣對外不懷敵意,只堅持自己民主體制及平等參加國際社會,尋求共存共榮;它脫離外來威權統治的悲情不遠,現在只求維持獨立自主的現狀,值得國際社會歡迎與支持。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中國最害怕的事

蔡英文520就職,也代表著民進黨完全執政的時代正式來臨。但自2016總統大選結束以來,中國開始限縮中客來台與各項民間交流,加上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上沒有提及「九二共識」,外界認為中方的反制行為將會進一步擴大。但有學者指出,這反而是台灣化危機為轉機的重要時刻。

國內部分觀光業者認為選後中客數量銳減,對未來感到非常擔憂。但根據日本《NHK》報導,台灣師範大學教授范世平表示,台灣經濟必須依賴中國的說法,在過去對於中國來說是一種鐵律。但如果兩岸經貿合作熱度降低,台灣經濟卻沒有因此崩盤的話,這個「神話」被打破,將成為中共最擔心的事情。

5/21/2016

很多人嚮往決定性的改變,但很少人能看穿決定性改變的本質。

很多人嚮往決定性的改變,但很少人能看穿決定性改變的本質。
《甜美的來生》 吉本芭娜娜

我已經忘了過去有沒有類似經驗,當一個人面對內在的黑暗, 導致深層部份支離破碎、傷痕累累而疲憊不堪時, 突然也會莫名湧出一股強韌的力量來。

我已經忘了過去有沒有類似經驗,當一個人面對內在的黑暗, 導致深層部份支離破碎、傷痕累累而疲憊不堪時, 突然也會莫名湧出一股強韌的力量來。
《白河夜船》吉本芭娜娜

不要再習慣性的把別人的言行舉止,分類放進自己內心那個的框架結構中。 不是每個人、每件事都和你想像的一樣。

不要再習慣性的把別人的言行舉止,分類放進自己內心那個的框架結構中。 不是每個人、每件事都和你想像的一樣。

被批評不用覺得太受傷,那只是別人的看法之一

被批評不用覺得太受傷,那只是別人的看法之一

「溫柔對自己」遠比「用力過日子」更正確

「溫柔對自己」遠比「用力過日子」更正確
《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莫名恐慌、容易焦躁、缺乏自信?一本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在看的書!》加藤諦三

當有人要你在正確與仁慈之間做抉擇, 選擇仁慈。

當有人要你在正確與仁慈之間做抉擇, 選擇仁慈。
 《奇蹟男孩》R. J. 帕拉秋

不要在你不喜歡的事物上成功

不要在你不喜歡的事物上成功
《卓爾,謝謝你毀了我的人生》強納森.布魯斯特

人類就是孤獨而已 一種孤獨被其他孤獨包圍

人類就是孤獨而已 一種孤獨被其他孤獨包圍
《無謂的盛宴》米蘭.昆德拉

人有時好像牡蠣,唯有等待,他們才會交出蚌內的珍珠。

人有時好像牡蠣,唯有等待,他們才會交出蚌內的珍珠。
《小王子歸來》亞歷山大.吉耶摩.羅耶梅斯

「愛」就在我們的心裡,我們本身就是愛。

「愛」就在我們的心裡,我們本身就是愛。
 《阿米:星星的小孩》 安立奎.巴里奧斯

去吧,去做你所真正愛做的!別的都不要做! 去做些令你愉快的事吧──說明你是誰的事。

去吧,去做你所真正愛做的!別的都不要做! 去做些令你愉快的事吧──說明你是誰的事。  《與神對話》Neale Donald Walsch

好在思想是不用車票也能旅行的。

好在思想是不用車票也能旅行的。
《女人》愛德華多.加萊亞諾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可以讓自己不再虛偽 , 也不需要圓滑 還原一個真實的自我 , 達到平靜的境界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可以讓自己不再虛偽 , 也不需要圓滑 還原一個真實的自我 , 達到平靜的境界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加措仁波切

辦公室是一座渾然天成的瘋人院。 我們每一個在裡面工作的人都是瘋子。

辦公室是一座渾然天成的瘋人院。 我們每一個在裡面工作的人都是瘋子。
《辦公室》 胡晴舫

創意領我走向真理和愛。

愛很重要, 對待自己要仁慈, 對待彼此時也是。

愛很重要, 對待自己要仁慈, 對待彼此時也是。
《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茱莉亞.卡麥隆

沉默寡言是魔法的第一步, 務必守住我們內在的企圖心, 用力量去激發, 唯有如此才能展現你的渴望。

沉默寡言是魔法的第一步, 務必守住我們內在的企圖心, 用力量去激發, 唯有如此才能展現你的渴望。
《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茱莉亞.卡麥隆

你若不是喪失理智, 就是獲得靈魂。 生命原本就該是一場藝術之約, 所以我們才要創作。

你若不是喪失理智, 就是獲得靈魂。 生命原本就該是一場藝術之約, 所以我們才要創作。

我們的內心都熬著一股動力之湯,一直在細火慢燉著; 只是我們一直都不知情,也不鼓勵,甚至不允許。 動力在生活的表面下移動, 在思想之流中像硬幣般閃耀著光芒, 如同覆蓋在白雪下剛萌芽的青草。

我們的內心都熬著一股動力之湯,一直在細火慢燉著; 只是我們一直都不知情,也不鼓勵,甚至不允許。 動力在生活的表面下移動, 在思想之流中像硬幣般閃耀著光芒, 如同覆蓋在白雪下剛萌芽的青草。

做事才有事做。 在創意生活中, 小行動會帶領我們做出大動作。

做事才有事做。 在創意生活中, 小行動會帶領我們做出大動作。
《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茱莉亞.卡麥隆

當我們朝著夢想前進, 才發覺其實每個人都有容身之地。

當我們朝著夢想前進, 才發覺其實每個人都有容身之地。
 《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茱莉亞.卡麥隆

嫉妒永遠是掩飾害怕的面具: 害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認為自己應得,卻因太害怕而不敢爭取, 看到別人到手又心生挫折。 追究起來,嫉妒是種匱乏的情感, 容不下豐盛又多元的宇宙。

