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2013

據說領袖們不用睡覺 No sleep at the top.

Do you need a lot of sleep? Some famous leaders are thought to have spent little time in the land of Nod so keen they were on their high-powered jobs.

The late Margaret Thatcher earned a reputation for getting by on four hours a night. Tirelessness became part of the former British PM's mystique and her officials had to keep up with her. They could find themselves working on a speech until the small hours of the morning.

Another British head of government, Winston Churchill, survived on four hours a night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But as the BBC reporter Tom de Castella points out, what is less often noted is that he had regular afternoon naps in his pyjamas.

Napoleon Bonaparte was not a man to sleep on the job. When asked how many hours of sleep he needed, the famous French general is said to have replied: "Six for a man, seven for a woman, eight for a fool."
How about ordinary people? Should we try to stifle our yawns and embrace insomnia?

If you want to impress colleagues in the world of business it's certainly something to strive for. High-profile chief executives from Marissa Mayer at Yahoo! to Pepsi's Indra Nooyi get by on four hours a night, while Donald Trump claims to survive on three.

Geraint Anderson, author of City Boy, who worked as an analyst and stockbroker for 12 years, says: "There was a real macho competition in the City about sleep. One of the ways of getting respect was bragging about how little you got".

Experts say that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the habit of burning the midnight oil. The only rule is to sleep long enough to feel refreshed when you wake up.

Prof James Horne, at Loughborough's sleep research centre, says that mood is critical. Soldiers high on adrenalin can function on little sleep: "If you're despondent, you tend to sleep more; if you're excited you need less".

Some artists think that sleep deprivation can make them more creative but it might be worth carrying a pillow around. Keith Richards, the Rolling Stones guitarist, once stayed awake for nine days. When fatigue got the better of him, he collapsed and broke his nose.

一行禪師:粉碎舊知識直入當下是般若

偉大的科學發現乃源於智慧而非思惟的呈現。科學家們的工具不僅是智力和實驗室,他們整個靈魂都沉浸于工作中。智慧為心靈準備好沃土,並在其中播灑種子。在種子發芽前,智慧只能靜觀其變,企圖揠苗助長只是徒然掙扎。

然後,在出其不意的時刻,種子在智慧中茁壯。由於科學家事先“孵育”它們,所以這些時刻往往都會降臨。不論行住坐臥間,科學家都在腦中“孵”這個問題,直到解答“突然靈光一現”。

新發現會打破固有知識的藩籬,而有“智”之士也必須毀掉舊有的架構去建造明天的新氣象。舊知識是通往新智慧的障礙,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知識障”。偉大的科學家猶如覺者,內心也經歷過巨變。如果他們能夠獲得甚深的了悟,那是因為他們的觀察、專注和覺知的能力都高度開發。

智慧,並非知識的累積,相反地,是努力不受知識束縛的結果。智慧粉碎舊知識以迎接更能契合實相的新知識。當哥白尼發現地球繞著太陽運行,使當時大部分的天文學知識都必須捨棄,包括天在上、地在下的觀念。

今日的物理學正勇敢地奮鬥,希望擺脫古典科學所強調的恒等式和因果觀念。科學就像“道”一樣,強烈要求我們拋棄所有預設的觀念。

當釋迦牟尼提出“無我”的觀念,他推翻許多有關生命和宇宙的概念。他嚴厲批判一般人最堅固和廣泛的認知——即有一個“永恒自我”的存在。

凡是了解“無我”意義的人都明白,其作用在於推翻“自我”,而不是以新的實相概念來取代。“無我”的概念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如果它淪為一種概念,就必須跟所有其他概念一樣被摧毀。

般若智慧常被人類用概念、思想和文字來描述。但是般若智慧不是零散知識的聚集,而是一種直接而當下的融人。在感覺的領域,是覺受(受):在知性的領域,是知覺(想)。智慧不是理性思惟的頂點,而是一種直覺。它無時不刻在我們身上展現,而我們卻無法以語言、思想或概念來描述它。“不可名狀”正是這種境況的寫照。

在佛教中談及這類的了悟,也是“不能以理智推演、討論,或納入任何教義和思想體系之中的”。 

濟群法師:為什麼我們經常感覺孤獨 總在尋找依靠

生命本身是圓滿的,是自立並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賴。

但無明帶來的貪心,卻不斷慫恿我們尋找外在的依賴。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無法永久依賴的。所以,我們在尋找的過程中,內心始終沒有安全感。我們的身體、家庭和事業,哪一樣是永恒不變的?我們每天都可以觀察到無常,但無常並未使我們警醒。相反,無常往往使我們更加執著。似乎執著就能抵擋無常到來,並使我們執著的對象變得堅不可摧。

我們的貪著,正是在不斷生起貪心的過程逐漸壯大的。並在最終,使我們自己成為貪心的受害者。貪著之心帶來的危害,與貪著程度是成正比的。在金融風波中,很多人都會受到傷害,但程度卻各不相同:有些人自尋短見了,有些人精神失常了,也有些人失落一陣就痊癒了。貪著越深,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傷害就越大;反之,環境變化就不會構成太大的破壞力。就像爬上一個註定要坍塌的高樓,爬得越高,摔得自然就越重。

我們也在不斷培養我執,每做一件事,無不介入自我。其實,一件事從開始到完成,只是緣起的過程。我們執著其中有“我”,完成是出於錯覺和不良習慣。

什麼是“我”?我們自身的存在,只是一個妄想。色身能代表“我”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當識前去投胎時,我們將父母的那一點遺傳物質當作是“我”,由此開始上演“我”的一生。如果這就是“我”,那麼,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又是什麼?

緣起的世間,沒有我,也沒有我所。生命的延續,只是緣起的相續。我們的色身,就像我們所擁有的一個器皿。器皿是不是“我的”?只有當我們認為那是“我的”,它才被貼上了“我的”這個標簽。不然,和“我”有什麼關係?但自從我們將執著投射其上,將之視為“我的”,它的變化就會影響我們。當它敗壞時,我們就會因此難過、惋惜。

我們對色身也是如此,只是這種執著更深入、更持久,已經和色身合二為一,不可分離。從投胎的剎那起,我們的執著就開始了。事實上,早在投胎之前,我們已執著了生生世世。在我們的意識活動中,我們不斷從“我”出發,不斷介入“我”,不斷鞏固“我”。成功時,會認為是“我”成功了;失敗時,會認為是“我”失敗了。如果不介入“我”的成分,只是盡心盡力去做,成與敗,就不會對我們構成什麼傷害。因為事業成敗也是緣起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在“因上努力,果上隨緣”,而不至為執著所累。

我執使我們處處張揚自我,可是自我又是什麼?世上並沒有自我這個東西。但我執所形成的自我中心,卻將我們和他人對立起來。有了強烈的自我觀念之後,我們當下就和整個世界成為對立的雙方。我代表著一方,而整個世界代表著另一方。現代人常常感到孤獨,當你的世界只裝著你一個人,當然會感到孤獨。如果你和整個世界、和所有眾生是一體的,就不會懂得孤獨為何物。

聖嚴法師:四苦人生中尋求真正的快樂

如果有人家裏生了小寶寶,一般我們都會說恭喜恭喜、可喜可賀。但是佛教認為人生苦多樂少,即使是“生”,也是一種苦,所以佛法教我們不要以苦為樂,要離苦得樂。

對於生命中四種基本現象:生、老、病、死,佛教稱之為“四苦”。其中老、病、死被視為苦比較易理解,但如果說“生”也是一種苦,大多數人可能就很難理解了。

幾乎每個人對於剛出生時的情形,都已不復記憶,嬰兒出生時究竟覺得苦還是樂,誰也不曉得。但是我們可以推想,嬰兒的皮膚非常細嫩光滑,第一次離開母體,乍然接觸外界的空氣時,感覺一定很不舒服、很難過。環境驟然的改變,讓嬰兒出生時號啕大哭,可是卻又非得來到這個世界不可。

對母親而言,生產恐怕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很多婦女對於生產時受的痛苦,即使用“痛不欲生”四個字,都還不足以形容,所以古人才會把生日稱為“母難日”。但是小孩出生後,痛苦解除了,母親又會覺得很安慰、很快樂,就像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爬上山峰,再也不需要往上爬時,就會覺得欣喜若狂。其實這只是苦難、壓迫感解除後所產生的快樂感受,是苦之後的結果,並不是另外有新的快樂產生。可見“生”是一件苦事,並不是真正的快樂。

出生是苦,在人的一生當中,真正的快樂也沒多少。一般人感受到的快樂,都是因為滿足了“五欲”--眼、耳、鼻、舌、身--而得來的欲樂,例如:眼睛看到美景、耳朵聽到悅音、鼻子聞到香味、嘴巴嘗到美食、身體有柔軟細滑的觸感。還有,和別人談話談得很投機,或是獲得一項新的成果、發現一樁新的事實,讓自己覺得很有成就感……等,這些屬於心理層面的賞心樂事,也都屬於“欲樂”。

欲樂的“樂”都包含著“苦”在其中,是“樂中帶苦”,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卻對這樣的事實毫無所知。例如一個稀世罕見、美若天仙的美人出現在你眼前,因為很難得見到,所以你會很欣賞她,一見到她就覺得很快樂。但是,如果天天讓你見到美麗的東西,或是讓美女、帥哥天天在你面前出現,讓你看個夠,就沒有什麼稀奇了。短暫的接觸雖然令人覺得目眩神迷,接觸次數多了以後,快樂便蕩然無存。

凡是欲樂,都是暫時、無常的,很快就會過去,感覺上很真實,其實很虛幻,而虛幻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種苦。因此,五欲之樂仍在痛苦之中,說穿了,這種快樂只是一種和“苦”相對的感受。

這樣看來,生而為人好像沒有什麼值得快樂的事,其實也不儘然。因為還有一種樂叫做“定樂”,也就是禪定的快樂,比欲樂更勝一籌,快樂的感受也更強烈一些。因為在禪定中已經擺脫了身心限制,特別是身體的負擔和病痛都會消失不見,不再有沉重的感覺,這時候心裏會產生一種滿足感,而且這種“無事一身輕”的感受是非常快樂的。只是出定以後,因為身體還在,所以因身體而有的種種負擔依然存在。因此,定樂也不可能長久維持。

最究竟的快樂是“解脫之樂”,透過修行得到解脫之後,不再有任何困擾及煩惱,心理上不再有任何負擔,這時候,才是真正、絕對的快樂,也才是真正值得我們追求的快樂。

一行禪師:慈悲 最高貴的生活方式最殊勝的修行法門

佛陀傳授給我們許多慈觀的方法。

有一次,一群僧侶對佛陀說,他們叢林寺院附近有精靈作祟,造成許多困擾。佛陀於是對他們說了《慈經》:希望達到安樂平靜的人,應學行正直、謙恭、懂得使用愛語。他們懂得簡單和幸福生活,慈和、恬淡、少欲,不跟隨大眾比較和競爭。他們不會做任何智者所不認同的。他們的心經常憶念:願所有人和眾生生活得幸福、安全、心思賢厚和自在。願地球上所有生物生活安寧,無論是弱的、強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我們能看到的、我們不能看到的、近的、遠的、已生的和將生的。願不會有任何人殺害其他人,不會輕視其他人的生命,不會因為憤怒和噁心帶給其他人痛苦和困難。猶如母親以自己的生命保護她唯一的孩子,我們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我們以無界限的慈悲心覆蓋全世界和眾生,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慈悲心不受任何東西所分隔,我們的心沒有任何的仇恨或怨憤。不論任何時候,在行、住、坐、臥時,只要清醒的時候,我們願保持心中的慈悲。慈悲的生活是最高貴的生活。不落入邪見和貪慾,過著安寧的生活,達到覺悟,修行將能真正超越生死。在誦念並修行《慈經》幾個月以後,這些僧侶理解到那些不安的精靈所受到的痛苦。結果,那些精靈也開始修行《慈經》,充滿愛的能量,森林也因此恢復了寧靜。聲與光無孔不入:我們的愛也需如此。

佛陀還傳授了許多明確的練習方法,幫助弟子修行與實踐四無量心:若是你的心充滿著慈,便將慈送往第一個方向、第二個方向、第三個方向、第四個方向,然後往上送、往下送。接納一切,不帶仇恨、排斥、憤怒或敵意。慈之心何其大,它不可衡量地成長著,終將能擁抱全世界。也依此法修行悲心、喜心、舍心。

帶著慈心,比丘滲入了第一個方向、第二個方向、第三個方向、第四個方向、上、下、週遭、一切地方,接納一切。他帶著慈心滲透全世界,他的慈心寬廣無涯、孕育成熟,不受拘束、不帶仇恨或惡意。對悲心、喜心、舍心,也是如此修。如果愛的能量夠強,就可以把這股能量散送給十方的眾生。我們可以把愛觀想成音波、光波,或純潔的白雲,緩緩地散開籠罩全世界。但慈觀不僅僅是觀想而已。真正的雲會帶來雨水,聲與光無孔不入,我們的愛也需如此。與人相處時,必須觀察我們的愛心是否存在。

坐著修行慈觀只是個開始。但,這是個很重要的開始。我們安靜地坐著,諦觀自己。有了修行,愛會自然而然地增加,涵蘊一切,擁抱一切。在學著以愛來看世界的過程中,我們也在清除心中的憤怒與仇恨。只要這些負面的心態還在,我們的愛就不算完美。也許我們會以為我們有辦法理解、接納他人,但我們還是沒有辦法全心全意地去愛。龍樹說過:“修行慈無量心時,你一定要諦觀,以便面對你心中的憤怒與仇恨。”在龍樹《大智度論》法文譯本的前介中,譯者拉默寫道:“四無量心不過是柏拉圖式的理想。”理想而已,不是能夠修行的。雖然,拉默教授是個了不起的譯作家,他對佛家修行卻所知不多。在希望眾生幸福、和平的發願那刻,愛的能量也在我們的心中油然而生,愛將滲透我們所有的感受、認知、心行和心識;事實上,它們變成愛。這不僅是“理想”而已。

龍樹直截了當地說道:當我們希望十方眾生幸福時,慈這個心念便油然而生。它開始跟隨我們的感受、認知、心行和心識,從我們的語言和行動中表現出來,也影響到其他的不相應法(既不屬於心理也不屬於身體的世間有為法)。一切各法彼此和合,皆可稱之為慈,因為慈是它們的根源。這些心法和心念是造成我們未來行動的條件,但一切皆由思(意志)這個心念而得名,因為在造成身業和口業的能量中,思是最強的。對於悲,對於喜,對於舍亦如是。

1、正念是讓我們諦觀色受想行識的能量,進而看清楚真正的需要,不致沉沒于苦海中。最終,我們的心念、心意將充盈著愛,由那刻起,我們的行動也都會流露出愛。言語和行動是心意之業,因此,心意中若是瀰漫著愛,一言一行也充盈著愛。我們將只說愛語、正語,只做能帶來幸福、減輕痛苦的事。然而,在《大智度論》中的另外一段,龍樹卻說,四無量心僅是心願,只存在我們的心中。這種說法跟拉默教授的柏拉圖式理想一樣。原來,是龍樹給拉默這種想法的!但,如果我們能記得龍樹一心要提升在萌芽中的大乘佛教,就更能了解個中原委。他寫道:“小乘佛教徒修行四無量心,但他們所修行的四無量心僅在心願形式。同時修四無量心與十波羅蜜多。”

2、即是能轉變世界的菩薩四無量心。為了要提倡大乘佛教,龍樹錯怪小乘佛教中的四無量心僅為內在形式,而無外在表現。這跟他之前講的“當愛在心中生起,言行就會流露出來”有所矛盾。把慈、悲、喜、舍當成僅是存在心中的心願是不正確的。修行的目的不只是要在心中生起四無量心,也要在言行中把四無量心帶到世界。我們修行慈觀時,並不只是要觀想愛在空間中散播,更是要接觸匿居心底的愛之源,然後,在日常生活中,現實的人際交往中,表達和分享我們的愛。我們要不倦修行,直到能在他人身上看到我們的愛的確成果,直到能把平安及幸福帶給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對我們極不友善的人。慈悲之心:集天上繁星之光,仍不如月光皎潔的修好眠。

在《增支部經》中,佛陀提到修行慈觀的11種好處目的是為了要鼓勵人們修行:第一種修行者好眠。第二種醒來時,感到心境輕鬆舒坦。第三種不會做噩夢。第四種廣受喜愛,與眾人相處時輕鬆自在。其他人,尤其孩童,喜歡與之親近。第五種親愛非人類眾生,例如鳥、魚、象、松鼠。可見或不可見的生命都喜歡與之親。第六種受諸神護佑。第七種不受火、毒、刀劍傷害,更不須特別防範。第八種很容易就可達到禪定境界。第九種容貌光彩。第十種臨終時,心念清明。第十一種往生梵天。繼續修行,因為在此已有修行四無量心的僧伽了。

佛陀在《如是語經》中說,若是把在世上所做的一切的善行集合在一起,也還不如修行慈觀。設禪修中心、造佛像、鑄鐘或做社會服務,其功德都不及修行慈觀的十六分之一。集天上繁星之光,仍不如月光的皎潔。同樣地,修行慈觀會比所有善行集合在一起還有益。修行慈觀就像是孜孜不息地掘地,直到掘到最純凈的水為止。諦觀自己,直到智慧涌起,愛流到表面。喜悅和幸福在我們眼中閃耀,週遭的人都從我們的微笑與存在中獲益。 如果你能把自己照顧好,你就能幫助所有的人。你不再是世界的痛苦之源,你成為喜悅和清新的水庫。到處都有知道怎幺照顧自己的人。他們喜悅快樂地活著,是我們最堅強的支援。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每一個人做的。這就是大乘佛教的真諦,也是慈觀。佛陀說,就算僧侶只修行一彈指時間的慈觀,就不枉出家了:“他不會在禪定上失敗,他將能實現老師的教法。供養他的食物不會被浪費掉。沒有什幺善行是比日日修行慈觀來得更大。”

學會自我認同與自我回歸

在一本書裏,看到一位88歲高齡的老太太總結人生幸福有三訣:“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很簡單吧!只有三條,可是真的能做到嗎?那麼,便會讓我們活得輕鬆些。

“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就是說不要自己同自己過不去。凡夫的我們,如果一有過錯,就會終日陷入無盡的自責、哀怨、痛悔之中。雖然說這些心理在所難免,但是對於錯誤來說,毫無用處,只能帶來更大的痛苦。錯誤的過去已經過去,應該拍拍身上的灰塵,重新走上人生的旅途。

“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就是說不要把自己的痛苦帶給別人。人們都會為自己的過錯而痛悔,但是受傷的虛榮心卻還要瘋狂地尋找能夠掩飾傷口的更大虛榮。很多人失戀的人說:“如果我得不到她,我也不讓別人得到她”,正是陷入這種虛榮心的圈套。

“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這是因為我們以別人為參照物而造成的一種錯誤心理。比如,當大家都在等綠燈時,有個大膽的傢夥看到前後沒有車輛,於是便直撞紅燈,接著人群便開始騷動,只有紅燈在閃著無奈的紅光了;別人都貪污受賄,我這一點便宜算什麼。於是,我們都犯下別人同樣的錯誤了。

在禪宗裏,有一個白雲守端禪師與他師父楊岐方會禪師的故事。有一次,他們兩個對坐。楊岐問說:“聽說您的師父茶陵鬱和尚大悟時說了一首偈,您還記得嗎?”“記得記得,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有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白雲畢恭畢敬地回答說,難免有些得意。

楊岐聽了,大笑數聲,一言不發地走了。

白雲愣在那裏半天,心裏特別納悶:為什麼師父聽了自己的偈而大笑。整天都在思考著師父的笑,但是卻找不出任何原因。那天晚上,他輾轉反側,苦苦地參了一夜,無法成眠。

第二天,白雲實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就去請教師父:“師父聽到鬱和尚的偈為什麼大笑呢?”楊岐禪師笑得更開心,對著眼眶因失眠而發黑的弟子說:“原來你還比不上一個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卻怕人笑!”白雲聽了,豁然開悟。

參禪開悟不能將心思寄託在別人的身心上,因別人而歡樂、痛苦,哪能得大自在,哪能見性成佛。

楊岐方會禪師在追隨石霜慈明禪師時,也和白雲遭遇了同樣的問題。有一次,他在山路上遇見石霜,故意擋住去路,問說:“狹路相逢時如何?”石霜說:“你且躲避,我要去那裏去!”

又有一次,石霜上堂的時候,楊岐問道:“幽鳥語喃喃,辭雲入亂峰時如何?”石霜回答說:“我行荒草裏,汝又入深村。”

人人都有一面鏡子,鏡子與鏡子間雖可互相映照,卻是不能取代的。若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寄託在別人的喜怒哀樂上,就是永遠在鏡上抹痕,找不到光明落腳的地方。

其實,沒有人能夠左右你的情緒,除了你自己。陰雨天氣本身不能夠使人抑鬱,如果你抑鬱,那是因為你自己對天氣的反應,使你感到抑鬱。我們常說:“你真傷我的心”,其實更確切的表達則應該為:“我傷了我自己的心,因為我是根據你的態度看自己的。”我們會說:“她很討人喜歡”,確切的表達應該是:“我一見到她,就讓自己喜歡她。”我們有時心想:“我一到高處就害怕”,但是確切的表達卻是:“我一到高處就嚇唬自己。”

一個正常的人,應該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與感情,所以有必要對所接受的資訊進行自己的理性判斷。所以,有時應該排除甚至不接受一些不必要的資訊,以控制自己的精神世界。千萬不要在大腦裏形成這樣的觀念:“在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自己應該具有怎樣的一種心情;更不應聽信別人對你的這些話:“你應該笑”、“你應該哭”。

別人的痛苦與快樂是由別人主宰,我的苦樂應由我自己作主。如果因別人而主宰了自己的苦樂,這就如一個陀螺,因別人的繩索而轉,轉到力盡而止,如何對生命有智慧的觀照呢。

比如說,丈夫忘記了妻子的生日,妻子本來沒有什麼。同事卻說:“他怎麼能這樣對你呢,你該多傷心呀!”妻子果然十分傷心起來。其實,丈夫忘記了妻子的生日,並不能說明丈夫對妻子的感情起了什麼變化,忽視了妻子的存在。他或許真的太忙了,他或許從來不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而妻子的傷心,卻是因為別人大驚小怪而引起的,從而對自己的情緒形成影響。

我記得有一次講座時,有一位年輕的小姑娘向我訴說自己的苦惱:她愛上一個小夥子,可是別人都說這位小夥子有許多缺點,所以她十分猶豫,不知道該怎麼辦呢?其實,青菜蘿蔔各有所愛,愛情是自己的感受,別人無法代替。如果反過來說,別人認為你應該喜歡某個人,你就應該去愛他嗎?

“自我認同”,就是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自己的思想、感情、行為等方式。每一個生命有一種生命點,每個人在這個社會都有一個位置。“自我認同”,所以要尋找自己生命的支點與位置。

“自我回歸”,能夠透過對生命的認知,讓動蕩的心回歸寧靜與平和。我們經常使生命過度勞累,同時由於應付生活中的衝突、矛盾,也使人們身心疲憊。生活會使我們有一種“不想活下去”的感覺,一種強烈的厭倦感。因為生命在不斷地向外透支,沒有讓它休息,補充生命的維生素。

靜坐的功能,就是在修補我們的生命線,提煉生命的營養素。從靜靜的一呼一吸中,讓生命慢慢地安定下來,更進而達到心神的集中。當我們的心力集中時,必能掃除平日錯誤百齣的無力感,而得心應手處事。只能收回那顆奔放放逸的心,讓它向內直觀,則生命力的發揮必如草木得到滋潤的泉源。

所以,台灣作家林清玄說:“小丑由於認識自我,不畏人笑,故能悲喜自在;成功者由於回歸自我,可以不怕受傷,反敗為勝;禪師由於反觀自我如空明之鏡,可以不染煙塵,直觀世界。認識、回歸、反觀自我都是通過自己做主人的方法。”

一日禪:不失赤子之心

一位客人曾去拜訪南懷瑾先生,南先生的孩子對他說:“我爸爸說他累了,要在樓上休息一會,有客人來就說他不在家。”事後,南先生不但沒有責怪孩子,反而大加稱讚他的誠實純真。童心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它尚未受到世俗功利的污染,它純潔、真誠、善良,若能將童心的平等同情、真率和熱誠擴大,世間將減少一些虛偽、勢利和冷酷。故孟子言:“不失赤子之心。”

南懷瑾居士:佛陀抬頭悟道悟到了什麼?

