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013

Allen Chen 懷想錄: 如果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給人們的都是些美好的東西——鮮花,思想,以及對你的非常美好的回...

Allen Chen 懷想錄: 如果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給人們的都是些美好的東西——鮮花,思想,以及對你的非常美好的回...: 如果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給人們的都是些美好的東西——鮮花,思想,以及對你的非常美好的回憶——那你的生活將會輕鬆而愉快。那時你就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這種感覺使你成為一個心靈豐富的人。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 高爾基

Allen Chen 懷想錄: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迴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

Allen Chen 懷想錄: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迴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迴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 — 雨果

Allen Chen 懷想錄: 人生有些波折,才能有些成長,所以不論順逆,凡是成長、成功的助緣,都應該心存感激。

Allen Chen 懷想錄: 人生有些波折,才能有些成長,所以不論順逆,凡是成長、成功的助緣,都應該心存感激。: 人生有些波折,才能有些成長,所以不論順逆,凡是成長、成功的助緣,都應該心存感激。 -聖嚴法師

Allen Chen 懷想錄: 用情和愛去體驗生命,生命才會變得美麗,雖然生命本身注定要面臨痛苦,生存,毀滅,死亡。

Allen Chen 懷想錄: 用情和愛去體驗生命,生命才會變得美麗,雖然生命本身注定要面臨痛苦,生存,毀滅,死亡。: 用情和愛去體驗生命,生命才會變得美麗,雖然生命本身注定要面臨痛苦,生存,毀滅,死亡。

Allen Chen 懷想錄: 哀愁出船 

Allen Chen 懷想錄: 哀愁出船 森昌子: http://youtu.be/LSp8woVMerA http://youtu.be/pS8l0QC5s44

一日禪: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個懂得,其實就是高出一籌,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所以,你可以俯看別人。因為懂得,所以,無論你是窮困的,還是富有的,無論你是老師,還是服務員,你都能在面對別人的時候心存悲憫。

第三次移民潮正掏空中國?

BWCHINESE
許一力

移民潮帶來的不光是社會財富的外流,更是大量的精英人才的流失。對這一現像,美國國務卿希拉裡曾有過這樣的表述——20年後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

最近的一份移民報告上了門戶網的首頁位置,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最近有一個怪現像正在逐漸形成——當外國企業、境外資金削尖了腦袋想要鑽進中國的同時,大批的國內富翁卻在不惜成本的移民。

這份《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2)》顯示:個人資產超過1億元的超高淨值企業主中,有27%已移民,47%正在考慮移民;個人資產超過1000萬元的高淨值人群中,近60%已完成投資移民或有相關考慮。這樣的數據足夠說明,中國正在經歷第三次大規模的“海外移民潮”。

海外移民並非是零成本,對比一下各國針對移民的投資金額要求——新西蘭需要約270萬人民幣,美國約320萬人民幣,澳大利亞約330萬人民幣,加拿大需約520多萬人民幣,而新加坡則高達約1300多萬人民幣。可見即使是對於千萬富翁來說,部分國家的投資限制也不是個小數目。

然而,高投資費用並沒有擋住中國的移民熱潮。自1949年以來,被公認的移民潮有兩次,上世紀80年代初的出國留學潮,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技術移民潮。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了世界範圍內最大的移民人口輸出國,超過4500萬華人散落世界各地。這些人選擇移民的原因大多是:方便子女教育、出入境方便、活得更有尊嚴、為未來養老做准備。

真實的借口可能並非看上去這麼美觀。曾有一份可參考的數據:“十七大期間,代表參閱的一份很保守的資料表明,十五年外逃干部六萬一千多人。除了一走了之、全家移民的富豪和官員之外,國內還有相當大數量的裸官和裸商。這些人一邊在國內為官或經商,大把撈錢、暗地裡則把老婆孩子送國外。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移民的動機並不那麼單純。

其實從世界資金的流向看,中國仍然是最好賺錢的市場,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國人的移民更多的是為了將賺來的錢放在一個他們認為更安全的地方。

糾結於移民潮的原因意義不大,我們需要警惕的是移民潮帶來的後果。

富裕階層、知識精英、中產階級,這三個群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現在,這種力量正慢慢從中國社會的肌體中流失,最主要的因素便是移民。

移民潮帶來的不光是社會財富的外流,更是大量的精英人才的流失。對這一現像,美國國務卿希拉裡曾有過這樣的表述——20年後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因為中國的有錢人都想移民並帶走他們的財產。這是非常可怕的。

2002年-2011年,共有28萬中國人加入了美國國籍。這還只是美國,如果將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新西蘭等等國家的移民人數算進來,這個數字必將讓所有人目瞪口呆。

而如果說上述人群移民所帶來的還只是人才和鈔票的流失,那麼國內部分官員因為各種各樣原因而移民造成的將是更為惡劣的影響——在移民之前,必然是對於社會的掠奪和壓榨。

中國需要在加強經濟建設的同時,通過改革來提高權力的透明度和加大對於公權力的制約。然而正是出於將中國建設的更好的需求,我們更需要珍惜精英人群的存在,中國需要切實可行的政策來遏制精英階層的流失。國外也遇到過這樣的類似情況,但他們的解決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比如在加拿大,如果一名公民確定要移居海外,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照常納稅,每年填寫稅單並報稅,且不但要填寫、申報在加拿大所擁有的財產和所獲得的收入,也要照樣填寫在海外擁有的財產和收入,如果居住國和加拿大並未簽署“避免雙重征稅協定”,那麼只好分別向兩國繳納同一份收入和財產的稅款。第二種是申請做加拿大的“非稅務居民”。而這非稅務公民的定義極其苛刻,必須放棄原有工作,且不得擁有不動產,不能在加拿大保留任何需要撫養、贍養的直系親屬、甚至每年在加拿大不能逗留超過183天。

加拿大對於移民人群有著非常嚴苛的條件制約,其中很大一層原因,就是為了避免富人出現賺一票就走的現像。

美國在這方面實施的手段更為直接——征收退出稅。因為美國是唯一一個針對國籍收稅的國家,且對於富人的稅收比例著實非常高。不少美國富人為了避稅選擇變更國籍。美國針對這一現像,在08年設立了執法規則非常嚴格的退出稅政策,到今年的數年間,美國對外移民人口不過數千人,而2008年至2013年的“退出稅”收入預計則高達2.49億美元。

可以看出,外國對於保護國內的精英人群有著非常“簡單粗暴”的手段。也正是基於這種對於人才的保護,才構建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長達數十年的高新技術壟斷。但就在西方國家倍加重視國內人才流失的同時,中國卻在肆意放任精英階層的流失,僅2010年,美國接納的移民中,華人便占據了70%的比例。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下面筆者附上這份來自麥肯錫的報告給大家作為參考,能驚人的看出,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有出現富人將本國財富轉移他國的情況,富人在海外藏匿的財富遠比我們知道的要多得多。

避稅天堂

所謂“避稅天堂”,其實就是指那些信息保密度高,沒有外彙管制,更不用承擔沉重的稅務負擔,避稅方便的地區和金融機構。

以韓國為例,據韓國進出口銀行的資料顯示,自1968年以來,韓國在海外投資額約為2億美元,今年3月其中的10%被吸引到了避稅天堂。英國媒體報道稱,韓國在近40年中在海外避稅天堂隱藏資產高達7790億美元。

這麼一大筆沒有繳稅的資產難免讓各國政府眼紅。2008年,德國政府花了420萬歐元向一位列支敦士登LGT銀行的前數據保管員購買了1250個客戶的詳細交易資料,並拿來同美國政府共享。事後,該數據保管員又把同一份客戶數據在英國政府那裡再賣了一次,作價10萬英鎊。

有了詳實的逃稅名單,三國政府都開始大張旗鼓地調查和拘捕涉嫌偷逃稅收的本國企業法人代表和高級管理人員。列支敦士登官方指控德國政府對其實施商業間諜行為,而三國則指責列支敦士登政府配合他國企業逃稅洗錢,各方打起了熱鬧的口水仗。

列支敦士登的銀行名聲臭了,但在瑞士等國金融機構的保密制度依然保護著客戶的信息。

除了金融機構,很多國家和地區也成為海外企業的避稅天堂。在英屬維爾京群島,“國際商業公司無需向當地政府繳納稅金,只需繳納極少數量的年費:注冊資本在50000美元以下的公司,每年年費為650美元左右;注冊資本在50000美元以上,每年年費為1500美元左右。”

在這裡,注冊公司的程序非常簡單,只需一名董事或股東即可成立公司,董事或股東沒有國籍限制,且公司法人代表亦可出面擔任。公司不需呈報稅務報表。公司可在世界各地,使用任何貨幣,來從事合法商業活動。

目前,面積僅有153平方公裡的維爾京群島,已注冊有大約40萬家公司。有人計算過,這個小島平均每個居民擁有近20家企業,一個籃球場的面積上就有一家公司。

毛裡求斯:印度人的香港,非洲最大的自由港

跨國企業的內部價

如果富人擁有自己的跨國企業,如何為公司避稅也是他們要考慮的事。

今年7月底,日本夏普公司遭到大阪國稅局的調查,因其在5年裡通過海外子公司避稅,並存在偷稅現像。大阪國稅局公開的數據顯示,5年裡,夏普避稅金額約74億日元(約合6.03億元人民幣)。夏普是通過海外子公司在輸出制造產品時,以低於正常價格出售,通過減少交易價格來避免繳納更多稅款的。面對上述指控,夏普方面僅僅是否認,尚無具體回應。

夏普的這種避稅方式為轉移定價。

轉移定價是指跨國公司內部,在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銷售產品,提供商務、轉讓技術和資金借貸等活動所確定的企業集團內部價格。轉移定價所包含的範圍很廣,它是利用各國間稅率參差不齊和規定的差異,來達到避稅的一種手段。轉移定價不僅只是海外企業內部貨物及勞務方面的內部價格轉移,而且在其他諸如貸款、投資、專利和專有知識、租用、租購、租賃及管理成本、勞務手續等方面,均可以通過轉移定價來達到避稅的目的。

據統計,國際貿易總額中約有60%是通過這種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所形成的,跨國公司在制定內部交易價格時,往往可以用轉移定價的方法,達到減少稅負從而增加利潤的目的。

這部分避稅所得,如果不是犯事被查,是很難被發現和追究的。

轉變公司形態也避稅

開曼群島

世界第5大金融中心,一棟樓裡注冊19000家公司,11%的歐洲美元交易在此交割

老板為公司避稅的策略還有另外一種,即把分支機構轉變為子公司。

因為分支機構和子公司各有利弊,分支機構的缺點正是子公司的優點,而分支機構的優點又恰恰是子公司的缺點。

設置分支機構,公司可以不繳納資本注冊稅或印花稅;總部直接控制其經營,可以在分支機構所在地減少填寫報賬表、審計項目和遵從公司法等方面的麻煩,可以不公布或少公布財務資料;在創建初期,常會發生較多的費用及損失,納稅人的母國稅收規則一般允許國外分支機構的這些費用及損失衝抵總部的淨利潤總額,由此可減少總部所得稅的負擔。

而設置子公司,公司首先可以享受參股收益的免稅好處。參股收益即指納稅人在另一個股份公司、投資公司或合伙企業的參股收入。當地政府通常為子公司提供免稅期或其他投資鼓勵與優惠政策。

子公司取得的利潤,無須在同一納稅年度內彙回母公司一並在母國納稅。這樣,在外國稅率低於母國稅率的情況下,它就可以獲得延期稅的好處。

在子公司與總部之間支付的利息或特許權使用費是可扣除的,即從整體角度講,這方面要比分支機構的情形減少所得稅稅額。子公司靈活性強,可以利用兩國稅率差異(如上述的轉移定價)避稅。

為了避稅,海外公司在營業初期會以分支機構的形式經營,當分支機構已積累了一定的經營與管理經驗並盈利之後,再轉變為子公司。

在經濟危機的陰霾沒有完全退去的情況下,近年來,各國政府都加大了對海外企業避稅行為的治理措施。2009年倫敦20國集團會議期間,反避稅成為熱門詞彙。

當時有人預計,在世界大國的配合下,反避稅措施定會取得較大成效。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避稅措施的復雜性和隱蔽性讓反避稅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避稅,這個打了幾千年的法律擦邊球游戲會繼續下去。

逃稅的招術有很多

私人銀行幫忙

富人的隱匿資金主要是在私人銀行的幫助下流入避稅港。幫助藏匿資金的代表性私人銀行有瑞士瑞銀集團、瑞士信貸集團、高盛集團等。據調查,包括上述3家銀行在內的10家私人銀行2010年所經手的私人資金達6.28萬億美元,比5年前的2.4萬億美元增加了1.5倍以上。

午夜回國,投資影視

一個以澤西島為根據地的逃稅方案能夠每年幫這些富豪逃稅多達1.68億英鎊。有的富豪常常在晚上搭機飛離英國領空,過了午夜之後,再回到英國機場降落。

因為英國現行稅法規定,每年在英國居住的時間不超過90天的話就不用繳稅;而剩下的275天裡,只要午夜前不在英國也可以不用繳稅。投資回報豐厚的電影業也成為幫助富人避稅的領域之一。他們利用和濫用英國政府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把幾千萬英鎊投進電影和電視項目,以便避稅逃稅。

逃往鄰國

法國計劃向總收入在100萬歐元以上的富人征收75%的所得稅。於是近來,法國最富有的家庭正在賣掉房產,並舉家搬到鄰國。

放棄國籍,做慈善

去年大約有1780名移居海外的美國人前往美國使館放棄自己的美國國籍,而2008年只有235人。美國是經合組織中唯一對居住在任何地方的本國公民征稅的國家。此外,按照美國的法律,如果富豪要把遺產給子女,聯邦政府會從中抽掉過半的遺產稅。於是許多美國富豪都以慈善捐款的手段規避遺產稅。

Facebook聯合創始人愛德華多•薩維林近日移民新加坡之後宣布放棄美國國籍,如果此舉被證明為了躲避Facebook IPO收益所得帶來的巨額稅收,他將被永遠禁止進入美國。

湯加:企業5年免稅,地價低投資澳新跳板

可成立4類商業機構,人均土地50畝,除注冊公司外還可投資農業

湯加王國是個“以胖為美”的國度,由於地處國際日期變更線附近,其“天與天”的概念非常模糊。不過,在海外投資者眼中,湯加的一類特色是比較清晰的,那就是投資天堂和避稅天堂。

幾乎所有想在大洋洲國家,譬如澳大利亞、新西蘭投資的公司,幾乎都在湯加設立了控股公司,這個稅率極低的小島國,是投資大洋洲的橋頭堡。

投資湯加,5年免稅

湯加,在當地土語中,意為“神聖之島”,國土面積747平方公裡,人口約10.1萬人。1970年6月4日,湯加正式宣布獨立,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香港的中環廣場是地處港島CBD核心的一棟閃亮的玻璃建築,這裡集中了香港大部分知名的投資中介機構。在香港福澤投資公司總經理劉先生眼中,湯加是一個理想的避稅港。

事實上,在湯加,允許成立的公司和商業機構有4類,分別是由獨立承擔商業債務的個體商人成立的獨資公司;由合作者按各自股份承擔商業債務的2個或2個以上(不超過10人)合伙人成立的公司;按“公司法1912”規定的股份有限公司(通常對公司人數有限制);按“公司法”有關規定成立的外國公司的分公司或代表處。

湯加境外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如果需在湯加境內建立商業場所,應在建成的3個月內與公司注冊機構“貿工部”簽署3份備忘錄和合作條款。合伙人公司和獨資公司不需要辦理注冊手續,但同所有的商業機構一樣,需辦理貿易許可證。

對已批准的工業企業,湯加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其中最吸引的就是免稅期、免征海關關稅和港口服務稅方面的優惠。

免稅期是指通過批准的企業可以有5年的所得稅免征期(視情況可延長至15年),企業如果擴大規模,可延長免稅期,而且股東在享受免稅期間的紅利不征稅。

免征海關關稅是指已獲批准的企業,如果進口生產資料,從該企業正式投入商業運作時起,或企業擴大規模後起,對所進口的資本貨物(生產機械、辦公設備、車輛等)可免除2年海關關稅等。

港口服務稅方面的優惠,即所有進口的生產資料、機械和建築材料,免征50%港口和服務稅;加工制造業中,用於來料加工再出口的半成品和原材料免除全部港口服務稅。

當然還有其他許多鼓勵政策和便利條件,例如限制特殊行業的貿易競爭,在注冊某項加工制造企業後可申請行業保護,政府同意後在一段時限內不再批准同類產品企業;按企業運營的時間期限為投資者及其家屬簽發工作和居留簽證等等。

中國人可經營湯加農場

對於湯加的投資環境,中國駐湯加王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負責人黃躍國總結了幾方面的優勢:國內政治局勢穩定,各界人士對華友好;經濟正從低谷走出,經濟增長前景良好;地理位置優越,處於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與斐濟相鄰,具有一定的市場潛力;雇工條件寬松,勞動力成本較低。

在2008/2009財年,新西蘭是湯加第一大進口商品來源國和出口目的國,湯加從新西蘭進口了9240萬潘加(1潘加=3.7671人民幣),出口了560萬潘加,占湯加總進口的28.5%和出口的32%,中國占湯加進口總量的4.2%。

雖然湯加本國的市場是比較小的,但是湯加海域面積較廣,緊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適合發展海洋漁業和其他可向澳、新出口的產業。2009/2010財年,湯加的海參出口增加了139%,其中大部分為向中國出口,相關養殖已吸引了不少中國投資者的注意。

此外,黃躍國覺得在湯加發展農業也有前景,湯加法律規定每個成年男子可注冊分配約50畝的土地,土地實際大量撂荒,租地價格不高,中國的企業可以考慮在湯加經營農場等。

湯加的地理位置

湯加王國又稱友愛群島,屬於大洋洲,位於太平洋西南部赤道附近、由172個大小不等的島嶼組成島嶼國家,大部分為珊瑚島,南與新西蘭隔海相望,西臨斐濟。

湯加群島由瓦瓦烏、哈派和湯加塔布3個群島組成,包括172個大小不等的島嶼,其中僅36個島有人常住,以湯加塔布島為最大,為湯加群島的主島,也是湯加王國首都努庫阿洛法的所在地。

湯加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南部23℃,11月~次年3月常有颶風和暴雨。湯加群島,位於太平洋西南部、國際日期變更線的西側,是世界上最先開始新一天的國家。理財周報記者宋韻芸

開曼群島世界第5大金融中心,一棟樓裡注冊19000家公司,11%的歐洲美元交易在此交割

截至今年3月,開曼群島上已有8707家注冊基金公司。而在2007年,這一數字曾超過1萬。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世界上最知名的私募基金幾乎都在開曼設有控股公司或分支機構。

一棟樓注冊19000家公司

如果統計開曼群島上注冊的外國公司,數量更加驚人。UglandHouse是位於開曼群島的主島大開曼島市中心的一棟5層建築,在這個可以俯覽海灣美景的建築裡,竟然注冊了超過19000家公司,許多公司擁有的,只是一個郵箱。

不過,這在開曼是合法的。按照開曼的法律,只需要提交公司股東、董事身份證或護照的復印件,公司的中英文名稱就可以注冊不限經營範圍的公司。

與百慕大群島一樣,開曼是美國投資者和公司避稅的首選。開曼群島首府喬治敦市如果按照規模來看,只相當於中國的一個臨海小鎮,但是,在這裡注冊著超過150家美國企業,其中包括可口可樂、寶潔、英特爾、甲骨文等大型公司的子公司。

通過一系列復雜的財務路徑,這些大型公司可以將盈利轉移到這些子公司,從而規避高達35%的美國公司所得稅。更重要的是,由於開曼沒有和其他任何地區簽訂雙重征稅協定。這些收入並不需要向美國稅務局承保。

不僅美國公司意識到這些好處,就連中國公司也逐漸體味到這個離岸金融中心的魅力。最近傳出收購雅虎股權意向的馬雲,就將阿裡巴巴的控股公司注冊在開曼群島,隨後這家企業在香港上市,成為當地市值僅次於騰訊的IT大鱷。

進入開曼群島金管局的注冊資料處查詢,你還可以發現更多的中國公司,當當網、奇虎360、小肥羊和新浪,這些在國內知名度頗高的公司,都是在開曼群島注冊的。

香港福澤投資公司總經理劉先生認為,開曼群島之所以能吸引大量的外國公司,關鍵在於其公司法中獨一無二的豁免條款。

根據這一條款設立的豁免公司(EXCEMPTEDCOMPANY)可以在注冊後20年內免交任何稅收。而且,依法成立的豁免公司可以只有1個股東,也不需要向開曼群島的公司注冊處提交股東資料。

唯一對豁免公司有約束力的條款是公司的董事會必須每年在開曼群島上開一次董事會。但是,也有變通,不少公司會向員工發出代理授權書,由員工代理董事在島上開會。

每年的8月至9月,是島上最熱鬧的時候,不少在開曼群島上注冊的香港和內地公司會派員去開曼群島。那時,開曼群島海風宜人,正是旅游的旺季。

世界第五大金融中心

如果說盧森堡是公募基金的天堂,那麼,開曼就是私募基金的天堂。但是,除了外國公司和雲集於此的基金公司外,開曼還有一項獨特的優勢,那就是,開曼吸引了一批實力雄厚的金融機構。

數據顯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25家銀行幾乎都在開曼設有子公司或分支機構。僅僅是大開曼島上的金融資產總和就已超過2500億美元。

2005年,開曼已占據歐洲美元交易總額的7%,而在2007年,這一比例甚至達到了11%。包括花旗、法巴在內的歐美大銀行的美元交易幾乎都在此交割。對於這些交易,與美國不同的是,開曼完全免稅。這令大型金融機構不必考慮外彙交易中的稅項支出。

也許正是因為開曼龐大的金融交易。開曼元兌美元的彙率一直穩定在1:1.4左右,成為加勒比海地區少有的比美元還值錢的貨幣。

而按照交易規模計算,開曼已經成為僅次於倫敦、紐約、香港和東京的世界第五大金融中心。

百慕大:香港上市最佳“中轉站”,黃光裕停駐

“避稅天堂”排名12,一半香港上市公司注冊於此,費用高於其它避稅島

百慕大“進入”金融界的時候,“百慕大魔鬼三角區”還未發揮它的神秘魔力。在20世紀40年代,經過這裡的飛機輪船在風平浪靜光天化日之下無聲消失。飛行員們經過這片區域時萬分忐忑,這裡,是最勇敢的水手夜晚都睡不著覺的地方。超文明的通道僅僅只是傳說。

百慕大群島實際上是在百慕大三角的邊緣,看群島的地圖,其狀酷似一個魚鉤。經過19世紀的經濟自治運動成功後,百慕大政府實行低稅或免稅政策,向世界各地的富人們發出“願者上鉤”的召喚,此地遂成為保護財產之地。富人們特別是美國的富人對它趨之若鶩。

粉紅色細沙和藍綠色海洋,每日迎著燦爛千陽醒來,迎著海風揮杆在終年宜人的高爾夫球場。這裡慢慢成為世界金融的“百慕大三角”,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財富。

美國富人避稅地

百慕大雖曾為英屬殖民地,然而距離其最近的地標卻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哈特拉斯角。

幾乎所有美國大型公司都在百慕大設有分支或控股公司,百慕大群島所使用的貨幣稱為百慕大元,與美元等值。

而就在今年5月,根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谷歌公司橫跨英美、愛爾蘭、荷蘭、百慕大5個管轄範圍,將旗下子公司的海外盈利合法轉移,最終到達避稅天堂百慕大,過去5年避稅至少32億英鎊。

世界最高的人均GDP不在美國,而是被百慕大以7萬美元奪魁。盡管百慕大只有3個億萬富翁。根據美國稅務正義組織10月份發布的報告顯示,在最新的避稅天堂排行榜中百慕大位居第12位。

對於歐洲富人來說,美麗的小國瑞士不僅有阿爾卑斯山還有更吸引他們的低稅制。美國富人定居瑞士的成本則過於高昂,他們要逃過征稅顯然困難得多。美國是唯一對居住在國外的本國公民征稅的發達國家,而居住在海外的美國公民還要承擔居住過的稅負。離本土近在咫尺的百慕大成為美國富人放棄國籍的最佳選擇。

“在百慕大設立的公司沒有和任何國家簽訂雙重稅務協定,可以有效避免當地的高稅率稅務問題”,香港恆源環球財富管理公司執行董事焦勇告訴理財周報記者,而若百慕大沒有稅或很低稅的話,那稅務便不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美國的富人會透過開設百慕大公司來做投資,所以美國以外的海外國家投資所得或股利股息是不用交稅的。”

百慕大的生活方式對熱衷高爾夫的美國富人來說,也充滿了吸引。在這個總面積只有20.6平方英裡的群島上,就有9個高爾夫球場,氣溫宜人,溫度常年介於15℃—29℃間,“天天都能打高爾夫球。”

香港上市的最佳“跳板”

目前約有8,000家境外公司注冊在百慕大,自1985年香港怡和集團將總公司遷冊至百慕大後,約有將近一半的香港股票上市公司紛紛遷冊於此。在百慕大注冊的公司可以在盧森堡、都柏林、溫哥華及香港申請掛牌上市。

根據《香港創業板上市規則》中關於創業板上市公司註冊地的第一條,除可以在中國、香港註冊之外,百慕大、開曼群島也赫然在列。

許一力,CCTV證券頻道首席策略評論員。


鐘南山:大氣污染比非典(SARS)可怕得多

BWCHINESE

中國工程院鐘南山先生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大氣污染比非典(SARS)可怕得多,非典可以隔離,但是大氣污染任何人都跑不掉。

入冬以來,中國許多地方出現嚴重霧霾天氣,PM2.5大大超標,其中以北京及其周邊地區最為嚴重。中國工程院鐘南山先生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大氣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非典可以隔離,但是大氣污染任何人都跑不掉。的確,沒有人在這種環境下還可以做到自強不“吸”。

極其不利於污染物擴散的天氣過程和氣像條件是本次大面積灰霾污染形成的客觀原因。中國華北、山東及河南等地受低壓輻合或均壓場影響,天氣系統較弱,近地面大氣非常穩定,風速小,以弱偏南風為主,嚴重阻礙了空氣的水平流通。

空氣濕度大(如1月11日夜間空氣相對濕度最大值為85%,通常只有20%-30%),逆溫層厚,進一步阻礙了空氣垂直方向的對流輸送,混合層高度低;空氣大氣污染物容量急劇減小,污染物“橫豎”都出不去,導致了局地和區域污染物的迅速積累,造成空氣污染嚴重。

對北京而言,北京周邊存在著污染大戶。比如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如果不能和這些傳統污染省份聯動起來,北京污染問題是一個死結。北京三面環山,一面是平原,一個偏南風,就可以讓北京PM2.5數值處於嚴重污染狀態。但一股西北風冷空氣也容易讓北京回歸藍天。它的地理條件就不利於污染擴散,再加上城市高樓林立,污染更難擴散。

呼吸本身不能殺死人,但污染嚴重的空氣有時可以。根據財新《新世紀》周刊報道,早在2007年,世界銀行和當時的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共同進行了一項研究,形成的結論之一是:以PM10為指標衡量的空氣污染,每年在中國導致35萬至40萬人“早死”。