嫉妒永遠是掩飾害怕的面具: 害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認為自己應得,卻因太害怕而不敢爭取, 看到別人到手又心生挫折。 追究起來,嫉妒是種匱乏的情感, 容不下豐盛又多元的宇宙。

復原就是找尋河流的過程, 去接受水流、急湍等等。 我們對自己接受機會而不再拒絕,感到驚訝。 我們將自己從舊有的自我觀念中釋放出來, 剛現身的全新自我對各種新鮮事都樂於嘗試。

復原就是找尋河流的過程, 去接受水流、急湍等等。 我們對自己接受機會而不再拒絕,感到驚訝。 我們將自己從舊有的自我觀念中釋放出來, 剛現身的全新自我對各種新鮮事都樂於嘗試。

不論成功或失敗, 生活品質的好壞並不影響生命的真相。 有品味的生活必定和喜悅的能力成正比, 喜悅的能力則來自全神貫注。

不論成功或失敗, 生活品質的好壞並不影響生命的真相。 有品味的生活必定和喜悅的能力成正比, 喜悅的能力則來自全神貫注。

人要清醒才能活下去, 全神貫注才能神智清醒。

人要清醒才能活下去, 全神貫注才能神智清醒。
《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茱莉亞.卡麥隆

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 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適應自己。 The reasonable man adapts himself to the world; the unreasonable one persists in trying to adapt the world to himself.

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 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適應自己。 The reasonable man adapts himself to the world; the unreasonable one persists in trying to adapt the world to himself.

人生的目的不在於尋找自己, 而在於創造自己。 The most common way people give up their power is by thinking they don’t have any. The most common way people give up their power is by thinking they don’t have any.

人生的目的不在於尋找自己, 而在於創造自己。 The most common way people give up their power is by thinking they don’t have any. The most common way people give up their power is by thinking they don’t have any.  
《真相,是世上最荒誕的笑話:蕭伯納 精言集》

如果你無法感受 那活著有甚麼意義?If that you cant feel, what the point?

如果你無法感受 那活著有甚麼意義?If that you cant feel, what the point?

與其抱怨,不如成為那個你心中想看見的改變。Be the change you wnat to see in the world

Be the change you wnat to see in the world
與其抱怨,不如成為那個你心中想看見的改變。
-甘地

我相信,總有一天你會遇上那麼一個人, 他會讓你的世界都變得有意義, 他善待你,把你當成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

我相信,總有一天你會遇上那麼一個人, 他會讓你的世界都變得有意義, 他善待你,把你當成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
《夢想這條路踏上了,跪著也要走完。》Peter Su

無論此刻,你遇到什麼樣的人事物,又或者有著什麼樣的情緒, 記得,相信人,相信感情,相信善良的存在, 要開朗,要堅韌,要溫暖地活著, 要獨立,要堅強,要勇敢,要活得漂亮, 最重要的,要讓自己永遠善良。

無論此刻,你遇到什麼樣的人事物,又或者有著什麼樣的情緒, 記得,相信人,相信感情,相信善良的存在, 要開朗,要堅韌,要溫暖地活著, 要獨立,要堅強,要勇敢,要活得漂亮, 最重要的,要讓自己永遠善良。

要善良,要把善良留給那些懂得感恩的人; 但也要寬容,用寬容的心去包容那些不懂得善待你的人。 最重要的是,用平常心去接受和面對生活裡那些已經發經生的事。

要善良,要把善良留給那些懂得感恩的人; 但也要寬容,用寬容的心去包容那些不懂得善待你的人。 最重要的是,用平常心去接受和面對生活裡那些已經發經生的事。
《愛:即使世界不斷讓你失望,也要繼續相信愛》 Peter Su

真正的知識分子 在受到形而上的熱情以及正義、 真理的超然無私的原則感召時, 叱責腐敗、保衛弱者、反抗不完美或壓迫的權威,這才是他們的本色。

真正的知識分子 在受到形而上的熱情以及正義、 真理的超然無私的原則感召時, 叱責腐敗、保衛弱者、反抗不完美或壓迫的權威,這才是他們的本色。
《知識分子論》薩依德

真正的知識分形成了一個知識階層(clerisy), 的確是稀有罕見之人,因為他們支持、維護的正是 不 屬於這個世界的真理與正義的永恆標準。

真正的知識分形成了一個知識階層(clerisy), 的確是稀有罕見之人,因為他們支持、維護的正是 不 屬於這個世界的真理與正義的永恆標準。
《知識分子論》薩依德

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

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古賀史健,岸見一郎

我們每個人都是圓點,不能因時間流轉遷移、時代的推進,讓自己的存在感完全消失,忘記自我的本質。

我們每個人都是圓點,不能因時間流轉遷移、時代的推進,讓自己的存在感完全消失,忘記自我的本質。
《草間彌生×圓點執念:寫給時代的話》

人生就像是小說。 當現實和故事的界線消融,合為一體, 就能清楚看到重要真相。 只要有故事,就能讓人勇敢地接受恐懼與傷悲。

人生就像是小說。 當現實和故事的界線消融,合為一體, 就能清楚看到重要真相。 只要有故事,就能讓人勇敢地接受恐懼與傷悲。
《活著,就是創造自己的故事》小川洋子、河合隼雄

人活著是為了做自己,而不是解釋自己。

人活著是為了做自己,而不是解釋自己。

愛,不是擁有,而是照見自我,探測生命美善的深度。

愛,不是擁有,而是照見自我,探測生命美善的深度。

以長遠的眼光來看,我們都是死人。

以長遠的眼光來看,我們都是死人。
《屍者的帝國》伊藤計劃,圓城塔

有人說,所謂絕招,就是把一個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

有人說,所謂絕招,就是把一個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
《一代宗師》王家衛

這些事情,是沒辦法阻止的。 「被繼承下來的意志」、「人的夢想」、「時代的潮流」, ——只要人們繼續追求「自由」, 這些事情就絕對無法阻止。

這些事情,是沒辦法阻止的。 「被繼承下來的意志」、「人的夢想」、「時代的潮流」, ——只要人們繼續追求「自由」, 這些事情就絕對無法阻止。
《ONE PIECE STRONG WORDS 航海王經典名言集》尾田栄一郎

