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總統大選的選情加溫,共和黨參選人川普會不會真的在今年十一月一舉擊敗民主黨提名人,成功入主白宮?最近成為世界熱議的話題,其若真的接手領導首屈一指的強權國家,將對國際局勢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甚至已是不少人抱頭煩惱、不好啟齒的夢魘。
川普,所代表白人、男性、保守、清教徒傳統的品牌與定位,何以在美國民意市場上造成席捲、勢如破竹?國外的新聞媒體循著相同的特異現象,很早就注意到了的「菲律賓的川普」杜特蒂,已經在五月初順利當選菲國新任總統;至於上週在奧地利舉行的總統大選二輪投票,要不是綠黨支持者驚險逆轉勝,否則被封為「歐洲的川普」的極右派霍弗萬一主政,未來勢必將令歐盟的難民政策更加不易達成共識。
面對此一橫跨各洲的「川普」全球化趨勢,國際間的主流意見都將之歸因於社群媒體的興起,以及這些政治領袖都深諳傳統媒體環境所發生的巨大改變,於是紛紛訴諸民粹的語言、玩弄輿情的走向,做為攫取政治權力的利器,影響所及,也帶動了各國政策的轉向,似乎有集體走往極端激進的跡象。
這些觀察,看待問題的方法,恐怕是對、也不對。或者是只言其一,未言其二。新興的社群媒體穿越既有強勢媒體的篩選與過濾,打破菁英與素人的界線,成就一人一把號的發言權,確實顛覆了長期以來的某種宰制關係,但是這僅觸及了傳播載體、媒體生態、傳播效果的問題,不能忽略的是積壓龐大不滿的社會現狀,普遍未經有效的解決與處理,是確實存在的全球化困境,政治菁英如果不能深刻地掌握這個核心,予以有效因應,日益多元的媒體就會成為放大的出口,並且回過頭來增添理性決策的難度與變數。
川普現象,對於台灣來說,實在是後見之明,一點也不稀奇,因為台灣早在二○一五年就已經提前引爆了「鄉民革命」所代表的媒體與政治的解構。該年,首都市長選舉由獨木舟擊敗了大連艦隊,一般咸認柯文哲的崛起,即是在路線與風格取得網路優勢所致;進而擴及全國各選區,民進黨贏得的地方版圖,首度超越六十年一黨獨大的國民黨。甚至,二○一六年的總統選舉,國民黨候選人從來沒有這麼被看扁過,民進黨竟然被形容是「躺著選」,可見相差之懸殊。
由於先行一步,台灣今天在看待許多發展時,應該更有前瞻眼光才對,例如猜測川普會不會真當選,意義已經不大,應該關切的是川普能不能純熟治國、穩定國際秩序的適格性,才是要者。同樣的,在台灣當大家看到柯市長回到「凡間」面臨市政嚴酷挑戰的演變,也必然會要求剛上任的蔡英文政府,需要從前車之鑑的血路中,體察出經驗與智慧,避免重蹈類似的覆轍。
新政府上台十天,各方的眼光無不投射,有期待,有銳利。期待的是,選民好不容易把前八年的執政勢力拉下馬,今後的進步是什麼?銳利的是,由社會不滿者、或報復傲慢菁英者所支持的政府,如果不能專業施政、擴大對話,是否很快會水溢舟覆、遭到反噬?
最近幾天,英全政府可以由一些政策回饋上,總結出一些民意共識,那就是施政作為如果比馬英九時代還不濟,例如WHA的部長公開演講竟讓台灣消失,則謹小慎微非但不是務實,而是保守,必然失分;但是倘若事未鋪陳、率爾宣布、遇阻則退,例如橫向國道收費問題,符合使用者付費原則,卻因少了溝通程序,鄉民鼓譟,原本的為所當為,反而成了先輕率,後怯懦,還是失分。
這些分寸之間,說明大家要民主,不要民粹,要進步,不要退步,拿捏的竅門還是要回歸到理性評估與程序正義。是故,當激情沉澱之後,為政本質終要水落石出,這是看到川普現象,應有的自我提醒與借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