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政達
台北東區街頭上,早晨,爸爸帶著兒子去上學,經過超商,爸爸就會進去買一杯咖啡。店員剛開始會問:「要不要記點數?滿十杯送一杯。」
他說:「現在點數卡氾濫,我帶回家一下子就丟了。」店員說:「那就寄放在店裡好了。」每喝一杯,店員就幫他們蓋一個戳記,有點像是寄放在超商的日曆本。
那時兒子才十五歲,很想喝咖啡,其實是他什麼都想試一口。爸爸跟他說:「小孩子不能喝咖啡,等你十八歲再給你喝。」為什麼有此規定,爸爸自己也不清楚。有著亞斯伯格症的兒子也許從青春期起,就想像著那黑黑的飲料,到底是何等滋味了吧。當然,兒子其實是知道的,爸媽放在客廳裡的咖啡常無端消失,他們都知道是誰的傑作。
咖啡從超商和街角出發,迅速占領了台灣人的心思和味蕾。做為一種飲料,卻包裝賦予了夠多的氛圍和意義。從早期的孫叔叔到桂綸鎂,那種種意義,有旅人的、職場的,也有家人間的一種溫暖的寄託。最早的南美土著發現、嘗到咖啡豆的味道時,是不是也曾經急著帶回家和家人分享?這個爸爸常想,如果時光倒流,做為歷史上第一個嘗到咖啡的人,他會想和誰分享? 不知哪裡的廣告詞:「有人跟你分享,是一種幸福。」苦苦的咖啡,就會讓人想起這種事。
站在超商櫃台前,爸爸乘機給兒子機會教育,問他要點拿鐵、摩卡、義大利還是榛果,店員也一起附和。其實只有一台機器,卻可以轉換出這麼多種的口味。兒子好像對每種口味都感興趣,跟著爸爸念了一遍,雖然爸爸最後點的總只是美式咖啡。
在這條上學路上,這對父子曾在超商裡度過兒子的十八歲,那天,他真的幫兒子點了一杯,不用再偷喝,雖然,那杯咖啡其實是用點數卡換的。在台北的街頭,每天,都有兒子和女兒在過著十八歲,喝到人生第一杯屬於他的咖啡,苦苦的人生滋味。店員很厲害,一得知那天是兒子的生日,立刻鼓吹店裡的蛋糕,但沒有打折。沒有這樣的店員,這對父子的戲還真演不下去。
這天,來了個新店員,他照常點了咖啡。店員問道:「有沒有點數卡?十杯換一杯。」他說:「有,但我不知道是寫什麼名字 ?」這才想起過了這麼多年,他們也沒留下名姓。
店員翻出一堆點數卡,找了一陣,說:「是這張吧。」點數卡上寫著:「爸爸和兒子。」恍然大悟,在這片尋常的台北風景圖內,他們是這樣被記著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