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2013

財富來自施捨,尊貴來自謙恭,美貌來自柔和的性情。

財富來自施捨,尊貴來自謙恭,美貌來自柔和的性情。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如果我們總是執著於芝麻小事,卻不渴望做大事,那麼我們能達成的事並不多。什麼是小事,什麼是大事?只為自己,但求眼前滿足及有傷害的行為就是小事;大事就是為了眾人,著眼於長遠未來,且有正面的追求。仔細看看你自己及你周圍的人,曾經完成過什麼呢?避免瑣碎小事,努力做大事。

如果我們總是執著於芝麻小事,卻不渴望做大事,那麼我們能達成的事並不多。什麼是小事,什麼是大事?只為自己,但求眼前滿足及有傷害的行為就是小事;大事就是為了眾人,著眼於長遠未來,且有正面的追求。仔細看看你自己及你周圍的人,曾經完成過什麼呢?避免瑣碎小事,努力做大事。—大寶法王噶瑪巴

我的宗教信仰是源於對無限偉大意志的謙卑崇拜,它通過小細節告訴我們可以認識到人類思維的缺陷和渺小。我想知道上帝的構思;其他的都只是細節。我們的主很狡猾,好在他不懷歹意。

我的宗教信仰是源於對無限偉大意志的謙卑崇拜,它通過小細節告訴我們可以認識到人類思維的缺陷和渺小。我想知道上帝的構思;其他的都只是細節。我們的主很狡猾,好在他不懷歹意。—愛因斯坦

問:“現在修行人缺少什麼?” 答:“我們不缺法本,缺少的是智慧;我們不缺學習,缺少的是實修;我們不缺打坐,缺少的是覺知;我們不缺道友,缺少的是團結;我們不缺佛法,缺少的是運用;我們不缺加持,缺少的是信心;我們不缺上師,缺少的是依止。

問:“現在修行人缺少什麼?” 答:“我們不缺法本,缺少的是智慧;我們不缺學習,缺少的是實修;我們不缺打坐,缺少的是覺知;我們不缺道友,缺少的是團結;我們不缺佛法,缺少的是運用;我們不缺加持,缺少的是信心;我們不缺上師,缺少的是依止。 —慈成加參仁波切開示

大多數時候我們祈禱對的人出現,但卻常常忘了祈禱讓自己成為一個對的人。

大多數時候我們祈禱對的人出現,但卻常常忘了祈禱讓自己成為一個對的人。

你判斷生活的價值,就好像只有一種安排是好的,其他都是差的。生活的意義遠不止你所看到的,對你本身來說還有更重要的,你想像不到,任何事物都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你必須承認你對生命認知的很少,如果你真想了解更多的話,不要再那樣衡量你的生活,甚至譴責它。讓生活順其自然,充滿喜悅的享受生命,不必為不平而爭論,不要覺的生活是錯的,而你是對的。

你判斷生活的價值,就好像只有一種安排是好的,其他都是差的。生活的意義遠不止你所看到的,對你本身來說還有更重要的,你想像不到,任何事物都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你必須承認你對生命認知的很少,如果你真想了解更多的話,不要再那樣衡量你的生活,甚至譴責它。讓生活順其自然,充滿喜悅的享受生命,不必為不平而爭論,不要覺的生活是錯的,而你是對的。

減少“慾望”,是指減少對無意義事物的不必要貪求。至於對自他有利益的事,比如對文化的求知、對科學的探索、對心靈的充實、對行善的希求,這方面是不應該有滿足之心的。

減少“慾望”,是指減少對無意義事物的不必要貪求。至於對自他有利益的事,比如對文化的求知、對科學的探索、對心靈的充實、對行善的希求,這方面是不應該有滿足之心的。

福報不夠的人,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總能看到美好。

福報不夠的人,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總能看到美好。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你無需為贏得外在世界的掌聲歡呼而筋疲力盡。你無需為了片刻的諂媚致敬而違背自己,讓生命的河流偏離航道。

你無需為贏得外在世界的掌聲歡呼而筋疲力盡。你無需為了片刻的諂媚致敬而違背自己,讓生命的河流偏離航道。

憤怒是一種毒藥。它從內部噬咬著你。我們以為,我們可以把仇恨當作一種武器,來攻擊傷害過我們的人。但是,仇恨是一個彎彎的刀刃。我們去傷害別人,實際上卻傷害了自己。

憤怒是一種毒藥。它從內部噬咬著你。我們以為,我們可以把仇恨當作一種武器,來攻擊傷害過我們的人。但是,仇恨是一個彎彎的刀刃。我們去傷害別人,實際上卻傷害了自己。—米奇·阿爾博姆《你在天堂裡遇見的五個人》

活著中的豐富,來自於我們的感覺。並且,當你去體驗進入你感覺之中的東西,你會感覺到活著, 你會感覺到在活著之中,本質上所感受的喜悅。

活著中的豐富,來自於我們的感覺。並且,當你去體驗進入你感覺之中的東西,你會感覺到活著, 你會感覺到在活著之中,本質上所感受的喜悅。

利他——服務於同伴——值得追求嗎?那麼,人生的經歷必須為遭遇社會不平等的境遇做好準備。 Is altruism -- service of one's fellows -- desirable? Then must life experience provide for encountering situations of social inequality.

利他——服務於同伴——值得追求嗎?那麼,人生的經歷必須為遭遇社會不平等的境遇做好準備。 Is altruism -- service of one's fellows -- desirable? Then must life experience provide for encountering situations of social inequality. [The Urantia Book, 3:5:7]

真是連貫的、美是迷人的、善是穩定的。 Truth is coherent, beauty attractive, goodness stabilizing.

真是連貫的、美是迷人的、善是穩定的。 Truth is coherent, beauty attractive, goodness stabilizing. [The Urantia Book, 2:7:12]

印度一位靈性大師曾經說過:「孤獨」(lonliness)是別人的「不在」;「單獨」(aloneness)是自己的「在」。孤獨的意思是你失去了某個人,你覺得空虛。單獨的意涵完全不同,你沒有失去誰,而是你已找到了自己。

印度一位靈性大師曾經說過:「孤獨」(lonliness)是別人的「不在」;「單獨」(aloneness)是自己的「在」。孤獨的意思是你失去了某個人,你覺得空虛。單獨的意涵完全不同,你沒有失去誰,而是你已找到了自己。—《獨處是一門美麗的自修》

神只對靈魂態度做出回答,而非言詞本身。 God answers the soul's attitude, not the words. [The Urantia Book, 91:8:12]

神只對靈魂態度做出回答,而非言詞本身。 God answers the soul's attitude, not the words. [The Urantia Book, 91:8:12]

沉默是深度的靈性修練。

沉默是深度的靈性修練。

自愛的人散發愛,自戀的人封閉愛,自私的人要求愛。

自愛的人散發愛,自戀的人封閉愛,自私的人要求愛。

一位大學生登上火車,見一個老人手執捻珠念念有詞。學生:你還信這些東西?老人:我信。學生:去了解了解科學對此的解釋吧。老人:我不懂這方面的科學。學生:請留下地址,我寄些書給你看吧。老人遞上一張名片,學生接過一看,臉一下子就紅了。名片上寫著:巴斯德,巴黎科學研究院院長。

一位大學生登上火車,見一個老人手執捻珠念念有詞。學生:你還信這些東西?老人:我信。學生:去了解了解科學對此的解釋吧。老人:我不懂這方面的科學。學生:請留下地址,我寄些書給你看吧。老人遞上一張名片,學生接過一看,臉一下子就紅了。名片上寫著:巴斯德,巴黎科學研究院院長。

如果我們能讀取敵人和對手的私密人生經歷,我們會在他們的生命裡找到足以讓我們卸除所有敵意的悲傷和苦難。

如果我們能讀取敵人和對手的私密人生經歷,我們會在他們的生命裡找到足以讓我們卸除所有敵意的悲傷和苦難。—美詩人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識不多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識不多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弘一法師

人總是在接近幸福時倍感幸福,在幸福進行時卻患得患失。We always feel happy as we approach true happiness, yet as we experience a happy life, we can never be satisfied.

人總是在接近幸福時倍感幸福,在幸福進行時卻患得患失。We always feel happy as we approach true happiness, yet as we experience a happy life, we can never be satisfied.

懷著一顆謙卑的心,信任宇宙中至高的力量。

懷著一顆謙卑的心,信任宇宙中至高的力量。

別讓過去​​的悲催,或者未來的憂慮,毀掉自己當下的快樂。Don't let the sadness of your past and the fear of your future ruin the happiness of your present.

別讓過去​​的悲催,或者未來的憂慮,毀掉自己當下的快樂。Don't let the sadness of your past and the fear of your future ruin the happiness of your present.

你希望有名,希望在世上為人所知,時常被人談論,因為在內心裡,你認為自己什麼也不是。你的內心沒有富足感,什麼都沒有。因此你想在外面的世界出名。如果你的內心是富足的,你有名或無名就沒有什麼關係了。

你希望有名,希望在世上為人所知,時常被人談論,因為在內心裡,你認為自己什麼也不是。你的內心沒有富足感,什麼都沒有。因此你想在外面的世界出名。如果你的內心是富足的,你有名或無名就沒有什麼關係了。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舞台上的演員,每個人都在照劇本演出自己的角色,所以我們都是無明和無知的。但如果你從事靈性成長並培養出了覺知和覺察的能力,你就可以超越劇本,演出你自己想要的人生,這才是真正的心想事成。不過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你要尊重你的劇本,完全的臣服,才能超越它們。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舞台上的演員,每個人都在照劇本演出自己的角色,所以我們都是無明和無知的。但如果你從事靈性成長並培養出了覺知和覺察的能力,你就可以超越劇本,演出你自己想要的人生,這才是真正的心想事成。不過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你要尊重你的劇本,完全的臣服,才能超越它們。

請放下所有關於"提升應該是什麼樣"的觀念,轉而簡簡單單地生活在現在,並把每一天看作神聖的內在給你們的寶貴禮物,同時堅持按照你們所知道的真實去生活。

請放下所有關於"提升應該是什麼樣"的觀念,轉而簡簡單單地生活在現在,並把每一天看作神聖的內在給你們的寶貴禮物,同時堅持按照你們所知道的真實去生活。

請每天留給自己一些安靜的時刻,享受它。在享受的同時,讓光流入你們的身體。想像著光從心中流淌在你們的肉體和光體。在光流動在你們體內的同時,請繼續清洗任何揮之不去的低層次振動的能量,隱藏在細胞內痛苦的記憶,錯誤的信仰,負面的感情能量。因為現在是釋放一切的時間,讓一切離去的時間。

請每天留給自己一些安靜的時刻,享受它。在享受的同時,讓光流入你們的身體。想像著光從心中流淌在你們的肉體和光體。在光流動在你們體內的同時,請繼續清洗任何揮之不去的低層次振動的能量,隱藏在細胞內痛苦的記憶,錯誤的信仰,負面的感情能量。因為現在是釋放一切的時間,讓一切離去的時間。

能讓內心保持寧靜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一個人心浮氣躁時,方寸已亂,必然會導致舉止失常,進退無據,會失去正確的判斷力。反之,心靜神定,泰然自若,你便聽不到外界的喧囂和嘈雜,為人處世就不會失於輕率。每臨大事有靜氣,方為大家風範。

能讓內心保持寧靜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一個人心浮氣躁時,方寸已亂,必然會導致舉止失常,進退無據,會失去正確的判斷力。反之,心靜神定,泰然自若,你便聽不到外界的喧囂和嘈雜,為人處世就不會失於輕率。每臨大事有靜氣,方為大家風範。

如果你費力地去聽,那算不算是真正的聆聽?費力的本身不就是一種阻礙聽覺的內在擾動嗎?當你在聽某個令你喜悅的聲音時,會不會覺得費力?你的心如果充滿著譴責、辯解、比較等分心之事,就看不見真相,也無法如實見到錯誤了。

如果你費力地去聽,那算不算是真正的聆聽?費力的本身不就是一種阻礙聽覺的內在擾動嗎?當你在聽某個令你喜悅的聲音時,會不會覺得費力?你的心如果充滿著譴責、辯解、比較等分心之事,就看不見真相,也無法如實見到錯誤了。—克里希那穆提

在我們追求知識、貪得無厭的慾望中,我們失去了愛,我們磨損了對美的感受,以及對殘酷事物的敏感性;我們變得越來越有所專長,也越來越破碎不完整。知識無法取代智慧,不論有多少的解釋,聚集了多少的知識,都無法使人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在我們追求知識、貪得無厭的慾望中,我們失去了愛,我們磨損了對美的感受,以及對殘酷事物的敏感性;我們變得越來越有所專長,也越來越破碎不完整。知識無法取代智慧,不論有多少的解釋,聚集了多少的知識,都無法使人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甘地說:“貧窮才是最糟糕的暴力。毀滅人類的七種事是:沒有原則的政治,沒有犧牲的崇拜,沒有人性的科學,沒有道德的商業,沒有是非的知識,沒有良知的快樂,沒有勞動的富裕。

甘地說:“貧窮才是最糟糕的暴力。毀滅人類的七種事是:沒有原則的政治,沒有犧牲的崇拜,沒有人性的科學,沒有道德的商業,沒有是非的知識,沒有良知的快樂,沒有勞動的富裕。

誰經得起浮華的絢爛,誰就經得起流年的平淡。

誰經得起浮華的絢爛,誰就經得起流年的平淡。

你需要忘記失去的,感激擁有的,和期待將至的。

你需要忘記失去的,感激擁有的,和期待將至的。

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懷疑的年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無量,同時又感到希望渺茫;我們一齊奔向天堂,我們全都走向另一個方向……

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懷疑的年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無量,同時又感到希望渺茫;我們一齊奔向天堂,我們全都走向另一個方向…… 狄更斯《雙城記》

要學會對擁有的一切懷有感恩之心。如果你總是對那些沒有得到的東西耿耿於懷,那麼你永遠也不會滿足。Be thankful for what you have. If you concentrate on what you don't have, you will never have enough.

要學會對擁有的一切懷有感恩之心。如果你總是對那些沒有得到的東西耿耿於懷,那麼你永遠也不會滿足。Be thankful for what you have. If you concentrate on what you don't have, you will never have enough.

深信當你把你的內在世界調整得很好的時候,你的外在世界就會自然而然變得很順利。

深信當你把你的內在世界調整得很好的時候,你的外在世界就會自然而然變得很順利。

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心投射的結果。所以,當你論斷時,或許你只看到了片面。

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心投射的結果。所以,當你論斷時,或許你只看到了片面。

所有造成我們與真我隔絕的東西都像黑暗一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拿知覺之光去照亮它們。

所有造成我們與真我隔絕的東西都像黑暗一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拿知覺之光去照亮它們。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到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到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

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動,而觀察者又會影響被觀察者,所以我們創造了我們自己的世界。

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動,而觀察者又會影響被觀察者,所以我們創造了我們自己的世界。

恐懼,憤怒和悲傷是由自私引起的。當你達到更高層級的和諧和明晰的時候,這些負面情緒會被快樂和福佑所替代。

恐懼,憤怒和悲傷是由自私引起的。當你達到更高層級的和諧和明晰的時候,這些負面情緒會被快樂和福佑所替代。

很多人認為理想的工作是高薪以及盡可能少地佔用時間和精力。其實,理想的工作是你愛的工作,使你每天24小時一星期七天去做。當你愛上你所做的事,富足將是工作的自然產物,因為你有熱情。真正的富足是財富和幸福,它們來自於做你愛的事,而金錢則是錦上添花。

很多人認為理想的工作是高薪以及盡可能少地佔用時間和精力。其實,理想的工作是你愛的工作,使你每天24小時一星期七天去做。當你愛上你所做的事,富足將是工作的自然產物,因為你有熱情。真正的富足是財富和幸福,它們來自於做你愛的事,而金錢則是錦上添花。

富足的要素是你工作時的感覺,而不是你賺了多少。

富足的要素是你工作時的感覺,而不是你賺了多少。

今天就給自己承諾並建立你的熱情,不讓負面思想經過你的腦海。自我觀察。要知道你是誰,你是什麼,你在處理什麼樣的能量。然後開始你的熱情之旅並永不回頭。帶著“你想要的一切已經是你的”知曉向前進。

今天就給自己承諾並建立你的熱情,不讓負面思想經過你的腦海。自我觀察。要知道你是誰,你是什麼,你在處理什麼樣的能量。然後開始你的熱情之旅並永不回頭。帶著“你想要的一切已經是你的”知曉向前進。

富足是關於知道你創造你的世界。它關於生活在愛和熱情裡,跟你擁有什麼或沒有什麼沒關係。

富足是關於知道你創造你的世界。它關於生活在愛和熱情裡,跟你擁有什麼或沒有什麼沒關係。

你可以藉改變你的思想改進你的健康。

擔憂幾乎可說是最糟方式的精神活動──僅次於恨,恨是非常具有自我毀滅性的。擔憂是無意識的。它是被浪費的精神能量。它也創造出傷害身體的生化反應。當憂慮停止時,健康幾乎會立即改進。憂慮是不瞭解它與我的連繫的一個心智之活動。憎恨是傷害最嚴重的精神狀況。它毒害身體,而其效果真的是無法逆轉的。恐懼是放大了的憂慮。所有的疾病最先都是在心智裡創造的。思想是個非常微妙卻極端有力的能量形式。語言是較不微妙,但更濃密的能量形式。行動則是最濃密的。一旦負面思想變成了物質形式時,就非常難逆轉其效應了。當然,並非完全不可能──卻是非常困難。它要靠極端的信心。它需要對宇宙的正面力量之一個很強的信念。治癒者正是有這樣的信心。藉由解決在你思路里的問題,你就能解決一些健康問題。是的,你能治癒一些你已經得到(給了你自己)的狀況,同時也防止主要的新問題的發展。你可以藉改變你的思想而做到這一切。

以「我是」取代「我想要」。

「我」這個字是發動創造引擎的鑰匙。「我是」這話是極端有力的。它們是對宇宙的聲明、命令。現在,跟在「我」(它召來偉大的我是)字後面的不論什麼,往往會顯現在物質世界裡。因為思想、語言是創造性的。一個思想或一個字表達、表達再表達,就變成了正是那樣──被表達了。那是說,推出來了。他變成外在的實現了。他變成了你的物質實相。要改變你的實相,只不過是停止再繼續那樣想。別去想「我想要成功」,而以「我有成功」來取代之。「我的成功現在正在到來,」或「所有的事都導向我的成功。」 單單是肯定詞不會發生作用,如果它們只是你想要成真的事情之聲明。只有當它們是你已知為真的某事之聲明,肯定詞才有用。最好的所謂肯定詞,則是一個感激和謝恩的聲明。「神,謝謝你在我的人生中帶來成功。」現在,那個念頭、想法、說出來並且據以行事,產生了神奇的結果──當它來自真正的知曉;非由一個產生結果的企圖,卻由一個結果已然被產生了的覺察。現在,如果有什麼事是你選擇了在你的人生中去經驗,別只「想要」它──要選擇它。

獨立思考,自我創造,做你真正是的人。

請告訴我,是什麼形成了你決定的基礎?你自己的經驗?非也。在大多數例子裡,你決定了要接受另外一個人的決定。某人先你而來,而假設知道得更多。關於什麼是「對」和「錯」,你每天的決定很少是由你所做,很少是建立在自己的瞭解上。在重要的事情上這尤其是真的。事實上,事情越重要,你可能會越少傾聽你自己的經驗,而你彷彿越準備拿另外一個人的想法來當作你自己的。它清除了思考的必要。並沒有「對」或「錯」。但藉由你的決定,你能繪出你是誰的肖像。你對這些畫像感到愜意嗎?這些是你想造成的印象嗎?這些畫像代表了你是誰嗎?要小心這些問題,它們可能都需要你好好去思考。思考是很難的。做出價值判斷是很困難的。它們將你置於純粹創造的地位。然而,你們大多數人對這麼重要的工作沒有興趣。你們大多數人寧願將之留給其他人。因而你們大多數人並非自我創造的,卻是習性的生物──別人創造的生物。在這兒的誘惑是,你為了得到即刻的贊同,所要做的只是同意。不但別人可能不慶祝,他們事實上還可能取笑你。什麼?你在自己用腦筋思考?你在自己做決定?你在應用你自己的量尺、你自己的判斷、你自己的價值?你到底以為你自己是誰啊?而,事實上,那正是你在答覆的問題。但是,這工作必須非常獨自地去做。非常的沒有回報、沒有讚許,甚至沒有任何人注意到。

沒有義務,只有機會。

你沒有義務。在關係裡或在所有的人生裡,都沒有義務。你是在從事創造你自己的工作。你稱一個完全自由的人生為「靈性的無政府主義者」。而我稱它是神的偉大允諾。你在關係裡沒有義務。只有機會。機會,而非義務,才是宗教的基石,才是所有靈性的基礎。只要你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它,你便錯過了重點。婚姻是一件聖事。但並非由於其神聖的義務,反而是由於其無可比擬的機會。在關係裡,絕不要出於一種義務感而做任何事。不論你做的任何事,都要出於是你的關係所提供給你的了不起的機會去決定,並且做你真正是誰。

棄絕永不否定激情,熱情即道路。

所有的靈終究都會棄絕所有不真實的東西,而在你所過的生活中,除了你與我的關係之外,沒有一樣是真實的。然而傳統意義的「自我否定」的棄絕是不必要的。一位真正的大師並不「放棄」某樣東西。一個真正的大師只不過將之擱置一旁,就如他會將任何他不再有用的東西放在一旁一樣。你所抵抗的東西會持續存在。你所靜觀的東西會消失。別判斷你感到激情的東西。只要注意到它,然後看看它是否於你有用,是否對你想成為誰或什麼有用。你經常不斷地在創造你自己的行動裡。你在每個片刻決定你是誰及是什麼。你大半透過你對誰或什麼覺得很熱情因而做的選擇來決定此點。往往你們所謂的一個走上了靈修之路的人,看起來好像他正在棄絕了所有世俗的激情、所有人類的慾望。但他所做的是:瞭解它,看清幻象,而離開那於他無益的激情──同時卻由於那幻象所曾帶給他的:可以完全自由的機會,而一直摯愛那幻象。激情是將存在轉成行動的愛。它是創造之引擎的燃料。它將觀念變成了經驗。激情是火,鼓勵我們去表現我們真正是誰。永遠別否定激情,因為那就是否定了你是誰及你真的想要做誰。棄絕永不否定激情──棄絕只不過否定對結果的執著,即期待。沒有期待的過你的生活──沒有要求明確結果的需要──那才是自由。那才是如神似的。那就是我所生活的樣子。靈魂渴望去做有關它是什麼的某件事,以便它可以在其自身的經驗裡認識它自己。所以它會試圖透過行動去實現它最高超的理念。這個對行動的渴望就稱為激情。殺死激情,你便殺死了神。激情是神想要說「喂」。大師直覺地知道,熱情即道路。它走到自我實現之路。縱使以世俗的說法,也可以公平地說,如果你沒對任何東西有熱情,你根本就沒有生命

聆聽自己的靈魂

靈魂很清楚它的目的是要演化。那是它唯一的(sole)目的──也是它靈魂的(soul)目的。它並不在意身體的成就或心智的發展。這些對靈魂而言都是無意義的。挫敗和焦慮來自不聆聽自己的靈魂。聆聽自己的靈魂,你能做的第一件事是:弄清楚你的靈魂在追求什麼──並且不再去加以批判。靈魂追求的是──你所能想像的對愛的最高感受。這是靈魂的願望。這是它的目的。最高的感受是,體驗到與「一切萬有」的合一。這是靈魂所渴望的偉大的回歸真理。這是「完美的愛」的感受。愛並非情緒(恨、憤怒、情慾、嫉妒、貪婪)的不在,卻是所有感受的總和。因此,靈魂若要體驗完美的愛,它必須體驗每一樣人類的感受。人類靈魂的目的,就是去經驗所有一切──因而它能夠是所有一切。它尋求去體驗──去作──完美的愛。它即完美的愛。它在尋求成為神!

痛苦是錯誤思想的結果,是你自己創造了這經驗。

痛苦是錯誤思想的結果,是你自己創造了這經驗。

最高的思維永遠是那包含著喜悅的思維,最清楚的話語永遠是那些包含著真理的話語,最崇高的感受,就是你們稱為愛的那種感受。

最高的思維永遠是那包含著喜悅的思維,最清楚的話語永遠是那些包含著真理的話語,最崇高的感受,就是你們稱為愛的那種感受。

最後的致敬 Last Respects

One day not too long ago the employees of a large company in St. Louis, Missouri returned from their lunch break and were greeted with a sign on the front door.
不久前的某一天,在美國密蘇里州的聖路易市一家大公司的職員吃完午餐回到公司門口,看到一個牌子。

The sign said: "Yesterday the person who has been hindering your growth in this company passed away. We invite you to join the funeral in the room that has been prepared in the gym."
上面寫著:"昨天那位防礙你在公司成長的人去世了" 公司在運動中心為他設置靈堂供同仁弔祭。

At first everyone was sad to hear that one of their colleagues had died, but after a while they started getting curious about who this person might be.
一時每個員工都對這位逝去的同仁感到難過。可是過了一會,他們開始好奇這位仁兄到底是誰?

The excitement grew as the employees arrived at the gym to pay their last respects.
他們帶著一種好奇的心情走到運動中心向死者致哀。
Everyone wondered: "Who is this person who was hindering my progress? Well, at least he's no longer here!"
每個人都在心裡滴咕 "這個人到底是誰呀?他怎麼會防礙到我們的成長呢?不過反正他已經不在了!"

One by one the employees got closer to the coffin and when they looked inside it they suddenly became speechless. They stood over the coffin, shocked and in silence, as if someone had touched the deepest part of their soul.
然後每位員工慢慢靠近棺材時,當他們看到棺材後,每個人忽然間都啞口無言。他們站在棺材一旁,震驚和沉默中,彷彿有人觸動了他們的靈魂深處的一部分。

There was a mirror inside the coffin: everyone who looked inside it could see himself. There was also a sign next to the mirror that said: "There is only one person who is capable to set limits to your growth: it is YOU."
"棺材中有一面鏡子: 探頭進去看的人必定會看到自己。" 而且鏡子旁邊還有一個牌子,上面是這麼寫的:" 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可以限制你的成長:那就是你自己。"

You are the only person who can revolutionize your life. You are the only person who can influence your happiness, your realization and your success. You are the only person who can help yourself.
只有你才可以改革你的人生,也只有你自己才能帶給你自己幸福快樂,對人生的認知及成功。只有你自己才能幫助你!

Your life does not change when your boss changes, when your friends change, when your parents change, when your partner changes, when your company changes.
你的人生不會因為你換個老板,換了朋友,換了父母,換了伴侶,換了公司而有任何改變。

Your life changes when YOU change, when you go beyond your limiting beliefs, when you realize that you are the only one responsible for your life. The most important relationship you can have is the one you have with yourself.
當你超越信念的藩籬,當你認識到只有 "你" 自己才能對你自己一生負責,你的人生因為你自己而改變。

「你若將選擇侷限在看來可能或合理的事,你便是和真正想要的東西脫節,結果就只剩下妥協的份。」“If you limit your choices only to what seems possible or reasonable, you disconnect yourself from what you truly want and all that is left is compromise.”

“If you limit your choices only to what seems possible or reasonable, you disconnect yourself from what you truly want and all that is left is compromise.”
– Robert Fritz, Business Consultant

「你若將選擇侷限在看來可能或合理的事,你便是和真正想要的東西脫節,結果就只剩下妥協的份。」– 羅勃.費滋 (企業顧問)
compromise (n.) 妥協,合解。例:a compromise between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opposition (執政黨與反對黨的妥協)。
羅勃.費滋 (1943- ) 是美國作家、企業顧問,客戶包括許多「財富500大企業」,他因發展「結構動力學論」而知名,該理論探討結構關係如何影響個人及組織行為,他著有《阻力最小之路:用創造力尋找生命出口》及《從零到無限:引爆生命行動力》。

「必須讓正直及有勇氣的人,以他們的思緒及雙手實現一個想法,否則想法只不過是一場夢。」“Ideas must work through the brains and the arms of good and brave men, or they are no better than dreams.”

“Ideas must work through the brains and the arms of good and brave men, or they are no better than dreams.”
– Ralph Waldo Emerson, Poet

「必須讓正直及有勇氣的人,以他們的思緒及雙手實現一個想法,否則想法只不過是一場夢。」– 拉爾夫‧愛默生 (詩人)
work through 看到成果、影響。例:The positive effect on businesses may take up to two years to work through. (對商業造成的正面影響可能要 2 年才看得到。)
拉爾夫‧愛默生 (1803-1882) 為美國思想家、演說家、作家及詩人,藉由演說及發表文章在 19 世紀領導美國的「超驗主義」運動,主張一種理想的精神狀態會超越人的肉體及經驗,對美國文化有深遠的影響。

「人生可分為三個階段 – 過去、當下和未來。由過去的經驗學習以利當下,在當下學習使未來的生活更好。」“Life is divided into three terms – that which was, which is, and which will be. Let us learn from the past to profit by the present, and from the present to live better for the future.”

