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2012
真相是時間的產物,而非權威的產物。 The truth is the time product, but non-authority's product.
真相是時間的產物,而非權威的產物。 The truth is the time product, but non-authority's product.英國哲學家 法蘭西
陳培哲 致力傳承人文典範與研究熱情
陳培哲院士,以D型肝炎分子病毒學和肝病研究享譽國際,在「滄海一粟」的病毒世界中,鑽研奧妙而動人的生命現象,他身懷濃烈的人文關懷與台灣意識,致力於生命科學研究,盼能為台灣留下一點資產。
為人低調、淡泊名利,也是許多病人口中的良醫。他說,自己很享受科學研究的過程,伴隨而來的獎項、名氣,都是「身外之物」。就連最近獲選中研院院士,他也連忙以「僥倖」帶過。
生長於台中沙鹿的陳培哲,由祖父一手帶大,祖父從小就要求他與兩兄弟每日清晨至家裡與鄰里公共區域進行打掃。他說,以前會抱怨,後來才明白,這是培養一個公民的基本素養。
基於對文史哲的熱愛,他一度想考中文系,但因父母反對作罷,最後考上台大醫科,念了短短一年,他就想轉哲學系,但依舊被家人擋下。
填鴨背誦式的醫學教育,曾經令他心中備感煎熬,一直到了大六接觸到分子生物學課程,他才豁然開朗。
陳培哲表示,看似抽象、艱澀的生命現象,在分子生物學的架構下,都能獲得具體的解釋,這門嶄新的生命科學,令他大開眼界、興趣盎然。台大醫學系畢業後,短短三年,他就在美國賓州大學取得分子病毒學博士。
他不曾考慮留在國外發展,畢業後,就返台貢獻所學。陳培哲對這片土地具有深厚情感,早年他的身影,也經常出現在許多反對運動場合上,「為了追求公平與正義」。陳培哲的台灣意識濃烈,早年還將「台灣獨立」當成「興趣」。
如今,他已不再是基本教義派,不再認為獨立建國,才是一切問題的答案;過去二十年來,他深刻體認到,真正重要的不是政治層面,而是台灣作為一個國家,能否找到引以為傲的珍貴文化資產,凝聚民族情感、建立民族自信。
雖然身為一位科學家,但陳培哲更關注文化藝術等人文議題。他認為「科學只是雕蟲小技」,只能「修理」身體,卻無法修補靈魂;心靈的快樂、豐富、平靜,需要的是基本的人文教養,靠的是文化與藝術。
陳培哲認為,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將會逐漸健全,但台灣社會缺乏文化、不重人文的走向,卻令他憂心忡忡。現在他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將上一代的人文典範與對科學研究的熱情,不斷傳承下去。
為人低調、淡泊名利,也是許多病人口中的良醫。他說,自己很享受科學研究的過程,伴隨而來的獎項、名氣,都是「身外之物」。就連最近獲選中研院院士,他也連忙以「僥倖」帶過。
生長於台中沙鹿的陳培哲,由祖父一手帶大,祖父從小就要求他與兩兄弟每日清晨至家裡與鄰里公共區域進行打掃。他說,以前會抱怨,後來才明白,這是培養一個公民的基本素養。
基於對文史哲的熱愛,他一度想考中文系,但因父母反對作罷,最後考上台大醫科,念了短短一年,他就想轉哲學系,但依舊被家人擋下。
填鴨背誦式的醫學教育,曾經令他心中備感煎熬,一直到了大六接觸到分子生物學課程,他才豁然開朗。
陳培哲表示,看似抽象、艱澀的生命現象,在分子生物學的架構下,都能獲得具體的解釋,這門嶄新的生命科學,令他大開眼界、興趣盎然。台大醫學系畢業後,短短三年,他就在美國賓州大學取得分子病毒學博士。
他不曾考慮留在國外發展,畢業後,就返台貢獻所學。陳培哲對這片土地具有深厚情感,早年他的身影,也經常出現在許多反對運動場合上,「為了追求公平與正義」。陳培哲的台灣意識濃烈,早年還將「台灣獨立」當成「興趣」。
如今,他已不再是基本教義派,不再認為獨立建國,才是一切問題的答案;過去二十年來,他深刻體認到,真正重要的不是政治層面,而是台灣作為一個國家,能否找到引以為傲的珍貴文化資產,凝聚民族情感、建立民族自信。
雖然身為一位科學家,但陳培哲更關注文化藝術等人文議題。他認為「科學只是雕蟲小技」,只能「修理」身體,卻無法修補靈魂;心靈的快樂、豐富、平靜,需要的是基本的人文教養,靠的是文化與藝術。
陳培哲認為,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將會逐漸健全,但台灣社會缺乏文化、不重人文的走向,卻令他憂心忡忡。現在他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將上一代的人文典範與對科學研究的熱情,不斷傳承下去。
台灣學術界須追尋師生平等
法國將授予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法國國家功勳「大軍官」勳位,他認為科學家要懂得政治運作,才能具體落實政策建議;也認為台灣教育須打破傳統,努力追趕「師生關係平等」的學術氣氛。
獲法國「大軍官」勳位
法國國家功勳勳位於一九六三年由總統戴高樂設立,為法國兩大國家級勳位之一,用以表揚所有對法國國家有傑出貢獻的人士。最高榮譽為「大元帥勳位」,僅授予法國國家最高領導人,於就職時頒授。另外五階分別為最高勳位「大十字勳位」、二級勳位「大軍官勳位」、三級勳位「指揮官勳位」、四級勳位「軍官勳位」與五級勳位「騎士勳位」。對於獲頒法國「大軍官勳位」,李遠哲表示很驚訝。
李遠哲說,他一輩子最想做好的兩件事是「成為好的科學家」和「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打造美好的世界」,後者還在努力,「因為美好世界尚未達成」。
科學家要懂得政治運營
李遠哲目前還擔任由全球一百多個國家、三十個學術團體組成的國際科學理事會理事長,正在進行「未來地球(future earth)」計畫,藉由學術研究告訴大家未來的地球會怎樣,並連結政策具體落實。他強調:「科學家不該關在象牙塔裡,要懂得政治運營(political processing),才能讓建議具體實現。」
他也說,日本在節能減碳方面,鼓勵使用小車,也鼓勵駕駛汽電車,讓傳統吃石油的汽車銷售量減少將近一半,台灣卻仍看不到具體減碳政策。
談到教育,李遠哲表示,現在有很多年輕人不出國留學,選擇留在台灣工作或讀書,人才培養也不能一直靠國外人才,短期遊學或出國讀博士後也是種方法。雖然跟從前比起來,台灣環境確實進步不少,但是學術界自己也得提升,尤其是學術氣氛仍要大力追趕。
不認同老師 學生不敢說
李遠哲進一步解釋,在國外,師生關係很平等,台灣卻還很傳統,學生即使不認同、不信服老師研究與論述,有些為了升等不敢說,年輕人也不敢跟長輩說,這樣的學術氣氛需要大改變。
獲法國「大軍官」勳位
法國國家功勳勳位於一九六三年由總統戴高樂設立,為法國兩大國家級勳位之一,用以表揚所有對法國國家有傑出貢獻的人士。最高榮譽為「大元帥勳位」,僅授予法國國家最高領導人,於就職時頒授。另外五階分別為最高勳位「大十字勳位」、二級勳位「大軍官勳位」、三級勳位「指揮官勳位」、四級勳位「軍官勳位」與五級勳位「騎士勳位」。對於獲頒法國「大軍官勳位」,李遠哲表示很驚訝。
李遠哲說,他一輩子最想做好的兩件事是「成為好的科學家」和「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打造美好的世界」,後者還在努力,「因為美好世界尚未達成」。
科學家要懂得政治運營
李遠哲目前還擔任由全球一百多個國家、三十個學術團體組成的國際科學理事會理事長,正在進行「未來地球(future earth)」計畫,藉由學術研究告訴大家未來的地球會怎樣,並連結政策具體落實。他強調:「科學家不該關在象牙塔裡,要懂得政治運營(political processing),才能讓建議具體實現。」
他也說,日本在節能減碳方面,鼓勵使用小車,也鼓勵駕駛汽電車,讓傳統吃石油的汽車銷售量減少將近一半,台灣卻仍看不到具體減碳政策。
談到教育,李遠哲表示,現在有很多年輕人不出國留學,選擇留在台灣工作或讀書,人才培養也不能一直靠國外人才,短期遊學或出國讀博士後也是種方法。雖然跟從前比起來,台灣環境確實進步不少,但是學術界自己也得提升,尤其是學術氣氛仍要大力追趕。
不認同老師 學生不敢說
李遠哲進一步解釋,在國外,師生關係很平等,台灣卻還很傳統,學生即使不認同、不信服老師研究與論述,有些為了升等不敢說,年輕人也不敢跟長輩說,這樣的學術氣氛需要大改變。
李文雄院士專題演講
李文雄院士,享有全球分子演化學術界崇高聲譽。199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3年同時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之最高學術榮譽,以及相當於基因演化界諾貝爾獎的義大利「巴仁(Balzan)科學暨藝術獎」。李文雄院士於2003年任中央研究院生化資訊主任,2008年任中央研究院生化拓展研究中心(Bio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主任。
李文雄院士特以「Do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 Taiwan」為題與同鄉分享他在台的研究工作與經驗,李院士指出台灣基礎科學的研究面臨斷層問題,台灣父母花很多錢栽培子女,不過都是應付考試,學生不夠積極主動,加上台灣生活水準已高,學生出國深造意願不高。就以李院士的專業領域來說,很難找到合適的學生,其領域需要生物、電腦與數學三種背景,學數學的對生物沒興趣,學生物的怕數學,學電腦的都進入IT領域,沒人要進入費時久賺錢少的基礎科學研究。
李院士接下來為大家介紹當今最熱門的「生質能 (Biofuel)」在台灣的研究。由於石油需求量大增,以往石油輸出國例如印尼已經變成輸入國,而對美國第二石油輸出的墨西哥,也很可能在五年內變成輸入國,這是種能源危機的景象。能源可分為石油、煤炭、核能、天然氣、水利發電以及新興的生質能源。2006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能源的利用為51.1%石油、32.8%煤炭、7.5%核能、7.3%天然氣、1.3%水利發電,由於太依賴石油與煤炭,台灣人口雖佔世界人口0.35%但二氧化碳 (CO2)的排放量卻佔了1%;從1990年至2004年二氧化碳的排放率增加了108.3%;年平均增加7.7% 。這種增加率,不可不警惕。
為減少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沒選擇的能源政策應分三個大方向:
「無碳」能源 :核能發電 、風力、太陽能
「低碳」能源 :天然氣取代高碳之煤炭及石油
「可再生性」 能源:生質能源
高油價將提昇「替代能源」,在價格上之競爭力進而帶動『再生能源』的供給增加。生質能是將生物質(biomass)換為酒精(ethanol) ,其主要步驟包括:
從原料(feedstock)轉換至纖維素(cellulose)與半纖維素(hemicellulose)
從纖維素與半纖維素 轉換至醣類(sugar)
從醣類轉換至乙醇(酒精ethanol)
從纖維素與半纖維素 轉換至醣類需要三個基本酵素:
內切型纖維素酶 (Endoglucanase) 內切酶會切斷內部鍵結,以破壞纖維素的構造,而顯出每一個纖維素的多醣鏈
外切型纖維素酶 (Exoglucanase) 這類纖維素酶會從已被內切酶切斷的纖維兩端,繼續切斷到2-4個單位,產生四醣或雙醣 (纖維性雙糖)。
雙醣水解酶 (Beta-glucosidase/Cellobiase) 雙醣水解酶會將纖維性雙糖水解成為單醣
現今作為生質能的原料包括大豆、玉米、甘蔗等,不過這些能源也是糧食,大量使用為生質能原料會引起糧食不足,這是我門應特別注意的地方,須另覓成本低廉的原料或資源。植物的組成大部分是細胞壁,成分與組成比例因物種而異包含40-50%的纖維素、20-30%的半纖維素,以及20-30%的木質素(Lignin)。關鍵步驟在於將半纖維素分解成木糖 (xylose)和 將纖維素分解成葡萄糖(glucose) ;今日的競爭在於發展利用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來生產酒精的技術以及覓得適當原料。台灣農民培育的狼尾草(Napier Grass)成分為10%蛋白質、10%碳水化合物、8%醣類、10 至12%的木質素、60 至62%的纖維素與半纖維素,由於狼尾草主要用途為牛飼料,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要以其為生質能原料,必須培植高產能、高纖維素含量的狼尾草,以降低成本。同時迫切需要尋找更強而有力的纖維素酶,能將纖維素分解成為葡萄糖。要覓得好的纖維素酶,可以從稻草堆肥等附著的微生物,或者從白蟻、蚱蜢、牛等的腸胃道中找出微生物。假設此種微生物找到了,就可以用生物科技找纖維素酶。其方法可分為
傳統策略: 嘗試將酵素分離出來。將一小段酵素定序,並且運用氨基酸序列來設計PCR引子,從生物的基因體中將該基因篩選出來。或者以氨基酸序列為模版,設計雜交探針。藉由雜交作用將基因從cDNA基因庫選殖出來。
基因體策略:將基因體定序,並解讀該基因組。運用其他已知的基因體,特別是相近緣的基因體,進行鑑定。從已標記的基因著手,看看是否有被解讀為纖維素酶的基因。如果是,盡量找出可能的基因來測試是否真正具有高活性的纖維素酶。
李院士以DNA微陣列(Microarray生物晶片)為工具,用纖維素或稻草粉培養微生物,萃取出RNA當模板來產生cDNA。將cDNA與晶片上探針混合進行雜交,觀察哪些纖維素酶基因表現量高。希望能找出更強而有力的纖維素酶。李院士指出台灣由於土地小,能源生產受限,必須拼科技(technology) ,專注於必須培殖高產能、高纖維素含量的狼尾草與尋找更強而有力的纖維素酶,才能在生質能的開發上佔有一席之位。
李院士講完後一一回答同鄉的發問,並接受會長陳隆豐致贈的紀念品。大會在獎學金負責人詹文聲宣佈共募得一萬兩千多元後圓滿結束。
李文雄院士特以「Do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 Taiwan」為題與同鄉分享他在台的研究工作與經驗,李院士指出台灣基礎科學的研究面臨斷層問題,台灣父母花很多錢栽培子女,不過都是應付考試,學生不夠積極主動,加上台灣生活水準已高,學生出國深造意願不高。就以李院士的專業領域來說,很難找到合適的學生,其領域需要生物、電腦與數學三種背景,學數學的對生物沒興趣,學生物的怕數學,學電腦的都進入IT領域,沒人要進入費時久賺錢少的基礎科學研究。
李院士接下來為大家介紹當今最熱門的「生質能 (Biofuel)」在台灣的研究。由於石油需求量大增,以往石油輸出國例如印尼已經變成輸入國,而對美國第二石油輸出的墨西哥,也很可能在五年內變成輸入國,這是種能源危機的景象。能源可分為石油、煤炭、核能、天然氣、水利發電以及新興的生質能源。2006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能源的利用為51.1%石油、32.8%煤炭、7.5%核能、7.3%天然氣、1.3%水利發電,由於太依賴石油與煤炭,台灣人口雖佔世界人口0.35%但二氧化碳 (CO2)的排放量卻佔了1%;從1990年至2004年二氧化碳的排放率增加了108.3%;年平均增加7.7% 。這種增加率,不可不警惕。