時間可以吞噬一切, 但它絲毫不能減少的是你偉大的思想, 你的幽默,你的善良, 還有你的勇氣。

時間可以吞噬一切, 但它絲毫不能減少的是你偉大的思想, 你的幽默,你的善良, 還有你的勇氣。
《小婦人》露伊莎.媚.奧爾柯特

一個人的心靈有太多東西的時候,其實什麼也體會不到。 簡單的時候,我們的心才活在一個更大的空間。

一個人的心靈有太多東西的時候,其實什麼也體會不到。 簡單的時候,我們的心才活在一個更大的空間。
心的視界:柯錫杰的攝影美學》

完全發揮潛能的唯一途徑,是導入世上每一個人的才華、想法及付出。“The only way to achieve our full potential is to channel the talents, ideas and contributions of every person in the world.”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our full potential is to channel the talents, ideas and contributions of every person in the world.”
– Mark Zuckerberg and Priscilla Chan, Philanthropists
「完全發揮潛能的唯一途徑,是導入世上每一個人的才華、想法及付出。」– 馬克.祖克柏與普莉希拉.陳 (慈善家)
馬克.祖克柏(1984-)是社群網站 Facebook 的創始人,他與太太普莉希拉.陳把 99% 的財產投入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旨在解決全球的疾病、教育及社會問題,他們以慈善家的身份在 2016 年同時入選《時代》百大人物,這句話出自他們寫給女兒的公開信。

今天盡力是準備明天最好的方式。

“The best preparation for tomorrow is doing your best today.”
– Jackson Brown Jr., Writer
「今天盡力是準備明天最好的方式。」– 傑克森‧小布朗 (作家)

你希望我給你成功的方程式嗎?非常簡單,真的。加倍你的失敗,你認為失敗是成功的敵人,但一點都不是… 你可以因失敗而氣餒 – 你也可以從失敗中學習。去犯錯,犯所有你能犯的錯,因為你要記住,那將是你發現成功的地方,在另一頭。

“Would you like me to give you a formula for success? It’s quite simple, really. Double your rate of failure. You’re thinking of failure as the enemy of success. But it isn’t at all… You can be discouraged by failure – or you can learn from it. So go ahead and make mistakes. Make all you can. Because, remember that’s where you’ll find success. On the far side.”
– Thomas J. Watson, Founder of IBM

「你希望我給你成功的方程式嗎?非常簡單,真的。加倍你的失敗,你認為失敗是成功的敵人,但一點都不是… 你可以因失敗而氣餒 – 你也可以從失敗中學習。去犯錯,犯所有你能犯的錯,因為你要記住,那將是你發現成功的地方,在另一頭。」– 湯瑪斯‧華生 (IBM 創辦人)

台灣的未來,執政者要堅持台灣走向自由民主國家的信念,以及追求社會永久的公平正義。台灣人民要關心社會,切記自己的國家要自己救,勿讓政客恣意而為,台灣的未來,才有希望走向一個更自由、更民主、更開放的國家。

楊鎮榮 中小企業負責人

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八年,加上當選兩任台灣總統八年,從政總共十六年的時間,卻讓台灣人嚐盡了一位無能與自戀者的苦果。如果時光可以倒流,當初選擇馬英九的台灣人,是否還會執迷不悟的做出如此錯誤決定,尤其當最後的馬總統的「檢討」自己,還將自己過去愚昧無能的表現,推出Kuso的搞笑影片,他仍是一副自以為幽默的樣子,台灣人能笑得出來嗎?

520可以從馬英九身上學到了什麼 ? 這幾年來從「馬無能」的表現上,「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有許多可以讓台灣作為警惕改進的地方,或許是他下台後唯一的貢獻吧?

對於未來執政者而言,千萬不要像馬英九只相信博士或菁英治國,而且只會永遠在鏡裡找人。其次執政者不能漠視民意,而傾聽人民的聲音,也不是馬隨手抄筆記虛應一番而已,應該要即時提出對策消除民瘼與民怨。再來不要像馬一般的口是心非,馬常談不監聽人民與尊重司法,但「馬王鬥」證實這些原來都是謊言,馬當初說633達不成要捐半薪也是欺騙人民。甚至於馬習會他提出「一中原則」,原來「一中各表」是騙局,而「九二共識」也是幌子,馬欺騙了台灣人民莫此為甚。

對於台灣人民而言,永遠要對有權力的人「聽其言、觀其行」,而馬英九卻始終言行不一。在追求自由平等的民主之普世價值上,應只問是非對錯,馬多年來卻以虛構的「九二共識」操弄著大中國的意識形態。馬英九只是因為臉蛋帥、嘴巴甜,左一句「清廉執政」右一句「依法執行」,就讓台灣人迷惑了16年,卻因此對於馬無能的施政而多所放縱或寬容。

台灣的未來,執政者要堅持台灣走向自由民主國家的信念,以及追求社會永久的公平正義。台灣人民要關心社會,切記自己的國家要自己救,勿讓政客恣意而為,台灣的未來,才有希望走向一個更自由、更民主、更開放的國家。

Taiwan's president walks tightrope as she takes office

Taiwan's president walks tightrope as she takes office - CNN.com

迎接「公民崛起」時代

小英政府拉開序幕,就職演說以民為本、前瞻未來。台股終場上漲卅五點,打破二○○○年以來的下跌魔咒,就職紀念幣也在五二○當天熱銷。這些,都是新政府的好彩頭。不過,好彩頭是不是成功的一半,卻不能自我感覺良好。過去八年失政,台灣千瘡百孔,各種指標是否已經觸底,有待觀察。可以確定的是,小英政府的起跑點,乃是一片廢墟。從今天開始,社會不滿情緒,也會從針對馬政府,轉向小英政府。

