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2013
Allen Chen 懷想錄: 緣分
Allen Chen 懷想錄: 緣分: 緣分是一個抽象概念,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無形的連結,是某種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機會和可能。兩個人若經常相遇,他倆的關係在會被認為比不經常相遇的人更有緣分。 佛家云:世間萬物皆因緣而生,因緣聚則物在,因緣散則物滅。所有的一切都有它出現的理由,不必為此而感到驚訝!在佛教思想裏,講的是因果...
Allen Chen 懷想錄: 別把夢停留在20歲
Allen Chen 懷想錄: 別把夢停留在20歲: 我們都曾有過美麗的夢想,只是,在茫茫人海中,在慢慢征途中,我們太容易將它們放棄或遺忘,當我們幡然悔悟時,夢想已被我們遺落在人生的旅途中。 從前有兩兄弟,住在80層樓上,一天兩人旅遊回來,發現大樓電梯停電了。無奈,兩人只好爬樓上去。一路氣喘吁吁,到了20層。一合計,覺得背包實在太重...
運動會讓你更健康嗎?因DNA而異
紐約時報
GRETCHEN REYNOLDS
研究已經證實,人們因為運動而產生的生理反應有很大差異。現在有一項新的基因測試可以告訴你,你的心肺功能是否能從運動中受益。這種測試擁有着大有前途的科學依據,但我們真的需要知道這類信息嗎?
這一新型測試目前由英國XR基因組學(XRGenomics)公司銷售,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司的網站購買,只需要用所提供的棉簽刮擦臉頰內側,然後將組織樣本寄回公司,幾周後可得到結果。這項測試方法是基於詹姆斯·蒂蒙斯(James Timmons)及其同事的研究,他是英國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的系統生物學教授,在路易斯安娜的潘寧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Pennington Biomedical Research Center)和其他機構都有團隊。
這項研究在初期探討的是為什麼有人對耐力運動的反應如此明顯,而有些人則不是,該結果在2010年一項標誌性的論文中發表。某些幸運的男女一旦開始如慢跑等運動,心肺功能就能出現立竿見影的提高。而其他人進行同樣的鍛煉計劃卻收效甚微甚至毫無起色。測量指標包括最大攝氧量(VO2 max),即身體所用肌肉消耗和分配氧氣的能力。
在2010年的研究中,蒂蒙斯博士和他的同事為參試者的肌肉組織進行了基因型測試,這幾組參試者完成了6到20周耐力訓練。他們發現,基因大概有30種不同的分型,對健美身材的達成有顯著影響。而現在新的研究則是在人們的DNA中尋找這些基因標記物。
“我們想要幫人們找出原因,”蒂蒙斯博士說,某些人可能在同樣的訓練計劃中比同伴的進展慢得多。他也是XR基因組學公司的創始人之一。
去年,他參與拍攝了BBC電視台的一檔科學節目,期間主持人也接受了測試,結果根據他的基因表達譜,他被鑒定為運動“低”反應者。蒂蒙斯博士說,自從節目播出後,他快要被要求進行測試的人發來的郵件和打來的電話淹沒了。他和幾名同事當時為基因標記物申請了專利(目前還未獲得通過),將測試推向了市場。
現在消費者已經可以購買到一些不那麼複雜的運動相關的基因測試盒。這些測試未經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監控,通常僅依賴單個基因標記物,聲稱它們可以預測你或你的孩子是能成為優秀的長跑者,還是像短跑健將這樣的力量型運動員。
不過,照潘寧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基因學教授克勞德·布沙德(Claude Bouchard)的說法,從目前已有的基因科技來看,這類測試盒真正的預測價值“大約為零”。布沙德也是2010年蒂蒙斯研究的資深作者,但與XR基因組學公司沒有關聯。(他是另一家公司路徑基因[Pathway Genomics]的有酬顧問,僅通過醫生提供基因測試。)
新測試則可靠得多,因為“它建立在更強有力的科學基礎上,這一點超過了此前所有運動相關的DNA測試工具”,托莫·萊肯寧(Tuomo Rankinen)說,他是潘寧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基因學教授,和布沙德一樣也是此前基因研究的作者之一而且沒有參與XR基因組學公司。但是,他補充說,新測試建立在最大攝氧量的基礎上,而這只是人們對運動的反應之一,所以有很大的局限。
萊肯寧博士說,舉例來說,新測試並不會告訴你運動會如何在較長時間裡影響你的血壓,或者你的胰島素敏感度是否會改變,又或者你的體重是否會降低。他說,運動引起這些健康反應的基因標記物,與最大攝氧量相關的標記物是不同的。
也就是說,關於DNA如何影響我們身體整體對運動的反應,科學解釋還處於它的嬰兒期。
但這並不是說,即使你好奇心發作——且有閑錢——也不該進行這項測試。目前,花318美元(合199英鎊)購買基礎測試盒,即可進行基因型測試並拿到一份簡短報告。花上約478美元,你可以得到更深入的解釋,附有公司科學顧問委員會定製的運動建議。蒂蒙斯博士解釋說,如果你對耐力訓練的反應較“低”,這份報告可能會建議你更關注力量訓練,或重新調整訓練計劃。
他說,“我們希望的是,(測試和報告)能夠鼓勵人們堅持運動,”不然的話,人們一旦覺得跑步或游泳沒讓他們身材更好,就容易放棄。
另一方面,他也承認,某些人希望得到他們是耐力訓練“低”反應者的消息,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放棄運動。
但是布沙德博士說,這對任何基因測試來說都是最壞的消息。“目前看來,測試本身是好的。”他說。但基因從來不是命運。
在2010年的基因研究中,作者的結論是,他們發現基因表達譜在人體對耐力訓練反應中,起到的作用至少佔到了23%,這個比重從基因學來看非常顯著。那麼,對運動能產生多大的反應,可能還剩下77%的空間由你作主。
GRETCHEN REYNOLDS
研究已經證實,人們因為運動而產生的生理反應有很大差異。現在有一項新的基因測試可以告訴你,你的心肺功能是否能從運動中受益。這種測試擁有着大有前途的科學依據,但我們真的需要知道這類信息嗎?
這一新型測試目前由英國XR基因組學(XRGenomics)公司銷售,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司的網站購買,只需要用所提供的棉簽刮擦臉頰內側,然後將組織樣本寄回公司,幾周後可得到結果。這項測試方法是基於詹姆斯·蒂蒙斯(James Timmons)及其同事的研究,他是英國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的系統生物學教授,在路易斯安娜的潘寧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Pennington Biomedical Research Center)和其他機構都有團隊。
這項研究在初期探討的是為什麼有人對耐力運動的反應如此明顯,而有些人則不是,該結果在2010年一項標誌性的論文中發表。某些幸運的男女一旦開始如慢跑等運動,心肺功能就能出現立竿見影的提高。而其他人進行同樣的鍛煉計劃卻收效甚微甚至毫無起色。測量指標包括最大攝氧量(VO2 max),即身體所用肌肉消耗和分配氧氣的能力。
在2010年的研究中,蒂蒙斯博士和他的同事為參試者的肌肉組織進行了基因型測試,這幾組參試者完成了6到20周耐力訓練。他們發現,基因大概有30種不同的分型,對健美身材的達成有顯著影響。而現在新的研究則是在人們的DNA中尋找這些基因標記物。
“我們想要幫人們找出原因,”蒂蒙斯博士說,某些人可能在同樣的訓練計劃中比同伴的進展慢得多。他也是XR基因組學公司的創始人之一。
去年,他參與拍攝了BBC電視台的一檔科學節目,期間主持人也接受了測試,結果根據他的基因表達譜,他被鑒定為運動“低”反應者。蒂蒙斯博士說,自從節目播出後,他快要被要求進行測試的人發來的郵件和打來的電話淹沒了。他和幾名同事當時為基因標記物申請了專利(目前還未獲得通過),將測試推向了市場。
現在消費者已經可以購買到一些不那麼複雜的運動相關的基因測試盒。這些測試未經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監控,通常僅依賴單個基因標記物,聲稱它們可以預測你或你的孩子是能成為優秀的長跑者,還是像短跑健將這樣的力量型運動員。
不過,照潘寧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基因學教授克勞德·布沙德(Claude Bouchard)的說法,從目前已有的基因科技來看,這類測試盒真正的預測價值“大約為零”。布沙德也是2010年蒂蒙斯研究的資深作者,但與XR基因組學公司沒有關聯。(他是另一家公司路徑基因[Pathway Genomics]的有酬顧問,僅通過醫生提供基因測試。)
新測試則可靠得多,因為“它建立在更強有力的科學基礎上,這一點超過了此前所有運動相關的DNA測試工具”,托莫·萊肯寧(Tuomo Rankinen)說,他是潘寧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基因學教授,和布沙德一樣也是此前基因研究的作者之一而且沒有參與XR基因組學公司。但是,他補充說,新測試建立在最大攝氧量的基礎上,而這只是人們對運動的反應之一,所以有很大的局限。
萊肯寧博士說,舉例來說,新測試並不會告訴你運動會如何在較長時間裡影響你的血壓,或者你的胰島素敏感度是否會改變,又或者你的體重是否會降低。他說,運動引起這些健康反應的基因標記物,與最大攝氧量相關的標記物是不同的。
也就是說,關於DNA如何影響我們身體整體對運動的反應,科學解釋還處於它的嬰兒期。
但這並不是說,即使你好奇心發作——且有閑錢——也不該進行這項測試。目前,花318美元(合199英鎊)購買基礎測試盒,即可進行基因型測試並拿到一份簡短報告。花上約478美元,你可以得到更深入的解釋,附有公司科學顧問委員會定製的運動建議。蒂蒙斯博士解釋說,如果你對耐力訓練的反應較“低”,這份報告可能會建議你更關注力量訓練,或重新調整訓練計劃。
他說,“我們希望的是,(測試和報告)能夠鼓勵人們堅持運動,”不然的話,人們一旦覺得跑步或游泳沒讓他們身材更好,就容易放棄。
另一方面,他也承認,某些人希望得到他們是耐力訓練“低”反應者的消息,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放棄運動。
但是布沙德博士說,這對任何基因測試來說都是最壞的消息。“目前看來,測試本身是好的。”他說。但基因從來不是命運。
在2010年的基因研究中,作者的結論是,他們發現基因表達譜在人體對耐力訓練反應中,起到的作用至少佔到了23%,這個比重從基因學來看非常顯著。那麼,對運動能產生多大的反應,可能還剩下77%的空間由你作主。
3/30/2013
憶起森呼吸
2013年宜蘭綠色博覽會今天起在蘇澳武荖坑風景區登場,為期51天,6大展區將帶領遊客接近自然、體驗宜蘭之美。
邁入第14屆的宜蘭綠色博覽會上午開園,活動主題是「憶起森呼吸」,園區規劃蘭陽好映像、阿兼城聚落、大石鼓秘境、養生體驗園區、大河戀、大地牧場6大展區。
宜蘭縣政府說,「蘭陽好映像」藉由各式環保素材組成的藝術創作,形塑宜蘭12鄉鎮特有的特色風貌,例如漁船代表南方澳、翹翹板上方的青蔥弧形圓柱象徵三星鄉、盪鞦韆上方的巨大漂流木意味羅東鎮,孩童們可在此嬉戲,象徵宜蘭的未來生生不息。
為了強調永不凋零的概念,現場還有由10個回收貨櫃搭建的「永生樹」,高約18公尺。
武荖坑的好水成就「阿兼城(武荖坑下游)水查某的美名」,「阿兼城聚落」區經由規劃,呈現花園與農村景觀,種植近百種包括當季食蔬、香草與保健植物,並有紙藝與稻草藝術DIY創作。
「大石鼓秘境」區安排有叢林探險,讓民眾走入老欉柚樹林,體驗芬多精的洗禮。
「養生體驗園區」以食物、芳香、園藝、運動、心靈、音樂為主題,提供遊客「以人為本」的綠色身心靈養生體驗場域,展區還有分別以銀柳、蘭花、漂流木、稻草、金屬亮片為材質,創作出人體心、肝、脾、肺、腎的立體藝術品。
「大河戀」區以回收漂流木、竹子與使用過後的木材,藉由多種構築方式,搭建出橋梁、水車與房屋,讓遊客可以親近溪水、欣賞水中生物,還有補漁網DIY體驗。
「大地牧場」除了有草泥馬(羊駝)之外,還有迷你馬、蘇卡達象龜、小羊、小雞、小鴨進駐,活動期間的每個週末大草原上有樂團演出。
縣府表示,綠色博覽會園區從去年的27公頃擴大到今年的51公頃,活動到5月19日為止,歡迎遊客前往參觀好山好水,「憶起森呼吸」。
邁入第14屆的宜蘭綠色博覽會上午開園,活動主題是「憶起森呼吸」,園區規劃蘭陽好映像、阿兼城聚落、大石鼓秘境、養生體驗園區、大河戀、大地牧場6大展區。
宜蘭縣政府說,「蘭陽好映像」藉由各式環保素材組成的藝術創作,形塑宜蘭12鄉鎮特有的特色風貌,例如漁船代表南方澳、翹翹板上方的青蔥弧形圓柱象徵三星鄉、盪鞦韆上方的巨大漂流木意味羅東鎮,孩童們可在此嬉戲,象徵宜蘭的未來生生不息。
為了強調永不凋零的概念,現場還有由10個回收貨櫃搭建的「永生樹」,高約18公尺。
武荖坑的好水成就「阿兼城(武荖坑下游)水查某的美名」,「阿兼城聚落」區經由規劃,呈現花園與農村景觀,種植近百種包括當季食蔬、香草與保健植物,並有紙藝與稻草藝術DIY創作。
「大石鼓秘境」區安排有叢林探險,讓民眾走入老欉柚樹林,體驗芬多精的洗禮。
「養生體驗園區」以食物、芳香、園藝、運動、心靈、音樂為主題,提供遊客「以人為本」的綠色身心靈養生體驗場域,展區還有分別以銀柳、蘭花、漂流木、稻草、金屬亮片為材質,創作出人體心、肝、脾、肺、腎的立體藝術品。
「大河戀」區以回收漂流木、竹子與使用過後的木材,藉由多種構築方式,搭建出橋梁、水車與房屋,讓遊客可以親近溪水、欣賞水中生物,還有補漁網DIY體驗。
「大地牧場」除了有草泥馬(羊駝)之外,還有迷你馬、蘇卡達象龜、小羊、小雞、小鴨進駐,活動期間的每個週末大草原上有樂團演出。
縣府表示,綠色博覽會園區從去年的27公頃擴大到今年的51公頃,活動到5月19日為止,歡迎遊客前往參觀好山好水,「憶起森呼吸」。
Allen Chen 懷想錄: 隨順因緣
Allen Chen 懷想錄: 隨順因緣: 有一顆隨緣心,你會更灑脫 有一顆平常心,你會更從容 有一顆慈悲心,你會更積善 有一顆感恩心,你會更幸福 有一顆因果心,你會更明理
Allen Chen 懷想錄: 達蘭薩拉下雨的時候
Allen Chen 懷想錄: 達蘭薩拉下雨的時候: 圖博流亡2代 的自覺與勇氣 圖博最具中文知名度的流亡作家詩人丹真宗智,在台灣出版了新書《達蘭薩拉下雨的時候》,也是他目前最完整的一部中文詩文作品。 《達蘭薩拉下雨的時候》是丹真宗智3本著作的合輯,包括1999年在印度出版的詩集《穿越邊界》、2002年在達蘭薩拉出版的詩文集《轉圈朝...
Allen Chen 懷想錄: 熟年的才情
Allen Chen 懷想錄: 熟年的才情: 曾野綾子 不懂得老年為何物的老人急遽增加 面臨超高齡化時代的現在,任性的老人才是社會的大問題 要了解老年,必須從熟年做起! 日本長青女作家曾野綾子建議:老年後不依賴他人,要靠自己的才情活得有趣! 進入熟年,邁向老年,想要活的長久愉快,應該擁有「七力」: 一...
Allen Chen 懷想錄: 勇敢走下去
Allen Chen 懷想錄: 勇敢走下去: 我們在走著從時間軸的過去朝著未來 不停地走著 我們不是只有獨自一人 家人、朋友、戀人 都跟我們一起走著 這好像永遠都會繼續下去 但有時後卻沒有辦法 不過 停下腳步的人 再也沒辦法走下去了 不過 那個人並不是消失了 而是站在那兒 一直地站在那裡 看著我們往前走去 並不是消失了 因為...
Allen Chen 懷想錄: 溫暖人心的格言錄
Allen Chen 懷想錄: 溫暖人心的格言錄: 一切好東西對於我們,除了加以使用外,實在沒有別的好處。 要有用,或者帶給所有人喜悅,即使是我不認識的人。 世界有陰影,但亮光在對比下顯得更強。 所有事物都有好的一面與壞的一面。 只要認真尋找,任何事背後都有其寓意。 美德猶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 對於我的存在...
Allen Chen 懷想錄: 賦 別
Allen Chen 懷想錄: 賦 別: 這次我離開你 是風 是雨 是夜晚, 你笑了笑 我擺一擺手 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 念此際你已回到濱河的家居 想你在梳理長髮或整理濕了的外衣 而我風雨的歸程還正長 山退得很遠 平蕪拓得更大 哎 這世界 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 你說 你真傻 多像那放風箏的孩子 本不該縛它又放它...
Allen Chen 懷想錄: 觀音之霞,大屯之雲
Allen Chen 懷想錄: 觀音之霞,大屯之雲: 仰臥為永恆,沉睡的神祇 女體般青春不滅地想像 晚霞隱藏私密,觀音是男是女? 河口入海,對望是雄渾山脈 男體般壯碩綿延地堅實 朝雲覆蓋心事,大屯沉靜不語 波濤湧漫千年,鯨魚在遠方唱歌 曾經的凱達格蘭族人如今呢? 還有百年前採硫的郁永河 河隔開山,猶如戀人難相逢 ...
Allen Chen 懷想錄: 情怯與忘卻
Allen Chen 懷想錄: 情怯與忘卻: 陳芳明 遺忘比記憶還要長,還要寬;長如巨浪,寬如大海。遺忘席捲而來時,舖天蓋地;揚長而去後,杳然無?。遺忘的力量有多大?恐怕不是世間的任何創造所能比擬。創造是從無到有的誕生,遺忘則是從有到無的消失。所有的曾經發生,在遺忘之後,都變成從未發生。遺忘比死亡還可怕,死亡是肉體消逝後,...
Allen Chen 懷想錄: 哲學的生命思維
Allen Chen 懷想錄: 哲學的生命思維: 人要學會擁有「選擇權」,不要只有「參與權」,因為擁有選擇權才表示你在意用心你的生命…… 培根說過:「讀書使人淵博,辯論叫人機靈,寫作令人細膩,如果一個人很少寫作,那麼他就要有很強的記憶力。」 書寫是心情記憶的產物。文字可以能很質樸,也可能很華麗,內容可以很感性及理性,或是在當下心...
「有人或許有點天賦,但是 90% 是紀律及你如何利用它,你用它做了什麼。直覺無法帶領你走完整趟旅程,在每個靈感之間你做了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有人或許有點天賦,但是 90% 是紀律及你如何利用它,你用它做了什麼。直覺無法帶領你走完整趟旅程,在每個靈感之間你做了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 凱特‧布蘭琪 (女演員)
凱特‧布蘭琪 (1969- ) 是澳洲籍的著名演員,一生獲得多項獎項,最近演出的片子包括 The Lord of the Rings (魔戒)、The Aviator (神鬼玩家)、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等。
– 凱特‧布蘭琪 (女演員)
凱特‧布蘭琪 (1969- ) 是澳洲籍的著名演員,一生獲得多項獎項,最近演出的片子包括 The Lord of the Rings (魔戒)、The Aviator (神鬼玩家)、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等。
「 我的祖父曾告訴我世上有兩種人:做事的人及居功的人。他告訴我試著成為第一種人,那裡的競爭少很多。」
「 我的祖父曾告訴我世上有兩種人:做事的人及居功的人。他告訴我試著成為第一種人,那裡的競爭少很多。」
– 英迪拉‧甘地 (印度總理)
英迪拉‧甘地 (1917-1984) 曾連任印度總理長達 15 年之久,是印度第一位也是世界上任期最長的女性總理。
– 英迪拉‧甘地 (印度總理)
英迪拉‧甘地 (1917-1984) 曾連任印度總理長達 15 年之久,是印度第一位也是世界上任期最長的女性總理。
「從一個人如何對待那些對他沒有幫助及影響的人,你可以輕易的判斷出一個人的品格。」
「從一個人如何對待那些對他沒有幫助及影響的人,你可以輕易的判斷出一個人的品格。」
– 邁爾康.富比士 (雜誌發行人)
邁爾康.富比士 (1919-1990) 是前《富比士》雜誌的發行人。
– 邁爾康.富比士 (雜誌發行人)
邁爾康.富比士 (1919-1990) 是前《富比士》雜誌的發行人。
我們的思維將會影響一件事情的發展,因為我們是依據我們的預期來做事。
我們的思維將會影響一件事情的發展,因為我們是依據我們的預期來做事。
– 費德里柯 · 費里尼 (1920-1993) 義大利人,為 20 世紀公認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曾先後 7 次贏得奧斯卡金像獎。
– 費德里柯 · 費里尼 (1920-1993) 義大利人,為 20 世紀公認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曾先後 7 次贏得奧斯卡金像獎。
「經營企業的祕密,尤其在這個年代, 就是亳不保留的發揮你那絕對的優勢 – 你會做但別人不會做的事。」
「經營企業的祕密,尤其在這個年代, 就是亳不保留的發揮你那絕對的優勢 – 你會做但別人不會做的事。」
– 約翰.洛瓦根 (執行長)
約翰.洛瓦根 (1941- ) 為前財星500大公司 (Fortune 500) 之一 Cray Research 的執行長。
– 約翰.洛瓦根 (執行長)
約翰.洛瓦根 (1941- ) 為前財星500大公司 (Fortune 500) 之一 Cray Research 的執行長。
「我們最大的敵人,我們最常遇到的敵人,就在我們的心裡。」
「我們最大的敵人,我們最常遇到的敵人,就在我們的心裡。」
– 湯瑪斯‧潘恩 (政治家)
湯瑪斯‧潘恩 (1737-1809) 是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為思想家及政治家,在美國獨立前他所著的小冊子 Common Sense (常識) 鼓吹美國殖民地脫離英國,受到廣泛閱讀且深具影響力。
– 湯瑪斯‧潘恩 (政治家)
湯瑪斯‧潘恩 (1737-1809) 是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為思想家及政治家,在美國獨立前他所著的小冊子 Common Sense (常識) 鼓吹美國殖民地脫離英國,受到廣泛閱讀且深具影響力。
「每個人都說他想改變事情,想幫忙,想改造什麼,但到最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造你自己。而這就已經很多了,因為如果你可以改變自己,它將產生漣漪效應。」
「每個人都說他想改變事情,想幫忙,想改造什麼,但到最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造你自己。而這就已經很多了,因為如果你可以改變自己,它將產生漣漪效應。」
– 羅勃‧萊納 (導演)
– 羅勃‧萊納 (導演)
「商討審議是眾人的事;行動,卻是一個人的事。」
「商討審議是眾人的事;行動,卻是一個人的事。」
– 夏爾‧戴高樂 (政治家)
夏爾‧戴高樂 (1890-1970) 是法蘭西第五共合國也是現今法國政權的創建者及第一任總統。
– 夏爾‧戴高樂 (政治家)
夏爾‧戴高樂 (1890-1970) 是法蘭西第五共合國也是現今法國政權的創建者及第一任總統。
「假若你沒有犯錯,你就是不夠努力。」
「假若你沒有犯錯,你就是不夠努力。」
– 文斯‧隆巴迪 (美式足球教練)
文斯‧隆巴迪 (1913-1970) 是美式足球界的著名教練,共帶領球隊 5 次贏得 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全國橄欖球聯盟) 冠軍。
– 文斯‧隆巴迪 (美式足球教練)
文斯‧隆巴迪 (1913-1970) 是美式足球界的著名教練,共帶領球隊 5 次贏得 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全國橄欖球聯盟) 冠軍。
「如果你不喜歡某件事,去改變它。如果你不能改變它,改變你的態度。不要抱怨。」
「如果你不喜歡某件事,去改變它。如果你不能改變它,改變你的態度。不要抱怨。」
– 馬雅‧安哲羅,詩人
馬雅‧安哲羅 (1928- ) 為美國才華洋溢的黑人作家,著有 6 冊一系列自傳及 5 冊詩集。她曾擔任民運領秀馬丁路德 (Dr. Martin Luther King) 的區協調者,後來旅居阿拉伯及非洲分別擔任 The Arab Observer 及 Arican Review 英文報紙的編輯,回美國後擔任 Wake Forest University (維克森林大學) 的終生教授。在柯林頓總總統的就職典禮裡她應邀朗讀她的詩 “On the Pulse of Morning” (於清晨的脈動中)。
– 馬雅‧安哲羅,詩人
馬雅‧安哲羅 (1928- ) 為美國才華洋溢的黑人作家,著有 6 冊一系列自傳及 5 冊詩集。她曾擔任民運領秀馬丁路德 (Dr. Martin Luther King) 的區協調者,後來旅居阿拉伯及非洲分別擔任 The Arab Observer 及 Arican Review 英文報紙的編輯,回美國後擔任 Wake Forest University (維克森林大學) 的終生教授。在柯林頓總總統的就職典禮裡她應邀朗讀她的詩 “On the Pulse of Morning” (於清晨的脈動中)。
「不管我們現在所做的事看起來有麼的微不足道或不重要,如果我們認真的做,它可能很快就會成為通往美好事物的踏石階。」
「不管我們現在所做的事看起來有麼的微不足道或不重要,如果我們認真的做,它可能很快就會成為通往美好事物的踏石階。」
– 詹寧‧布魯克 (作家)
詹寧‧布魯克 (1880-1946) 為美國劇作家及影片評論家。
– 詹寧‧布魯克 (作家)
詹寧‧布魯克 (1880-1946) 為美國劇作家及影片評論家。
逆轉人生,只要做對這5件事
凱利.派特森
為什麼我無法改變?
米蘭妮:工作沒突破,在公司可有可無,升遷名單上永遠沒有我。
瑪麗:體重與日俱增,身體越來越不健康,精神也越來越懶散。
A.J.:長久以來,每天都要抽兩包菸,想戒也戒不掉。
泰森夫婦:看到喜歡的東西就買,長期入不敷出,導致負債累累。
為了讓人生變得更好,為了讓自己更趨近理想,我們嘗試過無數方法,日復一日希望生活產生改變。但是最後卻常常只有三分鐘熱度,改變計劃宣告失敗,人生就這樣陷入了動彈不得的窘境。
然而,讓自己變好,真的這麼困難嗎?「改變一切實驗室」深入分析人類的行為,並研究五千多個案例的親身經驗後發現,這一切根本與意志力和惰性無關,影響改變成敗最重要的關鍵,其實是這5件事:
把不喜歡變成喜歡!把不會變成會!把共犯變成朋友!給自己一點糖吃!離壞東西遠一點!
也就是說,只要做對這5件事,你就能快速、徹底,並持之以恆地改變你的行為與長久以來的不良習慣,讓你的人生產生不可思議的變化。為什麼你無法改變?那是因為從來沒有人告訴你真正有效的改變方法!現在,請翻開這本書,你也可以「變好」!
關鍵5件事
做對這5件事,真的能變好!
1. 把不喜歡變成喜歡
如果你希望成功地改變並持之以恆,你一定要學會放下一時的衝動,讓你的正確選擇令你心生愉悅。
2. 把不會變成會
假如改變需要用掉你太多的意志力,那有可能是你技巧不足。經過幾個星期的刻意練習,你便能掌握使改變更容易也更持久的技巧。
3. 把共犯變成朋友
壞習慣(與好習慣)是一種團隊活動──它們需要許多共犯來發動與延續。如果你想改變你的行為,你必須將少數共犯轉化成朋友,而且往往一場關鍵性的對談便能使他們轉化成功。
4. 逆向操作版法──給自己一點糖吃
你可以用逆向操作經濟的方式,將自己的不合理行為轉而用在正面的途徑上。你一定想不到,你也可以用賄賂自己的方式來逆轉誘因──而且效果很好!
5. 管理你的生活空間──離壞東西遠一點
我們的環境大大影響著我們的觀念、我們的感受,和我們的行為。如果你想管理自己的生活,你就必須管理你的環境。
為什麼我無法改變?
米蘭妮:工作沒突破,在公司可有可無,升遷名單上永遠沒有我。
瑪麗:體重與日俱增,身體越來越不健康,精神也越來越懶散。
A.J.:長久以來,每天都要抽兩包菸,想戒也戒不掉。
泰森夫婦:看到喜歡的東西就買,長期入不敷出,導致負債累累。
為了讓人生變得更好,為了讓自己更趨近理想,我們嘗試過無數方法,日復一日希望生活產生改變。但是最後卻常常只有三分鐘熱度,改變計劃宣告失敗,人生就這樣陷入了動彈不得的窘境。
然而,讓自己變好,真的這麼困難嗎?「改變一切實驗室」深入分析人類的行為,並研究五千多個案例的親身經驗後發現,這一切根本與意志力和惰性無關,影響改變成敗最重要的關鍵,其實是這5件事:
把不喜歡變成喜歡!把不會變成會!把共犯變成朋友!給自己一點糖吃!離壞東西遠一點!
也就是說,只要做對這5件事,你就能快速、徹底,並持之以恆地改變你的行為與長久以來的不良習慣,讓你的人生產生不可思議的變化。為什麼你無法改變?那是因為從來沒有人告訴你真正有效的改變方法!現在,請翻開這本書,你也可以「變好」!
關鍵5件事
做對這5件事,真的能變好!
1. 把不喜歡變成喜歡
如果你希望成功地改變並持之以恆,你一定要學會放下一時的衝動,讓你的正確選擇令你心生愉悅。
2. 把不會變成會
假如改變需要用掉你太多的意志力,那有可能是你技巧不足。經過幾個星期的刻意練習,你便能掌握使改變更容易也更持久的技巧。
3. 把共犯變成朋友
壞習慣(與好習慣)是一種團隊活動──它們需要許多共犯來發動與延續。如果你想改變你的行為,你必須將少數共犯轉化成朋友,而且往往一場關鍵性的對談便能使他們轉化成功。
4. 逆向操作版法──給自己一點糖吃
你可以用逆向操作經濟的方式,將自己的不合理行為轉而用在正面的途徑上。你一定想不到,你也可以用賄賂自己的方式來逆轉誘因──而且效果很好!
5. 管理你的生活空間──離壞東西遠一點
我們的環境大大影響著我們的觀念、我們的感受,和我們的行為。如果你想管理自己的生活,你就必須管理你的環境。
讓我們吃點高脂肪美食吧
華爾街日報
RON ROSENBAUM
對高脂肪食品近乎歇斯底裡的討伐已儼然成為一場名副其實的政治迫害運動。紐約市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提出了禁止銷售大瓶汽水的政策(目前暫時仍未實行)﹐美國第一夫人鼓勵並不情願的小學生多吃“葉子和細枝”(也就是沙拉)﹐這些舉措都是出於抵抗肥胖的名義﹐因為現在的美國以肥為恥。當然﹐也有一些反潮流的傾向﹐比如支持肥胖的電視節目《Paula Deen》和《Guy Fieri》等﹔但從主流文化趨勢而言﹐高脂肪食品已成為影射社會低層的一個代名詞:鄉巴佬食物(我本人其實是挺喜歡鄉巴佬生活和鄉巴佬食物的)。開著油電混合動力汽車普銳斯(Prius)去上普拉提(Pilates)健身課程的人顯然不屑於吃這種東西。
然而﹐還有另一類高脂肪食品﹐不是培根或燒烤﹐也不是受美食家青睞的裝飾得花團錦簇的油膩食品﹐而是那些更日常、更本色、營養更豐富的高脂肪食品﹐如烤鵝、牛骨髓和凝固奶油等。當主流文化披著預防肥胖症的神聖外衣而對高脂肪食品展開日趨激烈的討伐之時﹐這些挺不錯的高脂肪美食也被冷落了﹔以至於人們一說起高脂肪食品﹐就下意識地想到那些工業化量產的油炸垃圾食品﹐甚至直接將高脂肪食品與肥胖症和長胖聯繫到一起。
預防肥胖症誠然是一個值得讚賞的目標﹐但現在它已變成不分青紅皂白對高脂肪食品一律喊打的借口和理由﹐這會逐漸演變為對於超重人士的欺凌﹐對於黃油或重奶油愛好者的歧視。我要敬告那些反高脂肪食品的鬥士們:你們儘管去攻擊那些油膩的垃圾食品﹐我完全讚同﹐但要想把烤牛髓骨從我手中奪走﹐那就得先跨過我的屍體。
我並非建議你僅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而接納這些會改變你飲食經驗的食品(當然﹐純粹為了口腹之欲也無可厚非)。事實上﹐對這類食品的科學研究也正在改變人們的固有觀點。我們發現﹐高脂肪美食對人體有好處﹐它們讓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和希臘人的壽命更長﹐讓我們有飽腹感從而吃得更少。當然﹐我不是在為導致肥胖症的高脂肪食品找托辭﹐而是在為那些既能滿足口福、又能提供飽腹感的高脂肪美食正名。
舉個例子來說﹐烤鵝就是一種無比美味的高脂肪食品﹔品嘗後你的偏見定會發生變化。在美國大多數地方﹐烤鵝被視為心血管殺手﹐“不能再吃了”的嘶啞吼聲在你耳邊回盪。如果你聽有線電視節目里一些醫生的說辭﹐可能會認為用甲安菲他明(一種興奮劑)烹飪食品都要比用黃油烹飪更健康。
吃高脂肪食品已成為美劇《絕命毒師》(Breaking Bad)的廚房版:對那些甘於吃毫無口感的黃油替代品和“瘦身特餐”(Lean Cuisine)的膽小消費者而言﹐吃高脂肪食品簡直就是在雷區漫步。很快﹐前怕狼後怕虎的人群會讓我們無美食可吃﹐只能用監獄里那種清湯寡水的稀粥(當然﹐肯定是全麥的)以及甘藍、菠菜等九份人體必需的綠色蔬菜和水果來聊以果腹﹐這些果蔬大多受到殺虫劑和大腸桿菌的澆灌和滋養﹐卻被農業行業美其名曰組成“食物金字塔”。
更糟糕的是﹐這些抗拒脂肪的笨家伙還給我們帶來夠下十八層地獄的另一種吃法:蛋白煎蛋餅(egg-white omelet)。如果人生必須要忍受這種粘粘糊糊的蛋白面糊﹐那多活幾個月(而且並無證據支撐)還有什麼意義?很多洋洋自得的“養生人士”認為吃這種沒有蛋黃的煎蛋餅是一種理智的行為﹐想要贖清自己的飲食“原罪”﹔但在我看來﹐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褻瀆。
對脂肪的恐懼已成為全國範圍的心理疾病﹐一種全美國人的飲食失調症:可以將其稱之為“懼脂病”(fatnorexia)。這不禁讓人想起托比叔叔(Uncle Toby)在莎士比亞名著《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中面對即將到來的清教徒嚴苛統治而發出的那句哀嘆:“(你以為自己道德高尚﹐)人家便不能喝酒取樂了嗎?”(there shall be no cakes and ale?)
對高脂肪食品的討伐不只是出於對營養和膽固醇的關注﹐其實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你不需要成為弗洛伊德學說的信徒(我不是)﹐就能看得出來﹐這場運動蘊含著一種對於性欲的怯懦。口腹之欲是撒旦引誘人類犯罪的工具﹐這種觀念可以追溯至夏娃(Eve)偷吃伊甸園內蘋果的故事﹐它深深根植於美國的文化之中。還記得清教徒牧師科頓•馬瑟(Cotton Mather)對於感官欲望的譴責嗎?他將其稱為通往地獄的邪惡之路﹐呼籲禁欲主義的苦修生活(如今的蛋白煎蛋餅可以算是他的一大勝利了)。
在我們生存的主流文化中﹐食物已成為滅頂之災的代名詞。《Zagat》美食指南在對頂級牛扒餐廳的推薦中頻頻出現“前往品嘗時請先徵求心血管病醫師的許可”這樣的可笑警示。每當一大塊肉被端上餐桌﹐各種各樣的俏皮話就會層出不窮。(“盤子裡是讓你心臟病突發的東西。”“這是對動脈發起的又一次攻擊。”等等等等。)
事實上﹐一些最新的研究發現已在動搖關於高脂肪食品有害健康的絕對觀點。《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最近發表一篇報告﹐研究以橄欖油為主的“地中海型飲食結構”﹐並有一個相當令人震驚的發現(此處引用新聞網站Atlantic Online的概述):“經過為期五年對心臟病和中風高風險人群的趨勢觀察﹐研究人員出於良知﹐不能繼續向任何人推薦‘低脂肪的飲食’。”
聽見沒有﹐你們這些以脂肪為恥的家伙?!你們這些為低脂肪搖旗吶喊的人正在謀殺那些輕信的追隨者﹐你們把有心臟病和中風危險的人推向更危險的懸崖邊緣﹐而且讓他們吃寡淡無味的食品﹐過無聊透頂的生活。醫生們必須行動起來加以干預﹐從低脂偽科學中拯救無辜的生命!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居然在邁克爾.莫斯(Michael Moss)旨在反對高脂肪食品但經不起推敲的新書《鹽、糖、脂肪:食品巨頭如何勾住我們的心》中找到了支持吃高脂肪美食的論據。他在書里使用了一個生動的詞語“感官飽和點”(sensory-specific satiety point)﹐莫斯將其定義為“獨特而刺激的味覺信號充斥腦部﹐迫使腦部壓抑進一步享用的需求。”
哇!這可是大發現。不過﹐作者並沒有發現其中蘊含的重大意義﹐只是集中火力抨擊邪惡的食品加工行業利用“感官飽和點”來為所欲為﹐他們刻意製造出不觸及“感官飽和點”的高脂肪油炸類垃圾食品﹐讓你吃得很多﹐卻仍還想吃。
也就是說﹐“感官飽和點”是我們的朋友﹐就這麼簡單!高品質的高脂肪食品能以無以倫比的美味“給大腦帶來一場感官盛宴”﹐從而避免我們暴飲暴食。一盤份量不大的牛小排或北京烤鴨不但令人愉悅﹐也有助於增加飽腹感﹐讓人不至於吃得太多。當腦部達到“感官飽和點”後﹐你就沒有沖動去吃那些普通食品了。“腦部飽和點”就是籃球中的大滿貫扣籃(這就是科學!)。讓人身心滿足的高脂肪食品﹐不求多﹐但求好。
鑒於我兢兢業業造福大眾的一貫態度﹐我決定向你開誠布公地交待幾道我吃過的最美味的高脂肪食品﹐以及在我與它們親密接觸後﹐達到“感官飽和點”的美妙經歷。
對我來說﹐最能讓我感受到高脂肪美食迷人魅力的當屬已故霍頓斯嬸嬸(Aunt Hortense)親手做的奶酪蛋糕。你們別笑﹐真的是這樣。我第一次嘗到這種蛋糕是小時候在一次母系家庭聚會上。 我覺得自己彷彿進入了快樂天堂﹐享受到從未有過的愉悅。這次經歷永久性地改造了我對於美食的大腦回路。霍頓斯嬸嬸使用超飽和的重奶油﹐配合濃濃的酸奶油﹐制成一種堪比熱核反應的具有無與倫比密度和強度的乳脂美食。
下一道美味:烤鵝。令我驚訝的是﹐我身邊居然有那麼多人沒有品嘗過烤鵝﹐難怪他們總是脾氣臭心情糟。我一直喜歡吃鴨肉﹐遠遠勝過雞肉和火雞(現在依然如此)﹐但一想到烤鵝﹐一想到那金黃焦脆的外皮﹐鮮嫩多汁的紅肉﹐油潤而芳香四溢的口感﹐我的心都要醉了。(但注意別烤焦了!)
忘了鵝肝醬吧(這玩意兒不好)﹐不妨用一大只烤鵝來代替感恩節的“黃油球”(Butterball)火雞。那種火雞內部塗抹了“烘烤油脂”﹐粗纖維的白肉在長時間烤制後一點也不好吃﹐而商家會迫不及待地告訴那些害怕脂肪的大眾﹐塗抹上去的油脂根本不是黃油。真是一團糟!
趁著話題還在禽類﹐我們來說一說北京烤鴨。有一點要小心﹐別去那些把昨天的庫存拿出來用的地方﹐有些餐館真的會這麼做。為保險起見﹐去一個需要提前預約的餐廳為好。北京烤鴨的精華在於鴨皮﹐一片香脆而閃著金光的弧形鴨皮﹐帶著一長條油光鮮亮的鴨肉和油脂﹐即使不蘸海鮮醬也一樣美味可口。
讓我們從奢華美食轉向一種家常的高脂肪食品:豬油。我的一個前女友來自美國中西部﹐她向我推薦用豬油而非可塑起酥油烘培曲奇餅乾。雖然我依然偏愛加入大量黃油的糕點﹐但豬油曲奇確實擁有一種獨特的田園熏香。用豬油煎的土豆餅很好吃﹐但我個人而言更喜歡使用經過煉制的鴨油或鵝油。(吃過用奶油煎的土豆餅嗎?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一家老店“Gage & Tollner”以前就有這道特別餐點﹐味道太獨特了。)
再來談談牛扒。我不同意《Vogue》雜志美食專欄作家傑弗瑞.斯坦加頓(Jeffrey Steingarten)的觀點﹐他認為最適合做牛扒的部位是眼肉上方那塊弧形的超肥胸甲(小塊但肉質更嫩的上等腰肉牛排(Porterhouse)或T骨牛扒(T-bone)倒是不錯)。不過﹐牛扒中真正的高脂肪上品當屬慢火烘烤的牛小排﹐其品質超過絕大多數的牛肉部位﹐擁有真正的牛肉精華:脂香光潤﹐美味多汁﹐入口順滑。
再一想﹐烤牛骨髓可謂集天地之鐘靈。牛骨髓看上去很像一條純粹的脂肪﹐但其實不然。雖然它主要由脂肪構成﹐但當一盤被敲開的牛脛骨端上餐桌(紐約的Knickerbocker餐廳和Prune餐廳有這道菜)﹐一旦品嘗到里頭的牛骨髓﹐你會在未來一週內都沉浸在“感官飽和點”的愉悅當中。
果仁醬:美國飲食界最大的恥辱就是﹐當你談起果仁醬這種最頂級的高脂肪食品之一時﹐大多數人都會問:“果仁醬﹐那不就是花生醬嗎?”
這是對果仁醬的無知褻瀆!果仁醬有很多種﹐杏仁的﹐腰果的﹐山核桃的﹐開心果的﹐夏威夷果的──這麼多風味各異的果仁醬﹐簡直就是缺少脂肪攝入的素食主義者的天堂。只要吃上兩勺左右﹐你就能達到“感官飽和點”﹔相比之下﹐花生醬﹐即使是最原生態製造的﹐和它們相比也都有如雲泥之別。如果你沒吃過這些果仁醬﹐那就等於白活一場。
我還可以說說漢堡包﹐但這一領域談論得太多﹐已經有些陳詞濫調。不過﹐如果你有機會﹐一定要嘗嘗羊肉漢堡──光配生洋蔥和北非辣醬就行。吃過之後﹐你對普通漢堡包不會再有任何興趣。
最後一道高脂肪美食是凝固奶油。我已經向你展示了一個美好的高脂肪世界﹐但凝固奶油是其中的翹楚。我最早品嘗這道美食是在英國德文郡(Devonshire)如田園牧歌般的鄉間﹐以後再也沒吃過如此美味的。這種奶油正處於自然增稠的過程中──剛要轉變為淡黃油或酸奶油──但卻在絲滑、厚實和粘稠的液態中凝結出了最馥鬱的黃油精華。你可以郵購凝固奶油﹐但我最近去了紐約幾家英國小店﹐發現那裡的凝固奶油也不錯﹐那是一種如同天鵝絨般柔軟的奶油軟芝士﹐與我印象中接近液態而有凝塊的德文郡雙重凝固奶油不同(Double Devonshire)。
以上就是我最喜愛的幾種高脂肪食品。脂肪含量很高﹐但其美味會讓你覺得相見恨晚。
你們不妨拭目以待:等我對於高脂肪奢華美食的興趣開始成為一種潮流﹐人們就會發現一定量的高脂肪美食不但能夠帶來巨大快感﹐而且不會讓他們發胖﹐高脂肪食品將成為一種新的健康食品。我夢想中的瘦身飲食指南是《吃大油﹐保苗條》(Eat Fat, Stay Slim)﹐在烤鵝的鼎力協助下﹐我將過上“蛋糕與麥酒同樂”的美好生活﹐你不妨也試試。
羅恩.羅森伯姆(Ron Rosenbaum)是美國網絡雜志《Slate》的專欄作家﹐也是《史密森尼》雜志(Smithsonian)的通訊記者﹐其著作包括《希特勒解讀》(Explaining Hitler)和《莎士比亞戰爭》(The Shakespeare Wars)等。
RON ROSENBAUM
對高脂肪食品近乎歇斯底裡的討伐已儼然成為一場名副其實的政治迫害運動。紐約市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提出了禁止銷售大瓶汽水的政策(目前暫時仍未實行)﹐美國第一夫人鼓勵並不情願的小學生多吃“葉子和細枝”(也就是沙拉)﹐這些舉措都是出於抵抗肥胖的名義﹐因為現在的美國以肥為恥。當然﹐也有一些反潮流的傾向﹐比如支持肥胖的電視節目《Paula Deen》和《Guy Fieri》等﹔但從主流文化趨勢而言﹐高脂肪食品已成為影射社會低層的一個代名詞:鄉巴佬食物(我本人其實是挺喜歡鄉巴佬生活和鄉巴佬食物的)。開著油電混合動力汽車普銳斯(Prius)去上普拉提(Pilates)健身課程的人顯然不屑於吃這種東西。
然而﹐還有另一類高脂肪食品﹐不是培根或燒烤﹐也不是受美食家青睞的裝飾得花團錦簇的油膩食品﹐而是那些更日常、更本色、營養更豐富的高脂肪食品﹐如烤鵝、牛骨髓和凝固奶油等。當主流文化披著預防肥胖症的神聖外衣而對高脂肪食品展開日趨激烈的討伐之時﹐這些挺不錯的高脂肪美食也被冷落了﹔以至於人們一說起高脂肪食品﹐就下意識地想到那些工業化量產的油炸垃圾食品﹐甚至直接將高脂肪食品與肥胖症和長胖聯繫到一起。
預防肥胖症誠然是一個值得讚賞的目標﹐但現在它已變成不分青紅皂白對高脂肪食品一律喊打的借口和理由﹐這會逐漸演變為對於超重人士的欺凌﹐對於黃油或重奶油愛好者的歧視。我要敬告那些反高脂肪食品的鬥士們:你們儘管去攻擊那些油膩的垃圾食品﹐我完全讚同﹐但要想把烤牛髓骨從我手中奪走﹐那就得先跨過我的屍體。
我並非建議你僅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而接納這些會改變你飲食經驗的食品(當然﹐純粹為了口腹之欲也無可厚非)。事實上﹐對這類食品的科學研究也正在改變人們的固有觀點。我們發現﹐高脂肪美食對人體有好處﹐它們讓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和希臘人的壽命更長﹐讓我們有飽腹感從而吃得更少。當然﹐我不是在為導致肥胖症的高脂肪食品找托辭﹐而是在為那些既能滿足口福、又能提供飽腹感的高脂肪美食正名。
舉個例子來說﹐烤鵝就是一種無比美味的高脂肪食品﹔品嘗後你的偏見定會發生變化。在美國大多數地方﹐烤鵝被視為心血管殺手﹐“不能再吃了”的嘶啞吼聲在你耳邊回盪。如果你聽有線電視節目里一些醫生的說辭﹐可能會認為用甲安菲他明(一種興奮劑)烹飪食品都要比用黃油烹飪更健康。
吃高脂肪食品已成為美劇《絕命毒師》(Breaking Bad)的廚房版:對那些甘於吃毫無口感的黃油替代品和“瘦身特餐”(Lean Cuisine)的膽小消費者而言﹐吃高脂肪食品簡直就是在雷區漫步。很快﹐前怕狼後怕虎的人群會讓我們無美食可吃﹐只能用監獄里那種清湯寡水的稀粥(當然﹐肯定是全麥的)以及甘藍、菠菜等九份人體必需的綠色蔬菜和水果來聊以果腹﹐這些果蔬大多受到殺虫劑和大腸桿菌的澆灌和滋養﹐卻被農業行業美其名曰組成“食物金字塔”。
更糟糕的是﹐這些抗拒脂肪的笨家伙還給我們帶來夠下十八層地獄的另一種吃法:蛋白煎蛋餅(egg-white omelet)。如果人生必須要忍受這種粘粘糊糊的蛋白面糊﹐那多活幾個月(而且並無證據支撐)還有什麼意義?很多洋洋自得的“養生人士”認為吃這種沒有蛋黃的煎蛋餅是一種理智的行為﹐想要贖清自己的飲食“原罪”﹔但在我看來﹐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褻瀆。
對脂肪的恐懼已成為全國範圍的心理疾病﹐一種全美國人的飲食失調症:可以將其稱之為“懼脂病”(fatnorexia)。這不禁讓人想起托比叔叔(Uncle Toby)在莎士比亞名著《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中面對即將到來的清教徒嚴苛統治而發出的那句哀嘆:“(你以為自己道德高尚﹐)人家便不能喝酒取樂了嗎?”(there shall be no cakes and ale?)
