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2012

Allen Chen 懷想錄: 一日禪:不要怕老去,現在就珍惜

Allen Chen 懷想錄: 一日禪:不要怕老去,現在就珍惜: 我們不是歲月的勇者,付不起失去光陰的代價。多想風雨無懼地走下去,在白髮蒼顏之時,還有一顆明凈若秋水長天的心。那麼不要怕老去,現在就珍惜,塵世種種真愛。讓每一天都安寧如水,慈悲簡靜。

Allen Chen 懷想錄: 「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

Allen Chen 懷想錄: 「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 作家 張愛玲

Allen Chen 懷想錄: 「人活著,最重要的是你是什麼,不是你有什麼。」

Allen Chen 懷想錄: 「人活著,最重要的是你是什麼,不是你有什麼。」: 新加坡詩人、作家英培安

Allen Chen 懷想錄: 「歷史的寶貴之處在於能讓你預測未來。」

Allen Chen 懷想錄: 「歷史的寶貴之處在於能讓你預測未來。」: 《英雄年代》作者 尼汀諾瑞亞

Allen Chen 懷想錄: 「一個人具有優質性格,是多年刻意經營和實踐,而後有崇高思維的結果。」

Allen Chen 懷想錄: 「一個人具有優質性格,是多年刻意經營和實踐,而後有崇高思維的結果。」: 《成功人物的8大特質》作者 布蘭德

Allen Chen 懷想錄: 「孤獨是自由的必要條件,而自由首先取決於能否自由思考。」

Allen Chen 懷想錄: 「孤獨是自由的必要條件,而自由首先取決於能否自由思考。」: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

Allen Chen 懷想錄: 「要能夠成功洞悉未來,我們需要掌握旁觀者清的原則。」

Allen Chen 懷想錄: 「要能夠成功洞悉未來,我們需要掌握旁觀者清的原則。」: 美國趨勢大師 約翰奈思比

Allen Chen 懷想錄: 「一個有信念的人的力量,大於九十九個只是有興趣的人。」

Allen Chen 懷想錄: 「一個有信念的人的力量,大於九十九個只是有興趣的人。」: 美國通信公司UT STARCOM中國區前執行長 吳鷹

Allen Chen 懷想錄: 人生裡有價值的事,並不是人生的美麗,卻是人生的悲苦。

Allen Chen 懷想錄: 人生裡有價值的事,並不是人生的美麗,卻是人生的悲苦。: 哈代

越南“替補”中國 Vietnam offers companies China alternative

英國金融時報
本‧布萊德

在中國,工資快速上漲可能是讓製造商和共產黨領導層感到頭疼的問題,但對Ngo Truong Chinh這樣的越南人來說,卻是個好消息。

Chinh最近在XP Power公司剛在越南平陽省興辦的一家工廠找到一份質量控制經理的工作。平陽地處越南主要工業地帶,靠近胡志明市。XP Power是一家在英國上市的電子零配件製造商。

“在越南,勞動力成本較低,但員工技能不錯,”35歲的電子系畢業生Chinh表示,“這是很多外國製造商在越南投資的原因。”

XP Power是希望將生產業務擴大到中國以外地區的很多製造商之一,它們希望利用其他地區較低的薪資,並減少將業務集中在一個地區的風險,去年,泰國破壞性巨大的洪水以及日本海嘯和地震對工業的影響突顯出了這一風險。
中國擁有經驗豐富的勞動力、成熟的供應鏈以及巨大的規模,因此沒多少人認為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正面臨威脅。但中國螺旋上升的薪資成本,促使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製造商轉移到薪資更低的國家,例如柬埔寨、印尼和越南。

在越南,非熟練工人的月薪一般為100美元至150美元,而在中國南方的製造業中心,非熟練工人一個月有可能掙到300美元。盡管越南的基礎設施無法與更為富有的北方鄰國相比,但工廠經理們稱,他們能夠應付偶爾的停電和越南不太發達的港口的作業延誤。

越南每年向歐洲和美國出口數十億美元的基礎製造品,例如鞋子、服裝和木製傢具。2010年,越南超過中國,成為國際運動品牌耐克(Nike)最大的鞋類製造基地。

更多諸如XP Power之類的公司的到來,將檢驗越南是否擁有吸引技術更先進、附加值更高的製造商所需的熟練工人和基礎設施。XP Power主要生產工業電源。芯片製造商英特爾(Intel)和韓國電子產品集團三星(Samsung)等先行者已在越南設廠並在擴大生產。芬蘭手機公司諾基亞(Nokia)去年宣佈,將在越南北部建設一家手機工廠。

“越南的生產率稍微落後於中國,”美國電子產品製造商捷普科技(Jabil Circuit)越南主管S•克薩凡(S. Kesavan)表示,“但最近中國成本的上漲促使我們將業務轉移到別處,以保持競爭力。”

捷普科技計劃在未來兩年,將其在胡志明市工廠的員工數量從1000人增加到3000人,該工廠生產電度表和信用卡刷卡機。

但越南的年度通脹率為亞洲最高,甚至在2月通脹率放緩至16.4%以後還是如此,因此該國的低成本優勢不會維系很長時間。根據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最近的一份報告,盡管越南的人口年齡中值為27.4歲,低於中國的35.2歲,但越南人口正在老齡化,人口紅利正開始縮減。

分析師表示,越南必須放棄對低成本製造業的依賴,結束最近的經濟動盪,並履行讓經濟迅速增長的承諾。

一些製造商已經在對越南的勞動力短缺發出抱怨。麥肯錫稱,如果該國的共產黨政府要實現到2020年經濟每年增長7%至8%的遠大目標,該國必須將勞動生產率提高50%以上,以彌補勞動力增長放緩的影響。

全球領先木製戶外傢具出口商之一、丹麥的ScanCom International是一家計劃在越南提升價值鏈的公司。該公司首席執行官斯蒂格•馬斯布爾(Stig Maasbøl)表示,在越南平陽的工廠面積很大,擁有4000名員工,通過引進更先進的設備、將廢物變成新產品以及加強培訓,該公司已將員工人均產值提高了一倍。

該公司計劃在未來兩年通過引入更先進的機械,將人均產值再擴大一倍,例如引進鑽探和砂磨機器人,可以在一個人的監督下完成50個人的工作。

他表示:“如果越南的吸引力只停留在薪資方面,企業很快就會把目光轉向柬埔寨和緬甸。”

Vietnam offers companies China alternative


Rapidly rising wages may be a headache for manufacturers and the communist leadership in China, but they are good news for people like Ngo Truong Chinh in Vietnam.

Mr Chinh recently took a job as a quality control manager at a factory that XP Power, the UK-listed electronic components manufacturer, has just opened in Binh Duong province, part of Vietnam’s main industrial belt near Ho Chi Minh City.

“Labour costs are cheaper in Vietnam but the workers’ skills are good,” says Mr Chinh, a 35-year-old electronics graduate. “That’s why many foreign manufacturers are investing in Vietnam.”

XP Power is just one of many manufacturers looking to diversify production beyond their China base to capitalise on lower wages and mitigate the risks of concentration in one location – a peril highlighted last year by the industrial impact of the devastating Thai floods and Japanese tsunami and earthquake.

With China’s experienced workforce, well-developed supply chain and vast scale, few people believe its position as the world’s workshop is under threat. But spiralling wage costs in China have driven a growing number of labour-intensive manufacturers to switch to countries with lower wages, such as Bangladesh, Indonesia and Vietnam.

Unskilled workers in Vietnam are typically paid $100-150 a month, compared to the $300 their counterparts might receive in the manufacturing clusters of southern China. And while Vietnam’s infrastructure cannot compare with its much wealthier northern neighbour, factory managers say that they can cope with both the occasional power cuts and delays at Vietnam’s under-developed ports.

Vietnam already exports billions of dollars of basic manufactured goods such as shoes, clothes and wooden furniture to Europe and the US each year. It surpassed China in 2010 as the biggest source of footwear for Nike, the international sports brand.

The arrival of more companies like XP Power, which makes industrial power supplies, will test whether Vietnam has the skilled workers and infrastructure needed to tempt more technologically-advanced, higher value-added manufacturers. Pioneers like chipmaker Intel and Samsung, the South Korean electronics group, have already set up factories in Vietnam and are ramping up production. Nokia, the Finnish mobile phone, announced plans last year to build a mobile phone factory in northern Vietnam.

“Productivity in Vietnam is slightly behind China,” says S. Kesavan, the Vietnam head of Jabil Circuit, a US electronics manufacturer. “But the recent escalation of costs in China is making us relocate in order to be competitive.”

Jabil plans to expand the workforce at its Ho Chi Minh City factory, which produces energy meters and credit card readers, from 1,000 to 3,000 employees over the next two years.

But with the highest annual inflation rate in Asia – even after price increases slowed to 16.4 per cent in February – Vietnam’s low-cost advantage will not last long. While the median age of 27.4 years is below China’s 35.2 years, the population is ageing, according to a recent report by McKinsey, the management consultant, and Vietnam’s demographic dividend is starting to shrink.

Analysts say that Vietnam must move away from its dependence on low-cost manufacturing to put an end to recent economic turbulence and deliver on its promises of rapid growth.

Some manufacturers are already complaining of labour shortages. McKinsey says Vietnam must increase labour productivity by more than 50 per cent to make up for the slowing workforce growth, if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 is to meet its ambitious target of 7-8 per cent annual economic growth by 2020.

Danish-owned ScanCom International,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exporters of wooden outdoor furniture, is one company looking to move up the value chain in Vietnam. It has already doubled output per employee among the 4,000 workers at its sprawling Binh Duong factory by introducing more modern equipment, turning waste into new products and improving training, according to Stig Maasbøl, ScanCom’s chief executive.

ScanCom plans to double output again over the next two years by bringing in more advanced machinery, such as drilling and sanding robots that can do the work of 50 people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just one.

“If Vietnam’s attraction is only wages, companies will soon be looking to Cambodia and Myanmar,” he says.

亞洲必須擺脫西方思維的束縛

英國金融時報
程子俊

世界仍在受到金融危機沖擊波的影響,只有亞洲是少數幾個呈現強勁增長未來前景的地區之一。這本應標志著一個新的知識時代蒞臨。但亞洲地區的政策制定者仍然求助於西方思想,恰恰是這些西方思想,使世界陷入目前的困境。

我們不僅沒有弄明白如何駕馭工業革命釋放出來的力量,還難以把握工業革命所創造的意識形態,最典型的就是堅持頑固地認為,市場、技術和自由民主將帶來我們需要的一切。

這些思想誕生於歐洲,完善於北美,的確給全球的一部分人口帶來了巨大繁榮。但其公式不可能永無止境地重復下去,也不可能適用於任何地方。

到2050年人口可能達到60億的亞洲,不能奢侈地希望像西方那樣,利用全球資源構建現代化世界。因此亞洲需要新思想,以解決這樣的挑戰:什麽樣的繁榮才能惠及如此龐大的人口?
按照西方的觀點,亞洲的龐大人口要麽提供了巨大市場機遇,要麽威脅到西方的福祉。太多亞洲人腦子里也充斥著這樣的觀點。相反,亞洲必須設想一種這樣的未來:在這個未來世界里,城市化不是被認為不可避免、不可或缺的,城市發展不是效仿西方那種汽車驅動的模式,食品不是生長在化肥和殺蟲劑浸泡的土地中,不斷擴展的消費不是被當作增進經濟福祉和保持政治穩定的唯一秘訣。

各國必須提出的具體問題包括:什麽水平的人均能源消費是可行的?如何為可持續的食品生產買單?人們保持低肉類飲食習慣是否更好?如何圍繞機動性(而不是汽車保有量)建設交通系統?能否利用新科技讓人們住在鄉間即可致富,而不必被迫遷徙到城市,過著都市底層的骯臟生活?

高校在教育學生時,應該鼓勵他們貢獻與自己生活的國家相關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宣揚難以企及的西方生活方式。這些工作多數應落實在經濟學和公共政策領域。但每一項重要科目都應尋找新觀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當然不例外,但也應涵蓋人文科學,對價值、歷史和文化的研究。

這要求挑戰支撐西方思想的正統基石。例如,西方思想認為,我們應該寄希望於企業來提供剋服資本主義內在問題的工具,或者市場激勵是解決氣候變化的關鍵。

要應對這一挑戰,必須以亞洲高校為起點。輸送亞洲地區最優秀的年輕人去西方機構學習,只能強化知識屈從的局面。亞洲需要的是,由亞洲內部的高校——而不是哈佛大學(Harvard)或者劍橋大學(Cambridge)——提供關於本地區的最佳研究。因此亞洲需要動員起來——培養10萬名博士。亞洲必須要求它最聰明的10萬名畢業生發起一場原創的思考和研究革命,讓亞洲地區突破過去50年間推動亞洲增長的意識形態。

這種研究必須承認,亞洲國家的需求與美國和歐洲非常不同。亞洲必須創建一套學術思想,使其進入公眾意識,並幫助國家領導人針對日益增長的人口、資源限制、氣候變化和科技進步,做出艱難的決策。

亞洲的高校必須使其課程和研究專註於產生切合國情的新思想。它們必須向自己提出一些關鍵問題——能夠直接挑戰傳統思維的問題。

總之,我們必須寄希望於在未來半個世紀以及更遙遠的未來生活在亞洲的人,讓他們提出新的觀點、新的思維方式——突破那些讓世界一部分地區的人富裕起來、卻損害其他地區利益的經濟意識形態。如果這種意識形態繼續應用在亞洲,只會讓所有人陷入災難。

本文作者著有《消費經濟學》(Consumptionomics)一書

中國修訂法律關注老齡化問題

華爾街日報

中國政府採取新措施要求成年子女探望父母、允許老年人通過法律訴訟爭取更好照顧。此舉是對老年人群體不斷膨脹的問題表露出越來越強烈的擔憂。

上週五頒佈的現行老年人法律修正案措辭模糊﹐可能很難執行。但在更寬泛的意義上﹐這些修正案體現了中國國內正在進行的一場討論。討論內容包括經濟迅速變遷過程中社會習俗的瓦解﹐人口的快速老齡化﹐以及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上週五通過的修正案要求各級政府採取進一步措施為老年人謀取福利。這些修正案要求各級政府為老齡貧困人口提供服務﹐並要求經濟規劃、城市設計等各方面都照顧到老年人的情況。

人大還明確了個人的責任。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修訂後的法律說:“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

新法還說﹐如果監護人未履行監護責任或者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被侵害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權要求有關部門處理。新法要求子女贍養年邁父母﹐同時也規定老年人可以指定監護人。

新法沒有提到子女應以多久一次的頻率看望父母﹐也沒有規定子女應當提供什麼樣的基本照料﹐這使法律訴訟的效力成為未知數。

但該法反映出中國對老年人處境越來越強烈的擔憂。中國社交媒體近幾週熱議一些話題﹐比如據當地媒體報道﹐一位醫生曾拒絕為其70多歲的母親支付醫藥費。本報未能獨自證實這一事件的具體情況。

《老齡化的中國》(Aging China)一書的作者英格蘭(Robert England)說﹐中國想要盡可能地弘揚孝順的儒家傳統。中國的絕大多數老人無法通過社會保障體系每月獲得收入。當他們無法繼續工作時﹐只能依靠子女的照料。

他補充說﹐通過支持這一文化傳統﹐中國政府希望減少需要政府出資照顧的老年人的數量。

中國的老齡人口正不斷增長。去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9.1%﹐而2010年的這一比例為7%。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30多年前中國為控制人口增長實施了計劃生育政策。一胎政策還使許多獨生子女不得不贍養兩位老人。

中國的計生部門認為一胎政策成功地為中國減少了4億人口﹐但是中國國內外的批評人士認為﹐這一政策導致了性別失衡﹐這將成為社會不安的潛在因素﹐而且計生政策可能導致未來幾年勞動力不足。

還有中國的農民工問題。中國農民工的數量達2.52億﹐大約佔總人口的五分之一。這些農民工為了到城市打工離開農村老家﹐來到離家很遠的東南部沿海大城市或其他地方﹐許多老年人因此與子女分隔兩地。

這一措施在與推特(Twitter)類似的新浪(Sina Corp.)微博上引發討論。在中國﹐媒體受到嚴格管控﹐新浪微博已經成為眾多充當全國性論壇的社交媒體平台之一。該政策的一名支持者說﹕最近幾年中國過分地追求經濟增長﹐我們的傳統教育被弱化。更年輕的一代中﹐許多人缺乏對生命的感恩。

一名持反對立場的網友說﹐現在什麼都要規范。他說﹐這一措施相當於一個“立法笑話”。

CARLOS TEJADA

人口老齡化為亞洲企業帶來新機遇

華爾街日報

亞洲地區人口迅速老齡化給政府和社會帶來了挑戰﹐但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服務老齡人口及其照料者的新機遇。

儘管人口老齡化問題在全球普遍存在﹐但預計未來幾十年亞太地區的人口結構改變將尤為明顯。根據聯合國亞太經濟及社會理事會(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的數據﹐預計亞太地區老齡人口的數量到2050年將增長兩倍﹐到達12億以上﹐這意味著在該地區每四人中就有一人超過60歲。目前全世界超過一半的60歲以上人口居住在亞太地區。

在整個亞洲﹐醫療保健相關企業面臨的市場需求激增﹐大型企業以及各行各業的企業家都在競相推出針對老齡人口的產品和服務。在老齡人口醫療保健領域﹐養老院的運營是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

在日本﹐原本與老齡化問題壓根不沾邊的企業也紛紛進軍這一領域。2005年﹐經營提供餐飲服務的日式居酒屋的和民有限公司(Watami Co.)開始涉足養老院經營這一全新業務。在剛剛過去的財年﹐和民的養老院業務利潤超過了居酒屋業務。和民新業務的市場需求強勁﹐根據聯合國2009年的一份報告﹐日本人口老齡化程度超過全球任何其他國家﹐將近30%的人口已經達到60歲或60歲以上。

據預計﹐亞洲其他地區﹐如中國大陸、台灣、香港、韓國和新加坡的老齡人口比例也將迅速升高。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目前中國60歲以上人口佔全國13.4億人口的13.3%﹐相比之下﹐2000年的這一比例為10.3%。預計老齡化趨勢還將加快。

今年1月﹐中國國有媒體新華社(Xinhua news agency)報道了養老院面臨的各種挑戰。報道說﹐與老齡人口的數量相比﹐中國的養老院和床位的數量不足。

今年3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在北京的一個論壇上說﹐未來幾年中國要採取更多措施應對人口迅速老齡化的問題。

儘管各國都配備了各種層級的基礎設施﹐各國政府也都給予了支持﹐養老和醫療服務的全球市場仍在擴大﹐人們越來越期待企業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和醫療服務需求。

上個月﹐亞洲市值最高的醫院運營商馬來西亞綜合保健控股有限公司(IHH Healthcare Bhd.)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上市首日即表現強勁﹐首次公開募股(IPO)募集資金20億美元﹐成為今年全球第三大IPO。

分析人士說﹐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使馬來西亞綜合保健控股有限公司成為一個不錯的長期投資選擇。

鑒於醫院和養老院市場存在的種種機會﹐一些科技企業家開始專注開發能夠銷售給醫療保健機構的產品和服務。

來自中國廣州的工程師Kevin Wong開發出一款他認為會吸引養老院和醫院的新產品。他在香港的初創企業啟通科技有限公司(Ckicom Technology Ltd.)銷售一種一次性成人尿片﹐這種尿片配有濕度傳感器以及一個無線系統﹐可以通過個人電腦和手機向養老院護工發送尿濕程度警報。

夾在尿片上的一個小型傳感器設備通過尿片內側特殊的碳墨印記檢測尿濕程度﹐並通過無線方式將尿濕信息發送到電腦和手機上。傳感器不是一次性設備。

每塊一次性尿片的成本在1.20美元或以下﹐養老院還需要購買或租用無線系統(包括夾在尿片上的設備)。該公司表示﹐對於一家擁有100個床位的養老院來說﹐配置這樣一套系統可能要花費5,000至1萬美元。

啟通科技的護理適(CAREase)尿片可以檢測三種不同的尿濕程度﹐使護工不必反復查看被護理人員的尿片以確定是否需要更換。Kevin Wong說﹐這有助於養老院提升自己的服務水平。啟通科技的護理適尿片是入圍《華爾街日報》“亞洲創新獎”(Asian Innovation Awards)的12件決賽作品之一。

現年50歲的Kevin Wong 30多年前在華南理工大學的一次課堂討論上萌生了發明一款尿濕感應嬰兒尿片的想法。不過﹐當時他沒有將想法付諸於實踐﹐過去3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他在一家公司開發消費電子產品。

五年前﹐Kevin Wong住在美國的一位大學同學給他打電話﹐提醒他曾經萌生的尿濕感應尿片的想法。Kevin Wong自己倒是忘了這點。這位朋友說﹐養老院會用得上這樣一種尿片。

經過了近一年的研究後﹐Kevin Wong辭職並於2008年創辦了啟通科技以研發感應尿片。該項目得到了香港政府的部分資金支持。

Kevin Wong說﹐我們面臨的挑戰是研發出一款舒適的尿片﹐既可以準確測定尿濕程度﹐同時又能保持合理的成本。

這一產品的潛在市場越來越大。香港政府統計處(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的數據表明﹐預計65歲及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佔比將從2006年的12%上升至2036年的26%。

香港有五家養老院正在測試護理適尿片﹐而該公司在台灣的分銷代理機構最近接到10萬塊尿片的訂單。

啟通科技還在東京設立了辦事處。

這家少數人持股公司預計﹐在截至明年3月的當前這一財年其收入大約能達到100萬美元。

雖然香港、台灣和日本目前是其主要市場﹐但Kevin Wong說該公司希望最終能將市場擴大到美國、歐洲以及中國內地。

JURO OSAWA

環保運動將走向何方?