中國環保 任重而道遠

朝日新聞
吉岡桂子

1970年,日本富士施樂曾打出過一則電視廣告:年輕的嬉皮士們手持印有“BEAUTIFUL”的紙、花,在街上徘徊,最後的畫面定格在一句標語——“從迅猛到美麗”。

對於日本來說,那一年召開了“公害國會”,短短一個月內就通過了14項與公害問題有關的法律。環境省前身——環境廳也是在這一年決定設立的。

在“收入倍增”以及“高度成長”的經濟發展時期,日本於1968年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與此同時,水俁病等嚴重的公害病也在日本各地爆發,當時東京等大城市飽受光化學煙霧等污染,這也是在這些地方能產生不隸屬自民黨的“革新首長”的原因之一。環境問題成為了政治上不容忽視的課題。

2012年11月中旬,北京召開十八時大提出了“美麗中國”的口號,這喚醒了筆者以上的記憶。重視環保、節能以及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中國共產黨呼吁建設一個美麗的國家。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還設定了2020年實現收入倍增的目標。一般外界認為實現“倍增目標”本身並不是很難,但這個政權還是會繼續被GDP這個衡量經濟規模的指標所束縛。看來習近平體制是旨在兼顧“迅猛”的經濟增長和“美麗”的環境。中國的經濟總量在2010年就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然而,經濟發展的代價也逐漸凸顯。並不“美麗”的中國在執政者眼中已成為動搖統治的不穩定因素。中國的經濟規模在10年間擴大至4倍左右,但對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嚴重。

因土壤、大氣以及水污染等導致的公害病正在不斷擴大。北京《新京報》采訪了一名前環境部官員,並從該前官員處獲知,1996年以後,抗議環境惡化及因此反對工廠建設的集體示威事件的數量正以年均約30%的速度增加。

去年10月末,黨代會前夕,當局實施了特別管制,但浙江寧波還是爆發了當地居民反對擴建PX工廠的游行。7月,在江蘇省啟東縣,反對王子造紙鋪設排水管的游行示威最後演變成暴力騷亂,當地政府大樓遭到襲擊。兩個事件的結果都是以工廠撤建告終。

公害問題,因為對集中在同一區域的受害者們的共通健康和財產產生危害,所以很容易讓人感同身受。相比爭取人權或民主,政府對以環保為由舉行的示威難以阻攔。如果中國能像日本一樣可以進行選舉的話,就會產生讓地方政府迅速革新的政治土壤吧。

可以說,建設“美麗中國”的口號是由共產黨自身提出的,而不是廣告公司。國家主席胡錦濤在11月8日黨代會開幕式的講話中,用單獨一章來強調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環境文明建設”。中共《黨章》修改後,將“環境文明”與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設定了“五位一體”的政策目標,可見政府對環境的重視程度。

新一屆領導人習近平在11月15日的初次記者見面會上,提出了“美麗環境”、“更好的教育”、“穩定就業”等奮鬥目標。十八大期間,在《人民日報》眾多鮮紅的主標題中,唯獨環境文明的特集專門用綠色來標識,異常醒目。

中國政府還在探討調整對環境相關人事以及組織的安排。歷任環保總局局長、現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負責氣候變化問題)的解振華在黨內序列中排名進入了前200,屬於中央委員。然而5年前他連中央候補委員都算不上,這次可謂跳級晉升。

習近平體制准備重新調整各部委結構,據相關人士透露,中國政府正在考慮統籌水利部、林業局、國土資源部、環保部等部門成立環境資源部。毋庸置疑,中國已將節能和環保列為政策的重點目標。
對此,北京某NGO組織代表半信半疑地說道:“腐敗、貧富分化以及公害等各種問題正在同時爆發。新體制希望在執政期間提出一些美好的口號。為了不讓‘美麗中國’成為一句空話,我們會持續監督並發出正義之聲。”

另一方面,環保部部長周生賢於去年11月12日在黨代會期間的記者會上接受提問,針對如何應對由環境引起的群體性事件時稱:“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出現一些環境問題,這是規律。當前,中國經濟社會事業已經大為發展,在環境方面正處在敏感時期。”

雖然話語很曖昧,但他繼續說道:“民眾在富裕後理所當然會提出更高的環境要求,權利意識提高導致現在進入了各種運動的多發期。”

另外,周生賢還指出,游行爆發的主要原因是許多建設項目在獲得政府許可前就上馬建設。政府自身有時也無視規章制度擅自開工,地方政府的執政能力也存在問題。

地方政府除了重視地方稅收及就業,還試圖在開發中獲得個人利益。因此相比環境保護,他們更偏向於工廠一方。針對如何采取措施減少突發游行,周生賢則表示應嚴格遵守、活用有關環境的法律,推動信息公開,加強民眾參與政策制定。

據熟悉環境法、並參與環境立法工作的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汪勁介紹,中國現在約有250部法律,其中與環境及資源相關的法律約30部。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圍繞著環境問題的法律整備得到大幅推進,環境評估以及聽證制度也都得以確立。

對於中國政府應對游行的一貫做法,汪勁教授批判道:“政府根據示威是否影響社會穩定來決定應對方法,措施過於簡單、極端。”事前不認真地進行環境評估,也不召開聽證會,出現居民反對示威後,立刻就試圖運用警力強勢壓制。但一旦騷動擴大,政府又會出於維穩考慮,承諾“明白了,停止游行吧,會把工廠關掉的!”。

這樣一來,問題的真正根源、污染環境的危險物質是什麼等,都不加審核地被擱置到一邊,只留下原本就存在的官民對立。這與周生賢部長強調的“嚴格運用法律”還相去甚遠。

汪勁教授認為,造成這一狀況的背景是“共產黨一黨執政(犯錯時)的代價太高”,“我們沒有在野黨。如果存在在野黨,執政黨一旦做錯就會不斷遭到批判,被要求改正。另一方面,執政黨也可以進行反駁並擁有改正的機會。在沒有在野黨的情況下,犯了錯後只能自行糾錯,但這往往是很難做到的。”

目前中國正在討論修改《環境保護法》,這部法律已將近20年沒有修改過,與日本《環境基本法》一樣是闡述環境行政理念的“基本法”。但環境NGO組織以及環境領域的學者批評認為不少方面都在開倒車,例如修改版中寫到“基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計劃,致力於環境保護”,汪教授等人強烈批判道:“這實際上是環境向經濟讓步。”

這樣的提法,似曾耳聞吧。在日本,這也是1970年“公害國會”的爭論焦點之一。當時被批“過於強調經濟優先”,最後刪去了“兼顧生活環境與經濟協調健康發展”的條款。

對於沒有通過選舉表達民意的中國來說,公害問題將何去何從呢?暴力騷亂還會持續出現嗎?亦或是與公害的鬥爭將會成為民主擴大的契機呢?記者將從這兩點出發密切關注鄰國的環境問題。

吉岡桂子,朝日新聞中國總局特派員,1964年生於日本岡山縣,曾在山陽電視台工作,後於1989年進入朝日新聞社。歷任和歌山支部、東京和大阪的經濟記者,後遠赴上海支部以及中國北京總局。擔任東京總部編輯部主任後於2010年10月開始擔任現職。

解中國污染之急助日中雙贏

朝日新聞

中國大氣污染問題嚴重。北京等大面積地區經常被裹挾著有害物質的霧霾所籠罩。這可不是他人瓦上霜。中國的污染乘風“越境”,日本也頗受影響。

兩國經濟關系密切,生活在中國的日本人已達14萬人之多。中國政府亟需盡快改善環境問題。若日本以先進的環境技術多加幫助,必將實現雙贏。

因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問題,兩國關系仍如鯁在喉,此時更應加強在這些方面的合作,也可助推兩國關系向前發展。

嚴峻的大氣污染現像並非始於今年。 

引發問題的PM2.5是一種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物。正因為它極其微小,更容易被吸入人體呼吸系統從而有可能引發哮喘或肺癌等疾病。

汽車、工廠廢氣、供暖鍋爐、火力發電站等都是PM2.5的污染源頭。供暖設備的普遍使用,再加上冬季空氣本就流通不暢,使得這一污染問題益發嚴重。甚至出現了學校被迫取消戶外體育課等情況,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深受其害。

今天的中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如同日本當年之高速發展期,環境措施拋在腦後。眾多企業把盈利放在首位而怠於遵守規定。

不過,市民的環境意識正發生著重大改觀。中國政府過去也曾隱瞞PM2.5相關數據。由於北京的美國駐華大使館獨立公開的數據引起市民高度關注,最終中國政府也不得不公布相關數據。出於對環境破壞的擔心,中國各地相繼爆發反對新建工廠的群眾運動。

中國政府自一味追求發展轉向高舉重視人民生活品質的旗幟,並且鼓勵在節能及環保方面引進外資。去年11月舉行的黨代會上更是強調了要“建設生態文明”。

日本長期致力於公害問題,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對於中國而言必定有極大的參考價值。雖然日本政府對中國提供的ODA援助(即日本對發展中國家的官方開發援助)幾乎都已結束,但在民間仍有很多事情可做。

目前已有日本地方政府開始呼吁並行動起來,以期擴大與中國的環境事業。雖然日本企業需要盡力保護高精尖技術,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商機。而且兩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合作也是多多益善。

日本政府應該靈活運用在ODA援助時的經驗,積極為兩國間的溝通與合作牽線搭橋。

石原慎太郎 “黑超”現身國會

戴着墨镜参加众议院本会议的石原慎太郎 近日,時隔17年再次當選國會議員的日本維新會共同黨代表石原慎太郎,戴著墨鏡出現在眾議院,強大氣場簡直就像“石原軍團”(日本知名藝人經紀公司,已故社長石原裕次郎,因旗下藝人演過眾多黑社會老大角色,所以旗下藝人統稱石原軍團)。

30日,在眾議院本會議代表提問結束後,同屬維新會的國會議員團代表平沼赳夫被一群記者包圍。而此時,剛好經過的石原突然擠入記者人群中,對首相安倍晉三在修改憲法方面的慎重發言表示不滿,稱“令人意外”。

年初,石原接受了白內障手術治療。由於對外界光線較為敏感,外出時石原都會佩戴深黑色墨鏡。但他身邊的人提醒稱“(黑色墨鏡)太有壓迫感”了。後來,石原就將深黑色墨鏡換成了現在這款淺色墨鏡。

新加坡聖淘沙島上的度假房產

IMF經濟學家:中國將面臨勞動力短缺之困

華爾街日報

中國經濟增速在全球首屈一指,但這一直是建立在如下基礎上的:有數億人甘於領取一份微薄得足以令西方工會主席抹眼淚的薪酬。中國國內外的經濟學家都警告稱,隨著中國的過剩勞動力最終消耗殆盡,上述模式必將走向窮途末路。

但這將發生在什麼時候呢?

兩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經濟學家稱,中國將在2020-2025年之間的某個時候成為一個勞動力短缺國家,而中國對此基本無能無力。用經濟學術語來說,中國屆時將達到“劉易斯拐點”(Lewis Turning Point),該術語得名於來自英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rthur Lewis。

達到劉易斯拐點意味著,勞動力稀缺程度足以推動薪資大幅上漲、工業利潤受到擠壓、投資下降,而發展中國家這時候最好是已經找到了依賴廉價勞動力問題的解決之道。

IMF經濟學家Mitali Das和Papa N'Diaye稱,如果中國巧妙地度過了這一難關,那麼對本國和世界都有好處;可能尤其將提振處在中國供應鏈內的國家(主要是亞洲新興經濟體)和大宗商品出口國的經濟產值。

他們說,對中國出口的富裕國家也將從中受益,儘管沒有那麼顯著。

但是許多國家,尤其是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國家在這個拐點面前一敗塗地,陷入了增長水平相對較低的困境。

在IMF報告中,最觸目驚心的一點是,中國基本沒有什麼辦法去推遲劉易斯拐點的到來、給予經濟更多的調整時間。

IMF經濟學家寫道,人口結構變化將是過剩勞動力減少的主要原因。

很早之前﹐人們就已經預計受出生率下降和獨生子女政策影響﹐中國適齡勞動力人口將會減少。IMF經濟學家的模型使用了聯合國(United Nations)的預測數據,即這一下降趨勢將從2020年開始。

但是現在看起來,聯合國的上述預期過於樂觀。本月早些時候,中國國家統計局稱,2012年中國適齡勞動力人口減少了350萬,至9.37億;過去10年勞動力人口的不斷壯大為中國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但現在轉折已經出現。

IMF研究了中國為推遲撞上劉易斯拐點的時間而可能採取的四項應對政策。由於要等待嬰兒成長為勞動力費時過長,所以試圖採取促進生育的政策作用不大。而如果通過提高存款利率來推進金融行業市場化﹐效果也只會適得其反,因為人們將感覺錢包更鼓了而更不願意去工作,這將進一步消減勞動力。提高生產率亦然,因為這將使得公司盈利能力增強並增加用工需求。

IMF經濟學家說,可能發揮作用的措施是,通過改革中國的戶籍制度來增強勞動力的流動,這樣一來,在城鎮地區將有更多的工人可以享受完整的社保福利。那將加快勞動力從農村向低薪工人崗位仍佔主導地位的城市遷移。他們分析認為,劉易斯拐點可以因此推遲5年左右。

不過,劉易斯拐點可能會在新一屆政府領導人習近平和李克強的任期中來臨。對中國而言,這意味著前路坎坷。

Bob Davis

像巴菲特那樣投資

MarketWatch,華爾街日報
Soo Chuen Tan

崇尚價值投資的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曾寫過這樣一句話:最務實的投資最為明智。正如這位了不起的價值投資者所表達過的其他許多觀點一樣,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我們來試著解讀一下他這句話的含義吧。假設有一位你無意中結識的某公司首席執行長給你打來一通電話,提出要以看起來很低的價格賣給你他們那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你會對他說些什麼?

一個很自然的反應可能是:你為什麼要賣掉它們?為什麼會給我這麼便宜的價格?

接下來的問題可能包括:這家公司是做什麼的?它的產品包括哪些?公司是如何贏利的?消費者為什麼會選擇這家公司、而不是其競爭對手的產品?它的競爭對手有哪些?這些公司的表現如何?為什麼沒有更多的競爭對手?

如果這家公司的產品銷往海外,你或許還想知道該公司參與市場競爭的那些國家的狀況。如果在那些國家有壞事發生,對這家公司會怎樣?還有,這家公司對其供應商的依賴程度有多高?如果消費者喜好發生變化,這家公司會怎麼做?這家公司的管理層是否值得信賴?

如果你對上述問題的答案都很滿意,那麼你就可以問一些數字了。比如說:這家公司每年的現金利潤平均是多少?業績好的年份能達到多少?不好的年份呢?存在這樣的差距是什麼原因?

然後你會想要知道這家公司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會有怎樣的表現。如果經濟出現滯漲,這家公司能保持住產品定價不受影響嗎?定價會否隨通貨膨脹而上升?

之後,你會去了解股票買價是否合理。你需要持有多長時間這家公司的股票,方能收回最初的投資?如果這家公司破產了,你能夠得到些什麼,能拿回多少錢?如果這家公司業務繼續擴張,那麼需要進行多少再投資,投資該公司的回報率是多少?這樣的投資回報率是否高於其他投資途徑?

沒有問到的問題

人們最關心的是那些沒有被問出口的問題,包括:

這家公司現在股價是多少?去年該股價位如何?股價下個月能達到多少──這只股票是否已經大漲過了?

這只股票的價格走勢圖是否呈現看跌鑽石(bearish diamond)形態,股價是否跌穿了“支撐位”?下個季度的每股收益將會是多少,這與市場普遍預期相比,是高還是低?與其競爭對手或是大盤相比,這只股票的市盈率、或是市盈率與增長率之比是高還是低?

這只股票每日的成交情況如何?有多少分析師將該股的評級定為“買進”,有多少人的評級是“持有”,有多少人是“賣出”?這只股票的貝塔(beta)系數是多少?這只股票會不會在其他股票突然由漲轉跌或是由跌變漲時,出現反向的逆轉走勢?

你不應該問這些問題,因為你正在按照生意人的方式進行思考。現在擺在你面前的問題是,這家公司是否值得以向你開出的這個價格買入。如果不值得,那麼你應該禮貌地向這位首席執行長表示感謝,然後留住你的現金別動。這家公司對你來說還不夠便宜,事情就這麼簡單。

這些問題展示的是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很重要的一套規則。你必須遵守投資準則,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那些能夠鞏固你的事業的關鍵原則:

1. 當其他人膽小畏縮時,不妨貪婪些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1994年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股東的信中寫道:

“我們還會繼續對政治和經濟預期視而不見,這些東西對許多投資者和企業家而言,只會讓他們分心,而且這樣的分心代價巨大。”

“實際上,”巴菲特指出,“我們往往是在人們對於某些宏觀事件的擔心情緒達到頂點的時候,做出了我們最劃算的買入交易。恐懼是跟風者的敵人,但卻是尊崇基本面投資之人的朋友。”

鑒於人們往往傾向於以分析性的術語來表達情感上的反應,上面這段話的最後一句尤為重要。

比方說,“我想等到這只股票價格走低的時候”可能只不過是要說“我不敢入場買進”。“股票風險溢價有所上升”或許只是表示“人們變得更害怕了”。“股票每單位波動率的預期回報有所上升”或許可以解釋為“人們對於股市的看跌情緒變得更嚴重了”。

依據這些“分析工具”(諸如折現率、投資組合權重等等)來進行投資,簡直就是本末倒置──除非你把這些分析結果當作反向指標來用。

2. 當其他人都很貪婪時,你要小心了

在世界各國的利率都處於歷史低點的時候,要堅持遵守價格準則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借用德州撲克的術語來說,那些出牌手比較“鬆”(比較願意進場買進)的投資策略在今天這樣的投資環境中更有可能獲得較高的以市價計算的短期回報,因為各國央行在持續不斷地印鈔票,這意味著對所有投資者而言,“盲注”的籌碼不斷被提高,迫使投資者投下更大的“賭注”。

無論如何,那些堅守其價格準則的價值型投資者更有可能在較長時期內實現更好的結果。這是因為,“出手鬆”的投資策略本身就包含著一個“賣出巨災看跌期權”的因素。那些更願意短期買賣的投資者,其安全系數──即對於不可預見之下行風險、分析方面的失誤、或是單純的壞運氣所帶來的潛在損失的緩沖──有所降低。

若沒有這部分抵御風險的緩沖,一旦任何可能出現的負面場景成為現實,則投資者將面臨著遭受無可挽回的長期資產損失的風險。當然,在此期間,該投資者能夠得到一筆“看跌期權溢價”,這筆溢價可能會表現為很高的以市值計算的短期回報。

3. 波動率無法準確地衡量風險

這一交易策略本身所蘊含的賣出巨災看跌期權行為的風險通常會被低估。由於長期投資者很少“兌現籌碼離場”,因此對於一種投資策略而言,該策略所能實現的任何幾何倍數的投資回報系列之終點在哪裡最為重要。這一賣出巨災看跌期權的行為很難用諸如夏普比率(Sharpe Ratio)這樣傳統的以市場價格為基礎來評估每單位回報之風險的衡量指標來捕捉到。

從更籠統的角度來看,人們普遍以能夠觀察到的市場價格變動來衡量“風險”,這從直覺上感覺就有問題。這就好比:賣出任何巨災看跌期權的最好時機是在巨災剛剛發生之後,而為某家公司股價因故大跌“買保險”的最好時機是在導致股價下跌的原因已經被股價消化之後。而實際上,通常讓我們最感到擔心的是那些尚未被觀察到的風險。

4. 你所付出的是價格,得到的是價值

隱藏在價值投資者所採用投資方法背後的,是一個簡單的事實:一只証券的價格僅對這只証券的交易雙方有意義。

而這件事的美妙之處就在於:決定我們究竟是買家還是賣家、以及何時應該出手的那個人是我們自己。

市場先生必須給我們提供一個足夠有吸引力的價格,讓我們感覺滿意,這時我們才會進場買入,還必須為我們手中所持有的証券提供一個很棒的價格,我們才會將這些証券脫手。其余時間,我們大可袖手旁觀,耐心等待。

要爭取讓自己處於更有利的位置,我們不需要了解所有(或者甚至是大多數)市場先生每日給我們提供報價的証券。我們只需列好購物清單,上面寫上我們願意以合適價格買入其股票的公司名稱,然後直接去找市場先生,或是翻翻市場先生每天放進低價處理貨架上的那些東西,看看在這裡面能否找到物超所值的交易。

5. 別虧錢

作為一種投資方式,價值投資從邏輯上講很合理,但從人的認知角度(和心理角度來看)卻很難真正做到。

如果我們百分之百地確定甲公司的股票值100美元,那麼我們當然願意以60美元買入,如果這只股票跌到30美元,我們甚至會買進更多。

但在現實世界裡,通往真知灼見的路上存在著一些基本的障礙。其中包括未來的不確定性、公眾可得信息的不完備、信息的含混之處(在復雜的系統中尤其如此,這限制了信息所能發揮的作用)、還有我們分析能力以及才幹的局限性。

有一件事讓我們有強烈的切身感受,即我們所能了解的事物並不可靠,這讓我們感到無能為力:我們通常會發現,我們對自己所研究那些公司的信息知道得越多,我們會越發意識到,我們實際上對這些公司所知甚少。

不過我們還是需要堅守這樣的信念:實際上,每一家企業都有其“內在價值”,對此,我們必須盡我們所能做出一個估計。

誠實面對自己的認知能力,這一點非常重要:由於機構設置問題,分析師有可能出於自身利益而固執地堅稱甲公司的內在價值是100美元,就算這家公司從來沒有達到過這個價位,也絕不承認錯誤。在認知方面的不誠實、甚至傲慢自大對價值買家而言是致命傷:分析上犯了錯(即使這些錯誤從來沒有被承認過、哪怕是對自己都沒有承認過),還要雙倍下注,不斷地花冤枉錢,這無疑是賠錢的最好辦法。

(Soo Chuen Tan 是私人投資機構Discerene Value Advisors LLC的管理成員,該機構為捐贈基金、基金會及家族辦公室提供投資咨詢服務,遵循的是長期集中深入的價值投資的理念。)

安倍經濟學 vs 朴槿惠經濟學

朝鮮日報
李志勳

韓國候任總統朴槿惠長達400多頁的政策提案中,宏觀經濟相關內容幾乎不存在。沒有提出經濟增長率、物價等宏觀經濟目標。這表明她將致力於民生問題,而不是國家層面的宏偉藍圖。當然,匯率問題也被排除在外。安倍晉三上臺後日本新政府推行了“安倍經濟學”的經濟政策基調,導致日元對韓元比價在短短一個月時間裏暴跌近10%,但韓國總統職務接管委員會似乎並不關心這個問題。

然而,“安倍經濟學(Abenomics)”和“朴槿惠經濟學(GHnomics)”不無關聯。如果日元繼續像現在這樣迅速貶值,而韓元升值,韓國的利潤就會減少。或許有人會說這是三星電子、現代汽車等大企業的問題,和民生有什麼關係,但問題是企業利潤減少,政府稅收也會隨之減少。這樣一來,用於推行福利政策的資金就難以保障。而且有分析稱,和大家的普遍想法不同,如果匯率發生變動,中小出口企業比大企業受到的衝擊更大。這是因為中小出口企業的品牌和質量競爭力弱,海外生產比重低,對匯率的防禦能力差。

提到匯率政策,大家通常會想到李明博政府的高匯率政策(韓元貶值),並對此持否定態度。但最近的匯率問題和我們的想法無關,是日本政府單方面引發的,這和當時的情況不同。對於日本當局者一句話就引起全球匯率變動的情況,外匯市場上出現了“口頭風險(oral hazard)”的說法。

當然,也沒有必要對最近的匯率變動情況過於大驚小怪。雖然日元對韓元比價從去年8月底的100日元兌1446韓元下跌到1月21日的1187韓元,暴跌近20%,但和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前的800韓元以下相比,仍然很高(韓元升值)。而且據推測,去年韓國經常項目收支順差接近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如果匯率給韓國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就不可能出現這一結果。

但即便如此,韓國也不能放鬆警惕。這是因為最近的匯率變動速度過快,而且“安倍經濟學”可能會觸發全球匯率戰爭。美國、中國、歐洲都對“安倍經濟學”感到不滿。但美國和歐洲本身也推行量化寬鬆政策,大量投放資金,所以很難指責日本。而中國自己被指為“匯率操縱國”,所以也無法對日本的匯率政策說三道四。歸根結底,這個問題需要靠國際合作來解決。各國應該發揮外交力量,在下月初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會議上共同向日本發出警告。

最近,市場對“安倍經濟學”的可持續性表示懷疑。雖然“口頭風險”推動美元對日元比價從1美元兌80日元提高到90日元,但要想使其達到100日元,日本必須啟動印鈔機印刷大量鈔票。如果日本時機採取這一措施,經過幾個環節後日本政府的財政狀況會急劇惡化,銀行也會面臨不良風險。因此,做並不像說那樣容易。日本的局限性暴露後,可能會出索羅斯這樣的投機者,像摧毀英鎊那樣攻擊日元。

無論方向如何,匯率發生浮動就會影響經濟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因此不能置之不理。“朴槿惠經濟學”的核心是像母親一樣關懷國民。但同時也需要發揮父親的作用,在國政運營方面防止國家受到外部影響。

李志勳,朝鮮日報經濟部主任

最低工資

朝鮮日報
金侊日

工業革命最後階段紡織業蓬勃發展,羊毛衫在當時非常受歡迎。隨着毛衫成為大眾消費品,訂單大量堆積。接到批發商訂單的分包工人需要“揮汗如雨(sweating) ”工作很長時間。有人呼籲,不能再對苛待低工資工人的“血汗工廠(sweat-shop)”和工資低得只能勉強糊口的工人坐視不理。澳大利亞出現了一個名叫“反毛衫聯盟(NASL)”的團體。

反毛衫聯盟的宗旨是保護在毛衫廠的惡劣環境中工作的勞動者,他們發起大眾運動後,澳大利亞於20世紀初實行了最低工資制。新西蘭為了平息雇主和工人之間的工資糾紛,實施了“強制調解仲裁法”。最低工資制傳到歐洲和北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韓國1987年制定最低工資法,並成立了最低工資委員會。勞動部長官每年8月5日公開該委員會確定的第二年最低工資標準。

全球90%的國家都實行了最低工資制,但也有像新加坡這樣堅持到底的國家。新加坡在野黨主張:“要想實現共同增長,必須推行最低工資制。”但政府反駁稱:“如果保障一定的收入,生產效率低的工人就失去了成為熟練工的動機。”在德國也就是否針對郵遞員推行最低工資制的問題展開了爭論。有人主張,提高最低工資會改善郵遞員的生活,但也有人反駁稱,這樣反而會使工作被搶走。

首爾市去年調查了1789家員工不足10人的企業。結果發現,12%的人工資沒有達到最低標准,即每小時4580韓元(約合人民幣27元)。這些都是便利店、咖啡店、加油站等需要熬夜工作或站立一整天的地方。在有很多學生打工的便利店,35.3%的員工工資低於最低工資標准。他們沒有簽勞動合同,吃飯和休息時間也少得可憐。購買四大基本保險的人還不到5%。

韓國最低工資標准今年將上調至每小時4860韓元,上調6.1%。但在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最低工資排行榜上,韓國仍處於下游。很多國家已經達到10美元左右,但韓國現在才達到5美元左右。韓國的低工資員工雇佣比重也最高。為賺取學費而打工的學生的血汗再怎麼不值錢也應該達到法律規定的標准。政府表示,會下達糾正指示並一直關注相關的善後處理。應該認識到年輕人的血汗是非常寶貴的。

美經濟復蘇,世界經濟會否春暖花開?