對高脂肪食品的討伐不只是出於對營養和膽固醇的關注﹐其實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你不需要成為弗洛伊德學說的信徒(我不是)﹐就能看得出來﹐這場運動蘊含著一種對於性欲的怯懦。口腹之欲是撒旦引誘人類犯罪的工具﹐這種觀念可以追溯至夏娃(Eve)偷吃伊甸園內蘋果的故事﹐它深深根植於美國的文化之中。還記得清教徒牧師科頓•馬瑟(Cotton Mather)對於感官欲望的譴責嗎?他將其稱為通往地獄的邪惡之路﹐呼籲禁欲主義的苦修生活(如今的蛋白煎蛋餅可以算是他的一大勝利了)。
在我們生存的主流文化中﹐食物已成為滅頂之災的代名詞。《Zagat》美食指南在對頂級牛扒餐廳的推薦中頻頻出現“前往品嘗時請先徵求心血管病醫師的許可”這樣的可笑警示。每當一大塊肉被端上餐桌﹐各種各樣的俏皮話就會層出不窮。(“盤子裡是讓你心臟病突發的東西。”“這是對動脈發起的又一次攻擊。”等等等等。)
事實上﹐一些最新的研究發現已在動搖關於高脂肪食品有害健康的絕對觀點。《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最近發表一篇報告﹐研究以橄欖油為主的“地中海型飲食結構”﹐並有一個相當令人震驚的發現(此處引用新聞網站Atlantic Online的概述):“經過為期五年對心臟病和中風高風險人群的趨勢觀察﹐研究人員出於良知﹐不能繼續向任何人推薦‘低脂肪的飲食’。”
聽見沒有﹐你們這些以脂肪為恥的家伙?!你們這些為低脂肪搖旗吶喊的人正在謀殺那些輕信的追隨者﹐你們把有心臟病和中風危險的人推向更危險的懸崖邊緣﹐而且讓他們吃寡淡無味的食品﹐過無聊透頂的生活。醫生們必須行動起來加以干預﹐從低脂偽科學中拯救無辜的生命!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居然在邁克爾.莫斯(Michael Moss)旨在反對高脂肪食品但經不起推敲的新書《鹽、糖、脂肪:食品巨頭如何勾住我們的心》中找到了支持吃高脂肪美食的論據。他在書里使用了一個生動的詞語“感官飽和點”(sensory-specific satiety point)﹐莫斯將其定義為“獨特而刺激的味覺信號充斥腦部﹐迫使腦部壓抑進一步享用的需求。”
哇!這可是大發現。不過﹐作者並沒有發現其中蘊含的重大意義﹐只是集中火力抨擊邪惡的食品加工行業利用“感官飽和點”來為所欲為﹐他們刻意製造出不觸及“感官飽和點”的高脂肪油炸類垃圾食品﹐讓你吃得很多﹐卻仍還想吃。
也就是說﹐“感官飽和點”是我們的朋友﹐就這麼簡單!高品質的高脂肪食品能以無以倫比的美味“給大腦帶來一場感官盛宴”﹐從而避免我們暴飲暴食。一盤份量不大的牛小排或北京烤鴨不但令人愉悅﹐也有助於增加飽腹感﹐讓人不至於吃得太多。當腦部達到“感官飽和點”後﹐你就沒有沖動去吃那些普通食品了。“腦部飽和點”就是籃球中的大滿貫扣籃(這就是科學!)。讓人身心滿足的高脂肪食品﹐不求多﹐但求好。
鑒於我兢兢業業造福大眾的一貫態度﹐我決定向你開誠布公地交待幾道我吃過的最美味的高脂肪食品﹐以及在我與它們親密接觸後﹐達到“感官飽和點”的美妙經歷。
對我來說﹐最能讓我感受到高脂肪美食迷人魅力的當屬已故霍頓斯嬸嬸(Aunt Hortense)親手做的奶酪蛋糕。你們別笑﹐真的是這樣。我第一次嘗到這種蛋糕是小時候在一次母系家庭聚會上。 我覺得自己彷彿進入了快樂天堂﹐享受到從未有過的愉悅。這次經歷永久性地改造了我對於美食的大腦回路。霍頓斯嬸嬸使用超飽和的重奶油﹐配合濃濃的酸奶油﹐制成一種堪比熱核反應的具有無與倫比密度和強度的乳脂美食。
下一道美味:烤鵝。令我驚訝的是﹐我身邊居然有那麼多人沒有品嘗過烤鵝﹐難怪他們總是脾氣臭心情糟。我一直喜歡吃鴨肉﹐遠遠勝過雞肉和火雞(現在依然如此)﹐但一想到烤鵝﹐一想到那金黃焦脆的外皮﹐鮮嫩多汁的紅肉﹐油潤而芳香四溢的口感﹐我的心都要醉了。(但注意別烤焦了!)
忘了鵝肝醬吧(這玩意兒不好)﹐不妨用一大只烤鵝來代替感恩節的“黃油球”(Butterball)火雞。那種火雞內部塗抹了“烘烤油脂”﹐粗纖維的白肉在長時間烤制後一點也不好吃﹐而商家會迫不及待地告訴那些害怕脂肪的大眾﹐塗抹上去的油脂根本不是黃油。真是一團糟!
趁著話題還在禽類﹐我們來說一說北京烤鴨。有一點要小心﹐別去那些把昨天的庫存拿出來用的地方﹐有些餐館真的會這麼做。為保險起見﹐去一個需要提前預約的餐廳為好。北京烤鴨的精華在於鴨皮﹐一片香脆而閃著金光的弧形鴨皮﹐帶著一長條油光鮮亮的鴨肉和油脂﹐即使不蘸海鮮醬也一樣美味可口。
讓我們從奢華美食轉向一種家常的高脂肪食品:豬油。我的一個前女友來自美國中西部﹐她向我推薦用豬油而非可塑起酥油烘培曲奇餅乾。雖然我依然偏愛加入大量黃油的糕點﹐但豬油曲奇確實擁有一種獨特的田園熏香。用豬油煎的土豆餅很好吃﹐但我個人而言更喜歡使用經過煉制的鴨油或鵝油。(吃過用奶油煎的土豆餅嗎?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一家老店“Gage & Tollner”以前就有這道特別餐點﹐味道太獨特了。)
再來談談牛扒。我不同意《Vogue》雜志美食專欄作家傑弗瑞.斯坦加頓(Jeffrey Steingarten)的觀點﹐他認為最適合做牛扒的部位是眼肉上方那塊弧形的超肥胸甲(小塊但肉質更嫩的上等腰肉牛排(Porterhouse)或T骨牛扒(T-bone)倒是不錯)。不過﹐牛扒中真正的高脂肪上品當屬慢火烘烤的牛小排﹐其品質超過絕大多數的牛肉部位﹐擁有真正的牛肉精華:脂香光潤﹐美味多汁﹐入口順滑。
再一想﹐烤牛骨髓可謂集天地之鐘靈。牛骨髓看上去很像一條純粹的脂肪﹐但其實不然。雖然它主要由脂肪構成﹐但當一盤被敲開的牛脛骨端上餐桌(紐約的Knickerbocker餐廳和Prune餐廳有這道菜)﹐一旦品嘗到里頭的牛骨髓﹐你會在未來一週內都沉浸在“感官飽和點”的愉悅當中。
果仁醬:美國飲食界最大的恥辱就是﹐當你談起果仁醬這種最頂級的高脂肪食品之一時﹐大多數人都會問:“果仁醬﹐那不就是花生醬嗎?”
這是對果仁醬的無知褻瀆!果仁醬有很多種﹐杏仁的﹐腰果的﹐山核桃的﹐開心果的﹐夏威夷果的──這麼多風味各異的果仁醬﹐簡直就是缺少脂肪攝入的素食主義者的天堂。只要吃上兩勺左右﹐你就能達到“感官飽和點”﹔相比之下﹐花生醬﹐即使是最原生態製造的﹐和它們相比也都有如雲泥之別。如果你沒吃過這些果仁醬﹐那就等於白活一場。
我還可以說說漢堡包﹐但這一領域談論得太多﹐已經有些陳詞濫調。不過﹐如果你有機會﹐一定要嘗嘗羊肉漢堡──光配生洋蔥和北非辣醬就行。吃過之後﹐你對普通漢堡包不會再有任何興趣。
最後一道高脂肪美食是凝固奶油。我已經向你展示了一個美好的高脂肪世界﹐但凝固奶油是其中的翹楚。我最早品嘗這道美食是在英國德文郡(Devonshire)如田園牧歌般的鄉間﹐以後再也沒吃過如此美味的。這種奶油正處於自然增稠的過程中──剛要轉變為淡黃油或酸奶油──但卻在絲滑、厚實和粘稠的液態中凝結出了最馥鬱的黃油精華。你可以郵購凝固奶油﹐但我最近去了紐約幾家英國小店﹐發現那裡的凝固奶油也不錯﹐那是一種如同天鵝絨般柔軟的奶油軟芝士﹐與我印象中接近液態而有凝塊的德文郡雙重凝固奶油不同(Double Devonshire)。
以上就是我最喜愛的幾種高脂肪食品。脂肪含量很高﹐但其美味會讓你覺得相見恨晚。
你們不妨拭目以待:等我對於高脂肪奢華美食的興趣開始成為一種潮流﹐人們就會發現一定量的高脂肪美食不但能夠帶來巨大快感﹐而且不會讓他們發胖﹐高脂肪食品將成為一種新的健康食品。我夢想中的瘦身飲食指南是《吃大油﹐保苗條》(Eat Fat, Stay Slim)﹐在烤鵝的鼎力協助下﹐我將過上“蛋糕與麥酒同樂”的美好生活﹐你不妨也試試。
羅恩.羅森伯姆(Ron Rosenbaum)是美國網絡雜志《Slate》的專欄作家﹐也是《史密森尼》雜志(Smithsonian)的通訊記者﹐其著作包括《希特勒解讀》(Explaining Hitler)和《莎士比亞戰爭》(The Shakespeare Wars)等。
20年後,我們留給子孫什麼?
新寶島康樂隊的反核樂章──陳昇與阿Van的絕妙對談
「若核廢料安全,就放在總統府,」這是陳昇日前在前副總統呂秀蓮召集的新北市公投反核記者會的發言;主張廢核的他,這次讓新寶島康樂隊用幽默詼諧的作品,邀大家一起思考嚴肅的環境議題。
「興建核電廠,就像蓋了一間沒有廁所的豪宅一樣荒謬。核廢料目前是人類無法解決的難題;這就好比人既要吃飯,又要排洩,沒有地方可以處理排洩物,只好東放西放,污染自己生活的地方。」當問起陳昇核能議題,他是如此直接了當地表明「核電必廢」的立場。
核廢料真的安全?
二○一二年二月,蘭嶼居民發起了「趕走核廢惡靈」的抗議行動,二○○二年政府允諾將核廢料遷出的計畫,因為最終廠址的選定程序漫長,加上廢料運往國外計畫受阻,跳票的承諾在十年後的達悟族人眼裡,顯得格外令人憤怒;因為三十年前選定蘭嶼為核廢料儲放地點的協商過程極為粗糙,埋下日後衝突不斷的遠因。正如陳昇領軍的新寶島康樂隊《第狗張》專輯的歌曲《應該是柴油的》點明:倒來倒去倒在衰尾的蘭嶼,三歲囝仔也知道那是毒土。所以蘭嶼民眾怎麼不憤怒?這樣的憤怒被新寶島康樂隊用戲謔的方式包裹在作品裡:若是那麼妥當就放在總統府,那會驚到住在美國,怕走不離。
這種戲謔的態度延續到訪談間,「既然核廢料像政府官員說的這麼安全,不如就放在那裡(手指臺北一○一大樓);還是讓所有用電人一人提一袋回家放,大家每天用蓋革計數器檢測,這樣是不是比較安全?」陳昇以淡然的語氣表達強烈的立場。採訪當天,四四南村溫煦的日光透過窗櫺爬過每個人的皮膚,對比一○一大樓龐然的氣勢,令人思索文明究竟為何?「每次跟那些博士講起核電,他們就會說:『唉呀,你不懂啦,臺灣很缺電,沒有電就沒有競爭力,以後就會像菲律賓一樣做勞力輸出,或是變成服務業。』臺灣真的很缺電嗎?如果競爭力因此不如人,那這不就是我們應該要承擔的嗎?」陳昇不以為然地說。
「若核廢料安全,就放在總統府,」這是陳昇日前在前副總統呂秀蓮召集的新北市公投反核記者會的發言;主張廢核的他,這次讓新寶島康樂隊用幽默詼諧的作品,邀大家一起思考嚴肅的環境議題。
「興建核電廠,就像蓋了一間沒有廁所的豪宅一樣荒謬。核廢料目前是人類無法解決的難題;這就好比人既要吃飯,又要排洩,沒有地方可以處理排洩物,只好東放西放,污染自己生活的地方。」當問起陳昇核能議題,他是如此直接了當地表明「核電必廢」的立場。
核廢料真的安全?
二○一二年二月,蘭嶼居民發起了「趕走核廢惡靈」的抗議行動,二○○二年政府允諾將核廢料遷出的計畫,因為最終廠址的選定程序漫長,加上廢料運往國外計畫受阻,跳票的承諾在十年後的達悟族人眼裡,顯得格外令人憤怒;因為三十年前選定蘭嶼為核廢料儲放地點的協商過程極為粗糙,埋下日後衝突不斷的遠因。正如陳昇領軍的新寶島康樂隊《第狗張》專輯的歌曲《應該是柴油的》點明:倒來倒去倒在衰尾的蘭嶼,三歲囝仔也知道那是毒土。所以蘭嶼民眾怎麼不憤怒?這樣的憤怒被新寶島康樂隊用戲謔的方式包裹在作品裡:若是那麼妥當就放在總統府,那會驚到住在美國,怕走不離。
這種戲謔的態度延續到訪談間,「既然核廢料像政府官員說的這麼安全,不如就放在那裡(手指臺北一○一大樓);還是讓所有用電人一人提一袋回家放,大家每天用蓋革計數器檢測,這樣是不是比較安全?」陳昇以淡然的語氣表達強烈的立場。採訪當天,四四南村溫煦的日光透過窗櫺爬過每個人的皮膚,對比一○一大樓龐然的氣勢,令人思索文明究竟為何?「每次跟那些博士講起核電,他們就會說:『唉呀,你不懂啦,臺灣很缺電,沒有電就沒有競爭力,以後就會像菲律賓一樣做勞力輸出,或是變成服務業。』臺灣真的很缺電嗎?如果競爭力因此不如人,那這不就是我們應該要承擔的嗎?」陳昇不以為然地說。
永遠別把時間浪費在鑽牛角尖上
身兼企管顧問、專欄作家等多項職務的彼得.布雷格曼,體會到「沒時間做完所有事」這個事實,他認為,惟有專心做好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才能看到人生的美好。
蔡曜蓮
時光一逝永不回,如何妥善管理時間,是許多人永遠的課題。企管顧問專家彼得.布雷格曼(Peter Bregman)以往也曾困擾於,他決定要做某件事,結果一天當中花了許多時間做了其他十件事,才赫然發現,最初想要完成的那件事,早被遺忘了。
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布雷格曼第一個想到的方法,也和多數人相同,到書店找有關時間管理的書來學習。但他廣泛閱讀後卻發現,市面上竟沒有任何一本書可以滿足他的需求。
「所有時間管理的書都受同一套迷思影響,就是:只要你夠努力,就可以完成所有事;如果你找到對的方法,如果你適當地分類事情,就可以完成所有事。」布雷格曼說:「這不是真的。因為有太多事要完成,而你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有策略地選擇如何分配時間,但更重要的是,排列事情的輕重緩急,決定自己『不要』做什麼,才會有更多的時間與精神,投注在那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
找到最重要的五件事
正因為自己以前對時間管理有非常大的障礙,讓布雷格曼動念寫一本時間管理書,他笑說:「我不是過著完美生活的時間管理大師,下凡訓誨各位執迷不悟的凡夫俗子。」相反的,他是自己一邊實踐,一邊從錯誤中修正,才體悟出「關鍵十八分鐘」的理論,以及列清單的方法。
所謂的「關鍵十八分鐘」,指的是一天只要花十八分鐘,就能事半功倍。他每天早上花五分鐘,擬定當天的計畫;之後每一小時花一分鐘,檢視剛剛自己的表現;晚上再花五分鐘,自省一整天的生活。
計畫要怎麼訂?一年之計在於春,現在正是訂定計畫的良機。布雷格曼建議大家在一年之初,列下五件最想要完成的事,而這五件事就是往後每天生活的基礎,每天專心地把時間投入其中。
他的方式是在紙上畫下六個箱子,前五個箱子各裝一件重要的事,然後將所有難歸類又無法逃避的生活瑣事,統統掃進第六個箱子。至於目前他這五個箱子的內容,分別是服務現有客戶、開發未來的客戶、寫作及演講、與家人和朋友相處、做些有趣的事並照顧好自己。這些箱子占了生活中九五%的時間,最後一個箱子則是付帳單、買新印表機等其他雜事,只花五%的時間。
有時,計畫會趕不上變化,一旦出現任何新增的工作,布雷格曼會先思考這份工作應該被丟進哪個箱子裡。實行這方法幾天之後,他就發現,幾乎大部分的事情都會被放到第六個箱子。有了清楚的界線,他就能把時間花在對他最重要的五件事上,不再為了瑣事忙到焦頭爛額。
接下來,就是回頭看先前的時間是否過得有意義。檢討自己並不意味著自我打擊,重點是要檢視過去這一小時,以及過去的這一天,但不必鞭笞自己的過錯。「我從來不會對自己說,你一事無成」。那是另一種形式的浪費時間。「不要打擊自己,不要陷入自我否定,如果你犯了錯,承認它、注意它,下一個小時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檢討的標準也不必太嚴格。布雷格曼不認為凡事要追求完美,「與其空想完美,不如做些實際有用的事」。十八分鐘的意義在於讓你發現自己做不好的地方,「永遠不要浪費時間鑽牛角尖,想著自己為什麼失敗。」
許多人訂計畫卻總是無疾而終。遇到這種狀況,問題恐怕不是時間管理,而是出自內心。這時候不要質問自己為什麼半途而廢,而是問自己:是不是真心喜愛這件事?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請再度拿起行事曆,實際花時間去做,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一周兩周,只要專注地投入時間,最終你會戰勝心底潛藏的不安,完成所有事。
「猶太教裡有個說法:每件事都是上天恩賜。你起床、睡覺、吃飯,甚至能自己上廁所,都值得感謝老天爺。因為有些人已經失去了獨自處理生活起居的能力,而我們還能健康生活。十八分鐘最好的一點就是,晚上當我一個人,回顧一整天的生活,想到那些美好的時刻,我真心感激。」十八分鐘的關鍵並不在於過有效率的生活,而是過一種值得回味的生活。
蔡曜蓮
時光一逝永不回,如何妥善管理時間,是許多人永遠的課題。企管顧問專家彼得.布雷格曼(Peter Bregman)以往也曾困擾於,他決定要做某件事,結果一天當中花了許多時間做了其他十件事,才赫然發現,最初想要完成的那件事,早被遺忘了。
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布雷格曼第一個想到的方法,也和多數人相同,到書店找有關時間管理的書來學習。但他廣泛閱讀後卻發現,市面上竟沒有任何一本書可以滿足他的需求。
「所有時間管理的書都受同一套迷思影響,就是:只要你夠努力,就可以完成所有事;如果你找到對的方法,如果你適當地分類事情,就可以完成所有事。」布雷格曼說:「這不是真的。因為有太多事要完成,而你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有策略地選擇如何分配時間,但更重要的是,排列事情的輕重緩急,決定自己『不要』做什麼,才會有更多的時間與精神,投注在那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
找到最重要的五件事
正因為自己以前對時間管理有非常大的障礙,讓布雷格曼動念寫一本時間管理書,他笑說:「我不是過著完美生活的時間管理大師,下凡訓誨各位執迷不悟的凡夫俗子。」相反的,他是自己一邊實踐,一邊從錯誤中修正,才體悟出「關鍵十八分鐘」的理論,以及列清單的方法。
所謂的「關鍵十八分鐘」,指的是一天只要花十八分鐘,就能事半功倍。他每天早上花五分鐘,擬定當天的計畫;之後每一小時花一分鐘,檢視剛剛自己的表現;晚上再花五分鐘,自省一整天的生活。
計畫要怎麼訂?一年之計在於春,現在正是訂定計畫的良機。布雷格曼建議大家在一年之初,列下五件最想要完成的事,而這五件事就是往後每天生活的基礎,每天專心地把時間投入其中。
他的方式是在紙上畫下六個箱子,前五個箱子各裝一件重要的事,然後將所有難歸類又無法逃避的生活瑣事,統統掃進第六個箱子。至於目前他這五個箱子的內容,分別是服務現有客戶、開發未來的客戶、寫作及演講、與家人和朋友相處、做些有趣的事並照顧好自己。這些箱子占了生活中九五%的時間,最後一個箱子則是付帳單、買新印表機等其他雜事,只花五%的時間。
有時,計畫會趕不上變化,一旦出現任何新增的工作,布雷格曼會先思考這份工作應該被丟進哪個箱子裡。實行這方法幾天之後,他就發現,幾乎大部分的事情都會被放到第六個箱子。有了清楚的界線,他就能把時間花在對他最重要的五件事上,不再為了瑣事忙到焦頭爛額。
接下來,就是回頭看先前的時間是否過得有意義。檢討自己並不意味著自我打擊,重點是要檢視過去這一小時,以及過去的這一天,但不必鞭笞自己的過錯。「我從來不會對自己說,你一事無成」。那是另一種形式的浪費時間。「不要打擊自己,不要陷入自我否定,如果你犯了錯,承認它、注意它,下一個小時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檢討的標準也不必太嚴格。布雷格曼不認為凡事要追求完美,「與其空想完美,不如做些實際有用的事」。十八分鐘的意義在於讓你發現自己做不好的地方,「永遠不要浪費時間鑽牛角尖,想著自己為什麼失敗。」
許多人訂計畫卻總是無疾而終。遇到這種狀況,問題恐怕不是時間管理,而是出自內心。這時候不要質問自己為什麼半途而廢,而是問自己:是不是真心喜愛這件事?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請再度拿起行事曆,實際花時間去做,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一周兩周,只要專注地投入時間,最終你會戰勝心底潛藏的不安,完成所有事。
「猶太教裡有個說法:每件事都是上天恩賜。你起床、睡覺、吃飯,甚至能自己上廁所,都值得感謝老天爺。因為有些人已經失去了獨自處理生活起居的能力,而我們還能健康生活。十八分鐘最好的一點就是,晚上當我一個人,回顧一整天的生活,想到那些美好的時刻,我真心感激。」十八分鐘的關鍵並不在於過有效率的生活,而是過一種值得回味的生活。
1分鐘把話說完,才是好主管
當組織成員犯錯、沒有信心時,很容易陷入低潮、打擊團隊士氣的惡性循環當中,因此《一分鐘把話說完,才是好主管》作者沖本留里子認為,想要團隊有好成績、提升部屬的工作效率,就要從建立部屬對自己能力的信心著手。
陳書榕
在日常相處時,主管可以先從以下5種溝通方式開始,不斷地為團隊補充正向能量:
1.一次只問一件事
初入職場的新人難免窮緊張,若主管以連珠砲的方式詢問工作進度,其實很容易讓部屬回答得零零落落、喪失自信,讓雙方的溝通在剛開始就陷入滯礙、造成話題混亂。
沖本留里子認為最好的問話方式應該是:一次只問一個問題,聽完報告後,再明確給予指示,進入下一個階段。這樣的溝通方式可以集中討論單一話題,也能引導部屬的思考邏輯,更有信心進行報告。
2.具體稱讚有進步的表現
很多主管埋首於自己的業務當中,往往忽略關心部屬其實是推動組織進步的重要元素。
當主管能夠在每次會報中,具體提出稱讚,像是:「這次的準備比上次還要詳盡,很棒喔!」會比「很好」「不錯」這種抽象的形容詞,來得更有認同感,更能增加部屬的自信。
3.用肯定句鼓勵勇於當責
當部屬犯錯時,最害怕的就是被斥責,一聽到「你連這都不會?」「連這都做不好?」就會更退縮沒有自信,無法冷靜處理問題。若主管能夠先詢問清楚現狀,再以「放心,你一定做得到!」這樣的肯定句,令對方感受到被鼓勵,進而建立「我辦得到」的自信,將對於困境的心態都轉為正面,部屬也會因此更積極除錯,擔當責任。
4.用反問句引導主動思考
很多主管都喜歡部屬自動自發做好事情,但事實上要培養部屬的積極性,得從改掉愛下指令的毛病開始。主管可以提出「活動要開始籌畫了,應該從哪個地方先著手才好?」這樣的反問句,引導部屬動腦思考,讓他對工作產生責任與使命感。
5.用感謝代替理所當然
當工作繁重到非得加班不可的時候,部屬面露難色,主管反而多有斥責「你這樣很難升遷喔。」「會加班也是因為你的工作能力不足吧。」此時即便部屬同意加班,也會心有不甘。要委託部屬多花額外的時間在工作上,最好的方式是清楚的表達感謝之意,並且清楚說明加班理由,才能安撫部屬情緒,並且以身作則,培養部屬領導能力及工作態度。
陳書榕
在日常相處時,主管可以先從以下5種溝通方式開始,不斷地為團隊補充正向能量:
1.一次只問一件事
初入職場的新人難免窮緊張,若主管以連珠砲的方式詢問工作進度,其實很容易讓部屬回答得零零落落、喪失自信,讓雙方的溝通在剛開始就陷入滯礙、造成話題混亂。
沖本留里子認為最好的問話方式應該是:一次只問一個問題,聽完報告後,再明確給予指示,進入下一個階段。這樣的溝通方式可以集中討論單一話題,也能引導部屬的思考邏輯,更有信心進行報告。
2.具體稱讚有進步的表現
很多主管埋首於自己的業務當中,往往忽略關心部屬其實是推動組織進步的重要元素。
當主管能夠在每次會報中,具體提出稱讚,像是:「這次的準備比上次還要詳盡,很棒喔!」會比「很好」「不錯」這種抽象的形容詞,來得更有認同感,更能增加部屬的自信。
3.用肯定句鼓勵勇於當責
當部屬犯錯時,最害怕的就是被斥責,一聽到「你連這都不會?」「連這都做不好?」就會更退縮沒有自信,無法冷靜處理問題。若主管能夠先詢問清楚現狀,再以「放心,你一定做得到!」這樣的肯定句,令對方感受到被鼓勵,進而建立「我辦得到」的自信,將對於困境的心態都轉為正面,部屬也會因此更積極除錯,擔當責任。
4.用反問句引導主動思考
很多主管都喜歡部屬自動自發做好事情,但事實上要培養部屬的積極性,得從改掉愛下指令的毛病開始。主管可以提出「活動要開始籌畫了,應該從哪個地方先著手才好?」這樣的反問句,引導部屬動腦思考,讓他對工作產生責任與使命感。
5.用感謝代替理所當然
當工作繁重到非得加班不可的時候,部屬面露難色,主管反而多有斥責「你這樣很難升遷喔。」「會加班也是因為你的工作能力不足吧。」此時即便部屬同意加班,也會心有不甘。要委託部屬多花額外的時間在工作上,最好的方式是清楚的表達感謝之意,並且清楚說明加班理由,才能安撫部屬情緒,並且以身作則,培養部屬領導能力及工作態度。
「捨的整理術」
謝明彧
不論是辦公桌、居家空間、時間規畫,甚至是30年人生目標,所有的改善,其實都可以只是舉手之勞,那就是先取捨後整理,這套整理魔法不只讓工作與生活煥然一新,更能看見自己人生理想的模樣。
健康改善了,精神就會變好;效率增加了,事業就會走強;思緒清澈了,心情就會愉快;身心靈都提升了,運勢當然也就正向翻轉。而所有的改善,其實都可以只是舉手之勞,那就是「整理」。
根據台灣大學昆蟲系的研究指出,台灣地區住家,室內每公克灰塵中平均隱藏著2000~1萬隻塵蟎,引發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蕁麻疹與異位性皮膚炎等。其實只要把到處堆積的衣物、家飾、書本整理乾淨,就能一舉除去數以百萬計的過敏原。
根據日本調查統計,一般上班族每天在辦公室找東西的時間高達40分鐘,一年約等於浪費173小時在尋找上;如果回到家也是一樣,一年就等於花上兩周在找東西;60年下來,兩年就白白浪費了。只要把辦公桌與居家物品整理好,做到快速取用,你就比別人多兩年的人生可以發揮。
10年來台灣貧窮率從5.1%成長到7.7%,根據主計處2011年報告,老年族群更是陷入貧窮高風險族群,隨著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如何讓自己晚年富足?有句話說,「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日本多摩大學教授告訴你,他如何透過想像未來,訂立年度計畫,從公司小職員轉身成為大學教授,達成30年富足人生。向上提升,就從重新整理你的時間規畫開始。
人的運勢,來自於對環境的整理
正如日本知名風水師李家幽竹在《日經Associe》2007年1月《高速整理術》專題中所說,「人的運勢,就來自於對環境的整理術」。她表示,萬物皆有壽命,新東西有著強大的旺氣,但隨著時間流逝,旺氣逐漸散失,最終成為惡氣之物;所以放任自己在堆滿無用舊雜物的空間中生活,人生的運勢自然會變得低下。李家強調,想要幸運就要懂整理,這正是召喚幸運的最基本動作。
「整理就能改變命運?怎麼可能這麼簡單?」會這樣問,或許是從小大到,爸媽總是要求我們把東西收好,但東西變整齊了,好像也沒變得比較幸運。然而去年大賣百萬本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作者近藤麻里惠,以自己十數年的整理探索經驗,明白指出「因為大家原本以為的整理都做錯了」,大家忙著把身邊的各種用品都收納整齊,以為這就是整理,但「收納根本不可能解決整理的問題。」
這項領悟,來自近藤某次苦惱地環視房間,明明雜誌收在雜誌架上、書本放在彩色箱內、各種小物都用不同尺寸的隔版或小盒定位,各種東西都收納好了,但房間還是不整齊。在絕望中,她試著重新審視那些收納物品,才驚覺裡面其實幾乎都是不需要的東西,「換言之,我做的不是整理,只是物品的填裝作業,把不要的東西蓋上蓋子,裝作沒看見而已」。
整理不是收納整齊,而是學會捨棄
近藤表示,把東西收起來,乍看會誤以為問題好像解決了,但當收納空間填滿,環境又會亂成一團,就必須想辦法再次進行收納……於是陷入「不斷整理但始終整理不好」的惡性循環中。這點,正是許多人對「整理」兩個字的既定印象,也是從小到大一聽到爸媽說「趕快去收房間」就頭大的原因,因為那是永遠的徒勞無功,當然也無法改變自己的運勢。
「整理,首先要從丟東西開始,」近藤表示,沒有先進行取捨的整理,其實等於讓自己生活在倉庫中,只是不時把東西搬來搬去而已,還是徒留一堆晦氣的無用之物。反之透過鑑別需要、剔除無用,一旦一口氣整理完,你便會戲劇性地看見,只留下必要物品的空間,居然可以變得這麼清爽,更重要的是,你將從這一刻起踏入「整理的終點」,不只生活環境再也不會變亂,更能看見自己人生理想的模樣。
這是因為透過捨棄的過程,你已經將所有不需要的東西趕出身邊;換句話說,只有對現在的自己來說,最必要、最適合,仍舊存有價值的物品,才會被留在這個空間中。當一個人不會胡亂堆積物品,也會經常更換必要的物品,空間中自然不會散落任何雜物,根本不需要任何高明的收納技巧,就能維持環境的整潔。如此一來,整理不單簡單到只剩下「用完把東西歸位」而已,零雜物的清爽人生,正蓄勢待發接收更多好運。
從決定留下什麼,察覺人生的理想
這個從「收納」到「捨棄」的整理思維轉變,正是目前日本最主流的「捨的整理術」。這個概念,是由以「斷捨離」一詞獲得日本2010年流行語大賞的《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所帶動。「斷捨離」分別代表「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及「脫離對物品的執著」3件事,藉由不斷捨棄不符合現有需要的物品,找回清爽而真實的人生。
捨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要做好取捨,一個人必須先建立「丟棄的準則」;而這個準則該怎麼決定,完全來自「自己對人生的期望」。山下強調,整理時所要選擇的,其實不是「要丟掉的東西」,而是「要留下的東西」,「但判斷一件物品是否適合當下的我,這件事不了解自己的話根本做不到」。
擁有哪些東西,其實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觀。若看不清哪些東西才是自己需要或追求的,就會在不安與執著中,把東西乾脆都留在身邊以防萬一,於是不知不覺間讓自己在物質或精神上,都被雜物淹沒。而透過丟棄,正是提供自己一個自我診斷的機會。
山下表示,取捨物品時最重要的依據,就是「需要、適合又愉快」,近藤則用「觸摸時會不會有怦然心動的感覺」來形容,透過真心面對自己「擁有一件東西的理由」,看見其中是否隱藏了愚蠢、糊塗或缺點。例如因為愛面子而買了完全不適合自己的衣服、貪戀一瞬間虛榮而買下的包包,如今這些東西都束之高閣,成為不需要、不適合又不愉快的物品了。唯有察覺這些物品背後所隱藏的情緒,才有機會建立正確的取捨之道;而領悟之後,就等於斷絕了某一項執著或不安,進而讓理想的自己逐漸浮現。
從整理物品出發,找回生活掌控權
一旦因此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取捨標準」,不只是對於物品,對於人生中其他有形或無形的事物,也都能做出更果決的判斷。正如《大整理術》作者坂戶健司所說,要善盡整理之功,最先要做的,其實是整理思緒,了解自己對於生活中的每一項投入,到底是認真的想要,還是只是隨便想想,明辨兩者的差異,才能分辨專注在哪些事情上才能實現理想,哪些又是沒有意義的人生虛耗。
然而要理解自己、確認目標,從來就不容易,因此坂戶建議,不妨從最具體明確的物品開始,在取捨之間一步一步了解自己,有了比較明確的想法,再擴及無形的資源,例如對資訊的吸收和對時間的安排。一旦能夠持續進行這些整理工作,必定會對自己理想中未來的樣子日趨明確,進而找到正確的努力之道,減少不必要的冤枉路,早別人一步達到成功。
不論是辦公桌、居家空間、時間規畫,甚至是30年人生目標,所有的改善,其實都可以只是舉手之勞,那就是先取捨後整理,這套整理魔法不只讓工作與生活煥然一新,更能看見自己人生理想的模樣。
健康改善了,精神就會變好;效率增加了,事業就會走強;思緒清澈了,心情就會愉快;身心靈都提升了,運勢當然也就正向翻轉。而所有的改善,其實都可以只是舉手之勞,那就是「整理」。
根據台灣大學昆蟲系的研究指出,台灣地區住家,室內每公克灰塵中平均隱藏著2000~1萬隻塵蟎,引發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蕁麻疹與異位性皮膚炎等。其實只要把到處堆積的衣物、家飾、書本整理乾淨,就能一舉除去數以百萬計的過敏原。
根據日本調查統計,一般上班族每天在辦公室找東西的時間高達40分鐘,一年約等於浪費173小時在尋找上;如果回到家也是一樣,一年就等於花上兩周在找東西;60年下來,兩年就白白浪費了。只要把辦公桌與居家物品整理好,做到快速取用,你就比別人多兩年的人生可以發揮。
10年來台灣貧窮率從5.1%成長到7.7%,根據主計處2011年報告,老年族群更是陷入貧窮高風險族群,隨著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如何讓自己晚年富足?有句話說,「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日本多摩大學教授告訴你,他如何透過想像未來,訂立年度計畫,從公司小職員轉身成為大學教授,達成30年富足人生。向上提升,就從重新整理你的時間規畫開始。
人的運勢,來自於對環境的整理
正如日本知名風水師李家幽竹在《日經Associe》2007年1月《高速整理術》專題中所說,「人的運勢,就來自於對環境的整理術」。她表示,萬物皆有壽命,新東西有著強大的旺氣,但隨著時間流逝,旺氣逐漸散失,最終成為惡氣之物;所以放任自己在堆滿無用舊雜物的空間中生活,人生的運勢自然會變得低下。李家強調,想要幸運就要懂整理,這正是召喚幸運的最基本動作。
「整理就能改變命運?怎麼可能這麼簡單?」會這樣問,或許是從小大到,爸媽總是要求我們把東西收好,但東西變整齊了,好像也沒變得比較幸運。然而去年大賣百萬本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作者近藤麻里惠,以自己十數年的整理探索經驗,明白指出「因為大家原本以為的整理都做錯了」,大家忙著把身邊的各種用品都收納整齊,以為這就是整理,但「收納根本不可能解決整理的問題。」
這項領悟,來自近藤某次苦惱地環視房間,明明雜誌收在雜誌架上、書本放在彩色箱內、各種小物都用不同尺寸的隔版或小盒定位,各種東西都收納好了,但房間還是不整齊。在絕望中,她試著重新審視那些收納物品,才驚覺裡面其實幾乎都是不需要的東西,「換言之,我做的不是整理,只是物品的填裝作業,把不要的東西蓋上蓋子,裝作沒看見而已」。
整理不是收納整齊,而是學會捨棄
近藤表示,把東西收起來,乍看會誤以為問題好像解決了,但當收納空間填滿,環境又會亂成一團,就必須想辦法再次進行收納……於是陷入「不斷整理但始終整理不好」的惡性循環中。這點,正是許多人對「整理」兩個字的既定印象,也是從小到大一聽到爸媽說「趕快去收房間」就頭大的原因,因為那是永遠的徒勞無功,當然也無法改變自己的運勢。
「整理,首先要從丟東西開始,」近藤表示,沒有先進行取捨的整理,其實等於讓自己生活在倉庫中,只是不時把東西搬來搬去而已,還是徒留一堆晦氣的無用之物。反之透過鑑別需要、剔除無用,一旦一口氣整理完,你便會戲劇性地看見,只留下必要物品的空間,居然可以變得這麼清爽,更重要的是,你將從這一刻起踏入「整理的終點」,不只生活環境再也不會變亂,更能看見自己人生理想的模樣。
這是因為透過捨棄的過程,你已經將所有不需要的東西趕出身邊;換句話說,只有對現在的自己來說,最必要、最適合,仍舊存有價值的物品,才會被留在這個空間中。當一個人不會胡亂堆積物品,也會經常更換必要的物品,空間中自然不會散落任何雜物,根本不需要任何高明的收納技巧,就能維持環境的整潔。如此一來,整理不單簡單到只剩下「用完把東西歸位」而已,零雜物的清爽人生,正蓄勢待發接收更多好運。
從決定留下什麼,察覺人生的理想
這個從「收納」到「捨棄」的整理思維轉變,正是目前日本最主流的「捨的整理術」。這個概念,是由以「斷捨離」一詞獲得日本2010年流行語大賞的《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所帶動。「斷捨離」分別代表「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及「脫離對物品的執著」3件事,藉由不斷捨棄不符合現有需要的物品,找回清爽而真實的人生。
捨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要做好取捨,一個人必須先建立「丟棄的準則」;而這個準則該怎麼決定,完全來自「自己對人生的期望」。山下強調,整理時所要選擇的,其實不是「要丟掉的東西」,而是「要留下的東西」,「但判斷一件物品是否適合當下的我,這件事不了解自己的話根本做不到」。
擁有哪些東西,其實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觀。若看不清哪些東西才是自己需要或追求的,就會在不安與執著中,把東西乾脆都留在身邊以防萬一,於是不知不覺間讓自己在物質或精神上,都被雜物淹沒。而透過丟棄,正是提供自己一個自我診斷的機會。
山下表示,取捨物品時最重要的依據,就是「需要、適合又愉快」,近藤則用「觸摸時會不會有怦然心動的感覺」來形容,透過真心面對自己「擁有一件東西的理由」,看見其中是否隱藏了愚蠢、糊塗或缺點。例如因為愛面子而買了完全不適合自己的衣服、貪戀一瞬間虛榮而買下的包包,如今這些東西都束之高閣,成為不需要、不適合又不愉快的物品了。唯有察覺這些物品背後所隱藏的情緒,才有機會建立正確的取捨之道;而領悟之後,就等於斷絕了某一項執著或不安,進而讓理想的自己逐漸浮現。
從整理物品出發,找回生活掌控權
一旦因此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取捨標準」,不只是對於物品,對於人生中其他有形或無形的事物,也都能做出更果決的判斷。正如《大整理術》作者坂戶健司所說,要善盡整理之功,最先要做的,其實是整理思緒,了解自己對於生活中的每一項投入,到底是認真的想要,還是只是隨便想想,明辨兩者的差異,才能分辨專注在哪些事情上才能實現理想,哪些又是沒有意義的人生虛耗。
然而要理解自己、確認目標,從來就不容易,因此坂戶建議,不妨從最具體明確的物品開始,在取捨之間一步一步了解自己,有了比較明確的想法,再擴及無形的資源,例如對資訊的吸收和對時間的安排。一旦能夠持續進行這些整理工作,必定會對自己理想中未來的樣子日趨明確,進而找到正確的努力之道,減少不必要的冤枉路,早別人一步達到成功。
論東西方領導人的追隨力
林文政
箕子的智仁勇和伊尹的合宜進退值得仿效
《論語》中稱微子、箕子、比干3人為商朝的仁義之人,當時商紂王暴虐無道,微子多次勸諫紂王而沒有被採納,便向箕子和比干商量對策,箕子說:「如果有機會治理國家,一旦能國泰民安,即便我死了也無所遺憾;但如果我死了,國家仍無法太平,不如現在退位。」聽了箕子的意見後,微子便辭官逃離殷國。
至於箕子也因無力勸諫紂王,但又不忍心公然背離,於是裝瘋賣傻,遊走街頭。比干則認為主上有過失而不糾正他,不是臣子應有的表現;畏懼而不敢說話,不是勇敢之人;他甚至覺得一旦勸諫而君主不聽,是君主的問題,身為人臣就應盡忠職守。於是他持續犯顏直諫,最終被紂王處死。
以上3人符合魏徵所謂「忠臣」的標準,但依我看來,箕子智仁勇兼顧,可謂上等的忠誠;微子智勇雙全,屬於次等的忠誠;而比干勇氣十足,耿直有餘而仁智不足,可謂下等的忠誠。
在企業中如果遇到才智平庸且不易接受建議的主管,箕子和微子的做法很值得參考。
再看輔助商湯推翻夏桀的伊尹,君主太甲剛即位時昏庸無能,伊尹便設法把太甲流放達3年之久,自行攝政,直到太甲重新學習湯的法令與悔改,才將他恭迎回朝,再度輔佐太甲,並使他成為一位聖君,創造了商朝的第一次中興。
蘇軾稱讚伊尹不但能力卓絕,節操更是天下人的典範。除此之外,歷史上的管仲、咎犯、孫叔敖、鄒忌、張良、范增、諸葛亮,都是順從之臣的代表,「六正」追隨者的典範。
在企業中如果遇到才智平庸但願意接受指正與建議的主管,伊尹的做法進退得宜、利己利國,符合魏徵所謂「良臣」的標準,可以作為現代企業員工的行為典範。
阿諛奉承或疏離的員工都不利組織成長
齊景公與大臣們比賽射箭,齊景公沒有射中箭靶,但大臣們卻齊聲叫好。後來齊景公便向大臣弦章說:「自從我失去宰相晏子後,已有17年沒有人指出我的缺失了,我今天射箭沒中靶,但是那些大臣們卻仍然叫好。」 弦章回說:「這是因為大臣們才智不足,無法看到您的過失;勇氣不足,所以不敢直言進諫。但我聽說,君王喜歡穿什麼、吃什麼,大臣們就跟著穿什麼、吃什麼。如此看來,君王您是不是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話呢?」 這個故事發人深省,如果部屬對主管過度阿諛奉承時,主管可能大多像齊景公一樣不會當面說出感受,但背地裡卻看輕那些大臣們。
因此現代企業的員工不得不注意,如果對才智卓越的主管阿諛奉承或缺乏表現,容易被看輕;而如果對才智一般的主管阿諛奉承或缺乏表現,那便是看輕自己。 隋文帝楊堅的宰相楊素,在爭奪太子之位的鬥爭上,看出文帝和皇后想廢太子楊勇,另立楊廣的心思,便想盡辦法迎合,不斷稱讚楊廣卻詆毀楊勇,隋文帝因而更堅定自己的想法,另立楊廣為太子。
楊素可說是疏離的追隨者,對他想推薦的人(楊廣),就隱惡揚善,他要打擊的人(楊勇),就隱善揚惡,因而讓隋文帝失去用人的準則。
疏離的追隨者是指有憤世嫉俗態度的部屬,他們經常帶著厭倦情緒的負面態度,對於別人的行為和動機都採取不信任的態度,不斷批判公司、主管和其他同仁的缺點,但又不積極提出適當建議或解決辦法。
如果這些部屬遇上的是開明、包容的主管,或許不會有立即風險,但如果遇上不是那麼開明、包容的主管,將陷自己於困境,既不利自己也不利組織。
員工不可或缺的追隨力:積極、績效、謙恭、忠誠與品德
荀子與羅伯特‧凱利(Robert Kelly)在追隨者的分類上,最大的不同在於是否有「務實的追隨者」這個類別,即「權變之臣」,他們同時擁有忠誠、順從、阿諛、疏離4種特性,會根據不同情境採用最有利的方式來面對領導人,以降低風險或度過困境。
以馮道為例,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宰相,總共輔佐4個姓氏13位君主,在古代高度權威的皇權中,馮道身段之柔軟、心思之細密、態度之謹慎,時而順從時而違逆,時而利君時而不利君,無人能出其右,既務實又能通權達變,堪為現代企業人的楷模。《舊五代史》作者薛居正就認為馮道務實、寬恕、濟民、仁德;王安石也稱讚他「能屈身以安人」,行為有如諸佛菩薩。
另外,春秋時代齊國宰相晏子也是一位極具權變特性的臣屬,當國家政治清明時,他會執行合理的命令;相反地,如果國家政治黑暗時,他便會權衡命令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就不執行。在朝廷上,如果君主徵詢他的意見,他會思慮周密、謹慎回話;如果君主沒有問他,他就注意自己的儀態,也不會臉露不耐。晏子因此可以經歷靈公、莊公、景公三代,都能讓齊國名聲顯赫。
從上述的歷史故事中,得到以下啟示:如果一位部屬不被主管欣賞,那可能是因為他不夠積極;一旦積極了卻仍不被欣賞,那可能是因為他沒有績效;有了績效還是不被欣賞,那可能是因為他不夠謙恭;謙恭了依然不被欣賞,那可能是因為他不夠忠誠;忠誠了還是不被青睞,那可能是因為他品德不夠善良。
因此,我認為一位員工最重要的5種追隨力就是積極、績效、謙恭、忠誠與品德,而懂得權變的員工,比較容易將這5種追隨力融會貫通,將部屬的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箕子的智仁勇和伊尹的合宜進退值得仿效
《論語》中稱微子、箕子、比干3人為商朝的仁義之人,當時商紂王暴虐無道,微子多次勸諫紂王而沒有被採納,便向箕子和比干商量對策,箕子說:「如果有機會治理國家,一旦能國泰民安,即便我死了也無所遺憾;但如果我死了,國家仍無法太平,不如現在退位。」聽了箕子的意見後,微子便辭官逃離殷國。
至於箕子也因無力勸諫紂王,但又不忍心公然背離,於是裝瘋賣傻,遊走街頭。比干則認為主上有過失而不糾正他,不是臣子應有的表現;畏懼而不敢說話,不是勇敢之人;他甚至覺得一旦勸諫而君主不聽,是君主的問題,身為人臣就應盡忠職守。於是他持續犯顏直諫,最終被紂王處死。
以上3人符合魏徵所謂「忠臣」的標準,但依我看來,箕子智仁勇兼顧,可謂上等的忠誠;微子智勇雙全,屬於次等的忠誠;而比干勇氣十足,耿直有餘而仁智不足,可謂下等的忠誠。
在企業中如果遇到才智平庸且不易接受建議的主管,箕子和微子的做法很值得參考。
再看輔助商湯推翻夏桀的伊尹,君主太甲剛即位時昏庸無能,伊尹便設法把太甲流放達3年之久,自行攝政,直到太甲重新學習湯的法令與悔改,才將他恭迎回朝,再度輔佐太甲,並使他成為一位聖君,創造了商朝的第一次中興。
蘇軾稱讚伊尹不但能力卓絕,節操更是天下人的典範。除此之外,歷史上的管仲、咎犯、孫叔敖、鄒忌、張良、范增、諸葛亮,都是順從之臣的代表,「六正」追隨者的典範。
在企業中如果遇到才智平庸但願意接受指正與建議的主管,伊尹的做法進退得宜、利己利國,符合魏徵所謂「良臣」的標準,可以作為現代企業員工的行為典範。
阿諛奉承或疏離的員工都不利組織成長
齊景公與大臣們比賽射箭,齊景公沒有射中箭靶,但大臣們卻齊聲叫好。後來齊景公便向大臣弦章說:「自從我失去宰相晏子後,已有17年沒有人指出我的缺失了,我今天射箭沒中靶,但是那些大臣們卻仍然叫好。」 弦章回說:「這是因為大臣們才智不足,無法看到您的過失;勇氣不足,所以不敢直言進諫。但我聽說,君王喜歡穿什麼、吃什麼,大臣們就跟著穿什麼、吃什麼。如此看來,君王您是不是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話呢?」 這個故事發人深省,如果部屬對主管過度阿諛奉承時,主管可能大多像齊景公一樣不會當面說出感受,但背地裡卻看輕那些大臣們。
因此現代企業的員工不得不注意,如果對才智卓越的主管阿諛奉承或缺乏表現,容易被看輕;而如果對才智一般的主管阿諛奉承或缺乏表現,那便是看輕自己。 隋文帝楊堅的宰相楊素,在爭奪太子之位的鬥爭上,看出文帝和皇后想廢太子楊勇,另立楊廣的心思,便想盡辦法迎合,不斷稱讚楊廣卻詆毀楊勇,隋文帝因而更堅定自己的想法,另立楊廣為太子。
楊素可說是疏離的追隨者,對他想推薦的人(楊廣),就隱惡揚善,他要打擊的人(楊勇),就隱善揚惡,因而讓隋文帝失去用人的準則。
疏離的追隨者是指有憤世嫉俗態度的部屬,他們經常帶著厭倦情緒的負面態度,對於別人的行為和動機都採取不信任的態度,不斷批判公司、主管和其他同仁的缺點,但又不積極提出適當建議或解決辦法。
如果這些部屬遇上的是開明、包容的主管,或許不會有立即風險,但如果遇上不是那麼開明、包容的主管,將陷自己於困境,既不利自己也不利組織。
員工不可或缺的追隨力:積極、績效、謙恭、忠誠與品德
荀子與羅伯特‧凱利(Robert Kelly)在追隨者的分類上,最大的不同在於是否有「務實的追隨者」這個類別,即「權變之臣」,他們同時擁有忠誠、順從、阿諛、疏離4種特性,會根據不同情境採用最有利的方式來面對領導人,以降低風險或度過困境。
以馮道為例,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宰相,總共輔佐4個姓氏13位君主,在古代高度權威的皇權中,馮道身段之柔軟、心思之細密、態度之謹慎,時而順從時而違逆,時而利君時而不利君,無人能出其右,既務實又能通權達變,堪為現代企業人的楷模。《舊五代史》作者薛居正就認為馮道務實、寬恕、濟民、仁德;王安石也稱讚他「能屈身以安人」,行為有如諸佛菩薩。
另外,春秋時代齊國宰相晏子也是一位極具權變特性的臣屬,當國家政治清明時,他會執行合理的命令;相反地,如果國家政治黑暗時,他便會權衡命令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就不執行。在朝廷上,如果君主徵詢他的意見,他會思慮周密、謹慎回話;如果君主沒有問他,他就注意自己的儀態,也不會臉露不耐。晏子因此可以經歷靈公、莊公、景公三代,都能讓齊國名聲顯赫。
從上述的歷史故事中,得到以下啟示:如果一位部屬不被主管欣賞,那可能是因為他不夠積極;一旦積極了卻仍不被欣賞,那可能是因為他沒有績效;有了績效還是不被欣賞,那可能是因為他不夠謙恭;謙恭了依然不被欣賞,那可能是因為他不夠忠誠;忠誠了還是不被青睞,那可能是因為他品德不夠善良。
因此,我認為一位員工最重要的5種追隨力就是積極、績效、謙恭、忠誠與品德,而懂得權變的員工,比較容易將這5種追隨力融會貫通,將部屬的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向專家學思考
張良姿
英國發明家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從鋸木廠利用工業用氣旋分離器將木屑吸離的原理,研發出具有高清潔效率的吸塵器。
大部分的人在看見吸塵器和鋸木廠時,很難看出兩者之間的關聯性,但戴森看到了,這當中其實沒有任何神奇魔法,只是戴森知道許多事情成功運作的知識,並且跨領域運用這些知識。
如何培養這樣的思考能力?《向專家學思考》作者雅特‧馬克曼(Art Markman)提出「聰明思考」,用現有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馬克曼提出3個建議,幫助工作者改變思考方式。
1.提升寫摘要的能力: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或是參加完一場會議、與客戶談話之後,花幾分鐘的時間做出摘要,寫下3個重點。寫摘要時,聚焦在未來你需要知道的事情上,而不是記錄待辦事項。
馬克曼強調,學習新的東西一段時間之後,你的摘要應該反映出一種從物件(人)到事件、情境,再到因果關係的轉化。就像學歷史一樣,先找出歷史事件的關鍵人物,接著開始看到許多重要事件,和這些事件發生的日期,然後,就會注意到事件之間的關係,也會開始追溯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
此外,寫摘要也能幫助我們發現自己對知識的模糊概念與不確定性,進而從中一層層查證,彌補知識的缺口。
當我們描述某個事件的因果關係時,其實就是在提出一項自我解釋。我們的摘要不太可能是對自己所學的完整解釋,卻是審視自己對所學知識關聯性理解的大好機會。
2.練習突破思考的僵局:如果在進行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只把解決方法局限在過去曾使用的方法上,就容易出現思考僵局。
馬克曼提出突破思考僵局的方法,首先,必須知道自己在試著解決一個問題時,通常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是喜歡趕快結束思考做出行動?還是總拖到最後1分鐘才肯下決定?