今年正月間,一位老朋友蕭先生來看我,臨走時問了一句話:“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最後抬頭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如果是別人問,倒沒有什麼重要;但蕭先生研究佛學多年,他提出了這個問題,卻是不比尋常。

根據經典與傳記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剛生下來,便具有與眾不同的稟賦。因為過去多生累劫的修持,才有這一世出生時的各種瑞相。他拋棄了王位,又出家求道十二年。大家要注意這“十二年”,因為很容易把它忽略過去。

現在我們把重點放在釋迦牟尼佛修持的十二年來講。當時印度的宗教,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這些修法,在釋迦牟尼佛以前,就已經存在了。當時釋迦牟尼佛學了各種苦行,用了各種不同的方法修煉。他不像我們現在人學佛,三心兩意的,東面去拜個老師,西面去拜個老師,這邊去套幾句話,那邊去套幾句話。而釋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誠誠懇懇去學,該下的功夫,他都做到了,然後他認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究竟,於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經過六年,認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離開了。後來在恒河邊菩提樹下打坐,發誓非成無上正等正覺不可,否則便死在那裏,最後終於睹明星而悟道。

其實這一段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我再講一遍的原因,是要提起大家的注意,也就是要大家知道,釋迦牟尼佛在這十二年中,做了些什麼,又是如何修持的。我們看了他的傳記,只看到他學無想定三年,最後“知非即舍”,往往忽略了他在這十二年當中,認真修持的一面。

我們先來說一說,什麼是“無想定”?這是印度的古法,中國及世界各地都有,也就是修道人想學到的那個“莫妄想”——沒有妄想。

比如我們大家打坐,能不能做到盤起腿來沒有思想?絕對做不到。我常說笑話,只有兩種人可以做到,一種是還沒有出生的人,一種是已經死了的人。除了這兩種人以外,幾乎沒有人能夠做得到。剛剛有位比利時的同學,也與我討論到這個想與不想的問題;我們也談到釋迦牟尼佛,在學無想定三年以後,發現那不是道而丟掉,並不是他沒有修成,而是修成後丟掉了它。因為那不是道。由於佛經文字簡單,我們容易看過去而忽略了。

佛學的“非想非非想定”,這個名詞很美。“非想”,不是我們普通慣性的思想境界;但是“非非想”,不是思想,勉強就說它是一種靈感吧!是一種超越思想的靈感。現在有一種“超越冥想”,其實,也還不是這個“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定”與“無想定”的這個“定”,完全不同。無想定是把思想完全滅除掉,而這個非想是“絕對沒有思想”,可是又不像無想定般什麼都不知道。它不是沒有知覺,沒有靈感的一種功夫,這是當時所標榜的最高修煉方法。釋迦牟尼佛以三年的時間,達到了這個境界,但發現它不是道,所以又丟掉不要了。大體上,佛經傳記所講的佛的修煉經過,這是很重要的兩點。

為什麼不提其他的修煉呢?原因是這兩種修持的功夫、實驗,已經涵蓋了世界上很多修持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所以釋迦牟尼佛其他的修學,都可以不必再細述了。例如,佛在學道前,對於數學、武功、文學,都達到了最高明的境界。出家後,又學成了這兩種最高的法門,但是認為還不是道。其實,假如你真能做得到,天天在那裏一動都不動,即使你沒有道,別人也認為你有道,皈依弟子也都來了。

大家注意,釋迦牟尼佛認為這個並不是道,當時他再也找不到明師,只好自己到雪山去修苦行了。他一天只吃一個乾果,當然餓扁了,餓得不成人形了。他這樣修,是要找出一個真理來,但是六年之後,他認為苦行也不是道,然後就下山去了。

釋迦牟尼佛到了恒河邊,牧羊女供養他很好的乳酪;因而擺脫了父親派來的五個緊跟著的年輕人。因為這五位認為佛放棄了修行志向,所以離開了佛,這五個人後來就是佛在鹿野苑最先所度的大弟子。

這時一般人也都認為他“退道”——退票了。因為大家都認為,出家人應該苦行,於是那些跟他的人自然退會。可是有一點我們要注意!他因為得到了營養,恢復了體力,才睹明星而悟道。所以我經常提醒出家人,要特別注意身體健康與營養,因為沒有健康的身體,是無法修道與證道的,這是一個事實。有關身體的健康與營養,以及與修道的關係,我們都要一步一步提出來研究。

佛接受了營養,恢復了體能,才渡過恒河到菩提樹下。那時,他沒有辦法找到一個能夠指導他的明師,只有靠自己,到菩提樹下打坐、發願。

這簡單的幾個字,很容易被忽略過去,看的時候,意思似乎懂了,可是沒有深入體會。佛當時的誓願,推開了宗教,推開了莊嚴的辭句,等於說發了誓、賭了咒——這一次如果我不成道,就在這裡死掉算了。不起此座,就是這句話,他求道就是那麼的專心。

根據釋迦如來應化史集的記載,佛在六天之內,先得四禪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後陸續一夜之間證得六神通。第七天的淩晨,抬頭一看,注意啊!釋迦牟尼佛打坐不像我們那麼呆板,頭也不敢抬,他大概也要休息休息,抬頭一看,看到天上的明星,而證悟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這裡岔開一句話,想到了陶淵明的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般認為,這也算悟道了吧!

剛才嘮嘮叨叨的,說明釋迦牟尼佛悟道的經過,就是要說明我的老朋友蕭先生問的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睹明星而悟道,悟了個什麼?

你說這一下抬頭悟道,悟道了以後,前面那些修持都浪費掉了,那十二年的功夫都白作了嗎?換句話說,他悟道時不過三十歲左右,弘法時也不過三十二歲,弟子們比他的年齡都大多了。他從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出家後,各種的修煉、修苦行,是不是白幹了?我當時回答我的老朋友蕭先生說:“他悟的就是那個緣起性空。”蕭先生說:“嗯,對了!”推開門就走了。

不曉得你們大家注意到沒有,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他走了以後,一個念頭來了,蕭先生研究佛學很多年了,別人問這個問題還沒有關係,他問這個問題就嚴重了。換句話說,他問這個問題非常有深度,依照道理,釋迦牟尼佛悟了性空緣起,緣起性空,這個道理很簡單,而在當時為什麼那麼難?難的是什麼?佛十九歲出家,修持了那麼多年,才懂得這個道理,而現在我們大家都懂,看一遍佛經的人都懂,對不對?這有什麼稀奇,如果悟到了這一點緣起性空,就一而貫之,一切通達了,那麼這是什麼道理?假定他悟的這個道理對,那前面功夫又怎麼說?又如何交代?

第二個問題,我們現在學佛,看到了佛法就曉得自性本空,性空緣起,雖然這個道理都明白,為什麼我們還要修持那麼久?而且我們自己,不要說做不到菩薩,連初步的小乘羅漢都做不到,尤其令我感嘆的,在現在這個時代,連證到半個果位的人都沒有看見。

所以蕭先生一走,一個念頭使我心境不安,感嘆今天世界的文化,國內外搞宗教的,搞神秘學的,各類各式的花樣,都非常的發達,但社會也更亂了,文化的思想也更模糊了,越來越不對勁了。由去年年底到今春,同學們出國寫回來的信,所看到的資料,修道的也好,搞什麼的也好,到處一片混亂。唉!真是無一不亂,無人不亂,此所謂亂世也。

因此我心中非常不安,再加上蕭先生這一問,問題在哪?注意!我們大家學佛,有點顛倒因果。怎麼說呢?“倒因為果”,也就是說我們大家都在倒因為果。是的,我們都曉得自性本空,曉得都是因緣等等。但是,這些學理和道理,不是我們的,而是釋迦牟尼佛苦行那麼多年以後,對弟子們的回答;人家把這個回答記下來以後,我們看了才懂的。事實上,不是我們懂,那不過是佛經的增上緣,我們拿到佛的成果,加以接受而已。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答案是:我們也應該走修行的路子。要學釋迦牟尼佛一樣,走禪定的路子,向真正的修持路上去求證,自己去證到那個緣起性空。

因為我們懂得這許多道理以後,往往會誤以為自己的成果,尤其最近多年來講打坐的,一個個道家也會、密宗也會,滿口的行話,但是看看他那樣子,又一點都不像。至於說有沒有功夫,有沒有求證到,也一望而知。如宋朝大慧杲禪師說的,你有沒有開悟,你站在那裏我就知道了,哪還需要等你說。可是現在這些人,滿口的道理,尤其什麼奇經八脈,這裡通,那裏通,熱鬧得很。我說“你不要把身體通亂了”,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先學了佛經上的那些知識,把前人修持的成果,拿來倒果為因,倒因為果。

釋迦牟尼佛這一大藏教,是理也罷,是經驗也罷,他只懷疑生死問題,生命的問題。他追求的是人生怎麼樣“了”。

我們知道,一般講修證功夫,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前人修持的經驗和累積的見地,拿來倒因為果,然後就變成佛學了。結果我是我,佛學是佛學,兩個是對立的,對於修持一無用處。所以我經常說,佛法——修持的方法,與佛學的涵義,是完全不同的。

Allen Chen 懷想錄: 雨聲燈影裏的思緒

Allen Chen 懷想錄: 雨聲燈影裏的思緒: 在紅塵中,我們一路匆忙,一路追尋,起起落落,漸漸的,被名利遮迷了雙眼,被物欲誘惑了心靈,終覺迷茫與疲憊。 夜幕低垂,窗外淅淅瀝瀝的下著雨。聆聽雨聲,那是一種不急不徐的韻律,輕叩著門簷與小窗,和我保持著一種距離。我忽然覺得,原來這種距離之美竟也是這般的恰到好處:無淋漓之苦,卻可以欣...

Allen Chen 懷想錄: 源於動物疾病 年24億人感染

Allen Chen 懷想錄: 源於動物疾病 年24億人感染: 一份全球研究探索結核病、愛滋病、禽流感和裂谷熱等源於動物的人類疾病發現,13種這類疾病每年導致24億起人類疾病案例,並造成220萬人死亡。 遭所謂人畜共通傳染病感染及死亡的案例,大多發生在貧窮或中等收入國家,但美國和歐洲也意外出現一些「熱點」,許多疾病首次開始在這些熱點傳染給人類...

Allen Chen 懷想錄: 一日禪:一句話的力量

Allen Chen 懷想錄: 一日禪:一句話的力量: 有時候,創造奇跡的不一定是巨人,也許只是一句簡單的話。而一句鼓勵的話語,就是給對方一件免費卻珍貴的禮物,讓聽到的人有勇氣走過所有的困難,直至勝利。一句話,在我們的生命裏,微不足道,卻往往重如千鈞。

青青草原


《大驚》2013 Q1 1.54%

Taiwan’s Economy Expanded Slower Than Estimated Last Quarter

Taiwan’s economy expanded at a slower pace than economists estimated in the first quarter as a faltering global recovery hurt exports, increasing pressure on the central bank to extend an interest-rate pause to aid growth.
Gross domestic product rose 1.54 percent in the three months through March from a year earlier, after increasing 3.72 percent in the fourth quarter, the statistics bureau said in a preliminary report in Taipei today. The gain was less than all estimates in a Bloomberg News survey of 17 economists, where the median was 3.1 percent.

The island’s growth slowdown adds to signs of a cooling global economy after
China and the U.S. expanded less than analysts estimated last quarter. Taiwan’s export orders and industrial output for March unexpectedly fell, while Japanese and South Korean production missed forecasts as faltering demand limits Asia’s recovery.

“Taiwan’s GDP is a reflection of a sluggish global recovery and the decline of global demand, notably from
China (CNGDPYOY),” said Raymond Yeung, a Hong Kong-based senior economist at Australia & 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 Ltd. The data suggests the monetary policy stance will be maintained, “unles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ntraction of the regional economies from unforeseeable risks, including avian flu.”

The benchmark
Taiex stock index gained 0.8 percent at 9:53 a.m. in Taipei. The Taiwan dollar climbed 0.3 percent to NT$29.464 against its U.S. counterpart, according to Taipei Forex Inc. It has declined about 1 percent this year.
Lowest Profit

Taiwan last week confirmed an H7N9 bird flu infection in a traveler returning to the island from China, the first incidence of the killer virus spreading outside the mainland. The island’s economy contracted after an outbreak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or SARS, hit Taiwan in February 2003, as companies and individuals cut back on travel, dining out and entertainment.

President Ma Ying-jeou has sought closer trade and investment ties with China to bolster the island’s economy. Taiwan has allowed domestic lenders to conduct
yuan business and doubled the quota for mainland visitors, and this month said it will let Chinese lenders own as much as 20 percent of som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xport
orders, an indication of shipments in the next one to three months, fell for a second straight month in March. Overseas sales are equivalent to about two-thirds of the economy. HTC Corp., Taiwan’s largest smartphone maker, this month posted its lowest quarterly profit on record after the delay of its newest flagship phone.

The statistics bureau in February raised its forecast for GDP growth this year to 3.59 percent, and said
inflation may average 1.37 percent, with exports growth of 6.23 percent.
Maintain Order

Private consumption gained 0.35 percent in the first quarter from a year earlier, slowing from a 1.55 percent pace in the previous three-month period, today’s report showe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earlier this month lowered its forecasts for global growth and China’s expansion this year, and said yesterday that Asian economies face the risks of financial imbalances and rising asset prices fueled by strong credit growth and easy financing conditions.

Governor Perng Fai-nan has said the monetary authority will maintain order in the foreign-exchange market if needed, and asked lenders to exercise discipline while extending mortgages in areas where property prices have risen. The central bank held the benchmark discount
rate on 10-day loans to banks at 1.875 percent for a seventh meeting last month.

The weak worldwide demand “would worry the central bank,” said Ma Tieying, a Singapore-based economist at DBS Group Holdings Ltd. “It is most likely to keep rates on hold in coming quarters to support the economy.”

Taiwan's 1Q GDP growth slows to 1.54%

Taiwan said Tuesday its economy grew slower than expected in the January-March quarter as exports were hit by sluggish demand in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he 1.54 percent year on year rise is well down from the 3.72 percent expansion in the previous three months, the Directorate 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said in a preliminary report. Forecasts had been for 3.26 percent growth.

"The growth momentum was not as strong as we had been expected," an official from the budgeting agency said.

The economy grew just 1.26 percent in 2012, its slowest pace in three years, owing to shrinking exports to key markets.

The trade-reliant economy has been knocked by ongoing weakness in the
global economy, with Europe battling a long-running debt crisis, while even China is struggling with a slowdown in growth momentum.

However, DBS economist Ma Tieying told Dow Jones Newswires: "The first-quarter slowdown was not too surprising, considering the disappointment in both China and the US.

"We continue to expect growth reacceleration in the second half after global recovery regains momentum,"

Exports, roughly accounting for about two-thirds of the island's GDP, rose 2.4 percent year-on-year in the first quarter following a 2.5 percent rise in the previous quarter.

Weak demand for products in IT, as well as machinery and petrochemical sectors were to blame for the economy's tepid performance, the agency said.

It was also hurt by a sharp fall in the
Japanese yen, which has made Taiwan firms' goods more expensive than their Japanese competitors, it said.

Analysts said the latest figures will mean the government will likely have to revise down its growth forecast for this year from the 3.59 percent projected in February, analysts said.

禽流感危「雞」 鬧街上8人抓流浪雞

H7N9若蔓延 GDP恐損760億

工商時報

H7N9疫情對國內經濟有何衝擊?經濟部長張家祝引述台經院報告指出,防疫層級若達到第四級人傳人階段,影響3個月,我國內產值(GDP)將減少0.004%,若升溫到全國大流行的第6級,影響時間長達1年,GDP將因此減少0.49%,約759.5億元。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日就H7N9對我國經濟影響與傳統市場禁宰活禽政策,邀請經濟部、農委會與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備詢。

2003年SARS造成商業損失634億元,從航空、旅遊、旅館與餐飲業全數受到衝擊,目前經濟部評估這波疫情,影響程度是否有可能是當年的十倍?

張家祝表示,依目前觀察,一旦疫情進入第四階段,恐怕會對零售業與餐飲業影響較為明顯,若疫情等級再上升,消費、生產與出口都會受衝擊,經濟部委託台經院研究,假如進入到第四級人傳人階段,3個月對GDP影響是負0.004%,如果防疫層級到6級,疫情長達1年,將會影響負0.49%。

數字一出,丁守中馬上驚呼,「太少了吧?這數字對不對啊!連台大醫院醫師都說,H7N9殺傷力不小於SARS,經濟部不要輕忽啊。」

立委許忠信直言,「疫情衝擊不可能只有0.004%這麼輕微。」

依主計處估計今年實質GDP為15.5兆,減少0.004%,意謂國內產值將損失6.2億元,減少0.49%,則會損失759.5億元。

張家祝坦言,這份報告僅是供大家參考,經濟部內部討論時,確實覺得疫情影響應該會更嚴重,但是也不希望這一份委外研究報告,造成外界恐慌。

立委許忠信詢問,如果疫情真的擴大,甚至提前影響到負0.23%,經濟部還要如期在今年10月漲電價嗎?張家祝說,「我們到時候一併考慮。」

立委江啟臣則問,大陸畜牧業協會自行統計,H7N9將影響大陸境內產值達新台幣800億元,我國農委會是否也有估計?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說,如果家禽類的需求降低15%,估計產值損失達新台幣75億元。

另外,經濟部防疫大作戰,目前國內口罩平日產能約50萬片,已經協調廠商增開生產線,優先調度增加生產,最大產能每日可提高至80萬片。

「人生如同牌戲,別希望可以拿到什麼樣的牌。不管拿到什麼牌,用盡你的技巧來打好牌。」

“In life, as in whist, hope nothing from the way cards may be dealt to you. Play the cards, whatever they be, to the best of your skill.”
– Edward Bulwer-Lytton, Novelist

人生如同牌戲,別希望可以拿到什麼樣的牌。不管拿到什麼牌,用盡你的技巧來打好牌。」– 布爾沃.李頓


布爾沃.李頓 (1803-1873) 是英國政治家、詩人、劇作家及小說家,著有一系列的暢銷小說,受到許多讀者的喜愛,也因此累積可觀的財富。他的著作以《龐貝的末日》(The Last Days of Pompeii) 最為著名。他在政界擔任過國會議員及殖民地事務大臣。

「未來是屬於在還不是很明顯時,即已看到潛在可能性的人。」

“The future belongs to those who see possibilities before they become obvious.”
– John Sculley, CEO of Apple

「未來是屬於在還不是很明顯時,即已看到潛在可能性的人。」

– 約翰‧斯卡利

約翰‧斯卡利 (1939- ) 為美國企業家,曾任百事公司總裁,之後出任蘋果公司執行長,他擅於行銷,期間將蘋果的銷售額由 8 億美元推升至 80 億。斯卡利目前任職於其創立的斯卡利兄弟投資公司,投資新興科技及醫療產業。

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在招攬斯卡利時問他:”Do you want to sell sugared water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Or do you want to come with me and change the world?” (你想在餘生賣糖水?還是跟我一起來改變世界?)

「相信使人堅強,懷疑使人軟弱,先有堅強的信念才有偉大的行為。」

「相信使人堅強,懷疑使人軟弱,先有堅強的信念才有偉大的行為。」
– 露意莎‧梅‧奧爾柯特

露意莎‧梅‧奧爾柯特 (1832- ) 是美國小說家、著名小說《小婦人》的作者,自幼受「超驗主驗」思想的影響,與當時著名知識份子包括愛默生、梭羅交好。她也是反黑奴運動及女權運動的提倡者。

1隻可能已經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嘴鴨飛到韓國

朝鮮日報
 
韓國政府當局證實,高致病性新型H7N9禽流感(AI)在中國擴散的情況下,原棲息在H7N9禽流感確診患者所在的中國上海南部地區的一隻斑嘴鴨本月中旬飛到韓國,目前已在全羅北道萬頃江一帶停留一周以上。

環境部、農林畜產部等部門28日表示,環境部和農林畜產檢疫本部26日派出調查小組緊急趕赴萬頃江一帶,目前正採取措施捕獲這只候鳥。

韓國政府的一位相關人士表示:“這只候鳥可能已經感染了H7N9禽流感病毒。當局會儘快捕獲這只候鳥,檢測其基因是否和H7N9禽流感病毒相同。”另一位元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目前正在萬頃江一帶開展捕獲工作,當地已禁止居民靠近。”

中國上個月末確診首例人感染新型禽流感病例後,環境、衛生專家就曾推測新型禽流感疫情發生地的候鳥有可能進入韓國,此次是第一次確認中國當地候鳥進入韓國。

韓國環境部利用這只斑嘴鴨身上安裝的“衛星定位器”證實其進入韓國。政府相關人士表示:“為預防候鳥傳播禽流感病毒,去年11月給6只斑嘴鴨安裝了定位器,其中一隻曾停留在中國浙江省一帶,但最近進入韓國。”

斑嘴鴨是分散棲息于韓國全境的鴨類和鳥類。其中一部分平時棲息於中國和東南亞等地,冬季飛往韓國。據悉,斑嘴鴨和野鴨都是傳播禽流感的主要鳥類之一。

尤其是2011年2月曾在棲息于韓國的斑嘴鴨身上檢測出和中國目前發生的禽流感疫情相同的H7N9病毒,因此,韓國政府當局保持高度警惕。

政府相關人士表示:“目前正在分析2011年在韓國檢測出的病毒基因和中國發生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否相同。”

韓國政府捕獲目前棲息在萬頃江一帶的斑嘴鴨並進行基因分析後,如果證實其感染了中國新型禽流感病毒,將根據《家畜疾病危機管理條例》等採取防疫措施。

上月30日在中國上海確診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後,疫情已擴散至江蘇省等10個省。據中國新華網報導,截至27日,共報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確診病例118例,死亡24例。 <!!--bodyend-->

美國園林式住宅

中國企業業績大幅放緩

日本經濟新聞

中國企業的業績持續低迷。2012年度上市企業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僅為2.6%,增速創雷曼危機爆發的2008年度以來的最低水平。海運、鋼鐵和水泥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日趨嚴重,因此出現了鉅額最終虧損。同時股價已經降至年初以來的最低點,越來越多觀點認為上市企業的業績復甦腳步將放緩。

中國企業的財政年度均截至12月末,上市企業需要在4個月以內公佈財報。據《中國證券報》統計顯示,截至4月27日已發佈2012年度財報的2469家企業的合計凈利潤約為1.96萬億元。增長率與2011年度(增長11.6%)相比大幅下降。而銷售額增長12%,但過度競爭導致的銷售價格下跌、人工費和原材料上漲等成本增加均產生了消極影響。

日本經濟新聞匯總的凈利潤(不含銀行等金融企業)比上年度減少14%。製造業和金融以外的服務業的業績明顯下滑。

業績尤為嚴峻的是鋼鐵、水泥和海運等產能過剩行業。國有最大海運企業中國遠洋由於受海運運費的大幅下跌影響,出現了95億元的最終虧損。由於其連續2年出現虧損,上海證券交易所提醒投資者稱該公司有可能退市。在鋼鐵行業,大型企業鞍鋼和馬鞍山鋼鐵分別出現了40億元左右的最終虧損。

鋼鐵、海運和水泥等行業以雷曼危機後中國政府推出的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為契機,進行了鉅額設備投資。雖然暫時擴大了盈利,但由於公共投資的熄火,國內的建設需求陷入低迷。此外,歐洲債務危機導致中國出口銳減,結果產能過剩迅速加劇。

中國在去年9月批准了地方政府的1萬億元基礎設施投資,明確表現出刺激經濟的態勢,但地方政府無法如願從銀行籌措到必要的資金,2013年1~3月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較去年同期增長7.7%,再次出現放緩。目前,通過公共投資提振經濟的效果有限,鋼鐵和水泥等行業的供求改善低於預期。

中國上市企業中,國有銀行等金融業佔整體凈利潤的約一半,而在金融以外也大都是資源和鋼鐵等重工業及化學工業領域的國有企業。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認為,軟體、醫療、生物、IT(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在中國基本未發展起來,這是上市企業整體盈利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

中國企業的業績正成為股票市場低迷的最大原因。上證綜合指數26日收于2177點,創出年初以來最低點。僅為2007年10月創出的歷史高點(6124點)的大約3分之1。與去年底相比,上證綜合指數下跌4%。相比日經平均指數(上漲34%)等相比,「一枝獨熊」態勢明顯。

復甦腳步緩慢

在中國上市企業業績在2013年度有望走向復甦,但眾多觀點預測復甦腳步將放緩。國有企業的供應過剩問題仍得到未解決,同時H7N9型禽流感病毒流行的擴大和反腐「節儉令」將對消費構成打擊。

總部位於北京市的中國國際金融發佈預測稱,2013年度上市企業整體的凈利潤將比上年度增長9%。如果不包含金融行業,則為增長7.6%。因為中國經濟於去年秋季觸底後呈現復甦態勢,但復甦腳步緩慢,消費層面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以銷售北京烤鴨而聞名的全聚德集團於4月26日宣佈2013年1~6月的凈利潤可能比去年同期減少10~40%。該公司解釋稱公務員的接待需求正在下滑,而禽流感病毒也將帶來消極影響。此外,北京湘鄂情集團25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1~3月業績出現了6840萬元的最終虧損。銷售額比去年同期下降33%,出現明顯下滑。

此外,海運和鋼鐵行業的復甦腳步也很沉重。中國遠洋表示燃料費持續高位運行,供求關係的改善也難以樂觀。

(土居倫之 上海報導)

讓原能會專家提心吊膽的斷然處置

彭明輝

原能會主任廖俐毅在一份題為〈影響斷然處置措施成效之若干關鍵因素〉的簡報裡警告:台電的斷然處置措施考慮不周,無法確保福島事件不會在台灣發生;而且斷然處置執行過程若有疏失,反而將會提前引發爐心熔毀與氫氣爆。面對這樣的警告,你還會對「斷然處置」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嗎?