朝鮮日報
方顯哲

美國經濟終於從冬眠中醒來。財政懸崖等短期不利因素消失後,消費、生產、就業等各種經濟指標均亮起綠燈,“美國經濟樂觀論”正在抬頭。

在金融市場上首先出現復蘇氛圍。為躲避風險跌至穀底的利率得益於對景氣恢復的期待感緩緩回升。本月28日,在美國紐約債券市場上,代表性利率——10年期國債利率在盤中一度升至2%,最終以1.96%收盤,比上週末上漲0.01個百分點。這是去年4月以後,9個月以來的最高值。

《金融時報》報導說:“有人觀測說,如果經濟復蘇速度加快,負責履行美國中央銀行職責的美聯儲可以比預想更快地中斷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買進債券後發放資金)。這種說法正在債券交易者之間傳播。”

當天,美國商務部公佈,去年12月耐用品訂單環比增加4.6%。MarketWatch表示,該數值遠超本公司調查的專家預測值2.3%。耐用品訂單業績相當於體現企業設備投資動向的先行指數。

相當於美國經濟危機震源的房價觸底後開始反彈,交易量和新建量都在增加。去年12月新房動工數量以全年來換算達95.4萬戶,創下2008年6月以來的最高紀錄。

雖然去年10月受到颶風“桑迪”的影響,美國的批發零售和製造業生產仍在11月和12月連續增長。工作崗位也增多。去年7月至12月,非農業領域的就業增幅從以前的月均7、8萬人恢復至16萬人。失業率從去年7月的8.2%降至12月的7.8%。

美聯儲和美國經濟專家根據以上指標開始做出樂觀預測。本月16日,美聯儲在地區經濟動向報告中表示:“民間消費支出增加,住宅市場也有所改善,經濟正在緩慢復蘇。”全美企業經濟協會28日公佈的專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一半受訪者表示今年的美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2%至4%。在去年10月份的調查中,做出相同預測的專家僅有三分之一左右。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本月23日修改世界經濟預測值時,雖然將美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預測值從2.1%下調至2.0%,但將其明年的經濟增長率預測值大幅上調至3.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越是接近年末,民間部門的復蘇勢頭越強,到下半年增長率將漲至2.5%左右,明年將進一步增長。”

但也有意見認為,對美國經濟樂觀論要有警戒之心。韓國最大投資公司大信證券經濟學家蔡賢基(音)表示:“美國政府的支出減縮方案尚未完全達成協議,因此美國經濟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長率預計為1.5%左右,過於樂觀的預測並不安全。”

全球投資資金大轉向

日本經濟新聞

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流入美國國債等安全資產的投資資金已經開始重新流向股市。流入全球股市基金的資金總額按周計算在今年年初創出了約5年來的新高。美國和中國等全球經濟風險正在消退,同時日美歐的貨幣寬鬆政策也在推高股價。另一方面,美國長期利率一度達到2%左右,利率已經出現上升(債券價格下降)跡象。
市場的觀點傾向甚至出現了認為以美國為中心資金流向將出現「大轉向」,資金將從債券流向股市。

據美國調查股市EPFR Global的統計顯示,在截至1月9日的1周裏,222億美元資金流入了全球股票基金。創出了世界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的基金流入額已經創歷史新高,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明顯上升。

美國大型銀行美銀美林集團的Michael Hartnett認為,「正在發生資金的大轉向」。也就是說時隔約5年後,資金正在全面從「債券」流向「股市」。

自2008年金融危機到去年,全球投資資金一直在流入美國和德國等被視為安全的國家的國債。受此影響,已開發國家的長期利率已經降至歷史性低位。

這種現象一直被稱為「債券泡沫」,但目前潮流已經出現變化。作為美國長期利率的指標,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1月28日時隔約9個月一度達到2%左右。據調查公司理柏(Lipper)統計顯示,截至1月中旬,資金已經連續9周流出美國國債基金。

而成為資金承接地的則是股票市場。道瓊斯30種工業股平均指數自年初以來一路高歌猛進,目前已經創出約5年零3個月以來的最高點。2007年10月創出的歷史最高點(1萬4164點)也已進入視野。此外,新興經濟體的股票市場也總體表現堅挺。

全球最大信投公司、美國貝萊德集團(BlackRock Inc,也稱黑岩)首席執行官(CEO)拉里•芬克(Larry Fink)指出,「我認為世界經濟減速將很快結束」。在美國,就業和房地產領域的積極因素正在增加,經濟復甦預期日趨強烈。
曾被擔心會硬著陸的中國的製造業景氣度也出現了回暖跡象。世界經濟的悲觀情緒開始消退,這正在促使投資資金流向股市。

與此同時,還存在已開發國家的貨幣寬鬆政策這一積極因素。日本銀行(央行)于22日決定實施無期限的貨幣寬鬆政策。美國對沖基金巨頭Apploosa Management的大衛•泰珀(David Tepper)強烈看好後市,稱「史無前例的寬鬆資金和堅挺的世界經濟等推高股市的條件均已齊備」。

當然,美國提高聯邦債務上限的問題等依然未能得到解決。而歐洲債務危機也難說是完全平息。雖然資金在明顯回歸股市,但如果金融市場發生不測事態,資金有可能重新「流向安全資產」。

(川上穣 紐約報導)

衝擊執政基礎的年金改革

BBC
 
從去年十月開始啟動的退休年金改革議題,馬政府近日端出了腹案,由於所涉及的對象,軍人、公務員、教師、勞工,無一倖免,全台灣所有民眾的權益全都觸及,範圍之大,可說是史無前例。

為了說明此次年金改革的重要性,馬英九親自率領行政、立法、考試三院的院長召開記者會。

年金不改會破產

他把年金制度形容成一顆引線愈來愈短的炸彈,「雖然這顆炸彈在我的任期屆滿時不會爆炸,但我身為總統,不能坐視不管!」他並指出,今天不推動改革,軍人退輔基金將在2019年破產、教職及勞保基金會在2027年破產、公職退輔基金也會在2031年破產,下任總統、下下任總統遲早要面對,因此這個問題無涉及藍綠及統獨。

依照馬政府的規劃,草案提出之後,將進行一段時間的徵詢,聽取外界意見,到四月份才會拍板定案,因此還有許多細節尚未確定,但是大體來說,退休年齡延後、繳多一點、領少一點,已是確定的方向。

公務員砍到骨

比方說,公教人員退休年齡過早,與優渥的退休金,是這次改革的重點。因此草案中,公教人員的退休年齡約莫往後延了5年,且所得替代率(月領退休金佔在職薪水的比例),從原本90%,約降至75%到80%左右。

這個草案出爐後,引起公務員相當不滿,代表公務人員在媒體發聲的公務員協會,認為這樣的修正簡直是砍到骨頭了!因為許多人當初參加國家考試想當公務員,除了工作穩定的考慮之外,退休金的保障也是重要的理由之一,他們認為,經濟景氣好的時候,公務員不像一般的勞工,可以有十幾個月的年終獎金,且薪資級距也不像民間企業可以拉得那麼高,因此優渥的退休金,可說是他們的「薪資的一部份」,因此他們認為,即使國家財政困難,他們有要延後退休、少領一點的心理準備,但也不該在討論的過程中,把公務員當箭靶,徬佛他們是拖垮政府財政的罪魁禍首,因此反彈之情,溢於言表。
勞工失望火大

一般勞工也沒有因為公務員退休金被砍,就覺得比較公平,許多勞工團體也表達失望的情緒。由於此次年金改革方案,涉及不同行業類別,所以不論是媒體報導中的精算,還是政治評論員的評論,總喜歡把公務員與勞工所得替代率拿來相比,因此就有人形容,勞工徬佛是住在地下室,公務員卻像是住在高樓層,現在的改革方案,只是把公務員從10樓降到7樓,但勞工卻是從B1降到B2,更加不公平。

這樣的比較,引起許多公務員不滿,公務員協會指出,軍公教每個月自己的提撥的比例,比一般勞工高出許多,「勞工怎麼可以自己提撥得那麼少,最後卻要求要領得一樣多?」行業間的對立氣氛,在媒體的推波助攔下,益發明顯。

企業暗潮洶湧

值得注意的是,勞工年金部份,涉及未來勞保費率將逐年調高至19.5%,不但勞工的保費負擔將增加,企業雇主的負擔將增加更多,因為勞保費率是資方負擔七成、勞工負擔二成、政府負擔一成,其中負擔最多的是企業雇主,企業界目前雖無明顯表現反彈,但可以說是是暗潮洶湧,還未浮上台面。

公務員不滿、勞工也不滿,這股不滿的情緒,都衝著主導年金改革的大官身上來,即使馬英九及負責主導此案的考試院長關中、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已表態放棄18%優存利息,但許多人仍然要求,光是他們主動表態並不夠,所有的政務官退職金都應該進行檢討,「政務官領得比事務官多很多,退休後還可以到民間企業擔任董事長、到大學任教職,有什麼道理成為這波改革的漏網之魚?」

馬政府啟動年金改革,不但直接衝擊了藍營的選票基礎,軍公教人員,也沒有討好到勞工,還可能得罪企業界,企業雇主更可能因此凍漲員工薪資,未來進入職場的年輕人負擔將更重;所以說,這次年金改革,是一次衝擊執政基礎的改革,一點也不為過。

台灣自由撰稿人 吳燕玲
 

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探尋歷史的開端

紐約時報
田方萌

在政治科學領域,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是與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齊名的大牌學者。他二十年前提出的“歷史終結論”同亨氏的“文明衝突論”一道成為後冷戰時期的兩大論題。2010年是福山學術生涯的又一個轉折點。在華盛頓居住十多年後,他回到了以前工作過的加州,受聘於斯坦福大學。當年四月底,喬治·梅森大學為福山舉行告別晚宴。我在那裡見到了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饒有興趣地問他正在進行什麼研究,福山答道:“我在寫一本關於人類政治秩序發展的書。”

兩年半後,一本近六百頁的巨著擺上我的案頭,這便是福山新作《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的上卷本。此書可謂近年來西方社會科學界的重大成果,福山為宣傳它也不遺餘力,去年秋季還跑到北京大學舉辦新書研討會。2012年10月《政治秩序的起源》中文版一經推出,很快成為中國學界的熱點話題,坊間也有不少書評介紹。最近我在杭州開會,遇到一位浙江大學的政治學者,當我提及此書,他便道:“似乎人人都在讀它,我還有令我好奇的是,這位宣稱歷史終結的學者為什麼要回頭探究歷史的本源?英劇《都鐸王朝》(The Tudors)片頭有段意味深長的話,有人譯為:“君閱汗青已通史,終局筆亦疏;韶華崢嶸風塵掩,回首覓當初。(You think you know a story, but you only know how it ends. To get the heart of the story, you have to get back to the beginning.)”福山也與此相似。他並不是因為對未來無可言說,才轉頭埋入故紙堆的,他曾出版過《我們的後人類未來》(Our Posthuman Future) 一書,預測生物技術如何影響人類的發展趨勢;作為美國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福山近年一直在關注阿富汗等脆弱國家的政權建設問題,並於2004年推出專著《國家構建》(State-Building)。但他發現已有的政治理論很難有力地解釋這些國家的失敗案例,需要進一步追根溯源。出於對現實的強烈關懷,而非純粹的史學興趣,福山才回到了歷史的起點。

亨廷頓與福山亦師亦友,很多人卻以為兩人是論敵,其實“歷史終結”與“文明衝突”並不必然相悖。兩者都承認意識形態的終結,只不過對其後果判斷不同。亨氏更看重分裂的一面,福山則強調和諧的一面。就政治學的研究路徑而言,亨氏和福山的師承關係非常明顯——福山坦陳《政治秩序的起源》接續了亨氏經典之作《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這本書成於冷戰高潮的1968年,打破了西方學界對發展中國家的許多成見;即使今天讀來,我仍常常折服於亨氏的洞見。如福山在書中所言:“一個國家可以具有高度的政治機構化而不必是民主的——這樣的想法在當時震驚了許多人,卻加強了亨廷頓關於政治秩序和民主並不一定相互依存,甚至可能為相左的目的運作的觀點。”

《政治秩序的起源》也不是一本西方民主制度的發展史。福山將人類有史以來的政治秩序分解為三項要素:國家政權、獨立法治和責任政府。現代民主不見得會推動前兩項要素的發展,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有些新興民主國家有選舉而無治理能力。出於對政權建設的強調,《政治秩序的起源》開篇即從中國如何建立官僚制帝國講起,一語未提古希臘的城邦制度,可謂與西方史學傳統大異其趣。去年年底福山在接受《財經》雜誌的一次訪談中,指出秦代中國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馬克思·韋伯意義上的現代國家,即統一和理性化的中央官僚政府,它“比羅馬的公共行政機構更為系統化,中國人口中受統一規則管轄的比例也遠遠超過羅馬。”

承認中國對人類政治文明的巨大貢獻,並不意味着中華民族先天就比其他民族更富有組織性或紀律性。同已故的美國學者查理斯·蒂利(Charles Tilly)一樣,福山相信“戰爭造就國家”,他認為正是血雨腥風的戰國時代推動了中國的政治現代化。由於政治現代化早於獨立宗教權威的出現——後者正是歐洲法治傳統的根源,“強政權弱法治”一直是華夏政治史的主要特色。很多西方學者也因此認為中國政治過於“早熟”。

《政治秩序的起源》一書的時間跨度從史前時代到法國大革命,地域跨度從拉丁美洲到東亞諸國。很少有人能觸及如此廣闊的時空範圍,更少有人能深入分析每一時空的重大事件。當然,福山的研究建立在龐大的二手文獻基礎上,《政治秩序的起源》對史料的運用可能不如英國歷史學家芬納(S.E. Finer)的《統治史》(The History of Government)等史學著作。借用唐代史家劉知幾的話來說,福山兼具“史才”和“史識”,“史學”的功底稍遜一籌。然而,作為社會科學家,他的學術興趣主要在借史實構建政治理論,以歷史終結者的角度觀察歷史的演進。

塞繆爾·亨廷頓的《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新版是由福山作序,序言中他指出該書“也許是最後一次構築政治變遷大構架理論的嚴肅嘗試”。這裡使用“也許”一詞,多少透露出作者超越恩師亨廷頓的學術雄心。由於亨廷頓這本書主要關注現代史上的政治發展,我們要等到福山推出《政治秩序的起源》的下卷本,才能知道他是否在巨人肩膀上看得更深遠。我相信福山會青出於藍,因為他的學術視野在某些方面比亨氏更為宏大,例如,他曾經認真探討信息與核武技術是否可能推翻歷史終結論,而亨廷頓在著述中幾乎沒有談及信息技術的巨大影響。

電影《大話西遊》有句台詞:“我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這結局。”2006年,福山的成名作《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一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得以再版,該書序言有力回應了對“終結論”的種種質疑和批評,福山自認為猜中了結局。現在他也嘗試着猜中開頭,那些關心人類命運的讀者,不妨先看看《政治秩序的起源》,再思考一下福山兩頭都猜中的勝算有幾分。


田方萌是書評人,在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任職。

旅行中如何避免智能手機巨額支出

紐約時報


智能手機一直是旅行的好伴侶——而且近年來,發短訊、更新Facebook狀態和大家早已習慣的邊吃飯邊發推特,只是智能手機最基本的功能。隨時登錄商鋪點評網站Yelp、旅遊點評網站TripAdvisor和數不清的各種應用程序,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旅途中的幾乎所有問題,包括餐館點菜、尋找打折信息、上傳照片和查詢前方路況。再加上泳池邊或山間小路上偶爾使用的打電話這種傳統功能,人們自然會相信,保持智能手機信號暢通已成為一種近似於憲法保護的重要人權。

只是有一樣:離開你的國家以後,你的智能手機資費計劃像你所在國的憲法一樣,無法再覆蓋你的活動範圍。
許多人都用親身體驗獲得了一個慘痛教訓:在國外旅行時打電話和發短訊極有可能給自己帶來一張巨額賬單,使用數據服務甚至能導致個人財務的破產。這是因為國際漫遊資費標準一向高得令人惱火:通話每分鐘2美元、3美元甚至5美元,一條短訊也要花費50美分。每兆位元組的數據要耗費15美元~20美元。這意味着查看朋友們的Facebook頁面要花掉你3美元~4美元。如果想看看高中同學後院里的西紅柿,就會花掉你一大筆錢。

好消息是有不少方法可以幫你節省這些開支。壞消息是,這些方法雖然為數眾多,有些互相補充,但沒有一個是完美的。我在下面介紹了針對5種儉游者的省錢方案。

快樂斷網族

你是上路前將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留在家裡的那種人,因為旅行意味着從手機和電腦的捆綁中逃離。

那你必須做好下面這件事:將行程連同旅館地址和聯繫電話都寫在紙上,並給親友留一份。寫的時候可不要折斷了你的鵝毛筆。

但請注意:這個世界其實已不再適應你這種類型。許多經濟型酒店的客房不裝電話,所以如果你需要致電餐館訂座或查詢博物館的閉館時間,就得上街尋找公用付費電話。祝你好運!對了,如果你在騎車旅行時迷路了,請祈禱當地的農夫都懂英語。箇中滋味如何,請發電報告訴我。

半連半斷族

你對隨時上網並沒有強烈的需求,並且有耐心等到下榻酒店或青年旅舍後再接入無線網絡,然後給親友打電話、收發郵件並計劃次日的行程。

你的省錢方案:只要你能連上無線網絡,收發郵件、瀏覽網頁和在線聊天都是免費的。但打電話不免費,所以請確認你已擁有Google VoiceSkype等應用軟件的賬號,那樣你就能從電腦上撥打真實的電話號碼。撥打美國的電話號碼,話費可以低至每分鐘1美分。撥打其他國家的號碼(包括你正在造訪的那個國家——餐廳訂座、查詢酒店空房以及聯絡當地的朋友),價格大約是標準手機資費的十分之一。

至於選擇哪家的軟件,完全取決於你的個人喜好。不管打到哪個國家,Google Voice的價格基本上都比Skype要低,如果你之前已有Gmail的賬號,註冊起來非常容易。但Skype的價格也挺合理,而且之前已吸引了大批忠誠的用戶。市場上還有許多別的競爭者,每家都宣稱有革命性的創新且價格低廉,但根據我的體驗,在覆蓋範圍和可靠程度兩個指標上,Google Voice和Skype做得最好。

請記住,儘管現在經濟型酒店乃至部分露營場地提供“免費無線上網”已成為一個行業標準,但在執行中可能遇到各種意外。一個永遠在線的網絡系統,如果能夠迅速接入並能在你的客房(而不只是在酒店大堂)使用,那是幸運的特例而不是嚴格的規則。

最後,你出門遊覽時,請帶上自己的智能手機,這樣遇到意外時就能及時求助。如果交了幾個當地朋友,或者和旅伴暫時分開需要重新碰頭,你可以花50美分給他們發條短訊。但是要確認你關掉了國際數據漫遊。

中庸穩健族

你喜歡在陌生的國家交朋友,之後與他們保持電話和短訊聯繫。每分鐘都發一條推特有點誇張,但你確實希望在登上山頂/看到《蒙娜麗莎》/吃到蟲子的時候,能及時告知自己的朋友。你還希望自己在兩家飯店間搖擺不定的時候,能隨時上網查看TripAdvisor或Yelp的評論。你還需要時不時地查一下電子郵箱。

你的省錢方案:如果你的手機“沒有鎖定”,也即你可以使用其他運營商的服務,就買一張國際SIM卡。今年夏天我測試了兩種國際卡,分別是Telestial公司的“護照”(Passport)卡(19美元)和OneSimCard公司的“標準”(Standard)卡(30美元)。兩種卡的功能略有不同,但總體來說差不多。一旦你將這種國際卡插入手機,你的主號碼就不再是美國號碼了。

Telestial的國際卡提供的是英國號碼。OneSimCard則是愛沙尼亞號碼。Telestial也可以為你提供美國號碼,這樣你遠在美國老家的親友給你打電話或發短訊時,只需按照市話標準來付費。(但是,你在接聽來自美國的電話時,仍要支付每分鐘20美分的費用。)OneSimCard也有美國號碼服務,但用戶需要支付每月5美元的服務費。

在許多國家,瀏覽網頁的價格之低常常令人吃驚。在北歐地區,Telestial國際卡每兆位元組數據的價格是49美分,這已經足夠你日常收發郵件、不時發幾條推特,偶爾還能玩玩應用程序或用谷歌搜索信息。最近,這種服務又出現了一次降價,如果你購買Telestial的99美元資費套餐,每兆數據的資費會低至10美分。如果你購買OneSimCard的每日數據套餐,則是每兆數據25美分。

為了節省網頁瀏覽的費用,請安裝Opera Mini app。這是一款免費而直觀的瀏覽器,可以通過大幅度壓縮數據的方式幫你省錢,經它壓縮後的數據只有Safari瀏覽器、Chrome瀏覽器或其他移動瀏覽器的幾分之一。

大多數時間裡,你可以在不同的國家旅行且不必為手機資費煩惱,因為手機會自動從一地的運營商切換到另一地的運營商。(數據資費標準會發生變化,但你很容易就可以在網上看到明細。)你只需預付話費,並將自己的賬號設置成自動切換運營商即可。

但國際SIM卡有時候很古怪。比如,撥打電話的時候,你先輸入電話號碼,然後按下回車或通話鍵。這個呼叫會被立刻切斷,有時你的屏幕上還會出現亂碼。幾秒鐘以後,電話鈴響了,你按下接聽鍵,然後你的電話打通了。剛開始使用時你會覺得奇怪,但很快你就習慣了。我最不滿意的是,有時候電話並不能接通,偶爾系統甚至還強迫我重啟手機,才能再次撥打電話。這個問題,Telestial的國際卡出現得比較多。

如果這種情況讓你沮喪,而且你是AT&T或Verizon的用戶,可以考慮它們最近發佈的很有競爭力的國際數據資費計劃。比如,AT&T現在提供的30美元月租計劃,可以讓你在140多個國家使用1.2億位元組的數據。但通話的費用仍然很高,無法與國際SIM卡競爭。最後一點:雖然這些數據資費看着很划算,但使用時仍需警惕。你很容易就會陷入在家上網時的行為模式,一不小心就會超量。千萬不要這樣。有一段時間,我每天都能花掉10美元或15美元的數據費。

超級連線族

你必須保持一周7天、一天24小時接入互聯網,為此,你願意犧牲便利,但不想支付太多錢財。

你的省錢方案:購買當地的SIM卡。這是最便宜的方法,但也是最麻煩的方法。但再麻煩也要買。

首先,你需要研究和比較當地多家運營商的資費標準和覆蓋範圍。而且每換一個國家,這種研究工作都得重做一遍。

其次,你每到一個目的地購買新卡之後,都必須將它激活,並適應它的使用方法(撥號、充值,諸如此類)。如果話費消耗的速度比你想像的要快,你也無可奈何。(上文提到的幾家公司在美國和澳大利亞提供不錯的當地客戶服務)。

最後,雖然在一些國家買SIM簡單到將現金遞給街邊商販即可,但在有些國家,你卻必須填寫複雜的表格、提供各種文件,有時候甚至需要跑到城市的另一個端去註冊並激活自己的賬戶。

手機網癮族

你從智能手機上抬起眼睛,看了一眼四周,但你並不喜歡看到的那個世界。你最大的恐懼就是,死了以後發現天堂里沒有Wi-Fi!

