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2012

釐清「有感經濟」的關鍵課題

在立法院否決綠營立委所提對行政院長陳冲的不信任案之後,陳揆表示將研擬「讓人有感」的政策措施;同時,馬英九總統也期勉陳內閣要繼續以最有效的方式,提升台灣經濟競爭力,所有部會首長尤其應切實貼近民意,更加努力。

 兩位政府領導人的談話,顯示「有感」和「貼近民意」,將成為各財經部會未來研擬「拚經濟」措施的最高指導原則。但是我們必須提醒,若無法釐清讓人民有感的關鍵課題,進而提出讓多數人民與產業界「有感」的政策,到頭來恐怕又將一無所成,繼續承受「無能」的罵名。

 大家都知道,台灣經濟成長率陸續下修、物價指數屢創新高、出口連續七個月衰退,以及今年上半年實質平均薪資負成長1.68%等低迷的經濟指標,導致一般基層民眾對生活成本日增與就業機會和前途茫然等不滿情緒,乃是在野黨立委提案和支持不信任案的主要原因。而日前監察院長王建煊有關「倒閣案符合民意」,以及昨天卸任的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所言「官員官僚,不懂經濟」的說法,則讓一般民眾心有戚戚焉。

 客觀來說,其實自今年年初以來,台灣的財經官員各個都已經忙到「人仰馬翻」和「夜以繼日」的地步。一方面為了落實馬總統復徵證所稅和油電雙漲方案的「歷史定位」,必須不斷地開會、發表新聞稿和企業界與民眾溝通;二方面針對歐債危機,也陸續推出「龍騰計畫」、組成「貿易尖兵特攻隊」,目標瞄準海外潛力新興市場加強拓銷,提出「三業四化」以及傳統產業維新等因應作為。

 特別是為了提出讓民眾有感的措施,財經官員上從部次長、下到局司處長,每逢週六、日更須安排下鄉行程與業者互動,瞭解產業發展問題。甚至於為了回應六大工商團體的政策建言,除了要求相關局司處一一回應之外,也舉行「財經議題研商會議」,與業者面對面溝通。這些作為固然尚未對刺激經濟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至少也顯示財經官員在身段上並不官僚。

 既然財經官員都已經疲於奔命了,到底為什麼政府財經政策還是讓多數人民與產業界「無感」?到底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政策內容,才能讓民眾有感又兼顧台灣經濟中長期的發展目標?這恐怕是陳揆必須深思的課題。

 首先,我們認為應注意的是,「有感」和「貼近民意」的政策,不是靠總統、院長下鄉參訪,或是要求部次長和局司處長每逢週、六日必須安排下鄉訪廠,就可以達成。事實上這樣只會讓他們忙得沒有時間思考有意義的策略。最重要的,應該要在確認全面性地創造就業機會與收入成長,才是推動「有感經濟」的政策目標下,促使各部會重新檢視與釐清各項施政優先順序與關鍵議題。

 其中,在當前國外需求不振的情況下,擴大出口有其困難,除了加速各項重大投資案的期程之外,推動「需求導向」的產業政策,引導國內的製造業與服務業投資台灣,以從事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特別應作為當前的優先策略。而全面檢討當前投資障礙,尤其是關鍵議題。

 例如,行政院去年12月通過「經濟景氣因應方案」中,明訂2012年起以部分補助結合節能績效保證模式(ESCO)推動LED路燈設置,預計將汰換約33萬盞路燈,金額規模約27億元;這原本是一項兼具擴大內需與節能減碳目標的政策,但是因為招標流程進度緩慢,目前連標案的產品規格、需求數量、標準等相關規定尚未出爐,使得國內LED廠難以在短時間內大量生產。對於類似的問題,主管部門自應務實檢討解決,才能讓人民與產業界「有感」。

 就產業結構調整而言,雖然政府推動「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及國際化,傳統產業特色化」,甚至於選定智慧生活、工具機、物流業、資訊服務業、創新時尚紡織等5項「亮點產業」,有助於優化產業的體質;但是,由於其所涵蓋之產業範圍有限,除非是名列其中,且直接獲得政府資源的廠商可能會「有感」之外,對於多數的廠商和中小企業而言,恐怕很難感受到政府美意。對此,主管單位應善用台灣既有的產業公會體系,全面性地與各產業之業者,共同檢討何為服務化、科技化、特色化及國際化的策略與轉型方向,確認政府應提供之研發與創新協助,才能規劃與促成更全面的投資台灣方案。

 最後,研擬「在地經濟的發展策略」,更是政府能否讓人民有感的關鍵。我們建議執政當局參考日本的作法,將體育暨健康增進、看護、美容業、保育、就學前教育服務、接送服務、餐點製作服務等「生活充實型服務」,選定為重點產業之一,投入資源協助發展。政府的產業政策實應擴及與提升民眾食、衣、住、行、育、樂等需求品質有關的「在地產業」領域,才能滿足民眾生活及安全福祉相關需求,帶動中小企業發展與就業機會,從而達到「有感經濟」的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