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維
馬英九於七月三日表示,中韓若簽訂FTA,一定會影響我方在中國的市佔率,拉大差距,「我心急如焚」。然而,諷刺的是,馬英九自二○○八年上任以來,正是台灣產品在中國進口市場市佔率下滑最嚴重的時期。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台灣產品在二○○七年還佔有十.五六%的進口份額,世界排名第三,只落後第二名韓國○.三二%,雙方可說在伯仲之間。不過,到了二○○八年隨即跌破一成,與韓國的差距也拉開到○.七八%。至於最新今年一到四月的統計,台灣產品的市佔率更只剩七.一九%,世界排名也被美國超越,衰退至第四,台韓差距更來到二.一二%。
說穿了,在ECFA生效後,台灣產品在中國的市佔率不僅未如馬政府先前曾不斷強調能夠「超韓趕日」,更是一路下滑!
事實上,台灣產品今天在中國市場,或是國際市場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恐怕還不是韓國貨,而是來自針對性強、替代性高的中國產品。這也是為什麼外資巴克萊銀行日前會發布名為「中國,你好;台灣,再見?」的趨勢報告,直指中國企業正逐漸侵蝕台灣品牌在中國的市佔率,而且有部分已打入全球科技大廠,例如蘋果的供應鏈。
簡單來說,馬政府未能認清台灣企業今天真正面臨的威脅,仍將希望寄託於微薄的關稅減免,而非思考如何提升整體的競爭力,有如此狀況外的領導者,看了才真是讓人「心急如焚」。
(作者為智庫研究員,高雄市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