除非你買彩票中了幾百萬,目前你只能將出國旅行的想法拋到腦後。在美國境內找個舒服的小地方,然後和自己的智能手機共度一段不受外界干擾的美好時光吧。找一家咖啡館,在那裡登錄社交網站Four Square,給自己拍張照片,上傳到Instagram,離開之前別忘了在Yelp上讚美一下眼前這杯拿鐵咖啡的泡沫設計。

出國旅行的計劃你可以押後,因為儘管有幾家公司推出了基於“Mi-Fi”移動無線路由器的跨國資費方案並可在幾個特定國家接收大量數據,但對於儉游者來說,這種服務仍然相當昂貴,而且目前還不能覆蓋所有的國家和地區。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2年9月18日。

中國迷霧重重:空氣、報表、外交

紐約時報
利明璋

煙霧席捲了共13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北京再次充斥着那令人窒息的重度污染空氣。光是看看這座城市的照片就幾乎足以引發一陣猛烈的咳嗽,北京市政府已經建議居民待在家中。

一些公司允許員工在家辦公,與此同時,至少有一些北京公司員工在辦公桌前戴着口罩工作。地產大亨潘石屹在新浪微博上有超過1400萬關注者,他在之前迫使政府公布更多環境污染數據的社交媒體運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今早,他發起了一項微博投票,詢問中國是否也需要一個《空氣清潔法案》。
至截稿時,有3萬多人投票,除了一兩百人之外,全部支持這項提議。潘石屹承諾,作為一名人大代表,他將把結果以報告形式提交北京市人大。

下周,北京將對新機動車實施更嚴格的排放標準,向歐盟最嚴格的標準看齊。但是,要想治理目前的污染災害,需要多年的時間和巨大的政治意願。許多人認為,如果聽之任之,中國的環境危機可能最終威脅共產黨的統治,裴敏欣教授就是持這種觀點的其中一人:

中國中產階級對生活質量問題特別關注,如果他們得出結論,要為他們日常的悲慘遭遇——毒氣、毒水和不安全食品——負責的是一黨專政,他們就很可能成為反黨力量的強大源泉。

迅速採取果斷措施的論點很具說服力。問題在於,中國的執政黨是否會為了國家和黨自身的長期生存而切實採取行動。

真正面臨危機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往往行事果斷,但累積數十年的環境問題卻沒有快速解決之道。

上周的專欄文章中討論了卡特彼勒(Caterpillar)因發現2012年收購的年代煤礦機電設備製造有限公司(簡稱年代煤機)“持續多年的、多方合謀的會計欺詐行為”而做出了大額減記。年代煤機前董事長衛興華(Emory Williams)周一發表聲明,對自己的老公司存在欺詐行為表示“震驚”。

鑒於年代煤機日益惡化的財務狀況,這筆交易當時就顯得很昂貴。一些媒體報道稱,這筆交易涉及安永(Ernst & Young)和德勤(Deloitte),而後者在中國的欺詐案領域具有豐富的經驗。(德勤的發言人後來在發給我的電子郵件里表示,媒體報道將該公司列為交易的審計公司是不正確的,並稱該公司為卡特彼勒所做的工作“與財務報表相關的盡職調查沒有聯繫”。)

頗受好評的中國報紙《經濟觀察報》(該報以調查性報道著稱)在上周的一篇文章中稱:

一名參與收購談判的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收購團隊中有人接受了四維機電方面的賄賂,並指出“地點在鄭州市的一家高檔娛樂場所內”。

卡特彼勒似乎買進了一個大麻煩,這起中國企業收購案將會使多名律師在很長時間都有事可做。

《紐約時報》博客的“中國通”(China Insider)專欄上周還討論了中日東海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爭端的緊張局勢。習近平於上周五下午會見了日本聯合政府中少數黨黨首山口那津男(Natsuo Yamaguchi),顯示兩國在開展對話方面小有進展。

山口那津男帶來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的一封信,習近平則在會談中提到了兩國上一代的領導人。至少中方認為,這些領導人已經在擱置爭議上達成了一致。有傳言稱,兩國有可能會舉行首腦會議,但是這種說法或許有些過於樂觀,因為雙方都沒有發出訊號表示,對方在這場爭論中有任何道理。

習近平在一間掛着長城喜峰口巨幅畫的會議廳里會見了山口那津男,日本人應該明白這個具有象徵性意義的安排是什麼意思。1933年,中國曾在這裡的一場小規模戰役中取得對日本的短暫勝利,而這次戰敗被日本視為日本帝國陸軍的恥辱。

1月25日,安倍晉三在接受一家日本報刊的採訪時說,

“‘擱置’尖閣諸島領土爭端的想法是近期由一名中國共產黨高官提出來的,不具備可實施性,因為尖閣諸島長久以來一直都是日本領土的一部分。”他站在日本的立場上再次強調不存在領土爭端,他說,“根本沒有開展外交對話的餘地。”

因此,爭端的解決似乎仍然遙不可及,而釣魚島附近也依舊存在發生意外事件的危險。同時,上海的愛國消費者們正在爭相購買被貼上特殊標籤的魚,標籤表明,這些魚捕自釣魚島附近未受污染的水域。

禁止中國餐盤裡的魚翅任重道遠

紐約時報


北京——夏宮是一家餐廳,它藏身於北京最奢侈的酒店之一,提供標準的中餐佳肴:鮑魚、清燉海參和700元人民幣一盞的官燕羹(約合100多美元)。然而,引人注意的是,中國佳肴中的一道主要菜品魚翅羹卻缺席了。

“很早以前,我們就把這道菜從菜單中拿掉了。”女服務員說,她並未表示歉意。“這是為了保護環境。”
生態保護者在過去十年里,針對用餐者和企業主進行規勸,讓他們遠離魚翅,夏宮作為北京少數幾家遵從了這個建議的餐館之一。魚翅是一種傳統的佳肴,但它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而非因其味道而受到人們的珍視。

不過,據一家位於北京的環保組織去年12月發表的一篇調查報告透露,迄今為止,受到中國國內一些頂級明星支持的鯊魚保護運動未能說服大部分餐廳和酒店從菜單中去掉這道有着纖維狀外觀的菜品。

“魚翅羹依然是商務宴請和婚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調查項目的負責人王雪說,該項目由達爾問自然求知社贊助。

這項調查發現,在北京、深圳和福州的249家餐館中,只有17家停止供應這道頗受歡迎的菜肴。把這道菜從菜單中划去的大部分餐館都隸屬於跨國公司,如喜來登連鎖酒店集團(Sheraton)、萬豪國際酒店集團(Marriott International)和香港香格里拉國際飯店管理有限公司(Shangri-La International Hotel Management of Hong Kong)。

對於國內日益增多的鯊魚保護人士而言,這個調查結果雖然令人失望,卻在意料之中。魚翅羹已經成為高端餐館盈利的一大財源。一人份的魚翅菜品要價可高達2000元人民幣。據唯一一家停售魚翅的高檔餐廳俏江南的華南區域經理王藝華透露,在這家川菜連鎖餐廳的一些門店,魚翅羹曾佔到了餐廳收入的20%到30%。

環保主義者的工作非常繁重。隨着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步入富裕階層,一度只有最尊貴人群才享用得起的魚翅羹突然變得觸手可及了。醉心於新得到的財富,向朋友和生意夥伴宣揚自己富貴加身的渴望加速了全球鯊魚數量的衰減。

每年,有多達7300萬頭鯊魚被獵殺,其中許多鯊魚是因為魚翅而被獵殺,根據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Pew Charitable Trust)旗下的全球鯊魚保護項目2011年發佈的一份報告,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鯊魚種群正受到滅絕的威脅。由於鯊魚高踞海洋生物鏈的頂端,其數量劇減對於整個海洋生態系統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讓一些人擔憂的還有割取魚翅時極端殘忍的方式:在割下魚翅後,鯊魚往往被扔回海里,任其死去。

目前,對割取魚翅的影響引發的擔憂日益增長,這已經迫使各國政府採取行動。儘管美國已經禁止割取魚翅的行為,在2011年,包括夏威夷、加利福尼亞和華盛頓在內的幾個州依然推出了適用範圍更加廣泛的法案,禁止擁有、銷售或分銷魚翅。2012年,台灣推出了新的漁業法,禁止割取魚翅,這使台灣政府成為亞洲第一個禁止此類行為的政府。

但是在中國大陸,中國飯店協會等勢力強大的行業協會組織至今仍然無動於衷。環保主義者在向該協會施壓,要求它不向提供魚翅的成員發放“綠色飯店”標誌。中國飯店協會副秘書長張景富表示,協會曾鼓勵各飯店減少魚翅供應量,但並不准備採取更多措施。張景富在電子郵件中稱,“魚翅的銷售和食用是市場行為和飲食習慣。作為行業組織,我們目前還無法強制企業和消費者停止魚翅消費。”

然而,有跡象表明護鯊行動的影響力正在增加,現已退役的美國職業籃球協會(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球星姚明是最著名的護鯊大使。去年9月,國泰航空公司宣布其貨運航班將不再運輸魚翅以及大多數與鯊魚相關的產品。環保組織估計,去年通過國泰航空空運到香港的魚翅在650噸的空運進口總量中佔了一半。據估計,2011年運入香港的魚翅共有1.02萬噸。雖然國泰航空的貨運量只佔總量的一小部分,但環保人士還是在到處宣揚這家大型航空公司停止魚翅貿易的決定,稱此舉向香港該行業的其他公司明確地發出了信號。目前,香港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魚翅貿易中心。

去年7月,中國政府宣布禁止在公務宴請中食用魚翅羹。雖然中國的官方通訊社新華社稱,這一禁令可能要花三年時間才能生效,但保護組織仍然備受鼓舞。12月,上海官員甚至批准環保活動人士在一個反對割取魚翅的藝術展外進行集會,作為反對食用魚翅的請願活動的部分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環保主義者說,在中國精英階層眼中,魚翅消費已經不再代表着一種榮耀了。

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的品牌總監蔡濤說,“很多中國商業領域最成功的人士都開始認識到,魚翅根本沒什麼營養價值。”該俱樂部是一個門檻極高的組織,其成員包括功夫明星、慈善家李連杰,以及互聯網商業巨頭阿里巴巴集團的創始人馬雲。2009年,中國企業傢俱樂部成員承諾不再食用魚翅,而且在他們自己贊助的活動中也不再提供魚翅。同年,馬雲的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廣受歡迎的電子商務公司淘寶宣布,禁止在淘寶網上銷售魚翅。

然而問題是,這些舉措能否對那些使魚翅行業得以繼續存在的人們,即餐廳和廣大消費者,產生影響。

香港海洋生物保護組織布魯姆協會(Bloom Association)的項目協調員佘國豪(Stanley Shea)認為,消費者需要了解他們的飲食習慣對整個海洋生態系統所產生的影響。“人們或許認為,魚翅羹仍然代表着一種飲食傳統,”他說。“我想問問這些人:你們是想把自己的傳統給吃光,還是想讓它傳承下去?”

北京再度被「霾沒」 政府出台緊急措施

紐約時報
黃安偉

北京——周三,北京市政府出台緊急措施,應對包圍京城的霧霾。棕灰色的煙灰籠罩着這座被共產黨譽為模範之都的城市。據官方媒體報道,應急措施包括暫時關閉100多家工廠,並禁止三分之一的政府車輛上街。

北京的空氣污染已經持續兩天達到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危險”的標準。這個污染等級意味着空氣質量指數超過300,市民應該完全避免出門。本月,北京一直籠罩在近年來最嚴重的污染之中。整個中國北方污染加劇,激起了居民的憤怒,也促使官方媒體更加開放地對空氣質量問題進行報道。
官方也開始承認問題的嚴重性。新華社報道,新任北京市長王安順周一說,政府已制定了遏制污染的初步計劃。

王安順在北京市人大的一次會議上說,“我希望我們的天藍一點,水清一點,道路擁堵緩解一點,教育均衡一點。”

他還告訴人大代表:“現在的環境問題令人擔憂。”他說,北京的汽車保有量可以增加,但是要緩慢增加。新華社報道說,估計現在北京有518萬輛汽車,2008年初的數字是313萬輛。

新華社報道說,1月22日,王安順告訴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府的目標是今年把主要空氣污染物密度降低2%。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官方正在要求18萬輛舊車不再上路,推動政府用車及取暖設備使用“清潔能源”,並且在五年內植樹250多平方英里(約合647平方公里)。

新華社還說,在過去一周,總理溫家寶也在經濟發展會議上提到了污染問題。溫家寶說,應該努力“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推進節能減排,建設生態文明”。

在過去30年里,中國以不惜一切代價求發展的態度進行經濟建設,導致了現在廣泛的嚴重環境破壞。分析人士稱,即使現在認真採取措施,也要很多年才能清理乾淨中國北方的空氣。

北京位於一個燃煤工廠產業帶的中間。這裡的官員和企業高管幾乎沒有放慢生產的動力。傳統上,官員的政績與經濟增長和維穩緊密相連。近年來,一些政策制定者敦促考慮一定的環境因素。

美國能源情報署(United State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在周二發佈報告稱,中國煤炭消費量佔全球煤炭消費量的47%,幾乎相當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總和。2011年,中國煤炭消費增長3.25億噸,超過9%,相當於全球煤炭消費總增長率的87%。

報告稱,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發電量增長了超過200%,導致煤炭需求旺盛。2000年至2010年,中國的煤炭需求以平均每年9%的速度增長。報告稱,如果計算這段時間內全球煤炭需求增長率時不將中國考慮在內,那麼平均每年的煤炭需求增長率將會只有1%。

周二上午,位於北京市中心地帶的美國大使館的儀器顯示,北京空氣質量指數達到517,大使館在其Twitter 賬戶@BeijingAir上稱這個級別為“超出測量範圍”。(大使館Twitter帳戶有一次將超過500的污染水平稱為“糟糕透頂”,但使館官員很快刪除了那條信息。)北京市政府設立的網站公布的空氣質量指數與以上數值相似。

這些指數主要是基於對空氣中潛在的致命顆粒物PM2.5的測量。1月中旬,政府在北京市設置的監測儀器記錄的PM2.5密度為1000毫克/立方米,與20世紀中期工業化的倫敦污染最嚴重時的水平不相上下。北京市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

由於居民強烈抗議,要求公開信息,北京在2012年早些時候宣布將會公布PM2.5水平,另外總共有74個中國城市預期將於今年公布數據。呼籲披露更多信息的知名人物中包括房地產大亨潘石屹。

潘石屹的微博有1400萬粉絲。他在本周就中國是否應該出台比現行法律更有力的《清潔空氣法》徵求粉絲的意見。到周三下午,在超過4.2萬條答覆中,有99%的人支持立法。

潘石屹寫道,“治理空氣污染需要全民參與,最重要的是立法。”

潘石屹沒有詳細說明法案應該涉及的內容。他表示,作為北京市人大代表,他會向其他立法機關成員和官員提出立法主張。但在中國,立法機關的權力有限,重要政策都由黨內高級官員制定。

潘石屹的妻子和商業夥伴張欣在其微博上寫道,在20世紀50年代,倫敦的空氣污染導致數千人死亡,英政府通過制定嚴格的法律,大力治理空氣污染問題。


黃安偉(Edward Wong)是紐約時報駐京記者。

改好年金制 藍綠可共創歷史

林濁水

會讓台灣希臘化的年金,尤其是公務員退休金制度問題看來有可能解決了。如真是這樣,這改革的價值之高便可以比美1990年代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廢省。過程中雖大家對立、焦慮,甚至暴躁,其結果卻可喜可賀。

昨天,藍綠都提出了具體方案,這是惡鬥十幾年來終於出現的精采政策大PK。兩案中,無疑的,民進黨版在請領年齡、保費分擔、年資可攜帶、制度簡潔、所得替代率、18%的處理等等都比較細膩周延也更具理想性,同時也看不出太多實踐的可能性會較低的地方;相對的國民黨版則頗有些牽就既得不法利益和拼湊的地方。只是,儘管關中的方案公務員退休待遇比起正常國家仍好得太不正常,但替代率從最高140%多降到80%,比起1992體制或陳水扁2005案都砍真大,仍值得鼓掌。

顯然國民黨也了解自己版本的問題,所以強調要5年檢討一次。這作法國民黨自以為得計,但民進黨指出年金制度的調整應以「整個世代」來考量,如果5年一改勢必紛擾不斷,大大不妙。

只是奇怪的是過去吵吵鬧鬧中,民進黨這些進步的主張似乎從來沒人提出,像只懂得罵18%似的,於是儘管國民黨混亂貪婪的1992退休金體制,18%只是邪惡的一部分,還有更加嚴重的本俸加倍計算基數等「七大詐術」,且公務員還離譜地被當權者差別待遇地分了階級:有好得喪盡天良,18%可領到20幾萬元的,有領到替代率是在職時140%的,也有不少是被犧牲的和領得算合理的,民進黨都跳過,只拿「民眾聽得懂的」18%把所有公務員不分青紅皂白地一齊一頓打,表面上可以極大化政黨對決強度,但也造成改革阻力,讓真正邪惡的人和詐術混水摸魚。

民意支撐跨過障礙

不只如此,在2005改革遭遇到反彈後,一旦關中說要改,民進黨就一面罵18%,一面不提出略有眉目的改革方案,只笑看深藍群眾對上自己人關中,和選舉票投不下去的好戲,慶幸捅馬蜂巢的不是自己。結果所謂七大詐術等內容在極少數用心的人和學者指出後,關中成了政界首先主張要改的人,馬跟進,並辦了100多場溝通會,像在搞群眾運動似的。

妥善的國民年金制這把火是民進黨人士燒起的:1990年代敬老、老農津貼,2007通過的《國民年金法》,2004發動18%改革……這把火民進黨燒得有模有樣,這中間,國民黨不斷杯葛滅火,沒想到火被滅到像已成燼時,由關中成功動員的民意重新燒了起來,還愈燒愈旺。

1990年代憲政體制的民主改革由民進黨發動,深藍是杯葛者,但如今卻由年金體制最大受益者的深藍之中的關中發動,情境如此,真令人感慨,這恐怕也是儘管馬滿意度低到13%,民進黨在藍綠競爭中卻一直不能脫穎而出的理由。當民進黨閃過了所有可能的反彈時,社會也在他身上看不到未來有什麼願景。因此只要馬運氣好些再遇到一兩件類似的大改革,恐怕,民進黨唯一在意的2016機會仍然不大。

現在看來,在強大民意支撐之下,年金改革中最困難,也最離譜的公務員障礙已基本跨過,那麼最後通過的方案我們有理由希望不是關中版的再折扣版,而是盡量向民進黨版靠近的更好版本。

無論如何,台灣,令我們沮喪已久,現在我們又看到了希望,大家加油。逢周四刊出

年金改革 勞保繳多領少「要逼勞工去死嗎」

攸關1060萬名軍公教和勞工權益的年金改革方案,昨由總統馬英九宣布,馬保證「改革後的年金制度絕不會倒!」要讓大家安心領30年。改革方案具「繳多、領少、晚拿」特點,其中公務員18%優存利率下修到9%,影響月退金多寡的所得替代率上限將降為8成;勞保保險費率則連漲23年,從現在的8%漲到19.5%,且所得替代率還會下降,給付更少。公務員和勞工對方案都無法接受,勞工大罵:「簡直逼勞工去死!」勞團揚言上街頭。

馬英九昨率行政院長陳冲、考試院長關中、立法院長王金平開記者會宣布改革方案,他承諾,「我未來退休後,原可領取的優存利息,也就是18趴,我願放棄。」據估計,馬每月將少領2萬3000元。馬表示,現在提出的不是定案,未來將持續與各界溝通,預定4月提出法律修正案送立院審議。他強調,年金制度已成國家財政沉重負擔,如果破產,就像行駛中的火車掉下懸崖,雖然他任內不會「墜崖」,但身為總統不能夠坐視不管,把問題留給下任總統,須及早設法搭建跨越懸崖的大橋。

公務員月退改90制

目前全國軍公教人員約80萬人。銓敘部退撫司長呂明泰說,現職公務人員領全額月退門檻將由85制(年資與年齡合計為85)逐年提高到90制,但警消、醫護等職業將維持85制;所得替代率(退休後的月退除以工作時的月薪,即所得替代率,替代率愈高,代表領得愈多)將由最高到95%以上,逐漸下修到80%為上限;月退俸的計算基準將由「最後在職俸額」,逐年延長到2021年改到「最後15年平均俸額」。退休金基數目前為本俸2倍,將逐年降到2020年的1.6倍;若為純新制年資(指1995年後才擔任公務員),將指會下修到1.7倍。至於18%優惠存款,僅具舊制年資或完全領一次給付者不會改變,但橫跨新舊年資者,將自2016年調降為12%,之後逐年降到2019年變9%。

關中強調,公務員從最早工作滿25年、50歲退休的75制,到未來的90制,僅這項改變,就可為退休基金省下約6000億元。

勞保費率連漲23年

影響980萬名勞工的年金改革方案中,退休金給付方式分為甲、乙兩案,甲案前8年維持所得替代率1.55%,第9年後改領原月退金的7成,乙案為月投保薪資3萬以下部分依照1.55%計算,超過3萬到4萬3900元部分以1.3%計算。保費費率將逐年調高,到2036年達上限19.5%。政院副院長江宜樺說,19.5%並非天條,不能動,如果能往下調整,也願意調整。

勞委會精算,若以年資26年,60歲退休,餘命22年計,採甲案者,若平均投保薪資4萬3900元,現行退休可領467萬688元,改革後領377萬8944元,減少89萬1744元;若採取乙案,改革後領443萬2032元,減少23萬8656元。勞委會主委潘世偉說,乙案較能照顧弱勢,投保薪資低者不會影響,對投保薪資高者影響較大。

退休公僕:想回任

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王儷玲表示,改革方向值得肯定,但可更細緻,勞保投保薪資上限4萬3900元應可再往上拉,但對於高所得的人,可採取所得替代率遞減的方式,勞工在勞退部分所得替代率應該往上提,如此一來和公務員退休待遇才會接近,只可惜這次改革並未看見相關方案;至於公務員上限訂在8成,應有下降空間。

對於改革方案,去年55歲屆滿剛退休的基層公務員何小姐說,未來月退減少,「我無法接受!政府對退休金後悔,那我也能後悔,再回去當公務員嗎?」

勞團揚言上街抗議

上班族范銘娟說,勞工薪水已很少了,政府還要開刀,怎麼不從較優渥的軍公教年金多改革?民眾楊清富說:「勞工多繳保費、少領退休金,根本是逼勞工去死!」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莊爵安痛批,改革方案完全「不公、不義、不透明」,工會不排除上街頭。

馬總統保證年金制度30年不會倒,《蘋果》昨語音民調顯示,高達66.73%受訪者不相信馬的說法,只有24.67%相信。

退休不領18趴 月領25萬禮遇金

馬政府這次推動年金改革,連帶調整十八%優存制度,馬英九總統昨宣布,他未來退休後,將放棄領取十八%優存利息,這是他的「個人承諾」。若以現制十八%優存,馬每個月可領的十八%利息約二萬三千元。

制度改革才重要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在二○○七年卸任行政院長後,已放棄領十八%優存利息;蘇強調,國人關心的是整個年金制度改革問題,而不是馬個人領不領十八%的問題。蔡英文也表示,馬總統要不要放棄十八%,是個人的問題;重要的是馬必須挑起改革年金制度的責任。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則挑明說,這是馬英九為了防止五月二十日以後被大家罷免,所做出的舉動。

馬英九二○○六年卸任台北市長後,當時大約享有一百五十餘萬元的優存額度,馬二○○八年就任總統前,曾領取一年多的優存利息,合計約三十萬元,當時每月的優存利息約二萬三千元;目前馬擔任總統,停領優存利息。

將來馬英九卸任總統後,除在八年期間每月領取廿五萬元卸任總統禮遇金,也可再恢復支領十八%利息,馬決定放棄優存利息,未來每月將減少二萬餘元收入;十八%降至九%後,馬每月則僅少領一萬餘元,但仍享有廿五萬元禮遇金待遇。

銓敘部退撫司長呂明泰受訪說,馬總統有十五年舊制年資,十八%優存額度為一百五十多萬元,月領利息約二萬三千元。

立法院長王金平指出,馬在昨天上午的府院黨高層會議上,隻字未提放棄十八%優存利息的事,是快走到記者會會場時,才簡單向大家提這件事,隨後在記者會宣布。

考試院長關中昨天受訪時表示,很高興馬總統棄領十八%,他願意跟進。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也表示,他八十四年前的年資有兩年,若有十八%,他願意放棄;江呼籲外界不應將矛頭指向公務員,畢竟這項制度的設計者不是現在的公務員,但很多公務員走在路上,都被民眾詢問「你有沒有十八%?」讓人感到相當沉痛。

關中坦言,這波年金改革尚未真正解決世代不均問題,但這次十八%是「確定終結」,考試院訂的期限是一○九年,如果立法院通過公保年金化,十八%可能加速終結。他說,民進黨執政時,他離開公職,退休金每月七萬元,十八%每月有二萬元,棄領十八%「也可以活得下去」。

所得重分配 才是真改革

中國時報
黃小陵

馬英九總統率三院院長親上火線,提出攸關全國勞工及軍公教人員的年金改革方向,政院版的方向在勞工年金部分,勞保費率法定上限,將由十二%提高至百分之十九‧五%;年資給付率則下修,有甲乙兩案,甲案在前八年維持一‧五五%,之後就打七折,乙案對月退休金三萬到四點三九萬者,下修至一‧三%。月投保薪資由最高五年平均,改為採計最高十五年平均。白話一點說,就是「多繳,少領」!這個改革方向,能不能解決勞保破產問題尚無法得知,但令人擔心的是,勞工養老問題勢必更加惡化。

 勞保應是社會保險,不是商業保險,但政院這種面對勞保破產的處理方向,卻往「漲保費、降給付、延後領」商業保險的邏輯思考,明明白白告訴全體勞工,養老是自己的責任。社會保險最重要的精神是社會互助,讓有錢的幫助沒錢的,錢多的幫助錢少的,藉由社會保險來達成社會財富重分配效果。原因無他,因社會整體財富是社會整體成員所共同創造出來的。

 但在當今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公,台灣數十年經濟發展出來的社會財富,過度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貧富差距過大。在此情況下,除了透過稅制進行社會財富重分配外,社會保險也應當發揮社會財富重分配的矯正作用。為台灣社會整體財富做出最大貢獻的勞工,其退休養老本就應該由社會整體來承擔,但現今勞保年金制度卻只設計成勞工間的世代互助,充其量只是窮人間的互助會,根本沒有社會財富重分配效果。

 台灣多數的社會保險,被分割成依勞工、農漁民及軍公教人員等身分別的身分保險,造成的結果就不同身分別的人因其社經位置,而獲得不同待遇。這樣的設計並非不可,但有個前提就是要底下還有一層基礎年金,即國民年金,這個基礎年金由國家稅收支應,只要是國民都可以享有的基礎養老年金。但台灣的國民年金卻被偷天換日改成另一種身分保險,「有工作保勞保,沒工作保國保」,台灣的國民年金成為沒有工作者的世代互助保險,是另一個窮人互助會。

 開辦具有所得重分配的養老制度才是根本,要認真面對具所得重分配的養老制度。一種作法是,整合勞工、農漁民及軍公教人員等身分別的各種養老保險,開辦全民養老保險,所有國民強制納保,財源應採「家戶總所得」為費基,讓富人繳多一點,窮人繳少一點。如同全民健康保險,健康權是全體國民不分職業都應享有的基本權利,安養權也應是全體國民不分職業都應享有的基本權利。

 另一種是,參照瑞典的三層年金制,第一層,將現行國民年金改為全體國民享有的基礎養老年金做為基礎保障,財源由政府課徵富人稅支應。第二層,維持現行勞保、農保、漁保、公保等身分保險性質。第三層,為商業保險。此種制度設計是讓富人多繳稅,如此才能發揮社會財富重分配的效果,真正解決勞工養老問題。

 以上兩種制度改革,不管是保費或稅收,關鍵是富人多繳費,以達財富重分配作用,但非常遺憾的是,歷經政黨輪替,不論藍綠,都從沒認真提出過所得重分配的老年養老制度。就連今天的兩場記者會(馬英九及蘇貞昌),提出的方向都沒有所得重分配的設計,更可惡的是,還共同利用軍公教與勞工的矛盾來掩蓋兩個資產階級政黨都想迴避的問題!

(作者為人民火大行動聯盟成員、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祕書長)

施能傑:領導者不該講這種話

聯合晚報
舒子榕

馬英九總統今天宣示年金改革,表示退休後願意放棄18%優存,前研考會主委施能傑表示,領導者的責任是要改革制度,只要制度還在,任何符合資格的人都可以去領,若認為這個制度不合理,沒有道理說不拿,卻放任制度沒有大幅變化,做為制度的領導者,不應該講這種話

對於政府年金改革,施能傑說,現今社會只是感覺好像要有改變,卻沒有一個標準,當初要改革的背景因素,是行業別之間的所得替代率差別太大,還有政府財政會負擔不起等等,但檢視政府提出改革方案,卻沒有清楚評估以上的問題,讓問題很難繼續討論下去。

調整18%不能解決退撫基金問題

施能傑也說,18%調整不會解決軍公教退撫基金的問題,退撫基金沒有用來支付18%,調降只是降低公務預算支出,現在改革絕大部分交給新進人員承擔,但這不會解決現在基金的問題,目前在所得替代率等細節性的計算公式等,還沒有很具體的結論,今天的改革方案忽略了變革初衷,讓人覺得可惜。

重點是讓領太多的人合理回饋

政大教授王儷玲說,重點是讓領太多的人,做一個比較合理回饋,從下一代的角度看,讓所得替代率過高的人,透過制度的合理性,讓這整個機制可以永續經營

王儷玲表示,18%未來改為7%加上台銀一年期定存利率調整,上限9%,應該進一步區分不同的類別,利率要刪減的人,應該先看所得替代率,不應該只是分成兩級,至於勞保的部分,制度在這樣的人口結構之下若要維持更久,她較為贊同乙案,領少的人不應該再減少領取幅度。

陣痛難免 改革方案需要更公平

聯合報
陳洛薇

財務不足、世代不均、行業不平,軍公教、勞工退休制度面臨的三大問題迫在眉睫,看著退撫基金、勞保面臨破產崩壞,馬總統鐵了心改革,前所未有的改革動作,跨出了第一步。

年金改革要兼顧公平正義,除了與原先的制度、同一行業別相比較、尋找出更公平的方案,針對不同行業別的改革,也必須兼顧公平正義,拉近彼此的距離。

這次改革方案,勞工的保費逐年提高,所領取的年金也減少了,勞工心中自然不平;其實軍公教的所得替代率也被砍了,他們也是受衝擊的族群,但持平而論,兩者相比,差異還是非常大。

試想,廿三年以後,當勞保費率調漲至百分之十九點五,再加上百分之六的勞退金,雖然這百分之六的勞退金是雇主提撥,但難保雇主不會轉嫁到勞工,勞工恐被變相減薪,等於要付出四分之一的薪水,這對屆時進入職場的勞工,何其沈重。

軍公教退休制度緩進改革,還設定逐年落日條款;勞工退休制度的改革,則讓九百八十萬勞工多繳、少領,還要面臨保費連續廿三年調漲的壓力,怎能叫勞工不生怨懟?