為減少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沒選擇的能源政策應分三個大方向:
「無碳」能源 :核能發電 、風力、太陽能
「低碳」能源 :天然氣取代高碳之煤炭及石油
「可再生性」 能源:生質能源
高油價將提昇「替代能源」,在價格上之競爭力進而帶動『再生能源』的供給增加。生質能是將生物質(biomass)換為酒精(ethanol) ,其主要步驟包括:
從原料(feedstock)轉換至纖維素(cellulose)與半纖維素(hemicellulose)
從纖維素與半纖維素 轉換至醣類(sugar)
從醣類轉換至乙醇(酒精ethanol)
從纖維素與半纖維素 轉換至醣類需要三個基本酵素:
內切型纖維素酶 (Endoglucanase) 內切酶會切斷內部鍵結,以破壞纖維素的構造,而顯出每一個纖維素的多醣鏈
外切型纖維素酶 (Exoglucanase) 這類纖維素酶會從已被內切酶切斷的纖維兩端,繼續切斷到2-4個單位,產生四醣或雙醣 (纖維性雙糖)。
雙醣水解酶 (Beta-glucosidase/Cellobiase) 雙醣水解酶會將纖維性雙糖水解成為單醣
現今作為生質能的原料包括大豆、玉米、甘蔗等,不過這些能源也是糧食,大量使用為生質能原料會引起糧食不足,這是我門應特別注意的地方,須另覓成本低廉的原料或資源。植物的組成大部分是細胞壁,成分與組成比例因物種而異包含40-50%的纖維素、20-30%的半纖維素,以及20-30%的木質素(Lignin)。關鍵步驟在於將半纖維素分解成木糖 (xylose)和 將纖維素分解成葡萄糖(glucose) ;今日的競爭在於發展利用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來生產酒精的技術以及覓得適當原料。台灣農民培育的狼尾草(Napier Grass)成分為10%蛋白質、10%碳水化合物、8%醣類、10 至12%的木質素、60 至62%的纖維素與半纖維素,由於狼尾草主要用途為牛飼料,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要以其為生質能原料,必須培植高產能、高纖維素含量的狼尾草,以降低成本。同時迫切需要尋找更強而有力的纖維素酶,能將纖維素分解成為葡萄糖。要覓得好的纖維素酶,可以從稻草堆肥等附著的微生物,或者從白蟻、蚱蜢、牛等的腸胃道中找出微生物。假設此種微生物找到了,就可以用生物科技找纖維素酶。其方法可分為
傳統策略: 嘗試將酵素分離出來。將一小段酵素定序,並且運用氨基酸序列來設計PCR引子,從生物的基因體中將該基因篩選出來。或者以氨基酸序列為模版,設計雜交探針。藉由雜交作用將基因從cDNA基因庫選殖出來。
基因體策略:將基因體定序,並解讀該基因組。運用其他已知的基因體,特別是相近緣的基因體,進行鑑定。從已標記的基因著手,看看是否有被解讀為纖維素酶的基因。如果是,盡量找出可能的基因來測試是否真正具有高活性的纖維素酶。
李院士以DNA微陣列(Microarray生物晶片)為工具,用纖維素或稻草粉培養微生物,萃取出RNA當模板來產生cDNA。將cDNA與晶片上探針混合進行雜交,觀察哪些纖維素酶基因表現量高。希望能找出更強而有力的纖維素酶。李院士指出台灣由於土地小,能源生產受限,必須拼科技(technology) ,專注於必須培殖高產能、高纖維素含量的狼尾草與尋找更強而有力的纖維素酶,才能在生質能的開發上佔有一席之位。
李院士講完後一一回答同鄉的發問,並接受會長陳隆豐致贈的紀念品。大會在獎學金負責人詹文聲宣佈共募得一萬兩千多元後圓滿結束。
李文雄教授聖地牙哥演講記實
陳榮昌
編者按:李文雄教授(芝加哥大學,生態與演化學系 George Beadle 講座教授)應聖地牙哥台美基金會,台灣中心讀書會,台灣同鄉會及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南加州分會之聯合邀請於二月一日蒞臨聖地牙哥台灣中心以 『遺傳,演化與生物資訊』為題發表?題演講。
李文雄教授1942年出生於台灣屏東縣萬丹鄉的竹林村。屏東中學畢業後, 先後進修於中原理工學院 (土木工程學士),中央大學 (地球物理碩士) ,和布郎大學(應用數學與遺傳學博士) ,是一位涵蓋數、理工、生物的全方位人才。李教授任教於德州大學休士頓校區醫學中心 (1973-1988);目前為芝加哥大學生態與演化學系George Beadle講座教授 (1999年起) 。李教授在學術研究上得及榮譽頭銜無數, 包括為遺傳和演化設立的義大利巴仁 (Balzan) 科學大?(2003);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03);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99),和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8)等等。
李文雄博士是基因系列演化論的先驅者之一, 對分子時鐘及演化機制有重要的貢獻。李教授著作甚多,目前已出版四本暢銷書及二百五十篇有份量的論文。李教授不但學術研究有成,同時也熱衷學術活動與服務。他?擔任分子生物和演化學會的會長 (2000), 並且是分子系統學和演化期? (自1999年起) 和分子演化期? (自1998年起) 的主編。
在這個特別講座裡,李教授首先解釋遺傳和分子演化的原理,以及遺傳和演化與人類社會和日常生活的相關意義。李教授接著講解基本的遺傳物質 (DNA&RNA), 基因及基因體,人類與遺傳有關的疾病,人類男女的染色體以及數學理論上的演化論。李教授指出人類在遺傳基因與各種猿類如Chimpanzee, Gorilla,Orangutan 或Gibbon 並沒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以Chimpanzee跟人類最相似,其遺傳基因有99%相同,只有1%不同而己,而且各種不同的人種 (如非洲人, 歐洲人和亞洲人)之間,在遺傳基因上也?有太大的分別。李教授也提到一些有關遺傳學方面的新挑戰, 特別是人類基因體的系列密碼成功解開之後, 在30幾億基因中如何預測或斷定與特別的疾病有關或是具有重要作用之基因。
隨後,李教授介紹最近在生物科技界新興的領域「生物資訊學」 (Bio-Informatics)以及它對預測人類基因和開發新藥物等的作用。他說生物資訊學本身就是許多科學的集合,需要擁有各種科學訓練的知識和技能,包括分子生物學,細胞學,遺傳學, 電腦科學、數學、物理及化學。李教授目前應中研院李遠哲院長之邀,協助中央研究院基因研究中心規劃生物資訊事誼。李教授認為這是台灣在國際生物科技界可以立足的領域, 若能有所成就,台灣在國際生物科技界的地位將一飛衝天。
最後,李教授也談到他所瞭解的目前台灣的科學及教育問題。他認為台灣政府及科學界缺乏長遠的科學研究計劃,科學研究經費也不夠充裕。至於有關教育方面, 他覺得台灣的教育方式太過於填鴨式,太死板,訓練出來的學生,思想不夠靈活,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也缺乏自動自發的研究精神。李教授語重心長地勉勵年輕的學生不論在任何行業發展,必定要把寫作和講話的能力訓練好。
演講後,同鄉的發問非常活躍,李教授也都一一的回答同鄉們的問題。李教授深入淺出的解說,贏得全場聽眾的熱烈迴響和掌聲。
編者按:李文雄教授(芝加哥大學,生態與演化學系 George Beadle 講座教授)應聖地牙哥台美基金會,台灣中心讀書會,台灣同鄉會及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南加州分會之聯合邀請於二月一日蒞臨聖地牙哥台灣中心以 『遺傳,演化與生物資訊』為題發表?題演講。
李文雄教授1942年出生於台灣屏東縣萬丹鄉的竹林村。屏東中學畢業後, 先後進修於中原理工學院 (土木工程學士),中央大學 (地球物理碩士) ,和布郎大學(應用數學與遺傳學博士) ,是一位涵蓋數、理工、生物的全方位人才。李教授任教於德州大學休士頓校區醫學中心 (1973-1988);目前為芝加哥大學生態與演化學系George Beadle講座教授 (1999年起) 。李教授在學術研究上得及榮譽頭銜無數, 包括為遺傳和演化設立的義大利巴仁 (Balzan) 科學大?(2003);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03);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99),和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8)等等。
李文雄博士是基因系列演化論的先驅者之一, 對分子時鐘及演化機制有重要的貢獻。李教授著作甚多,目前已出版四本暢銷書及二百五十篇有份量的論文。李教授不但學術研究有成,同時也熱衷學術活動與服務。他?擔任分子生物和演化學會的會長 (2000), 並且是分子系統學和演化期? (自1999年起) 和分子演化期? (自1998年起) 的主編。
在這個特別講座裡,李教授首先解釋遺傳和分子演化的原理,以及遺傳和演化與人類社會和日常生活的相關意義。李教授接著講解基本的遺傳物質 (DNA&RNA), 基因及基因體,人類與遺傳有關的疾病,人類男女的染色體以及數學理論上的演化論。李教授指出人類在遺傳基因與各種猿類如Chimpanzee, Gorilla,Orangutan 或Gibbon 並沒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以Chimpanzee跟人類最相似,其遺傳基因有99%相同,只有1%不同而己,而且各種不同的人種 (如非洲人, 歐洲人和亞洲人)之間,在遺傳基因上也?有太大的分別。李教授也提到一些有關遺傳學方面的新挑戰, 特別是人類基因體的系列密碼成功解開之後, 在30幾億基因中如何預測或斷定與特別的疾病有關或是具有重要作用之基因。
隨後,李教授介紹最近在生物科技界新興的領域「生物資訊學」 (Bio-Informatics)以及它對預測人類基因和開發新藥物等的作用。他說生物資訊學本身就是許多科學的集合,需要擁有各種科學訓練的知識和技能,包括分子生物學,細胞學,遺傳學, 電腦科學、數學、物理及化學。李教授目前應中研院李遠哲院長之邀,協助中央研究院基因研究中心規劃生物資訊事誼。李教授認為這是台灣在國際生物科技界可以立足的領域, 若能有所成就,台灣在國際生物科技界的地位將一飛衝天。
最後,李教授也談到他所瞭解的目前台灣的科學及教育問題。他認為台灣政府及科學界缺乏長遠的科學研究計劃,科學研究經費也不夠充裕。至於有關教育方面, 他覺得台灣的教育方式太過於填鴨式,太死板,訓練出來的學生,思想不夠靈活,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也缺乏自動自發的研究精神。李教授語重心長地勉勵年輕的學生不論在任何行業發展,必定要把寫作和講話的能力訓練好。
演講後,同鄉的發問非常活躍,李教授也都一一的回答同鄉們的問題。李教授深入淺出的解說,贏得全場聽眾的熱烈迴響和掌聲。
李文雄 大膽走向人少的路
遠見雜誌2010年8月號 第290期 前進的動力
彭杏珠
主宰世人150年的達爾文「物競天擇」演化論,在上個世紀60年代受到激烈的挑戰。有一派科學家認為,基因突變才是物種演化的根本,他們做了很多實驗,卻苦無一套完整的分析方法來說服大家。
直到現任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李文雄院士,於1970年代在美國建構出一套堅強的數學模型,才成功破解這個僵局,也動搖了達爾文百年無法撼動的學說。
過去30多年來,李文雄持續在生物學界創新突破,使他被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也多次獲得遺傳和演化領域的國際最高榮譽,包括2003年成為全球第一位獲得巴仁獎(Balzan Prize)的華人。
2009年他更成為首位獲英國遺傳學會頒以遺傳學之父為名的孟德爾獎章(Mendel Medal)的亞洲科學家,讓他的成就達到國際認可的最高峰。
糊塗找路 看到生物學就清晰
生長於屏東縣萬丹鄉,李文雄呵呵笑著說,小時候根本沒有任何遠大的抱負,「別人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人家上學,我跟著上學,考中學、高中、大學都一樣。」
他還笑說,也不知道進大學要做什麼,填志願也是糊里糊塗地填。
顯然他是太客氣,因為他當時「糊里糊塗」就考上最熱門的土木系。進入中原大學土木系,直到大三才發現自己不喜歡土木,「土木是很實際的東西,我不是一個很實際的人,喜歡幻想、亂想。」 認真思考後,李文雄放棄土木,選擇數學。由於沒有純數基礎,於是選了應用數學。李文雄於1968年遠赴美國,在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完成博士學位。
剛跨入應用數學領域,李文雄因緣際會認識了在布朗大學做遺傳分子演化研究的一名日裔教授根井正利,「對方告訴李文雄生物學界很缺乏懂數學的人,尤其是研究遺傳的。」 這是他人生裡面最重大的抉擇。儘管對生物學一竅不通,卻毅然投向這一條未知路,並漸漸發現原來自己很喜歡探討生命的演化。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是遺傳學起飛的年代,在這之前,基因就像黑盒子,沒有人能一窺究竟。同時,由根井正利的老師木村資生領軍的一群學者,公開質疑達爾文「物競天擇」學說,認為外在大環境與物種演化不是絕對的關係,遺傳因子才是根本。這在當時的科學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雖然有很多類似的實驗結果不斷被公開,「但是演化太抽象了,也是非常緩慢的過程,人終其一生不可能看到演化實際在眼前發生,」李文雄解釋。
就像最後一塊拼圖,李文雄建構的數學模型正好為這抽象的概念,提供比較具體的想像,肉眼看不到的遺傳因子如何一路演化,透過數學建構的模型呈現出來,讓隱藏在黑盒子的裡面的祕密,終見天日。
在那個年代,跟他做類似研究的全世界不到20人,華人大概只有他一位。1980年代末,生物資訊學門開始興起,他撰寫的書還成了唯一教科書。
喜歡數學中「或然率」的概念,在訪談中李文雄多次將成就歸功於運氣,因為正好趕上遺傳學當道的時代。然而,如果當初沒有選擇從數學走入生物,他不會有目前的成就,「所以,運氣還是需要靠自己創造,」李文雄下了這樣注解。
李文雄說,非生物學出身的他,根本不會做實驗,只會窩在電腦前建構數學模型。
然而,他不顧一切反對,於1989年在美國成立了分子生物實驗室,希望藉由這個實驗室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他的團隊,取得更多第一手資料。