習慣快速做決定的人,要更努力發展新策略,找出更多可能有效的解決方法;而總是想很多卻遲遲無法做決定的人,需要改進策略、檢視解決方法的品質,確定什麼時候該下決定採取其中一個辦法。
3.找出新的解答:想要找到問題的新解答,最好的辦法是改變對問題的描述方式。馬克曼提出4個關鍵步驟:1.寫出對問題的陳述;2.確保問題的陳述明確具體;3.把更多的情境納入思考範圍,擴展對問題的描述;4.平常做好資料蒐集及標籤分類,遇到問題時拿出來閱讀,可能就會找到好方法了。
一旦掌握對問題的描述以及找到解答的步驟,就能隨時靈活運用聰明思考的方法了。
(本文取材自《向專家學思考》,遠流出版。)
英國發明家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從鋸木廠利用工業用氣旋分離器將木屑吸離的原理,研發出具有高清潔效率的吸塵器。
大部分的人在看見吸塵器和鋸木廠時,很難看出兩者之間的關聯性,但戴森看到了,這當中其實沒有任何神奇魔法,只是戴森知道許多事情成功運作的知識,並且跨領域運用這些知識。
如何培養這樣的思考能力?《向專家學思考》作者雅特‧馬克曼(Art Markman)提出「聰明思考」,用現有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馬克曼提出3個建議,幫助工作者改變思考方式。
1.提升寫摘要的能力: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或是參加完一場會議、與客戶談話之後,花幾分鐘的時間做出摘要,寫下3個重點。寫摘要時,聚焦在未來你需要知道的事情上,而不是記錄待辦事項。
馬克曼強調,學習新的東西一段時間之後,你的摘要應該反映出一種從物件(人)到事件、情境,再到因果關係的轉化。就像學歷史一樣,先找出歷史事件的關鍵人物,接著開始看到許多重要事件,和這些事件發生的日期,然後,就會注意到事件之間的關係,也會開始追溯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
此外,寫摘要也能幫助我們發現自己對知識的模糊概念與不確定性,進而從中一層層查證,彌補知識的缺口。
當我們描述某個事件的因果關係時,其實就是在提出一項自我解釋。我們的摘要不太可能是對自己所學的完整解釋,卻是審視自己對所學知識關聯性理解的大好機會。
2.練習突破思考的僵局:如果在進行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只把解決方法局限在過去曾使用的方法上,就容易出現思考僵局。
馬克曼提出突破思考僵局的方法,首先,必須知道自己在試著解決一個問題時,通常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是喜歡趕快結束思考做出行動?還是總拖到最後1分鐘才肯下決定?
習慣快速做決定的人,要更努力發展新策略,找出更多可能有效的解決方法;而總是想很多卻遲遲無法做決定的人,需要改進策略、檢視解決方法的品質,確定什麼時候該下決定採取其中一個辦法。
3.找出新的解答:想要找到問題的新解答,最好的辦法是改變對問題的描述方式。馬克曼提出4個關鍵步驟:1.寫出對問題的陳述;2.確保問題的陳述明確具體;3.把更多的情境納入思考範圍,擴展對問題的描述;4.平常做好資料蒐集及標籤分類,遇到問題時拿出來閱讀,可能就會找到好方法了。
一旦掌握對問題的描述以及找到解答的步驟,就能隨時靈活運用聰明思考的方法了。
(本文取材自《向專家學思考》,遠流出版。)
最難的工作 交給適任的人做
潘俊琳
將最困難的事,交給最優秀的員工去處理,相信是大多數主管都會做的決定,但管理大師史都華.懷俄特(Stuart Wyatt)卻持不同看法。
他認為將最優秀的人才搭配最困難的工作,往往侷限了整個團隊的成就,因為工作難度和回收效益不一定會成正比。
難度較高的工作,不代表事情在完成之後,就可以創造比較大的產值,或產生更大的成就。
懷俄特以他個人的經驗認為,那些難搞的工作,往往和員工投入的精神,以及整體投資表現成反比。
更糟糕的是,將最困難的工作交給最優秀的員工,不但拖累優秀員工應有的表現,還讓他因為個人表現不如自己預期,而產生職業倦怠或懷著怨氣,以至影響工作進度。
優秀員工通常都具有吃苦耐勞的特質,這樣的員工就算已經無法負荷過重的工作,也往往不會訴苦或抱怨,而是將所有壓力一肩扛下,擁有這樣的員工是主管的福氣,但身為主管應該要隨時注意,這些吃苦耐勞的員工,是不是已經開始在不經意間露出疲態。
像是情緒開始失控,挫折忍受度不比以往,工作表現也開始有力不從心的情況,儘管他們口頭不說,主管都應該要幫助他們控制步調,並調整工作,讓他們有休息充電,或暫時喘口氣的餘裕,這樣優秀員工才可能繼續留在公司,成為珍貴的資產。
最困難的工作,如果不交給最優秀的員工,那主管該將工作分派給誰?懷俄特建議,主管在分派艱難任務時,第一個要想到的是,誰能把這個工作做得最好?和誰能在最快完成這件事?
很多主管都有懶惰員工不中用的想法,其實將困難的任務交給平常看似懶惰的員工,他們反而能想到很多節省時間和體力的「開創性」做法,反而比一板一眼的老實人更有效率。
此外,主管也應思考,如果將困難的任務分派給某人,對整體團隊的績效會不會有負面的影響?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要另外考慮他人,畢竟優秀員工應該放在最有效的戰鬥位置,而不是讓他因為艱困的工作纏身,以致影響全體戰績。
將最困難的事,交給最優秀的員工去處理,相信是大多數主管都會做的決定,但管理大師史都華.懷俄特(Stuart Wyatt)卻持不同看法。
他認為將最優秀的人才搭配最困難的工作,往往侷限了整個團隊的成就,因為工作難度和回收效益不一定會成正比。
難度較高的工作,不代表事情在完成之後,就可以創造比較大的產值,或產生更大的成就。
懷俄特以他個人的經驗認為,那些難搞的工作,往往和員工投入的精神,以及整體投資表現成反比。
更糟糕的是,將最困難的工作交給最優秀的員工,不但拖累優秀員工應有的表現,還讓他因為個人表現不如自己預期,而產生職業倦怠或懷著怨氣,以至影響工作進度。
優秀員工通常都具有吃苦耐勞的特質,這樣的員工就算已經無法負荷過重的工作,也往往不會訴苦或抱怨,而是將所有壓力一肩扛下,擁有這樣的員工是主管的福氣,但身為主管應該要隨時注意,這些吃苦耐勞的員工,是不是已經開始在不經意間露出疲態。
像是情緒開始失控,挫折忍受度不比以往,工作表現也開始有力不從心的情況,儘管他們口頭不說,主管都應該要幫助他們控制步調,並調整工作,讓他們有休息充電,或暫時喘口氣的餘裕,這樣優秀員工才可能繼續留在公司,成為珍貴的資產。
最困難的工作,如果不交給最優秀的員工,那主管該將工作分派給誰?懷俄特建議,主管在分派艱難任務時,第一個要想到的是,誰能把這個工作做得最好?和誰能在最快完成這件事?
很多主管都有懶惰員工不中用的想法,其實將困難的任務交給平常看似懶惰的員工,他們反而能想到很多節省時間和體力的「開創性」做法,反而比一板一眼的老實人更有效率。
此外,主管也應思考,如果將困難的任務分派給某人,對整體團隊的績效會不會有負面的影響?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要另外考慮他人,畢竟優秀員工應該放在最有效的戰鬥位置,而不是讓他因為艱困的工作纏身,以致影響全體戰績。
讀書人與賣書人
文化部公布出版產業調查,踢爆堂堂華文出版中心的台灣每人每年只讀兩本書,還不及新加坡的四分之一。台灣人愛出書,卻不愛讀書;這是讀書人的天堂(什麼書都有人出),卻也是出版人的地獄(多數書乏人買)。這才是台灣的真相。
但,台灣出版人可真傻。明知讀者的眼球都黏在網上,還是拚了命出紙本書。一年四萬本的出版量,多年始終不減。愛書人更傻,明知台灣人換手機的頻率大過買書,仍拚了命開書店。
五、六年前,當全世界準備為實體書店的末日倒數計時,文化部的獨立書店第一桶金計畫還沒萌芽,一間間獨立書店已在台灣各角落扎下根。從大都市到小鄉鎮,綻開一朵朵小花。如果文化部調查獨立書店與人口數的比率,台灣的排名肯定名列世界前茅。
這批獨立書店主人,多是生於一九七○、八○年代的年輕人。他們創的業上不了財經雜誌,對GDP沒什麼貢獻,許多人得靠兼職才能勉強撐住書店不倒。看了這些書店的營業額,恐怕郭董又要嘀咕:念這麼多書,幹嘛去開書店?
這些店主不想住豪宅開名車,不想做上一代人眼中的大事業。他們樂意住在老房子裡,為顧客介紹一本好書、煮一杯好咖啡,從容自在地過日子。他們追求的是生活,不是生意;貢獻的是價值,不是價格。如果你家的街角也開了一家獨立書店,如果你對這些讀書人的傻氣有些好奇,走進去瞧瞧吧。
但,台灣出版人可真傻。明知讀者的眼球都黏在網上,還是拚了命出紙本書。一年四萬本的出版量,多年始終不減。愛書人更傻,明知台灣人換手機的頻率大過買書,仍拚了命開書店。
五、六年前,當全世界準備為實體書店的末日倒數計時,文化部的獨立書店第一桶金計畫還沒萌芽,一間間獨立書店已在台灣各角落扎下根。從大都市到小鄉鎮,綻開一朵朵小花。如果文化部調查獨立書店與人口數的比率,台灣的排名肯定名列世界前茅。
這批獨立書店主人,多是生於一九七○、八○年代的年輕人。他們創的業上不了財經雜誌,對GDP沒什麼貢獻,許多人得靠兼職才能勉強撐住書店不倒。看了這些書店的營業額,恐怕郭董又要嘀咕:念這麼多書,幹嘛去開書店?
這些店主不想住豪宅開名車,不想做上一代人眼中的大事業。他們樂意住在老房子裡,為顧客介紹一本好書、煮一杯好咖啡,從容自在地過日子。他們追求的是生活,不是生意;貢獻的是價值,不是價格。如果你家的街角也開了一家獨立書店,如果你對這些讀書人的傻氣有些好奇,走進去瞧瞧吧。
是誰不想活了
許又方
馬英九團隊核心人物賴素如爆出收賄醜聞,檢方向法院聲請羈押,賴在庭上泣訴,如果被押,她「不想活了」。這句話在網路引起的熱議,多位鄉民都不約而同地說:眼下台灣民生疲弊、物價飛漲,很多人失業,生活幾乎無以為繼,但標榜清廉的當朝政客卻一個個貪瀆拿髒錢、一個個交保在外頭逍遙,兩相對照,不想活的應該是升斗小民吧!
鄉民有如此激烈反應,顯示馬總統的施政危機已達頂點。從2008年競逐總統大位伊始,馬團隊大言夸夸的不外乎自詡「廉能」,並不斷疾言抨擊陳水扁政府是「貪腐集團」。
結果執政近五年,不僅政府效能不彰,民生經濟如江河日下,團隊中重要成員更陸續爆出赤裸裸的貪瀆劣行,原本失能的執政再蒙上貪腐陰影,「廉」與「能」同時沉淪,被網路鄉民譏為「新貪腐兼無能集團」,筆者認為馬政府已經與後期的陳水扁一樣了。
賴素如交保給了輿論不小的口實,這對馬政府的形象傷害更大。不少批評認為,賴與廠商間的供詞並不相符,法院令其交保,恐有串證、滅證之虞,擺明了是故意縱放;鄉民甚至語帶譏諷地說,莫非因為賴的「主子」是馬英九,故法官才裁定免押?
如果今天是陳水扁子弟兵,會不會一路押到發監為止?有人則直截了當地說,「法院根本是國民黨開的」。類似這般「司法不公」、「因人設判」的耳語,對施政滿意度持續低迷的馬總統而言,恐怕會成為壓垮其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作者為東華大學華文系
教授兼系主任
馬英九團隊核心人物賴素如爆出收賄醜聞,檢方向法院聲請羈押,賴在庭上泣訴,如果被押,她「不想活了」。這句話在網路引起的熱議,多位鄉民都不約而同地說:眼下台灣民生疲弊、物價飛漲,很多人失業,生活幾乎無以為繼,但標榜清廉的當朝政客卻一個個貪瀆拿髒錢、一個個交保在外頭逍遙,兩相對照,不想活的應該是升斗小民吧!
鄉民有如此激烈反應,顯示馬總統的施政危機已達頂點。從2008年競逐總統大位伊始,馬團隊大言夸夸的不外乎自詡「廉能」,並不斷疾言抨擊陳水扁政府是「貪腐集團」。
結果執政近五年,不僅政府效能不彰,民生經濟如江河日下,團隊中重要成員更陸續爆出赤裸裸的貪瀆劣行,原本失能的執政再蒙上貪腐陰影,「廉」與「能」同時沉淪,被網路鄉民譏為「新貪腐兼無能集團」,筆者認為馬政府已經與後期的陳水扁一樣了。
賴素如交保給了輿論不小的口實,這對馬政府的形象傷害更大。不少批評認為,賴與廠商間的供詞並不相符,法院令其交保,恐有串證、滅證之虞,擺明了是故意縱放;鄉民甚至語帶譏諷地說,莫非因為賴的「主子」是馬英九,故法官才裁定免押?
如果今天是陳水扁子弟兵,會不會一路押到發監為止?有人則直截了當地說,「法院根本是國民黨開的」。類似這般「司法不公」、「因人設判」的耳語,對施政滿意度持續低迷的馬總統而言,恐怕會成為壓垮其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作者為東華大學華文系
教授兼系主任
清廉早就無功可破了
邱炳進
媒體對國民黨黨主席辦公室主任賴素如涉貪,皆以馬英九清廉形象「破功」為題,問題是,馬英九真的清廉嗎?相信很多國人對他早已產生懷疑,如果台灣的司法夠公正,台灣的媒體報導夠平衡,馬英九的「清廉」形象早就應該破功了。
馬英九當台北市長時,吃了數次的富邦魚翅宴,結果規模較大的台北市銀行卻賤賣給較小的富邦銀行,倘若沒有這筆交易,以目前房地產的行情,台北市庫不知道要多了多少個「億」元;馬當台北市長時特別費放入私人口袋,如果不是碰到蔡守訓法官,從宋朝的檔案找理由替他脫罪,還能自認清廉嗎?還有參加兩次總統大選,外面言之鑿鑿,謂有電子大亨捐了多少億的獻金給競選總部,卻未見公開否認,也未列入競選經費申報;二○一二年的總統選舉,國民黨申報的競選經費只有六億多元,誰能夠信?這段期間,每一件國民黨涉貪的官員,傳言都有不等金額流入馬吳競選團隊。
馬英九已擔任了兩任的國民黨黨主席,進入國民黨的大染缸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加上他黨主席任內所出售的「三中」、國發院土地案,也都黑幕重重,還把敢清廉掛嘴邊,的確要有異於常人的勇氣。
一個靠不義之財巧取豪奪,列入民主國家最有錢的政黨,竟大言不慚自認為清廉的政黨,如果國民黨真的是清廉的政黨,太陽早就從西邊升起了。
(作者從事教職)
媒體對國民黨黨主席辦公室主任賴素如涉貪,皆以馬英九清廉形象「破功」為題,問題是,馬英九真的清廉嗎?相信很多國人對他早已產生懷疑,如果台灣的司法夠公正,台灣的媒體報導夠平衡,馬英九的「清廉」形象早就應該破功了。
馬英九當台北市長時,吃了數次的富邦魚翅宴,結果規模較大的台北市銀行卻賤賣給較小的富邦銀行,倘若沒有這筆交易,以目前房地產的行情,台北市庫不知道要多了多少個「億」元;馬當台北市長時特別費放入私人口袋,如果不是碰到蔡守訓法官,從宋朝的檔案找理由替他脫罪,還能自認清廉嗎?還有參加兩次總統大選,外面言之鑿鑿,謂有電子大亨捐了多少億的獻金給競選總部,卻未見公開否認,也未列入競選經費申報;二○一二年的總統選舉,國民黨申報的競選經費只有六億多元,誰能夠信?這段期間,每一件國民黨涉貪的官員,傳言都有不等金額流入馬吳競選團隊。
馬英九已擔任了兩任的國民黨黨主席,進入國民黨的大染缸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加上他黨主席任內所出售的「三中」、國發院土地案,也都黑幕重重,還把敢清廉掛嘴邊,的確要有異於常人的勇氣。
一個靠不義之財巧取豪奪,列入民主國家最有錢的政黨,竟大言不慚自認為清廉的政黨,如果國民黨真的是清廉的政黨,太陽早就從西邊升起了。
(作者從事教職)
反貪腐原來只反別人貪腐
吳俊毅
當初林益世在紅衫軍高喊反貪腐時,他就已經涉嫌收賄了;去年六月賴素如在拒絕幫林益世辯護時,被視為展現了反貪腐的決心,但此時的賴素如可能已收下廠商賄賂,而且兩人收賄的手法還如出一轍;現在在外界看來還真是格外諷刺,整天反貪腐掛嘴上的人,其實最貪腐。
自從二○一二年以後,馬政府曝光的貪污案更加擴大,吳健保、何智輝、許財利加上現在的賴素如等等,真可謂「牽手A台灣」。而在這些A錢的層級中甚至有直達馬英九的心腹,其中如李朝卿與林益世所獲得的贓款,還被直接或間接證明流入馬英九的競選總部。而當貪瀆案情可能會牽扯到馬英九時,檢察總長黃世銘都親自坐鎮攔截案情,以免火燒到馬身上。至於馬總統總是只表達深感痛心並一直強調其「清廉」。
令人費解的是,為何小小一個台灣島,竟然平均每天有超過一件以上的貪污案發生?更奇怪的是,貪官不斷的出現,馬英九竟然還能以「清廉」自居,而且還有一批人認定馬政府「清廉」?就如同爬滿蟑螂的餐廳裡,老闆一直強調自己跟這餐廳很「乾淨」,而顧客也覺得這餐廳很「乾淨」一樣,讓人無法理解。
(作者為博士後研究員)
當初林益世在紅衫軍高喊反貪腐時,他就已經涉嫌收賄了;去年六月賴素如在拒絕幫林益世辯護時,被視為展現了反貪腐的決心,但此時的賴素如可能已收下廠商賄賂,而且兩人收賄的手法還如出一轍;現在在外界看來還真是格外諷刺,整天反貪腐掛嘴上的人,其實最貪腐。
自從二○一二年以後,馬政府曝光的貪污案更加擴大,吳健保、何智輝、許財利加上現在的賴素如等等,真可謂「牽手A台灣」。而在這些A錢的層級中甚至有直達馬英九的心腹,其中如李朝卿與林益世所獲得的贓款,還被直接或間接證明流入馬英九的競選總部。而當貪瀆案情可能會牽扯到馬英九時,檢察總長黃世銘都親自坐鎮攔截案情,以免火燒到馬身上。至於馬總統總是只表達深感痛心並一直強調其「清廉」。
令人費解的是,為何小小一個台灣島,竟然平均每天有超過一件以上的貪污案發生?更奇怪的是,貪官不斷的出現,馬英九竟然還能以「清廉」自居,而且還有一批人認定馬政府「清廉」?就如同爬滿蟑螂的餐廳裡,老闆一直強調自己跟這餐廳很「乾淨」,而顧客也覺得這餐廳很「乾淨」一樣,讓人無法理解。
(作者為博士後研究員)
閱讀貧困化,文化蒼白症
政府天天「書香社會」,從文建會、文化部,天天喊「文化」,結果呢?生活在台灣的人,每人每年平均閱讀二本書(或購買二本書)。與世界各國民眾相較,瞠乎其後。文化生活志向未能形成,雖有表面的經濟繁榮,無法成為進步國家。
不管從知識論,或從教養論,閱讀都是不可缺的條件。閱讀,以開啟心智,文明國家或文明社會不是這樣形成的嗎?「文化生活志向」受到進步國家的重視,不是沒有理由的。
台灣從戰前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統治到戰後六十多年的國民黨中國殖民統治,從日本化而國民黨中國化。語文斷裂、政治變遷,書寫與閱讀受到的影響最大。
戒嚴時期的政治公害,解嚴以後的商業公害,形成嚴重的文化病理。書寫、出版(印刷、發行)、閱讀的文學社會構造莫不受到扭曲與破壞。「書香社會」說說而已,「文化」喊喊罷了,這就是我們這個不像國家的「國家」的問題。
購書閱讀是閱讀者與書店或其他流通管道的關係,書店因而藏著愛書人的夢。養成閱讀這種文化教養的人們,因為對書的愛情,會逛書店,尋找所愛;借書閱讀是閱讀者與圖書館的關係,無須購買,而是借閱,可以說是公共福利。
一九八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布洛斯基(J. Brodsky 1940-1998)說「圖書館比軍隊重要;帝國是靠語言的力量而非軍隊維繫的。」大哉斯言。在蘇聯革命後的貧困與專制社會成長的這位非學院孕育詩人,圖書館對他的意義何等重大!
台灣有許多鄉鎮沒有真正的書店,台灣的公共圖書館以壓低價格的採購法殺「書」取「本」;而政府的文化部門坐令事態嚴重化,只會用鈔票燃燒虛浮的黨國「夢想」。
進步的國家,圖書館進書考量大量重複閱讀因素,書價加乘購置,台灣的作法反其道而行之。鄰國日本,每年都有圖書館協會推薦圖書館購書書單。台灣呢?文化建設的虛情假意應該徹底反省了吧?
(作者李敏勇,詩人)
禁得起考驗 ?令人噁心的話,請他別再說了
馬英九又道歉了,說是為他的辦公室主任賴素如涉貪向黨員和國人道歉。馬英九向國人道歉是應該的,因為國民黨官員吃銅吃鐵,敗壞天良,向黨員道歉就不必了,國民黨執政和黑金勾結是有歷史背景的,靠黑金支撐政權,更是有淵源的,馬英九就算道歉一萬次,也改變不了黑金政權的本質。
李朝卿、賴素如、林益世等馬的愛將相繼涉貪、前仆後繼,像極了黨國為了執政不擇手段,馬英九應該頒給他們獎章才對;更何況哪一位不是馬牽著他們的手,向選民騙選票,才能步步高陞。現在馬來質疑他們為什麼「要貪」,真是荒謬!
馬英九如果真心道歉,那麼就把林益世案更高階層的人揪出來,移送偵辦,否則「不管什麼層級都辦到底」這麼令人噁心的話,請他別再說了。
馬英九如果真的反貪,請他立刻叫李朝卿辭去南投縣長職務。這種連「救災款」、「救命錢」都要的無恥縣長,難道還有臉繼續當他的縣太爺?若不能叫李朝卿辭職,就請馬別再朗讀他痛心震驚的祈禱文了。
馬英九如果整飭貪污,請他勸告他的前辦公室主任,叫賴素如辭去台北市議員的職務,「貪污犯」繼續服務選民,太丟他馬老闆的臉了。
賴素如、林益世等人涉貪,只是浮出檯面的,像鴨子划水還潛藏在政府和議會裡頭的,不勝枚舉。如果不儘快政黨輪替,馬英九會很快再次道歉,因為已經貪、正在貪、想要貪的官員和政客還很多,抓不勝抓,馬英九的黨國團隊在這方面,絕對「禁得起考驗」。
清廉其外 敗絮其中
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辦公室主任賴素如遭台北地檢署依貪污罪聲押,但台北地院法官諭令一百二十萬元交保,檢方則提即時抗告,隨獲高院撤銷裁定,發回更裁。賴素如涉貪,緊隨同黨籍的南投縣長李朝卿涉貪,以二千萬元交保申請復職縣長之後,再加上去年的前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涉貪,馬英九總統的「清廉」招牌已然摔得粉碎,無法像泳褲、球鞋、被單那樣縫縫補補了。
昨天,馬英九為此公開道歉,但馬英九表示道歉的場合,竟然是在忠烈祠的中樞紀念革命先烈暨春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後。身為國家元首、三軍統帥,在忠烈祠的嚴肅場所,卻黨政不分為所屬政黨高層的貪腐道歉,這不是對入祀忠烈祠者的大不敬嗎?馬英九不是應該在黨主席辦公室,正式為身兼中常委、主席辦公室主任的賴素如涉貪道歉嗎?難道,場所錯置是為了淡化國民黨的貪腐已「向上沉淪」到腦神經中樞了嗎?
林益世受馬英九一路提拔,坐上行政院秘書長,如此「青年才俊」,跟著馬英九高喊「清廉」,結果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原來他在「紅衫軍反貪腐」期間便已經「淪陷」。李朝卿在選舉時,馬英九一路保證,結果連災民的救命錢也污,現在交保申請復職,馬政府似乎有意「依法同意」。賴素如曾為林益世的辯護律師,平常也是伶牙俐齒、大義凜然,高喊「反貪腐」不落人後,但她不僅也「淪陷」了,連當林益世的辯護律師期間也在污。對國民黨人,「清廉」與「貪腐」,竟可以辯證統合起來!
從林益世、賴素如到馬英九,總是把「前朝」跟「貪腐」劃上等號,把「本朝」當作「清廉」的世界最佳典範。那些人平時喊「清廉」時,其口氣、表情、肢體動作都讓人感覺,不相信他們的話的人自己操守有問題,因為他們演得太有專業演員的水準了。一直要到惡形惡狀全都露,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林益世、賴素如等根本是半夜走路吹哨子壯膽而已。馬英九本人的情形如何?或許尚難定論,但他貼身的林益世、賴素如等都證明言行不一了,馬英九會永遠禁得起嚴格的檢驗嗎?
馬英九的「清廉」,已被國民黨尤其是馬家軍塑造成神話,包括泳褲、球鞋、被單等補了又補,極其節儉之能事,所以月領四十七萬元,月存四十八萬元;而且,馬家千金的低調婚事,也被拿來影射前朝的世紀婚禮。可是,幫他塑造神話的人,一個接一個證明污得很厲害。於是大家不禁納悶,神話的主角是不是也值得質疑?特別是三中交易案等,如果司法以辦「前朝」的雷霆萬鈞來比照辦理,馬英九的操守是否完全站得住腳,似乎也很難說。
一個習於「污錢」的人,卻經常標榜「清廉」,乃是一種心理問題,甚至可謂是一種變態心理。也許,把「清廉」喊得愈大聲,會讓他們對自己的「貪腐」行為,減低罪惡感,類似懺悔儀式。話說回來,在馬英九的英明領導之下,貪污腐敗快速腐蝕「清廉」的招牌,連行政院秘書長、黨主席辦公室主任都「污錢」了,那就不僅是心理層面的問題,而是權力結構出了大問題!馬英九權力一把抓,民調僅剩十三趴也不容挑戰,國民黨、行政院、立法院都唯命是從,這樣的結構不啻是腐化的溫床!
馬英九在國民黨內橫著走,民調愈低愈早宣布三連任主席,萬山不許一溪奔。對外,所謂的「完全執政、完全負責」,不僅淪為「完全不負責」,甚且「完全不受監督」。憑仗立法院絕對優勢,黨主席又完全操控黨籍立委,立法院乃徹底喪失監督功能;至於人民對重大政策不滿,連最起碼的公投權利,也遭馬英九活生生剝奪。「絕對的權力,絕對會造成腐化」,此乃千古不變的定律。馬英九的親信一一沉淪,且層級愈來愈高,堪稱「向上沉淪」。如果這次又是道歉了事,風頭過後故態復萌,那麼,馬英九本人淪為腐化定律的俘虜,也就指日可待了。
湖上煙波
方秋停
尋一條溪,為歲月追溯可親源頭;向一面湖,讓心靈留有觀照的空間。
抵達明德水庫時雨已停歇,地上一灘灘積水,天微冷,水氣瀰漫,視線濛濛著……,放眼望,整面湖自堤岸延往山嶺起伏的地平線,煙波繚繞,幾隻白鷺鷥隨興飛起,為水岸點畫靈動的曲線。湖水盈滿,澤潤一雙雙經過的眼眸,清寂瀲灩,美景幽然存在著。
水氣化霧凝雨,湖面提供細膩的舞台,白煙染翠,山林疊嶂,走近其中,似聞雲嵐騰飛,一遍遍傳誦接寫湖上故事──那些年獅潭溪向西彎折,切穿八角棟山形成峽谷濬深的溪流,土壩築成,匯集八卦力山脈西坡及附近諸水,停滀成這水庫大澤……。湖水映照岸邊,林蔭環抱,榮枯景觀相連一起。
木棧道於水霧中鋪往島上,踩著顛搖腳步行至吊橋中央,想像前人經過的氣力與姿態。往前踏上日新島,驀地遇見銀杏與芒果樹挺立一身仙風道骨,相思豆莢也在冷風中含藏一顆顆赤誠。永春宮面湖,關帝爺堅守著正義,伯公則環繞周圍,連袂守護這一片山水與田園。三合院半掩著門,百年龍眼與荔枝樹以蒼勁身姿,證明在地人胼手胝足的史實。雞鴨鵝圈圍路邊,延續從前的腔調和嗓音,老茶樹含吐新葉,沉積亙古的綠意與甘醇。
眼前景致渾然,楊柳帶領遊湖腳步向前行,魯冰花縈繞串串的記憶歌聲,歲末寒冬,湖水褪去一切妝扮,以最素樸的容貌見人。咸豐草匿藏身影,只於人不留意時現形;凹凸不平的山棕葉,書寫記錄著賽夏族的矮靈傳說;青剛栗則跌躺路邊,於人彎腰拾起之際,轉繞起通連古早的童年笑語。水霧仍然,自任何角度望出,只覺一派清新,欲出陽光藏匿雲裡,時間已無差異,一根根細竿垂釣岸邊,塵念甩出,悠閒隨波輕點。
農田汲飲湖水,蔬果、秧苗一分分茁長,魚游水中,與人共享同一水源。明湖水漾,「蘇堤」飄送淡淡的桂花香,來時湖在右方,返時水面隨岸彎轉,煙波山嵐裊裊林間,空靈之氣自眼眸傳至心裡面。山中人指著前方攔沙壩,訴說近來湖底泥沙淤積,為養護純淨水源,人力必須持續介入,時時用心清除雜物。人與自然相互存依,無聲默契四面轉繞……
天暖後,魯冰花將於岸邊開出另一片水藍,青綠色葉似如手心一瓣瓣開展,湖水靜靜承載,水霧穿飛,岸邊傳承人對天地的淳樸信仰。
天色亮開,群山甦醒,樹影自岸邊行往湖面,白鷺鷥展翅,一幅清朗畫面呈現眼前……
一條溪,流往清淨河谷;一面湖,映照出澄澈的心靈。
尋一條溪,為歲月追溯可親源頭;向一面湖,讓心靈留有觀照的空間。
抵達明德水庫時雨已停歇,地上一灘灘積水,天微冷,水氣瀰漫,視線濛濛著……,放眼望,整面湖自堤岸延往山嶺起伏的地平線,煙波繚繞,幾隻白鷺鷥隨興飛起,為水岸點畫靈動的曲線。湖水盈滿,澤潤一雙雙經過的眼眸,清寂瀲灩,美景幽然存在著。
水氣化霧凝雨,湖面提供細膩的舞台,白煙染翠,山林疊嶂,走近其中,似聞雲嵐騰飛,一遍遍傳誦接寫湖上故事──那些年獅潭溪向西彎折,切穿八角棟山形成峽谷濬深的溪流,土壩築成,匯集八卦力山脈西坡及附近諸水,停滀成這水庫大澤……。湖水映照岸邊,林蔭環抱,榮枯景觀相連一起。
木棧道於水霧中鋪往島上,踩著顛搖腳步行至吊橋中央,想像前人經過的氣力與姿態。往前踏上日新島,驀地遇見銀杏與芒果樹挺立一身仙風道骨,相思豆莢也在冷風中含藏一顆顆赤誠。永春宮面湖,關帝爺堅守著正義,伯公則環繞周圍,連袂守護這一片山水與田園。三合院半掩著門,百年龍眼與荔枝樹以蒼勁身姿,證明在地人胼手胝足的史實。雞鴨鵝圈圍路邊,延續從前的腔調和嗓音,老茶樹含吐新葉,沉積亙古的綠意與甘醇。
眼前景致渾然,楊柳帶領遊湖腳步向前行,魯冰花縈繞串串的記憶歌聲,歲末寒冬,湖水褪去一切妝扮,以最素樸的容貌見人。咸豐草匿藏身影,只於人不留意時現形;凹凸不平的山棕葉,書寫記錄著賽夏族的矮靈傳說;青剛栗則跌躺路邊,於人彎腰拾起之際,轉繞起通連古早的童年笑語。水霧仍然,自任何角度望出,只覺一派清新,欲出陽光藏匿雲裡,時間已無差異,一根根細竿垂釣岸邊,塵念甩出,悠閒隨波輕點。
農田汲飲湖水,蔬果、秧苗一分分茁長,魚游水中,與人共享同一水源。明湖水漾,「蘇堤」飄送淡淡的桂花香,來時湖在右方,返時水面隨岸彎轉,煙波山嵐裊裊林間,空靈之氣自眼眸傳至心裡面。山中人指著前方攔沙壩,訴說近來湖底泥沙淤積,為養護純淨水源,人力必須持續介入,時時用心清除雜物。人與自然相互存依,無聲默契四面轉繞……
天暖後,魯冰花將於岸邊開出另一片水藍,青綠色葉似如手心一瓣瓣開展,湖水靜靜承載,水霧穿飛,岸邊傳承人對天地的淳樸信仰。
天色亮開,群山甦醒,樹影自岸邊行往湖面,白鷺鷥展翅,一幅清朗畫面呈現眼前……
一條溪,流往清淨河谷;一面湖,映照出澄澈的心靈。
Allen Chen 懷想錄: 只有接受殘缺,才能圓滿
Allen Chen 懷想錄: 只有接受殘缺,才能圓滿: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聖,師父拿出一條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聖河,並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聖殿,放在聖桌上供養,並朝拜它。」 弟子朝聖走過許多聖河、聖殿,並依照師父的指示和教導去做。 回來以後,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叫他們把苦...
Allen Chen 懷想錄: 村上春樹名言
Allen Chen 懷想錄: 村上春樹名言: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 迷失的人迷失了 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他想把胸中的感念告訴對方:我們的心不是石頭。石頭也遲早會粉身碎骨,面目全非。但心不會崩毀。對於那種無形的東西—無論善還是惡—我們完全可以互相傳達 。 追求得到之日...
3/29/2013
「只要有欲望,我就有生存的理由,滿足視同死亡。」
「只要有欲望,我就有生存的理由,滿足視同死亡。」
– 蕭伯納 (劇作家)
喬治‧蕭伯納 (1856-1950) 是愛爾蘭人,他在 1925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賣花女》在 1935 改拍為電影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他也是倫敦大學的倫敦經濟學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創辦人之一。
– 蕭伯納 (劇作家)
喬治‧蕭伯納 (1856-1950) 是愛爾蘭人,他在 1925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賣花女》在 1935 改拍為電影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他也是倫敦大學的倫敦經濟學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創辦人之一。
中國食品安全為何沒有底線?
紐約時報
黃延中 2012年08月21日
中國國家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在四月份詳細報道了16家公司的果脯生產過程。相比之下,一個世紀之前,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在《屠場》(The Jungle)一書中描述的大規模肉類加工方法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他們在四周布滿垃圾的池子里腌制腐爛的桃子,加入焦亞硫酸鈉使水果看上去新鮮,還在其中摻雜了對人體肝臟和腎臟有害的漂白劑和添加劑。包裝成袋的果脯被送往各大品牌商店,但這些包裝袋並不幹凈,之前都用來裝過動物飼料。
不斷增加的中國食品安全黑名單中又增添了一項——有毒果脯。黑名單中最有名的就是摻雜了三聚氰胺的嬰兒奶粉,還有添加違禁瘦肉精的肉類產品、鎘含量超標的大米、用墨水和石蠟製造的麵條、用熒光粉漂白過的蘑菇以及地溝油。2011年,《中國食品衛生雜誌》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估計,中國每年有超過9400萬人因食用攜帶病菌的食物而患病,每年大約有8500人因此喪生。
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凸顯了該國商業道德的瓦解,以及政府監管未能跟上市場經濟不斷擴張的步伐。而過度關注政府監管不力也說明,公民道德解體這個更嚴重的問題沒有得到重視。
隨着大眾的不滿愈加強烈,中國政府頒佈了《食品安全法》。該法於2009年6月起生效,禁止使用非法添加劑,並在廣義上為加強從“農田到餐桌”各個環節的監管提供了法律基礎。2010年三位副總理和十幾位部長級官員組成了一個國家委員會。今年,中央政府要求省級官員“加大對食品安全類犯罪的懲罰力度”。
但政策的執行卻受到效率低下和腐敗問題困擾。中國的機構能力並不發達,公民社會依然薄弱,所以監管目標的實現經常依靠行政命令。而《食品安全法》的頒佈,以及最近幾次行政重組,又使得中國的食品工業監管能力進一步分散。
衛生部現在負責協調食品安全問題,但是,其他三個政府部門則分別負責監督食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三個環節。這不僅使信息分享和部門協作更加複雜化,還為官員互相推卸責任創造了條件。
管理上的失敗凸顯了道德約束在管理商業活動中的重要性。但也正是因為道德的淪喪,才使食品安全問題在中國如此令人擔憂。
縱觀歷史,儒家思想和共產主義這兩種國家意識形態可以對商業活動構成約束。傳統的中國社會承認人對財富的渴望,但同時也提出警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後來,毛澤東政權時代提倡為集體利益犧牲個人自身的利益,這也是人們行為的道德約束。
文化大革命期間對儒家思想的破壞,以及後來的改革造成共產主義的名存實亡,導致中國出現了信仰真空。這個真空很快就被物質主義所填充。
在西方社會,雖然物質主義也很普遍,但宗教觀念、發達的監管機制,再加上法治,共同定義了西方的商業行為準則。在中國,資本主義復興的動力,幾乎純粹是對財富的追求。鄧小平曾經說過,“致富光榮。”
現在,對物質利益的一心追求正衝擊着中國的道德底線。去年10月,對將近2.3萬名成年人進行的一次全國性的網絡調查顯示,大約82%的人同意,在過去10年中,中國的道德水準大幅度下滑。超過40%的人認為,道德滑坡源於人們對金錢的崇拜(35%的人將這種現象歸咎於發展過程所帶來的問題,以及法律制約的缺失)。然而,有超過一半的人表示,他們並不認為遵守道德準則是獲取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
普通人只能盡量自己去關注食品安全的問題。農民只信任自己種出來的東西。一位北京的士司機曾跟我說,他避免去小雜貨店買東西。但是,大型購物中心裡出售的食品也未必安全:國家體育總局不允許運動員們食用官方訓練機構之外的肉製品。早在2008年,政府就設立了多個食品特供中心,以確保精英階層能食用到有機食品。
溫家寶總理說,食品安全事件是中國社會“誠信缺失、道德滑坡”的表現,還說,“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
但是,人們好像對他提高商業道德準則的呼籲充耳不聞。中國的精英階層本身也不完全承認這個問題。今年四月,共產黨喉舌《求是》雜誌中發表了一篇文章,否認存在系統性的道德倒退。這也許並不令人吃驚,因為很多官員和執法人員自己就是道德滑坡的製造者。
的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準則,但是任何正常運轉的社會都需要一個基本的道德規範。人們只能希望,在中國最近大量的醜聞事件之後——食品安全事件、薄熙來妻子被指控涉嫌謀殺、前任鐵道部部長劉志軍貪污腐敗——具有改革意識的領導人將會動員起足夠的政治資本,來推行根本性的變革,建造一個道德水準更高的社會。
黃延中是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全球健康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 懷特海德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Whitehead School of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副教授。
黃延中 2012年08月21日
中國國家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在四月份詳細報道了16家公司的果脯生產過程。相比之下,一個世紀之前,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在《屠場》(The Jungle)一書中描述的大規模肉類加工方法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他們在四周布滿垃圾的池子里腌制腐爛的桃子,加入焦亞硫酸鈉使水果看上去新鮮,還在其中摻雜了對人體肝臟和腎臟有害的漂白劑和添加劑。包裝成袋的果脯被送往各大品牌商店,但這些包裝袋並不幹凈,之前都用來裝過動物飼料。
不斷增加的中國食品安全黑名單中又增添了一項——有毒果脯。黑名單中最有名的就是摻雜了三聚氰胺的嬰兒奶粉,還有添加違禁瘦肉精的肉類產品、鎘含量超標的大米、用墨水和石蠟製造的麵條、用熒光粉漂白過的蘑菇以及地溝油。2011年,《中國食品衛生雜誌》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估計,中國每年有超過9400萬人因食用攜帶病菌的食物而患病,每年大約有8500人因此喪生。
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凸顯了該國商業道德的瓦解,以及政府監管未能跟上市場經濟不斷擴張的步伐。而過度關注政府監管不力也說明,公民道德解體這個更嚴重的問題沒有得到重視。
隨着大眾的不滿愈加強烈,中國政府頒佈了《食品安全法》。該法於2009年6月起生效,禁止使用非法添加劑,並在廣義上為加強從“農田到餐桌”各個環節的監管提供了法律基礎。2010年三位副總理和十幾位部長級官員組成了一個國家委員會。今年,中央政府要求省級官員“加大對食品安全類犯罪的懲罰力度”。
但政策的執行卻受到效率低下和腐敗問題困擾。中國的機構能力並不發達,公民社會依然薄弱,所以監管目標的實現經常依靠行政命令。而《食品安全法》的頒佈,以及最近幾次行政重組,又使得中國的食品工業監管能力進一步分散。
衛生部現在負責協調食品安全問題,但是,其他三個政府部門則分別負責監督食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三個環節。這不僅使信息分享和部門協作更加複雜化,還為官員互相推卸責任創造了條件。
管理上的失敗凸顯了道德約束在管理商業活動中的重要性。但也正是因為道德的淪喪,才使食品安全問題在中國如此令人擔憂。
縱觀歷史,儒家思想和共產主義這兩種國家意識形態可以對商業活動構成約束。傳統的中國社會承認人對財富的渴望,但同時也提出警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後來,毛澤東政權時代提倡為集體利益犧牲個人自身的利益,這也是人們行為的道德約束。
文化大革命期間對儒家思想的破壞,以及後來的改革造成共產主義的名存實亡,導致中國出現了信仰真空。這個真空很快就被物質主義所填充。
在西方社會,雖然物質主義也很普遍,但宗教觀念、發達的監管機制,再加上法治,共同定義了西方的商業行為準則。在中國,資本主義復興的動力,幾乎純粹是對財富的追求。鄧小平曾經說過,“致富光榮。”
現在,對物質利益的一心追求正衝擊着中國的道德底線。去年10月,對將近2.3萬名成年人進行的一次全國性的網絡調查顯示,大約82%的人同意,在過去10年中,中國的道德水準大幅度下滑。超過40%的人認為,道德滑坡源於人們對金錢的崇拜(35%的人將這種現象歸咎於發展過程所帶來的問題,以及法律制約的缺失)。然而,有超過一半的人表示,他們並不認為遵守道德準則是獲取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
普通人只能盡量自己去關注食品安全的問題。農民只信任自己種出來的東西。一位北京的士司機曾跟我說,他避免去小雜貨店買東西。但是,大型購物中心裡出售的食品也未必安全:國家體育總局不允許運動員們食用官方訓練機構之外的肉製品。早在2008年,政府就設立了多個食品特供中心,以確保精英階層能食用到有機食品。
溫家寶總理說,食品安全事件是中國社會“誠信缺失、道德滑坡”的表現,還說,“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
但是,人們好像對他提高商業道德準則的呼籲充耳不聞。中國的精英階層本身也不完全承認這個問題。今年四月,共產黨喉舌《求是》雜誌中發表了一篇文章,否認存在系統性的道德倒退。這也許並不令人吃驚,因為很多官員和執法人員自己就是道德滑坡的製造者。
的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準則,但是任何正常運轉的社會都需要一個基本的道德規範。人們只能希望,在中國最近大量的醜聞事件之後——食品安全事件、薄熙來妻子被指控涉嫌謀殺、前任鐵道部部長劉志軍貪污腐敗——具有改革意識的領導人將會動員起足夠的政治資本,來推行根本性的變革,建造一個道德水準更高的社會。
黃延中是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全球健康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 懷特海德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Whitehead School of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副教授。
「一個未經檢視的人生不值得生活。」
「一個未經檢視的人生不值得生活。」
– 蘇格拉底 (古希臘哲學家)
蘇格拉底 (469 BC–399 BC) 為西方哲學奠基者之一,對西方的道德觀念、邏輯學、辯駁論證、及找尋真理之道皆有深遠的影響。
– 蘇格拉底 (古希臘哲學家)
蘇格拉底 (469 BC–399 BC) 為西方哲學奠基者之一,對西方的道德觀念、邏輯學、辯駁論證、及找尋真理之道皆有深遠的影響。
Allen Chen 懷想錄: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Allen Chen 懷想錄: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海明威著,陳夏民編譯,逗點文創出版 用字簡潔,大量對話,降低對事物的判斷或描述,使讀者自行體會未被說出的部分——美國小說家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堅信「冰山理論」,作品也服膺此一美學,因此,由譯者陳夏民所編的這本短篇小說傑作選,...