改革本來就非一步到位,也一定會有陣痛期,期待馬政府第二階段的改革行動,更仔細聆聽質疑、反對的聲音。除了解決財務不足的問題,更要能針對勞工與軍公教的世代退休所得不均、行業別之間的不公,進一步研擬更細膩、公平的方案。

爸爸越胖 孩子越容易胖

國內醫師初步研究發現,國小以下的學童最容易受到父母飲食習慣的影響,而且爸爸越胖、小孩也會越胖。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祝年豐醫師昨天表示,雖然國內家庭大多由母親烹飪食物,但飲食習慣還是由父親主導,因此父親比母親更容易左右孩子的體重。

國小學童飲食 易受家長影響

祝年豐另分析國外研究發現,相較於體態正常的家長,若有一位家長肥胖,孩子胖的機率就已經增為1.7倍;若是家長雙方都胖,孩子胖的機會更高達4.6倍。此外,教育水準較低的父母,其子女肥胖的風險是高教育背景家庭的2倍;也有研究指出,威權的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童體重和體脂較高,有可能是父母管教愈嚴格、孩子反而會愈抗拒。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昨天也公布去年針對台北、台中、高雄1000名20到69歲成人抽樣電訪結果,發現其中4成受訪者家庭中有1到4名成員過重;若有兩名以上家庭成員過重者有6成認為自己的家庭「幾乎每餐都吃得很飽」或「喜歡在三餐以外吃零食」。

避免年後肥 養成3331守則

年節飲食容易失控,台大醫院營養師陳珮蓉建議,過年期間遵守「3331」原則:「餐點1/3加青菜,主食1/3換全穀,在家團聚減少1/3的零食,每週量一次腰圍」,以遠離「年後肥」。

請問總統 您相信自己的話嗎?

吳一忠

馬英九宣示年金改革,表示退休後願意放棄十八%優存。此話一出,馬上被前研考會主委施能傑吐槽,領導者不該講這種話。當政者說話不經大腦,信口開河,莫怪被稱為Bumbler

馬英九要放棄十八%,那是他個人的事。問題是,退休後他領的是元首禮遇,與十八%何干?何況民眾需求的是改革,希望大家有飯吃、有工作做,他少領十八%利息,無助於經濟發展,難道只為沽名釣譽?
馬英九執政近五年,政策錯誤連連,失業的找不到頭路,貧富差距依舊,自殺頻仍,民怨四起,利用捐十八%轉移話題,證明只是空話、假話。

最重要的是,馬英九說謊紀錄太多,未達六三三目標,將捐半數薪水,從未實現承諾;聲稱捐助公益七千五百萬,是否動用國務機要費,至今仍沒答案,民眾還會相信他嗎

馬英九又誇稱,年金改革後,政府掛保障「安心三十年」,此話大言不慚,就和「黃金十年」一樣,建築了未來夢想,卻是空幻不實的海市蜃樓。

民主國家,政黨輪替是常態,不知到時誰執政,誰能保證三十年後的事?動不動就把三十年掛在嘴上,這塊餅畫得太大了吧!

(作者為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

人笨沒有藥醫

梁嘉棋

影響全體軍公教勞的年金改革方案大綱,終於在馬英九強調少見的「細膩」立法後正式亮相,一如眾所預料,改革方向雖大刀闊斧檢討勞工年金制度,但針對軍公教人員月退金計算基礎及未來調漲費率的條件,仍有許多模糊空間需要檢討。

明明是能夠讓自己留下正面歷史定位的大好機會,況且民氣可用,不少軍公教人員也贊成減少過高的所得替代率,以利國家財政健全,但馬英九似乎擔心鐵票生鏽,面對少數既得利益族群的反彈,連鋼盔都不敢戴起來,反而持續呼籲軍公教人員尊嚴不容許踐踏,看來馬英九連最後一次逆轉勝的打擊機會都自動放棄

記者會上,一向矯情的馬英九竟宣示棄領十八趴但六三三政見跳票至今,也不見馬英九自動兌現減半薪的前例來看,所謂卸任後棄領十八趴,也只是場面話而已,奉勸看官們可別當真

(作者為半導體產業)

口袋裝錢人裝傻

陳文敏

馬總統宣佈退休後放棄領十八%優存,在此請容許我鄭重地問問國人兩個問題,一為您相信馬英九先生是真的放棄十八%優存嗎?二為這和年金改革有何相關?

第一,所謂的十八%優存,不知是否真的會有所改革,以目前的新聞風聲來看,有人提五年後降為九%。倘若真的降為九%,屆時馬會說:「我領的是九%,不是十八%」。從美國綠卡等事件來看,這場景發生的可能性非常高啊!

第二,他這麼說的目的為何,實在令人想不透。不過,他若有那個決心的話,應該說不領任何優存,免得上述第一個問題實現。再者,若馬先生真有心要為國家節省一些開銷的話,是否卸任後不領取也不動用任何卸任國家元首禮遇條例裡的相關福利呢

(作者為大學教師)

現況不公,不代表應該不公!


胡文輝

退休年金財務大洞擴大,不公不義的社會缺口更擴大,不改革就完蛋!但是,「改革」就是多繳保費、退休少領錢,沒人歡喜接受「改革之痛」,要如何「改革」,吵翻天!

退休年金改革的核心爭議,就是「誰要多繳錢?」「多繳多少?」「砍誰的退休所得?」「砍多少?」四大項,這是社會公平及分配正義的大哉問。

支出增、收入減,直接影響每個人現在及未來荷包,要尋求合理可行的改革方案,必須把各項退休制度現況攤開比較,再經公民會議協商找出共識。

政治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提出「無知之幕」,設想大家都在簾幕之後,對自己的身分、地位、階級、職業等完全無知,共同選擇的制度將會符合正義。不知自己未來是大官、小民、老闆、勞工、富窮,就不會偏袒那方。

現實上沒有無知之幕,但此一思考可檢視年金現況及改革方案,是否符合社會正義,以此檢視台灣退休制度「現況」,退休軍公教享十八%優存、年慰金等福利,形成與勞工退休所得天差地別,根本不公不義;軍公教與勞工保險基金都出現巨額財務缺口,要下一代負擔,也不符世代正義。

退休制度不公不義「現況」及財務問題,就是國民黨長期執政造成的,它訂定制度時,沒有無知之幕的思考,而是仗執政地位偏袒自己人、獨厚軍公教。

現況不公,不代表應該不公!但馬英九提出的改革方案,仍是一黨、一人拍板方案,意圖以執政的談判優勢,藉改革之名,延續並合法化不公不義現況,程序上已違背正義原則,實質內容也不符公平原則。

改革是好事,大家要擔心的是,年金改革是否會被一黨一人之偏私搞砸?

(作者資深新聞工作者)

大刀砍勞工


改革本為落實公平正義的原則,但馬政府的年金改革方案,未彌平軍公教與勞工之間的差別待遇,反而拉大差距,加深九百多萬勞工的相對剝奪感。

改革一定要抓到重點,年金之所以必須改革,主要是十八%優存、軍公教退休所得替代率太高,與退休年齡太早,造成深不可測的財務窟窿,這才是問題所在。另外,改革是在檢討當下的狀況,不是「講古」,還在緬懷「反共抗俄」、「殺朱拔毛」年代軍公教人員的苦難,因此十八%、年終慰問金這種舉世獨有的措施,早就該廢掉了。

想想看,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一年兩百多億元,加上十八%一年八百億元,兩者一旦廢除,國庫一年立刻省下一千億元,不但化解大半年金破產危機,若用之於公共建設,更可振興經濟,厚植國力

坦白說,中階軍公教月退加十八%優存,往往有七、八萬元,因此所得替代率砍到七成以下,仍有五萬元,依舊比民間平均實質薪資多,不會影響生活品質。而勞工用最高的四三九○○元投保上限去算,月退金一個月也才二萬多元,僅能維持最低生存水平,何況多數勞工根本還領不到這個數目,馬政府竟忍心對勞工下手,良心何在?

月領二萬元,對軍公教而言是地板,必須保障,卻是勞工的天花板,大刀一砍,毫不留情,讓人分不清誰是主人,誰是公僕?這種改革是「小刀砍軍公教、大刀砍勞工」,真是不改也罷,等到國家破產,全民不是上街頭抗議,就是流落街頭,那時所有軍公教與勞工的處境就沒有差別了

馬政府的年金改革計畫算是改革嗎?

馬總統昨天率三院院長召開記者會,公布執政黨版的年金改革計畫,並擬於四月間送立法院審議;同一時間,在野黨也立即公布了民進黨版的內容,提供社會比較與對話。年金改革攸關台灣的國家財政、社會保障與世代正義問題,是牽涉層面至深且廣的重大革新,若要消弭阻力,建立共識,以推動順利,充分溝通與理性討論的過程是非常關鍵的必要程序,如果捨棄此一朝野共商的前提要件,由一黨提出任何內涵的修改原則,絕對都會招致挑戰;事實也指出,馬英九版本確實距離社會期待太遠,未來要克竟其功,還有長路要走。

社會等待了三個月,昨天由馬英九領銜公布的年金改革方向,證實這個政府不但關門決策,而且毫無效率,甚至連程序正義也不顧。首先,馬英九以總統身分出面協調橫跨考試與行政兩院的院際事項,依據憲政規範,並無不當,但是既稱只是第一階段改革方案,尚待啟動第二階段座談,則總統卻上第一線舉行記者會逕行宣布,頗有可議之處;同時立法院長亦同席在場形同「背書」,無疑使之後的實質討論空間為之限縮,這種由上而下、以黨領政控制國會的「佈達」方式,是非常錯誤的示範

總統在不尊重民主的表現下,並且公然以人治破壞法治。建立制度,人人平等,是法治國家的ABC,但馬英九不面對制度改革,卻宣稱卸職後將放棄領取退休軍公教人員十八%存款優惠利率的利息,這是藐視法制,虛矯貪功,而且陷所有遵從制度的軍公教於不義,可謂缺乏基本指揮道德;何況,有捐半薪承諾卻背信的紀錄在前,這張新支票能兌現或再次跳票,恐怕仍是未知數

在修法內容部分,馬指稱業經一二四場座談會、共一萬一千多人次參與的年金案,昨天包括退撫基金與勞保基金卻未提出詳細精算內容,令人大為詫異。有關退休軍公教十八%的改革,應該統籌於所得替代率下一併解決,才是治本之道,所謂一○九年起,台銀一年定存利率加七%,上限不超過九%,看似腰斬,卻未將退休者的個別差異納入考量,且期程拖延過久,恐皆有待商榷;同時,所得替代率以八成為上限,距離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所得替代率七成的標準,仍嫌偏高,並未如實反映國家沉重的財務狀況。所謂八五制改為九○制,緩衝期更長達十年;換言之,若自一○五年開始實施,須待一一五年才要全面上路,今年是一○二年,這代人不自我改革,要改革下一代人,這算是改革嗎?

反觀在勞保年金部分,馬政府怎麼下手就狠多了?面對九百萬勞工,既要調高保險費率,又要調降年資給付率,薪資計算基準又不調整,要大家視「繳多領少」為理所當然;但到底要砍多少,這個政府沒擔當,搞了三個月,年資給付率卻仍未搞定,甲案經勞工團體估算是對全體勞工的退休金直接打七折,乙案則對投保薪資在三萬元以上的退休金打八五折,其中,所得替代率最低可降至三十八%,相對於軍公教不超過八十%,這是職別正義嗎?
從馬政府推出的年金方案,不難理解何以馬英九要拒絕召開國是會議,要以國民黨主席的權力,把三院院長全找來開記者會了,昨天預告正式修法草案可能在四月份送立法院,憑恃的應當就是黨國舉手部隊的多數席次暴力了,但所有「被改革」的全國公民就只能狗吠火車嗎?當政者請注意,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Thai hotel brews up coffee from elephant dung 泰國酒店從象糞中煮出咖啡

For those who like their coffee with a strong nose Thailand could be the ideal destination, after a blend made from elephant dung was put on sale by an upmarket hotel chain.

泰國一家高檔連鎖酒店販售象糞製作的咖啡後,對喜愛濃咖啡的人來說,泰國可能是個理想去處。

The Black Ivory blend, made from coffee beans digested and excreted by Thai elephants, is billed as producing a particularly smooth cup.

這種「黑色象牙」咖啡,是由泰國大象消化並排泄出來的咖啡豆製成,號稱味道特別溫和。

But it is not cheap, with Anantara Hotels saying the "naturally refined" coffee costs a staggering $1,100 per kilogram -- making it one of the most expensive blends in the world.

但象糞咖啡所費不貲,安娜塔拉酒店表示,這種「天然精釀」的咖啡豆每公斤要價讓人咋舌的1100美元,是世界最貴的咖啡之一。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during digestion, the enzymes of the elephant break down coffee protein," the Thai-based hotel group said in a statement.

這家泰國酒店集團在聲明中說:「研究指出,在消化過程中,大象體內的酵素會分解咖啡豆裡的蛋白質。」

新聞辭典

excrete:動詞,排泄、分泌。例句:Most toxins are naturally excreted from the body.(多數毒素會自然排出體外。)

staggering:形容詞,巨大的、難以相信的。例句:It costs a staggering $50,000 per week to keep the museum open to the public.(這座博物館要維持對民眾開放,每週竟然要花5萬美元。)

break down:片語,分解、故障。例句:My car broke down on the way to work.(我的車在上班途中壞了。)

我公僕所得替代率 高過美日英德

馬政府推動公務人員年金改革,改革後的退休所得替代率介於七十五%至八十%間,與全球主要國家相比依舊偏高,顯示馬政府對公務人員果然很照顧。

美公務員所得替代率 上限59%

美國從一九八七年起實施新的聯邦公務員退休制(FERS),經費來源為公務員從薪資提撥○.八%,其餘十.七%由政府負擔,公務員退休金起支年齡由六十延長至六十二歲,退休所得替代率降到三十%至四十五%間。

美國公務員也可參與聯邦節約儲蓄計畫(FTSP),經費來源為公務員提撥薪資於個人退休帳戶內,上限為十%,政府也相對提撥,所得替代率介於八%至十四%,年滿五十九.五歲就可支領。將各項退休所得合併計算後,美國公務員退休所得替代率上限為五十九%。

日本公務員退休金有三種,分別為退職津貼、共濟組合年金及國民年金。退職津貼採一次支領,由政府全額負擔。共濟組合年金的月薪提撥率為十八.三九%,由公務員、政府各負擔一半,六十四歲以上才能支領。

日採定額給付 替代率50至70%

國民年金採定額給付,六十五歲以上、繳費四十年者可月領六萬七千日圓,繳費年資較低者,則按比例減少月領金額。將各項退休所得合併計算後,日本公務員退休所得替代率介於五十%至七十%間。

但日本政府去年八月宣布,為了拉近公務員和民間退休金的差距,今年一月至明年七月間將分三階段調降公務員的退休金,降幅達十四.九%,平均削減金額為四○二.六萬日圓(約一三○.四萬台幣)。

英國新進公務員的退休制度分為合夥型計畫及Nuvos計畫,公務員只能擇一。

合夥型計畫方面,政府將根據公務員的年齡及薪資,提撥一定比例金額至公務員的退休基金,提撥率介於三%至十二.五%之間,公務員可選擇提撥或不提撥,退休金起支年齡介於五十五至七十五歲之間,所得替代率約三十.二六%。

Nuvos計畫方面,公務員和政府均要提撥,公務員在任職期間每月提撥薪資的三.五%。退休金起支年齡為六十五歲,年滿五十五歲就提前退休者,退休金將被縮減。其所得替代率約五十一.七二%。

德任公職滿40年 最高才領71%

德國公務人員退休金的籌措完全由政府負責,經費來源為逐年編列預算。公務員退休金是以最後三年的平均薪資計算,年資會影響所得替代率,每多一年年資在計算退休金時僅增加一.七九三五%的替代率,因此任公職滿四十年最高可領取的退休所得替代率為七十一.七五%。二○○二年後,年滿六十五歲就提前退休者,退休金將被縮減。

軍公教下調 不該抓勞工陪祭

鄭琪芳專訪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郭明政

政府應平等對待 強化勞工所得替代率

馬政府年金改革方案,勞保費率大幅調高、給付率卻降低。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郭明政認為,因為軍公教往下拉,為了讓他們感覺好一點,就抓勞工陪祭;但目前勞保費率並無調高的急迫性,過多的保費只是代表勞工過多的負擔,且目前勞工所得替代率偏低,不但不能減,甚至有強化的必要。政府應平等對待,軍公教及勞工的所得替代率應一致。

郭明政指出,勞保費率提高到十九.五%,跟德國一樣是全球最高,但德國年金制度實施百年後才到十九.五%,我們年金制度才幾年,提高保費不是目前應該做的,社會保險應以當期收支平衡為主,沒必要累積龐大的保費收入供特定人炒作股票、干預股市。更何況,由於經濟不好,過去兩年美國總統歐巴馬是將勞工保費從十二.四%降為十.四%,我們是不是應該向歐巴馬學習?

勞保年資給付率 甲、乙兩案都行不通

他表示,勞保年資給付率分甲、乙兩案調降,但「兩案都行不通」,因為社會保險不應有太多所得重分配的觀念,繳多少保費,領取的給付應一樣,否則會出現嚴重的不平等待遇。

而且,甲案是約八年後的給付打七折,但勞工退休後前八年需求相對較低,因為還有工作的可能、儲蓄相對較高,反而愈到後面需求愈大,怎麼會給付愈少?

對於軍公教年金改革方案,郭明政則認為,計算基數由本俸二倍調降至一.七倍,還是不科學,有的人算出來的所得替代率還是很高,對本俸高的人有利,對本俸低的人相對不利;這種就地喊價、用小學生算術來解決問題是不對的,所得替代率應是維持一定比率的老年所得,且做得比較久、貢獻比較多就領較多。

他指出,這次年金改革方案,軍公教是有往下拉,但為了讓軍公教感覺好一點,就抓勞工陪祭。勞保基本上已沒有調降空間,目前勞工適用的年資相對都是少的,加上投保薪資上限,勞工所得替代率實際上只有三、四十%,勞委會說七十五%是欺騙世人,所以勞保年金不但不能減少,甚至有強化的必要,例如提高投保薪資上限等。

郭明政強調,年金制度改革的關鍵,應是全體國民平等對待,如果勞工所得替代率是六十%,憑什麼軍公教不是六十%?而且,現在國民平均餘命是八十三歲,軍公教卻是八十六歲以上,軍公教平均可以領得比較久。

關中:鐵飯碗才是真正的汙名化

考試院長關中說,「鐵飯碗」才是公務人員被汙名化的最大原因,他每天奮鬥不懈的就是想打破鐵飯碗,洗刷這個汙名。

關中30日接受中央社專訪,他說,不擔心公務體系缺少新人或人才,只擔心公務體系把人才變庸才。

關中認為,現在的公務員體系是一潭死水,「新人進來,很快就跟老人混在一起了,年紀很輕,但心態很老、很保守」,大家不做不錯,沒什麼新陳代謝可言。

他說,要解決的辦法只有推公務人員考績法,有淘汰制度才能有新陳代謝。

關中說,公職考試競爭激烈,絕大多數是高資低考,重複報考,年輕人喜歡報考公職,是看上「鐵飯碗」特色。

「公務員老認為別人講18趴,對他是汙名化,真正汙名化的是鐵飯碗」,關中說,被人家看成鐵飯碗,表示不爭氣、不上進、得過且過,「這才是公務人員最大的汙名化」,所以他每天奮鬥不懈的,就是想洗刷這個汙名。

關中提到,這次改革退休制度,他覺得「有些公務人員還不了解外界大環境的變化,好像可以和社會脫節,永遠關起門來自己過舒服的日子」。

他說,現在全世界評估台灣國家競爭力,「我們的公務員人力表現仍是拖累國家競爭力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台灣都是企業方面樣樣都好,政府機關老是落後,原因就出在公務體系人力問題,讓他怎能不著急?

關中說,文官制度是國家的根本,國家政策靠幾十萬大軍在推動,公務人力資源是火車頭,如果素質好、很敬業、有效率,可以帶動國家。

“關乎中國人心靈”的挑戰

英國金融時報
魏城

上周六(1月26日)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舉行的“2013中國發展論壇”上,有兩個最受歡迎的明星般的演講者,一個是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另一個是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

陸克文受歡迎,原因有二:會說很多風趣話,會說幾句中文。杜維明受歡迎,也有兩個原因:語言風趣且學養豐厚,中英文均流利運用如母語。兩人的區別?一個是政客,一個是學者。

杜維明名氣很大,似乎不需要我過多介紹。所以,我就直接引述百度百科的介紹吧:“杜維明:祖籍廣東南海,1940年生於雲南省昆明市。中國當代著名學者,現代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是當代研究和傳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現任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國際哲學學會名譽院士(代表中國)。先後求學於台灣東海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自1981年,一直在哈佛大學東亞系擔任歷史及哲學教授,其間獲選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還曾擔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

英文維基百科對他還有這麽一段介紹:“2001年,杜維明被(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任命為聯合國‘名人小組’成員,協助‘文明之間的對話’。”
在“2013中國發展論壇”的間隙,我採訪了杜維明。他很慷慨,給了我45分鐘。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談論傳統與現代化的關系,探討他賴以成名的學說“儒學第三期”的實現前景,最後,在問及他對中國新領導層和未來中國發展前景的看法時,他表示,從長遠來看,中國新領導層必須認真面對和應對兩大挑戰。

“這兩大挑戰,其實與中國GDP的升降或軍事實力的消長無關,但卻關乎中國人的心靈和心態。”他嚴肅地強調。

這到底是什麽樣的兩大挑戰呢?

問:過去100多年,中國經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反儒運動的洗禮,從“五四”運動的“打倒孔家店”,到文革中的批孔運動,再到八十年代以電視政論片《河殤》為代表的反儒思潮,似乎不分左右,屬於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優秀之列的一大批知識分子都是反儒的。那麽,你是如何評價、如何反思這一持續百年的反儒思潮的?

答:我們先來談談“五四” 。的確,“五四”時代中國大的思潮是反儒,是打倒孔家店,但是,反對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強烈的愛國主義,想讓中國站起來,當時,不管是極端的保守主義,還是極端的激進主義,都是愛國的,救亡圖存是大家共同關切的。我們需要肯定的是,他們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這就表示他們的文化認同是非常清楚的。另外,我發現有一個現象,那些從國外回來的知識精英,有一個強烈的信心,或願景,就是我們中國最終會站起來。就是說,雖然塑造我們的儒家傳統是一無是處,但那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心和責任感,卻是儒家知識分子的士大夫精神所塑造出來的。這與古希臘的哲學家、基督教的神學家、佛教的和尚完全不同。而有良知、有理性、關心國家興亡,這就是儒家所塑造的最珍貴的傳統,這些中國近代的知識分子有深刻的自我認同,有對社會的關懷,有對民族命運的一種承諾,他們潛存的、非常珍貴的儒家因素,並沒有因為他們激烈地反對儒家、反對孔家店而消除,不僅沒有消除,反而更加強烈,所以,從深層意義上講,他們都是儒家知識分子典範的代表,包括魯迅。

如果再仔細看,“五四”時代反儒、反孔的主要乾將都是青年人。胡適是20多歲的年輕人,陳獨秀年齡大一些,蔣介石做黃埔軍校的校長,也只有32歲。那時是青年的文化,有理想、能夠面對現實、強烈的愛國、具有一種先知先覺的責任感:我們要告訴大家,必須向西方學習,再不學習就要亡國滅種了。如果從比較文化學、人類學的角度看,他們具有一種非常強烈的儒家的“士”的精神。但正因為他們太年輕,現在看來,他們當時有一種膚淺的樂觀主義,他們對待傳統的態度太簡單,以為只要把戰場打掃乾凈就可以建設一個全新的中國了,他們把打倒傳統文化(包括打倒儒家文化)的工作看得太簡單,結果後來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河殤》的時代,我們發現,該繼承的沒有繼承,該揚棄的沒有揚棄,該引進的沒有引進,該排拒的沒有排拒。這說明,“五四”時代反傳統的知識分子的策略是完全失敗的,他們的策略就是:把儒家傳統中糟粕的糟粕,與西方文明中精華的精華相對比,其目的主要是想激發中國人向上、激發中國人西化、激發中國人救亡圖存的心,但按照社會心理學的說法,這樣做,實際上是把中國人對自己是誰、自己從哪裡來的文化認同給徹底摧毀了,把中國人的精神脊梁給徹底打斷了,那樣恢復起來很難。印度知識分子沒有走這條路,他們走的路正好相反,印度知識分子的風骨和應對西方挑戰的能力,在很多方面比中國知識分子強,所以,我說中國知識分子需要向印度知識分子學習,印度現在的一些在國際上有名的知識分子,一方面有國際視野,一方面又深深扎根在印度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而中國這樣的知識分子很少。在季羡林之後的那一代中國學者中,像湯一介、龐樸等人,都已經80多歲了,這一代人受文革的影響是很大的,他們很難建立起與傳統文化的親密關系,60歲以後,他們才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知,但國際視野卻相對差一些。

現在我們到了一個新的時代,我一直在說,我們一方面要反思“五四”,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繼承“五四”。現在有些研究儒學的學者說,我們要揚棄“五四”,最好忘掉“五四”,我說,不行,我們必須面對“五四”,研究“五四”,繼承“五四”。

問:你除了研究儒學,也研究過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其他文明,也與其它國家的學者有過對話,根據你的研究,能不能說: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尚無任何國家是在完全否定本土傳統的情況下成功實現現代化的?