紐約時報
克里斯托弗·塞勒斯

紐約州斯托尼布魯克

50年前的這個月,已身為暢銷書作者的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出版了。很多人把激發現代環保運動的功勞歸於這本書。如今,當環保事業經常遭受政治圍攻時,我們應該記住,這個事業曾經極其受歡迎,尤其是在誕生了《寂靜的春天》和環保運動的市郊。
正如現代環保主義者常常提醒我們的那樣,環保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氣候變化、污染和核輻射無國界,頭號公敵常常是以小汽車為主的郊區生活方式。但是,任何想給此運動注入新活力的人,也許應該向20世紀50年代、60年代的環保積極分子學習。學習他們如何注意到那時遍及郊區生活和社區中對污染的擔憂和對保護的關注,以及如何把這些擔憂和關注變成為行動。

卡森的書深深紮根於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東北部郊區萌發的焦慮情緒和行動主義,尤其是13名長島居民1957年針對DDT噴洒的起訴。1966年,在長島的一間客廳里,學者們和一位律師與一名高中教師、幾名學生、以及幾位家庭主婦坐在一起,籌劃這場官司,這就是美國環保協會(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的前身。

1970年,在《寂靜的春天》出版僅僅8年後,美國人將污染列為國家的首要問題,排在對越戰和民權的關心之前。而對日益嚴重的污染表示出最強不滿的人,不在鄉下,甚至也不在城市,而是在郊區。

是什麼力量推動了環保運動早期在郊區的成功呢?這始於積極分子們對本地問題的關注,例如飲水安全和煙霧。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郊區居民的生活,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衛生和規劃專家、業主聯盟和保護組織等市政領導人所忽視。

與此同時,環保運動的早期領導者不把自己看成脫離市郊而工作的人;實際上,他們覺得自己是從傳統行業,比如行醫和科學研究、或是主持家務,進入到睦鄰友好的市民參與活動中的。

他們然後仔細推敲出一份保護自然的倡議,倡議的對象不僅限於郊區精英階層,還包括像萊維敦(Levittown)這樣的高密度郊區的居民,甚至也包括生活在臟、亂、差市區的城市居民。因為他們能把環境理解為與自己生活有密切聯繫的一個部分,這些市郊積極分子們也能在幾乎已經沒有大自然的地方看到大自然的存在,比如貧民窟的空氣、破舊工業區的土壤,並致力於保護之。

1970年第一個世界地球日到來時,長島和洛杉磯市郊等地的環保積極分子們正在把一個時髦的新興運動,打造成有自己獨特的議程和名稱的組織。

然而如今,氣候變化在民意測驗中很少排在選民所關心問題的前五名以內,而氣候變化也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環境問題了。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氣候變化明顯的全球性特徵,也許削弱了環境保護主義建立在市郊群眾基礎上的支持。不過,對市郊生活方式完全依賴化石燃料、根本無可葯救的一概而論的指責,雖然說得容易,但對誰都毫無幫助。

因此,現今的很多環保運動領導者,已經把他們的想像力和精力不僅轉移到自己運動的發祥地以外,而且也轉移到了仍然是大多數美國人實際居住的地區以外。

如今的環保運動,其實應該把氣候變化問題重新勾畫為一個當地的問題,一個即使作為郊區房主也會感到是至關重要、而且可以採取行動的利益問題。

這樣做實際上可能不像聽起來那麼牽強。人們已經能看到郊區家庭、教堂、以及房主聯合會對怎樣做事“更環保”感興趣,不管是廢品回收還是美化自己的院子。竅門在於,能找到激發想像力和調動當地團體動力的關注點,並以此為起點。

的確,重獲這樣的民間力量和民間創新面臨的一個障礙是,我們的郊區越來越按階級和種族分化,這種分化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環境”差距。不管在城市還是郊區,與貧困社區相比,有許多開放綠地的富裕社區,更容易把保護自然的倡議與社區防衛等同起來,同時富裕社區也出得起更多的錢來建綠色建築和買有機食品。

然而,這種兩極分化,也給家門口的環保利他主義的復興展示了一條道路。通常只會使環境公正倡導者關注的平民窟和工業區,也因該能吸引到被重新激勵起來的郊區積極分子的關注,因為郊區貧民區和工業區也越來越多了。

不管如今的活動人士選擇將環保運動帶向何方,如果其信奉的目標是重獲曾享有的受歡迎程度,那麼回歸它的郊區基礎顯然是至關重要的。從《寂靜的春天》的起源汲取經驗將會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克里斯托弗·C·塞勒斯(
Christopher C. Sellers)是紐約州立大學斯托尼布魯克分校歷史副教授,也是《馬唐坩堝:二十世紀美國郊區自然和環保運動的興起》(Crabgrass Crucible: Suburban Nature and the Rise of Environment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一書的作者。







徵收碳稅讓愛爾蘭搖身變「綠」

紐約時報
ELISABETH ROSENTHAL

都柏林—過去三年,愛爾蘭經濟蕭條,但它採取了一種全新的戰略來幫助減少堆積如山的赤字:對各個家庭和企業造成的環境損害收取相應的費用。

愛爾蘭政府對家庭、辦公室、車輛和農場中使用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徵稅,稅收標準基於每種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制定,此舉立即推高了石油、天然氣和煤油的價格。政府還規定,生活垃圾以毛重計算,而且居民要為任何沒有進行回收的物品付費。
現在,愛爾蘭人要為新車支付購置稅和年度登記費,收費標準隨排放量提高而激增。

無論是環境方面,還是經濟方面,這些新稅費都產生了效果。長期以來,愛爾蘭都是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歐洲國家之一,水平接近美國。但2008年以來,愛爾蘭的排放總量的下降幅度超過了15%。

專家們稱,雖然造成下降的主因是經濟衰退,但行為改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就算愛爾蘭2011年經濟略有增長,但排放總量減少了6.7%。

2007至2011年間擔任愛爾蘭能源部長的依蒙·瑞安(Eamon Ryan)說,“我們不是斯堪的納維亞人那樣的聖人。我們喜歡化石燃料,愛購買大型車輛和房屋,非常美式。我們只是設置了一種價格信號,在籌集大筆財政收入的同時改變行為模式。如今,我們能輕易地達到自己設立的環境目標。”

相比之下,美國則視碳稅為政治毒藥。國會的共和黨領導人發誓,將阻撓任何徵收此類稅收的提案,而且,儘管有意識形態各異的經濟學者對這一理念表示支持,但奧巴馬總統尚未倡導這種提案。

然而在愛爾蘭,面對新的環境稅,愛爾蘭人迅速轉向了更清潔的能源和車輛,並且開始積極地進行回收利用。梅賽德斯-奔馳公司等汽車製造商找到辦法,讓他們大型車的排放率與日產的小型車一樣低。由於垃圾量減少,一些填埋場也關閉了。由於化石燃料成本更高了,可再生能源變得更具競爭力,從而使愛爾蘭的風能行業蓬勃發展。

更重要的是,對於幫助愛爾蘭削減每年數十億歐元的驚人債務,環境稅籌措的資金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實施三年的碳稅共籌措了近10億歐元(約合82億元人民幣),其中2012年徵收了4億歐元。愛爾蘭政府今年需要新增16億歐元稅收收入來減少預算赤字,並避免提高所得稅稅率,這筆錢提供了其中的25%。

負責金融救援計劃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最近表示,愛爾蘭應當“擴大其設計良好的碳稅”和汽車稅,以便籌措更多的資金。

都柏林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的經濟學者弗蘭克·康弗里(Frank Convery)稱,儘管環境稅由綠黨(Green Party)首先提出,但“由於能帶來許多資金”,因而贏得了所有主要政黨的支持。2013年的援助計劃要求愛爾蘭同時籌措新的稅收收入,並削減開支。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滿意。汽油和取暖用油等基本商品的價格上漲了5%至10%。這對窮人而言尤其艱難,儘管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給低收入家庭提供改善家庭隔熱性能的補貼。工業界則抱怨,價格的提高使他們難以在國外競爭。

45歲的伊梅爾達·萊昂斯(Imelda Lyons)一邊給汽車加油,一邊說,“價格一直上漲,很多人認為這是騙局。你們把它叫做碳稅,但是做過什麼好事來保護環境嗎?”

頒佈碳稅政策的聯合政府已於去年敗選下台。“想像一下,奧巴馬總統在辯論中說,‘我有一個很好的想法,但這會抬高大家的汽油價格,’”瑞安說。“人們可沒有為我們歡呼。”瑞安在上次選舉中未能保住席位,現為綠黨領袖。

近期的一份報告估計,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的預測,2012年至2022年間,如果美國徵收逐步增加的適度碳稅,將會帶來大約1.25萬億美元(約合7.8萬億元人民幣)的收入,並能將未來10年的赤字減少50%。

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常駐學者阿帕納·馬瑟(Aparna Mathur)說,“我認為,大多數經濟學者,不管是左翼還是右翼,都認為徵收碳稅是個好主意。”這個保守派研究機構在11月舉辦了一場為期一天的碳稅研討會。馬瑟還表示,一些經濟學者估計,徵收碳稅將給美國帶來每年4000億美元的收入。儘管奧巴馬政府負責環境與能源事務的副助理財政部長吉爾伯特·梅特卡夫(Gilbert Metcalf)在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任經濟學者的時候一直提議徵收碳稅,但這個問題在美國政壇中一直被擱置。

保守派倡導組織企業競爭力研究所(Competitive Enterprise Institute)甚至還根據《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提起訴訟,要求美國財政部公開所有含有“碳”一詞的電子郵件,以便確保政府沒有進行相關工作。與許多經濟學者一樣,梅特卡夫博士曾表示,和政府管控或者總量控制與碳排放交易體系相比,徵收碳稅更為可取,因為後者為溫室氣體排放設定了明確的價格,而且比較難以逃避。

雖然碳稅在某些方面給窮人——例如,沒有能力購買新節能車的人——帶來格外大的影響,但這種稅收政策的確會嚴重懲罰那些消耗多得多能源的富人。就像針對香煙徵收的“罪孽稅”一樣,碳稅也會減少污染造成的社會成本。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多年來一直鼓勵歐盟中債台高築的成員國徵收環境稅,稱該委員的經濟學家已經得出結論,與新所得稅和企業稅相比,環境稅對“宏觀經濟的不利影響較小”。

“歐洲人也不喜歡交稅,”歐盟委員會負責氣候行動的委員康妮·赫澤高(Connie Hedegaard)說。“但這有利於環境,也有利於提高我們的競爭力。”

瑞典、丹麥及荷蘭等歐洲最強的一些經濟體從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對二氧化碳排放徵稅,日本和澳大利亞也於近期推行了這類政策。

2008年,愛爾蘭寬鬆的信貸政策催生的房地產泡沫導致經濟崩潰,稅收收入在一年內減少了25%。之後,愛爾蘭決定冒險嘗試徵收碳稅。2010年,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實施了大規模救援計劃,愛爾蘭的赤字飆升至國內生產總值的11.9%;將所有貸款考慮在內的話,這一比例則超過30%。

寫給2013的台灣

蔡英文

2012年的最後一天,許多民眾在等著今晚的倒數計時。回顧這一年,世界末日當然沒有來,但是台灣每下愈況的諸多困境,人民面對未來的徬徨和焦慮,卻是一波一波接踵而來。新年將始,我的心情跟很多人一樣,內心思索的是,如果政府難以仰賴與期待,如何靠自己、靠人民的力量,讓生活度過難關,讓台灣走出困局。

卸下政治的職務後,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和不同的視野,來感受、領會人民與土地的聲音,思考台灣社會所追求的核心價值。我認為,人民、土地與我們共同追求的核心價值,這是一切政治的基礎,如果脫離了這些,政治只會是令人厭倦的權力競逐。

台灣這一塊土地上的人民原本充滿韌性,不畏艱難,樂觀、勇敢、堅強,相信憑著自己的雙手就能打造未來。世世代代以來,我們是不曾被逆境打倒的福爾摩沙之子。父祖的世代靠著這股衝勁,創造了經濟奇蹟;接下來的世代,靠著這種毅力,找到了民主的出路和歸屬於台灣的自我認同。如今,我們下一個世代所面對的,卻是一個不敢有夢想的未來。

靠教育,他們無法獲得更好的生活。靠工作,他們連安身立命的房子也買不起。靠民主,他們卻找不出一個好的政府來幫他們解決問題。焦慮與不安正在這個國家蔓延,面面相覷的年輕人內心懷疑著:是時代變了?還是自己不夠努力?這個國家中最不該認命的世代已經被環境壓得不得不低頭。2012這一年,台灣流失的不只是幾個世代累積下來的樂觀希望,我們失去的還有隱藏在每個台灣人血液裡頭的從容、自信、與光榮。

過去有人說,政黨的對立讓台灣無法前進。如今,一黨完全執政的結果,卻演變成為政府與人民的對立,因為,執政者完全聽不見人民的聲音。不久前「全國產業發產會議」中發生的場景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民間社團受邀參加,意見卻沒有獲得重視,政府也無法理解和溝通,總結報告時,部長在一片抗議聲中,完全不知如何反應,只能照本宣科尷尬的繼續唸著稿子。這幅景象就是當前台灣的寫照。執政者不理會人民的聲音,不知如何跟社會溝通,只是一意孤行、閉門造車,把脫離人民感受的施政自稱為「改革」,這正是台灣困頓不前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相對於一個沒感覺、沒反應、沒動能的政府,近來公民社會的力量正在重新崛起。從大埔農田、國光石化、文林苑、到反媒體壟斷,每一波公民運動的興起都讓台灣社會更加成熟,更有思考力和行動力。越來越多的年輕學生、文化工作者、以及沒有政治屬性的民眾挺身而出,不再對公共議題保持沉默或置身事外。我們會對怪手入侵農田義憤填膺,我們會對建商強拆民宅無法坐視,我們也會對公共媒體被資本家把持而憂心忡忡,最重要的是,我們會付諸行動。「公平正義」不只是政治的口號,而是你我都可以親身投入、攜手捍衛的價值。

這是台灣社會共同參與、表達意見的新模式,也是凝聚公民力量推動改革的新契機。重大的政治與社會改革,不僅需要朝野政黨坐下來談,更重要的,是要援引公民社會的力量,才能協助並且督促政府落實,「國是會議」即是過去成功的方式。如果政府一直不願意採納一個共同參與的機制,讓大家坐下來一起為台灣想一條出路,那麼,政府與公民社會的距離將會越來越大。

面對即將到來的2013年,除了靠自己的力量謀求溫飽,除了繼續忍受一個無感、無力、跟人民有著遙遠距離的政府,除了向執政者嗆聲之外,我們要底還能為台灣、為下一代追求什麼?這個問題,可能存在許多人心中。

不久之前,我參加「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的啟動儀式,在那個場合,我看到了企業界、藝文界、社會團體,以及不同政黨的人齊聚一堂,出錢出力,為的是要帶給各地的小朋友一個燦爛的笑容,一個晚上的感動。他們曾經用六年的時間,走完台灣每一個鄉鎮,沒有跟政府要過一毛錢,完全靠著民間匯聚的力量。這證明了台灣豐沛的社會力,也證明了,還是有一些事情、有一些方法可以讓不同立場的人凝聚在一起。

所以,如果有人問我,2013年除了為自己打拼,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我想我會說:如果孩子的笑容可以讓台灣凝聚在一起,那麼,一定有更多的事情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新的一年,讓我們一起投入,把這些事情找出來,從關心周遭的社區開始,到更多的公共議題,每一個人的行動參與,匯聚的力量就可能改變台灣。


Allen Chen 懷想錄: 「沒有人只因活很多年而變老,人們因放棄理想而變老。你如同你的信念般年輕,如你的疑慮般年老;如同你的自...

Allen Chen 懷想錄: 「沒有人只因活很多年而變老,人們因放棄理想而變老。你如同你的信念般年輕,如你的疑慮般年老;如同你的自...: “Nobody grows old by merely living a number of years. People grow old by deserting their ideals. You are as young as your faith, as old as y...

「在工作中找到喜悅,就等於找到青春之泉。」

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賽珍珠

台灣產業應掌握日、韓貨幣政策改變的契機


自由時報

我們的近鄰日本、南韓最近均進行政權轉移。日本由自民黨獲壓倒性勝利,安倍晉三重新回任首相;南韓的總統大選則由昔日創造「漢江奇蹟」,後遭暗殺的獨裁者朴正熙女兒朴槿惠勝選,成為南韓第一位女總統。政局變化帶來新的局面,日圓在安倍晉三無上限寬鬆政策下,急速貶值,已引發新一輪亞洲貨幣戰爭;朴槿惠則以民生政府為訴求,提倡強勢韓元政策,扭轉財閥經濟,扶植中小企業,縮小貧富差距。日韓新領袖的方向是否正確,尚未足以論斷,不過其所宣示的政策對台灣影響甚鉅,值得吾人深入討論。

日本曾是帶動亞洲經濟發展的領頭雁,經濟雖然失落二十年,仍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其經濟的起落對台灣尤其重要。日本是台灣第一大入超國,去年入超金額三百八十八億美元,主要是機械、化學品、精密儀器、半導體等,因此對日入超反而成了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的正向能量,故而,去年台灣的外貿仍有二百六十八億美元的鉅額出超。一旦日圓大幅貶值,更將強化台幣的購買力,同樣的入超金額將能購買更多日本的工具機、零組件,對台灣製造業無疑是一大助力。當然亦不免有負面影響,因為日本遊客是來台觀光客第二位,日圓貶值可能減少日本觀光客來台的人數與消費,勢必衝擊台灣的觀光產業。不過相較之下,日圓大貶對台灣仍是利多於弊。

尤甚者,日本與中國的歷史仇恨難以化解,彼此之經濟關係常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干擾,因此需要一個接觸來往的中介平台;而台灣與中國語言文化相通,又曾為日本的殖民地,乃是扮演中介角色的最佳選擇。近日釣魚台主權之爭,更使中日之間的矛盾難有轉圜餘地,但基於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企業不可能放棄此一龐大市場,加上日本也受到南韓的強力競爭,因此與台灣合作,既可降低進入中國市場的障礙,更可發揮聯台抗韓的功能。而日圓貶值,將使台灣在台日企業合作過程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此際乃是台灣產業發展的重要契機。

南韓則是台灣可畏的對手。南韓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是個必須向國際貨幣基金IMF求援的失敗者,當時處境有如今日的希臘;而台灣則安然從風暴中度過。諷刺的是,這也是台韓競爭優劣逆轉的起始。南韓在亞洲金融風暴後,勵精圖治,徹底與國際接軌,開放外資,全民團結意識更是發揮到極致,因此有如歷經了一場創造性的毀滅,不但獲得重生,且如浴火鳳凰,成為近年來國際最耀眼的經濟明星。它的大企業在全球市場上舉足輕重,三星在智慧型手機打敗蘋果,市佔率躍居全球第一,現代汽車熱銷全球市場,LG的家電也取代一向受到歡迎的日本家電。其文創產業近年來更快速崛起,不論是韓劇、流行音樂,普受其它國家民眾的喜愛,產值急速增加。最近的南韓藝人PSY的「江南style」在YouTube點閱率短短數月已破十億次,創下空前紀錄。南韓在軟硬體的發展上,都繳出亮麗成績。對照起來,還在隧道裡的台灣經濟早已被拋在後頭。

不過,南韓經濟發展重心偏向財閥,其國內三十大集團佔出口總額的八十五%,五大財閥總資產佔GDP的六成,三星集團市值則佔南韓股市的五分之一,中小企業的生存受到嚴重壓縮,因此南韓也被戲稱是「三星共和國」。此種發展模式造成貧富差距日益懸殊,物價高漲,人民生活相當窘迫。而南韓大財團的競爭力,部分來自貨幣貶值,亦即以過度低估的匯率作為產業出口的尖兵,但新總統朴槿惠則以中小企業的代表自居,要以韓元升值,提升一般民眾的福祉,拉近貧富差距。這是南韓經濟發展的重大轉向。

台韓之間產業競爭激烈,核心產業如手機、面板、半導體等,更處於零和式的殘酷競爭態勢。如今,長期苦於台幣比韓元強勢的台灣產業,似乎時來運轉,不僅將受惠於朴槿惠的強勢韓元政策,亦受益於安倍的日圓貶值走向。這是台灣產業再起的關鍵,不知馬政府是否了然國際財經大勢的發展,能否不要再製造美麗口號,用實際行動掌握此一契機,在日韓貨幣政策的變化中,找到再造經濟的藥方,讓台灣民眾不再困於幽暗冰冷的隧道,重新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

從拖泥帶水的一年反思「台灣病」

聯合報

今天我們告別二○一二,一個拖泥帶水、令人煩憂的龍年。跨過今夜,我們也許無法揮別所有的愁煩,但至少必須學到如何在新的一年不再重蹈覆轍。

這一年,台灣以馬英九得票過半的勝利揭開序幕,卻隨即以其民意支持度驟降至十八趴以下苦苦撐完一年,這不能不說是一章險惡的啟示。這條直線下墜的拋物線,與其說是馬英九個人魅力的消褪,不如說是台灣自滿年代的終結:八○年代的經濟奇蹟和九○年代的民主傳奇經過多年揮霍,至此已告風光殆盡。

在二○一二年,我們學到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認識了「台灣病」。所謂「台灣病」,簡言之,是指台灣的問題已不止顯現在民主的停滯,更表現在經濟體質的耗弱,乃至社會階層及世代落差的凸顯,這是一個因果錯雜的集體症候群。這一年,朝野為了證所稅、美牛、油電價等幾個不複雜的決策在那裡混戰;殊不知,景氣連十藍、經濟從「保四退到保一」的敗退,才是民眾更大的噩夢。當朝野為兩年後乃至四年後的大選各自在那裡盤算,殊不知,台灣更殘酷的現實是經濟轉型無力、所得不進反退、年輕世代失落,俱已逼在眼前。

馬總統在第二屆任期的最初半年,就遭遇到民意如此無情地質疑和否定,對他和整體政府團隊而言都是一記當頭棒喝。作為國家元首兼執政黨主席,馬英九統領黨、政的果斷不足,除無法說服在野黨,即連自家立委和地方首長都不斷挑戰其領導權威;這不僅導致國家意志無法凝聚,也使得政府決策難以貫徹。馬總統如不改善其統御領導策略,未來三年半政府恐亦難以成事,民眾也將更無所適從。

換一個角度看,如果人們認知整個「台灣病」的來龍去脈,即可知台灣今天的問題已不能一味寄望政府或政治人物來解決。第一次政黨輪替打破了「一黨專政」的神話,第二次政黨輪替則打破了「本土化等同民主化」的神話;而馬總統第二任的提前跛腳,則說明藉由朝野競合解決國家大政的模式已不再可靠,必須要有民間更積極、多元的參與,才能打破非藍即綠的思維,找到新的出路。

亦即,「台灣病」的形成,是長期的民粹政治、意識形態鬥爭和行政怠惰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這些日積月累而成的硬塊,夾纏著藍營和綠營思想和行為的「共業」,已非一黨一派能開出解方,更不是再來一次「政黨輪替」即可自癒。正因目前的癥狀極為複雜,更需要來自民間的智慧貢獻力量,來鞭策政治人物,而不止甘於充當任何政黨的馬前卒或追隨者。從兩次政黨輪替,政治的侷限已經一目了然,現在需要民眾的力量來催促它們轉化。

青年失業與迷惘的問題在今年成為注目焦點,未嘗不是一樁好事。至少,從世代剝奪和世代落差的議題,我們更清楚看到了台灣過去未見的盲點。這個問題的核心是,過去二、三十年,人們忙著清算恩怨、追究歷史,忙著解構和重組,卻忘了珍惜那些美好的事物,忘了思考要把下一代領到哪裡去。無論是「藍路線」或「綠路線」,在乎的都只是自己政黨的利益,卻不想對更大的局面提供思考或答案。

仍不明白何謂「台灣病」的人,不妨看看糾纏了日本廿多年的「日本病」。日本病的起源,原只被視為是一個過度成熟的經濟體走向「老化」的衰變,導致了日本廿年的失落。但時至今日,外界不難看到其中更深的根源,其實是來自政治的敗壞與行政的失效。過去廿年換了十五任首相,去年大地震時,日本社會的井然有秩和政府的潰不成軍形成強烈的對比;今天自民黨重返執政,不過是在收拾自己種下的殘局。這景象,是台灣絕對不可重蹈的覆轍;何況,「台灣病」的疑難雜症恐怕還重於「日本病」。

看看日本廿多年來在「日本病」中的浮沉,馬政府豈有「自我感覺良好」的空間?而看著日益沉重的「台灣病」,民進黨又有什麼瞻顧自喜的餘地?