Allen Chen 懷想錄: 在一個農藥危害有增無減的時代
Allen Chen 懷想錄: 在一個農藥危害有增無減的時代: 紐約時報 馬克·比特曼 我們太健忘了。 50年前,《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出版後,我們(科學家、環境及健康倡導人士、觀鳥者以及民眾)設法限制了農藥的使用以及我們接觸農藥的幾率,結果卻只看到農藥的使用不斷增加,已經達到美國農業生產有史以來的最高用量。 而且威脅比...
橙劑公司攜轉基因重返越南
紐約時報
Lien Hoang
胡志明市—現在是清晨5點,街道上已經變得熙熙攘攘了。人們知道,露天市場的最佳購物時間是黎明之前。他們也知道要買那些當地種植的新鮮脆嫩的蔬菜,而不是中國種植的那些,因為中國經常濫用危險的殺蟲劑。
或許他們很快就會開始詢問他們的馬鈴薯和大豆是否經過基因改造。越南政府不僅在考慮放寬目前對轉基因生物的限制,還希望能在2020年時,把全國多達三分之一的耕地都種上轉基因農作物。
這種做法有些急功近利。雖然越南官員對如何養活一個擁有9000萬人口的國家的擔心很合理,但政策變化的基礎是那些將從轉基因生物銷售中獲利的人提供的單方面信息,根本沒有考慮對消費者的保護。
此外,即將把生物技術引進越南的化學公司孟山都(Monsanto)正是在40年前的戰爭中把橙劑(Agent Orange)帶到越南的公司。
支持者說,經過基因改造的種子之所以產量更高,部分是因為它們可以抵禦蟲害、除草劑和乾旱。反對者說,所謂的高產量根本是無稽之談,並提醒人們不能過分依賴採用單一作物的農業,而且這還會給環境和消費者造成損害。
這種利弊應該由一個國家自己來衡量。但是越南很少討論這個問題,雖然該國很善於就公共服務事務進行宣傳。當政界人士希望摩托車司機能佩戴頭盔,或者讓青少年遠離毒品時,他們就會在街上貼滿蘇聯風格的海報,並在報紙上發表大量社論。
總部設在艾奧瓦州的負責任科技協會(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Technology)的主任傑弗里·史密斯(Jeffrey Smith)告訴我,他2011年在河內見到的政府官員似乎對轉基因生物的危險性感到擔憂,並對有些同僚漠視這種擔心的態度感到困擾。他說,與他談話的人擔心一些政府成員“基本上在對孟山都唯命是從”,並對轉基因食品“可能會損害經濟和食品主權”的信息充耳不聞。
必然有些領導人會對轉基因生物表現出麻痹大意的態度。在今年早些時候的一次會議中,越南某大學生物技術學院的院長就直接否定了人們對健康的擔心。“1992年,我在歐洲不小心拿到了轉基因豆漿,並飲用了它,”吳春平(Ngo Xuan Binh)說,“我到現在還沒有出任何問題。”
當然,科學家可能還需要幾十年才能測算出轉基因食品對健康的影響(如果有影響的話)。但是,這更說明,政府同時應該向人們透露所有信息,讓他們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有些國家要求食品公司對轉基因產品進行說明,這樣消費者就能自行決定是否要購買這種產品。作為一名加州人,我在去年11月的選舉中投了一張缺席選票,支持我所在的州要求商家貼上此類標籤。
不過,這在越南行不通,超市仍然屬於新興事物,而且70%的越南人都生活在農村,那裡的人都在露天市場購物。但官方可以通過開展公共活動來喚醒人們的意識。
多數人都不知道化學公司可能很快就會在他們的食物上動手腳。據報道,孟山都已經得到越南政府許可,將對轉基因玉米對周圍動植物的影響進行測試。公司否認了這一說法。
美國老兵查克·瑟西(Chuck Searcy)花費了數年在越南清理地雷、化學污染物等戰爭遺留物。他在提到孟山都的基因工程時說,“和許多見識過橙劑的越戰老兵一樣,我不信任這家公司。”
據信,戰爭中所使用的橙劑引發了很多健康問題,而孟山都在很大程度上把這些問題的處理留給了越南政府。在這種落葉劑的300萬名受害者中,只有少數一些人把孟山都告上了法庭。
該公司在胡志明市的一座時髦高層建築物里有一間靜謐的小辦公室,這裡的牆上掛着綠色玉米桿的巨幅照片,我在參觀完這個辦公室之後,收到了該公司一名代表的電子郵件。郵件說,“當然,如果越南政府近期能完成相關管理框架的構建,我們對把經過生物技術改造的種子介紹給越南種植者的機會是感興趣的。”值得讚揚的是,孟山都把支持者和批評者對轉基因作物的看法都發給了我。
儘管如此,我仍然對這家公司心存疑慮。它曾通過賄賂一名印度尼西亞官員來阻止對其轉基因棉花的環境影響進行研究;並曾控告一些農民,只因為孟山都的種子偶然落入他們的農田,並在那裡生長;該公司還促使我投票支持的加州產品標識議案遭到否決。因此,越南的監管者也應該提高警惕。
黃蓮(Lien Hoang,音譯)是一位關注東南亞問題的作者。
Lien Hoang
胡志明市—現在是清晨5點,街道上已經變得熙熙攘攘了。人們知道,露天市場的最佳購物時間是黎明之前。他們也知道要買那些當地種植的新鮮脆嫩的蔬菜,而不是中國種植的那些,因為中國經常濫用危險的殺蟲劑。
或許他們很快就會開始詢問他們的馬鈴薯和大豆是否經過基因改造。越南政府不僅在考慮放寬目前對轉基因生物的限制,還希望能在2020年時,把全國多達三分之一的耕地都種上轉基因農作物。
這種做法有些急功近利。雖然越南官員對如何養活一個擁有9000萬人口的國家的擔心很合理,但政策變化的基礎是那些將從轉基因生物銷售中獲利的人提供的單方面信息,根本沒有考慮對消費者的保護。
此外,即將把生物技術引進越南的化學公司孟山都(Monsanto)正是在40年前的戰爭中把橙劑(Agent Orange)帶到越南的公司。
支持者說,經過基因改造的種子之所以產量更高,部分是因為它們可以抵禦蟲害、除草劑和乾旱。反對者說,所謂的高產量根本是無稽之談,並提醒人們不能過分依賴採用單一作物的農業,而且這還會給環境和消費者造成損害。
這種利弊應該由一個國家自己來衡量。但是越南很少討論這個問題,雖然該國很善於就公共服務事務進行宣傳。當政界人士希望摩托車司機能佩戴頭盔,或者讓青少年遠離毒品時,他們就會在街上貼滿蘇聯風格的海報,並在報紙上發表大量社論。
總部設在艾奧瓦州的負責任科技協會(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Technology)的主任傑弗里·史密斯(Jeffrey Smith)告訴我,他2011年在河內見到的政府官員似乎對轉基因生物的危險性感到擔憂,並對有些同僚漠視這種擔心的態度感到困擾。他說,與他談話的人擔心一些政府成員“基本上在對孟山都唯命是從”,並對轉基因食品“可能會損害經濟和食品主權”的信息充耳不聞。
必然有些領導人會對轉基因生物表現出麻痹大意的態度。在今年早些時候的一次會議中,越南某大學生物技術學院的院長就直接否定了人們對健康的擔心。“1992年,我在歐洲不小心拿到了轉基因豆漿,並飲用了它,”吳春平(Ngo Xuan Binh)說,“我到現在還沒有出任何問題。”
當然,科學家可能還需要幾十年才能測算出轉基因食品對健康的影響(如果有影響的話)。但是,這更說明,政府同時應該向人們透露所有信息,讓他們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有些國家要求食品公司對轉基因產品進行說明,這樣消費者就能自行決定是否要購買這種產品。作為一名加州人,我在去年11月的選舉中投了一張缺席選票,支持我所在的州要求商家貼上此類標籤。
不過,這在越南行不通,超市仍然屬於新興事物,而且70%的越南人都生活在農村,那裡的人都在露天市場購物。但官方可以通過開展公共活動來喚醒人們的意識。
多數人都不知道化學公司可能很快就會在他們的食物上動手腳。據報道,孟山都已經得到越南政府許可,將對轉基因玉米對周圍動植物的影響進行測試。公司否認了這一說法。
美國老兵查克·瑟西(Chuck Searcy)花費了數年在越南清理地雷、化學污染物等戰爭遺留物。他在提到孟山都的基因工程時說,“和許多見識過橙劑的越戰老兵一樣,我不信任這家公司。”
據信,戰爭中所使用的橙劑引發了很多健康問題,而孟山都在很大程度上把這些問題的處理留給了越南政府。在這種落葉劑的300萬名受害者中,只有少數一些人把孟山都告上了法庭。
該公司在胡志明市的一座時髦高層建築物里有一間靜謐的小辦公室,這裡的牆上掛着綠色玉米桿的巨幅照片,我在參觀完這個辦公室之後,收到了該公司一名代表的電子郵件。郵件說,“當然,如果越南政府近期能完成相關管理框架的構建,我們對把經過生物技術改造的種子介紹給越南種植者的機會是感興趣的。”值得讚揚的是,孟山都把支持者和批評者對轉基因作物的看法都發給了我。
儘管如此,我仍然對這家公司心存疑慮。它曾通過賄賂一名印度尼西亞官員來阻止對其轉基因棉花的環境影響進行研究;並曾控告一些農民,只因為孟山都的種子偶然落入他們的農田,並在那裡生長;該公司還促使我投票支持的加州產品標識議案遭到否決。因此,越南的監管者也應該提高警惕。
黃蓮(Lien Hoang,音譯)是一位關注東南亞問題的作者。
抗生素不是飼料
紐約時報
戴維·凱斯勒
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的研究人員對國內各大超市出售的肉類和家禽產品進行全面監測,以了解對抗生素有耐藥性的致病細菌的情況。這類食品是一種風向標,能夠告訴我們抗生素耐藥性危機變得多嚴重。結果顯示,情況越來越糟。
但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雖然FDA能夠了解家畜養殖場產生的耐葯細菌的種類,但該機構卻不太了解給動物餵食抗生素的情況。這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因為給健康的家畜餵食這些藥品會產生超級細菌,而這些細菌能夠傳染給人類。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肉類及家畜食品生產過程中抗生素的使用情況。結果可能事關生死。
2011年,製藥商出售了將近3000萬磅用於家畜的抗生素,創下歷史最高紀錄。此類抗生素在2011年上報的抗生素總銷售量中佔據了大約80%,剩下的是用於人類醫療保健的抗生素。這些藥物不是用於治癒患病動物,而是通常被以低劑量餵給幼畜,以使其快速生長,並抑制因近距離接觸彼此的糞便而引發的疾病。除此之外,我們所知甚少。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違背常理,但給幼畜餵食低劑量的抗生素可能會帶來最大的危害。1945年,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因發現青霉素接受諾貝爾獎時曾警告說,“存在這樣一種危險,無知的人可能很容易用藥不足,當劑量不足無法殺死體內的細菌時,這些細菌就會產生耐藥性。”他可能無法想像,有一天,我們會這樣對待工廠式養殖場里數以億計的動物。
FDA從1996年開始對零售肉類和家禽中的抗生素耐葯細菌進行檢測,不久後,我就結束了自己的局長任期。FDA最近一份有關肉類超級細菌的報告共有82頁,報告分析了四種不同的肉類和家畜產品,以及數十種細菌的檢測結果。FDA在2月份發佈了這份關於2011年報告。
但直到2008年,國會才要求相關公司告知FDA他們出售了多少用於農業的抗生素。FAD在2月份還發表了一份涵蓋2011年抗生素銷售情況的最新報告,該報告只有四頁,除去封皮外,其他兩頁都是陳詞濫調。報告沒有說明如何使用抗生素、對哪種動物使用及使用原因。
我們有太多科學證據證明,應該控制對家畜濫用抗生素的行為。但食品和藥品行業不僅反對旨在減少此類行為的提案,他們還對數據的收集表示反對。遺憾的是,美國參議院衛生、教育、勞工和退休金委員會(Senate Committee on Health, Education, Labor and Pensions)及FDA在幫助和縱容它們。
該參議院委員會近期批准了《獸藥用戶收費法》(Animal Drug User Fee Act),該法案將會批准FDA向獸葯公司收費,為該機構檢查其產品提供資金。公共衛生專家曾敦促該委員會要求製藥公司為FDA提供更詳細的抗生素銷售數據。但當該委員會拒絕採取舉措時,FDA默不作聲。該委員會還拒絕了紐約州民主党參議員陸天娜(Kirsten E. Gillibrand)及加利福尼亞州民主党參議員戴安娜·范斯坦(Dianne Feinstein)提出的溫和建議,她們要求FDA上報已經獲取,但尚未公布的數據。
在眾議院,加利福尼亞州民主黨眾議員亨利·韋克斯曼(Henry Waxman)及紐約州民主黨眾議員路易絲·M·斯特勞(Louise M. Slaughter)提出了一項更為全面的措施,不僅准許FDA從製藥公司獲取更詳細的數據,還可以要求食品生產者透露他們對幼畜餵食低劑量抗生素的頻率。這種餵食的目的是幫助動物快速生長,抵消惡劣生長環境帶來的影響。
對FDA來說,這個信息特別重要,FDA在去年4月要求製藥商自行停止出售用於上述用途的抗生素。FDA曾表示,如果他們繼續出售,該機構將會採取強制措施,但FDA沒有相關數據,無法確認自願政策是否有效。眾議院的法案將會改變這一局面,但其發起人中沒有共和黨人。
解決耐藥性問題需要對食物中的抗生素耐葯細菌的情況,以及對家畜使用抗生素的情況進行監管。在人類用藥方面,醫院在逐漸加強對抗藥性比率及抗生素處方比率的追蹤,以便了解這些藥物的使用如何對抗藥性產生影響。現在,我們也需要在農業中對這兩方面的信息進行跟蹤。
我完全了解,並非每一位議員都像我這麼確信,給動物餵食小劑量抗生素是一個招致災難的做法。但大部分議員承認(雖然不是全部),我們正面臨著抗生素耐藥性危機,去年兩黨通過的一項旨在對抗超級細菌的舉措就體現了這一點,該舉措鼓勵研發治療嚴重傳染疾病的新抗生素。可為什麼議員們不願查明80%的抗生素的使用情況呢?
我們不能因為害怕知道答案就迴避一些棘手問題。議員們必須讓公眾了解,他們用來保障身體健康的藥物正如何被用來生產便宜的肉類產品。
戴維·A·凱斯勒(David A. Kessler)在1990至1997年間擔任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局長。
戴維·凱斯勒
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的研究人員對國內各大超市出售的肉類和家禽產品進行全面監測,以了解對抗生素有耐藥性的致病細菌的情況。這類食品是一種風向標,能夠告訴我們抗生素耐藥性危機變得多嚴重。結果顯示,情況越來越糟。
但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雖然FDA能夠了解家畜養殖場產生的耐葯細菌的種類,但該機構卻不太了解給動物餵食抗生素的情況。這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因為給健康的家畜餵食這些藥品會產生超級細菌,而這些細菌能夠傳染給人類。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肉類及家畜食品生產過程中抗生素的使用情況。結果可能事關生死。
2011年,製藥商出售了將近3000萬磅用於家畜的抗生素,創下歷史最高紀錄。此類抗生素在2011年上報的抗生素總銷售量中佔據了大約80%,剩下的是用於人類醫療保健的抗生素。這些藥物不是用於治癒患病動物,而是通常被以低劑量餵給幼畜,以使其快速生長,並抑制因近距離接觸彼此的糞便而引發的疾病。除此之外,我們所知甚少。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違背常理,但給幼畜餵食低劑量的抗生素可能會帶來最大的危害。1945年,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因發現青霉素接受諾貝爾獎時曾警告說,“存在這樣一種危險,無知的人可能很容易用藥不足,當劑量不足無法殺死體內的細菌時,這些細菌就會產生耐藥性。”他可能無法想像,有一天,我們會這樣對待工廠式養殖場里數以億計的動物。
FDA從1996年開始對零售肉類和家禽中的抗生素耐葯細菌進行檢測,不久後,我就結束了自己的局長任期。FDA最近一份有關肉類超級細菌的報告共有82頁,報告分析了四種不同的肉類和家畜產品,以及數十種細菌的檢測結果。FDA在2月份發佈了這份關於2011年報告。
但直到2008年,國會才要求相關公司告知FDA他們出售了多少用於農業的抗生素。FAD在2月份還發表了一份涵蓋2011年抗生素銷售情況的最新報告,該報告只有四頁,除去封皮外,其他兩頁都是陳詞濫調。報告沒有說明如何使用抗生素、對哪種動物使用及使用原因。
我們有太多科學證據證明,應該控制對家畜濫用抗生素的行為。但食品和藥品行業不僅反對旨在減少此類行為的提案,他們還對數據的收集表示反對。遺憾的是,美國參議院衛生、教育、勞工和退休金委員會(Senate Committee on Health, Education, Labor and Pensions)及FDA在幫助和縱容它們。
該參議院委員會近期批准了《獸藥用戶收費法》(Animal Drug User Fee Act),該法案將會批准FDA向獸葯公司收費,為該機構檢查其產品提供資金。公共衛生專家曾敦促該委員會要求製藥公司為FDA提供更詳細的抗生素銷售數據。但當該委員會拒絕採取舉措時,FDA默不作聲。該委員會還拒絕了紐約州民主党參議員陸天娜(Kirsten E. Gillibrand)及加利福尼亞州民主党參議員戴安娜·范斯坦(Dianne Feinstein)提出的溫和建議,她們要求FDA上報已經獲取,但尚未公布的數據。
在眾議院,加利福尼亞州民主黨眾議員亨利·韋克斯曼(Henry Waxman)及紐約州民主黨眾議員路易絲·M·斯特勞(Louise M. Slaughter)提出了一項更為全面的措施,不僅准許FDA從製藥公司獲取更詳細的數據,還可以要求食品生產者透露他們對幼畜餵食低劑量抗生素的頻率。這種餵食的目的是幫助動物快速生長,抵消惡劣生長環境帶來的影響。
對FDA來說,這個信息特別重要,FDA在去年4月要求製藥商自行停止出售用於上述用途的抗生素。FDA曾表示,如果他們繼續出售,該機構將會採取強制措施,但FDA沒有相關數據,無法確認自願政策是否有效。眾議院的法案將會改變這一局面,但其發起人中沒有共和黨人。
解決耐藥性問題需要對食物中的抗生素耐葯細菌的情況,以及對家畜使用抗生素的情況進行監管。在人類用藥方面,醫院在逐漸加強對抗藥性比率及抗生素處方比率的追蹤,以便了解這些藥物的使用如何對抗藥性產生影響。現在,我們也需要在農業中對這兩方面的信息進行跟蹤。
我完全了解,並非每一位議員都像我這麼確信,給動物餵食小劑量抗生素是一個招致災難的做法。但大部分議員承認(雖然不是全部),我們正面臨著抗生素耐藥性危機,去年兩黨通過的一項旨在對抗超級細菌的舉措就體現了這一點,該舉措鼓勵研發治療嚴重傳染疾病的新抗生素。可為什麼議員們不願查明80%的抗生素的使用情況呢?
我們不能因為害怕知道答案就迴避一些棘手問題。議員們必須讓公眾了解,他們用來保障身體健康的藥物正如何被用來生產便宜的肉類產品。
戴維·A·凱斯勒(David A. Kessler)在1990至1997年間擔任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局長。
從慢速車道上看台北
紀駿傑
前陣子在國際上深具影響力的「華爾街日報」亞洲版看到了一則值得台灣人驕傲的報導;不是王建民、曾雅妮或林書豪,而是關於台北市。沒錯,是關於台北市,這個在建築上普遍被認為非常「難看」與「雜亂無章」的城市,但是該報用非常大的篇幅來報導台北近年來在文化上的獨特表現。
事實上,華爾街日報不僅用斗大的標題:「在慢速車道上的生活」,更是用了幾乎兩整頁的篇幅來報導台北的文化生活樣貌。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文藝活動、四四南村的假日市集、中山創意基地、誠品二十四小時書店到台北街頭隨處可見的悠閒咖啡館,該篇報導娓娓道來台北市過去二十年來朝向高生活品質的改造。當然,這樣的改造必須建立在一些基礎建設之上,包括公共運輸的改進、綠地的增加,以及空氣品質的改善等;而市民收入的增加固然是重要的社會經濟基礎,眾多的藝術家及具有創意的各行業透過認同自己的土地與文化,試圖深耕自己的家園更是重要的動力。
台北近年來吸引越來越多的亞洲觀光客,其原因或許也可從該篇報導獲知。相較於北京、首爾與香港的積極企圖與精神,台北相對而言顯現出它追求高品質慢活的面向。以華山文創園區為例,該報導認為若在其它亞洲主要都市,這片市中心的土地早就被開發商改建為購物廣場或住宅公寓了,但在台北卻可以被保留為民眾享受藝文生活的場所。
作為國際政治孤兒,台灣在一九八○年代曾以「經濟奇蹟」擄獲全球目光。但是受到「中國經濟崛起」的影響,台灣不可能繼續仰賴經濟來凸顯自己的優勢。相對而言,台灣的文化軟實力才是吸引國際矚目與展現自我的最佳利器。該報導做了一個可以讓許多台北人覺得顏面有光的總結:台北是亞洲對於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市所做的回應。而在美國的眾多大都市中,波特蘭市可是持續被眾多傳媒評選為最宜人居的地方。
(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前陣子在國際上深具影響力的「華爾街日報」亞洲版看到了一則值得台灣人驕傲的報導;不是王建民、曾雅妮或林書豪,而是關於台北市。沒錯,是關於台北市,這個在建築上普遍被認為非常「難看」與「雜亂無章」的城市,但是該報用非常大的篇幅來報導台北近年來在文化上的獨特表現。
事實上,華爾街日報不僅用斗大的標題:「在慢速車道上的生活」,更是用了幾乎兩整頁的篇幅來報導台北的文化生活樣貌。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文藝活動、四四南村的假日市集、中山創意基地、誠品二十四小時書店到台北街頭隨處可見的悠閒咖啡館,該篇報導娓娓道來台北市過去二十年來朝向高生活品質的改造。當然,這樣的改造必須建立在一些基礎建設之上,包括公共運輸的改進、綠地的增加,以及空氣品質的改善等;而市民收入的增加固然是重要的社會經濟基礎,眾多的藝術家及具有創意的各行業透過認同自己的土地與文化,試圖深耕自己的家園更是重要的動力。
台北近年來吸引越來越多的亞洲觀光客,其原因或許也可從該篇報導獲知。相較於北京、首爾與香港的積極企圖與精神,台北相對而言顯現出它追求高品質慢活的面向。以華山文創園區為例,該報導認為若在其它亞洲主要都市,這片市中心的土地早就被開發商改建為購物廣場或住宅公寓了,但在台北卻可以被保留為民眾享受藝文生活的場所。
作為國際政治孤兒,台灣在一九八○年代曾以「經濟奇蹟」擄獲全球目光。但是受到「中國經濟崛起」的影響,台灣不可能繼續仰賴經濟來凸顯自己的優勢。相對而言,台灣的文化軟實力才是吸引國際矚目與展現自我的最佳利器。該報導做了一個可以讓許多台北人覺得顏面有光的總結:台北是亞洲對於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市所做的回應。而在美國的眾多大都市中,波特蘭市可是持續被眾多傳媒評選為最宜人居的地方。
(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化繁為簡:重裝我的紐約公寓
華爾街日報
我們前不久把曼哈頓中心地區住了15年的公寓重新裝修了一下﹐然後我在八年級時就認識的一位朋友過來參觀。至少在我看來﹐她本色不改﹐還是那麼一位幽默、隨和的人。
但後來她發電子郵件說﹐房屋改變之大讓她深感震撼﹐幾乎無法用語言表達。感覺就像是她的老友形成了新的人格﹐就像是一個畢生收藏書籍和藝術品的人終於暴露了她隱秘中的自我:一個喜歡簡約、現代、富有設計感的空間的禪宗教徒。
1995年﹐我和丈夫豪伊(Howie)從哈德森河谷(Hudson Valley)的鄉村住宅搬回城里﹐買下了這套1,400平方英尺(約合130平米)的三層公寓。兩個兒子的一部分成長時期就是在這套公寓里度過的﹐但現在他們已長大成人﹐都已搬到外面去住。房子裡到處都是手稿、稅單、外賣菜單、旅遊紀念品和我們很喜歡的一些打折商品。墻面上每一寸地方都被豪伊的繪畫、加框照片和書架填滿﹐書架上那些書前面擱了更多的畫作和照片。
住在這裡的日子裡﹐我們一直不知道怎麼解決房子存在的一些問題:16英尺(約合4.9米)高的客廳窗戶外面﹐看到的是另一棟樓的背面﹔採光不好﹔夾層樓面懸在空中﹐把客廳隔成兩個別扭的空間﹔狹窄的廚房就在我書房的正下方﹐只要有人做飯﹐就會熱得沒法工作。前一戶業主留下來的那個風格怪異的有鏡子、有燈光的1970年代酒櫃﹐我們也都沒有能夠處理掉。
一天晚上在餐館吃飯時﹐豪伊跟我們的建築師朋友溫迪•伊萬斯•約瑟夫(Wendy Evans Joseph)說﹐我們的公寓需要有人幫忙重新設計一下。然後我們知道﹐她就是我們的設計師了。
溫迪和她的同事克里絲•古德(Chris Good)給我們看了草圖。我很難想象出立體的實際效果﹐但草圖上那種清爽、現代的感覺讓我喜歡。似乎大家都很清楚﹐我們需要把上面兩層拆了﹐從頭開始。而溫迪對這套房子(她承認很難弄)的設計看起來又是那麼地別出心裁﹐那麼地順理成章﹐於是我們一致決定照做。
某些方面的設計是我們和溫迪共同完成的。我不想犧牲掉夾層辦公室的任何空間。我們想把磚墻裸露出來然後刷成白色。我們已經愛上了在一位朋友家裡看到的Poulsen燈具。
溫迪找到了承包商鮑伯•雷德(Bob Reid)。他和他的幫手們和二級承包商們都很體貼週到、很能幹很有辦法﹐能同時擁有這些品質真是殊為難得。即便如此﹐裝修還是花了10個月時間﹐最後的費用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之所以超支﹐有一部分原因是超支是不可避免的(任何重裝過房子的人都會跟你這麼說)。有一部分原因是後來發現我們的基礎系統實在太陳舊。(“真的從來沒有失過火?”這話從新電工嘴裡說出來時﹐聽起來可真不是滋味。)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紐約市的建築法規遵守起來既費時又費錢﹐對此溫迪深有體會。
溫迪的設計看起來不合常理﹐但最後既實用又美觀:昏暗的房子裡帶黑色天花板的黑色廚房﹐或許並不是所有人一下子都能接受的。神奇的是﹐整個過程中沒有分歧﹐甚至也沒有摩擦﹐一切都那麼順利﹐因為我們相信她﹐也因為我們很高興地發現﹐我們的朋友非常擅長於她的本職工作﹐不僅是能夠勝任﹐而且是才思泉湧。
七十箱子的書被搬到我們位於紐約州北部的別墅。我們仍有很大一部分時間在那裡度過。我的圖書室在那裡。我們各種五顏六色的東西、豪伊的繪畫和我們珍愛的紀念品全都搬到了鄉下。那裡的裝修風格與其說是禪宗風格﹐不如說是“horror vacui”(害怕空虛):無法容忍空曠或留白的人所忍受的那種混亂。往返於兩個住處﹐有時候真感覺像是擁有兩種不同的人格。
現在﹐我們的城內公寓雖然採光不足﹐但卻顯得明亮起來。它給人一種流暢、簡約的愉悅﹐而不是那種“我們在這裡養過兩個孩子”的那種愉悅。什麼東西都是“非黑即白”。黑色的桌椅﹐黑色的沙發﹐黑白搭配的墻壁。廚房顯得開闊、寬敞﹐廚藝相當了得的豪伊可以不用把我從書房裡烤出來了。餐桌可以圍上10個人舒舒服服地吃飯﹐而不像當初在夾層樓板下那樣感覺像是在兩個不同的房間吃飯。我們非常注意不要把東西越積越多﹐不要在餐桌上摞書籍和郵件。一位詩人朋友將它稱為“成人的公寓”。
新的簡約風格還有另外一些好處。兩位孫女可以四處跑﹐幾乎不會破壞任何東西﹔大部分家具都是不怕留下指印的黑色。我們這套“難弄”的房子已經贏得了美國建築師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頒發的一個設計獎。
現在每當開門入室﹐我都感到非常愉快。在這種愉快的心情保持了一會兒之後﹐我又意識到──在裝修完工一年多之後依舊欣喜地意識到:這個別致、養眼的地方就是我的家﹐我生活的地方。
Francine Prose
(本文作者已出版書籍20多部﹐最近一部是小說《我的美式新生活》(My New American Life)﹐由Harper出版社出版。她是巴德學院(Bard College)傑出訪問作家。)
我們前不久把曼哈頓中心地區住了15年的公寓重新裝修了一下﹐然後我在八年級時就認識的一位朋友過來參觀。至少在我看來﹐她本色不改﹐還是那麼一位幽默、隨和的人。
弗朗辛•珀絲(Francine Prose)
1995年﹐我和丈夫豪伊(Howie)從哈德森河谷(Hudson Valley)的鄉村住宅搬回城里﹐買下了這套1,400平方英尺(約合130平米)的三層公寓。兩個兒子的一部分成長時期就是在這套公寓里度過的﹐但現在他們已長大成人﹐都已搬到外面去住。房子裡到處都是手稿、稅單、外賣菜單、旅遊紀念品和我們很喜歡的一些打折商品。墻面上每一寸地方都被豪伊的繪畫、加框照片和書架填滿﹐書架上那些書前面擱了更多的畫作和照片。
住在這裡的日子裡﹐我們一直不知道怎麼解決房子存在的一些問題:16英尺(約合4.9米)高的客廳窗戶外面﹐看到的是另一棟樓的背面﹔採光不好﹔夾層樓面懸在空中﹐把客廳隔成兩個別扭的空間﹔狹窄的廚房就在我書房的正下方﹐只要有人做飯﹐就會熱得沒法工作。前一戶業主留下來的那個風格怪異的有鏡子、有燈光的1970年代酒櫃﹐我們也都沒有能夠處理掉。
Cooper Joseph Studio
裝修前
溫迪和她的同事克里絲•古德(Chris Good)給我們看了草圖。我很難想象出立體的實際效果﹐但草圖上那種清爽、現代的感覺讓我喜歡。似乎大家都很清楚﹐我們需要把上面兩層拆了﹐從頭開始。而溫迪對這套房子(她承認很難弄)的設計看起來又是那麼地別出心裁﹐那麼地順理成章﹐於是我們一致決定照做。
某些方面的設計是我們和溫迪共同完成的。我不想犧牲掉夾層辦公室的任何空間。我們想把磚墻裸露出來然後刷成白色。我們已經愛上了在一位朋友家裡看到的Poulsen燈具。
Eduard Hueber / Archphoto Inc.
溫迪的設計看起來不合常理﹐但最後既實用又美觀:昏暗的房子裡帶黑色天花板的黑色廚房﹐或許並不是所有人一下子都能接受的。神奇的是﹐整個過程中沒有分歧﹐甚至也沒有摩擦﹐一切都那麼順利﹐因為我們相信她﹐也因為我們很高興地發現﹐我們的朋友非常擅長於她的本職工作﹐不僅是能夠勝任﹐而且是才思泉湧。
Cooper Joseph Studio
裝修前
現在﹐我們的城內公寓雖然採光不足﹐但卻顯得明亮起來。它給人一種流暢、簡約的愉悅﹐而不是那種“我們在這裡養過兩個孩子”的那種愉悅。什麼東西都是“非黑即白”。黑色的桌椅﹐黑色的沙發﹐黑白搭配的墻壁。廚房顯得開闊、寬敞﹐廚藝相當了得的豪伊可以不用把我從書房裡烤出來了。餐桌可以圍上10個人舒舒服服地吃飯﹐而不像當初在夾層樓板下那樣感覺像是在兩個不同的房間吃飯。我們非常注意不要把東西越積越多﹐不要在餐桌上摞書籍和郵件。一位詩人朋友將它稱為“成人的公寓”。
Eduard Hueber / Archphoto Inc.
現在每當開門入室﹐我都感到非常愉快。在這種愉快的心情保持了一會兒之後﹐我又意識到──在裝修完工一年多之後依舊欣喜地意識到:這個別致、養眼的地方就是我的家﹐我生活的地方。
Francine Prose
(本文作者已出版書籍20多部﹐最近一部是小說《我的美式新生活》(My New American Life)﹐由Harper出版社出版。她是巴德學院(Bard College)傑出訪問作家。)
救命錢都貪 豈可輕言坐回官位
陳文信
南投縣長李朝卿向中央申請復職,內政部打算「依法論法」批准。然而,真要依法論法,中央對此事並非全無裁量空間;尤其,李朝卿涉案上百筆,貪的又是弱勢災民的救命錢,這樣的父母官有何正當性復職?復職後又如何行使職權?內政部豈可輕言批准!
據檢方調查,李朝卿涉貪上百件工程回扣,總額逾三千萬元,其中竟包括偏鄉小學的道路災修工程,包商付出巨額回扣,結果是道路瀝青混凝土因備料不足,導致數百公尺路段斷裂、路面多處坑洞,卻能通過驗收;如此豆腐渣工程,不只苦了每天往返的學童,更威脅居民的生命安全。
獲交保後申請復職,是李朝卿的法定權利;但內政部身為地方自治的中央權責機關,應善盡其把關職責,而非託言依照法律或援引往例就輕言批准。
回顧往例,過去曾涉案的縣市首長,雖不分藍綠均在交保後也一併獲內政部准予復職。但多數首長均僅涉單一案件,而李朝卿卻涉嫌上百件貪瀆案,其盤根錯結的結構,難與一般涉案首長相提並論。
何況,災修工程案不只牽涉包商、企業,更與弱勢災民息息相關,即使羈押庭認為無串供、滅證之虞而讓李朝卿交保,但他復職後會如何面對那些曾出面批判他「連救命錢都貪」的老百姓?相關官員或參與縣府工程的包商又如何看待這樣的父母官?
復職申請的制度設計既然須經內政部批准,就代表內政部有准駁的權力。依《地方制度法》,該法雖規定一審判刑確定前「均『應』准其復職」,但同法也規定,羈押經釋放者「『得准』其先行復職」,顯示法條已為中央保留了裁量空間。
檢方在起訴書中痛批李朝卿敗壞官箴、毫無悔意、背離民意。雖然依無罪推定原則,在判刑確定前尚無法定論李是否真有貪瀆犯行;但現階段僅須保障他接受公平審判的基本人權,不必擴及其縣長職務的公權力。否則,接下來背離民意的,恐怕就是內政部了。
南投縣長李朝卿向中央申請復職,內政部打算「依法論法」批准。然而,真要依法論法,中央對此事並非全無裁量空間;尤其,李朝卿涉案上百筆,貪的又是弱勢災民的救命錢,這樣的父母官有何正當性復職?復職後又如何行使職權?內政部豈可輕言批准!
據檢方調查,李朝卿涉貪上百件工程回扣,總額逾三千萬元,其中竟包括偏鄉小學的道路災修工程,包商付出巨額回扣,結果是道路瀝青混凝土因備料不足,導致數百公尺路段斷裂、路面多處坑洞,卻能通過驗收;如此豆腐渣工程,不只苦了每天往返的學童,更威脅居民的生命安全。
獲交保後申請復職,是李朝卿的法定權利;但內政部身為地方自治的中央權責機關,應善盡其把關職責,而非託言依照法律或援引往例就輕言批准。
回顧往例,過去曾涉案的縣市首長,雖不分藍綠均在交保後也一併獲內政部准予復職。但多數首長均僅涉單一案件,而李朝卿卻涉嫌上百件貪瀆案,其盤根錯結的結構,難與一般涉案首長相提並論。
何況,災修工程案不只牽涉包商、企業,更與弱勢災民息息相關,即使羈押庭認為無串供、滅證之虞而讓李朝卿交保,但他復職後會如何面對那些曾出面批判他「連救命錢都貪」的老百姓?相關官員或參與縣府工程的包商又如何看待這樣的父母官?
復職申請的制度設計既然須經內政部批准,就代表內政部有准駁的權力。依《地方制度法》,該法雖規定一審判刑確定前「均『應』准其復職」,但同法也規定,羈押經釋放者「『得准』其先行復職」,顯示法條已為中央保留了裁量空間。
檢方在起訴書中痛批李朝卿敗壞官箴、毫無悔意、背離民意。雖然依無罪推定原則,在判刑確定前尚無法定論李是否真有貪瀆犯行;但現階段僅須保障他接受公平審判的基本人權,不必擴及其縣長職務的公權力。否則,接下來背離民意的,恐怕就是內政部了。
執政黨的「末日恐慌」
吳崑玉
當一個位高權重、前程似錦的人,不顧一切風險地走上貪瀆枉法之路,真正的動力還不只是貪婪,內在更有極度的不安全感。
這種不安全感的由來,在於沒有未來希望,沒有保障的前景。從林益世、李朝卿到賴素如,都不知道這個官可做多久?不知下一次還能不能選上?馬這次做完就沒了,以民調來看,退職之後的馬總統還能有多少影響力?不敢樂觀。那近年來靠著馬光環一帆風順的他與她,還能在下一代領導體系中繼續搭順風車嗎?連下次贏家是藍綠都無法掌握,怎決定該靠誰?該押誰呢?
於是,有門路的忙撈錢,沒門路的忙找錢。不管下次有位沒位,先把麻布袋裝滿了就對。只要蓋著不出事,那天沒位子還可過日子。清廉、名節、信譽、臉書上無數個讚,請問能拿來養家活口、吃香喝辣嗎?就剩這2、3年可動手,不趁此時,更待何時?
這是一種典型的「末日恐慌」,知道末日將近,好日子快過完,又不確定末日何時到來?於是恐慌性的儲備糧彈,構築自家人住的碉堡,盡量擴張自己所能掌握的地盤與資源,把可能威脅或擋路者均視為敵人。所有以前信奉的理念、所堅守的信條、所宣揚的使命,現在全視如糞土。而當年猛力抨擊敵人的所有惡劣行徑,厭惡至極的鬥爭手法,現在卻成了他與她所服膺的真理,認定的現實。
對選舉結果沒信心
他與她可能忘了,也可能是故意忽視,前朝之所以崩解,就是在第二任時,上上下下都瀰漫著這種「末日恐慌」,才會大小通吃,連抹嘴都嫌麻煩。他與她,更可能是在抨擊對手的同時,腦中出現無數驚嘆號:「哇!原來執政者可以這樣幹啊!」於是,對外宣傳時痛批狠打,「彼可取而代之」,心裡頭卻一直嘀咕著:「大丈夫當如是啊!」
藍綠可能都不清楚,「末日恐慌」其實是一種病,不論你在朝在野,只要心裡對未來懷著不確定感,對下次選舉結果懷著恐懼,對選民是否肯定你的作為沒信心,對政壇退役後的生活感到沒有保障,你就會不自覺地染上這種傳染病。然後想像自己的內著金縷衣,外罩素長衫,頭上還能頂著清廉形象的光環來當道具,這是多麼完美的政治生命史啊!
他與她也不知道,他們的戲碼這麼多年來,選民早就看懂也早就吐過了。有辦法的人用腳投票,沒辦法的人等待下次報復性投票。結果不論選舉與政策,選擇題變成了是非題,每天在玩否定之否定的遊戲,也生產不出什麼好東西,而選賢與能也變成笑話,選仇與恨則變成王道。馬雅末日已經過了,台灣政壇的2014與2016末日預言,卻還在蔓延。
作者為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
當一個位高權重、前程似錦的人,不顧一切風險地走上貪瀆枉法之路,真正的動力還不只是貪婪,內在更有極度的不安全感。
這種不安全感的由來,在於沒有未來希望,沒有保障的前景。從林益世、李朝卿到賴素如,都不知道這個官可做多久?不知下一次還能不能選上?馬這次做完就沒了,以民調來看,退職之後的馬總統還能有多少影響力?不敢樂觀。那近年來靠著馬光環一帆風順的他與她,還能在下一代領導體系中繼續搭順風車嗎?連下次贏家是藍綠都無法掌握,怎決定該靠誰?該押誰呢?
於是,有門路的忙撈錢,沒門路的忙找錢。不管下次有位沒位,先把麻布袋裝滿了就對。只要蓋著不出事,那天沒位子還可過日子。清廉、名節、信譽、臉書上無數個讚,請問能拿來養家活口、吃香喝辣嗎?就剩這2、3年可動手,不趁此時,更待何時?
這是一種典型的「末日恐慌」,知道末日將近,好日子快過完,又不確定末日何時到來?於是恐慌性的儲備糧彈,構築自家人住的碉堡,盡量擴張自己所能掌握的地盤與資源,把可能威脅或擋路者均視為敵人。所有以前信奉的理念、所堅守的信條、所宣揚的使命,現在全視如糞土。而當年猛力抨擊敵人的所有惡劣行徑,厭惡至極的鬥爭手法,現在卻成了他與她所服膺的真理,認定的現實。
對選舉結果沒信心
他與她可能忘了,也可能是故意忽視,前朝之所以崩解,就是在第二任時,上上下下都瀰漫著這種「末日恐慌」,才會大小通吃,連抹嘴都嫌麻煩。他與她,更可能是在抨擊對手的同時,腦中出現無數驚嘆號:「哇!原來執政者可以這樣幹啊!」於是,對外宣傳時痛批狠打,「彼可取而代之」,心裡頭卻一直嘀咕著:「大丈夫當如是啊!」
藍綠可能都不清楚,「末日恐慌」其實是一種病,不論你在朝在野,只要心裡對未來懷著不確定感,對下次選舉結果懷著恐懼,對選民是否肯定你的作為沒信心,對政壇退役後的生活感到沒有保障,你就會不自覺地染上這種傳染病。然後想像自己的內著金縷衣,外罩素長衫,頭上還能頂著清廉形象的光環來當道具,這是多麼完美的政治生命史啊!
他與她也不知道,他們的戲碼這麼多年來,選民早就看懂也早就吐過了。有辦法的人用腳投票,沒辦法的人等待下次報復性投票。結果不論選舉與政策,選擇題變成了是非題,每天在玩否定之否定的遊戲,也生產不出什麼好東西,而選賢與能也變成笑話,選仇與恨則變成王道。馬雅末日已經過了,台灣政壇的2014與2016末日預言,卻還在蔓延。
作者為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
金夭壽青年節
莊榮宏
今天是青年節,勞委會上週提前送青年一個大禮:廿至廿四歲的青年失業率達十三.六%。這款失業率,實在金夭壽!
由中華民國政府制定的這個節日,是紀念一九一一年在廣州發動流血政變,為推翻大清帝國而犧牲的青年。
那些青年當時是清國的人民,眼看國家領導人昏庸傲慢,軍事挫敗,內政腐化,對外屈膝,對內壓榨,不懂憐憫,不知反省,知識青年只好用命去扳倒統治者!
一百零二年後,那群青年用命換來的中華民國,如今又是如何對待它的人民?
眼前是:青年失業,經濟衰退;油電領漲,物價起飛;元首買菜,說沒感覺。軍事弱化,預算大減;退將逼統,總統沉默;軍心動搖,演習何用。外交昏死,國格虧空;對中屈膝,對台不屑;武官叛國,文官聚斂。剷我良田,增我賦稅;自家領土,國旗禁揮。農民喊窮,給顆魯蛋;把原住民,當作人看。苛待勞工,討錢提告;膽敢臥軌,統統法辦。總之,非我族類,奶水切斷!
眼看民國喪失理想,為理想而送命的黃花崗青年地下有知,作何感想?儘管統治者不仁不義,幸好台灣青年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譬如一九九○年三月學運(又稱野百合學運)數千大學生振臂呼籲「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對民主發展產生巨大質變!再如近年「野草莓運動」、「我是學生,我反旺中」行動、「反媒體壟斷」運動,以及上個月的反核大遊行,青年也都拒絕向歷史繳白卷!
當年對大清絕望,清國青年於是革命;現在對民國失望,台灣青年因而上街!眼看民國貪官橫行,中央到地方,無所不貪,台灣青年的時代責任更加重大,一定要盯緊這個把他自家黃花崗精神都忘得一乾二淨的腐敗政權,警告他們:人民的忍耐已達極限!
