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秀
為弱勢社會成員來興建社會住宅是新政府的主要政見之一,但是如果不能以軟體決定硬體,那麼興建落成那天,也就是標籤化、污名化、鄰避化的開始,原先的好意可能成為惡果,導致利害關係人翻轉:受益者成為受害者,而且受害圈擴大。
長者供住青年照護
但是如果利害關係人可以成為共善關係人,那麼在都會區就有機會以社會設計來推動「移動的社會住宅」。如眾所周知,都會中有個特別的社會關係:擁擠中的孤獨,包括孤住(東京都一天有80位孤住長者死亡)、孤食:日本人生十大悽慘事之第三名、孤行(長者早上運動被撞,在台彎每年300人)以及孤影(心理影響生理,增加社會成本)。其結果就是:需要陪伴的長者與需要住房的年輕人一樣各孤其位,兩孤俱傷。
因此「移動的社會住宅」其社會設計的理念為「轉孤為共」:讓不同生命相遇,LKK遇到22K,而能夠產生1+1>2的共善效果,也就是一個社會公益的理念帶來雙方合作的私益,號稱「一起合作找幸福」也不為過。其中,可由都會的市政府居中出面公證,讓雙方簽訂社會契約,促進「由孤住到共住」:長者提供空房,年輕者獲得住房,並提供陪伴型照護守望。
其次,促進「由孤食到共食」:開放廚房、一起買菜及共膳。最後促進「由孤行到共行」:陪伴同行或共遊。以上過程中還促進了跨世代共學。
如此的社會設計不但產生了以下的共善關係人:長者、年輕者、雙方家屬、社會局、健保單位、家屬、朋友、學校師生。同時也建構了共善關係生活圈,包括社區守望、節水節能、環境友善食材提供者、公平貿易廠商、多扶接送社會企業、社區圖書館及學校、社區農園等社會支持型產業與網絡。
兼顧需求促進共善
社會設計讓空房間與廚房的開放,同時照顧了孤住長者與需房年輕者的需求,促進了共善效果,如果使用永續發展的概念,就是環境、社會、經濟一起好,就讓移動的社會住宅來轉動並點亮永續台灣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