就職演說展現的施政藍圖,需要時間與策略來實踐,小英政府的支持者當然知道這一點。但依目前的民意氣候來看,小英政府也不能沒有急迫感,因為民心思治,窮忙族更想儘早逃出深淵。何況,從一月當選到五月上任,蜜月旅行也早已過了,社運團體對五二○慶祝活動橋段的批評,便是風向球。民意如流水,馬英九與柯文哲堪稱前車之鑑,上任一年如果缺乏有感政績,沒讓國人看到希望的曙光,一旦有個危機處理不當,輿論好惡便可能翻轉,不可不慎。

新政府伊始,我們自期望其改革承諾得以兌現,嘉惠國計民生。蔡總統就職演說顯示,她相當注意近年公民力量的崛起,但我們仍想提醒新政府,必須小心航行於民意氣候截然不同於以往的台灣。二○○八、二○一二,台灣人民的主人意識,遠遠不如二○一四、二○一六;促成民進黨在政府與國會「完全執政」的力量,想必蔡總統比任何人都感受深刻。可以說,新政府拉開序幕,乃是緊跟著「公民崛起」進場,而「公民崛起」則是過去八年「執政獨裁」刺激出來的精神質變。

「公民崛起」,主權在民,頭家做主,國家重大決策,必須由下而上。馬政府的「訓政民主」,實屬威權主義還魂,所以總是與民意對撞,最後執政失敗,誤國誤民,慘遭公民力量滅頂。鑑往知來,新政府務必要擴大決策圈,博採眾議形成共識,尤其是,「公民崛起」的擴散效應,公民企求自己管理自己,善用權利也願承擔責任,已非消極的被統治者。從而,公民投票應該降低門檻、打破鳥籠,形成政府、國會、公民的民主夥伴關係。

「公民崛起」,不再是藍綠鐵票,政府決策必須專業化、科學化,擺脫選舉、文宣思維;愈是利益、價值衝突的議題,愈應該如此,不能慣性訴諸官粹、民粹。高度爭議性的議題,尤應敞開足夠空間充分討論,例如美豬進口、死刑存廢等,否則淪為意氣之爭,正反雙方、政府民間都未能有效溝通、集思廣益,有利解決問題的論述反而被口水淹沒。而一旦事態迫切,又以強渡關山的手段硬幹,只會激化更多的社會對立,更不利於理性解開矛盾,繼續如此操作的政權一定會被淘汰。

「公民崛起」,年輕世代的苦悶化為力量,失望轉為熱情,從凱道送仲丘到太陽花學運,新政府顯然是受惠者。國家在不斷的世代交替中前進,為了讓即將來臨的高齡社會獲得有力支撐,新政府自應將世代正義視為要務,培植生活穩定、有競爭力、胸懷願景的未來主人。台灣認同已成主流,年輕世代天然獨,新政府大可擺脫國共一中干擾,對內推動轉型正義且讓各族群在真相下和解,對外有尊嚴地與鄰國共促區域和平,讓國際社會看到二千三百萬人的凝聚力,也讓國際社會確認台灣就是台灣。

不論是失落八年,還是十六年,台灣走到了十字路口。新政府,面對挑戰也面對機會。宏觀來看,全球化行之有年,結果有利有弊,在許多國家包括台灣造成資本巨獸化、產業空洞化、投資意願低落、貧富差距擴大、社會流動緩滯、社會安全破網、遠距犯罪猖獗等症狀。馬政府偏食吃「中」藥,台灣百病叢生,淪為失落的島嶼,相對周邊國家不進反退。所以,新政府的正義實踐,課題不僅是歷史的面向,還要矯正眼前的傾斜,方能藉助「公民崛起」的力道,讓台灣脫胎換骨成一個實質的民主國家。

520就職演說全文

蔡英文

各位友邦的元首與貴賓、各國駐台使節及代表、現場的好朋友,全體國人同胞,大家好

感謝與承擔

就在剛剛,我和陳建仁已經在總統府裡面,正式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與副總統。我們要感謝這塊土地對我們的栽培,感謝人民對我們的信任,以及,最重要的,感謝這個國家的民主機制,讓我們透過和平的選舉過程,實現第三次政黨輪替,並且克服種種不確定因素,順利渡過長達四個月的交接期,完成政權和平移轉。

台灣,再一次用行動告訴世界,作為一群民主人與自由人,我們有堅定的信念,去捍衛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這段旅程,我們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親愛的台灣人民,我們做到了。

我要告訴大家,對於一月十六日的選舉結果,我從來沒有其他的解讀方式。人民選擇了新總統、新政府,所期待的就是四個字:解決問題。此時此刻,台灣的處境很困難,迫切需要執政者義無反顧的承擔。這一點,我不會忘記。

我也要告訴大家,眼前的種種難關,需要我們誠實面對,需要我們共同承擔。所以,這個演說是一個邀請,我要邀請全體國人同胞一起來,扛起這個國家的未來。

國家不會因為領導人而偉大;全體國民的共同奮鬥,才讓這個國家偉大。總統該團結的不只是支持者,總統該團結的是整個國家。團結是為了改變,這是我對這個國家最深切的期待。在這裡,我要誠懇地呼籲,請給這個國家一個機會,讓我們拋下成見,拋下過去的對立,我們一起來完成新時代交給我們的使命。

在我們共同奮鬥的過程中,身為總統,我要向全國人民宣示,未來我和新政府,將領導這個國家的改革,展現決心,絕不退縮。

為年輕人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

未來的路並不好走,台灣需要一個正面迎向一切挑戰的新政府,我的責任就是領導這個新政府。

我們的年金制度,如果不改,就會破產。

我們僵化的教育制度,已經逐漸與社會脈動脫節。

我們的能源與資源十分有限,我們的經濟缺乏動能,舊的代工模式已經面臨瓶頸,整個國家極需要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我們的人口結構急速老化,長照體系卻尚未健全。

