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2016

院士如此,台灣的學術能有何前途?

彭明輝

中央研究院在網路上發表了「研教與公務分軌體制改革建議書」,希望政府為少數特聘講座教授與講座教授提供穩固之彈性薪資。這份報告由朱敬一院士和三位同為院士的台、成、清校長領銜,但證據矛盾,論述粗糙,足以令所有學界同仁為之汗顏。

為了誇大大學教授薪資的偏低程度,該報告刻意操弄數據,將比較基準設定在不利於大學教師的條件:所有教師皆在滿60歲時退休,因而中小學教師在免所得稅與服務年資多出6年的前提下,總所得略高於大學教師。
但該報告所關心的「傑出教授」通常可以獲得國科會每年30萬元的獎勵金和12萬元以上的計劃主持費,並且服務到70歲,而中小學教師很少能熬到超過60歲。如果公允地把這些因素算進去,一般公立大學教授的總所得應是略高於中小學教師,而「傑出教授」的總所得更遠高於中小學教師。
此外,該報告所提供的數據明顯牴觸「高薪有利於爭取傑出學者」的立論基礎。根據該報告,各國正教授月薪排行如下:澳洲34.6萬,英國30萬,韓國21.6至44.7萬,美國22萬,加拿大20萬,德國18萬,法國12萬,台灣10萬。數據清楚顯示:正教授待遇與各國學術人才之素質只有統計上的弱相關,如果要以高薪為手段激勵學術卓越,顯然是緣木求魚。令人愕然的是:該報告竟然對此不利之證據視若無睹,嚴重違背學術論述之軌範。
數年前媒體盛傳北大以重金挖角國內學者,國人從此有人才慌,而學界則以此自抬身價。事實上,霍德明教授在訪問中表示:「大陸的發展對全世界的影響,現在是有目共睹。」但是「傳統的經濟學對中國大陸的發展都有點適應不良。」因此他到對岸的理由是:發展適用於大陸經濟的理論是當前經濟學界最重要也最有挑戰的課題,但是要搞清楚大陸的經濟就必須天天生活在大陸。
另一個理由則是感性的,「我是中國人,我有機會親眼看到並參與中國現代史的改寫,這是非常幸運的。」這樣真誠熱愛學術與社稷的學者,確實值得積極爭取,但這種學者卻不是用錢買得到的。
朱院士和三位校長都是在沒有彈性薪資與傑出獎的情境下完成國際肯定的研究成果,因此應該最能體認:學術卓越的真正動力是個人的自尊心、好奇心,及對社會的關懷與責任感。公務員與企業界的員工或許可靠薪資獎勵而提升工作績效,但是卓越的學術鮮少與薪資獎勵有關。

為圖加薪操弄數據

事實上,薪資獎勵根本有違學術之本意,甚至將會扭曲、戕害學術發展。學術旨在提出英國教育法案所謂「質疑與檢驗普遍沿襲的智慧,提出不受歡迎的見解」,或者顛覆既有理論的革命性想法。因此,學術工作者要有能力堅守學術良知,忍受貶抑,挑戰主流價值。這樣的人不可能為高薪所誘,但追逐高薪的「傑出學者」卻不見得能容忍這些人的挑戰。
質疑社會成見的論述或革命性的理論,草創期總是被嗤之以鼻,甚至被斥為荒誕。因此,要保障學術的真誠與自由,就要先保障學術價值的多元性—尤其是被主流視為異端邪說的論述。但是學術的評鑑卻很難不貶抑或打壓非主流的價值。因此,兩者間存在根本的矛盾。
真正對台灣學術有傑出貢獻的人,確實值得台灣社會以實質的薪酬予以回報。但前提是:在制度上要優先確保不會侵犯《憲法》所保障的學術自由,也不至於壓制敢於挑戰主流價值的少數。
中研院為國內法定最高學術機構,卻對《憲法》所欲保障之學術自由毫不關心,反而為圖加薪而在報告中操弄數據與漠視不利之證據。院士如此,台灣的學術能有何前途?

作者為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英國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