廖主任並非危言聳聽或杞人憂天,他用福島事件的具體事實去檢視「斷然處置」的有效性,因而找到了「斷然處置」的好幾個盲點與潛在風險。

斷然處置就是及時下令灌注備用水到反應爐的爐心去,使氫氣爆不會發生。但是,這麼簡單的道理,難道日本人都想不到嗎?廖主任檢視福島調查報告,證實一個駭人的事實:福島有「斷然處置」的四大要件:緊急替代用水,備份的灌水動力,也有灌水程序書,而且實際上也已經啟動緊急措施去灌水。但是,水卻無法及時灌進爐心!這意味著:台電的「斷然處置」搶救不了福島電廠!為什麼?

福島、核一、核二和核四屬同一類型的反應爐,它的爐心壓力通常保持在大氣壓力的七十五倍,除非先設法用洩壓閥把爐心壓力降低為大氣壓力的十四點五倍,否則即使有水泵也沒辦法把備用水灌進去。為了克服這難題,台電驕傲地宣稱「斷然處置措施」首創兩階段灌水法:先設法用安全閥降壓,然後才開始灌水。但是,這麼簡單的原理,難道日本人都不懂,只有台電想得到?

廖主任很仔細地再查證,發現福島的現場人員有企圖用洩壓閥去降低爐心壓力,但是用來開啟洩壓閥的高壓空氣管路卻故障,使現場人員被迫用人力去費力地開啟洩壓閥,因而延誤了灌水的時機。廖主任還發現:在福島事件裡,有些洩壓閥竟然在開啟之後因不明原因而疑似又關閉起來,導致爐心壓力再升高。但是台電的「斷然處置」措施裡完全漠視這個真實的情境,而沒有提出合理的對策。因此,即使把台電的「斷然處置」措施搬到福島電廠去,災難還是無法避免。

此外,廖主任還提到:第一階段的「控制洩壓」如果速度太快,反而會讓爐心水位下降而提前引發爐心熔毀與氫氣爆。因此他要求台電對於「控制洩壓」的程序要有明確的規範。但是台電的回答卻避重就輕,不願意面對「現場情境很可能遠比台電的設想更複雜」這個事實。

在結論裡,他只好語重心長地勸台電:「心態上宜謙虛,不要認為斷然處置萬無一失。」

根據福島事件的報告,地震和海嘯之後許多設備傾倒、毀壞,儀器讀數不可靠,廠內積滿人力無法移除的巨型障礙物,以致人員與機具移動困難,許多事先規畫的緊急措施無法如預期般執行,而延誤時機。即使只有強震,也很可能會有東西傾倒而壓壞儀控設備,讓冷卻水管路的接頭到處漏水,並毀損洩壓閥的空氣管路。可能的情境非常多而複雜,但是台電的「斷然處置」卻把現場想得太單純、理想化,不願意面對福島電廠現場的複雜性。這種自大自滿的心態,才是福島調查報告裡所謂的「人禍」!

不幸地,江揆也自大自滿地公開宣布「絕不會讓福島事件在台灣發生」,並無視於許多核能專家的疑慮而強行推動公投。為個人政治前途而把人命當豪賭的籌碼,這才是真正的人禍!

(作者為劍橋大學工程博士,清大榮譽退休教授)

希臘裁公僕 台灣怎麼看?

希臘大規模裁減公務員,我國政府是否也有類似考慮?人事長黃富源表示,到中央各部會走一趟,可發現幾乎所有部會都在挑燈夜戰,總員額法編制16萬人,是配合組織改造,經過仔細計算,不是隨便提出。未來組改結束,各部會業務磨合後,若有必要,會再檢討總員額。

希臘大幅裁減公務員,一部分原因是當地公務員的福利非常優渥。我國正值檢討各種年金之際,考試院長關中就曾對公務員喊話,強調政府財政快走到懸崖,公務員退休制度再不改,最多5年,台灣就會變成希臘。他說,公務員是國家退休制度母體,若不改,其他行業無法跟進;「我們做了,一定會使許多人不滿意;但我們不做,一定會有更多人對我們失望」。關中說,「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回想當年台灣貧窮,大家都能相忍為國;經濟好轉,政府也曾盡力照顧。如今財政快走到懸崖,公務員也應共體時艱。

人事總處表示,政府這幾年持續精簡公務員人力,員額精簡是既定方向,透過行政手段與管理工具,讓人力運作更有效率。立法院通過總員額法時,有附帶決議,要求民國104年以前,將公務員總員額降至16萬人,距離目標還須縮編2800 人,持續朝這個方向努力。

人事行政總處表示,政府用人近年朝向精簡方向努力,現在推動中的政府組織再造相互配合,如以人事行政總處為例,裁撤了一個處室,新部會成立時,對員額編制也審慎處理,透過管理策略、行政程序簡化等各種工具,提升效率。

根據人事行政總處統計,民國99年總員額法立法時,符合總員額法範圍公務員約16萬4587人,至民國102年為止,已降至16萬2792人。若納入公立學校教師等總員額法範圍外人員,以總預算員額範圍,自民國91年26萬762人,減至102 年23萬1313人,減少約3萬人。

政客酬庸鐵飯碗 希臘公僕暴增

希臘爆發債務危機後,歐盟、歐洲央行及國際貨幣基金一直把裁撤公務員列為紓困希臘的交換條件,廿八日希臘國會終於在「別無選擇」下,踏出公職人力改革的第一步,但更艱難的日子恐怕還在未來。

希臘政治人物一向以「提供公家機關職缺」來建立勢力,這種酬庸或買票的機制看似不合理,卻行之有年。一項一八八○年代通過、保護公務員在政黨輪替後不致打包走人的法案,百餘年來始終受到希臘憲法的保障。

雅典大學政治學教授查拉林普斯說,那項法案背後的邏輯是,公務機關應在政治上維持獨立,確保國家施政的延續性,為避免國政運作動盪不安,新政府不能開除舊政府雇用的公務員。

這項十九世紀訂下的法案,原本是為了對抗各政黨偏袒親信的作法,但後來卻變成了每一個新政府上台,都晉用一批自己人,於是公務員人數不斷增加,但效率卻日益低下,公務員就算是因案定罪,在兩到三年的上訴期間,都可繼續工作。

紐約時報引述一份學術研究指出,從一九七○年到二○○九年,希臘公務員人數暴增五倍,平均年增率為百分之四,而在同一時期,民營機構雇員僅增加百分之廿七,也就是平均年增率不到百分之一。

從二○○○年到二○○九年,公務員薪資和福利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增加了六點五個百分點,但同時國家歲入卻減少了五個百分點,二者之間的差距就靠借貸來彌補。

而到了二○一二年,希臘公務員的薪資占政府總支出約百分之廿七,也就是說,政府每花一百元,其中就有廿七元是發給公務員薪水。

隨著歐債危機的加深,希臘公務員的確略有「瘦身」,但是多半是透過退休計畫,而不是在全面體檢後調整人力配置。希臘政府統計,從二○○九年底到去年十月,公務員總人數已減少百分之十二,但同時民營機構員工減少了百分之五十五。

希臘總理薩瑪拉斯上周在電視演說中指出,儘管希臘失業率居高不下,政府仍希望在二○一五年之前裁撤十八萬名公務員。薩瑪拉斯說:「這不是犧牲,而是公務部門的升級。」但他同時保證,會創造新職位,且根據考績,「聘用同樣數目的公務員」。

希臘砍1.5萬公僕 換紓困百億美元

為換取國際間尚未撥款的88億歐元(約115億美元)紓困金,希臘將在明年底前裁汰1.55萬名公務員,成為1911年以來首度有希臘公務員飯碗不保

根據周日晚間通過的緊急法案,希臘將在今年5月底前裁掉2,000名公務員,年底前再裁2,000人,並在明年底前再裁1.15萬人。

第一批裁員對象將以部門遭解散或整併的公務員為主,其他對象還包括曾因貪汙或不適任而遭懲戒者,目的在打破公務員懲戒委員會長年姑息養奸的陋習。

歐盟執委會、歐洲央行及國際貨幣基金在2010年承諾提供2,400億歐元紓困金,讓希臘免於破產。其中一筆28億歐元紓困金原訂在今年3月撥款,但當時因希臘未達公部門減支目標而遭拒絕。

4月初希臘政府同意國際債權人提出的財政緊縮條件後,執政聯盟便積極推動立法,終於在周日以168票對123票通過這項緊急法案。

歐盟各國可望在周一核准28億歐元紓困金,至於另一筆預定5月撥款的60億歐元紓困金,仍得視希臘稅制改革成效而定。

然而,希臘為求金援而推動的改革卻一再助長民怨。周日一早希臘國會就被數百名群眾包圍抗議。其中包括公務員聯盟ADEDY及民間工會GSEE。

ADEDY痛批政府裁撤公務員嚴重損害希臘社會福利,而GSEE也警告此舉將助長目前高達27%的國內失業率。

為了確保國會一次通過所有條文,該法案硬是將110頁條文併為1段,其中除了上述裁員規定外,還延長教師每周工時,並將勞工最低月薪從580歐元降至490歐元,因此飽受反對黨批評。

該法案也將極具爭議的房地產稅調降15%,並通融負債企業與家庭透過其他管道補繳欠稅。

人民免於恐懼 要看政府是否有能

南方朔

每個時代的政治學課本,都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主要趨勢。在一九六○年代之前,世界主要國家天災戰亂和經濟的動盪不斷,天災有一九○六年造成廿多萬人傷亡及流離失所的舊金山大地震,有一九二三年造成十四萬人傷亡的日本關東大地震和大火;經濟上則有經濟大蕭條;政治上則有反法西斯的二次大戰。因此那個時代,人們需要的是政府來保障生命財產的安全,以及過太平日子的權利。

我保存了一本戰後初期的政治學教科書,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李普森(Leslie Lipson)所寫的《政治學的主要論題》,該書開宗明義第一章就談政府的保障職能。政府要保障人民免受外侮、免受各種自然災害,最後則是要保障人民各種抽象價值權利不被剝奪的恐懼

只是,政府的保障職能後來已獲得相當程度的滿足,它已不再是問題,因此一九六○年代以後的教科書,已不再把政府的保障職能列為重點;六○年代以後的教科書已將重點往人民的參與和多元民主這種方向移動。

因此,當我們讀外國教科書時,一定要有自主判斷的標準。西方先進國家,在它們國家發展的初期,的確將政府的保障功能列為重點,強化政府的能力。前幾年,英國近代史學大師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曾編了一本論文集《傳統的發明》,他在該書中指出,西方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為了創造認同及效率,即發明了今天已被視為傳統的典章制度,這種典章制度也是社會的上層建築,它即確保了政府及社會應付各種危機及威脅的能力與效率。

因此,我們今天回頭來看西方政治及社會的發展,最應該注意的當是它的國家保護職能的建立。西方和世界所有的國家相同,在文明發展的初期,政府只管抵禦外侮和國家基本的秩序,它對人民的保護根本缺乏了知識和能力。十四世紀瘟疫橫掃歐亞,歐洲人死了四分之一,只被視為上帝的懲罰;一六六六年九月二日倫敦大火,整個倫敦幾乎全被毀滅,也被認為是天火焚城;但到了十八世紀後,開始科學萌芽,國家在面對自然災難時,已能採取科學觀點、揚棄宗教觀點,因此現代的公衛和現代的建築管理遂告出現,政府的保障保護職能遂告形成,並成為整個國家重要的上層建築之一。就是靠著這種上層建築,近代西方社會在有震災、水災和疫災來襲時,遂只付出極小的代價。相對的,乃是一些新興國家,如中國、中東、中亞、非洲及中南美,它們的國家幾乎完全沒有國家的保障職能,一有重大的自然災害,例必死傷慘重或造成人民極大的驚恐。對這些國家,如何確立政府的保障及保護職能,乃是最迫切的工作。

在理解了近代國家的保障職能後,我們即可回頭來看近年來台灣日益敗壞的政府能力,尤其是政府保障人民生存權益的能力之衰敗。廿一世紀的此刻,世界的自然災害已趨嚴重,每個國家面對這種新情勢,已需強化它的保護職能。但從八八風災已來,我們的統治者及整個政府在這方面卻麻木無知,遂造成許多無必要的慘痛付出。八八風災的巨大傷亡,即顯示出政府防災的整個上層建築的無能。

從八八風災後,最近舉國關切的核四問題及H7N9禽流感問題,無不顯示出政府只知道搞政治,但對保護人民權益的工作則完全廢弛。

以核四問題為例,政府的核能單位,對核四的設計一改再改,對核廢料的處理完全沒譜,核四是個攸關人民生存條件重大的案件,但台灣卻只是在搞政治,對核四安全這種基本的問題完全未做任何努力,台灣對防止核災的沒有能力,怎能讓人安心

再以H7N9禽流感為例,近代人都知道病毒乃是突變快速的分子,因此防範病毒肆虐,唯一有效的方法即是在病毒突變前做好防疫的預備,這必須有極強的研究及統籌能力。但因台灣在處理傳統市場禁止生宰家禽上的不能配套,找一個土壤化學專家來當防檢局長,這完全是風馬牛不及的兩種行業,將來台灣對H7N9要如何研判及統籌?一個沒有能力保護人民的政府,難道要人民天天去祈禱

(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職場抗壓力 三餐定時定量

劉怡伶

三餐老是在外的勞動者常為了趕工,導致沒有定時定量的飲食型態,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慢性病,營養師表示,吃出職場抗壓力就是三餐定時定量,攝取充足的熱量及營養素,多蔬果、多高纖、多喝水,以及少油脂、少調味料、少加工品。

大林慈濟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王子南表示,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職場中約有5成男性以及2成女性有過重或肥胖; 王子南表示,多數上班族也是外食族,許多中式小吃、自助餐及西式速食的特性不外乎是高油及重口味,食物中的脂肪除了容易沉積在血管壁而降低換氧能力外,也會延緩胃排空,造成腸胃不適,另一方面鹽分高的菜式易促使血壓上升,讓情緒更緊繃,建議用餐時儘可能選擇少許香草或辛香料佐味,烹調方式為蒸、燉煮、或涼拌等低油的菜式。

許多民眾在工作疲勞時都會飲用濃茶、咖啡或藥酒,王子南指出,若是大量飲用這些提神飲品,反而會造成腸胃負擔、使骨鈣流失,甚至影響睡眠品質,久而久之讓疲勞感加倍,導致工作效率每況愈下,因此建議每日至少可飲水1500c.c.至2000c.c.來促進新陳代謝。

在主食方面,王子南建議,每日主食可選擇三分之一量的胚芽米、糙米、薏仁、小麥胚芽等全穀類食物來取代精製穀物。 飲用250c.c.至400c.c.低脂或脫脂鮮奶,鮮奶中的鈣協助調節肌肉收縮並鬆弛神經,為了增加體內的抗氧化物,維持腸道蠕動避免便秘,每日應攝取3至5碟蔬菜以及2至4碗水果,並著重顏色及種類的變化。

人間異語:台灣小孩沒夢想 怎會有未來

Q:你夢想當作家?

A:1997年,我10歲那年,因爸媽要到廣州和上海工作,我跟去讀了4年書,那時因為是外地生,我常被同學欺負,同學還會在我的水壺裡裝尿。後來我本來打算回到台北,但申請高中,又因大陸學歷不被台灣認證,被校方拒絕入學,或要求降級,爸媽為此送我到紐西蘭讀高中和大學。從小到大,我很少待在固定地方,成長過程一直受到群體排擠。

在紐西蘭讀書之餘,我看漫畫和寫blog抒發心情,我因此很想當作家。19歲那年,我用谷歌搜尋「如何成為作家?」把自己寫的文章投到台灣報社,又整理blog文章寄給多家出版社,但都沒出版社跟我聯絡。直到2007年,某出版社願意幫我出一本關於留學生的書,發行後,沒人買,連我媽也只訂20本。我很失望,但想到漫畫《海賊王》裡的魯夫,他總是不斷傳達追夢的價值,不輕言放棄。當初從紐西蘭回台時,爸媽都希望我能接管家族的貿易事業,但我仍想實現自己的夢。我知道不一定會成功,可是我不想有遺憾。

堅持就可能被看到

Q:你如何做?

A:很困難,2009年我寫了一些小說,投稿卻處處碰壁,那時爸媽一直苦勸我,我爸說當作家不容易,他不可能養我,我如果要寫作,就要能養活自己。我聽完很沮喪。我覺得我的夢想愈來愈遙不可及,我必須跟現實妥協,安分做個上班族。我的第一份工作,我每天早上8點半上班,到晚上10點半才下班,薪水3萬塊,做幾個月,我覺得太累了,而且離最初的夢想愈來愈遠。我又換到另家公司做了8個月,同事每天為了工作成績,錙銖必較,去年我離開,低潮時,我成立《海賊王驚點語錄》臉書粉絲團,每天寫些漫畫語錄,沒想到按讚的網友愈來愈多,重燃我的信心。

從小到大我很少被肯定,現在又是個快速update的世代,什麼都很容易被忽略,這些因素,讓我更想證明自己可以。網友按讚對我是種正向的鼓勵,我才有辦法繼續堅持。我記得在雲林一所小學當英文替代役時,小鎮5公里內都沒住人,只有豬寮,有次我用蘇珊大嬸做教材,問小朋友長大以後想做什麼?小朋友都說要去做業務員、工人,我很納悶,10歲的小孩怎會這樣想?他們覺得夢想是在國外才會發生的事,在雲林不可能出現。我才驚覺一個人如果沒有夢想,就不可能有希望和未來。

這經驗讓我更堅持作夢,不只是尋找認同,更是一種實現。雖然到現在,我還是屢次失敗,可是我相信一個人的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以後就可能被看到。

H7N9首例 提供寶貴資訊

賴秀穗

一位李姓台商被確診為台灣第一例H7N9的重症病患,提供了很多有關H7N9感染人的寶貴資訊;他在蘇州停留2周,未接觸禽鳥,只打了一次高爾夫球,他的感染源從哪裡來,不論如何,表示在H7N9的疫區,隨時都有被感染的可能。
另外他在4月9日返台後發病的過程,也顯示H7N9的潛伏期,應比一般流感長。而在發病前期,僅有發燒、冒冷汗與倦怠等輕微症狀,在這段時間,仍然無法由喉頭檢體驗出病毒的存在,表示在發燒時,尚無或未有大量病毒排出,因此不致感染其他人。另外症狀惡化的過程很快,症狀出現後約一周時間,病患就陷入心肺衰竭,如沒有葉克膜急救,恐生命已難保。

在這個時候,方才由痰的檢體驗出病毒,這意味著病患已有排毒跡象,可能會感染接觸者。中國H7N9的疫情不會在短期內結束,應該會擴散到華南各省如廣東、廣西,甚至於香港及台灣,希望防疫單位,應該要有完善的因應對策,往返中國的台商或旅遊者,更應該知道如何自保。

H7N9的感染源、會不會人傳人,以及李姓台商在蘇州疫區,停留2周就被感染,諸多疑問尚未釐清。而H7N9疫情在華東地區,已發生2個多月,並且已從華東漸漸擴散到華北及華南的幾個省分,暴露在疫區的人數有數億人,病毒對人又有那麼高的毒性,感染的人數會只有120多人嗎?很多疫情資訊似乎不透明。

測試是否會人傳人
但從H7N9病毒,是由3個禽類病毒重組而來,以及病毒已擴散到華東7省數十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來看,感染源頭應該是養雞場,這個地區有近200億的雞隻,才能製造出大量病毒來感染人,又因雞糞內含有高量的病毒,雞糞半乾後成為粉末,可隨風飄揚到很遠的地方,雞糞內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可保護病毒的活力,如在20℃的環境裡,至少可存活6天,即使在30℃的高溫環境,也可保有感染力約1小時,這位台商很可能就是被空中飛揚的粉末感染。

至於要證明H7N9會不會人傳人,衛生署也有機會測試,如將他在症狀惡化時,最親近的接觸者:家屬、醫護人員及來訪好友,在接觸後2至3周採血,測試這些接觸者的血清,有無含H7N9的抗體,如有抗體,就可證明會人傳人,但可能因排出的病毒量不夠,或個體的差異沒有發病,如無抗體,也可知道,現階段H7N9尚無人傳人的跡象。

作者為台灣大學獸醫 專業學院名譽教授

「在我眼中,我的聰明才智不能靠財富證明。」

「在我眼中,我的聰明才智不能靠財富證明。」
- 蘋果電腦公司創辦人 史帝夫賈伯斯

全力以赴就能免除遺憾

吳育宏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越優秀的人,犯的錯誤越多,因為他會想嘗試新的事物。」他在管理學上的成就,被人尊稱為「管理學之父」,並被財經刊物推舉為「當代最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師」,杜拉克認為,在犯錯之下若能避開風險,就能免除許多不必要的遺憾。

偏偏職場又是一個充滿「風險」的地方,隨時可能讓我們犯錯。老闆沒有主動指派的工作,員工還是少碰為妙,因為「多做多錯」;主管在場的會議,部屬發言越精簡越好,因為「少說少錯」。

在我所服務過的公司,那些越資深的同仁,總是越瞭解組織內的風險在哪裡。久而久之,做起事來就會綁手綁腳、投鼠忌器,抹煞了工作的熱情與創意。在這個講究彈性、變化快速的時代,看似安全的保守作風,事實上才是組織發展最大的風險。

建立形象 自認時勢造英雄

某次我和一位資深同事開會,提到公司計畫推出的一項新服務,他侃侃而談自己在業界十多年的豐富見識,試著建立他在這個議題的權威形象。

然而在切入正題之後,他只是用各種失敗的個案來質疑公司推行的新服務,成為不願配合、拒絕改變的最佳擋箭牌,但是對於那些成功的案例,他又歸因於時勢造英雄、時空環境不同等論述,定調它們不適用在目前情境。

避開風險 不見得完全避得開

於是豐富的經驗,並沒有轉換成思考的高度,他總是看到「不可行」的理由,卻永遠提不出「可行」的做法。就在這位同事參與的新產品專案,一項又一項的胎死腹中之後,他終於被排除在重要的策略會議之外。就經營管理者的角度來看,僵化及原地踏步的思維,絕對無法在快速變動的市場中生存。

凡事追求「零風險」的心態,說穿了就是守著水井的青蛙,表面上規避了大自然的危險因子,其實是限縮了自己生存的空間與機會。工作上的風險避得開嗎?我個人的看法是:永遠不會有零風險的環境。

故步自封 避免格局越做越小

報告可能被退件、提案可能會失敗、經營可能會虧損,這本來就是職場與商場的本質。若是因為害怕失敗就故步自封,員工只會把自己的職位越做越低,老闆只會把公司的格局越做越小。

曾經有一次重要提案,我們的業務團隊花了整整一個禮拜準備企劃書,過程中無法規避的風險實在是「族繁不及備載」。我們猜測的競爭對手可能不正確,企劃書強調的重點不一定切中關鍵決策者的喜好,正式提出的價格更是沒有人可以保證成功。這些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讓大家都感到不安。

實戰競爭 爭取最好教育訓練

不過現實社會裡,大部分競爭賽都是如此,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當下可以掌握的資訊、資源,做出最理想的判斷、付出最熱血的努力。在經歷數個挑燈夜戰的加班之後,很不幸沒有爭取到那一次的合約。

團隊成員雖然精疲力竭,但是開標之後的辦公室氣氛卻沒有像洩了氣的皮球。資淺的同事經歷了最佳的實戰磨練,企劃單位的資料庫增加了豐富的參考檔案,這些收穫可能比再精闢的理論、再多的教育訓練來得有幫助。

全力以赴 也許能夠全身而退

相反地,假設團隊是用一個犧牲獲利的報價,或是特殊(可遇不可求)的人際關係爭取到「主場優勢」,但是過程中缺乏紮實的基本功夫,團隊成員的能力並未實質提升,那麼僥倖贏得一次標案又能有多少喜悅呢?

人生沒有保證成功的比賽,也沒有毫無風險(risk-free)的決定。但是當我們全力以赴,就可以沒有遺憾(regret-free)」。

別讓台灣希臘化→學希臘救台灣

黃文良

五一勞動節前夕,看到希臘不惜突破憲法終身僱用的保障,三大黨同意通過裁撤一萬五千名公務員;想到上周六在喝咖啡時看到的一則新聞,大意是說:陽明山中山樓一年人事費用兩千兩百萬,維修費用每年一千一百萬,合計超過三千三百萬元,收入(場地出租收費)過去五年最高是二○一○年的九十九萬元,去年則僅收入六十一萬元。編制二十五人,每年租借天數卻僅約六十天,其他三百天養蚊子

這就是國民黨政府敗壞台灣財政的象徵:養了一堆閒閒沒事做的公務員,然後給他們比民間企業高很多的薪水,人民卻是實質薪資所得倒退十八年、大學生被22K魔咒纏住無法翻身然後,等這些公務人員退休後,再給他們世界第一高所得替代率的退休金,一直到死,活得越久、領得越多

這就是殖民者的手段:以利益鞏固統治集團,剝削被殖民的人民勞工!想改?門都沒有,因為鈔票綁選票,選票護黨產,黨產買媒體,媒體拍馬屁!還有,「信賴保護原則」—信賴國民黨、保護鐵票的原則!