2013 全球經濟展望

歐債危機、美國復甦遲緩加上主要新興國家成長比預期疲軟,已使國際貨幣基金(IMF)將全球今、明年成長預估分別調降至3.5%與3.9%。經濟研究聯合會(The Conference Board)更預估,2013年至2018年每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約只有3%,2019年至2025年進一步減緩至2.5%。
經濟研究聯合會的經濟工作報告顯示,先進國家明年後會溫和復甦,2013年至2018年的成長率平均約1.8%,但新興市場成長持續減緩。

經濟研究聯合會表示:「目前全球經濟成長平均仍高於1980年至1995年,但較1996年至2008年的成長率低1個百分點。」

聯合國201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也指出,開發中亞洲國家的經濟在2012年顯著轉弱,原因是中國與印度這兩大成長引擎增速雙雙趨緩。

報告預估東亞明年成長率加速至6.2%;南亞明年平均成長5%,高於今年的4.4%。

投資人與分析師依然憂心全球是否會陷入二次衰退。

希臘、義大利、葡萄牙與西班牙明年將進一步採取撙節措施,導致這些國家明年GDP可能損失1至2個百分點。整體而言,歐元區明年經濟將萎縮0.9%。

儘管歐元區今年躲掉希臘退出歐元區等大災難,讓有「末日博士」之稱羅比尼(Nouriel Roubini)改口,說短期陷入混亂的風險降低,但他認為2013年將是歐洲政治人物再度「蒙混過關」避免災難的一年。

羅比尼仍相信歐元區的「清算日」終將來臨,原因是風險轉移至2013年,且希臘將再度成為最大的威脅。

羅比尼說:「明年深秋之前,希臘執政聯盟將崩潰,退出歐元區可能再次成為選項。」

聯合國另指出,如果美國「財政懸崖」成真,明年全球經濟成長將減緩至1.2%,低於當前預估的2.4%。

著迷緬甸日落日出

蒲甘並不是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旅遊目的地,與吳哥窟相比,同樣是佛教遺跡,也同樣是規模宏大,但吳哥就像圈在籠裡供人瞻仰的聖物;而蒲甘,眾多姿態各異的佛塔寺廟,毫無序列的長在這片蒼茫大地上,沒有圍牆,沒有導覽員,沒有旅遊設施,一切彷若百年前,與大地相伴,與綠樹相依,只是少了煙火氣息。

這裡有著讓全世界都為之痴迷的日出日落,來這裡旅遊,如果沒親眼觀賞過,尤如入寶山而空手回,而且至少要住一晚。最好的方式就是白天租輛馬車慢慢遊覽這座城市,走走停停,隨心所欲,車夫還是你最好的導遊。

清晨,冉冉從蒲甘山谷上升的太陽,驅散古城瀰漫的濃霧,金色的寶塔慢慢的顯露出動人的輪廓。傍晚,找一座高塔,欣賞世界上最華美的日落,金色的陽光灑在高聳的佛塔上,在綠色的原野上留下長長的影子,天空的彩雲轉成紅色,天地間都籠罩在晚霞絢爛的色彩當中,蒲甘的四周也都被鍍上了層層金邊。最後,落霞於血紅中劃過一縷紫色,千年的蒲甘隱沒在其中。坐上熱氣球觀賞日落黃昏時的蒲甘更是最絢麗的視覺饗宴。

日出日落,斗轉星移,只有歲月和靜靜的蒲甘在向我們訴說著永恆。能看到這樣的美景,便不枉蒲甘之行了。只一眼,讓你今生難忘。


趙杏桐,緬甸蒲甘令人著迷的日落。

邂逅泰國 在最美的季節

許珈澈

每年泰國水燈節一過,正式宣告泰國告別雨季進入最舒服的涼季,也是最適合旅遊泰國的時節。以下精選4個值得初次造訪或再度重遊的城鎮:喀比、曼谷、素可泰及清邁介紹,最美的風情及慶典,讓你就此愛上泰國。

自然愛好者首選 隱世天堂喀比

旅遊界有句話是這樣形容的:「哪裡的藍比天空還藍?答案就是喀比海水的藍。」這個隔著安達曼海與普吉島相望的喀比府,台灣人也許很陌生,但對於歐美玩家來說,喀比稱得上是最能代表泰國的旅遊地,幾部耳熟能詳的電影便是在喀比的外海取景,例如電影《海灘》,取景的地點是喀比外海的PIPI島;《割喉島》也在這裡的割喉島拍攝;電影007系列的《金鎗人》,則是在不遠處的攀牙灣取景,難怪歐美客對於喀比是那麼熟悉且心生嚮往。加上當地交通相較普吉島或是芭達雅來得不方便,所以也被稱為泰國的隱世天堂。

喀比的特殊地形也值得一提,它和中國的桂林、越南的下龍灣並列世界三大克斯特地形最具代表處,因為克斯特溶岩地形的特色,整個海面上分佈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島嶼,讓喀比有多變化的海岸線及各式各樣的岩洞,不僅風景美不勝收,隨著潮水的漲退,更有著不同的玩法。像是TUP雙島,兩個小島中間有一段長沙灘,只有在退潮時才會現身,且能在此沙灘上曬太陽跟戲水,沙灘因此被戲稱為「美人魚的海灘」。

另外,得惠於克斯特溶岩地形,喀比也成為攀岩運動愛好者的天堂樂園,這些天然的攀岩場不外乎就是海灘旁的岩石,若能攀爬而上,想必能同時眺望美麗的海洋。而位於喀比的沙郜池則是泰國境內少數的天然溫泉,且是野溪溫泉,當地特別挖出一個可泡溫泉的池水,讓遊客即便在高溫的泰國也能體驗泡溫泉的趣味。不過天性害羞的泰國女孩,都是全身著完整服裝跳入野溪中浸泡,也成了一個有趣的畫面。

高空酒吧飲星空 曼谷夜美人

雨季造訪泰國,每天傍晚總是一場雷雨而壞了遊興,甚至晚上也常下起磅礡大雨。到了涼季之後,泰國雷雨的現象也就趨緩,倘若身處第一大城曼谷,可別錯過這幾年在曼谷超級夯的露天餐廳、星空酒吧。一棟棟高樓入夜燈火通明,以及宛若人間銀河的車水馬龍,讓曼谷的夜景相當具有可看性,於是一個個裝潢獨特的星空酒吧及露天餐廳,成為欣賞曼谷夜景的好去處,也變成曼谷最大的賣點之一。

悅榕庄頂樓餐廳Vertigo是這些高空餐廳、酒吧的祖師爺,最受觀光客歡迎,餐廳的部分可以俯瞰市區夜景,而酒吧所在則是能欣賞到河岸的風情,不妨傍晚太陽西下時就造訪,從欣賞夕陽染紅天際線,到最後看到點點星光襯托美麗的城市燈火。而位於曼谷最繁華的Central World Plaza百貨商場旁的Centara酒店也值得推薦,酒店本身就是一間高空酒店,大廳位於23樓,賞夜景的REDSKY酒吧則是位於55樓,巨大的半圓形裝飾不斷的變換顏色,彷彿是太空船般,呈現一種未來感,當然夜色也是一流。若是想欣賞河岸夜景,推薦位於河岸邊的State Tower樓上的Sirroco餐廳,餐廳區跟飲料區是分開的,坐擁無敵河岸夜景,可惜酒吧區無座位只能站著,不過能夠欣賞到燦爛的曼谷夜景,一切都值得!

造訪這些露天餐廳星空酒吧可是有服裝上的限制,拖鞋、短褲一概不能進入,不妨好好精心打扮一番再去吧!因為場內每個賓客都是時尚感十足,自己怎麼可以被比下去呢?

樂活單車遊 幽靜古城素可泰

說到泰國的節慶,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應該是泰國的過年潑水節,其實泰國還有一個源自於古城素可泰的節慶,那就是也被稱為泰國情人節的水燈節。水燈節是一年當中雨季及涼季的分水嶺,每年的水燈節之際,泰國人希望風調雨順莊稼豐收,但一些靠近河川旁的市鎮,卻總是遭遇洪水淹沒,因此人民就會放水燈來祭祀河神,這個傳統節慶最早就是起源於素可泰。

素可泰是泰國第一個王朝,遺留下的古城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列,相較靠近曼谷的另一個古城─大城,素可泰保留得更加完整。整個古城最初建於13世紀,古城是由多個皇宮及寺廟組成,完整的城牆及護城河所圍繞的正方形結構,是今日泰國城市發展的原型。一座座的佛像散佈其中,隨著一天光線的變化,讓古蹟及佛像呈現不同的神韻,其中又以勝利佛像最具代表。這尊佛像的右手以秀美的手勢著稱,甚至被譽為全泰國境內最美右手的佛像。若是喜歡文化及建築藝術,不妨學學歐美背包客,租台腳踏車穿梭在一座座的古蹟中,既樂活又環保,絕對給你一個截然不同的泰式感動。

叢林滑翔兼作森林浴 泰北玫瑰清邁

清邁是泰國第二大城,也被稱為北方玫瑰,位處高山中,本來天氣就不算熱,到了涼季更是舒服。到了清邁能夠玩些甚麼呢?除了走訪美麗的城市外,推薦大家參加現在泰北最夯的叢林滑翔。

叢林滑翔位於海拔1000多公尺的龍卡山(Doi Lungka),這座山是泰國五大高山之一,離清邁大約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在這片樹林中蓋了21個高空平台,各平台間靠著空中步道及纜繩串連其中。玩法很簡單,先換上專門的裝備,然後教練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去動裝備上的扣環,接下來遊客只要負責飛、盪、笑、叫跟拍照就好。樹與樹之間的纜繩還算簡單,只要身體往空中一坐,順著纜繩滑過去即可,勇敢一點的不妨把手放開,還真的有飛起來的快感。最後一個關卡是要從40公尺高平台落到地面,這也是最恐怖的部分,不過正當緊張之際,教練就將人往下一推,整個人還來不及叫就已經到地面啦!整趟過程真是教人回味無窮!除了活動本身好玩,最棒的是能夠在森林中盡情流汗及運動,讓人也進行了一場充滿芬多精的森林浴。

旅遊資訊

◆ 航班:可搭乘長榮、華航、泰航等至曼谷後,轉搭國內班機前往喀比、素可泰及清邁。

◆簽證:須辦泰國簽證。

◆時差:泰國比台灣晚1小時。

◆匯率:1泰銖約換新台幣0.9元。

◆相關資訊洽詢:

1.泰國觀光局:

www.tattpe.org.tw。

2. 曼谷悅榕庄:www.banyantree.com。

3. 曼谷Centara Hotel:www.centarahotelsresorts.com






















水燈節時,在素可泰古城上演出古裝劇,述說水燈節的歷史。

2012文學備忘錄

一月

1日,詩人余光中詩作〈太陽點名〉製成一片立於澄清湖畔的碑文,另有三百公尺湖畔小徑,被命名為「詩人之路」。

1日,旅法台灣漫畫家林莉菁推出法文圖文書《Formose》,以成長經驗繪出台灣歷史。法國書評雜誌《閱讀》(Lire)評論此書「有效率地呈現台灣島複雜的歷史過往」。

2日,小說家陳燁辭世。據陳燁女兒表示,「母親因憂鬱症纏身,選擇自己結束生命。」

3日,「2012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公布, 小說類得主為林俊頴《我不可告人的鄉愁》、紀蔚然《私家偵探》、吳明益《複眼人》。非小說類得主: 陳俊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嚴長壽《教育應該不一樣》、下山一(林光明)自述、下山操子(林香蘭)譯寫《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

26日,法國安古蘭漫畫節登場,台灣首度以亞洲主題國獲邀參展,獨立特設的展館引來約五萬人次的參觀潮。

二月

1日,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因肺癌辭世,享壽八十八歲。

5日,台北國際書展閉幕,參觀人次破六十萬,創歷史新高。今年首創「華文出版與影視媒合平台」,於書展期間為出版界與影視界人士進行一百三十二場一對一的媒合會議,包括紀蔚然《私家偵探》在內的十六本焦點推薦書,已有四本進行版權合約簽訂。

17日,愛爾蘭作家喬哀思(James Joyce)童話故事《哥本哈根的貓》(The Cats of Copenhagen)首度面市。為喬哀思另一篇童話《貓與魔鬼》姊妹作。

21日,詩人張默將兩百卷手抄現代詩捐給「未來的台北市文學館」,由紀州庵文學森林館長封德屏代為收藏。

24日,由「舞蹈空間舞團」與法國艾維吉兒舞團(Cie Herve-Gil)合作的《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以美國女詩人狄瑾蓀(Emily Dickinson)的人生境遇為題,透過舞蹈、戲劇、聲音、文學等元素,於台北演出。

25日,陳之藩病逝香港,享壽八十七歲。

25日,陳俊志自傳體小說《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經黎煥雄改編為舞台劇,將故事搬上國家劇院大舞台。

29日,法國最具人文精神的「兩儀文舍」首度來台,作家舞鶴、王文興,與比利時法語作家弗朗索瓦.埃馬紐埃爾(Francois Emmanuel)暢談文學、創作。

三月

8日,由詩人焦桐編選的《2011臺灣詩選》,選入七十五首詩,近三分之一是政治詩與時事詩。年度詩獎由詩人楊牧以〈蕨歌〉獲獎。

15日,第五屆曼氏亞洲文學獎揭曉,韓國作家申京淑(1963-)擊敗入圍決選的中國作家閻連科《丁莊夢》、日本小說家吉本芭娜娜《湖》,以《請照顧我媽媽》一書獲獎。申京淑為女工出身,後發憤求學、寫作,獲眾多文學獎,其小說平實動人,除作品暢銷,並曾被南韓網友選為「南韓年度代表作家」。

20日,德國文壇訂美國攻伊為「政治謊言元年」,柏林文學節朗讀「零八憲章」及詩作,呼籲北京立即釋放劉曉波,停止對其妻劉霞的監控。

四月

1日,《小日子》、《練習》等兩本「小雜誌」創刊。

15日,「舊香居」開設第三間分店,店內收藏近千張古地圖,為台灣首間古地圖舊書店。

28日,土耳其作家帕慕克(Orhan Pamuk)籌建多年、與其長篇小說同名的「純真博物館」開幕。整座博物館依小說的設計而建,透過帕慕克收藏的各類生活物件,將參觀者帶回1970年代的伊斯坦堡。

28日,企鵝(Penguin Classics)發行新版《愛麗斯夢遊仙境》,邀請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Kusama Yayoi)繪製全新插圖。

30日,詩人陳千武辭世,享壽九十一歲。

五月

2日,第二十三屆傳統暨藝術音樂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由向陽的〈秋風讀未出阮的相思〉獲得。此歌乃為音樂劇《渭水春風》所寫。

10日,比利時「維塞勒青少年文學獎」(Le Prix Versele)揭曉兒童青少年最愛圖書,幾米《地下鐵》法文譯本榮獲九至十一歲青少年最愛圖書。

25日,國家文藝獎公布,作家子敏(林良)獲獎。評審讚其作品「語言自由活潑,以特有的淺語美感織就文章,形塑和諧溫馨的藝術風格」。

26日,巫永福百歲冥誕,南投縣政府舉辦系列活動,並頒發總統褒揚令,緬懷巫永福對台灣文化的貢獻。

六月

1日,文學雙月刊《短篇小說》創刊,由傅月庵主編,此為台灣首見純以小說發表為主的雜誌,不刊登任何書評、專訪或作者簡介。創刊號收錄張大春、林宜澐、柯裕棻、張惠菁等十人新作。

7日,導演柯一正和作家駱以軍因參與「我是人、我反核」快閃行動劇,被控違反《刑法》第185條公共危險罪,接獲警方傳票。駱以軍於臉書表示:「你們這樣做,我覺得非常替你們羞愧。」

26日,倫敦舉行奧林匹克詩歌節 (Poetry Parnassus),二○四個奧運參賽國,每國都有一位詩人受邀與會。詩歌節開幕當天,十萬枚印有詩文的書籤被直昇機空投到倫敦南岸文化中心的銀禧花園(Jubilee Gardens),人們迎接從天而降的「詩雨」。台灣詩人陳黎亦在受邀之列,但因病未能出席。

26日-30日,兩年一屆的「英文短篇小說國際會議」,今年於美國小岩城舉行,大會邀請台灣作家張系國、蔡素芬、郝譽翔、賴香吟、伊格言等人與會。

七月

1日,第十屆世界書展主席會議(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Book Fairs)在台北登場,十一位國際書展主席從各面向探索書展特色、全球出版業的發展現況。

6日,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么弟證實,馬奎斯罹患失智症已相當時日,且完全停筆。

9日,中國作家木心去年底辭世,台灣將陸續出版木心全集包括《偽所羅門書》等十三部。洪範亦重新印行《散文一集》與《瓊美卡隨想錄》二書。

13日,第36屆金鼎獎,文學獎由陳俊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郝譽翔《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林俊頴《我不可告人的鄉愁》、尉天驄《回首我們的時代》獲獎;林良以《純真的境界》獲兒童及少年圖書獎人文類獎項。

16日,日本政府決定重啓部分核電站,在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大江健三郎(Kenzaburo Oe)等人推動下,東京爆發反核大遊行,參加人數達十七萬人。

八月

4日,首顆以台灣作家命名之行星「鍾理和」,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CSBN)命名通過,當日亦為鍾理和逝世五十二週年紀念日。

11日,葉石濤文學紀念館在台南市開館,為國內首座由政府設立的作家紀念館。

12日,台灣詩壇「三老」之一的鍾鼎文,因心臟衰竭於台北榮民總醫院辭世,享壽九十九歲。

26日,小說家李喬所創作的「寒夜三部曲」,由音樂家黎俊平以國樂改編為首部客家音樂史詩,於苗北藝文中心登場。

九月

1日,因旺中集團併購案引起媒體壟斷疑慮、處理學者黃國昌事件違背新聞專業引發的「反媒體壟斷大遊行」登場。旺中媒體圍剿反旺中人士的舉動,除引發抗議遊行,更有台灣文化界發起「拒看旺中」運動,作家如焦元溥、米果、張大春、鴻鴻、胡淑雯也展開反媒體壟斷的串聯行動。

7日,金革唱片舉辦「旅夢二十音樂會:鄭愁予的詩.李建復、周蕙的歌」,將鄭愁予詩作搬上舞台,並祝賀詩人八十大壽,鄭愁予於現場朗讀詩作。

18日,宜蘭火車站前原為日治時期米穀檢查所的老房子,由小說家黃春明打造成「百果樹紅磚屋」,推廣藝文與兒童劇。

19日,作家陳雪公開兩年前已與女友結婚。陳雪在臉書貼出當年婚禮照片及心情紀錄,獲得廣大祝福,並將生活所歷的心情寫成《人妻日記》。

十月

1日,以「海無垠。詩無限」為主題的第七屆太平洋國際詩歌節在花蓮展開,發起「瓶中詩」活動,並舉行「向大師──鄭愁予致敬:詩歌鼎談」,邀請詩人鄭愁予、白靈、楊小濱與談。

5日,台灣詩人楊牧榮獲2013年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紐約時報》記者泰德羅(Didi Kirsten Tatlow)撰文指出,楊牧的創作代表台灣持續而多元的豐富面貌。

9日,歷時兩年籌畫,台灣文學館推出「鼓動的世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葛拉斯特展」,展品包括葛拉斯(Gunter Grass)畫作、雕塑及手稿約兩百件。

11日,諾貝爾文學獎由中國作家莫言獲得,瑞典學院表示:「其作品帶有幻覺式寫實主義,融合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莫言獲獎引起質疑,學者陳芳明認為莫言是受共產黨操作的作家,其獲獎或許跟中國「大國崛起」有關;莫言在12月6日赴斯德哥爾摩領獎時,發表「言論審查有其必要」的言論,引發爭議。

13日,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成立「台灣文學研究會」,將一年召開四場例會,邀集研究者針對台灣文學議題做深入討論。

20日,第十二屆台北詩歌節開幕,主題為「詩,無障礙」,提倡文學、族群、心靈、空間的無障礙溝通,並有「聽詩的耳朵──聲音詩裝置展」等跨領域展演。

十一月

13日,作家九把刀抗議作品遭盜版電子書軟體侵權,親赴香港蘋果總部抗議,要求將盜版下架,但未獲友善回應。

16日,2012年台灣文學獎揭曉,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為賴香吟《其後それから》,林文義《遺事八帖》奪得散文金典獎,創作類客語散文金典獎為張捷明〈濛沙煙行過个山路〉。

17日,第八屆林榮三文學獎揭曉,短篇小說獎首獎辛曉嵐,散文首獎王盛弘,新詩首獎黃岡。

17日,賴和小說《一桿稱仔》由劇場編導呂毅新編為劇場版,並聘請教授呂興昌擔任文學顧問,首場於台南演出。

21日,奧斯卡金獎導演李安以3D技術拍攝,改編揚.馬泰爾(Yann Martel)小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於台灣首映。李安並獲頒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

十二月

1日,《短篇小說》、《gigs》等三本雜誌,因股東對公司發展意見不同停刊;24日,宣布第五期《短篇小說》將改由印刻出版社接手發行。

6日,香港導演陳安琪拍攝的文學紀錄片《三生三世 聶華苓》上映,高齡八十七歲的聶華苓是華人文壇重要推手,於1967年創辦「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

9日,楊逵文教協會於台中成立,作家楊逵之孫女並擔任首任理事長的楊翠盼能延續楊逵文學精神,號召年輕人深耕在地文化。

18日,作家林央敏發表《台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為首部完整記錄台語小說文學史及評論的專書。

今年,理想與現實齊墜落



今天,告別二○一二年,今天,就是歲末年終全面盤點的時刻。這一年,國家的理想與現實齊墜落,這一年,人民的願景從興到滅,這一年,真的不堪回首!

二○一二年,台灣從「向上提升」變成「向下沉淪」,「執政無能」與「政策錯誤」,八字貫穿台灣整年的低迷運勢,桎梏了台灣發展的生命力,壓縮了人民的生活空間,總結就是有權力的人誤用權力,帶給人民災難性後果。

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二○一二年初,一樣的寒冬,總統大選及國會選舉熾熱,擺在台灣眼前的是,無限可能與無窮希望,無論藍、綠,都提出美麗願景,爭取選民託付,大多數選民相信,無論權力託付誰,「台灣會更好」都是共同願景。

其實,二○一二年一月十四日,當馬英九宣布勝選那一瞬間,已預示理想與現實一齊墜落的開端。「黃金十年、國家願景」、「振興經濟、改善民生」,說的比唱的好聽,但是,馬連任成功鞏固權力後,政策就抽離民意,遠離人民生活,現在看那些政見口號,除了空洞就是騙。

「油電雙漲」就是馬連任急推的「虐民政策」,當時除了馬屁閣員、御用學者,大多數人認為時機不對、一次漲足更不可、帶動百物齊漲害苦人民等,但是,馬英九親自拍板雙漲,還辯稱「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

油電雙漲虐民,只是馬的錯誤政策之一,承認一個中國,國家主權與尊嚴的墜落性失去,更令人屈指寸心驚!

今年初,大選前夕,馬英九唱著「明天會更好」,今年末,三百六十五天過去,大家的問號卻是「台灣還有明天嗎?」「我們的明天在哪?」
(作者胡文輝,資深新聞工作者)


一日禪:不要怕老去,現在就珍惜

我們不是歲月的勇者,付不起失去光陰的代價。多想風雨無懼地走下去,在白髮蒼顏之時,還有一顆明凈若秋水長天的心。那麼不要怕老去,現在就珍惜,塵世種種真愛。讓每一天都安寧如水,慈悲簡靜。

一日禪:人若沉香 不怕浮世若水

沉香能夠供佛、能夠靜心、能夠去除穢氣。它有著堅實的心,謙虛如水底,永遠散放木質的芬芳。沉香最動人的部分,是它的“沉”,沉靜內斂的品質;也在它的“香”,一旦成就,永不散失。浮世若水,俗木隨慾望水波流蕩,無所定止。我們要像沉香一樣保持深沉、永恒的芳香和定力。

智慧法語:《無字法門經》佛說諸法由自業因緣而生

佛說諸法由自業因緣而生—《無字法門經》:一切諸法。皆從自業。因緣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緣。唸唸不住。猶如電光。— 一切法都是從自業、因緣而生起的,而因緣又是如閃電一樣,唸唸生滅。

H1N1疫情升高

H1N1病毒再度引發國際恐慌,巴勒斯坦已有189人感染,9人死亡,挪威也有1男童病死。另外,法國通報35名確診病例,捷克也有2病例。

 巴勒斯坦自12月初以來,共有189人確診為H1N1流感,目前已造成9人死亡,當地已進入緊急狀態,巴國政府表示,疫情多發生在北部,但已逐漸往中、南部擴散。挪威一名11歲男童在耶誕節前感染H1N1,本週四宣告不治。

 H1N1流感2009在全球大規模爆發,奪走全球1萬8千多條人命,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近40年來首個全球性流感。

12/30/2012

每天兩杯綠茶 防癌減重好處多

你曾感覺奇怪,為何到處都有綠茶的飲品,且如此受大家的歡迎嗎?但在真的了解綠茶對人體健康的益處後,所有的疑惑必然會一掃而空。綠茶除了能抗癌和降低心臟疾病的機率,還有降低膽固醇、燃燒過多脂肪、預防糖尿病及中風和避免癡呆症等功效。

香氣盈溢的綠茶,主要是含有一種稱為兒茶素(epigallocatechin gallate)的強效植物營養素,簡稱EGCG,具有清除體內自由基的功能,因為自由基會破壞人體組織中的DNA,導致癌症、血液凝塊和動脈粥狀硬化。由於綠茶僅有少量加工的過程,經由瞬間高溫蒸煮,不像紅茶和烏龍茶等發酵茶,兒茶素(EGCG)的濃度更高。

減重及維持身材的好幫手

綠茶是超級去除脂肪的飲品。兒茶素的活性成分,能增加脂肪在體內燃燒的速度。特別是縮減腹部的肥胖。研究顯示,EGCG與其它「兒茶素類」成分一樣,能活化腹部脂肪燃燒的基因,促進體重下降的速度達77%。

一些人體也發現,綠茶及其萃取物已被證明能對抗肥胖和減少低密度脂蛋白(LDL),也就是「壞」膽固醇,而這兩項是產生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因素。分別在荷蘭和日本的研究顯示,綠茶能夠對抗肥胖和降低「壞」膽固醇。

在荷蘭的研究中,參與實驗者,喝含咖啡因的綠茶量越多,體重降低越多,即使是喝了低咖啡因的綠茶,也能達到腰圍減少和體重減輕的成效。

防癌功效顯著

研究顯示,綠茶能有助預防肺癌。2010年4月發表在《腫瘤預防研究》期刊的報告表示,兒茶素具備抑制肺癌細胞生長的功效。

而2010年3月在《癌症科學》雜誌刊登的研究中,兒茶素可促進身體內的防疫機制,導使前列腺癌細胞發生自我消滅的功效。另外,許多研究亦發現,兒茶素能抑制大腸癌的發生。

最新的研究分析,探討了22項茶葉使用量和降低肺癌風險相關性的研究,得到的結論,是每日增加綠茶的攝取量2杯,即可減少患肺癌18%的危險性。

慢性病保健效果佳

綠茶有助調節血糖濃度,保持身體能量的穩定供應。 兒茶素也能改善人體使用胰島素的功效,防止血糖快速升高。

此外,綠茶也具備擴張血管的功能,有助於改善血管的彈性,使血管不易產生堵塞。在500名日本男性和女性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男性參與調查者,每天喝四杯以上綠茶,可減少冠心病的嚴重程度。

綠茶沖泡方法

添加一或兩茶匙的綠茶葉到裝有開水的杯子裡,最好是附有茶葉濾網。讓茶葉充分在熱水中泡5分鐘。多數喝茶專家建議,每天兩到三杯綠茶,而且不必擔心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因為其含量比咖啡和紅茶低。

另外,口味不重的人,可嘗試一些不同的喝法。例如,添加天然草本植物──甜葉菊以增添甜味。有些人剛開始喝綠茶時,沒有特別的喜好。但在添加一些新鮮的檸檬汁、冰塊以及甜菊糖後,一杯現成的冰檸檬綠茶就完成了,綠茶便帶有全然不同的風味。

東南亞沒人租的辦公大樓

■銀行業近年過度放貸,促使越南國企大量融資湧進房地產。然而,隨著經濟放緩和需求下降,銀行正面臨壞帳增加的壓力

■Banks are struggling with an increase in bad debts, and unfinished property projects, empty offices and lower rents risk adding to the pile of non-performing loans.