“Life is divided into three terms – that which was, which is, and which will be. Let us learn from the past to profit by the present, and from the present to live better for the future.”
– William Wordsworth, Poet

「人生可分為三個階段 – 過去、當下和未來。由過去的經驗學習以利當下,在當下學習使未來的生活更好。」– 威廉‧華茲華斯 (詩人)
profit by 得利,獲益。例:There are lessons in these stories that everyone can profit by. (每個人都可以從這些故事裡學到一些東西。)
威廉‧華茲華斯 (1770-1850) 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文藝復興以來最重要的詩人之一,曾擔任國王侍從隊伍內的「桂冠詩人」,他的代表作包括《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序曲》(Prelude)、《漫遊》(Excursion) 等。

「不要告訴我你多努力,告訴我你完成多少事。」“Don’t tell me how hard you work. Tell me how much you get done.”

“Don’t tell me how hard you work. Tell me how much you get done.”
– James Ling, Businessman

「不要告訴我你多努力,告訴我你完成多少事。」– 詹姆斯.凌 (商人)
詹姆斯.凌 (1922-2004) 是美國商人,在併購一系列公司後成立大型聯合企業 Ling-Temco-Vought,跨足航太、電子、鋼鐵、藥品、食品、體育用品、汽車租賃等產業。

「如果你只有過美好的經歷,你不會變得勇敢。」“You can’t be brave if you’ve only had wonderful things happen to you.”

“You can’t be brave if you’ve only had wonderful things happen to you.”
– Mary Tyler Moore, Actress

瑪麗.泰勒.摩爾 (1936- ) 為 60 及 70 年代美國最受歡迎的「情境喜劇」演員之一,多次贏得艾美獎及金球獎。積極投身公益事,糖尿病防治和保護動物權益。

只要你不沉浸在那,輕鬆的生活與單純的環境是不錯的 – 但我總記得,人生多數的成就及快樂是出自於奮鬥的生活。“Fresh air and innocence are good if you don’t take too much of them – but I always remember that most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pleasures of life are in bad air.”

“Fresh air and innocence are good if you don’t take too much of them – but I always remember that most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pleasures of life are in bad air.”
– 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Associate Justice of the Supreme Court
「只要你不沉浸在那,輕鬆的生活與單純的環境是不錯的 – 但我總記得,人生多數的成就及快樂是出自於奮鬥的生活。」– 奧利佛‧溫德爾‧霍姆斯 (最高法院大法官)
奧利佛‧溫德爾‧霍姆斯 (1841-1935) 曾擔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長達 20 年之久,他的話語在美國司法界被廣為引用,對美國的法學有深遠的影響。

所有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很簡單的特質,就是專注。

所有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很簡單的特質,就是專注。
《年輕,不打安全牌》作者 許峰源

聆聽夜雨

朵朵

夜裡你習慣打開音響,聽聽簡單的弦音,那是輕柔的音樂,適合每一個沉靜的夜。

但下雨的夜裡,你什麼音樂也不聽,只是專心聆聽雨聲,聽雨敲打在窗簷上,在陽台的花葉上,也敲打在你的心上。

夜晚的雨聲讓夜更深邃,更幽暗。聽著夜雨,你彷彿成為夜的本身,進入無限寂靜的彼岸。

夢想的長河

黃巧綾
人生的流域,你願意付出多大的努力朝嚮往的風景迤邐而去?

日劇「遲開的向日葵」在高知縣壯麗的山川美景揭開序幕,片頭一名小男孩奮力地划著橡皮艇,心中想道:「這條河的盡頭,究竟有著怎樣的風景?一定會有一個只有我能到達的地方,只屬於我的風景在前方綿延。」當時,他小小的心靈對人生仍有許多憧憬。然而,人生的際遇並不全然以自己的意志為支配,小男孩長大成人進入現實的社會,很快就面臨工作愛情雙重挫折的打擊,心灰意冷之下,決定將自己「流放」到窮鄉僻壤的四萬十市,成為下鄉支援隊一員,負責接送偏遠地區的老人到市立病院就醫,照顧獨居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原本抱持為一份餬口的薪水工作的心態,直到鎮上一位對他照顧有加的老嫗因他的失察疏忽而驟然逝世,才領略這份工作背後的意義並不如自己以為的微不足道,相反地,肩負起小鎮所有老人身體健康甚至性命安全的使命,他存在的價值遠比自己所想像要來得任重道遠,繼而掙開徬徨迷惘,從中尋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猶記第一集片尾男主角的旁白:「人生的答案並沒有那麼容易找到,我們為何而生活?應該在哪裏生活?面向何方前進才好?等待在前方的究竟是怎樣的風景?」我突然被這一席話問懵了。長久以來,我真的有好好按照自己的志向選擇人生的道路嗎?我所期待的究竟是怎樣的人生風景呢?既然生命掌握在自己手裏,為何現實的環境卻充斥諸多無奈的門檻,逼得無法跨越的人不得不違背自己的心志,日復一日與夢想背道而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事與願違是人生的常態,順心遂願反倒成為人生的例外了。正當我陷入短暫的怔忡,思索人生方向欲往何處尋覓時,彷彿呼應主人翁的詰問般,一段困頓的划行之後,終於豁然開朗,前方迎接他的是一排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的鯉魚旗幟。

那一刻,我恍惚有點領悟,通往夢想的彼方是一條漫無邊際、艱險湍急、暗礁密佈的流域,熊熊燃燒的初心鬥志,隨時可能因為突起的波瀾或長途不得靠岸所萌生飄流無依的孤獨感而消磨殆盡。此時,屈服於軟弱意志的人往往會選擇放棄夢想更改航行的方向,轉往普世價值認為安穩平順的道路前進;意志堅定的人則不受外界干擾,專心致志朝著夢想一以貫之,絲毫不畏翻覆滅頂的恐懼。

唯有即使遭受惡劣環境的非難都無法蠶食鯨吞的強韌毅力,才有抵達應許之地的資格。相信自己,展開夢想的藍圖,沿著心靈的座標出發,最後必定也有一方美麗的鯉魚旗幟為我而飄揚吧!

「ふるさと」

今年GDP1.74%

國內景氣跟天氣一樣冷颼颼!行政院主計總處昨天公布最新GDP(國內生產毛額),由於出口大幅下調,今年經濟成長率由二.三一%再下修至一.七四%,下修○.五七個百分點,宣告「保二」破功;明年經濟成長率則由三.三七%下修至二.五九%,一舉下修○.七八個百分點。

悶經濟 史上第五低

主計總處表示,國內經濟仍屬正向成長,但動能不是那麼強,還是「很悶」。不過,我國GDP已連續兩年「破二」,此慘況為史上第二次,上次是二○○八、○九年金融海嘯時期。此外,今年GDP下修至一.七四%後,為史上第五低,且史上經濟成長率最差五年,馬政府就包辦了四年。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第三季GDP成長一.六六%,低於日本的二.七%、香港二.九%、南韓三.三%及新加坡五.八%,在亞洲主要國家敬陪末座。主計總處預估,第四季GDP成長一.二二%,較八月預測數大幅下修一.三九個百分點,主要是出口大幅下修。

主計總處官員指出,雖然全球景氣逐漸回穩,但面板需求不振且價格下滑,石化廠歲修影響礦產品出口,加上兩岸產業競爭效應持續發酵,第四季出口就下修了三十七億美元,今年出口下修五十六億美元,預估今年出口僅成長○.四四%,下修一.八六個百分點;明年出口更下修九十億美元,預估明年出口成長三.○七%,下修一.○六個百分點。

行政院主計長石素梅說明,我國原本占優勢的PC與NB產業,市況持續低迷,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則受國際產業競爭力消長變化衝擊,例如仰賴我國零組件供應鏈的蘋果市占率下降,加上中國推動產業供應鏈在地化等,均加重廠商競爭壓力,不利我國出口。

另外,民間投資也不如預期,除了少數具技術優勢的半導體業者積極投資,其餘產業投資動能疲弱,預測今年民間投資成長五.三二%,下修○.五九個百分點,明年成長四.三七%,下修○.四五個百分點。

民間消費方面,主計總處官員表示,雖然食安風暴造成負面影響,十月餐館業營業額減少○.一%,但家庭器具用品、汽機車及其配件等銷售增加,抵銷部分負面效應,第四季民間消費略微上修,今年民間消費成長則下修至一.四六%,明年下修至一.七二%。

長雲樂集 - 風淒淒意綿綿

財團的商機判斷不能取代國家發展方向

服貿協議在我國內部引發極大爭議,立法院長王金平感受最深。在與中國談判過程,馬英九政府連國會議長都蒙蔽相關原則和細節;一旦簽署,又強要國會囫圇吞棗、照案火速通過。由於在野黨強烈反彈,王金平也無意橫柴入灶,這就引禍上身,馬英九乃親上火線,展開整肅行動,但馬先生做事實在太蹩腳,反搞到自己灰頭土臉,難以收場。

不過,服貿協議既由國共聯手打造,馬黨國辦事無方,中國只有被迫自己出手。先前只是傳話,海協會會長陳德銘這次奉派親自前來督導,行前雖稱不當服貿說客,連日來卻到處宣揚其好處,說一套、做一套本是國共通性,在此再度印證。情勢如此,王金平壓力更大,自認將從服貿協議獲益者,不論在中國的「台商」或國內六大工商團體,先後前去會見遊說,要求儘速過關。在此同時,民間團體也到國會表達心聲,既支持國會不受脅迫草草通過,也強調不容踐踏民主與弱勢。

我們對服貿協議的看法,也是對王院長的建議,可以引用李登輝前總統的話做最基本表述︰財團的商機判斷,不能取代國家發展方向。

服貿協議如果只是我國與一般經貿夥伴簽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由於牽涉消除貿易障礙,並允許勞務自由流動,就產生得與失或取與給的問題,有業者可以從中獲利,也有人受到損害。行政及立法部門在其間的責任,是為國家爭取最大利益,降低必有的負面衝擊。這一道理,我國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驗,大多數國人並非不能接受。問題是,即使只從經濟層面看,我們與中國經貿同質性太高,經濟與它整合只會進一步邊緣化。就此而言,「台商」與工商團體為自身利益遊說國會,也許是民主常態,國會仍需從整體利益考量。

同時,服貿協議絕非一般正常經貿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有如國人所見,它閉門談判,不要說事前沒有確實的影響評估報告,相關業者未獲必要徵詢,連監督行政部門的國會都被蒙在鼓裡。如此連最基本的程序正義都不顧,整個過程馬政府顯有不可告人之隱,以致形同兒戲,簽署之後還強要照單全收;國會如果草率放縱過關,它不是馬政府的橡皮圖章,甚麼才是橡皮圖章?

除了談判過程和協議本身的諸多問題,服貿協議還有最基本的特質︰它是中國可能挾大量資本和規模前來侵門踏戶的開放執照。台灣對歐美日或其他國家開放,無此顧慮,因為它們不會有國有企業大規模或個別企業全面前來併購開店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各國也沒有以經濟或武力併吞台灣的野心。我國與紐西蘭、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民間並無反彈;爭取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TPP)談判,也受歡迎,關鍵都在台灣人民看穿,中國是對我們唯一有領土野心的國家。台灣經貿必須力求國際化才能因互補與上進而有前途,服貿協議卻只加深中國化,且為中國併吞造橋鋪路。陳德銘前來為其鼓吹,執行「終極統一」的馬政府強要國會過關,著眼都在此。

李登輝最近回顧與中國交流,指全面開放廠商前去中國投資,卻讓大部分人民承擔惡果,尤其就業機會流失與薪資停滯不前,最傷害台灣經濟。的確,以財團的商機判斷,取代國家發展方向,不顧「戒急用忍」、「南向政策」的苦口婆心,是導致台灣產業和經濟社會今日困境的根源,也犧牲了國家安全和長遠利益。走錯一次路付出代價已不明智,再繼續錯下去,就愚不可及了。

服貿協議既問題多多,且必帶來禍害,理應廢止,其或不然,也須重新談判。立法院在按部就班辦好公聽會之後,宜就其存廢審慎評估;即使最終要展開審查,也須嚴格把關,該修該刪的條文絕不能馬虎。同時,對外談判建立事前嚴謹評估、完善的國會與業界參與機制,與中國洽簽協議尤須受到監督,都是必要之舉。

以此觀之,服貿協議引發的諸多問題顯須從長計議,謹慎處理,豈可蒙混過關!

不過,服貿協議既由國共聯手打造,馬黨國辦事無方,中國只有被迫自己出手。先前只是傳話,海協會會長陳德銘這次奉派親自前來督導,行前雖稱不當服貿說客,連日來卻到處宣揚其好處,說一套、做一套本是國共通性,在此再度印證。情勢如此,王金平壓力更大,自認將從服貿協議獲益者,不論在中國的「台商」或國內六大工商團體,先後前去會見遊說,要求儘速過關。在此同時,民間團體也到國會表達心聲,既支持國會不受脅迫草草通過,也強調不容踐踏民主與弱勢。

我們對服貿協議的看法,也是對王院長的建議,可以引用李登輝前總統的話做最基本表述︰財團的商機判斷,不能取代國家發展方向。

服貿協議如果只是我國與一般經貿夥伴簽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由於牽涉消除貿易障礙,並允許勞務自由流動,就產生得與失或取與給的問題,有業者可以從中獲利,也有人受到損害。行政及立法部門在其間的責任,是為國家爭取最大利益,降低必有的負面衝擊。這一道理,我國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驗,大多數國人並非不能接受。問題是,即使只從經濟層面看,我們與中國經貿同質性太高,經濟與它整合只會進一步邊緣化。就此而言,「台商」與工商團體為自身利益遊說國會,也許是民主常態,國會仍需從整體利益考量。

同時,服貿協議絕非一般正常經貿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有如國人所見,它閉門談判,不要說事前沒有確實的影響評估報告,相關業者未獲必要徵詢,連監督行政部門的國會都被蒙在鼓裡。如此連最基本的程序正義都不顧,整個過程馬政府顯有不可告人之隱,以致形同兒戲,簽署之後還強要照單全收;國會如果草率放縱過關,它不是馬政府的橡皮圖章,甚麼才是橡皮圖章?

除了談判過程和協議本身的諸多問題,服貿協議還有最基本的特質︰它是中國可能挾大量資本和規模前來侵門踏戶的開放執照。台灣對歐美日或其他國家開放,無此顧慮,因為它們不會有國有企業大規模或個別企業全面前來併購開店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各國也沒有以經濟或武力併吞台灣的野心。我國與紐西蘭、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民間並無反彈;爭取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TPP)談判,也受歡迎,關鍵都在台灣人民看穿,中國是對我們唯一有領土野心的國家。台灣經貿必須力求國際化才能因互補與上進而有前途,服貿協議卻只加深中國化,且為中國併吞造橋鋪路。陳德銘前來為其鼓吹,執行「終極統一」的馬政府強要國會過關,著眼都在此。

李登輝最近回顧與中國交流,指全面開放廠商前去中國投資,卻讓大部分人民承擔惡果,尤其就業機會流失與薪資停滯不前,最傷害台灣經濟。的確,以財團的商機判斷,取代國家發展方向,不顧「戒急用忍」、「南向政策」的苦口婆心,是導致台灣產業和經濟社會今日困境的根源,也犧牲了國家安全和長遠利益。走錯一次路付出代價已不明智,再繼續錯下去,就愚不可及了。

服貿協議既問題多多,且必帶來禍害,理應廢止,其或不然,也須重新談判。立法院在按部就班辦好公聽會之後,宜就其存廢審慎評估;即使最終要展開審查,也須嚴格把關,該修該刪的條文絕不能馬虎。同時,對外談判建立事前嚴謹評估、完善的國會與業界參與機制,與中國洽簽協議尤須受到監督,都是必要之舉。

以此觀之,服貿協議引發的諸多問題顯須從長計議,謹慎處理,豈可蒙混過關!

澄社評論 - 看見台灣 聽見台灣

徐永明
最近台灣又變成了當紅的字眼,以為李登輝與陳水扁時代的「愛台灣主義」已經煙消雲散,最近卻成為新的救贖密碼,而且藍、紅齊唱,比綠的還大聲。

首先,捲入政爭而一蹶不振的馬政府,行政院高官們在院長江宜樺帶領之下,爭相觀看齊柏林的「看見台灣」紀錄片,出來的時候眼眶泛紅,聽說還要開院會做為討論重點,而指控環保藝文人士是政治外圍的環保署長竟然宣稱都在做了,不知道有無看到東海岸美麗被戕害的景象。當然,第一夫人周美青與內政部長李鴻源都跳出來成了推手,收割政治形象。

不只在地政府高官現在喜歡看見台灣,對岸的高官也要來傾聽台灣的心跳,海協會陳德銘夸言來台了解民意傾聽不同意見,不過大概水土不服,對抗議學生嗆聲:你們代表多少人意見。當然比不上每天請吃飯的藍營政治人物,朱立倫、胡志強與郝龍斌之流。有趣的是,知道與國會與行政權具多數的一起吃飯喝酒,卻將服貿通不過怪給關在外面抗議的,為什麼不要這些好朋友將反服貿的抬出國會,強行表決。

但是,這些長期在台灣當官,或是以台灣為標的物當官的,真的想看見台灣、聽見台灣了嗎?而看見台灣、聽見台灣真的這麼難嗎?非得要飛到萬呎高空上才看得清楚,才能感動嗎?打開電視,翻開報紙,走入人群,聽出陣曲,白衣上街,舉高公民之眼,唱台版悲慘世界,立出一個人的姿勢,這不就是台灣的生命與力量。

或許政治人物難的,是不同的聲音被聽到,與不同人民的風景被看到,但是除了黨同伐異之外;現行選舉制度強化了這個贏者全拿的偏差,導致只有贏者才有聲音,贏者才是人民。但是一個贏家壟斷的民主不是真民主,而只有贏家被看見的台灣,不是完整的台灣。

這是為何公民運動在選舉民主趨於穩定之後,卻蓬勃發展的原因,選民的身分與權利是不夠的,選舉制度的民意壓制有了反動,當日本對於「票票不等值」傷害民主人權深刻檢討之時,一個由公民取代選民的台灣,才會能被看見與聽見。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以色列總統裴瑞茲(Shimon Peres)

拜託
please
把你們自己當作是特別的一部份
please consider yourselves as a special part
人性的僕人
a servant of humanity
你們也會賺到錢
you will get money, too
但如果你們想要賺錢
but if you try to get money
卻沒有良心
without goodwill
你們不會成功
you will not succeed
如果你們試著帶進種族主義或是歧視
if you try to introduce racism or discrimination
或是說你們很窮
or you say you are poor
你們會失敗
you will lose



以色列總統裴瑞茲(Shimon Peres)在訪問墨西哥時,呼籲以色列和墨西哥的企業家不能犧牲良心追求利益和發展。

設定新目標永遠不嫌老。 You are never too old to set another goal.

設定新目標永遠不嫌老。 You are never too old to set another goal.
英國小說家、《納尼亞傳奇》 作者路易斯 C. S. Lewis

Allen Chen 懷想錄: 「付出的愈多,擁有的也愈多。這是人們真正去愛的時候每每會出現的奇蹟。」

Allen Chen 懷想錄: 「付出的愈多,擁有的也愈多。這是人們真正去愛的時候每每會出現的奇蹟。」: 《給青年詩人的信》作者 里爾克

Allen Chen 懷想錄: 箴3:27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

Allen Chen 懷想錄: 箴3:27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 今日經文 箴3:27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

Allen Chen 懷想錄: 箴27:1不要為明日自誇、因為一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

Allen Chen 懷想錄: 箴27:1不要為明日自誇、因為一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 今日經文 箴27:1不要為明日自誇、因為一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

Allen Chen 懷想錄: 箴13:20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Allen Chen 懷想錄: 箴13:20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今日經文 箴 13:20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Allen Chen 懷想錄: 「一個人真正的價值是由他所追求的東西來衡量。」

Allen Chen 懷想錄: 「一個人真正的價值是由他所追求的東西來衡量。」: “The true worth of a man is to be measured by the objects he pursues.” – Marcus Aurelius, Roman Emperor 「一個人真正的價值是由他所追求的東西來衡量。」 –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

Allen Chen 懷想錄: 「一個人真正的價值是由他所追求的東西來衡量。」

Allen Chen 懷想錄: 「一個人真正的價值是由他所追求的東西來衡量。」: “The true worth of a man is to be measured by the objects he pursues.” – Marcus Aurelius, Roman Emperor 「一個人真正的價值是由他所追求的東西來衡量。」 –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

Allen Chen 懷想錄: 「遠離試圖貶低你抱負的人,格局小的人總是那麼做,但真正偉大的人將讓你覺得,你,也能夠變得偉大。」

Allen Chen 懷想錄: 「遠離試圖貶低你抱負的人,格局小的人總是那麼做,但真正偉大的人將讓你覺得,你,也能夠變得偉大。」: “Keep away from people who try to belittle your ambitions. Small people always do that, but the really great make you feel that you, too, ca...

Allen Chen 懷想錄: 「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會遇到一個特別的時刻;一個完全適合他的時刻。那個特別的機會,如果他抓住了,將會成就...

Allen Chen 懷想錄: 「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會遇到一個特別的時刻;一個完全適合他的時刻。那個特別的機會,如果他抓住了,將會成就...: “There comes a special moment in everyone’s life; a moment for which that person was born. That special opportunity, when he seizes it, will...

11/27/2013

Go round in circles.

億萬富豪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華爾街日報
Quentin Fottrell

1. “我們越來越富有。”

2013年,受Facebook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等200名新晉富豪推動,全球億萬富豪手中的財富觸及紀錄新高。《福布斯》2013億萬富豪榜上的1,426名富豪 資產總計5.4萬億美元,較上年的4.6萬億美元勁增17%。榜單中還不包括皇室家族(呃,還有獨裁者)。其中有442位富豪在美國居住(《福布斯》的數據顯示,有386位富豪在亞太地區居住,366位在歐洲居住,129位在除美國以外的美洲其他國家,103位在中東和非洲)。另一項由私人財富管理咨詢公司Wealth-X和瑞銀本月發布的調查顯示,美國億萬富豪的 資產平均為108億美元,高於去年的91億美元。

與此同時,美國其他階層的 資產自“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以來實際出現下降──而且尚未恢復。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簡稱美聯儲)數據顯示,經通貨膨脹調整後,截止2013年6月底,美國平均每戶家庭的實際 資產徘徊在652,449美元,相當於2007年水平(684,662美元)的95%左右。如果說該數據看起來特別高,這是因為對大多數美國家庭來說,住房都算是他們的 資產。這一平均值還被百萬富翁和億萬富豪拉高了;事實上,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對美聯儲2010年調查數據的分析顯示,約半數美國家庭的 資產不超過83,000美元。此外,普通美國人的 資產自經濟衰退以來出現下降,而億萬富豪的 資產卻較2007年的3.5萬億美元增長了逾50%。

億萬富豪的資產為什麼會增加呢?紐約財富管理公司Premier Financial Advisors的財富策略師馬克﹒馬蒂亞克(Mark Martiak)表示:“金融市場每日觸及紀錄新高,使前1%的富裕人群 資產激增。”他說,商用和住宅房地產價值也出現反彈,“再加上低通貨膨脹率和低借款利率,這種宏觀形勢為富裕階層創造了有利的環境。盡管稅負增加,失業率居高不下,美聯儲可能逐步退出刺激政策,華盛頓方面也爭執不休,但富裕階層並未受到影響”。

2. “100萬(甚至1,000萬)不像往日那樣有意義了。”

房地產網站Trulia的數據顯示,當前曼哈頓的房價中值已經突破100萬美元,專家稱,在這種形勢下,擁有100萬美元已經不能說明你很富有了。身價100萬可能僅僅意味著你在紐約或舊金山擁有一套住房,或者在澤西海岸(Jersey Shore)擁有度假房。《億萬富翁的學徒:21位億萬富翁是如何運用動機、運氣和風險來取得巨大成功的》(The Billionaire's Apprentice: How 21 Billionaires Used Drive, Luck and Risk to Achieve Colossal Success)一書作者查爾斯﹒梅洛(Charles Merlot)說:“百萬富翁這個詞的力量現在沒那麼大了。在公眾眼中,就連1,000萬美元也被視為高 值的低端。”

對全球精英來說,要想跟上瓊斯(Joneses), 蓋茨和巴菲特們的腳步,年收入至少也要達到八位數。在線分類廣告網站Jameslist.com(針對超級富豪的Craigslist)掛牌出售直升飛機,一架“物美價廉”的直升機價格在700萬美元以上。(當然如果你沒買到,你什麼時候都可以通過FlexJet 這樣的網站低調地與其他人共享一架直升飛機。)如果覺得賓利(Bentley)太平淡無奇,可以花240萬美元購買全球速度最快、最昂貴的量產車布加迪威龍超級運動跑車(Bugatti Veyron Super Sport)。不想要鄰居、或者不喜歡現在的鄰居的億萬富豪可以訪問PrivateIslandsOnline.com,該網站搜羅了全球各地的隱居之所,可供富豪們選擇。斐濟佔地225英畝(合0.91平方公裡)的南太平洋島嶼卡塔方阿島(Katafanga)目前在市場上的標價為2,000萬美元。

在講述Facebook (NASDAQ:FB)創業歷程的半虛構電影《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中,賈斯廷﹒廷伯萊克(Justin Timberlake)扮演的Napster創始人、Facebook早期投資人肖恩﹒帕克(Sean Parker)對片中的馬克﹒紮克伯格說:“100萬美元不算酷。你知道怎樣才算酷嗎?10億美元。”(帕克接受採訪時否認他在現實生活中曾說過這番話。)的確,那些曾與億萬富豪共事過的人說,要想被這些精英視為富有,100萬是不夠的。馬蒂亞克說,身價億萬的人和身價百萬的人開董事會的時候可能會坐在一起,但除了握手和微笑以外,億萬富豪並不把身價百萬者當成能與他們平起平坐的人。

3. “億萬富豪階層基本上是男孩俱樂部。”

女性取得了一些進步:今年《福布斯》億萬富豪榜上榜的1,426人中,有138名女性,多於去年的104名。

不過,仍有逾90%的億萬富豪是男性。也許這沒什麼好驚訝的,畢竟《財富》(Fortune) 1,000強企業中僅有4%的首席執行長職位由女性擔任──考慮到美國國會女性議員及美國地區法院(U.S. District Court)女性法官分別佔18%和30%,這一比例低得驚人。

幸運的是,在公司裡一步步升職並不是成為億萬富豪的唯一道路,甚至都不是最常見的道路。全球最富有的女性──91歲的利利雅娜﹒貝當古(Liliane Bettencourt),是從她的父親、化妝品巨頭歐萊雅(L’Oreal)創始人那兒繼承300億美元資產的。生前曾躋身於全球20位最富有女性的已故富豪羅薩莉婭﹒麥拉(Rosalia Mera)則是白手起家創造財富的。盡管她11歲就輟學,但她與人合作創建了全球服裝連鎖商Zara(麥拉於8月份去世)。

有關“男孩俱樂部”的一個更新奇的理論是:對一些年輕的男性億萬富豪來說,睪丸素也許是他們創業的助推劑。《意外的億萬富翁》(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電影《社交網絡》的藍本)和《打贏莊家》(Bringing Down the House)作者本﹒梅茲裡奇(Ben Mezrich)表示:“馬克﹒紮克伯格和愛德華多﹒薩維林(Eduardo Saverin)最酷的地方是,他們從來沒有為錢而創業。他們一開始的主要動力是結識女孩。後來他們賺到了10億美元。”

4. “也許我很聰明,但我家境也更優越。”

近期的研究顯示,美國的億萬富豪往往也屬於受過最良好教育的群體。在期刊《Intelligence》上刊登的《美國精英階層調查》(Investigating America's Elite)一文中,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喬納森﹒瓦伊(Jonathan Wai)發現,與公司高管、法官和國會議員相比,億萬富翁上過錄取標準最嚴格的大學的可能性更大。

但他們是生來就比別人聰明,還是生來比別人幸運呢?瓦伊說,這兩方面的因素都有一點點。他說,大多數億萬富豪(包括美國首富比爾﹒蓋茨在內,他的父親是一位成功的律師)都出生在中上階層家庭。億萬富豪戴維﹒科赫(David Koch)和查爾斯﹒科赫(Charles Koch)的父親是Wood River Oil and Refining Company──現名科氏工業(Koch Industries──創始人弗雷德﹒C﹒科赫(Fred C. Koch);不過,將該公司打造成一家資產數十億美元企業集團的是科赫兄弟。沃爾瑪董事長S﹒羅布森﹒沃爾頓(S. Robson Walton)的父親山姆﹒沃爾頓(Sam Walton)是沃爾瑪的創始人。作家梅茲裡奇說:“要想成為億萬富豪,第一要訣是生下來就是百萬富翁。”

