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2016

走出9彎18拐的經濟迷宮

長期籠罩在憂鬱氛圍的台灣經濟終於出現一束曙光,四月景氣燈號終結連十藍,轉為黃藍燈;而台經院調查的四月「營業氣候測驗點」,製造業與營建業雙雙上揚。然而,景氣燈號綜合判斷分數在黃藍燈的下限邊緣,顯見復甦之路仍然步履蹣跚,恰如台經院所說,當前景氣可用「九彎十八拐」來形容,起伏變化很大,很難判斷是往好還是壞的方向走?

當前台灣景氣衰退比金融海嘯時期更嚴重,乃是受到週期性與結構性問題的雙重衝擊。因此,新政府上任伊始即由經濟部優先推動百億太陽能計畫,與農委會協調出約一萬公頃土地,預計每年可發八十三億度電,帶動百億元以上投資。而國發會主委陳添枝也推出「三駕馬車」政策,將利用國發基金成立規模千億元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設立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鎖定五大創新產業,促進投資。整體計畫希冀以政府力量帶動民間投資,解決投資不足的問題,並引導產業轉型,以工業4.0與網路時代思維生根本土,並登上世界平台,接受全球的挑戰與競爭。

某些人認為,振興經濟的正確作法是改善投資環境,維持兩岸關係的穩定,質疑新政府的政策實質上是計畫經濟的復活,背逆了自由經濟的精神,注定將徒勞無功。此派看法主張政府的功能在強化基礎建設,解決電力用水土地等問題,自然能吸引企業擴大投資,形成正向循環。這些主張看似合理,其實是書生之見,並未貼合台灣經濟再起的需求。此因,台灣經濟之所以陷入「困經濟」,係因投資不足,而且並非缺資金,係缺乏投資機會;換言之,民間資金充沛,卻對國內投資缺乏信心,因此資金大量外流。因此,政府必須對症下藥,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博採眾議,了解全球的產業趨勢,由此制定出產業轉型升級計畫,並由政府挹注資金,引導企業的跟進、配合,形成官民資金合擊,方能將民間的投資能量激發出來。

其實,某些人認為中國對新政府有關九二共識的回應不滿,採取抵制措施,台灣經濟的復甦將充滿變數。這樣的看法非常弔詭,台灣經濟之所以會受到中國不當干預的影響,係源於對中國過度依賴,因此改進之道並非維持現狀的穩定,而是應該努力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方為上策。由此觀之,新政府多方參與區域整合,並多元化發展經貿,反而才是振興台灣的正確藥方。此派人士不思徹底改革結構性問題,卻要求新政府對中國的壓力屈服,以求延續台灣經濟被邊緣化角色,令人匪夷所思!

尤甚者,對中國的嚴重傾斜,造成台灣海外生產比超越五成,阻礙就業與薪資的提升,而經貿利潤大多數歸於台商,尤其少數紅頂商人,導致所謂兩岸紅利被少數人壟斷,也無助所得的成長與分配,反加劇貧富差距。亦即,台灣對中國經貿愈傾斜,台灣社會的矛盾就愈加深。更嚴重的是,台灣經濟將失去成長動能,陷入日本式的失落與沉淪。反觀降低對中國的經貿依賴,無異解決以下幾個台灣經濟的重要問題︰分配與成長不均衡;永續發展遭短期榮景蒙蔽;虛胖的GDP掩蓋了就業與薪資的低迷;海外生產基地的龐大妨礙產業在本土的生根;代工的成功導致研發創新品牌遭到忽視;舊產業的根深柢固壓縮創新產業成長的空間等。

新政府上台後,國事繁複萬端,必須有所取捨,擬出優先順序。而兩岸關係的穩定,並不操之在我,我方只要表達適度善意即可,無須多所著墨,反而攸關全民福祉的經濟則應為施政當務之急。新政府以太陽能產業與扶植產業的千億基金打前鋒,雖未必能見到短效,但長期發展可以樂觀看待。特別是政府既要大力發展綠能產業,則以產業鏈最完整的太陽能為首發,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在景氣循環的規律下,台灣經濟逐漸冒出綠芽,再加諸結構性改革澆水施肥,則往日榮景的恢復應可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