事實證明,李文雄再次押對寶,進入1990年代,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在分秒必爭競相解碼人體DNA,這組總長等於繞地球2.5圈的龐大資料,正需要像李文雄這樣的科學家,建構更多的數學模型來解密。
在美國生活40年,李文雄也從未忘記從小生長的台灣。2003年,他協助中研院建立基因體研究中心,成為該中心的訪問學者暨顧問委員;2008年初,他回台接任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
李文雄目前正在展開一項「C4稻米改造計畫」,希望用他最擅長的基因演化,找出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子,如果成功改變這個因子,不但能提高稻米產量,同樣的方法也能擴大到小麥、大豆、玉米等重要大宗物資。
「這將會是二次綠色革命!」李文雄表示,由於生質能源的原料,都是糧食,因此受到撻伐,若能大幅提高這些糧食的生產,或許就能減緩與人爭食的問題,也達到生產綠色能源的目的。
一直不斷在尋找大方向的李文雄,是否也正在協助台灣科學界尋找大方向?李文雄哈哈大笑說或許是。或許,二次綠色革命就是一個大方向,而掌舵者正是李文雄。
台灣之光 李文雄
年齡:68歲
光榮成就:
● 2009年,獲英國遺傳學會頒授孟德爾獎章,為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亞洲科學家
● 2003年,榮獲巴仁獎,為全世界第一位獲此獎項的華人
勵志格言: 勇於嘗試,謹慎選擇
李文雄
想對台灣說的話
學生時代應多嘗試不同領域,才決定最想走的路。一個人最需要學到的是自我學習的能力,有了這個能力,進入哪所大學,也就不太重要了。
彭杏珠
主宰世人150年的達爾文「物競天擇」演化論,在上個世紀60年代受到激烈的挑戰。有一派科學家認為,基因突變才是物種演化的根本,他們做了很多實驗,卻苦無一套完整的分析方法來說服大家。
直到現任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李文雄院士,於1970年代在美國建構出一套堅強的數學模型,才成功破解這個僵局,也動搖了達爾文百年無法撼動的學說。
過去30多年來,李文雄持續在生物學界創新突破,使他被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也多次獲得遺傳和演化領域的國際最高榮譽,包括2003年成為全球第一位獲得巴仁獎(Balzan Prize)的華人。
2009年他更成為首位獲英國遺傳學會頒以遺傳學之父為名的孟德爾獎章(Mendel Medal)的亞洲科學家,讓他的成就達到國際認可的最高峰。
糊塗找路 看到生物學就清晰
生長於屏東縣萬丹鄉,李文雄呵呵笑著說,小時候根本沒有任何遠大的抱負,「別人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人家上學,我跟著上學,考中學、高中、大學都一樣。」
他還笑說,也不知道進大學要做什麼,填志願也是糊里糊塗地填。
顯然他是太客氣,因為他當時「糊里糊塗」就考上最熱門的土木系。進入中原大學土木系,直到大三才發現自己不喜歡土木,「土木是很實際的東西,我不是一個很實際的人,喜歡幻想、亂想。」 認真思考後,李文雄放棄土木,選擇數學。由於沒有純數基礎,於是選了應用數學。李文雄於1968年遠赴美國,在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完成博士學位。
剛跨入應用數學領域,李文雄因緣際會認識了在布朗大學做遺傳分子演化研究的一名日裔教授根井正利,「對方告訴李文雄生物學界很缺乏懂數學的人,尤其是研究遺傳的。」 這是他人生裡面最重大的抉擇。儘管對生物學一竅不通,卻毅然投向這一條未知路,並漸漸發現原來自己很喜歡探討生命的演化。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是遺傳學起飛的年代,在這之前,基因就像黑盒子,沒有人能一窺究竟。同時,由根井正利的老師木村資生領軍的一群學者,公開質疑達爾文「物競天擇」學說,認為外在大環境與物種演化不是絕對的關係,遺傳因子才是根本。這在當時的科學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雖然有很多類似的實驗結果不斷被公開,「但是演化太抽象了,也是非常緩慢的過程,人終其一生不可能看到演化實際在眼前發生,」李文雄解釋。
就像最後一塊拼圖,李文雄建構的數學模型正好為這抽象的概念,提供比較具體的想像,肉眼看不到的遺傳因子如何一路演化,透過數學建構的模型呈現出來,讓隱藏在黑盒子的裡面的祕密,終見天日。
在那個年代,跟他做類似研究的全世界不到20人,華人大概只有他一位。1980年代末,生物資訊學門開始興起,他撰寫的書還成了唯一教科書。
喜歡數學中「或然率」的概念,在訪談中李文雄多次將成就歸功於運氣,因為正好趕上遺傳學當道的時代。然而,如果當初沒有選擇從數學走入生物,他不會有目前的成就,「所以,運氣還是需要靠自己創造,」李文雄下了這樣注解。
李文雄說,非生物學出身的他,根本不會做實驗,只會窩在電腦前建構數學模型。
然而,他不顧一切反對,於1989年在美國成立了分子生物實驗室,希望藉由這個實驗室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他的團隊,取得更多第一手資料。
事實證明,李文雄再次押對寶,進入1990年代,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在分秒必爭競相解碼人體DNA,這組總長等於繞地球2.5圈的龐大資料,正需要像李文雄這樣的科學家,建構更多的數學模型來解密。
在美國生活40年,李文雄也從未忘記從小生長的台灣。2003年,他協助中研院建立基因體研究中心,成為該中心的訪問學者暨顧問委員;2008年初,他回台接任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
李文雄目前正在展開一項「C4稻米改造計畫」,希望用他最擅長的基因演化,找出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子,如果成功改變這個因子,不但能提高稻米產量,同樣的方法也能擴大到小麥、大豆、玉米等重要大宗物資。
「這將會是二次綠色革命!」李文雄表示,由於生質能源的原料,都是糧食,因此受到撻伐,若能大幅提高這些糧食的生產,或許就能減緩與人爭食的問題,也達到生產綠色能源的目的。
一直不斷在尋找大方向的李文雄,是否也正在協助台灣科學界尋找大方向?李文雄哈哈大笑說或許是。或許,二次綠色革命就是一個大方向,而掌舵者正是李文雄。
台灣之光 李文雄
年齡:68歲
光榮成就:
● 2009年,獲英國遺傳學會頒授孟德爾獎章,為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亞洲科學家
● 2003年,榮獲巴仁獎,為全世界第一位獲此獎項的華人
勵志格言: 勇於嘗試,謹慎選擇
李文雄
想對台灣說的話
學生時代應多嘗試不同領域,才決定最想走的路。一個人最需要學到的是自我學習的能力,有了這個能力,進入哪所大學,也就不太重要了。
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以酵母菌驗證遺傳生物學臆測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呂俊毅博士研究團隊,日前以酵母菌實驗演化的方式,破解有關高突變細胞株的族群演化途徑。這項對於補充高等分子生物學教科書之內容有所助益的研究成果,已於2012年7月10日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未來亦可據以進一步瞭解高突變細胞(例如癌症細胞)的抗藥性問題。
高突變細胞是指一種在整個基因體組的突變率都有顯著增加的病變細胞。高突變率使得高突變細胞在生存環境變得非常嚴峻時,仍得以快速適應和繁衍。此次研究團隊費時3年,以酵母菌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經過約6700代的實驗演化後,在8個實驗組中,有4組高突變細胞的突變率會顯著下降5至10倍。這項數據證實了族群遺傳學長久以來的一項理論:當高突變細胞已經適應環境良好時,其原本的高突變率,反而會降低。也就是暗示,高突變細胞不可能永遠保持其高突變率。
研究團隊使用可以同步監看多組基因變化的「微矩陣」方法,進一步瞭解造成高突變率降低的機制。為了觀察高突變細胞如何應付累積在基因體內的有害突變,研究人員使用ㄧ種實驗上常用的抗癌藥物(此藥物理論上會加劇細胞內有害突變的作用),處理所有的演化過的族群細胞。實驗結果顯示,各個高突變細胞族群其實都有不同的演化軌跡。這個結果也暗示著,由於高突變細胞族群有極高的遺傳變異性,具有抗藥物性的細胞,可能在臨床用藥之前就已經存在族群中了,這也會讓許多抗癌藥物很容易會變得失效。
人間異語:低薪家庭 活在懸崖邊
Q︰妳目前月薪多少?
A︰我在貿易公司上班,當初應徵時薪水2萬5千元,原本職位是船務,但公司人手不多,什麼都得做,就連搬貨也要幫忙;做不到1年公司給我加薪3千塊,老闆說只要用心做,每年都會替員工調薪,我以為未來有不錯的發展,誰知我做了6年,薪水還是2萬8,東扣西扣後所剩無幾。
Q︰為什麼不換工作?
A︰我條件不算好,才專科學歷,又有重病在身,需定期去複診,很多公司不能接受員工常請病假。我22歲那年,忽然發現身上多處長了紅斑,還莫名其妙發燒,本以為是單純感冒,直到小腿突然青一塊、紫一塊,家人覺得不對勁,後來去檢查,醫師說是紅斑性狼瘡,但怎樣都查不出病因。
這個病讓我常會很疲累,站久了骨頭會痛,長期吃類固醇下,外型也變得虎背熊腰、月亮臉,完全沒女生的自信,生活圈越來越窄,每天除了上班外,很少跟朋友出去,連認識異性的勇氣也沒有。
沒學歷「被吃死死」
而且家裡有債務急著要還,我不能沒了這工作,本來我家境就不好,媽有肝癌,無法工作,爸為了把媽的病治好,帶她看遍中西醫,還把房子拿去銀行貸款籌錢,欠了1百多萬元。
爸在工廠做工務,月薪4萬塊,從前靠我跟爸的收入,生活還勉強可以,沒想到前年爸的公司說業績不理想,要大幅削減人手,爸因年資高成了裁員目標。
他50幾歲才失業,想再找到薪水差不多的工作根本不可能,找了好幾個月,都被嫌年紀太大,後來只好靠發傳單打零工,每月才賺1萬多塊。
我為了撐住家裡經濟,公司再怎麼無理要求只好配合,這6年我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也沒加班費。現在老闆都把女生當男生用、男生當畜生用,公司女同事跟我一樣,每天超時工作,有的還是大學畢業,薪水不到3萬塊,為了餬口只能忍氣吞聲,連生理假、年假都不敢請。
現在失業率高,很多大學、碩士生找工作不容易,我這種沒學歷的,怕辭職後很難再找到事做,就算被壓榨也敢怒不敢言,老闆就是看準這點,把我吃死死。
我每天從早上9點上班,到晚上6點,已到下班時間,老闆又要我們加班,看別的同事都不敢走,我也只好留下來,拖到晚上9點多老闆離開公司,大家才敢下班。
前陣子,我因長期加班太累病發,住院1個多月,那段日子沒收入,可是願意借的沒幾個,還要遭人白眼,看盡人情冷暖。
Q︰往後日子有什麼打算?
A︰現在大環境很差,就算工作量一直加,薪水不動,上班族只能咬緊牙關。經歷上次生病住院的慘況,我不敢奢望找到高薪工作,只希望身體健康,別再病發,工作能穩定做下去就滿足,老闆能幫我加薪當然好,不加也要硬著頭皮做下去。
A︰我在貿易公司上班,當初應徵時薪水2萬5千元,原本職位是船務,但公司人手不多,什麼都得做,就連搬貨也要幫忙;做不到1年公司給我加薪3千塊,老闆說只要用心做,每年都會替員工調薪,我以為未來有不錯的發展,誰知我做了6年,薪水還是2萬8,東扣西扣後所剩無幾。
Q︰為什麼不換工作?
A︰我條件不算好,才專科學歷,又有重病在身,需定期去複診,很多公司不能接受員工常請病假。我22歲那年,忽然發現身上多處長了紅斑,還莫名其妙發燒,本以為是單純感冒,直到小腿突然青一塊、紫一塊,家人覺得不對勁,後來去檢查,醫師說是紅斑性狼瘡,但怎樣都查不出病因。
這個病讓我常會很疲累,站久了骨頭會痛,長期吃類固醇下,外型也變得虎背熊腰、月亮臉,完全沒女生的自信,生活圈越來越窄,每天除了上班外,很少跟朋友出去,連認識異性的勇氣也沒有。
沒學歷「被吃死死」
而且家裡有債務急著要還,我不能沒了這工作,本來我家境就不好,媽有肝癌,無法工作,爸為了把媽的病治好,帶她看遍中西醫,還把房子拿去銀行貸款籌錢,欠了1百多萬元。
爸在工廠做工務,月薪4萬塊,從前靠我跟爸的收入,生活還勉強可以,沒想到前年爸的公司說業績不理想,要大幅削減人手,爸因年資高成了裁員目標。
他50幾歲才失業,想再找到薪水差不多的工作根本不可能,找了好幾個月,都被嫌年紀太大,後來只好靠發傳單打零工,每月才賺1萬多塊。
我為了撐住家裡經濟,公司再怎麼無理要求只好配合,這6年我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也沒加班費。現在老闆都把女生當男生用、男生當畜生用,公司女同事跟我一樣,每天超時工作,有的還是大學畢業,薪水不到3萬塊,為了餬口只能忍氣吞聲,連生理假、年假都不敢請。
現在失業率高,很多大學、碩士生找工作不容易,我這種沒學歷的,怕辭職後很難再找到事做,就算被壓榨也敢怒不敢言,老闆就是看準這點,把我吃死死。
我每天從早上9點上班,到晚上6點,已到下班時間,老闆又要我們加班,看別的同事都不敢走,我也只好留下來,拖到晚上9點多老闆離開公司,大家才敢下班。
前陣子,我因長期加班太累病發,住院1個多月,那段日子沒收入,可是願意借的沒幾個,還要遭人白眼,看盡人情冷暖。
Q︰往後日子有什麼打算?
A︰現在大環境很差,就算工作量一直加,薪水不動,上班族只能咬緊牙關。經歷上次生病住院的慘況,我不敢奢望找到高薪工作,只希望身體健康,別再病發,工作能穩定做下去就滿足,老闆能幫我加薪當然好,不加也要硬著頭皮做下去。
人間異語:房市真消息 新聞看不到
Q:以前在媒體跑房地產新聞,最無法忍受的是什麼?
A:炒高房價。以前房地產報導一個建案,每次標題都寫最高價,而那高價只是一戶,是開價非成交價。記者應叫業者拿出成交契約書,看一坪賣多少,而不只是採訪建商或仲介,就寫某地1坪上看70萬、100萬,其實平均房價離這還有一段距離。但跟長官反映也沒用。還有記者對建案離捷運多遠、開車到市區時間,都直接採建商或仲介說法,不自己去走走看或開車試試,現在很多房地產跟家具業都是公關在操控,只會說建商好。
第二是做假新聞。像政府實施豪宅稅,可以預估會影響房仲業,但長官已預設好,要做大新聞,打擊面就要擴大,認為奢侈稅連帶對下游裝潢跟家具業都是一場災難。為符合假設,長官叫好幾位記者去訪問,問到下游業者都說沒影響。長官就指示,問到有為止。記者最後為交差,只好套話,「你有沒有聽過?」
數據只寫仲介講的
還有寫某月,某地區建物買賣移轉件數成長率創新高,我去查,原來那個月有個大建案交屋,增加很多嗎?今年成交869棟,去年成交1728棟,減少近5成,很多區跟去年同時間比也下跌,但新聞都沒寫,標題還寫某區創新高。
今天房地產炒作成這樣,媒體要負很大責任。像淡海新市鎮第一期空屋一大堆,媒體沒做什麼報導,現在第二期又要開始土地徵收。媒體真實數據都不寫,都寫仲介講的,問題是仲介要賣房子,會講實話嗎?