我們的人口出生率持續低落,完善的托育制度卻始終遙遙無期。

我們環境汙染問題仍然嚴重。

我們國家的財政並不樂觀。

我們的司法已經失去人民的信任。

我們的食品安全問題,困擾著所有家庭。

我們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

我們的社會安全網還是有很多破洞。

最重要的,我要特別強調,我們的年輕人處於低薪的處境,他們的人生,動彈不得,對於未來,充滿無奈與茫然。

年輕人的未來是政府的責任。如果不友善的結構沒有改變,再多個人菁英的出現,都不足以讓整體年輕人的處境變好。我期許自己,在未來的任期之內,要一步一步,從根本的結構來解決這個國家的問題。

這就是我想為台灣的年輕人做的事。雖然我沒有辦法立刻幫所有的年輕人加薪,但是我願意承諾,新政府會立刻展開行動。請給我們一點時間,也請跟我們一起走上改革的這一條路。

改變年輕人的處境,就是改變國家的處境。一個國家的年輕人沒有未來,這個國家必定沒有未來。幫助年輕人突破困境,實現世代正義,把一個更好的國家交到下一代手上,就是新政府重大的責任。


第一、經濟結構的轉型

要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未來,新政府要做到以下幾件事情。

首先,就是讓台灣的經濟結構轉型。這是新政府所必須承擔的最艱鉅使命。我們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失去信心。台灣有很多別的國家沒有的優勢,我們有海洋經濟的活力和靭性,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務實可靠的工程師文化、完整的產業鏈、敏捷靈活的中小企業,以及,永不屈服的創業精神。

我們要讓台灣經濟脫胎換骨,就必須從現在起就下定決心,勇敢地走出另外一條路。這一條路,就是打造台灣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新政府將打造一個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追求永續發展的新經濟模式。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強化經濟的活力與自主性,加強和全球及區域的連結,積極參與多邊及雙邊經濟合作及自由貿易談判,包括TPP、RCEP等,並且,推動新南向政策,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



除此之外,新政府相信,唯有激發新的成長動能,我們才能突破當前經濟的停滯不前。我們會以出口和內需作為雙引擎,讓企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互為表裡,讓對外貿易和在地經濟緊密連結。

我們會優先推動五大創新研發計畫,藉著這些產業來重新塑造台灣的全球競爭力。我們也要積極提升勞動生產力,保障勞工權益,讓薪資和經濟成長能同步提升。

這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我們有決心,也有溝通能力。我們已經有系統性的規劃,未來,會以跨部會聯手的模式,把整個國家的力量集結起來,一起來催生這個新模式。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不要忘記對環境的責任。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會和國土規劃、區域發展及環境永續,相互結合。產業的佈局和國土的利用,應該拋棄零碎的規畫,和短視近利的眼光。我們必須追求區域的均衡發展,這需要中央來規畫、整合,也需要地方政府充分發揮區域聯合治理的精神。



我們也不能再像過去,無止盡地揮霍自然資源及國民健康。所以,對各種汙染的控制,我們會嚴格把關,更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對於能源的選擇,我們會以永續的觀念去逐步調整。新政府會嚴肅看待氣候變遷、國土保育、災害防治的相關議題,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也只有一個台灣。
第二、強化社會安全網

新政府必須要承擔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強化台灣的社會安全網。這些年,幾件關於兒少安全及隨機殺人的事件,都讓整個社會震驚。不過,一個政府不能永遠在震驚,它必須要有同理心。沒有人可以替受害者家屬承受傷痛,但是,一個政府,尤其是第一線處理問題的人,必須要讓受害者以及家屬覺得,不幸事件發生的時候,政府是站在他們這一邊。

除了同理心之外,政府更應該要提出解決的方法。全力防止悲劇一再發生,從治安、教育、心理健康、社會工作等各個面向,積極把破洞補起來。尤其是治安與反毒的工作,這些事情,新政府會用最嚴肅的態度和行動來面對。



在年金的改革方面,這是攸關台灣生存發展的關鍵改革,我們不應該遲疑,也不可以躁進。由陳建仁副總統擔任召集人的年金改革委員會,已經緊鑼密鼓在籌備之中。過去的政府在這個議題上,曾經有過一些努力。但是,缺乏社會的參與。新政府的做法,是發動一個集體協商,因為年金改革必須是一個透過協商來團結所有人的過程。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召開年金改革國是會議,由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代表,在社會團結的基礎上,共同協商。一年之內,我們會提出可行的改革方案。無論是勞工還是公務員,每一個國民的退休生活都應該得到公平的保障。

另外,在長期照顧的議題上,我們將會把優質、平價、普及的長期照顧系統建立起來。和年金改革一樣,長照體系也是一個社會總動員的過程。新政府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導和規劃,鼓勵民間發揮社區主義的精神,透過社會集體互助的力量,來建立一套妥善而完整的體系。每一個老年人都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社區,安心享受老年生活,每一個家庭的照顧壓力將會減輕。照顧老人的工作不能完全讓它變成自由市場。我們會把責任扛起來,按部就班來規劃與執行,為超高齡社會的來臨,做好準備。


第三、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新政府要承擔的第三件事情,就是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在這個議題上,新政府會持續和公民社會一起合作,讓台灣的政策更符合多元、平等、開放、透明、人權的價值,讓台灣的民主機制更加深化與進化。

新的民主制度要能夠上路,我們必須先找出面對過去的共同方法。未來,我會在總統府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用最誠懇與謹慎的態度,來處理過去的歷史。追求轉型正義的目標是在追求社會的真正和解,讓所有台灣人都記取那個時代的錯誤。

我們將從真相的調查與整理出發,預計在三年之內,完成台灣自己的轉型正義調查報告書。我們將會依據調查報告所揭示的真相,來進行後續的轉型正義工作。挖掘真相、彌平傷痕、釐清責任。從此以後,過去的歷史不再是台灣分裂的原因,而是台灣一起往前走的動力。

同樣在公平正義的議題上,我會秉持相同的原則,來面對原住民族的議題。今天的就職典禮,原住民族的小朋友在唱國歌之前,先唱了他們部落傳統的古調。這象徵了,我們不敢忘記,這個島上先來後到的順序。



