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2012

尖閣諸島的台灣漁民

村上太輝夫

對許多台灣漁民而言,尖閣諸島(台灣稱釣魚台)原本是一個混雜著各國漁船的漁場,也是一個與日本漁民共享的海域。然而,隨著大陸、日本與台灣均對尖閣諸島宣示了自己的主權,情況便日益複雜。究竟,台灣的漁民是如何看待這個複雜的問題呢?記者採訪了一位從40年多年前開始,每年夏天就會到尖閣諸島海域捕魚的台灣漁民,他自稱也曾經登上過尖閣諸島本島。

「我以前確實常常去那個地方。」當電視的新聞畫面出現尖閣諸島的影像時,張金波以一種充滿懷念的眼神看得入迷。目前他擔任位於台灣東北部宜蘭縣的近海漁業協會理事長。「島周圍的海底凹凸不平,沿著北上黑潮而來的青花魚都會聚集在此處,所以一定都釣得到」他說道。

台灣漁船在尖閣諸島海域捕魚的起源,如今已無法考證。張先生從1965年開始捕魚,當時的尖閣諸島被劃為沖繩的一部分,而且直到1975年沖繩歸還日本之前,都隸屬美軍管轄。每到了風平浪靜的夏季,張先生就會從宜蘭縣蘇澳港前往尖閣諸島捕魚,雖然這會牽涉到越境捕魚的法律問題,但由於台灣方面也主張尖閣諸島是中華民國主權領土,便有了灰色地帶。

張先生所乘坐的是15噸級的漁船「順喜68號」,航行到距離台灣約200公里的尖閣諸島需要15小時。到達尖閣諸島海域後,漁夫們會改搭僅容1人乘坐的竹筏,載浮在波浪間垂釣青花魚,這種傳統的補漁法隨時都有落海的危險。漁夫們會在魚線上放上100根左右的塑膠假餌釣鈎,張先生說:「每人每天起碼可以釣到300公斤左右。」

當然,在這裡也有許多從沖繩來的漁船,彼此還會互相揮手打招呼,不過在當時,張先生從未見過中國漁船。張先生也常常登上尖閣諸島的北岸,那裡有從山上流下的泉水,由於漁船的引擎需要使用很多水,因此取山泉水作為補給是必要的。有時漁夫們也會利用泉水來沖澡,島上甚至還有許多沖繩漁民們所留下的鍋具。

除此以外,張先生還會在主島以外的島(南小島或北小島)採集海鳥蛋。這些海鳥蛋比起雞蛋小一圈,上面有黑色的斑點,每天能採集100公斤。不過海鳥蛋只能採集到端午節之前,因為在那之後就會孵出小鳥。張先生說:「大家都說這些鳥蛋有腥味,但是很有營養。」而一次出海大約會持續1週。






試圖登上北小島的台灣漁民(朝日新聞,攝於1969 年)


自從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邏船和直升機開始嚴密監視這一塊海域後,台灣漁民就無法再靠近尖閣諸島海域了。當時張先生曾召集其它的漁民和宜蘭縣政府代表一同前往外交部,詢問是否有辦法恢復在尖閣諸島的捕魚作業。

1995年,張先生接受表揚,成為傑出漁業從業者,並被邀請到總統府餐宴。宴席上他對當時的李登輝總統說:「我希望可以返回釣魚台捕魚。」但李登輝回答:「請不要說這樣的話,那裡是日本的領土。」聽到這樣的說法,讓張先生感到有些生氣,他說:「我對於主權領土之類的政治問題不了解,想去那塊海域只是因為那裡海產豐富,就只有這個理由。」

蘇澳港去年的漁獲總值約為36億台幣,其中20億台幣來自青花魚。與40年前相比,現在青花魚的價格提高了許多,而若是能在尖閣諸島海域捕魚的話,一定可以捕獲更多品質優良的青花魚,不過張先生也表示:「海洋的管理還是跟日本合作是最好的,因為日本政府和漁民都擁有強烈的海洋資源保護意識,若是只有台灣漁民的話,則會造成過度捕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