但其實也有許多億萬富豪出生時家境並不算優越。拉斯維加斯的賭場和度假村運營商金沙集團(Las Vegas Sands)的首席執行長、現年80歲的謝爾登﹒安德森(Sheldon Adelson)出生在波士頓一個工薪階層社區,父親是一名出租車司機。巴爾的摩烏鴉隊(Baltimore Ravens)大股東、53歲的斯蒂芬﹒比肖蒂(Stephen Bisciotti)曾艱難地求學,他父親在他八歲時去世了。私募股權投資公司Patriarch Partners的創始人、54歲的林恩﹒提爾頓(Lynn Tilton)在紐約布朗克斯(Bronx)長大,20多歲時,身為單親媽媽的提爾頓在華爾街一周工作100小時。她說:“我甚至想不起自己20多歲時的樣子了,那些日子太黑暗了。”

5. “富豪揮金如土。”

億萬富豪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2011年提出斥資1億美元為白宮修建一個舞廳,但比起一些超級富豪連眼都不眨就花掉的巨資,這根本算不了什麼。2010年,俄羅斯寡頭羅曼﹒阿布拉莫維奇(Roman Abramovich)又購買了一艘遊艇,據報道,這艘長536英尺(約合162米)的“日蝕”號(Eclipse)遊艇價格在10億美元左右。2009年,沙特阿拉伯王子阿爾瓦立德﹒本﹒塔拉爾﹒本﹒阿卜杜爾﹒阿齊茲﹒阿爾﹒薩烏德(Alwaleed bin Talal bin Abdul Aziz al-Saud)以4億美元購買了一架空中客車A380。2006年,墨西哥商人戴維﹒馬丁內斯(David Martinez)以1.4億美元從音樂制作人戴維﹒格芬(David Geffen)手中購買了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一幅以“滴 法”創作的經典作品。此外,在2012年,房地產巨頭斯坦﹒克倫克(Stan Kroenke)斥資逾1.32億美元在蒙大拿州購買了佔地24萬英畝(約合971平方公裡)的牧場。

但在某些情況下,所謂揮金如土都是相對的。據媒體報道,59歲的奧普拉﹒溫弗裡(Oprah Winfrey)最近看上了一個價值38,000美元的湯姆﹒福特(Tom Ford)手袋,但根據《福布斯》的榜單,她的資產價值估計在29億美元──因此這只手袋在她的財富中所佔比例僅為0.001%。

Wealth-X的戴維﹒弗裡德曼(David Friedman)說:“實際上多數億萬富豪可能非常精打細算”。許多人一輩子都在努力賺錢,腦子裡一直在算賬。弗裡德曼說:“他們會找餐館要收據,為50美分而爭,但之後他們又會花5,000萬美元買噴氣式飛機。”

6. “我們怕什麼?離婚律師。”

幸運的是(也許並非巧合),有錢人離婚相對罕見。Wealth-X本月早些時候發布的一項全球億萬富豪調查顯示,在84%的已婚億萬富翁中,僅有8%的人離婚。這比美國平均離婚率要低得多:弗吉尼亞大學全國婚姻項目(National Marriage Project)的數據顯示,總體而言,有40%-50%的婚姻以離婚告終。

作家珍妮特﹒洛(Janet Lowe)稱,離婚會使億萬富豪損失數億美元,並嚴重影響夫妻雙方的隱私。洛寫過幾本億萬富豪的傳記,包括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谷歌聯合創始人拉裡﹒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她說,2003年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前主管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和他第二任妻子簡﹒韋爾奇(Jane Welch)的離婚事件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在康涅狄格州提交的離婚文件暴露了夫妻倆高水準的生活方式(此前並未披露),美國全國的主要報紙公布了相關細節,將關注的焦點放在韋爾奇作為通用電氣退休高管獲得的豐厚福利上。美國証券交易委員會(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之後啟動了針對韋爾奇薪酬協議的正式調查,後來韋爾奇自願放棄了通用電氣提供的退休福利,價值為一年250萬美元。韋爾奇當時在為《華爾街日報》專欄撰寫的文章中解釋了他的決定,他表示:“在這種環境下,我不想讓一家奉行最高誠信標準的偉大公司因我的離婚案而卷入一場公開爭鬥。”

7. “我們不是靠炒股票發財的。”

一些咨詢師表示,如果你想白手起家做億萬富豪,靠投資股市是行不通的。當然,如果一個人碰巧在市場觸底時投資,並在頂點時賣出,確實能獲得相當不錯的收益。《怎樣成為億萬富豪:來自財富巨人的可靠策略》(How to be a Billionaire: Proven Strategies from the Titans of Wealth)一書作者馬丁﹒弗裡德森(Martin Fridson)表示,總體而言,“如果你在20年的時間裡一直能跑贏股指1%,你就是超級大明星”。但按照這個速度,一般投資者要成為億萬富豪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讓我們換種方式看這個問題:即使你的投資年回報率為15%(這個指標堪稱天文數字,幾乎沒有人能持續達到),要想在20年後擁有10億美元,你一開始仍需要有6,500萬美元左右的本金。

加州紐波特比奇(Newport Beach)退休和收入規劃公司Retirement Income Center的創始人兼總裁、MarketWatch退休規劃指導羅伯特﹒克萊因(Robert Klein)表示,許多億萬富豪(如喬布斯、蓋茨、紮克伯格)是通過創業積累財富的。Twitter 的創始人同樣也是通過本月早些時候的首次公開募股成為億萬富豪的。財富策略師馬蒂亞克稱:“在硅谷成為億萬富豪的可能性要比華爾街大。之後,在你為這些財富保值的時候,華爾街的作用會變得重要得多。”

8. “你說逃稅,我們說避稅。”

並沒有相關數據揭示超級富豪是否比普通公民更常逃避納稅義務,但牽涉億萬富豪的事件顯然會吸引媒體更多關注──可能是因為這類事件涉及的金額龐大。Wealth-X 的弗裡德曼稱:“許多億萬富豪都設法避稅。”最近發生的富豪逃稅醜聞主角是泰﹒沃納(Ty Warner),現在面臨監禁。根據《福布斯》富豪榜,69歲的沃納是豆豆娃(Beanie Babies)公仔生產商Ty的首席執行長,資產估計為26億美元。沃納10月份在芝加哥聯邦地區法院(U.S. District Court in Chicago)表示:“我為我的行為道歉。我犯了錯誤。我要付全部責任。”由於他沒有申報海外金融賬戶,他要向政府繳納5,360萬美元罰金,這是史上最大的海外賬戶罰金。

非法逃稅與合法避稅之間的界限顯然是模糊的。馬蒂亞克稱,總體而言,沒有人會故意或蓄意逃避納稅。“非常富有的階層(包括億萬富豪在內)還有機會大大降低所得稅率,因為他們的收入大多來自投資,因此稅率會比薪資所得稅低。

負責分析公共政策數據的政府機構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12年報告顯示,約有25%的百萬富翁(共94,500名納稅人)繳納的稅率低於1,040萬中等收入納稅人。

9. “我家人恨我,但愛我的錢。

讓我們來看看吉娜﹒萊因哈特(Gina Rinehart)的事例。59歲的萊因哈特是澳大利亞最富有的女性,她的孩子──37歲的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和36歲的比安卡﹒萊因哈特(Bianca Rinehart)──在起訴她。他們指控萊因哈特作為數十億美元家族信托的受托人,存在嚴重的不當行為,因為她試圖推遲該信托受益人(她的四個孩子)動用資金的時間。(萊因哈特的律師事務所Corrs Chambers Westgarth向媒體發布聲明稱,她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並提議放棄自己的受托人身份,以結束訴訟。)

不過,也不是所有家族紛爭都是因錢而起,也不總是孩子起訴父母。金融家T﹒布恩﹒皮肯斯(T. Boone Pickens)今年2月份對他的兒子邁克爾提起訴訟,指控他誹謗、污蔑、侵犯隱私、故意導致他人精神痛苦和通過電腦進行有害訪問,因邁克爾在名為“康涅狄格五日”的博客中記敘他家庭的故事。邁克爾的代理律師科林﹒波特菲爾德(Collin Porterfield)稱,該案正由達拉斯縣法院(Dallas County Court)審理,尚未判決。

10. “一切都是李爾王教給我的。”

按照傳統,多數億萬富豪都會把財富留給子女,或者讓子女參與家族生意。例如:唐納德﹒特朗普有三個孩子從事家族生意,甚至在他的電視真人秀《學徒》(The Apprentice)中露面。然而,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億萬富豪做法與之略有不同。至少有30名億萬富豪選擇簽署“捐款誓言”(Giving Pledge),“捐款誓言”是2009年開始的一項行動,旨在鼓勵超級富豪把一半的財富捐出來。(巴菲特已經承諾捐出99%的財富。他曾在接受電視採訪時稱:“我希望給孩子留下足夠的財富,讓他們感覺自己能做任何事,但又不會多到讓他們覺得什麼也不想做。”)

到目前為止,做出承諾的其他富豪還包括酒店運營商巴倫﹒希爾頓(Barron Hilton)、銀行家戴維﹒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金融家羅納德﹒佩勒曼(Ronald Perelman)、花旗集團(Citigroup)創始人桑迪﹒威爾(Sandy Weill)和他的妻子瓊(Joan)、對沖基金經理小朱利安﹒羅伯森(Julian Robertson Jr.)和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私募股權金融家戴維﹒魯賓斯坦(David Rubenstein)以及《星球大戰》編導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事實上,69歲的盧卡斯去年還賣掉了他商業帝國中的大部分,一些專家稱,此舉將防范他去世後三名養子爭權奪利。

《怎樣成為億萬富豪:來自財富巨人的可靠策略》一書作者弗裡德森表示,對許多億萬富豪而言,他們留給後人的精神財產比手頭的錢更重要。弗裡德森說,雖然他們顯然不是偶然成為億萬富豪的,但許多億萬富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為平和:“他們會告訴你:‘我一開始根本沒想當富豪,我只是想做善事。’”

本文譯自MarketWatch

「習近平經濟學」

日本經濟新聞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領導層已上任1年多。11月12日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進一步重視市場作用的改革路線。所謂「全面深化改革」指的是不僅限于經濟層面,還把改革對象擴展至人口政策、司法和國家安全等領域。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色彩愈發濃厚,「習近平經濟學」開始浮出水面。

三中全會決定成立新的中央機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這個在共産黨中央成立的領導小組將成為事實上的最高決策機構。可以説這確定了今後的改革方針由習近平領導的黨領導小組來主導,而不是國務院。

積極尋找人才

在三中全會召開前,一名國有企業的高管透露:劉鶴正在尋找人才,似乎和海外留學回國的官員頻繁接觸。劉鶴是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辦公室主任,被稱為習近平的「經濟秘書」,是左右改革方向的重要人物。

這位國企高管透露似乎打算將財經小組事務局的人員陣容擴大至2~3倍。在中國還有傳言稱將廢除經濟小組等現有小組,整合為新的改革小組。

加速自由貿易區的設立、轉變行政職能等等。三中全會的決定反映了李克強提倡的改革方針,從中能看出 「習李體制」步調一致。實際上,具體執行政策的無疑是政府的各個部門。但是即便如此,還是給人習近平主導整體改革的印象。

英國巴克萊資本銀行將李克強的改革路線稱為「李克強經濟學」,這一説法一時被中國媒體津津樂道。其中還存在對抗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安倍經濟學」的想法。不過,最近卻很少有機會聽到李克強經濟學的説法了。

當然,「李克強經濟學」的理念(不實施短期的經濟刺激政策、控制不斷膨脹的信用風險以及淘汰企業過剩設備等結構改革)並未消失、也並未大幅調整。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李克強經濟學」將成了習近平推進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構成要素。
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已經過去35年。觀察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可以發現,增長率曾3次面臨明顯下滑局面,分別是截至1989年天安門事件的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疲於應對金融機構不良債權問題的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以及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發生直到目前。

1992年鄧小平通過南巡講話呼籲再次加快改革、以及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創造了走出過去2次下滑局面的契機。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擴大至世界第2位,但由於老齡化迅速發展等因素,高速增長時代正在終結。可以説,十八屆三中全會為了確保持續穩定增長,對於如何推進結構改革的課題給出了中國領導層的一個回答。

仍缺乏具體細節

當然,目前仍然看不到「習近平經濟學」採取哪些具體舉措。國有企業改革和能源領域引入價格競爭等,三中全會決定納入了各種改革藍圖。但也可以説,僅僅列舉了此前歷屆領導層已經認識到,但一直推遲解決的課題。正因為如此,新一屆領導層更加需要的是改革的執行力和速度。

在三中全會閉幕時,公報和決定內容全文會分2次先後發佈。過去的慣例是閉幕1周間後發佈全文,而此次閉幕三天后即發佈了決定全文。有分析人士認為,由於市場對公報內容感到失望,大會閉幕次日股價出現下跌,這讓領導層提前了包含具體政策的決定全文的發佈。

今後,最為重要的不是發佈時間,而是加快啟動改革。

美國B52轟炸機

日本經濟新聞
美國國防部11月26日宣佈,美軍2架飛機在沒有事先通報的情況下飛越了中國在東海上空劃設的防空識別區。此次的飛機是可攜帶核彈的B52轟炸機,但並未攜帶炸彈,也沒有戰鬥機進行護衛。美國國防部表示,沒有來自中國方面的警告和飛機緊急升空。

美軍分析認為中國劃設防空識別區的舉措不僅針對日本,而且針對美軍。同時認為僅僅通過聲明表示譴責無法解決問題,釣魚台周邊空域的偶發性衝突風險將加劇,進而認為要避免這種風險,需要利用轟炸機採取示威。

B52從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起飛,在美國東部時間25日晚間進入中國防空識別區。中國方面此前發出公告稱,飛越中國防空識別圈時須遵守中國方面的指令,「對不配合識別或者拒不服從指令的航空器,中國武裝力量將採取防禦性緊急處置措施」。

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在中國劃設防空識別區之後表示,「美軍的軍事行動不會發生任何改變」,而此次則以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表態。美國國防相關人士表示,「美軍沒有進行事前通報,無視中國公告,達到了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防空識別區無效的效果」。

B52是上世紀50年代開發的美國空軍部署的戰略轟炸機,目的是從空中攻擊地面目標。其續航距離達到1萬6000公里以上,在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等各次戰爭中實施了地毯式轟炸。美軍計劃在「釣魚台有事」之際向周邊空域派遣B52轟炸機。此次採用B52,被認為美方在敦促中國不要引發事端。

(吉野直也 華盛頓報導)


台灣人才優秀,思想怠惰

導演李安針對台灣電影再說重話:「台灣創作環境自由,人才優秀,但思想怠惰,得多充實,再不加把勁不行了。」

政府應出面整合強化

李安日前曾說「台灣電影氣虛、格局小」,昨天再度提出建言:「台灣電影要更重視與科技連結,如果落後太多再趕會來不及,現在幾乎連開始都還沒開始,令人憂心。但這件事個人做不來,國家一定要支持才行。強化科技與電影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事。」

李安是今年第17屆國家文藝獎得主,昨天舉行頒獎典禮,與宋澤萊、紀蔚然與陳茂萱等其他3位得主共同接受總統馬英九的贈禮。李安從電影人徐立功手中接獲國家文藝獎座,徐立功是李安的伯樂,他的第一部電影《推手》就是在當時擔任中影副總經理的徐立功支持下拍攝完成。

數位時代後製更重要

頒獎典禮後李安針對台灣電影提出建言,他表示,無論台灣電影走向甚麼風格,一定要做好兩項基礎工作,一是科技整合,二是內容格局。

「科技持續不斷發展,目前已進入數位電影時代,後製變得更加重要,台灣在這方面已經落後,政府和企業要支持,否則之後想再追上別人就已來不及。」

台灣幾乎還沒有開始

李安的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大量運用高科技,加上這部電影大部分都在台灣進行,許多人因此以為台灣應該擁有一定的技術,但李安卻表示:「台灣幾乎還沒開始。」

李安表示,現在的電影已經沒有膠片這種東西,完全被數位取代。數位科技比的是技術及精緻度,對後製的幫助很大,也因此後製變得非常重要,包括最基礎的剪接、打光、音效,到複雜的3D特效,已經徹底影響電影工業。但據他的觀察,台灣在這方面落後很多,而且可以說幾乎還沒有開始。

格局太小講不過人家

「我希望它不要落後人家太多,不然將來要趕都趕不上。」

「台灣電影的格局太小,劇情推演不夠嚴謹、對白不夠豐富,儘管抒發情懷很可貴,但就是講不過人家。」李安說:「此外,思想方面則過於怠惰,這是我返台擔任金馬獎評審團主席、看過許多台灣電影後最大的感觸。」

加強劇情、結構對白

李安說,希望大家不要誤會,格局大不是代表要去拍大場面,而是從「內容的格局」著手,加強劇情推演、結構及對白。

他同時也批評台灣媒體過於負面與淺碟化,政治發展也是,「世界其實很複雜,充滿多樣性」。

李安說,他的話雖然不好聽,但他從小就覺得「若想跟別人一拚,不能光是心腸好,也要夠強壯,創作人要聽得進去難聽話!」

曾志朗沒有不回應的權利

「不說話,他就是不說話」。黃光國教授發表近10篇文章和1場演講,公開批評曾志朗院士「是學閥,養小鬼,只會購買貴重儀器,做一些跟屁型的垃圾研究」,並指責洪蘭教授「譯作錯誤連連,是黑心商品」而要求曾志朗夫妻公開辯論開始,每天瀏覽新聞標題、期待精闢回應落空後,這首陶大偉演唱的諧趣歌曲,總會湧上口邊─除了曾院士越洋受訪、洪教授發表一篇含沙射影文章外,至今他們就是不說話。

曾院士曾擔任教育部長、文建會主委、政務委員和中研院副院長,現任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總校長,在當今政學界影響力,堪與比肩者寥寥可數。因此當黃教授連續撰文,從一開始單純地批判曾院士缺乏學術研究的正直風範,繼而深入到「本土心理學是否偽科學?」的學術自主與自我殖民的學術路線之爭時,曾院士伉儷已經沒有沉默和不回應的權利,必須給長期受他們領導的學界以及欽敬他們的社會大眾一個說法。

那首歌結尾是:「不說話,她還是不說話,原來她缺了一顆大門牙」。不知道曾院士伉儷缺的是什麼?
徐九華/大學教授

台灣退休年齡,年輕許多

經建會的報告指出,2006~2011年我國男性平均退休年齡僅61.9歲,僅略高於法國,遠低於南韓71.4歲,也比日、美、英等國年輕許多。

不論從世界潮流或財政考量,我國皆有必要延後退休年齡,經建會將於近日向江揆簡報人力政策,各部會也將於年底提出因應方案。

經建會近期密集召開人口政策會議,鑑於就我國工作人口於2015年達到高峰後快速下滑,經建會副主委陳小紅表示,這是嚴重警訊,各部會將檢討退休、教育、移民及產業等政策。

陳小紅表示,台灣目前工作人口的主力集中在30~45歲,而至2016年以後連工作人口也將快速老化,逐漸集中於45~55歲,不過,近年台灣許多人不到55歲就退休,有些小學教師甚至50歲就退休,這將會使台灣出現勞動人力不足的隱憂。

經建會以2006~2011年的各國實際退休年齡進行比較,台灣男性退休年齡61.9歲(公務員約60歲)、南韓71.4歲、日本69.3歲、美國65.2歲,台灣男性退休年齡明顯年輕許多,僅比法國的59.1歲略高。至於台灣女性的退休年齡更不及60歲(59.3歲),為上述國家最年輕者。

陳小紅說,太早退出勞動市場除了會讓國內出現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還會讓政府財政負擔加重。以65歲退休為例,如果是女性則退休後的平均餘命還有23年,男性還有17年,有些人退休年數甚至比工作年數還長,政府財政顯然已沒有能力支應龐大的退休年金。

陳小紅說,跨部會的人口政策會議針對延長退休年齡有不少的討論,近年德國已把退休年齡由65歲延至67歲,另外有些國家甚至延到70歲,72歲,因為大家平均餘命拉長了,不論從世界潮流或國家財政考量,延長退休年齡已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陳小紅表示,與會者認為要避免工作人口下滑,政府就得提出政策,台灣從1993年邁入高齡化(老年人口占7%)到如今(老年人口占11.5%)近20年政府雖有人口政策白皮書,但沒有提出具體行動方案,動作太慢,為讓本次的討論形成具體方案,經建會近日將向江揆報告本次研議內容。

另外,相關部會將就主管的教育、移民、產業、外勞等政策召開工作會議,研商行動方案於年底前提報到行政院,由江揆裁示推動。陳小紅表示,這些規劃多數仍需立院支持才能執行。

博士人才 10年出現缺口

台灣高等教育普及,博士生滿街跑的現象受到關注,不過國科會(國家科學委員會)卻指出,未來10年博士人才將出現缺口。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邀來教育部國科會、經濟部、中研院等單位,針對「高等教育人才供需問題」報告因應對策。由於目前台灣大學錄取率飆高,碩、博士人才也是滿街跑,高等教育人才出現供過於求的問題。

但國科會認為,人力過剩僅是短期現象,未來將受到「博士班報考意願降低」、「少子女化」以及「人力流出」等3因素影響,未來10年,博士人才恐會出現短缺。

根據統計,台、清、交、成等頂尖大學博士班報考人數,102學年度的報考人數已不到98學年度的一半,但休退學比例卻增加。而人才流出問題也不容小覷,近10年台灣淨移出人口1~2萬人,全都是學術菁英,不過近年企業部門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增加,在報考博士人才減少又受到人口外移的影響下,博士人才恐轉於供不應求的狀況。

如果台灣不想做亞細亞孤兒

聯合晚報
關於TPP(太平洋夥伴協定),政府官員渴切、焦急的心意溢於言表。馬總統屢次表達台灣應朝加入TPP邁進;上周蕭萬長說希望循WTO模式,成立台美TPP資訊小組;昨天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更進一步說,台灣若不想變成亞細亞孤兒,就必須積極爭取加入TPP。

但同樣關於TPP,昨天日本有一則新聞,日本國內關切,想加入TPP的台灣社會同樣值得注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昨天召開內閣會議宣布,為加入TPP必須開放農業市場,日本將開始逐年降低、預定於五年後完全廢除已實施超過40年的稻農補貼政策。這在日本是大事一件,日本人推廣「米的文化」非常細緻,但補貼政策卻連大前研一也抨擊多年。如今市場自由化的洪流衝至家門口,非因應不可。

這件事,就像台灣初加入WTO時曾衝擊國內農業市場,就像反對黨一直拿「洗頭小妹會沒工作」來抵制兩岸服貿協議;台灣若想融入區域經濟、貿易自由化的大趨勢,不能不硬碰硬地面對「產業體質調整」這個痛苦的過程。僅僅以取消稻農補貼政策來說,台灣能做得到嗎?

台灣的稻米政策,從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休耕補貼),到保證收購價格(最近卻揭露出不肖糧商藉此兩頭賺,以低價進口米混充政府高價補貼的國產米),另外還有保護弱勢、社福角度的老農津貼。這種種政策都說明,台灣的農業競爭力仍不夠,萬一面臨市場自由化的壓力,甚至走到必須取消補貼的那一步,台灣的農業將如何因應?

但另方面,台灣近年來各種鄉土產業,多少也調整出新的競爭策略。有「台灣大穀倉」之稱的嘉南平原拍出過「無米樂」的電影,台東池上有雲門在稻禾的背景下跳舞,都為地方開發出農業之外的觀光價值。最近「看見台灣」的電影,逼使閣揆江宜樺承諾重新整理國土計畫,藉此時機,為台灣進行全面的產業體質調整,政府有沒有這樣的決心與遠見呢?

台灣處於轉捩點,外交和國際貿易方面不能再做亞細亞孤兒,內政上不能繼續沈淪於「執政黨無能,反對黨杯葛」。希望每個人動起來,為台灣做點事!

不公平的職場環境 導致憂鬱

歐洲優良職場研究機構(European Great Place to Work Institute)每年都會評比出具備優良工作場所條件的公司行號。根據2012年調查結果,芬蘭的「方迪亞律師事務所」(Fondia)榮獲芬蘭年度最佳雇主之一,理由是事務所裡的員工「總是快樂的工作」,研究中心報告同時強調,方迪亞律師事務所成功的經營模式,證明了員工愈是擁有工作熱忱,公司的生產力就會愈高。

於此同時,歐洲另有職場研究機構提出,員工積極樂觀投入自己的工作,雖然未必表示一定能幫公司賺大錢,但至少他們會願意花心思創造新的業務,盡可能和客戶維持良好的關係,且真正在乎公司的前途發展,這正是老闆們所樂見的工作態度。

至於如何激發員工的工作熱忱,當年北歐部長會議(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上,曾把職場環境列為重要指標,而所謂的職場環境,主要是涉及「心理層面」的氛圍,他們建議最好每一家公司都能定期檢測辦公室內部的心理環境,是不是常保健康狀態。

一旦觸及職場「心理環境」問題,多數人直覺聯想到的或許就是僱主交付太多工作,造成員工負擔沉重,但為了糊口,只好長期面對繁重的壓力,如此一來,不僅無法快樂工作,還可能讓人出現憂鬱的傾向。不過,根據丹麥奧胡斯醫學大學(Aarhus University Hospital)最新研究發現,辦公桌上堆積成塔、毫無頭緒的文件,並不是造成員工憂鬱的主要來源。事實上,多數北歐員工很少因為不堪處理大量的工作而感到心煩鬱悶,真正會讓員工產生出負面情緒的主因,多數在於他們必須忍受職場中的「差別待遇」,亦即來自主管階層不公平的管理,那會直接扼殺員工的工作熱忱。

奧胡斯醫學大學教授格林德洛普(Brdsgaard Grynderup)在這份報告中指出,過去大家只專注於工作壓力和員工憂鬱症的關聯性,但就問卷回收後分析顯示,因為工作量太多,以至無法在時效內獲得解決的壓力,不見得會讓每個人都出現沮喪的感覺,最重要的是,工作中主管經常獎懲不公、同仁彼此勞逸不均,才會直接導致員工工作時情緒欠佳,而且做事很難提得起勁。因此,主管除了應該懂得傾聽員工的意見外,還得讓所有人都能獲得公平的對待。

此外,挪威職場環境專家吉斯莫(Asbjrn Grimsmo)在經過數十年研究後,也發現企業組織內部的信任感,和員工的生產力息息相關,尤其主管若能表現得公正無私,部屬自然就會對手邊工作滿懷熱忱。

李濠仲(挪威外國媒體協會記者)

保健食品 不一定保健

最近台灣發生大規模便宜油混充高價油,涉及標示不實的詐欺事件,而引起人民的憤怒。接著,又發現不少食品中含有食用過量將危害健康的添加物,更引起民眾的恐慌。接二連三的事件凸顯台灣目前還缺乏一套為食品安全把關的機制,嚴重影響人民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談到食品安全,個人認為除了油品及其他食物外,還應該包括所謂的健康或保健食品。

根據報導,美國在2010年保健食品巿場高達280億美元,台灣在2011年銷售額也近千億台幣。根據康健雜誌所做過的調查,有九成五的民眾吃過保健食品,七成民眾曾經買過,其中超過一成民眾,一次購買金額超過萬元。除了直銷通路、連鎖藥妝店、電視購物頻道外,還有談話節目的置入性行銷。

保健食品 多為維生素

所謂保健食品包括政府認證的健康食品,絕大多數是維生素,顧名思義,它們是維持生命的必須元素。我們都知道缺乏維生素C,會罹患壞血病,缺乏維生素A,會引起夜盲症。這些疾病在早已脫離飢荒,經濟情況良好的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都已不是問題。

當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被滿足後,進一步想望的就是延年益壽。希望能預防疾病的發生,並防止身體的老化。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他在1970年倡議高劑量維生素C(3000 milligram)可避免感冒。後來甚至聲稱維生素C加上維生素A、維生素E及紅蘿蔔素,不但可以預防癌症還可以治百病。其理論基礎是抗氧化(antioxidation)的作用。

臨床實驗 無預防效果

然而,在過去20年,所做過許多有關維生素預防癌症、心臟病等的臨床實驗,卻發現事與願違,維生素不但無法證實能夠預防癌症及心臟病等的發生,而且服用維生素的實驗組死亡率更高。

譬如,1994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與芬蘭的國家公衛學院一起合作,針對2千萬名長期吸菸的50歲以上的芬蘭男性,也就是罹患肺癌及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進行研究,結果出乎意料地發現,服用維生素E及紅蘿蔔素的實驗組,反而比對照組死於肺癌及心臟病的人數還要高。

1996年,美國西雅圖佛瑞德哈欽森(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所,以1萬8千名暴露於石棉(asbestos)的肺癌罹患高危險群為研究對象,給實驗組服用維生素A及紅蘿蔔素,結果,該研究被迫提前中斷,因為實驗組死亡率高出對照組11%。

其後,還有更多的研究皆證實服用抗氧化劑,不但不能避免癌症、心臟病的發生,服用者反而比不服用者的死亡率更高。

根據今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的報導,硒(Selenium)與維生素E預防攝護腺癌的臨床實驗結果,發現同時服用omega-3脂肪酸者,罹患攝護腺癌的比率比較高,看來魚油的效能也破功了。

養生益壽 應飲食均衡

綜觀過去數十年的臨床研究,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營養最好取自日常飲食,吞食保健食品未必保健。最重要的,還是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不抽菸、多元的均衡飲食(多吃水果、蔬菜、堅果、少吃脂肪)、適度運動、充足睡眠、正向積極地生活,才是養生益壽之道。

(黃達夫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4個太太

「這K還是沒影啊?」

老友相聚,總有人叨念起他。K從倫敦來香港,做了多年股票經紀,後來去了澳門,幫一個大陸富豪管投資,從此行蹤神祕,和朋友的聯繫漸少,這幾年更是人間蒸發。
K是瀋陽人,國字臉,敦實微胖,貌不驚人,然而爽朗健談,特能侃,朋友中就數他桃花最旺,結婚次數最多。

反共移民變金融新貴

這幫老友,是我在英國認識的大陸學生。當年,他們反共搞民陣,熱血沸騰了幾年,得到英國的政治庇護後,漸漸老實了,紛紛投身倫敦的金融圈,又先後來到香港,給跨國銀行做中國買辦。
K的第一個愛人,是下鄉插隊時認識的,在荒瘠的青海山村,那濟南姑娘像朵雪蓮。回到城市後,K考上大學,畢業後進了稅務局,婚姻開始鬧矛盾,正好單位派K去英國留學一年,兩人就離了。
K的第二任太太,是倫敦街頭認識的,那年碰上六四,留學生含淚握拳,上街遊行呼口號,在萊斯特廣場演講,K旁邊有個染綠髮、穿鼻環的龐克女郎,好奇問他中國的情況。K大膽約她去Pub,半年後,兩人就結婚了。
我去過他們家,龐克女郎叫瑞秋,人挺好,就是散漫飄忽,行事說話都有點怪異。後來我們搬到香港,K常來亞洲出差,有一回跟我們說,他跟瑞秋分居了。
「嗐,她一吃藥就暈糊糊,雲裡霧裡的,夠嗆。」

機場貴賓室撿個太太

K辦好離婚,也搬到香港來,有次去上海出差,浦東機場大霧,貴賓室有個鬈髮女人,獨自在吃泡麵。他走過去搭訕,女人原來不太搭理,然而聽到K住香港,做投資銀行,又有英國護照,臉色開始柔媚。
這個叫孫俐的重慶女人,成了K的第三任太太,還給他生了個兒子。他們搬去澳門後,和朋友斷了音訊,輾轉聽說孫俐有外遇,兩人在鬧離婚,打官司爭小孩。
今年夏天,在蘇梅島的街頭,我們竟然碰到K,他歡喜又尷尬,跟我們介紹身邊的嬌小女孩,「這是蘇帕曼,我太太。」她不太會說英文,只是笑。
K說,他幫老闆炒股洗錢,金融危機後虧蝕慘重,得罪了人,黑幫和官員都在追數。K跑路到泰國,結了婚,過起小日子,也不想回香港了。
4個太太,4段生涯。我有預感,K的婚姻史還沒完。

蔡珠兒

念博士不如去就業

周祝瑛
國內各大學博士班的招生缺額逐年增加,因此,台大今年(2013) 改採1年2次招生的策略,但10月首度舉辦博士班甄試入學的結果,仍出現6成5缺額。為此,嚴長壽先生提出嚴重質疑,認為台灣不需要這麼多博士,台大不應因招不滿博士班缺額而帶頭重招!