以前,財政學者疾呼挽救國家財政,「別讓台灣希臘化」;現在應該說,「學習希臘,挽救台灣」吧!

(作者從事金融服務業,新北市民)

從禽流感看兩個世界


二十年前的四月二十九日,辜振甫與汪道涵在新加坡以海基、海協兩會負責人的身分會面,並簽署四項有關交流衍生的協議,成為「兩岸」長期軍事與政治對峙背景下的歷史事件。中國涉台系統刻正利用「辜汪會談」屆滿二十年的時點,以相當密集且規模的活動,試圖建立兩岸關係屬於北京論調的話語權;台灣方面也不乏借題發揮的討論,若干研討會與學者撰文已經充斥目前,分頭競逐各取所需的歷史解釋權。

政策不能離開人民,兩岸最真實的現狀是什麼?與其被兩個當局及少數政治菁英在雲端的名詞、言語交鋒所惑,不如回到土地上尋找現實的答案,比較容易趨近真相。當國共兩黨都熱中於探索「歷史上的今天」之際,有個角度非常重要,卻被完全忽略,那就是:「辜汪會談」二十週年前夕,中國發生了H7N9禽傳人疫情,現仍方興未艾,防疫作戰無法鬆懈;「辜汪會談」十週年時,中國同樣在二、三月間爆發了SARS肆虐,因人為處置不當,造成無辜傷亡,並引起全球性的恐慌。

做此觀察,用意不在將「辜汪會談」的週年祭與疾病傳播兩個不相干的主題連結,也不在探究箇中的巧合,而在強調若以時間為軸,疫情問題這個大事紀應該遠比辜汪週年更與人民生活與福祉切身,因此更值得優先關注。而中國屢屢成為重大傳染病的發源地,境內病毒變異複雜且猖獗,兩次都讓台灣受到程度不等的牽連,無法全然倖免於難,這不正是兩岸關係最如實的切面之一?

今年二月間在中國發現的H7N9,已令中國八省二市淪陷,目前初步判定,人類主要是透過吸入及接觸禽流感病毒顆粒或受污染的物體與環境等途徑而感染;中國自己的國家級研究團隊發現,在中國導致人感染的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與同時期存在活禽市場上的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因此認為活禽市場是H7N9禽流感病毒的源頭。這結論其實暴露了中國活禽市場普遍性的嚴重衛生管理問題,以致成為病毒傳播的溫床,也提供了病毒基因移位、毒性增強的絕佳環境。

防疫的第一道防線是阻絕於境外,有十年前SARS慘痛的人命代價在前,這次台灣採高規格面對H7N9,但是在交流極度頻繁的特殊關係下,終究還是被李姓台商給突破了警戒。這個中國境外首例的移入,引起了國際注意,台灣雖未被宣布為疫區,但澳洲等國媒體大篇幅的報導,日本則出現旅遊團黃金週赴台卻步遲疑的消息;在國內,家禽市場首當其衝,銷量售價、宰殺流程皆受衝擊,成為最大的無辜受害者,民眾戴上口罩人數逐漸增多的不安感則不在話下,這些有形無形的損失,可以在兩岸互動過程中被忽略?

界定一個社會落後與先進的指標中,醫療網絡與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與普及,是最初階的基礎建設,這項軟實力遠比富國強兵的硬實力,更能反映這個國家的發展秩序與內涵。當前的中國,一方面,國家主席高喊「中國夢」,一方面,國家總理趕赴中國疾控中心,宣示要堅決降低H7N9死亡率,安定民心;因此,看到十三億人口的經濟總量,是一個世界,鑽進中國活禽市場,又是一個世界,兩個世界並存,卻尚無能力形成一致共識,成為外強中乾的矛盾體。

從這個角度反省,所謂「二十週年」的當下,主政者應該自忖全國民眾關心的是政客爭吵一個中國、國家統一、九二共識、九二諒解,孰者適切?或者是中國疫情是否繼續蔓延、H7N9會否發展為人傳人、死亡率可否有效控制並降低、以及台灣能否做好邊境把關?這二者的最大不同在於︰兩國政府究竟把各自人民的需要放在什麼位置?






中國政流感發病


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透露曾向馬英九總統提議,為了解決媒體亂象,可考慮引入鳳凰電視與中國央視的國際新聞,讓其落地播出。他還說:寧可讓大家看國際新聞,也不要去看八卦新聞。

這種天才點子不知是突發奇想,或是現出原形?但可以確定的是,江丙坤長年與中國接觸,早已經由人傳人途徑感染「中國政流感」病毒,只是在職期間剛好是空窗期,未被發現中毒已深,外界也無從檢測。如今退休下來,「中國政流感」立刻發作,而且症狀比禽流感嚴重,不是影響一個人的健康而已,更攸關國家安全。

君不見,為了解決媒體亂象,江丙坤竟然提議引進中國央視,依此邏輯推論,要解決社會亂象,是不是也該引進中國公安?或是有群眾抗議活動,就引解放軍入關,像六四一樣大開殺戒,屠殺異己,以鞏固馬氏王朝?

其實,八卦新聞是民主社會媒體必然產生的現象,如果炒作過火,自然有讀者的抵制,與法律的懲治;而執政者眼中的媒體亂象,多數係批判政府的聲音,並不是「亂象」,反而是多元化的表徵。因此,媒體亂象是假議題,當然也不存在「解決」的問題。

坦白說,藍營感染中國政流感的也不只江丙坤一人,中毒最深的顯然是那一位向中傾斜,以中國為解藥,凡事向中國討救兵的馬大總統。因此,若是中國政流感最大的病源馬英九不隔離治療,千千萬萬個江丙坤病發了,也是意料中的事。

「俄羅斯太太」因受訪出糗被封「笨蛋太太」 放棄頭銜 Mrs Russia steps down over ’Mrs Dumb’ interview gaffes

陳維真
Reigning Mrs Russia, Inna Zhirkova, the wife of former Chelsea footballer Yuri Zhirkov, said Wednesday she was handing back her crown after millions watched an online video mocking her failure to answer basic questions such as whether the Earth revolves around the Sun.

在上百萬人觀看嘲諷本屆「俄羅斯太太」選美冠軍澤科娃無法答出地球是否繞太陽轉這類基本常識問題的網路影片後,澤科娃週三表示,她準備繳回選美后冠。

The 23-year-old former model and mother of two in October 2012 won the Mrs Russia title, a contest for which only married women are eligible.

23歲的澤科娃曾是模特兒,育有2個孩子,她2012年10月贏得俄羅斯太太后冠,只有已婚婦女有資格參加俄羅斯太太比賽。

Russian state Channel One announced on Twitter that Zhirkova would renounce her title on Wednesday evening on its popular talk show "Let Them Talk."

俄羅斯國營第一頻道在推特宣布 ,澤科娃將於週三晚間的熱門脫口秀節目「讓他們發聲」宣布放棄后冠。

A video posted on YouTube earlier this month showed a state television journalist grilling Zhirkova on her general knowledge and life experience. Asked whether the Earth revolves around the Sun or vice-versa, she became flustered.

本月稍早發表於YouTube的影片顯示,國營電視記者盤問澤科娃基本知識和生活常識,被問及地球是否繞著太陽轉,或是太陽繞地球轉時,澤科娃顯得有些慌張。

"Probably it is the Sun. No, the Earth. I don’t know," she said, giggling.

她說:「可能是太陽。不,是地球。我不知道。」 然後她開始咯咯笑。

Asked whether she won the title thanks to her "erudition," Zhirkova, apparently not knowing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agreed: "Yes, maybe, because I tried to look beautiful every day."

當澤科娃被問及是否因「博學」才贏得后冠,她顯然不太清楚「博學」的意思,還表示同意說:「是的 ,我想是吧,因為我試著讓自己每天都明艷動人。」

Commentators cruelly suggested her title should be "Mrs Dumb". (AFP)

部分評論人士毒舌地說,她的頭銜應該是「笨蛋太太」。(法新社)

新聞辭典

renounce:動詞,聲明放棄、拋棄。例句:He is not willing to renounce his U.S. citizenship. (他不願放棄美國公民身分。)

grill:動詞,拷問,盤問。例句:His girlfriend grilled him about what he had been doing.(他的女友拷問他之前在做什麼。)

erudition:名詞,博學、學識。例句:He was known for his wit, erudition, and teaching skills. (他因才智、學識、教學技巧而聞名。)

Allen Chen 懷想錄: 聚焦高價值工作的4個行動法則,有效提升產能與報酬率

Allen Chen 懷想錄: 聚焦高價值工作的4個行動法則,有效提升產能與報酬率: 待在辦公室,從早忙到晚,眼看同事一個個下班,你卻只能看著一項項未完成的待辦事項,心裡緊張得發慌,不知該從哪件做起……。想改變這樣的場景,你可以運用「焦點法則」逐步分析自己的工作環節,專注在最大效益的事情上,創造更高的工作報酬率。 《成功人生的焦點法則》作者布萊恩‧崔西(Brian...

4/29/2013

已實現和未實現的中國夢

紐約時報
吳祚來

中國主管宣傳、教育的部門和共青團正在啟動一輪春季宣傳攻勢,目標是讓國民特別是青少年接受“中國夢”。主管意識形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雲山要求,對”中國夢“的宣傳教育要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習近平上任總書記伊始,便選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亮相,借參觀“復興之路”展覽,道出了他心中的“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中國將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稱為近代。在官方審定的歷史課本中,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西方列強的侵略史,也是中國割地賠款的屈辱史。官修歷史並不傾向於把這段歷史描寫為,大清被迫改革開放並向西方學習,甚至被迫嘗試君主立憲的現代政治文明的進程。這種歷史教育客觀上起到了激發民眾“愛國”和“仇外”情緒的作用。

如果說清末民初中國人的夢想首先是民族獨立、國家強大,那麼這個夢想今天已然實現: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就實現了民族獨立,現在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中國近代以來沒有實現的偉大政治夢想只有一個:民主憲政之夢。

當代中國,對社會與青少年最需要的教育,是公民教育、憲政教育與法治教育,無論是中國社會還是青少年學子,缺少的不是夢想,也不是愛國情懷,缺少的是公民政治常識與生活安全常識。

科學家講求科學精神,政治家也應當追求政治文明,踐行人類共同的價值,使國家政治獲得真正的進步。民主憲政是中國人的百年夢想,中國政治精英在清末之時,夢想的是君主立憲,君主立憲的核心是用憲法約束權力,是讓君主制和平過渡,只作為國家象徵而存在,主權在民。

1940年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党進行政治鬥爭時,倡導的也是民主憲政。國民黨聲稱,中國需要通過軍政、訓政、憲政三步,過渡到政治文明社會,而共產黨主張,中國的民主憲政可以一步到位,延安農民可以拿黃豆當選票,就可以實現民主選舉,由此推論所謂軍政訓政,只是國民黨不實行憲政的託詞。

1949年中共建政後,拋棄對民主憲政的追求,毛澤東的個人權力登峰造極,中國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文革結束後,鄧小平及其後任者們,恢復了經濟領域的常識,靠市場的作用實現了中國的經濟起飛,在政治領域則固守“四項基本原則”的底線,不容民主憲政制約黨權。

前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更明確表態,中國政府五不搞——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權分立”和兩院制,不搞聯邦制,不搞私有化。倡導憲政的《零八憲章》的發起者劉曉波被判刑。

當《南方周末》以自己的方式呼應習近平的“中國夢”,在“2013年新年獻詞”中將“中國夢”與“憲政夢”聯繫起來時,便不容於廣東省委宣傳部的意識形態官員。媒體禁談憲政夢想,近期網上熱傳的紅衣大叔《我的中國夢》視頻,網友把自由民主憲政看成自己的中國夢,也遭刪除。

將普世價值歸入西方價值,並加以對立,又屏蔽了媒體與民間的民主憲政夢,習近平今天提出“中國夢”,能夠裝進去的也只有民族主義。將中國夢統一為黨國復興夢,繼政治經濟文化之後,夢想也被黨壟斷。

習近平說:“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這句話是“蛋糕論”的翻版,即只有大家一心做大蛋糕,每一個人才能分享到更多的蛋糕。不過,人們會問,蛋糕做大做成之後,依據什麼原則來分蛋糕呢?三十年來,中國窮盡人力資源與自然資源,把中國這塊蛋糕做成世界第二,但整個社會財富,集中在不到人口百分之三的權貴手中。

就是馬克思也不認同這個邏輯。馬克思曾說,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的邏輯是,每一個人好,國家民族才會好,所以當政者應該通過憲政,保障每一個人的自由與民主權利,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與和平幸福。也就是說,國家應該幫助人民實現夢想,而不是將人民視為國家實現夢想的工具。

大清不改變君主專制,敗於日本。日本不放棄軍國主義,最終戰敗。缺少民主憲政的“中國夢”,既無法承續中國近代以來現代化的努力,也無法在現實中凝聚支持中國政治進步的社會力量。在中國孩子們大腦中安置“中國夢”,不如為中國人建立一個民主憲政的制度。至於把領導人的講話當成重大的教育內容強力推行,更是不可取的。


作者吳祚來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理論與批評雜誌社社長,著有《通往公民社會的梯子》、《文化是一條河流》、《價值主義與人文視野》,現居美國。

核四公投大騙局 無核缺電是謊言

《星期專訪》核四公投大騙局 無核缺電是謊言
    黃以敬
立院朝大野小的現實下,國民黨強力動員、初審通過核四公投案,使得核電安全的專業問題正式變成政治操作問題,曾應邀出任經濟部能源委員會第一任委員的美國德州大學能源中心主任陳謨星教授批評,這將是一場「大騙局」的公投,台灣根本不了解核電真正昂貴的成本、核廢料迄今無解,而台電威脅民眾「不用核電、電價將漲四十%」更是謊言,台電只要好好節電、提升發電效率,就可省下好幾座電廠,根本不用核四

台電統包建廠 核四最大問題

Q:核四安全備受詬病,馬總統認為環團沒看過核四不能討論,但他沒看就宣布推動續建,監督核四七年的核電專家林宗堯卻哽咽「無法為核四安全背書」。身為電廠專家,如何看核四?拼裝車還是賓士?

A:郭國榮:我曾到核四參觀並聽簡報,但就算在美國電力公司擔任多年工程師,也無法肉眼看出核四的實際問題,馬總統怎會以為去核四走馬看花,就可知道牆裡有無寶特瓶?

就如媒體報導馬總統巡視核一廠,發生水閘門關太慢的缺失,竟指示平常關閉閘門以防海嘯,有必要才啟用,殊不知這出水閘門是須開著,以排放冷卻渦輪用過的蒸氣而產生的熱水。官大學問大、充內行就要續建核四,只怕讓問題更大。

核四是「拼裝車」並非最大問題,最讓人擔心的是沒有核電建廠經驗的台電自己統包。很多施工問題不是肉眼就可察覺。例如反應爐到蒸氣渦輪的管路,須承受高壓(一一○○psi)和高溫(攝氏二八五度),每個焊接點都須經放射線照相檢查,否則動輒有輻射的蒸氣會外洩。核四反應爐圍阻牆有無足量鋼筋,混凝土施工有無足夠強度?現在根本無從察覺。

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水晶河(Crstyal river)核電廠,就因發現反應爐圍阻體牆上被不當打洞,估計須花三十四億美元(一千多億台幣)修復,決定提前除役。

近期各地大地震不斷,但有台電官員說國內核電廠耐震度足以抗震。但事實上,日本的核電機組耐震度在二○○六年後有提高,例如福島電廠是○.六一g,而三一一強震在福島一廠測到的東西向最大加速度量測值就曾高達○.五六g,已達電廠耐震度臨界值。而台灣核電廠的安全停機地震值都沒超過○.四g,能耐得了多少強震?

核四廠隨意改變設計及施工不實,早被多次開罰、糾正。目前台電調去做核四安檢的工程師,大多只是台電操作及維修的人,自己員工能看出多少問題?請的國外專家又多是核電業者人員,也不能真正為台灣自建的核電廠安全負責。

陳謨星:光是圍阻體發現尿液寶特瓶就是國際笑話,如要把最攸關安全的圍阻體打掉重做,要再上千億。美國能源部部長最近更已宣布要全面提高核電廠安全標準,台灣電廠如要達那種標準,還要再投千億美元,台灣不太可能。

Q:政府及執政黨強力通過核四公投案初審,公投可以解決核四安全疑慮?

A:陳:這是台電及經濟部最大「騙局」下的公投,台灣電力被台電壟斷,民眾根本沒法得到發電的真正數據,如何做正確判斷。

台灣電力壟斷 民眾無從判斷
郭:目前台灣的是「鳥籠式」公投、是玩弄投票人數很難超過屆齡公民人口半數的政治遊戲。需要民眾發揮更大智慧。

美國紐約州Shoreham核電廠,離曼哈頓一百公里,花了六十億美元(約一千八百億台幣)、一九八四年完工,雖得到NRC核能會的發電執照,但有超過七十五%居民反對,光是緊急疏散計畫沒通過當地郡(county)政府認可,電力公司只能廢廠,後來利用原址改建天然氣和風力發電廠,創造更大經濟價值。

台灣核一核二、核四附近八十公里,就有七、八百萬人口,人民須更嚴格把關。新北市要舉行地方性公投,鑒於全國性公投已成執政黨掌控的政治遊戲,就看地區民眾如何展現民意、守護家園。

Q:日本福島核災後,廢核民意高漲。但支持人士強調核電是最便宜的,核電成本該如何計算?核電會產生核廢料、可算乾淨發電?

核電成本計算 台電一直低估

A:郭:台電公布的核電成本從最早每度○.七元左右,二千年則說每度約二.七元,但其中運轉、維修和核燃料費用大多計算不夠正確,且沒包括真正的除役或核廢料成本。據美國能源部(DOE)精算各類型電廠發電成本,核電每度就至少要約三.三四二元台幣。台電一直低估核電成本。

陳:台電過去在核四計畫分析資料中,將核電運轉維護費寫為○.二○二元/度,燃煤則為○.四三九元、油○.三二八元、天然氣○.二二三元,完全不符國際事實,全球沒有核能的運轉費用比燃煤、燃油、燃氣都便宜的。

又如台電估核電建廠成本七四二八六元(約二四三五美元)/千瓦,天然氣為二九五一二元(約九六七美元)/千瓦,但美國近年實際為核電平均四千美元/千瓦,燃氣四百至六百美元。台電蓋核四成本只有美國的六十%,蓋天然氣廠卻是美國二.四倍至一.六倍?

而台電所提由淨熱耗率換算的發電效率,核能三十一.七五%(二七○九千卡/度)、天然氣則僅三十五.○七%(二四五二千卡/度)。但到了台電要招標大潭電廠,天然氣效率卻大增到五十五%至五十七%。顯見涉及拿低估的核電成本,去比被錯誤高估的天然氣發電成本,混淆國人對各種能源發電成本的正確認知。

郭:尤其各國對核廢料處理都還無解,美國的核電廠除役,要等一百年、將反應爐切成碎片埋入地底,估須五十多億美元起跳,但還無法徹底解決。台灣不可能輸外處理、也找不到掩埋地點,政府說二○五五年前要建最終處理場明顯是謊言,核廢料是幾十世代都無法負擔的社會成本。

Q:許多民意反核,但台電威脅會缺電或提高電價四十%,核四的發電(二七○萬千瓦/二七○○MW)找不到替代方案?

改天然氣發電 核廠轉型重生

A:郭:核四到這階段已不太可能改善安全結構,我建議認賠殺出、或是轉型成其他電廠。施工不良而放棄核電廠,美國有多次經驗。

例如俄亥俄州津默(Zimmer)核電廠,和核四問題最類似,由沒有核電廠經驗的營造廠承包,電力公司自己負責機器、管線發包,結果施工不良而遭核能會勒令停工,只能放棄、改成燃煤電廠。

又如美國密西根米德蘭(Midland)核電廠,原要建兩座八百MW壓水式反應爐,歷經十七年、花四十億美元、完工八成五,但施工不良造成地基下陷及廠房龜裂,又發生三哩島核災,地方人士反對,最後改成氣電共生廠,只花五年、五億美元(約一百五十億台幣),改建後發電高達一三七○MW。如比照,將核四改成天然氣電廠,估計約六百五十億就可解套。

陳:核四的取代發電非常多,只看政府及台電有沒有心,也考驗有無官員真正了解能源技術的發展。

我曾向經濟部建議,放棄核四,只要改建提升舊有的天然氣和燃煤廠發電效率,例如增加桃園大潭電廠的天然氣複循環發電量,把目前發電效率三十五%提升到國際普遍的六十%至八十%,就不需建核四,而花費不到核四的十分之一。

杜絕台電丟電 就不需蓋核四

政府也應對台電「技術監督」,檢視因技術落伍而「丟電」掉好幾個電廠。例如許多人建議可將台電發電備載容量比率由二十八%降到比照美國的二十%至十五%,即可省下大半個核四電力。

近期參觀核一廠,我問到「不平衡電壓」耗電率,亦即電力輸送到各端電器,一部分運轉馬達、但也有部分是讓馬達煞車,兩者不平衡落差若超過二%就是浪費電,台電人員卻說約五%至六%。估計如把不平衡率降到二%,每年就可省下一座核電廠。

Q:各政黨都口頭推崇「廢核家園」,但都欠缺落實。而支持核電者多把核電說成經濟問題,說沒核電會衝擊經濟、無法減碳,對台灣能源發展有何建言。

A:陳:核安及核廢無法解決,才真已使得核電產業在大多數國家走下坡,各國都在發展更多再生能源及天然氣。舊的火力發電廠,是可藉技術降低排碳,而台電總是說天然氣很貴,這是對國際潮流不夠了解,天然氣發電在不久將來一定會成為主流。

郭:核能燃料成本一直漲,國際天然氣則是下降。美國核燃料成本從二○○一年四.六七美元/每千度,二○一一年漲到七.○美元,天然氣則從二○○八年台幣九.八一元/立方公尺降到去年三.七三元。各國都有新的開採技術,也大幅提高天然氣複循環發電效率,美國就已將燃氣每度發電成本大降為台幣一.九元。燃氣發電比率到二○一二年達三十%,二○二五年將增到四十%,將取代核電及燃煤。

最近美國已能有效開採岩石中的頁岩瓦斯(shale gas) ,將開放出口,台灣進口天然氣價格(目前十九.五元)一定會降。就是台灣發電應轉型的方向。

檢討發電產業 拒被核電綁架
陳:風力發電也可提升發電技術而更穩定,美國德州風力比台灣不穩,風電卻已取代核電。

國際發電裝置,多朝小而美、更具彈性,台灣一個小型海島國家,卻愛蓋大電廠,蓋廠成本高又缺調度彈性,而扶植出民營電廠,台電又保證收購價格,均使發電市場被壟斷、價格扭曲,台電動輒可喊漲電價恐嚇人民及工商業。政府要花錢去辦無實質意義的公投,倒不如從發電技術到能源配置,真的走向國際、徹底檢討發電產業,台灣才不會淪為被核電「綁架」的犧牲者。

失去第一桶金的人

劉克襄

有位老友許久未見了,年輕時熱愛自然,想要奉獻所學於生態保育,因而一直待在我們所熱愛的野外環境,從事哺乳類動物調查。

他坐在對面,仍舊穿著暗綠色的野外衣服。三四年未見,自是無所不聊,但最侃侃而談的,還是他研究多年的最愛。廿多年了,他繼續在孤獨地研究某一台灣高山的大型哺乳類。那種哺乳類動物,很多人一輩子在野外都不會看到,連他自己也只有幾十回的照面。但從排遺、食草和足跡等等線索,他鑽研其生態行為,變成此一領域的頂尖好手。十年前他便樂在其中,如今還熱中談這種動物,相信再過十年,恐怕也會繼續談。

只有野外調查,當然難以成為職業,他還努力讀到博士。只是這一行職缺有限,熬磨多年,迄今仍無法獲得正常教職和保障工作。當別的同學選擇生科,或轉為其他高科技產業,人生的第一桶金或第二桶都早賺到時,他仍在外頭租貸,連一點積蓄都沒有,婚姻更是遙遙無期。再怎麼看,都只有江宜樺院長在意的,一個馬桶的幸福指數。

朋友際遇如是,我們難免會慨歎,還好自己及早就認清事實,沒有因浪漫的理想而一頭栽了進去。或者,在人生的起跑線上落後。我們始終緊跟主流認定的價值,如今才有份安穩的工作,不愁吃穿。甚而,逐漸嫻熟好吃的美食餐廳,懂得投資理財,精於時尚購物,知道流行趨勢。更因為結婚生子,開始煩惱孩子的成長。

當我們關心著整個社會變遷、物價高漲,他似乎無閒暇,也沒餘裕計較這些生活指數的壓力。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這樣少數的朋友。在人生的道路上,因為理想,跟我們選擇了不同的路向,仍在痴呆地堅持自己喜愛的工作。

我們或會為同學惋惜,覺得他生錯時代,或者在生命的重要關鍵點,選錯了方向。如果自己的孩子以後同樣喜歡這類學科,最好也不要只懂野外調查,而不認清此行業的機會在哪。

我們分手後,他即將去轉運站搭車,再度深入南部山區調查。我坐上車,目送他肩著大背包的背影沒入霓虹燈影。車窗外的街道,人來人往營營苟苟。我閉目沉思,念頭一轉,不禁有些動容,萌生感謝之心。

還好,還有老友這樣堅持的工作者。台灣不是只有我們這樣認清現實的主流,而是仍有他這樣帶著傻勁的人。

我們社會最美好的部分,許是仍有很多這樣異質者的存在。在不同領域,選擇一個冷門的行業,待遇不高,根本無升遷機會,但他毫不計較,繼續專心地孤獨地摸索自己的工作,不是為了熬出頭,或者另創新局,終朝一日得到什麼尊榮。

不,他只埋身於自己的喜好,一個永遠不受到重視的小行業。終其一輩,或許只有少數人知曉,得不到一絲絲尊敬,但他甘之如飴。

一個人痴心地為理想工作,以其專業的堅持,滿足於其中,自始不曾放棄。我們得感謝他的存在,讓我們得以見識人生的執著,以及任何事業都有其天地的情境,而不是盲從於單一價值的生活。

我們的家園被肯定,有時是因他們的存在而顯得充滿各種可能的創造,不是只有一群像你我這樣,害怕失去高經濟成長,害怕老無所終的人。是這些我們以為輸在起跑點,也輸在人生方向的職場失敗者,讓多樣的台灣在不同底層散發不同光澤,或者不發光。

當新加坡和香港的人都想移民時,台灣因而繼續被我們視為,仍可安家樂業,還有些許夢想的地方。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自由經濟示範區能解悶嗎

杜震華

行政院長江宜樺以「悶」來形容台灣目前的經濟形勢,期望大家以「轉型創新」突破現狀,獲得各界熱烈討論。

隨後,行政院核定了經建會提出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方案。依規劃,示範區內將優先發展智慧運籌、國際醫療、農產加值與產業合作等項目;以貨品、人員、資訊自由流動及租稅優惠,加速全台產業的結構轉型。方案將分2階段推動:第1階段以「五海一空」(基隆、台北、台中、高雄、蘇澳、桃園機場)自由貿易港區為核心,透過「前店後廠」模式,結合鄰近縣市各類園區,於各地同步推動。待「示範區特別法」通過,展開第2階段──由各地方政府依自身稟賦、發展腹地等自行申設。

如果自由經濟示範區推動成功,它將是我國2002年加入世貿以來最重大的經濟施為;甚至帶動大量投資,有效組合資本、勞動、土地、企業精神等生產要素,讓台灣經濟擺脫近年常被視為四小龍之末的窘狀!