 越南改革開放讓外界刮目相看,像越南電力集團(EVN)在河內的新大樓,即為經濟快速成長象徵。但愈靠近,卻愈看清楚真相:大門凌亂不堪,窗戶沒裝好,無言地訴說胡亂放款和不動產過度投資,正威脅越南銀行業。

 壟斷的國營事業EVN在2007年開始蓋這座逾30層高雙子大樓,當時正值越南信貸年增長54%,讓該國經濟創下1996年來最快增速。

 但現在經濟放緩,未完工建案、空置辦公大樓和租金走跌等,讓銀行業為不良債權而頭痛。

 房仲經紀商萊坊(Knight Frank)執行董事魏特(Stephen Wyatt)指出,過去銀行過度放款,太多建案未經考慮就推出。現在銀行不願再融資給大型建案,讓許多案子因缺錢而喊停。

 國企進場炒樓 助長通膨

 越南共黨政權在1986年開放後,經濟即加速成長,從2002年到2008年首季的經濟成長年率逾7%,但今年第3季年增率已放緩至4.7%。

 銀行放款助長越南通膨增長幅度為亞洲之最,政府在2010年和2011年開始升息,並限制放款來抑制通膨。因為許多國營企業,大舉融資投入不動產,讓情況惡化。

 CBRE集團越南部門執行董事陶珊德(Mare Townsend)說:「他們(國企)全都覺得自己成為不動產發展商後就能輕鬆賺錢。」

 越南審計署副審計長黎明凱表示,國企持有不動產與股票等非核心投資,幾乎占申報資產12%。越共中央委員會10月中下令國企結束非核心投資。

 CBRE指出,河內自2011初以來新增商辦與店面量,超過2011年的前4年總和。河內頂級商業區商辦在2009年租金,每月每平方米約47美元,超過同期曼谷和吉隆坡同級數的逾1倍;但今年第3季已下降至42.01美元。至於B級地段商辦租金跌幅更兇,投資銀行Vietnam Capital形容跌幅之大前所未見。若未來租金與不動產價格延續過去半年跌勢,發展商將撐不住,並讓銀行壞帳急速上升風險大增。

 商辦泡沫化 銀行壞帳增

 越南建設部長鄭庭勇表示,迄8月底不動產貸款總額203兆越南盾(97億美元),其中6.6%為壞帳。若把不動產抵押債券等衍生範圍更廣的不動產相關貸款計算在內,就占全部未償還貸款57%,約1,000兆越南盾。

 不動產經紀商Savills指出,河內第3季商辦平均使用率,季跌2個百分點至79%,期間平均每月租金季跌4%,新簽租約量創今年來新低。雖然胡志明市的使用率季增1個百分點至87%,但平均月租金也季跌2%。CBRE表示,供應量大增和民眾減少消費,讓店面承受很大壓力。預計從第3季底到明年底間,河內將新增約65萬平方米的店面面積。河內第3季底店面空置率達16%。

 惠譽指出,越南1,300家國企裡,大部份因近年湧入不動產市場而面臨虧損;強調銀行不良債權「被嚴重低估」,可能是官方估計的3到4倍。

 央行總裁阮文平曾坦承,部份貸款機構的壞帳可能較所知道的更高。迄9月底銀行體系裡的壞帳,可能占未償還貸款的8.82%。

歐洲領不到薪水的工作

■西班牙自治區與市級政府負債累累下,公車駕駛和醫護人員等靠政府支薪的人,也不見得能拿到工資。

■With the regional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s deeply in debt, even Spanish workers like bus drivers and health care attendants, dependent on government financing for their salaries, are not always paid.

 在西班牙瓦倫西亞市一家陶瓷工廠上班的莫莉娜(Ana Maria Molina Cuevas),2年來每周輪值5班,但每到月底依然領不到薪水。

 但她還是壓抑沮喪心情按時到班,因為要是辭職不幹,恐怕一毛錢都拿不到,更何況上哪兒去找新工作?上個月她銀行戶頭只剩130美元,而且又到了繳房貸的時候。

 家裡有不良於行的丈夫和小女兒要養的莫莉娜說:「領到薪水的日子,就像太陽三度升起,是令人開心的一天。」36歲的莫莉娜被工廠拖欠1.3萬美元工資,但她絕非特例。

 西班牙飽受經濟危機之苦已長達4年,就算有頭路也未必保證領到薪水。此外,自治區與市級政府負債累累下,公車駕駛和醫護人員等靠政府支薪的人,也不見得能拿到工資。

 即便是落入做白工的慘況,大部分靠老闆賞飯吃的員工大嘆別無選擇,只能硬著頭皮幹下去,甚至為了保住飯碗,連老闆的名字都不敢提。他們靠偶爾拿到的支票和不定期領到的部分薪水勉強過活,對於到底能不能拿回被積欠的薪水,卻是從來沒有把握。

 替瓦倫西亞遭欠薪工人出頭的律師裴瑞茲(Jose Francisco Perez)說:「經濟危機之前,工人要是被拖欠一個月的薪水,馬上走人另謀高就,可如今這行不通,大家無處可去,他們都很害怕,怕到連抱怨都不敢。」

 申請欠薪補償人數飆

 西班牙失業率飆破25%,居歐元區之冠,第3大城瓦倫西亞的失業率更高達28.1%。

 愈來愈多領不到工資的勞工只好求助政府保險基金,負責受理的法院湧入大批申請補償金的民眾,以往這類申請走完程序只要花3到6個月時間,現在卻耗時3到4年。

 自2008年爆發經濟危機以來,此保險基金已支付全國近百萬受雇勞工的欠薪和遣散費,2007年才7萬人。今年領取補償金人數料突破25萬,專家說要不是申請案已塞爆法院,數字恐怕還會繼續攀高。

 像莫莉娜這類領不到錢仍苦撐下去的員工,是希望他們留在崗位上能幫慘澹經營的工廠度過難關。但工人再怎麼忍耐還是得不到回報,近年來西班牙有超過30萬家公司行號宣告破產,莫莉娜的工廠也已進入破產程序。

 將近10年前從羅馬尼亞遷居到西班牙的范迪庫(Tudo Vrendicu),在建築工地討生活卻好幾個月沒拿工資,只是偶而從工頭那兒領到微薄的65美元。他說:「我很清楚自己拿不回被欠的薪水,我們搬來此地是為了改善生活,沒想到是噩夢一場。」

 老闆變賣資產發薪水

 在精神康復中心擔任治療師的莫拉里斯(Beatriz Morales Garcia)和駕駛公車的丈夫,領得是政府薪水,但過去1年來夫婦倆都無法如期領薪,莫拉里斯被欠6,000歐元薪水,他們只好停掉室內電話和網路,賣掉車子,停繳額外的健保費,莫拉里斯老公連值夜班前喝杯咖啡的習慣都戒了。

 雇主也有滿腹苦水,他們說雖想盡快發薪給員工,無奈客戶常常遲不付款,或乾脆賴帳不給。一位財務出問題的地產公司老闆透露,他的家人今年初將濱海別墅和停車位脫手,就是為償還積欠員工的薪資。

東北亞銀髮族買力強


■隨著戰後嬰兒潮世代(現年45至65歲人士)陸續邁入銀髮族之列,能緊抓住此一世代熱愛新鮮事物、追求時髦的日商,勢將擁抱龐大商機。

■Baby boomers are becoming senior citizens and senior citizens in Japan represent a potentially huge source of untapped demand in a number of industries.

 現年64歲的森勤子常逛伊勢丹百貨新宿店,她不喜歡自己看起來像歐巴桑,最愛的品牌是Ralph Lauren,她最近買了一件套裝,3名介於27至38歲的女兒如果需要還可以跟她借穿。

 西武百貨涉谷店針對30幾至50幾歲的女性設置了「Just in Mode」(正流行)專區,專售價格8萬至10萬日圓的歐美一件式洋裝及其他套裝,結果近來出現戰後嬰兒潮世代顧客增多的趨勢,今年3-9月期間,60-69歲顧客的購買量年增3成。

 日本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是女性年輕時流行穿迷你裙而男性流行蓄髮和穿牛仔褲的一群人,他們迄今仍追求時髦,比如Panasonic電動刮鬍刀今年1-10月在日銷售量,有24%是被60-69歲男性買走。

 戰後嬰兒潮世代 消費主力

 日本目前45至65歲人士有3,60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3成。根據SMBC日興証券經濟學家宮前耕也的估算,此一年齡層的年度家庭支出總計105兆日圓,約占日本整體個人支出的4成。

 日本音樂CD市場將於今年寫下14年來業績首度正成長紀錄,主要拜山下達郎(59歲)、桑田佳祐(56歲)等中生代藝人的專輯熱銷。而日本最大的音樂零售商山野樂器位於東京銀座的旗艦店發現,購買松任谷由實(58歲)於11月發行的40周年紀念最佳專輯選之人,逾3成是60-69歲顧客群。

 本田汽車今年在日本國內的新車銷售量看勢名列全國第2,主因N BOX和N ONE這兩款迷你車熱賣,而戰後嬰兒潮世代就是購買這兩款車的主力。

 戰後嬰兒潮世代成長於日本經濟大幅成長的時代,而當時正風行大眾消費文化,這樣的經驗一直延續到現年50歲上下的人士。不過,日本總研經濟學家小方尚子指出,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消費型態因其資產和健康狀態有所差異。

 但大致而言,日本銀髮族(65歲以上人士)因多數人擁有不少現金,於是成為日本許多行業的潛在商機,且如今逐漸成為最大的市場區塊,這對零售業者尤然。

 專攻銀髮市場 助長業績

 日本每年消費者支出約為230兆日圓,銀髮族部分約100兆日圓。而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熊野英生估,銀髮族家庭每年花在購買食物的費用很可能在22兆日圓上下。再根據專研銀髮族行為的東北大學教授村田裕之所做研究,連鎖超市若在距離銀髮族居民眾多的社區15分鐘路程內展店,可能有助營業額增長。

 連鎖便利商店近年來在日本大量展店,其策略之一就是把門市開在臨近銀髮族聚居地的區域,LAWSON就是個例子,結果其50歲以上顧客所占比率於2011會計年度(截至2012年3月底)增為35%,較2004會計年度比率多出15個百分點,為此,LAWSON亦針對銀髮族顧客推出新商品。

 日本超市年度業績截至2011年已連續15年縮水,而今年前10個月全國各地超市的同店銷售額(店齡1年以上門市之業績)呈年減4%,反觀ECO'S超市位於東京郊區的東大和市奈良橋門市同期間營業額卻成長1.2%,而其顧客絕大多數年屆65歲以上。

智慧法語:《華嚴經》 佛說親近善知識

佛說親近善知識——《華嚴經》:若欲成就一切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想。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想。于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于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

釋義:

善知識——能教導眾生遠離惡法和修行善法的人。

佛說對善知識的態度:求不疲懈,見不厭足,隨順教誨,不見過失。

一日禪: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不會被滾滾紅塵的潮流沖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與世間來往,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同樣,一個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觀,也不投身粉碎。出家光看破紅塵還是不夠,更要發度眾生的宏願才好。出世入世兩者並立,這才是為人處世和出家學道應該持有的態度。

平溪線

鐵道的意義,代表著大量又穩定的交通線,臺灣走入近代化與工業化,除了縱貫線和宜蘭線這種聯繫城際的幹線鐵道,許多地方性的產業鐵道更是功不可沒。例如興建日月潭發電廠的集集線、運輸金銅礦砂與煤炭的深澳線、運輸達見水壩材料物資的東勢線、開發阿里山森林的林業鐵道等。這些鐵道通常有特定的任務,這也意味著,一旦任務完成,可能就此功成身退。
臺灣的支線鐵路如淡水線、深澳線、東港線、東勢線等,曾在1990年鐵路觀光風氣打開前,歷經一段停駛潮的黑暗期,除了淡水線改建捷運,其餘都是貨源消失,乘客太少,撐不下去只好收攤。最後,僅遺留下平溪線、內灣線和集集線。很多人將它們稱為三大支線,其實,它們未必都很「大」,卻是碩果僅存的三條。

在這三條支線中, 平溪線路線最短、乘客也最少,卻出乎意料地安然度過停駛潮,成為北臺灣知名旅遊勝地,這一切都要感謝基隆河流域險峻的山川,保護了這條小而美的鐵道。

平溪位於基隆河上游,這段西南往東北走向的流域,西邊距離深坑不算遠,卻有著高大的分水嶺,東邊到瑞芳也很近,卻得穿過峽谷峭壁。這是一個深山峻嶺之後,腹地狹窄的河谷,自乾隆年間始有漢人在此生根,僅能以樟腦、大菁(用於藍染)或採集薯榔維生,是個連務農都有些困頓的地方。直到二十世紀初,在石底附近發現了煤礦露頭,平溪的發展也才露出了曙光。

石底煤田的露頭,傳說在1907年由汐止人潘灼柄發現。雖然品質似乎很好,但當時主要的煤礦經營者將重心放在四腳亭、瑞芳與侯硐的爭奪戰,石底並未受到重視。更何況,即便真的挖到富礦,受限於地形條件,這些礦產根本就運不出去。

命運的轉捩點就在1919年,原名為石底線的鐵道終於動工。這條僅有十餘公里的鐵道,由台陽礦業株式會社費盡千辛萬苦興建,起點在鐵道部三貂嶺站,穿過峽谷來到十分寮,之後再沿著河岸上溯到菁桐坑。

由於沿基隆河開闢, 地形險峻, 既要開鑿隧道,又要興建橋梁,填方、挖方更是不可勝數,工程費用不斷攀高,超過預期。好不容易在1921年7月勉強通車,沿線礦場開始出炭,但各種改良與維護工程竟又持續一年半,加上大小天災不斷,建設開銷有如無底洞。糟糕的是,煤礦產量並不如預期順利,台陽負債已遠遠超過資產,瀕臨倒閉。

1929年,日本帝國議會通過由臺灣總督府收購石底鐵道,台陽突獲一線生機。背後原因,其實是臺灣銀行超貸給台陽礦業,總督府禁不起台陽倒閉帶來的連鎖影響,只好出手購買鐵路。石底鐵道歸公後,改名平溪線,經過整修,於1929年10月1日正式通車;台陽不但藉此償還龐大債務,挖掘成績也漸入佳境,真正開啟平溪黑金的輝煌歲月。直到1980年代接連發生重大災變,政府決定逐步終結分占平溪線頭、尾最大的瑞三與石底兩個煤礦場,平溪礦業在這個時期開始走入歷史。

在臺鐵服務已23年的司機員陳振芳,曾經有三年多的時間,在平溪線擔任機車助理,經歷了平溪煤礦的最後時光。「我值乘時的運煤列車,其實已是末期了,當時只停十分與菁桐。」他回憶,當時的煤礦大都已經封坑,十分和菁桐雖然仍有煤炭,但產量已很稀少,每天只開行一列車,頂多五節車廂,有時候甚至沒有貨料而停駛。

平溪線的煤炭先運到瑞芳,與來自臺中龍井煤場的列車合併,再拖進深澳火力發電廠。平溪最後一個煤礦,是十分車站附近的重光煤礦,在1998年才收坑,平溪的礦業史在此終止。

在煤礦貨源短少後,人口也大量外移,平溪線成為虧本毒瘤。見證平溪煤礦最後風華的陳振芳表示,「平溪線旅客不多,乘客以討生活的小販居多。」眼看這條失去功用的產業鐵道,就要步上許多前輩的後塵,這時候,當年差點拖垮台陽的險峻河谷,化身保護平溪線的天然屏障。因為平溪所有聯外道路都要翻山越嶺,鐵道仍有不可取代的交通機能。

之後因為周休二日的實施,促進旅遊風氣大躍進,加上媒體報導,離臺北市不遠的平溪迅速成為熱門景點,鐵路當然成為經營觀光的重要命脈。即使2001年納莉颱風造成空前災情,在當時的臺北縣政府積極協調下,臺鐵還是將柔腸寸斷的平溪線修復。

告別黑金歲月的喧囂,平溪線沿線一度蕭條,又再次因觀光而復甦,許多色彩與氣味卻也從此改變。老街的雜貨店裡,農村生活的用品逐漸退縮,新穎的紀念品則不斷擴大領土;封閉的冷氣車廂,帶來了更多遊客,卻也阻隔了溪谷涼風。九十多年來,鐵道一直是平溪最重要的命脈,承載著沿線聚落起起落落的命運,穿過峽谷與瀑布,從礦業的年代,一路駛進觀光的年代。

文化的自信和創造力

知識通訊評論

對大多數我們文化中人來說,近代歷史是一個巨變演進的過程,我們無可避免受到近代世界歷史發展中,對我人文化的衝擊,簡要言之,就是西風東漸,就是奮力圖存,就是以他山之石為本。

對於我們文化的長久傳統來說,這其實是一個難以想像的經驗,我人文化與其他文化最大的一個差異,是自主且連綿不斷的一個挺統一文化承傳,文字語言的一致性,歷兩千年未變,中心自主的思維,根深蒂固,若非十九世紀以降的西力東凌,要這個傳統改變,可說是難乎其事的。

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後,雖說文化餘緒仍盛,但畢竟形勢迫人,忝顏力拒,亦不得不低頭認輸,此一過程,可說一步一躓,迄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達於高朝,可謂千百年心態之巨變,一言以蔽之,乃是以西方思潮為尚,認為吾人的失敗屈辱,皆源於傳統文化之不合時宜,自此以降,以西學為典範,以及一種骨子裏對自我文化的輕視甚或自卑,可說是沁髓入骨。

西力東漸的根源,固然有西學思維的新起境界,所謂啟蒙主義的價值理念,但究其根本,實出於其強大實質力量之彰顯和凌掠,歐西殖民擴張雖說自恃其真神信仰而來的理性驕傲,但是如非利砲強兵,斷不可為,也就是說,由拉美到亞非,百年來面對歐西文化殖民之臣服,斷非嚮往歐西所謂理性思維境界而欣羨景從,而是迫於亡國滅種之武力威脅,不得不然之舉。

回顧兩百年左右歐西文明的大起勃興,究其根源,可說正來自萌生於歐洲的近代科學,此一講究實徵致面對宇宙自然的思維,大不同於歐西往昔的自然神本傳統,所謂「神旨若昭,人不可違」,亦在其文化內部,大起論辯。然而科學實徵致用引起工業革命以及封建社制度挑戰,加上殖民擴張帶來的社會繁盛和財富累積,導致一個以國家資本擴張為思想根源的近代體系成形,此一發展,歷十九世紀擴張,到二十世紀達於頂峰。

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戰爭,一方面彰顯出科學潛在力量的驚人,一方面亦暴露出科學力量背後簡近思維的困境,雖然有一戰之後歐洲的科學悲觀氣氛,二戰之後依然不免科學樂觀發展的憧憬,然而歐西文化長久來對科學的質疑傳統,仍蓄勢待發,於今尤烈。

如果以一個整體局面來看,歐西近代思維發展,可說已窘態畢現,如果以具體社會經濟現象來看,在一個以國家力量支持的商業市場經濟體系發展中,目前最大問題是債務與償債能力的失衡,以及市場價值的過度超越技術水準所必須的生產成本,尤其在自由主義市場的資本機制中,造就出一個新金融寡頭階級,以及整個國家社會被這個階級綁架來承擔其風險的公義倫喪,如此諸般現象在今日歐美此起彼落,甚有全面崩潰之虞。

面對如此之世紀變局,吾人更應重新檢視傳統文化的人本倫理價值,走出百年來以西學為尚的文化殖民思維。其實如果看當今我人社會上活力充沛的文化藝術創造,由京劇、書法到傳統工藝文化設計,多有令人驚豔的佳構,然而,自認是上層結構的學術文化階層,由於受限於長久浸潤及所承習的歐西傳統,既無得諸社會資源的責任體認,又妥協於既得利益的均霑,自難有能夠走出文化傳承的創新之路。

由過去經驗來看,缺乏對自我文化的信心,以及評斷標準旁落彼邦造成的價值虛空及承傳斷裂,是文化創造諸多問題的根源。如不認真面對此些問題,只汲汲於資源的投入,並對一些表象數據沾沾自喜,造就的將會是一個日益封建僵化的學術文化體制,並錯失我人文化在當前世紀變局中動見觀瞻的歷史契機。

(完整內容請見知識通訊評論月刊121期)

陳怡如:東協發展成全球新興勢力

東協(ASEAN)創始於1967年,直到1999年柬埔寨加入,形成東協十國持續至今。雖然成立許久,但真正開始讓人注意到東協影響力是從「東協加一」、「東協加三」,東協十個會員國和中國、日本、韓國建立自由貿易區(FTA),東協的區域經濟勢力自此不容全球忽視。

「東協加一」威力強大

從東協和中國間的貿易增長,可以看出「東協加一」的效力。再從東協擠下日本,成為世界第四大出口區;外匯存底是全球第三大;一年吸收四百億美元外資投資等等數據,也都感受得到東協近年來的快速成長。

從東協和中國間的貿易增長,可以看出「東協加一」的效力。再從東協擠下日本,成為世界第四大出口區;外匯存底是全球第三大;一年吸收四百億美元外資投資等等數據,也都感受得到東協近年來的快速成長。

上述突出的數據,僅是東協邁入高成長的開端,區域經濟的成形,讓東協在全球的競爭力提高,後市情勢大為看好,大致從以下三個重要的關鍵點來看:

首先,政治穩定,這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緬甸民主運動領袖翁山蘇姬獲釋並進入國會,過程和平,是國際焦點之外,更代表緬甸結束軍政獨裁,邁向民主改革之路,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訪問緬甸,意味著背後有美國政府的支持,緬甸的民主改革因而獲得企業的信心,大舉資金前往緬甸投資。

政治穩定有利經濟發展

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強人政治,雖然褒貶評價不一,但不可否認提供了一個社會穩定的發展基礎,成為經濟成長的強力後盾。同樣在強人政治領導下的菲律賓和印尼,即因貪腐嚴重而經歷了痛苦,但是改革過後也已穩定發展了十餘年的時間,經濟活力開始爆發。長期的強人政治一定會逐漸有民心思變,馬來西亞大選將至,在野黨聲勢進逼執政黨,反倒促使執政黨端出更多的政策牛肉;新加坡亦是如此,顯然東協國家民主政治的成熟度大增。

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強人政治,雖然褒貶評價不一,但不可否認提供了一個社會穩定的發展基礎,成為經濟成長的強力後盾。同樣在強人政治領導下的菲律賓和印尼,即因貪腐嚴重而經歷了痛苦,但是改革過後也已穩定發展了十餘年的時間,經濟活力開始爆發。長期的強人政治一定會逐漸有民心思變,馬來西亞大選將至,在野黨聲勢進逼執政黨,反倒促使執政黨端出更多的政策牛肉;新加坡亦是如此,顯然東協國家民主政治的成熟度大增。