(作者資深新聞工作者)
馬英九掉入糞坑
在核四風暴中被震得搖搖欲墜的馬英九,又掉入高官親信貪腐的糞坑,臭不可聞,他的執政正當性可說已經徹底崩解了。
如今,他不論清廉、能力與政策都被看破手腳,甚至裝可愛、裝無辜、裝可憐的演技也失靈,不再具有博取同情,欺世盜名的效果;若是稍有羞恥心,不待民眾提出罷免,就該識相辭職,回家吃自己。
馬由人人呵護、崇拜的天之驕子淪為全民訐譙的公敵,速度之快,令人稱奇。坦白說,馬的第一任縱然已遮掩不住無能的真相,但表現出來的只是執行績效太差,政策上還不敢與民為敵,大小官員貪腐的黑幕也尚未被揭開。一任總統下來,他只是從天上掉到人間。
想不到連任成功後,他自認沒有選票的壓力,就打著追求歷史定位之名,胡作非為,倒行逆施,跟全民對幹,而且貪腐一再爆開,於是滿意度降到十三%,只靠總統就任一年內不得提出罷免的規定保住權位。這時他才從人間墜入煉獄。
當然,目前罷免不了馬英九,但是,一個天天爆醜聞,天天恐嚇民眾,官員人前仁義道德、人後大收黑錢,連救災的錢都敢污的政府,它的最高領導者已遭民意唾棄,實質上已算被罷免了。
因此從今天起,馬雖然還可打著總統名義到處行走,但只要馬出席的場合,在不危及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民眾都可對他嗆聲、吐口水,極盡一切羞辱的手段,讓馬知恥而早日下台,向下沉淪的台灣才有救。
中央研究院正副院長4人,核4表態
中央研究院四位正副院長昨天在立法院對核四表態,結果無人支持核四。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對核四安全很擔心,直言目前核廢料處理並不完善,副院長王汎森認同翁啟惠看法;副院長陳建仁則明白表示反對核四,副院長彭旭明則是認同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反對核四的立場。
翁啟惠為世界知名的生物化學與生物科學學者,彭旭明專長在無機化學與結晶學,陳建仁是流行病學專家,王汎森則專擅於明清到近現代中國的思想史、文化史。橫跨不同科學領域的四位世界頂尖學者,都對核四安全表達強烈質疑。
翁啟惠︰解決核廢問題 才能考慮核電
中研院昨天赴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進行業務報告,立委林佳龍質詢翁啟惠對核四公投的意向。翁啟惠強調,應該先確保核四是安全的,再來公投。他說,核廢料是一個大問題,也是安全問題,處理方法一種是深埋,一種是送到獲得認證之地再處理;「深埋要挖到幾千公尺深,在台灣不容易找到,除非從山上一直挖,也會破壞生態環境,目前核廢料處理無法完善。」翁啟惠重申,必須在「解決核廢料的問題」及「確保安全」兩個前提下,才能考慮核電。
翁啟惠也說,核四當時興建是跟美國奇異公司簽約,「為何沒幫我們處理核廢料,不知當時合約怎麼簽的,照理蓋廠的廠商應該要幫忙處理核廢料!」
翁啟惠並表示,過去五十年來的大地震都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台灣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英、德等國不太一樣,且天災無法預測。」立委許智傑說:「知道院長心裡所想的和大家想的一樣,只是不方便直接回答停建核四。」
立委邱志瑋追問翁啟惠,如果明天公投會怎麼投?翁啟惠答覆:「由於手邊沒有足夠資料,所以可能不會去投。」他呼籲核四資訊應該充分揭露,完整呈現給社會大眾知情。翁啟惠並提到,我國能源方針可朝增加天然氣機組、增加能源效率及積極發展能源貯存技術,如碳捕捉的方向走。
陳建仁︰沒有一個都會該擁三核電廠
副院長陳建仁明白宣示反對核四。他認為台灣人口密度高,全世界有沒有一個都會區擁有三座核電廠,尤其高階核廢料直接貯存在電廠裡是百年、千年的遺害。此外,核四當初興建時,並沒有做到完整的環境影響評估與健康風險評估,既然核四現在要公投,就要以現在的標準去檢視,身為流行病學專家,這些評估顯然是不夠的。
翁啟惠為世界知名的生物化學與生物科學學者,彭旭明專長在無機化學與結晶學,陳建仁是流行病學專家,王汎森則專擅於明清到近現代中國的思想史、文化史。橫跨不同科學領域的四位世界頂尖學者,都對核四安全表達強烈質疑。
翁啟惠︰解決核廢問題 才能考慮核電
中研院昨天赴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進行業務報告,立委林佳龍質詢翁啟惠對核四公投的意向。翁啟惠強調,應該先確保核四是安全的,再來公投。他說,核廢料是一個大問題,也是安全問題,處理方法一種是深埋,一種是送到獲得認證之地再處理;「深埋要挖到幾千公尺深,在台灣不容易找到,除非從山上一直挖,也會破壞生態環境,目前核廢料處理無法完善。」翁啟惠重申,必須在「解決核廢料的問題」及「確保安全」兩個前提下,才能考慮核電。
翁啟惠也說,核四當時興建是跟美國奇異公司簽約,「為何沒幫我們處理核廢料,不知當時合約怎麼簽的,照理蓋廠的廠商應該要幫忙處理核廢料!」
翁啟惠並表示,過去五十年來的大地震都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台灣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英、德等國不太一樣,且天災無法預測。」立委許智傑說:「知道院長心裡所想的和大家想的一樣,只是不方便直接回答停建核四。」
立委邱志瑋追問翁啟惠,如果明天公投會怎麼投?翁啟惠答覆:「由於手邊沒有足夠資料,所以可能不會去投。」他呼籲核四資訊應該充分揭露,完整呈現給社會大眾知情。翁啟惠並提到,我國能源方針可朝增加天然氣機組、增加能源效率及積極發展能源貯存技術,如碳捕捉的方向走。
陳建仁︰沒有一個都會該擁三核電廠
副院長陳建仁明白宣示反對核四。他認為台灣人口密度高,全世界有沒有一個都會區擁有三座核電廠,尤其高階核廢料直接貯存在電廠裡是百年、千年的遺害。此外,核四當初興建時,並沒有做到完整的環境影響評估與健康風險評估,既然核四現在要公投,就要以現在的標準去檢視,身為流行病學專家,這些評估顯然是不夠的。
「如果你計劃成為比自己能力所及更渺小的人,你生活的每一天都將很可能不快樂。」
「如果你計劃成為比自己能力所及更渺小的人,你生活的每一天都將很可能不快樂。」
– 亞伯拉罕‧馬斯洛 (心理學家)
亞伯拉罕‧馬斯洛 (1908-1970) 為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創立人文主義心理學學說 (humanistic psychology) 及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他強調尋找人們好的一面,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一包症狀” (a bag of symptoms)。
– 亞伯拉罕‧馬斯洛 (心理學家)
亞伯拉罕‧馬斯洛 (1908-1970) 為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創立人文主義心理學學說 (humanistic psychology) 及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他強調尋找人們好的一面,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一包症狀” (a bag of symptoms)。
改善睡眠可增強隨衰老減退的記憶
紐約時報
BENEDICT CAREY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知道人對新獲得信息的記憶能力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弱,但卻不清楚原因。最近的一次研究或許可以給出部分答案。
周日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的這份報告稱,隨時間推移而自然發生的大腦結構變化會影響睡眠質量,進而減弱長期儲存記憶的能力。
以前的研究發現,位於大腦前額後的前額葉皮層容量可能會隨年齡增加而減少,而大腦該區域的這部分皮層會幫助維持對鞏固新記憶來說至關重要的高質量睡眠。然而,這個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研究人員帶領下進行的新實驗,首次直接將大腦的結構變化與與睡眠有關的記憶問題直接聯繫起來。
研究結果發現,衰老的成年人可以通過提高睡眠質量來減緩記憶力衰退,特別是改善所謂的慢波睡眠階段,這一睡眠階段約佔整夜正常睡眠時間的四分之一。
醫生不可能恢復由衰老引起的腦結構變化,就像他們不能讓時間倒流一樣。但至少有兩個研究小組正在實驗用電刺激來為上了年紀的人改善深度睡眠。科學家將電極放在頭皮上,在前額葉皮層區通上低電流,基本就是模仿純凈、高質量的慢波。
結果是:至少在一些案例中,記憶能力得到了改善。“還有很多其他方法可以改善睡眠,比如運動。”沒有參與這次研究工作的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認知神經科學項目負責人及心理學教授肯·帕勒(Ken Paller)稱。
這項研究中,研究小組從19個處於退休年齡的人和18個20幾歲的人中提取腦圖。研究發現,大概位於前額中部後叫做內側額葉前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的大腦區域,在年齡較大的一族人群中的容量比年輕人的平均要小三分之一,以前的研究認為,這一不同是由自然衰老造成。
研究小組讓這兩組被試者在睡覺前記憶一長串穿插着沒有意義的位元組的單詞。該小組採用沒有意義的詞是因為,有一種隨衰老而減弱的記憶針對的是以前未見過的新信息。
在給了這兩組人群約半小時之後,就對被試者測試這些單詞的記憶情況。年輕組的分數領先老年組的幅度約為25%。
此後,兩組被試人員都上床睡覺,更大的區別也就隨之而來。首先,老年組被試者的高質量慢波睡眠時間只有年輕一組被試者的約四分之一。科學家認為,大腦是在這個深度睡眠階段將短時記憶轉成較長期記憶。
第二個測試是在早上進行,年輕一組被試者領先了老年組約55%。研究發現,測算出的個人衰退程度基本上可以預示他們在晚上和早上的得分差別。即便是那些在晚上記憶力很好的老年人在睡覺後也出現了分數下降的現象。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伯克利分校博士後布賴斯·A·曼德(Bryce A. Mander)稱,“分析顯示,差別並非在於記憶力的變化,而在於睡眠質量的不同。”
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及這項研究的另一名作者馬修·P·沃克(Matthew P. Walker)稱,“基本來說,隨着年齡增長,人們會損失這部分前額葉區的一些組織。高質量睡眠時間變少,鞏固新記憶的機會也就越少。”
BENEDICT CAREY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知道人對新獲得信息的記憶能力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弱,但卻不清楚原因。最近的一次研究或許可以給出部分答案。
周日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的這份報告稱,隨時間推移而自然發生的大腦結構變化會影響睡眠質量,進而減弱長期儲存記憶的能力。
以前的研究發現,位於大腦前額後的前額葉皮層容量可能會隨年齡增加而減少,而大腦該區域的這部分皮層會幫助維持對鞏固新記憶來說至關重要的高質量睡眠。然而,這個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研究人員帶領下進行的新實驗,首次直接將大腦的結構變化與與睡眠有關的記憶問題直接聯繫起來。
研究結果發現,衰老的成年人可以通過提高睡眠質量來減緩記憶力衰退,特別是改善所謂的慢波睡眠階段,這一睡眠階段約佔整夜正常睡眠時間的四分之一。
醫生不可能恢復由衰老引起的腦結構變化,就像他們不能讓時間倒流一樣。但至少有兩個研究小組正在實驗用電刺激來為上了年紀的人改善深度睡眠。科學家將電極放在頭皮上,在前額葉皮層區通上低電流,基本就是模仿純凈、高質量的慢波。
結果是:至少在一些案例中,記憶能力得到了改善。“還有很多其他方法可以改善睡眠,比如運動。”沒有參與這次研究工作的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認知神經科學項目負責人及心理學教授肯·帕勒(Ken Paller)稱。
這項研究中,研究小組從19個處於退休年齡的人和18個20幾歲的人中提取腦圖。研究發現,大概位於前額中部後叫做內側額葉前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的大腦區域,在年齡較大的一族人群中的容量比年輕人的平均要小三分之一,以前的研究認為,這一不同是由自然衰老造成。
研究小組讓這兩組被試者在睡覺前記憶一長串穿插着沒有意義的位元組的單詞。該小組採用沒有意義的詞是因為,有一種隨衰老而減弱的記憶針對的是以前未見過的新信息。
在給了這兩組人群約半小時之後,就對被試者測試這些單詞的記憶情況。年輕組的分數領先老年組的幅度約為25%。
此後,兩組被試人員都上床睡覺,更大的區別也就隨之而來。首先,老年組被試者的高質量慢波睡眠時間只有年輕一組被試者的約四分之一。科學家認為,大腦是在這個深度睡眠階段將短時記憶轉成較長期記憶。
第二個測試是在早上進行,年輕一組被試者領先了老年組約55%。研究發現,測算出的個人衰退程度基本上可以預示他們在晚上和早上的得分差別。即便是那些在晚上記憶力很好的老年人在睡覺後也出現了分數下降的現象。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伯克利分校博士後布賴斯·A·曼德(Bryce A. Mander)稱,“分析顯示,差別並非在於記憶力的變化,而在於睡眠質量的不同。”
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及這項研究的另一名作者馬修·P·沃克(Matthew P. Walker)稱,“基本來說,隨着年齡增長,人們會損失這部分前額葉區的一些組織。高質量睡眠時間變少,鞏固新記憶的機會也就越少。”
中國企業高管忙回商學院「充電」
紐約時報
KIT GILLET
北京—在中國新一代的中年管理者中,正有越來越多的人正回歸校園,山東黃金集團董事長王建華只是其中之一。他每個月都要乘坐四小時的火車從山東到北京上一次EMBA的課。
“文化大革命之後,很多人都覺得需要彌補浪費掉的時光,所以我們非常刻苦,”56歲的王建華說。他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下文簡稱中歐)就讀。
文化大革命時期,王建華被送到了一個貧窮的山區。當時,人們對高等教育持懷疑態度,而那些被視作特權階級的人則被“下放”,與農民一起勞作。王建華後來成了一家化學公司的總經理,然後又在其他一些領域積累了大量財富。
“我一直非常成功,”他說,“然而我曾經認為,因為我成功,所以我肯定是正確的,但是我現在明白了,過去的成功做法也許會成為我未來的負擔。”
與西方管理者不同,中國管理者返回校園的一部分原因是他們中有很多人在人生的早期階段都沒有機會好好學習。
“我們EMBA課程學員的平均年齡是41或42歲,大家幾乎都擁有20年的工作經驗——他們比歐美EMBA學員要年長得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說。他們“只是在20多歲的時候沒機會學習經營”。
有些人甚至沒有念完高中。他們成長於文化大革命的混亂之中,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又在國有企業的體制內打造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數家商學院院長說,中國管理者希望得到的通常不只是另一張文憑,或者實用的管理建議。
“過去20年間,中國經濟的確在高速發展,”中歐的副教務長陳傑平說,“為了進步,他們現在迫切想要總結過去的經驗。弄清楚怎麼辦以及為什麼。”
清華大學的錢穎一說,“中國管理者有很好的直覺和經驗,但是缺乏更廣闊的視野。”
“致富光榮”這句名言通常被認為出自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之口,對中國企業家來說,也耳熟能詳,他們中的一些如今開始質疑自己的成功究竟有什麼更重大的意義。
“中國的商學院在解決國內社會問題方面負有一定的責任,”長江商學院(Cheung Kong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的創辦院長項兵說。該學院由香港商業巨頭李嘉誠2002年在北京成立,是中國內地的第一所私立商學院。
項兵說,“我們要考察財富的完整概念——你為何從商、如何從商,以及怎樣處置你的財富。”
長江商學院的EMBA課程包括哲學、東西方宗教、世界歷史和文學等課程。
“我們希望這些從事管理工作的學生能爭取更有意義的生活——也許這無法實現,但是應該盡量爭取,”項兵說。
為了參加這種非全日制的、兩到三年的課程,中國管理者中的佼佼者或他們的公司需要支付60多萬元人民幣。很多人每個月都要飛越大半個中國來參加為期四天的課程。
在中歐北京校園一間寬敞明亮的休息室里,國美電器高級副總裁魏秋立解釋了為何有如此多像她這樣的中國企業家正在學習這些課程。
46歲的魏秋立說,“這裡的環境帶來一種寧靜感,讓我們能夠系統化地思考自己在工作中的經歷。”
在旁邊,數十位中國高層商業領袖(這些都是她的同學)正在他們的iPhone上寫短訊,並為他們的破壞式營銷(Disruptive Marketing)課程做準備。
中歐在北京和上海都有校園,加上在深圳規模較小的授課場所,共有約770名EMBA學生。
在3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中,中國的商業領袖們沒有太多的時間思考,如今他們紛紛開始通過EMBA課程來更好地認識全球商業界,如何成為更優秀的企業領導者,此外還越來越多地關注他們在成功之後該做些什麼。
20年前,中國幾乎沒有什麼管理方面的教育。1908年,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提供了世界上第一個MBA課程;而中國到1991年才在少數學校引入了自己的MBA課程,又過了幾年才開辦了第一個EMBA課程。
今天,中國有62家商學院每年為超過八千名學生提供EMBA課程。
上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說,“由於中國的快速經濟增長,如今的EMBA教育幾乎不能滿足高層管理人才的龐大需求。”
在2012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全球MBA課程排行榜中,排名前10的課程中有四個在大中華地區授課,不過其中大多都是與西方機構合辦。排在第一位的是伊利諾伊州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與香港科技大學(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合辦的課程。與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協議下建立的中歐也在前10名之列。另外的兩個是法國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和清華大學合辦的課程,以及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奧林商學院(Olin Business School)和復旦大學合辦的課程。
中歐的陳傑平說,“去年,我們68%的EMBA學生都來自企業高層,包括總裁、總經理和董事長。”他補充說,其中將近半數來自中國私營公司,剩下的則來自國有企業和合資企業。
各學校預測,MBA課程的增長在近期還不會放慢。“中國大陸的經濟很有可能在10年內趕上美國,”復旦大學的陸雄文說。“中國每年有5萬名MBA和EMBA畢業生,這遠不能滿足中國的經濟增長,以及各公司為在全球競爭中存活的需求。”
“在現在的中國,商業教育的需求是如此巨大,”長江商學院的項兵說,“如果我們需要的話,我們將最終把我們的高管課程向更多副總裁、部門負責人和較低層管理者開放。”
KIT GILLET
北京—在中國新一代的中年管理者中,正有越來越多的人正回歸校園,山東黃金集團董事長王建華只是其中之一。他每個月都要乘坐四小時的火車從山東到北京上一次EMBA的課。
“文化大革命之後,很多人都覺得需要彌補浪費掉的時光,所以我們非常刻苦,”56歲的王建華說。他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下文簡稱中歐)就讀。
文化大革命時期,王建華被送到了一個貧窮的山區。當時,人們對高等教育持懷疑態度,而那些被視作特權階級的人則被“下放”,與農民一起勞作。王建華後來成了一家化學公司的總經理,然後又在其他一些領域積累了大量財富。
“我一直非常成功,”他說,“然而我曾經認為,因為我成功,所以我肯定是正確的,但是我現在明白了,過去的成功做法也許會成為我未來的負擔。”
與西方管理者不同,中國管理者返回校園的一部分原因是他們中有很多人在人生的早期階段都沒有機會好好學習。
“我們EMBA課程學員的平均年齡是41或42歲,大家幾乎都擁有20年的工作經驗——他們比歐美EMBA學員要年長得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說。他們“只是在20多歲的時候沒機會學習經營”。
有些人甚至沒有念完高中。他們成長於文化大革命的混亂之中,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又在國有企業的體制內打造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數家商學院院長說,中國管理者希望得到的通常不只是另一張文憑,或者實用的管理建議。
“過去20年間,中國經濟的確在高速發展,”中歐的副教務長陳傑平說,“為了進步,他們現在迫切想要總結過去的經驗。弄清楚怎麼辦以及為什麼。”
清華大學的錢穎一說,“中國管理者有很好的直覺和經驗,但是缺乏更廣闊的視野。”
“致富光榮”這句名言通常被認為出自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之口,對中國企業家來說,也耳熟能詳,他們中的一些如今開始質疑自己的成功究竟有什麼更重大的意義。
“中國的商學院在解決國內社會問題方面負有一定的責任,”長江商學院(Cheung Kong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的創辦院長項兵說。該學院由香港商業巨頭李嘉誠2002年在北京成立,是中國內地的第一所私立商學院。
項兵說,“我們要考察財富的完整概念——你為何從商、如何從商,以及怎樣處置你的財富。”
長江商學院的EMBA課程包括哲學、東西方宗教、世界歷史和文學等課程。
“我們希望這些從事管理工作的學生能爭取更有意義的生活——也許這無法實現,但是應該盡量爭取,”項兵說。
為了參加這種非全日制的、兩到三年的課程,中國管理者中的佼佼者或他們的公司需要支付60多萬元人民幣。很多人每個月都要飛越大半個中國來參加為期四天的課程。
在中歐北京校園一間寬敞明亮的休息室里,國美電器高級副總裁魏秋立解釋了為何有如此多像她這樣的中國企業家正在學習這些課程。
46歲的魏秋立說,“這裡的環境帶來一種寧靜感,讓我們能夠系統化地思考自己在工作中的經歷。”
在旁邊,數十位中國高層商業領袖(這些都是她的同學)正在他們的iPhone上寫短訊,並為他們的破壞式營銷(Disruptive Marketing)課程做準備。
中歐在北京和上海都有校園,加上在深圳規模較小的授課場所,共有約770名EMBA學生。
在3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中,中國的商業領袖們沒有太多的時間思考,如今他們紛紛開始通過EMBA課程來更好地認識全球商業界,如何成為更優秀的企業領導者,此外還越來越多地關注他們在成功之後該做些什麼。
20年前,中國幾乎沒有什麼管理方面的教育。1908年,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提供了世界上第一個MBA課程;而中國到1991年才在少數學校引入了自己的MBA課程,又過了幾年才開辦了第一個EMBA課程。
今天,中國有62家商學院每年為超過八千名學生提供EMBA課程。
上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說,“由於中國的快速經濟增長,如今的EMBA教育幾乎不能滿足高層管理人才的龐大需求。”
在2012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全球MBA課程排行榜中,排名前10的課程中有四個在大中華地區授課,不過其中大多都是與西方機構合辦。排在第一位的是伊利諾伊州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與香港科技大學(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合辦的課程。與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協議下建立的中歐也在前10名之列。另外的兩個是法國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和清華大學合辦的課程,以及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奧林商學院(Olin Business School)和復旦大學合辦的課程。
中歐的陳傑平說,“去年,我們68%的EMBA學生都來自企業高層,包括總裁、總經理和董事長。”他補充說,其中將近半數來自中國私營公司,剩下的則來自國有企業和合資企業。
各學校預測,MBA課程的增長在近期還不會放慢。“中國大陸的經濟很有可能在10年內趕上美國,”復旦大學的陸雄文說。“中國每年有5萬名MBA和EMBA畢業生,這遠不能滿足中國的經濟增長,以及各公司為在全球競爭中存活的需求。”
“在現在的中國,商業教育的需求是如此巨大,”長江商學院的項兵說,“如果我們需要的話,我們將最終把我們的高管課程向更多副總裁、部門負責人和較低層管理者開放。”
哈佛教授桑德爾的觀點,我支持
紐約時報
此信是對《桑德爾談另一種“公正”:金錢不能買什麼?》一文的回應。
對於李華芳先生的這篇評點桑德爾新書的專欄文章,我不敢苟同。
首先,桑德爾是以講授“公正”系列公開課及出版《公正》一書而出名的,但作者李先生在評點他的新書時似乎對於什麼是公正沒有一個完整而清晰的認識,卻同時在不遺餘力的談論“意義”的多重解讀。
而實際桑德爾先生批評的,正是一種基於不公正的現實。李先生在文章中兩處舉例,看似有理,實則不過是為經濟規律辯護,對於現實中公正的事件幾乎談不上關照。李先生將為無家可歸者謀求一點收入與可能產生立法公正問題的議政資格相提並論,將環境保護團體對志願者的情感動員與能源公司花錢僱傭排隊公司相比照。我的疑問是,這樣的比較合適嗎?其比照物之間的分量是否公平?
其次,桑德爾先生的立場應該是基於一種失衡的論述——即經濟大勢侵入其它價值系統,影響社會公正。而李先生用“正外部性”的企業家精神“和“創新”, 來駁斥桑德爾先生所提的意義失衡。似有些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比爾·蓋茨2013年3月13日在英國皇家工程學院的“全球重大挑戰峰會”(Global Grand Challenges Summit)發表演講時說:“資本主義意味着研究脫髮比瘧疾得到更多資金,因此我的基金會投資重心是基礎研究以及滿足窮人需要的創新議程,尤其是教育和衛生。”
這就是經濟主導的“創新”結果,而蓋茨的“企業家精神”在中國又有多少體現?直到本世紀,總體而言,企業家中吝嗇的仍比慷慨的多。而企業家的開拓進取精神,若只為一己私利,這種精神又有多大意義?看看中國企業家的大致狀況,便可知曉一二。
最後,在本人看來,李先生或許只看過亞當·斯密先生的《國富論》,而無視了他的《道德情操論》。
胡仁仁,巴黎
此信是對《桑德爾談另一種“公正”:金錢不能買什麼?》一文的回應。
對於李華芳先生的這篇評點桑德爾新書的專欄文章,我不敢苟同。
首先,桑德爾是以講授“公正”系列公開課及出版《公正》一書而出名的,但作者李先生在評點他的新書時似乎對於什麼是公正沒有一個完整而清晰的認識,卻同時在不遺餘力的談論“意義”的多重解讀。
而實際桑德爾先生批評的,正是一種基於不公正的現實。李先生在文章中兩處舉例,看似有理,實則不過是為經濟規律辯護,對於現實中公正的事件幾乎談不上關照。李先生將為無家可歸者謀求一點收入與可能產生立法公正問題的議政資格相提並論,將環境保護團體對志願者的情感動員與能源公司花錢僱傭排隊公司相比照。我的疑問是,這樣的比較合適嗎?其比照物之間的分量是否公平?
其次,桑德爾先生的立場應該是基於一種失衡的論述——即經濟大勢侵入其它價值系統,影響社會公正。而李先生用“正外部性”的企業家精神“和“創新”, 來駁斥桑德爾先生所提的意義失衡。似有些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比爾·蓋茨2013年3月13日在英國皇家工程學院的“全球重大挑戰峰會”(Global Grand Challenges Summit)發表演講時說:“資本主義意味着研究脫髮比瘧疾得到更多資金,因此我的基金會投資重心是基礎研究以及滿足窮人需要的創新議程,尤其是教育和衛生。”
這就是經濟主導的“創新”結果,而蓋茨的“企業家精神”在中國又有多少體現?直到本世紀,總體而言,企業家中吝嗇的仍比慷慨的多。而企業家的開拓進取精神,若只為一己私利,這種精神又有多大意義?看看中國企業家的大致狀況,便可知曉一二。
最後,在本人看來,李先生或許只看過亞當·斯密先生的《國富論》,而無視了他的《道德情操論》。
胡仁仁,巴黎
你所不知道的結核病
紐約時報
劉穎慧
在很多人眼裡,隨着“白色瘟疫”時代的結束,結核病早已載入史冊,離我們很遙遠。事實上,結核病不僅沒有消失,反倒因為耐多葯結核病等新情況的出現,成為世界公共衛生的一大難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目前中國結核病年發病人數約為130萬,佔全球發病的14.3%,是結核病發病量僅次於印度的世界第二大國。結核病患者離你並不遙遠,他可能是學生、是白領、是公務員,可能就在你的身邊。
中國在防治結核病方面成效明顯,建國前肺結核的死亡率高達200-300人/10萬,居各種疾病死亡原因之首;建國後中國建立了三級防癆網絡,死亡率逐年下降。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介紹,在1990年至2010年間,中國結核病死亡率降低了80%,患病率下降了一半,這說明結核病是可防可治的。但結核病治療需要較長的療程,而中國80%以上的肺結核病人在農村或是流動人口,病人接受長期規範治療的依從性差,因此很容易出現耐藥性和耐多藥性肺結核。據衛生部2007-2008年組織全國結核病耐藥性基線調查結果估計,目前中國肺結核患者耐多葯率為6.8%,肺結核患者中有癥狀者就診比例僅為47%,而已經發現的患者規則服藥率僅為59%。
很多人早期得肺結核沒有任何癥狀,所以作為結核病基層醫生,我們建議每年一次胸片體檢,等病情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病人就會出現咳嗽、咳痰、低燒等癥狀,這個時候如果不及時就診,病情進一步加重,就會形成傳染源,感染更多的人。
我們曾經收治過一個美女病人,大學畢業後進入寫字樓里當了一名白領,待遇還算優厚。她工作沒多長時間就開始出現咳嗽,但總感覺咳嗽不是什麼大問題,可能是感冒了吧,可能是上火了吧,就自己買點咳嗽藥吃,反倒越來越重。她還是不重視,後來就出現午後低燒,她仍然沒往心裡去,再看每天只是下午和晚上發熱,第二天早上還能降到正常,索性就不管它了。拖了一年,有天在辦公室累了,突然咯了幾口血,把同事們都嚇壞了。美女被送到我們醫院,後來發現她不僅兩肺都是滿滿的結核病灶,還有支氣管結核,需要反覆做很痛苦的氣管鏡治療,更糟糕的是還有兩個同事也被她傳染上了。她的思想壓力非常大,有一個月的時間,只要提起同事都會後悔得直流淚,後來還換了工作,她總感覺無法面對他們。
很多病人都和她一樣,總感覺“肺癆”是“臟病”,得了這種病會低人一等,害怕傳染給周圍的人,害怕別人知道後看不起,害怕和林黛玉遇到一樣的結局。也有很多人一知道朋友同事得了結核病,立刻退得遠遠的,回憶每一個接觸的細節,諮詢無數遍會不會傳染上,恨不得把全身都拿消毒水擦一遍。肺結核是呼吸道傳染病,但它的傳播效率比SARS(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要低多了,接觸並不一定都會感染,感染了也不是個個都發病,是要看自身的抵抗力的。所以我們一直宣傳,密切接觸後應該體檢,若沒有感染,注意增強抵抗力,不要歧視病人,誰也不想傳染給周圍的人。我曾經主治過一個老幹部,以前做的是文藝工作,特別受孩子喜愛,幾個孫子、孫女每天都圍在他身邊,聽他講故事。他患了結核,也是拖了很長時間才就診,幾個孩子居然都傳染上了,他幾乎崩潰,差點自殺。幸虧兒女們孝順,不停開導他,孩子們都很輕,療效也特別好,他才漸漸恢復過來。
絕大多數的結核是可以治癒的,而且治癒後一樣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工作。但抗結核需要聯合用藥,堅持服藥,強化期說每天吃一小把葯都不誇張,而且療程特別長,至少6個月,對於耐葯病人會達到24個月甚至還長。因為藥物有胃腸道刺激和其他各種各樣的不良反應,反應重的人剛用藥甚至會有種“生不如死”的感覺(這種情況下醫生一般會選擇換方案,選擇不良反應小的藥物),此外還有很多病人,特別是外出打工者不願意當著別人的面天天吃藥,怕遭到歧視,所以總有人難以堅持下來。尤其是用藥一個來月以後,會明顯感覺好轉,咳嗽這些癥狀都消失了,有些人認為沒事就把葯停了。我們通常對病人說,這是藥物把體內的結核菌“打暈了”,如果停葯,它很快會死灰復燃,來得更加兇猛,所以要堅持用藥到“打死”為止。但哪怕我們再怎麼苦口婆心地說,做各種各樣的宣傳材料供病人帶回家學習,也還是有不少病人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堅持服藥。
間斷用藥最常見的後果是,因為不能維持有效的血葯濃度,結核菌在藥物濃度低的時候悄悄繁殖,最後形成了耐多葯結核病,就是說用常規的結核葯不能殺滅它們了。這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藥物,更長的療程,更多的不良反應,而且治療費用是普通結核的100倍。最鬱悶的是,如果誰一旦被耐葯結核病人傳染上,一發病就是耐葯結核,正所謂害人又害己。現在衛生部有數據顯示,中國每5分鐘就新增一例耐葯結核病患者,這真是個十分驚人的數字。
我們曾經治過一個白領,他得了結核性腦膜炎,這是最嚴重的一類結核病,致死率本身可以達到20%甚至還高,他很幸運,療效非常好,很快癥狀就消失了。出院後沒多久,他感覺應該沒什麼大礙了,就自己停了葯,一個月以後病情加重,再次住院,仍然非常幸運地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正好趕上妻子新添了寶寶,高高興興地回家了。我們反覆告訴他好好休息,一定不能停葯,否則可能會送命的。沒想到,他一回家立馬親自照顧媳婦坐月子,騎車上街買菜,忙起來就忘了吃藥,開始是偶爾漏服一次沒什麼問題,再來兩三次沒什麼問題,他就覺得應該沒事了,索性再也不吃了。結果孩子還沒滿兩個月,他又被送回來了,這次是昏迷着進來的,我們用盡了各種辦法,還是沒能挽回他年輕的生命。走的那天,他媽媽靠在牆上嚎啕大哭,很多人都落下了眼淚。作為醫生,也作為母親和妻子,我又心疼又氣憤:他這樣拿自己的生命當兒戲,讓妻子和孩子怎麼辦?
我們還曾經收治過一個病人,是個包工頭,賺了不少錢,得病後總覺得服藥期間不能飲酒,影響做生意賺錢太不方便了,癥狀重的時候吃幾天葯,輕的時候就不吃,沒幾年病越來越重,發展成了耐葯結核。這期間醫生、家人無數次勸告他都不聽,還駁斥我們說,不就是一個結核嘛,我就不相信有錢了還治不好病,大不了我把肺換了。結果他傳染給了女兒,女兒發現的時候剛剛懷孕,只能做了流產進行抗結核治療,氣得女兒女婿要和他斷絕關係。他們的關係有沒有修復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雖然女兒兩年後治癒了,但三十好幾了還是沒有孩子,這對她的傷害是終生的,永遠都無法彌補。
每年三月,針對“世界防治結核病日”,各地都會有結核病的宣傳活動,似乎一年積蓄的能量都在這天釋放。然而結核病是個長壽的怪獸,曾狂卷全球,也曾被人類打敗,近年來它悄悄復活,又繼續和人類打着持久戰、拉鋸戰。我只願每天都是防治結核病日,願大家能了解更多防治結核病的知識,早日消滅這隻怪獸。
劉穎慧是石家莊市第五醫院結核科醫生。
劉穎慧
在很多人眼裡,隨着“白色瘟疫”時代的結束,結核病早已載入史冊,離我們很遙遠。事實上,結核病不僅沒有消失,反倒因為耐多葯結核病等新情況的出現,成為世界公共衛生的一大難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目前中國結核病年發病人數約為130萬,佔全球發病的14.3%,是結核病發病量僅次於印度的世界第二大國。結核病患者離你並不遙遠,他可能是學生、是白領、是公務員,可能就在你的身邊。
中國在防治結核病方面成效明顯,建國前肺結核的死亡率高達200-300人/10萬,居各種疾病死亡原因之首;建國後中國建立了三級防癆網絡,死亡率逐年下降。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介紹,在1990年至2010年間,中國結核病死亡率降低了80%,患病率下降了一半,這說明結核病是可防可治的。但結核病治療需要較長的療程,而中國80%以上的肺結核病人在農村或是流動人口,病人接受長期規範治療的依從性差,因此很容易出現耐藥性和耐多藥性肺結核。據衛生部2007-2008年組織全國結核病耐藥性基線調查結果估計,目前中國肺結核患者耐多葯率為6.8%,肺結核患者中有癥狀者就診比例僅為47%,而已經發現的患者規則服藥率僅為59%。
很多人早期得肺結核沒有任何癥狀,所以作為結核病基層醫生,我們建議每年一次胸片體檢,等病情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病人就會出現咳嗽、咳痰、低燒等癥狀,這個時候如果不及時就診,病情進一步加重,就會形成傳染源,感染更多的人。
我們曾經收治過一個美女病人,大學畢業後進入寫字樓里當了一名白領,待遇還算優厚。她工作沒多長時間就開始出現咳嗽,但總感覺咳嗽不是什麼大問題,可能是感冒了吧,可能是上火了吧,就自己買點咳嗽藥吃,反倒越來越重。她還是不重視,後來就出現午後低燒,她仍然沒往心裡去,再看每天只是下午和晚上發熱,第二天早上還能降到正常,索性就不管它了。拖了一年,有天在辦公室累了,突然咯了幾口血,把同事們都嚇壞了。美女被送到我們醫院,後來發現她不僅兩肺都是滿滿的結核病灶,還有支氣管結核,需要反覆做很痛苦的氣管鏡治療,更糟糕的是還有兩個同事也被她傳染上了。她的思想壓力非常大,有一個月的時間,只要提起同事都會後悔得直流淚,後來還換了工作,她總感覺無法面對他們。
很多病人都和她一樣,總感覺“肺癆”是“臟病”,得了這種病會低人一等,害怕傳染給周圍的人,害怕別人知道後看不起,害怕和林黛玉遇到一樣的結局。也有很多人一知道朋友同事得了結核病,立刻退得遠遠的,回憶每一個接觸的細節,諮詢無數遍會不會傳染上,恨不得把全身都拿消毒水擦一遍。肺結核是呼吸道傳染病,但它的傳播效率比SARS(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要低多了,接觸並不一定都會感染,感染了也不是個個都發病,是要看自身的抵抗力的。所以我們一直宣傳,密切接觸後應該體檢,若沒有感染,注意增強抵抗力,不要歧視病人,誰也不想傳染給周圍的人。我曾經主治過一個老幹部,以前做的是文藝工作,特別受孩子喜愛,幾個孫子、孫女每天都圍在他身邊,聽他講故事。他患了結核,也是拖了很長時間才就診,幾個孩子居然都傳染上了,他幾乎崩潰,差點自殺。幸虧兒女們孝順,不停開導他,孩子們都很輕,療效也特別好,他才漸漸恢復過來。
絕大多數的結核是可以治癒的,而且治癒後一樣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工作。但抗結核需要聯合用藥,堅持服藥,強化期說每天吃一小把葯都不誇張,而且療程特別長,至少6個月,對於耐葯病人會達到24個月甚至還長。因為藥物有胃腸道刺激和其他各種各樣的不良反應,反應重的人剛用藥甚至會有種“生不如死”的感覺(這種情況下醫生一般會選擇換方案,選擇不良反應小的藥物),此外還有很多病人,特別是外出打工者不願意當著別人的面天天吃藥,怕遭到歧視,所以總有人難以堅持下來。尤其是用藥一個來月以後,會明顯感覺好轉,咳嗽這些癥狀都消失了,有些人認為沒事就把葯停了。我們通常對病人說,這是藥物把體內的結核菌“打暈了”,如果停葯,它很快會死灰復燃,來得更加兇猛,所以要堅持用藥到“打死”為止。但哪怕我們再怎麼苦口婆心地說,做各種各樣的宣傳材料供病人帶回家學習,也還是有不少病人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堅持服藥。
間斷用藥最常見的後果是,因為不能維持有效的血葯濃度,結核菌在藥物濃度低的時候悄悄繁殖,最後形成了耐多葯結核病,就是說用常規的結核葯不能殺滅它們了。這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藥物,更長的療程,更多的不良反應,而且治療費用是普通結核的100倍。最鬱悶的是,如果誰一旦被耐葯結核病人傳染上,一發病就是耐葯結核,正所謂害人又害己。現在衛生部有數據顯示,中國每5分鐘就新增一例耐葯結核病患者,這真是個十分驚人的數字。
我們曾經治過一個白領,他得了結核性腦膜炎,這是最嚴重的一類結核病,致死率本身可以達到20%甚至還高,他很幸運,療效非常好,很快癥狀就消失了。出院後沒多久,他感覺應該沒什麼大礙了,就自己停了葯,一個月以後病情加重,再次住院,仍然非常幸運地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正好趕上妻子新添了寶寶,高高興興地回家了。我們反覆告訴他好好休息,一定不能停葯,否則可能會送命的。沒想到,他一回家立馬親自照顧媳婦坐月子,騎車上街買菜,忙起來就忘了吃藥,開始是偶爾漏服一次沒什麼問題,再來兩三次沒什麼問題,他就覺得應該沒事了,索性再也不吃了。結果孩子還沒滿兩個月,他又被送回來了,這次是昏迷着進來的,我們用盡了各種辦法,還是沒能挽回他年輕的生命。走的那天,他媽媽靠在牆上嚎啕大哭,很多人都落下了眼淚。作為醫生,也作為母親和妻子,我又心疼又氣憤:他這樣拿自己的生命當兒戲,讓妻子和孩子怎麼辦?
我們還曾經收治過一個病人,是個包工頭,賺了不少錢,得病後總覺得服藥期間不能飲酒,影響做生意賺錢太不方便了,癥狀重的時候吃幾天葯,輕的時候就不吃,沒幾年病越來越重,發展成了耐葯結核。這期間醫生、家人無數次勸告他都不聽,還駁斥我們說,不就是一個結核嘛,我就不相信有錢了還治不好病,大不了我把肺換了。結果他傳染給了女兒,女兒發現的時候剛剛懷孕,只能做了流產進行抗結核治療,氣得女兒女婿要和他斷絕關係。他們的關係有沒有修復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雖然女兒兩年後治癒了,但三十好幾了還是沒有孩子,這對她的傷害是終生的,永遠都無法彌補。
每年三月,針對“世界防治結核病日”,各地都會有結核病的宣傳活動,似乎一年積蓄的能量都在這天釋放。然而結核病是個長壽的怪獸,曾狂卷全球,也曾被人類打敗,近年來它悄悄復活,又繼續和人類打着持久戰、拉鋸戰。我只願每天都是防治結核病日,願大家能了解更多防治結核病的知識,早日消滅這隻怪獸。
劉穎慧是石家莊市第五醫院結核科醫生。
永無下班時間的一代
紐約時報
TEDDY WAYNE
每一代人都會有他們自己的主題曲,來描述從年少無知到成熟面對現實的蛻變旅程,它可能是尼爾·楊(Neil Young)的《老男人》(Old Man),“涅槃”(Nirvana)的《少年心氣》(Smells Like Teen Spirit),最近可能就是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歌《22》。
“今夜是忘記期限的一夜(Tonight’s the night when we forget about the deadlines),”這首歌的歌詞寫道,“這是那樣的夜晚,我們將不會入眠(It feels like one of those nights, we won’t be sleeping)。”
那些不像斯威夫特那麼富足的同輩人,就不會像這位創作歌手(現在她23歲,算是稍稍長大了一點)一樣如此輕易地將限期拋諸腦後了。徹夜不眠倒是更有可能,但那不是因為他們在泡夜店,而是在工作。
“如果不在辦公室,我會一直盯着自己的黑莓手機,”在紐約工作的28歲圖書公關凱茜·麥克因泰爾(Casey McIntyre)說,“我從不覺得我會處在完全的下班時間。”
麥克因泰爾只不過是又一個20多歲的人——自古以來這一群人就是可供剝削的廉價勞動力——她正開始懂得,在創意行業,長時間工作和低薪酬總是結伴而行。經濟衰退使得入門級的職位相當不好做,數以百計的求職者去競爭那些無薪的實習機會,在當中他們要iPhone在手隨時待命,任何時間都需要代表他們的公司並且為公司發推特。
“我們需要招一個22-22-22的人,”有人聽到一位新媒體經理最近這麼說,他的意思是找要一個22歲的人,願意一天工作22小時,年薪2.2萬美元。或許中間的那個數字誇張了,但前後兩個肯定不誇張。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1年的一份報告,35歲以下持有房產的人,資產凈值的中位數從1984年到2009年下跌了68%,只有3,662美元。你不要以為那僅僅是經濟下滑帶來的副作用,因為在65歲以上的人群中,這個數字上升了42%,達到170,494美元(大部分是因為房產升值帶來的增益)。於是,在2011年,25歲至34歲的人當中,與父母同住的人比四年前多了120萬。
年輕人也在算着時間過日子。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數據,在2011年,20至24歲的全職工作者的每周工作時間只比25歲以上者少2.1小時。對於一個表面上看來自由自在的人生階段來說,這個業餘時間的差距並不大。或者,用電視劇《都市女孩》(Girls)中莉娜·杜漢姆(Lena Dunham)飾演的那個心懷大志的作家的話來說,“我正忙着成就自己。”
伊利諾州香檳市(Champaign, Ill)的一家前衛出版公司道爾基檔案出版社(Dalkey Archive Press)最近發佈的一個關於其倫敦辦事處招無薪實習生的帖子,充分體現了對於年輕工作者不可理喻的苛求。可以執行“立即開除”這一條款的理由,就包括了“未經事先允許的遲到或早退”,“在夜間或周末無法工作”以及“未能及時回複電子郵件”等。而NBC環球公司(NBC Universal)的電視節目《史蒂夫·威克斯脫口秀》(The Steve Wilkos Show)最近在克雷格列表(Craigslist)上發出廣告,招聘願意“每周工作65小時以上”的兼職製片預約助理(後來這一廣告被鏈接到了jimromenesko.com網站,在招來猛烈批評之後這一條款被刪除)。
“傳統入門級職位的概念正在消失,”《實習國:如何在兇險的新經濟下學得少且掙不到》(Intern Nation: How to Earn Nothing and Learn Little in the Brave New Economy)一書29歲的作者羅斯·佩爾林(Ross Perlin)說,取而代之的是實習職位,“但也有一些培訓項目,和一些模糊的職位頭銜,聽起來很厲害,但只給補貼,也就是說你一年下來只到手1.5萬美元。”
曾經最多是一種短期任務的實習,已經變成了一個不得不跨過的門檻,過程經常會持續好幾年。
“尤其是在一些比較‘搖滾’的行業——電影、電視、出版以及媒體等——各家公司會一直挑戰底線,看他們能以多低的津貼或薪水從年輕人身上榨取多少東西,”佩爾林說,“而人們對這些工作的渴望也足以讓他們逆來順受。”
這也是27歲的凱瑟琳·邁耶斯(Katherine Myers)在2008年畢業之後發現自己面臨的狀況。經過多個月的找尋,她得到了紐約一家有線電視台的一個發展協調員職位。
“我願意為此承受一切,”她說,“我從來不吃午飯,我來得早,並且工作到很晚。”
不過,她的經歷還是比她兩個先後為一位著名電影製片人工作的朋友要愉快一些。
“去年,我們為其中一個搞了一場驚喜生日派對,而他卻不得不錯過,因為他老闆打電話來叫他去一場放映會,”她說,“我們有一年沒見到他了。他早上5點起床,直到凌晨1點還在工作,然後在工作的地方睡着。”
另一個朋友在四個月之後離開,改去法學院上學。
“我想她是覺得這完全沒道理,”邁耶斯說,“你必須要有一種你在為這個世界做一件好事的感覺,而在有些工作中,這是很難有的。如果你是個醫生或者律師,或者甚至做金融,你也能給自己說得過去。但如果你是在時尚界,那就像是:‘噢,哥啊,誰在乎呀?’”
不過,現在已經在“CollegeHumor”網站做到更高職位的邁耶斯決心要在她的行業做下去,25歲的凱茜·皮圖恩(Cathy Pitoun)也一樣。兩年前,在加州卡爾弗城(Culver City)一家剪輯電影預告片的公司做製片助理的皮圖恩,曾經每小時掙10美元,並且沒有福利(雖說是有加班費),而且周末還要輪換着工作。6個月之後,她升到了一個“稍有閃失就可能被炒”的職位,她說,並且工資提高到了每小時12美元加福利。她估算她一周至少工作60個小時。
“有些日子我要扛到凌晨4點,就是為了將一條廣告片發給一個日本客戶,然後四小時後又得趕回來,開始新一天的工作,”皮圖恩說,“還有些天,為了遷就對方的時差,我得早上五點就開始上班,和歐洲的演員一起做配音,然後我還得待到晚上9點。”
和邁耶斯一樣,她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她現在是一位首席執行官的助理,不過她也知道,在通往成為製片人的長遠目標道路上,“會要先受更多的苦,然後才會變好,”她說。
如果是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時代到來之前,皮圖恩的工作肯定不會那麼苛刻。如果她關掉手機幾個小時,她的收件箱就會擠滿郵件或者未接電話和未讀短訊。
“在待命的周末,我必須百分百地在任何時候都能讓人找得到我,”她說,“於是我通常都會利用那些周末在家裡做各種雜務,等着電話響。”
任務可能是小到去公司發一個電子郵件,也可能大到將一段15個小時的素材轉成數碼格式。
麥克因泰爾,那位圖書公關,估算她一天會收到300到400封電子郵件,並且盡量回復至少其中80%。她怎麼能調動起如此多的精力來不停地打字呢?更別說一天16個小時陪着圖書作者一起巡迴旅行了。
“我在出家門前喝咖啡,我出發的地鐵站有一家唐恩都樂(Dunkin’ Donuts)麵包店很方便,然後這一天中間我還會再喝一杯咖啡,”她說,“而且都是大杯的咖啡。”
讓事情變得複雜的是,人們尚未知道數字領域的工作應該如何量化,甚至是如何定義。電郵就別算了。
“發一條推特算勞力嗎?發一個臉書(Facebook)帖子算勞力嗎?”那位作者佩爾林問道。
諷刺的是,這些千禧一代,也正是經常肩負着深夜值班監管社交媒體或者電郵的人們,他們或許低估了這些工作的金錢價值。佩爾林指出,他們在互聯網上免費消費文化的習慣,已經“轉移到了工作領域,於是他們更樂意接受實物交換或者實物報酬”,比如免費的午餐。而他們最重大的報酬還是建立“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而不是“金錢資本”(capital capital)。
在這些“搖滾”職業當中,尤其是在愛穿休閑商務裝的硅谷,很多公司也同樣“嘗試過推翻20世紀50年代那種由統一化管理帶來的噩夢”,佩爾林說,它們用桌上足球以及其他宿舍小玩意來取代隔間,由此誘使員工留得更晚,加強同事間的聯繫。
“但是,現在我們也有了更兇險的狀況,”他說,“人們幹得比過去要多得多,而且甘於全身心地投入。它是要試着讓你忘記辦公室和家之間的界線:誰是你的同事,誰又是你的朋友?”