會從事新聞工作的人,都是對正義有點嚮往的人,可是進來不久就發現,一篇報導要出去,要符合很多規定。當你的論點跟長官不同,永遠不會有出頭的一天,因稿子到那邊,他就改掉了,所以記者離職率很高。理論上,長官較資深,採用他的觀點OK,那就掛長官名字,但如果還是掛記者名字,我無法接受。
我曾為此想辭職,但要繳房貸,有孩子要養。後來,我開始寫部落格,我不知道這樣寫能帶給我什麼,但我把我在媒體無法寫的東西,寫進部落格裡。
Q:為什麼不跟長官溝通或跟高層反映?
A:其實只要媒體夠自由,我可自由呈現觀點,當然如果長官不接受,可以討論,但最大問題在長官不能接受不同思考,如果越級報告,記者考績是長官打的,你敢反映嗎?所謂事實真相,大家不一定能接受。記者面對這樣的事,一樣無能。
後來我離職,一度很徬徨,我想,如果我有10多年採訪專業,可不可以靠自己而活?後來我寫出業界真相,非常多網友支持我,我賺到一年年薪,當然我不知道以後會怎樣。但這好像是資深記者的一條路。如果我在我的領域可以做到獨立報導,也許以後資深記者在財經、生活等各領域也可以。只是獨立記者沒有組織庇蔭,面對很多法律訴訟,也許還是要團結,互相聲援。
A:炒高房價。以前房地產報導一個建案,每次標題都寫最高價,而那高價只是一戶,是開價非成交價。記者應叫業者拿出成交契約書,看一坪賣多少,而不只是採訪建商或仲介,就寫某地1坪上看70萬、100萬,其實平均房價離這還有一段距離。但跟長官反映也沒用。還有記者對建案離捷運多遠、開車到市區時間,都直接採建商或仲介說法,不自己去走走看或開車試試,現在很多房地產跟家具業都是公關在操控,只會說建商好。
第二是做假新聞。像政府實施豪宅稅,可以預估會影響房仲業,但長官已預設好,要做大新聞,打擊面就要擴大,認為奢侈稅連帶對下游裝潢跟家具業都是一場災難。為符合假設,長官叫好幾位記者去訪問,問到下游業者都說沒影響。長官就指示,問到有為止。記者最後為交差,只好套話,「你有沒有聽過?」
數據只寫仲介講的
還有寫某月,某地區建物買賣移轉件數成長率創新高,我去查,原來那個月有個大建案交屋,增加很多嗎?今年成交869棟,去年成交1728棟,減少近5成,很多區跟去年同時間比也下跌,但新聞都沒寫,標題還寫某區創新高。
今天房地產炒作成這樣,媒體要負很大責任。像淡海新市鎮第一期空屋一大堆,媒體沒做什麼報導,現在第二期又要開始土地徵收。媒體真實數據都不寫,都寫仲介講的,問題是仲介要賣房子,會講實話嗎?
會從事新聞工作的人,都是對正義有點嚮往的人,可是進來不久就發現,一篇報導要出去,要符合很多規定。當你的論點跟長官不同,永遠不會有出頭的一天,因稿子到那邊,他就改掉了,所以記者離職率很高。理論上,長官較資深,採用他的觀點OK,那就掛長官名字,但如果還是掛記者名字,我無法接受。
我曾為此想辭職,但要繳房貸,有孩子要養。後來,我開始寫部落格,我不知道這樣寫能帶給我什麼,但我把我在媒體無法寫的東西,寫進部落格裡。
Q:為什麼不跟長官溝通或跟高層反映?
A:其實只要媒體夠自由,我可自由呈現觀點,當然如果長官不接受,可以討論,但最大問題在長官不能接受不同思考,如果越級報告,記者考績是長官打的,你敢反映嗎?所謂事實真相,大家不一定能接受。記者面對這樣的事,一樣無能。
後來我離職,一度很徬徨,我想,如果我有10多年採訪專業,可不可以靠自己而活?後來我寫出業界真相,非常多網友支持我,我賺到一年年薪,當然我不知道以後會怎樣。但這好像是資深記者的一條路。如果我在我的領域可以做到獨立報導,也許以後資深記者在財經、生活等各領域也可以。只是獨立記者沒有組織庇蔭,面對很多法律訴訟,也許還是要團結,互相聲援。
人間異語:薪水得用命來換
Q:你原是華隆維修部副班長,今年6月為什麼決定帶著工會會員罷工?
A:我82年就在華隆,華隆工會56年就成立,但效能不大。華隆89年開始壓榨基層勞工,都沒人敢出來反抗。直到去年勞工們忍無可忍,工會一再跟資方協調,都得不到回應,會員開始要罷工,當時有6個理監事請辭,因他們怕事,我就這樣被推選擔任常務理事。我有熱忱可是沒經驗,就請求勞動黨及工運團體協助。
我知道搞罷工像搞革命,要有人站出來,沒個積極領頭,誰來帶這三、四百名會員?站出來我等於失業,可是眼看華隆那麼可惡,不站出來不行。我心想,萬一將來大小企業都有樣學樣,苦的永遠是基層,尤其是法官未來若以華隆做典範,下一代會更慘,沒公理嘛。
Q:抗爭過程,碰到最棘手的問題?
A:百日抗爭,既有內憂又有外患。這群人是我帶出來的,我不能讓他們空手而回,承受壓力非常大。我擔心勞工們安全,又要顧到出貨、機器搬運,還得面對檢調、媒體、官方資方,事情多到每天只睡3、4小時。資方還私下放風聲,威脅要對會員提告,又說4、5成不拿,到時什麼都沒有,導致許多會員很緊張,也形成分裂;少數人因意見不同,選擇不管事,但我告訴大家,還是要服從多數。
資方8月避不見面,加上勞工已3個多月未領薪水,怕最後會血本無歸,我跟他們喊話,這是政府長期失職,我們找政府。我46歲,從沒想過自己會睡在台北火車站、凱達格蘭大道,甚至跪在新光三越百貨前,拿募款箱請求捐助。當時大家的勇氣,真不知是怎麼來的。我們不是演戲,真的是積怨太深。很感謝有心人士不斷幫忙,捐款、捐物資,學生們也陪我們拼,才能走過來。
我從年輕就喜歡打抱不平,決定做的事,誰也阻止不了。我爸媽是本地人,早聽聞華隆的惡行,老婆曾擔心我的安全,但我跟她講,工人被僱主欺負,是長久都有的問題,這次讓我遇到,我就要處理。
政府沒轍我靠自己
和這三、四百名大哥大姊相互扶持,他們給我很多動力。這場抗爭我們完全沒籌碼,就靠團結。我們去堵勞委會主委跟總統,我非常氣憤,跟馬總統講,已天怒人怨了。
Q:這次抗爭,最大收穫是什麼?
A:我感受到弱勢挺弱勢的力量跟社會的溫暖,以後我一定會熱心幫助那些需要幫忙的人,免於受欺壓。對政府和主管單位我毫無期待,對一個擺爛的企業沒轍,我當然靠自己的力量爭取權益。
這100天,每天都像在戰鬥,我最後跟官方說:「人肉鹹鹹。」已走到這一步,我們要用命來換。現在是圓滿的一半,等之後2期款都下來才算落幕。拆棚那天我捨不得大家,人家講患難見真情。我們是打了場公平正義之戰。
A:我82年就在華隆,華隆工會56年就成立,但效能不大。華隆89年開始壓榨基層勞工,都沒人敢出來反抗。直到去年勞工們忍無可忍,工會一再跟資方協調,都得不到回應,會員開始要罷工,當時有6個理監事請辭,因他們怕事,我就這樣被推選擔任常務理事。我有熱忱可是沒經驗,就請求勞動黨及工運團體協助。
我知道搞罷工像搞革命,要有人站出來,沒個積極領頭,誰來帶這三、四百名會員?站出來我等於失業,可是眼看華隆那麼可惡,不站出來不行。我心想,萬一將來大小企業都有樣學樣,苦的永遠是基層,尤其是法官未來若以華隆做典範,下一代會更慘,沒公理嘛。
Q:抗爭過程,碰到最棘手的問題?
A:百日抗爭,既有內憂又有外患。這群人是我帶出來的,我不能讓他們空手而回,承受壓力非常大。我擔心勞工們安全,又要顧到出貨、機器搬運,還得面對檢調、媒體、官方資方,事情多到每天只睡3、4小時。資方還私下放風聲,威脅要對會員提告,又說4、5成不拿,到時什麼都沒有,導致許多會員很緊張,也形成分裂;少數人因意見不同,選擇不管事,但我告訴大家,還是要服從多數。
資方8月避不見面,加上勞工已3個多月未領薪水,怕最後會血本無歸,我跟他們喊話,這是政府長期失職,我們找政府。我46歲,從沒想過自己會睡在台北火車站、凱達格蘭大道,甚至跪在新光三越百貨前,拿募款箱請求捐助。當時大家的勇氣,真不知是怎麼來的。我們不是演戲,真的是積怨太深。很感謝有心人士不斷幫忙,捐款、捐物資,學生們也陪我們拼,才能走過來。
我從年輕就喜歡打抱不平,決定做的事,誰也阻止不了。我爸媽是本地人,早聽聞華隆的惡行,老婆曾擔心我的安全,但我跟她講,工人被僱主欺負,是長久都有的問題,這次讓我遇到,我就要處理。
政府沒轍我靠自己
和這三、四百名大哥大姊相互扶持,他們給我很多動力。這場抗爭我們完全沒籌碼,就靠團結。我們去堵勞委會主委跟總統,我非常氣憤,跟馬總統講,已天怒人怨了。
Q:這次抗爭,最大收穫是什麼?
A:我感受到弱勢挺弱勢的力量跟社會的溫暖,以後我一定會熱心幫助那些需要幫忙的人,免於受欺壓。對政府和主管單位我毫無期待,對一個擺爛的企業沒轍,我當然靠自己的力量爭取權益。
這100天,每天都像在戰鬥,我最後跟官方說:「人肉鹹鹹。」已走到這一步,我們要用命來換。現在是圓滿的一半,等之後2期款都下來才算落幕。拆棚那天我捨不得大家,人家講患難見真情。我們是打了場公平正義之戰。
最後一名的省思
許啟智
考試偶爾最後一名是失常,但如果連兩季都排行最末那肯定就是程度爛,最新一期「亞洲政經風險報告」指出,台灣已經連續兩季在亞洲十二個主要經濟體中排名最後,「眾人尚可我最差」是台灣今年上半年經濟的總評筆,別說贏我們的三小龍了,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等國上半年經濟成長都在4%以上,如果繼續對別人的成績視而不見,自我感覺良好,未來四年,大家會有過不完的苦日子!
對經濟成長不佳,馬政府心態悠然淡定,早年台灣經濟成績稍有落後,政府財經部會立即全面備戰、而且經常召開財經會議邀約工商大老與談,雖然總被譏為「大拜拜」,但起碼讓財經記者活絡一下筋骨,工商業者能提供實務見解,老百姓和企業界還能感受一些政府誠意;但以吳副總統所言「眾人皆差我還好」的說法看來,台灣經濟狀況好得很,大家都被誤導了!
所謂上行下效,台灣連第6個月出口衰退,政府認為都是歐債和宏達電手機出口不佳惹的禍,主計處指出去年九月份進出口基期低,今年九月一定會恢復成長;外銷不振,內需更無感,台灣上半年消費成長持平,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8月份在油電雙漲及颱風來襲下,高達3.42%,面對如此高的物價膨脹,官員說都是風災造成的,等沒有颱風,物價自然會平穩;上半年民間投資減幅超過一成,就業機會減少下,日前失業率又漲高至4.31%,人民痛苦指數(通膨率加失業率)大增,這些生計上的痛苦,政府彷彿置身事外,因為一切都是外在環境造成的!
最後一名並不可恥,但最怕的是不自覺,當政府上半年為推證所稅勞心費神,未來新上市櫃公司的股東,一旦售股必須課徵一定百分比的證所稅,重擊新企業上市意願;而在同一時間,積極引資的馬來西亞大型新股上市案超過50億美元,躋身全球第三;當台灣為大陸廉價旅遊團困擾時,以往以低廉旅費吸引遊客的泰國,明年將主打創意體驗遊,將以吸引2200萬遊客,創造一兆元台幣觀光產值為目標,台灣想把觀光產業加值做好,泰國也是值得取經學習的對象!台灣資金四年來流出上兆,但在菲律賓,當政府貪腐得到控制,每年各國菲律賓幫傭匯回200億以上美元,加上外資逐步流入,今年上半年菲律賓也繳出6%以上的經濟成長好成績。
政府別再自欺欺人台灣擁有輕鬆脫離墊底排行的能力,更開放的金融、證券環境、遏阻炒房歪風,將資金導入有價值的生產製造產業、提升觀光旅遊加值等,都能引導充沛的民間資金及外流資金回籠,創造出更多的工作與產值,在政府舉債過度之際,由民間進行公共工程及內需觀光產業投資,逐步建立外銷與內需並重的產業發展模式,台灣基底深厚,重返光榮並不難。
但如今的財經氣氛是博士滿堂的政府官員不肯下問,產業大老們面對不願請益的官員噤聲不語,資金持續外流,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看著東南亞各國努力奮發持續進步、台灣持續倒退的經濟成長排行,同樣持家,最後一名的政府團隊起碼應有所警覺,知所慚愧,徹底省思,力圖振作,別再自欺欺人了!
考試偶爾最後一名是失常,但如果連兩季都排行最末那肯定就是程度爛,最新一期「亞洲政經風險報告」指出,台灣已經連續兩季在亞洲十二個主要經濟體中排名最後,「眾人尚可我最差」是台灣今年上半年經濟的總評筆,別說贏我們的三小龍了,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等國上半年經濟成長都在4%以上,如果繼續對別人的成績視而不見,自我感覺良好,未來四年,大家會有過不完的苦日子!
對經濟成長不佳,馬政府心態悠然淡定,早年台灣經濟成績稍有落後,政府財經部會立即全面備戰、而且經常召開財經會議邀約工商大老與談,雖然總被譏為「大拜拜」,但起碼讓財經記者活絡一下筋骨,工商業者能提供實務見解,老百姓和企業界還能感受一些政府誠意;但以吳副總統所言「眾人皆差我還好」的說法看來,台灣經濟狀況好得很,大家都被誤導了!