新政府會用道歉的態度,來面對原住民族相關議題,重建原民史觀,逐步推動自治,復育語言文化,提升生活照顧,這就是我要領導新政府推動的改變。

接下來,新政府也會積極推動司法改革。這是現階段台灣人民最關心的議題。司法無法親近人民、不被人民信任、司法無法有效打擊犯罪,以及,司法失去作為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功能,是人民普遍的感受。

為了展現新政府的決心,我們會在今年十月召開司法國是會議,透過人民實際的參與,讓社會力進來,一起推動司法改革。司法必須回應人民的需求,不再只是法律人的司法,而是全民的司法。司法改革也不只是司法人的家務事,而是全民參與的改革。這就是我對司法改革的期待。
第四、區域的和平穩定發展及兩岸關係

新政府要承擔的第四件事情,是區域的和平穩定與發展,以及妥善處理兩岸關係。過去三十年,無論是對亞洲或是全球,都是變動最劇烈的時期;而全球及區域的經濟穩定和集體安全,也是各國政府越來越關切的課題。

台灣在區域發展當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但是近年來,區域的情勢快速變動,如果台灣不善用自己的實力和籌碼,積極參與區域事務,不但將會變得無足輕重,甚至可能被邊緣化,喪失對於未來的自主權。

我們有危機,但也有轉機。台灣現階段的經濟發展,和區域中許多國家高度關聯和互補。如果將打造經濟發展新模式的努力,透過和亞洲、乃至亞太區域的國家合作,共同形塑未來的發展策略,不但可以為區域的經濟創新、結構調整和永續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更可以和區域內的成員,建立緊密的「經濟共同體」意識。

我們要和其他國家共享資源、人才與市場,擴大經濟規模,讓資源有效利用。「新南向政策」就是基於這樣的精神。我們會在科技、文化與經貿等各層面,和區域成員廣泛交流合作,尤其是增進與東協、印度的多元關係。為此,我們也願意和對岸,就共同參與區域發展的相關議題,坦誠交換意見,尋求各種合作與協力的可能性。

在積極發展經濟的同時,亞太地區的安全情勢也變得越來越複雜,而兩岸關係,也成為建構區域和平與集體安全的重要一環。這個建構的進程,台灣會做一個「和平的堅定維護者」,積極參與,絕不缺席;我們也將致力維持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我們更會努力促成內部和解,強化民主機制,凝聚共識,形成一致對外的立場。

對話和溝通,是我們達成目標最重要的關鍵。台灣也要成為一個「和平的積極溝通者」,我們將和相關的各方,建立常態、緊密的溝通機制,隨時交換意見,防止誤判,建立互信,有效解決爭議。我們將謹守和平原則、利益共享原則,來處理相關的爭議。

我依照中華民國憲法當選總統,我有責任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和領土;對於東海及南海問題,我們主張應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兩岸之間的對話與溝通,我們也將努力維持現有的機制。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92年之後,20多年來雙方交流、協商所累積形成的現狀與成果,兩岸都應該共同珍惜與維護,並在這個既有的事實與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兩岸的兩個執政黨應該要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造福兩岸人民。

我所講的既有政治基礎,包含幾個關鍵元素,第一,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這是歷史事實;第二,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第三,兩岸過去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第四,台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


第五、外交與全球性議題

新政府要承擔的第五件事情,是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在外交與全球性的議題上做出貢獻。讓台灣走向世界,也要讓世界走進台灣。

現場有許多來自各國的元首與使節團,我要特別謝謝他們,長久以來一直幫助台灣,讓我們有機會參與國際社會。未來,我們會持續透過官方互動、企業投資與民間合作各種方式,分享台灣發展的經驗,與友邦建立永續的夥伴關係。

台灣是全球公民社會的模範生,民主化以來,我們始終堅持和平、自由、民主及人權的普世價值。我們會秉持這個精神,加入全球議題的價值同盟。我們會繼續深化與包括美國、日本、歐洲在內的友好民主國家的關係,在共同的價值基礎上,推動全方位的合作。

我們會積極參與國際經貿合作及規則制定,堅定維護全球的經濟秩序,並且融入重要的區域經貿體系。我們也不會在防制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議題上缺席。我們將會在行政院設立專責的能源和減碳辦公室,並且根據COP21巴黎協議的規定,定期檢討溫室氣體的減量目標,與友好國家攜手,共同維護永續的地球。



同時,新政府會支持並參與,全球性新興議題的國際合作,包括人道救援、醫療援助、疾病的防治與研究、反恐合作,以及共同打擊跨國犯罪,讓台灣成為國際社會不可或缺的夥伴。
結語

1996年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到今天剛好20年。過去20年,在幾任政府以及公民社會的努力之下,我們成功渡過了許多新興民主國家必須面對的難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曾經有過許多感動人心的時刻和故事,不過,正如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我們也曾經有過焦慮、不安、矛盾、與對立。

我們看到了社會的對立,進步與保守的對立,環境與開發的對立,以及,政治意識之間的對立。這些對立,曾經激發出選舉時的動員能量,不過也因為這些對立,我們的民主逐漸失去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民主是一個進程,每一個時代的政治工作者,都要清楚認識他身上所肩負的責任。民主會前進,民主也有可能倒退。今天,我站在這裡,就是要告訴大家,倒退不會是我們的選項。新政府的責任就是把台灣的民主推向下一個階段:以前的民主是選舉的輸贏,現在的民主則是關於人民的幸福;以前的民主是兩個價值觀的對決,現在的民主則是不同價值觀的對話。

打造一個沒有被意識形態綁架的「團結的民主」,打造一個可以回應社會與經濟問題的「有效率的民主」,打造一個能夠實質照料人民的「務實的民主」,這就是新時代的意義。

只要我們相信,新時代就會來臨。只要這個國家的主人,有堅定的信念,新時代一定會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上誕生。