從十多年前,國內在教育部政策鬆綁與選舉民粹的推波助瀾下,忽略了少子女化時代的來臨,而廣設高中、大學,結果各大學廣招碩、博士,雖然讓國內各行各業人員普遍學歷大幅提升,但高教擴張卻帶來許多後遺症,不但衝擊整體技職教育體系與就業市場,也造成許多大學教師即將面臨因少子化招生困難而被迫離職的窘況。尤其嚴重的是博士班畢業生因大學教職僧多粥少,企業需求短絀,已經很難找到工作。筆者特此呼籲:面對國內高教嚴冬,建議有意報考博士班者三思!

大學招生面臨缺額

首先,台灣高教中的「2015大限」已無法避免,屆時整體大學新生將出現近三分之一嚴重缺額 (一年約減少五萬五千人),大約到了2021年開始,博士班招生缺額更困難。如果主管單位與各大學相關機構對於整體高教 (尤其是博士班) 的結構不及早重整,並尋找因應策略,屆時博士班招生大海嘯,後果將嚴重影響整體高教的發展!
其次,從近年來台灣高教擴張的過程中,根據蔡宏政、陳東升、陳也禎等教授的研究,過去十年來國內博士研究生人數大約增加 2.44 倍;但各大學專任教師數目僅增加 1.24 倍,且博士生的增長速度更快。加上國外大學博士畢業生返國求職,整體博士就業市場已經飽和甚至過量,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博士畢業生,恐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就業市場挑戰!
第三,近年來各大學國科會、頂尖大學計劃、世界大學排名、大學評鑑等政策推動中,各大學徵才條件比以往更加嚴苛,不分領域專業,不但要看畢業是否來自名校,還要看在有無國科會研究計劃、有無SSCI 、SCI等論文發表、外語程度與社會網絡關係如何等等條件。有些要求早已遠超過上一代學術工作應徵者的門檻,甚至其中充滿了不合理的工作要求條件 (如只能以契約型條件一年一聘等)。

博士生須身兼數職

第四,在上述大學評鑑壓力下,大學教授的首務不再是教學,而是忙於國際期刊論文的發表(如:SSCI)。許多實驗室與各項計劃需才孔急,徵人協助與合作發表。
因而,博士生必須身兼數職,不但需要協助教師的教學,甚至研究與發表都不能免,每月領取的微薄助理薪資,只夠餬口。
第五,許多大學對於博士生又訂定各種論文發表點數畢業門檻,讓整體博士養成教育淪為論文發表點數競技場,讓年輕的博士世代,不論在找指導教授或發表論文等方面,為了能順利畢業與日後就業發展,必須步步為營、斤斤計較。
由此可見,國內學術界過去所標榜的「教自由、學自由」與「為學術而學術」的氛圍已經不再!年輕人與其困守在學術象牙塔,不如及早出去尋職或創業,奮力一搏,以免整個人生都因為讀博士而受到耽誤與影響!

政大教育系教授、教改論壇執行祕書

服貿協議外的選擇

鄭秀玲
近年來全球經濟不景氣,我國經濟表現亦大受影響。馬政府似乎將經濟改善的希望全寄託在簽訂兩岸服貿協議上。其實,服貿協議並非唯一的解藥,我認為生技醫藥產業和雲端科技產業,將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新機會。
以生技醫藥產業來說,政府雖自1982年起就陸續推動各項生技產業發展政策,除了長期資助中研院、國衛院和各大學的基礎研究外,近年來參考美國《Bayh-Dole法案》修改相關法令,提升創新研發能量,台灣新藥研發環境成形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今年九月,全球最大生技基金諾華投資基金的投資長帶著兩百四十億元的基金,來台尋找潛在投資機會。原本在新加坡設廠的喜康生技,也選擇在竹北設廠,其他公司也正陸續來台掛牌、設廠中。

台生技人才恐流失

最近還與日本簽訂了台日藥事合作協議。在人才、資金紛紛往台灣移動的狀況下,儼然已成為最具吸引力的亞太生技市場,蓄勢待發。中國政府顯然已看到這一塊商機與潛力,因此急欲透過兩岸服貿協議吸走我方生技醫護人才,奉勸我政府不要暴殄天物,將我們辛苦耕耘這麼久的成果拱手讓人。

此外,中國還透過服貿協議擬吸走我方軟體人才,將影響我國雲端科技產業的健全發展。對於我眾多中小企業而言,若能在不需要花費太多IT維護預算的情況下,透過雲端資源享受各種資訊服務,就能將有限的人力和經費,專注於各種創意與研發上,也能走出地理區域的限制,拓展龐大的全球市場商機。因此,我國政府實應藉由雲端運算科技發展的新契機,好好推動軟體服務和數位內容產業的發展,擺脫我國經濟過度依賴電子產業硬體出口導向的產業結構。

雲端運算科技的發展不僅引發資通訊產業的重大變革,其他相關產業也能利用雲端運算科技促成產業轉型與升級,若進一步結合政府適當的區域發展政策,更能改善日益嚴重的南北發展失衡問題,對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有長遠且正面的影響。

雲端均衡區域發展

總結來說,目前版本的兩岸服貿協議問題頗多,例如未能保障國家安全和弱勢產業,我政府一方面應重啟談判,捍衛我方的權益,也應積極推動生技醫藥產業和雲端科技等軟體產業發展,透過制度和法規革新、產學平台的建立,以及與先進國家的合作,促進我國經濟多元發展,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增加稅收。

台大經濟系教授

想起當年的楊技正

愛德華
近日《商周》與衛福部之爭沸沸揚揚,其爭點應在於《商周》公布之檢驗報告具不具備證據要件,有無討論之價值。端視我們要課以非官方檢驗機構嚴格或是寬鬆的舉證責任。

衛福部主張應為非官方檢驗機構發布檢驗資訊時也應準用《食品衛生管理法》第40條。該條規定「發布食品衛生檢驗資訊時,應同時公布檢驗方法、檢驗單位及結果判讀依據。」可知檢驗方法、檢驗單位及結果判讀依據是檢驗資訊具備證據能力之三要件。該資訊公布後影響甚鉅,必須嚴格限制。但該條文並未述明發布資訊的主體,是否僅限於「各級主管機關或委任、委託經認可之相關機關(構)、法人或團體」,一般非委任、委託經認可之單位要公布相關資訊是否也須準用該規定。站在科學的角度,如同學術論文中必須闡述研究方法,以昭公信,避免資訊浮濫,或媒體見獵心喜而倉卒公布未經查明之結果。採用嚴格標準,要求該法條在非官方機構一體適用,也不無道理。

媒體政府雙管齊下

然非官方之檢驗機構究竟非主管機關,公布資訊若非屬惡意中傷,與官方之差別在於多了監督政府與維護公共利益的功能。《刑法》第310條第二項關於誹謗罪的但書「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同法第311條第三款「以善意發表言論,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罰:三、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可見立法者對於為維護公共利益,且為可受公評之事,課以較寬鬆的求證責任。

再者,自公共衛生與檢驗的角度觀之,非官方檢驗機構可視為第一道檢驗防線,因此敏感度要高,寧可錯殺而不可錯放,如此方能彌補行政機關力有未逮之處。縱或有發生假警報的可能,但在遇到第二道檢驗防線:官方檢驗機構時,則可藉其高特異度的嚴格檢驗技術,確認事實。兩道防線功能不同,但若相輔相成,自可毋枉毋縱,共同為食品安全把關。
行政機關不同於學術單位,還擔負與民眾風險溝通的角色。此刻若能於複驗中,帶頭公布檢驗方法與結果判讀依據,確認《商周》檢驗發現之代謝物,或其可能之前驅物皆未於複驗樣品中檢出,扮演好第二道檢驗防線的角色,方能使民眾服下定心丸。

「雞婆」把關非壞事

此刻若一味追究《商周》之責任,可能使將來其他非官方檢驗機構卻步,寧可不做,也不要多管閒事。然而2011年違規使用塑化劑的發現,也幸賴當年食藥署的楊技正「多管閒事」,不是嗎?

醫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

自己應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應為之事,勿待明日。

自己應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應為之事,勿待明日。
中華民國創建者 孫中山

超現實崛起 受傷的人與土地

中國面臨政治經濟的痛苦轉型,有些經濟學家論稱:中國已落入「中所得陷阱」,制度障礙與人治危機逐漸惡化。進入「撞牆期」的中國經濟,像一襲被扯裂的華美袍子,裸露內裡的「敗絮」。關於中國「權貴資本主義」如何巧取豪奪的報導已經很多,這一次,讓我們將視線轉向「地方」。

首先是地方幹部的揮霍浪費。「公款消費」在中國早已司空見慣;在1990年代,「三煙」(香煙、油煙、炊煙)就曾吃垮一大堆鄉鎮企業。1994年筆者在鄭州附近的村落從事田野調查,村書記開著賓士車載我們「巡行」他的「領地」,他把村子的農地「圈禁」了一大片,卻未見任何具規模的企業進駐,只有幾戶家庭作坊「小打小鬧」。由地方土豪發動的「圈地運動」與「土地財政」,在那個階段已見雛形。

其後,各種面子工程、形象建設,大而浮誇,到了超現實境界。早在上世紀末,貴州湄潭就起造「天下第一壺」,高70米聳立於山腰,耗資數千萬人民幣。2011年鄭州興建一座高24米的宋慶齡石砌雕像,造價1.2億人民幣;在批評聲浪中,這座雕像尚未完工就被拆除。揚州正在河岸打造一隻巨大的河豚塔(金縷魚),長90米,高15層樓,夜間放射七彩霓虹,量體大到可申請金氏世界紀錄。這隻造價7千萬人民幣的金縷魚,顯然踩到了習近平「節儉新政」的紅線,命運未卜。工程愈做愈大,可撈的油水愈來愈多,地方政府債台高築,財政惡化:地方債務累計達20兆,超過GDP的4成。當地方債務危機發生時,誰來買單?

那些龐大而古怪的建物,袒露出某種亢奮的精神狀態:追求數據上破紀錄的衝動。這樣的衝動,催生醜怪美學,給人突兀的、隱隱脅迫的陌異感。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毛澤東最大的歷史功績,是讓中國成為可用「數字管理」的國家。然而,後果是,數字管理演化為「追逐數據成長」的衝動(看看大躍進期間的大煉鋼運動,如何不斷膨風鋼鐵產量)。追逐數據成長引起的災難,為人民與土地帶來難以回復的傷痛。

在馬路上種稻

伴隨揮霍行為的,是土地財政的猖獗。1990年代稅改之後,地方政府掌握的財源相對變少,卻仍然要負擔教育、社保等,因此開始大搞土地財政,靠圈地徵收農民土地,出讓使用權或轉手開發,以快速籌足施政預算。(讓人不禁聯想起,劉政鴻主政下的苗栗。)前幾年,筆者重訪前述的鄭州附近鄉村,土地財政更加放肆蔓延,農地幾乎全被徵收,農民全「被上樓」。

土地財政是稅改壓力、招商引資、地方官員自利行為等因素共同造成,本質上是掠奪與尋租。政府兼具地主、土地掮客、房地產商、融資者等角色,不斷圈地、拆遷、蓋樓,導致遍地空房。但房地產泡沫為何不破?浙江P市有個國家級開發區,中日台資雲集,堪稱「紮實經營」的地方政府,這個城市常住人口70萬(其中超過1/3是外來人口),由20幾萬戶家庭組成。根據筆者訪談,城市裡尚有空房4萬到5萬戶,卻繼續大量興建樓房,「停不下來,房價也下不來,因為(地方)政府在帶頭。」

北京政府近年來,對農地徵收採取較強的管控措施,甚至要求復耕已被徵收的土地,並規定嚴格的比例。但是,「死去的土地」能復活嗎?在P市,徵收後的農地已毀壞至無法耕作,怎麼辦?官員想到一步奇招:買來剛收割的稻穀,鋪在馬路上,供監管機構空拍,以此交差了事。

中國生產要素價格上漲,沿海地區感受最深,在P市開發區,一些台商已經將「生產基地」轉到內陸省份(例如鄰近的安徽),而區內原先十幾家勞力密集的電子裝配業,主要是日資,也正在悄悄減產。值得觀察的是,日資減產究竟反映了生產要素價格的變動,或是與近年來中日因領土爭議交惡(在去年引發大規模反日示威之後)的產業再布局有關?

向沙漠鬼城致敬

建房狂潮的極致表現是「空」,創造空荒之城。內蒙鄂爾多斯耗資50多億人民幣建造了一座新城市,「康巴什」,城裡人煙稀少,被美國《時代》周刊封為「鬼城」。這座城市的氣氛,像極了奇里科(Giorgio de Chirico)超現實畫作中的樓宇、空蕩的街道、蒼涼廣場上的巨型雕塑、稀落的行人,襯以地平線盡頭曖昧的光,彷彿以浮誇、空洞、詭奇與疏離,來「禮讚」蒙古荒漠中崛起的「宮殿」。

國家財政寬裕,養活了「吃崛起飯」的群體,包括傳播「國家話術」的知識份子與媒體文化人,他們宣揚「大國崛起」,使之成為國家的驕傲。然而,日益激化的官民矛盾、殖民與內部殖民,以及深入破壞社會生存的權貴資本主義與尋租活動,使社會抗議增加,進而危及政權的正當性。於是,維穩(治安)經費以「建設和諧社會」之名膨脹起來;從中央到底層,養活了「吃維穩飯」的龐大人口,刑罰之外花錢買穩定,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特的警察國家。最近,天安門與山西省委接連發生爆炸案,恐怕將持續撐高維穩經費與社會控制的力道。剛落幕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由最高領導層緊抓包括「反恐」在內的國內外安全事務(反恐這個由西方霸權國家發明的概念,在近年快速感染、影響到中國的國家安全治理機制)。

集中權力打造市場

大國崛起符合中國人一百多年來富國強兵之夢。然而進入撞牆期的經濟,讓「中國夢」遭遇阻礙。如何克服、超越?中共最近公布的《深化改革的決定》,大致是以更深入、細膩的中央集權為手段,由上而下,把中國帶向「效率與公平」的市場體制;並向「地方」開刀,節制地方政府的濫權與揮霍。至於該拿「權貴資本集團」怎麼辦?這問題仍留白。

權力的「向心性」(centrality) 是現代民族國家建構過程的重要特徵。從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網的建設,到社保養老金的全國統籌,到中央主導的廢止勞教制度,都是「權力向心化」的一環。習政權上台以來的施政基調,一手打壓「公民社會」,一手打造「市場社會」。權力向心化的過程,如果缺乏足夠強大的民間政治力與社會運動作為制衡,沒有同步的民主法治發展,則可能造就一個「法西斯市場國家」。

過去二十幾年,快速經濟增長的代價是,膨脹的地方官僚權力,被鎮壓、榨取的人民,與受傷的大地;眼前困境則是成長放緩與制度障礙。習近平的「新政」能否處理這些難題,全世界都在關注。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看見台灣》看不見未來

林子堯
台灣近年來油電雙漲、醫療崩壞、弊案連傳,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每下愈況,但儘管民眾有諸多抱怨,但很多人只把這些議題當作茶餘飯後的八卦素材,卻沒有真正去了解及積極參與台灣的政治,就如同近來的著名電影《看見台灣》,我們似乎「越來越看清了台灣的真相,但卻越來越看不見台灣的未來。」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民權主義中定義政治兩字:「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情就是政治。」因此政治是與每位國民息息相關。若我們持續對於國家事務冷漠以對,冷漠會如同荒漠,毀了腳下這塊曾被譽為福爾摩沙的寶島。今天大家不管身處何處何職,都是國家的一份子,希望大家能多關心自己的國家,也是關心自己的未來。
(作者為醫師,桃園縣民)

《看見台灣》三問

王英明
最近紀錄片《看見台灣》非常熱門,許多人看完感動流淚。但大家是否「看見」:一、台灣那麼美麗,但究竟是什麼樣的政府,為了維持政權,多年來與財團勾結,放任公家、私人破壞,把國土摧殘得那樣令人心痛?二、台灣那麼美麗,大家都說「我看見台灣」、「我愛台灣」而不說「我看見中華民國」「我愛中華民國」,那為什麼不把台灣當國名?當全世界都叫我們台灣而不是中華民國時,許多人為何偏偏反對我們的國家叫台灣?三、台灣那麼美麗,為什麼有人一定要把她送到中國懷抱,為什麼有人千方百計,想要與沒有民主法治自由、獨裁的中國統一?
(作者為台北市開業醫師)

摧毀核電廠? 何不現在就斷然廢核!

施信民
馬總統接見日本學者時表示:我國建立一套核電機組斷然處置措施,在真正危機已接近失控情況下,可「摧毀」整個電廠,避免輻射外洩。環保團體早已指出斷然處置措施並無法防止核電廠輻射外洩,但馬總統仍片面相信台電說詞,令人遺憾。

台電說:當核電廠因地震、海嘯、洪水、火災等災害導致反應爐急停且喪失反應爐補水能力,或停電等因素使得核燃料因過熱而有熔毀的可能時,將抱著「放棄」反應爐的決心,把未經處理的生水或海水儘速注入反應爐,讓核燃料都浸泡在水中,避免過熱。因未經處理的生水或海水含有許多雜質,所以注入反應爐後,這些雜質將污染反應爐,而使反應爐無法再使用。

然而,在正常情況下,一般反應爐中的水溫約攝氏二八八度,蒸汽壓力約七十一大氣壓。當反應爐補水能力喪失時,爐中核燃料產生的熱量會使水溫和蒸汽壓力升高。要把水注入爐中,水壓要高於爐中蒸汽壓力。但因台電緊急注水系統的水壓低於爐中壓力,如核四的生水池高度一一七公尺,只能提供約十一大氣壓的水壓,所以台電要先把反應爐釋壓,以利注水。釋壓的方法是,開啟反應爐的釋壓閥和圍阻體的排氣閥,讓爐中的蒸汽排放到外界大氣環境。但是,當蒸汽從爐中釋放出來時,蒸汽中所含的輻射物質也會一起釋出,而且爐中的水將會繼續蒸發,水位將會繼續降低,更多的核燃料將會暴露出來而升高溫度,所以在水還未注入時,就將會導致氫氣的產生、核燃料的熔毀以及輻射物質的大量外洩。因此,台電的斷然處置措施不但無法事先防止,反而很可能會引發爐心核燃料的熔毀及輻射物質的大量外洩。所以該措施不是災變預防措施,而是爐心核燃料熔毀後要降低反應爐溫度、避免更嚴重的災難,不得不採取的緊急應變措施。

採取斷然處置措施或「摧毀」失控的核電廠,並無法讓人民免於核災的肆虐。馬總統應效法德國及日本領導者,以人民及後代子孫的生存發展為念,採取「斷然」作為,立即停建核四,並將現有核電廠早日除役,讓人民免於核災的恐懼。

(作者為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

新赤壁之戰

中國片面公告「東海防空識別區」的挑釁行為,美國、日本、南韓、澳洲等亞太國家理所當然地嚴正拒絕,台灣本應「堅守民主陣容」站在同一行列,可惜的是馬政府瞻前顧後,只發出微弱的聲明;但還來得及,台灣不能缺席!

北京當局突穿「第一島鏈防衛線」的企圖心,是非常強烈的,他們假借民族主義的外衣,一方面對台灣的國民黨當局訴求華夏血脈同源,一方面攻擊日本大做軍國主義的文章,想要從「釣魚台列嶼」下手,鬆懈台灣的防禦意志,以期達成「圍堵並統治」台灣的核心利益。

面對中國試圖突破「第一島鏈防衛線」所形成的東海、南海「近海防禦」戰略,台灣和日本的合作極為重要。釣魚台海域若被中國攻破,中國的「遠洋防衛」戰略將前進到第二島鏈,日本的前胸後背,都可能直接面對中國的海上攻擊。台灣則面臨「亡國之難」,台海一旦爆發戰爭,美軍海上的馳援將受到中國海軍可觀的牽制。

這是東亞的「新赤壁之戰」!台灣和日本就像是三國時期的劉備和孫權,中國則像是率軍南進的曹操,假如不能捍衛「孫劉同盟」,強化台灣與日本的合作關係,東亞的現狀將會改變;這樣的改變,影響台灣的生死存亡。

現在台灣出現了許多附和中國民族主義的論調,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台灣政府必須立即反應,在「美日同盟」的大旗下,和日本合作,擊退「新赤壁之戰」的敵軍,守住東亞的民主防線。(陳杉榮)

台灣不可淪為民主陣營之敵

中國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昨日抵台,馬政府、國民黨、傾中財團個個熱臉逢迎,彷彿主子巡幸妻妾爭寵。這種政治嘴臉,過去陳雲林來台時也差不多就是這樣。只不過,這次陳德銘來台,適逢中國剛剛公告「東海防空識別區」範圍,而且相當程度與日本、韓國及台灣的防空識別區重疊,釣魚台列嶼也被劃入。如此侵門踏戶,馬英九總統以下的反應不是強烈抗議,而是卑躬屈膝,宛如亡國奴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中國公告「東海防空識別區」範圍,美、日立即把抗議拉到極高層次,日本內閣總理、美國國務卿與國防部長的表態一絲不苟,隨後南韓、澳洲也表達嚴重關切。對照這種尖銳對立,做為美、日傳統盟友的台灣,對中國的霸權作為吭也不吭一聲也罷,還高調接待中國的「欽差大臣」,此舉會讓國際社會產生何種聯想?很簡單,就是台灣選擇與中國同一陣線,告別美、日等國為主的民主陣線。換言之,馬英九的一意孤行,把台灣人民推到民主陣營的對立面去了!

釣魚台列嶼主權本與中國無關,中國之所以將其劃入「東海防空識別區」範圍,都是拜馬英九「一國兩區」之賜。既然馬英九主張台灣屬於中國的地區,那麼馬英九主張的釣魚台列嶼主權,當然也可以被宣稱為中國的主權範圍。或許就是因為這樣吧,美、日強烈抗議中國之事,馬英九卻認為是理所當然,有什麼好抗議的?馬英九還強調,防空識別區並不涉及主權問題;言下之意,強烈抗議的美、日一點國際常識也沒有,真是國際笑話!

親中國而疏美日,本來就是馬英九的意識形態,也是終極統一的必然結論。過去幾年,他總是唬弄美國與國人說:「台美關係處於一九七九年斷交以來的最佳階段」;但這跟他整天唬弄美國與國人的「不統」一樣,根本是說一套、做一套。不過,美國也不是傻瓜,例如關於軍售台灣問題,一方面馬英九嘴巴積極、預算消極,一方面提防馬英九倒向中國對付美國,所以對台軍售項目益趨保守。否則萬一馬英九這位三軍「統」帥「降中抗美」,「用美國的武器打美國」,那還得了。

在美國的戰略思維,維持台海的和平與穩定,符合美國與周邊國家的共同利益。而馬英九卻拿著雞毛當令箭,把國際樂見兩岸關係改善的期待,當作一張追求終極統一的空白支票。從ECFA到服貿協議,從一國兩區到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不是國際關係、兩岸航線是國內航線,他在自以為是的空白支票上填的數字愈來愈大,很快就會刷爆國際對他的信任。中國公告「東海防空識別區」,美、日如臨大敵,馬英九卻軟趴趴,會令他們放心還是擔心,不言可喻。

未來一週,陳德銘訪台期間,如果馬英九像鴕鳥一樣躲起來,連國安會議也沒有召開,默認中國的「東海防空識別區」範圍,那麼馬英九執政下的台灣也就形同是中國的防空識別區了。正當中國一再挑釁區域安全的敏感神經之際,馬英九的終統藍圖也正在圖窮匕見;而中國從東北亞、東海到南海,處處與美國為代表的民主陣營戰略爭鋒。這兩個主軸的交叉,也就會加速逼出馬英九的國家認同原形,從而被美、日等民主國家確定為敵人或朋友。

民主、自由、人權是台灣的核心價值,維持台灣的獨立現狀符合國際的共同利益。可是,從經濟到民主,從主權到國際戰略,馬英九的路線,很明顯是「以中國為主、對台灣人民不利」。即使支持度僅剩九.二趴,他依舊要爭分奪秒地追求他的「降統」。或許,大中國主義者馬英九,早就打定主意要引進中國勢力,以做為向美日攤牌、向台灣人民攤牌那一天的靠山吧。這是馬英九的政治豪賭,但國際相關利益者與台灣人民絕不能讓台灣與區域安全淪為賭注!

中國公告「東海防空識別區」範圍,美、日立即把抗議拉到極高層次,日本內閣總理、美國國務卿與國防部長的表態一絲不苟,隨後南韓、澳洲也表達嚴重關切。對照這種尖銳對立,做為美、日傳統盟友的台灣,對中國的霸權作為吭也不吭一聲也罷,還高調接待中國的「欽差大臣」,此舉會讓國際社會產生何種聯想?很簡單,就是台灣選擇與中國同一陣線,告別美、日等國為主的民主陣線。換言之,馬英九的一意孤行,把台灣人民推到民主陣營的對立面去了!

釣魚台列嶼主權本與中國無關,中國之所以將其劃入「東海防空識別區」範圍,都是拜馬英九「一國兩區」之賜。既然馬英九主張台灣屬於中國的地區,那麼馬英九主張的釣魚台列嶼主權,當然也可以被宣稱為中國的主權範圍。或許就是因為這樣吧,美、日強烈抗議中國之事,馬英九卻認為是理所當然,有什麼好抗議的?馬英九還強調,防空識別區並不涉及主權問題;言下之意,強烈抗議的美、日一點國際常識也沒有,真是國際笑話!