所謂上行下效,台灣連第6個月出口衰退,政府認為都是歐債和宏達電手機出口不佳惹的禍,主計處指出去年九月份進出口基期低,今年九月一定會恢復成長;外銷不振,內需更無感,台灣上半年消費成長持平,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8月份在油電雙漲及颱風來襲下,高達3.42%,面對如此高的物價膨脹,官員說都是風災造成的,等沒有颱風,物價自然會平穩;上半年民間投資減幅超過一成,就業機會減少下,日前失業率又漲高至4.31%,人民痛苦指數(通膨率加失業率)大增,這些生計上的痛苦,政府彷彿置身事外,因為一切都是外在環境造成的!
最後一名並不可恥,但最怕的是不自覺,當政府上半年為推證所稅勞心費神,未來新上市櫃公司的股東,一旦售股必須課徵一定百分比的證所稅,重擊新企業上市意願;而在同一時間,積極引資的馬來西亞大型新股上市案超過50億美元,躋身全球第三;當台灣為大陸廉價旅遊團困擾時,以往以低廉旅費吸引遊客的泰國,明年將主打創意體驗遊,將以吸引2200萬遊客,創造一兆元台幣觀光產值為目標,台灣想把觀光產業加值做好,泰國也是值得取經學習的對象!台灣資金四年來流出上兆,但在菲律賓,當政府貪腐得到控制,每年各國菲律賓幫傭匯回200億以上美元,加上外資逐步流入,今年上半年菲律賓也繳出6%以上的經濟成長好成績。
政府別再自欺欺人台灣擁有輕鬆脫離墊底排行的能力,更開放的金融、證券環境、遏阻炒房歪風,將資金導入有價值的生產製造產業、提升觀光旅遊加值等,都能引導充沛的民間資金及外流資金回籠,創造出更多的工作與產值,在政府舉債過度之際,由民間進行公共工程及內需觀光產業投資,逐步建立外銷與內需並重的產業發展模式,台灣基底深厚,重返光榮並不難。
但如今的財經氣氛是博士滿堂的政府官員不肯下問,產業大老們面對不願請益的官員噤聲不語,資金持續外流,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看著東南亞各國努力奮發持續進步、台灣持續倒退的經濟成長排行,同樣持家,最後一名的政府團隊起碼應有所警覺,知所慚愧,徹底省思,力圖振作,別再自欺欺人了!
生物學發展百年史
郭盈君 吳承恩
1900年
發表Glaton-Henry基因指紋分類系,這是於1901年被倫敦蘇格蘭場的英國警方採用,其他的法治機構很快便改變使用。
奧地利免疫學家Karl Landsteiner發現了A、B、O血型的系統。
荷蘭遺傳學家Hugo Marie de Vries、德國植物學家Carl Erich Correns、及奧地利植物學家Erich Tschermak von Seysenegg同時但獨立的再發現奧地利喬治‧孟德爾(Gregor Mendel)在1865年所進行的遺傳學實驗。
卡爾微生物蒐集中心(Kral Collection)於布拉格成立,這是第一所專門為了學術研究而蒐集純菌的機構。
荷蘭生物學家Samuel Schouten描述在高倍顯微鏡下分離單一細菌的方法。
1901年
英格蘭的生化學家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分離出trytopan(色胺酸)這種胺基酸。
日裔美國生化學家Jokichi Takamine首先從腎上腺體合成心臟興奮劑(腎上腺素),這是第一個由天然原料合成的純荷爾蒙。
英國生理學家William Bayliss和Ernist Starlin發現一種物質,他們稱做分泌素(secretin),由十二指腸細胞分泌至血管當中,會刺激胰臟消化液的分泌,這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荷爾蒙。
法國生理學家Charles Richet發現一些病人,對對抗白喉血清產生急性免感性反應,他稱為「過敏反應」(anaphylaxis)。他的實驗引發更多對於氣喘、花粉症及其他過敏的反應的瞭解。
德國化學家Emil Fischer和Franz Hofmeister發現蛋白質是由胺基酸牲肽鍵聚合而成。
1902-1904年
美國遺傳學家Walter Sutton和德國動物學家Theodor Boveri提出遺傳的染色體理論,當時他們發現細胞分裂時會與性狀遺傳有關聯。
1903年
俄國生理學家Ivan Pavlov描述制約學習(learning by conditioning),他訓練狗,當牠們聽到鈴聲時即可獲得食物,之後每次鈴聲響時,他們甚至會分泌唾液。
1904年
西班牙生理學家Santiago Ramony Cajal用實驗證明神經原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組成。
1905年
丹麥植物學家Wilhelm Johannsen引用「基因型」(genotype)與「表現型」(phenotype)去解釋如遺傳如何使得相同的植物在外觀上有所分別。
英格蘭生理學家Willian Bayliss和Ernest Starling訂定「賀爾蒙」(hormone)這個名詞(來自希臘文”驅使”之意)去描述那些能夠遠距離刺激器官的化學物質。
蘇格蘭生理學家John Scott Haldane發現腦部反應中樞調節呼吸系統是因為受到二氧化碳在血管中濃度的影響。
英格蘭生物學家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發表類色胺酸(tryptophan)和其他不能從其他物質製造的必須胺基酸,一定要由進食所獲得。
1906年
英國生物化學家Arthur Harden及William Young發現酵素的催化作用。
英格蘭生物學家William Bateson制定「遺傳學(genetics) 「這個名詞。
英格蘭神經生理學家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發表「神經系統的整合反應」專書,在此他將感覺器官分類成三個主要的部分:外部受器(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內部受器(味覺)及本體受器(控制平衡、呼吸之類的內部受器)。
俄國植物學家Mikhail Semyonovich Tsvet發展出色層分析法來分離植物色素。
1907年
英格蘭生化學家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和Walter Fletcher發表運作中的肌肉累積的乳酸,更了解肌肉收縮時的化學問題。
德國化學家Emil Ficher發表「蛋白質化學的研究」,他描述了由胺基酸合成蛋白質的方法。
蘇格蘭生理學家John Scott Haldane發明減壓平台法,使深海潛水伕可以安全的從深海浮出水面。
美國動物學家Granville Ross Harrison第一次成功的培養動物組織,對於癌症研究有關鍵的意義。
1908年
英格蘭數學家Godfrey Hardy和德國醫生Wihelm Weinberg建立了一套族群遺傳的的數學基礎,稱做哈地溫堡格(Hardy-Weinberg)原理。
1909年
丹麥植物學家Wilhelm Ludvig Johannesen制定「基因」(gene)這個字。
英格蘭生物學家William Bateson發表「孟德爾遺傳定律」,將孟德爾推向英語世界。
德國植物學家Cral Correns發表植物某一部分的遺傳特徵是由雌性細胞質中的因子所決定,這是第一個非孟德爾遺傳的例子。
俄裔美國化學家Phoebus Levene發現五碳醣右旋核醣(D-ribose)是構成核醣核酸(RNA)的基礎。
1910年
美國遺傳學家Thomas Hunt Morgan發現了果蠅的一些遺傳特徵為性聯遺傳,之後他主張因為屬於性聯遺傳的特徵都會一起遺傳,它們是直線的分布在X染色體上
1912年
英格蘭生物化學家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發表他的實驗結果,證明有一些"附屬物質(accessory substances)"(vitamins,維生素)對健康和成長是必要的,如果少了它們將會引起壞血症及腳氣病。
英格蘭生理學家Ernest Starling發表「人類生理學原理」,如今仍舊是在國際標準生理教材。
波蘭裔美國生化學家Casimir Funk發現以米糠餵食鴿子會治好腳氣病,因此他猜測缺少了某種含氮物質而造成此疾病,他稱這種物質為“vitamins”。
美國昆蟲學家Leland Ossian Howarl發表 「家蠅疾病攜帶者(The house fly, disease carrier)」,證實家蠅是主要疾病的攜帶者。
1913年
德國化學家Richard Willstatter鑑定出葉綠體的組成成分。
美國生化學家Elmer Verner McCollum分離出維他命A。
美國生理學家John Abel發明了第一個人造腎臟。
1914年
德國生化學家Fritz Albert Lepmann解釋了腺苷三磷酸(ATP)的角色,在氧化食物當中形成能量的化學能攜帶者,供給細胞消耗能量。
美國生物化學家Edward Kendall從甲狀腺中分離出一種賀爾蒙-甲狀腺素,它藉由刺激細胞消耗氧氣來調節代謝。
1915年
美國遺傳學家Thamos Hunt Morgan、Alfred Sturtevant、Calvin Bridges和Hermann Muller發表「孟德爾遺傳學的機制」,以他們在果蠅上的實驗,概要說明基因可以被定序在染色體上。
1917年
美國研究者D.F.Jones發現了在雜交玉米中的"雙重聯會double cross"技術,由四個自交系(inbred lines)代替兩個,雜交後,導致生產量增加,更有商業價值。
1918年
蘇格蘭遺傳學家Ronald Fisher顯示基因與環境因子共同影響了個體的行為。
1919年
奧地利動物學家Karl von Frisch發現蜜蜂靠搖擺他的身體和有旋律的跳舞,傳遞花蜜的地點。
1920年
俄國植物學家Nikolay Ivanovich Vavilov指出植物的發源地有著更多的多樣性,他又指出十二個植物發源中心。
1921年
加拿大微生物學家Felix-Hubert D'Herelle發表了「噬菌體在免疫學上所扮演的角色」,在這本書裡面他發現了感染細菌的病毒--噬菌體。
蘇格蘭細菌學家Alexander Fleming發現了一種抗菌的溶酶酵素,可再眼淚和唾液中發現。
加拿大生理學家Frederick Banting、Charles Best和John MacLeod分離出胰島素,一個在多倫多的糖尿病患者接受了第一次的胰島素注射。
美國植物學家Edward Murray East發展出高產量的雜合玉米。
1922年
英國生化學家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分離出榖胱甘鈦(glutathione)而且證明它對氧氣利用時維持生命上的關鍵角色。
法國外科醫生Alexis Carrel發現了白血球。
美國化學家Herbert McLean Evans發現維生素E。
1923年
法國細菌學家Albert Calmette和Camille Guerin發展出結核病疫苗,被稱為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疫苗),用來免疫法國巴黎的醫院中的新生兒。
1924年
英格蘭生理學家Ernest Starling發現被腎排泄的重碳酸鹽、氯化物、葡萄糖和水會在腎臟中會小管末端的腎小球(glomeruli)進行再吸收。
1925年
7月10號到21號,有名的Scopes猴子審判,在美國田納西州丹頓鎮進行,這是件John T.Scopes在學校教授進化論違反州立法的案子,自由派律師Clarence Darrow對抗政客及基督基本教義派信徒William Jennings Bryan ,Scopes被判有罪,罰金100美金,後來由於技術觀點而取消。
英格蘭的遺傳學家Ronald Fisher發表了「研究人員的統計方法」一書,展示在生物學中的研究技巧和統計方法?
