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2012

捨本逐末,學術加分

知識通訊評論

十年來,國內的大學開始流行進行教授評鑑。在國立大學,通常是每五年進行一次,不通過者,情節輕者降級或減薪,情節重者可能失去工作。這個評鑑制度旨在砥礪教授們在崗位上兢兢業業,不會把教職當成是鐵飯碗,靠著一本發黃的筆記終老。初始,這樣的制度採取了最低標準,只要教授們證明自己適任,便可過關。的確,與其讓教授們盡日準備自己接受評鑑,本末倒置的鋪陳各種自我宣傳的資料,或甚至製造紙上業績,不如讓他們把時間放在教學研究上。畢竟,這樣的制度針對的,應該是少數不夠敬業的教授。然而,近幾年,這個定期評鑑制度正在走火入魔,已經迫使教授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聽起來是好事,但是卻帶來近乎災難的後果。

國內知名的幾所參與邁向頂尖計畫的大學,在教師評鑑過程中,巨細靡遺的列出評鑑項目,先列出個大三項,大三項之中有幾小項,小項之中還有若干細項,每項都要求接受評鑑的教授提出自己的業績,並予兩分、三分、五分的之類的評分。而接受評鑑的教授誰敢怠慢,即使在校任教二十年以上者,也都洋洋灑灑地提出數大冊的資料,佐證自己適任。這些資料鉅細靡遺,與十年前相比,可說是當時事關教授生涯最重大的升等,都不會這麼龐大、誇張。校方從一個最低適任標準逐漸升高,採取了愈來愈嚴格的態度。對校方而言,已經非要採取如此苛刻的教授評鑑制度不可,原因無非有二,一是其他國立大學皆如此,本校豈能落於人後;二是藉由教授評鑑這樣的練兵過程,可蒐集到有利於學校本身在接受評鑑時足以對外呈現的成績。

各個教授為了準備五年一次的評鑑,看到評鑑表單如此細緻,不得不照表操課,根據評分項目準備,包括自己在教學、行政與研究上的成績,以及各項成績中的細節紛紛答詢。任何一位教授慎重其事的開始大張旗鼓準備,立刻造成集體恐慌,產生攀比效應,導致其他人也大張旗鼓的備戰,免得相形之下好像自己不重視評鑑。別人如果準備了七大冊的資料,自己豈能只有五大冊?但是,哪裡來這麼多自我吹噓的資料呢?當然就是自己在五年內做過的所有事情都要像流水帳一樣的記下來。可是誰有這麼好的記憶力呢?當然就是從第一天開始,就像寫日記一樣,把自己做的事都寫下來,結果,大珠小珠落玉盤,芝麻大豆的事也當成是貢獻來大書特書。

過去,知識分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人生一大樂事。如今,到校外座談、演講、寫計畫、參加校內外研究生的論文口試,全部都要仔細記錄下來;到各單位參加會議,備公家機關的諮詢,替學術期刊審稿,撰寫報紙社論獲投書,也要記錄下來;接見學生,接待外賓,指導社團,帶團出訪、協辦會議,更不能省略。這些事情,在十年前的知識界,是每個人在都該一定程度量力而為去做的義務,沒有什麼好誇示的。但是,在今天這樣的評鑑制度之下,卻變成是一件件功德,除了記錄下來之外,還要吹牛說這些事情有多麼重要,能加一分算一分。事實上,學校設計的評鑑表格就在逼問,說說你們這些茶米油鹽醬醋茶的清單,各有什麼了不起?

現在的教授花費大量的精力在準備評鑑資料上,蒐集自己各種活動的證據,向各單位要求出示自己參與的證明,撰寫自己的偉大貢獻。過去比較不活躍的教授,現在受到壓力,也要四處討機會證明自己有參與社會與學術活動。過著這樣的教授生活,當然無法享受知識,盡情教學。更嚴重的是,在替自己張羅與吹噓的過程中,教授抱著被校方檢查的卑微心態,失去對自己的專業興趣與信心,磨光自己教學研究的精力與耐性,甚至感到教學與研究不過就是一本本粉飾的材料。諷刺的是,這些材料還要由校方聘請的所謂校外專家煞有介事的檢查,浪費的不但是教授與評鑑委員們的精力,也因為累積起來耗費為數可觀的紙張與舟車往返,可說是禍害無窮。知識之不值,莫此為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