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2016

空巢不再空,「千禧一代」如今更願意和父母住

紐約時報
生活TAMAR LEWIN
Bryan Thoma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不論出於什麼原因,年輕人跟家人一起住的情況越來越流行了。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對人口普查數據進行的一項新分析顯示,空巢開始不空了:18到34歲的年輕人更有可能與父母,而非與戀人同住,這在近現代歷史上屬首次。

結婚和組建家庭的時間都比前幾代人晚的千禧一代,在2014年迎來了這個轉折點。報告發現,當年32.1%的人生活在父母家裡,相比之下只有31.6%的人和配偶或伴侶同住。

「真正的巨變是,有伴侶的年輕人少多了,不管是以結婚還是同居的方式,」撰寫該報告的皮尤中心經濟學家理乍得·弗萊(Richard Fry)說。「1960年,沉默的一代離家的時間比之前或之後的任何一代人都早,因為他們結婚太早了。」

但最近幾十年,結婚的人減少,結婚的年齡延後。1960年,女性初婚年齡的中位數是20歲,男性是22歲。25歲以上的人群中未婚者僅佔十分之一。現在,男女的初婚年齡中位數分別是29歲和27歲,25歲以上的群體中未婚者佔五分之一。在2014年的一項研究中,皮尤中心預測,這一代年輕人中四分之一可能會終身不結婚。

「這不是我們在家庭生活中看到的最好的發展動向,也不是最壞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社會學家安德魯·J·切爾林(Andrew J. Cherlin)說。「它有違我們關於年輕人應該如何生活的文化理念。但在意大利,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比例甚至更高,沒人覺得有問題。家人會覺得彼此之間更親近,相互陪伴的時間更多了。」

但有時,他告誡說,已成年子女繼續生活在父母家裡可能標誌着,他們無法邁出成為真正的成年人所需的步伐。

「有些年輕人是有『起步失敗綜合征』,」他說。「有些則是為了讀研究生或得到想要的實習職位,他們自食其力,積攢積蓄,只是不用交房租而已。」

早在1880年,戀人同居就已是年輕人中最常見的居住安排形式。

報告發現,在與父母同住的趨勢增強的同時,其他居住形式也變得更常見。眼下,大約22%的年輕人住在宿舍或監獄裡,或是和祖父母或兄弟姐妹同住。相比之下,1960年時這個比例僅為13%。

隨着單親父母的比例增加,大約14%的年輕人——這個比例幾乎是1960年的三倍——自己是戶主,一些人和室友或寄宿者同住,其他人獨居或與自己年幼的孩子同住。

年輕男性始終比年輕女性更有可能與父母同住。這一點沒變,總的來說是因為女性結婚更早,會搬出去。但現在,與父母同住也即將成為年輕女性的主要居住安排形式。

「往往會發現少數族群,非裔、西語裔和非洲原住民,特別是來自下層社會的,和父母同住的可能性最高,有伴侶的可能性最低,」弗萊說。他還表示經濟困難有助於解釋這個發現。

「於是,人們可能會以為人口構成日漸多元是出現與父母同住這種轉變的原因,」他接著說。「但它解釋不了這個現象,因為即便是在白人年輕人中,與父母同住者的比例也從1960年的大約20%上升到了2014年的大約30%。因此,即便人口沒這麼多元,我們還是會看到與父母同住的人大幅增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