專業分工進軍國際

示範區成敗的最大關鍵在於是否能找到適當的市場;這就像1966年開始運作時的高雄加工出口區,成功關鍵在於當時是美歐市場快速成長,同時沒有其他強大競爭者的黃金時期。因此,必須讓示範區能將台灣在專業分工上的比較優勢充分顯現,才能掌握足夠巨大的國際市場。

目前,示範區的4大目標產業(智慧運籌、國際醫療、農產加值、產業合作)中,智慧運籌和國際醫療其實都是「配套產業」,只有農產加值是一般性產業;「產業合作」更非真正產業,只是將產業設立方式定位為國際合作型態。因此,可見規劃部門還在摸索產業「示範內涵」,有必要強化和國內公協會及外國商會的互動,增添最有價值的生產及商業活動。當然,也沒有必要完全定型而缺乏彈性,以免排除前瞻性產業設立機會。

兩岸ECFA後續貨品貿易及服務貿易協議仍未簽署,由於這兩協議將影響台灣未來在中國商品和服務市場自由貿易的範圍和深度,因此兩協議的內涵將在相當程度上關係到示範區的成敗。因此,兩協議尚未正式簽署前,經建會有必要詳細檢視諮商結果,務必以配合示範區需要為優先選擇,即使做出重大讓步也要成全示範區成功發展之需。其次,示範區的運作細節還是要加以重視。例如,「前店後廠」經常被用來描繪香港和珠江三角洲腹地的產業關係;示範區利用這種概念,要如何在效率和管制之間獲得最適化效果,避免淪為「毒品走私示範區」,應多向當年的經建老兵們請教。

最後,政策的執行力也是要件。爭取歐美日剛剛上市、尚未到亞洲來的廠商進駐應該效果最好。經濟部駐外機構必須全力以赴,展示幾個「示範投資案」才能打響名號,產生滾雪球的良性循環。示範區實為台灣悶經濟轉化為活經濟的重大方案,我們馨香禱祝、樂觀其成!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政策所所長,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年輕人的美是自然界的偶然,老年人的美則是藝術傑作。」

「年輕人的美是自然界的偶然,老年人的美則是藝術傑作。」
- 《世界人權宣言》起草人之一 愛蓮娜羅斯福

中國客禽流感 豈能台灣買單

劉瑩

疾管局長說,中國觀光客若在台禽流感發病隔離,醫護費用由政府預算買單;網友對此大感不滿,直說︰「至少也該討個成本費吧!」

有人搬出傳染病防治法中,「各款傳染病病人經主管機關施行隔離治療者,其費用由中央主管機關編列預算支應之」的條文,然而,這條文的立意主要是為了避免國內窮人沒錢看病導致疫情擴散,並不是開方便之門、變相鼓勵中國觀光客買張機票來台免費享受動輒幾十萬的重症醫療。

更何況,除了經費問題,台灣的急重症醫療體系一向負荷過重,如何能承受額外的大量外來病患?十年前的SARS,當時尚未開放陸客自由行甚至觀光,全台總計三百多名患者,就讓北部醫療體系差點崩潰,最後付出和平封院、百名醫護染病、十名身亡的「慘勝」代價。

固然禽流感目前還在禽傳人的階段,病患數跟SARS時無法相比;但已有數位專家警告,過幾季可能演變出人傳人的模式,到時單單中國就可能會有上萬個重症及疑似病例,如果還堅持陸客禽流感醫療免費,豈不是鼓勵大批疑似病例吃劑退燒藥後從機場長驅直入?

猶記SARS時,一位在周全防護下短暫照顧過SARS病人的馬偕醫師赴日旅遊,抵日後第二天開始發燒,返國後才確認感染SARS,造成當時零病例的日本恐慌跟憤怒,台灣衛生署還為此向日本政府和人民表示遺憾與歉意。對於重大的傳染病,大部份國家都是「拒之唯恐不及」,豈有變相鼓勵入境的道理

傳染病防治法顯然該修,要不強制要求來自疫區的遊客加保依當時風險估算的民間短期醫療險,要不來台在潛伏期內發病的遊客,醫療費用自付。花蓮門諾醫院的例子讓我們看到,一個來自疫區的疑似病例就可能造成一個小醫院急診關閉半天,這些外加成本已由台灣吸收,主要的醫療費用實不應再由台灣捉襟見肘的醫療或公務預算中支付了。

(作者為醫師)

魔鬼的契約


馬政府的勞工與軍公教年金改革版本終於拍板定案,原本弱勢的勞工未來將「繳多領少」,平均每月領取勞保年金與低收入戶相差無幾,淪為改革大刀亂砍下的冤魂;反觀原已享受舉世未有退休優遇的軍公教,此次權益縮水不多,而且改革時間往後挪移,形同不顧財政惡化危機,以時間換取空間,繼續保障既得利益者。故而所謂「年金改革」並未消弭族群之間的不公不義,反而以改革之名將其制度化,把九百多萬勞工當成政府壓榨的對象。這不是改革,而是暴政。

其實,我國的退休年金制度,與其視為社會保險與福利,其實是「選舉綁樁」與「鞏固政權」功能的結合,將國家資源大量挹注於軍公教族群,使其在選舉時支持藍營,平時則是捍衛藍營政權的支柱,乃係舊黨國體制的延伸。而勞工階層則因不同收入與產業而有所分化,欠缺團結意識,無法形成一股強大力量,在政治上鮮少代言人,無法對政策擬定造成影響,結果只有任人宰割,權益長期受到漠視。事實上,此次年金制度須要改革,絕非勞工吃垮年金,經過精算勞保基金在民國一二○年才會破產,而是過度優渥的軍公教退休福利,即使挹注國家多數資源,也無力負荷,難以為繼,造成軍人退撫基金在一○七年、教育人員退撫基金一一六年、公務員退撫基金一一八年將會破產。故而若不改革,先垮的是軍公教退撫年金,並不是勞保基金。

然而,因為選舉與政治考量,軍公教反而成了年金改革的配角,在馬政府的方案下受到的損失最小,倒是形同散沙的勞工,竟然淪為改革的祭品。依據馬政府版本,在職時收入再高的勞工,月退金仍不及基層軍公教。更嚴重的是,年金財務依舊未能改善,只是將破產時間往後延,造成這一代人享受,下一代人繳得多卻領不到,甚至揹負沈重債務。亦即,此次改革未能解決族群矛盾與世代失衡。而這兩者正是年金最大的問題所在。

在族群矛盾方面,改革方案中依舊存在輕勞工重軍公教的黨國體制思維,因此原有不公不義現象未獲改善。首先,原先軍公教所得替代率高達八、九成,甚至一○○%,而勞工約為二十幾%到四十幾%,差距懸殊,軍公教成了受僱者中的貴族,而勞工則是低收入的無力者。改革版本雖將軍公教所得替代率改為上限八成,但在實際給付上,目前領勞保年金的勞工平均每月只有一萬三千多元,改革之後只剩下一萬二千多元,不但比軍公教年終慰問金保障門檻兩萬元低,甚至不及台北市低收入標準一萬四七九四元。反觀軍公教,以月薪五萬三三四○元的基層公務人員為例,改革後八十%所得替代率仍可月領四萬三六○八元,比一般勞工一萬三千多元,多了兩倍,亦即勞工的天花板距離軍公教的地板仍有一倍差距,試問馬總統口中的公平正義何在?

其次,備受詬病的十八%優存,自一○六年才開始逐年降息至九%。十八%的存在有特定的時空背景,包括當年軍公教待遇微薄與高利率,才有此一補貼政策的產生,但今天這些條件都已消失,不僅市場利率非常低,十八%約為目前利率的八倍,加上軍公教已非弱勢者,反而是生活最穩定的一種族群,因此十八趴繼續存在,實在荒謬絕倫。而且目前政府一年補貼金額約七、八百億元,至二○一五年將達到支出高峰約為一千四百億元,若不廢除,政府財政不垮才怪。

前美國副總統高爾稱美國退休金制度為「世代的神聖契約」,但在台灣似乎稱為「魔鬼的契約」更為貼近。馬政府的年金改革,不僅族群分配不均依然嚴重,更因人口老化,更造成世代失衡,這一代只圖私利享受,將累積龐大債務留給下一代,形同這一代人幫下一代人簽下賣身契。尤甚者,黨國體制殘留的獨厚軍公教精神並未變革,軍公教的年金中依然包含「政治津貼」的內涵,而勞工則仍是失落的一群,九百多萬人就這麼任憑馬政府的糟蹋、欺壓!

Allen Chen 懷想錄: 別把夢停留在20歲

Allen Chen 懷想錄: 別把夢停留在20歲: 我們都曾有過美麗的夢想,只是,在茫茫人海中,在慢慢征途中,我們太容易將它們放棄或遺忘,當我們幡然悔悟時,夢想已被我們遺落在人生的旅途中。 從前有兩兄弟,住在80層樓上,一天兩人旅遊回來,發現大樓電梯停電了。無奈,兩人只好爬樓上去。一路氣喘吁吁,到了20層。一合計,覺得背包實在太重...

Allen Chen 懷想錄: 隨時轉換主觀的感受

Allen Chen 懷想錄: 隨時轉換主觀的感受: 我們的身心是五蘊和合而成的,所以如果沒有「五蘊皆空」的智慧,就會執著五蘊所構成的自我,持續不斷地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妄念,為自己帶來很多煩惱與痛苦。 自我中心的妄念,是對自己的身體、想法、價值觀所產生的執著,這種執著有時會與客觀事實,以及環境裡的人、事、物產生對立,既然有對立,就容...

Allen Chen 懷想錄: 點亮心燈

Allen Chen 懷想錄: 點亮心燈: 常聽人說,人心難測,看不透。不但看別人的心看不透,我們看自己的心,也看不透。看不透,不是缺少這種看透的能力,而是缺少看透自己的勇氣。 若我們看不透自心,就不可能看透他人之心。在你的一生中,有些事不能對朋友講,有些狀況,不能對父母講,有些心態,不能對先生或太太講,有時,甚至自己都不...

Allen Chen 懷想錄: 觀心感觸

Allen Chen 懷想錄: 觀心感觸: 佛說一切法,為治眾生一切病,心若無煩惱,何用一切法。雖說八萬四千法,總不離心法,不論大小二乘,禪淨律密,終歸於觀心一門,方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愚自魯鈍,雖知觀心之重要,卻始終得不到要領,今自述其感觸:一變二亂三煩四髒五密六妙七淨。 一變 :雖知一切法,皆依真如本性,因緣幻化而...

Allen Chen 懷想錄: 永不退休的知識份子

Allen Chen 懷想錄: 永不退休的知識份子: 薩菲爾(William Safire) 從報上看到著名右翼專欄作家薩菲爾(William Safire)去世的消息,一陣難過。雖然跟他素昧平生,但我到美國後,從思想到寫作都在相當程度上是伴隨著讀他的專欄而成長,對他有一種思想的共鳴者和寫作的指導老師般的感激! 薩菲...

Allen Chen 懷想錄: 青海湖

Allen Chen 懷想錄: 青海湖: 青海湖 我駐足在你的身邊 不曾想觸碰你一下 你聖潔的讓我心碎 卻用陽光和風將我擁抱 安撫著這顆溫柔的心 他們也來了 卻饑渴地進入你的身體 任憑惡臭的汗水浸透著你的皮膚 用車輪碾過你輕靠岸邊的臂膀 他們失去了信仰 而或他們從來就沒有信仰 不懂得沉寂和靜穆的...

4/28/2013

活出人間好時節

無門慧開禪師有一首偈,開頭兩句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是說世間的事皆是閒事,沒有什麼不得了,更不值得挂在心頭,若能如此,你便能過上人間最賞心悅目的好時節。慧開禪師是得道高僧,悟道成佛的人,自然境界不同。以這樣的心境過日子的,雖不一定都是得道高人,但一定是熱愛生活的人,而對生活缺乏熱情的人大概不容易辦到。

春天除了百花芬芳也有荊棘雜草;秋天除了清風明月還有落葉枯藤;夏夜的涼風雖好,卻也有蚊蟲肆虐;冬日雪景雖美,卻難掩刺骨的冰寒。四季雖美,但都有缺憾。世界本來就沒有完美的存在,這是事實。四季連在一起是一年,年復一年連在一起就是一生。人生和四季一樣雖然美麗繽紛,也難免有缺憾。

在對生活缺乏熱情的人眼中,一年四季的壞處很多很多!是不是真實呢?也是真實的。但在這樣的心境中走過一生,即便活到百歲,也會覺得缺少些什麼。如果能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境去感覺,春天雖不一定處處是花,但只看有花的地方;秋天雖然萬物蕭瑟,但只注目豐收的碩果……凡是往好處想,往好處看,心境自然豁達,人生就會知足而自得其樂。

其實人生的價值不在於你活了多少年,而在於你走過的生命中有多少“好時節”。這取決於我們的心態,看不開,處處抱怨,人生便是一齣悲劇;看開了,知足、樂觀地活,便能活出人生好時節。

一日禪:真正的享受是安閒

其實真正的享受是安閒,而最大的享受是身心平安,並不是在於物質上的豐富或是貧乏。適當的休閒可以讓自己的身心舒暢,呼吸的空氣是新鮮的,還有生活的氣氛是輕鬆的,生活的步調是舒服和諧的,這就是真正的悠閒生活。會享受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Allen Chen 懷想錄: 在黑暗之處點燃亮光

Allen Chen 懷想錄: 在黑暗之處點燃亮光: 王美琇 達利是犯罪心理學家,專門研究大企業內部的人如何變得腐敗墮落。他指出, 大規模的貪腐和大規模的犯罪,都需要很多的參與者和旁觀者,更需要大多數的人在工作上集體失去了道德感 。 他舉一個例, 如果沒有幾百萬人同時喪失道德感,就不會發生納粹對猶太人大屠殺的歷史悲劇 。達利...

社交網絡粗魯,優雅禮儀復興




禮儀已經衰亡了嗎?手機、Twitter和Facebook也許正在剿殺舊式的客套和優雅,但新一代的禮儀大師,禮儀博客作者,以及自封的YouTube禮儀權威正在努力讓老派的禮儀在年輕一代中變得重要。

這些人的目標顯而易見:幫助Y世代(Generation Y)穿越棘手的、高科技時代的雷區,比如無紙化郵件(Paperless Post)邀請、同性婚禮和網上約會等等——更不必說與現實世界中遇到的人進行面對面的接觸了。
例如,當你第一次被介紹給某人時,應該如何跟他握手呢?也許你覺得自己不需要這方面的教程,但是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紐波特海灘的形象顧問格洛麗亞·斯塔爾(Gloria Starr)可不這麼想。

“在握手時,你應該從肘部處,而不是手腕處,上下搖動兩、三次,”斯塔爾說,“然後面帶微笑,介紹自己。”她已經發佈了437個YouTube視頻,在其中的一個視頻中,她示範了如何伸出右手上下擺動。

那麼在健身房時,你又該如何表現得舉止得體呢?YouTube的話題趨勢負責人凱文·阿洛卡(Kevin Allocca)說,最近在網絡上,健身房禮儀的視頻特別熱門。有一個視頻名為《不要成為健身房裡的那個人》,展示了五名男子在健身房裡的各種失禮舉止。比如“笨瓜”,每次舉起杠鈴時,他都會發出哼哼唧唧的聲音,還有一個傢伙自命為“教練”,他好為人師,主動給其他健身者提建議(大多數時候都不受歡迎)。這個視頻自去年4月貼出以來,觀看量差不多達到了300萬次。

在現代生活中,似乎沒有哪個地方太過偏僻,或者太過荒謬,不值得考慮禮儀問題。教學網站Howcast.com在YouTube上的頻道人氣很高,針對的是像在瑜伽課上如何處理腸胃氣脹,或在天體海灘上如何舉止得體這樣的重要問題。“如果說,當別人穿着衣服的時候,你目瞪口呆地盯着別人身體那一部分看有些不妥,”天體海灘禮儀視頻里說:“當別人沒穿衣服的時候,獃獃地盯着看就是徹頭徹尾的粗魯了。”

在另一個視頻中,一位快餐業資深從業者告訴你,在汽車外賣窗口處應該如何舉止(“不要一停到揚聲器邊就高喊‘你好’,而是應該等待服務員招呼你”),對於如何正確在餐桌上擺放餐具這個重大課題,YouTube上有500多個視頻。

但是,社交建議領域中——這個領域不僅湧現了大量視頻,還有很多網站、博客和圖書——增長最快的部分,是和互聯網本身有關的社交建議,以及對“網絡禮儀”(netiquette)的正確展示。YouTube上的這類視頻包括在寫作商務電郵時使用表情符號,謹慎地在別人的Facebook塗鴉牆上張貼內容,在Instagram上給寶寶的照片設置限制,轉發太多的Twitter消息,以及同時進行多個在線聊天等等。

“我們生活在一個焦慮的時代,這種焦慮反應了技術和社會習俗中幾乎一直存在的變化和混亂,”史蒂芬·彼得羅(Steven Petrow)說。彼得羅著有5本禮儀方面的圖書,其中包括將在2014年出版的《注意數字禮儀:對一個沒有規則的時代的建議》(Mind Your Digital Manners: Advice for an Age Without Rules)。(彼得羅是《紐約時報》的定期撰稿人,他為Booming博客寫作的專欄提供了有關同性戀-異性戀問題的建議)。

“無論你想了解父母在同性婚禮上的角色是什麼,還是想知道可以發多少條短訊邀請對方跟你約會,而不至於被看成是死纏爛打的人,”他說,“禮儀大師都會從各種地方的桌布下冒出來,撫慰那些擔心在最時新的禮儀上犯錯的人。”

這樣的建議出現在禮儀界名人的網站上,比如衣冠楚楚的電視脫口秀常客托馬斯·法利(Thomas Farley),以及住在聖迭戈縣的顧問伊萊恩·斯旺(Elaine Swann)的網站。Facebook前高管蘭迪·扎克伯格(Randi Zuckerberg)的電子期刊Dot Complicated也提供了這樣的建議。

扎克伯格說:“在這些新出現的禮儀問題中,有很多都很複雜,因為明確的、非黑即白的答案並不存在。”Dot Complicated最近的一篇帖子講如何處理別人提出的金錢方面的要求,作為扎克伯格媒體(Zuckerberg Media)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說她經常都在處理這個問題(她的建議是“迅速說‘不’”)。

年輕人“厭倦了諷刺、無禮和挖苦,這些東西他們在網上見得非常之多。”女性生活方式網站xoJane的主編簡·普拉特(Jane Pratt)說:“禮儀的回歸,部分上是對網上粗魯互動的一個回應。”在xoJane網站上,和禮儀有關的文章很受歡迎。

“現在,為人友善才顯得‘酷’。”她補充說。

出版業正在急於追趕這個潮流,一系列新的禮儀圖書即將推出。編年史出版社(Chronicle Books)的克里斯汀·卡斯威爾(Christine Carswell)說:“禮儀是一個很流行的題材,因為良好的行為舉止的確不會過時。”今年5月,他們將出版納森·譚(Nathan Tan)的《健忘紳士》(Forgetful Gentleman)一書。

僅去年一年,《紐約時報》的撰稿人就出版了三本禮儀題材的圖書:亨利·奧爾福德(Henry Alford)的《謹防失禮:現代禮儀指南》(Would It Kill You to Stop Doing That: A Modern Guide to Manners);菲利普·加蘭尼斯(Philip Galanes)的《社交問題:如何在當今的禮儀困惑中生存》(Social Q’s: How to Survive the Quirks, Quandaries and Quagmires of Today);還有之前“倫理學家”(Ethicist)專欄作家蘭迪·科恩(Randy Cohen)的《與人為善:在一切事物的倫理規範中行走》(Be Good: How to Navigate the Ethics of Everything)。

其他值得注意的作品包括《簡·奧斯汀的現代生活困境指南》(Miss Jane Austen’s Guide to Modern Life’s Dilemmas),其作者麗貝卡·史密斯(Rebecca Smith)是一名英國小說家,自稱是《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的作者的直系後裔;還有一本是以美國第一夫人為參照的《米歇爾會怎麼做?現代生活實質和格調指南》(What Would Michelle Do? A Modern-Day Guide to Living with Substance and Style),其作者阿利森·塞繆爾斯(Allison Samuels)是新聞網站The Daily Beast的資深撰稿人。

社交困惑似乎無邊無盡。你有義務回復Facebook派對邀請嗎?在跟人拼車的時候用iPod聽音樂會不會很無禮?

丹尼爾·波斯特·森寧(Daniel Post Senning)是禮儀大師艾米莉·波斯特(Emily Post)的玄孫,他在編寫《艾米莉·波斯特的禮儀》(Emily Post’s Etiquette)的第18版時,發現這本書無法用一個章節來涵蓋高科技方面的禮儀問題。結果他單獨為此寫了一整本書:《數字世界中的艾米莉·波斯特禮儀:優質的網上生活》(Emily Post’s Manners in a Digital World: Living Well Online),該書的電子書和平裝本於今年4月發行。

這本書針對的問題,舉例來說是這樣的:一個人應不應該在Facebook上宣布罹患重病(應該,波斯特·森寧說,但診療信息應該只告訴密友和家人)。

一些新的禮儀大師把自己定位為老派歐式禮儀的化身——由於《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的熱播,老派歐式禮儀現在變得很時尚。即便是這些人,也覺得自己有義務解決21世紀的難題。

查爾斯·麥克弗森(Charles MacPherson)在加拿大開辦了一所管家學校,他寫的第一本書《管家要義:禮儀、時尚娛樂與家政管理的藝術》(Butler Speaks: A Guide to Proper Etiquette, Stylish Entertaining and the Art of Good Housekeeping)於今年4月發行。對於舀魚子醬這樣的老古董儀式,麥克弗森是一名權威人士,但他發現自己在琢磨這樣的問題:如果你4歲的小孩生病了,和保姆待在家裡,而你正在外面參加晚宴,這時你能否把手機放在桌子上?