美國的解剖學家Florence Sabin是美國科學院的第一位女性會員。
美國遺傳學家Thomas Hunt Morgan、Afred Sturtevant和Calvin Blackman Bridges發表了他們有關果蠅遺傳研究的結果,顯示染色體上可以製作基因圖。
美國的病理學家George Whipple展示鐵質是在紅血球形成中最重要的因素。
1926年
美國生化學家Elmer McCollum分離出維生素D,並成功地用來治療痀僂病(rickets)。
美國生化學家 James Sunner 結晶化尿素脢,它是第一個被結晶化的酵素。Sunner 的成就證明了酵素是蛋白質。
美國遺傳學家 Thomas Hunt Morgan 發表了「基因理論(The theory of the Gene)」,他證明了基因是未來所有遺傳研究的基礎。
美國生理學家 John Jacob Abel 分離且結晶化胰島素。
1927年
奧地利出生的美國免疫學家 Karl Landsteiner 發現了M和N血型。
美國遺傳學家 Hermann Muller 利用X射線造成果蠅突變,他的工作更了解變異的機制。
1928年
英國生理學家 Edgar Douglas Adrian 和 Charles Sherrington 發表了「感覺的基礎」,討論神經如何傳遞訊息進出腦部。
英國細菌學家Fred Griffith 發現肺炎球菌(pneumococci)的致病力來自於圍繞在細菌周圍的多糖夾膜。
(3)美國生化學家 Charles King 和匈牙利生化學家 Albert SzentGyorgyi 各自獨立地發現維生素C。
1929年
英國神經學家 Edgar Douglas Adrian 利用超靈敏的電流計,其可偵測一條神經纖維的單一脈衝,他的成就幫助了解感覺的物理基礎。
德國生化學家 Adolf Butenandt 和美國生化學家 Edward Doisy 同時且獨立地分離出荷爾蒙-雌性酮(estrone),那參與了女性的生長與發育。
美國的候鳥保護法案為候鳥的避難所的建立提供了權力和經費。
1930年
瑞士生化學家 Paul Karrer 建構了維生素A的前趨物β-胡蘿蔔素的結構式。
英國遺傳學家 Ronald Fisher 發表了「天擇的遺傳理論」,其合併了孟德爾的遺傳學說和達爾文的演化論。
美國生化學家 Edward Doisy 結晶化賀爾蒙(激素)-雌三醇(estriol),這是第一個被結晶化的雌性酮。
美國生化學家 John Northrop 結晶化胃蛋白脢和胰太液脢且證明它們是蛋白質。
1931年
德國生化學家 Adolf Butenandt 分離出雄性荷爾蒙-雄激素(androgen)。
美國生化學家 Ernest Goodpasture 在蛋中培養病毒,使得有可能生產病毒性疾病像小兒麻痺症的疫苗。
1932年
在德國,生化學家 Hans Krebs 發現尿素循環,在脯乳動物中其氨會轉變成尿素。
1933年
英國遺傳學家 John B. S. Haldane 藉由發表「演化的原因」,使得演化得以通俗化。
加拿大生物學家 Ludwig von Bertalanffy 寫了「理論的生物學」,基於有機生物體生物學的原理,他企圖發展一個適用於所有科學的通用方法學策略。
1934年
德國生化學家 Adolph Butenandt 分離出雌性荷爾蒙-黃體酮。
挪威生化學家 Asbjörn Fölling 發現遺傳代謝缺失-苯酮尿症(phenylketonuria),那會造成生長遲緩;他的發現刺激生化遺傳學的研究和發展帶有缺失基因者的檢測方法。
1935年
奧地利動物學家 Konrad Lorenz藉由描述幼小鴨的學習行為,在自然還境中動物行為的比較性研究,建立了人種學(ethology)的規範。從親代來的視覺和聲音刺激造成牠們對親代在心中留有深刻印象-牠們本能地跟著親代的過程。
美國生化學家 Edward Calvin Kendall 從腎上腺皮質分離出類固醇荷爾蒙-皮質酮(cortisone)。
美國生化學家 Wendell Meredith Stanley 展現出病毒並非超微小的生物,但在本質就是蛋白質。
1937年
法國微生物學家 Max Theiler 發展出抵抗黃熱病(yellow fever)的疫苗;它是第一個抗病毒疫苗。
德國出生的英國生化學家 Hans Krebs 描述在細胞中的檸檬酸循環,又稱克雷布斯循環(Krebs cycle),在其中醣類、脂肪和蛋白質會轉換成二氧化碳、水與能量。
1938年
十二月,一種被認為絕種的古代魚-腔棘魚(coelacanth) 在印度洋被發現。
1939年
美國微生物學家 Rene J. Dubos 是第一個有系統地尋找和發現天然抗生素。他尋找可以殺死其它細菌的土壤細菌,發現了短桿菌抗生素(gramicidin)和短桿菌酪素(tyrocidine)。
1940年
在美國研究,奧地利出生的美國免疫學家 Karl Landsteiner 和美國醫生且免疫血液學家 Alexander Wiener 發現血液中的Rhesus因子(Rh型)。
在血液中球蛋白、清蛋白和纖維蛋白的部份被美國科學家 Edwin J. Cohm 分離出。清蛋白用來治療休克,球蛋白用來避免感染,而纖維蛋白用來停止大量出血。
美國微生物學家 Thomas Francis, Jr. 分離出造成流行性感冒B的病毒。
美國生理學家 Herbert M Evans 用放射性碘去証明碘被甲狀腺利用。
1944年
英國化學家 Archer J. P. Martin 和Richard L. M.Synge 在含有矽膠的圓柱中使用溶濟以分離胺基酸。這項技術代表色層分析法的起步,其後促成化學、醫學、和生物學上的大幅度進步。
匈牙利籍的美國數學家 John von Neumann 發表了「搏奕理論和經濟行為」。搏奕理論(game theory)成為研究動物行為的重要工具。
去氧核糖核酸(DNA)在遺傳繼承上的角色第一次被美國細菌學家 Oswald Avery 美國生物學家 Colin MacLeod 和美國生物學家 Maclyn McCarthy證明;這個發現開啟了遺傳密碼的解釋大門。
1946年
美國生物學家 Max Delbruck 和 Alfred D. Hershey 當他們從不同的病毒能結合產生新型病毒,觀察遺傳物質時發現了重組去氧核糖核酸。
(2)美國遺傳學家 Joshua Lederberg 和 Edward Lawrie Tatum當他們發現在細菌大腸桿菌發生性別再生時開拓了細菌遺傳學的領域。
1947年
英國生理學家 Alan Hodgkin 和 Andrew Huxley 插入微電極到烏賊 Loligo forbesi 的粗神經纖維,發現傳遞神經脈衝的化學與電流特性。
美國教育家與農化學家 Karl Paul Link 發展出老鼠毒藥-沃法令(warfarin),那是一種抗凝血劑,它造成老鼠流血至死。
1948年
美國生物學家 Alfred Mirsky 在染色體中發現核糖核酸(RNA)。
蘇格蘭遺傳學家 Charlotte Auerbach的研究開啟了化學遺傳學。
蘇聯生物學家 Trofim D. Lysenko 違反了正統遺傳學,主張特性是後天獲取的。清算了許多正統遺傳學家,妨礙農業的發展。
瑞士生理學家 Walter Hess 描述利用適當電流去刺激或摧毀貓和狗腦部的特定部位,這項技術讓他發現腦不同部位的功用。
1949年
美國研究人員合成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那是由腦垂體分泌來刺激腎上腺的。
1951年
美國生化學家 Robert Woodward 合成可體松(cortisone)。
1952年
澳洲動物學家 Konrad Lorenz 發表了「所羅門王的指環」,他爭論天擇會作用在行為上與生理特徵。
英國生物物理學家 Rosalind Franklin 用X-射線繞射去研究DNA的結構。她提議醣-磷酸根的骨架是在外部的,這是是未來引導DNA結構解釋的一個重要線索。
美國生物學家 Alfred Day Hershey 和 Martha Chase 利用放射性追蹤展示噬菌體感染細菌是用DNA而非蛋白質。
1953年
四月二十五日。英國分子生物學家 Francis Crick 和美國生物學家 James Watson 宣布發現DNA是雙股螺旋(double helix)結構,他們也提出理論:若雙股被分開則每一單股可被作為模板來合成一個完全相同的DNA分子,這或許是生物學中最重要的發現。
十二月三日,愛荷華大學科學家宣稱他們可利用冷凍精子使人類受孕,之前這項技術是用在牛隻的人工受精上。
英國生化學家 Archer Martin 和 A. T. James 發展出氣體色層分析法,這項技術是經由在不同通透性固體的吸收度不同來分離出氣體化合物的成分。
英國生化學家 Frederick Sanger測定了胰島素分子的結構,它是至今仍是被測定化學結構中最大的蛋白質分子。
美國生化學家Stanley Lloyd Miller展示以閃電通過包含水、甲烷、氨、氫的容器,可以形成氨基酸,生命可能在這樣的條件下出現。
美國生理學家Eugene Aserinsky和Nathaniel Kleitman發現在睡眠中,眼睛快速活動代表著高腦部活動,他們的發現導致對睡眠過程的革命性瞭解,之前相信睡眠是靜止的。
生物學發展百年史之:1954~1974
生物學是一門研究活的有機物質的科學,地球上總共有超過一千萬個以上的物種,從必須要在顯微鏡底下才能觀察的細菌到徜徉在大海裡的藍鯨和森林裡面的老神木,都是生物學家關心的範圍。有一些不同的特質,是生命型式與非生命最基本的差異,例如生命個體可以繁殖、生長、新陳代謝並且對外在的環境做出反應。生物學包含的範疇相當的廣泛,型態學、微生物學、生態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植物學、動物學、細胞生物學、環境化學等都為其所涵蓋。
而近幾年來生物科技成為熱門話題,舉凡「基因工程」、「DNA複製」、「基因療法」等這些科學領域中人所熟悉的語彙,突然間成為普羅大眾注目的焦點;原本鎮日埋首於研究室中做實驗的研究工作者們,在人們心中的印象也由「整天做那些玩意兒,到底是有什麼用啊?」轉變為「搞生物科技的科學家耶,好厲害喔,一定很賺吧?」面對這樣子的轉變──沒沒無聞到掀起風潮──對加快研究腳步固然有所幫助;然而對想一窺究竟、沒受過相關專業訓練的社會大眾來說,科學術語背後所代表的意義畢竟太過艱澀難以理解,但吸收資訊、增進學識之路不應該這樣就被阻斷,因此,進入生物科技的殿堂窺探其奧妙最好的入門方式便是由淺顯易懂的生物學發展史著手。
西元1954~1974年可說是生物學發展百年史中最具承先啟後代表性的時代,此時生物學家已逐漸由探討「會是怎樣」轉變為「為什麼會這樣」,故從觀察現象慢慢進入了基因表現的領域。而華生和克力克發現了DNA雙股螺旋結構無疑地是劃時代的重大成就,此一發現加快了相關的研究腳步。
1954年,美裔俄國物理學家George Gamow提出遺傳物質的訊息以三個鹼基為一個單位依照順序排列在DNA分子上;此一論點在1961年被英國分子生物學家Frnacis Crick和北非化學家Sydney Brenner證實:每三個在DNA上的鹽基序列就指向一個截然不同的氨基酸。而美國遺傳學家Joshua Lederberg和Norton Zinder在1955年的發現──性狀引入作用(Transduction) :病毒可以將部分的遺傳物質傳遞給細菌──在往後的基因研究工作上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
1956年,美裔羅馬尼亞生物學家Geroge Palade發現核糖體並且包含著RNA;於此同時,美裔西班牙分子生物學家Servero Ochoa更進一步找到合成RNA所需要的一種多核苷酸-磷酸酶(Polynucleotide phosphorylase)──之後這個酵素被廣泛用來合成RNA。美國生化學家Arthur Kornberg則是利用放射線標定核苷酸並且在大腸桿菌上發現了一個合成DNA的酵素:DNA聚合酶──此酵素在往後幾年被他利用於試管中合成DNA。
在遺傳訊息的複製、表現方面,美國生物學家Maklon Hoagland與Paul Zamecnik於1956年發現tRNA可以攜帶氨基酸並且結合到mRNA上正確的位置;法國生物化學家Francois Jacob和Jacques Monod則在1961年確定mRNA的功能是將遺傳密碼自核內的DNA傳遞到核糖體,並參與蛋白質生成的過程。1967年研究又有兩個新發現:美國科學家Charles Caskey和同事證實在不同的生物個體中,同一段mRNA製造相同氨基酸序列;美國生化學家Marshall Nirenberg則是證實哺乳類、兩棲類以及細菌都使用相同的遺傳密碼。
到了1968年,美國遺傳學家Mark Ptashne和Walter Gilbert成功分離出第一個具有抑制功能的DNA,代表著人類對DNA的概念由「表現基因的功能」演變成「具有調控的機制」;美國遺傳學家Jonathan Beckwith和同事們更進一步於1969年在哈佛大學的醫學院實驗室中第一次分離出了單一的基因。
1970年可說是基因研究發展相當燦爛的一年,美裔印度生化學家Har Gobind Khorana成功組合了一段人工合成的酵母菌基因,這個結果宣示了人工合成基因的可行性。美國生化學家Howard Termin和David Baltimore發現一些RNA病毒能利用反轉錄酶將它們的遺傳物質(RNA)反轉錄為DNA,這樣一段經過反轉錄後的DNA經由病毒蛋白質的作用可以鑲嵌在宿主的DNA上。美國遺傳學家Hamilton Smith則是發現第二型的限制酶──這種酵素可以切斷DNA雙股螺旋於特定的辨識切點上──此一發現使得基因重組不再是空想,成為可能。
到了1972年,美國微生物學家Daniel Nathans使用限制酶(切DNA雙股螺旋分子的酵素)去標定一種會造成猴子癌症之病毒(Monkey Simple virus)的DNA──這是第一次使用這一類酵素來對一段已知的DNA進行標定的工作,此時已逐漸為往後的基因定序工作鋪路。美國生物化學家Stanley Cohen和Herbert Boyer更進一步於1973年時,將來自某一物種的DNA被限制酶酵素切成幾個片段,並且放入其他物種的DNA內發展出重組DNA的技術,此為基因工程技術的起始點。
除了基因相關研究蓬勃發展之外,同一時代其他領域的知識亦日新月異。在疾病防治方面,1954年二月美國的生物學家沙克醫生(Jone E. Salk)發展出沙克小兒麻痺疫苗,接種在賓州匹茲堡的小孩子上幫助他們抵抗小兒麻痺的侵襲──這是人類第一個有計畫、大規模的疫苗注射試驗。1955年四月,接種結果證明沙克疫苗的確能有效幫助遍布四十四州的孩童抵抗小兒麻痺。因此在1956年七月,沙克醫生參與美國醫學年會時與另外一位外科醫生Leonard A.Scheele便樂觀地預期小兒麻痺將在未來三年內從人類社會中消失。
1965年美國病毒學家Daniel Gajdusek和Clarence Gibbs成功地將庫魯症及人類庫甲氏症(狂牛病)傳染給靈長類,證明不同物種之間可以相互傳染疾病。同年美國生物化學家Robert Woodward合成抗生素「頭孢酶素C」以解決日益嚴重的細菌感染問題。1972年瑞士研究人員J.-F. Borel發現了cyclosporin-A藥物對於免疫反應具有抑制的效果;同年美裔維吉尼亞免疫學家Baruj Benacerraf和Hugh ONeill McDevitt確認免疫反應是受到基因層面的調控的。
在醫療健康方面,1954年美國烏斯特基金會的科學家Gergory G. Pincus, Hudson Hoagland以及Min-Cheh Chang發展出荷爾蒙避孕方法。1957年七月,美國外科醫師Leroy E. Burney發現了吸煙與導致肺癌之間的關係;同年,烏斯特基金會科學家Gregory Pincus以及波士頓的婦產科醫生對波多黎各展開了藥物控制的家庭計畫。Cleveland General醫院則於1964年成功地藉由神經外科手術自恆河猴身體取出活的腦部組織。
1969年二月十五日,英國生理學家Robert Edward在劍橋大學的生理實驗室完成第一個體外受精的人類卵細胞,這個成果開啟了人工生殖彌補自然生殖缺憾的新頁,點燃不孕症夫婦養育下一代的希望曙光。同年九月十五日,加州的史丹佛醫學中心進行全球首例的心臟與肺臟移植手術,將人類的活體移植發展更向前推進一步。1971年一月六日,加州大學醫學中心的Choh Hao Li團隊成功合成出人類的成長荷爾蒙:somatotrophin。同年加拿大的外科手術醫生Frank H. Gunston發展出替換膝關節的方法;英國生理學家C.A.L. Bassett、R.J. Pawluk和R.O. Becker證實使用電流刺激可以加快骨折康復的速度;美裔波蘭細胞學家Andrew Schally分離出對人類排卵來說非常重要的促濾泡成熟激素。