答:確實沒有這樣的例子。我在研究中發現,任何一個現代化比較成功的國家,其現代性都與它的本土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系,也就是說,這些國家都不是通過徹底打破傳統而實現現代化的,相反,是一個國家的傳統塑造了這個國家特殊的現代性。例如,法國的現代性與法國革命的傳統密不可分,英國的現代性與英國比較保守的、漸進的、不太突出宗教的傳統密不可分,美國的現代性與它的市民社會密不可分,德國的現代性與它的民族意識密不可分,毫無疑問,中國的現代性也將會與中國的歷史經驗以及中國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的經驗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我提出了一個觀點:沒有傳統,現代化是不可能的。

另外,我還提出了一個觀點,這個觀點現在還有爭議,這個觀點就是:現代化過程中是可以擁有不同的文化形式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西方之外那些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社會,現代化都做得比較成功,早期有日本,後來又有亞洲四小龍。這就說明,西方的現代化模式並非唯一的現代化之路,東亞的現代化模式是第二條路,將來還會有第三條、第四條路。

確實,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傳統,像儒家文化這樣,經歷瞭如此徹底的被否定的過程,其它的一些傳統,如基督教,也都經歷過強烈的內部批判,但並沒有被徹底否定,但儒家卻經歷了這個過程。從“五四”到1949年,像張君勱、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賀麟、馬一浮等人,他們力圖恢復儒家文化的工作,都是在儒家文化、儒家的政治結構都已殘破不堪的情況下做出來的,他們仍然認為,儒家有它的核心價值。1949年之後,這種工作已經無法在中國大陸做了,相應的工作都是在海外,如台灣、香港,他們認為,儒家和現代文明可以融合,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張君勱在1958年共同署名的宣言說的很清楚,中國可以向西方學習,西方也可以向中國學習。到了今天,中國則進入了一種類似西方“文藝復興”的過程,我們今天需要討論的是,儒家寬廣、全面的人文精神,對解決人類文明遭遇的困境,到底有沒有參考的價值?往前看,儒家文化到底應該怎麽走?

你剛才提到《河殤》,我要給你講一個故事。我曾在巴黎與《河殤》總撰稿人蘇曉康在酒吧里聊了一個晚上,後來,他到了紐約,我在波士頓,他給我打電話,問我能不能把我們在巴黎酒吧談的東西整理出來,做成一個對話的形式,發表出來,我說,你現在還是反傳統嗎?他回答,不不不,我想把這篇對話的標題做成《發掘傳統資源》,我說,那不是與《河殤》的精神相沖突嗎?他說,《河殤》都是情緒的東西,我當時就清楚我們在乾什麽。《河殤》的另外一個撰稿人是王魯湘,他現在在鳳凰衛視工作,1985年,我在北大上課的時候,他是我的學生,選過我的課,他的論文寫的是關於孟子的思想,寫得非常好。這些人對儒家文化都是心知其義,一方面,他們在口頭上反對儒家傳統,但另一方面,他們都能體認儒家的深層價值。

《河殤》的一個核心觀點是:中國要告別黃色土地文明,擁抱藍色海洋文明。後來,我對蘇曉康說,你不要忘記,你離開黃河後,首先進入的是太平洋,而不是大西洋,你首先碰到的是台灣、日本、韓國這些地方。

問:但我還有一個疑問,為什麽一談到傳統,就一定是儒家傳統?且不說中國古代除儒家之外,還有道家、法家,即使是最近這100多年來,由於許多中國知識分子大力宣揚自由、民主、科學、理性,這些理念和價值在中國如今已經深入人心,那麽,這些價值是不是也已經成了一種新傳統?

答:非常重要,我所提出的儒家第三期發展,談的就是儒家傳統在今天的創造性轉化。儒家從曲阜走向中原,是第一期,從中原走向東亞,是第二期,它能不能有第三期發展,就是從東亞走向世界,就看它能不能融合你說的自由、民主、科學、理性等現代價值。我這四十年來做的工作,就是在促成這個發展。

人類文明史上,迄今為止具有全球性影響的文化有三個: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具有區域性影響的文化則包括印度文化和儒家文化,還有影響僅僅局限在一個國家的文化,如日本的神道文化,儒家能不能從區域走向國際,現在我的信心比以前強了很多,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四十年來,我進行了許多文明對話,我與基督教、猶太教、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不同文化的學者進行了許多對話,我發現,儒家有一個特色,即儒家既要入世,也要轉世,所以,關愛地球是儒家的一個基本要求。儒家從孔子開始以來,把我們居住的地球、把我們的社區、把我們的家庭、甚至把我們自己的身體都看作是神聖的。如今,所有的世界性宗教,包括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都有這個轉向,每一個宗教領袖都要面對現代人類所面臨的大問題,包括生態、環保問題。而我在文明對話時發現,儒家關愛地球的那個特色,確實可以與其它各種文明相結合。

儒家這個傳統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就是因為它在不斷地吸收其它各種學說的養分。在古代,中國的傳統就是你剛才提到的儒釋道。在孔子的時代,儒家就吸收了早期道家的養分,到了孟子的時代,儒家又吸收了墨家、楊朱、法家、陰陽家等學說的養分,再後來,整個中國文化的精神世界又被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所轉化,與此同時,佛教又被中國文化所轉化,在這個過程中,佛教也成為儒家的資源,沒有佛教,就不可能有宋明儒學,不可能有朱熹,不可能有王陽明。而到了今天,西方文化就成了儒家文化能夠最終進入世界的最重要的助源,也就是說,你越對西方瞭解的多,你就越能進入世界。所以我說,我們先要做一個“經濟人”,把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都吸收進來,等充分吸收、融合了這些西方價值,我們才能做“人文人”,才能進一步發展儒家的理想。例如,儒家講賢人政治,但你必須先達到民主政治的法治,然後,你才可能去做賢人,將來中國老百姓要求投票權,這是不可抗拒的,民主投票、多黨制這些東西是繞不過去的,你必須先有這些東西,然後才能發展所謂的“中國特色”。

問:現在中國有人提出了“儒家憲政主義”,你對此如何評價?

答:現在中國大陸有一批儒者,其中一些人走上了一種儒家原教旨主義的道路,比如蔣慶,提出了“政治儒學”,把儒學與馬克思主義對立起來,想用儒學取代馬克思主義。我欣賞他們的工作,但我認為,第一,以儒學取代馬克思主義,現實可能性很小,第二,這樣提會造成不必要的對抗。

現在中國有三大潮流,我認為,這恰恰是一個對話的良機。第一個潮流就是自由主義思潮,這是從鄧小平提出市場經濟以來出現的思潮,要為市場經濟建立一個基本的秩序;第二個潮流就是社會主義思潮,特別是這些年來胡錦濤提出“和諧社會”,感到這些年來社會矛盾和沖突太大了,所以要向一般的老百姓、向窮苦的人傾斜,強調重新分配;第三個潮流就是儒學的復興。我認為,健康的情況是:在文化認同上是儒家,在經濟調配上是社會主義,在政治安排上是自由主義。我現在直接介入的一個工作,就是儒家和馬克思主義的對話。因為馬克思主義本身也一個波瀾壯闊的思潮和運動,不僅有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還有俄國的馬克思主義和西方馬克思主義。我覺得,“政治儒學”等各種儒學學派都可以豐富儒家思想,但如果在意識形態上把它變成狹隘的原教旨主義,那對儒家的發展就不一定有好處。

問:那麽,中國的民主轉型和憲政建設能夠在儒家傳統中找到養分嗎?

答:當然可以。儒家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因為它可以和世界各種文明對話,所以,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現象:現在已經有了儒家式的基督徒,如“波士頓儒學”;還有儒家式的佛教徒,就是所謂的“人間佛教”;有儒家式的猶太教徒,我在哈佛大學的一個博士生是以色列人,他在特拉維夫教書,他的一個博士生最近問我:我能不能做一個儒家式的以色列人,我說,當然可以,但如果你要做儒家式的以色列人,你就不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你就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外,還有儒家式的穆斯林,如中國的“回儒”。這樣講來,將來,面對21世紀,儒家寬廣的人文精神,和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傳統都可以有對話的機制。你不能想象,有基督教的佛教徒或伊斯蘭的猶太教徒,但所有的人都可以成為儒家。

問:按照這個邏輯,那完全可以有儒家自由主義者、儒家憲政主義者了,對嗎?

答:對。徐復觀就說得非常清楚,他的理念就是自由主義的儒家,或儒家自由主義。此外,有一位韓國學者,他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就是《作為憲法主義的儒家》。

問:那麽,你對中國新領導層、對未來中國的發展前景有什麽看法呢?

答:中國新領導層已經從過去狹隘的GDP至上主義,變為強調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我覺得,這是一個健康的趨勢。另外,中國現在的新領導人已經超越了過去那種工程學的狹隘科學主義,他們也願意實乾,這也是健康的,但如果新領導層沒有長遠眼光,只是短視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是不會成功的。

我認為,從長遠來看,有兩方面的重大挑戰,是中國新領導層必須認真面對和應對的:第一,中國新領導人必須認識到宗教的重要性;第二,中國新領導人必須認識到中國各民族政治認同的重要性。

這兩大挑戰,其實與中國GDP的升降或軍事實力的消長無關,但卻關乎中國人的心靈和心態,中國新領導人對此是否正視、如何應對,無論對內對外,都對中國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中國的領導人和政治學專家極少意識到宗教、信仰的重要性,但如果不理解西方的信仰文化,就無法理解美國總統奧巴馬和許多著名西方企業家背後的文化思想,因為中國與其他國家競爭,不能只靠軍事力量,還要靠文化力量;如果不認識信仰和政治認同問題的重要性,也就沒有辦法更好地處理中國內部的少數民族問題,比如西藏、新疆等地的民族問題。

一場關於中國經濟風險的論辯


上周末,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主辦的“2013中國發展論壇”(LSE SU China Development Forum 2013)上,圍繞中國經濟的前景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辯論。

辯論因演講嘉賓,美國作家章家敦(Gordon G.Chang)對中國經濟未來的預測而起。

“經歷了近35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正在迎來轉點。”章家敦在演講中稱,當下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隱憂重重,而改革停滯和人口紅利的終結,將成為中國經濟陷入衰退的主要原因。

章家敦因長期以來對中國經濟前景抱有悲觀預期而被人熟知,他曾於2001年著書名為《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認為“中國現行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最多只能維持五年”;此後他也曾在2012年撰文表示,對世界銀行預測中國經濟將在2013年增長8.4%而提出質疑,認為這高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並非所有人都承認中國的經濟正面臨衰退,畢竟2012年官方數據顯示中國GDP的還是增長了7.8%。但到目前為止,衡量中國經濟增長最可靠的指標是經濟活動所生產的電力。2012年中國的發電量增長僅為4.5%,由於歷史上中國發電量增長往往都會高於GDP增速(後者為前者的85%左右),因此2012年中國GDP的實際增速也許只有3.8%。”章家敦說。

對於中國的經濟結構,章家敦表示:“目前來自中國政府的投入在GDP中的比重已經達到45%-50%,而國內消費的貢獻僅占35-40%,這一比例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最低的。中國的負債水平正在快速上升,已經逐漸超出其本身的承受能力。正像一位經濟學家所說,中國現在每個省都存在危機。”

章家敦還表示,中國“一胎制”的計劃生育政策已經令中國的勞動力人口在2010年達到頂峰,目前已經轉入萎縮。人口問題將最終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障礙。

章家敦同時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新任領導層成員多數缺乏改革的精神和態度,在不改革的情況下,中國無法實現長期的經濟增長。

而章家敦的觀點很快就遭遇到強烈的反對之聲,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師黃海洲表示,中國正處於城鎮化的中期,如果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得當,中國未來將每年從農村向城鎮遷入2000萬人,增加1000萬就業崗位。“未來30年內,中國將不會面臨勞動力供應的憂慮,因為將有6億人從農村遷移進城市,3億人將在城鎮中實現就業。”黃海洲說。

黃海洲同時預測,中國政府也正在考慮改變“一家一胎制”的計劃生育政策,如果這能在未來3-5年內實行,中國未來的人口比率將變得比較樂觀。

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資深兼職教授鮑泰利(Pieter Bottelier)則對統計數據作出了另一番解釋:“中國經濟的統計數據並沒有矛盾。中國經濟一直在增長,但是為了遏制泡沫的產生,中國政府著力抑制建築行業,後者正是的用電大戶,這也解釋了為什麽GDP會和電力數據會呈現比較大的差異。”

而對於中國新任領導層是否具備改革意願,前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共中央政治局一定已經明確,除了啟動下一步改革已經沒有別的選擇。習近平上任後去了哪裡?去了深圳,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深圳開始的,這就是很明確信號,說明中國需要改革。”

“從習近平上任後100天的一系列行動來看:幾乎每兩天就會發表講話或者視察,這都在鞏固他政策的執行力。習近平沒有強調要重復前任的老路,這已經為中共塑造了一個嶄新的形象。”陸克文說。

陸克文認為,最先啟動的改革內容將包括,逐步縮小國有經濟和私人經濟之間的差距,啟動小規模國企的私有化,和人民幣改革。

陸克文同時預計,未來將會有正式的經濟改革議程出爐:“最後我大膽的預測,‘一家一胎制’的政策將會被修改。”

發動貨幣戰爭的不是日本

英國金融時報
尼亞爾‧費格森

在經濟學中沒有哪個問題像匯率這樣易於受到政治上錯誤表述的影響。近日的事實正是對這一觀點的又一個完美證明。

上周二,由於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的壓力,日本央行(BoJ)投票決定將通脹目標從1%上調到2%,並要“盡早”達成這一目標。為此,日本央行將在一年後開始每個月購買數額為13萬億日元(合1400億美元)以短期國債為主的資產。

日本這一舉措引發了一輪警告,稱有可能會立即導致“貨幣戰爭”。率先發難的是俄羅斯央行第一副主席阿列克謝•烏盧卡耶夫(Alexei Ulyukayev),緊隨其後的是德國央行(Bundesbank)行長延斯•魏德曼(Jens Weidmann)和韓國財政部長樸宰完(Bahk Jae-wan)。

魏德曼暗指日本央行的舉動是一次“驚人的違規行為”,代表著“央行獨立性的終結”。對此日本人迅速做出回應。日本經濟財政大臣甘利明(Akira Amari)回擊說:“德國是出口受益於歐元區固定匯率制度最多的國家,他沒資格做出這種批評。”
當然在達沃斯(Davos)眾人並沒因為這事大打出手——這也不太可能發生,不過還是讓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探討一下這件事。先考慮如下四個事實。

首先,回到上世紀30年代,很明顯誰發動了貨幣戰爭。在大蕭條(the Depression)之前,多數國家都實行金本位,也就是貨幣與黃金的兌換率固定。1931年9月英國脫離金本位時引發了一波競爭性貶值的熱潮。正如經濟學家巴裡•埃森格林(Barry Eichengreen)指出的那樣,脫離金本位是從大蕭條走向復蘇的第一個必要步驟。英鎊採取浮動匯率不僅令英國出口商品更廉價,更重要的是它使得英國央行(BoE)能夠採取關註國內需求的貨幣政策。

然而,如今我們生活在法定貨幣時代,匯率多數是浮動的。1971年8月份,當理查德•尼克鬆(Richard Nixon)終止美元與黃金的自由兌換之時,金本位的最後遺跡也被掃除乾凈。從這點來說,2013年一個國家指責另一個國家發動貨幣戰爭是荒謬的。實際上這場戰爭已經進行了逾40年,它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

其次,我們應思考日本的形勢有多麽嚴峻。這個國家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一直處於近乎停滯的狀態。以日元計的日本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仍然與20年前的水平差不多。日本的公共債務處於極高的、難以為繼的水平。日本的人口狀況是世界上最糟的。因此,別再為難他們了。

第三,日本央行的措施根本算不上革命性。日本央行行長白川方明(Masaaki Shirakawa)2013年沒有提出新的資產購買計劃,2014年的資產購買計劃凈影響也將有限,因為計劃購買的大部分資產都將是即將到期的短期債券。2014年資產購買凈增額將僅為10萬億日元,相當於日本GDP的2%左右。

比較一下美聯儲(Fed)的政策。自金融危機開始以來,美聯儲的政策一直比日本央行的極端。上上周,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首次超過了3萬億美元。如果美聯儲在2013年剩餘的時間里繼續以每個月850億美元的速度購買資產,它的長期資產將進一步增加1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6%至7%。這還只是今年的數字,不包括明年的。

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政客和公眾往往關註名義匯率短期變動,這可能製造很大響動,但卻沒有多少效果。誠然,日元對美元的名義匯率自去年9月以來顯著走弱。那時,1美元僅能兌換77日元。如今,1美元可兌換90多日元。但回想上世紀90年代初,1美元還可兌換158日元,另外除1995年一段短暫的時期之外,1美元只能兌換不到90日元的日子自2010年中期才開始,那麽如今日元這17%的貶值似乎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無論如何,單單一種貨幣的名義匯率實際上並不十分重要。國際清算銀行(BIS)編制的各種實際匯率要重要得多,這些匯率的編制考慮了與一國進行貿易的所有不同經濟體,尤其關鍵的是,還考慮了相對價格的變化。

考慮這些因素,日本的情形就迥然不同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通縮效應已經使日元的實際有效匯率走弱。從1994年至2007年年中,日元實際有效匯率下跌幅度超過三分之一。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日本不得不把之前所獲的競爭力優勢部分拱手讓出。從2007年8月至2011年10月,日元實際有效匯率累計升幅27%。日本近來的政策只是部分逆轉了這一趨勢。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韓國和英國一直是過去5年半時間里動作最大的貨幣鬥士(自2007年8月以來,韓元和英鎊分別實際貶值了19%和17%)。因此,韓國人成為了上周的虛偽獎得主。至於英國人,難怪乎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把歐洲貨幣聯盟的危機視為一個巨大的政治機會。有些聰明的保守黨成員反對英國加入歐元區,卡梅倫正是其中之一。此外,正因為英國央行一直實施寬松貨幣政策,才緩解了卡梅倫政府實施緊縮政策的痛苦。

過去的兩周里,卡梅倫收獲了許多稱號,唯獨沒有“貨幣鬥士”。但他入住唐寧街10號以來所推行政策的部分內容就是悄悄地讓英鎊貶值。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爵士(Sir Mervyn King)向來樂於助人。他的繼任者馬克•卡尼(Mark Carney)更是如此。

天真的評論人士認為,卡梅倫承諾在下一次大選之後舉行是否退出歐盟的全民公決,是一種魯莽的舉動。其實,這不但具有政治意義,也有經濟意義,因為它是英鎊悄悄貶值策略的一部分。我要給日本提個醒:匯率戰的勝利屬於採取秘密行動的人。

本文作者是哈佛大學(Harvard)勞倫斯•A•蒂什(Laurence A. Tisch)歷史學教授,著有《大退化》(The Great Degeneration)。

溫家寶呼籲採取治污措施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週二呼籲採取措施﹐減少污染。這是到目前為止中國回應近幾週國內大部分地區有害空氣質量的最高級別領導。

溫家寶的話表明了中國官員的擔心﹐即對於中國高層領導來說﹐這個問題可能會成為政治問題。

據中國中央政府網站發佈的一份聲明顯示﹐溫家寶在與業界領袖和其他非政府人士的會議上說﹐最近的霧霾天氣對人們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都造成影響。

溫家寶說﹐我們應該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和佈局調整﹐推進節能減排。他的開會講話週二在全國電視晚間新聞節目中播出。

兩週前﹐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也發表過類似講話。外界普遍預計李克強將於今年3月接替溫家寶任總理。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報道﹐李克強當時說﹐我們應加強《環保法》的執法力度﹐提醒公眾保護自身健康。

溫家寶是在北京連續第三天彌漫嗆人的灰色霧霾時發表上述言論的。據位於北京東部美國駐華大使館內的監測站顯示﹐北京微粒污染物PM2.5的濃度自週日清晨以來就一直處於“有毒害”的水平。中國環保部說﹐不只北京﹐中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都籠罩在霧霾之下﹐污染面積達130萬平方公里﹐是美國加州面積的三倍多。

週二﹐北京空氣重度污染﹐這是本月該市受到的第四次霧霾天氣侵襲。兩週前﹐北京首次啟動了新計劃﹐暫停施工和工業活動﹐限制使用政府車輛﹐下令學校取消室外活動。北京是在其PM2.5濃度達到美國推薦最高標準25倍以上的情況下採取這項措施的。之後北京說﹐打算採取多種治污措施﹐如提高車輛排放標準。

嚴重的污染促使中國通常順從的國有媒體刊登了批評性的報道。電視新聞報道顯示污染十分嚴重﹐一些地方的能見度僅有數米遠。新華社週二報道說﹐北京市區一家兒科醫院本月接診了9,000名兒童﹐數量創下紀錄﹐其中大多是因流感、肺炎、氣管炎、支氣管炎和哮喘而就醫。

國有媒體報道了兩週前的一起事件﹐中國東部浙江省的低能見度導致當地人未能注意到一間家具廠已經起火燃燒了四個小時。

這也使得包括李克強和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內的中國新任領導人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預計習近平將在今年3月接替胡錦濤任國家主席。中國活躍的社交網絡服務上的調查和交流顯示﹐公眾對污染問題越來越擔心。去年11月被任命為中國共產黨新任最高領導人時﹐習近平在面向全國發表的講話中提及了這個問題。與此同時﹐中國領導人對於採取可能阻礙經濟增長的舉措心存謹慎﹐而且任何對污染源頭施加有力限制的嘗試都將面臨強大的國有企業以及地方政府的抵制﹐地方政府依賴國企解決就業和財政收入問題。

週二﹐中國房地產大亨潘石屹呼籲中國的人大採取行動﹐這凸顯了公眾在環境問題上的不滿情緒。人大是中國的立法機構﹐雖然事實上它只是例行公事地批准中共高層領導人的決定。

潘石屹本人也是人大代表。潘石屹說﹐治理空氣污染需要全民參與﹐最重要的是立法。我會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將投票結果提交人大和政府。

潘石屹還在他的賬戶上發起了是否支持出台空氣清潔法案的投票。這個不具科學性的投票結果顯示﹐將近3.2萬微博用戶表示支持立法﹐大約250人反對立法﹐僅有超過120人沒想好。

儘管如此﹐仍有一些人懷疑這樣的法律在一個執法鬆散的國家能否有效。一名用戶對潘石屹發起的投票評論道﹕你能保證立法被通過嗎?一旦通過﹐你能確保法律的實施嗎?會有人監督嗎?

Aaron Back/Josh Chin


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 called Tuesday for action to alleviate pollution, representing the highest-level acknowledgment to date of hazardous air-quality levels across much of China in recent weeks.

Mr. Wen's comments suggest concern among officials that the issue could become a political problem for the top leadership.

'Recent smoggy weather is affecting people's production and their health,' Mr. Wen said during a meeting with industry leaders and other private citizens, according to a statement posted 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website.

'We should take certain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accelerat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push forward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Mr. Wen said. His call to address the issue also was broadcast on China's nationally televised evening-news program on Tuesday.

Mr. Wen's comments follow a similar call two weeks ago from Vice Premier Li Keqiang, who is widely expected to succeed Mr. Wen as premier in March. 'We should strengthen efforts to enfor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s and remind people to protect themselves,' Mr. Li said, according to state-run Xinhua news agency.

The comments came on the third straight day of gray, choked skies over Beijing. Levels of fine particulate pollution, known as PM2.5, have been at 'hazardous' levels in the city since early Sunday morning, according to pollution monitors at the U.S. Embassy in eastern Beijing. China's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aid the smog was part of a cloud covering much of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with an area totaling 1.3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or more than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California.

Tuesday's air-pollution levels marked the fourth bout of heavy smog to hit the region this month. Two weeks ago the city of Beijing for the first time activated a new plan restricting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ial activity, curbing vehicle use by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ordering schools to limit outside activity. The move was prompted when levels of PM2.5 hit more than 25 times the top recommended standard in the U.S. Beijing has since said it plans to tighten vehicle emissions standards, among other measures.

The pollution levels have spurred critical coverage in China's normally docile state-run media, with TV news broadcasts showing pollution so intense it limits visibility to a few meters in some places. Xinhua on Tuesday reported that a pediatric hospital in downtown Beijing has treated a record 9,000 children this month, mostly for flu, pneumonia, tracheitis, bronchitis and asthma.

In one incident two weeks ago covered by state-run media, low visibility conditions in the eastern province of Zhejiang prevented locals from noticing that a furniture factory had been on fire for four hours.

The issue puts China's new leaders─including Mr. Li and Vice President Xi Jinping, who is expected to succeed Hu Jintao as president in March─in a tight spot. Surveys and conversation on China's vibrant social-networking services show increased public concerns over pollution. Mr. Xi noted the issue in a national address in November when he was name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new top leader.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leaders are leery of making moves that could hinder economic growth, and any attempt to impose meaningful restrictions on polluters would face opposition from powerful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that depend on them for employment and revenue.

In one sign of public dissatisfaction, Chinese real-estate mogul Pan Shiyi on Tuesday used his widely read account on Sina Corp.'s Weibo microblogging service to call for action from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The body is China's legislature, though in practice it rubber-stamps the decisions made by senior Communist Party leaders.

'Controlling air pollution requires the participation of every citizen. Most important is implementing laws,' wrote Mr. Pan, himself a member of the NPC. 'I will use my position as an NPC delegate to submit the results of this vote to the NPC and the government.'

Mr. Pan also held a vote on his account on the popularity of such a move. The unscientific poll showed nearly 32,000 microbloggers said they agreed, while about 250 said they were opposed and just over 120 said they weren't sure.

Still, some questioned whether the law would have an impact in a country where enforcement is often lax. 'Can you get a law passed? Once it's passed, can you enforce it? Will there be supervision?' one Sina Weibo user wrote in response to Mr. Pan's poll.