那些所謂“直升機父母”的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日程就排得滿滿,他們或許會覺得為工作劃定界限是尤其困難的事。作為“被教育成用熱愛來面對工作”的一代,佩爾林說,“它將我們引領進了這些行業,其次,它鼓勵我們打破生活與工作的界限,進入傳統藝術家的工作模式。”
“要獲得工作,你不能說:‘我只是想要一份工作。’”他說,“你的心必須本來就投入其中,而且你必須身體力行,要你留多晚就留多晚,並且在晚上11點還會回電郵。”
24歲的露茜·斯奇勒(Lucy Schiller)在丹佛和舊金山的兩年多時間裡就是這樣身體力行的,然而一切都沒有結果。斯奇勒陷入了佩爾林所說的“連環實習生”群體。她在一家咖啡餐館每周工作四天,從凌晨4:45到下午3點,拿最低的薪水(並且她的經理會當著她的面拿走她一半的小費),與此同時,她在五家藝術和文化機構做過實習,通常都是無薪,同時還在搞一些業餘的項目。
這些都從來不賺錢;在一個網站上,“曾有過寫一篇文章掙3美元的機會,但卻沒能兌現,她說。她一周70個小時的工作大約讓她進帳500美元。
在她其中一份工作的最後一天,她那75歲的上司讓她去她家裡幫忙搬一些重物。在她家的車庫裡,這位上司打開了一道門,裡面發出了刺眼的光。
“那是一個大房間,裡面種滿了大麻,”斯奇勒說,“她要求我無償地連夜收割。她每一批掙3.5萬美元,那些錢直接進了她的退休金帳戶。”
而這位實習生第二天早上的報酬是:一塊早餐玉米煎餅。
在她其他的工作里,斯奇勒說,她幹得“極度賣力並且寫很多東西,而這某程度上是帶來了收穫,但事實是,這並不會馬上換來回報。”她父母一開始對她的前景感到興奮,後來隨着每一份新增的實習工作而變得越來越擔心,她害怕在這樣一個循環中,她會被看作是“軟弱無力或者做不來有償的工作”。1月份,她搬回了伊利諾州的厄巴納(Urbana, Ill)老家,為了省錢,也為了找工作——道爾基檔案出版社就在附近,但可以預料,她不會去那裡申請工作。
佩爾林指出,“一些研究表明,人們在他們20幾歲的階段會做8到9份工作,經濟學家認為這是好事,但他們並沒有看到當中的壓力以及個人為此付出的代價。”
邁耶斯的父母也一樣,“欣賞並且鼓勵我,”但她說,他們為她在娛樂圈的生涯“感到挫敗”。
“他們認為我沒有上軌道,”她說,“他們認為這沒有意義,如果你不能掙錢的話。”
“這是個合理的問題,”她接著說道,“我再過幾年就會滿30歲,而困難的是年紀輕輕卻感覺到,我在這一行業里的位置與其他做得好的人相比是差那麼的遠。每天早上起來,我都要想着,我會成為那些人中的一分子。但我剛好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樂觀主義者。”
TEDDY WAYNE
每一代人都會有他們自己的主題曲,來描述從年少無知到成熟面對現實的蛻變旅程,它可能是尼爾·楊(Neil Young)的《老男人》(Old Man),“涅槃”(Nirvana)的《少年心氣》(Smells Like Teen Spirit),最近可能就是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歌《22》。
“今夜是忘記期限的一夜(Tonight’s the night when we forget about the deadlines),”這首歌的歌詞寫道,“這是那樣的夜晚,我們將不會入眠(It feels like one of those nights, we won’t be sleeping)。”
那些不像斯威夫特那麼富足的同輩人,就不會像這位創作歌手(現在她23歲,算是稍稍長大了一點)一樣如此輕易地將限期拋諸腦後了。徹夜不眠倒是更有可能,但那不是因為他們在泡夜店,而是在工作。
“如果不在辦公室,我會一直盯着自己的黑莓手機,”在紐約工作的28歲圖書公關凱茜·麥克因泰爾(Casey McIntyre)說,“我從不覺得我會處在完全的下班時間。”
麥克因泰爾只不過是又一個20多歲的人——自古以來這一群人就是可供剝削的廉價勞動力——她正開始懂得,在創意行業,長時間工作和低薪酬總是結伴而行。經濟衰退使得入門級的職位相當不好做,數以百計的求職者去競爭那些無薪的實習機會,在當中他們要iPhone在手隨時待命,任何時間都需要代表他們的公司並且為公司發推特。
“我們需要招一個22-22-22的人,”有人聽到一位新媒體經理最近這麼說,他的意思是找要一個22歲的人,願意一天工作22小時,年薪2.2萬美元。或許中間的那個數字誇張了,但前後兩個肯定不誇張。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1年的一份報告,35歲以下持有房產的人,資產凈值的中位數從1984年到2009年下跌了68%,只有3,662美元。你不要以為那僅僅是經濟下滑帶來的副作用,因為在65歲以上的人群中,這個數字上升了42%,達到170,494美元(大部分是因為房產升值帶來的增益)。於是,在2011年,25歲至34歲的人當中,與父母同住的人比四年前多了120萬。
年輕人也在算着時間過日子。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數據,在2011年,20至24歲的全職工作者的每周工作時間只比25歲以上者少2.1小時。對於一個表面上看來自由自在的人生階段來說,這個業餘時間的差距並不大。或者,用電視劇《都市女孩》(Girls)中莉娜·杜漢姆(Lena Dunham)飾演的那個心懷大志的作家的話來說,“我正忙着成就自己。”
伊利諾州香檳市(Champaign, Ill)的一家前衛出版公司道爾基檔案出版社(Dalkey Archive Press)最近發佈的一個關於其倫敦辦事處招無薪實習生的帖子,充分體現了對於年輕工作者不可理喻的苛求。可以執行“立即開除”這一條款的理由,就包括了“未經事先允許的遲到或早退”,“在夜間或周末無法工作”以及“未能及時回複電子郵件”等。而NBC環球公司(NBC Universal)的電視節目《史蒂夫·威克斯脫口秀》(The Steve Wilkos Show)最近在克雷格列表(Craigslist)上發出廣告,招聘願意“每周工作65小時以上”的兼職製片預約助理(後來這一廣告被鏈接到了jimromenesko.com網站,在招來猛烈批評之後這一條款被刪除)。
“傳統入門級職位的概念正在消失,”《實習國:如何在兇險的新經濟下學得少且掙不到》(Intern Nation: How to Earn Nothing and Learn Little in the Brave New Economy)一書29歲的作者羅斯·佩爾林(Ross Perlin)說,取而代之的是實習職位,“但也有一些培訓項目,和一些模糊的職位頭銜,聽起來很厲害,但只給補貼,也就是說你一年下來只到手1.5萬美元。”
曾經最多是一種短期任務的實習,已經變成了一個不得不跨過的門檻,過程經常會持續好幾年。
“尤其是在一些比較‘搖滾’的行業——電影、電視、出版以及媒體等——各家公司會一直挑戰底線,看他們能以多低的津貼或薪水從年輕人身上榨取多少東西,”佩爾林說,“而人們對這些工作的渴望也足以讓他們逆來順受。”
這也是27歲的凱瑟琳·邁耶斯(Katherine Myers)在2008年畢業之後發現自己面臨的狀況。經過多個月的找尋,她得到了紐約一家有線電視台的一個發展協調員職位。
“我願意為此承受一切,”她說,“我從來不吃午飯,我來得早,並且工作到很晚。”
不過,她的經歷還是比她兩個先後為一位著名電影製片人工作的朋友要愉快一些。
“去年,我們為其中一個搞了一場驚喜生日派對,而他卻不得不錯過,因為他老闆打電話來叫他去一場放映會,”她說,“我們有一年沒見到他了。他早上5點起床,直到凌晨1點還在工作,然後在工作的地方睡着。”
另一個朋友在四個月之後離開,改去法學院上學。
“我想她是覺得這完全沒道理,”邁耶斯說,“你必須要有一種你在為這個世界做一件好事的感覺,而在有些工作中,這是很難有的。如果你是個醫生或者律師,或者甚至做金融,你也能給自己說得過去。但如果你是在時尚界,那就像是:‘噢,哥啊,誰在乎呀?’”
不過,現在已經在“CollegeHumor”網站做到更高職位的邁耶斯決心要在她的行業做下去,25歲的凱茜·皮圖恩(Cathy Pitoun)也一樣。兩年前,在加州卡爾弗城(Culver City)一家剪輯電影預告片的公司做製片助理的皮圖恩,曾經每小時掙10美元,並且沒有福利(雖說是有加班費),而且周末還要輪換着工作。6個月之後,她升到了一個“稍有閃失就可能被炒”的職位,她說,並且工資提高到了每小時12美元加福利。她估算她一周至少工作60個小時。
“有些日子我要扛到凌晨4點,就是為了將一條廣告片發給一個日本客戶,然後四小時後又得趕回來,開始新一天的工作,”皮圖恩說,“還有些天,為了遷就對方的時差,我得早上五點就開始上班,和歐洲的演員一起做配音,然後我還得待到晚上9點。”
和邁耶斯一樣,她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她現在是一位首席執行官的助理,不過她也知道,在通往成為製片人的長遠目標道路上,“會要先受更多的苦,然後才會變好,”她說。
如果是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時代到來之前,皮圖恩的工作肯定不會那麼苛刻。如果她關掉手機幾個小時,她的收件箱就會擠滿郵件或者未接電話和未讀短訊。
“在待命的周末,我必須百分百地在任何時候都能讓人找得到我,”她說,“於是我通常都會利用那些周末在家裡做各種雜務,等着電話響。”
任務可能是小到去公司發一個電子郵件,也可能大到將一段15個小時的素材轉成數碼格式。
麥克因泰爾,那位圖書公關,估算她一天會收到300到400封電子郵件,並且盡量回復至少其中80%。她怎麼能調動起如此多的精力來不停地打字呢?更別說一天16個小時陪着圖書作者一起巡迴旅行了。
“我在出家門前喝咖啡,我出發的地鐵站有一家唐恩都樂(Dunkin’ Donuts)麵包店很方便,然後這一天中間我還會再喝一杯咖啡,”她說,“而且都是大杯的咖啡。”
讓事情變得複雜的是,人們尚未知道數字領域的工作應該如何量化,甚至是如何定義。電郵就別算了。
“發一條推特算勞力嗎?發一個臉書(Facebook)帖子算勞力嗎?”那位作者佩爾林問道。
諷刺的是,這些千禧一代,也正是經常肩負着深夜值班監管社交媒體或者電郵的人們,他們或許低估了這些工作的金錢價值。佩爾林指出,他們在互聯網上免費消費文化的習慣,已經“轉移到了工作領域,於是他們更樂意接受實物交換或者實物報酬”,比如免費的午餐。而他們最重大的報酬還是建立“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而不是“金錢資本”(capital capital)。
在這些“搖滾”職業當中,尤其是在愛穿休閑商務裝的硅谷,很多公司也同樣“嘗試過推翻20世紀50年代那種由統一化管理帶來的噩夢”,佩爾林說,它們用桌上足球以及其他宿舍小玩意來取代隔間,由此誘使員工留得更晚,加強同事間的聯繫。
“但是,現在我們也有了更兇險的狀況,”他說,“人們幹得比過去要多得多,而且甘於全身心地投入。它是要試着讓你忘記辦公室和家之間的界線:誰是你的同事,誰又是你的朋友?”
那些所謂“直升機父母”的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日程就排得滿滿,他們或許會覺得為工作劃定界限是尤其困難的事。作為“被教育成用熱愛來面對工作”的一代,佩爾林說,“它將我們引領進了這些行業,其次,它鼓勵我們打破生活與工作的界限,進入傳統藝術家的工作模式。”
“要獲得工作,你不能說:‘我只是想要一份工作。’”他說,“你的心必須本來就投入其中,而且你必須身體力行,要你留多晚就留多晚,並且在晚上11點還會回電郵。”
24歲的露茜·斯奇勒(Lucy Schiller)在丹佛和舊金山的兩年多時間裡就是這樣身體力行的,然而一切都沒有結果。斯奇勒陷入了佩爾林所說的“連環實習生”群體。她在一家咖啡餐館每周工作四天,從凌晨4:45到下午3點,拿最低的薪水(並且她的經理會當著她的面拿走她一半的小費),與此同時,她在五家藝術和文化機構做過實習,通常都是無薪,同時還在搞一些業餘的項目。
這些都從來不賺錢;在一個網站上,“曾有過寫一篇文章掙3美元的機會,但卻沒能兌現,她說。她一周70個小時的工作大約讓她進帳500美元。
在她其中一份工作的最後一天,她那75歲的上司讓她去她家裡幫忙搬一些重物。在她家的車庫裡,這位上司打開了一道門,裡面發出了刺眼的光。
“那是一個大房間,裡面種滿了大麻,”斯奇勒說,“她要求我無償地連夜收割。她每一批掙3.5萬美元,那些錢直接進了她的退休金帳戶。”
而這位實習生第二天早上的報酬是:一塊早餐玉米煎餅。
在她其他的工作里,斯奇勒說,她幹得“極度賣力並且寫很多東西,而這某程度上是帶來了收穫,但事實是,這並不會馬上換來回報。”她父母一開始對她的前景感到興奮,後來隨着每一份新增的實習工作而變得越來越擔心,她害怕在這樣一個循環中,她會被看作是“軟弱無力或者做不來有償的工作”。1月份,她搬回了伊利諾州的厄巴納(Urbana, Ill)老家,為了省錢,也為了找工作——道爾基檔案出版社就在附近,但可以預料,她不會去那裡申請工作。
佩爾林指出,“一些研究表明,人們在他們20幾歲的階段會做8到9份工作,經濟學家認為這是好事,但他們並沒有看到當中的壓力以及個人為此付出的代價。”
邁耶斯的父母也一樣,“欣賞並且鼓勵我,”但她說,他們為她在娛樂圈的生涯“感到挫敗”。
“他們認為我沒有上軌道,”她說,“他們認為這沒有意義,如果你不能掙錢的話。”
“這是個合理的問題,”她接著說道,“我再過幾年就會滿30歲,而困難的是年紀輕輕卻感覺到,我在這一行業里的位置與其他做得好的人相比是差那麼的遠。每天早上起來,我都要想着,我會成為那些人中的一分子。但我剛好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樂觀主義者。”
手機和真實社交,你選哪個?
紐約時報
芭芭拉·L·弗雷德里克森
你記不記得,曾幾何時美國的公共空間不是像現在這樣,周圍半數的人都低頭對着一塊數碼屏幕,用手指和另一個地方保持聯絡?
我們對即時電子通訊帶來的便利都深有體會。但很少有人提到它的代價。我和我的同事們剛剛完成一項研究,即將在下一期《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表,研究的結果表明我們與他人交流的生理能力可能會因此蒙受相當大的損失。
我們的固有習慣會改變我們。通過觀察神經學家常說的“一起發射則連在一起”的神經元(赫布理論的總結性表述,原話為“一起發射的神經元連在一起”——譯註),我們越來越確信經歷會在我們的神經通道上留下印記,這種現象叫“神經可塑性”。任何習慣都會對你的大腦結構產生塑造作用,並進一步加強你對該習慣的傾向性。
可塑性,也就是經歷作用下的傾向,並不僅限於大腦。久坐的生活會帶來什麼你已經很清楚,你的肌肉會萎縮,從而削弱你的肢體力量。但你可能不知道,社交聯絡的習慣也會在你身上留下實實在在的印記。
你通常花多少時間和別人來往?來往的時候,你覺得和對方有多親近、多合拍?你對這些簡單問題的回答,可以很好地說明你與人交流的生理能力。
我和我的研究團隊做了一項縱向的實地試驗,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人是否可以通過學習技能來促成一種更溫暖的人際關係。隨機徵募的實驗對象中,有一半人參加了一個為期六周的學習班,學習一種叫做“慈悲”(metta)的古代心法,它會教導參與者用一種更溫和、親切的方式對待自我和他人。
我們發現經過這種冥想的人會顯得更樂觀,願意交際;但同時他們的迷走神經張力——心血管系統的一項重要機能——也發生了改變。科學家一度認為迷走神經張力大體上是穩定的,就像人在成年後的身高。而我們得到的數據表明這部分也是可塑的,會被你的社交習性改變。
為了幫助理解這一點的重要性,我們簡要講一些解剖學知識。你的大腦是通過迷走神經和心臟連動的。從心率的細微變化可以得出心腦聯繫的強度,因此心率變異度就成了迷走神經張力的一項指標。
總的來說迷走張力是越高越好的。高意味着你的身體對內部系統的管理能力更強,比如心血管、葡萄糖和免疫反應,有助於保持健康。
除了在健康方面的影響,行為神經學家史蒂芬·珀格斯(Stephen Porges)還發現迷走張力對面部表現力和接收人聲頻率的能力也起到關鍵作用。增加迷走張力可以促進我們建立關係、友情和同感的能力。
簡單來說,一個人越是能和他人和諧相處,身體就越健康,反之就越不健康。這種相互影響也解釋了為什麼缺乏積極的社交聯絡會讓人消沉。你的心對友誼的容納能力同樣遵循“用進廢退”的生理法則。如果不時常練習面對面交流的能力,你最終會發現自己開始缺乏這方面的一些基本生理能力。
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人體及我們潛能的可塑性或應變能力有多強。人類基因排序技術幫助我們開闢了社交基因學這一新領域,通過它我們了解到,我們以及我們的子女在細胞水平上的基因表達途徑也是可塑的,會對慣性經歷和行動做出反應。
社交基因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們的個人社交史,比如寂寞的體驗,會造成基因表達的變化,這種變化發生在免疫系統的細胞中。新生兒的父母應該少去操心什麼基因測試,多留意自己的行為——例如一邊哺乳一邊發短訊,或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手機而不是孩子身上——這會給他們以及他們的孩子的基因表達帶去造成生活障礙的印記。
當你對着一個人微笑或大笑時,你們之間會產生一種明顯的同步,你們的姿態和生化指標,甚至神經元的發射,都會構成一種鏡像的對應。在這些細微的瞬間里,兩個人的大腦和身體都會產生一種美好的感覺,這有助於增強你的同感能力,同時也會改善你的健康狀況。
如果你不經常去鍛煉這種能力,它就會枯萎。和他人交流會有好處,感覺也很好,這是我們的幸運,而且我們隨時有這個機會。
所以,等你再見到一個朋友或一個孩子,看到他們花太多時間對着一塊屏幕時,伸出你的手,邀請他回到真實的社交中來。你這樣做不僅能促進他的健康和同感技能,也能改善你自己的。不要眼睜睜看着朋友喪失對人性的容納能力。
芭芭拉·L·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L. Fredrickson)是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心理學教授,也是《愛情2.0:我們的至上情感如何影響我們的感覺、想法、行為及為人》(Love 2.0: How Our Supreme Emotion Affects Everything We Feel, Think, Do, and Become)一書的作者。
芭芭拉·L·弗雷德里克森
你記不記得,曾幾何時美國的公共空間不是像現在這樣,周圍半數的人都低頭對着一塊數碼屏幕,用手指和另一個地方保持聯絡?
我們對即時電子通訊帶來的便利都深有體會。但很少有人提到它的代價。我和我的同事們剛剛完成一項研究,即將在下一期《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表,研究的結果表明我們與他人交流的生理能力可能會因此蒙受相當大的損失。
我們的固有習慣會改變我們。通過觀察神經學家常說的“一起發射則連在一起”的神經元(赫布理論的總結性表述,原話為“一起發射的神經元連在一起”——譯註),我們越來越確信經歷會在我們的神經通道上留下印記,這種現象叫“神經可塑性”。任何習慣都會對你的大腦結構產生塑造作用,並進一步加強你對該習慣的傾向性。
可塑性,也就是經歷作用下的傾向,並不僅限於大腦。久坐的生活會帶來什麼你已經很清楚,你的肌肉會萎縮,從而削弱你的肢體力量。但你可能不知道,社交聯絡的習慣也會在你身上留下實實在在的印記。
你通常花多少時間和別人來往?來往的時候,你覺得和對方有多親近、多合拍?你對這些簡單問題的回答,可以很好地說明你與人交流的生理能力。
我和我的研究團隊做了一項縱向的實地試驗,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人是否可以通過學習技能來促成一種更溫暖的人際關係。隨機徵募的實驗對象中,有一半人參加了一個為期六周的學習班,學習一種叫做“慈悲”(metta)的古代心法,它會教導參與者用一種更溫和、親切的方式對待自我和他人。
我們發現經過這種冥想的人會顯得更樂觀,願意交際;但同時他們的迷走神經張力——心血管系統的一項重要機能——也發生了改變。科學家一度認為迷走神經張力大體上是穩定的,就像人在成年後的身高。而我們得到的數據表明這部分也是可塑的,會被你的社交習性改變。
為了幫助理解這一點的重要性,我們簡要講一些解剖學知識。你的大腦是通過迷走神經和心臟連動的。從心率的細微變化可以得出心腦聯繫的強度,因此心率變異度就成了迷走神經張力的一項指標。
總的來說迷走張力是越高越好的。高意味着你的身體對內部系統的管理能力更強,比如心血管、葡萄糖和免疫反應,有助於保持健康。
除了在健康方面的影響,行為神經學家史蒂芬·珀格斯(Stephen Porges)還發現迷走張力對面部表現力和接收人聲頻率的能力也起到關鍵作用。增加迷走張力可以促進我們建立關係、友情和同感的能力。
簡單來說,一個人越是能和他人和諧相處,身體就越健康,反之就越不健康。這種相互影響也解釋了為什麼缺乏積極的社交聯絡會讓人消沉。你的心對友誼的容納能力同樣遵循“用進廢退”的生理法則。如果不時常練習面對面交流的能力,你最終會發現自己開始缺乏這方面的一些基本生理能力。
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人體及我們潛能的可塑性或應變能力有多強。人類基因排序技術幫助我們開闢了社交基因學這一新領域,通過它我們了解到,我們以及我們的子女在細胞水平上的基因表達途徑也是可塑的,會對慣性經歷和行動做出反應。
社交基因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們的個人社交史,比如寂寞的體驗,會造成基因表達的變化,這種變化發生在免疫系統的細胞中。新生兒的父母應該少去操心什麼基因測試,多留意自己的行為——例如一邊哺乳一邊發短訊,或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手機而不是孩子身上——這會給他們以及他們的孩子的基因表達帶去造成生活障礙的印記。
當你對着一個人微笑或大笑時,你們之間會產生一種明顯的同步,你們的姿態和生化指標,甚至神經元的發射,都會構成一種鏡像的對應。在這些細微的瞬間里,兩個人的大腦和身體都會產生一種美好的感覺,這有助於增強你的同感能力,同時也會改善你的健康狀況。
如果你不經常去鍛煉這種能力,它就會枯萎。和他人交流會有好處,感覺也很好,這是我們的幸運,而且我們隨時有這個機會。
所以,等你再見到一個朋友或一個孩子,看到他們花太多時間對着一塊屏幕時,伸出你的手,邀請他回到真實的社交中來。你這樣做不僅能促進他的健康和同感技能,也能改善你自己的。不要眼睜睜看着朋友喪失對人性的容納能力。
芭芭拉·L·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L. Fredrickson)是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心理學教授,也是《愛情2.0:我們的至上情感如何影響我們的感覺、想法、行為及為人》(Love 2.0: How Our Supreme Emotion Affects Everything We Feel, Think, Do, and Become)一書的作者。
回憶過去便能預知未來?
華爾街日報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記憶能讓人進行一種心理時間旅行。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僅能再現過去的情境,還能描繪未來。
該研究還表明,記憶除了能幫我們存儲、回想那些已發生事件的相關信息,它的存在還具有更廣泛的意義。
在記錄分析記憶如何幫我們勾勒某人性格特點、幫我們預想他/她在未來社會情境中可能的表現方面,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與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上周,研究人員將他們發表在《大腦皮層》期刊上(Cerebral Cortex)的最新科研成果作了詳細闡述。
科研人員揭示的這些道理可能不僅對那些失憶症患者,比如老年人,而且對年輕人以及他們的規劃、社交能力也有所影響。研究人員還在繼續探索現有的科研結論,他們正試著了解追憶往事的能力是否與創造力、想象力有著關聯。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夏克特(Daniel Schacter)稱,該研究論文主體“就如何利用記憶拓展了我們的視野。”
這種對未知世界的想象力或預見力不僅對我們的規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而且還有助於我們在社會情境中作出更好的決策判斷。同時研究人員也希望能揭示提升人類記憶力的新途徑。
夏克特還稱,“靠過去的經歷預測將來可能發生的事”讓人們無需再事事進行真實的嘗試,只要認真考量與未來情況相似的事件即可。
為什麼有些人可能天生具有更強的回憶往事或遙想未知的能力?對於這個問題,人們目前知之甚少。
許多聲稱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認知衰退的方法,如填字遊戲、腦筋急轉彎等重點關注的都是工作記憶,即我們隨時留存在大腦中的信息。至於工作記憶除了能提升完成某項具體任務的能力外是否還有更多作用,目前有各種各樣的証據和說法。
夏克特博士的團隊著重研究的是對過往經歷回憶的針對性幹預,即人們所知的情景記憶。他們重點關注的還有增加細節回憶能力,而並非整體記憶力的提升。該研究的初步試驗預計將在今年夏天完成。
與健忘症患者交談首先向研究人員傳遞出這樣一種訊息:回憶過往經歷可能對心理時間旅行至關重要。健忘症患者與失憶症患者一樣,這兩類人群在制定計劃時都顯得很費勁。夏克特博士和他研究生院的顧問托爾文 (Endel Tulving)在80年代就開始觀察患者K.C.。舉個例子,當K.C.被問及第二天將幹什麼時,他卻說不出詳盡的答案。夏克特博士說,K.C.可能會說出一些類似“我覺得我要吃早餐”之類的話,但卻提供不了任何相關細節,比如他可能會吃什麼或者他要去哪兒吃。
2007年,倫敦大學學院蓋茨比計算神經科學組 (Gatsby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Unit)的研究人員丹米斯•哈撒比斯 (Demis Hassabis)與其同事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五名健忘症患者在想象與描述未來事件時表現出來的能力都極其有限。此發現在該領域引起了轟動,也激發促成了更多的研究。
那之後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進行了很多次研究,結果都表明在想象未來情景方面,健康年輕的成年人比記憶力減退的老年人表現得更出色。那些難以憶起往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描繪未來時也是困難重重。
夏克特博士說,在他和同事一起進行的研究中,當那些70至75歲左右的人被問及往事或未來時,他們傾向於提供更多的評論和見解,但對於人物細節和到底發生了什麼卻所提甚少。
舉個例子,當年輕人被問及一次購物之旅時,他們會說出都有誰去了那兒以及商家店舖的情況。而老年人則會談到他們對購買花瓶感興趣以及為什麼在家裡擺放花瓶會很不錯。
大腦造影研究已表明,同回憶往事一樣,當人們在被要求想象未來時,他們大腦中許多相同的區域--海馬體和內側前額葉皮質--均會呈現出活躍度增強的跡象。這些也正是人在衰老時易發生變化的區域。
擁有細節化模擬情境的想象力似乎用處不少。這種能力有助於人們制定計劃,通過發揮想象力對不同的可能性建模,而無需將它們一一付諸實踐。在頭腦中快速預覽一系列假設情境有望引導我們作出更好的選擇。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的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認真模擬想象考試復習細節的學生--即想象學習過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步驟--最終比那些光想象自己能考好的學生分數更高。
記憶在體驗想象他人當下感受方面似乎也發揮著某些作用,這就是人們所知的心理理論,它能幫助人們判斷如何在不熟悉的社會情境中規范自己的行為,比如在與一幫新朋友聚會或是開始一項新工作時。而那些自閉症患者則往往情境記憶貧乏、預測他人反應或情緒的能力低下。自閉症的病征之一就是社交能力差。
在人們試著揣摩他人心思時,大腦到底是如何運行的,關於這一點,人們目前卻知之甚少。哈撒比斯博士、夏克特博士與合作者在他們的新研究中探討了這個問題。他們對19名平均年齡在21歲的健康成年人進行了大腦掃描。在掃描過程中,博士們要求這些年輕人想象出包括虛構人物在內的四個簡短場景。
首先,參與者被給予了一些照片和12份關於這四個角色的個人簡介。每個人物的外向程度、友好程度都不一樣。
在花了一段時間熟悉了這些編造的人物簡介後,參與者被要求想象各種情境中的每一個不同的角色。舉個例子:如果一個陌生人將酒水潑洒到他們身上,他們各自的反應會如何?
研究人員發現,辨別不同人格特質的能力是在截然不同的大腦區域中進行編碼的。這意味著,當參與者想象某個場景時,研究人員只需看一下大腦的哪個區域活躍度更高,就能弄清參與者當時想象的是四個角色中的哪一位。
對於想象未來事件而言,情景記憶體系看來並非是唯一重要的大腦過程。比利時列日大學(University of Liege)的研究人員阿爾諾(Arnaud D'Argembeau)認為,包括情景記憶在內的廣義上的自傳體信息記憶都可以被用來組織構建事件。阿爾諾的論著已表明,知曉某人的個人目標--記憶對其是必需的--似乎是幫助想象未來事件的另一個因素。
在某人頭腦中對事件進行模擬想象的能力也會帶來潛在的負面效應。如果我們無法預測到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或者我們變得過度自信而認為自己預料到將發生什麼的話,這種能力都會帶來麻煩。
更糟糕的情況是預料到未來的結局,特別是消極的結局,這可能讓老年人更難於制定計劃,或使他們認為某人可能正在試著利用自己。夏克特博士說,“它為你支上一個不一樣的鏡頭,透過它,你看見自己漸漸老去。”
Shirley S. Wang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記憶能讓人進行一種心理時間旅行。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僅能再現過去的情境,還能描繪未來。
該研究還表明,記憶除了能幫我們存儲、回想那些已發生事件的相關信息,它的存在還具有更廣泛的意義。
在記錄分析記憶如何幫我們勾勒某人性格特點、幫我們預想他/她在未來社會情境中可能的表現方面,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與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上周,研究人員將他們發表在《大腦皮層》期刊上(Cerebral Cortex)的最新科研成果作了詳細闡述。
科研人員揭示的這些道理可能不僅對那些失憶症患者,比如老年人,而且對年輕人以及他們的規劃、社交能力也有所影響。研究人員還在繼續探索現有的科研結論,他們正試著了解追憶往事的能力是否與創造力、想象力有著關聯。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夏克特(Daniel Schacter)稱,該研究論文主體“就如何利用記憶拓展了我們的視野。”
這種對未知世界的想象力或預見力不僅對我們的規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而且還有助於我們在社會情境中作出更好的決策判斷。同時研究人員也希望能揭示提升人類記憶力的新途徑。
夏克特還稱,“靠過去的經歷預測將來可能發生的事”讓人們無需再事事進行真實的嘗試,只要認真考量與未來情況相似的事件即可。
為什麼有些人可能天生具有更強的回憶往事或遙想未知的能力?對於這個問題,人們目前知之甚少。
許多聲稱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認知衰退的方法,如填字遊戲、腦筋急轉彎等重點關注的都是工作記憶,即我們隨時留存在大腦中的信息。至於工作記憶除了能提升完成某項具體任務的能力外是否還有更多作用,目前有各種各樣的証據和說法。
夏克特博士的團隊著重研究的是對過往經歷回憶的針對性幹預,即人們所知的情景記憶。他們重點關注的還有增加細節回憶能力,而並非整體記憶力的提升。該研究的初步試驗預計將在今年夏天完成。
與健忘症患者交談首先向研究人員傳遞出這樣一種訊息:回憶過往經歷可能對心理時間旅行至關重要。健忘症患者與失憶症患者一樣,這兩類人群在制定計劃時都顯得很費勁。夏克特博士和他研究生院的顧問托爾文 (Endel Tulving)在80年代就開始觀察患者K.C.。舉個例子,當K.C.被問及第二天將幹什麼時,他卻說不出詳盡的答案。夏克特博士說,K.C.可能會說出一些類似“我覺得我要吃早餐”之類的話,但卻提供不了任何相關細節,比如他可能會吃什麼或者他要去哪兒吃。
2007年,倫敦大學學院蓋茨比計算神經科學組 (Gatsby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Unit)的研究人員丹米斯•哈撒比斯 (Demis Hassabis)與其同事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五名健忘症患者在想象與描述未來事件時表現出來的能力都極其有限。此發現在該領域引起了轟動,也激發促成了更多的研究。
那之後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進行了很多次研究,結果都表明在想象未來情景方面,健康年輕的成年人比記憶力減退的老年人表現得更出色。那些難以憶起往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描繪未來時也是困難重重。
夏克特博士說,在他和同事一起進行的研究中,當那些70至75歲左右的人被問及往事或未來時,他們傾向於提供更多的評論和見解,但對於人物細節和到底發生了什麼卻所提甚少。
舉個例子,當年輕人被問及一次購物之旅時,他們會說出都有誰去了那兒以及商家店舖的情況。而老年人則會談到他們對購買花瓶感興趣以及為什麼在家裡擺放花瓶會很不錯。
大腦造影研究已表明,同回憶往事一樣,當人們在被要求想象未來時,他們大腦中許多相同的區域--海馬體和內側前額葉皮質--均會呈現出活躍度增強的跡象。這些也正是人在衰老時易發生變化的區域。
擁有細節化模擬情境的想象力似乎用處不少。這種能力有助於人們制定計劃,通過發揮想象力對不同的可能性建模,而無需將它們一一付諸實踐。在頭腦中快速預覽一系列假設情境有望引導我們作出更好的選擇。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的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認真模擬想象考試復習細節的學生--即想象學習過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步驟--最終比那些光想象自己能考好的學生分數更高。
記憶在體驗想象他人當下感受方面似乎也發揮著某些作用,這就是人們所知的心理理論,它能幫助人們判斷如何在不熟悉的社會情境中規范自己的行為,比如在與一幫新朋友聚會或是開始一項新工作時。而那些自閉症患者則往往情境記憶貧乏、預測他人反應或情緒的能力低下。自閉症的病征之一就是社交能力差。
在人們試著揣摩他人心思時,大腦到底是如何運行的,關於這一點,人們目前卻知之甚少。哈撒比斯博士、夏克特博士與合作者在他們的新研究中探討了這個問題。他們對19名平均年齡在21歲的健康成年人進行了大腦掃描。在掃描過程中,博士們要求這些年輕人想象出包括虛構人物在內的四個簡短場景。
首先,參與者被給予了一些照片和12份關於這四個角色的個人簡介。每個人物的外向程度、友好程度都不一樣。
在花了一段時間熟悉了這些編造的人物簡介後,參與者被要求想象各種情境中的每一個不同的角色。舉個例子:如果一個陌生人將酒水潑洒到他們身上,他們各自的反應會如何?
研究人員發現,辨別不同人格特質的能力是在截然不同的大腦區域中進行編碼的。這意味著,當參與者想象某個場景時,研究人員只需看一下大腦的哪個區域活躍度更高,就能弄清參與者當時想象的是四個角色中的哪一位。
對於想象未來事件而言,情景記憶體系看來並非是唯一重要的大腦過程。比利時列日大學(University of Liege)的研究人員阿爾諾(Arnaud D'Argembeau)認為,包括情景記憶在內的廣義上的自傳體信息記憶都可以被用來組織構建事件。阿爾諾的論著已表明,知曉某人的個人目標--記憶對其是必需的--似乎是幫助想象未來事件的另一個因素。
在某人頭腦中對事件進行模擬想象的能力也會帶來潛在的負面效應。如果我們無法預測到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或者我們變得過度自信而認為自己預料到將發生什麼的話,這種能力都會帶來麻煩。
更糟糕的情況是預料到未來的結局,特別是消極的結局,這可能讓老年人更難於制定計劃,或使他們認為某人可能正在試著利用自己。夏克特博士說,“它為你支上一個不一樣的鏡頭,透過它,你看見自己漸漸老去。”
Shirley S. Wang
研究:新冠狀病毒比薩斯更致命
BBC
香港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去年以來已經造成11人死亡的新冠狀病毒比2003年曾造成全球疫情的薩斯病毒更可怕。
世界衛生組織星期三(3月27日)發佈通報稱,星期二在德國去世的一名73歲阿聯酋老翁是新冠狀病毒造成的第11名死者。
世界衛生組織去年9月就新冠狀病毒發佈全球警告以來,各國已經確診了17個病例。
這意味著新冠狀病毒的死亡率逼近65%,而薩斯病毒雖然在全球造成775人死亡,但死亡率卻只有11%。
港大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狀病毒可以感染人類體內不同類型細胞,並迅速將其殺死。
感染
新冠狀病毒可以感染的人類器官包括下呼吸道、肝臟、腎臟、腸道,甚至可以感染負責人體免疫系統的組織巨吞噬細胞。
而薩斯病毒與其相比,可感染的細胞類型則極為有限。
港大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狀病毒在傳染人類前可能已經在猴子、豬、果子狸以及兔子等物種中傳播,很難確定究竟是那種動物將其傳染給人類。
此前歐洲有研究認為新冠狀病毒是由蝙蝠傳染給人類的。
港大研究人員指出,由於新冠狀病毒目前對呼吸系統的感染集中在下呼吸道而非上呼吸道,因此其傳染率仍比較低。
但他們警告說,一旦此病毒經過變異具備高傳播能力,將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
香港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去年以來已經造成11人死亡的新冠狀病毒比2003年曾造成全球疫情的薩斯病毒更可怕。
世界衛生組織星期三(3月27日)發佈通報稱,星期二在德國去世的一名73歲阿聯酋老翁是新冠狀病毒造成的第11名死者。
世界衛生組織去年9月就新冠狀病毒發佈全球警告以來,各國已經確診了17個病例。
這意味著新冠狀病毒的死亡率逼近65%,而薩斯病毒雖然在全球造成775人死亡,但死亡率卻只有11%。
港大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狀病毒可以感染人類體內不同類型細胞,並迅速將其殺死。
感染
新冠狀病毒可以感染的人類器官包括下呼吸道、肝臟、腎臟、腸道,甚至可以感染負責人體免疫系統的組織巨吞噬細胞。
而薩斯病毒與其相比,可感染的細胞類型則極為有限。
港大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狀病毒在傳染人類前可能已經在猴子、豬、果子狸以及兔子等物種中傳播,很難確定究竟是那種動物將其傳染給人類。
此前歐洲有研究認為新冠狀病毒是由蝙蝠傳染給人類的。
港大研究人員指出,由於新冠狀病毒目前對呼吸系統的感染集中在下呼吸道而非上呼吸道,因此其傳染率仍比較低。
但他們警告說,一旦此病毒經過變異具備高傳播能力,將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
你錢掙得太多?
英國金融時報
露西•凱拉韋
就在沙特王子阿爾瓦利德•本•塔拉爾(Prince Alwaleed bin Talal)因為自身在富豪榜上的排名不夠靠前而向《福布斯》(Forbes)雜志提出抗議的當周,倫敦東部的一個行業特別審理委員會受理了一起截然不同的抗議。斯特拉•英格利希(Stella English)是舒格勛爵(Lord Sugar)真人秀節目《學徒》(The Apprentice)的前任獲勝者。她聲稱自己所贏得的年薪10萬英鎊的工作機會,此前是由一個年薪僅3.5萬英鎊的人完成的,這讓她感到自己像是一個“光拿錢不乾事的馬屁精”。
阿爾瓦利德王子的抗議或許不夠體面,但至少他的心理非常容易理解。如果《福布斯》聲稱你僅有200億美元,而你認為自己的財富不止於此,我相信這件事情確實非常令人不快。
但抱怨掙得太多則奇怪得多。沒有人會這麽做。如果你在谷歌(Google)搜索框中輸入“我的薪水過高”,你所能得到的就是蘇格蘭皇家銀行(RBS)首席執行官史蒂芬•赫斯特(Stephen Hester)承認“即便我的父母都認為我的薪酬過高”——這與自己本身就這麽認為並不是一回事。而U2樂隊主唱博諾(Bono)所唱的“我的薪水太高,拿槍把我乾掉”(I’m overpaid, so shoot me),只不過是自負的搖滾明星為了捉弄惹人心煩的記者所說的調侃之詞。
為了挑出幾個更好的例子,我在推特(Twitter)上詢問是否有人願意承認自己的薪水過高,但沒有人給我回應。有人評論說,可惜遇不到這種好事。
但我拒絕相信事情就這麽簡單。我自己在處理金錢與自我價值方面的糟糕經歷(我將在後文中進行解釋)告訴我,實際情況可能非常復雜。
在近期為慶祝《與英國〈金融時報〉共進午餐:52次經典採訪》(Lunch with the FT: 52 Classic Interviews)一書發行而在Claridge's酒店所舉行的派對活動上,我展開了一項探尋真相的行動。這次活動完美地符合我的目標,因為半數來賓皆為銀行家或首席執行官——全世界都認為這群人的薪酬過高——此外成隊的侍者不斷殷勤地為來賓斟滿酒盃,降低了他們的警惕性。
第一個被我提問的人在倫敦金融城掙了很多錢。我問道:“你覺得自己掙得太多嗎?”“當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麽大把掙錢的感覺如何?他的臉上開始放光:“爽呆了!”
隨後他告訴我說,在他較為年輕的時候,曾有那麽一刻,他在凝視剃須鏡的時候想到,一個像他這樣的小青年怎麽可能掙這麽多錢。“但很快你就會停止思考這個問題,否則你會把自己劃傷的。”
我提問的第二個人在擔任首席執行官期間獲得了數百萬英鎊的收入。他也承認自己的薪酬水平實在太高,但同樣沒有因此感覺不好,因為他將大部分所得捐獻了出來。
接下來我和一名年輕的銀行家聊了起來。他的誠懇讓我無法對他有敵意,他說,他的理智告訴他,他的薪水太高了,但他的情感只看到其他同事掙得更多。
最後我找到了派對現場最富有大亨中的一位。我向他重復了好幾遍問題才使他明白了我的意思。薪酬過高?
絕無可能。要知道他創造了工作崗位並且帶來了巨大的價值。
一位為另一份報紙工作的記者是現場最窮的來賓之一。只有她表示,當她想到做著同樣工作卻沒有分文酬勞的實習生時,她會覺得自己的薪酬水平實在高得過分。
通過莽撞的盤問,我得到了兩個試探性結論。第一點是,人們掙得越多,就越感到自己理應得到高額報酬。第二點是,人們極為擅長找到理由讓自己不再有負罪感。
就我自己而言,當我對於自己市場價值的估計遠遠低於我所得到的報酬時,我會感到不知所措(我相信自己的這種情況遠比人們願意承認的更加普遍)。我曾經拒絕過另一家公司提供的一個工作機會,主要原因就在於那份工作的薪酬水平高得讓我害怕。
我曾分析過自己這種小女生氣的可憐反應,並找出了四點可能的原因。原因之一是一種認為自己不值這麽多錢的籠統感覺。這是冒充者綜合徵(imposter syndrome)的一種表現,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一直都有這種心理,直到最近似乎才真正擺脫。
這種想法沒有任何值得推薦的地方。
原因之二是,掙得太多是一種負擔,因為隨之而來的將是過高的績效標準。如果你提高足球運動員的薪酬,他們有時會因為肩上背負的沉重期望而感到壓力過大,以至於忘記如何踢球。
原因之三是一種不希望被收入較低的同事們討厭和憎惡的感覺。
原因之四則是不想現在就擁有太多,未來還有更多可以期待之事的感覺很好。
雖然第二至第四條理由看起來非常合理,但我把它們表述出來,是在說服自己完全拋開這件事。我越來越強烈地感到,之前照剃須鏡的那位男士的做法或許是正確的:把這件事置之腦後。
不過最後附帶一句,我拒絕那份工作是正確的。那家機構在形勢惡化時迅速受創,所有高薪雇員都遭到瞭解雇。
居家辦公=效率低下?
美國雅虎領導層發佈了禁止居家辦公的通知引發了爭議。
雅虎持續遭到谷歌等的壓制,股價已經下跌至2000年的鼎盛時期的至5分之1。股價低迷的原因是員工在家消極怠工、生產效率難以提高——,雖然沒有這樣明說,但發出通知的雅虎首席執行官(CEO)瑪麗莎梅耶爾(Marissa Mayer)顯然是這麼認為的。對此,美歐媒體向梅耶爾投去了嚴厲的目光。
批評最為激烈的報導之一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該雜誌指出,「梅耶爾非但沒有向女性後輩送出幫助,反而可能阻撓她們的發展」。該雜誌認為,居家辦公是對邊育兒邊工作的女性的支持。
可能確實有些人穿著睡衣就無法很好工作。據同一日的《經濟學人》報導,谷歌每名員工的銷售額達到雅虎的2.6倍。這種差距無論如何都太大了。
不過,上述通知遭到批評的最大原因在於,片面斷定「居家辦公=工作效率低下」這一點。有不少企業在引入居家辦公後生產效率得到了飛躍提高。美國思科通過鼓勵居家辦公每年將成本削減了200億日元以上,而且美國大學的調查顯示,中國引入居家辦公的企業的離職人數正在下降。
不論如何,作為一種靈活的工作方式,居家辦公一直都被視為矽谷企業增長動力和美國產業活力的源泉。對於這種看法,出身於美國代表性企業之一谷歌的女高管卻嗤之以鼻,這肯定給美國企業社會帶來巨大的衝擊。
矽谷是否正在陷入官僚主義?事實好像並非如此。
一名居住在矽谷的日本創業者說星巴克總是座無虛席。星巴克是居家辦公者的象徵之一。這裡WiFi等上網環境完善,而且點1杯咖啡即可在這裡「工作」好幾個小時。
星巴克原本就是以推動這種工作方式的經營模式而成長起來的企業。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茲很早就開始致力於打造可以上網的環境。
去年,在日本也可以讀到《WORK SHIFT》。這本書講到,隨著網絡的普及,傳統職業和職種將逐步被網絡空間取代,眾多工作者(包括水平很高的腦力勞動者)將失去工作。該書還提到由於Wi─Fi環境不斷完善,未來隨時隨地都可以工作的人將迅速增加。
我們應該關注的是網絡的普及與工作方式的關係。網絡在持續不斷破壞著傳統經濟,一家美國高科技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等到現在的孩子長大時,從事目前不存在的職業的人有可能佔到總體的65%。
如果舉幾個今後將會受到關注的產業領域,或許可以列舉出意味著大數據分析的數據科學(Data Science),以及近來開始經常登上媒體的3D打印機革命。
在美國已有相當多的風險企業及個人正在成為這一領域的挑大梁者。當然,他們採用的是居家辦公型的開放工作方式。或許可以說,通過對居家辦公方式的變革而成為輿論話題的雅虎事例,反而成了大潮流的例外事例。
本為作者日本經濟新聞產業部副部長 中山淳史
雅虎持續遭到谷歌等的壓制,股價已經下跌至2000年的鼎盛時期的至5分之1。股價低迷的原因是員工在家消極怠工、生產效率難以提高——,雖然沒有這樣明說,但發出通知的雅虎首席執行官(CEO)瑪麗莎梅耶爾(Marissa Mayer)顯然是這麼認為的。對此,美歐媒體向梅耶爾投去了嚴厲的目光。
批評最為激烈的報導之一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該雜誌指出,「梅耶爾非但沒有向女性後輩送出幫助,反而可能阻撓她們的發展」。該雜誌認為,居家辦公是對邊育兒邊工作的女性的支持。
可能確實有些人穿著睡衣就無法很好工作。據同一日的《經濟學人》報導,谷歌每名員工的銷售額達到雅虎的2.6倍。這種差距無論如何都太大了。
不過,上述通知遭到批評的最大原因在於,片面斷定「居家辦公=工作效率低下」這一點。有不少企業在引入居家辦公後生產效率得到了飛躍提高。美國思科通過鼓勵居家辦公每年將成本削減了200億日元以上,而且美國大學的調查顯示,中國引入居家辦公的企業的離職人數正在下降。
不論如何,作為一種靈活的工作方式,居家辦公一直都被視為矽谷企業增長動力和美國產業活力的源泉。對於這種看法,出身於美國代表性企業之一谷歌的女高管卻嗤之以鼻,這肯定給美國企業社會帶來巨大的衝擊。
矽谷是否正在陷入官僚主義?事實好像並非如此。
一名居住在矽谷的日本創業者說星巴克總是座無虛席。星巴克是居家辦公者的象徵之一。這裡WiFi等上網環境完善,而且點1杯咖啡即可在這裡「工作」好幾個小時。
星巴克原本就是以推動這種工作方式的經營模式而成長起來的企業。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茲很早就開始致力於打造可以上網的環境。
去年,在日本也可以讀到《WORK SHIFT》。這本書講到,隨著網絡的普及,傳統職業和職種將逐步被網絡空間取代,眾多工作者(包括水平很高的腦力勞動者)將失去工作。該書還提到由於Wi─Fi環境不斷完善,未來隨時隨地都可以工作的人將迅速增加。
我們應該關注的是網絡的普及與工作方式的關係。網絡在持續不斷破壞著傳統經濟,一家美國高科技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等到現在的孩子長大時,從事目前不存在的職業的人有可能佔到總體的65%。
如果舉幾個今後將會受到關注的產業領域,或許可以列舉出意味著大數據分析的數據科學(Data Science),以及近來開始經常登上媒體的3D打印機革命。
在美國已有相當多的風險企業及個人正在成為這一領域的挑大梁者。當然,他們採用的是居家辦公型的開放工作方式。或許可以說,通過對居家辦公方式的變革而成為輿論話題的雅虎事例,反而成了大潮流的例外事例。
本為作者日本經濟新聞產業部副部長 中山淳史
3/28/2013
退休金70%替代率 才是信賴保護
林濁水
隨著《公務人員退休法》修正草案4月底前送立法院時限逼近,公務員維護不當既得利益的努力愈來愈大,再加上選舉考量,最近透露的修正草案內容讓步得不像話:自繳費率減少、替代率提高、實施時間延後,兼具新舊制資格、且領一次退的公務員,公保養老給付18%優惠降低採取「逐年」調整的方式等等,都令社會失望。
考試院說退休金替代率超高公務員是很「無辜的」,因那不是他們的錯,錯的是制度。那麼制度為什麼會錯?考試院說1992年修法時沒想到老齡化和少子問題。這太扯了。首先,沒老齡化少子化問題台灣就可以不顧一般國家所得替代率從70%節節下修的趨勢下,搞到替代率140%嗎?其次當時考試院真的不知道老齡化少子化問題嗎?
恰恰相反,考試院知道國際公認合理的退休所得替代率是70%。這不只可以從1992年當時的新制立法說明中看到,法條也明白地以最高70%替代率而訂出計算公式:每年年資換算率是2%,最高可累積到35年,最高替代率是70%。清清楚楚。
再說老齡化少子化問題。二戰後全球經濟強勁復甦,西方各國財政富裕,更遇「戰後嬰兒潮」時期,各國紛紛進入退休金的黃金時期。但1980左右因為:一、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景氣受挫,財政困難。二、各國實施人口政策,國民平均壽命開始急速延長,老年人口數急遽增加,生育率不斷地下降。因此改革年金制度縮減給付。到1990年代加大改革幅度,採取延後退休年齡、降低給付水準以及提高保險費率等措施。當先進國家紛紛雷厲風行地進行退休制度改革了20年後,考試院如不知道台灣該怎麼辦,豈不是說官員都是白痴?
減支出行掏空之實
當然不是白痴,台灣1992年新制修法通過,第2年台灣老年人口比率就達到7%,正式成為高齡化社會;為減緩人口壓力,台灣1964年開始推行家庭計劃,宣導「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不嫌少」,到了1980年代,出生人口數從40餘萬一路緩步下降,每年約跌落1~2萬人,這一切考試院當然不可能白痴到都不知道。
考試院的問題不是出在無知白痴,而出在邪惡:考試院借減少國庫支出之名取得國民授權進行制度改革而行掏空國庫之實!