“永遠不能把手機放在餐桌上。”麥弗遜說,“如果你必須出門赴晚宴,而且必須隨時能接電話,首先你得把這個情況告知女主人,然後把手機設置為來電振動,放在你的口袋或大腿上。如果手機響了,你就離開餐桌——不要解釋為什麼,只需簡單地說聲“對不起”——離開用餐的房間,然後再接電話。”

同時,對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禮儀也具有一種復古的魅力,“波特格調”(Potter Style)圖書系列的發行人帕姆·克勞斯 (Pam Krauss)說。該系列將在今年9月推出《現代禮儀:向上的工具》(Modern Manners: Tools to Take You to the Top),作者是常青的禮儀專家多蘿西婭·約翰遜(Dorothea Johnson),書的前言由約翰遜的孫女麗芙·泰勒(Liv Tyler)撰寫。克勞斯說:“對於整整一代年輕人來說,禮儀就像烹飪、縫紉和其他‘家居藝術’一樣,本可以從父母或祖父母那裡傳承下來,但實際上卻沒有。”

在一些圈子中,老派的舉止就像黑膠唱片、單桶波旁威士忌和男士軟氈帽一樣,是年輕的都市潮人們樂意重新拾起的艾森豪威爾時代遺風,布雷特·麥凱(Brett McKay)說。他是男士生活方式博客“男性氣質藝術”(Art of Manliness)的創始人,該網站的一些人氣禮儀文章從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和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故事中總結了經驗。比如說,一篇關於文明地進行政治辯論的文章指出,如果羅斯福不把對手貶損為“油腔滑調,經常去教堂的偽善者”和“典型的無知者”,那麼在政治辯論中,他可能會表現得更具有說服力。

“社會學中有這樣一個概念:每一代人都反叛其父母,跟祖父母輩為友。”麥凱說:“有些Y世代穿着打扮得像《廣告狂人》(Mad Men)中的角色就體現了這一點,在禮儀方面也是如此。嬰兒潮一代的觀念是‘放輕鬆,做你自己’。‘最偉大的一代’則比較拘謹,講究禮儀,而年輕人希望體現祖父母那一代的某些價值觀。”

人氣家居裝飾博客“設計海綿”(Design Sponge)的創始人格雷斯·邦尼(Grace Bonney)說,喜歡DIY活動的年輕女性也對禮儀舉止表現出了新的興趣。“設計海綿”新近推出了每周禮儀專欄。邦尼說,像《在社交媒體上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類禮儀文章,評論量和Facebook“贊”的數量比其他文章高出4倍。

“我認為,大家逐漸開始覺得:花些時間,努力讓客人在你家時覺得更受歡迎是值得的,無論這種努力是準備美味的食品,學習插花,還是掌握成為好主人的一般禮儀。”她說。

人們對禮儀重新燃起的興趣會導致行為方面的切實轉變嗎,還是像最新的健康飲食指南一樣,最新的禮儀指南也只會被束之高閣,沒有人照做?這個問題尚無定論。畢竟,要想有好的舉止,你需要採取行動。

“困難的環節不是培養良好的意圖,”《健忘紳士》的作者譚說,“而是把良好的意圖轉化為行動。”

運動時長加倍,健康益處也會翻番嗎?




問:我每周六天,每天進行30分鐘心肺運動,如果每次增加到60分鐘,帶來的好處是否也能翻番?

讀者Kenji提問

答:如果你想知道的是,將運動時長加倍是否也能令健康益處加倍,那麼,根據大多數指征來看,情況並非如此——帶來的健康益處只會出現微弱的增加。

2011年有一項值得注意的研究:各個年齡段進行輕度運動(每天約15分鐘,也就是你目前運動時長的一半)的人,早死的危險降低了大約14%,相當於多活了三年。而那些運動時長為兩倍——也就是跟你一樣,每天30分鐘的人,早死的危險進一步降低,不過降幅僅有4%。其他科學家使用這個數據推斷出,那些進行非常艱苦的運動,將運動時長從每天50分鐘增加140%達到120分鐘的人,其早死的危險只會進一步降低約5%。

運動強度超過一定的水平,甚至有可能適得其反。研究者曾追蹤了5.2萬名成年人長達15年,結果發現,那些以9到10分鐘的慢速跑完一英里,每周跑5到20英里的人,得到了理想的長壽益處。而那些跑得最快和跑得最遠的人,平均而言,其壽命相比完全不跑步的人並未出現顯著增長。

換言之,如果你的目標是活到82歲,那麼你現在的運動強度可能已經十分理想。密蘇里州堪薩斯市聖盧克斯美國中部心臟研究所(St. Luke’s Mid America Heart Institute)的心臟病專家詹姆斯·奧基夫(James O’Keefe)著有一本有關對跑者研究的專著,他說:“儘管每周慢跑90分鐘,這對於想要在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馬拉松項目奪金的運動員來說遠遠不夠,但如果你的目標是要活得健健康康,觀看2048年奧運會,那麼,這個運動量正是醫生推薦的水平。”

我的存在就是為了招搖、吸引目光、獲得名利

紐約時報
RUTH LA FERLA 他們排坐在秀台旁邊,如同駐足在電線上的鳥兒。每個人都有着鮮明的標記:明星級編輯卡琳·洛菲德(Carine Roitfeld)在撥弄着她那披散着的暗黑色長髮,眼眶畫了一圈黑眼線,腳下穿着充滿殺傷力的細高跟鞋;而格蕾斯·科丁頓(Grace Coddington)那火紅色的長髮則如雲霧般籠罩着她的臉;還有攝影師泰利·理查森(Terry Richardson),他的八字鬍讓他頗有點70年代情色大王的樣子。

而你不需要任何現場提示,就能輕易找到那些專業作秀人士,比如安德烈·萊昂·塔利(André Leon Talley),披着一襲華麗披肩降臨到秀台上;又如時尚記者琳恩·耶格(Lynn Yeager),裝扮得像一個丘比娃娃,擁有如丘比特之弓一般的唇形,穿着蓬鬆的裙子,臉頰抹着金幣大小的腮紅;又如安娜·溫圖爾(Anna Wintour),《Vogue》雜誌潑辣的女魔頭,當秀場燈光漸暗,她便躲到了她那修剪得絲毫不差的劉海和墨鏡的後面。
時尚界的元老們,每一個都深諳在外表上打造自我品牌之道。他們是市場寵兒製造模式的典範,個人風格就如同雜貨店貨架上的“脆谷樂”麥片盒一樣詭異、鮮明,容易識別。

“任何一個城市的秀場最前排都是一塊展示板,”湯姆·朱利安(Tom Julian)這樣說道,他是紐約潮流趨勢預測公司多尼戈爾集團(Doneger Group)的策略性商業發展總監兼品牌營銷顧問。這種將他們安排在顯要位置上的做法,曾經是為了展示非同凡響的個人風格——比如把自己裝點得一絲不苟的戴安娜·弗里蘭(Diana Vreeland),或者極具傳奇色彩的嘉莉·多諾萬(Carrie Donovan)。這些時尚界的創新人士總能在並不算大的電視屏幕上展現出萬千風采。朱利安認為,秀場前排在最近已經演變成了一個平台,讓造型師和音樂、電影、電視真人秀名人以及各色人等可以豪邁地展示自己無門無派的格調。

“這些人是在塑造另一個自我,”倫敦時尚百貨商場利伯提百貨(Liberty of London)的總經理艾德·貝爾斯特爾(Ed Burstell)說。

事實上,這更像是他們的化身,純粹是為了讓公眾消費而塑造出來的第二個自我。表面上,他們展示的是一種與生俱來,無所不曉的時尚感覺。貝爾斯特爾說,但是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們是以軍事級別的精準來考究他們的外表,尤其是在時裝周期間”。

如果他們欣然將這種場合視為持續不斷的出鏡機會,誰又能怪他們呢?這樣一個視頻流直播、Instagram、Tumblr及Vine等平台橫行的時代,只會讓那些散發奇異風情的造型加倍地吸引眼球。它讓那些半紅不紫的人物有機會提升人氣,甚至對於少數幸運兒來說,能夠讓初出茅廬者平步青雲。

於是,無怪乎簇擁在已經成名的奇人異士身邊的是一批自我推銷的新人:編輯、造型師和博客寫手,他們盡情地舒展自己的羽毛,似乎期望着一點精明的自我包裝能讓他們在時裝秀前排得到一個坐席。

“時尚是一場身份地位的盛大遊戲,在這裡,知名度就是一切,”丹尼爾·塞因特(Daniel Saynt)說。他是“社交名流”(Socialyte)機構的創辦人,這是一家剛成立一年的代理機構,為潮流先鋒人士和品牌之間的合作洽談。塞因特說,擁有一個具有辨識度的形象能保證你給人一個印象,讓人覺得值得與你談一談,或者說你值得被談論,“哪怕可能其實沒有人知道你是誰。”

每一個詹娜·萊恩茲(Jenna Lyons,J. Crew品牌的那個故意顯得很極客的執行創意總監)的背後,都棲息着一隻現代孔雀:年輕,極度善於利用網絡,並且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

“這些人都是通過大膽表現在這個行業找到立足之地的,”塞因特說,一個典型例子就是模特兒愛麗絲·德拉爾(Alice Dellal),她剃掉一邊的頭髮讓她在眾多競爭者當中脫穎而出。

此外還有幾個博主,比如博客“Style Bubble”(時尚泡泡)的博主蘇茜·劉(Susie Lau),她身上對比強烈的色彩和花紋組合以及俏皮的頭飾讓人一眼就能認出她來,還有博客界的超級明星利安德拉·梅丁(Leandra Medine),她用皮毛高帽、足球隊服、哈倫褲以及木屐製造出的調皮搭配,正是她在自己的博客“Man Repeller”(反男士)上那些刻薄的諷刺文章在視覺上的延伸。

梅丁能在Phillip Lim、Thakoon和Reed Krakoff等品牌的時裝秀上安然得到羨煞旁人的前排席位並非偶然,本周她在博客上寫道,這個產業“已經為業餘的果兒們創造了空間,去開闢她們滿布鉚釘的星途。”她在一次採訪中說,她的自我風格並不只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而更多是在不拘一格地表達她的個性。

“一開始,我對我的着裝是很講究策略的,”她說,“我以為,要別人注意到我,我就要戴上幾萬個手鐲,拿上我最酷的手包。”

現在她變得更隨意,不過她的風格往往與她在網絡上的語調相呼應,她將她的語調形容為“有點粗礪,新穎並且不經過編輯”。

“我講求的就是反差,”她說,“如果我穿一件格子襯衫和破洞牛仔褲,我就會配一雙緞紋細高跟鞋。”

一個比較近期進入時裝秀前排的人物是安迪·托雷斯(Andy Torres),她從她的博客“Style Scrapbook”(時尚剪貼本)起步,進而成為E! Entertainment頻道的時裝比賽節目“Elle México Diseña”的評委,開始了風生水起的電視生涯。據托雷斯女士說,她深受拉丁裔女性追捧的博客,也只是在她開始貼自己的照片之後才真正受到關注。她的着裝風格是將彼此衝擊的圖案組合在一起,充滿扎眼的調性。

“我穿的東西沒有一樣是搭調的,”她說,“但是那樣做對我來說很奏效。”

著名造型師瑪麗·艾莉絲·哈妮(Mary Alice Haney)經常忠告她的客戶(包括詹妮弗·加納[Jennifer Garner]、凱特·波茨沃斯[Kate Bosworth]和傑茜卡·貝爾[Jessica Biel]等人),要配搭出紅地毯級別的打扮,不僅僅是套上一件什麼衣裳那麼簡單。“而是在於要知道你想要展示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她說。

哈妮說,她自己的裝扮具有經過細心考量的性感氣息,她對低胸領口和具有挑逗意味的衣服切口有着幾近戀物癖式的喜好,不過在時裝周期間,她稍微將“火力”調低了一些。

“我的定位是高端的性感,”她說,“我穿伊夫·聖羅蘭(YSL)、古馳(Gucci)和湯姆·福特(Tom Ford)。當你一見到瑪麗·艾莉絲,你就知道你將看到的是一些高質量、奢華但又性味盎然的東西。”

她知道,視覺上鮮明的裝扮有可能會帶來潛在的賺錢副業——最近,她就成為了“時尚頻道”(Style Network)的電視節目“明星私密衣櫥”(Celebrity Closet Confidential)的製作人兼主持人。

紐約一家針對年輕人市場的品牌營銷公司“冰封傳媒”(Iced Media)的策略總監格雷戈里·里特利(Gregory Littley)說,像洛菲德以及比較近期的梅丁(她通過博客已經與消費者建立了直接的聯繫)等時尚界前排人物,屬於當前最被熱烈追捧的那批人物。去年,洛菲德在她極速膨脹的時尚業界功績上又多加了一份與魅可(MAC)化妝品達成的協議,合作引進一個限量版化妝品系列——一套與她現在膚色相似的茶色色系。幾乎也在同一時間,梅丁答應在優衣庫(Uniqlo)的一個秋季廣告中出鏡。

里特利也在密切關注着琪亞拉·法拉格尼(Chiara Ferragni)。她最為人所知的是她的雙語博客“the Blonde Salad”(金髮沙拉),但更為人們所談論的是她令人心頭一震的打扮:飄逸的金髮,塗畫出來的貓眼,還有幾乎從不例外的豹紋長外套。和她很多博客界的同輩們一樣,法拉格尼已經變成了外表出眾的自我營銷大師。就在上個星期,她描畫精緻的貓臉妝容,使得頭髮護理品牌列德肯(Redken)將她指定為全球代言人。

一切看起來很好。不過在這個行業中,華麗的外表也就只能到這個程度了。就像《Vogue》雜誌的編輯哈密什·博爾斯(Hamish Bowles)曾經說的,那些成名多年的編輯已經變得不再那麼愛出風頭了,當中最出名的那些已經褪去了浮華的修飾。有時候,內行人會告訴你,越簡單才越有內容。

對於利伯提百貨的總經理貝爾斯特爾來說,他要在人群中脫穎而出,圓寸頭和粉色圍巾已經綽綽有餘了。

“一個記者曾告訴我說:‘艾德,你真的很懂怎樣戴圍巾。’對我來說,這就夠了,”貝爾斯特爾笑着回憶道,“我已經多年沒有離開過圍巾了。”

2013年應該去的46個地方

36小時玩轉臺北




擁有260萬人口的台北座落在一個安靜的河谷中,河谷兩側都是長滿茶樹的安靜小山。作為台灣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台北充滿了摩登氣息。這裡是許多高科技公司總部所在地,有許多繁榮的購物中心,還有個超級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統。同時,這裡也有熱鬧的露天市場、多神教寺廟、休閑綠地以及反映多種外來文化影響的古迹。台北是夜行動物的天堂,它以永不打烊的熱情歡迎當地居民和外來訪客溫習此地的歷史、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最重要的,滿足他們的味蕾。

星期五

下午3點

1、下午茶

搭乘的士、公交車或者貓空纜車到達木柵觀光茶園(Muzha Tea Plantations)。那是台北郊外一個設在山坡上的茶葉種植區,茶園內點綴着不少人氣旺盛的寺廟和茶館。台灣的氣候和地形非常適合茶樹生長,台北飲茶者對茶的鑒賞能力也特別高。一定要品嘗一下當地人引以自豪的鐵觀音茶。鐵觀音採用一種微妙方法烤制而成,氣味芬芳醇厚,單寧含量低,口感非常柔和。根據等級的不同,300克一罐的鐵觀音茶葉價格大約200至3000台幣。根據美元對台幣1:28的匯率,約合7至105美元。接下來去造訪三墩石茶壺博物館(Three Stone Teapot Museum;指南路三段34巷36號;886-2-2938-3797),觀賞手工茶壺和茶葉的製造過程,遊客可以免費品茶。門票50台幣。夕陽西下以後,下山去欣賞黃昏時的台北天際線。

晚上7點30分

2、來自華東的盛宴

三十多年來,新福樓(Newfulou;金山南路2號;886-2-2351-9690)一直致力於烹制江蘇美食。江蘇是中國東部的一個省,與上海相鄰。鮮嫩多汁的澆汁鰻魚(300台幣)是新福樓的特色菜之一,煎過的鰻魚放在容器里與生薑和滋滋作響的油一起端上桌。新福樓的佛跳牆也享有盛譽——將多種肉類、海鮮和蔬菜放在一起用小火連續燉上一整天(有時候兩天),價格980台幣。根據古代的傳說,即使是最虔誠的素食主義者聞到這道菜的香味以後也會拋棄自己的信仰,來體驗這種至上的美味。

晚上9點

3、整夜購物

夜幕降臨以後,許多游商小販忽然湧現在台北眾多的知名夜市上,叫賣小吃、按摩服務、衣服、飾品和電器。請在討價還價中度過一個良夜,順便品嘗各種小吃,包括蛤仔煎(30台幣)、灑滿鹽粒的烤肉串(30台幣)、一按水龍頭就流滿杯子的甘蔗汁(15台幣),以及傳奇的臭豆腐(30台幣)——這種經過發酵的美食聞起來臭吃起來香。華西街夜市以烹制毒蛇老鼠之類的食物遠近聞名,當地部分群眾相信這些東西對健康有利。師大夜市吸引了許多年輕的潮流人士,士林區夜市則以規模著稱。想換個興趣點的話,就去造訪誠品書店旗艦店(Eslite Bookstore;敦化南路一段245號;eslite.com)。誠品書店是當地的一個涵蓋島內外圖書、雜誌、文具、音樂、美食和飲品(飲品100-200台幣)的大賣場。這家全天候營業的書店是當地一個熱門的活動場所,經常能遇到各種名人。天亮的時候,追隨着雞鳴聲去往東門市場(Dongmen Market;信義路二段81號79巷)。那是個日間市場,來自各種年齡段的商販在那裡嫻熟地切肉、腌鹹菜、熏烤肉、包餃子或者切削剛從樹上採摘的水果(現場快炒的簡餐,每餐50-100台幣)。

星期六

上午9點

4、俯視眾生

探訪台北101大樓(Taipei 101;信義路五段7號;taipei-101.com.tw)的話必須早起。這座1670英尺的摩天大樓高聳入雲,看起來彷彿屬於另一個城市(或另一個星球)。101大樓曾作為台灣的代表闖入至今仍白熱競爭的世界第一高樓競賽,2004年竣工時一度成為世界最高的建築,2008年才被迪拜的哈利法塔(Burj Khalifa)超越。89至91層的觀景台可以看到360度的無敵風景(門票450台幣)。站在樓頂,請務必仔細欣賞那個從建築中心垂下來的不鏽鋼鐘擺,那是全世界最大最沉的調諧質量阻尼器,在它的保護下,101大樓不至於因地震和熱帶風暴劇烈的橫向運動而倒塌。從一樓開始你的大樓之旅,可以享受連續五層的高端購物和餐飲享受。

上午11點

5、對黑暗時代的紀念

到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位於常德街1號的西校區,在種滿棕櫚的校園裡散步。那裡最古老的建築是一座1912年的房子,紅磚石柱,氣勢威嚴,屬於19、20世紀之交日本統治台灣時期的歷史遺迹。日本對台灣的統治給這裡帶來了農業、教育和城市規划上的進步,但代價是政治和文化上的壓迫。另一個角落的“2·28”和平紀念公園(228 Peace Memorial Park;凱達格蘭大道3號)用來紀念1947年一場抗議活動中的受害者。那次活動反抗的是台灣另一個統治集團——蔣介石及其領導下的國民黨,後來活動遭到了政府殘酷的鎮壓。在這種面向大眾的公園裡總會有老年人晨練,這種健身活動是他們精力旺盛且容顏不老的秘密。

中午12點30分

6、購物助手

在太平洋SOGO百貨(忠孝東路四段45號;sogo.com.tw)巨大的賣場內購買各種國際品牌。這家商場以一絲不苟的日式客戶服務著稱:戴着白手套的電梯服務員、伴有精確敬語的鞠躬式問候,以及非常肯幫忙的售貨員。幾層樓面上有數不清的店鋪供你瀏覽,還有地下美食街和樓頂的多家餐館為你補充能量。一下午的瘋狂刷卡之後,請到隔壁的頂呱呱炸雞店(T.K.K. Fried Chicken;忠孝路四段177號;tkkinc.com.tw)。早在西式快餐店湧入台灣之前,頂呱呱炸雞就已經用主食、炸雞和地瓜薯條(105-125台幣)來服務當地人民了。不要錯過招牌的雞皮包糯米飯:糯米外面裹着一層炸得酥脆的雞皮,口感非常美妙(45台幣)。

下午3點

7、國之珍寶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台北,一定要去拜訪國立故宮博物院(National Palace Museum;至善路221號;npm.gov.tw),世界最好的古代藝術文化博物館之一(門票160台幣)。這些書法、繪畫、陶瓷和古董中的一大部分都是1948年共產黨佔領北京以後,國民黨逃離大陸的時候從北京紫禁城匆忙捲走的。觸覺敏感並渴望與展品親密接觸的旅行者,請到樹火紀念紙博物館(Suho Memorial Paper Museum;長安東路二段68號;suhopaper.org.tw)體驗造紙術的歷史。在那裡,你可以選擇一種造紙原料,並親手製造屬於自己的紙張(門票180台幣)。

晚上7點

8、饕餮之旅

晚飯在永康街解決,但請注意,如果你加入沙冰、牛肉湯麵和水餃等攤子前看不到頭的長隊,就可能錯過那些隱藏的珍寶:充滿異國風情的美食、迷人的小餐館和別具特色的精品店。空腹來到這裡,從誠記越南麵食館(Thanh Ky;100台幣;永康街6巷6號;886-2-2322-2765)開始你的饕餮之旅。這家經典的米粉放在一種清透到空靈的麵湯裡面。接下來在家庭經營的Mochi Mochi Ya(永康路4巷16號;886-2-2391-8633)享受玄米茶和分量十足的炸米餅,米餅頂上還堆着草莓果醬或毛豆泥(100台幣)。離開碳水化合物,開始探索商店。然後信步走到寧靜的大安森林公園(Daan Forest Park;新生南路二段1號)。這個公園在台北的地位相當於中央公園(Central Park)之於紐約,遠離城市的綠洲里生活着許多本地和外來的動植物。

晚上10點

9、台北不眠夜

在Marquee餐吧(信義路五段16-1號;marquee-taipei.com),老外和當地人坐在枝型吊燈的下面,一起啜飲着資深調酒師調製的高端飲品(250台幣)。Marquee餐吧的裝修採用了仿維多利亞時代的風格,此外還以非常不錯的正餐而著稱。喜歡電子樂和嘻哈樂的旅行者請移步至Luxy(忠孝東路197號四段5樓;luxy-taipei.com;入場費700台幣)。作為台北最大的夜店之一,這家非常值得造訪的地方像台北的大街一樣擁擠。然後去往Roxy 99(金山南路二段218號;roxy.com.tw),一個簡陋狹小的搖滾和另類音樂俱樂部,營業時間一直持續到天亮(周三晚上9點之前到達的客人可獲贈兩瓶啤酒)。

星期日

上午10點

10、來杯豆漿?

小睡一晚之後,在阜杭豆漿(忠孝東路一段108號;886-2-2392-2175)用一頓台灣特色的早餐開始你的清晨。先點一套燒餅油條,用一種撒有芝麻且烤得很乾的扁平麵餅搭配一根不太油膩的油條卷着吃(50台幣)。再來一份蛋餅,以體驗不同質感的對比。當地人喜歡的飲品豆漿需要每天臨時製作,口味有涼熱和甜咸之分(20~30台幣)。品味它的堅果般的香味和絲綢般的粘滑。可以單獨喝掉,也可以將燒餅油條泡進去再喝。如果你更喜歡那種家庭作坊式的小館子,就到四海豆漿(金山南路二段232號;886-2-2395-8858)品嘗另一種早餐美食——豆花。柔滑的凝凍狀豆製品和糯軟可口的花生(25台幣)一起放在碗里,淡淡的糖水讓它們味道更加出眾。

正午

11、惡鬼走開

據說,每周去民權東路上的行天宮(民權東路二段109號)燒一次香,就可以保證你事業和生活上的成功。像台灣所有的寺廟一樣,這座寺廟供奉了宗教和傳說中的好幾位神靈。拜訪寺廟需要自帶一盤食物作為供奉,就把這當做處置多餘零食的機會吧,反正航空公司也不允許你將它們帶上飛機。香客的隊伍雖漫長,但移動迅速,很快就輪到了你。接着你只需在廟祝的協助下燒幾柱香,就可以趕走那些導致疲倦、厭食、怒火等不佳狀態的惡鬼。最後,像台灣當地人一樣走完整個流程:抽根竹籤,然後以扔木塊的方式來決定對重要問題應該回答是、否還是也許,並祈禱諸神保護你個人和國家的繁榮平安。離開寺廟之前,別忘了拿一隻芳香的好運袋來保護你之後的旅行。

住宿

台北老爺商務會館(Royal Inn Taipei;南京西路1號;www.royal-inn-taipei.com.tw)位於繁華的中山區,價格合算,住着也舒服。雙人房4000台幣(約合140美元)。

捷絲旅西門町館(Just Sleep Ximen Ding;中華路一段41號;www.justsleep.com.tw)是老城區一個裝修漂亮但價格中檔的住處。雙人房3900台幣。

喜瑞飯店(Ambience;長安東路一段64號;ambiencehotel.com.tw)是一家精品酒店,室內傢具都是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和費魯奇奧·拉維安尼(Ferruccio Laviani)等著名設計師的作品。雙人房4600台幣。

商學院需要學術研究嗎?