Aaron Back/Josh Chin

1/30/2013

想領導,讀這十本書

1) 世界知名的榮格(Jung)心理學研究工作者羅伯‧強森(Robert Johnson)寫的《我們》(WE),談到每位男性和每位女性天生具有的心理結構,都包含「陽剛」和「陰柔」兩項特質。

2) 心理學家卡蘿‧杜威克(Carol Dweck)寫的《心態致勝》(Mindset)說:「我們不是靠能力和才華而取得成功─而是看我們是否以定型或成長心態去接觸我們的目標。」

3)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寫的《創新者的困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也收在柯爾曼的書單上),是在更為明確的商業情境中,進一步闡述成長心態的概念。

4) 在邊做邊學的過程中,挫敗難免。研究羞恥和脆弱的專家布琳‧布朗(Brené Brown)寫的《勇敢示弱》(Daring Greatly)一書,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活在羞恥的文化中。

5) 馬可仕‧白金漢(Marcus Buckingham)寫的《出類拔萃》(Standout)。上網評估自己最強的兩項特質之後,一定要接著趕快看這本書。

6) 領導人陽剛和陰柔兩面的強項兼容並蓄、搭配運用的實例,我推薦大傻瓜(Motley Fool)金融諮詢公司的露安‧洛芙頓(LouAnn Lofton)寫的《向女性學投資:巴菲特的零虧損心法》(Warren Buffett Invests Like a Girl)

7) 我們很容易把領導人想成既無法容忍不同的意見,也不能容忍妥協。但事實上,傑出的領導包含有能力在你說是之前不談判(no-gotiate)。在這方面,威廉‧尤瑞(William Ury)寫的《正面說不的力量》(The Power of a Positive No)對我啟迪良多。

8) 運用賽局的元素,設計一些技術,去解決非賽局的問題(例如商業和社會衝擊方面的挑戰)。珍‧麥戈尼格(Jane McGonigal)寫的《破碎的現實》(Reality is Broken)。

9) 艾瑞克‧萊斯(Eric Ries)是下一代的思想領袖,他寫的《精實創業》(The Lean Start-Up),將科學方法帶到創新的管理上。

10) 韋恩‧馬勒(Wayne Muller)寫的《安息日》(Sabbath),這本書文筆優美,傑出的領導人心中必須有一把道德之尺。

齊頭並進的轉型策略

公司遲早需要轉型,以因應市場變動、新科技,或是低成本的新創公司,但如何做到?克拉克.吉伯特 Clark Gilbert等提出一套實用又持久的方法,這方法是以兩種見解為基礎:

首先,轉型必須是同時並進的兩種計畫:「A轉型」讓核心事業跟著受衝擊的市場現況進行調整。「B轉型」創造新的破壞式事業,作為公司未來成長的來源。

第二,讓兩種轉型都成功,關鍵在於建立一種新的組織流程,名叫「能力交流」,讓兩個計畫在不干擾彼此的運作下分享資源。

這種雙軌並行的方法,讓領導人盡可能地拯救傳統事業,也讓成長事業有時間站穩根基。兩種轉型計畫同時並進,比較有機會做到單一轉型計畫不太能獨自完成的成果。

能力交流(Capabilities Exchange)

「層層傳遞」機制(cascade)

高階領導人只向直屬部屬溝通的策略,並靠這些部屬,把訊息散播給第一線員工。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這種信賴層層傳遞機制的觀念,可能並不妥當。員工都想透過直率的談話,親自聽到高階主管怎麼說,最好雙方還能交換意見,讓員工覺得老闆聽到他們的心聲。

讓內心平靜的快速簡易方法

神經科學告訴我們,若要有更多生產力與創造力,我們需要讓大腦適時休息。平靜的心靈才能產生最佳的見解。但是,在忙碌的一天中要抽出這類時間絕非易事。以下是三個具體、快速、簡易的方法,讓你在每天的休息時間能過得很有意義。

快速冥想

建議:如果你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通勤(或與人共用汽車時當乘客),就利用這段時間閉目養神十分鐘。如果你開車,就早點出門,然後在投入工作前花個十分鐘留在車內冥想。選擇一個非常具體的圖象,如一道瀑布、一片海灘或一棵樹,試圖單單專注在那上面。如果有其他思緒擋在其中,就輕輕把它們推開。每天做一、兩次。目標是讓你的心思能意識到徹底放鬆的感受。 ...

建議:如果你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通勤(或與人共用汽車時當乘客),就利用這段時間閉目養神十分鐘。如果你開車,就早點出門,然後在投入工作前花個十分鐘留在車內冥想。選擇一個非常具體的圖象,如一道瀑布、一片海灘或一棵樹,試圖單單專注在那上面。如果有其他思緒擋在其中,就輕輕把它們推開。每天做一、兩次。目標是讓你的心思能意識到徹底放鬆的感受。 ...

確認偏誤(confirmatory bias)

人們搜尋資訊或解讀資訊時,往往會選擇支持自己偏見的資訊或做法。確認偏誤或稱「肯證偏誤」、「驗證性偏見」,是個人無論合乎事實與否,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見、猜想的傾向。由此,人們在腦中選擇性地回憶、搜集有利細節,忽略矛盾的資訊,並加以片面詮釋。根據心理學的實驗結果,在人們接收新資訊序列用以更新其對世界可能狀態的信念時,先驗信念(或舊有信念)會導致人們系統地忽視那些不支援先驗信念的資訊或以某種概率誤看作支持其先驗信念。

情緒領導力(emotional leadership)

影響公司最基本工作表現的最大因素,就是領導人的心情。主管的情緒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俗稱EQ),就是他們的自我覺察、同理心,以及與他人的互動交往;這和他們的工作表現之間,有十分清楚的連帶關係。然而,一項新的研究也顯示,一個領導人的情緒風格(emotional style),會透過一個我們稱為心情傳染(mood contagion)的神經傳導過程,驅動其他每個人的心情和行為。

講八卦有助健康

吳若權

從事餐飲業行銷顧問工作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剛做完一項市調,發現下午茶的顧客群,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女性。通常都是姊妹淘,聚在一起嘰嘰喳喳。換做是一群男人喝下午茶,很容易被推測是來談生意的。

男人之間,永遠沒有那麼多心事好分享。若是有心事無處宣洩的話,很可能約的是海產店或酒吧。而且,只是吃東西、喝酒,很少講出真心話。

分享不幸減輕壓力

女人喜歡下午茶,背後的意義,其實是紓減壓力。有一位女性朋友,百思不解地問我:「不知道為什麼,女人聚在一起講八卦,心情就會輕鬆很多。」其實這是心理學專案研究過的主題,女人藉由八卦可以有自己觀點被認同的成就感,偶爾會在別人的不幸遭遇中,看到自己還值得珍惜的部分。

以台灣都會地區這樣三五步就有一家咖啡館,只要經濟狀況不差,要和好友約下午茶,是很簡單的事,比較難的是時間和友誼。壓力很大的女人要不就是忙到沒時間,要不就是已經沒有幾個可以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女人,找姊妹喝下午茶;男人,找兄弟上酒吧。這些都是向外去尋找管道,釋放心中的鬱悶,想要解脫煩惱。但下午茶總有結束的時候,酒吧也會打烊,回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寂寞還是一望無際地荒涼著。

無論男人或女人,其實都需要一張心靈沙發。那也許只是一個可以發呆的窗戶、一本值得玩味的書、一張聽了就入神的CD、一隻摟進懷裡就會溫暖的寵物、一場汗如雨下的有氧運動、一次可以離開紅塵的瑜珈……讓你不需努力承擔,就能把一切放下。

24小時都不會打烊的心靈沙發,不必辛苦遠求,就在你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科長月退減19% 終身仍領2千萬

唐鎮宇

公務員年金改革方案出爐,蘋果日報試算張姓科長狀況,該科長今年50歲、公務員年資27年,實領薪水約8萬1550元。若現在退休,每月可領約5萬6000元的月退俸,加上公保養老給付18趴利息每月約6300元,退休後每月可領6萬2000多元,若活到82歲,共可領到2500多萬元,所得替代率約7成6。

終身約少450萬

若照試院規劃,公務員未來月退俸基數計算內涵將由目前本俸2倍下修到1.6倍,給付平均薪資計算也由退休前最後1個月改為退休前180個月,18趴優惠存款下修到9趴,如此一來張科長的月退俸將減少到5萬670多元,縮水19%,所得替代率僅6成2。雖然152萬元的公保養老給付仍領得到,但活到82歲共可領到2098萬元,減少近450萬元。

「拉長意義不大」

張科長說,公務員拉長平均薪資計算其實意義不大,因為公家機關越高職等的缺越少,很多人都是「萬年科長」,薪水停滯,再拉長平均也差不了多少。但她認為,這種改革對她這種職等較高,「退休後只要有一定收入,從6萬元變5萬元生活品質影響不大,但若職等較低的公務員,由3萬元變2萬元,就差很多了!」

技術即政治 更要公共參與

廖偉翔

身處後進社會中的台灣,在各層面追求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生了諸多爭議,而且大多牽涉到科學技術,如核能發電、疫苗施打、各種污染物的測定等等。其中高度專業化的技術門檻,乍看難以進入,更讓普羅大眾有了「交給專家管就好」的心態,然而技術物╱技術體系是蘊含著政治性的,我們不能因此放棄公共參與,反而更要用不同於「專家」的視角切入,打開技術物的黑盒子。

別把監督讓給專家

《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是近來探討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關係的本土著作,透過空難、肥胖等等不同的案例,試圖打破專家與常民之間的藩籬,也揭示了技術其實具有更大的公共參與空間。書中明白指出,技術物的政治性無所不在;技術物的發明和被創造之初所經歷的各種社會條件波動,隨著時間推移,甚至已經自然化為自然之中的一部分(例如:電燈、自來水在現代人的眼中似乎理所當然)。

最重要的是,了解技術的社會脈絡和社會組織,正是破除行動者自願順服的關鍵,而且參與的門檻不應該是專家才能跨入其中。這正是為何科技議題應該被拉回「公共事務」的場域,而不只是「專業問題」的原因之一。如同書中提到的,「對科技議題相關的細節更了解,或者能提出不同的詮釋與作法,對抗或質疑時可能會更有力。」

甫成立不久的「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正是一群主婦和媽媽們,以常民之姿挑戰台電和原能會專家權威的最佳示範。在得來不易的民主社會中,我們除了面對媒體壟斷的危機,更面對專家壟斷了技術的危機。核能安全、空氣污染等等重大的公共議題,我們怎麼可能把屬於自己的監督權拱手讓給「專家」?因此,面對政府官員和專家的保證,我們更必須挑戰其論據,這正是民主國家當中至關重要的一種公民參與。

作者為成功大學醫學系六年級、政治學系輔修生

搶救台灣的糧食主權

陳平軒

據報載,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對於830項中國農產品進口,「不能說一定要開放,一定不會開放」。身為農業最高主管機關首長,陳主委對此將影響本國民生、產業、糧食主權至鉅的政策,竟如此左閃右避,模稜兩可,實在叫人傻眼。

僅以2011年為例,單年度台灣農產品的貿易逆差即高達101萬7373美元,約略相當於我國31萬5959戶農家年度所得的總和。外國農產品的大量傾銷亦造成我國農產品的實質價格下降,直接影響就是農家平均每年每人實質所得從2000年的27萬,直線下滑至22萬,僅及非農家70%的水準。

建立在地小農生產

政府甚至以政策迫使農民休耕、修法開放農地自由買賣,主導農地轉作工業開發或都市開發,導致過去10年台灣農地以每年4000公頃的速度飛快流失。目前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僅33.49%,2012年消費者物價指數以食物類漲幅4.16%最多,顯示民生物資嚴重波動,消費者、農民俱深受其害。在如此嚴峻局勢下,抵擋對美國及全世界的傾銷政策都來不及了,陳主委卻仍對開放830項中國農產品進口含糊其辭、毫無對策,無疑加劇全體國人的民生困境,更對我國已如履薄冰的食品安全雪上加霜。

如今自由貿易的現實,說白了就是大型跨國壟斷資本在新自由主義下,盡其所能地在世界各地進行生產資源的掠奪、產品通路的獨佔,利用各種政治、法律、金融手段,剝削原本應該由生產者所享有的剩餘;而一般消費者在這過程中,其原有的選擇權也喪失殆盡:我們不能自主地選擇健康、適足、價格合理的食物,只能被迫在大型跨國資本的市場操作下、在資本家設定好的廣告與品項之下,勉強維持著有名無實的「消費自由」。

根據2007年非洲「糧食主權論壇」(Forum for Food Sovereignty)所發布的Nyeleni宣言,所謂糧食主權即是「人民有權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糧食和農業體系,而不危害其他人或環境。」一言以蔽之,「糧食主權」的核心概念,就是「自主」,也就是生產者及其消費者的「主體性」。當前的台灣需要的,不是以剝削人民為宗旨的血汗貿易,而是建立在台灣本來就有的小農生產體制上的「糧食主權」政策,讓台灣人自己決定自己要種什麼、怎麼種、吃什麼。

作者為台灣農村陣線研究員

反壟斷 反什麼?

張錦華、林麗雲

據悉,世界知名語言學者和文化批評者喬姆斯基(N. Chomsky)在不知道有「拒中國黑手」的字樣下,舉出「我在MIT反媒體壟斷」的字板,並且,表示不希望被擴充解釋他的立場。因此有學者質疑台灣的反媒體壟斷運動是否只是「反中」的運動,或者是用不適當的手法操作。
作為傳播學者,我們希望任何的溝通誤會能善意的澄清,並獲得理解和尊重。個人的行為是否允當雖應評議,就像陳為廷在立法院的態度是否合宜,引起諸多討論,他也為其態度道歉;但社會也不應模糊了事件的源頭,也就是反媒體壟斷的實質為何?因此當回歸討論這個運動的核心議題。

很多人關心壟斷管制是否違背言論自由,相對的,關心壟斷者也正是基於自由多元的理念。自由社會的政府正是要在這兩者間選擇管制點。《大英百科全書》定義壟斷是:在市場內沒有替代選擇的供應商、產品或服務供應由「一家或少數」公司擁有,因而造成壟斷市場者有權威制價的可能等。所以先進自由民主國家政府多設有公平交易機構來裁決具市場壟斷性的結合或行為。對媒體市場而言,由於傳播更會涉及自由民主社會發展所需的事實和多元意見表達,因此,各國都對媒體集中度做出更多限制壟斷的規定。

跨媒體集中度過高

當前的旺中案和壹傳媒購併案最核心問題,不是其言論爭議,而是媒體集中度是否太高。別的媒體集團也有言論品質和新聞專業問題,但卻沒有跨媒體購併集中度如此之高的問題。因此,更具有建設性的討論,除了這兩案的媒體集中度是否過高,也更應是台灣是否需要制定《反媒體壟斷法》,應如何限制業者不可提出跨媒體結合及集中度過高的購併。這也是為什麼NCC已承諾將在3月下旬提出與媒體結合規範更明確的法制的原因。

事實上,各先進民主國家對此都有比我國更具體的規範,即使在數位匯流科技更發達的趨勢下,各國雖考慮如何有限度的放寬管制,但都並不是放任不管,而且都同樣規範做為新聞資訊最大來源和最權威來源的大眾媒體不得在垂直和水平的購併中過度集中。

各國的規範都很繁密,不及細說。簡約的來看,例如,德國計算跨媒體市佔率的總合(經過加權),不能超過一定的上限;美國同時規範不同媒體執照張數和市佔率,原則上不允許同一地區市場中,同時跨足兩個以上的全國性報紙和電視;英國有所謂20╱20原則,基本上限制市佔率前五大的報紙(即市佔率超過20%)即不可以再實質掌控另一家商業電視台(亦即不能超過20%股權)等。同時,對於政府審查的要件和程序,也都要求嚴謹而審慎,包括新聞品質、意見多元保障、專業自主和聽證程序等。

「反中」如果是言論審查,當然不應該;但如果涉及專業自主和國家利益,自然關注不可迴避。不過,這與反壟斷並無必然關聯,如英、美、德等強大的自由社會,並無特定「中國因素」,但也都對媒體集中度和審查做相當的管制。「走路工案」引起全民抗議並走上街頭,但也並非「中國因素」。台灣當前面對的跨媒體購併案的爭議核心是媒體集中度,這是更值得正視的核心,不應被模糊焦點。

作者張錦華為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台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主任,林麗雲為台大新聞所教授

「若是堅持事事 得如願,逆來的挫折常常會無法面 對。」

「若是堅持事事 得如願,逆來的挫折常常會無法面 對。」
中央研究院院士 彭汪嘉康

日本師法美國寬鬆貨幣政策後的影響

工商時報

根據日本媒體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去年12月26日就任以來的一個月內,內閣支持率提升6個百分點,最高的支持率來到68%。分析主要原因,在於安倍強力主導央行推動寬鬆貨幣政策,使日圓走貶、日股上揚,因而獲得了民眾的掌聲。就在民調公布的同時,安倍本週一在國會參眾兩院大會上,發表政黨輪替後首次施政演說,更加有信心地強調,重建經濟是內閣的最首要課題。安倍說:「今後將推動大膽的金融政策、機動的財政政策、促進民間投資的成長戰略等『三支箭』,以重建日本經濟。」

 現在日本的所有問題,其實大家都了解,主要導因於長期的通貨緊縮,致使日本經濟欲振乏力。尤其日本在311大地震後,貿易出現逆差,日圓卻還升值走強,更弱化了日本的競爭力。安倍在競選時,就已打定主意要扭轉這種異常現象。果然自競選至今,短短3個月之間僅憑口水喊話,日圓就貶值了10%以上。

 根據央行最近提供的資料顯示,早在日本失落近十年後的2000年,當時還是學者的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就曾建議日本央行透過干預促使日圓貶值。接著在2002年再度提出意見,認為日本央行應買入債券,以對抗通縮。近20年日本政府雖然執行擴大財政政策,但效果有限,其消費者物價(CPI)年平均漲幅,大部分處於1%以下,不然就是負成長,通縮明顯。尤其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因為美國執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美元貶值,日圓更加升值,通縮也更嚴重。日本國內著名大型企業紛紛陷入虧損,甚至倒閉,促使日本政府非有作為不可。

 這次安倍內閣敢於大膽喊出寬鬆貨幣政策且促使日圓貶值,應是有備而來,因為有美國的先例可循。雖然歐元區國家已表示不滿,亞洲國家尤其是韓國最嗆聲,但日本卻可以大聲反駁。日本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就說,歐美國家降低美元及歐元匯率,逼使日圓升值時,日本沒有任何怨言,現在日圓匯率只不過降低個10或15日圓,歐美國家就開始抱怨,「沒有道理」。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甘利明也表示,這正是日本給世界經濟作出貢獻而自我改善的時候,希望能夠得到相關國家的理解,積極營造日圓「貶值有理」的氛圍。

 回顧美國經歷近4年的QE1(第1次貨幣量化寬鬆措施)、QE2和QE3措施以來,美元走貶、股市上漲,債券市場殖利率下降,投資收益增加,顯示美國量化寬鬆政策的確產生效果。日本追隨美國政策,至少美國不會反對。而為了使寬鬆貨幣政策達到刺激經濟的效果,根據各方判斷,美日的量化寬鬆將是一個很長期的措施。美日採行作為對全球及我國的影響,我們認為可以由以下3個層面加以觀察:

 其一,央行到底是不是獨立機構?自從最近幾年世界經濟一直停滯不前,各國央行幾乎別無選擇,只能將利率維持在接近於零的水平,推出的貨幣政策也越來越非常態,都是希望能夠藉此推動經濟強勁復甦。例如美國聯準會的低利率政策準備一直維持,直至失業率降低至6.5%,或通膨率超過2.5%才會罷手。現在日本也是如此,通膨目標設定為2%,否則將無限期實施買進債券政策。兩國此種決策動向,擺明央行的獨立時代已經結束,它的角色明顯已完全改變,必須和執政者的政策目標結合。從美日的QE Forever來看,央行實質上已成為執政者最重要的「御用機構」。美日均為台灣主要的貿易夥伴,我國央行的角色是否也在質變中,值得觀察。

 其二,中國大陸是否也將加入貨幣競貶?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貨幣戰爭的情況下,大陸的可能動作引人矚目。由於目前製造業表現是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大陸並不存在為增強出口競爭力而故意讓人民幣貶值的壓力。不過由於出口佔大陸GDP的比重達25%,因此確保出口競爭力的重要性不言可喻。過去美元貶值時,人民幣維持自己的步調前進,不太受美國的壓力影響;如今日圓貶值,大陸應該還是「不動如山」。在人民幣匯率穩定下,一般預料台幣也會因此趨近於小幅波動。

 其三,根據央行的分析,台灣和日本的貿易偏向互補關係,韓國和日本的貿易則偏向競爭關係;日圓貶值,韓國受到的影響甚於台灣,這也是何以韓國央行官員連番砲轟日本已為市場亂源的主要原因。但韓國的許多產業也是台灣的競爭對手,在未來各國匯率波動的過程中,台灣產業能否掌握這次機會而勝出,應是舉國朝野應加關注的課題。

 由於台灣和日本的經貿關係密切,日本發動的這波改革,期間可能持續很久,其對台灣的影響將非常深遠。如何掌握世局的變動,設法轉化成為台灣的利基,執政當局允宜投注更多心力,與工商界共謀善策。

職場二心

經濟日報
丁菱娟

演講時有聽眾問我,妳在書上這麼強調態度的重要性,那麼在職場上應該要具備什麼態度才正確?其實,在正確態度之前,要先有正確的心態。最重要的兩種心態就是求知心以及同理心,尤其在創意產業或服務業。

求知心用在做事,同理心用在做人。

有求知心的人必定積極、上進,具有好奇心,渴望學習與成長,對自己永不滿足,當然對事務就有追根究柢的好奇心。這樣的人在職場上永不放棄,不會便宜行事,會以知識或成就的滿足來砥礪自己。

所以有求知心的人通常不用擔心他們在工作上的表現,他們的求知心會催促他們把事情搞懂,把事情做好。

有同理心的人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事情,不會以自我為中心。在職場上自然容易與別人相處,也比較有團隊精神,能與他人合作。

有同理心的人願意將自己身上的堅持去掉一些,空出空間接納別人的想法,然後再融合出雙方可以接受的方案。在職場上,他們的人緣特別好,他們人助自助,懂得「讓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於是下次他們有需求時,別人也樂意幫忙。

我時常看到很多同事挑燈夜戰,為客戶作品牌分析或公關企劃案的時候,不斷地透過動腦會議相互挑戰問題,推翻自己原先的提案,不斷問為什麼,只求找出品牌的DNA與消費者的洞察力。就是這種精神督促自己好還要更好。

我聽說有很多企業主管是不喜歡下屬問為什麼的,只要他們去做就對了。雖然這樣可以樹立主管權威,但是久了之後,只會培養出一些不用頭腦,照例行事的公務員,組織成員不僅沒有求知心,也沒有同理心。這樣的心態下組織不可能會壯大。

基本上有求知心與同理心是做人處事的理性與感性,是職場做事做人重要的兩種態度,兼具求知若渴的堅強心,同時又具備為團隊著想的柔軟心。倘若每個人不僅將自己的事情做好,還追求傑出,同時也能關心他人,與別人合作,那麼這個組織自然運作順暢。

這樣的人才當然不可得,求知心強的人通常聰明但孤傲,不擅合作。同理心強的人卻又很容易妥協,放棄自己的堅持。能兼具這兩項特質的人的確是職場上的稀有動物。

(作者是世紀奧美公關董事長)

唐獎 傳遞人類永續價值火炬

經濟日報
黃文奇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宣布設立唐獎,由於單一獎項金額高於諾貝爾獎,且獎勵的4大領域生技、漢學、法治、永續發展,能補充後者的不足,對社會而言是個大獎,很具有鼓勵性。

從產業面的角度說,唐獎的獎助領域是針對「最具原創性及影響力之研究成果」,對產業的貢獻雖然間接,卻是正面的,由於一個產業的創新、改變,並非一時、一地、一人的研究成果,而是集合群眾之力,因此該獎頒授標準強調其原創性、影響力,實屬睿智。

以歷史悠久的諾貝爾獎來說,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得獎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他的文章、思考方式影響了許多人。唐獎的設立與頒授也應該有這樣的影響力,對人類而言這是個大獎,對產業來說,更可鼓勵更多原創研究出爐。

此外,尹衍樑的「裸退」觀念,把擁有的資產95%捐給社會,這是一個大企業家的表現,將成為一個正面的典範,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就台灣而言,近幾年許多本地大企業家過世後,做到「裸退」的人根本是鳳毛麟角,多數還是把財富留給後代,造成晚輩為了爭產,上演多齣難堪戲碼,在社會上形成負面的印象。

且看國外的例子,裸退在美國行之有年,譬如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股神巴菲特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體認,亦即他們之所以能富有,除了個人的幸運與努力外,大多來自社會的賜與,因此秉持著「死去而富有,是可恥的」這樣的觀念,而能義無反顧的散盡家財做公益。

比爾蓋茲從微軟退休時才50幾歲,此後他就不斷號召全美國的「超級有錢人」一起捐出財富。 經過近年努力,他已經找了數十位有錢人,捐出個人至少一半的財產投入社會公益。

我認為,以尹衍樑一諾千金的個性,他已經公開宣示最後要把財產捐出,必然會依約而行;不過,尹衍樑現在還年輕,他持續投入公益的時間還會很久,我們期待他實踐承諾,並且開啟一段佳話。

回頭看唐獎的設立,由於明年將頒出首個獎項,尹衍樑鄭重其事地將評選重任委請中央研究院擔任,相信中研院必能打造出最佳的評選機制,建立起媲美諾貝爾獎的唐獎威望。

若看唐獎頒授的4大領域中,生技醫藥、漢學都能明確定義,但永續發展和法治兩大領域應可以更精準、並讓獎助對象更聚焦,否則,「法治」甚至可以頒給一個國家或城市,永續發展或許也可以頒給企業。

另外,如何找到最適合的人來頒予這個獎項,以建立唐獎的世界地位,則必須有嚴謹的評選機制、眼光精準的評選團隊,才能選出讓大家接受、具備資格的人來。

由於諾貝爾獎歷史悠久,在國際間具有威望,唐獎如何在給獎的過程中,讓全球有資格可以得獎的人,不論國家或者單位,有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評選,再找出具有資格的人來拿獎。

最後,我要建議,既然這個獎項是補足諾貝爾獎沒有涵蓋的領域,其使命和任務的高度當然也是前所未有,辦這個獎必須有從今開始、傳之無窮的體認,讓唐獎不僅是華人、也是全世界傳遞人類永續價值的重要火炬。

(本文由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教授周行一口述)

中央銀行:日圓貶值 4好3壞

經濟日報

亞洲貨幣大戰開打,中央銀行罕見地連續兩天公布因應報告。針對日圓走貶,央行昨(29)日提出對台3大隱憂:新台幣升值、影響日商投資、降低日客旅遊,但對我國的商品貿易、觀光旅遊、企業投資以及物價通膨有益。

央行前天主動公布18頁的「美、日量化寬鬆政策」報告,被匯銀人士解讀為央行向投資熱錢「下戰帖」,昨天下午再公布長達23頁的「近期日圓貶值之成因與影響分析」,強調「採取穩定外匯措失」,直指國內進口商應調降進口商品售價,安定民心意味濃厚。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在報告中點明,日圓貶值會導致國際熱錢流入,使新台幣面臨升值壓力,並影響日商來台投資意願,以及降低日客來台旅遊的購買力,但對台灣經濟金融在某種程度上仍有好處。

首先,在商品貿易方面,央行指出,日圓貶值有助縮減台灣對日本的貿易逆差,因日本為台灣最大進口國、第4大出口國,台灣對日本貿易,長期呈現鉅額逆差,其中又以化學品及機械為最明顯,受日圓貶值的效益也最大。

央行指出,2012年台灣自日本進口金額約476億美元,遠大於對日本出口189億美元,以日圓計價的進口比重大於出口比重,當日圓兌美元貶值,對日貿易逆差可望縮減。

在觀光部份,日圓貶值,會使得國人赴日本旅行的購買力提升,但也可能使日本旅客降低來台誘因與消費力。在投資方面,央行表示,日圓貶值可提升新台幣購買力,有利台灣企業對日本直接投資,或是向日本購買日本技術。

日圓貶值對物價通膨影響同樣為正面;央行表示,國人赴日旅遊團費可望調降一成,約新台幣3,000元;日系汽車漲幅縮小,由原先的3%降至1%~1.5%,較老舊的車款甚至不漲價;不過,日系化妝品較不易降價。

央行說明,日圓貶值有助降低進口成本,不過,商品價格調整,具向下僵固性,短期內消費品降價幅度不大,除非日圓長期貶值,廠商才可能面臨較大的降價壓力。

野島剛:日圓貶值和日本人

日圓持續貶值,匯率已經來到了一美元兌換九十日圓前後的行情,現在的安倍政權下,甚至有專家認為適當水準是一百日圓。但是,世界各國紛紛開始批判:「只有日本政府用激進手段誘導日幣貶值,是非常自私的」。

