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2013

不要坐困於22K魔咒

聯合晚報

22K像一個魔咒,現在還掀起話題戰場。當初政府可謂「一片好心」,在2007年金融風暴期間,針對企業緊縮及青年失業,提出「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還是由教育部特別預算所補貼的;換言之,全民埋單,讓本來找不到事的年輕人有個實習工作和起碼收入。卻沒料到從此22K成為許多企業的底薪標準。

年輕人有多痛恨22K?最近的網路運動揭露「22K芳名錄」可見一斑。但也有人認為22K是假議題,年輕人若有本事有企圖心,要把自己「從50元紅豆冰變160元芒果冰」。但這些說法正好凸顯,對22K的兩面看法,有些根本就出於「代溝」這個老題目。

22K年輕人不滿意的「老賊」,不管是小氣的老闆或占著茅坑不拉屎的長官,都被看成是尸位素餐,世代不正義的來源。但反過來說,這些老賊眼裡的年輕人,不但是草莓族、啃老族,還有「再窮也要換手機」、「再窮也要去星巴克」等不可理解的怪現象。有大學教授po上網教室裡學生蒙著外套昏睡成一片的景象,這麼沒有競爭力沒有上進心,還值得政府補貼22K嗎?不同世代如果各自懷抱著這種成見,指著對方鼻子互罵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除了世代間互相看不順眼的代溝問題,正本清源看22K,結構面確實存在著:一、大環境的景氣問題,如對照西班牙的青年失業率,最新資料已經上升到55%;二、台灣本身的產業結構問題,企業薄利只好一直壓縮成本;三、人口老化加上政策失靈,從國債到退休制度都留下重擔給下一代。

這樣的背景,需要全社會一同去理解,一同去承擔,設法把22K從緊箍咒導向有解決方向的正面循環。很多企業領袖率先表達「年輕人底薪太低了」的同情心聲,也有很多年輕人用不向22K認輸的志氣給自己找出路。這些零星的個案雖尚無法形成扭轉結構的力量,但如果能有更多像樣的企業帶頭,人力資源最終會回到市場法則,不可能永遠停在22K無法脫困。尤其在全球景氣稍稍露出觸底反彈微光的氣氛下,景氣大循環仍可期待。此刻只有「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這一條路可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