其次,取代中國的製造業地位。中國大陸的工資不斷上漲,以及人民幣持續升值,出口產業的競爭力在下滑,東協有六億的人口,且年輕的勞動力充沛,東協國家0~29歲的人口比例平均有接近六成的水準,表示未來的勞動供應是源源不絕,雖然近年東協國家的最低工資上調速度也加快,但是相較於中國大陸的薪資水平,除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外,其餘國家都是有競爭力的,所以在東協,基本上是不存在失業問題,甚至對外勞的需求還非常大。

這就是在政治安定之下,著手進行產業轉型達到了一定程度,東協的製造業發展也凸顯了出來,吸引外資前往投資,以台商為例,上個世紀90年代西進到中國大陸設廠者眾,近年也紛紛尋找到東協設廠的機會。

至於勞動力素質的問題呢?在馬來西亞設廠超過20年的F駿吉董事長江文洲說,如果用人來控制人的速度當然就慢,但是用機器來控制人的速度,人就不能慢了!他進一步說明,駿吉生產槍釘,如果工人收釘子的速度跟不上機器,機器生產出來的釘子就會滿出來,也就是說上班時間工人是不能怠慢的,而且每天的產能也都能準確估計。

區域經濟內外市場皆亮眼

此外,企業利用各國的優勢來做資源的配置,東協國家之中,新加坡和其他國家簽的FTA是最多的,現今很多企業將生產基地設在馬來西亞,經由新加坡出口到世界各地,發揮製造生產與關稅優惠的優勢。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兩國政府也體認到合作的力量大,屏除歷史上的恩怨,新加坡規劃中的捷運系統將會連接到馬來西亞,方便兩地往來的需求;而馬來西亞的醫療費用是新加坡的三分之一,馬來西亞也開發醫療旅遊這一塊市場。

此外,企業利用各國的優勢來做資源的配置,東協國家之中,新加坡和其他國家簽的FTA是最多的,現今很多企業將生產基地設在馬來西亞,經由新加坡出口到世界各地,發揮製造生產與關稅優惠的優勢。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兩國政府也體認到合作的力量大,屏除歷史上的恩怨,新加坡規劃中的捷運系統將會連接到馬來西亞,方便兩地往來的需求;而馬來西亞的醫療費用是新加坡的三分之一,馬來西亞也開發醫療旅遊這一塊市場。

過去輸出勞工的菲律賓、泰國、印尼等國,在工業發展之後,國內的就業機會增加,人力回流之外,這些還會是消費主力。尤其人均GDP快速成長,消費的爆發力更可以期待。

人口高達2.4億的印尼,就成了企業眼中下一顆閃耀的明珠。現任的執政團隊雖然還是有貪腐問題,但在國家建設的投入比以往多了許多,印尼是東協GDP最高的國家,工資水平仍低、內需市場龐大、同時也是回教世界的窗口,對許多企業而言,印尼未來的成長空間大,現在是不錯的投資時間,由鴻海積極加速印尼投資的動作可見一斑。

(本文詳情及圖表請見《財訊快報》201204期)

陶冬:談經濟全面回升 為時尚早

葉揚甲
揮別與風險相伴的二○一二年,陶冬表示,一三年開始,全球經濟將可望脫離不確定的年代,然而在量化寬鬆仍未見止歇的環境下,歐美、中國卻都各自擁有貨幣政策難解的結構性難題。
二○一二年金融市場會以何種姿態收尾,無非取決於美國財政懸崖的談判結果。但無論如何,隨著財政懸崖的落幕,全球將可望暫時脫離不確定性的年代。

日前,由經濟日報與台經院共同主辦的「看見希望的二○一三」論壇中,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發表演說,他表示,「美國一旦跨過財政懸崖,不確定性的風險因素將大為減少。」只是,隨後的經濟成長亦會變得相對溫和許多。

風險一美國債務不減 長期隱憂

根據瑞士信貸所估,一三年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年增率將會提速到三.五%,雖然較一二年的三.一%有所進展,但不難發現這個數字,明顯低於金融海嘯前四.五%到四.九%的水準。由此可知,未來的這一年若無意外,全球經濟將按低速成長的軌跡前進。短期或許無虞,然而長遠看來,陶冬對歐美、中國這三大經濟體,則各自有著不同程度的憂心。

面對短期首當其衝的財政懸崖,陶冬沒有太多的擔憂。他認為,美國不存在財政懸崖,最多,可視之為「財政斜坡」。

陶冬進一步解釋,只有在不可控制的情況下,發生無可挽回的結局,才可稱為墜入「懸崖」。因此,即使美國兩黨仍為減稅斡旋,乃至於無法達成共識,其實都還算在政治家的掌控範圍內。「過程中或許會協調不順,但預期在耶誕節過後,財政懸崖終將塵埃落定」。

「但這並不是故事的結束」,長遠看來,陶冬認為美國財政問題,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而只是將問題技術性地往後推遲。況且,美國近年來的財政支出,確實有相當程度直接受益於低利率的貨幣環境。「一旦利率調升,美國財政負擔將遠比現在的情勢嚴峻許多」。

不過在那之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將貨幣政策與失業率掛鉤的創舉,讓量化寬鬆政策有了新的思惟,「流動性仍將是貫穿一三年金融市場的主旋律。」

風險二歐洲償債高峰 危機再襲

先前令市場恐慌至極的歐債危機,似乎隨著時間推移而淡化。本該屬於歐債震央的重災國,股市表現在最近六個月更是極其耀眼。對此,陶冬不諱言,這一切無疑都將歸功於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

但是,市場很快會發現,當前的榮景,是由貨幣擴張所堆砌出來的,而期盼看到的財政改革、銀行同盟等舉措,至今其實仍未見進展,「量化寬鬆肯定無法解決入不敷出的財政問題」。

因此,在下一波歐債償還高峰時,也就是在一三年的一月到四月期間,歐債危機隨時都可能死灰復燃。之所以如此判斷,陶冬提到,若再納入屆時義大利大選的紛擾考量,市場風險情緒恐將被再度引燃。

此外,法國的問題亦將逐漸浮上枱面。陶冬預估,法國失業率一三年或將升至一三.五%,這樣一來,法國的稅收、消費勢必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法國至今仍與經濟實力強國德國相提並論,一旦市場對此認知出現疑慮,甚或改變,「很快地,對沖基金就會向法國如野狗般地,群起而攻之」。

後續的演變,可關注法國公債殖利率是否急速躥升。即使法國國債負擔不大,但民間銀行的槓桿非常高,這是陶冬認為,歐債可能雪上加霜的理由所在。

風險三中國房市泡沫 不定時引爆

最後,許多分析師認為中國將隨時反彈,樂觀派甚至認為,中國已進入復甦的起始階段。然而看在陶冬眼裡,中國卻只是進入一段政府營造的「偽週期」。

根據過往經驗,中國在黨代表大會隔年會持續擴大固定資產投資,但這一次(一三年),速度或將有所放緩。陶冬補充,「因為地方政府已經破產了」。中國地方政府預算赤字的加總占GDP達到八.五%之高,財務狀況堪稱是希臘的水平。再者,民間企業的融資重心,開始從正常的銀行管道,轉移向非常規的信託貸款籌資。新的融資渠道,短期雖能為地方注入流動性,甚至還能拉高GDP,只是長此以往,將為中國埋下無窮後患。

(今周刊836期)

林文義:「一生只有一件事做好。」

聯合文學
言叔夏

初次見到林文義的人,大概很難想像眼前的這位談起寫作或生活皆無法抑止、言談間不斷地轉換聲腔頻道──時而激昂地談論年少時代的政治經歷,時而低迴於生命情境的起伏跌宕,同時還不忘兼具貼心搞笑的作家,已經年逾半百了。

一談及寫作,就彷彿身體的某個開關被自動打開,話語伴隨著大量個人生命史的細節自來水般地流洩出來;訪問進行間還不斷後設地自我探問:「我會不會講太多了?應該讓你們自己問問題吧!」

語言的採蜂人
事實上,林文義的寫作本身就是個巨大的問號。早年在漫畫家、新聞記者、主編、戰地記者乃至電視政論名嘴等各種領域流徙來去,像個忙碌的語言採集者,在不同的表達介面上(有時甚至是危險的蜂巢──)攫取各種形式的話語蜂蜜。林文義不諱言,這些人生道途上繞路甚或迷路所見的風景細節,都是其日後寫作的養分。

「我進報社後的第一份工作是記者,跑新聞寫稿當然是例行工作。新聞報導要求公正、客觀,不能挾帶個人的主觀情緒。但我還是常常在字裡行間偷渡一點詩或散文的質素,所以老是被當時的主編罵:你這稿子到底是在寫散文還是寫新聞?」

曾在新聞稿上專注寫一滴落在鐵絲網上的水珠,以及雨後的陽光如何穿透水珠、在鐵絲網上產生光芒,以致被主編斥為「不夠新聞」;林文義其實極早就在他的書寫中,展現了對周身物件優異的詩性質地。這和他的美術背景可能有關。「我在寫作的時候,第一個浮上腦海的東西是圖像,之後才是文字。

寫作和畫畫對我來說,有時是同一件事。」他說。大學時原本想投考美術系,立志做個畫家,沒想到美術系沒考上,卻進了大眾傳播領域;「我也會畫一點漫畫,曾經也想過當個漫畫家;但後來看到蔡志忠、敖幼祥、CoCo等人的作品,心想我一輩子也不可能畫得出這樣的東西,所以後來放棄了這個夢想,漸漸成為一個專門寫作的人。」

而事實上,自言性格方面有某種程度的偏執與完美主義傾向,「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從第一本書《千手觀音》(1981)寫作迄今三十餘載,期間歷經了各種行業身分的流轉變動,林文義最戮力實踐的,無非即是他個人的書寫工程。非但語言從早期抒情唯美的浪漫聲腔,乃至中後期極具辯證性的政治批判;書寫類型更是橫跨詩、小說與散文等文類。而面對書寫歷程與現實生命的多變,林文義將前輩作家王鼎鈞曾說過的話──「一生只要做好一件事。」奉為其座右。

「我這輩子只有一件事做好,那就是寫日記。」林文義說。至今仍保有每天寫日記的習慣,林文義認為這是促使自己每日都回歸到寫作的零點、面對自身初心的一種鍛鍊。「我覺得自己的寫作有一大部分都是從這個本心出發,繞道於小說、詩、甚至政論,最後還是必須重回這個離自己初衷最近的文體,那就是散文。」

遺忘是這麼長

2006年甫從電視評論界的政論名嘴退下場來,歷時五年的空白,林文義於去年六月交出了近年來最具分量與規模的散文集《遺事八帖》,並以此書獲得2012年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的台灣文學獎圖書類散文金典獎,可謂其三十餘年散文寫作生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林文義說:「這確實是我第一次這麼有概念、計畫地去展開一本散文的寫作。」《遺事八帖》之前,林文義有段時間轉而投入小說和詩的寫作。2006年離開參與幾達十年的電視評論界,重新拾回寫作的初衷,他說:「這一切都是在為這本散文集做準備。」

《遺事八帖》全紅的封面與全白的封底,各自代表著「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意象;而封面「大散文」的字樣,則預告了全書八篇散文,皆圍繞著台灣歷史的幾個重要人物與意象漸次開展。對於提出「大散文」這樣的概念,林文義自有一套對散文這一文類的看法:

「前幾年駱以軍寫了《西夏旅館》,我一讀就覺得好羨慕,除了這本書本身是一本理所當然的佳構以外,也促使我去思考,小說有大河小說,它的技術也允許它對歷史的敘事產生變形、凹褶與再造,為什麼散文就不能有大散文?散文一定要遵循其內在的『小』傳統嗎?尤其相較於詩或小說,它一直是一種不被重視的文類。我想藉由提出『大散文』這樣的概念,讓讀者知道,小說能承載、負荷的題材,散文一定也可以寫。」

《遺事八帖》從台北盆地的遠古地景寫起,將台灣歷史凝縮為一部輻輳著私人地層與集體記憶的發亮晶體。舉凡政治、國族、家人、親友……還有愛,以及對這所有一切物事的深情凝視,在書中如同恣意撒散而遍布的地表晶鹽,四處散落著平生交逢的遺佚細節,使整部作品讀來彷彿踩踏在一張充滿斑斕裂紋的私史地圖。既有史詩的企圖,也同時鎔鑄了個人生命的皺褶與紋路。

全書的扉頁引用聶魯達的名句「愛是這麼短,遺忘是這麼長。」林文義說,年輕的時候讀這句詩,只有單純的浪漫情懷,可是年紀大了以後重讀,卻發現平生遭遇的一切,包括政治、親情、愛人或信仰,都可以被包括在內。

「我一直想寫這樣的一本書,可以把此生遭遇的愛戀與消亡都記錄下來。就像朱天文說的,用書寫去抵住遺忘。我覺得這是四年級作家普遍的一種焦慮與哀愁。所以這本書的寫作意義對我來說,既是備忘,也是一種信仰的寄託。」

作為私史的政治

自言散文書寫的啟蒙最早乃是私淑於楊牧,中期以後則分別受到陳芳明與郭松棻的影響,作品開始寄寓個人政治思考的辯證。林文義回憶道,當年和人在海外、被國民黨列入黑名單的陳芳明通信,每封信都需要通過檢查。「在當時的政治場域上,陳芳明被歸為獨派,而郭松棻則是統派,我夾在兩種立場的中間,和他們都非常親近、友好,可見文學絕對是超越政治的。」林文義說。

他回憶郭松棻去世前夕,他在台灣接到消息,就立刻買了機票飛到美國去,停留不到一天,見到他的最後一面,又搭同一架飛機回來。而陳芳明當年被放逐海外,曾有機會入境台灣,卻被海關所拒。這些看似與國族政治牽扯不清的時代背景,在林文義的筆下,都成為充滿衷曲的個人私史。幾年前曾以陳芳明的海外流亡經驗為藍本,寫下短篇小說集《鮭魚的故鄉》,去年出版的《遺事八帖》,則有對「政治」本身更進一步的深刻自省。

「對我來說,政治只是簡單的『說真話』三個字而已。」林文義語重心長地說。早年投身於政治運動,也曾在民進黨部的核心擔任過要職,「那時革命對我來說,還是一種很浪漫的東西,大概是因為年輕的時候切.格瓦拉的形象實在太鮮明了。」他笑著說。自言選舉時曾幫反對黨拿過兩百六十場的麥克風,捍衛自身的信仰與盼望;而2000年的總統大選後,隨著反對黨逆轉成為執政黨,昔日的政治理想與信仰卻漸次在深化的權力角力中被耗竭殆盡。

書中的〈鬼道〉一文寫盡了政治生涯的繁華與蕭索,林文義不無傷感地說:「走這麼一遭,我一點都不後悔,政治對我而言,是一次珍貴的生命經驗。沒有走這一回,我永遠不會那麼真實且深刻地體認到,文學之於我的重要,是凌駕在一切信仰的源頭之上。」

也正因為如此,《遺事八帖》寫台灣的政治與歷史,這一看似龐大的命題,實則充滿個人在時代夾層中的掙扎與浮沉。〈光影迷離〉寫南方軍旅的數則手記,與任職主編期間的人事紛迭。古城舊事,滄海桑田,終免不了在時間的洪流中摔碎成一地的光影;而〈紅與白〉的題名則呼應封面與封底的兩種顏色,寫曾經歷過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父親,對從事寫作的兒子,懷抱著一個低迴且無從啟齒的擔憂與祕密。「遺事」因此也充滿著「儀式」的意義,是對那在時間中壞毀的、已然逝去的故人與舊地,一次深情的凝視。

未來的未來

自言至今仍拒絕使用電腦,絕不改換智慧型手機,林文義對於文字的演化史,自有一套關於未來的想像。

「我非常著迷於庫柏力克在《2001太空漫遊》裡所描繪的那個場景:一架載有地球語言與冬眠科學家的太空船,被發射到宇宙中,從此一直在寂寞的宇宙裡漂流,那是一個多麼孤獨的畫面。」林文義說。《遺事八帖》的最後一章〈未來的未來〉,藉「旅行家二號」的發射,將全書碎散的時間光點寄託於文字,他說:「百年以後,這些抽象與可見的物質都不在了,包括我們,還有我們現在所擁抱的愛與信仰。那個時候,只有文字會史前遺跡般地留存下來。所以這本書非但是寫給百年台灣的一個紀念,同時也是一封投遞向未來百年的情書。」

相較於《遺事八帖》「大散文」的完整規模,預計在明年出版自己的手記《歲時紀》,林文義將重回散文寫作的原初狀態,以最簡單的手記體形式,直面寫作起點的初衷。「只有文字能承載人,其他的一切,都不可能抵擋住時間的侵蝕和壞毀。」林文義說。

如同旅行家二號在1977年航向太空,其上攜帶五十五種語言的問候辭,希冀在某日被外星文明的訊號所攔截;那麼也許在未來的某日,當地球從宇宙的光譜中澈底消失,它卻還能以文字的形式,在另一個文明中延續它的時間。而《遺事八帖》的寫作,何嘗不是個人生命史的消亡衰敗後,所遺留的遺跡與標本?展示了那些在愛與時間中被洞開的傷口,以及它的復原和結痂;它的寫作,也勢必更像是一個祝願;祝禱給未來的孩子,關於那些「從前從前……」。

受訪作家簡介
林文義
1953年生於台灣台北市。少時追隨小說、漫畫名家李費蒙(牛哥)先生習繪,早年曾出版漫畫集6冊,後專注於文學。曾任《自立副刊》主編、廣播與電視節目主持人、時政評論員,現專事寫作。著有散文集:《歡愛》、《迷走尋路》、《邊境之書》等37冊。短篇小說集:《鮭魚的故鄉》、《革命家的夜間生活》、《妳的威尼斯》3冊。長篇小說集:《北風之南》、《藍眼睛》、《流旅》3冊。詩集:《旅人與戀人》、《顏色的抵抗》2冊。主編:《九十六年散文選》等書。2011年6月出版大散文《遺事八帖》,榮獲2012台灣文學獎圖書類散文金典獎。

本文作者簡介
言叔夏
1982年生。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八里森林花園 紫藤花藝村

「紫藤花藝村」是原「麟記廚藝坊」,秉持著一步一腳印的足跡,它是全台唯一產地自產自製自銷~韓式泡菜的工作室。
坐落於觀音山上,坐擁於山谷中,整個森林花海的景緻都在您眼周盤懸,在這裡,可看到主人用心栽種的樹木與花卉、可聽到蟲鳴鳥叫的優雅音調、可聞到柚花的香氣、可吃到健康美味的料理。可以享受到城市裡所沒有的大自然生態景觀,讓您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最自然清新的森林浴,本園區有萬種風情的四季草花、百年老樹;是一處寓教於樂的休閒之地,提供您週休假期最佳的休閒去處。
林家小妹從小到大就在八里山上的這片森林長大,看著一整片綠意盎然的菜園,覺得很開心,就連蝴蝶都一起來分享這份榮耀與喜悅。因為看到林爸爸所種的山東大白菜,多到吃不完,只要是「天公不做美」未採收的大白菜因為雨淋,就只能等著爛根了。心想、看到父母用心的結果竟是這樣,這真是可惜。為了保存蔬菜的經濟價值,她望著爸爸的農具間只有一種想法,她要把堆放農具的貨櫃清空改造成農產品加工室;運用著爸爸的農業技術與先生擁有國家合格廚師證照及廚藝經驗結合起來。「首推的~韓式泡菜及私房菜~頂級干貝XO醬伴手禮」就在這悄悄的展開了」。所以,每當是種植〝山東大白菜〞的季節,林爸爸分段、分區的種植;好讓更多的人一起來分享喜悅。
 
「紫藤花藝村」的幕後推手─林媽媽。她是一位超級愛種花的護花使者,因為偏愛紫藤而命名。所以當您來到這片綠森林中,赫然發現山谷中『萬綠叢中一點紅』,您就是來到了『紫藤花藝村』。俗話說:「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沒有高級的裝潢,但是確有頂級的廚藝與健康又新鮮的蔬果還有漂亮的森林花園。
 
來到這裡,好好收起忙碌煩雜的心情,放鬆一下自己,好好的來體驗一下大自然之美與健康的響宴吧。


八里 觀音山.桃樂絲森林

「八里桃樂絲森林餐廳」是一座近在八里觀音山上的農場,自西元1873年起有位林進興老先生在這座農場裡種滿了八里文旦柚、水蜜桃、柑橘與甜桃等各種水果,將畢生的心血灌溉在這座土地上,四周景觀蓊鬱盎然,擁有多株百年老樹,猶如原生森林般令人著迷。日以繼夜的辛勤勞動,讓林老先生在該享福的年紀既就辭逝,臨走前不忘細細叮嚀孩子們,「希望不要荒廢了這一片山,讓這片山林能繼續美好」,「八里桃樂絲森林餐廳」就這樣在深深的期盼中誕生~

「八里桃樂絲森林餐廳」農場主人辭去了十多年的業務工作,回到這座純淨的山林間,在接觸了果樹農務後,從施肥、接枝、套袋到採收等繁複的步驟中,發覺原來這一切是這麼的不簡單,細心在過程裡學習技術與經驗,秉持著不噴灑農藥的理念,堅持給所有客人最美味的果實,雖然果皮外表有時不如一般水果光亮,但是對健康卻是大大加分喔!

農場主人與父親搭建的農具房就是現今改造過後的「八里桃樂絲森林餐廳」,以自家產的新鮮水果入菜,烹調出果香四溢的蜜桃芥末豬肋排、柚香雞腿排特餐及柚根養生素食鍋等特色餐點。園區內的花草石木皆由農場主人親自設計,更設有可愛動物區、陶藝工作室、DIY體驗區及殼興農場工坊等設施,給您一場最充實豐富的自然旅程~
生態導覽

本園區從1873年所立的歷史開墾紀念碑明確記載為 林本源家族所開發,至今已有百年之歷史。園區內有百年樟樹、楠樹、龍眼、柚子、棲樹及桃樹等多種果樹與其他生態植物,另有被政府列為珍貴樹木之「朴樹」…等。為了讓您更了解各項植物的種類特性,團體至園區將會有專人做生態導覽解說,讓您認識園區內一年四季不同的花草物木與低海拔蕨類,另外觀音山上稀有的老鷹將在我們頭上低空盤旋,我們似乎將成為他眼中的小雞,除此之外還有台灣藍鵲、畫眉鳥、五色鳥及數十種蝴蝶與昆蟲,當您一進入園區內,各種鳥類及蝴蝶再您身邊飛舞,一同歡迎我們的到來。

八里 八仙海岸 溫泉物語

陳珮琦

在寒冬泡個暖呼呼的溫泉,是一大享受!在大台北地區,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除了台北的陽明山和新北市的烏來、金山、萬里,與淡水一河之隔的八里也可享受溫泉泡湯的樂趣;企業大亨、貴婦口耳相傳八里的溫泉有「錢水」之稱,有助事業、財運,「去八里泡溫泉!」成了新貴們的私房秘境!