各位親愛的台灣人民,演講要結束了,改革要開始了。從這一刻起,這個國家的擔子交在新政府身上。我會讓大家看見這個國家的改變。

歷史會記得我們這個勇敢的世代,這個國家的繁榮、尊嚴、團結、自信和公義,都有我們努力的痕跡。歷史會記得我們的勇敢,我們在2016年一起把國家帶向新的方向。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因為參與台灣的改變,而感到驕傲。

剛才表演節目中的一首歌曲當中,有一句讓我很感動的歌詞:

(台語)現在是彼一天,勇敢ㄟ台灣人。

各位國人同胞,兩千三百萬的台灣人民,等待已經結束,現在就是那一天。今天,明天,未來的每一天,我們都要做一個守護民主、守護自由、守護這個國家的台灣人。

謝謝大家。

相互讚美鼓勵,能引發更多的努力。

相互讚美鼓勵,能引發更多的努力。 董氏基金會創辦人 嚴道

人生做一件值得做的事情,終生都回味無窮。

人生做一件值得做的事情,終生都回味無窮。
優人神鼓創辦人 劉若瑀

領導人的特質反映在他們的自我標準。 The quality of a leader is reflected in the standards they set for themselves.

領導人的特質反映在他們的自我標準。 The quality of a leader is reflected in the standards they set for themselves.
美國麥當勞創辦人 克洛克 Ray Kroc

5/18/2016

走上民主復原之路

昨天,馬英九的畢業旅行來到國防部博愛營區。他對身為三軍統帥的表現,明顯自我感覺良好,並稱,過去八年來,他始終致力於維繫台灣的自由、民主與和平。但八年來,民主、自由不是被他踩在腳下?中國一再恫嚇新政府,這算哪門子的和平?最後的畢業旅行期間,他在貝里斯稱「中國」是正式國名,在釣魚台、太平島大作連結中國文章,施壓新政府接受證明只有一中沒有各表的九二共識,這個人的中國夢真是非比尋常。他所圖的,無非是國共合力框限繼任者的空間,讓新政府只能在他的總路線內維持現狀。果真如此,台灣的民主就變成「殭屍民主」了。

更可怕的是他的獨裁心態。將近八年,馬英九控制黨政部門,也控制立法院,堪稱完全執政的黨國之子。但他完全執政,卻不完全負責,動輒怪罪前朝、在野黨或國際情勢。權力一把抓,權力圈且愈來愈小,黨政要人幾乎排除於重大決策之外。尤其是,連任成功之後馬上戴著鋼盔往前衝,在國人群起反對之下宣布油電雙漲、復徵證所稅,重創經濟民生,藍綠共憤。為了整肅國會議長,這個人還利用違法監聽資料,操弄黨紀處分,隻手遮天。甚至,在兩岸政策如脫韁野馬,ECFA等二十三項協議黑幕重重,台灣未蒙其利就先自損了,最後激起太陽花學運。民心思變成為洪流,這個人還暗中安排「馬習會」,赤裸裸臣服於一中原則。「執政獨裁」又如何,國民黨屢選屢敗,馬英九也被自己推向斷崖。

「執政獨裁」,從台灣的民主發展來看,堪稱威權主義的逆襲。李登輝時期,台灣民主大步躍進,締造了寧靜革命,成為全球第三波民主化的典範。陳水扁時期,延續民主改革路線,但礙於立法院朝小野大,諸多改革窒礙難行,但畢竟匯聚了主流民意,鞏固了國家意識。而馬英九市長兼主席之後,指揮黨籍立委全力杯葛扁政府,連軍購案也無法倖免於難,「在野獨裁」毫不手軟。遺憾的是,扁政府末期過度政治操作,引起社會頗大反感,國際壓力亦排山倒海而來。時勢造英雄,市長政績平平的馬英九,遂以政治寵兒的姿態被拱上權力高峰。可惜,這個人完全辜負選民付託,重大決策與民意為敵,終而光環盡失淪為九趴總統,國際媒體則將他定位為「無能」。

這位「真正的男人」,連鹿茸是什麼都不知道,卻把台灣的民主、主權、安全、民生搞得一塌糊塗。他自稱任內視察國軍部隊學校單位二九○次,比前總統李扁還多。實際上,八年來怠忽建軍備戰,加劇了兩岸軍力失衡;國防預算占GDP三%的政見,從未兌現且逐年降低。至於現役軍官遭共諜網吸收,退役將官宣稱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阿帕契直升機淪為社交工具,洪仲丘事件遮掩違法亂紀,在在暴露出三軍統帥的治軍無能。或許,國防空洞化不是偶然,而是中國夢的必然吧。陶醉於台海和平假象的人,國軍怎麼可能相信他講的「忘戰必危」呢?美國眾議院決議重申「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正好尖銳對比這個人「一中有勁、各表無能」。

五二○就職慶祝大會舞台正趕工搭建,馬英九依舊不服氣「無能」二字,還先打政治追殺的預防針。其實,近年的兩次選舉結果,已經決定他的歷史定位。未來,司法將開始檢驗他孤芳自賞的「清廉」,而這個招牌已因林益世、賴素如嚴重掉漆了。台灣是民主國家,獨裁有時而盡,頭家終要出頭天。新政府,承接頭家授權也須接受民意檢驗,除了產業、經濟、就業、所得等要儘快創造有感政績,更要力挽崩壞中的民主。就此,民進黨首次主導的新國會,也要肩負同樣的民主責任,為民喉舌且監督政府。八年失政,千瘡百孔,唯有民主深化一途,才能走上國家復原之路。只有實踐頭家做主,杜絕「在野獨裁」或「執政獨裁」死灰復燃,才能擺脫跨海政商集團主宰的總路線。點亮台灣,要先點亮民主,遵循民意唾棄九二共識,就是試金石。

別欺負台灣的善意

台灣本週五就要政黨輪替,代表最新民意的蔡英文政府將帶領台灣往前走。和台灣最密切,且正崛起於東亞的中國,理應把握歷史的契機,調整向來圍堵台灣的跋扈態度,擺脫國共舊的框架,和蔡英文的新政府和平共處。