親中國而疏美日,本來就是馬英九的意識形態,也是終極統一的必然結論。過去幾年,他總是唬弄美國與國人說:「台美關係處於一九七九年斷交以來的最佳階段」;但這跟他整天唬弄美國與國人的「不統」一樣,根本是說一套、做一套。不過,美國也不是傻瓜,例如關於軍售台灣問題,一方面馬英九嘴巴積極、預算消極,一方面提防馬英九倒向中國對付美國,所以對台軍售項目益趨保守。否則萬一馬英九這位三軍「統」帥「降中抗美」,「用美國的武器打美國」,那還得了。

在美國的戰略思維,維持台海的和平與穩定,符合美國與周邊國家的共同利益。而馬英九卻拿著雞毛當令箭,把國際樂見兩岸關係改善的期待,當作一張追求終極統一的空白支票。從ECFA到服貿協議,從一國兩區到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不是國際關係、兩岸航線是國內航線,他在自以為是的空白支票上填的數字愈來愈大,很快就會刷爆國際對他的信任。中國公告「東海防空識別區」,美、日如臨大敵,馬英九卻軟趴趴,會令他們放心還是擔心,不言可喻。

未來一週,陳德銘訪台期間,如果馬英九像鴕鳥一樣躲起來,連國安會議也沒有召開,默認中國的「東海防空識別區」範圍,那麼馬英九執政下的台灣也就形同是中國的防空識別區了。正當中國一再挑釁區域安全的敏感神經之際,馬英九的終統藍圖也正在圖窮匕見;而中國從東北亞、東海到南海,處處與美國為代表的民主陣營戰略爭鋒。這兩個主軸的交叉,也就會加速逼出馬英九的國家認同原形,從而被美、日等民主國家確定為敵人或朋友。

民主、自由、人權是台灣的核心價值,維持台灣的獨立現狀符合國際的共同利益。可是,從經濟到民主,從主權到國際戰略,馬英九的路線,很明顯是「以中國為主、對台灣人民不利」。即使支持度僅剩九.二趴,他依舊要爭分奪秒地追求他的「降統」。或許,大中國主義者馬英九,早就打定主意要引進中國勢力,以做為向美日攤牌、向台灣人民攤牌那一天的靠山吧。這是馬英九的政治豪賭,但國際相關利益者與台灣人民絕不能讓台灣與區域安全淪為賭注!

馬:可摧毀核電廠 環團砲轟:不懂裝懂

馬接見「中日工程技術研討會」日本學者時表示,當核電廠接近失控時,「我們可以把電廠整個摧毀,避免輻射外洩」!

環團痛批總統太外行,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更砲轟馬英九笑話鬧到國際上,既沒知識、也沒常識!如果核電廠能用摧毀的,車諾比電廠怎不用摧毀的?怎麼福島電廠沒有摧毀?

主張「沒有核安,就沒有核電」的馬總統表示,台日非常相似,八成能源都仰賴進口,但電力不能進口,所以「在能源的組合上,不能放棄任何一種能源」!政府兩年多來努力加強核電廠安全防護,增加緊急抽水泵、移動電源、增高海嘯牆,把「福島電廠所遭遇到的情況,都做了有效的維護」,也特別建立一套機組斷然處置措施,一旦面臨接近失控危機,「我們可以把電廠整個摧毀,避免輻射外洩」!
原能會副主委周源卿認為總統所謂「摧毀」核電廠,指的就是「斷然處置措施」,是在核電廠三、四套緊急供水、供電系統全失效的情況下,啟動移動式電源,注水讓爐心降溫,避免爐心熔毀,就不會有輻射外洩問題。灌水後,輻射污水也都封閉在管路裡,不會污染至廠外,只是電廠再也不能發電。府方解釋,所謂斷然處置就是寧可犧牲核電廠,也不讓台灣發生類似福島核災。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則批評馬總統的「摧毀」說,實在很外行,正確說法應該是「棄廠」。馬英九「外行又喜歡裝內行,表現一副很懂核能、核安很篤定的樣子,這才是真正危機」。

環團:馬裝得很懂才是危機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也發新聞稿指出,斷然處置措施或「摧毀」失控的核電廠,都無法防止核電廠輻射外洩,真要免於核災就是停止核能發電,立即停建核」四,但馬總統仍片面相信台電的說詞,深表遺憾。

洪申翰表示,斷然處置能否成功關鍵在於能否確切掌握爐心狀況,從福島核災來看,日本人也幾乎是摸瞎進行的,因為儀器可能已經故障,儀表數據不確定是否可靠,還要有抱著必死決心的「壯士」進廠處置;一旦蓄意洩壓的時間點沒有控制好,不但斷然處置不成,反而恐提前氫爆,輻射不僅隨著地下水流入大海,飲用水、食品、漁獲都受到影響,受污染的土地也留給子孫承受。屆時核電廠方圓二十公里的居民都要撤離,大台北地區需撤離的人數可能逾百萬,實在令人難以想像。

洪申翰更批評,斷然處置措施尚未經原能會審查完備,馬英九就擅自把未臻成熟的東西向外人誇耀,實在很離譜!

這是一個賣台叛國問題

鄒景雯
做為國家元首兼三軍統帥,馬英九昨日為中國片面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的行動定義為:不涉領空問題,更與領土等主權無關,這次中方公布的識別區與我方重疊範圍很小,並不會影響國軍演訓。如果這是對的,國安會與外交部最近發表聲明,就是錯的,因為一點也沒什麼好遺憾的。總統為何不懲處國安會與外交部小題大作?

好在,這個國家的人民多數知道:錯在我們選出了心無定向、胸無點墨的總統,因此遇到突發危機,他亂了方寸。這個國家,現在面對的是主權的真考驗,大家只要反問一個乾淨的是非題,其他廢話少說,那就是:馬總統是否同意中國片面劃區的有效性與正當性?台灣是否要向中國解放軍呈報飛行計畫?如果以上皆是,這個總統就不必幹了。

台灣或許不必如美、日直指中國挑激、挑釁,但自中國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後,台、日、韓的航空公司都面臨是否向中國軍方提出航班飛行計畫的困難,這個實際問題,政府必須面對。我們可以比較各國的做法,顯然,不同的姿態已經展示了各國政府治理與民族性的差異。南韓,自始就對中方的片面劃區不予承認,因此拒絕提出飛行計畫;日本,則是全日空(ANA)等航空公司準備乖乖去交計畫,但日本政府隨即懸崖勒馬,已指示民航公司不得配合,日本的「硬起來」若出於美國因素的介入,絕不令人意外。

至於台灣政府,有遺憾、沒抗議,竟把責任下放給民航局去平常處置,而不是非常應變;現在真相大白,原來是有個無能確定、忠誠莫辨的總統。民航局的初步態度即是唾面自乾,宣稱:目前一百多班經過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的航班,原先就在中國飛航情報區飛航範圍內,原本就已有例行飛航通報,未來只是將這上百航班的飛行計畫,每天需再由中國航管單位轉給中國軍方罷了。

民航局檔次有限,想不到更高的那一塊,外界不好苛責,但必須指著具有法定諮詢執掌的國安會質問:養兵千日,難道這一時都派不上用場?或者根本也是沆瀣一氣?

曾經空言「一寸不讓」的馬英九,必須回答:台灣是不是要成為唯一且最快向中國提報飛航計畫的國家,以間接認同中國片面劃區的效力?如果我國宣稱擁有釣魚台主權,為何可以同意中國劃區涵蓋?如果「不涉領空」,台灣又為什麼不自行劃區涵蓋?如果防空識別區東北部分「範圍很小」,是準備要國軍今後就此「每寸全讓」?

以上種種,如果不是賣台叛國,什麼才是賣台叛國?

金字塔10大驚人之謎

世界最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也稱大金字塔,建於西元前2560年,塔高146.5米,因年久風化,頂端剝落10米,現高136.5米。塔身是用 230萬塊石料堆砌而成,大小不等的石料重達1.5噸至160噸,塔的總重量約為684萬噸,它的規模是埃及迄今發現的108座金字塔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是一座幾乎實心的巨石體,成群結隊的人將這些大石塊沿著地面斜坡往上拖運,然後在金字塔周圍以一種腳手架的方式層層堆砌。100,000人共用了20年的時間才完成這一人類的奇跡。這座金字塔建成後被用作陵墓。古埃及人相信死後永生,金字塔內的墓穴起初堆滿了黃金和各種貴重物品。關於胡夫金字塔有很多神秘的傳說和推測,其中最著名的即所謂金字塔十奇。
1、其塔高乘上10億,即146.59×10億,差不多等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2、把生銹的首飾置於塔內,過一段時間後,首飾鏽斑全無,變得十分光亮。

3、把肉、蛋和鮮奶等食品長時間貯存於塔內,沒有腐爛、變質現象,其保鮮度勝過現代的電冰箱。

4、用塔內放置過的水沖洗傷口,傷口癒合很快,勝過當今最好的癒合藥物。

5、穿越大金字塔(指最大的胡夫金字塔)的子午線,恰好把地球的陸地和海洋分成相等的兩部分。

6、以2倍的塔高除以塔的底面積,恰好等於圓周率3.14159。

7、把經脫水處理的鮮花置於塔內,經一段時間後,花朵既不枯萎也不退色,鮮豔如初。

8、有一位埃及婦女曾用塔內的水洗了幾次臉,認識她的人均說她忽然看上去年輕了許多,似乎那種水具有返老還童之功效。

9、人們還曾用塔內的水澆樹苗,結果長得茂盛無比,似乎“喝”了生長激素。

10、一些科學家曾在塔內長時間居住,產生一種奇異的感覺,體內似乎增加了某種新力量。

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我心裡依靠祂,就得幫助 (詩28:7)

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我心裡依靠祂,就得幫助 (28:7)

A Memory to Remember

現在的廣告愈來愈多是感人溫馨路線了

有時,你的身旁的摯愛不見了

你會在你們共同初識之處尋找回憶

但是…

上帝關上一扇門時

又請天使開了一扇窗

把你生命中美好的記憶留給了你…

這是我看完了下面的廣告後

非常深刻的感觸

送給我的朋友

珍惜你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

他或許不是你的摯愛

但,他可能是上帝給你的天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TRyYdUHtK0&feature=em-hot

11/26/2013

鳳凰

房慧真
走在古城,穿過蜿蜒的石板街,沱江臨河的絕佳位置,幾乎全被夜店佔滿。唱歌選秀節目正熱得滾燙,嘶吼著港台流行歌曲。小說裡湘西男女對唱的苗族情歌,大概早已沉入黯黑深潭裡。

從湖南長沙搭巴士往鳳凰,走走停停,預期會有一段冗長的乘車時間,帶在手邊的書,不做他想,就是沈從文的《湘行書簡》。家書是在往鳳凰的船上密集寫成,有時一個險灘,打翻墨水瓶,弄濕信紙也是有的。當時沈從文暫時告別新婚妻子,一個人回老家辦事。北平往漢口,接長沙,經常德,租小船,沈從文帶上幾斤風乾的湖南臘腸,在船上與水手一同生火淘米煮飯。

船上有三個水手,除了舵手,前方甲板還有兩人。遇到險灘時,這兩人就要背著繩索,跳下船去,只穿條丁字褲,近乎赤裸地在激流裡拉船。沈從文寫,其中一個是實習水手,只是個小孩子。

沈從文走水路,我走修築好的公路,一進到湘西的門戶吉首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路邊低矮處,時常埋伏著閃爍微弱紅光的小小神龕,襯著破落的街景,有一種幽冥飄渺之感。湘西趕屍、苗女下蠱,此為古來邊陲蠻荒之地。

到了鳳凰,走在古城,迎面而來的卻都是打扮時髦的八○後年輕人。穿過蜿蜒的石板街,來到吊腳樓林立的沱江河邊,臨河的絕佳位置,幾乎全被夜店佔滿。唱歌選秀節目正熱得滾燙,人人有希望,個個有把握,每家店裡都有人拿著麥克風,嘶吼著港台流行歌曲。小說裡湘西男女對唱的苗族情歌,大概早已沉入黯黑深潭裡。

深夜十一點,喧鬧不已的酒吧外,裹著一頭高塔般的黑布,穿著深藍傳統服飾的苗家老婦,神情落寞地藏在暗影裡,擺著冷攤,賣著都市女孩或許會心動的細碎銀飾。往昔在湘西,形單影隻的苗家老婦,往往會被汙名化為惡名昭彰的放蠱女。如今新時代有新時代的蠱惑,苗家婦早已不構成懼怕,只是凋零。

背包客在這裡被稱作「驢友」,古意盎然的巷弄間,時時可見「今日有房」的立牌。驢友來了,自然也少不了老房子改成的咖啡廳,厚重樸實的木門打開,裡頭或許還是幽靜的院落,卵石拼就的庭埕上,往昔放養雞鴨、晾曬稻穀衣被的農家情景,如今全收起來,擺上歐式庭園白鐵桌椅,賣起提拉米蘇來了。在一家老房子改成的青年旅舍外頭,牽了密密麻麻的電線,織成一露天網吧。

如果運氣好些,沱江邊的民宿有空房,便可入住吊腳樓上。以往,吊腳樓上住的大多是水手的一夜相好,沈從文寫,「許多在吊腳樓寄宿的人,從婦人熱被裡脫身,皆在河灘大石間踉蹌走著,回歸船上。婦人們恩情所結,也多和衣靠著窗邊,與河下人遙遙傳述那種『後會有期,各自珍重』的話語。」

隔日刻意起早,為著同樣早起,落戶生根的河岸人家。婦女背後多半駝了籮筐,裡面或許裝著臉頰被凍得粉撲撲的娃兒,或許是剛從山裡摘來,根鬚處還沾上泥土的野菜,來到河邊浣衣、洗菜。也有船家捕了肥美溪魚,就近在河邊殺魚,清腸剖肚後以溪水滌淨,好帶上船煮鍋魚湯。

浣衣女的閒話家常,打在石板上的搗衣悶響,船夫撐篙搖槳的欸乃聲,隨著這些在薄霧中慢慢盪開的聲音,陽光透亮,剛剛在大石上搓洗好的白色被單,沿著吊腳樓的欄杆,整片披曬下來。廊橋邊開始有叫賣聲,山豬肉醃製成的臘肉,紅通通地風乾蝦米,滿筐滿籮地挑了上橋。水中央的跳岩,趕上學的小學生,像隻小黃雀在石間蹦蹦跳跳,瞬間便過了河。

經濟黑洞的3個處方

鄒筱涵
財富分配是各國經濟上一大難題,須同時考量公平性及社會正義。資本主義國家靠賦稅將財富進行重分配,良好的課稅制度,可以使有錢人將一部分財富交由政府,政府再透過社會福利將其分配給弱勢團體。

然臺灣現在面臨的情況是有錢人靠信託、境外移轉等方式,讓政府課不到稅;而政府最主要稅收是來自瀕臨貧窮化的中產階級。政府主要稅源不足,往往應付基本開支都成問題,使得將財富轉給弱勢族群機能消失。最後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久而久之社會就會出現三種現象:悲觀、批判及對政府的不信任。

馬政府上任以來,小老百姓感觸最深的便是:房價高漲、薪資偏低,及繳不完的稅。然社會上卻有一群人不用太賣力工作,卻享受奢華生活,或靠炒房暴利,而沒有繳稅的煩惱。「一個臺灣,兩個世界」,這樣的制度,怎麼會公平呢?難道我們希望青年學子將時間與生命投擲在投機的循環中?這將使一國經濟發展日漸落後,實質生產力降低,絕非國家之福。

馬政府要解決經濟黑洞,有三件事非做不可:

公平課稅:現行稅制是依據數十年前的稅基訂定課稅級距,然時代早已變遷,課稅級距應予調整。此外,如何將真正有錢人的財富合理課稅,或透過雙邊合作機制將境外所得納入課稅範疇,都有賴政府解決。

實價課稅:許多炒房的投機客,靠著買賣不動產快速牟利,收入可能比多數上班族年薪還高,但這些收入卻不用課稅,這樣合理嗎?政府應對不動產交易所得以實價方式課稅,除增加政府財源,亦能真正抑制房價被不當哄抬。

薪資合理化:臺灣二十年來物價水準已大幅波動,但薪資卻沒有隨著調漲。要薪資合理化絕非調高基本工資就好,而是要讓企業將員工薪資和實質工作投入結合。在政策引導上,可以針對薪資偏低的企業加以公開,或要求上市(櫃)公司將董事、經理人與員工薪資結構公布於財報上,讓大眾知道這家公司之所以賺錢是因為真正本業有好的表現,還是靠壓榨勞工而來。

我們期望政府能找出方法,解決經濟黑洞的問題根源,而不是讓臺灣朝貧富兩極化發展。

(作者為財經博士、臺北大學副教授)

關鍵不在保2在薪資倒退嚕

黃子維
GDP成長率,長期以來都是我國財經官員與社會所最為關心的總體經濟數字。簡單來說,一般認為GDP成長率越高,代表國家的經濟表現越好,國人所能分享的經濟果實就越大。

然而,這樣的假設,對佔人口絕大多數的受薪階級,也就是非資本家而言,很可惜,並不成立,因為GDP成長率與實質平均薪資所得早已脫鉤。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台灣在二○○○年的實質GDP為九兆七三一二億元新台幣,換算平均每人實質GDP為四十五萬九二一二元,到了二○一二年,全國實質GDP成長至十四兆九八八六億元,而人均數字則增加到六十萬三五九三元。但在此同時,台灣的實質平均薪資所得(包含加班費、年終、分紅、各種獎金)卻不增反減(台灣二○一二年的實質平均薪資所得倒退十四年,比一九九九年的四萬六○四○還低)。

此外,在二○○○年到二○一二年間,台灣的實質GDP成長率曾出現過兩次負成長,但實質平均薪資卻出現多達六次的負成長,而兩者不成正比的發展趨勢,所得到的結果就是,在這十二年期間,台灣的實質GDP累積成長五十四%,但實質平均薪資不僅沒有同步增加,反倒還出現倒退。而若拿二○一二年的四萬五○一九元與二○○○年的四萬六六○五元相比較,實質平均薪資的累積成長竟為負三.五%。

簡而言之,對佔人口絕大多數的受薪階級而言,當前台灣所面臨的最大經濟困境,並不在於GDP成長率能否「保一」或「保二」,而是即便GDP有所成長,但實質平均薪資所得卻還是難以增加。對於這個問題,政府官員看見了嗎?

(作者現任智庫研究員,高雄市民)

齊邦媛、南方朔,讚啦

許戰
日前前國安會秘書長康寧祥回憶錄發表會,貴報有兩則報導,讓筆者感動不已。

一是,高齡九十歲的知名文學家齊邦媛女士稱,她家來到台灣已經第五代,她的家族已經真正在台灣落戶,她的父母都埋骨在淡水山上,未來她也會葬在那裡;大陸都稱她是「台灣作家」,希望台灣的一些人不要再說她是「流亡作家」。

二是,知名政治評論家南方朔先生表示,剛進大學時,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省籍歧視、教育歧視,讓他覺得「台灣人沒有水準」;如今身為一個「台灣的外省人」,他對台灣的認同程度已經轉為「強硬」。

筆者以為,是否「本省人」、「外省人」不重要,是否會說「原住民話」、「客家話」、「閩南語」也不重要,凡是愛台灣、認同台灣的人民都是「台灣人」。

相較某個統媒老闆罵「你們台灣真可惡」、郭冠英罵台灣人「台巴子」、中國和尚星雲說「台灣的人都是中國人」,落地生根、「強硬」認同台灣的齊邦媛、南方朔,讚啦!
(作者業商,彰化市民)

台灣的作為在哪裡?

中共三中全會閉幕之後,中國帶給世界的第一個震動,無疑當屬中國國防部在十一月廿三日公告「東海防空識別區」範圍。這個行動在中國通過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決策脈絡中被放置在什麼區位,下一步是否還有「南海防空識別區」、「黃海防空識別區」的劃設?乃至更多的中國夢境著手實現徵兆?無一不牽動台海的情勢與發展。

中國劃定的「東海防空識別區」,逕行將釣魚台列嶼入列,已與實際管轄的日本,以及明示將其列為美日安保條約適用範圍的美國,首當其衝。同樣宣示擁有釣島主權的台灣,不但防空識別區內的東北部分被置入,彭佳嶼更遭緊貼,對空防作為造成嚴重威脅。甚至南韓政府也表示,中國此舉與濟州島周邊的防空識別區重疊,並召見中國大使提出關切。習近平向東海拋擲的這顆巨彈業已在相關國家激起千層大浪,中南海的決策動機究竟是什麼?

要觀察這個新事態,應一併將中國近年來對鄰近各國的外交與軍事行動加以考量。日本自不待言。安倍政府重新上台後以亞太安全的領袖自居,以及「積極和平主義」的抗中論述,無疑挑動了北京最敏感的神經;懷抱著長期被日本「壓制」的情緒,中國以艦機巡邏等一系列的作為不惜升高衝突,既是對日本的「反制」,更在要求美國切割與表態。就此,美國第一時間迅即採取預防措施,國務卿與國防部長高調警告片面破壞現狀的高度危險,同時對北京的外交交涉也同步展開,擔憂的就是中國內部「美國不見得挺日本」誤判機率的增生,以促使中國確認東海穩定實為美國的關鍵利益。

同樣的劇本,早發生在南中國海。對於這個美國重返亞洲的全球戰略再平衡、最主要的啟動場域,中國與菲律賓的島嶼領土爭端先前如火如荼,中國明顯採取透過談判拉攏越南,以孤立並正面打擊菲律賓的策略,循間接路徑挑戰這些國家所寄望的背後老大哥美國。

如果再對照重返亞洲政策的另一重要據點印度,中國的多方操作更是頻頻。一方面,中國解放軍不時進入雙方爭執的拉達克、阿魯納恰爾邦等地區,對印度防務造成壓力,二方面,中國總理李克強與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則在上個月透過互訪改善關係,雙方也達成包括邊防合作在內的九項協議,以緩解兩國邊境的長期緊繃態勢。但是三方面,中國在主權宣示上寸步不讓,除了在新版簽證上將其所主張屬於中國藏南領土的阿魯納恰爾邦等地印製為地圖,今後仍將繼續對當地居民在赴中時發給「另紙簽證」,不承認其為印度公民,就此與印度政府的齟齬依舊不斷。

以上,皆是習近平上台後的對外政策具體表現。從亞洲鄰國的角度,普遍恐慌中國不再韜光養晦,四處擴張以「稱霸崛起」;就中國的利益衡量,則是反擊以美國為首的圍堵政策,以「平起平坐」。當美國受到預算案等國內政治僵局的影響,歐巴馬上個月取消了亞洲之行,以及在印尼舉行的亞太經合會非正式領袖會議、汶萊的東亞高峰會議,是否「歐巴馬沒來,習近平來了」效應,也實際鼓舞了北京?可確定的是,三中全會之後,中國顯然已經行動出台。

在這個國際情勢大變化的當下,做為當事國的台灣政府,一如「對內強硬,對外軟弱」譏評,在關鍵時刻,竟然自我選擇在世界地圖與舞台上消失蹤影、靜默無聲。中國海協會長陳德銘今將率團來台訪問,「中華民國」如果還存在,與之互動的政府與民間各界,除了基本的外交儀節之外,不但絕對是歡迎不起來的,最低限度應該當面就「東海防空識別區」侵犯我國家安全與主權,表達嚴重抗議才對,馬政府如果連這起碼動作都不做,馬英九等於正式終結了「中華民國」。

保持巔峰狀態比登頂更困難。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stay on top than to get there.

保持巔峰狀態比登頂更困難。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stay on top than to get there.
2012年世界足球小姐 米雅涵 Mia Hamm

11/25/2013

《職場內心話》職場四「不行」

楊嘉敏
職場有四「行」,包括自己得行,要有人說自己行,說自己行的人、本身也得行,以及身體要行,當然職場也有四「不行」。

第一、失察,指疏忽而沒注意到。朋友從事客服的工作,尤其是VIP級的客戶,除了對他們的好惡清楚掌握之外,還要深深的記在腦海裡不能出錯。有一次接到A客戶的電話,卻把他誤認為B客戶,氣到A客戶找她的主管申訴,結果年終考核被扣分,年終獎金也跟著縮水。只是記錯了一個小環節,卻讓荷包大漏水,真可說是因小失大。

第二、失人,指失去人心。得人心的同事們,總是左右逢源貴人相助。失人心的同事們,小自被排擠,大至丟飯碗。得人心的主管們,總是得到部屬的由衷敬佩與全力賣命。失人心的主管們,不只部屬胳臂往外彎,還可能越級報告捅主管幾刀。所以失人,不只失去人心,更可能失去工作的價值感。

第三、失態,指言行、舉止不得當。朋友每次好朋友來時,情緒起伏很大,有時對著部屬狂罵丟文件,有時在老板面前不可遏止的狂哭,像極了歇斯底里的潑婦。即使是真情真性,但在同事及主管們的眼中,卻是個自制力極差情緒變化大的「危險份子」,所以升官發財的好運,總是無法降臨在她身上。

第四、失信,指不守信。別小看不守信的後果,朋友為了增加業績,因此對客戶拍胸脯保證,只要願意辦她公司的手機門號,一定會給她打折,所以客戶就欣然捧場。誰知她的主管卻認為客戶沒有達到優惠的條件,因此無法給予折扣。氣到消費者一狀告到總公司,公司為了懲戒朋友這種「膨風」行為,不只出示公告嚴懲,還把她發配邊疆,調到離家千里遠的門市上班。失信,不只失去了客戶和公司的信任,也損害到個人名譽,真是得不償失。

有句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四個「失」看似無足輕重,但沒有處理得宜的話,不只讓別人「失望」,也會讓自己感到「失落」,而失去了在職場上平步青雲的良機。

《上班族停看聽》做人與做事的意義

莫道
很多事情校園裡學不到,總要在進入職場幾年之後,碰了一鼻子灰,發現逢迎拍馬屁的人平步青雲,然後苦幹實幹的人成為炮灰,最後大夥兒聚在一起彼此抱怨原來「做人」比「做事」重要。

這些事再過幾年,大家才知道,原來「做人比做事重要」這句話其實並不是當初自己所想的那麼灰色、消極。

獲得長官支持的工作

如果遇事推託、圓滑不沾鍋,只想藉由甜言蜜語、逢迎拍馬屁來博取長官青睞、同事歡迎,這樣的人遲早被看破手腳,就算長官不察而讓你平步青雲,但終究可能某天因為難以獲得同僚支持、下屬效忠而出糗,或者因為改朝換代而成為前朝遺老,因為只會拍馬屁卻無戰力的人,終會遭到淘汰。

原來「做人」其實可以有正面積極的意義,首先,在組織之中做事,即便你是獨立作業,也得要有長官支持、而且不能有同僚扯你後腿。如果你的工作性質必須團體作戰,更是需要群策群力。如果基本的人際關係都搞不定,如何獲得支持?如何與同事溝通協調?就算下屬迫於淫威而不得不服從命令,他們心不甘情不願又如何會盡心盡力貫徹你的命令?

有心自我砥礪

如果人際關係不及格,即便你有一百分的做事能力,但是少了來自人際網絡的支持、甚至多了來自人際網絡的阻力,一百分的能力七折八扣之後,恐怕未必及格。

相對地,雖然只有七十分的辦事能力,但有九十分的人際網絡,在長官支持、同僚協助、部屬效命的群策群力之下,最終的表現超出七十分乃是理所當然。就算你的辦事能力不及格,但是有來自長官的指導、同僚的提醒與下屬的支持,只要有心自我砥礪,辦事能力也將迅速增進。

只有自己能夠要求自己

是的,「做人比做事重要」,其實富含正面積極的意義!

做人的學問可多了,但是少有人時時省察;即便想通了道理,可惜知易行難,於是告訴自己人生苦短,何必為了虛幻的「做人」而委屈求全。

上坡路從來都不輕鬆,輕鬆還是疲憊?下坡還是上坡?只有自己能夠要求自己,人生的路上只有自己能夠決定前進的方向。

帆破船空,危機已現

領導無能,治國無方,政策背離民意,馬英九卻一意孤行,公信力蕩然的馬政府,有如帆破了大洞的船,自身難保忙自保,怎麼保護人民?

五年多來,這艘船的船長馬英九嚴重不適任是普遍共識,九趴總統非浪得虛名而是名實相副,可悲的是大權仍由他一把抓,他兼國民黨黨魁,號令穩佔多數的國民黨立委當禁衛軍,罷免罷不了,彈劾彈不動,批評他當耳邊風,抗議他就以刀片拒馬及警力保護自己…。

無能的領導者,必定找更無能者當部屬,人才也會變奴才。這個「鐵律」,在馬政府簡直就是活生生的實證,從劉兆玄內閣、陳冲內閣、到現今江宜樺內閣,閣員更像馬英九翻版,表現卻一代不如一代,真是弱中還有弱中手!