八里美人湯 跟烏來相同泉質


隨著台64線的開通,八里溫泉吸引了許多愛好泡湯的民眾。八里溫泉位於觀音山脈下,與大屯山為同一地熱水脈,業者委託日本鑛研公司深入地底1100公尺挖掘的碳酸氫鈉泉,與烏來相同泉質,即俗稱的「美人湯」。

業者表示,八里「美人湯」泉質經檢定其碳酸氫根離子含量高達767mg/kg,比起日本的美人湯平均標準347mg/kg高出二倍,而且更是全台含量最高的碳酸氫鈉泉,「真正的頂級的美人湯!」

高人指點 泡八里溫泉旺財運

據經常前來泡湯的女客說,八里溫泉的泉質為PH7.8,可以長時間浸泡,讓肌膚保持光滑細緻;不少喜愛泡湯的民眾深信泡溫泉可祛霉氣、改運;而有八里溫泉更吸引許多企業人士和貴婦,據說曾有高人指點,八里溫泉有「錢水」之稱,有助事業和財運。

仿唐式夜市 投壺槌球都有

業者還精心打造仿唐盛世夜市,有木球射羿、槌球競技、投壺雅興、九連環、華容道等古玩遊戲,小朋友也可在這裡玩拓印、做沙畫、彩繪唐明皇或楊貴妃公仔;肚子餓了,這裡還有中華、日式、韓國及印度等亞洲各國特色料理,適合全家大小在此消磨一整天,電視劇「無敵三寶妹」、「娘家」更曾在此取景拍攝。

值得一提的是,八里左岸闢設的自行車道已延伸到八里溫泉,業者另有占地40公頃的生態園區,種植海濱植物、水生植物和花草;春節「走春」,八里溫泉提供一個新選擇。

漫步北投 覽溫泉鄉歷史風華

楊子慧

談到北投的歷史風華,絕不能脫離百多年前就開始發展的溫泉文化。1893年時,德國硫商奧理(Ohly)在北投發現溫泉,因熟知溫泉對人體的益處,便在此興建了台灣最早的溫泉俱樂部。日本時代,更是奠定北投溫泉文化基礎的時期,直到現在,漫步北投地區,依然可欣賞溫泉博物館、瀧乃湯等景點中舊時代遺留的印記。

天狗庵

1895年時,日本採礦商人平田源吾來到北投,因身體微恙特到溪流泡湯、調養身體,由於對此念念不忘,隔年便在這裡開設溫泉旅館,取名為「天狗庵」,為台灣第一間溫泉旅館,舊址僅殘存加賀屋旁的石柱與石階,如今雖只剩階梯遺蹟,遊客到此,還是不免佇足緬懷一番。
瀧乃湯
百年前,很多人在北投泡湯都是利用當地野溪溫泉,但後來的泡湯人潮越來越多後,為了讓大眾有一個規劃良好的泡湯地點,台灣婦人慈善會等人,於1905年成立浴場改良會,委託鐵道部建造臨時公共浴場(又稱鐵之湯),為最早的公共浴場,又稱慈善浴場。

由於民眾每次使用只需付相當實惠的3分錢,讓此地多了「三仙間」的稱號。之後,為了與1913年建立的公共浴場(後來的北投溫泉博物館)有所區隔,故改名為現今的瀧乃湯。由唭哩岸石打造的瀧乃湯,至今仍保留男女大浴池,民眾到此欣賞日本時代的溫泉樣貌之外,還能享受到優質的青磺溫泉。

北投溫泉博物館

於1913年建立的北投溫泉博物館,為三級古蹟,當時台北州廳,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興建了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紅磚打造的溫泉博物館,濃厚的英式風格建築,兩側牆上鑲嵌著彩色玻璃,外觀相當醒目。

初始的規模為兩層樓,民眾在二樓入口處進入,經過涼亭後於玄關換鞋,走下樓梯可見男女更衣室與沐浴大池,此外,還特地設有獨立的浴室和休息間。圓拱列柱圍起的浴池,深具歐洲華麗浴場風味。

東京「A to Z café」 奈良美智

在台灣奈良美智的創作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所創作的代表性人物大眼女娃,常常斜著眼嘟著嘴、手裡拿著一把刀還偶爾帶著一隻長耳小狗。在台灣只能透過特展感受奈良美智的世界,但想真正了解更多、收藏道地的奈良美智,不妨跟著日本文化觀察家吳東龍的腳步,深入東京各個美術館展場,甚至是咖啡廳都能找到奈良美智的生活軌跡!

作為設計觀察作家、書籍與視覺設計師,熱愛日本文化的吳東龍,本身就是奈良美智迷,開課《尋找奈良美智》這天他也帶來了他自己的收藏,各式書籍、玩偶與擺飾,甚至是T恤也換上大眼娃娃。

想要了解奈良美智,吳東龍建議第一站可以選擇橫濱美術館,這裡曾經在2012年7月辦過奈良美智大型巡迴展,雖然巡迴展已經結束,但常設館裡也有收藏他的作品,包括他早期到近期的作品,從平面立體、陶質到銅等各式素材作品。原來奈良美智希望,在他死後他的作品能被留下來,因此便使用了銅的材質。

吳東龍表示,看過他的巡迴展可以發現,早期那個乖張外放、有著強烈藝術家個性的畫風,在近幾年已經有所改變,可以從新的創作中感受到溫暖,創作變成是他嚐試跟大眾對話的溝通媒介。

還有,原美術館中的奈良美智常設展My drawing room,也是首次他以「個人工作室」形式展示的,在這個空間中複製了他的創作空間與環境,可以看到他平時工作用的東西、喝的酒,使用的椅子,在這裡彷彿可以貼身看到奈良美智一樣。

不過想更貼近奈良美智,A to Z café更不能錯過!這個位於南青山自己家鄉的餐廳,是由奈良美智與他的合作伙伴共同設立,在這裡的角落小屋同樣也有「複刻版」奈良美智的生活軌跡,除了牆上有他的作品外,就連音樂、MENU甚至是家庭料理都跟他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原來奈良美智小時候就曾經佈置家中角落,有著自己風格的桌布與椅子,想開設咖啡廳的夢想種子從他年輕時就種下了。從A to Z café周邊延伸出去,你會發現被奈良美智的大眼娃娃給包圍,因為餐廳庭院到周邊車站裡都有他的創作作品,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奈良美智藝術節呢!

而想「帶走」奈良美智的創作,吳東龍建議lammfromm與S and O商店都可以逛逛,裡頭除了有奈良美智的商品外,也有台灣民眾熟悉的村上隆與草間彌生各式周邊商品與版畫作品。

吃東西之前最好多想想

加拿大最新研究顯示,早餐如果來一份火腿起司蛋三明治,身體血流就會明顯變慢,心血管健康馬上就受到衝擊。

加拿大卡加立大學利賓心血管研究所主任托德‧安德森為研究作者。他表示,這是初步研究,研究並沒有比較不同食物對健康的影響,但研究發現,只要吃下不健康食物,身體可能馬上就會出現反應,因此吃東西之前最好多想想,以免身體被弄壞。

研究人員想了解一般人吃下高脂肪、高鹽分餐點後,血管會出現哪些變化,因而進行這項研究。

研究團隊招募二十名健康民眾參與實驗計畫,這些人平均年齡二十三歲,共被分成兩組,一組不吃早餐,另一組早餐則吃兩份速食三明治,研究人員測量他們的前臂血流,然後兩組再做兌換。早餐三明治內容包括火腿、起司與雞蛋,含有二十五公克脂肪與四百五十卡熱量。

研究人員發現,在兩小時後,食用速食三明治的人比沒吃早餐者血流量變慢許多。安德森指出,吃速食三明治的人前臂小血管擴張能力變得比較差,因此就會影響到整體血流速度。血管擴張能力要好,運動時,血液才能攜帶更多氧氣。有些其他研究發現,血管擴張能力不彰者似乎較容易罹患中風、心臟病。

研究人員提醒,從研究結果來看,食用高脂肪、高鹽分食物會引起血管功能異常,而這可能會增加心臟病、中風等風險。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加拿大心血管醫學研討會。

美國「墜崖」 壓垮消費

經濟日報

經濟學家警告,美國如果墜落財政懸崖,不只危及長期的經濟成長,一般民眾生活也將面臨巨大轉變,包括稅率增加、牛奶價格翻漲1倍等,造成民眾可支配預算緊縮,不利消費支出,但油價也可能因此而下滑。 在小布希執政期間擔任經濟顧問的拉齊爾(Ed Lazear)說,如果國會倉促擬定財政協議將造成深遠的影響,最終將衝擊美國長期的經濟成長,「這對長期的生活水準相當重要,我們必須做對。這不是幾天內可以匆匆決定的事」。

如果國會無法達成財政協議,對民眾的生活可能有以下層面的影響:
稅率提高。社會安全稅減免2%如果終止,將影響1.25億個家庭,社會底層20%的納稅人影響最巨大。平均而言,所得約5萬美元的家庭,每年將多繳納1,000美元。

Market Watch則預估,最低級距的納稅人須多繳納412美元,中產階級多出1,984美元。

長期失業津貼取消。提供給失業6個月以上者47周周轉資金的緊急福利,若在29 日期滿終止,約200萬人將受到立即影響,還有約100萬人明年4月資金乾涸。

牛奶價格翻漲。為期5年的農業補貼如果沒有重新議定,牛奶定價方式將重回1949年農業法,代表價格可能從目前的每加侖3.65美元翻漲逾1倍至6到8美元,被媒體稱為「牛奶懸崖」(dairy cliff)。

零售業大打折。財政僵局如果繼續打壓消費者信心,將促使零售業者寄出更多折扣,吸引顧客上門,但消費者還是有可能因為預算緊繃而捏緊荷包。零售業者已經把年底假期購物季低迷的買氣,歸咎到財政懸崖。

油價下滑。分析油價的專家認為,隨著消費者可支配預算減少,以車代步的機會將降低,嚴重打擊原油價格。一些分析師預估,目前原油期貨價每桶約90美元,未來可能跌價20至30美元,進而使汽油價格下跌至每加侖2美元(目前美國普通無鉛汽油平均為每加侖3.28美元)。

美麗灣環評 不過鬧劇一場

聯合報/陳文卿/服務業

美麗灣案,台東縣政府再開環評審查會,但面對龐大建物,若審查結果是「不通過」,則整棟建物要拆除。對委員而言,說「不」需要何等道德勇氣

筆者曾聽友人言,多年前擔任環評委員,也碰過類似案件。曾半開玩笑問承辦人員,若不通過是否能平安離場?…

環評委員不是法官,僅是依各別專業提供建議,卻要對開發案判生死。這是何等荒謬啊

更重要的是,其實所謂環評「共識」,其實僅是環評委員們專業意見集合。除非某一面向,有明顯重大問題,且對全案又舉足輕重,否則少有委員強力堅持阻擋。大部分都是要求補正、加強,也就是所謂「有條件通過」。美麗灣案,應也是如此

日前環評結論出爐後,內政部長說:「有條件通過不等於通過」,似是在唬外行人。 因為從中央到地方,少有環評審查案子,是「無條件通過」的。開發單位的想法大都是「頭過身就過」,不大會在乎那些條件如何?

美麗灣既成事實在那裡,真要拆除代誌太大條;審查前,縣長又在媒體放話,謂不過會影響台東經濟發展。因此「有條件通過」是可預料的結果,更證明它只是鬧劇一場。

國營虧錢又發錢

聯合報/鄧鴻源/大學副教授

國營事業台電中油去年虧損,不過年終獎金照拿約三、四個月,把全民當凱子合理嗎?

民生凋蔽,民間企業的獲利與民眾的薪水普遍不如以往;國營事業,不論是否賺錢,只要說配合政府政策,就沒責任,每年照發年終,這無異將人民當提款機,太不像話了。

就因為國營事業好康不少,所以許多人視國考為唯一志向,希望一試定終身,躺著讓人民養。這種士大夫心態不改,未來台灣有競爭力才怪。

歐美政府就不會獨厚軍公教族,所以德國與瑞士等國家,靠著技職教育提升其競爭力。

一些國營事業單位轉民營,經營得不錯,員工加薪或有年終獎金,沒有人反對;為何台電與中油不能改為民營呢?

國營事業員工辛苦,難道民營企業員工不辛苦;歐豬希臘的活生生例子,難道還不足引以為戒

績效低落也有獎

聯合報/鍾國生/商

國營事業年終獎金高達二至四個月,令人氣結的,是虧錢事業照領不誤,而未達預算目標的事業,也獲甲等評價,經濟部還說是受政策因素影響,那坐享油電漲價利益是否也該排除,實在不知主管機關績效評核基準以何為準。

經濟部長說,「員工不是不努力」;這話說得好,既然是獎金當然要給努力的員工或事業單位,連虧損或未達預算的事業都給甲等,統統有獎模式,太說不過去。

部長應當明白,不同績效的公平給獎制度,努力又表現不錯的員工與事業單位,當然應該給獎,而且要給更多些;那些努力不夠或混水摸魚的,自然一毛不給,還要落實銓敘部長所說的百分之三考勤劣等淘汰制。

只有這樣,才能鼓舞人才留在政府單位,也能吸引優秀新血,改善國營事業的經營體質;當績效達標,業務蒸蒸日上時,財經內閣的滿意度才會回升。

人民有憂 你有感嗎!

聯合報╱黎建南/自由作家

二○一二年,台灣人民選出年度代表字是「憂」,馬總統在平安夜期許大家一起努力,讓年度代表字由「憂」轉為「優」。

在憂字旁加個人字邊就是優,可以說是,一位優良元首,應該要了解人民,何以處境堪憂、心情有憂。

日本德川幕府三代將軍家光,喜歡微服探訪民情,大臣勸其外出危險,若想知道民情,可以列表上呈。家光說:「我看不懂你們的表冊,但我看得懂人民的表情。」他探訪歸來,即召集一批忍者(密探)告知:「我只能看到人民的表情,無法理解他們的心情;你們去給我弄清楚,他們憂傷表情下的心情,有什麼『願』及『怨』?」

馬總統該省思,為何自己宵衣旰食,人民卻無感,是否因為不能理解人民憂慮心情,推出有效政策;光從官員上呈的報表,是看不出人民表情,體會不出人民心情的。

轉憂為優,只是多個人。就個人而言,得要個貴人,就全民而言,那個人非國家元首不可。歷史上少有讓人民從憂轉為優的元首,法王亨利四世即為一例。

亨利四世接位時,法國打了卅多年新舊教戰爭。他原是新教徒,因為法人九成以上信仰天主教,而改信天主教,結果新教徒罵其為醜陋叛徒,天主教徒視其為虛偽君子。他說:「我只希望把和平帶給我的臣民,也讓我的靈魂得到休息。」

他頒布南特詔書,宣布天主教為國教,同時承認新教徒有完全信仰自由,及擔任公職權利。他結束內戰,也與西班牙議和,結束了卅多年的胡格諾戰爭。他以寬容化解對立與衝突,他會去看那些惡意諷刺他的鬧劇,堅決反對報復那些反對他的人。他說:「如果吊死那些曾經著書或佈道反抗我的人,就是砍光全國的木頭,也做不出足夠的絞台。」

戰後的法國,無數房屋化為廢墟,商船已久不見於大海,產業只剩戰前的六分之一,窮人棲身於公墓、復員的士兵四處搶劫,貴族們還對他敲詐要錢爭權。亨利四世並不氣餒,他任命蘇利公爵掌管財政,大力發展農牧業,他的經典名言是「地和牧場是哺育法蘭西的雙乳」,可以充分哺育法蘭西的子民。

亨利四世的國庫負債累累,官僚想到的是加強催收農民積欠的稅款,並增加人頭稅,亨利四世卻免除人民欠稅,並降低人頭稅,他說:「人民日子變好,就會有快樂心情工作,效益增加的成果,都留在法蘭西內。」

他鼓勵製造業和貿易,同英國、西班牙、漢薩同盟簽署貿易條約,為了貨暢其流而建橋開路,為了讓沒有馬車的小農能夠銷售多餘的產品,他設計了從鄉下到城市的公共馬車,一件件為人民用心設計的政策,讓人民從憂變優,巨額的國債之憂,也減少了三分之一。

亨利四世從未考慮自己的歷史定位,是希望國家和平、人民幸福;但今天,法國的歷史學家卻將他定位為「惟一仍真正活在法國人民心中的法國國王」,應該是因為他將國家及人民從「憂」轉為「優」吧!

流過沼澤的溪河

吳敏顯

二十幾年前,我跟著一支拆除鳥網的隊伍,抵達一個只在圖畫書冊和夢境中見過的沼澤。

有人叫它沼澤,有人稱它濕地。不管是沼澤或濕地,這一大片兩扇翼尖分別觸及冬山河和利澤簡老街的荒野,任憑野草野花隨興生長,飛鳥蟲魚有個自由自在覓食育雛的天地,也只有名家筆下的詩詞或水墨畫,才能表達出當有的意境。

它的名字,就叫五十二甲。

知名和不知名的野草雜樹,全在這片廣大的沼澤濕地擠過來擠過去地嬉戲。其中,最厲害的要數蘆葦,它們占地為王,不分前後左右,彼此勾肩搭背,盤踞成一座座神祕詭譎的迷宮。水茄苳也不差,像玩著跳房子遊戲,四處去站崗布哨。偶爾有風箱樹那個老鄰居,湊過來聊聊天、鬥鬥嘴。

放眼望去,到處是一汪汪大大小小、水深及膝的池塘,它們幾乎是連成一氣的聚落,任何人想走門串戶,踩過潮濕的泥地就行了,別相信鋪得像地毯那麼油緞緞的布袋蓮,落腳的地方可是深淺不一。

不管是長度、寬度、高度、面積,以及重量等等關於數目字的事項,我一向糊塗。總覺得一個地方能叫五十二甲,肯定比我住的鄉下那個三塊厝、四結仔尾、五間、六戈仔、七張、十三股、十八甲等村莊,要有氣勢,也寬闊得多。而它,的確如此。

一大片沼澤濕地,竟然朝南朝北漫無邊際地開展去,從這頭望不到什麼地方才算盡頭。若不是新開挖的河道聳起高高的堤岸,利澤簡老街陸續興建樓房攔住,這些雜樹野草和水漥,恐怕不會放過河對岸那一大片田地,甚至喧鬧著擴張到海邊沙崙。這樣的蔓延,顯然不需花費多少力氣。

哺育農村的奶水與淚水

我依循彎曲的小路兜著圈子,有好幾條寬窄不一的溪流,肆無忌憚地在沼澤裡穿進穿出,這些全都是注入加禮遠港,去承載著帆船和駁仔船的流水。這一路流經沼澤再蜿蜒出海的流水,正是冬山河的前身。在清朝皇帝統領的年代,人們叫它東港,也稱做加禮遠港。

繁華喧鬧的碼頭,蹲在利澤簡老街口前方。從基隆、淡水,甚至遠自唐山來的帆船,在這兒卸下貨物,再由小船接駁,把鹽巴、布匹、瓦片和南北貨,經十六份、月眉運往現在羅東國小邊上的南門圳船仔頭,供應羅東街甚至整條濁水溪以南的大小庄社。

日本人來了以後,鋪了一條輕便車鐵軌,由車夫使勁撐著竹竿前行的台車,取代原先經由水路這一條滋養羅東鎮街的臍帶。等到宜蘭線鐵路通車,來往於宜蘭與外地的人和物資統統改搭火車,不必乘船頂著海上風浪到利澤簡,也不必上下輕便車轉向羅東。

一百五十幾年前,興起於清朝咸豐年間的利澤簡老街,安穩地度過七十年繁華歲月之後,隨即開始沒落。從此少有人去關切有多少船隻在加禮遠港進出,帆船航行的水道是否淤塞。大家憂心的是,每年會淹幾次大水。

加禮遠港或加禮宛港這個被當地居民叫慣的乳名,似乎早已不適合上了年紀的老河道。甚至,連東港這個古老的名字,也被河口對岸的村莊給叫了。

距離利澤簡老街口不遠的野地裡,現今還留有一段舊河道,它每天聳著肩膀、弓著背脊、哈著腰,半瞇著眼睛,靜靜地聽別人述說著自己的身世。

利澤簡老街更像個老說書人,才擱下書本,喝了一口濃茶,即伸出僵硬顫抖的手臂,從後頸項的衣領裡抽出一柄銅製的長菸桿點燃,再緩慢地吐出一縷縷輕煙。

無論是山澗伏流、地下湧泉,本都是大地用來哺育農村的奶水,這些流淌的奶水到了五十二甲,往往會在一夕之間變成了農夫們的淚水。只要大水一漲,農作流失,稻田不得不休耕,居民和飼養的禽畜全得避難。大家苦中作樂,便說這裡養的豬都曉得爬上樓拱。

將近四十年前開挖的冬山河新河道,直溜溜地像條飛機跑道,可它不是給飛機起降,也不供載運南北貨的船隻航行。主要是讓河水能夠手腳俐落些,儘快流到海裡,不要貯留在沼澤濕地打轉轉,導致氾濫成災。

讓人餘悸猶存的水患真的改善了,很快卻發現有人運來廢土石往沼澤濕地傾倒,墊高基地興建房舍,接著又有反對設置水鳥保護區的自救會發聲。朋友說,那一大片都屬私有土地,過去長年淹水被迫閒置,如今河水既然有新河道通行,土地肯定跟著值錢,誰不想利用?

溪河依舊流漾著天光雲影,沼澤濕地卻漸次縮小範圍,使我原先留存的清晰真切影像,逐一變成失焦模糊的記憶。只聽得敻遠高深的天空裡,不時拋下一兩句悽厲的鳥聲,我不懂牠是在呼喚找尋友伴,還是對人類出聲喊冤。

人需要有個伴,河流有時也喜歡大手牽小手,才有所謂的百川匯聚。冬山河自不例外,可它也常因此被拖累。離出海口不遠,過去就常有黑黝黝的毒箭射進河的腳踝,它是二結造紙工業盛興時期的直腸,髒臭汙染的程度令人咋舌,沿著水圳的住家和田裡耕作的農夫,都叫它「黑藥港」,早忘了水圳原本的名稱。

造紙業沒落了很多年,「黑藥港」這個封號依然未能從人們的印象中抹掉,便不難明白它過去是怎麼個惡名昭彰。

故事在堤防的另一邊

在土地尚未被人為墾拓之前,溪河原本就是隨興漫步。而後,人們為住居營生,或為謀取利益,沼澤濕地逐步被填成建築用地,溪河同樣跟著被綁架,不得不挺直腰桿,誰管它美麗不美麗。

河道拉直了,雖說找不回過去婀娜多姿蜿蜒有致的身段和風采,卻也為沿河流域的村莊卸下了淹水的憂心和痛苦。何況平直的河道,還可以讓人划槳使帆的賽船。不管在地或外來的男男女女,相繼騎著腳踏車,馳騁在高高的堤防上,看著被馴服的河流,簇擁著漾動不停的水波,朝前流去。你要把它當做是老人家喋喋不休的嘮叨,或是年輕人旁若無人的快樂歌唱,應當都可以吧!

也許,現代人講求簡約直白,就不妨引用老祖宗的話來安慰自己吧!天下事,總是有一好沒兩好呀!

隔了這許多年,當我能夠和一些寫作的朋友坐遊船航行在寬闊的河道裡,心底難免五味雜陳。就像承載著平底船的河水,豐沛而深不見底,實在很難描繪它究竟是什麼顏色。

不管寫詩寫散文,或是寫小說的朋友,大家瞧著被晚風和船艇聯手犁出的粼粼波光,宛若猜著一串串怎麼猜也猜不透字謎。但大多時候,竟教難得晴朗的天空所吸引。

沒有人弄得清楚,湛藍的穹蒼從何處收集來那麼多類似鳥羽的雲絮,還拼湊成展翅飛翔的鳳凰。一丸允許人們做瞬間直視的夕陽,像極了大鳥的眼眸,燃燒著美麗的紅色火焰。

我只能跟船上的寫作朋友說,下次再來可以翻過堤防另一邊,瞧瞧許多水鳥居住的沼澤濕地,說不定利澤簡老街那個白髮蒼蒼的說書人,願意為大家說一段故事哩!