考試院既知道替代率不能超過70%,社會少子化高齡化也都知道,他們說正是因此,他們必須修訂退休新制才能:一、解決退休金鉅額的財政負擔。二、因應人口老化,鼓勵公務員久任。
換句話說,70%的上限正是考試院向社會承諾的「信賴」,有了這樣的信賴,他們承諾修法「保護」國庫免於破產。
結果在人民的信賴之下,由孔子嫡裔孔德成院長、陳桂華詮敘部長領導下的考試院高官集體舞弊搞鬼,明的掛上70%的羊頭,暗的玩新舊年資重疊,本俸乘2,提前優退等等把老百姓搞得胡裡胡塗的七大詐術,把自己的替代率搞到了140%的無法無天程度!新制由萬年立委在1992年退職前夕閃電通過。邪法通過後,產生的結果完全和他們承諾的國家目標相反,而和他們私下的目的完全相同:國庫支出暴增,退休年齡急降。
所以不搞延後花招,一次把替代率拉回70%不是國家破壞了對他們的信賴保護;相反的,是把替代率拉回到他們向國家人民承諾的信賴保護。
隨著《公務人員退休法》修正草案4月底前送立法院時限逼近,公務員維護不當既得利益的努力愈來愈大,再加上選舉考量,最近透露的修正草案內容讓步得不像話:自繳費率減少、替代率提高、實施時間延後,兼具新舊制資格、且領一次退的公務員,公保養老給付18%優惠降低採取「逐年」調整的方式等等,都令社會失望。
考試院說退休金替代率超高公務員是很「無辜的」,因那不是他們的錯,錯的是制度。那麼制度為什麼會錯?考試院說1992年修法時沒想到老齡化和少子問題。這太扯了。首先,沒老齡化少子化問題台灣就可以不顧一般國家所得替代率從70%節節下修的趨勢下,搞到替代率140%嗎?其次當時考試院真的不知道老齡化少子化問題嗎?
恰恰相反,考試院知道國際公認合理的退休所得替代率是70%。這不只可以從1992年當時的新制立法說明中看到,法條也明白地以最高70%替代率而訂出計算公式:每年年資換算率是2%,最高可累積到35年,最高替代率是70%。清清楚楚。
再說老齡化少子化問題。二戰後全球經濟強勁復甦,西方各國財政富裕,更遇「戰後嬰兒潮」時期,各國紛紛進入退休金的黃金時期。但1980左右因為:一、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景氣受挫,財政困難。二、各國實施人口政策,國民平均壽命開始急速延長,老年人口數急遽增加,生育率不斷地下降。因此改革年金制度縮減給付。到1990年代加大改革幅度,採取延後退休年齡、降低給付水準以及提高保險費率等措施。當先進國家紛紛雷厲風行地進行退休制度改革了20年後,考試院如不知道台灣該怎麼辦,豈不是說官員都是白痴?
減支出行掏空之實
當然不是白痴,台灣1992年新制修法通過,第2年台灣老年人口比率就達到7%,正式成為高齡化社會;為減緩人口壓力,台灣1964年開始推行家庭計劃,宣導「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不嫌少」,到了1980年代,出生人口數從40餘萬一路緩步下降,每年約跌落1~2萬人,這一切考試院當然不可能白痴到都不知道。
考試院的問題不是出在無知白痴,而出在邪惡:考試院借減少國庫支出之名取得國民授權進行制度改革而行掏空國庫之實!
考試院既知道替代率不能超過70%,社會少子化高齡化也都知道,他們說正是因此,他們必須修訂退休新制才能:一、解決退休金鉅額的財政負擔。二、因應人口老化,鼓勵公務員久任。
換句話說,70%的上限正是考試院向社會承諾的「信賴」,有了這樣的信賴,他們承諾修法「保護」國庫免於破產。
結果在人民的信賴之下,由孔子嫡裔孔德成院長、陳桂華詮敘部長領導下的考試院高官集體舞弊搞鬼,明的掛上70%的羊頭,暗的玩新舊年資重疊,本俸乘2,提前優退等等把老百姓搞得胡裡胡塗的七大詐術,把自己的替代率搞到了140%的無法無天程度!新制由萬年立委在1992年退職前夕閃電通過。邪法通過後,產生的結果完全和他們承諾的國家目標相反,而和他們私下的目的完全相同:國庫支出暴增,退休年齡急降。
所以不搞延後花招,一次把替代率拉回70%不是國家破壞了對他們的信賴保護;相反的,是把替代率拉回到他們向國家人民承諾的信賴保護。
本黨當然要無罪推定
吳景欽
南投縣長李朝卿遭檢察官依貪瀆罪嫌起訴,檢方雖批其不顧人民安危,而請求法院重懲以澄清吏治。只是法院已裁定以兩千萬交保,李朝卿亦將依法向內政部申請復職,一位因涉貪瀆而被起訴的縣長,卻仍可安然在位,豈不怪哉?
依據地方制度法第七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地方首長若遭羈押,內政部須停止其職務,惟依同法條第二項,若遭釋放,如交保之情況,在任期屆滿前,仍得准予復職,這也是南投縣政府據以向內政部申請的正當化理由。而會有如此的規定,主要是因地方首長乃由人民選出,自不應由內政部任意加以剝奪,且於現階段,距離判決確定尚有一段時間,若僅因被起訴即停職,不僅有違無罪推定,恐也違反比例原則。
只是根據地方制度法第七十八條第一項第一款,地方民選首長若在一審被依貪瀆罪判處有期徒刑以上者,內政部即應停止其職務。這就產生一個矛盾,若真堅持無罪推定,為何如此的停職規定,毋庸等待判決確定之後?尤其若考量貪瀆的嚴重性,讓一位被檢方痛批為「敗壞官箴、背棄民意」的縣長復職,這樣的地方官,如何能讓人民信賴,又如何能為民服務?
而南投縣政府依法申請縣長復職,身為主管機關的內政部雖有准否之裁量權,但基於政治的現實面考量,其不允復職的可能性其實非常低。這也代表著被依貪污罪嫌起訴的縣長,將繼續監督這些弊案已深的公共工程,因此,完成的公共工程,其品質會如何,著實讓人感到憂心。更糟的是,其亦將經手未來相關工程招標或採購案,並仍享有納稅人的供養,民脂民膏也將繼續流失,則種種不利的結果,最終還是得由苦命的人民來負擔。
(作者為真理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南投縣長李朝卿遭檢察官依貪瀆罪嫌起訴,檢方雖批其不顧人民安危,而請求法院重懲以澄清吏治。只是法院已裁定以兩千萬交保,李朝卿亦將依法向內政部申請復職,一位因涉貪瀆而被起訴的縣長,卻仍可安然在位,豈不怪哉?
依據地方制度法第七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地方首長若遭羈押,內政部須停止其職務,惟依同法條第二項,若遭釋放,如交保之情況,在任期屆滿前,仍得准予復職,這也是南投縣政府據以向內政部申請的正當化理由。而會有如此的規定,主要是因地方首長乃由人民選出,自不應由內政部任意加以剝奪,且於現階段,距離判決確定尚有一段時間,若僅因被起訴即停職,不僅有違無罪推定,恐也違反比例原則。
只是根據地方制度法第七十八條第一項第一款,地方民選首長若在一審被依貪瀆罪判處有期徒刑以上者,內政部即應停止其職務。這就產生一個矛盾,若真堅持無罪推定,為何如此的停職規定,毋庸等待判決確定之後?尤其若考量貪瀆的嚴重性,讓一位被檢方痛批為「敗壞官箴、背棄民意」的縣長復職,這樣的地方官,如何能讓人民信賴,又如何能為民服務?
而南投縣政府依法申請縣長復職,身為主管機關的內政部雖有准否之裁量權,但基於政治的現實面考量,其不允復職的可能性其實非常低。這也代表著被依貪污罪嫌起訴的縣長,將繼續監督這些弊案已深的公共工程,因此,完成的公共工程,其品質會如何,著實讓人感到憂心。更糟的是,其亦將經手未來相關工程招標或採購案,並仍享有納稅人的供養,民脂民膏也將繼續流失,則種種不利的結果,最終還是得由苦命的人民來負擔。
(作者為真理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完全執政 完全野蠻
陳子瑜
爭議多時的華光社區迫遷案,儘管有熱血學生及民眾們以肉身捍衛,但仍敵不過法務部的優勢警力與怪手,在我國的首善之都,重演當年文林苑事件,讓全國人民再一次看見何謂國家機器的暴力。
「依法行政」四字是國民黨政治人物最愛用的語彙,上自馬英九、郝龍斌;下至李朝卿、黃健庭,但諷刺的是,這些人沒有一個不是在破壞民主法治的根基。所謂依法行政,大致可分為兩個面向:法律優位原則與法律保留原則,前者是指下位階法不得牴觸上位階法;後者則是在法律授權下,行政機關應以公共利益為主,積極行使職權。
然而我們卻看到馬英九對弱勢的關廠工人、華光與紹興社區居民視而不見,卻會因為吳寶春被新加坡延攬感覺沒面子,於是要求教育部以個案立法,濫用己身議程設定之權力來破壞體制;郝龍斌的太極雙星案疑點重重,文林苑事件仍舊放任樂揚建設對王家及聲援群眾抹黑、恐嚇;李朝卿連災後重建的工程款也貪污,視山區居民性命於無物;黃健庭更是為了護航美麗灣飯店,把環評當抽籤一樣,硬是要抽到「通過」二字。
這些並不是個案,而是國民黨這個政黨從根爛起的結構性腐敗、反民主的特質所致,無論是蔣氏父子還是馬英九,他們都是以己意為黨意、拿法律做為擋箭牌,毫無「依法而治」的法治基本素養。也因此,台灣人民若還不能從這些悲劇事件中覺醒,讓這個政黨走進歷史的話,總有一天,你就會跟華光、紹興、王家等,那些九十九%的無力者一樣,任人宰割。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 )
爭議多時的華光社區迫遷案,儘管有熱血學生及民眾們以肉身捍衛,但仍敵不過法務部的優勢警力與怪手,在我國的首善之都,重演當年文林苑事件,讓全國人民再一次看見何謂國家機器的暴力。
「依法行政」四字是國民黨政治人物最愛用的語彙,上自馬英九、郝龍斌;下至李朝卿、黃健庭,但諷刺的是,這些人沒有一個不是在破壞民主法治的根基。所謂依法行政,大致可分為兩個面向:法律優位原則與法律保留原則,前者是指下位階法不得牴觸上位階法;後者則是在法律授權下,行政機關應以公共利益為主,積極行使職權。
然而我們卻看到馬英九對弱勢的關廠工人、華光與紹興社區居民視而不見,卻會因為吳寶春被新加坡延攬感覺沒面子,於是要求教育部以個案立法,濫用己身議程設定之權力來破壞體制;郝龍斌的太極雙星案疑點重重,文林苑事件仍舊放任樂揚建設對王家及聲援群眾抹黑、恐嚇;李朝卿連災後重建的工程款也貪污,視山區居民性命於無物;黃健庭更是為了護航美麗灣飯店,把環評當抽籤一樣,硬是要抽到「通過」二字。
這些並不是個案,而是國民黨這個政黨從根爛起的結構性腐敗、反民主的特質所致,無論是蔣氏父子還是馬英九,他們都是以己意為黨意、拿法律做為擋箭牌,毫無「依法而治」的法治基本素養。也因此,台灣人民若還不能從這些悲劇事件中覺醒,讓這個政黨走進歷史的話,總有一天,你就會跟華光、紹興、王家等,那些九十九%的無力者一樣,任人宰割。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 )
A.你是否同意貢寮禁止強震不得海嘯?
張世賢
馬政府執政五年以來,只會喊口號,承諾多跳票,官箴敗壞,管理鬆弛,弊案頻傳,貪瀆普遍,國人大多不相信台電自行拼裝的核四廠是安全的,日前江揆也坦承,「政府對核廢料的確沒有一個完全的處置方案」。但死要面子的馬英九,就是硬要和民意對撞,竟找原本把核四拼裝工程批得體無完膚的林宗堯組團檢測核四的「安全」,在外人難知其是否有任何交易的情況下,核四陰影勢必籠罩台灣。
國際知名的能源電力學權威陳謨星教授實在看不下去,近日撰文痛批台電與政府所謂「核電便宜」的天大謊言,並說台灣根本無法確保核安。陷入四面楚歌的馬英九,南投再震後,要如何看待這席良心的重話,是幡然覺醒,逕自移請立院決議停建核四?還是祭出黨紀,伸張「皇權」,強迫黨員繼續營造核四「廢墟」?
(作者為退休研究員)
張安弟
昨日南投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最大的地震,地震規模高達六.一。試想「今天如果震央在核電廠附近?」台灣該怎麼辦?民眾要怎麼逃?該逃到哪裡去?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引用世界核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提供的資料報導指出,全球有十四座核電廠位處「高活動斷層地震帶」,全部集中在「日本」和「台灣」,台灣甚至四座核電廠都名列其中。其中更有十五個反應爐同時面臨「地震」和「海嘯」的雙重風險,台灣核一及核二廠四個反應爐也全都上榜。連先進國家美國和日本都曾發生核災,台灣憑什麼保證沒事?這是人民所疑慮和擔心的!
「核四議題」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並且跨越藍綠的鴻溝,連過去最冷漠的藝文界都站出來高聲「反核」。台灣是我們的國家,更是我們永遠的家園!我們不能夠自私地讓後代子孫承受核災的威脅以及棘手的核廢料處置。馬政府企圖用「違憲」和「電費必然上漲」來威脅恫嚇民眾,這次,民眾成熟了,不為所動!
如果有一天,震央發生在核電廠附近,我們該怎麼辦?一旦發生,我們絲毫承受不起!再加上核一、核二或是核四廠發生事故,三十公里之內就必須疏散數百萬人,簡直是不可能執行的應變計畫。這樣的代價太大了!唯有「停建核四」,建立「非核家園」,才能帶給我們一個安心、沒有恐懼的未來!
(作者為醫師)
馬政府執政五年以來,只會喊口號,承諾多跳票,官箴敗壞,管理鬆弛,弊案頻傳,貪瀆普遍,國人大多不相信台電自行拼裝的核四廠是安全的,日前江揆也坦承,「政府對核廢料的確沒有一個完全的處置方案」。但死要面子的馬英九,就是硬要和民意對撞,竟找原本把核四拼裝工程批得體無完膚的林宗堯組團檢測核四的「安全」,在外人難知其是否有任何交易的情況下,核四陰影勢必籠罩台灣。
國際知名的能源電力學權威陳謨星教授實在看不下去,近日撰文痛批台電與政府所謂「核電便宜」的天大謊言,並說台灣根本無法確保核安。陷入四面楚歌的馬英九,南投再震後,要如何看待這席良心的重話,是幡然覺醒,逕自移請立院決議停建核四?還是祭出黨紀,伸張「皇權」,強迫黨員繼續營造核四「廢墟」?
(作者為退休研究員)
張安弟
昨日南投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最大的地震,地震規模高達六.一。試想「今天如果震央在核電廠附近?」台灣該怎麼辦?民眾要怎麼逃?該逃到哪裡去?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引用世界核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提供的資料報導指出,全球有十四座核電廠位處「高活動斷層地震帶」,全部集中在「日本」和「台灣」,台灣甚至四座核電廠都名列其中。其中更有十五個反應爐同時面臨「地震」和「海嘯」的雙重風險,台灣核一及核二廠四個反應爐也全都上榜。連先進國家美國和日本都曾發生核災,台灣憑什麼保證沒事?這是人民所疑慮和擔心的!
「核四議題」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並且跨越藍綠的鴻溝,連過去最冷漠的藝文界都站出來高聲「反核」。台灣是我們的國家,更是我們永遠的家園!我們不能夠自私地讓後代子孫承受核災的威脅以及棘手的核廢料處置。馬政府企圖用「違憲」和「電費必然上漲」來威脅恫嚇民眾,這次,民眾成熟了,不為所動!
如果有一天,震央發生在核電廠附近,我們該怎麼辦?一旦發生,我們絲毫承受不起!再加上核一、核二或是核四廠發生事故,三十公里之內就必須疏散數百萬人,簡直是不可能執行的應變計畫。這樣的代價太大了!唯有「停建核四」,建立「非核家園」,才能帶給我們一個安心、沒有恐懼的未來!
(作者為醫師)
B.你是否同意貢寮禁止強震不得海嘯?
洪昱睿
我國又發生大型地震,震央位在中部地區,當時筆者人正在台中市住家內,一陣天搖地動後,檢視家中發現每個房間均有嚴重程度不一的龜裂現象,多面牆壁上的磁磚剝落,手機亦暫時無法通訊,立即勾起當年九二一的恐怖記憶。
這次地震再次提醒,我國絕大部分國土位於地震斷層帶上,大自然威力深不可測,日本福島核災已經給過我們警示,這次地震又再次給了我們警示,警示什麼呢?那就是核電廠既危險又不安全!地震只要大些,核電廠出意外是極有可能的,一旦核電廠發生意外,造成複合式災難的話,將會非常難以收拾。
國內近來一直在討論核四公投問題(包括核電存廢問題),我認為經過這樣的地震已經說明,核四問題根本不需要公投,應立即停止建設、禁止運轉才對!若是有人認為直接停建核四違憲,必要時也可修正憲法!另外三座核電廠也應立即開始逐步進行廢爐關廠程序!這已經沒什麼好多說的了,為了國家人民的永續經營與發展,廢核才是正確應走的路!
(作者為外語翻譯人員)
蔡雅瀅
筆者曾於參訪核四廠時,請教現場員工:應斷然處置的狀況有哪些?對方答不出來,只是反覆強調程序書有寫,然而斷然處置措施平日若未「內建」在員工腦海,事故發生時,真能摸黑翻出程序書,迅速做出斷然處置嗎?
核四狀況不斷、安全堪慮,政府卻捨不得放棄;核一、二、三廠耐震度均不足,原能會亦捨不得提前除役。核一廠應於一○七年底及一○八年中除役,台電預估要花二十二億元評估及兩百億元改善耐震度,至於與核二、三、四廠相同之0.4G,卻只能再用二、三年,且仍比福島電廠的0.6G低。號稱有破產危機的台電,對於核電向來花錢不手軟,卻不肯評估省下昂貴且成效未明的改善費用,提前除役老舊核電廠,立即停建核四,是否反而有助財務健全?
當政府與台電高層對核電如此偏愛不捨,如何期待第一線員工,在核災即將發生之際,能立即斷然處置?
台灣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史上有過大海嘯,核災風險較其他國家高;三座核電廠建在人口密集的首都圈,國土面積不到車諾比核災汙染面積的四分之一,撤離安置困難,核災後果較其他國家慘烈。
真正適合斷然處置的時機,不是地震、海嘯發生,核電廠搖搖欲墜時,而是核災尚未發生前,就該誠實面對台灣「容易發生核災」,且「疏散撤離困難」的困境,停建核四、提前除役核一、二、三廠。因為核災一旦發生,要終止極為困難,唯有在核災發生「前」,斷然處置核電廠,才能真正確保國民安全!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台北律師公會環境法委員會主委)
我國又發生大型地震,震央位在中部地區,當時筆者人正在台中市住家內,一陣天搖地動後,檢視家中發現每個房間均有嚴重程度不一的龜裂現象,多面牆壁上的磁磚剝落,手機亦暫時無法通訊,立即勾起當年九二一的恐怖記憶。
這次地震再次提醒,我國絕大部分國土位於地震斷層帶上,大自然威力深不可測,日本福島核災已經給過我們警示,這次地震又再次給了我們警示,警示什麼呢?那就是核電廠既危險又不安全!地震只要大些,核電廠出意外是極有可能的,一旦核電廠發生意外,造成複合式災難的話,將會非常難以收拾。
國內近來一直在討論核四公投問題(包括核電存廢問題),我認為經過這樣的地震已經說明,核四問題根本不需要公投,應立即停止建設、禁止運轉才對!若是有人認為直接停建核四違憲,必要時也可修正憲法!另外三座核電廠也應立即開始逐步進行廢爐關廠程序!這已經沒什麼好多說的了,為了國家人民的永續經營與發展,廢核才是正確應走的路!
(作者為外語翻譯人員)
蔡雅瀅
筆者曾於參訪核四廠時,請教現場員工:應斷然處置的狀況有哪些?對方答不出來,只是反覆強調程序書有寫,然而斷然處置措施平日若未「內建」在員工腦海,事故發生時,真能摸黑翻出程序書,迅速做出斷然處置嗎?
核四狀況不斷、安全堪慮,政府卻捨不得放棄;核一、二、三廠耐震度均不足,原能會亦捨不得提前除役。核一廠應於一○七年底及一○八年中除役,台電預估要花二十二億元評估及兩百億元改善耐震度,至於與核二、三、四廠相同之0.4G,卻只能再用二、三年,且仍比福島電廠的0.6G低。號稱有破產危機的台電,對於核電向來花錢不手軟,卻不肯評估省下昂貴且成效未明的改善費用,提前除役老舊核電廠,立即停建核四,是否反而有助財務健全?
當政府與台電高層對核電如此偏愛不捨,如何期待第一線員工,在核災即將發生之際,能立即斷然處置?
台灣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史上有過大海嘯,核災風險較其他國家高;三座核電廠建在人口密集的首都圈,國土面積不到車諾比核災汙染面積的四分之一,撤離安置困難,核災後果較其他國家慘烈。
真正適合斷然處置的時機,不是地震、海嘯發生,核電廠搖搖欲墜時,而是核災尚未發生前,就該誠實面對台灣「容易發生核災」,且「疏散撤離困難」的困境,停建核四、提前除役核一、二、三廠。因為核災一旦發生,要終止極為困難,唯有在核災發生「前」,斷然處置核電廠,才能真正確保國民安全!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台北律師公會環境法委員會主委)
政治逃命圈
李朝卿涉貪獲二千萬元交保,如果內政部同意,他便可復職,繼續擔任縣太爺。坦白說,即使法令制度允許,但政治人物首重誠信、操守,若是被以貪污重罪起訴,而惡行劣跡被檢察官指證歷歷,就應主動辭職,靜待司法審判,否則貪官照作大官,何來威信領導部屬?
如果李朝卿可以復職,林益世也應該比照辦理,回任行政院秘書長。這些貪官在選舉中都獲得馬英九親自掛保證,在公開場合上,彼此互動相當親暱,好像歃血為盟的換帖兄弟,這些人若是因為一時官司纏身,而不能為國服務,實在太可惜了,馬英九應該開口為他們講講話。反正他們是一夥的,馬英九不說,民眾心裡也都清楚,現在「裝不熟」,也太假了。
俗話說,法院是國民黨開的,只辦綠不辦藍,幾番政權輪替,依舊不變。李朝卿、林益世涉貪,可以重金交保;但是阿扁以卸任國家元首之尊在審理期間即被收押,至今即使有病,仍不得保外就醫。而前朝遭整肅的官員,有人歷經多年官司纏身,如今雖獲清白,但一生名譽已被毀,有人仍被有罪判決,難逃牢獄之災。
馬英九保證清廉執政,卻牛皮吹破,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處處是貪官污吏,馬政權儼然即將引發核爆的核電廠。難怪藍營地方首長、立委隨人顧生命,不再死守馬英九這座政治核四廠,紛紛由政治逃命圈竄出,各奔前程去也。
權力使人腐化,千載名言
「禮教」是中國的產物,影響中國統治階層長達兩千多年。禮教究竟是什麼?一九一八年中國文人魯迅寫了小說「狂人日記」,其中有段經典名句:「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纔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次年,中國學者吳虞接而續之,在「新青年」月刊發表「禮教與吃人」,一語道破地說:「吃人的就是講禮教的,講禮教的就是吃人的」。
「講禮教的就是吃人的」,這是什麼意思?台灣政壇到處都有俯拾皆是的例子。繼前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遭特偵組指為「豺狼當道」,具體求處無期徒刑重刑之後,南投縣長李朝卿前天也被檢方以涉貪將近一百三十件,嚴重敗壞官箴,毫無悔意,因而建請法院「嚴懲」以清吏治,都是最適當的說明。
這兩個人,都是「中國」國民黨重點栽培的「青年才俊」與「執政保證」,平常俱是滿口仁義道德,罵人貪贓枉法莫不義憤填膺。二○○六年紅衫軍上街頭,林益世衝到台上帶動群眾大喊「反貪污、反腐敗」;二○一○年六月,他一手向包商陳啟祥強索賄款的同時,一手在自己的部落格寫下「從政第一要件,清廉」,文中強調:「從政之目的在於服務大眾,而不是踩著大眾的心血,滿足個人與家族榮華富貴、金碧輝煌的物質慾望,更不應把自己的物質享受,建構在大眾的辛苦與汗水上!」是不是一派大義凜然?
李朝卿一樣,斗大的標語:「堅持做對的事」,長年掛在他的部落格上。口號之下,現在被揭發,他從第一任剛上任就開始貪,利用限制性招標的手法,對於縣府轄下的各種工程案與勞務採購案,幾乎大小通吃,一律向得標廠商收取一至一.五成的回扣,儼然成了公定價碼,而且膽大妄為到大舉派出縣府官員充當「白手套」出面拿錢,就算不是整個縣府都是賊,但南投縣的縣政、建設,也已被他計畫性地推動偷工減料而糟蹋殆盡。
官商勾結,當然不是中國國民黨的專利,只要有權力,就存在貪腐的誘因,而且權力愈大,誘惑愈大。但是像林益世、李朝卿,甚至彰化縣長之弟卓伯仲仍羈押在案等例,他們有個共同的模式,就是貪瀆的技術已經制度化,涉貪的成員是集體性的,已形成了共生關係。這些國民黨的選舉大樁腳一一現形,可見國民黨的成分與結構,以及何以屹立不搖的龐大資源所在,這是現在進行式,黨產則是過去完成式。但是就如李朝卿的可笑辯詞:「分層負責,下屬擅自為之」,當這些國民黨大員從中央到地方四處橫行在「吃人」時,我們不也看到馬英九總統兼中國國民黨主席每天都把「清廉治國」喊得震天價響嗎?
為什麼國民黨的貪腐,主席脫不了關係?只要問個問題:這些被起訴的貪瀆者是哪個政黨提名與發佈職務的?馬英九有沒有為他們公開背書?馬執政五年,貪腐有沒有銷聲匿跡?或反而從上到下,遍地開花?如果這些人是特偵組形容的豺狼,不就是國民黨提名豺狼,馬英九與豺狼站在一起?難怪孔夫子會說:虎兕出於柙,是誰之過?
其實,「禮教」原生地的中國人,一世紀前老早就告訴大家:「吃人的就是講禮教的,講禮教的就是吃人的」,台灣現代公民怎麼可以不了解,還繼續被「中國禮教黨」的假面—「溫良恭儉讓」所欺騙?下次,當大家一聽到當權者又大言不慚出來放言禮教時,就要千萬注意這些政客是不是準備又要「吃人」了?
Walking linked to fewer strokes in women:study 研究:走路與女性中風風險較低有關
Women who walk at least three hours every week are less likely to suffer a stroke than women who walk less or not at all, according to research from Spain that looked at thousands of people.
根據西班牙觀察數千人的研究,每週走路至少3小時的女性,與較少走路或完全不走路的女性相比,中風機率較低。
While the current study, which appeared in the journal Stroke, cannot prove that regular walking caused the fewer strokes, it contributes to a small body of evidence for poten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fic kinds of exercise and risk for specific diseases.
雖然這份刊登在「中風」期刊的研究,無法證實規律走路可降低中風機率,卻貢獻了特定運動與特定疾病風險可能有關係的少量證據。
Past studies have also linked physical activity to fewer strokes, which can be caused by built-up plaque in arteries or ruptured blood vessels in the brain.
過去的研究也將身體活動與中風機率較低連結。中風可能是因為動脈斑塊積累或腦血管破裂所致。
Women who walked briskly for 210 minutes or more per week had a lower stroke risk than inactive women but also lower than those who cycled and did other higher-intensity workouts for a shorter amount of time.
每週快走210分鐘以上的女性,中風機率不僅比不運動的女性低,也低於騎腳踏車以及做其他高強度運動時間較短的女性。
新聞辭典
contribute:動詞,貢獻、提供、捐款。例句:Her family have contributed£50,000 to the fund.(他的家人捐了5萬英鎊給這個基金會。)
brisk:形容詞,輕快的。例句:Her tone on the phone was brisk.(他在電話裡的語調明快。)
workout:名詞,運動、鍛鍊,來自動詞片語work out。例句:Kevin works out in the gym two or three times a week.(凱文一週上健身房鍛鍊2到3次。)
根據西班牙觀察數千人的研究,每週走路至少3小時的女性,與較少走路或完全不走路的女性相比,中風機率較低。
While the current study, which appeared in the journal Stroke, cannot prove that regular walking caused the fewer strokes, it contributes to a small body of evidence for poten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fic kinds of exercise and risk for specific diseases.
雖然這份刊登在「中風」期刊的研究,無法證實規律走路可降低中風機率,卻貢獻了特定運動與特定疾病風險可能有關係的少量證據。
Past studies have also linked physical activity to fewer strokes, which can be caused by built-up plaque in arteries or ruptured blood vessels in the brain.
過去的研究也將身體活動與中風機率較低連結。中風可能是因為動脈斑塊積累或腦血管破裂所致。
Women who walked briskly for 210 minutes or more per week had a lower stroke risk than inactive women but also lower than those who cycled and did other higher-intensity workouts for a shorter amount of time.
每週快走210分鐘以上的女性,中風機率不僅比不運動的女性低,也低於騎腳踏車以及做其他高強度運動時間較短的女性。
新聞辭典
contribute:動詞,貢獻、提供、捐款。例句:Her family have contributed£50,000 to the fund.(他的家人捐了5萬英鎊給這個基金會。)
brisk:形容詞,輕快的。例句:Her tone on the phone was brisk.(他在電話裡的語調明快。)
workout:名詞,運動、鍛鍊,來自動詞片語work out。例句:Kevin works out in the gym two or three times a week.(凱文一週上健身房鍛鍊2到3次。)
黨國好清廉
鄒景雯
馬英九如果是黨國之子,那李煥不得了,他可是黨國之公,在黨國幾進幾出,蔣經國最終讓他當上了國民黨秘書長,李登輝還提名他為行政院長。
李煥與老國代潘香凝,一輩子服的是公職,據國民黨說軍公教當年很清苦,他們要養四名子女,每個都送出國念書,這樣臨終還可以留下上億元遺產讓子女爭產反目,這與不吃不喝、領四十七萬元,存四十八萬元的,不知誰比較行?
黨國之公,受蔣經國栽培,現在居然傳出「海外帳戶」就有六、七千萬元,其兒女甚至懷疑不止如此,可能還有其他戶頭遭暗槓,這情節倘若為真,是不是與一般認知出現很大的乖離?有趣的是,馬英九在三年前到喪家親頒褒揚令,稱讚這位黨國之公一生「清廉簡樸」。看到國民黨這麼多清廉致富的例子,大家應該好好檢討:是不是自己不夠簡、不夠樸,導致累積財富的速度永遠追趕不及黨國的造就。
昨天一天,黨國之子同時也來湊熱鬧。他的主席辦公室主任、國民黨御用律師,很愛拿告人當盾牌,卻在林益世案中途開溜的賴素如律師,她是現任中常委,竟缺席了國民黨中常會,不但遭到檢調搜索,更因被指控涉嫌在雙子星開發案中收賄、護航,而被市調處以「嫌疑人」身分約談。話說,反貪腐,猶如馬家軍的急急如律令,他們不是經常拿著師公鈴對著政敵狂喨嗎?怎麼現在反倒是惡鬼上身?
浩瀚的黨國,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基於無罪推論,大家現在不能說什麼,只好拿鏟敲鍋大奏「黨國好清廉」,相信這絕不會有法律責任的,這幫黨國的徒子徒孫,總不能出面否定說︰他(她)們是不清廉的吧!
馬英九如果是黨國之子,那李煥不得了,他可是黨國之公,在黨國幾進幾出,蔣經國最終讓他當上了國民黨秘書長,李登輝還提名他為行政院長。
李煥與老國代潘香凝,一輩子服的是公職,據國民黨說軍公教當年很清苦,他們要養四名子女,每個都送出國念書,這樣臨終還可以留下上億元遺產讓子女爭產反目,這與不吃不喝、領四十七萬元,存四十八萬元的,不知誰比較行?
黨國之公,受蔣經國栽培,現在居然傳出「海外帳戶」就有六、七千萬元,其兒女甚至懷疑不止如此,可能還有其他戶頭遭暗槓,這情節倘若為真,是不是與一般認知出現很大的乖離?有趣的是,馬英九在三年前到喪家親頒褒揚令,稱讚這位黨國之公一生「清廉簡樸」。看到國民黨這麼多清廉致富的例子,大家應該好好檢討:是不是自己不夠簡、不夠樸,導致累積財富的速度永遠追趕不及黨國的造就。
昨天一天,黨國之子同時也來湊熱鬧。他的主席辦公室主任、國民黨御用律師,很愛拿告人當盾牌,卻在林益世案中途開溜的賴素如律師,她是現任中常委,竟缺席了國民黨中常會,不但遭到檢調搜索,更因被指控涉嫌在雙子星開發案中收賄、護航,而被市調處以「嫌疑人」身分約談。話說,反貪腐,猶如馬家軍的急急如律令,他們不是經常拿著師公鈴對著政敵狂喨嗎?怎麼現在反倒是惡鬼上身?
浩瀚的黨國,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基於無罪推論,大家現在不能說什麼,只好拿鏟敲鍋大奏「黨國好清廉」,相信這絕不會有法律責任的,這幫黨國的徒子徒孫,總不能出面否定說︰他(她)們是不清廉的吧!
3/27/2013
心靈富有才是真正的福
心靈富有才是真正的福
要讓人人脫離貧窮,實在不容易,但人心卻可以均富——富有愛心、富有智慧。
以前的社會環境單純,有雲:“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讓孩子學會一門功夫,自然就能養家活口、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但在物欲氾濫的現代社會,人心習于比較,有一缺九;孩子自幼被推向物欲狂流裏,以為擁有豐厚物質享受才是幸福。
一念貪心起,心無饜足,慾望會愈來愈強大,即使擁有再多,也感覺不足;如此小至擾亂家庭、社會,大至侵佔國家,人間種種紛亂由此而生。
人生擁有多少才算足夠?每人每天的食衣住行,真正需要的其實不多,少欲知足,就不會感到欠缺。若是與人比較,永遠比不足,還會增加自己的心理負擔。
貪病的源頭,就是缺愛症;也唯有愛,能讓心靈致富。培養寬厚善念,欣賞別人所有,而不是去擁有它;且能盡一己之力付出,使人安心、無憂——如此以愛付出,心靈最是富有。
在大陸甘肅貧困乾旱的山上,不少孩子家境困乏,但只要有機會讀書,即使學校很簡陋、每天要走上幾小時路才能到校,都很感恩滿足。
志工訪視時,記錄下一位女孩緊緊握著一公分筆心專注寫字的畫面,感動了大愛臺“地球的孩子”節目同仁,於是發起為貧困地區孩子募鉛筆盒活動。這項活動激起了愛心漣漪,短短幾個月就募集了一萬多個裝了滿滿文具的鉛筆盒,已陸續送往甘肅、貴州、泰北等地區貧困的孩子們。
一位參與捐助活動的媽媽說,她買給孩子許多名牌的文具,孩子卻不一定感到快樂;當她看見在甘肅貧瘠的大山中,有那麼一群學子缺乏物資卻開心快樂,她醒悟了,決定從今以後帶動孩子“向慾望說‘不’”。
在甘肅天祝高原,許多青壯年為了謀生,離鄉背井到大都市打工,留下孩子給老人家照顧;麗萍的家就是其中之一,三個孩子和奶奶相依為命。
就讀中學二年級的她很懂事,不忍奶奶太操勞,放學立刻趕回家分擔家事;也體諒父母在外地工作的辛苦,所以用功獲得好成績,讓父母的打拚有價值。她未來的志願是當翻譯官,行有餘力可以幫助和她一樣的家庭。
這個孩子在困境中不但不埋怨,而且爭“志”,努力上進希望改善家庭生活,還能開闊愛心,立願幫助家鄉貧窮的孩子得到幸福;實在很難得!
普天下貧窮者何其多!要讓人人生活都能脫離貧窮,實在不容易;但人心卻可以均富——少欲知足,樂於付出,看到他人幸福,就像是自己得到了快樂;如此
心靈富有之人,才是真正有福。
圓滿的信仰
1.有信仰才有希望
我們要了解一個民族,要看一個民族有沒有希望,這個民族好不好,就要了解這個民族有沒有信仰。在世界上也好,在我們國家也好,好多民族信仰某一種宗教,比如信仰佛教、伊斯蘭教……也有好多個民族信仰同一種宗教,當然也有同一個民族的人信仰不同的宗教,或者說也有人不信仰宗教,各種情況都是有的。我們了解一個人也是如此,他相信什麼,他信仰什麼,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人什麼都不信,問題就很大,什麼都不信就進入了虛無主義的狀態。人總是要有信仰,而信仰佛法是最好的、最究竟圓滿的、最穩妥的。當然這是因為我們是出家人、是佛教徒才這麼說。實際上,因為我們有真正的體驗,我們有真正的感受,所以我們這麼說也不為過,我們這麼說也是有根據的。
2.信心很重要
如何讓一個人在自己的信仰之路上越走越穩,越走越有信心,越走越能夠接近於我們的目標——趨向於圓滿,讓自己的生命內涵更加豐富多彩?對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所謂“自己的定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如何來認識自己,在整個生命歷程當中何去何從,找到自己的下手處。
如果我們沒辦法定位,就說明我們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雖然我們人在這個講堂裏,心卻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我們人在家裏,心卻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我們人在單位裏、在學校裏,但是我們的心在哪?這個心永遠無所依皈,永遠無所著落。為什麼心永遠無所依皈呢?就是對什麼都不信,對什麼都有懷疑,或者說對什麼都信不起來。因為信不起來,所以他自然而然就要產生懷疑。
我們學佛法就是要培養這樣的一種信心,對三寶的信心。這種信心培養起來,才能夠啟發我們的善良,才能夠啟發我們的智慧,才能夠改變我們內心裏面種種的煩惱與業。
如果沒有信心作為前提、沒有信仰作為前提,我們所有的一切就僅僅是在文字理論上的推演。單純在文字理論上的推演,與自己的生命是了不相干的,這種意義是不大的。這不是真正在學習佛法,不是一種宗教的行為,這方面我們要特別注意。特別注意就說明我們常常會犯這樣的錯誤,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我們解決不了,或者今天解決了,它明天又出來;明天解決了,後天又出來,它從根本上解決不了。這方面我們要去對治,我們要去注意。
3.對治煩惱靠修行
我們怎麼去對治煩惱,我們怎麼去注意它呢?注意我們自己的思想、我們自己的想法符合不符合佛法,如理不如理,如法不如法,是不是有問題。也就是說,當我們對三寶、對佛法產生懷疑的時候,就是煩惱出現了。煩惱出現的時候,就要靠佛法來對治。我們一看一比對,發現思想已經脫離了佛法,違背了佛法,那麼這種思想就要不得了。這樣一來,我們的認知、我們的見解,就會得到很及時的調整。
那麼如何對治呢?就是要去修行,修行才是真正的對治法。比如猶太教徒,他們在安息日是絕對不工作的;基督教徒每個禮拜是絕對要去做禮拜的;穆斯林每天向麥加禱告五次。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內心時時刻刻對自己信仰的對象能夠真正地皈依,真正地回歸,真正地來收斂自己這些世俗散亂的身語意行為。否則的話,我們美其名曰在學佛,是佛教徒,而實際上我們的所作所為,很難根據佛法的觀念來實踐。
我們只有在真正對治煩惱的時候,只有真正去用功、去修行的時候,比如唸經、打坐,或者我們研討,或者用佛法來比對、來對治自己內心的時候,用功的時候、用法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條件,自己是否對治得了內心的煩惱。如果我們沒有刻意花工夫去對治煩惱,我們一天當中,乃至一年當中都是處在無明狀態;我們只有刻意去對治、去用功的時候,才有辦法去發現我們的問題、我們的煩惱;我們發現了自己的問題、煩惱,才是修行的開始、用功的開始。如果沒有發現、發現不了,無論做什麼都是在心外做功夫,都是在心外來論法,都是在心外來論道。
我們要了解一個民族,要看一個民族有沒有希望,這個民族好不好,就要了解這個民族有沒有信仰。在世界上也好,在我們國家也好,好多民族信仰某一種宗教,比如信仰佛教、伊斯蘭教……也有好多個民族信仰同一種宗教,當然也有同一個民族的人信仰不同的宗教,或者說也有人不信仰宗教,各種情況都是有的。我們了解一個人也是如此,他相信什麼,他信仰什麼,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人什麼都不信,問題就很大,什麼都不信就進入了虛無主義的狀態。人總是要有信仰,而信仰佛法是最好的、最究竟圓滿的、最穩妥的。當然這是因為我們是出家人、是佛教徒才這麼說。實際上,因為我們有真正的體驗,我們有真正的感受,所以我們這麼說也不為過,我們這麼說也是有根據的。
2.信心很重要
如何讓一個人在自己的信仰之路上越走越穩,越走越有信心,越走越能夠接近於我們的目標——趨向於圓滿,讓自己的生命內涵更加豐富多彩?對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所謂“自己的定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如何來認識自己,在整個生命歷程當中何去何從,找到自己的下手處。
如果我們沒辦法定位,就說明我們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雖然我們人在這個講堂裏,心卻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我們人在家裏,心卻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我們人在單位裏、在學校裏,但是我們的心在哪?這個心永遠無所依皈,永遠無所著落。為什麼心永遠無所依皈呢?就是對什麼都不信,對什麼都有懷疑,或者說對什麼都信不起來。因為信不起來,所以他自然而然就要產生懷疑。
我們學佛法就是要培養這樣的一種信心,對三寶的信心。這種信心培養起來,才能夠啟發我們的善良,才能夠啟發我們的智慧,才能夠改變我們內心裏面種種的煩惱與業。
如果沒有信心作為前提、沒有信仰作為前提,我們所有的一切就僅僅是在文字理論上的推演。單純在文字理論上的推演,與自己的生命是了不相干的,這種意義是不大的。這不是真正在學習佛法,不是一種宗教的行為,這方面我們要特別注意。特別注意就說明我們常常會犯這樣的錯誤,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我們解決不了,或者今天解決了,它明天又出來;明天解決了,後天又出來,它從根本上解決不了。這方面我們要去對治,我們要去注意。
3.對治煩惱靠修行
我們怎麼去對治煩惱,我們怎麼去注意它呢?注意我們自己的思想、我們自己的想法符合不符合佛法,如理不如理,如法不如法,是不是有問題。也就是說,當我們對三寶、對佛法產生懷疑的時候,就是煩惱出現了。煩惱出現的時候,就要靠佛法來對治。我們一看一比對,發現思想已經脫離了佛法,違背了佛法,那麼這種思想就要不得了。這樣一來,我們的認知、我們的見解,就會得到很及時的調整。
那麼如何對治呢?就是要去修行,修行才是真正的對治法。比如猶太教徒,他們在安息日是絕對不工作的;基督教徒每個禮拜是絕對要去做禮拜的;穆斯林每天向麥加禱告五次。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內心時時刻刻對自己信仰的對象能夠真正地皈依,真正地回歸,真正地來收斂自己這些世俗散亂的身語意行為。否則的話,我們美其名曰在學佛,是佛教徒,而實際上我們的所作所為,很難根據佛法的觀念來實踐。
我們只有在真正對治煩惱的時候,只有真正去用功、去修行的時候,比如唸經、打坐,或者我們研討,或者用佛法來比對、來對治自己內心的時候,用功的時候、用法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條件,自己是否對治得了內心的煩惱。如果我們沒有刻意花工夫去對治煩惱,我們一天當中,乃至一年當中都是處在無明狀態;我們只有刻意去對治、去用功的時候,才有辦法去發現我們的問題、我們的煩惱;我們發現了自己的問題、煩惱,才是修行的開始、用功的開始。如果沒有發現、發現不了,無論做什麼都是在心外做功夫,都是在心外來論法,都是在心外來論道。
真正的智者是快樂的
隨遇而安才有快樂
一位哲人單身時,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房子裏。看他總是樂呵呵的,有人問他:“那麼多人擠在一起,有什麼可高興的?”哲人說:“朋友們住在一起,隨時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難道這不是值得高興的事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都成了家,先後搬了出去,屋內只剩下他一個人,但他每天仍非常快樂。又有人問他:“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有什麼好高興的?”他說:“我有很多書哇。每一本書都是一位老師,和這些老師在一起,隨時請教怎不令人高興?”
幾年後,這位哲人成了家,搬進大樓,住一樓,仍是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有人便問:“你還那麼快樂嗎?”哲人說:“一樓有多好啊!進門就是家,搬東西很方便,朋友來訪很方便……特別讓我滿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養花、種草。這些樂趣真好呀!”
又過了一年,這位哲人把一樓讓給一位家裏有偏癱老人的朋友,自己搬到樓房的最高層,而這位哲人仍是快快樂樂的。朋友問他:“先生,住頂樓有哪些好處?”他說:“好處多著呢!每天上下樓幾次,有利於身體健康;看書、寫文章光線好;沒有人在頭頂上干擾,白天黑夜都安靜。”
一位哲人單身時,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房子裏。看他總是樂呵呵的,有人問他:“那麼多人擠在一起,有什麼可高興的?”哲人說:“朋友們住在一起,隨時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難道這不是值得高興的事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都成了家,先後搬了出去,屋內只剩下他一個人,但他每天仍非常快樂。又有人問他:“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有什麼好高興的?”他說:“我有很多書哇。每一本書都是一位老師,和這些老師在一起,隨時請教怎不令人高興?”
幾年後,這位哲人成了家,搬進大樓,住一樓,仍是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有人便問:“你還那麼快樂嗎?”哲人說:“一樓有多好啊!進門就是家,搬東西很方便,朋友來訪很方便……特別讓我滿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養花、種草。這些樂趣真好呀!”
又過了一年,這位哲人把一樓讓給一位家裏有偏癱老人的朋友,自己搬到樓房的最高層,而這位哲人仍是快快樂樂的。朋友問他:“先生,住頂樓有哪些好處?”他說:“好處多著呢!每天上下樓幾次,有利於身體健康;看書、寫文章光線好;沒有人在頭頂上干擾,白天黑夜都安靜。”
春季養生6條黃金建議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記載: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一、調節飲食:春天新陳代謝旺盛,飲食宜甘而溫,富含營養,以健脾扶陽為食養原則,忌過於酸澀,宜清淡可口,忌油膩生冷,尤不宜多進大辛大熱之品,如參、茸等,以免助熱生火。春天宜多吃含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特別是各種黃綠色蔬菜,如豆製品、蛋類、胡蘿蔔、菜花、大白菜、柿子椒、芹菜、菠菜等,此外,還應注意不可過早貪吃冷飲等食品,以免傷胃損陽。
二、運動鍛鍊: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體質投資最佳季節。春天空氣清新,這種環境最有利於吐故納新,充養臟腑。春天多鍛鍊,會增強免疫力與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種疾病,且令人思維敏捷,不易疲勞,人們可根據自己年齡與體質狀況選擇戶外活動,如太極拳、慢跑、放風箏、春遊踏青等。
三、調養精神:春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精神調攝應做到疏泄條達,心胸開闊,情緒樂觀,戒鬱怒以養性,假日去踏青問柳,遊山戲水,陶冶性情,會使氣血調暢,精神旺盛。
四、防風禦寒:春天宜晚睡早起,到室外多活動,舒展形體,使一天精力更加充沛。春天要特別注意防風禦寒,養陽斂陰。根據初春天氣乍寒乍暖一日三變的特點,衣服不可頓減,過早脫去冬衣,極易受寒傷肺,引發呼吸系統疾患。根據“春捂秋凍”的原則,一定要隨氣溫的變化增減衣服,以適應春季氣候多變的規律。
五、預防春困:春天風和日麗,但人卻感到睏倦。疲乏頭昏欲睡,早晨也不醒,這種現象就是大家所說的“春困”。春天犯困不是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是因體內迴圈季節性差異,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液分泌增加,各器官負荷加重,供應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造成的。那麼怎樣減輕與預防春困呢?一要保證睡眠,早臥早起,克服消極懶惰思想情緒;二要積極參加鍛鍊和戶外活動,改善血液迴圈;三要適當增加營養。研究證明,缺乏B族維生素與飲食過量是引發春困的重要原因,故宜多吃含維生素B族豐富的食品,吃飯不宜太飽;第四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少吸煙,如不太冷,適當減些衣服,或用冷水洗臉,都會使困意儘快消除。
六、保健防病:春天溫暖多風,最適於細菌、病毒等繁殖傳播,易發生流感、肺炎、支氣管炎、流腦、猩紅熱、腮腺炎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所以一定要講衛生,勤洗曬衣被,除蟲害,開窗通風,提高防禦能力,傳染病流行時少去公共場所,避免傳染;春天又是氣候交替的過渡季節,若不重視保健,或過食辛熱助火之品,再被時令之邪引發,一些舊病即易復發,如偏頭痛、慢性咽炎、過敏性哮喘、高血壓、心肌梗塞、精神病等,應特別注意從衣食住行各方面調攝預防。
一、調節飲食:春天新陳代謝旺盛,飲食宜甘而溫,富含營養,以健脾扶陽為食養原則,忌過於酸澀,宜清淡可口,忌油膩生冷,尤不宜多進大辛大熱之品,如參、茸等,以免助熱生火。春天宜多吃含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特別是各種黃綠色蔬菜,如豆製品、蛋類、胡蘿蔔、菜花、大白菜、柿子椒、芹菜、菠菜等,此外,還應注意不可過早貪吃冷飲等食品,以免傷胃損陽。
二、運動鍛鍊: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體質投資最佳季節。春天空氣清新,這種環境最有利於吐故納新,充養臟腑。春天多鍛鍊,會增強免疫力與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種疾病,且令人思維敏捷,不易疲勞,人們可根據自己年齡與體質狀況選擇戶外活動,如太極拳、慢跑、放風箏、春遊踏青等。
三、調養精神:春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精神調攝應做到疏泄條達,心胸開闊,情緒樂觀,戒鬱怒以養性,假日去踏青問柳,遊山戲水,陶冶性情,會使氣血調暢,精神旺盛。
四、防風禦寒:春天宜晚睡早起,到室外多活動,舒展形體,使一天精力更加充沛。春天要特別注意防風禦寒,養陽斂陰。根據初春天氣乍寒乍暖一日三變的特點,衣服不可頓減,過早脫去冬衣,極易受寒傷肺,引發呼吸系統疾患。根據“春捂秋凍”的原則,一定要隨氣溫的變化增減衣服,以適應春季氣候多變的規律。
五、預防春困:春天風和日麗,但人卻感到睏倦。疲乏頭昏欲睡,早晨也不醒,這種現象就是大家所說的“春困”。春天犯困不是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是因體內迴圈季節性差異,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液分泌增加,各器官負荷加重,供應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造成的。那麼怎樣減輕與預防春困呢?一要保證睡眠,早臥早起,克服消極懶惰思想情緒;二要積極參加鍛鍊和戶外活動,改善血液迴圈;三要適當增加營養。研究證明,缺乏B族維生素與飲食過量是引發春困的重要原因,故宜多吃含維生素B族豐富的食品,吃飯不宜太飽;第四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少吸煙,如不太冷,適當減些衣服,或用冷水洗臉,都會使困意儘快消除。
六、保健防病:春天溫暖多風,最適於細菌、病毒等繁殖傳播,易發生流感、肺炎、支氣管炎、流腦、猩紅熱、腮腺炎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所以一定要講衛生,勤洗曬衣被,除蟲害,開窗通風,提高防禦能力,傳染病流行時少去公共場所,避免傳染;春天又是氣候交替的過渡季節,若不重視保健,或過食辛熱助火之品,再被時令之邪引發,一些舊病即易復發,如偏頭痛、慢性咽炎、過敏性哮喘、高血壓、心肌梗塞、精神病等,應特別注意從衣食住行各方面調攝預防。
安倍滾動日本 台灣還要酣睡多久?