大放輪流失火論的龍應台、一問三不知只會哭的蔡玉玲、黃金交叉跳票卻賴難道要打斷腿的管中閔、運將死諫反怪大眾運輸的張家祝、護短包庇自己人的羅瑩雪、違法洩密被公訴卻不肯下台的黃世銘…,真是族繁不及備載。滿船馬閣員話很多,做實事的則空空如也。

馬政府無能後果卻由全民承擔,像缺漏處處的一篇駭奶報導為何興波?就是擊中政府公信蕩然的弱點;像服貿協議,馬服服貼貼的照中國要求,卻回頭強迫台灣人民接受;像中國悍然將釣魚台納入防空識別區,馬政府只遺憾了事…。

帆破船空,危機已現,人民必須討伐他,否則台灣的命運必是帆毀船沉! (胡文輝)

台灣不缺資金 缺的是正確的政策

近日的食安風波意外引發一段插曲,頂新集團魏家當初藉著康師傅回台發行TDR(台灣存託憑證)募集的龐大資金,是否投入生產事業,抑或進行股市房市的炒作,引起關切。加上又傳出魏家購買豪宅竟能取得銀行九十九%貸款,只須一%自備款,輿論譁然,因而部分返鄉台商的作為,究竟是鮭魚或鯊魚?更引發爭議與揶揄。然而,在這些道德、社會批判之外,吾人發現部分台商返鄉不從事生產事業,卻沉迷投機炒作,大玩金融鍊金術,與馬政府錯誤的經濟政策實有極大的牽連。

部分台商為何由外界美稱的返鄉「鮭魚」變成嗜血的「鯊魚」?箇中固然涉及貪婪的人性,但種種金錢遊戲的惡質作法,馬英九總統執政下的傾中政策難脫干係。其實,總結這五年下來,馬先生的經濟政策堪稱一招闖天下,乃是以中國為解藥,向中國傾斜,在此前提下所謂為台灣經濟引進活水,就是引進中資與台商回流的代名詞。當然,吸引台商回流本身並無對錯,重點在吸引台商回流的政策目標為何?由實際的運作看來,馬政府吸引台商回流,乃是希望其資金回流台灣,引進中資的目的亦復如此;然而,當前台灣經濟發展停滯的癥結,顯然不是資金的缺乏,而是投資意願不足,尤其對製造業的投資,企業顯然興致缺缺,為之卻步。這才是問題所在。但天真的馬總統卻在諸多經濟謀士的策畫下,以為只要台商資金與中資到位,台灣經濟的病體便能獲得輸血而迅速康復。因而,疏忽投資環境的改善,對台商資金投入實體經濟,愈發欠缺誘因,卻大力調降遺產稅及贈與稅,使台商資金像海水倒灌,沖毀了金融市場的防線,掀起了炒作投機的大浪。

為何台商資金回流會造成台灣資本市場的海水倒灌現象?誠然,台灣當前已無昔日「台灣錢淹腳目」的輝煌盛況,但資金仍不虞匱乏,且看一看以下的統計數字便知。據估計,台灣民眾到今年底存在金融機構的資金將達四兆三八○九億元,創下歷史次高,投資毛額是二兆八九九一億元,超額儲蓄(儲蓄毛額減去投資毛額)達一兆四八一七億元,再度創下歷史新高。而超額儲蓄率(超額儲蓄占GNP比率)達九.九八%,亦為廿五年來次高,顯示國內閒置資金太多,投資動能不足。除此之外,我國金融帳也創下連續十三季淨流出紀錄,累計金額突破千億美元。此等現象不但印證台灣資金不缺的事實,更清楚告知執政者,台灣經濟成長疲弱,並非缺乏資金所致,所以用引進資金當成解救台灣經濟的活水,根本是錯誤的政策。

反諷的是,正因台灣不缺資金,所以部分台商不但沒有資金回流,反而以發行TDR的方式在台募集大量資金,而用於台灣者,估計只有一成五,因此所謂台商回流,實質上是變相掏空台灣。而滯留在台灣的資金,因為找不到良好投資標的,多數流入投機炒作市場,例如在都市精華區獵取豪宅,在股市搞起借殼上市的遊戲,即使少數投入實業者,亦缺乏長期規劃,只圖近利,故而發生那種購買便宜原料,大賺黑心錢的勾當,企業倫理與社會良知蕩然無存。

對照起來,同樣號召本國商人回流,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目標非常明確,乃是導引製造業回流,期許外移廠商能夠回到美國本土生產,認定唯有製造業復興,才能增加就業機會,讓美國經濟真正走上復甦之路。難能可貴的是,歐巴馬並非光說不練只會吹噓之輩,而且,此一振興經濟的方策獲得朝野認同,不但聯邦政府努力推動,各州政府更頻頻赴海外招商,至今連蘋果生產線都有回流趨勢,製造業回流美國,可謂績效卓著。事實上,台商到中國打拚,必須歷經強大挑戰與嚴苛考驗,成功殊非易事。若是馬政府能提供良好投資環境,鼓勵企業創新與永續發展,相信回流台商必會選擇與國人一起打拚,為台灣創造美好、幸福的未來。

部分台商為何由外界美稱的返鄉「鮭魚」變成嗜血的「鯊魚」?箇中固然涉及貪婪的人性,但種種金錢遊戲的惡質作法,馬英九總統執政下的傾中政策難脫干係。其實,總結這五年下來,馬先生的經濟政策堪稱一招闖天下,乃是以中國為解藥,向中國傾斜,在此前提下所謂為台灣經濟引進活水,就是引進中資與台商回流的代名詞。當然,吸引台商回流本身並無對錯,重點在吸引台商回流的政策目標為何?由實際的運作看來,馬政府吸引台商回流,乃是希望其資金回流台灣,引進中資的目的亦復如此;然而,當前台灣經濟發展停滯的癥結,顯然不是資金的缺乏,而是投資意願不足,尤其對製造業的投資,企業顯然興致缺缺,為之卻步。這才是問題所在。但天真的馬總統卻在諸多經濟謀士的策畫下,以為只要台商資金與中資到位,台灣經濟的病體便能獲得輸血而迅速康復。因而,疏忽投資環境的改善,對台商資金投入實體經濟,愈發欠缺誘因,卻大力調降遺產稅及贈與稅,使台商資金像海水倒灌,沖毀了金融市場的防線,掀起了炒作投機的大浪。

為何台商資金回流會造成台灣資本市場的海水倒灌現象?誠然,台灣當前已無昔日「台灣錢淹腳目」的輝煌盛況,但資金仍不虞匱乏,且看一看以下的統計數字便知。據估計,台灣民眾到今年底存在金融機構的資金將達四兆三八○九億元,創下歷史次高,投資毛額是二兆八九九一億元,超額儲蓄(儲蓄毛額減去投資毛額)達一兆四八一七億元,再度創下歷史新高。而超額儲蓄率(超額儲蓄占GNP比率)達九.九八%,亦為廿五年來次高,顯示國內閒置資金太多,投資動能不足。除此之外,我國金融帳也創下連續十三季淨流出紀錄,累計金額突破千億美元。此等現象不但印證台灣資金不缺的事實,更清楚告知執政者,台灣經濟成長疲弱,並非缺乏資金所致,所以用引進資金當成解救台灣經濟的活水,根本是錯誤的政策。

反諷的是,正因台灣不缺資金,所以部分台商不但沒有資金回流,反而以發行TDR的方式在台募集大量資金,而用於台灣者,估計只有一成五,因此所謂台商回流,實質上是變相掏空台灣。而滯留在台灣的資金,因為找不到良好投資標的,多數流入投機炒作市場,例如在都市精華區獵取豪宅,在股市搞起借殼上市的遊戲,即使少數投入實業者,亦缺乏長期規劃,只圖近利,故而發生那種購買便宜原料,大賺黑心錢的勾當,企業倫理與社會良知蕩然無存。

對照起來,同樣號召本國商人回流,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目標非常明確,乃是導引製造業回流,期許外移廠商能夠回到美國本土生產,認定唯有製造業復興,才能增加就業機會,讓美國經濟真正走上復甦之路。難能可貴的是,歐巴馬並非光說不練只會吹噓之輩,而且,此一振興經濟的方策獲得朝野認同,不但聯邦政府努力推動,各州政府更頻頻赴海外招商,至今連蘋果生產線都有回流趨勢,製造業回流美國,可謂績效卓著。事實上,台商到中國打拚,必須歷經強大挑戰與嚴苛考驗,成功殊非易事。若是馬政府能提供良好投資環境,鼓勵企業創新與永續發展,相信回流台商必會選擇與國人一起打拚,為台灣創造美好、幸福的未來。

假如我們不能一蹴而得民主,我們至少可以先追求公義和人道。

假如我們不能一蹴而得民主,我們至少可以先追求公義和人道。
已故民主鬥士 鄭南榕

11/24/2013

Allen Chen 懷想錄: 「不管你能做什麼或夢想你能做什麼,開始。勇氣裡有天才、力量及魔力。」

Allen Chen 懷想錄: 「不管你能做什麼或夢想你能做什麼,開始。勇氣裡有天才、力量及魔力。」: “Whatever you can do or dream you can, begin it. Boldness has genius, power and magic in it.”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Writer 「不管你能做什麼或...

「老台菜」正飄香

張桓瑋
還記得今年賣座國片「總舖師」裡,一道道台味十足的正港辦桌菜嗎?端上炒鱔魚、去骨通心鰻、桂花干貝……最後還有淬煉多種食物精華的「菜尾湯」,滿桌的佳餚飄散出濃濃人情香,彷彿就是最誘人的好滋味!

電影「總舖師」顧問之一的黃婉玲,繼出版《總舖師辦桌》後,再度推出新書《老台菜》,以多年田野調查的寶貴經驗,再現古早味精髓,帶領我們重返街邊熱鬧滾滾的辦桌現場。「每道菜背後都有一段故事。」黃婉玲呼籲,老台菜四百多年的文化底蘊,實在不容忽視。

辦桌真功夫 吃苦當吃補

黃婉玲出身於台南望族,是一個富裕卻保守的家庭,據她所言,由於成長過程壓抑,她總將夢想憋在心中未曾說出。「我小時候就對辦桌文化非常感興趣,但實在很難有機會接觸,所以常想著有天一定要好好深入研究。」

直到十二年前,她才真正往外逐夢,探索台灣在地飲食。首先自糕餅業開始,一路追到家常小吃、宴席大菜,黃婉玲廣泛地搜尋坊間口耳相傳的特色台菜,就是為了尋找傳統本位。「剛開始我會到廟口、菜市場和許多攤販搏感情,無形中也磨圓了自己的個性,他們還教會我許多挑菜的撇步。」黃婉玲不諱言地說,頭幾年失敗經驗不少,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也剔除了一身傲氣,令自己學會放下身段、謙卑處事。

「後來我去跟不同總舖師學辦桌、當水腳,那才是真得辛苦!」她解釋,「水腳」是指辦桌師身邊打雜的助手,因為常赤腳在濕地上奔忙,故得其名。三年前黃婉玲為了一窺辦桌全貌,就跟隨不同總舖師在露天環境下工作,大熱天會曬到快虛脫,而冬天則會冷到雙手無法活動。「好幾次清晨五點出門,工作到半夜才回家,有時候指甲都掉了還要忍痛繼續做。」回想當時的皮肉之苦,黃婉玲仍心有餘悸。

除此之外,人有百百種,不同總舖師的個性也是大相逕庭,有些人廚藝平平,只能說一口好菜;有些真的腹內有料,性格卻難以親近。「要打開一個總舖師的心非常困難,有時還會被掃地出門……」但愈是如此,愈要融入他們的生命故事;黃婉玲認為,根植於誠懇和尊重的態度,才能習得真功夫,而且向老師傅請益的過程,也像是一場獨一無二的心靈交流,一旦訪談結束,下一次老師傅不見得願意再次向人敞開心胸,因此要把握每次難得再重現的面訪機會。

來去河堤邊​嚐鮮味兒

飄洋過海的澎湖牡蠣帶著鹹鹹海水在宜蘭落腳,無數追逐尚青口味的老饕食客們聞香而來,這份位在鄉下一隅的甘鮮就隨著口碑擴遍全台,成為最新版的宜蘭滋味。 嘉澎碳烤可是宜蘭人的口袋名單,吃完還能去河堤散步。 當車子行經蔣渭水高速公路時,朋友隨口說了一句:「你知道嗎?宜蘭也吃得到澎湖鮮牡蠣喔。」我不禁在腦海裡打了個問號,宜蘭與澎湖地理位置相距遙遠,為何得以在此嚐鮮?一個迴轉,原本的返途又臨時增加一個行程。 走,和我們一起踏上嚐鮮的腳步吧。 話說這家嘉澎碳烤已在宜蘭深耕多年,原本的店址位在宜蘭縣員山鄉。我們造訪的當天是平日,所以不用擔心候位和停車的問題,想來的朋友其實也不必多慮不好停車,因為店家旁邊的空地就是免費的停車場,再不然就停在河堤路旁,只是因為大貨車來往頻繁,還是小心為妙。 豪邁的開放式用餐環境。 菜單上滿滿的烤物,價格還算親人,反正都來了,就嚐嚐看到底有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吸引人。在等待菜色上桌的同時,我稍稍觀察周遭的環境,座位區都有遮雨棚替人客擋風雨,所以不必擔心天氣影響你的食慾;桌椅也很眼熟,一張張像是小學生的課桌椅,椅背上「正義國小」四個大字讓每位客人成了等著老師發成績的小學生,不時往出菜區裡頭瞧;但大概是因為香味四溢吧,再加上鄰近河堤空地,所以吸引的不只是人,還有不時來騷擾的蚊蠅;而來這裡的消費族群也滿多元的,有2人一組的情侶檔,有背著背包、一看就知道是隨著他人遊記來訪的旅者,也有家庭來此飽餐一頓,還有幾位看起來是趁農閒來此小憩的在地農友,他們吃飽喝足後便各自騎車開車離去,看得出來這裡的確是在地人的口袋名單。 終於,我們的菜餚上桌啦,雞心、豆干、豬血糕、糯米腸、茭白筍、蝦、秋刀魚以及壓軸的澎湖鮮牡蠣,滿滿一桌的烤物讓人食指大動。咬下一口雞心,重口味的醬汁馬上包覆你的味蕾;炸到酥硬還帶點嚼勁的豬血糕考驗你的嘴邊肌肉;白白淨淨的筊白筍即使不沾胡椒粉也能品嚐到多汁甘甜;三星蔥肉串還在滋滋作響,看得一旁虎視眈眈的狗兒直流口水;再把脫完衣服的烤蝦裹上薄薄一層的芥茉胡椒粉,吃進嘴裡的除了軟嫩蝦肉,還有直衝腦門的嗆勁。 滿足你的味蕾和食慾的烤物。 當然不能放過牡蠣,他可是我們來的目的。微張的殼早已透露牡蠣肉的熟度,雖然不曉得一盤八顆一百元是貴還是便宜,但是滴滴直下的汁液還帶有那麼點海水的鹹味,牡蠣肉表面閃著微微光亮,吃進嘴裡的感覺就好像直接從大海裡撈上來現吃一樣,但是一點腥味都沒有,也算是值回票價了,再配上一瓶尚青的清涼啤酒,這才是歡樂時光嘛。至於醫生的健康告誡?早就拋在腦後啦。 酒足飯飽後先別急著離開,一旁的河堤是散步醒酒的好所在,尤其我們造訪的時刻正逢黃昏,站在堤防上眺望田園風光,夕陽從雲隙間透出如天神下凡的耶穌光,溫暖遍照大地,農人則趁著餘光趕緊忙完農事,焚燒草堆的白煙裊裊飄升,遠方四節車廂的區間車載著遊子北返,我們就坐在河堤邊聞著泥土味,想著燒烤味,全身些許酒味,聊著工作的無味。沒想到一間看似平凡的碳烤店還能引出這麼有味的悠閒,如果你喜歡重鹹口味以及熱鬧聚會,你也可以來試試! 嘉澎碳烤哪裡去:宜蘭縣壯圍鄉新南路三段110號 .部落格:http://blog.udn.com/lifetravelfun .粉絲專頁:http://www.facebook.com/lifetravelfun

遙憶療癒心靈的時空

漳泉械鬥後,大稻埕開始在台灣的發展史上留名,各行各業的匯聚讓大稻埕盛名遠播,其中提供人們心靈慰藉的基督長老教會與文萌樓即是代表,即使歷經多次改朝換代仍不減當年風華。

大稻埕是早期台北地區的繁榮地帶之一,不少政商名流的祖先都曾在此發跡茁壯,當時大稻埕的發展吸引不少行業落腳,帶動了地方的成長,除了專賣南北貨的迪化街較熟為人知外,其實周邊地區也有不少蘊藏豐厚文史的建築,見證了當年的流金歲月。

從寧夏路轉入保安街,在甘州街口附近,一棟紅磚建築特別醒目,那就是現今的「大稻埕台灣基教長老教會」。根據資料記載,其實教會的前身是大龍峒禮拜堂,由馬偕博士在1875年8月15日所創設的,也是台北市最早建立的禮拜堂。1884年8月,清法戰爭使得民眾的排外情緒高漲,禮拜堂遭到破壞,但馬偕博士在1885年7月以清廷的部份賠償金於迪化街二段67號重建,後來由台灣茶葉之父-李春生先生獻地建於甘州街現址,於1915年8月完工,已被列為台北市的市定古蹟,是台北地區僅存的三座建於日治時期的長老教會教堂之一。教會三遷的曲折可比孟母三遷,畢竟在當時的時空背景,外國傳教士要在台灣突破傳統信仰宣教可說是難上加難。

如今教會矗立在新大樓之前,紅磚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朝氣十足,紅白相間的外觀簡單質樸,即使無法入內參觀,但光是建築造型就足以讓人駐足良久。正面山牆兩端對稱的尖塔頗有幾分中東風味,下頭則是仿柯林斯式柱頭的柱子,中間還有扇被泥塑裝飾環繞的牛眼窗。我試著想像在當時動亂不安的年代,多少人走入教會尋求心靈的慰藉,對於信仰的渴望不為別的,都是為了最簡單的生存,在傳教士的教誨下,逐漸在教義裡找到自己的歸屬,也解放了自己身處世俗的紛擾。

文萌樓則隱身在歸綏街內,狹小街道看不出曾經的盛況,只有橫躺在騎樓下的銀樓招牌能聊述過往。文萌樓亦是台北市的市定古蹟,屬於1930-1940年代日據時期的店屋類型,巴洛克氏的建築元素再加上黃綠色的國防色磁磚是其特色,1941年則成了公娼館,見證了性產業的興衰。昔日的公娼合法化讓歸綏街公娼館林立,華燈初上之時,這裡便開始上演燈紅酒綠和風花雪月的情境劇,胭脂水粉的香味撲鼻,流連忘返的男女每晚短暫纏綿,環肥燕瘦各有所好。然而女子背後是否都有一段心酸無奈的過去呢?我無法得知,不論是大環境逼迫也好,自願落入青樓也罷,性產業當時帶起了其他行業也是不爭的事實;不論尋芳客的動機為何,有沒有在歡場找到真愛,但也或多或少在此獲得了些許慰藉。如今的文萌樓外觀殘破不堪,木窗玻璃少的少、破的破,生鏽的鐵窗已經無法想像女子倚著門窗招呼客人的媚態,外頭曾經車水馬龍的街道也只是靜悄悄的。

與教會相比,雖然都是心靈的避風港,但文萌樓總讓人冠上低俗的印象,然而非得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一昧遮蔽人性的慾望需求嗎?這既存的歷史需要被關注,只有了解才能坦然釋懷,也才能正視歷史的存在。

文學因緣/我與芥川龍之介

林水福
大學念的是日文系,讀過芥川的〈羅生門〉〈竹藪中〉〈地獄變〉〈杜子春〉等文章。感覺這個人雖然用詞簡潔,可是有的文章意思老是在打轉,才肯定的事,馬上又否定;以為他否定了,卻又轉開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硬是想打破沙鍋問到底,肯定睡不好,睡不著。還好那時年輕,既沒有研究的精神,也不想把時間耗在那裡。心想日本好文章多的是,何必執著一人?

而〈地獄變〉中的良秀為了追求真與美竟然燒死自己的女兒,覺得好殘忍呀!大學時代芥川對我而言,只是眾多作家之一,並無特別意義。

1980年負笈東瀛,留學東北大學那段時間是我人生最美好,最幸福的時光。不必修自己不喜歡的課,也不用想太多事,反正念書就對了。自己準備兩個便當到學校,午餐加晚餐,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幾乎每天都搭最後一班公車下到仙台車站,再轉車回東仙台的留學生會館。從研究室的八樓下來,走出文學院大樓,不是漆黑的暗夜,就是繁星點點的天空,偶爾還會看到明月高掛天空,不禁讓人遙想故鄉,興起懷鄉情懷。

記得有一次有事,下午五點多離開研究室,走出文學院大樓時看到大大的夕陽緩緩下沉,有一種久違的異樣感覺。那印象至今依然鮮明呀!

星期六的現代文學研習課,本來應該到十二時為止。國文學的傳統不到二三點不可能結束。下了課,食堂早就打烊了,文學院附近沒什麼商店,午餐只有靠自動販賣機了。但是人多,往往買不到東西。後來就有同學預購各式各樣的速食麵,放在談話室,需要的人自己拿,自己放錢找錢。

至於同學發表過哪些東西?記得有自然主義的,有頹廢派的,有堀辰雄、夏目漱石、森鷗外、有普羅文學,可說相當多。內容到底懂多少?天曉得!印象中每星期都在趕進度,總希望上課之前能把同學要發表的文章看過一遍。如果是薄薄的一本還好,要是厚厚的二三本,天呀!怎麼看都看不完。

其中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是芥川龍之介。

依規定每人都要發表。那學期芥川是研究對象之一,我想選長的不如選短的,芥川的東西都是短短的,不必花太多時間閱讀。這個決定,後來發現是錯的。因為短文章,可引用的有限,換句話說必須讀許多相關的文章,否則很難有較完整的看法。我選的是〈袈裟與盛遠〉,可說是典型的芥川體文章,袈裟與盛遠兩人彼此相愛嗎?對留學生來說,真是一大挑戰!

更要命的是有日本同學也選了相同題目,而且他在我之前發表。為了準備那一次發表我買了第一套芥川龍之介全集。那段時間滿腦子都是芥川,都是袈裟與盛遠!袈裟與盛遠彼此相愛嗎?兩人的獨白敘說各自的心境,充滿矛盾、不安是芥川以愛情為主題常見的鋪陳手法。

現在回想或許那時已預告了我這輩子與芥川的不解之緣。

後來我仿芥川的獨白方式寫了一篇〈月夜獨白〉發表在報紙副刊。指導過幾位學生撰寫有關芥川的碩博士論文,也幫雜誌撰寫芥川、翻譯芥川,介紹芥川獎的得獎作品,還在讀書會演講芥川的〈羅生門〉、〈竹藪中〉。

有趣的是,最近遠藤龍之介同意,把遠藤周作所有作品在台灣的翻譯、出版權繼續授權給我。雖然遠藤龍之介與芥川沒有直接關係,可是有密切的間接關係,因為他是父親遠藤周作獲芥川獎那年出生的,所以被命名為龍之介。日本成立國際芥川龍之介學會,找我當理事,並獲選為台灣芥川學會理事長。

看來我與芥川龍之介的因緣,似乎還在擴大之中,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你吃什麼好?

葉金川
最近一連串食安問題,先是混油的問題,然後是食品添加物銅葉綠素,最後又冒出一個泡麵油包檢出重金屬問題!

基本上這些問題,對我們健康的影響並不大,混油每一種都是可以吃的油,只是把不同的油混在一起,對健康的影響不會太大。而添加物「銅葉綠素」,那還是一個合法的添加物,只是用量的問題。油包檢出重金屬,是微量,如果人工添加或製程汙染,當然不宜,但自然界食物原料就含重金屬,無法避免,微量對人體健康影響微乎其微。

橄欖油實在太貴了,其他國家也會發生混油的問題,類似的詐欺行為,連日本最近都有組合牛肉當高級牛排在賣的問題、澳洲把袋鼠肉弄成漢堡牛肉,英國把馬肉混到漢堡在賣。這些行為都是不對,但是基本上都是一種消費誠實、標示誠實的信用問題!

不過,混油、色素、重金屬這些食品安全的問題,搞得人心惶惶,大家既不敢用油、也不敢吃麵,這也不敢、那也不敢,不知道要吃什麼才好了。

有一位教授說:“台灣還沒有人真正被食用油、銅葉綠素或泡麵毒死,台灣的食品業早已經先被毒死了。”

「防衛性飲食」

民眾現在的行為,被迫養成一種「防衛性的飲食行為」,報紙寫什麼,民眾就不吃什麼。但報紙沒報導的、沒刊登出來的,還是有些食品是有問題的,而報紙寫的也不一定是影響健康安全的食品。防腐劑、抗生素、農藥、重金屬等等問題並沒有因為媒體沒報導就消失,也並不會因為報紙刊登了,它今天就特別毒!

這樣的防衛性飲食,才真的會把台灣民眾搞死,民眾漸漸的就形成了一種「健康恐懼症」,吃什麼都不安心,也沒辦法好好去享受放在眼前的佳餚了。

「飲食」,不只是為了營養、為了熱量,它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享受,一種品味,如果每天擔心東、擔心西,怎麼能夠去享受人生呢?

健康食品補補補?

再者,我想討論的是「健康食品」。政府立一個健康食品法,食物中某成分能夠降血脂,可以得到健康食品“小綠綠”的認證;食品中添加腸道益生菌,也可以得到健康食品的認證。但是,市面上號稱為健康食品的,像什麼補腎、固腦、護肝、保養關節什麼的,抗氧化、增加免疫力等等,通通稱為健康食品,好像台灣每個人全身上下器官都壞光了,都需要補一補。

但事實上,如果你只想靠這些健康食品來維持健康,那真的只會花錢受騙!因為食物裏面,本來就都有這些營養成分,你認為需要從健康食品裡面獲取的成分,都應該要從天然的食物中取得,而不是要靠這些看起來像藥丸、膠囊的健康食品來維持你的健康。

有些號稱能維護免疫系統的靈芝、牛樟芝這些健康食品,還把山裡的樹木都砍完了,一公斤能賣個幾十萬,但真的有效嗎?從來沒有人去證明過,反正就是貴,似乎「貴就是有效」,事實是,「貴就容易被騙!」

自己烹調是享受

比起防衛性飲食,飲食應該就要讓自己快樂,飲食應該就是生活最大的享受!

要享受健康快樂的飲食,第一個原則是儘量不要外食。雖然自己煮可能要花時間,但是自己烹調,本身也是一種生活的享受!很多上班族可能會覺得,平常上班已經累得要死了,還要煮什麼飯!但是又不是要你做什麼滿漢全席或是功夫菜,煮菜,「簡單」就可以了!

建議大家,早上吃多一點,中午能夠帶便當,就自己帶便當。早餐吃豐富一點,這樣外食的量就會減少。像我今天早餐就吃個酒釀加蛋、加牛奶,烤吐司,這樣夠簡單了吧,一共只要五分鐘完成一道豐富的早餐。或是你也可以泡個牛奶燕麥、買個豆花、豆漿之類的,或是優酪加水果,都很容易、選擇也多樣!反正早餐多吃,自然就會減少外食的機會。

如果需要在外面用餐,那就盡可能簡單,像低脂牛奶、小飯團、優格之類,這種不需要一大堆加工的食物比較好。有時候,都沒有這些簡單的小東西,那我也會去自助餐選菜,因為自助餐東西很多,就可以任你選想要的菜。不過,我去自助餐都不敢選炸豬排、炸雞腿、炸魚什麼的,就是只選擇蔬菜、蒸魚、蛋、豆腐類的菜。

我有時候在家招待客人,大概不到一個鐘頭就可以弄出一桌好菜!因為最簡單就是水煮,我不用油炒,頂多是水炒,儘量不用油。而且因為油炸很麻煩,一大堆油後續還要處理,加上我也不會炸東西,自然就不會有油炸的問題了。

另外,儘量少用鹽、醬油,或是什麼辣椒醬、沙茶醬、XO醬這些亂七八糟的醬一大堆。醬料一定用鹽很多,而且它的原料是什麼,其實你也都不知道,像番茄醬,雖然番茄是很健康的東西,問題是我們台灣都把它做得很鹹,所以像番茄醬、美乃滋這些,都是不需要的調味料。而像水果醋或是甜醋(壽司醋),是健康的,倒是可以多使用,沒什麼問題。

當然煮菜也是要讓它有味道,總不能什麼都沒有嘛!那用最淡的調味,像我是用和風醬,和風醬雖然也是鹹,但是它跟蔬菜水煮以後,會被稀釋掉,其實味道並不多。

一家兩油恰恰好

蛋白質來源,最好就是白肉、魚肉、瘦肉、豆腐這些,這個都很容易烹調,我一般都是清蒸而已,當然也可以放一點佐料、調味料,不管是水煮、水炒、蒸魚、蒸豆腐這些都不需要油啊!

「油」其實也有分成高溫使用的油、低溫使用的好幾種,低溫油通常只適合涼拌,不適合炒跟炸,像是茶油和冷榨、初榨的橄欖油等等這種是調味用的,可以來調水煮出來的食材。而中高溫油,像是大豆油、葵花油、芥花籽油這些才比較適合拿來煎煮,像我家只有兩種,一個是芥花籽油,是炒菜用的,另一個就是橄欖油,拿來調味、冷拌用的。

最近爆出來的油品安全,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混油」,建議你不要用混油。 混油把高溫油、低溫油、跟中溫的油全部混在一起,那這到底要拿來炒、還是拿來拌、還是要炸?錯誤的用油,造成的危險,其實遠比廠商混油更危險。要使用油,就是用100%的油品,就是不需要混油!