金融時報
伊恩•懷利

商學院學員應該為那些無人關註的學術研究成果埋單麽?華爾街投資公司Neuberger Berman前董事長、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斯特恩商學院(Stern School)實踐指導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sylvania)沃頓商學院(Wharton)倫理學講師拉里•齊克林(Larry Zicklin)的回答是:今後不應再讓學員埋單。

由於學術期刊正受到多家團體越來越猛烈的抨擊,齊克林督促商學院責令教員把更多精力用於教學而不是到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從而達到降低學費的目的,這一做法令一些同行感到不安。他引述了一篇以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表示只要占教員總人數80%、教學負擔較低的教員承擔起其餘20%教員教學任務量的一半,學校所需支出的勞務費就可能削減一半。他預言,大型在線公開課(Mooc)的興起等市場力量將對那些按兵不動的學院產生不利影響。

你認為商學院研究的問題在哪?

這類研究增加了太多教育成本,特別是商學院的教育成本。而關於研究還有證據表明,多數人無法理解這些研究,看起來沒人願意為之埋單。我很少見到過急著為此掏錢的公司。
學者們從事研究是因為他們很感興趣,但這也是他們獲得晉升和確保終身教職的體制性要求。由於學術研究在商學院排名中占有重要地位,學術界已依照學術研究水平建立了一種評價體系。

到目前為止,這種體系一直在為各學院和學生服務,為什麽要對其進行變革呢?

商學院沒有認識到一場“海嘯”即將到來。為教育收費20萬美元的時代結束了。一方面,研究是商學院教育中開銷最大的部分,各學院將不得不縮減研究規模。另一方面,在教育前線,一位講師帶25位學生並且毫不重視教學質量,或者學院里最優秀的教授忙於做研究而不到教室授課,這樣的情形也將終結。

技術進步已可以令出類拔萃的教師和研究人員成為搖滾明星式的人物。比如,既然可以按學生人數收費,為什麽那些教師還要按小時出售他們的服務?既然每年可以教20萬學生,為什麽還要只教200名呢?為什麽學生何時何地上課要由學校決定?換句話說,這場“海嘯”會把水泥和磚頭修築的教室也沖得乾乾凈凈。

但是你得承認學術研究也是有價值的,不是麽?

沒錯,學術研究有其自身地位,但也應被放在恰當的地位。它不應該成為雇傭或晉升的衡量標準。教學能力才應該是主要標準。學生有權得到學校可以延攬到的最優秀教師的教誨,而不是最優秀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他們不需要由構建理論模型的人來教授他們有關這些模型的知識。他們需要出色的信息傳播者來教他們。

歸根結底,商學的實質是獲取部分信息、填補未知空白並做出正確判斷。我就經常這麽教導我的學生:“我在這里是為了教你們獲得出色的判斷力。不要指望通過我來瞭解事實。”

那麽學術研究的資金從哪裡來?

學術研究遵循一種鐘形曲線:少部分學者研究極為出色,多數人的研究尚可,還有少部分人的研究糟糕透頂。誰願意資助那些平庸或糟糕的學者呢?然而,我們現在實際上正是這麽做的:付錢給平庸的學者,讓他們從事本不該他們做的研究,寫出人們從來不看的論文和書目。

我認為,如果企業能夠確信某些研究人員是最棒的,那麽就應該為他們的出色研究埋單。但是,正如平庸的選手沒法在專業比賽中混日子,今後平庸的教員也不會有生存空間。

我承認,對於純科學方面的純粹研究我們必須予以保護,但是商學院就不必如此了。

人們對你這些觀點的反響如何?

有些同事對此甚是不快,不過他們有權反對。許多人私下向我承認:“我知道這個體制很扯淡,不過事情歷來就是這樣。”我的回答是,過去是這樣,不代表今後也一直這樣——因為將來不會再有資金維持這樣的體制了。

因此,在沃頓商學院和紐約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我都在努力推行這一議題,其中在後一所學校里我主持著巴魯克學院基金(Baruch College Fund)。我這麽做,是因為當風暴到來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受到沖擊。我們將在教育行業經歷媒體、金融、製造業及技術行業早已發生過的脫媒化過程。

擴展閱讀

西班牙IESE商學院(Iese Business School)教授Pankaj Ghemawat表示,學者們並不像拉里•齊克林所說的那樣無關緊要,不過對商業界來說也不像他們自己認為的那麽重要。他表示,商學院的學者們必須更好地將他們的思想傳播出去。

他表示:“那些講究潤物細無聲的學者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會細水長流地滲到商業實踐中去。”

“然而證據表明,不但商界人士基本不看學術期刊上的論文,而且多數人甚至根本不知道這些學術期刊的存在。學者們需要與現實世界開展更多互動。”

那麽學者們如何利用最新技術將重大成果送到正確的人手裡?

●社交媒體。伯克利大學(Berkeley)哈斯商學院(Haas)的市場營銷學教授若爾特•考托瑙(Zsolt Katona)表示,有的學者會積極在研究中尋找記者可能關註的內容,一旦遇上這樣的內容,他們就推送到社交媒體網站上。不過他提醒道:“然而,消息一旦發到社交媒體上就很難控制了。你的發現可能會被徹底誤讀。”

●眾籌平臺(Crowdfunding)。考托瑙教授在哈斯商學院的三位同事通過眾包(crowdsourcing)平臺為他們的太陽能照明研究項目籌集了2萬美元。另外,他們還用這一平臺將自己的成果發布到了學術界之外的社區。

金融學助理教授威廉•富克斯(William Fuchs)表示:“將我們的發現拿到專業學術期刊之外的地方進行討論,可能會極大地加速人們對這些發現的應用。作為回報,我們允許創業者參與該發現的網上討論,或者與我們共同進餐,以便獲取關於我們工作的第一手資料。”

●電影。魯昂商學院(Rouen Business School的)市場營銷學助理教授喬納斯•羅卡(Joonas Rokka)製作了一部關於電子音樂亞文化研究的影片,在幾個月里這部影片在網上的瀏覽次數達4000次。他表示:“我們從研究對象那裡得到了許多有關研究項目的建設性反饋意見。”另外,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也鼓勵研究人員通過YouTube視頻頻道推廣他們的成果。

INSEAD市場營銷學教授達維德•迪布瓦(David Dubois)表示:“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如今正以更快的速度抵達對此感興趣的受眾,而且這些受眾還能通過視頻網站回應、甚至參與作者的研究。”

●播客(Podcast)。克蘭菲爾德管理學院(Cranfield School of Management)教授理查德•懷爾丁(Richard Wilding)製作了一則有關供應鏈管理的播客並放到iTunes上,這則播客引起了3萬人的關註。與此類似,在德國歐洲管理和技術學院(ESMT),弗朗辛•埃斯皮諾薩•彼得森(Francine Espinoza Petersen)教授和蘇米特羅•班納吉(Sumitro Banerjee)教授成功地在iTunesU上推廣了有關奢侈品和耐用品的研究成果。

懷爾丁教授表示:“新的想法將會越來越多地通過社交媒體和網上論壇與人分享。不過之後的問題是要通過同行評議過程來判斷該研究的有效性,以確保研究成果有據可查。”

●移動應用。荷蘭奈耶諾德商業大學(Nyenrode Business Universiteit)正在開發一個Research Now應用,該應用將包含各論文的500字摘要,以供更廣泛的讀者瀏覽。

●電子書。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的市場營銷學講師安德魯•拉澤奇(Andrew Razeghi)已開始用SlimBooks發表研究成果,SlimBooks是由一位凱洛格商學院在讀學生開發的平臺。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正準備發表一份“電子手冊”,將所有有關“多元產業”的研究成果都匯編到一起。而在西班牙ESADE商學院,康斯坦斯•魯道夫-卡羅爾(Constance Lütolf-Carroll)教授正在考慮把她新書的部分章節以“電子包”的方式出版。

●示意地圖(cartogram)。Ghemawat教授表示:“在我發表世界3.0構想的過程中,最有幫助的就是使用示意地圖。當使用示意地圖來可視化呈現距離定律等內容時,我能切實感覺到靈感的迸發。我希望我可以進一步完善示意地圖,令它們的互動性更強。”

「策略的規劃須出於具備策略的眼光,否則沒有價值。」

「策略的規劃須出於具備策略的眼光,否則沒有價值。」
- 世界趨勢專家 約翰奈思比

1986輻塵往事

鄭如晴

1986年4月26日震驚全世界的車諾比核災發生時,是我留德的最後一年。時值歐洲春天,北歐半島冬雪盡融,綠草如茵,空氣中充滿了鮮草的氣息,真可謂「春晚風暖,錦城花滿,柳向空城綠」。

一夕風聲鶴唳

就在兩天後,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家核子電廠,在下班時,突然發現他們員工身上的放射性大幅增高,一陣惴惴後,揣度恐發於自家電廠內部。然而接踵而來,挪威、芬蘭相繼發生同樣情況。一陣騷動,幾經研究,北歐的科學家們終於斷出那放射性來自東方的蘇俄。此一證實,爆發了前蘇聯有意隱藏、舉世駭然的車諾比核能電廠災變事件。

此時飽含放射性的輻射雲已飄越了一千哩,正抵達了北歐的上空。含輻射塵的氣流,經由東歐往西移動,整個歐洲大陸無一處倖免。消息傳出,晴天霹靂,歐洲人的驚慌程度,恐怕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無可比擬的。

尤其北歐,人人自危,談核色變。在比正常值高兩百倍的大氣輻射劑量裡,人們不敢隨便喝水和牛奶,碘劑變成搶手貨,丹麥兩天之內就銷售了八萬七千片碘藥片,在此之前的四個月還賣不出一千片。瑞典政府呼籲家長不要讓孩童外出,學校、幼稚園一律停課;德國政府撤回其靠近蘇聯危險地區的僑民。風向所至,奧地利是此次核災受害較深者之一,政府警告民眾,緊閉門窗。

一夕間,整個歐洲風聲鶴唳,扭開收音機,講的是輻射塵所留下的嚴重後果;打開電視機,物理學家正在教導民眾如何減少輻射傷害;翻開報紙,報導的是各國農產品受到汙染的災情,蔬菜、水果、牛肉、魚蝦所含的放射量是平常的幾百倍。

人們見面談話的內容也離不開對輻射塵的恐懼,德國電視台報導,其境內受害最嚴重的,係屬個人所居住的南德巴伐利亞。因4月30日晚上大量的輻射塵隨著雷雨而降,遍布山川、草原、湖泊。幾天後「請勿被雨水淋到」的警告,藉由媒體呼籲而節節高升。當時兩個女兒上課的幼稚園,也因此關門一週。一向被視為甘霖玉露的雨水,此刻成了最具殺傷力的源頭。然而一切都遲了,許多人在毫無警覺的情況下,喪失了保護自己的機會。這當然得歸咎於蘇俄當局的刻意隱瞞。但是由此亦可看出,科技發達有如西歐國家者,其在發展科技時所設想的經濟利益,往往多過於生態環境的考量;更別談為了掩飾核災的嚴重後果,從未將一旦發生意外,所該採取的保護措施公諸於世,使得災後的種種討論與防範,徒呼負負!

人力何其渺小

至今無法忘懷,鄰居包爾太太得知兩個小兒子喝了積在院子容器裡,含有大量輻射塵的雨水時的驚恐表情與尖叫,類似如此令人搥胸頓足的事,不僅在德國甚至整個歐洲不知凡幾,哪個孩子不在草地上奔逐?哪個孩子不在戶外嬉戲?然而大自然卻不再是孩子們親近的伙伴。

德國電視台為回應民眾對輻射塵的焦慮,開闢了專供詢問的電話熱線。由這條二十四小時均占線的熱線,反映出民眾是何等的憂懼與無助。諷刺的是,在這一場無可遁逃的人為世紀災難中,人們只能坐以待斃,人力所顯現的又何其渺小!

此次突發性的國際災難中,德國所表現的是一個有責任有擔待的政府,不顧本身的政治利益,透過傳播媒體,盡量讓民眾對輻射塵有充分的了解。相對於德國,法國政府在這場國際核災中的態度就消極多了,非但對其境內輻射塵的汙染輕描淡寫,甚至聲稱法國境內安全無虞。事實上和德國僅萊茵河之隔的法國,真能安然無事嗎?無非是其政治顧慮使然。據當時統計,法國境內核能發電占總發電量的百分之六十五,若論可能的災變比率,足以令所有的法國人寢食難安。就在德國如火如荼地炒著「輻」熱後的數天,法國政府才不得不將輻射塵汙染的相關問題公告於國人。

這段期間,但見超市成堆腐爛的生菜葉蔬乏人問津;積如山高的敗壞青椒在等著善後處理;原本搶手昂貴的西班牙草莓,如大型垃圾般被棄於牆角;義大利番茄任果蠅到處飛。當晚電視上出現上百位果農菜農,黯然神傷望著一車車一箱箱蔬果被倒棄銷毀,那一幕真教人感慨。人類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付出的代價何其高昂,豈如當時某些主張核能的科學家所言:「三十年後所有的放射性將完全消失」?

全世界的恐懼

然而,三十年未到,亞洲又出現了日本的福島核災,其隱形的傷害,對鄰近國家的影響定不少於當年的車諾比事件。但比起當年的歐洲人對輻塵害所生的懼慎恐慌,亞洲人的表現相對淡定多了。德國政府在日本核災後立即關閉八座核子反應爐,同時宣布至2022年,其他的核電廠也將全數除役。反觀位處於斷層帶的台灣,核一到核四,全數名列《華爾街日報》「全球十四座高風險核電廠」之中,我們的淡定可以說是非常勇敢。

車諾比核災後的十八天,輻射才首度停止外漏,這期間歐洲國家的民意調查顯示,大眾對核能安全的信心已然驟降。該年5月10日在佛來堡聯邦核子輻射保護委員會的一項會議中,生物物理學家斐列特表示,車諾比的輻射落塵將提高長期致癌的危險,尤其喝了受汙染的牛奶,是日後甲狀腺癌的主因。

災變後數月的歐洲鄉間,依然淺綠濃黛,幾棟遠近高低紅瓦粉牆的小屋,隨著綠浪般起伏不一地勢,錯落有致地散布著。幾隻低頭吃草的牛羊,幾筆天邊的彩霞,勾勒出巴伐利亞鄉村特有的空靈秀逸。但是綠油油的草原不再如母親般的親切,它隱藏著無可防範的殺手,甚至深入地表。聰明的人類是否有必要為了解決能源問題,而不惜拿全人類生存的安危做賭注?人類科技發達的不斷發明研究,其結果難道是要毀滅自己?核塵的汙染不僅限某些地區的恐懼,應該是全世界的恐懼。正如當時的義大利外長安德瑞.奧地所言:「在這種情況下,無所謂國家主權問題,因為沒有任何邊界足以阻止它。」

是黑狗兄,也是你我的台灣故事

郝譽翔

這兩年,我從台北搬到南部,才發覺周遭彷彿變了個樣,日日見到的是不一樣的台灣風景。既沒有灰撲撲的水泥森林,玻璃帷幕,也沒有汽機車往來的喧囂,取而代之的,卻是大片的綠色田野,以及安靜依偎在路邊的,一幢幢用鐵皮搭成的工廠和透天厝。

那些工廠大半與住家相連,數目之多,超乎想像,而它們的規模有大也有小,小的便是一個家庭,外表樸素又低調,甚至連招牌也無,就在門邊柱子上刻著幾個字,也分不出廠內究竟在製造些什麼?但如果走進去探訪,便會吃驚地發現,這些工廠所出產的貨品,原料竟從金屬木材棉線到塑膠,什麼都有包羅萬象,而其產量規模更是驚人,甚至占據世界龍頭地位,然而我們對此竟一無所知。因為在向來以台北為主流的媒體和論述中,只重金融和電子科技,卻把綿延社會底層這一股堅實而廣大的生命力,給遺忘忽略掉了

我們其實不是「視而不見」,而是根本未曾仔細地凝視,這些默默在台灣各角落努力的人們,如何透過一點一滴的血汗,締造出台灣的經濟奇蹟?而如今隨著全球化世界版圖的重組,他們又面臨了什麼樣的未來?也因此看到《台灣黑狗兄》紀錄片時,我是如此的感動,卻又充滿了說不出的心酸和疼惜,我在片中主角黑狗兄的身上,看到了如今生活在我周遭的,左鄰右舍,親朋好友,許許多多人的影子,他們沒有亮麗的文憑,沒有知識分子滿口玄虛的高調理論,但卻擁有以畢生經驗換來的,扎實可靠的技術,以及落實在生活中的種種知識

也因此,這不只是一部關於個人命運的紀錄片而已,而是台灣社會的縮影,相信許多人都可以在其中辨認出一道道似曾相識的身影,並且為之深深地動容。假如「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不是一句陳腔濫調的客套話,那麼,我以為《台灣黑狗兄》也正拍出了這頁最美好的風景,它點出了台灣生命力的所在,在於社會底層那群誠摯,認真,樸實,努力打拚,為了下一代無怨無悔付出的人們,而夫妻,父子,鄰里朋友之間的情感匯聚起來,更成了台灣堅不可摧的力量

然而諷刺的是,這股支撐台灣向上的力量,得到的政府或民間的支援,卻是最少。少子化,技職體系的萎縮,眾人盲目追逐學歷文憑,在現實的摧折下,社會底層的土壤已經在鬆動萎縮。導演透過「黑狗兄」的故事,不著痕跡地批判當前的困境,而盡可能留給我們的,是更多審思的空間,因為這不只是關於黑狗兄和他兒子們的未來,而是你和我,以及所有台灣人的未來。

「你是否同意不要嫁給我?」

陳文卿

骨子裡明明要繼續興建核四的國民黨,居然在立法院強力動員,通過將「你是否同意核四廠停止興建不得運轉?」的公投提案。接下來提案的國民黨籍立委又必須假惺惺地為「停止興建核四廠」作辯護,其中的荒謬可見一斑。

就好像一個男生,明明是想向一位心儀的女生求婚。嘴巴裡不敢明講,卻拐彎抹角地問:「你是否同意不要嫁給我?」大部分的女生如果聽了男友提出這種莫名其妙的問話,要嘛是連理都懶得理,要嘛是狠狠地甩男生一巴掌。可是無論是哪一種情形,卻都正中男生的下懷。男生將會很高興地自我解釋說,前者視同拒絕回答,後者視同反對「不嫁給我」的命題。但女生既然沒有明確表示「同意不下嫁」,就等於要嫁給他了。

天底下,有比這更荒謬的事嗎?

國民黨玩弄的核四公投就是這樣。不論是拒絕回答(不去投票),或者反對「停止興建」,都可被視為大家同意繼續興建。

國民黨提出這種繞口的公投命題,大多數的民眾絕對都看不懂。而提案人雖然依法必須提出說明,但他內心根本反對過關,當然是盡量解釋得模模糊糊,希望大家都搞不清楚,最好不要去投票,他的陰謀算計就得逞了。

為政不走正途,專抄小路走偏鋒,格局可見一斑。

(作者為基金會研究員)

在黑暗之處點燃亮光

王美琇

達利是犯罪心理學家,專門研究大企業內部的人如何變得腐敗墮落。他指出,大規模的貪腐和大規模的犯罪,都需要很多的參與者和旁觀者,更需要大多數的人在工作上集體失去了道德感

他舉一個例,如果沒有幾百萬人同時喪失道德感,就不會發生納粹對猶太人大屠殺的歷史悲劇。達利說:「在巨大的壓力下,你可能還是會看到一些線索和懷疑,但是如果你身在一個普遍盲目的環境中,你便開始視而不見,對周遭的不義視而不見,對自己視而不見,對那個良善的自己視而不見。」(註)

台灣危機正逐步加深

這位犯罪心理學家的話讓我想起台灣目前的種種亂象,例如司法體系的崩壞。由於體系中的多數人對司法人員的「違法濫權」視而不見、對政治黑手介入司法視而不見、對自己成為政治打手視而不見,甚至相互包庇掩護。還有更多人認為自己是旁觀者,只是被動目擊一樁無力阻止的犯罪,結果就導致整個司法體制的崩壞,最終失去人民的信賴

還有馬團隊從南到北的貪腐連環爆,從林益世、卓伯仲、李朝卿到賴素如等,其實不是偶發事件,這是幾十年來台灣最大貪腐集團─中國國民黨「重返江湖」而已。這種大規模的貪腐,不僅是結構性貪腐,更是習慣性貪腐,這絕不是少數人可以為之,而是長期以來很多的參與者和旁觀者才能使然。

不過更令人擔憂的是,馬總統領導的國家方向完全錯誤,他的過度傾中和治國無能,已經讓許多問題如同一顆顆隱形炸彈,不定時地在台灣各地引爆,不斷加深台灣的國家危機和社會危機。

馬上任至今,高階退休將領前仆後繼投共,共諜案頻傳怵目驚心,陸委會又急著推出「兩岸互設辦事處」法案企圖闖關立院,要讓中共順利入台紮營屯兵,國安破洞已愈來愈大。中國爆發禽流感H7N9,返鄉台商爆發感染首例,而陸客來台頻增,已引發傳染疾病可能蔓延的高度風險。台灣媒體「自動染紅」或可能被中國紅頂台商「買斷」,更讓我們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蒙上陰影。

甚至,馬總統為了挽救低迷的民調和轉移新聞焦點,將陳前總統粗暴移監,引起社會更大的對立衝突。他難道不知道,仇恨只會引來更多的仇恨,一如暴力將帶來更多的暴力

從民生健康危機、核安危機、社會危機到國安危機,這一切每天都發生在我們的周遭,很多人視而不見,馬政府視而不見,國民黨的立法委員們也視而不見。這是一種旁觀者的共業,更是集體失去道德感的墮落

雷曼兄弟大企業的崩潰,絕對不是少數幾個壞人可以造就,而是幾千名旁觀者的共業和集體良知的失落。

台灣的國家危機就這樣慢慢形成,直到有一天引爆為止,甚至,直到這個國家崩潰滅亡為止。

揭露真相將帶來改變

我們只能靜靜地等待死亡嗎?我想未必。畢竟台灣社會是歷經民主淬鍊的有機體,許多優秀進步的公民和記者,不斷扮演著「揭弊者」的角色,讓真相攤開在陽光下接受全民的檢驗。他們正努力遏阻這個國家的傾頹,然而我認為,全民的覺醒恐怕更為重要。

美國記者布魯克說:「我們必須不斷地公開討論重要的公共議題。社會大眾必須了解,如果媒體只被視為商業行為,如果大家只看八卦新聞,那麼就不能期待政府清廉或負責。每個人都應該要參與、監督並留心政府的所作所為,並且在他們失信時群起攻之。但是,如果大家只愛看八卦,那麼就必須接受腐敗的政府。如果你不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你就沒有資格抱怨。重點是,你是把自己當作小孩和受害者,還是把自己當作是一個有能力改變的成人。」(註)

就像ProPublica和維基解密(Wikileaks)這種新興媒體的興起,就是在對抗調查報導的式微。ProPublica曾獲得國際無數重要新聞報導傑出獎,他們說,希望新聞能夠揭露強者對弱者的剝削,以及那些擁有權力的人如何濫用大眾的信任為非作歹。

我們應該感謝壹週刊幾位優秀的資深記者,因為他們鍥而不捨的努力揭弊,才讓許多政府和政客臭不可聞的骯髒事曝光,接受全民的檢驗。不過,這似乎也透露出新聞界的危機:多數台灣媒體已經失去了調查報導和監督政府的功能,這是民主社會的一大警訊。

只有當真相不斷被揭露,而不是被忽視時,改變才會發生。也就是,當這個社會的公民和媒體不間斷地扮演「揭弊者」的角色,我們才有機會讓這個社會免於災難或腐化。這就是民主社會的免疫系統。

採取行動 點燃亮光

也許有人會問:我只是龐大犯罪集團中的一個小螺絲釘,能夠做些什麼呢?如果我們對於周遭的不義繼續視而不見,對內在良善的自己視而不見,那麼就等著更大的災難發生吧。然而,如果我們採取行動,即使只是扮演一個「揭弊者」或真相的傳遞者、公民行動者,我們都可能阻止一場可以預見的大災難。

當你開始行動,改變就會發生。核四問題你可以盡一點力量。其他隱而未爆的炸彈處處都是,你也可以盡一點力量。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一己之力非常重要,你的所作所為可能將改變台灣的未來和子孫的命運

我寫作、我行動,只是為了在黑暗之處點燃一點亮光。我相信你也可以。如果你和我一樣,都不願意眼睜睜看著心愛的台灣逐步走向滅亡或沉淪下去,或許,你也可以在某個黑暗之處點燃亮光。你可以改變一個人,也可能改變一群人,甚至拯救成千上萬的人

在黑暗之處點燃亮光。採取行動吧!趁一切還來得及之前

(作者王美琇為專欄作家)

(註:參見WILFUL BLINDNESS,中譯:大難時代 )

4/27/2013

讓決策快速而節儉

CNBC
Dan Goldstein

決策中經常使用的複雜方法,很可能僅僅只是打動別人的幌子,不能為市場提供一點兒額外的活力。在許多情況下,用大量數據蒐集和分析來進行的決策都是多此一舉。“啟發式”則是一種快速而節儉的決策方法,效果毫不遜色。

試想下面的情景:病人因嚴重的胸痛被送到醫院。醫生懷疑他是急性缺血性心臟疾病,需要迅速做出決定:是把病人安排到冠心病監護病房,還是把他安排到常規護理病房以監測病人的情況?