1971年外科醫師發展出突破性的診斷技術──內視鏡,這個發明使得醫生可以藉著插入導管在沒有進行手術的情況下直接看到人體的器官的狀況,令醫療診斷技術更上一層樓。同年,抗癌藥「紫杉醇」(Taxol)由太平洋紫杉木的樹皮被分離出來,無疑地成為眾多身受癌症之苦的病患最大的福音。而根據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的研究結果顯示,因吸煙導致死亡的人數相當於十九世紀時死於傷寒及霍亂的人數。英國工程師Godfrey Hounsfield於1972年對人體成功的進行了第一次「電腦斷層掃描」,再度為疾病診療技術寫下新頁。1973年人類成功孕育出第一隻來自冷凍胚胎的小牛;同年美國3M公司製造出第一只耳蝸型的助聽器。1974年六月,美國外科醫生Jay Heimlich發明了“哈姆利克急救法”。
至於生命組成物質的部分,1955年英國生物化學家Dorthy Hodgkin確定了維他命B12的結構──一種肝臟的萃取物,被認為可以醫治惡性貧血。1959年英裔澳洲生化學家Max Perutz發現血紅素的結構。1960年英國生化學家John Kendrew使用X光繞射的技術,闡述肌肉蛋白中肌球素Myoglobin的立體結構;同年美國生化學家Robert Woodward和德國生化學家Martin Strell合作合成葉綠素。1963年美國生化學家Robert Woodward合成秋水仙素,這種植物性的化學藥物可以改變染色體套數使得生物體異常碩大,被廣泛運用於作物改良上。
其他方面,1957年美裔俄國工程學家Vladimir Zworykin獲得了藉由電子螢幕顯現顯微鏡視野的專利──這個發明增進觀察微生物、細胞等物質的便利性。1960年英國珍古德博士發現黑猩猩也會像人類一樣製造並使用工具,例如把草編織成類似針刺的形狀,插入白蟻巢穴中,驅逐白蟻。1962年福特基金會在菲律賓創立稻米研究機構,並且開始繁育出超過一萬種的稻米品種。。1963年澳洲動物學家Konrad Lorenz認為只有人類這個物種會傾向於殺掉自己的族群及具有侵略性的行為,而這些行為都是天生的並且可以被後天環境所改造。1964美國動物學家William Hamilton發現利他行為在動物社群中的重要性,開啟了社會生物學的發展。1968年美國科學家Elso Sterrenberg Barghornc和他的同事報導了在岩石上殘存了三十億年的氨基酸,證明三十億年前地球就存在著氨基酸一直到現在)。
而科學發展急速推進的結果,造成環境某些問題逐漸浮現,因此Rachel Carson於1962年在「寂靜的春天」一書當中呼籲全人類注意化學藥品對環境的殺傷力。1972年因為DDT已經被證實會影響鳥類的生育能力,故美國政府開始限制DDT的使用。來自七個國家的的代表在1973年簽署國際貿易協定,明文禁止運送以及販售包含象牙等375個瀕臨絕種的動物及植物。1974年7月,由於害怕製造出威脅生態及人類的新物種,美國科學協會建議停止重組DNA的試驗。
簡短敘述了1953年到1974年的生物學發展,然而,無論到目前為止累積了多少的生物學知識,已知的與未知的一比總是有如九牛一毛,不過是滄海中的一粟;時代在演變,科學研究亦不斷前進、前進、再前進,從前人的結果學習先賢的思維模式、實驗態度,不但作為借鏡,也能引以為明燈。
1900年
發表Glaton-Henry基因指紋分類系,這是於1901年被倫敦蘇格蘭場的英國警方採用,其他的法治機構很快便改變使用。
奧地利免疫學家Karl Landsteiner發現了A、B、O血型的系統。
荷蘭遺傳學家Hugo Marie de Vries、德國植物學家Carl Erich Correns、及奧地利植物學家Erich Tschermak von Seysenegg同時但獨立的再發現奧地利喬治‧孟德爾(Gregor Mendel)在1865年所進行的遺傳學實驗。
卡爾微生物蒐集中心(Kral Collection)於布拉格成立,這是第一所專門為了學術研究而蒐集純菌的機構。
荷蘭生物學家Samuel Schouten描述在高倍顯微鏡下分離單一細菌的方法。
1901年
英格蘭的生化學家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分離出trytopan(色胺酸)這種胺基酸。
日裔美國生化學家Jokichi Takamine首先從腎上腺體合成心臟興奮劑(腎上腺素),這是第一個由天然原料合成的純荷爾蒙。
英國生理學家William Bayliss和Ernist Starlin發現一種物質,他們稱做分泌素(secretin),由十二指腸細胞分泌至血管當中,會刺激胰臟消化液的分泌,這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荷爾蒙。
法國生理學家Charles Richet發現一些病人,對對抗白喉血清產生急性免感性反應,他稱為「過敏反應」(anaphylaxis)。他的實驗引發更多對於氣喘、花粉症及其他過敏的反應的瞭解。
德國化學家Emil Fischer和Franz Hofmeister發現蛋白質是由胺基酸牲肽鍵聚合而成。
1902-1904年
美國遺傳學家Walter Sutton和德國動物學家Theodor Boveri提出遺傳的染色體理論,當時他們發現細胞分裂時會與性狀遺傳有關聯。
1903年
俄國生理學家Ivan Pavlov描述制約學習(learning by conditioning),他訓練狗,當牠們聽到鈴聲時即可獲得食物,之後每次鈴聲響時,他們甚至會分泌唾液。
1904年
西班牙生理學家Santiago Ramony Cajal用實驗證明神經原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組成。
1905年
丹麥植物學家Wilhelm Johannsen引用「基因型」(genotype)與「表現型」(phenotype)去解釋如遺傳如何使得相同的植物在外觀上有所分別。
英格蘭生理學家Willian Bayliss和Ernest Starling訂定「賀爾蒙」(hormone)這個名詞(來自希臘文”驅使”之意)去描述那些能夠遠距離刺激器官的化學物質。
蘇格蘭生理學家John Scott Haldane發現腦部反應中樞調節呼吸系統是因為受到二氧化碳在血管中濃度的影響。
英格蘭生物學家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發表類色胺酸(tryptophan)和其他不能從其他物質製造的必須胺基酸,一定要由進食所獲得。
1906年
英國生物化學家Arthur Harden及William Young發現酵素的催化作用。
英格蘭生物學家William Bateson制定「遺傳學(genetics) 「這個名詞。
英格蘭神經生理學家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發表「神經系統的整合反應」專書,在此他將感覺器官分類成三個主要的部分:外部受器(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內部受器(味覺)及本體受器(控制平衡、呼吸之類的內部受器)。
俄國植物學家Mikhail Semyonovich Tsvet發展出色層分析法來分離植物色素。
1907年
英格蘭生化學家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和Walter Fletcher發表運作中的肌肉累積的乳酸,更了解肌肉收縮時的化學問題。
德國化學家Emil Ficher發表「蛋白質化學的研究」,他描述了由胺基酸合成蛋白質的方法。
蘇格蘭生理學家John Scott Haldane發明減壓平台法,使深海潛水伕可以安全的從深海浮出水面。
美國動物學家Granville Ross Harrison第一次成功的培養動物組織,對於癌症研究有關鍵的意義。
1908年
英格蘭數學家Godfrey Hardy和德國醫生Wihelm Weinberg建立了一套族群遺傳的的數學基礎,稱做哈地溫堡格(Hardy-Weinberg)原理。
1909年
丹麥植物學家Wilhelm Ludvig Johannesen制定「基因」(gene)這個字。
英格蘭生物學家William Bateson發表「孟德爾遺傳定律」,將孟德爾推向英語世界。
德國植物學家Cral Correns發表植物某一部分的遺傳特徵是由雌性細胞質中的因子所決定,這是第一個非孟德爾遺傳的例子。
俄裔美國化學家Phoebus Levene發現五碳醣右旋核醣(D-ribose)是構成核醣核酸(RNA)的基礎。
1910年
美國遺傳學家Thomas Hunt Morgan發現了果蠅的一些遺傳特徵為性聯遺傳,之後他主張因為屬於性聯遺傳的特徵都會一起遺傳,它們是直線的分布在X染色體上
1912年
英格蘭生物化學家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發表他的實驗結果,證明有一些"附屬物質(accessory substances)"(vitamins,維生素)對健康和成長是必要的,如果少了它們將會引起壞血症及腳氣病。
英格蘭生理學家Ernest Starling發表「人類生理學原理」,如今仍舊是在國際標準生理教材。
波蘭裔美國生化學家Casimir Funk發現以米糠餵食鴿子會治好腳氣病,因此他猜測缺少了某種含氮物質而造成此疾病,他稱這種物質為“vitamins”。
美國昆蟲學家Leland Ossian Howarl發表 「家蠅疾病攜帶者(The house fly, disease carrier)」,證實家蠅是主要疾病的攜帶者。
1913年
德國化學家Richard Willstatter鑑定出葉綠體的組成成分。
美國生化學家Elmer Verner McCollum分離出維他命A。
美國生理學家John Abel發明了第一個人造腎臟。
1914年
德國生化學家Fritz Albert Lepmann解釋了腺苷三磷酸(ATP)的角色,在氧化食物當中形成能量的化學能攜帶者,供給細胞消耗能量。
美國生物化學家Edward Kendall從甲狀腺中分離出一種賀爾蒙-甲狀腺素,它藉由刺激細胞消耗氧氣來調節代謝。
1915年
美國遺傳學家Thamos Hunt Morgan、Alfred Sturtevant、Calvin Bridges和Hermann Muller發表「孟德爾遺傳學的機制」,以他們在果蠅上的實驗,概要說明基因可以被定序在染色體上。
1917年
美國研究者D.F.Jones發現了在雜交玉米中的"雙重聯會double cross"技術,由四個自交系(inbred lines)代替兩個,雜交後,導致生產量增加,更有商業價值。
1918年
蘇格蘭遺傳學家Ronald Fisher顯示基因與環境因子共同影響了個體的行為。
1919年
奧地利動物學家Karl von Frisch發現蜜蜂靠搖擺他的身體和有旋律的跳舞,傳遞花蜜的地點。
1920年
俄國植物學家Nikolay Ivanovich Vavilov指出植物的發源地有著更多的多樣性,他又指出十二個植物發源中心。
1921年
加拿大微生物學家Felix-Hubert D'Herelle發表了「噬菌體在免疫學上所扮演的角色」,在這本書裡面他發現了感染細菌的病毒--噬菌體。
蘇格蘭細菌學家Alexander Fleming發現了一種抗菌的溶酶酵素,可再眼淚和唾液中發現。
加拿大生理學家Frederick Banting、Charles Best和John MacLeod分離出胰島素,一個在多倫多的糖尿病患者接受了第一次的胰島素注射。
美國植物學家Edward Murray East發展出高產量的雜合玉米。
1922年
英國生化學家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分離出榖胱甘鈦(glutathione)而且證明它對氧氣利用時維持生命上的關鍵角色。
法國外科醫生Alexis Carrel發現了白血球。
美國化學家Herbert McLean Evans發現維生素E。
1923年
法國細菌學家Albert Calmette和Camille Guerin發展出結核病疫苗,被稱為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疫苗),用來免疫法國巴黎的醫院中的新生兒。
1924年
英格蘭生理學家Ernest Starling發現被腎排泄的重碳酸鹽、氯化物、葡萄糖和水會在腎臟中會小管末端的腎小球(glomeruli)進行再吸收。
1925年
7月10號到21號,有名的Scopes猴子審判,在美國田納西州丹頓鎮進行,這是件John T.Scopes在學校教授進化論違反州立法的案子,自由派律師Clarence Darrow對抗政客及基督基本教義派信徒William Jennings Bryan ,Scopes被判有罪,罰金100美金,後來由於技術觀點而取消。
英格蘭的遺傳學家Ronald Fisher發表了「研究人員的統計方法」一書,展示在生物學中的研究技巧和統計方法?
美國的解剖學家Florence Sabin是美國科學院的第一位女性會員。
美國遺傳學家Thomas Hunt Morgan、Afred Sturtevant和Calvin Blackman Bridges發表了他們有關果蠅遺傳研究的結果,顯示染色體上可以製作基因圖。
美國的病理學家George Whipple展示鐵質是在紅血球形成中最重要的因素。
1926年
美國生化學家Elmer McCollum分離出維生素D,並成功地用來治療痀僂病(rickets)。
美國生化學家 James Sunner 結晶化尿素脢,它是第一個被結晶化的酵素。Sunner 的成就證明了酵素是蛋白質。
美國遺傳學家 Thomas Hunt Morgan 發表了「基因理論(The theory of the Gene)」,他證明了基因是未來所有遺傳研究的基礎。
美國生理學家 John Jacob Abel 分離且結晶化胰島素。
1927年
奧地利出生的美國免疫學家 Karl Landsteiner 發現了M和N血型。
美國遺傳學家 Hermann Muller 利用X射線造成果蠅突變,他的工作更了解變異的機制。
1928年
英國生理學家 Edgar Douglas Adrian 和 Charles Sherrington 發表了「感覺的基礎」,討論神經如何傳遞訊息進出腦部。
英國細菌學家Fred Griffith 發現肺炎球菌(pneumococci)的致病力來自於圍繞在細菌周圍的多糖夾膜。
(3)美國生化學家 Charles King 和匈牙利生化學家 Albert SzentGyorgyi 各自獨立地發現維生素C。
1929年
英國神經學家 Edgar Douglas Adrian 利用超靈敏的電流計,其可偵測一條神經纖維的單一脈衝,他的成就幫助了解感覺的物理基礎。
德國生化學家 Adolf Butenandt 和美國生化學家 Edward Doisy 同時且獨立地分離出荷爾蒙-雌性酮(estrone),那參與了女性的生長與發育。
美國的候鳥保護法案為候鳥的避難所的建立提供了權力和經費。
1930年
瑞士生化學家 Paul Karrer 建構了維生素A的前趨物β-胡蘿蔔素的結構式。
英國遺傳學家 Ronald Fisher 發表了「天擇的遺傳理論」,其合併了孟德爾的遺傳學說和達爾文的演化論。
美國生化學家 Edward Doisy 結晶化賀爾蒙(激素)-雌三醇(estriol),這是第一個被結晶化的雌性酮。
美國生化學家 John Northrop 結晶化胃蛋白脢和胰太液脢且證明它們是蛋白質。
1931年
德國生化學家 Adolf Butenandt 分離出雄性荷爾蒙-雄激素(androgen)。
美國生化學家 Ernest Goodpasture 在蛋中培養病毒,使得有可能生產病毒性疾病像小兒麻痺症的疫苗。
1932年
在德國,生化學家 Hans Krebs 發現尿素循環,在脯乳動物中其氨會轉變成尿素。
1933年
英國遺傳學家 John B. S. Haldane 藉由發表「演化的原因」,使得演化得以通俗化。
加拿大生物學家 Ludwig von Bertalanffy 寫了「理論的生物學」,基於有機生物體生物學的原理,他企圖發展一個適用於所有科學的通用方法學策略。
1934年
德國生化學家 Adolph Butenandt 分離出雌性荷爾蒙-黃體酮。
挪威生化學家 Asbjörn Fölling 發現遺傳代謝缺失-苯酮尿症(phenylketonuria),那會造成生長遲緩;他的發現刺激生化遺傳學的研究和發展帶有缺失基因者的檢測方法。