的確,若是從一美元兌八十日圓變成一百日圓來說,看起來是急遽貶值;若是以這十年來的水準來看,一百日圓還算是高的。我瀏覽了台灣中央銀行的網頁,查詢了「我國與主要貿易對手通貨對美元之匯率」資料後,發現新台幣從一九九○年代開始到現在,這廿多年期間大都維持在一美元兌新台幣廿五至卅五元左右。反觀一美元曾有過可兌一四四日圓的匯率,和新台幣或是其他主要國家的貨幣相比較的話,日圓匯率浮動幅度過大是不爭的事實。

在我大學畢業前夕的一九九二年,我背著背包到世界各地作貧窮旅行時,是一美元兌一二○日圓左右的匯率行情,我帶著打工賺到的卅萬日圓出國,兩個多月後錢花光了回到日本。若是當時匯率是一美元兌八十日圓的話,我想我可以再多旅行一個月吧。在這層面上,喜歡海外旅行的日本人來說,對於日幣高漲當然是樂見其成。

但是,同時也有壞處。因為這十年來長時間在海外生活,我個人微薄的資產(只有存款而已)有一半是分散在台灣、大陸、新加坡和美國等地,若是以一美元兌一四○日圓來計算的話,我可能毋須擔憂我老後生活,但是若以一美元兌七十日圓的匯率換算,老實說我還滿沮喪的。安倍政權上任以來,日圓跌了百分之十,其結果是我海外資產若換算成日圓的話,也就是增加了百分之十。

換言之,單就個人來說,伴隨著貨幣的高漲或貶值各有利弊,沒有絕對的有利或是不利,無法以一概全。

但是,若撇開個人立場,以國家整體來看的話,照理說國家的貨幣強勢和國力成正比,當然是很歡迎的。貨幣強的國家自然會聚集優秀的人才,能夠大量購買來自世界其他國家的便宜產品。當美國國力強盛的時候,美元也很強勢,貨幣高。

然而,為何每個國家都在實施金融寬鬆政策,盡量將自己國家的貨幣導向貶值一途呢?單純來說,每個國家都有一己之私,在全球化經濟下出口對每個國家來說是基礎產業,貨幣高的國家就無法在世界性的價格競爭上有任何優勢,而享受貨幣便宜的最大獲利者就是中國了。在雷曼金融危機過後,美國、英國和韓國在某種意義上也實施了和中國相同的方式,唯獨日本的貨幣居高不下,就像是一場撲克牌局裡一直被迫拿著鬼牌。

金融危機後,日圓高漲並維持在七十~九十間游移,這樣匯率對日本人來說是異常情況,日本產業的索尼、Panasonic和豐田汽車都被壓得喘不過氣。在這層面上,坦白說,面對來自海外批判日本政府誘導日圓貶值的聲浪,會想反擊說「這五年來日本都在拚命忍耐,雖然能夠理解其他國家的心情,但也希望能給予一些空間」,這是日本人的真實心聲。

如此一來,當日圓也開始貶值時,貨幣高的這張鬼牌要交給誰呢?若是把問題放大來看的話,當每個國家都為了自己利益而一意孤行地任意進行貨幣貶值的話,這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一九三○年代的世界經濟大蕭條時,歐洲各國貨幣狂貶的結果,就是導致了世界貿易縮小的恐慌狀態。也就是說,當每個國家的貨幣都在競相貶值時,勢必無法避免掀起一場貨幣戰爭,最糟糕的情況就是「兩敗俱傷」,而這樣的危機正逐漸逼近。

(作者為日本資深媒體人)

米粉多無米 公糧卻爆倉

上下游新聞市集與消基會踢爆「假米粉」事件,看似食品標示與管理議題,實際卻凸顯公糧政策的僵化與失衡。

部分米粉廠商表示,台灣米的價格過高,不得不使用便宜的進口玉米澱粉。但許多標榜為「純米粉」的商品,含米量根本不到百分之十,或甚至低到零;令人更不解的是,農會本應協助台灣農民、推銷台灣稻米,但其出品的米粉同樣摻雜大量玉米澱粉,含米量低得嚇人,完全未盡維護台灣農民權益之責。

當米粉廠商不願使用台灣米,而消費者吃進一堆澱粉為主的米食加工品時,台灣公糧庫存卻高達七十三萬公噸,幾乎是稻米年產量的一半以上;農政單位近日推展活化休耕農地,又擔心農民一窩蜂種稻,造成公糧收購負擔。為何農政單位無法有效釋出平價公糧,協助台灣米食加工產業發展,讓民眾有福吃到純正米食製品,同時維護農民利益?

多年來公糧政策只在收購問題上打轉。每到選舉,公糧收購價格就成為綁票工具,在野黨必要求提高公糧收購價格。政府為減輕財政負擔、舒緩稻米生產過剩問題,只能祭出荒謬的休耕政策,卻不積極思考如何善用庫存的公糧。

近十年來公糧除用於市場調節、軍糧與國小營養午餐外,最大宗的卻是提供給牲畜食用的「飼料用米」,這部分的釋出總量共計五十六點七萬公噸,而供給「學校午餐食米」也才廿六點八萬公噸。原因就在於:農政單位缺乏完整且宏觀的糧食政策,未能積極研究食米的加工應用,導致公糧推陳出新的速度過慢。面對滿倉的公糧,又不敢以合理價格積極釋出予米食加工業者。直到公糧過期變質,才搗碎成飼料米標售。不過,米的飼效遠不及玉米,農糧署還必須以低於飼料玉米的價格釋出。原先以每公斤至少廿五元收購的公糧,只剩下八至十元,農政單位應深刻檢討其中的差價與虧損。

米食之鄉的米食加工業因僵化的公糧政策而亂象叢生。台灣用於食品加工的米糧銳減,很可能就是由各類進口澱粉替代。

假米粉絕非單一案例,市面還充斥各種含米量極低的「米食製品」。呼籲農政單位重視假米粉事件,重新思考如何善加運用公糧,協助台灣米食產業復興,別讓寶貴資產在倉庫內變質,淪為牲畜的食糧。

盧訓/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所長、劉志偉/財團法人台北糧食協進會執行長

不要坐困於22K魔咒

聯合晚報

22K像一個魔咒,現在還掀起話題戰場。當初政府可謂「一片好心」,在2007年金融風暴期間,針對企業緊縮及青年失業,提出「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還是由教育部特別預算所補貼的;換言之,全民埋單,讓本來找不到事的年輕人有個實習工作和起碼收入。卻沒料到從此22K成為許多企業的底薪標準。

年輕人有多痛恨22K?最近的網路運動揭露「22K芳名錄」可見一斑。但也有人認為22K是假議題,年輕人若有本事有企圖心,要把自己「從50元紅豆冰變160元芒果冰」。但這些說法正好凸顯,對22K的兩面看法,有些根本就出於「代溝」這個老題目。

22K年輕人不滿意的「老賊」,不管是小氣的老闆或占著茅坑不拉屎的長官,都被看成是尸位素餐,世代不正義的來源。但反過來說,這些老賊眼裡的年輕人,不但是草莓族、啃老族,還有「再窮也要換手機」、「再窮也要去星巴克」等不可理解的怪現象。有大學教授po上網教室裡學生蒙著外套昏睡成一片的景象,這麼沒有競爭力沒有上進心,還值得政府補貼22K嗎?不同世代如果各自懷抱著這種成見,指著對方鼻子互罵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除了世代間互相看不順眼的代溝問題,正本清源看22K,結構面確實存在著:一、大環境的景氣問題,如對照西班牙的青年失業率,最新資料已經上升到55%;二、台灣本身的產業結構問題,企業薄利只好一直壓縮成本;三、人口老化加上政策失靈,從國債到退休制度都留下重擔給下一代。

這樣的背景,需要全社會一同去理解,一同去承擔,設法把22K從緊箍咒導向有解決方向的正面循環。很多企業領袖率先表達「年輕人底薪太低了」的同情心聲,也有很多年輕人用不向22K認輸的志氣給自己找出路。這些零星的個案雖尚無法形成扭轉結構的力量,但如果能有更多像樣的企業帶頭,人力資源最終會回到市場法則,不可能永遠停在22K無法脫困。尤其在全球景氣稍稍露出觸底反彈微光的氣氛下,景氣大循環仍可期待。此刻只有「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這一條路可走。

尹衍樑的奇幻漂流

聯合報╱黑白集

提到尹衍樑,大多數人的印象是大潤發的老闆;所以,初識者接到他遞出的名片,也許會嚇一跳。

名片上印著:尹衍樑博士,台灣大學教授,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

十四歲至十六歲的尹衍樑,因太頑劣,曾被父親尹書田送到感化機構彰化進德中學住校讀書;後來轉入成功高中夜間部,再考進文化大學史學系,以最後一名畢業。廿六歲進入社會,尹衍樑突然開竅,又進台大商學院研究所碩士班,最後取得政大企管學博士學位。後來,他以數十篇論文著作及逾百項專利發明,成為台大土木系及博士班的教授。這段履歷,已足成為一部「奇幻漂流」的電影。

這兩天,尹衍樑又成新聞人物。一、捐助三十億,創設「唐獎」;二、捐出一‧二億元協助文化部推動「台灣文化光點計劃」;三、再申他將「裸捐」九十五%的遺產(約九五○億元),供作公益。

尹衍樑的事業兼及建築、物流、保險、生技等,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但就其個人言,一個感化院出來的不良少年後來能拿出一張台大教授的名片,恐怕才是最大的成就,再發願以唐獎帶動人類文明,那就更遠遠不是大潤發的層次了。

尹衍樑是一個「動作大/聲音小」的人物,北大開辦光華管理學院有他的身影,李登輝的密使案有他的身影,蔡英文的宇昌案也有他的身影……。這些動作也引起一些議論,但尹衍樑或許與少年Pi一樣,也有兩個故事版本;現在,他正在選擇要大家記住哪一個版本。

愈來愈多的台灣企業家希望自己成為勵志經典人物,這樣的自我期許與努力,對企業家個人與社會全體皆是有益的。

職場一點靈

野口悠紀雄

不久前,我到韓國演講,重訪久違的首爾,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許多韓國年輕人的英語很好,而且他們會到美國或加拿大工作(擔任會議的口譯)。其實就在不久以前,我觀察到的現象並不是這樣。旅居紐約的知名小提琴家鄭京和,英語不能說是非常好,而現在,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與我同世代的韓國人還無法使用英語表達意見,但下一世代的韓國人,英語能力卻有很大的提升。

大量使用英語溝通

俄羅斯人的英語也變好了,與我同世代的芭蕾舞者,例如流亡的馬卡洛娃、蘇聯瓦解後移居美國的柯爾巴可娃,其實英語都不太靈光,但是現在,俄羅斯的芭蕾舞者都可以流利地使用外語,而且他們不留在俄羅斯國內發展,而是活躍於外國的芭蕾舞團。當今紅極一時的馬林斯基劇院藝術總監暨指揮家格吉耶夫,也是活躍於世界各地的舞台,他的英語簡直就和美國人沒兩樣。

由於芭蕾或音樂不牽涉到語言,許多人往往認為不必使用外語,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蘇聯瓦解之後,俄羅斯人得以到外國去發展,使用外語的意義就提高了。

俄羅斯的情形,顛覆了外語必要性的觀念。八○年代之前,世界上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人民的外語能力都不好(日本、美國、俄羅斯和中國都是典型的例子)。因為國家人口眾多,只使用本國語言就足以進行經濟活動(相比之下,歐洲的小國若只使用本國語言,經濟就無法成立,所以幾乎所有歐洲人的英語能力都很強,無論到哪裡都可以使用英語)。不過,只要是與專家有關的領域,就不是那樣了。

企業紛紛改以英語 為內部共通語言

不只韓國和俄羅斯的年輕人在改變,中國也正在改變。只要會說英語,就算不會中文,也可以在中國找到相當多的工作。至於在東南亞,更是很久以前就可以只用英語在當地工作。企業的共通語言是英語,在現代世界是極為普遍的情況。重點是,必要的不是當地的語言,而是英語。

不少企業宣布以英語為企業內共通語言,引發了話題。對此人們的反應多半是:「只雇用日本員工的企業並不需要英語。」不過,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如果以英語為共通語言,就可以網羅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使公司得以發展。企業若想發展,這樣的決定是沒話說的,尤其若想活躍於海外市場,更是當然之極的事。

實務上用的英語和學校教的不一樣

工作實務上必要的英語,和在學校學的英語有什麼不同呢?商務場合上實際使用英語時,通常是在用英語舉行的會議中,聽取其他成員的報告、報告自己的工作,或者針對事業方針發表意見;換句話說,英語是作為職場上溝通的工具。

這裡所謂必要的能力,往往和在學校英語考試中得高分的能力不同。首先,「聽得懂」英語的討論是絕對必要的,而且討論不一定是以放慢速度的方式、發音標準的純正英語進行。亞洲人說的英語很多都是這樣,印度人的英語就是典型的代表,我們也必須設法理解那樣的英語。

這種實務上接觸到的英語,跟學校教我們的英語是不同種類的東西。考試時,重視的是文法正確的英語、正確的發音等,弄錯的話就會被扣分。至於實務上的英語,可以使用該領域的專業用語,往往遠比文法與發音完全正確更加重要。此外,準備學校的考試時,完全不必理解印度人說的英語,但在實務上卻往往很重要(不可能要求對方「請用英國式的發音慢慢講」)。這樣的英語能力,在學校教育不一定學得到。因此,即便在學校考試或多益考試中得高分,到了實務的層面卻完全派不上用場的情形是非常多的。

光會英語會話並不足以談生意

工作上必要的英語,是專業用語或專業的表達方式,這些和一般的日常用語或表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不懂專業用語,就無法與專家們對話。反之,如果連專業用語都懂,就具有與專家同儕溝通的相當厲害的英語能力(需要的語言依領域而異)。

然而,英語會話補習班或電視、電台的英語會話教學,對於「專業用語的重要性」認識極為淺薄。說得極端一點,很多時候「你好嗎?」或「今天天氣很好噢!」這樣的問候或對話都被視為英語會話。

不過,只用這樣的英語,並不能與專家同儕溝通意見,也無法推動工作。與人寒暄時若想給對方好印象,擺出笑臉遠比用英語問候重要得多了。我們要擺脫「只要會講一般問候等情況派得上用場的英語就好了」這種籠統的想法,確實理解在工作上實際必需的英語是什麼,是很重要的事。

野口悠紀雄,早稻田大學金融研究所顧問,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院,曾赴美留學,取得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國立一橋大學、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教授,以及美國史丹佛大學客座教授。專攻金融理論、日本經濟論,著有《進入職場才知道,學這些最有用》等書。

不正常的社會現象

劉瑩

馬政府研擬將勞保費率每年調高○.五個百分點,而且兩年後「馬上」實施,一直要調到十九.五%才肯罷休。這還不夠,連勞工原本區區一萬多的退休金也要砍,據報紙試算,原本六十歲退休、終身可領四六九萬元的勞工,會因此足足少領一百萬,減少達兩成多;也就是「勞工多繳之外還要少領」,可說是一頭瘦牛剝兩層皮。

至於軍公教肥牛,雖然調降十八趴,但是要好幾年後才開始啟動微調;接近百分百的所得替代率,馬則只願意「調降至七十五至八十趴」。調降後替代率仍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高,每個五十七、八歲退休的軍公教人員,國庫平均仍得付出一千五百萬以上。

而且,馬同時還送出一個錢坑安慰獎:江宜樺透露,日後公務人員月退休金將「隨物價指數調整」。誰都知道,物價指數一年就有兩三趴,六、七年下來,調降的二十趴就差不多「回本」了。

一來一回,最終的結果是,月領六、七萬的軍公教被小小的「微改革」,勞工卻被馬政府刀刀砍到見骨,試問這是哪門子「改革」啊?

一名有良心的北市成功高中退休教師昨天站出來說,他在職時的月薪六萬八千,退休後卻月領七萬兩千元,而年輕人還陷在22K的枷鎖裏,這是不正常的社會現象。

呼籲馬政府,不要假改革,中華民國軍公教的各種福利是離譜的高,應比照英美等國,將所得替代率逐步調降至四、五十趴。而省下來的錢,大半應該拿來挹注勞保,這樣退休後每個月只有一萬多元的勞工就不需再被剝兩層皮,也可以達到拉近勞工與軍公教所得替代率落差、促進社會公義與和諧的終極改革目標。

(作者為醫師)

台灣農民情何以堪?

許錦文

馬英九在「自由經濟示範區」搞出「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將開放八百三十項中國農產品上岸加工進入台灣,美其名是銷往國外,但有一成加工品還可銷台。看到這樣的規劃報導,讓唸過大學農學院的筆者,憤怒異常。

二年前不顧民意硬簽ECFA,到總統連任選舉時,馬英九信誓旦旦說,不會讓大陸農產品進入台灣,撇開中國蒜或香菇等農產品早已走私進入台灣,現在公然讓中國農產品藉由加工名義進入台灣市場,此種惡質舉動,根本就是在消滅台灣農業,讓弱勢的台灣農民情何以堪?

台灣可耕農土地占國土面積比例,已低於英美及日韓等國,且由於地層嚴重下陷,形成諸多濕地,以及二分半農地可興建豪華農舍,可耕農地早已持續減少中。農委會自今年起,只能一期轉作補助,希望地主釋出農地,推動「小地主大佃農」,今卻藉由「自由經濟示範區」,意圖搞死台灣農業及農民。馬英九執政已近五年,把經濟希臘化主權香港化,難道連農業也要成為中國的邊陲附庸或香港化嗎?更何況,現今中國農藥濫用更嚴重於台灣,公然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入台灣市場,對消費者是一種凌虐!

(作者為退休教師,雲林縣民)

吳導道歉 父母們也該反省

劉聿元

吳念真等名人最近向我們這個世代道歉(http://www.wealth.com.tw/index2.aspx?f=301&id=2909)。道不道歉是一回事,但是我們這一代真的是有游牧民族一樣的悲涼。

考聯考的時候,大學錄取率只有四十%,沒多久政府把錄取率提高到八十%以上,就註定了這些念大學的就業市場會崩盤。

小時候,大人都說當老師好,結果政府廣開教育學程,沒多久就出現「流浪教師」。躲過這關的跑去念研究所,那知道教育部又瘋狂地增加研究所名額,於是「流浪碩博士」應運而生。

現在,就業環境差,大家都想擠公務員,沒想到年金改革「公務員中箭」。

在這些「潮流」當中,沒遠見的官員在廣開高等教育大門時,我們沒有說NO阻止的權力;當上一代在指指點點,以其也不怎麼高明的見解,告訴小孩該做什麼時,事實上忽略了「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的基本道理。二十年來,有多少父母有睿智跟孩子說「你不用好好讀書!讀書人太多,工作沒有比較好找,去當黑手比較有賺頭」?(當然,如果大家都去當黑手,黑手市場也馬上崩盤。)

在一路錯的路上,什麼時候台灣的父母才能學會「孩子對什麼有興趣,就鼓勵他們去把這件事做好」?維持就業市場一定的多樣性,才是大家都有飯吃的王道。

當然,我們的出路要靠自己努力,世代不用怪來怪去!但我們這一代能否從上一代的錯誤中學到教訓?如果你有小孩,把他的品德教好,別對他們的生涯規劃指指點點,承認吧:時代變遷太快,過去的經驗用處越來越少!

(作者為生技公司研究員,六十六年次)

憑甚麼給世界第一高的替代率?

林慧珍

我想請問中華民國總統:中華民國的軍公教,憑甚麼享有「世界第一高」的退休所得替代率?

手頭一份三個月前的剪報,大意是台灣我們這些勞工退休所得替代率是四十六%(這是根據投保薪資計算,如以實際薪資計算,更低到只有二十七%),但軍公教則有九十%以上,甚至有超過一○○%者。反觀「富國俱樂部」的OECD國家,平均替代率只有五十八%。台灣是富國嗎?不然憑甚麼那麼高?

若看個別國家,日本三十四%、英國三十一%、德國四十%、法國五十一%,即使台灣主要的經貿競爭對手韓國,也只有六十七%。台灣比日英德法強嗎?表現比韓國好嗎?

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失業率高掛四小龍第一,平均薪資水準退回十四年前,這種執政爛績效,憑甚麼給政府部門世界第一高的退休所得替代福利?馬英九總統應該帶頭自砍薪資才對吧?

但是,我一點都不敢指望馬總統會真正改革(何況目前新聞報導的改革方案,替代率仍然高達七十至八十%)!很簡單,台灣希臘化(希臘公務員退休所得替代率九十三%,和台灣還真是好野人兄弟),掉下財政懸崖,國民黨就能順理成章的向中國求助,然後萬民感戴,媒體推波助爛,完成馬總統先人遺訓「終極統一」了!這是連菜市場的人都知道的陽謀,您就別再裝吧!

(作者任職金融服務業,新北市民)

安倍晉三、朴槿惠、金正恩所圖為何?


陳杉榮

東亞各國新任領袖正各顯神通,擴大國家影響力,台灣卻因馬英九的政策錯誤,幾乎成了中國手上的「甕中之鱉」。「外交休兵」導致台灣坐困愁城,外交官變成沒有弓箭的射手,還得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任中國官員蹂躪。

日本等東亞漢字文化圈國家新領導人相繼接棒,安倍晉三甫回鍋,立即強化美日安保關係,推動財經改革,確保日本在東北亞的地位不受中國崛起所改變。南韓總統朴槿惠當選後,「聯日和中抗朝」,藉由經濟國力,領導南韓朝「東亞普魯士」的目標邁進。朝鮮帝制的接班人金正恩上任後,東征西突,一方面釋出開放的民主訊息,拉攏西方社會;一方面強化武力發展的攻勢,迫使美中強權重視。

安倍晉三、朴槿惠、金正恩所圖為何?無非國家富強和個人的歷史定位。對於未來成就霸業,他們都跨出了第一步。

台灣的馬英九總統進入第二個任期,他的「外交休兵」政策從未改變,外交官不能在國際舞台上和北京當局相互爭鋒,只能在外交部的文書上把「訪台」改做「訪華」,聊以自慰。若將國家主權的捍衛當成厚實的肩膀,馬政府自誇不已的免簽旅行,就如同美觀的胸肌。

這幾年來,大家只看到馬英九的胸肌,看不到馬的肩膀。國家主權垮了、塌了,馬要人民不必在乎,因為他有很多張的「中華台北旅行證」。曾經為了中華民國的存在奮鬥打拚,武藝高強的外交官,淪為江湖賣藝的花拳繡腿。若是外交官不肯束手就縛,就會像我駐洛杉磯處長龔中誠,因為堅持國格反對中國統戰,竟然反被打槍。

「外交休兵」不改,台灣人忘記居安思危,國民黨官員苟且偏安,北京當局繼續蠶食鯨吞。一個有胸肌沒有肩膀的總統,在新的年度,一樣不可能獲得人民的任何尊重!

(作者資深新聞工作者)

既得利益巨鱷


十八%及各項年金改革案,現進入關鍵的實質階段,進入「深水區」,政、經既得利益巨鱷紛紛現身擋路,馬英九如果還是花拳繡腿,虛晃一招,將誤了改革大計,成為歷史罪人!

改革,不是講漂亮話、跑步作秀就能達成的,國民黨政權本身就是既得利益巨鱷構成的,除非社會壓力叫它「今天不改革、明天下台才後悔」,它根本不會改革。

十八%就是重要指標,目前銀行一年定存利率約一.四%,退休軍公教卻享十八%,十六.六%由納稅錢補貼,目前年花八、九百億元,不改革,要三十五年才會終結,估計還要花兩兆元,簡直是無底洞!

反改革的經濟既得利益者,主要是退休所得替代率世界第一的跨新舊制軍公教,像甫退休的副人事長朱永隆,馬政府版改革後月領約減一萬,還可領十萬,卻臨去放砲;像勞委會前處長李來希的職等,未來退休估計可月領八萬多元,改革後只少幾千元。

無論改革前、後,退休軍公教的所得,勞工都望塵莫及,何況,馬政府版勞保年金改革,勞工退休所得本就少的可憐,一砍就打七折,費率卻年年調高,朱李等輩要反彈,勞工豈不要革命?

反改革的最大政治既得利益者,就是國民黨集團,即使無能爛到爆,鐵票保鈔票、國庫鈔票保鐵票,把政權圍得像鐵桶,廣大勞農對不公不義不滿聲浪滔天,才能迫使馬政府面對。

馬政府不點不亮、不壓不改,但在野黨不要只唱反調、不要只加碼,而要結合社會力共同推動改革!

Bangladesh court reunites lovesick parrot with her Prince 孟加拉法院讓害相思病的鸚鵡與她的「王子」團圓

A Bangladeshi court ruled on Monday that a lovesick macaw parrot be reunited with her male partner after she stopped eating in the wake of their separation.

孟加拉一法院週一判決,一隻害相思病的金剛鸚鵡應與她的男伴侶團圓;她在與所愛分離後停止進食。

The macaw named Princess has been fasting since January 3 when her long-time companion Prince was handed back to his owner Iqram Selim who had left him in the hands of a private zoo in Dhaka for safe keeping five years ago.

這隻名為「公主」的金剛鸚鵡,自從1月3日她的長期伴侶「王子」歸還給他的飼主塞利姆後,便一直絕食。5年前塞利姆將王子交由達卡一座私人動物園保管。

A magistrates court in the capital Dhaka ruled that Princess should stay with Selim, saying it would be cruel to separate her from her mate after such a long period and could lead to her death.

首都達卡的裁判法院判決,公主應留給塞利姆,並表示在如此長久的相互為伴後,拆散她與她的伴侶是非常殘酷之事,並可能導致她死亡。

The zoo owner, Abdul Wadud, bought Princess from a dealer in Brazil as a partner for Prince and the couple got on so well that she gave birth to three chicks in September 2011.

動物園主瓦度在巴西從一名販子手中買下「公主」,做為「王子」的同伴,這對鸚鵡如膠似漆,2011年9月她產下3隻幼雛。

After Wadud refused to return Prince, Selim won a court order last week and was reunited with his gold and blue parrot.

在瓦度拒絕歸還王子後,塞利姆上週贏得法院命令,並與他的琉璃金剛鸚鵡團聚。

But after Princess went on hunger strike, Wadud decided to appeal the order and the court ruled Monday in his favour.

但在公主絕食抗議後,瓦度決定上訴,法院週一做出對他有利的判決。

Wildlife experts said that Princess’s refusal to take food following the separation was quite normal as the species is generally monogamous once they have found a suitable mate.(AFP)

野生動物專家指出,公主在與所愛分離後拒絕進食,是極為正常的行為,因為該物種一旦找到合適的伴侶,通常便是一夫一妻。(法新社)

新聞辭典

in the wake of︰隨著…而來、在…之後。例句︰The Prime Minister stepped down in the wake of the serious political scandal.(總理在這起嚴重的政治醜聞後下台。)

get on (with)︰與…相處和睦。例句︰They get on well with the neighbors.(他們與鄰居相處和睦。)

in one’s favor︰對某人有利。例句︰All the comments were in our favor.(所有的評論都對我們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