冬山河卷軸之隨想

季季

小雪過了三日,冬的氣息漸漸深,我們在陽光裡從台北出發,也在陽光裡抵達了蘭陽平原。

一個多月前,初冬的天空依然乾澀,官員及農民們都憂心著久旱不雨。半個多月來,冬雨一日又一日洗滌著地上的綠葉,殷勤滋潤著萬物眾生。11月24日,雨繼續綿密地下著,金馬獎典禮首次在宜蘭舉行,夜晚氣溫降至十四度,聽說穿露肩禮服的女星們大多受了風寒。

然而僅僅一夜之隔,飽潤了豐足雨水的蘭陽平原,在亮眼的陽光裡拭去了水珠,以格外清翠的面容迎接著我們。冬山河也像一幅淡雅的山水卷軸,綿延伸展且款款深情地擁抱著我們。

遊河

「遊」這個字所意涵的閒情境界,是許多人都嚮往的。即使在沙發上看書「臥遊」或閉目「神遊」,於我都是一種享受。放下身邊瑣事出門「旅遊」,則還能沉澱自己與周遭環境對話,在旅途中觀察與學習,回憶與省思;兼能享有「遊走」、「遊目」、「遊心」之樂。

11月25日午後,從五結鄉利澤橋附近上船後,冬山河的卷軸就在我們眼前緩緩展開。河船緊臨著岸邊的陸地前行,然而遠離了陸地上的一切紛擾。天空的光影不斷伴著雲影幻化,堤上的自行車道不時閃過裝備奇炫的騎士身影,岸邊的濃蔭下,這裡一簇那裡一夥地群聚著專注的釣者;蒼鷺突然振起翅膀,在河面掠過閒閒的身影,佇於河間草叢觀望四方。水清則無魚,冬山河的水有點濁,河面漂浮著一朵朵小小的水芙蓉,隨船漾開的波紋卻是一圈圈透明而閃亮,不時有尺來長的魚兒隨興躍起,這裡那裡地跳兩步舞;蒼鷺於是又振起翅膀,衝向河面覓食。河邊的菅芒,岸邊的野花,即使在風裡搖擺著細瘦的腰身,也都在向我們昭示著傲然身影……這些畫面,融和著動與靜、人與河、天與地,有著庶民生活的素樸,也有著寬容的美與恬靜的詩意。坐於船上的我們無需言語,所有的閒情野趣都在靜默中心領神會。

遊思

每一條河都有它的身世與傳說。每一條河都有它的意象與奉獻。每一條河水也都有它神奇的包容力。在冬山河的卷軸裡,我時而聯想著其他的河,其他的人,其他的事。有些回憶與體悟那麼難以忘懷,就像有些感傷與遺憾永遠無以排遣。

1988年秋末,我與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的三十多國作家,去世界四大河之一的密西西比河搭船朝聖。那艘大船有著寬而長的舺板,一排排放置著許多涼椅,讓我們這些成天低頭寫字的人,難得躺在天空之下仰望,盡情遊目於雲的嬉戲與行旅。來回四個小時之中,我(或者其他作家)時而遊目時而閉目,一路上想的大多是在密西西比河畔度過苦難童年的馬克.吐溫:青年時期他即涉河二千英里,仔細研究密西西比河流生態,二十四歲做了這條「老人河」的領航員;四年後南北戰爭爆發,他做了軍人,礦工,記者……累積了一個作家的豐厚養分;四十一歲出版《湯姆歷險記》,四十九歲出版《頑童流浪記》;至今它們仍是密西西比河最鮮明的文學圖騰。──我真羨慕馬克.吐溫,羨慕所有在河邊度過童年和青年時代的人。我的家鄉離大河遙遠,一望無際的平原只有蜿蜒的灌溉溝渠,因而對河流一直有著浪漫的嚮往;二十五歲連著發表了兩篇有「河」的小說:〈尋找一條河〉、〈河裡的香蕉樹〉,稍稍滿足一個農村女子的河流想像。

過了半個月,參觀亞歷桑那州的胡佛水壩後,搭上柯羅拉多河旅遊船,船上僅我一個「黃臉婆」。河的兩岸幾無人蹤,遊目之處盡是紅色的泥土、岩石、矮墩……那些暗紅褐紅,雖有深淺繁複的層次,卻單調得讓人感到疲憊。兩個多小時穿越那片索然的荒原,是為了去仰望印地安人奉為「聖地」的彩虹橋。那是世界最大的石拱橋,鬼斧神工懸於半空;它的褐紅色彩虹形橋孔,是被河水一寸寸沖刷,經過十多億年沖出來的。在那裡,所有的人都需向時間低頭,向河流致敬。岩石何其沉厚堅硬,河水何其稀薄柔軟,然而在我們無緣目及的時光裡,柔軟的河水洞穿了堅硬的岩石!──在那裡(或者在這裡),我想著人的心與智慧,想著柔軟與堅硬;其間的差異,影響了天下多少事?

遊走

四十多年前,冬山河仍然九彎十八拐,是宜蘭水患最嚴重的地區。然而,宜蘭人的心智與血汗,一寸寸地柔化了它:截彎取直,河道拓寬,堤防綠化……使它成為許多人嚮往的遊河景點。眾人依依從這幅卷軸走出來時,河水也許看到我們的不捨。

天色微暗中,回到三個小時前上船的碼頭,又看到了形狀也如彩虹的利澤橋。暮色四合,釣者與騎士俱已離去,河景歸於沉寂,只有河上那座鮮紅的橋梁益發醒目;同行的文友無人知曉我的感傷。

「利澤」這個名,二十多年前我就深深的銘記於心。1965年我即來過宜蘭的頭城,羅東,太平山,後來還登過龜山島,卻未曾在利澤登船遊冬山河。1987年前後,「利澤」是新聞報導裡時常出現的熱點;「台塑」王永慶最初看中的「六輕」地點就是它。然而,陳定南縣長拒絕了他和它。──「如果我同意台塑,我會是宜蘭的千古罪人。」陳定南這句話,多麼堅硬,又是多麼柔軟!

「六輕」被陳定南拒絕後,輾轉於桃園觀音與嘉義鰲鼓之間,最後遊走至我的家鄉雲林;因為我們「聰明的雲林縣長」廖泉裕「大力牽成」,慨允王永慶於麥寮設廠。1994年7月,「六輕」動工填海造地,1998年完工營運。十多年來,我(或你)在新聞報導裡看到的「六輕」,大多是汙染,失火;公安頻傳,麥寮癌症病人一年多過一年……「如果我同意台塑,我會是雲林的千古罪人。」──廖泉裕如能像陳定南說出這樣的話,那該多好;我們的雲林縣長,為什麼沒有宜蘭縣長那樣堅硬與柔軟的智慧?

如今,陳定南、王永慶、廖泉裕,俱已遊走他方。

我會永遠記得利澤,因為它讓「六輕」遊走到麥寮。

利澤留住了卷軸山水,麥寮留下了「六輕」大廠!

諾羅病毒發威 英患者破百萬

冬季好發的諾羅病毒疫情近日頻傳,上周六從美國紐約出發的豪華遊輪「瑪麗皇后二號」,至前天有205人上吐下瀉,是美國一周來第3起遊輪疑似感染諾羅病毒病例,3例共527人染病。伊利諾州監獄也有140名囚犯感染此病毒。英國、日本也傳感染病例,英國衛生當局前天指,今年諾羅病毒感染病例已突破100萬例。
瑪麗皇后二號(Queen Mary II)上周六搭載2613名乘客和1255名船員從紐約出發,前往加勒比海,不料船上多人上吐下瀉,美國疾病防治中心前天稱,至少194名乘客和11名船員染病。另一艘遊輪「翡翠公主號」也有220人有類似症狀,該遊輪27日已在佛州勞德岱堡靠岸。上周從德州出發的「皇冠公主號」也傳102人染病。

諾羅病毒傳染力高,常在人口密集處引起大規模感染。雖尚無法確認這3起遊輪感染事件都是諾羅病毒造成,但瑪麗皇后二號營運商冠達遊輪公司指出,該船4月至11月底間固定行駛紐約與英國南安普敦,且船上乘客大多是英國人,而巧合的是英國多所學校與醫院最近都有多起感染諾羅病毒病例。

比去年同期增83%

英國自今夏起共有3538宗諾羅病毒確診病例,比去年同時期增加83%,推估今年感染病例已達102萬例。
在日本方面,繼宮崎縣日南市24日傳出6名高齡病患死亡後,愛媛縣松山市的松山紅十字病院昨稱,又有一名感染諾羅病毒的88歲男性6日因器官衰竭過世,各地感染病例也不斷增加。


【報你知】人多 衛生差易傳染

諾羅病毒是一種引起非細菌性急性胃腸炎的病毒,傳播途徑主要是透過患者的糞便、口水傳染,或吃了污染水域的貝類。好發冬季,又稱「冬季嘔吐病毒」。
一般而言,諾羅病毒(Norovirus)傳染力高,常在人口密度高和衛生環境差的地方引起大規模感染。潛伏期約24至48小時,主要症狀為嘔吐、腹瀉及腹痛,部分患者會輕微發燒、頭痛、肌肉痠痛。發病期約2天,沒有特別醫治法,患者若有頭痛或發燒,醫生通常會開立退燒藥,並要求注意保暖與大量飲水。

「事越做越能,人越忙越有空。」

英國19世紀文學評論家 威廉海茲利特

低薪和臨時工作將取代“美國夢”

Forbes福布斯
J. Maureen Henderson

最終,我們對未來工作的那些“成見”被證明都是正確的了。根據Y世代研究機構Millennial Branding和薪酬調查公司Payscale的調查數據,千禧一代真的最有可能就職於服務行業。那麼,所有那些關於研究生去倒咖啡和疊T恤的玩笑就不是荒唐無謂的了。

盡管把這些工作當做未來職業上升通道中必不可少的中轉站可能會感覺舒服一點——尤其當你正從事這樣一份工作時——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美國的勞動力市場的狀況可能再也回不到經濟衰退前了。未來就擺在那裡,從事低工資的臨時或合約工作(contract work)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根據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的數據,到2020年,預計約有30%的美國勞動者將從事低薪工作——即用處於甚至低於貧困線的收入供養四口之家。實際上,這個數字從2010年開始就將會保持不變。鑒於約有50%的新近畢業的大學生未就業或未充分就業,再加上那些有工作的人很有可能從事的就是上面說的那些低薪工作,對希望擺脫此種處境而追求更高薪工作的年輕工作者來說,前景尤為暗淡。

即便千禧一代工作者確實成功從零售業轉入企業界,也不能保證他們的辦公室工作就此將他們帶入職業正軌。根據美國人才協會(ASA)的數據,2012年第一季度臨時或合約工作崗位的占比較去年同期增加了6%。事實上,自美國經濟衰退正式結束以來,美國經濟中臨時或合同工作崗位的新增數量已經連續9個季度持續增長。現在,從事臨時工作的人比2009年多了40%。當臨時工作沒有轉變為長期職位,且合約工作取代了全職工作崗位時,這種增長開始變得讓人憂心。ASA首席執行官理查德·沃爾奎斯特(Richard Wahlquist)在談道這些數字時如是說:

“由於當前的經濟力量及未來的經濟環境具有不確定性——包括日益臨近的增稅和開支削減計劃(將於2013年1月生效)——雇主們在增加長期崗位的問題上仍然猶豫不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各行各業在招募額外人才以及保持勞動力的靈活性方面都更為講求策略。”

這種謹慎擴員的策略和對一次性用工(disposable workforce)的依賴可能會持續數年。盡管當然會有一些技藝出眾、炙手可熱的專業人才能夠充分利用臨時工作獲得不菲的收入,或者有一些工作者可以很好地兼顧日間工作與自己的夢想工作,但能從疲軟的經濟中獲利的人畢竟是少數。隨著低薪崗位開始持續增長——即便在如硅谷這樣的經濟熱點地區也是如此——大多數年輕工作者可能注定了要麼在諸多臨時崗位中輪換著尋找工資和工作條件相對較好的一份工作,要麼身兼數個低薪工作來維持生計——如果他們在畢業多年後仍未能找到職業軌道切入點的話。

Y世代工作者正面臨不穩定的工作以及不確定的職業發展,這一現像有著更廣泛的社會影響,該影響不能用嬌生慣養帶來的諸多麻煩來一言以蔽之。這種經濟流動性就是我們所標榜的美國夢的標志嗎?好吧,就像三十年只為一個雇主服務一樣,美國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據皮尤慈善信托基金會(Pew Charitable Trusts)稱:

“在高收入或低收入家庭長大的美國人,當他們成年後很可能仍留在原來所屬的階層。從小在底層長大的美國人中,43%的人成年後仍困於底層;70%的人收入低於全美中等水平。只有4%底層出身的人,成年後成功進入上流社。這證明比起現實生活,‘白手起家’的故事在好萊塢的電影裡更為常見。”

當你在商場裡為下一個輪班打卡時,努力不要考慮這個問題吧。

美國就業最好和最差的碩士學位

美國今年將有成千上萬的高校畢業生加入勞動力大軍,但在美國失業率高達8.2%而未充分就業率接近18%的情況下,許多學生將推遲找工作,退出疲軟的勞動力市場,繼續攻讀研究生學歷。

出於這種考慮,福布斯著手從基於薪水和就業展望,判斷哪些碩士學位會提供最好的長期機會。我們借助Payscale.com網站(用戶可使用該網站3,500萬份檔案中的實時薪酬數據將自己的薪水與其他從事類似工作的人相比較),找到35個熱門碩士學位的職業中期平均薪酬數據。然後我們關注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就業預測數據,看看2010年-2020年期間持各種熱門學位的人所從事的熱門工作,它們的就業增長有多快。最後,我們算出各個學位的薪資水平和預計就業增長水平的平均值,然後比較出對就業而言最好和最差的碩士學位。

結果發現,盡管美國的醫生數量太少,醫學院的席位太少,而這些稀缺對有一部分人卻非常有利,那就是取得醫師助理碩士學位的人。

醫師助理是在醫生監督下提供疾病診斷和預防性醫療保健服務的醫療專業人員。目前對醫師助理的需求量非常大。

“人口老齡化和醫療改革都對衛生保健服務有更大的需求,”Payscale網站的首席經濟學家凱蒂·巴爾達羅(Katie Bardaro)說,“因為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醫師助理可對數目逐漸增多的病人群體進行一些重要且必需的醫療處理,從而能夠減輕醫生的壓力。”

他們賺的不像醫生那樣多,但他們職業生涯中期的平均工資達到驚人的97,000美元。醫師助理學位的另一項優勢是:據勞動統計局的數據稱,到2020年為止,其就業機會有望增加30%(從2010年的就業數字來看)。

准醫師助理需要讀一些科學課程為研究生計劃做准備,但他們可以獲得幾乎任何醫療領域的本科學位。持續增長的就業需求和豐厚的薪酬許諾使醫師助理學位高居福布斯第三屆最佳就業碩士學位榜榜首。

計算機科學緊隨其後,成為第二個就業最好的高等教育學位。

這個專業的碩士畢業生職業中期的平均薪酬為109,000美元,在我們調查的35個學位中排名第六。計算機科學學位持有者的就業機會預計在2010年到2020年期間將擴大22%。
“在一個科技驅動的世界中,對這些不僅懂技術還能提升技術的人的需求非常大,”巴爾達羅說,“隨著各行各業都依賴科技完成工作,對計算機科學學位的需求會一直很大。”

電氣工程、物理學和經濟學學位也在前十之列,這些專業的職業中期平均年薪都超過110,000美元。

工商管理碩士(M.B.A)也能幫你在職業中期賺到6位數,但由於這些學歷持有者通常所從事的工作就業展望不佳,工商管理碩士不在前十之列。

不是所有碩士在所有領域都有與上述差不多的樂觀工作前景或豐厚薪水。取得圖書咨詢學、英語、音樂或教育專業碩士學位的個人可能會獲得極大的愉悅感,但“學費”高昂。這些專業職業中期平均收入在63,000美元以下,這些學位的就業在未來幾年預計不會顯著增長。

圖書咨詢學專業的碩士在職業中期平均收入57,600美元。他們通常的工作是學校圖書館員,而且預計到2020年為止其就業增長只有8.5%。薪資及未來增長的都處於低水平使得圖書信息學目前來說是最不利於就業的碩士學位。

生物、化學和歷史碩士也是墊底的碩士學位,但這不意味著他們毫無用處。如果你對這些領域有興趣,較低的薪酬和較為狹窄的就業前景不應打消你攻讀該專業碩士學位的念頭。然而,做決定前問自己幾個問題還是非常重要的。

問問自己,“某一特定職業是否對這個研究生項目有要求?”“就業機會怎樣?”“受教育的成本會大於過未來潛在的收入嗎?”如果最後一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不該選擇研究生項目,巴爾達羅說。

另一點需要牢記的是:碩士賺得不一定比其他從事類似工作的人多——所以不要把攻讀碩士的決定建立在賺更多的錢的基礎之上。

“人們可以追求碩士學位以期未來拿更高的薪水,但這不一定行得通,”她說,“研究生教育對兩方面上有著絕對裨益:一是某個領域的知識增長,二是把自己和只有本科學位的人區別開來。然而,這兩點加起來對某一特定的人來說可能還不夠。”

從收入和就業機會兩方面考慮,上述可能是幾個最好和最差的碩士學位,但考慮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以及員工滿意度也同樣重要。“你需要考慮到全部幸福因素。”巴爾達羅說,“如果攻讀一個碩士學位所花的時間及將來更多的工作壓力,引起了一種失衡,那麼你需要判斷一下這樣的代價是否值得。評估碩士學位帶來的好處,不能僅僅是關乎獲得更高薪水的可能性,還與它所帶來的機會、所提供的技能和知識,還有整體滿意度相關。”

美國最出人意料的10大低薪職業

Forbes 福布斯
Jacquelyn Smith

快餐雇員、出納員和游樂園服務員的工資不高,這沒什麼稀奇——但是你可知道,大多數立法委員、模特和電視播音員的薪酬也相當低?

《福布斯》梳理了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收集的年度數據,以找出最出人意料的十大低薪職位;勞工統計局是美國勞工部(Labor Department)的下屬部門。勞工統計局通過企業郵件調查搜集這些信息,並在每年5月發布《職業就業和薪酬估算數據》(Occupational Employment and Wage Estimates Data),該報告包括約數百個職業的信息,包括時薪和年薪、職業員工總人數,以及收入最高的州和城市地區。進入本榜單的門檻是,該職業的平均薪酬低於50,000美元——比人們一般所以為的要低。

婚姻和家庭治療師是心理健康職業人士,他們通常診斷和治療婚姻、伴侶和家庭內部出現的心理和情緒失常。這份職業要求經過婚姻和家庭治療專業的研究生訓練(碩士或博士文憑),且通常需要至少兩年的臨床經驗,但平均而言,他們年薪只有47,530美元。該職業底層10%的人平均每年只有微薄的23,870美元收入。

如果你計劃在該領域謀求事業,那麼請遠離紐約州、威斯康星州和科羅拉多州。在這些州,你的年薪很可能低於36,300美元。相反,你應該前往夏威夷、羅德島或阿拉斯加,這些地方的平均年薪高於66,000美元(生活成本更高的州一般薪酬也可能更高)。

另一些你可能以為年薪超過50,000美元的職業:廣播和電視播音員及記者。播音員一般的工作都是讀或念寫好的腳本材料,如新聞報道或商業廣告——但他們的聲音和個人形像平均每年只給他們帶來39,910美元收入。該職業底層10%的收入中位數只有16,590美元。而在懷俄明州、俄克拉荷馬州和佛蒙特州,廣播和電視播音員的收入低於27,000美元——但在華盛頓特區,同樣的職業平均年薪為93,690美元。

對於記者和通訊員來說,薪酬也沒有好多少。這些職業人士通過采訪、調查或觀察收集新聞,並與公眾分享。為報紙、雜志、廣播電台、電視台或其他媒介報道和撰寫新聞,能讓你一年賺43,780美元,最底層的10%年薪則只有19,970美元。

華盛頓、新澤西州和馬薩諸塞州的記者平均年薪超過60,000美元——而阿肯色州、愛荷華州和南達科塔州的記者平均年薪低於28,000美元。

屍體防腐員、消防員和私家調查員的平均年收入也低於50,000美元。你或許認為,需要給屍體消毒並進行保存的職業應該收入更多——但顯然,為屍體進行埋葬前的准備工作只有44,280美元的收入,且最底層的10%只有區區26,630美元的收入。

消防員需要在緊急情況下控制和撲滅火情,冒著生命危險救助他人,而他們的平均年薪僅為47,730美元。擔任如此重責的消防員中有10%每年只有23,050美元的收入。

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網站顯示,私家調查員和偵探“為客戶收集、分析、整理和報告有關個人或組織的信息,或以私人名義調查違法行為或違規行為”。他們做這些事的年收入只有微薄的47,830美元——底層10%每年則只有25,760美元。

美國10大最高失業率及最低平均薪酬專業

Forbes 福布斯
Jenna Goudreau

不同的學科專業,“薪情”也各不相同。根據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教育和就業中心(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he Workforce,簡稱CEW)發布的報告來看,選擇讀什麼樣的專業會極大地影響你的就業和收入前景。

“你未來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於你今日的選擇,”喬治城大學教育與就業中心主任安東尼·P·加內維爾(Anthony P. Carnevale)博士說:“大多數年輕人在選擇大學專業時都是隨心而選,不會認真地權衡這樣的專業選擇所帶來的利弊。”

那麼,從就業前景和收入“錢”景方面來看,哪些可以歸為“雞肋”專業呢?CEW曾在2009年和2010年做過兩次美國社區調查(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根據這一調查結果,《福布斯》雜志評選出了美國十大最差專業,評選標准就是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初次失業率和初次就業平均年薪。評選結果顯示,文科類專業或許有助於陶冶情操,但卻無益於度日開銷。

從“錢景”角度看,位列最差專業排行榜第1名的是人類學和考古學。這類專業的畢業生平均年齡在22-26歲,畢業生失業率卻達到10.5%,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就算他們能謀到個工作,平均起薪也僅有28,000美元,相比之下,機械工程師的起薪達到58,000美元。

人文和藝術類學科,以其低需求和低收入,占據了這份最差專業排行榜。影視與攝影專業(第2名)近幾年的畢業生失業率達到12.9%;美術專業(第3名)為12.6%,而哲學和宗教學的畢業生失業率也達到了10.8%。這幾個專業的平均起薪都僅為30,000美元。

“整個社會開給人文類學科畢業生的價碼一路走低,”加內維爾說:“如今,理工科才是高薪的保證。”

非技術類專業通常都伴隨著較高的失業率,比如藝術類專業(11.1%)、人文和文學類專業(9.4%)、社會科學類專業(8.9%)以及法律和公共政策類專業(8.1%)。而醫療保健類、商科和理工類(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畢業生的起薪卻在逐年穩步提升,比如,護理專業的畢業生失業率僅為4%,低於平均水平,而平均起薪卻達到48,000美元。

藝術和社會科學類專業受經濟衰退的影響更大。“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對藝術類專業畢業生的需求也會增加,”加內維爾說:“而一旦出現經濟衰退,這類專業是首當其衝的犧牲品。”房地產市場的崩盤直接導致了建築類專業的畢業生失業率飆升至13.9%,冠居所有專業之首。然而,一旦建築專業的學生找到工作,他們的平均起薪即可達到64,000美元,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加內維爾認為,自1980年代初,不同專業的就業與收入水平就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盡管學士學位一度曾是不同工作崗位的敲門磚,但三十年過去了,不同專業畢業生的薪酬水平正逐漸走向差異化和特殊化。他認為,這種變化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科技的發展增加了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

那麼,四年的大學學習還有價值嗎?加內維爾給出的答案是“絕對有必要”,他指出,一位擁有學士學位的員工,在其45年的工作生涯中要比非本科畢業的員工平均多掙120萬美元,若你擁有工程學位,那這一數字將會達到300萬美元。但是,他提醒說,如果對藝術和文科類專業的確是心有所好,那最好同時再修一門更為實用的學科或是去讀個研究生。

“職位要求標准在提升,”加內維爾說:“對於教育學、心理學或是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若想要拿到高薪,碩士學位可以說是必須的。”

全球外匯市場緊張氣氛加重

華爾街日報

當前全球外匯市場緊張氣氛加重﹐而日本當選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最近發表的言論更是向匯市投下重磅炸彈。安倍晉三稱﹐其他國家政府正試圖讓本國貨幣貶值﹐日本政府也應通過確保降低日圓匯率來保護本國利益。

此前包括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在內的人士警告指出﹐全球經濟決策者正面臨被捲入匯率戰的危險﹐這可能會造成各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升級。

安倍晉三週日呼籲﹐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應抵抗美國和歐洲讓本幣貶值的行動﹐並指出只有美元兌90日圓左右的匯率水平才能保證日本出口商盈利。美元上週五尾盤兌84.26日圓。

在談到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簡稱Fed)通過大規模購買美國國債和其他資產來使市場充斥美元的做法時﹐安倍晉三表示﹐全球許多國家央行都在增發貨幣﹐以增加出口、支持本國經濟﹐美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他稱﹐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日圓必將升值﹐日本必須予以抵抗。

英國央行行長金本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2013年將是充滿挑戰的一年﹐一些國家可能會試圖推低本國貨幣匯率﹐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

他稱﹐推低匯率是這些國家試圖保護本國貿易優勢的手段之一﹐各國為解決國內問題而採取的政策將共同導致相互之間的關係趨於緊張。

安倍晉三和金的相關言論中值得注意的是﹐匯率問題引發的擔憂情緒似乎正在全球範圍內蔓延。中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一直都是外界抨擊的目標﹐一些國家認為中國為了促進出口而一味壓低人民幣匯率。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包括瑞士、以色列和韓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為了保護本國出口的競爭力紛紛加大政策力度防止本國貨幣過度走高。隨著澳元的不斷上漲﹐澳大利亞的決策者也面臨同樣的壓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年中﹐全球央行的外匯儲備規模從2007年的6.7萬億美元擴大至10.5萬億美元﹐在五年時間裏增長了57%﹐這表明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央行為防範本國貨幣過度上漲﹐紛紛大規模收儲其他國家的貨幣。

其中瑞士的外匯儲備規模增幅最大。

安倍晉三表示﹐如果像目前這樣﹐美元處於80多日圓的水平﹐而不是90多日圓﹐對日本企業來說﹐情況就完全不同。他稱﹐如果美元突破85日圓﹐到現在也無力繳稅的日本企業才有能力繳稅。