財訊
謝金河
股市表現就像是國家領導人成績單,最近日本股市表現勇奪世界第一,歐巴馬帶領美國重返海嘯前的榮耀,東協國家亦然,全世界欣欣向榮,熱度升高,為何只有台灣委靡不振?
給大家一個猜題,今年以來,全球股市漲幅第一的是哪個國家?答案居然是日本。這個失落二十年的國度,靠著新首相安倍晉三祭出的「安倍經濟學」,突然谷底翻揚,日本國民、企業都重振士氣,安倍個人的民調支持度也上衝到七二%,日本經濟真的起來了嗎?
目前看安倍能否讓日本經濟扭轉乾坤,呈現正反兩面,抱持最樂觀態度的是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位是史迪格里茲,他認為在「競爭性貨幣貶值」時期,安倍倡導的積極寬鬆與財政刺激政策,正是日本經濟所需。另一位諾貝爾獎大師克魯曼則撰文,對安倍一致性的財政與貨幣刺激政策表示讚揚。另外,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也看好安倍可以帶領日本走出困局。
不過唱反調的也不少,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駐北京前大使、前任伊藤忠商社社長丹羽宇一郎則大力批判安倍實施的是「巫毒經濟學」,他在三月二十日的台灣三三會演說中說:「就像是走在監獄高牆上,走錯一步就會掉下去。就像巫毒,不試不會知道;試了,在得出答案前,老天也無法給答案。」丹羽算是唱衰派說得最淋漓盡致的代表。日圓先生榊也抱持較負面看法。
安倍經濟學 是解藥還是巫毒?
安倍晉三去年十月宣示參選日本自民黨總裁,率先喊出日銀(央行)要以恢復通膨二%為目標,矢言全力扭轉長期通縮的宿疾,並強力主導日圓貶值。安倍當選日本首相之後,日本的股匯市果真出現罕見的巨大變化,日圓從七七‧一六直衝到九六‧七一兌一美元,目前在九十五日圓附近盤旋。
但是反映最直接的卻是日本股市。日經指數在安倍上任前是八四八八‧一四點,不到半年的時間,日經指數大漲至一二六五○‧二六點,已經重返二○○八年八月金融海嘯之前的榮景。日經指數從安倍上台以來,漲幅高達四九%,今年以來大漲將近二○%,無疑都是全世界表現最亮麗的股市。安倍經濟學能不能救起失落二十幾年的日本經濟?仍有待時間來印證,但是從日股的大漲,我看到日本正在扭轉過去二十年一蹶不振的頹勢,這是事實,至少從兩個角度來看,日本有起來的跡象。
首先是日本民眾重新恢復信心。談到日本,大家談到老人經濟,或企業速食式的勞動派遣,大家都很不樂觀,日本民眾則因為日本長期失落,信心跌到谷底,在安倍當選前,日本人遠離股市,股票在家庭資產所占的比重從二三%跌到五‧八%,比起美國的三二‧九%、歐洲的一四‧三%低很多。
但是這回日本股市大漲四個月,昔日以外資主導的日本股市開始出現重大變化,日本股民重返市場,各大證券公司舉辦投資講座,總是場場爆滿,野村表示,單是去年十二月報名參加投資講座的人數即大增七五%,今年盛況更有增無減。受到股民踴躍進場的影響,日本重量級券商如大和及野村股價都從二百多日圓漲到六百多日圓,松井證券從三○一日圓大漲到一千日圓以上。
另一個最顯著的是投資理財的書籍及雜誌都十分暢銷,由《東洋經濟》出版的《四季報》,也就是像《財訊》出版的《股市總覽》,以分析每一家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專業投資分析工具,也出現頻頻再版的景象,日本股民回來了,日本失落二十幾年,民眾冰冷到極點的心被鼓舞起來了。
第二個是日本企業實力增強了。股價大漲,帶動日本企業市值大幅提升。目前,日本前十大市值企業,包含了三家大汽車廠,也包含了三家大型金控,這是日本舉足輕重的實力產業,像豐田汽車從七、八百億美元市值,如今躍升到一七八六億美元,穩居全日本第一寶座;本田市值七○四億美元,全日本排第三;日產也以四六五億美元,坐上市值第十大寶座。這一輪日圓貶值,對日本汽車產業助力十分之大。
另一個谷底翻身的產業是金融業,經過安倍經濟學拯救,日本銀行業紛紛從「死亡幽谷」爬起來。日本最大的東京三菱UFJ控股市值拉升到八三四‧六億美元,市值排第二,三井住友FG則以六○六億美元排第六,瑞穗控股以五三七‧一億美元排第八。
美日股漲、台股跌 問題出在哪?
股市是一國的經濟櫥窗,股市的榮枯與國家領導人聲望息息相關,台灣與日本都從一九九○年之後共同面對泡沫危機,但是日本轉機乍現,台灣呢?
股市表現就像是國家領導人成績單,最近半年,日本股市表現勇奪世界第一,將安倍支持度拉升到七二%的罕見新高,歐巴馬帶領美國重返海嘯前的榮耀,東協國家亦蒸蒸日上。請馬總統想想,全世界欣欣向榮,熱度升高,為何只有台灣委靡不振?
安倍經濟學 是解藥還是巫毒?
安倍晉三去年十月宣示參選日本自民黨總裁,率先喊出日銀(央行)要以恢復通膨二%為目標,矢言全力扭轉長期通縮的宿疾,並強力主導日圓貶值。安倍當選日本首相之後,日本的股匯市果真出現罕見的巨大變化,日圓從七七‧一六直衝到九六‧七一兌一美元,目前在九十五日圓附近盤旋。
但是反映最直接的卻是日本股市。日經指數在安倍上任前是八四八八‧一四點,不到半年的時間,日經指數大漲至一二六五○‧二六點,已經重返二○○八年八月金融海嘯之前的榮景。日經指數從安倍上台以來,漲幅高達四九%,今年以來大漲將近二○%,無疑都是全世界表現最亮麗的股市。安倍經濟學能不能救起失落二十幾年的日本經濟?仍有待時間來印證,但是從日股的大漲,我看到日本正在扭轉過去二十年一蹶不振的頹勢,這是事實,至少從兩個角度來看,日本有起來的跡象。
首先是日本民眾重新恢復信心。談到日本,大家談到老人經濟,或企業速食式的勞動派遣,大家都很不樂觀,日本民眾則因為日本長期失落,信心跌到谷底,在安倍當選前,日本人遠離股市,股票在家庭資產所占的比重從二三%跌到五‧八%,比起美國的三二‧九%、歐洲的一四‧三%低很多。
但是這回日本股市大漲四個月,昔日以外資主導的日本股市開始出現重大變化,日本股民重返市場,各大證券公司舉辦投資講座,總是場場爆滿,野村表示,單是去年十二月報名參加投資講座的人數即大增七五%,今年盛況更有增無減。受到股民踴躍進場的影響,日本重量級券商如大和及野村股價都從二百多日圓漲到六百多日圓,松井證券從三○一日圓大漲到一千日圓以上。
另一個最顯著的是投資理財的書籍及雜誌都十分暢銷,由《東洋經濟》出版的《四季報》,也就是像《財訊》出版的《股市總覽》,以分析每一家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專業投資分析工具,也出現頻頻再版的景象,日本股民回來了,日本失落二十幾年,民眾冰冷到極點的心被鼓舞起來了。
第二個是日本企業實力增強了。股價大漲,帶動日本企業市值大幅提升。目前,日本前十大市值企業,包含了三家大汽車廠,也包含了三家大型金控,這是日本舉足輕重的實力產業,像豐田汽車從七、八百億美元市值,如今躍升到一七八六億美元,穩居全日本第一寶座;本田市值七○四億美元,全日本排第三;日產也以四六五億美元,坐上市值第十大寶座。這一輪日圓貶值,對日本汽車產業助力十分之大。
另一個谷底翻身的產業是金融業,經過安倍經濟學拯救,日本銀行業紛紛從「死亡幽谷」爬起來。日本最大的東京三菱UFJ控股市值拉升到八三四‧六億美元,市值排第二,三井住友FG則以六○六億美元排第六,瑞穗控股以五三七‧一億美元排第八。
美日股漲、台股跌 問題出在哪?
股市是一國的經濟櫥窗,股市的榮枯與國家領導人聲望息息相關,台灣與日本都從一九九○年之後共同面對泡沫危機,但是日本轉機乍現,台灣呢?
股市表現就像是國家領導人成績單,最近半年,日本股市表現勇奪世界第一,將安倍支持度拉升到七二%的罕見新高,歐巴馬帶領美國重返海嘯前的榮耀,東協國家亦蒸蒸日上。請馬總統想想,全世界欣欣向榮,熱度升高,為何只有台灣委靡不振?
謝金河
股市表現就像是國家領導人成績單,最近日本股市表現勇奪世界第一,歐巴馬帶領美國重返海嘯前的榮耀,東協國家亦然,全世界欣欣向榮,熱度升高,為何只有台灣委靡不振?
給大家一個猜題,今年以來,全球股市漲幅第一的是哪個國家?答案居然是日本。這個失落二十年的國度,靠著新首相安倍晉三祭出的「安倍經濟學」,突然谷底翻揚,日本國民、企業都重振士氣,安倍個人的民調支持度也上衝到七二%,日本經濟真的起來了嗎?
目前看安倍能否讓日本經濟扭轉乾坤,呈現正反兩面,抱持最樂觀態度的是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位是史迪格里茲,他認為在「競爭性貨幣貶值」時期,安倍倡導的積極寬鬆與財政刺激政策,正是日本經濟所需。另一位諾貝爾獎大師克魯曼則撰文,對安倍一致性的財政與貨幣刺激政策表示讚揚。另外,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也看好安倍可以帶領日本走出困局。
不過唱反調的也不少,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駐北京前大使、前任伊藤忠商社社長丹羽宇一郎則大力批判安倍實施的是「巫毒經濟學」,他在三月二十日的台灣三三會演說中說:「就像是走在監獄高牆上,走錯一步就會掉下去。就像巫毒,不試不會知道;試了,在得出答案前,老天也無法給答案。」丹羽算是唱衰派說得最淋漓盡致的代表。日圓先生榊也抱持較負面看法。
安倍經濟學 是解藥還是巫毒?
安倍晉三去年十月宣示參選日本自民黨總裁,率先喊出日銀(央行)要以恢復通膨二%為目標,矢言全力扭轉長期通縮的宿疾,並強力主導日圓貶值。安倍當選日本首相之後,日本的股匯市果真出現罕見的巨大變化,日圓從七七‧一六直衝到九六‧七一兌一美元,目前在九十五日圓附近盤旋。
但是反映最直接的卻是日本股市。日經指數在安倍上任前是八四八八‧一四點,不到半年的時間,日經指數大漲至一二六五○‧二六點,已經重返二○○八年八月金融海嘯之前的榮景。日經指數從安倍上台以來,漲幅高達四九%,今年以來大漲將近二○%,無疑都是全世界表現最亮麗的股市。安倍經濟學能不能救起失落二十幾年的日本經濟?仍有待時間來印證,但是從日股的大漲,我看到日本正在扭轉過去二十年一蹶不振的頹勢,這是事實,至少從兩個角度來看,日本有起來的跡象。
首先是日本民眾重新恢復信心。談到日本,大家談到老人經濟,或企業速食式的勞動派遣,大家都很不樂觀,日本民眾則因為日本長期失落,信心跌到谷底,在安倍當選前,日本人遠離股市,股票在家庭資產所占的比重從二三%跌到五‧八%,比起美國的三二‧九%、歐洲的一四‧三%低很多。
但是這回日本股市大漲四個月,昔日以外資主導的日本股市開始出現重大變化,日本股民重返市場,各大證券公司舉辦投資講座,總是場場爆滿,野村表示,單是去年十二月報名參加投資講座的人數即大增七五%,今年盛況更有增無減。受到股民踴躍進場的影響,日本重量級券商如大和及野村股價都從二百多日圓漲到六百多日圓,松井證券從三○一日圓大漲到一千日圓以上。
另一個最顯著的是投資理財的書籍及雜誌都十分暢銷,由《東洋經濟》出版的《四季報》,也就是像《財訊》出版的《股市總覽》,以分析每一家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專業投資分析工具,也出現頻頻再版的景象,日本股民回來了,日本失落二十幾年,民眾冰冷到極點的心被鼓舞起來了。
第二個是日本企業實力增強了。股價大漲,帶動日本企業市值大幅提升。目前,日本前十大市值企業,包含了三家大汽車廠,也包含了三家大型金控,這是日本舉足輕重的實力產業,像豐田汽車從七、八百億美元市值,如今躍升到一七八六億美元,穩居全日本第一寶座;本田市值七○四億美元,全日本排第三;日產也以四六五億美元,坐上市值第十大寶座。這一輪日圓貶值,對日本汽車產業助力十分之大。
另一個谷底翻身的產業是金融業,經過安倍經濟學拯救,日本銀行業紛紛從「死亡幽谷」爬起來。日本最大的東京三菱UFJ控股市值拉升到八三四‧六億美元,市值排第二,三井住友FG則以六○六億美元排第六,瑞穗控股以五三七‧一億美元排第八。
美日股漲、台股跌 問題出在哪?
股市是一國的經濟櫥窗,股市的榮枯與國家領導人聲望息息相關,台灣與日本都從一九九○年之後共同面對泡沫危機,但是日本轉機乍現,台灣呢?
股市表現就像是國家領導人成績單,最近半年,日本股市表現勇奪世界第一,將安倍支持度拉升到七二%的罕見新高,歐巴馬帶領美國重返海嘯前的榮耀,東協國家亦蒸蒸日上。請馬總統想想,全世界欣欣向榮,熱度升高,為何只有台灣委靡不振?
安倍經濟學 是解藥還是巫毒?
安倍晉三去年十月宣示參選日本自民黨總裁,率先喊出日銀(央行)要以恢復通膨二%為目標,矢言全力扭轉長期通縮的宿疾,並強力主導日圓貶值。安倍當選日本首相之後,日本的股匯市果真出現罕見的巨大變化,日圓從七七‧一六直衝到九六‧七一兌一美元,目前在九十五日圓附近盤旋。
但是反映最直接的卻是日本股市。日經指數在安倍上任前是八四八八‧一四點,不到半年的時間,日經指數大漲至一二六五○‧二六點,已經重返二○○八年八月金融海嘯之前的榮景。日經指數從安倍上台以來,漲幅高達四九%,今年以來大漲將近二○%,無疑都是全世界表現最亮麗的股市。安倍經濟學能不能救起失落二十幾年的日本經濟?仍有待時間來印證,但是從日股的大漲,我看到日本正在扭轉過去二十年一蹶不振的頹勢,這是事實,至少從兩個角度來看,日本有起來的跡象。
首先是日本民眾重新恢復信心。談到日本,大家談到老人經濟,或企業速食式的勞動派遣,大家都很不樂觀,日本民眾則因為日本長期失落,信心跌到谷底,在安倍當選前,日本人遠離股市,股票在家庭資產所占的比重從二三%跌到五‧八%,比起美國的三二‧九%、歐洲的一四‧三%低很多。
但是這回日本股市大漲四個月,昔日以外資主導的日本股市開始出現重大變化,日本股民重返市場,各大證券公司舉辦投資講座,總是場場爆滿,野村表示,單是去年十二月報名參加投資講座的人數即大增七五%,今年盛況更有增無減。受到股民踴躍進場的影響,日本重量級券商如大和及野村股價都從二百多日圓漲到六百多日圓,松井證券從三○一日圓大漲到一千日圓以上。
另一個最顯著的是投資理財的書籍及雜誌都十分暢銷,由《東洋經濟》出版的《四季報》,也就是像《財訊》出版的《股市總覽》,以分析每一家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專業投資分析工具,也出現頻頻再版的景象,日本股民回來了,日本失落二十幾年,民眾冰冷到極點的心被鼓舞起來了。
第二個是日本企業實力增強了。股價大漲,帶動日本企業市值大幅提升。目前,日本前十大市值企業,包含了三家大汽車廠,也包含了三家大型金控,這是日本舉足輕重的實力產業,像豐田汽車從七、八百億美元市值,如今躍升到一七八六億美元,穩居全日本第一寶座;本田市值七○四億美元,全日本排第三;日產也以四六五億美元,坐上市值第十大寶座。這一輪日圓貶值,對日本汽車產業助力十分之大。
另一個谷底翻身的產業是金融業,經過安倍經濟學拯救,日本銀行業紛紛從「死亡幽谷」爬起來。日本最大的東京三菱UFJ控股市值拉升到八三四‧六億美元,市值排第二,三井住友FG則以六○六億美元排第六,瑞穗控股以五三七‧一億美元排第八。
美日股漲、台股跌 問題出在哪?
股市是一國的經濟櫥窗,股市的榮枯與國家領導人聲望息息相關,台灣與日本都從一九九○年之後共同面對泡沫危機,但是日本轉機乍現,台灣呢?
股市表現就像是國家領導人成績單,最近半年,日本股市表現勇奪世界第一,將安倍支持度拉升到七二%的罕見新高,歐巴馬帶領美國重返海嘯前的榮耀,東協國家亦蒸蒸日上。請馬總統想想,全世界欣欣向榮,熱度升高,為何只有台灣委靡不振?
偉大的追尋 - 經濟學天才與他們的時代
在珍.奧斯汀生活的十九世紀初,世人從未想過人類可能掌控物質環境,而非受制於它,這樣的概念在當時實在太新穎了。但到了一八七○年代,人類逐漸意識到,改變不是偶然或運氣,而是人類展現意志與知識的結果。一八七○年以前,經濟學主要是談人類「不能」做什麼;而一八七○年之後則是探討人類「能」做什麼。一場攸關全人類的偉大追尋,就從這個探討人類能做什麼的時代展開……
國際暢銷書《美麗境界》作者西爾維雅.娜薩構思十年,在本書中帶領讀者從馬克思到海耶克,從韋伯夫婦到傅利曼,以宛如親臨歷史現場的生動筆觸,進入人類史上十二位傑出經濟學家的生命歷程,展開一場近代與現代經濟學發展史的壯遊追尋之旅。
娜薩以英國文豪狄更斯所處時代的倫敦切入,審視一八四○年代以來,英國貧富極端的階層,逐步引介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時間橫跨兩世紀、地域廣及歐美亞的多位經濟學家,看這些人如何從觀察反思所處的社會環境,提出改變人類思考、生活以及大歷史的經濟學說。
在娜薩生動描繪下,書中細節及故事與眾不同地將重點聚焦於每位經濟學家的人性而非理論,極具感染力量。他們的人生際遇與個性,都將讓讀者在溯尋經濟學思想演變的過程之際,對生命的可能及世界演進產生不同觀點,猶如漣漪,持續擴散。
全書內容豐富、令人讚嘆,是一部描繪生動、淺顯易讀的經濟學發展史傑作。
娜薩以英國文豪狄更斯所處時代的倫敦切入,審視一八四○年代以來,英國貧富極端的階層,逐步引介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時間橫跨兩世紀、地域廣及歐美亞的多位經濟學家,看這些人如何從觀察反思所處的社會環境,提出改變人類思考、生活以及大歷史的經濟學說。
在娜薩生動描繪下,書中細節及故事與眾不同地將重點聚焦於每位經濟學家的人性而非理論,極具感染力量。他們的人生際遇與個性,都將讓讀者在溯尋經濟學思想演變的過程之際,對生命的可能及世界演進產生不同觀點,猶如漣漪,持續擴散。
全書內容豐富、令人讚嘆,是一部描繪生動、淺顯易讀的經濟學發展史傑作。
那是最糟糕的年代。
一八四二年六月,狄更斯結束成功的美國閱讀之旅返回英國;當時,飢餓的陰影正逐漸籠罩全英。在一連串麥糧歉收之後,麵包價格翻漲一倍;貧窮的鄉下人擠進城裡尋找工作,找不到工作的人則尋求慈善救助。棉業已連續四年嚴重衰退,失業勞工被迫仰賴公家救濟或民間免費食堂。保守的社會評論家卡萊爾(Thomas Carlyle)嚴厲警告:「數百萬人已活不下去……這個國家顯然正邁向自殺之途。」
狄更斯是堅定擁護教育、選舉權、公民與宗教自由的人,對於升高的階級仇恨感到駭然。八月份,一間棉廠的罷工行動轉趨暴力。短短幾天,爭議演變成要求普及男性選舉權的全國性大罷工,號召者是「人民憲章」(People’s Charter)大型運動的領導者。憲章運動者將議會中產階級激進派「一人一票」的主要訴求帶上街頭。首相皮爾(Robert Peel)領導的保守黨政府立刻派出身著紅色制服的士兵圍捕煽動者。罷工者開始回到工廠,但寫過狄更斯曾一再拜讀的法國革命史的卡萊爾發出了悲觀的警告:「叛亂,反上層階級的憤怒、報復情緒……日漸成為低下階級的普遍精神。」
倫敦燈光明亮的接待室裡,狄更斯身旁常有公侯仕女環繞奉承,但他對共和制的支持就像他的鮮豔領結一樣,難以忽視。卡萊爾初次碰到這位三十歲的文壇名人,輕蔑地形容他「矮小精幹,非常矮小」,而且不懷好意地又說「他的穿著不算好,倒是很有奧塞風格」,意指和惡名昭彰的法國伯爵奧塞(Alfred d’Orsay)一樣。卡萊爾的好友,激進派哲學家米爾(John Stuart Mill),則是想起卡萊爾曾如此描述一位雅各賓黨(Jacobin)革命分子,「一臉卑鄙的流氓氣,但才華洋溢」。在時髦的午夜餐宴上,憲章運動者的「起義」引發激烈爭辯。首相堅持必須採取嚴厲措施遏止激進分子利用情勢,因為真正有困難的人已經得到幫助了,卡萊爾很支持這個立場。狄更斯雖曾誓言,「他比任何人都更願意在任何時刻、走更遠的路去見卡萊爾」,但他認為基於審慎與公平原則,政府應該救濟身強體健的失業者和其家庭。
一七九九至一八一五年的拿破崙戰爭期間,饑荒曾引發一項重要的爭辯,這項爭辯到了「飢餓的四○年代」(The Hungry Forties)再度死灰復燃。爭議焦點之一是馬爾薩斯牧師(Reverend Thomas Robert Malthus)提出的人口學原理。馬爾薩斯與珍.奧斯汀同時代,是英國首位政治經濟學家;兔唇,擁有冷靜的數學頭腦的他也是個害羞、仁慈的聖公會牧師。在他還是副牧師時,就對鄉下教區居民的飢餓狀況深感痛心。聖經認為貧窮是天生的罪, 當時的法國哲學家,例如他父親的朋友康多塞侯爵(Marquis de Condorcet),多半認為問題在於富人的自私。馬爾薩斯發現兩種解釋都無法說服他,他一定得找尋更好的理由。他的《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於一七九八年出版,在一八三四年他去世之前曾再版五次,這本書激勵了達爾文與演化論的其他創始者,也促使卡萊爾將經濟學貶低為「沮喪的科學」(dismal science)。
馬爾薩斯試著為一項事實提出解釋:包括他當下所處的所有社會與時代,「全人類十分之九」注定得窮困勞苦過活。世界上多數人即使未處於挨餓狀態,也是長期生活在擔憂會餓死的陰影下。雖然有些時期較繁榮,有些較不景氣;有些地區較富裕,有些則較貧窮,但生活水準從未超越僅能糊口的基本水準太久。
為了解答亙古以來的大問題:為什麼會如此?這位溫和的牧師的步伐同時走在達爾文和佛洛伊德之前,認為這要怪罪於「性」。不知是因為馬爾薩斯曾仔細觀察教區居民的悲慘生活,或是因為當時的自然科學家開始視人類為動物,還是因為他自己生了第七個孩子,他的結論是:繁殖的衝動超越人類其他一切本能與能力,包括理性、智巧、創造力,乃至宗教信仰。
倫敦燈光明亮的接待室裡,狄更斯身旁常有公侯仕女環繞奉承,但他對共和制的支持就像他的鮮豔領結一樣,難以忽視。卡萊爾初次碰到這位三十歲的文壇名人,輕蔑地形容他「矮小精幹,非常矮小」,而且不懷好意地又說「他的穿著不算好,倒是很有奧塞風格」,意指和惡名昭彰的法國伯爵奧塞(Alfred d’Orsay)一樣。卡萊爾的好友,激進派哲學家米爾(John Stuart Mill),則是想起卡萊爾曾如此描述一位雅各賓黨(Jacobin)革命分子,「一臉卑鄙的流氓氣,但才華洋溢」。在時髦的午夜餐宴上,憲章運動者的「起義」引發激烈爭辯。首相堅持必須採取嚴厲措施遏止激進分子利用情勢,因為真正有困難的人已經得到幫助了,卡萊爾很支持這個立場。狄更斯雖曾誓言,「他比任何人都更願意在任何時刻、走更遠的路去見卡萊爾」,但他認為基於審慎與公平原則,政府應該救濟身強體健的失業者和其家庭。
一七九九至一八一五年的拿破崙戰爭期間,饑荒曾引發一項重要的爭辯,這項爭辯到了「飢餓的四○年代」(The Hungry Forties)再度死灰復燃。爭議焦點之一是馬爾薩斯牧師(Reverend Thomas Robert Malthus)提出的人口學原理。馬爾薩斯與珍.奧斯汀同時代,是英國首位政治經濟學家;兔唇,擁有冷靜的數學頭腦的他也是個害羞、仁慈的聖公會牧師。在他還是副牧師時,就對鄉下教區居民的飢餓狀況深感痛心。聖經認為貧窮是天生的罪, 當時的法國哲學家,例如他父親的朋友康多塞侯爵(Marquis de Condorcet),多半認為問題在於富人的自私。馬爾薩斯發現兩種解釋都無法說服他,他一定得找尋更好的理由。他的《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於一七九八年出版,在一八三四年他去世之前曾再版五次,這本書激勵了達爾文與演化論的其他創始者,也促使卡萊爾將經濟學貶低為「沮喪的科學」(dismal science)。
馬爾薩斯試著為一項事實提出解釋:包括他當下所處的所有社會與時代,「全人類十分之九」注定得窮困勞苦過活。世界上多數人即使未處於挨餓狀態,也是長期生活在擔憂會餓死的陰影下。雖然有些時期較繁榮,有些較不景氣;有些地區較富裕,有些則較貧窮,但生活水準從未超越僅能糊口的基本水準太久。
為了解答亙古以來的大問題:為什麼會如此?這位溫和的牧師的步伐同時走在達爾文和佛洛伊德之前,認為這要怪罪於「性」。不知是因為馬爾薩斯曾仔細觀察教區居民的悲慘生活,或是因為當時的自然科學家開始視人類為動物,還是因為他自己生了第七個孩子,他的結論是:繁殖的衝動超越人類其他一切本能與能力,包括理性、智巧、創造力,乃至宗教信仰。
馬爾薩斯從這個引人爭議的單一前提,推論出一個原理:不論何時何地,人口的增長皆比食物供給的成長速度更快。他的邏輯看似很簡單:假設在某種情況下,食物的供給足以維持特定人口的生存,如此快樂的平衡持續的時間也不會比亞當夏娃在樂園裡的時間更久。動物本能將驅使男女更快結婚,生育更多子女。除非把時間相距拉隔得非常長久,否則食物的供給差不多也是固定的。結果就是,原本恰好足夠讓每個人吃飽的穀物和其他主食的數量將會不足。馬爾薩斯說,不可避免地「窮人的生活會因此惡化」。
任何經濟體裡,只要企業間為了客戶、勞工間為了工作必須相互競爭,人口增加便意味會有更多家庭爭奪食物供給,更多勞工同時爭奪工作。競爭會壓低工資,同時推高食物價格。平均生活水準,也就是每個人獲得的食物量與其他必需品,便會降低。
到了某個時間點,穀物將變得太昂貴,而勞工太廉價,於是情勢全盤扭轉。隨著生活水準降低,男女再次被迫遲婚,少生孩子。人口減少意味食物價格降低,因為競爭食物的家庭變少了。又因為競爭工作的勞工減少,工資會提高。到最後,食物供給與人口回復平衡,生活會回到以前的水準,除非大自然的「強大毀滅力量」,例如戰爭、疾病、饑荒出現,介入加速這個過程;例如十四世紀的黑死病消滅了數百萬人,相對於食物產量,剩下的人口數就顯得較少。
可悲的是,這樣的新平衡不會比原本的平衡更持久。馬爾薩斯悲傷地寫道:「勞動階級的生活才剛過得比較舒適,便又開始重複失得快樂的循環。」想提升平均生活水準,就像希臘神話中的薛西佛斯試著把石頭推到山頂。他愈快將石頭推向山頂,便愈快引發石頭再度滾下坡的反應。
藐視人口原理的結果注定終將失敗。勞工若堅持要求高於市場的工資,便會找不到工作;雇主提供的工資若高於競爭對手,便會因工資成本較高而被迫調高售價,終而流失顧客。
對維多利亞時代的人而言,馬爾薩斯的法則最引起反對的一點可能是:慈善救助實際上可能會救苦不成反增痛苦,這等於直接挑戰耶穌「愛人如己」的教誨。事實上,馬爾薩斯嚴厲批評傳統英國福利制度犧牲了勤奮者,獎勵懶惰者,因為這種制度幾乎無條件提供救助,且救助程度與家庭成員多寡成正比,此舉等於鼓勵早婚與多生。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納稅人都認為馬爾薩斯的論點極具說服力,因此議會在一八三四年幾乎無異議通過「新濟貧法」(Poor Law),有效限制對於入住教區濟貧院者的救濟。
「先生,拜託再給我多一些。」《孤雛淚》(Oliver Twist)的主人翁奧利佛在說出這懇求的名句後發現,濟貧院基本上就是一所分隔男女、從事不愉快的工作的監獄,而且還得接受嚴格管教,一切就只為能有個地方睡覺,「一天可喝三頓稀粥,一週吃兩次洋蔥,週日半塊麵包」。多數濟貧院的伙食或許不至於像狄更斯小說裡描述的寒酸到會把人餓死,但這些機構無疑是讓勞工階級最不滿的。狄更斯就像多數有志改革的中產階級自由派,認為新濟貧法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野蠻歷史的遺毒上,不僅違反道德,也是政治自殺。他剛從美國回來,看到那裡「幾十億畝土地尚未開拓清理」,那裡的居民「習於照三餐快速吃下大量肉食」,認為廢除濟貧院會導致世界缺糧的說法太荒謬。
狄更斯一心要為窮人出力,於是在一八四三年初開始撰寫一則故事,敘述一個吝嗇的富人如何回心轉意;他認為這則故事的衝擊將會比政治宣傳「大上二十倍、甚至兩萬倍」。
任何經濟體裡,只要企業間為了客戶、勞工間為了工作必須相互競爭,人口增加便意味會有更多家庭爭奪食物供給,更多勞工同時爭奪工作。競爭會壓低工資,同時推高食物價格。平均生活水準,也就是每個人獲得的食物量與其他必需品,便會降低。
到了某個時間點,穀物將變得太昂貴,而勞工太廉價,於是情勢全盤扭轉。隨著生活水準降低,男女再次被迫遲婚,少生孩子。人口減少意味食物價格降低,因為競爭食物的家庭變少了。又因為競爭工作的勞工減少,工資會提高。到最後,食物供給與人口回復平衡,生活會回到以前的水準,除非大自然的「強大毀滅力量」,例如戰爭、疾病、饑荒出現,介入加速這個過程;例如十四世紀的黑死病消滅了數百萬人,相對於食物產量,剩下的人口數就顯得較少。
可悲的是,這樣的新平衡不會比原本的平衡更持久。馬爾薩斯悲傷地寫道:「勞動階級的生活才剛過得比較舒適,便又開始重複失得快樂的循環。」想提升平均生活水準,就像希臘神話中的薛西佛斯試著把石頭推到山頂。他愈快將石頭推向山頂,便愈快引發石頭再度滾下坡的反應。
藐視人口原理的結果注定終將失敗。勞工若堅持要求高於市場的工資,便會找不到工作;雇主提供的工資若高於競爭對手,便會因工資成本較高而被迫調高售價,終而流失顧客。
對維多利亞時代的人而言,馬爾薩斯的法則最引起反對的一點可能是:慈善救助實際上可能會救苦不成反增痛苦,這等於直接挑戰耶穌「愛人如己」的教誨。事實上,馬爾薩斯嚴厲批評傳統英國福利制度犧牲了勤奮者,獎勵懶惰者,因為這種制度幾乎無條件提供救助,且救助程度與家庭成員多寡成正比,此舉等於鼓勵早婚與多生。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納稅人都認為馬爾薩斯的論點極具說服力,因此議會在一八三四年幾乎無異議通過「新濟貧法」(Poor Law),有效限制對於入住教區濟貧院者的救濟。
「先生,拜託再給我多一些。」《孤雛淚》(Oliver Twist)的主人翁奧利佛在說出這懇求的名句後發現,濟貧院基本上就是一所分隔男女、從事不愉快的工作的監獄,而且還得接受嚴格管教,一切就只為能有個地方睡覺,「一天可喝三頓稀粥,一週吃兩次洋蔥,週日半塊麵包」。多數濟貧院的伙食或許不至於像狄更斯小說裡描述的寒酸到會把人餓死,但這些機構無疑是讓勞工階級最不滿的。狄更斯就像多數有志改革的中產階級自由派,認為新濟貧法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野蠻歷史的遺毒上,不僅違反道德,也是政治自殺。他剛從美國回來,看到那裡「幾十億畝土地尚未開拓清理」,那裡的居民「習於照三餐快速吃下大量肉食」,認為廢除濟貧院會導致世界缺糧的說法太荒謬。
狄更斯一心要為窮人出力,於是在一八四三年初開始撰寫一則故事,敘述一個吝嗇的富人如何回心轉意;他認為這則故事的衝擊將會比政治宣傳「大上二十倍、甚至兩萬倍」。
經濟史學家韓德森(James Henderson)認為,狄更斯的《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是對馬爾薩斯的攻擊。小說裡充滿甜美的氣息與味道。狄更斯筆下的故事場景不是在崎嶇、貧瘠、人口過多、食物短缺的島嶼,而是像寬闊的高級百貨公司「福南與梅森」(Fortnum & Mason)一樣,貨架上擺滿商品,籃子永遠不見底,酒桶不曾乾涸。書中主角史古基(Ebenezer Scrooge)看到過往的耶誕精靈高踞在「某種寶座上」,旁有成堆的「火雞、野禽、雞鴨鵝、野豬肉、大塊肉片、乳豬、長串香腸、碎肉餅、梅子布丁、一桶桶的牡蠣、熱騰騰的栗子、紅通通的蘋果、多汁的橘子、甜美的桃子、超大的蛋糕、一碗碗冒著氣泡的水果酒,香甜的蒸汽把房間都給薰暗了」。笑容滿面的雜貨商、雞鴨商、蔬果販邀請倫敦人走進他們的店裡,看看食物飲料的豐美「盛宴」。
書中的英國盡是新世界的富裕生活,沒有舊世界的匱乏;瘦骨嶙峋、了無生氣、捨不得吃喝的史古基顯得格格不入。如同韓德森所分析的,在商言商的史古基「對同情心這種新的精神一無所覺,正如他對周遭人們的慷慨慈善也同樣麻木」。史古基無論在實質或精神上,都堅決支持單調無聊的工作和濟貧院的價值。他堅持:「他們花費夠多了,生活困難的人應該去那裡。」過往的耶誕精靈反駁說:「很多人到不了那裡,而且很多人寧可死。」史古基冷冷地說:「如果他們寧可死,那最好就去死,也可讓過剩的人口減少一點。」
所幸史古基的冷酷無情證明並非冥頑不化,正如世界的食物供給並非固定不變。當史古基得知小提姆是「過剩」人口的其中一個,他不禁對自己老派的馬爾薩斯信仰中所蘊含的意義不寒而慄。「不,不!」他哀求精靈放了小男孩。精靈嘲弄地說:「怎樣? 如果他寧可死,那最好就去死,也可讓過剩的人口減少一些。」史古基悔悟了,決心為長期受苦的職員克萊奇特(Bob Cratchit)加薪,還送他一隻上好的火雞歡度耶誕節。史古基及時接受狄更斯那一代較為樂觀、不宿命的觀點,改變了未來的發展,也等於駁斥了馬爾薩斯所言,「盲目殘酷的過去注定一再重複」的悲觀假設。
克萊奇特一家開心地共享聖誕大餐,這是狄更斯對馬爾薩斯的直接反擊;馬爾薩斯運用「大自然盛宴」的寓言,提醒世人注意善意的救助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假設一個無力養活自己的人請餐宴的客人挪出位子給他,在過去,用餐者會拒絕。但現在受到法國烏托邦理論的蒙蔽,他們決定不管食物不足受邀賓客食用的事實,也未預見若是讓新來者加入,可能會引來更多不請自來的人,屆時還沒讓人人都吃到,食物可能就先不夠了;受邀賓客原可歡喜用餐,現在將會「因看到他人的苦難無助而破壞樂趣」。
克萊奇特一家人歡欣的臉龐環繞著咯吱作響的桌子,與馬爾薩斯描述的不夠全家吃飽、嚴格配額的景象恰成對比。不同於大自然的慳吝,我們看到克萊奇特太太的布丁「就像覆有斑點的大砲」,也許不夠吃第二份,但對全家人來說已經很豐盛了。「克萊奇特太太說,她放下了心中的大石頭,現在她承認原先對麵粉的份量有點疑慮。大家都有話說,但沒有人說出、或在心裡想著,這布丁對一大家子人來說稍嫌太小。要是這麼做,肯定會遭天打雷劈,任誰要暗示這一點都該臉紅的。」
書中的英國盡是新世界的富裕生活,沒有舊世界的匱乏;瘦骨嶙峋、了無生氣、捨不得吃喝的史古基顯得格格不入。如同韓德森所分析的,在商言商的史古基「對同情心這種新的精神一無所覺,正如他對周遭人們的慷慨慈善也同樣麻木」。史古基無論在實質或精神上,都堅決支持單調無聊的工作和濟貧院的價值。他堅持:「他們花費夠多了,生活困難的人應該去那裡。」過往的耶誕精靈反駁說:「很多人到不了那裡,而且很多人寧可死。」史古基冷冷地說:「如果他們寧可死,那最好就去死,也可讓過剩的人口減少一點。」
所幸史古基的冷酷無情證明並非冥頑不化,正如世界的食物供給並非固定不變。當史古基得知小提姆是「過剩」人口的其中一個,他不禁對自己老派的馬爾薩斯信仰中所蘊含的意義不寒而慄。「不,不!」他哀求精靈放了小男孩。精靈嘲弄地說:「怎樣? 如果他寧可死,那最好就去死,也可讓過剩的人口減少一些。」史古基悔悟了,決心為長期受苦的職員克萊奇特(Bob Cratchit)加薪,還送他一隻上好的火雞歡度耶誕節。史古基及時接受狄更斯那一代較為樂觀、不宿命的觀點,改變了未來的發展,也等於駁斥了馬爾薩斯所言,「盲目殘酷的過去注定一再重複」的悲觀假設。
克萊奇特一家開心地共享聖誕大餐,這是狄更斯對馬爾薩斯的直接反擊;馬爾薩斯運用「大自然盛宴」的寓言,提醒世人注意善意的救助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假設一個無力養活自己的人請餐宴的客人挪出位子給他,在過去,用餐者會拒絕。但現在受到法國烏托邦理論的蒙蔽,他們決定不管食物不足受邀賓客食用的事實,也未預見若是讓新來者加入,可能會引來更多不請自來的人,屆時還沒讓人人都吃到,食物可能就先不夠了;受邀賓客原可歡喜用餐,現在將會「因看到他人的苦難無助而破壞樂趣」。
克萊奇特一家人歡欣的臉龐環繞著咯吱作響的桌子,與馬爾薩斯描述的不夠全家吃飽、嚴格配額的景象恰成對比。不同於大自然的慳吝,我們看到克萊奇特太太的布丁「就像覆有斑點的大砲」,也許不夠吃第二份,但對全家人來說已經很豐盛了。「克萊奇特太太說,她放下了心中的大石頭,現在她承認原先對麵粉的份量有點疑慮。大家都有話說,但沒有人說出、或在心裡想著,這布丁對一大家子人來說稍嫌太小。要是這麼做,肯定會遭天打雷劈,任誰要暗示這一點都該臉紅的。」
聖誕節的氣氛具感染性。故事結尾,史古基甚至不再挨餓;他不再獨自吃同樣那碗粥,嶄新的史古基未事先告知就突然出現在聖誕餐宴上,讓他的外甥嚇了一跳。不消說,他的繼承人便趕緊幫他安排一個位子。
果然如狄更斯所希望的,《小氣財神》帶給大眾一記當頭棒喝。這本小說從十二月九日出版到聖誕夜,大賣六千冊,這個故事在狄更斯此生、甚至死後,都將流傳世間。狄更斯對窮人的描述為他贏得「濫情先生」之類的諷刺外號,但他從未動搖信念,堅信一定有方法能改善窮人的命運而不必推翻現有的社會。
狄更斯極具商業頭腦,他無法想像改善社會狀況的計畫若沒有確切的財源,會有成功的機會。他並不反對工業革命,而是「純粹的現代主義者」和「進步的信仰者」。他在二十多歲時便已功成名就,憑自己的才能爬到高處,自然相信人類憑著聰明才智,必能掌控自己的命運。他在新的大眾媒體產業中闖出一片天而脫貧,對於像卡萊爾和社會主義者米爾這樣的保守派很不耐煩,因為他們拒絕承認「我們的社會經歷了許多艱辛的努力,確實緩慢、辛苦地向上爬升,擺脫社會上種種墮落與無知」,他們「帶著讚嘆回顧盲目且殘酷的過往,卻無法以同樣的心態面對現在」。
狄更斯認為,英國社會彷彿正從漫長的惡夢中清醒,事後證明他的確有先見之明。憲章運動者「起義」不過一年,一種新的寬容與樂觀的氣氛明顯可觸。保守黨首相私下承認,憲章運動者的許多不滿有其道理。勞工領袖拒絕順應階級戰的呼聲,支持雇主對廢除穀物糧食進口稅的要求。政界自由派因應國會關於童工、工安事故及其他弊病的委員會意見,推動了一八四四年的「工廠法案」,規範婦女與兒童的工時。
狄更斯從未想像過,這世界沒有精密的經濟學依然能運行。他希望能改變政治經濟學家,就像未來的聖誕精靈改變史古基一樣。他希望他們不再將貧窮視為自然現象,忽視觀念與意圖的重要,或是認定不同階級的利益會理所當然地南轅北轍。狄更斯尤其熱切希望經濟學家能做到「相互闡釋、寬容與體諒;這些精神……無法完全以數字表現」。狄更斯在發行頗受歡迎的週刊《家常話》(Household Words)時,曾懇求經濟學家讓這個學科更人性化。就像他在創刊文裡所寫的:「政治經濟學若無些許人性的外衣,慢慢增添血肉,多一點人性的光輝和溫暖,將不過只是一具軀殼。」
並非只有狄更斯這樣想,當時及後來在倫敦與全世界,都有許多男女獲致相同的結論。他們在克服艱鉅的阻礙之後也體認到,人類確實會受外在環境影響,對「全人類百分之九十的物質生活條件無法改變、僅能受制於『盲目殘酷的過去』,超乎人類控制或影響」的看法持否定立場。他們懷疑激進菁英分子推動的烏托邦計畫與「人工社會」, 但確信人類能干預經濟情勢,因而致力於設計「分析的引擎」,或是如日後一位經濟學家所稱的「思考的工具」(apparatus of the mind),據以探究現代社會的運作,以及如何才能改善人類的物質條件;畢竟全人類的道德、情感、知識、創造等發展,都依存在物質條件的基礎上。
果然如狄更斯所希望的,《小氣財神》帶給大眾一記當頭棒喝。這本小說從十二月九日出版到聖誕夜,大賣六千冊,這個故事在狄更斯此生、甚至死後,都將流傳世間。狄更斯對窮人的描述為他贏得「濫情先生」之類的諷刺外號,但他從未動搖信念,堅信一定有方法能改善窮人的命運而不必推翻現有的社會。
狄更斯極具商業頭腦,他無法想像改善社會狀況的計畫若沒有確切的財源,會有成功的機會。他並不反對工業革命,而是「純粹的現代主義者」和「進步的信仰者」。他在二十多歲時便已功成名就,憑自己的才能爬到高處,自然相信人類憑著聰明才智,必能掌控自己的命運。他在新的大眾媒體產業中闖出一片天而脫貧,對於像卡萊爾和社會主義者米爾這樣的保守派很不耐煩,因為他們拒絕承認「我們的社會經歷了許多艱辛的努力,確實緩慢、辛苦地向上爬升,擺脫社會上種種墮落與無知」,他們「帶著讚嘆回顧盲目且殘酷的過往,卻無法以同樣的心態面對現在」。
狄更斯認為,英國社會彷彿正從漫長的惡夢中清醒,事後證明他的確有先見之明。憲章運動者「起義」不過一年,一種新的寬容與樂觀的氣氛明顯可觸。保守黨首相私下承認,憲章運動者的許多不滿有其道理。勞工領袖拒絕順應階級戰的呼聲,支持雇主對廢除穀物糧食進口稅的要求。政界自由派因應國會關於童工、工安事故及其他弊病的委員會意見,推動了一八四四年的「工廠法案」,規範婦女與兒童的工時。
狄更斯從未想像過,這世界沒有精密的經濟學依然能運行。他希望能改變政治經濟學家,就像未來的聖誕精靈改變史古基一樣。他希望他們不再將貧窮視為自然現象,忽視觀念與意圖的重要,或是認定不同階級的利益會理所當然地南轅北轍。狄更斯尤其熱切希望經濟學家能做到「相互闡釋、寬容與體諒;這些精神……無法完全以數字表現」。狄更斯在發行頗受歡迎的週刊《家常話》(Household Words)時,曾懇求經濟學家讓這個學科更人性化。就像他在創刊文裡所寫的:「政治經濟學若無些許人性的外衣,慢慢增添血肉,多一點人性的光輝和溫暖,將不過只是一具軀殼。」
並非只有狄更斯這樣想,當時及後來在倫敦與全世界,都有許多男女獲致相同的結論。他們在克服艱鉅的阻礙之後也體認到,人類確實會受外在環境影響,對「全人類百分之九十的物質生活條件無法改變、僅能受制於『盲目殘酷的過去』,超乎人類控制或影響」的看法持否定立場。他們懷疑激進菁英分子推動的烏托邦計畫與「人工社會」, 但確信人類能干預經濟情勢,因而致力於設計「分析的引擎」,或是如日後一位經濟學家所稱的「思考的工具」(apparatus of the mind),據以探究現代社會的運作,以及如何才能改善人類的物質條件;畢竟全人類的道德、情感、知識、創造等發展,都依存在物質條件的基礎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