其實油也是營養素的一種,我們還是要攝取一些油脂啦!不過油攝取的來源很多,像堅果就不錯,台灣最便宜最多最好吃的就是花生,夏威夷豆,杏仁果、核桃這些(當然進口會貴一點啦)所含的都是好油,對人體有益,會補充我們需要的omega3或6,除了這兩種營養素,人體並不需要那麼多的油脂。

健康的食物不好吃?

可能有人會覺得,什麼都不用、什麼都不加、只用水煮、蒸,怎麼會好吃,哪能跟外面餐廳廚師煮的比呢!

其實我們還是可以用調味的方式,只是要用自然、天然的食材去調味,而不是用鹽、油、味精這些調味料去調。像我調味都是用新鮮蒜頭、香菇、九層塔、蔥或是五香、肉桂、當歸、枸杞、八角、紅棗這些,那都看個人喜好,需要就用!台灣人煮飯,蔥、薑、蒜是必要的,這些自然就能夠讓菜有豐富的滋味。

  不用鹽的話,要怎麼辦?只要是海鮮類的東西,自已就會有鉀離子,那就會有鹹味了,不太需要用到鹽巴、味精、鰹魚粉、雞粉這些調味料了。

  水果、蔬菜、魚、肉、蝦、貝、海鮮,這些都還是可以吃啊,只是不要天天吃同樣的食物嘛。你想想看,如果要去預防食品裡面可能的化學品,一共有六百萬種,怎麼可能每一樣都去預防嘛!重點就是多吃天然的食材,那種可以看到天然形狀的食物,水果就是水果的樣子、蔬菜就是蔬菜的樣子、肉就是肉該有的樣子!蔬菜、水果要切記,只買當地、當季最多的、盛產的食材。

真正的健康殺手

  其實影響健康最多的,就是「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就是氫化脂肪、植物奶油, 在反式脂肪發明大概20~30年後,流行病學界才開始懷疑,才確定說,它就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元凶。所以短期、急性毒性的動物實驗是看不出來的,需要長期流行病學的研究才能確定,這種塑膠油、殺手油的殺傷力非常大,但大家居然不怕這種殺手油,怕那些詐欺的混油!這就好像江洋大盜、殺人土匪你不怕,你只怕那些小偷、騙子,這不是很奇怪嗎?

還有就是含糖飲料,像珍珠奶茶、泡沫紅茶這些,其實是蠻危險的,是高熱量、高糖份的東西!就喝水就好啦,但是喝水,有些人可能覺得沒味道,那就泡茶嘛,平常也可以泡個綠茶、玄米茶、人蔘茶等等都好,記得飲料要避開含糖、碳酸飲料、和添加奶精的飲料!

放心吃吧,人活著就是要享受飲食

想要快樂的享受飲食,其實正確的飲食方式更重要,要吃美牛、喝紅酒、吃肥蟹,飯後冰淇淋、甜點,當然沒問題,一周一兩次,放心去享受,適可而止就是!

如果你每天提心吊膽,採取防衛性的飲食方式,食之無味,真的就是被台灣媒體毒死了!

她的書名 - 台灣人你怎麼不生氣?

龍應台年出訪43天 花385萬

文化部長龍應台上任1年半以來,接連赴美、加、法、英、香港考察,總計1年出訪43天,費用高達385萬9625元,平均每日花費8萬9759元;甚至今年2月赴英國訪問6天,公務行程平均1天只排2.5小時。綠委鄭麗君表示,龍應台出國走透透,可以改行當觀光局長。藍委羅淑蕾也說,國家財政困難,別再「假考察、真觀光」,浪費人民的納稅錢。

根據文化部出國考察行程資料顯示,自去年8月迄今,龍應台共出訪4次,第一趟是去美國、加拿大15天,包括參訪機構智庫,並在紐約、華盛頓、溫哥華三地演講,共花費130萬9884元;第二趟去香港6天,參訪藝文機構、演講,花費29萬5751元。
第三趟去法國、英國12天,花費123萬7929元。第四趟訪問美國10天,考察環球影城、福斯製片廠、參觀人權博物館、主持台灣書院工作會報,並與華文媒體茶敘等行程,費用101萬6061元。

鄭麗君指出,龍應台第三趟行程是在今年2月22日至27日赴英訪問6天,公務行程居然只有15小時,平均一天只有2.5小時,甚至一整天未安排任何行程,只為了「準備演講」。鄭還說,15個小時公務行程,龍應台只跟文化部駐英同仁開會1小時,其他公務時間從事個人公關演講、媒體聯訪、BBC中文網專訪,以及參觀英國當地藝文博物館,而實際拜會當地藝文官員與民間團體交流的時間只有3.5小時。

挨批搞個人造勢

鄭麗君痛批,龍應台每次出訪安排歐美的華文媒體訪問,多數的美國白人與英國人看不懂中文,把台灣文化推廣到國際的效益也有限,她質疑龍應台是花納稅錢去海外僑社搞個人造勢。

「國際效益巨大」

羅淑蕾說:「國家財政困難,各部會拚命出國到底有沒有那個必要?」龍應台出國花這麼多錢,對台灣的國際曝光成效如何,文化部要檢討。
作家馮光遠也表示,沽名釣譽的作家在掌權之後,證實「寫作的龍應台批判做官的龍應台」,她沒救了。

我寧可聽醜陋的真話,而非美麗的謊言。I prefer an ugly truth to a pretty lie.

我寧可聽醜陋的真話,而非美麗的謊言。I prefer an ugly truth to a pretty lie. 哥倫比亞拉丁歌后 夏奇拉 Shakira

因為劉政池是總統一家好朋友....

呂政儒
日前年代「新聞追追追」節目中,張啟楷和陳立宏拿出兩張照片爆料,原來劉政池和馬英九媽媽、馬大姊關係匪淺,至少每年春節還聚會一次。難怪媒體報導會提到:「當年的陽管處長蔡佰祿,曾經跟下屬說過,劉政池那塊地,地主有特殊背景,當時任職立委的劉政鴻,疑似曾向蔡佰祿關切施壓。」

《漢書》中對所謂「外戚干政」,認為「易結權攬勢」,就是容易遭別有用心者包圍「攬勢」的意思。在這個事件中,令人想起過去替馬大姊打訴訟的賴素如律師,不就擔任馬主席辦公室主任?現在涉貪遭起訴,一樣到處趴趴走,照樣在市議會領納稅人錢質詢,還能厚顏到學校講演等。又如在「馬王鬥」時,馬大姊又有如「結權」般地「發號施令」,要求馬系立委「護主」。也想起「打王」悍將羅智強,據稱與馬大姊熟稔。

《東萊博議》說得好:「抑不知怒可使疏者解,不可使親者解;疑可使疏者辨,而不可使親者辨」(像親信、外戚或馬友友們替馬解圍救火根本沒用,反敗事有餘!只有不相干的公正第三者才有助益)。簡單的說,由外戚親信形成的「權勢之牆」,看似「銅牆鐵壁」,其實禁不起民意衝擊。

面對周圍「結權攬勢」的「一丘之貉」,國家元首本應有所警惕,豈能予人「樂此不疲」的社會觀感?

(作者為傳播從業人員,台北市民)

惡靈

美麗之島,良善子民。但台灣為何崩壞?兩個中華黨國的惡靈腐蝕了人們的心。為什麼?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阿呆塔,二戰後成為中華民國殖民台灣的權力中樞。先是行政長官公署;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流亡台灣之後,成了總統府,一樣是殖民權力之塔。

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兩個中華黨國;一前一後,一右一左,一虛一實。是近代歷史的比目魚,是鮃與鰈,在台灣海峽相互背反,卻又相似。

流亡來台灣的中華民國,長期戒嚴,以反共為國策時期,剷除殺害異己無數,冤魂處處,未經轉型正義的政治,以各式各樣紀念館虛應故事。

徒有形式民主,但挾持「中華民國」的中國國民黨已經由長期戒嚴統治腐蝕人們的心。它的惡靈不但在權力高層,也植入侍從群。不只在政治,也在經濟與文化領域,以分贓體系共犯結構根深柢固地盤據。

民主化形式並未讓台灣成為正常國家。反而讓中華(國民)黨國正當化,更公然地剝削在台灣的剩餘價值。為了壓制台灣民主化邁向獨立化的努力,反共轉而親共、聯共。中華(共產)黨國成為依賴與支持力量。

標榜左、標榜進步、標榜協助弱小民族解放的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國民黨的靠山,而非台灣民主化、獨立化的助力,一些趨附中國國民黨的台灣人,轉而趨附中國共產黨,不只政客,還有商人、更有文化人。

一些財團、一幫政客、一夥文化人,穿梭在兩個中華黨國的所謂「兩岸」之間,他們率多持有第三國國籍,心存投機僥倖,對台灣、對中國都不真誠。

惡靈籠罩台灣。二戰後,台灣人期待的祖國竟成了惡靈。有些祖國派向右、有些向左,竟都成了惡靈的俘虜。這是為什麼?這是為什麼!
(作者李敏勇,詩人)

30%社會新鮮人找嘸頭路

6月畢業潮過了快半年,不過對社會新鮮人來說,職場環境依然相當險峻,人力銀行昨公布「新鮮人就業追蹤調查」顯示,高達3成新鮮人至今還「沒頭路」、不曾做過任何正職工作;1111人力銀行公關總監李大華表示,新鮮人沒頭路的比例較去年暴增1倍。

調查指出,另3成新鮮人因不滿薪資福利、低成就感或不看好公司前景等因素,中途另謀他職、「換頭路」,更有1成比例換了2次以上的工作,新鮮人求職現況呈現「兩極化」現象。

主計總處昨公布10月失業率為4.24%,失業人數為48.7萬人,較9月增加1000人,雖然整體變化不大,但15歲至24歲青年族群失業狀況仍居高不下,10月青年失業率達13.89%,已連續16個月比上年同期高,而社會新鮮人找不到頭路,正是這個族群失業率居高不下的主因。

李大華分析,今年每月人力銀行線上資料庫正職工作,皆較去年同期高出1至2成,但企業對新鮮人釋出的工作機會數並未增加,這次受訪新鮮人中,有高達83%大嘆「頭路難找」。

應屆畢業生小令自華語文學系畢業後,曾到桌上遊戲公司當正式員工,也到早餐店、安親班兼差過,每月賺個2.2萬元,只能勉強支付生活基本開銷,因每份工作環境、薪資都不盡理想,前後共換4份工作後,希望在過年前找到理想工作。

另一名新鮮人Lena求職過程則百發百中,履歷表新增簡短影片、圖片與美工修飾,以活潑生動、清楚明瞭取得面試入場券,曾錄取空服員、海外接待員、五星級飯店公關以及外貿公司等工作;Lena說,考量發展前景、工作環境以及挑戰性,她捨棄高薪空服員,現任職科技公司開發國外客戶的工作。

李大華建議,新鮮人找工作應先求有、再求好,但這不意謂新鮮人要屈就、隨便上工,求職應重「有興趣的產業」、「有學習空間」、「有發展性」為主,奠定紮實的基礎、累積經驗後,就有升遷、加薪的本錢。

「教育應該不一樣」

國內博士班的缺額逐年增加,台大今年改採1年2次招生,上個月首度舉辦博士班甄試入學,預計招收212個名額,卻只有134人報名,最後錄取74人,缺額高達6成5。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昨天質疑,台灣不需要這麼多博士,台大招不滿再重招,「讓我很感冒」。

嚴長壽昨天出席「打造高教多元價值─碩士雙軌學程」論壇,並以「教育應該不一樣」為題,發表演講。

嚴:浪費教育資源

嚴長壽指出,廣設大學、碩博士班雖然短暫創造一時的機會,但如今已成為災難,不但衝擊台灣過去紮實的技職教育,也讓很多大學老師面臨少子化可能失業的窘況,同時,目前在念博士班的學生,未來很難在大學找到教職,「每個人都變成受害者」。

由於出路受限,台灣各大學博士班招生缺額逐年增加,以台大為例,今年初招收的102學年度博士班名額約1000人,結果不到600人報到,註冊率降到5成8,創歷年新低,因此,台大已決定從103學年度的博士班招生改為每年2次。

嚴長壽質疑,台大做為頂尖大學,應該為台灣的產業政策指引未來方向,否則培育過多的博士,只是浪費教育資源。

台大強調寧缺勿濫

台大教務長莊榮輝回應,目前博士畢業要找教職不容易,而且國內大學能提供給博士班的獎學金不高,因此,招不滿是普遍現象。但他強調,台大新增博士班甄試,是為了提供更多元的管道,不是為了招滿,台大會堅持招收優秀學生,寧缺勿濫。

新增甄試 招到3成5

至於今年台大博士班甄試只招到3成5,莊榮輝說明,可能是因為首次舉辦,知道的同學不多,而且文、理、社科等學院沒有參加。

此外,嚴長壽形容,「上一代的我們一無所有,卻充滿希望」,這一代的年輕人生長在安定的環境,卻面臨資源耗盡、負債變高、國家競爭力下滑的困境,他呼籲,問題是我們這代造成的,上一代的年長者應要幫忙解決,給學子一個新的「黃金年代」。

涙の渡り鳥

深情海岸

落葉時雨

聞いて下さい私の人生

長良川艶歌

淚の連絡船

浪花恋しぐれ

千曲川

旅鴉 

11/23/2013

長崎物語 

沓掛時次郎

中山七里

涙の渡り鳥

十代の恋よさようなら

人生一路

大阪のおんな

大阪つばめ

津軽海峡・冬景色

津軽海峡冬景色

大阪しぐれ

大阪時雨

The Prayer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策略性思考習慣 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陳清稱
策略大師大前研一以自己為例,自述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求學時的一段往事,當時因為回答不出指導教授的問題,以「我會再去圖書館找資料」做為答覆,沒想到遭受指導教授當場訓誡「為什麼是圖書館?如果你我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還有誰能夠解答?」指導教授的一番訓戒,讓大前從此覺醒,知道用自己頭腦思考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大前觀察時下職場工作者的思考方法後指出,許多人常因缺乏分析現狀,並且疏於培養從分析結果中找出正確解答、提出結論的能力,而無法有效解決問題。 為鍛練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策略思考的習慣,他提出兩個方法:

1.重點式閱讀報紙和網路上的資訊,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

報紙和網路上的資訊很多只是「片段的知識」,但許多人卻習慣於在獲取一些知識的片段後,就存放進腦海中,讓自己感到安心。
大前以學習歷史的目的做為比喻指出,重點不在於默背歷史年號,而是要探究其中的因果關係,藉以「學習過去,以活用於未來」。

因此,若是只想利用報紙和網路上的資訊,來蒐集片段知識的話,倒不如重點性閱讀相關周刊、月刊等雜誌,深入學習,藉以提升自己分析問題、萃取概念的能力。

2.每周選出一件「沒有辦法」的事情,透過思考變成「有辦法」的事情。

面對難解的問題時,許多人習慣以「沒有辦法」做為逃避藉口,然後就將問題擱置,大前指出,這時候只有強迫自己將「沒有辦法」轉變成「應該怎麼做比較好?」的思考習慣,才能夠訓練自己找出對策,開發備案的能力。

實際進行時,首先要找出你認為「沒有辦法」的事,接著自問「如果要變成有辦法處理的事,應該做些什麼?」只要進行這樣的思考練習,便能跨出第一步。

這種化「沒有辦法」為「有辦法」的思考習慣,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開始進行自我訓練。

比如說,不想搭乘擠滿人潮的捷運或公車去上班時,還有什麼解決方法?可能的備案有:搬到公司附近住或早點出門;再進一步思考備案的好處,則可得出,多出來的時間可以用來準備中午的便當,或將可能造成加班的工作挪到早上提早進公司做。
大前強調,即便是日常生活瑣事,也可以藉此養成自己思考的習慣,提升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取材自《思考的原點》,商周出版。)

最基本的做人做事道理

謝明彧
「其實在我踏入書籍出版工作時,京瓷創辦人稻盛和夫的著作,就是我最想要做的作品,」天下雜誌出版了超過10本稻盛著作,包含最具代表性的《實學》《成功與失敗的法則》《愈挫愈勇的自傳》等書,而主導與策畫這一系列書籍出版的,正是天下雜誌出版日文館總編輯莊素玉。

但在初期,莊素玉的苦心並沒有得到正面回響,就算她興致勃勃地與朋友推薦,對方讀完卻常常覺得沒有什麼用處。她發現,稻盛經營學從做人做事的基礎哲學講起,不符合多數人希望可以馬上獲得「立即可用經營竅門」的期望,紛紛疑問,「這些道理我國小就知道啦!為什麼還要特別花時間來研讀?」

然而莊素玉強調,正是這套經營哲學,讓稻盛引領所創辦的京瓷與KDDI兩家企業晉升世界500大、讓盛和塾中許多原本經營不善的日本中小公司轉虧為盈,更在2010年以短短兩年多時間,就讓負債超過兩兆日圓、破產下市的日本航空(JAL,簡稱日航)起死回生,隔年甚至創下日航史上最高獲利,V型反轉轟動全球業界。

莊素玉回憶,自己曾在2009年採訪日本首富、UNQLO創辦人柳井正時詢問他,「如果今天請您來整頓日航,您覺得您會成功嗎?」柳井正遲疑了一下,表示自己應該沒辦法。柳井正可說是日本當今最頂尖的經營者之一了,連他都覺得自己不行,那已經年近80歲的稻盛行嗎?然而稻盛真的做到了!「他所用的,正是那些像國小道德與倫理課本中教條般的東西。」莊素玉表示。

虛的思考哲學:用正道標示工作目的與行為準則

「稻盛經營學,其實是一套虛實整合的思想哲學與數字管理,」莊素玉剖析,稻盛在創辦京瓷之初,曾不斷反覆思考自己該帶給員工什麼樣的未來,最後幫他做出決定的依據,都回歸到稻盛小時候父母與師長所教育他「做人應走的正道」。 稻盛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塊原石,想要讓它發光發熱,就必須拚命努力地工作;而在努力的同時,如何避免因為想法偏差而走上岐路,唯一的方法就是抱持正念、遵循正道。然而正道絕對不是知道就能做到,因此稻盛哲學信念的落實方法只有一條:持續有意識地磨亮自己的心性,讓自己在面對困難與考驗時,依然有勇氣做出對的選擇。

這也是稻盛之所以提出著名的「人生‧工作的成果=思考方式×熱誠×能力」的理由。一個人就算能力出眾、加倍努力,但如果思考方式是負向,所得的結果還是負的;唯有以正道為根本正向思考,才能讓熱情與能力發揮最大效果。
為了讓全體員工都能貫徹這件事,京瓷每位員工都會拿到一本《京瓷哲學手冊》;同樣,稻盛在帶領日本航空重整時,日航內部也製作了類似的哲學手冊。「若不是所有人都擁有相同的哲學,構成企業一致的思考文化,經營者就算有再崇高的理念,也不可能帶動組織確實做到。」

實的管理哲學:用數字追求「營收最大、成本最小」

稻盛哲學與成功方程式,是用來支撐與磨練一個人的心性;「阿米巴經營」則是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來協助企業獲得合理利潤,讓員工在精神與物質兩方面都獲得幸福。

莊素玉指出,單位時間利潤表可以明確衡量每個人每小時的生產力。這數字最重要的用途,是可以將原本隱藏在組織中的浪費彰顯出來,例如某位員工常加班,乍看似乎很認真,但一經計算,很可能發現他工作效率超低;或某個部門看似業績很好,但除以部門總人數,很可能會發現每個人的生產力其實不高,「所有改善的契機,就存在於此!」

例如稻盛在協助日航重整時,他就要求日航每條航線都必須依照上述原則重新計算營收與成本,讓哪條航線真的賺錢、哪條航線實際上發生虧損一一浮現,再據此裁去不賺錢的航線。

「這就是稻盛經營學的虛實整合,」莊素玉表示,先以正確的行事哲學做到光明正大的經營,建立每個人認真投入工作提升自我的動力;然後搭配阿米巴經營的數字管理,從單位時間利潤表中看見經營的真貌,進而找出達成「營收最大、成本最小」的方法,創造真正的高收益企業。

(本文摘自2013年8月號《經理人月刊》「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の成功方程式」,《經理人月刊》第105期 www.managertoday.com.tw)

領導的成敗 皆因決斷的好壞

歷來領導者都因他們最好和最糟的決斷使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面對模稜兩可、不確定和衝突的需求時,領導者做出判斷的品質會影響整個組織甚至國家的命運。

儘管如此,做決斷卻一直是個晦暗不明的概念。光憑常識或直覺做決斷是否會有不同的結果?可以靠運氣或聰明才智做出判斷嗎?還是有一貫做出明智決斷的流程?為什麼有些領導者能持續做出優於其他領導者的決斷?

諾爾.提區和華倫.班尼斯兩人,都是浸淫在領導學研究與教學領域數十年的重量級人物,並且擔任過多位成功機構決策者的諮詢顧問。他們結合兩人經驗與知識,提出決斷不是單一孤立的事件,而是處理一連串相關事件的複雜流程。

面向 1 時間



領導者必須做出的決斷,事實上絕對不能被視為獨立或單一時間點的事件。相反的,決斷往往發生在始於準備階段、結束於後續執行階段的過程之中。要做出明智決斷,這 3 個階段都很重要。

階段 1 準備階段

這個階段通常開始於人們意識到有某個重要議題蠢蠢欲動,需要在未來某個時點做出決斷。

優秀的領導者會界定手邊議題的架構,賦予一個和組織內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命題。一旦隱約浮現的關鍵議題被界定架構且命名後,優秀領導者就能召集有能力貢獻的人加入。

階段 2 決定階段

蒐集到所有適當資訊後,領導者便得做出最終決策。這需要明確與果斷,而不是像下賭注般地,做出兩面全押的含糊決定。領導者做出困難的決定,指示組織未來將集中火力前進的方向。

階段 3 執行階段

這是明智決斷的關鍵環節。領導者動員所有組織資源,努力促成正確的事情發生。既然按理說好決斷會產生好結果,做起來應該不會太難,因為每個人都會將此視為正確的做法。另外還有幾點要銘記在心:

■決斷過程不只是單純的線性程序,而是一種「重做迴路」。

■成功領導者經常運用心理因素與概念協助組織做出明智決斷。常用的概念是提出令人信服和務實的故事情節,將決策融入真實情境。花力氣說故事是值得的,因為故事可以連結各自獨立的元素,協助人們面對複雜和不確定性。

■卓越領導者要有品德和勇氣。空有品德卻缺乏勇氣通常成不了事,但是有勇氣、沒品德的領導者卻是極度危險。

面向 2 領域


領導者通常會在 3個重要領域,做出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決斷:

領域 1 人事決斷

人事決斷是 3 領域中最複雜的部分,因為:

1你對於其他人做出的決定,將會對他們未來所做的決定造成影響。這些決策通常會帶來許多接踵而至的後果,而不是一次性的影響。

2人事決斷總是在動態環境,而非靜止狀態下完成的。動態環境可能很快就變得非常複雜。

3做人事決斷時,涉及各式各樣的情感因素。不論你試著要多麼精明務實,你個人的感覺和情感還是會影響你對他人的決定。

當你做出策略決斷或是決定如何面對危機時,你處理的大多只是該領域的問題。然而,當你做人事決斷時,你實際上必須經歷整個決斷過程。

領域 2 策略決斷

略決斷直接影響組織未來前進的方向。為了做出卓越的策略決斷,必須達成以下 2 項要件:

1你必須擁抱所謂的「可傳授觀點」──可以和他人分享、關於組織未來的觀點。

2你也需要「故事情節」。

故事情節為可傳授觀點注入血肉或生命,賦予它和人們有關的意涵。故事情節為許多需要往前推動的決策提供背景脈絡。如此一來,故事情節扮演著通往未來的管道或路徑。

紮實的策略決斷幾乎總是混合可傳授觀點和動人的故事情節。它們依賴領導者打造機會的能耐,其中混合了領導者能做出精明決斷的能力,以及之後可以一貫妥善執行。

領域 3 危機決斷

每位領導者遲早必須處理危機。卓越領導者個人必須擔負危機處理及適當因應的責任。他們必須讓組織事先做好萬全準備,才能做出有效的回應。

危機時刻的明智決斷,其實和在壓力環境下做出決斷一樣,遵循相同的模式。危機決斷也同樣有準備、決定和執行階段。唯一差別是聰明領導者在危機來臨之前做準備。即使不知道最終會發生哪種危機情況,他們還是會事先做好妥善準備。

面向 3 資源與支援


領導者的決斷品質有很大程度取決於安排資源,以及與他人互動的能力。傑出領導者運用 4 種知識盡其所能做出最好的決斷:

類型 1 領導者個人的知識

領導者必須兼具自信和謙卑。領導者在教導其他人自己已知資訊(必須有自信)的同時,他個人也需要學習更多知識。這包括:

■以歷史上其他高效領導者作為標竿,探索他們用來提高成就的想法和技巧。

■與管理團隊其他成員合作,創造定期且持續的共同學習機會。

■建立正式的學習平台,讓組織內人員可以順利地參加進階學習課程。

■省思──撥出時間反省過去發生的事情,從經驗中汲取對將來有用的教訓。

■將你的可傳授觀點視為進行中的製作物,不斷尋找新的和更好的方法加強它,或併入新的元素。

型 2 社交人脈的知識

強勢領導者領悟到事必躬親有多麼瘋狂。因此,他們通常成立關係密切的團隊,由值得信賴的顧問組成。

你需要可信賴的人提供好意見。擁有不同技能組合的多樣化團隊也是絕對必要的。
決定將誰留在我們身邊,以及向誰諮詢意見,或許是任何一位領導者所做的最大決斷。建立具有不斷發展知識創造力的社交人脈,是成功領導者的重心。

類型 3 組織的知識

愈來愈多組織體會到,為了在全球市場維持競爭力,他們必須善用所有人員集合起來的腦力。想要大規模培養決斷能力必須創造流程,讓每個人參與其中,加強各自做出明智決斷的能力。你可以利用 3種方法鼓勵大規模的知識建造:

1建立操作系統──例如預算程序、策略方程式、接班計畫。此系統的關鍵部分在整合學習和知識分享。

2提供每個人領導開發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採用正式研討會或工作坊的形式,在不同事業部門輪流舉行。

3設立正式的大規模全體企業知識創造平台。打造一個每個人都能使用的中央平台。

類型 4 關係人的知識

重要關係人知道許多有用的事物。和董事會成員、顧問、供應商、客戶及社群合作,充分利用他們貢獻的知識是非常有道理的。可行方法可能包括:

■ 邀請董事會成員參加全公司的工作坊和訓練課程。

■ 仔細觀察你以組織身分,處理環境和人力資源挑戰的方式。盡可能訂定計畫,與地方社團正在做的事結合。

■ 考慮設立正式的領導學院,訓練未來的領導者。你甚至不必自己出馬,而是和地方社區大學或其他教育機構合作。

■ 成立關係人議會,涵蓋所有外部關係人。

■ 尋找任何可以讓議會成員參與的機會,開發可以讓他們分享知識的程序。

■ 心中要記得,在你營運的過程中,你找到愈實用的方法回饋社區愈好。這種舉措通常是非常高階的雙向學習體驗。

富翁和你想的很不一樣

數十年來,中產階級一直認為,成功的道路意味著辛勤地耕耘,依照前人流傳下來的經驗法則努力打拼。但是,2008 年的經濟危機已經指出,這樣的舊規則不再適用。當家庭淨值跌到最低點,一群出身中產階級、白手起家的商業領袖順勢而起。

是什麼令他們經商如此成功,而我們其他人對於自己未來的職業與財務卻有著更大的不確定?

身兼記者與企業家的路易斯.席福在一項長達6 年的調查中,推翻我們一般人最常奉為圭臬的致富觀與所謂的傳統智慧,揭露白手致富的百萬富翁累積財富的真相。這些人未必比平常人聰明,也不採取一般商人的心態,卻憑直覺採取不同的方法來賺取財富。
中闡述這些從無到有的百萬富翁如何選擇職業、贏得談判、利用社會人脈累積財富等。歸結出造就他們成功致富的,並非單靠運氣,而是融合 7 個心理習慣,以及 4 個實用方法。

如果你想改善自己未來的財務狀況,不妨參照這些富翁的成功模式,重新打造精明的生意腦。

第 1 部 超級富翁的 7 個心理習慣


如果你想改善個人的財運,就要立志追求精明的生意腦。首先,你必須改變思考方式,然後每天改變自己的行為。你可以採取富翁的 7 大心理習慣來做到這點:

習慣 1 熱情:盡一切辦法做你熱愛的事,但要跟著錢走

● 做你熱愛的事就會有錢賺?

10 個中產階級有 7 個受訪者贊成 vs. 10 個白手起家的富翁有 2 個贊成

傳統商業智慧說熱情很重要,如果能做你熱愛的事,就更可能成功。但白手起家的富翁可不都這麼認為。對他們來說,更重要的是跟著錢走——做人們重視與需要的事,然後讓自己從中獲利。

當你坐領薪水,很容易變得麻木,錢賺得愈多,對於自己在做的事就愈沒有熱情。擁有所有權股份可以克服那種麻木。白手起家的富翁深知,真正的自豪來自設定高標準,熱情工作達到目標,然後隨心所欲享受成果。而這只有當你身為老闆,而不是雇員才能做到。

習慣 2 機會:善用每個機會,少存多賺

● 談判時你應該利用他人的弱點?