醫生會怎樣去做這種決策?那些沒有受過多年正規醫療培訓的醫生(甚至有許多接受過這種教育的醫生也如此)的回答很可能是:“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好醫生會盡量多蒐集病人的信息,並結合當前急診的背景進行權衡,考慮所有可能的選擇,然後做出最好的決定。”

然而,這種通常出現在有關決策的教科書上的回答,在現實中卻往往是錯誤的。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地蒐集信息可能非常費時;而且考慮所有可能的選擇,會使醫生被一些牽強且不切實際的選擇所累,而這些選擇很可能對病人的康復毫無幫助。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商界。很多情況下,決策並不來自條分縷析的複雜過程,而來自一種啟發式的思考模式。雖然你在做商業決策時可能很少想到“啟發式”這個詞,但事實上大多數決定都用到了啟發式的方法。

並不必要的複雜?

“啟發式”來自希臘語的“heuriskein”一詞,該詞有“發現”之意。啟發式是經驗規則,幫助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製定決策的時候,啟發式可以幫助我們在時間有限、知識水平有限的情況下做出決定。

經理人往往堅持讓手下的管理團隊對未來做出複雜的預測。但是,“複雜”的預測真的就更好嗎?我和其他一些人探討了一個問題:在預測科學方面,“複雜”的優化方法相較於啟發式的預測方法,到底有多少優勢?結果令我們非常吃驚。我們閱讀了許多有關預測技術的研究,例如在今年每日氣溫的基礎上預測明年的每日氣溫、追踪罪犯下一個可能襲擊的地方、預測溫網或世界杯比賽的結果、預測現有客戶是否會在一個給定的時間內再次購買某種商品等等,結果發現,更複雜的預測策略對很多日常問題的預測沒有明顯優勢。換句話說,我們吃驚地發現,在許多情況下,對所有可用數據進行蒐集和分析來幫助你進行決策很可能是多此一舉。

用“啟發式”預測最佳客戶舉一個商業中的例子。許多企業都有預測“未來最佳客戶”這個重要任務。2008年,馬克斯·烏本(Markus Wübben)和佛羅萊恩·汪恩海姆(Florian Wangenheim)這兩位研究者用歷史數據測試了兩種主要的預測途徑:(1)預測哪些客戶是不活躍的,也就是說,他們不會再次購買商品;(2)預測哪些客戶將會是未來的“最佳客戶”,也就是購買最多的客戶。研究者採用了航空業、服裝業和在線音樂行業的客戶數據進行測試。例如,服裝業的數據包含某個零售商的2330個客戶超過80週的最初購買和重複購買信息。

這兩位作者對啟發式的預測方法和復雜的預測方法進行了對比。首先,他們考慮了一個相對簡單的“間斷啟發式”:如果一個客戶在過去數月內沒有購買商品(間斷),這個客戶就被歸入“不活躍客戶”之列;另一些客戶則被認為是活躍的,他們可能會是回頭客。在預測最佳客戶這個問題上,他們也採用了一個簡單的持續啟發式:僅僅預測過去購物最多的X%的最佳客戶將會是未來購物最多的X%的最佳客戶。與啟發式相對的是兩個複雜的隨機模式。這兩個複雜模式在條件適宜、數據充足的情況下表現良好,但在數據有限的一般情況下並沒有特別的優勢。

“啟發式”和復雜預測模式的競爭結果如何呢?兩個研究者發現:複雜的預測技術並沒有比極為簡單的經驗規則表現得更出色。怎麼會這樣呢?

原因在於,“啟發式”不需要估算大量的參數,從而避免了對少量數據進行籠統總結而得出很不精確的結論。另一方面,“啟發式”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它包含了數十年資料中蘊含的智慧,在商業領域的運用也得到了發展和完善。在這些分析中,經理人的直覺出人意料地接近最優結論。例如,在服裝行業,經理人對購物間斷長度的直覺為39週,而最佳的數字是40週。在正確對客戶進行分類方面,選擇最佳間斷時間比經理人直覺選擇的間斷時間帶來的改進不到1%。

在找出“最佳客戶”這個問題上,根據交易量將航空業、服裝業和在線音樂行業數據庫中的客戶列入或排除出前10%或20%。對這一領域,管理者感興趣的關鍵數值是:到底有多少預測中的最佳客戶是實際的最佳客戶?以此為標準,在12次測試中,啟發式有9次勝出,僅有3次落敗。進一步的分析表明,改變研究時間段的長度對結果影響不大。

“專業”投資只是傳說“啟發式”蘊含的精神可以在4世紀的《巴比倫塔木德》中找到,該書提到:“每個人都應該把財富分成三份:三分之一在土地,三分之一在商品,三分之一在手裡。”這個簡單的規律被叫做“1/N啟發式”,近年來還被一些人形容為“天真的策略”。

在投資領域中,所謂的“專業投資者”很可能在高性能計算模式的輔助下,盡量避免做任何“天真”的事情。那麼,他們的專業投資方法有多少優勢呢?倫敦商學院的維克多·迪米基爾(Victor DeMiguel)和拉曼·尤博爾(Raman Uppal)與得克薩斯大學的​​洛倫佐·蓋勒普(Lorenzo Garlappi)從投資的角度研究了“啟發式”。

每一個投資者,不論是專業投資者還是業餘投資者,都要做出資產分配的決策。投資組合的表現往往用報酬波動的比例來評判,如夏普比率(Sharp Ratio)或如確定性等價回報(CEQ)等其他指標。迪米基爾與合作者對6個歷史數據庫進行測試,想從14種投資組合構建的方法中找出具有最高的夏普比率、確定性等價回報和最低收益的一種。他們測試了基於復雜數據構建的投資組合,結果證明,14個優化模式沒有一個能在夏普比率、確定性等價回報或收益上一直優於1/N啟發式。例如,在研究夏普比率時,72個案例中僅有6例優於1/N啟發式;對於確定性等價回報,在72個測試中只有兩例優於1/N啟發式;至於收益,只有一個策略優於1/N啟發式—即掌握市場而不是控制交易。人們可以花數不清的時間建立最“專業”

啟發式的生命力和透明度

分辨一種決策是不是“啟發式”,有一個方法是看其是否“快速節儉”—快速節儉的啟發式運用起來比較快捷,不需要進行大量數據的蒐集和分析,且預測準確。但是,如果認為最簡單的決策方式就是最好的決策方式,那就大錯特錯了。愛因斯坦在1934年指出:“所有理論的最高目標是使不可約的基本元素盡可能簡單、盡可能​​少,且不用放棄經驗唯一基準的充分代表。”這句話通常被簡化成:“凡事應該求簡,但不要過分簡化。”這個簡述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愛因斯坦要傳達的意思。

啟發式因其簡明而更有生命力,其簡明性是通過開發人類不斷發展的感知能力實現的。但是,並非所有的啟發式都可以準確地預測未來,當代研究者的課題就是了解何種啟發式最適合解決何種問題。

啟發式的簡明性不僅能產生生命力,還能產生透明度。如今世界有一個很大的危險就是,金融、經濟、市場營銷和戰略規劃等領域的經理人經常使用的複雜方法,很可能僅僅只是打動別人的幌子,最終將成為自己的終結,不能為市場提供一點兒額外的活力。領導者有時候宣揚複雜性而非透明度,除了要打動別人之外,還因為他們相信讓股東知道自己有最先進的方法來解決重要問題,這樣可以讓股東更為安心。但預測的失敗—如未能預測到的經濟衰退—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日益顯著。一些極端事件足以告訴人們:在預測質量不相上下的情況下,相信透明的預測(它的局限也是透明的)比相信複雜的預測(其局限也難以理解)更為安全。

在本文的開頭,假設了一位心臟有問題的病人剛被送入醫院,由此提出疑問:“是把病人安排到冠心病監護病房,還是把他安排到常規護理病房以監測病人的情況?醫生該如何去做這種決策呢?”儘管企業領導者每天做的決策可能不像醫院急診那麼緊迫,但我要提醒一下: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競爭日益激烈的時期,你或你所在公司的其他經理人可能很快就要做出事關企業未來健康發展的生死攸關的決策。你能否回答這兩個問題:管理者會怎麼決定呢?他們又該如何去做這種決策呢?

的投資模式,但這些模式卻沒能比《巴比倫塔木德》中支持的模式帶來更大收益。

啟發式的生命力和透明度

分辨一種決策是不是“啟發式”,有一個方法是看其是否“快速節儉”—快速節儉的啟發式運用起來比較快捷,不需要進行大量數據的蒐集和分析,且預測準確。但是,如果認為最簡單的決策方式就是最好的決策方式,那就大錯特錯了。愛因斯坦在1934年指出:“所有理論的最高目標是使不可約的基本元素盡可能簡單、盡可能​​少,且不用放棄經驗唯一基準的充分代表。”這句話通常被簡化成:“凡事應該求簡,但不要過分簡化。”這個簡述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愛因斯坦要傳達的意思。

啟發式因其簡明而更有生命力,其簡明性是通過開發人類不斷發展的感知能力實現的。但是,並非所有的啟發式都可以準確地預測未來,當代研究者的課題就是了解何種啟發式最適合解決何種問題。

啟發式的簡明性不僅能產生生命力,還能產生透明度。如今世界有一個很大的危險就是,金融、經濟、市場營銷和戰略規劃等領域的經理人經常使用的複雜方法,很可能僅僅只是打動別人的幌子,最終將成為自己的終結,不能為市場提供一點兒額外的活力。領導者有時候宣揚複雜性而非透明度,除了要打動別人之外,還因為他們相信讓股東知道自己有最先進的方法來解決重要問題,這樣可以讓股東更為安心。但預測的失敗—如未能預測到的經濟衰退—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日益顯著。一些極端事件足以告訴人們:在預測質量不相上下的情況下,相信透明的預測(它的局限也是透明的)比相信複雜的預測(其局限也難以理解)更為安全。

在本文的開頭,假設了一位心臟有問題的病人剛被送入醫院,由此提出疑問:“是把病人安排到冠心病監護病房,還是把他安排到常規護理病房以監測病人的情況?醫生該如何去做這種決策呢?”儘管企業領導者每天做的決策可能不像醫院急診那麼緊迫,但我要提醒一下: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競爭日益激烈的時期,你或你所在公司的其他經理人可能很快就要做出事關企業未來健康發展的生死攸關的決策。你能否回答這兩個問題:管理者會怎麼決定呢?他們又該如何去做這種決策呢?

的投資模式,但這些模式卻沒能比《巴比倫塔木德》中支持的模式帶來更大收益。

管理人員需巡視“前線”

CNBC
Erik Sorenson

作為管理者,關注細枝末節很重要,因為細節決定成敗——雖然這可能有點老調重彈。關注細節對你的職業生涯很關鍵,原因有二:其一,它可以讓你熟能生巧,從而可能獲得晉升;其二,它是一種良好的防禦,使你遠離那些可能讓你被降職的潛在麻煩。

管理人員很容易使自己與外界“絕緣”,特別是當你領導一支龐大的團隊或經營一個業務複雜的部門時。你忙於和同事及老闆的會議,並不時需要為客戶做產品演示。在辦公室裡,你的電話鈴聲不斷,電子郵箱的收件箱總是爆滿。而你的下屬肯定不希望你事無鉅細地查看每個細節問題,比如掀起地毯的某個角落看看下面是否乾淨,因此他們永遠只會告訴你一切都“運轉正常”。

我的職業生涯始於一份底層的具體工作。從那時開始,我幾乎從事過這一行的每項具體工作,所以我對下屬在工作細節上的具體執行有著本能的了解。那時我很年輕,我的許多同齡人及員工似乎也總是樂於分享重要的辦公室信息。我所從事的行業需要不斷調查客戶行為,對客戶進行跟踪調查,以便更深入了解客戶。但是,現在我改行了,在之前行業中所積累的優勢已不再有用,所以我試圖找出新的辦法來了解一些細節問題,主要有以下三種:

工作任務——我會偶爾主動去做一些單調乏味的具體工作。我曾用一個月的時間專門回复客戶的電話或電子郵件投訴。我也曾加入基層工作小組,幫助解決公司最棘手的問題。最近,我主動去為後台計算機系統篩選並輸入數據。在這些工作中,具體任務將我和基層人員聯繫到一起,迫使我接觸這個組織系統的第一手資料,讓我認識到一些與公司的決策中心有聯繫的其他部門,從而讓我對公司有了寶貴的新認識。

通過員工——接觸你下面兩個級別之後的員工非常重要。對大多數管理人員和高管來說,他們每週的“會面時間”可能都會用來會見上一級上司、同一級同事,或是直接向自己報告的下級員工。但無論遞交上來的直接報告有多漂亮,這些報告所能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內容是否全都屬實也值得懷疑。只有親身接觸兩個、三個甚至四個級別之下的員工,你才可以真的了解細節,發現問題和現實情況,從而製定新的解決方案。在團隊工作方面尤其如此,團隊工作中的細節問題通常非常微妙且主觀,很多時候取決於團隊成員的行為。

通過客戶——最後同樣重要的是通過客戶。走近客戶,和他們直接接觸,就他們對公司的體驗進行真誠對話。顧客也會告訴你真相。

他們會告訴你對公司產品的喜歡之處和討厭之處,公司員工對待他們的服務態度就更不用說了。問題在於設法得到這種反饋,雖然現在做到這一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簡單。如果你的產品是陳列在商場裡的實物,你可以戴上帽子,喬裝打扮一番,很容易地進行第一手的探訪。但如果情況不允許這樣,或者你的產品是無形的,那你可以藉助互聯網、搜索引擎和計算機得到所有你需要的反饋。如果你向公眾銷售產品,他們肯定會在網上談論的。在Google的個性化首頁訂閱幾個Feed源,你就可以獲取博客、論壇和在線討論提供的各種反饋,其質量是你通過任何其它方式都無法實現的。

最後有一點,“前線”的說法是有原因的。你必須得高度自律、堅忍不拔,因為“散兵坑” 裡往往骯髒、擁擠,而且危險。但是,當你用從那蒐集到的信息來保護你的職位、解決相應問題或是對公司某個部門加以變更時,你將都能領先一步。只是別忘了在前線巡邏時“戴上頭盔”。



管理者: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Russ Edelman

作為領導者和管理者,我們肩負的重要使命是監督我們的團隊、保持企業(或企業的某個部門)盈利且高效運作。但是,當我們幫助團隊成員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他們獨立解決時,我們的使命往往因此錯位。

給員工留下不可或缺且知識淵博的印象,我們會感覺不錯,但如果我們不集中精力把我們的員工鍛造成“問題解決者”的話,實際上我們是在傷害員工和企業。

說起來容易,但要做到這一點的確相當困難,筆者在這裡提幾個小建議,或許對讀者有益。

1.有些事情自己做:創造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如果團隊成員認為,每次他都必須經歷極其繁瑣的步驟才可以提出一個新的想法,或者一旦他提出的想法不盡完美,就會遭到狠狠地嘲笑,這就為日後處理棘手問題埋下了禍根。其實,你應該營造一個鼓勵創新的環境,讓員工無需隨時隨地獲得批准,自由尋找替代方案。

美國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創始人、前首席執行官赫伯•凱萊赫(Herb Kelleher)曾建議:“創造一種氛圍,讓人們可以自由自在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用擔心得罪人,這是極其重要的一點。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讓員工感覺自己像是大家庭中的一分子,讓員工感覺自己就像在家裡餐桌旁聊天,有一些人很像文靜、沉默的孩子,在課堂上從不發言,但一到晚餐時間就會喋喋不休。”我在微軟的新朋友羅斯•史密斯(Ross Smith)和馬克•漢森(Mark Hanson)正不遺餘力地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力求建立一個相互信任的工作環境。最終,生產力將大幅度提升,團隊間的摩擦日益減少。

2. 有些事情讓別人做——解決問題的技巧:讓員工暢所欲言,幫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技巧。比如,在他們向你尋求幫助之前,引導他們找到一個或多個解決問題的方案。

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員工找出每個解決方案的優缺點。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讓他們對這些建議進行研究,並與其它建議進行比較。在員工依靠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會培養出“批判思維”。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會長約翰•賽弗林博士(Dr. John Seffrin)談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具備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要求領導者在特定時期內,清楚自己在企業戰略步驟中的目標,明確形成概念並清晰表達,最終實現目標。” 將這種能力賦予整個團隊,在面臨問題時員工才能有更充分準備,能夠更有效地自行解決問題。

3.能做到的事——不一答了之:對大多數人來說,最簡單、最可控、最方便的解決方案,就是在團隊成員尋求我們幫助時,替他們解決問題。但結果如何呢?我們成為了解決複雜問題的工具,卻沒有教會他們如何獨立解決問題。並不是不能幫助員工,我認為,作為領導者,可以要求員工在你的幫助下自己解決問題,而不必替他們解決問題。針對此觀點,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除非團隊成員已經認定某個問題至少有N種解決方案,並且列出了首選建議,否則不要同他們展開討論;第二,即使你對結果不滿意,也不要立即糾正他們;可以給他們提出一些其它的想法,促使員工獨立思考。第三,某些場合,你可以讓自己短暫“消失”一會兒,以觀察他們在你沒有提供解決方法的情況下是如何解決問題的。

在我的求學生涯中,安德魯•唐尼(Andrew Downie)教授講授的“文學和詩歌”是最重要的一課。剛開始,這一門課其實並不那麼吸引人。原因很簡單,上課之初,我並沒有在這門課上投入太多精力,因此我第一次提交的幾篇小論文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平庸之作。唐尼教授本可以勉強接受我的論文,但是他沒有那麼做。他敦促我更認真思考並解決寫作中出現的問題,向我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並鼓勵我獨立解決問題,他拒絕直接給我答案。最終這門課我獲得了A,並且直到今天他的教學思想仍在深深地影響著我。

其實,如果員工不斷向管理者謀求解決方案,管理者最終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製造出更多的新問題。管理者應該為員工提供解決問題的工具,讓員工獨立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著手建立起一支善於解決問題的團隊。



活到老,幹到老

金融時報
露西•凱拉韋

20歲時,我想我會在60歲退休。35歲時,我期望能更早退休,在50歲左右就隱退。那時專業人士時興提前退休——或者是因為他們發現自己能做到這一點,或是因為他們的老闆煩透了他們,用養老金把他們打發走了。現在我50歲了,我發現終點線又發生了移動,看起來我可能會一直苦幹到70歲以後。

近幾週來,經濟學家的各種報告紛紛宣稱,使經濟免於崩潰的唯一辦法,就是大家都工作得更長久。對此人們的想法是,就公共部門的借款需求而言,這麼做是有意義的,但我們就太辛苦了。

我不太確定,工作五十年是否好過工作三、四十年。工作有點像做運動。做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沉悶,有壓力(隨便哪一天我都情願不要工作),但工作其實比不工作更為可取。工作讓我們充實,讓我們得到地位和收入;工作讓我們動腦筋,讓我們走出家門。

上週我與退休了幾年的一位前市政府律師閒談。他說,不工作的問題不止是沒有了收入和地位,而是不再接觸年輕人。與年輕人共事讓人感覺年輕。當你不再與年輕人在一起時,你會開始覺得自己老了,連舉止也相應變得老態起來。

將來,當辦公室裡充斥著老年人辛苦工作的身影時,對所有其他人也都會有益。年輕人可以從老年人身上學到東西​​,而中年人會很高興周圍有比自己年紀大的人,這會讓他們從比較中獲得年輕的愉悅感。

對企業來說,年齡多樣化的理由更勝於性別或種族多樣化。企業需要記憶,這方面存在明顯的分工。年輕人可以負責短期記憶,因為年老者記不住近期的事情;老年人則可以負責長期記憶,因為年輕人尚未獲得這種記憶。

不過,如果我們的工作壽命真的要持續半個世紀之久,從一開頭就知道會比較好。實際上,我知道,在我20歲時,知不知道這一點其實毫無差別——我那時的規劃週期就算有,也只有兩年。但是,如果所有人心中都多少有著工作五十年的觀念,這將從三個有利的方面改變工作的性質:

首先,這將會減輕人們急於求成的心態。對多數人來說,工作壽命延續更多年、以更為緩慢的步伐不斷得到修正,可能會更為妥當。

其次,如果我們都接受了工作壽命幾乎沒有盡頭的觀念,那麼對於職業生涯來說,中途中斷很長時間不會再顯得那麼危險。

如果說在這方面有所遺憾的話,我幾乎感到後悔的是,過去15年沒有完全放下工作,全心去照顧孩子們。讓工作的鼎盛時期與家庭變動最大的時期重合在一起,委實是十分糟糕的人生規劃。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變化是,一輩子只從事一種工作會被視為世界上最奇怪的事。

五十年一直乾著同樣的事情未免太過漫長。在我認識的人中,與我同齡的律師、教師、管理者、出版商和醫生,幾乎都厭倦了自己從事的行當,無法忍受再乾上二十年。

英國《金融時報》一位比我年小一些的同事最近辭去了記者工作,在剛過40歲生日沒幾天,就開始接受醫生資格培訓。很多人都認為她瘋了,但這實際上是十分有意義的事。

她將在45歲左右取得行醫資格,在55歲左右獲得成功。當醫生這一職業對她的吸引力開始減弱時,她就已經70歲了,該退休了。她在職業生涯中所應用的這一妙招,是我一向試圖應用在社交生活中的:在心情依然歡暢時離開宴會。



什麼工作能成為事業?

CNBC

布拉格作家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生前的工作是半官方組織“勞工事故保險局”文員,但他為世人所知的最重要身份卻是風格驚世駭俗的小說家。儘管他在工作中人緣不錯,也曾在12年的時間裡從“助理員”被提升到高級職位的“總秘書”,但這份工作對他來說,僅僅是一份提供衣食住行的工作而已,因為他並不喜歡這份職業。他真正願意不計代價投入時間與精力的是寫作。雖然他在世的時候,寫作並未為他帶來任何名譽與利益,但這才是他終生的事業。

卡夫卡的事例可以提供區分工作與事業的三個標準:一,是否真心喜歡;二,是否不計回報;三,是否可以延續終生,矢志不渝。

只有工作才會退休,事業是永遠不會退休的。作為教師,你可以一直教到生命的終點;作為管理藝術的愛好者,你可以在65歲退休後依然提供管理諮詢——美國《財富》雜誌做過一個“新退休理念”的報導,不少企業高管都表示樂意在退休後依然從事諮詢類的工作,主要不是為報酬,而是希望繼續實現自己的價值;作為工廠的鉗工,你可以試著把廢鐵絲鉗成手工藝品——我在上海南京西路路邊的一位老人那裡買過這種東西,擺在家裡也很別緻,還帶有“環保”的時尚標籤;作為南京長江大橋附近的雜貨店店主,你可以經常上橋看看,說不定能挽救一些人的生命。江蘇宿遷人陳思就是以此為事業的。從2003年開始,他每個雙休日的白天都守望在大橋上,搜尋心事重重的徘徊者,隨時準備把他們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將近7年的時間裡,他救了160多人,現在他有一個私人博客“大橋日記”,講述一個大橋自殺救助自願者的所聞所見。

讓陳思堅持下來的動力是一種個人價值實現的滿足感,​​這也是他多年來為了繼續幫助被解救人生存下去,甘願自掏腰包的原因。用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可以解釋陳思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的心理動機——一切為了自我實現,這在某種程度上和那些每天堅持9點前到辦公室的億萬富豪是一樣的。

不是每個人都活在這個層面上的。基本的生理、安全、社交的需求被滿足,已經算是幸福人生了,如果尊重的需求再被滿足,就算活得很成功了。只有極少數人才願意為虛無縹緲的自我實現再繼續付出努力,這種努力的結果,用馬斯洛的話就是能得到生命的“巔峰體驗”。而這種快樂,應該比升職加薪更持久。

跟擁有事業的人交談,不僅十分愉悅還很有美感。因為不再受世俗標準的衡量,一切皆源自內心的渴望並且可以永無止境地努力下去,這會使整個過程充滿挑戰和想像力。在愛爾蘭的貝爾(Birr)城堡莊園,我見到過熱衷栽培植物的羅斯伯爵。在從聯合國退休後,他專注於從世界各地蒐集奇花異草。他的花園中已有50種樹木被列為“不列顛群島冠軍”。因為支付不起巨額的遺產稅,很多愛爾蘭的城堡主人都將城堡租售給了政府或大集團。羅斯伯爵和他的兒子也有工作,分別是聯合國的官員和房地產商。工作的經濟收入,以及開放部分城堡供遊客參觀,讓他們得以保有這座珍稀植物園的所有權。

如果渴望得到一份工作為的是薪水,渴望升遷為的是社會的尊重,那麼擁有事業為的則是釋放自己的所有能量,看看自己的智慧到底能走多遠,這是個甘心付出、不求回報的過程,因為在實踐自己所想所思的過程中,已經可以品嚐足夠多的快樂。當媒體蜂擁而至報導陳思,各種非議也隨之而來的時候,陳思也搖擺過,迷惑過,一度懷疑過自己。但在兩週的“離職”後,他又回到了大橋上,繼續自己的使命。因為這已經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就像他的妻子和孩子一樣。這種快樂,也許是旁人無法理解的,卻已經點亮了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