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2012

如何抵御美食的誘惑?

你幾乎能嘗到那香甜奶油的美味。你太想吃了﹐以至於都想不起其他任何東西。但你真的是渴望那個味道──還是它帶來的快感?或者你這麼想吃它是因為你知道自己不該吃?抑制欲望到底會讓它消失還是會讓它更強烈?

科學家正在探索這些問題﹐力圖瞭解嘴饞的現象。此類研究是基於解決美國肥胖症問題的緊迫性的基礎之上的﹐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嘴饞會影響吃零食行為、暴飲暴食和暴食症。

目前的研究結果如下:

研究人員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來探測血流變化﹐從而測量大腦的活動。結果發現﹐嘴饞和對毒品與酒精的渴望一樣﹐會激活大腦中的獎賞回路(reward circuits)。

幾乎所有人都會時不時地嘴饞﹐但研究顯示﹐女性嘴饞的頻率多於男性﹐年輕人比年紀較大者更渴望甜食。

在一項研究中﹐85%的男性表示屈從於對食物的渴望會帶來滿足感﹐而女性只有57%。

雖然很多女性表示會在懷孕期間想吃咸味食物、肥肉或奇怪的食物搭配﹐但研究人員找不到太多的科學依據。他們懷疑是民間風俗以及暗示的力量在起作用。

幾十年來﹐研究人員都推測嘴饞是身體想調整營養缺乏的潛意識在起作用。根據這項理論﹐想吃牛排可能暗示身體需要蛋白質或鐵。愛吃巧克力的人可能體內鎂元素或其他巧克力中所含的影響情緒的化學物質較少﹐比如苯乙胺﹐這是人類在戀愛時會生成的一種化合物。

但越來越多的研究使這種營養缺乏的觀點遭到了質疑。畢竟很少有人會渴望富含維他命的綠葉蔬菜及其他很多苯乙胺含量高於巧克力的食物──包括意大利臘腸和切達奶酪。

研究顯示﹐對食物的渴望涉及眾多複雜的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深受環境暗示的影響。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北美﹐巧克力一直是人們最饞的食物﹐而日本女性則更有可能饞壽司。2003年的一項調查發現﹐只有1%的埃及年輕男性和6%的埃及年輕女性表示會想吃巧克力。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University at Albany)心理學家朱麗亞•赫爾墨斯(Julia Hormes)說﹐很多其他語言都沒有專指“嘴饞”的詞﹐這個概念似乎在美國文化中有獨特的重要性。

在美國﹐約50%饞巧克力的女性表示﹐對巧克力的渴望程度在來月經時最強烈。但研究人員並未發現嘴饞與荷爾蒙水平有任何關聯﹐而且2009年的一項調查發現﹐絕經後女性饞巧克力的程度並沒有明顯減弱。有心理學家懷疑女性可能是在“自我治療”﹐因為甜食和碳水化合物會刺激血清素及其他使人感覺良好的大腦化學物質的釋放。

去年由赫爾墨斯博士主導的對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98名女學生的研究發現﹐那些最多地表示自己嘴饞與月經週期相關的人同時有過節食、飲食失調和高身體質量指數的歷史。赫爾墨斯博士說﹐這種人似乎會想“我根本不應該吃巧克力”﹐但接著會屈服﹐然後把一整塊巧克力都吃掉﹐她們越想抑制渴望﹐就會越想吃。

一般來說﹐人們會饞自己愛吃的東西──不過也不一定。費城蒙內爾化學感覺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食物心理學家馬西亞•佩爾莎(Marcia Pelchat)說﹐人們有可能會喜歡一種食物卻不會饞它﹐不喜歡某種食物也有可能會覺得饞。

在佩爾莎博士2004年所做的一項研究中﹐一組研究對象連續五天只吃香草味的蛋白質飲料Boost﹐從而來評估他們對其他食物的渴望程度。她驚奇地發現很多人在恢復正常飲食後會想喝Boost:“我們還以為他們會再也不想看到這種飲料了。”

佩爾莎博士說﹐關於電影院的爆米花也有這種現象﹐大多數人會承認那不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爆米花﹐但如果隊伍太長﹐你買不到的話﹐就很有可能會饞它。

佩爾莎博士所做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顯示﹐對食物的感官記憶渴望會和對毒品和酒精的渴望一樣激活大腦的某些部位﹐包括幫助儲存記憶的海馬體﹐還有與感知和情感有關的腦島﹐以及對學習和記憶起重要作用的尾狀核。這一獎賞回路由負責獎賞學習機制的神經傳遞素多巴胺驅動。

專家說嘴饞在有些時候是沒問題的──比如在感恩節想吃南瓜派﹐在聖誕節想吃姜餅﹐或者平時想吃健康食品。但太頻繁的放縱會導致對食物的渴望失控。

腦研究人員已經證明﹐當人們持續用毒品、酒精或高脂高糖食物刺激獎賞回路時﹐大腦系統中的許多多巴胺受體會為了預防超負荷而關閉。由於活動的多巴胺受體減少﹐系統就會不斷地渴望更多。新書“The Hunger Fix”的作者、內科醫生帕姆•匹克(Pam Peeke)說﹐要不了多久﹐一個紙杯蛋糕就不夠了﹐你不得不讓自己吃撐﹐但還是沒有感覺得到獎賞。她指出﹐嗜吃會使前額皮質發生變化﹐這個部位通常會幫助人體抑制沖動和成癮的欲望。

對抗嘴饞的最佳方法是什麼?許多研究顯示﹐研究對象越想控制某種食物就會越想吃。所以有些專家建議應該接受和控制這種欲望。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in London)200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只在就餐期間或就餐後吃巧克力的研究對象比在空腹時吃巧克力的人更有可能放下想吃巧克力的欲望。

認知行為療法也會有幫助。澳大利亞阿德萊德(Adelaide)的研究人員給110名自稱總想吃巧克力的人每人一袋巧克力﹐讓他們保存一週時間﹐然後讓其中一半的人學習“認知重組”(cognitive restructuring)──挑戰他們對巧克力的想法﹐另一半學習“認知融合”(cognitive defusion)──接受並觀察自己的想法但不採取行動。最後﹐“認知融合”組剩下的巧克力是另一組的三倍。

鍛煉也能減弱對食物的渴望。猶他州普羅沃(Provo)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跑步機上輕鬆跑步45分鐘的女性大腦對食物圖片的反應要少得多。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體育運動醫學科學》(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期刊上。

其他形式的可分心行為還包括嚼口香糖和聞非食物類的東西。比如深吸一口茉莉花的香氣有助於佔據大腦中的芳香受體﹐這種受體也是對嘴饞起關鍵作用的部位。

匹克博士建議在想吃某種食物時設置30分鐘的計時器。讓自己忙於其他事情﹐直到計時器關閉。這時對食物的渴望也許就消失了。佩爾莎博士說﹐如果至少能推遲去吃想吃的東西﹐那麼也可以減弱習慣性的反應。

好消息是:研究顯示﹐延遲嘴饞的時間越長﹐欲望就會變得越弱。

MELINDA BEC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