10 個中產階級有 2 個受訪者贊成 vs. 10 個白手起家的富翁有 9 個贊成

認為存錢可以致富的人超乎想像的多。致富的真正關鍵是想出賺更多錢的方法,而不是試圖存下更多錢。白手起家的富翁知道撙節開支是件好事,但那頂多也只能留下你原本就有的東西。要成功,你就必須找出賺更多錢的方法。
中產階級與白手起家的富翁之間另一個重要差異,在於他們的談判風格。基本上,大部分的中產階級談判者在談判時會試圖避免衝突。他們比較希望被對方喜歡,或是留下好印象;因此不願充分利用對方可能出現的弱點。白手起家的富翁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談判。只要給他們任何機會,他們都會利用到淋漓盡致。

習慣 3 創新:把事情做好比做新的事情更重要

● 有新鮮點子或偉大創意才能變有錢?

10 個中產階級有 7 個受訪者贊成 vs. 10 個白手起家的富翁有 3 個贊成

中產階級有個歷久不衰、如福音書般信奉的迷思,他們認為,要成功就必須想出傑出的新點子。白手起家的富翁不相信這套說法。他們知道後起之秀,也就是仿效者,最後通常賺到最多錢。

事實上,多數白手起家的富翁會爽快承認執行點子的好壞,比提出大膽創新的東西重要。哈佛商學院 2005 年的一項調查,研究《企業》雜誌介紹的美國成長最快速的企業,結果發現:

■ 僅 6% 的公司將自己的成長歸功於獨特的產品與服務。

■ 12% 的公司將成功歸功於不尋常或卓越的點子。

■ 88% 的公司認為「以卓越方式執行一個尋常點子」是本身成長與成功的真正原因。

習慣 4 風險:懂得方法很重要,但認識人更重要
● 必須讓自己的資本冒風險才能致富?

10 個中產階級有 9 個受訪者贊成 vs. 10 個白手起家的富翁有 4 個贊成

傳統的商業智慧說,為了致富,你必須準備好冒險投入自己絕大部分的存款或淨值。白手起家的富翁不做這種事。他們讓其他人和他們一起投資計畫,因而限縮不利的風險。

白手起家的富翁人脈網中,有一群非常親密、非常緊密的朋友。他們不會試著和一大群人維持淺薄的聯繫,而是擁有一個可以信任、意見受到重視的核心團體。

習慣 5 談判:忘掉雙贏,只關注「期望—想要—作罷」

● 「如果生意談不攏,我可以作罷。」?

10 個中產階級有 2 個受訪者贊成 vs. 10 個白手起家的富翁有 7 個贊成

在一切關係中,特別是生意上的關係,最不想繼續關係的那個人,是最有權力設定條件的那一方。對多數人而言,這種想法似乎有違常理,然而,真實世界就是這樣。在任何談判中,得到更佳交易的關鍵,就是讓對方相信你不必做這筆交易。如果對方想成交,就得一直增加甜頭直到你感興趣為止。

許多中產階級生意人急於達成雙贏局面,犧牲掉自己的利益。白手起家的富翁不會追求雙贏方案,反而尋求「期望—想要—作罷」的結果。

習慣 6 授權:聘用優秀人士分擔工作,分享財富

● 「我準備把自己不擅長的任務交給別人。」?

10 個中產階級有 3 個受訪者贊成 vs. 10 個白手起家的富翁有 9 個贊成

除了更願意下放權力外,白手起家的富翁也更專注於發揮自己的個人力量,而不是對付自己的弱點。成功人士基本上會把大量時間用在自己擅長的事物上。他們專注利用個人強項,而不是努力克服弱點,這一點相當獨特又有效。

白手起家的富翁在授權這點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面向,是他們的動機通常不是提早退休。對於大多數的富翁來說,終極獎勵是能夠花更多時間做有生產力的事物,讓他們樂在其中。

習慣 7 學習:挫折與失敗教你的永遠比成功多更多

● 「挫折與失敗讓我學到現在的本事。」?

10 個中產階級有 2 個受訪者贊成 vs. 10 個白手起家的富翁有 7 個贊成

幾乎所有白手起家的富翁在達到最後成功之前,都有關於失敗的恐怖故事可以說。這類故事大多有一個具有高度啟發性的共同主題。他們大多會大方承認,他們所遭受的失敗孕育出他們最大的成就。

白手起家的富翁相信為了成功必須失敗,中產階級則不這麼認為。要培養生意腦,就要相信失敗可以是件好事,失敗有用。如果你認為失敗只是一時,是你成就大事必須付出的代價,那麼,相較於將任何挫折都視為終點的人,你將永遠走得更長遠。

第 2 部 致富的 4 種方法


在日常活動中,白手起家的富翁在 4 個方面比一般人更有效率、更堅持不懈。這 4 方面包括:

方法 1 學習你最拿手的事

白手起家的富翁會將更多時間與精力,用來找出自己最在行的事,然後從自己做得比一般人好的東西上追求契機。你也可以這麼做:

1 寫下你的目標——寫下目標可以讓你有努力的重點,有效掌握精明的生意腦。

2 專心於你最拿手的事——找出方法移除令你分心的事物,讓自己花更多時間發揮特殊天分。
3 跟著錢走——找出哪個職業最重視你最拿手的本領,成為專精那個領域的事業的股東。

4 爬上「錢線」階梯——繼續努力找出辦法,用最快速度以更好的新方式爬上「錢線」階梯。從收取額外費用、按件計酬、比例分紅,到有一天成為業主。

方法 2 靠它來賺錢

一旦接下特定案子後,你必須把重點從學習轉到賺錢。

1 計算數字——檢視你承包的每個案子的關鍵面向。

2 保住底線——事先找出你將得到多少報酬,以及必須冒多少風險。

3 發揮你的優勢——把你需要的人帶到談判桌上,然後依據他們的弱點協商。
4 事先做好分道揚鑣的打算——開始任何協商之前,要先預期可能出錯的地方,以及萬一你決定離開,案子要怎麼拆分。

方法 3 針對弱點尋求協助

白手起家的富翁會積極耕耘親朋故舊,請他們做自己不在行的事。你也可以替自己的事業這麼做:

1 保持小而關係緊密的人脈網——質比量更重要。

2 向上經營你的人脈網——隨時尋找萬一有人離開的更佳替代人選。花時間試著以更好的人替換離開的成員。

3 打造優秀團隊——你會在專案裡重複運用的專業人士。

4 找一個教練——找一個會讓你替自己的目標負責、阻止你拖延的人。

方法 4 不屈不撓

所有白手起家的富翁,都視挫折為重要且必經的學習歷程。養成這種心態的方法包括:
1 與失敗為友——準備好比其他所有人更常失敗,因為你嘗試的次數也比他們多。

2 永遠想著改變自己——與其設法把別人弄得團團轉,不如找出自己必須改變的地方,以求在未來超越別人。

3 嘗試,嘗試,嘗試,再嘗試——因為你永遠需要反覆嘗試,才能得到精明的生意腦。

4 不要拖延——不要等到一切都完美才要做。把握這個心態:就連壞決定都比完全沒決定好。

5 創造自己的好運——精明的生意腦與創造自己的好運,其實是同一件事,兩者都需要這4 種方法:學習、賺錢、尋求協助、不屈不撓。

少做一點比較好

我們生活在一個公認「多比較好」的世界。我們追逐更多的金錢、更大的房子和車子、更多的衣服和家具。我們追求更高的生產力。

然而,一天時間有限,我們的生產有限,無法再做更多。許多人將這些限制看成問題,有些人則視為挑戰:每天要如何擠出更多時間?如果能夠更有效率安排時間,是否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裡做更多的事?

事實上,做了更多事並不意味你做了有意義的事,你很可能做了一大堆不重要的事,同時又弄得自己工作過度、壓力過大。

高效專家李奧.巴伯塔以自己親身經驗告訴我們:少做一點比較好,簡化事物,專心去做生活中最有生產力的事才更重要。而少做一點比較好的真正關鍵和驅動力在於創造,以及在生活中養成更多有生產力的新習慣。

簡化的原則可以分為 2 步驟:

步驟 1 找出最要緊的事


少做一點比較好的 6 項指導原則是幫助你簡化生活、提高生產力的點子。透過減少工作數量,轉而專注在最要緊的事,便可減少生活中的雜亂。光這麼做就能降低你的壓力並讓你更有生產力。在聰明運用這些原則時,簡單原則是非常有力的工具:

原則 1 設定實際的底限

學會如何設限的流程如下:

1 分析目前慣用的標準,並隨意選個你認為理想的限制。

2 用一段合理的時間測試新的限制,評估它對你是否有效。

3 如果你的新限制不管用,調整到你認為比較有用的標準,再試試看。

4 繼續微調並調整自己的限制,直到你找到最佳標準,並養成新的習慣。



原則 2 選出最要緊的項目

如何找出最要緊的事?你必須回答自己 9 個問題:

1 你在乎的價值是什麼?

2 你的目標是什麼?

3 你對什麼充滿熱情?

4 你認為什麼是重要的?

5 什麼會帶來最大的影響?

6 哪些項目具有最大的長期價值?

7 哪些是你真的需要,而哪些你只是想要?

8 哪些是可以消除且不會造成任何問題的?

9 一、兩個星期後,當你重新檢視你的選擇,會有什麼改變?

原則 3 簡化手上的工作

你只要排除不必要的事,拿所有時間去做能創造最大價值的事。舉例來說:

1 你可能著手進行一項任務,上面有 8 或 9 件事。

2 回答上述 9 個問題後,你或許認為清單上只有 3 項重要。要排除其他 6 項。

3 做這件事的困難來自別人想的是增加你的工作項目,而不是減少你的工作。這時你就得有很好的技巧。

原則 4 專心

專心的方式有好幾種:

■你可以專心在一個目標。

■你可以專心眼前的事實。

■你可以專注於手上的任務。

■你可以專注於各種情況下的積極面。

原則 5 養成更多有生產力的新習慣

少做一點比較好的真正關鍵和驅動力在於創造,以及在生活中養成更多有生產力的新習慣。前進的最佳辦法是展開為期 30 天的挑戰,一次專心面對一個新習慣。

原則 6 從小處做起再逐步改善

利用少做一點比較好的原則,想提高成功的可能性,應該從小處做起,再穩定地小幅逐步改善,而不是超出能力所及的範圍。

步驟 2 排除多餘的雜務


在這個商業時代,你必須懂得一些非常實用和有效的準則,來面對那些最有可能弄亂一整天的事情。要在每天做到少做一點比較好,就要學會做得更少,但多多達成以下幾個項目:

項目 1 目標和專案

你最好只要掌握少數幾個目標,而不是一大堆根本做不到的目標。終極之道是「單一目標系統」──全心全意面對一個目標。

項目 2 任務

每天選出 3 項你最需要完成的任務,把它們指定為當天「最重要的任務」。然後集中精力完成這 3 項最重要的任務。

項目 3 時間管理

■不要事先安排約會──要求想跟你見面的人,先打個電話。如果你有空,就讓他們來,如果沒空,讓他們再找時間撥電話來。

■記錄行事曆──把必須記得的事情寫在行事曆上。

■隨身攜帶口袋型記事本──一有新點子就寫下來。

■了解事情的輕重緩急──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

■持續不斷減少任務──排除任何花了時間卻沒回報的事。

■一次處理完每天必須完成的家務事──集中精神快速且有效率地處理掉這些例行工作。

項目 4 網際網路

設定限制讓你能更有效地使用網路。一些建議包括:

■上網一定要有明確目的。

■優先為你的專案上網查資料,然後徹底離線,著手處理最重要的任務。

■設好定時器,依照你指定的時間專心處理手上的任務。

■再度上網時,先列出需要上網查詢的項目清單,你就不必擔心會忘記。

■完成最重要任務之後,可以犒賞自己一下,上一些你喜歡的網站。只要確保你只有在完成工作後才這麼做。

項目 5 電子郵件

對付電子郵件的方法是透過簡化和設限,變得更有力。要簡化你的電子郵件,你必須:

■隨時保持收件匣淨空,所以你每天的挑戰就是處理收件匣並盡快清空。

■盡可能刪除明顯的垃圾郵件。

■每讀完一封電子郵件便立刻處理。



項目 6 建檔

簡易的建檔系統建議有:

■針對每張文件都有合適的處理方式。

■把所有文件放在一個抽屜。當抽屜滿了,全部再看一遍,丟掉你現在認為不必要的文件。

■盡可能用電子格式將東西儲存在網路上。只有那些必須以紙本形式保留的東西,才以實體的文件建檔。

■立即處理所有的紙本。不要堆積如山後才整理。現在就動手。

項目 7 承諾

簡化你的承諾:

■退一步看清全貌。什麼對你最重要?

■現在就列出目前所有的承諾。

■釐清 5 個真正最重要的承諾。

■開始刪除一切你答應卻不必要的承諾。

■承認自己沒有足夠時間做一切想做的事。

■訓練自己對新的承諾一開始就說「不」,不要等後來變得更棘手時才說。

■盡量每天少做一些。

■確定只做單一任務。一次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好。

■騰出更多時間做你愛做和想做的事。

項目 8 例行工作

每天早晚以簡單的例行工作開始和結束,可以提振產能並帶來平靜有序的感覺。

項目 9 工作環境

乾淨的辦公桌可以讓你專心完成手上的事。如果周遭環境雜亂,會事倍功半,因為視覺上的干擾會讓你分心。

目 10 放慢腳步

放慢腳步卻可以讓你完成更多事,聽起來確實有違常理。但簡單的事實是,人並不是生下來就要用每分每秒去做狂熱的事。

項目 11 身強體健

簡單的身強體健計畫如下:

1 養成運動習慣,每周至少出門 3 次動動身體 30 分鐘。

2 逐步改變你的飲食。吃清淡點,並找到你喜歡的健康食物。

3 在運動量和飲食方式上──同時維持定期和逐步的改善。

4 確實取得進展時,犒賞自己,維持高昂的動機。

目 12 動機

動機是成就一切的關鍵,尤其是在你想要簡化生活和工作這件事上。如果你保有夠久的動機,你就會做到。

少做、專注,更成功

高生產力公司之所以能與眾不同,是基於 12 項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或許和傳統想法相牴觸,因此在運用時,更需要專心一致和全心投入。

原則 1 保持一切簡單明瞭

高生產力公司的策略焦點,在於只達成一項「重大目標」。更精準地說,就是高生產力公司的目標即是「策略」,進而形成公司文化。

原則 2 塑造開放性文化

頂尖企業都有個關鍵目標,並使其成為企業文化,接著創造一種開放環境,讓大家都知道公司進行的所有事。

原則 3 經理人身體力行自己鼓吹的信條

經理人為公司一切作為的基準。高生產力公司不會容忍,無法真正跟上公司目標的經理人,而且會請這些不適任的經理人放下重責或離職。

原則 4 時時提出關鍵問題

在高生產力公司,不論決策大小,員工無時無刻都會提出這個問題:「這樣做對業務有何好處?」 這麼做能避免公司貿然做出決策,犯下和別人一樣的錯誤。

原則 5 擺脫沒用的主管派頭和排場

企業主支付給公司主管的薪酬,已經足夠讓他們去買任何想要的東西。所以公司應該破除企業內部的官僚作風,擺脫任何畫分階級的排場和做法。

原則 6 不以裁員挽救不良管理決策

高生產力公司明白:裁員帶來的問題往往遠較能解決的問題還多,因此把員工視為公司的無價資產,而非消耗材。

原則 7 教導所有員工明白業務的竅門

高生產力公司會採取 3 個簡單步驟:

1.選擇能為公司創造收益的關鍵任務。

2.教導員工知道這些任務和利潤之間的關聯。

3.努力改進每一項任務表現。

原則 8 把所有員工組成團隊,依團隊表現支付薪酬

高生產力公司早已發現,以團隊表現做為薪酬標準往往最有效果。團隊所有成員都以其成就獲得薪酬,可以帶來極多的好處。

原則 9 一切系統化,持續找出改善之法

高生產力公司的每項業務都自有一套系統,這些系統涵括了所有作業流程。不斷地重整這些系統,可把浪費減到最低,也可避免表現好壞不一的情形。

原則 10 迅速執行新流程

期待不斷的進步是所有高生產力公司的活力泉源。一心追求長期效率,尤其是透過快速地引進並執行新業務流程,高生產力公司的表現才能不斷提升。

原則 11 讓工作充滿樂趣

高生產力公司不用傳統鼓勵人心的技巧鼓動員工熱忱,而是讓工作充滿樂趣。如此一來,可讓員工輕鬆自在地展現傑出之處。

原則 12 欣然接受新科技

你必須一面接納新科技,一面也了解自己的執行能力。

啟動顛覆創新 4法則

創新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學會的技巧,只是一般人沒有機會接觸或不知道有一套流程可以產生並實現偉大的構想。

法則 1 聚焦

針對那些令人注目的構想,進行一場全面但有組織的搜尋,找出你可以加以創新之處。利用這次搜尋確認自己沒有遺漏任何關鍵領域的發現。特別留意你是否可以採用現有的技術和構想,將它們應用到新的對象和市場。藉由提出是誰/是什麼/如何做的問題,找出你的最佳機會點。

法則 2 構思

運用必殺題聚焦在你自己的組織、顧客或產品的某個特定面向,並且挑戰支持你所有作為的假設。

必殺題 1 你的顧客是誰?

你很容易假設自己了解顧客的需求和欲望。比較好的做法是到外面和活生生的顧客進行真正的互動,發掘出他們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必殺題 2 你的產品或服務是什麼?

你當然知道自己在賣什麼,但是更重要的問題是顧客為什麼會重視你的產品或體驗。重點是為了聚焦於自己真正擅長的地方,並且在往前邁進時找到方法擴大它的效用。

必殺題 3 你如何製造及遞送它?

你如何將價值傳遞給顧客,正是大量可能的創新潛藏的地方,必須提出的必殺題包括:

■ 有什麼產業和我們的相似──而我們又可以從他們目前的做法學習到什麼呢?

■ 其他產業面對一些和我們相同的問題做了什麼樣的處理,他們在哪些地方獲得成功或失敗,原因為何?

■ 如果我和自己的夥伴、供應商還有其他人重新聯合以排除競爭者,那麼會有什麼結果發生呢?

■ 我們如何吸引那些能夠擴展並強化我們產品價值的策略性夥伴呢?

■ 我們公司用哪些標準來決定哪個研究或開發案可以得到資金呢?

法則 3 排序

產出一些構想之後,接著就必須進行篩選,挑出值得努力的創新構想。與其把這件工作留給資深經理人決定,不如提出問題來決定。決定取捨哪個構想不只是關係重大,而且它最好和你的核心能力及專業能力相匹配。

法則 4 執行

執行需要決心、金錢與人力。執行代表著某種風險,但是除非你對 FIRE 流程的最終結果採取有效的行動,不然進行這個流程是沒有意義的。要管理風險及制衡反對聲浪,你可以利用「門檻資助系統」──任何構想都必須依序通過4 個階段門檻考驗(市場驗證、顧客驗證、局部上市、全面上市)後,才能得到進一步的資源和支持。

綠色潮流 無限商機

「環保與經濟綁一起」已是不可抵擋的全球趨勢,基於穩固基業與社會責任,企業都責無旁貸。今日,環境議題不再是企業行有餘力時的考量,反而一躍成為企業在規畫與執行穩固營運策略時,最核心的思考課題。具有環保意識的領先企業,懂得從環保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企業,從中謀求機會降低成本、減少風險、提高營收,並且提升無形價值。

營造健康地球不再只是綠色概念,現在更形成各產業的金色概念。把握住這波綠色潮流,你就做到地球、全人類與企業「三贏」的驚人成就!

■ 1 部曲 提高環保效益

義法半導體公司在工廠的空調系統中,裝置了尺寸較大的導管,以減緩風扇的轉動速度。改裝成本是 4,000 萬美元,但每年為公司省下 1 億 7,300 萬美元的能源開銷。

■ 2 部曲 降低環保支出

杜邦找到方法改善萊卡彈性纖維的製程,使得不良率從原本的 25% 降低到 10% 以下。

■ 3 部曲 價值鏈環保效益

宜家家居銷售的自行組裝產品,都用非常節省空間的方式包裝在扁平箱子,使得該公司能夠在載貨卡車和火車上裝載更多貨物,因此降低配銷成本。
■ 4 部曲 環保風險控管

英特爾把有害廢棄物從開發中國家,運送到美國處理,因為英特爾不信任某些國家處理廢棄物的基礎設施。

■ 5 部曲 環保設計

海馬電力公司製造的太陽能發電垃圾桶,配有內建壓縮機,使得使用者不必經常清除垃圾,減少垃圾車收集垃圾的次數。

■ 6 部曲 採用環保訴求和行銷

企業可藉由綠色標章,建立產品的定位和顧客忠誠度。並非每位顧客都會想要購買環保產品,但有些顧客願意掏腰包支持具有環保概念的產品。

■ 7 部曲 用環保界定出新市場

豐田推出的節能油電混合車 Prius,定位成「21 世紀車種」。顧客不僅樂意花更多錢購買,甚至願意花數個月的時間等待交車。

■ 8 部曲提升無形的價值

英國石油以「超越石油」來重塑品牌,並致力於開發再生能源產品。

來勢洶洶的綠色競爭力

環保議題不是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對抗,而是現在和未來之間的拔河。將有限能源與資源做出更有效的生產與應用,讓環保成為企業與國家的競爭力將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決定性的全球趨勢現正形成「完美風暴」,逐步威脅人類家園:

■ 熱:全球暖化──人類對氣候造成的影響,在世界各地帶來真正超乎尋常的氣候結果。

■ 平:全球化──富裕中產階級興起,渴望享受成功果實,不顧對環境造成的傷害。

■ 擠:人口成長──醫學進步及其他因素帶動人口持續不斷的增長。






作者湯瑪斯.佛里曼是《紐約時報》新聞記者與專欄作家,曾獲 3 座新聞界最高榮譽的普立茲獎。近幾年來,他所有的論述、演講、訪談,已從人對人、宗教對宗教、國對國的紛爭,轉移到人對自然、人對能源、人對子孫的掠奪。圍繞的大主題是:能源與環保。



佛里曼認為,圓滿解決全球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針對能源的生產和使用,發展出一種更新、更環保的根本方法,再推廣到全世界,並稱此為「人類史上單一最大規模的和平時期計畫」。

作者深信,不論是哪個國家,只要能成功解決能源氣候時代的挑戰,都會自然成為下個 50 年的經濟超級強權,其中包括占世界人口 1/5 的中國。如果美國能抓住主動權,提供取代石化燃料的新環保能源,不僅自身經濟能成長,還能鞏固其超級商業強國的地位。

第 1 部 今日我們面臨什麼樣的處境?
多股趨勢會合一起形成不穩定狀態之際,世界正面臨自己造成的各種問題;同一時間美國自身也遭遇不同問題;在近幾年來,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對美國來說,最佳解決之道就是扮演領導者,帶頭解決世界的重大問題。如果美國可以創造出一套工具、系統、能源和道德規範,讓地球以永續生存的方式成長,它就能重新振作在未來勝出。

當前 3 股決定性的全球趨勢包括:

1 熱──科學界廣泛認同我們的地球正經歷超越自然變化程度以上的暖化趨勢,而且幾乎肯定是由與大規模製造有關的人類活動所造成。也就是燃燒石化燃料發電、砍伐森林、大面積農業耕作的改變及工業化累積的結果,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高於以往。

2 平──經濟競技場一直存在某種平衡,讓更多人,而且是來自全球各個角落的人參與全球經濟。結果使得目前有數百萬人可歸類為中產階級的消費者。推動這股趨勢的動力包括個人電腦、數位化、網際網路以及如何進行協同作業的革命。

3 擠──地球人口從 1950 年到 2050 年間將成長 3 倍,到時候,地球將超過 90 億人。大部分人口成長將發生在最沒有能力承擔的國家,造就大量容易不穩定和走極端的年輕族群。人口增加主要歸功於健康照護改善、疾病根除以及經濟援助計畫。

這 3 股趨勢會合已經為世界經濟創造了新時代。如何面對這 3 股全球趨勢或挑戰也至關重要。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將會發生全面性勢不可逆的改變,而這些改變有可能影響未來好幾世代。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有新工具、新設施和新的思惟。

第 2 部 為何變成這樣?

我們的世界目前在能源、氣候和生物多樣性方面,至少面臨 6 項不同的難題:
難題 1 世界人口正在成長,對於愈來愈稀有的供給需求愈來愈大

全球人口目前正在 2050 年達到 90 億人口的軌道上,造成愈來愈稀少的資源面對愈來愈競爭的狀況。2004 年石油價格一飛沖天,是史上第一次油價不是因為中東地區發生戰爭或革命而漲,而是因為新興國家的需求太高。儘管世界銀行預估全球約有 24 億人一天花費不到 2 美元,但對於石油的需求至今仍有增無減。

難題 2 財富大規模移轉到各個「石油獨裁者」身上

每年有數千億美元財富從能源消耗國移轉到能源生產國。這些能源生產國當中,有許多國家是由非民主方式選舉的領袖所領導,他們追求的是自己的各種目的,而不是企圖公開發展國家經濟或教育人民。

難題 3 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現在已造成徹底破壞

落磯山研究中心共同創辦人杭特.羅文斯曾提出「全球怪象」會比「全球暖化」更正確。雖然仍有部分懷疑論者,但今天多數氣候學家都同意人類活動正在對地球氣候造成重大衝擊。

難題 4 愈來愈多物種瀕臨絕種或已經滅絕

世界上的熱帶及溫帶森林,現在有一半已經消失。熱帶地區森林的砍伐,現在仍以每秒 1 英畝的速度繼續進行。

難題 5 開發中國家遭遇愈來愈嚴重的能源匱乏問題

「能源匱乏」是一大問題。世界銀行估計地球上約有 16 億人無法正常獲得電力供給。

難題 6 美國必須建立一套一致性系統解決世界難題

不論是哪個國家,只要能成功解決能源氣候時代的挑戰,都會自然成為下個 50 年的經濟超級強權。綠色經濟勢必成為一生一次的投資機會,以及國力的來源。如果美國有能力增加該數字,幫忙世界解決問題,同時也會重新提振美國自身的地位。

第 3 部 如何往前邁進?

美國解決這些難題的最佳方法包括:

方法 1 為時未晚之前,現在就確立做出艱難抉擇的政治決心

要執行像綠色代碼之類無所不包的全國性產業計畫,需要大量的政治能量。這不僅要求每個政黨擁抱這份任務,還需要企業和消費者買帳。
方法 2 建構配送環保能源的平台──能源網際網路

能源網際網路將成為智慧電網,容許環保能源在世界各個地方生成,再輸送到電網。然後那個能源可在任何其他地點使用,用來啟動電氣設備、提供運輸需求和其他需求所需的燃料。

方法 3 以不一樣的方式塑造市場──提高能源價格並提高效率

若最後要形成一個切實可行又健全的環保能源市場,唯一方法就是政府介入,透過向我們不想要的能源(來自於高碳排放量發電廠的電力)徵稅,再補貼我們確實想要的能源(以新突破技術形式呈現的環保創新電力,或改良目前可得的環保電力)。

方法 4 讓環保成為新行為標準,不只是不錯的想法或可有可無的選項

為了讓環保能源革命發生,需要的不只是健全的市場。「環保」一詞也需要逐漸習以為常。價格、管理法規與績效準則的正確組合,將確保能源效率與環保電力成為日常行為的標準。

方法 5 打造上百萬座「方舟」一次保護一種物種,確保生物多樣性

尋找解決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可行方法,是將「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發揮到極致的方法。也就是說所謂處處適用的一次性計畫是不存在的。我們需要很多、很多的在地化專案。

方法 6 成為環保能源商業化解決方案的世界領袖

美國在開發新技術方面擁有無人能及的歷史紀錄。其他國家或許可能跟上來,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加入量化生產行列,不過當提到從頭開始建造新事物時,沒有人比美國做得更好。

第 4 部 兩大經濟發電廠──中國及美國

如果美國想要發動全國性計畫,打造永續發展的環保能源基礎建設,中國別無選擇,只能跟著美國走。沒有任何國家負擔得起錯過下一個偉大新興全球產業的代價。除非有系統的綠化能源基礎建設,否則不管是中國或美國,都無法成為金融發電廠。這是 21 世紀最迫切的商業要務,而且是重新定義身為美國人的意義的關鍵機會。

中國領導人嘗試由上而下、以命令方式策動綠色革命,但這個方法還沒有真正奏效。他們也發現需要從下而上帶動更多改變發生,同時讓地方官僚更密切參與。

如果美國抓住這次機會,將為國家及其未來帶來前所未見最大規模的振興。相反的,如果沒能掌握主動權,反而讓中國或其他國家贏得先機,最後淪為無足輕重的經濟弱國也完全是罪有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