1935年
奧地利動物學家 Konrad Lorenz藉由描述幼小鴨的學習行為,在自然還境中動物行為的比較性研究,建立了人種學(ethology)的規範。從親代來的視覺和聲音刺激造成牠們對親代在心中留有深刻印象-牠們本能地跟著親代的過程。
美國生化學家 Edward Calvin Kendall 從腎上腺皮質分離出類固醇荷爾蒙-皮質酮(cortisone)。
美國生化學家 Wendell Meredith Stanley 展現出病毒並非超微小的生物,但在本質就是蛋白質。
1937年
法國微生物學家 Max Theiler 發展出抵抗黃熱病(yellow fever)的疫苗;它是第一個抗病毒疫苗。
德國出生的英國生化學家 Hans Krebs 描述在細胞中的檸檬酸循環,又稱克雷布斯循環(Krebs cycle),在其中醣類、脂肪和蛋白質會轉換成二氧化碳、水與能量。
1938年
十二月,一種被認為絕種的古代魚-腔棘魚(coelacanth) 在印度洋被發現。
1939年
美國微生物學家 Rene J. Dubos 是第一個有系統地尋找和發現天然抗生素。他尋找可以殺死其它細菌的土壤細菌,發現了短桿菌抗生素(gramicidin)和短桿菌酪素(tyrocidine)。
1940年
在美國研究,奧地利出生的美國免疫學家 Karl Landsteiner 和美國醫生且免疫血液學家 Alexander Wiener 發現血液中的Rhesus因子(Rh型)。
在血液中球蛋白、清蛋白和纖維蛋白的部份被美國科學家 Edwin J. Cohm 分離出。清蛋白用來治療休克,球蛋白用來避免感染,而纖維蛋白用來停止大量出血。
美國微生物學家 Thomas Francis, Jr. 分離出造成流行性感冒B的病毒。
美國生理學家 Herbert M Evans 用放射性碘去証明碘被甲狀腺利用。
1944年
英國化學家 Archer J. P. Martin 和Richard L. M.Synge 在含有矽膠的圓柱中使用溶濟以分離胺基酸。這項技術代表色層分析法的起步,其後促成化學、醫學、和生物學上的大幅度進步。
匈牙利籍的美國數學家 John von Neumann 發表了「搏奕理論和經濟行為」。搏奕理論(game theory)成為研究動物行為的重要工具。
去氧核糖核酸(DNA)在遺傳繼承上的角色第一次被美國細菌學家 Oswald Avery 美國生物學家 Colin MacLeod 和美國生物學家 Maclyn McCarthy證明;這個發現開啟了遺傳密碼的解釋大門。
1946年
美國生物學家 Max Delbruck 和 Alfred D. Hershey 當他們從不同的病毒能結合產生新型病毒,觀察遺傳物質時發現了重組去氧核糖核酸。
(2)美國遺傳學家 Joshua Lederberg 和 Edward Lawrie Tatum當他們發現在細菌大腸桿菌發生性別再生時開拓了細菌遺傳學的領域。
1947年
英國生理學家 Alan Hodgkin 和 Andrew Huxley 插入微電極到烏賊 Loligo forbesi 的粗神經纖維,發現傳遞神經脈衝的化學與電流特性。
美國教育家與農化學家 Karl Paul Link 發展出老鼠毒藥-沃法令(warfarin),那是一種抗凝血劑,它造成老鼠流血至死。
1948年
美國生物學家 Alfred Mirsky 在染色體中發現核糖核酸(RNA)。
蘇格蘭遺傳學家 Charlotte Auerbach的研究開啟了化學遺傳學。
蘇聯生物學家 Trofim D. Lysenko 違反了正統遺傳學,主張特性是後天獲取的。清算了許多正統遺傳學家,妨礙農業的發展。
瑞士生理學家 Walter Hess 描述利用適當電流去刺激或摧毀貓和狗腦部的特定部位,這項技術讓他發現腦不同部位的功用。
1949年
美國研究人員合成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那是由腦垂體分泌來刺激腎上腺的。
1951年
美國生化學家 Robert Woodward 合成可體松(cortisone)。
1952年
澳洲動物學家 Konrad Lorenz 發表了「所羅門王的指環」,他爭論天擇會作用在行為上與生理特徵。
英國生物物理學家 Rosalind Franklin 用X-射線繞射去研究DNA的結構。她提議醣-磷酸根的骨架是在外部的,這是是未來引導DNA結構解釋的一個重要線索。
美國生物學家 Alfred Day Hershey 和 Martha Chase 利用放射性追蹤展示噬菌體感染細菌是用DNA而非蛋白質。
1953年
四月二十五日。英國分子生物學家 Francis Crick 和美國生物學家 James Watson 宣布發現DNA是雙股螺旋(double helix)結構,他們也提出理論:若雙股被分開則每一單股可被作為模板來合成一個完全相同的DNA分子,這或許是生物學中最重要的發現。
十二月三日,愛荷華大學科學家宣稱他們可利用冷凍精子使人類受孕,之前這項技術是用在牛隻的人工受精上。
英國生化學家 Archer Martin 和 A. T. James 發展出氣體色層分析法,這項技術是經由在不同通透性固體的吸收度不同來分離出氣體化合物的成分。
英國生化學家 Frederick Sanger測定了胰島素分子的結構,它是至今仍是被測定化學結構中最大的蛋白質分子。
美國生化學家Stanley Lloyd Miller展示以閃電通過包含水、甲烷、氨、氫的容器,可以形成氨基酸,生命可能在這樣的條件下出現。
美國生理學家Eugene Aserinsky和Nathaniel Kleitman發現在睡眠中,眼睛快速活動代表著高腦部活動,他們的發現導致對睡眠過程的革命性瞭解,之前相信睡眠是靜止的。
生物學發展百年史之:1954~1974
生物學是一門研究活的有機物質的科學,地球上總共有超過一千萬個以上的物種,從必須要在顯微鏡底下才能觀察的細菌到徜徉在大海裡的藍鯨和森林裡面的老神木,都是生物學家關心的範圍。有一些不同的特質,是生命型式與非生命最基本的差異,例如生命個體可以繁殖、生長、新陳代謝並且對外在的環境做出反應。生物學包含的範疇相當的廣泛,型態學、微生物學、生態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植物學、動物學、細胞生物學、環境化學等都為其所涵蓋。
而近幾年來生物科技成為熱門話題,舉凡「基因工程」、「DNA複製」、「基因療法」等這些科學領域中人所熟悉的語彙,突然間成為普羅大眾注目的焦點;原本鎮日埋首於研究室中做實驗的研究工作者們,在人們心中的印象也由「整天做那些玩意兒,到底是有什麼用啊?」轉變為「搞生物科技的科學家耶,好厲害喔,一定很賺吧?」面對這樣子的轉變──沒沒無聞到掀起風潮──對加快研究腳步固然有所幫助;然而對想一窺究竟、沒受過相關專業訓練的社會大眾來說,科學術語背後所代表的意義畢竟太過艱澀難以理解,但吸收資訊、增進學識之路不應該這樣就被阻斷,因此,進入生物科技的殿堂窺探其奧妙最好的入門方式便是由淺顯易懂的生物學發展史著手。
西元1954~1974年可說是生物學發展百年史中最具承先啟後代表性的時代,此時生物學家已逐漸由探討「會是怎樣」轉變為「為什麼會這樣」,故從觀察現象慢慢進入了基因表現的領域。而華生和克力克發現了DNA雙股螺旋結構無疑地是劃時代的重大成就,此一發現加快了相關的研究腳步。
1954年,美裔俄國物理學家George Gamow提出遺傳物質的訊息以三個鹼基為一個單位依照順序排列在DNA分子上;此一論點在1961年被英國分子生物學家Frnacis Crick和北非化學家Sydney Brenner證實:每三個在DNA上的鹽基序列就指向一個截然不同的氨基酸。而美國遺傳學家Joshua Lederberg和Norton Zinder在1955年的發現──性狀引入作用(Transduction) :病毒可以將部分的遺傳物質傳遞給細菌──在往後的基因研究工作上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
1956年,美裔羅馬尼亞生物學家Geroge Palade發現核糖體並且包含著RNA;於此同時,美裔西班牙分子生物學家Servero Ochoa更進一步找到合成RNA所需要的一種多核苷酸-磷酸酶(Polynucleotide phosphorylase)──之後這個酵素被廣泛用來合成RNA。美國生化學家Arthur Kornberg則是利用放射線標定核苷酸並且在大腸桿菌上發現了一個合成DNA的酵素:DNA聚合酶──此酵素在往後幾年被他利用於試管中合成DNA。
在遺傳訊息的複製、表現方面,美國生物學家Maklon Hoagland與Paul Zamecnik於1956年發現tRNA可以攜帶氨基酸並且結合到mRNA上正確的位置;法國生物化學家Francois Jacob和Jacques Monod則在1961年確定mRNA的功能是將遺傳密碼自核內的DNA傳遞到核糖體,並參與蛋白質生成的過程。1967年研究又有兩個新發現:美國科學家Charles Caskey和同事證實在不同的生物個體中,同一段mRNA製造相同氨基酸序列;美國生化學家Marshall Nirenberg則是證實哺乳類、兩棲類以及細菌都使用相同的遺傳密碼。
到了1968年,美國遺傳學家Mark Ptashne和Walter Gilbert成功分離出第一個具有抑制功能的DNA,代表著人類對DNA的概念由「表現基因的功能」演變成「具有調控的機制」;美國遺傳學家Jonathan Beckwith和同事們更進一步於1969年在哈佛大學的醫學院實驗室中第一次分離出了單一的基因。
1970年可說是基因研究發展相當燦爛的一年,美裔印度生化學家Har Gobind Khorana成功組合了一段人工合成的酵母菌基因,這個結果宣示了人工合成基因的可行性。美國生化學家Howard Termin和David Baltimore發現一些RNA病毒能利用反轉錄酶將它們的遺傳物質(RNA)反轉錄為DNA,這樣一段經過反轉錄後的DNA經由病毒蛋白質的作用可以鑲嵌在宿主的DNA上。美國遺傳學家Hamilton Smith則是發現第二型的限制酶──這種酵素可以切斷DNA雙股螺旋於特定的辨識切點上──此一發現使得基因重組不再是空想,成為可能。
到了1972年,美國微生物學家Daniel Nathans使用限制酶(切DNA雙股螺旋分子的酵素)去標定一種會造成猴子癌症之病毒(Monkey Simple virus)的DNA──這是第一次使用這一類酵素來對一段已知的DNA進行標定的工作,此時已逐漸為往後的基因定序工作鋪路。美國生物化學家Stanley Cohen和Herbert Boyer更進一步於1973年時,將來自某一物種的DNA被限制酶酵素切成幾個片段,並且放入其他物種的DNA內發展出重組DNA的技術,此為基因工程技術的起始點。
除了基因相關研究蓬勃發展之外,同一時代其他領域的知識亦日新月異。在疾病防治方面,1954年二月美國的生物學家沙克醫生(Jone E. Salk)發展出沙克小兒麻痺疫苗,接種在賓州匹茲堡的小孩子上幫助他們抵抗小兒麻痺的侵襲──這是人類第一個有計畫、大規模的疫苗注射試驗。1955年四月,接種結果證明沙克疫苗的確能有效幫助遍布四十四州的孩童抵抗小兒麻痺。因此在1956年七月,沙克醫生參與美國醫學年會時與另外一位外科醫生Leonard A.Scheele便樂觀地預期小兒麻痺將在未來三年內從人類社會中消失。
1965年美國病毒學家Daniel Gajdusek和Clarence Gibbs成功地將庫魯症及人類庫甲氏症(狂牛病)傳染給靈長類,證明不同物種之間可以相互傳染疾病。同年美國生物化學家Robert Woodward合成抗生素「頭孢酶素C」以解決日益嚴重的細菌感染問題。1972年瑞士研究人員J.-F. Borel發現了cyclosporin-A藥物對於免疫反應具有抑制的效果;同年美裔維吉尼亞免疫學家Baruj Benacerraf和Hugh ONeill McDevitt確認免疫反應是受到基因層面的調控的。
在醫療健康方面,1954年美國烏斯特基金會的科學家Gergory G. Pincus, Hudson Hoagland以及Min-Cheh Chang發展出荷爾蒙避孕方法。1957年七月,美國外科醫師Leroy E. Burney發現了吸煙與導致肺癌之間的關係;同年,烏斯特基金會科學家Gregory Pincus以及波士頓的婦產科醫生對波多黎各展開了藥物控制的家庭計畫。Cleveland General醫院則於1964年成功地藉由神經外科手術自恆河猴身體取出活的腦部組織。
1969年二月十五日,英國生理學家Robert Edward在劍橋大學的生理實驗室完成第一個體外受精的人類卵細胞,這個成果開啟了人工生殖彌補自然生殖缺憾的新頁,點燃不孕症夫婦養育下一代的希望曙光。同年九月十五日,加州的史丹佛醫學中心進行全球首例的心臟與肺臟移植手術,將人類的活體移植發展更向前推進一步。1971年一月六日,加州大學醫學中心的Choh Hao Li團隊成功合成出人類的成長荷爾蒙:somatotrophin。同年加拿大的外科手術醫生Frank H. Gunston發展出替換膝關節的方法;英國生理學家C.A.L. Bassett、R.J. Pawluk和R.O. Becker證實使用電流刺激可以加快骨折康復的速度;美裔波蘭細胞學家Andrew Schally分離出對人類排卵來說非常重要的促濾泡成熟激素。
1971年外科醫師發展出突破性的診斷技術──內視鏡,這個發明使得醫生可以藉著插入導管在沒有進行手術的情況下直接看到人體的器官的狀況,令醫療診斷技術更上一層樓。同年,抗癌藥「紫杉醇」(Taxol)由太平洋紫杉木的樹皮被分離出來,無疑地成為眾多身受癌症之苦的病患最大的福音。而根據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的研究結果顯示,因吸煙導致死亡的人數相當於十九世紀時死於傷寒及霍亂的人數。英國工程師Godfrey Hounsfield於1972年對人體成功的進行了第一次「電腦斷層掃描」,再度為疾病診療技術寫下新頁。1973年人類成功孕育出第一隻來自冷凍胚胎的小牛;同年美國3M公司製造出第一只耳蝸型的助聽器。1974年六月,美國外科醫生Jay Heimlich發明了“哈姆利克急救法”。
至於生命組成物質的部分,1955年英國生物化學家Dorthy Hodgkin確定了維他命B12的結構──一種肝臟的萃取物,被認為可以醫治惡性貧血。1959年英裔澳洲生化學家Max Perutz發現血紅素的結構。1960年英國生化學家John Kendrew使用X光繞射的技術,闡述肌肉蛋白中肌球素Myoglobin的立體結構;同年美國生化學家Robert Woodward和德國生化學家Martin Strell合作合成葉綠素。1963年美國生化學家Robert Woodward合成秋水仙素,這種植物性的化學藥物可以改變染色體套數使得生物體異常碩大,被廣泛運用於作物改良上。
其他方面,1957年美裔俄國工程學家Vladimir Zworykin獲得了藉由電子螢幕顯現顯微鏡視野的專利──這個發明增進觀察微生物、細胞等物質的便利性。1960年英國珍古德博士發現黑猩猩也會像人類一樣製造並使用工具,例如把草編織成類似針刺的形狀,插入白蟻巢穴中,驅逐白蟻。1962年福特基金會在菲律賓創立稻米研究機構,並且開始繁育出超過一萬種的稻米品種。。1963年澳洲動物學家Konrad Lorenz認為只有人類這個物種會傾向於殺掉自己的族群及具有侵略性的行為,而這些行為都是天生的並且可以被後天環境所改造。1964美國動物學家William Hamilton發現利他行為在動物社群中的重要性,開啟了社會生物學的發展。1968年美國科學家Elso Sterrenberg Barghornc和他的同事報導了在岩石上殘存了三十億年的氨基酸,證明三十億年前地球就存在著氨基酸一直到現在)。
而科學發展急速推進的結果,造成環境某些問題逐漸浮現,因此Rachel Carson於1962年在「寂靜的春天」一書當中呼籲全人類注意化學藥品對環境的殺傷力。1972年因為DDT已經被證實會影響鳥類的生育能力,故美國政府開始限制DDT的使用。來自七個國家的的代表在1973年簽署國際貿易協定,明文禁止運送以及販售包含象牙等375個瀕臨絕種的動物及植物。1974年7月,由於害怕製造出威脅生態及人類的新物種,美國科學協會建議停止重組DNA的試驗。
簡短敘述了1953年到1974年的生物學發展,然而,無論到目前為止累積了多少的生物學知識,已知的與未知的一比總是有如九牛一毛,不過是滄海中的一粟;時代在演變,科學研究亦不斷前進、前進、再前進,從前人的結果學習先賢的思維模式、實驗態度,不但作為借鏡,也能引以為明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