中共當局新一代的領導人必然了解,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這樣,對中國這麼熟悉這麼友善這麼帶有感情,即使國共鬥爭數十年,並不影響台商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輸出與貢獻,台灣保留的儒家傳統和漢字文明,同時也是華人民主的「新中原」。想要成就「新中國」,北京必須拋棄封建主義的大一統思想,不要專在垃圾堆裡找典故,而是要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具體對台灣發出友善的訊號。

蔡英文強調「維持現狀」,並未提出台灣獨立、制定新憲的政策,為了確保兩岸各項交流,製造雙贏,她可說是以「愧對選民」的方式,經營並圖鞏固一個流動狀態的「兩岸關係」,這是對北京當局最大的善意。

共產體制僵化,中共調整路線不易,但北京當局若不改變「文攻武嚇」的非善類手段,仍然信奉「一國兩制」的教條,那麼將注定,對台工作必定失敗。欺負台灣的善意,中國的崛起將喪失大半意義,不但獲得不了周邊國家的尊敬,也將成為國際社會共同唾棄的國家。

中國善於營造文宣,尤其對國民黨的統戰,因為馬英九的懦弱,往往事半功倍。過去八年,馬英九這位吳敦義眼中「人間極品」的國民黨領袖,已經把黨國家產敗光,「九二共識」這根稻草導致國民黨滅頂,這個人和這個黨,在台灣都已無太多「剩餘價值」。

國民黨現在還穿梭於途,拚命拜託北京當局握住「九二共識」。奉勸中共,與其充當蘇起和馬英九的信徒,不如「砍掉重練」,把握台灣新政府的善意,共同營造一個健康的兩岸關係。(陳杉榮)

綠能為何會變成丑角

方儉

最近看了民進黨「綠能工作坊」相關的簡報,又有機會到南部看到民進黨執政縣市的綠能真實發展情況,並和主管人員討論,發現即將執政民進黨的綠能政策與執行,和過去威權時代的核能發展竟有異曲同工的相似,不禁擔心現任總統馬英九「綠能是丑角」的詛咒很可能成真!

一、好大喜功盲目開發:核能設施,包括核電廠、處理場的選址條件,「8公里半徑內不得有任何斷層」,這是台灣根本無法發展核電的「天條」,但是在1970年代,台灣竟然夢想在全台設置20部核電機組,現在核電廠只有2部機組,但事實上是6至8部機組的預定地,再加上像雲林麥寮等「適合場址」,這已經遠超過台灣的用電量,卻不知道用電戶是隨時開關電,電力需求是瞬息萬變,核反應是迅速升降載的電力來源,早期核二廠並聯後,台灣因為「電太多」而產生電力系統性風險。這也是全球核電史的一則經典笑話與教訓。

決策官員都是臨演

根據耗資數百億能源國家研究計劃,5年前曾完成地毯式的台灣綠能蘊藏量調查,且在國際期刊發表,並獲聯合國認可,台灣的綠能遠超過現在用電量的3∼4倍,只是因為長期以來行政官僚沿襲威權時代的軍火、能源既得利益思維,不論藍綠執政,一味抗拒綠能,民進黨全面執政,為完成「非核家園」政治承諾,可能發生政策反彈,綠能可能因此發生井噴、氾濫的現象。
以太陽能為例,補足尖峰用電不足,應該是400萬瓩的裝置容量即可,但現在綠色執政縣市競相爭取,預估量已經超過適宜量的2∼3倍。
二、錯誤命題本末倒置:兩蔣時代並不是真正了解核電的特性,為了中共在1965年核試爆成功,接著核彈載具飛彈也成功發射,病急亂投醫,找來了根本不適用的核電廠,做出了原子彈,又發展不出載具,讓全台灣人猶如在頭上、腳上綁了6顆原子彈的恐怖份子,打算在共匪打來時同歸於盡,當年不斷以「漢賊不兩立,玉石俱焚」對人民洗腦。
位居決策與執行的官員對核能、綠能的知識有限,對電力系統如何運行更是陌生,某位地方主管官員曾問我:「請教太陽光電在電網中怎麼和其他的電相容?」大哉問,電就是電,如何分出電網中的電力是來自核電、火力、風能、太陽能?
目前的綠能主管官員都是客串的臨演,來自農業、建設、環保、教育部門,平時公務繁忙,無力更無心了解複雜專業的能源問題,插科打諢有餘。因現在多是為了農地活化增加農民收入,校舍官舍閒置增加收益,地層下陷無法再抽地下水耕種,解決豬糞尿問題……
綠能不是丑角,只是工具,如果綠能政策與分配的權力掌握在這些丑角手中,不但會變成丑角,而且會變成令人厭惡的恐怖份子。

淪為炒作套利工具

三、利益扭曲下政策與決策的破碎化:從整體國家發展政策的邏輯思考下,全民生活品質和人口政策是最上位的,接著國土政策,在現有土地、海洋上如何永續發展,可以發展什麼樣的產業政策,再配合適宜的能源政策,而不是為了反共抗俄,就要核電,當年蔣經國的只有「九大建設」,為了掩蓋軍事核武目的,硬把核一、二廠塞進了「十大建設」。
欠缺系統化的政策與決策目標,綠能已經淪為短視投機炒作農地、套利的工具,不但綠能失敗,也讓台灣失去了先天的競爭優勢條件。
什麼樣的系統,決定了什麼產品,草率盲目的政策引進核電廠,成為台灣世代子孫的夢魘,綠能雖不會像核電一樣禍害萬年,但錯誤政策與決策害了也不會只有一代人的利益。我們要終結核電,不只是核電廠核廢料,而是終結造成錯誤決策的源頭,學到真正的教訓。
奉勸即將全面執政的民進黨,綠色執政一定要綠能,不要拿前朝如何,或法令不完備來搪塞,按照現行的《電業法》,就能成立好地方公民電力公司,不要投機取巧,犯了這3個核能的錯誤,讓好好的綠能變成鬧劇中的丑角。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