美國目前還沒有公開明確表示要壓低美元匯率﹐但美國政府推行的政策已帶來促使美元走低的效應。最值得注意的是﹐Fed推出的定量寬鬆措施具有通過在全球市場增加美元貨幣供應量而壓低美元匯率的副作用。

儘管存在上述影響﹐但由於投資者紛紛購入美國國債來避險﹐近來來美元匯率並沒有大幅下降。

受Fed推出數輪定量寬鬆措施以及金融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趨於平靜緩解美元避險買盤壓力的影響﹐華爾街日報美元指數從2008年11月份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的78.68高位降至週一亞洲交易時段的70.17。

一些著名的美國經濟學家一直向Fed和美國財政部(U.S. Treasury)施壓﹐要求他們對中國採取更為嚴厲的行動。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經濟學家Fred Bergsten和Joseph Gagnon的預測﹐如果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不對本國貨幣進行干預保護的話﹐那麼美國的貿易逆差將縮小1,500-3,000億美元。

他們呼籲美國決策者通過入市干預壓低美元匯率或向上述國家徵收進口稅來進行反擊。

Fed實施的低利率政策和定量寬鬆措施是抑制貨幣升值的一種手段﹔另一種是匯市干預﹐即央行直接賣出本幣、買入外幣。交易員稱﹐韓國央行11月份在外匯市場進行了規模至少10億美元的賣出韓圓、買進美元的操作﹐以遏制韓圓大幅升值勢頭。韓國官員還對可能損害該國出口的匯率過度波動發出了警告。

從歷史上看﹐這種匯率干預舉措作用有限。美國財政部一年前曾罕見地對日本的匯市干預行為提出批評﹐今年日本在匯市干預方面有所收斂。

安倍晉三本人就對匯市干預的效果表示懷疑﹐他11月份接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採訪時曾表示﹐匯市干預不會有什麼效果。

安倍正在向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施加壓力﹐促其採取包括“無限制放鬆舉措”在內的積極措施﹐來抗擊日本曠日持久的通貨緊縮﹐並抑制日圓走強。

安倍晉三週日重申了希望央行在1月份政策會議上制定2%硬性通脹目標的主張﹐並聲稱如果央行不主動行動﹐政府將採取法律舉措迫使央行行動。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另一位經濟學家Edwin Truman告誡稱﹐採取貨幣報復性措施如果過了頭﹐就會成為不穩定因素。

Truman上週接受採訪時表示﹐使某種貨幣大幅貶值有可能會引發貿易戰。

所謂貿易戰﹐就是各國都限制從別國進口。這是二十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一個重要政策特點﹐這種政策阻礙了全球經濟增長。Truman說﹐他擔心各國在貨幣決策方面的合作熱情近些年來又有所冷卻。

他說﹐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那麼我們將不會再看到全球貨幣政策的廣泛協作﹐而是各家自掃門前雪。

日本央行上週表示﹐該行將考慮在1月份的會議上制定一個通脹目標。日本央行還推出了一項該行稱為史無前例的計劃﹐即為商業銀行提供廉價資金﹐以期推動它們擴大信貸投放﹐包括為海外收購交易提供貸款資金。

日本央行認為﹐該行的貨幣政策有壓低日圓匯率的效果。

花旗銀行(Citibank)首席外匯策略師Osamu Takashima表示﹐貨幣放鬆政策本身不是問題﹐但如果這種政策與貨幣貶值掛鉤﹐那就會有以鄰為壑的嫌疑。

安倍和其他自民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要員似乎只是希望日圓溫和走軟﹐因為日本進口額自2011年3月核危機以來出現了大幅上升。

核事件導致日本多數核電廠停產﹐礦物燃料購買量飆升。

據當地媒體報導﹐自民黨第二號人物、安倍主要副手石破茂(Shigeru Ishiba)上週五接受電視台採訪時表示﹐鑒於日本的工業結構﹐並非日圓匯率越低越好。日本政府需要考慮﹐如何將美元/日圓匯率維持在85-90日圓之間。

法國農業信貸集團(Credit Agricole)駐東京的外匯部門主管Yuji Saito表示﹐安倍團隊十分明智地向市場發出了這樣一個信號﹕他們只是希望糾正日圓的過度走強﹐並不想追求日圓貶值。1美元兌85-90日圓對每個人來說應該都是一個適宜的區間﹐包括出口商、進口商、銀行以及韓國和美國等國際夥伴。

Tatsuo Ito / William Mallard

日本將挑起“全球貨幣戰爭”?

華爾街日報

日本新任領導人不同尋常的直白已經從一個方面讓市場相信他們真的要通過削弱日圓匯率來恢復出口企業的活力﹐但這類措施有可能讓日本同美國等主要貿易伙伴的關係複雜化。

在美聯儲(Federal Reserve)和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採取超寬鬆貨幣政策壓低了美元和歐元的匯率之後﹐包括亞洲和拉美國家在內的很多央行已經在採取措施防止本幣升值幅度過大。

面對國內經濟增長日趨乏力的局面﹐世界各國都在努力通過提高出口來支撐經濟。本幣貶值會讓一個國家的出口產品變得更加便宜。日本最近發出的信號說明﹐它想在日圓因投資者逃離麻煩纏身的國家而面臨升值壓力的時候幫助出口企業。

以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為首的日本高級官員曾發出信號﹐他們決心通過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以及其他一些大膽措施﹐讓美元的匯率維持在85日圓以上。

週四亞洲市場收盤後﹐美元突破86日圓﹐升至86.16日圓﹐達到28個月新高。後來﹐在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內華達州民主黨人士里德(Harry Reid)發出美國可能跌落“財政懸崖”的警示之後﹐日圓借助其避險地位回補了一部分跌幅。按週四的峰值計算﹐美元本季度已經升值11%左右。

安倍晉三曾將提高政策力度列為競選期間的核心訴求之一。分析師和投資者說﹐看到安倍晉三取得的成功﹐其他希望看到類似結果的國家可能也會效仿。

西太平洋銀行(Westpac Bank)駐紐約高級外匯策略師弗拉努諾維奇(Richard Franulovich)說﹐這是新的一場混戰﹐可以說是全球貨幣戰爭﹔安倍晉三採用了一種激進的策略﹐人們都在借鑒這一經驗。

隨著其他經濟體尋求跟進﹐日圓走弱可能會波及整個亞洲。和過去幾十年不一樣的是﹐現在日本的高端電子產品、汽車和工業產品是跟韓國、台灣和中國大陸等鄰近經濟體直接競爭。這種情勢有可能逼迫日本的鄰國壓低本幣匯率。

如果有跡象表明中國正在加大控制人民幣匯率的力度﹐那麼華盛頓和北京圍繞匯率問題的矛盾就有可能在消停了幾個月之後重燃。中國壓制人民幣匯率產生的影響也會被它在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等地區的新興市場競爭對手感覺到。

今年韓國面臨著韓圓的大幅升值。韓國央行週四尤其坦白地說﹐在每月舉行的官方利率評議會上﹐它將把經濟復蘇作為首要考慮的事情。

包括以色列和瑞士在內的其他國家曾在近幾年採取強硬措施防止本幣升值幅度過大、從而傷害到出口企業。巴西兩年前發出了“貨幣戰爭”的抱怨﹐指責美國、歐洲、中國和其他方面壓低本幣匯率來提高競爭力﹐此舉加劇了國際緊張氣氛。這些地區的領導人則說﹐他們只是想支撐自己的經濟。

澳大利亞也一直飽受匯率高企的沖擊。2011年7月澳元對美元匯率突破1.10美元的水平﹐為1983年澳大利亞實現匯率浮動以來的第一次。之後雖然大宗商品價格走弱﹐澳元匯率還是維持在較高水平。澳元大幅升值打擊了澳大利亞的製造業、教育業和旅遊業。

但在日本﹐美元對日圓匯率的大幅變動卻引起國內製造業的歡呼。

重要商業團體日本商工會議所(Japan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的主席岡村正(Tadashi Okamura)說﹐日圓走弱對日本企業是好消息﹐可能會對它們的收益產生重要影響。

Takashi Nakamichi / Tatsuo Ito

安倍強撐日元走低 日本經濟走向將如何

朝鮮日報駐東京特派記者 車學峰

日元貶值勢頭迅猛。

安倍晉三主張推行無限量寬鬆貨幣政策,以免通貨緊縮(經濟低迷導致的物價持續下跌)。在他就任日本首相的26日,東京外匯市場上的美元對日元比價報收於1比85.31,比前一交易日上漲0.5%(日元貶值)。這是去年4月後時隔1年零8個月首次達到85日元。上月14日還保持在79日元左右,但短短40多天后已經上漲到85日元以上。

這是因為安倍宣佈要修改《日本銀行法》,使日本銀行的物價上漲目標定為2%,而且很有可能在明年4月更換日本銀行行長時任命主張扶持經濟的人。日本銀行當天公開了19日至20日舉行的金融政策決策會議的議事錄,這也對市場產生了影響。決策會議委員紛紛表示:“應該下調短期國債利率並鼓勵減持日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同時應推行無限量寬鬆貨幣政策,直到物價上漲1%。”他們發表的這些支持安倍經濟政策的積極言論也促使市場提高期待。

“安倍經濟模式”下日元恐繼續貶值

日本銀行最近公佈了一項新制度,即向擴大民間貸款的商業銀行無限量提供資金。這項制度考慮到如果企業沒有投資需求,即使擴大資金供應量貸款也不會增加,所以加入了向國外企業提供貸款的內容。《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說:“推行這項制度後,借入低利率日元並投資於海外資產的對沖基金等外籍金融機構的日元套利交易就會激增,從而使日元貶值的速度加快。”

安倍提高力度要求修改《日本銀行法》的同時,日本銀行內部也開始出現強烈的寬鬆政策主張。《每日新聞》報道說:“對寬鬆政策持消極態度的日本銀行很有可能主動提高物價上漲目標,以防止外部通過修改法律等方式介入。”

因此,日元貶值趨勢很有可能長期持續。安倍曾提出過1美元兌90日元的目標。瑞銀集團(UBS)匯率負責人井上裕嗣預測,日元匯率可能會漲至95日元。《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說,安倍提出的物價上漲率目標是2%,而真正實現這一目標的20世紀90年代,匯率為1美元兌120至140日元,長期利率為年4%至6%。

問題是,即使物價上漲並成功防止通貨緊縮,但如果長期利率提高到年4%以上,將導致日本政府的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在國債超過1000萬億日元的情況下,如果長期利率再大幅提高,日本政府償還本金和利息的負擔就會加重,國債價格也會暴跌,從而導致商業銀行蒙受大規模估價損失。但是,為了在明年7月舉行的參議院選舉中獲勝,安倍很有可能盲目推進日元貶值和經濟扶持政策。對安倍經濟模式的期待帶動日元貶值、股價暴漲的情況下,很難扭轉政策方向。安倍當天在就任記者會上表示:“打造強大的日本經濟是我的使命。”

關鍵詞:安倍經濟模式(Abenomics)

安倍經濟模式就是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晉三推進的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是,採取無限量發行貨幣等一切政策手段,以擺脫通貨緊縮(物價持續下跌)和日元升值局面。
<!!--bodyend-->

季羡林的“壞人定律”

英國金融時報
老愚

在剛剛結束的中共“十八大”上,民營企業家梁穩根突發一系列瘋狂的“愛國”“愛黨”言論,激情尺度令世人側目,不免被輿論惡搞了一番。以中國聲音自居的《環球時報》為之打抱不平:主流輿論怎能如此善惡不分,惡搞赤膽紅心的好人?

進入無道德社會的中國,人們尊奉成王敗賊哲學,誰在這個時代站住了,誰就是英雄;在成功人士面前,善惡之類的判定標準已經失效,必須以其善為善,以其惡為惡。在一個憲法和法律羞澀低頭、正義隱遁的國度,無法自清的人們還能有別樣的選擇麽?

高調行事更安全,在慈善達人陳光標成為“男一號”之後,更多不安分的跳起了驚險妖艷的鋼管舞,樂於以貌似弱智的言行出位,博取常人無法看清的利益。這些末世弄潮兒幾乎個個名利雙收,三一梁氏便是這個灰色時代轉瞬即逝的一朵俏皮的小浪花。

這些當代英雄本身並不曖昧,他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環球時報》眼中的“好人”,也同時是非主流人群心裡的“壞人”。一個古老的好人壞人的命題,於是乎又漂浮在我們眼前。
遠離壞人,親近好人,這是每個人的生存本能。人們花在辨識好人壞人上的時間恐怕是最多的。有的人憑直覺就能解決問題,有的人卻一生都在為此大傷腦筋。

“積將近九十年的經驗,我深知世界上確實是有壞人的。”

這是東方學學者季羡林先生在晚年做出的第一個判斷。壞人當然是有的,而且不會少。他何以言之鑿鑿地作這個近似於公理的論斷呢?在我看來,一生逍遙於象牙塔的學者,文革中被揪鬥的遭遇鬱積於心,他對性本善的人性論產生了深深的疑慮。一個人只有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才會將縈繞心懷的東西徹底吐出來,如此他方可卸下塵世的包袱。

這是一個無人會反對的結論,問題在於“誰是壞人”?不同價值觀的人都有自己的壞人觀,只有同一陣營的人才會產生共鳴。就我的經驗而言,一些內心刻毒陰毒之徒,在好多人眼裡卻是正義之士,甚至被引為人生導師。我看見了虛偽與姦詐,於別人而言卻是儒雅和有範兒。我所知道的,別人不知道,或者不願意知道,每個人都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故每人心中的壞人是絕不相同的。比如英雄紀念碑,你尊奉的英雄,就是另一批亡者後代的仇人。當你希望亡靈的後代與你一樣深情仰拜英雄時,你不會想到這是世界上最荒唐的事情嗎?

“乾損人利己的事是壞人,而乾損人又不利己的事,則是壞人之尤者。”

這是指人際關系而言,其實,壞人的含義更廣泛,那些人類的敵人和自然的敵人,才是我們真正的死敵,甚至勝過殺父之仇奪妻之恨。損人其實還是個問題手,損何人?若損壞人,豈不正確也否?損我們共同的壞人而利己,豈非樂事?損人又不利己,未必就是壞人之尤者,或許是大好人也未可知也。損我們共同的壞人而不利己,與聖人何異哉!

人們為何分辨不清好人與壞人呢?因為若無價值觀做標尺,僅以人際關系而論,往往是難以成立的。壞人對自己的父母很孝敬,對妻子忠誠,對自己的女人非常照顧,在自己的人際關系圈裡,完全可以是講義氣好擔當的漢子。

“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並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

這是大實話,也是人間真理。壞人從來不會承認自己是壞人,他們不會否定自己生存的正義性,他們甚至以好人自居,顧盼自雄。他們惟其不知道自己是有毒的,反而會以善示人,以真示人,以義示人,使尚無辨別能力的庸眾信而服之,誤以為遇到了好人。有毒的壞人,往往更有蠱惑力,他們自以為在乾好事,其滔滔能量會對社會造成巨大的破壞。

“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這乃是一個確定無疑的好結論。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壞人,就不存在改的可能性。季羡林先生的這個發現,可稱之為季氏“壞人定律”。

如果一個社會任由帶毒的壞人招搖,傳播所謂的美德,無異於認同了壞人的價值觀,人們更難識別是非,壞人的變也就無從談起,庸眾倒容易變成壞人,吸吮壞人的毒汁長大,他們變成了曖昧不清的物種,壞人的擁躉。

在一個終生與壞人相處的社會,我們要學會的是遠離壞人。辨別上流社會里的壞人其實也不難,只需看他對死亡的態度如何:凡是人過中年,仍舊孜孜於名利,堅持不說人話,或假意教人良善而行邪惡之事,而且自以為是上帝特選子民,萬物皆有一死唯獨朕貴人不死的,大都可疑。

當眾所周知的壞人招搖於世時,善惡顛倒,美醜錯位,真假莫辨,溫順的良民也蠢蠢欲壞,邪惡之徒愈加張狂,整個社會呈現一幅末日徵兆。姦佞橫行,良善低眉,更多善惡莫辨之人曖昧而行,生活於此間的好人,因保有端正品行而孤獨。壞人的天堂,好人的煉獄。對庸眾而言,無道德的社會可謂半天堂半地獄,因為他們蠅營狗苟,伸縮自如,能遵法,亦樂於放縱。把他們裝入善的制度性瓶子,則欣欣然清水也;若任其自處,則近污穢而自臭也。

附註:季羡林先生的觀點見《真話能走多遠》一書里的《壞人》一文。

Steve Jobs Isn't The Only Kind Of Artist Leader

Gianpiero Petriglieri, a psychiatrist and professor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t INSEAD, wrote this after Steve Jobs passed away:
He may have been a genius and a charmer, but he was far from the person the leadership books tell you to be. And even the authors of those books are chiming into the global choir singing his praise. How did that happen? Why did his daily behavior not taint our admiration? Is the shock of his untimely death clouding our judgment, or should we cynically conclude that if you’re extremely successful you can get away with it? Not quite. The reason for much untainted admiration, I suspect, is that we are not mourning a leader or an innovator. Steve may have led and innovated his whole life but he was, ultimately, an artist. Those behaviors, which we may not condone in a leader, we forgive and even expect of an artist.
We need creative leaders in business. The lifespan of large companies will continue to shrink unless they learn to reinvent themselves. The lack of creativity is a problem — a 2010 IBM poll of 1,500 CEOs identified creativity as the number one leadership competency of the future – but what are we doing to address it? Unlike the Flynn effect, in which IQ rises with each successive generation, creativity scores among U.S. children have been falling since 1990. We need to develop a new gener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leaders capable of combatting this challenge.
Just last week, Fortune observed the trend of more artist leaders:
John Maeda, the president of the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RISD) and author of the book  Redesigning Leadership, predicts that artists will emerge as the new business leaders and cites RISD graduates Joe Gebbia and Brian Chesky, co-founders of Airbnb, as prominent examples. The author William Deresiewicz heralds reading a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any leader. John Coleman makes a compelling case for the role of poetry in business. Intel (INTC) named pop musician will.i.am as director of creative innovation.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has been inviting arts and cultural leaders to its events for several years and this year added the ‘Role of the Arts’ to its Network of Global Agenda Councils.
But imitating Steve Jobs isn’t the answer. He was an outlier — a genius — and not the only type of artist.
We tend to glorify young prodigies, such as Jobs, who have a conceptual approach to creativity, and overlook those who take a different approach. A few weeks ago I wrote:
Experimental innovators create in a different manner. It takes time for them to hone their craft. They return to familiar ideas, trying to perfect them. While conceptual innovators are more deductive in their approach, experimental innovators are inductive and use their observational powers to infer and concoct hypothesize. They use trial-and-error, and it’s this process, not the final product, that fascinates them the most. They devote their life to learning, seeking answers to their unsolved questions.
Few people will be able to emulate Jobs successfully. To develop more artist lead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economy, we need to recognize the contribution of experimental innovation and encourage it — and failure — in our schools and workplaces.

How the Most Successful People Motivate Themselves (And Stay Motivated)

Paul B. Brown

Often the biggest problem people have with achieving their goals–New Year Resolution‘s included–is getting started. It seems that Sir Isaac Newton got it right with his First Law of Motion: Bodies at rest tend to stay at rest. Many people just can’t seem to get underway and as a result they simply don’t take action.

So, what does it take to get started? One easy way is to have someone light a fire under you—“if you don’t do X, by such and such a time, you’re fired”—or you light one under yourself. (“I am not going to sleep tonight until I have taken a first step toward finding a new job.”)

The problem with lighting a fire under yourself (or having it lit for you) is that eventually your backside gets burned. It’s not a great long-term strategy. Once the threat ends, you have no real motivation to continue. And if you are operating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you are constantly threatened, it gets demoralizing very quickly.

So,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get started?

Identify:
Something that you want and
Something that you can do about it with your means at hand, i.e. taking an action that is within your level of acceptable loss. (The the cost is minimal, if the action doesn’t work out.)

Put that way, there are only four logical explanations for why you are not moving toward your goal:
Habit.
You don’t have the means at hand
The perceived cost is too high. Or
You are lying to yourself about what you want.

The fourth is rarely the case. Most people who say they want to get a new job, or meet someone or lose weight really do want to find new employment, find that significant other or be thinner. As for habit, in this case, that’s “simply” a matter of getting used to taking action. (More on that in a second.)

So this means is if you aren’t taking action toward what you want, you either perceive taking action as either being too costly, or too risky.

What’s the solution?

It seems simple, doesn’t it? Reduce the cost and risk to acceptable levels, so that you could get underway.

Now, if it were as easy as all that, you would have done it. So, you need some help.

Here’s one easy solution. Talk to a friend about the challenge you face. (“I really want to find a new job, but I just can’t seem to get going.”)

Together, come up with a list of possibilities, being as specific as you can. In the case of the new job, you would identify what you want to do; whether it makes sense to do it on your own—i.e. start a company—or work for someone else, etc.

Figuring all this out could take a couple of conversations, and that’s fine. But don’t wait until the end of all your talks to get moving. Remember, we want to make sure that habit, that is you are in the habit of not moving toward what you want, is NOT the problem.

So,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conversation, the one where you decided your next job will be with another company, you immediately start compiling potential firms to contact and maybe even go so far as to talk to people who have the sort of job you want.

At the next meeting, you and your friend would try to come with a complete list of places that might hire you, as well as who to contact at those firms.

Then you’d set a deadline—say a week—when you will report back to your friend. At that meeting you say what you did to follow up, or explain why you didn’t do anything.

Isn’t setting this deadline the same as lighting a fire under yourself? Yes…but also no. Yes, in the sense that you have drawn a proverbial line in the proverbial sand. But no, because you are acknowledging up front that you may not take action.

Let’s suppose you don’t. At the next meeting with your friend, you would explain why. Maybe it was because you were sick and so you give yourself a pass. But it could be you didn’t take action because you found the idea of cold calling companies too intimidating.

In that case, you and your friend would try to break down the next step into even smaller parts. (Is there someone you know, who can get to someone they know at the company; is it possible to find out if they take online applications seriously. If that is the case, you wouldn’t have to cold call.)

And so the process would go until you reduced taking the next step to a point where it is doable.

Happy New Year!

Paul B. Brown is the co-author (along with Leonard A. Schlesinger and Charles F. Kiefer) of Just Start: Take Action; Embrace Uncertainty and Create the Future recently published b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The Real Definition Of Entrepreneur---And Why It Matters

In honor of Startup Month at Forbes.com, it’s time to make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 about what, at bottom, a true entrepreneur is.
Why bother? Because it concerns the very engin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people we are counting on—desperately—to rev it up.
Consider the following two definitions of “entrepreneur”: one found in 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 the other from Dictionary.com.
  • Merriam-Webster: “one who organizes, manages and assumes the risks of a business or enterprise.”
  • Dictionary.com: “a person who organizes and manages any enterprise, especially a business, usually with considerable initiative and risk.”
The difference is subtle, but fundamental: It’s the word “any.”
Dictionary.com has it right: Entrepreneurs,  in the purest sense,  are those who identify a need—any need—and fill it. It’s a primordial urge, independent of product, service, industry or market.
The U.S. economy needs all kinds of entrepreneurs—from coders to clockmakers—in order to close its widening fiscal hole. But the relentless, seek-and-solve breed is our salvation. They are the ones forever craning their necks, addicted to “looking around corners” and “changing the world.” They—not lenders—are the real money multipliers: the ones who turn $1 of capital into $2, then $2 into $10, and $10 into $100.
This is the true ess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Define, invest, build, repeat. “It’s just balls-out fun,” crowed Steve Spoonamore, serial entrepreneur and founder of ABSMaterials, a member of Forbes’ list of America’s Most Promising Companies. “There are people who love to sail the ocean or climb mountains, and more power to them—but it’s nowhere near as interesting as taking a technology nobody has heard of, finding a market for it and launching it to your customers. That’s satisfying.”
I remember my first brush with true entrepreneurship, though I didn’t know it at the time. Nearly 20 years ago, I had dinner with a family friend who had built a successful furniture-importing business in Chicago.  I had just landed my first job out of school and I asked him how he began his career. He said he sold plastic plants. That sounded like hell on earth to me. “Why would you want to do that?” I said. His response: “I just wanted to sell something. It didn’t matter what.” And that about sums it up.
I’m pretty sure true entrepreneurship can’t be taught. I do hope it can be encouraged.
We need it, more than ever.
Based on your experience, what separates “true” entrepreneurs from those who turn their passions into businesses? Can that kind of problem-solving instinct be taught? Please share your thoughts by commenting on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