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2013
中國經濟的兩難困境
英國 金融時報
一片質疑聲中,中國經濟開始出現企穩跡象,漫長的經濟“蕭條”牢底似乎終被“坐穿”。
7月數據普遍有不少好消息。官方公佈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50.3,不僅高於6月水平以及50的榮枯線,更是遠高於僅為47.7的匯豐PMI指數,令外界的擔憂稍有平復;工業以及外貿等數據都有所起色,工業增加值7月同比增長了9.7%,前7月固定資產投資22172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0.1%,7月份出口同比增長5.1%,進口同比增長10.9%,均高於市場預期;與此同時,一度令人困擾的通脹威脅減弱,7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為2.7%,距離官方目標仍舊有充裕空間。
經濟數據普遍好於經濟學家預期,並不是實際狀況一夜之間變暖,而是之前集體預期過於悲觀。伴隨著經濟周期的變化,中國經濟的庫存周期開始變化,好消息是經濟漫長的探底過程或告一段落,壞消息是經濟仍舊面臨兩個兩難處境。
第一個兩難是經濟繼續放緩與去杠桿進程的矛盾。今年以來,無論官方口徑還是業界總結的李克強經濟學,去杠桿總是熱門詞匯,這也意味著必須控制甚至降低債務比率。期待很美好,現實更骨感,伴隨著信貸的積累以及過剩產能的惡化,或許仍舊不得不面臨進一步加杠桿的壓力。近期雖然社會融資總量下降,但央行公佈的廣義貨幣量有所反彈,同比增速14.5%,高於6月以及市場預期。同時,多地傳出地方政府私下接受信貸刺激的傳言,似乎暗示著中國經濟對於債務擴張已經患上依賴症。
經濟一旦接近杠桿頂峰,其脆弱性則超出預期,不經意的變化也容易造成經濟雪崩。也正因此,如果當下強行去杠桿,那麽硬著陸風險加大,如果不去杠桿,那麽加杠桿最終帶來的債務風險也會有清盤之日。
第二個兩難在於如果默認經濟不得不繼續加杠桿,那麽這也意味著資產價格必須維持高位,那麽當下需要人民幣維持強勢,但是強勢的人民幣顯然不利於當下出口,進而也會影響經濟復蘇。如果不能維持人民幣的強勢,那麽國內資產價格面臨重估之虞,這並不美妙。
到底是否應該去杠桿?人民幣是否應該維持強勢?其中的平衡之道不可不謂艱難,如同讓撞向牆壁的行駛中的自行車減速,既要放慢速度避免最終撞牆,又要避免過快減速而馬上跌倒。在8月10日的《中國經濟怎麽了》讀書會上,復旦大學的韋森教授不無困惑地表示當下中國是有史以來最復雜的時候,而東方證券的經濟學家邵宇博士則認為很難為中國尋找準確的參照系,他列舉了好幾個歷史參照系:1800年的英國、1920年的美國、1990年的日本、1997年的東南亞,甚至還包括一個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版本。
中國經濟確實令人困惑,甚至不解,但是我認為並不存在人間奇跡,很多幻相源自不同意識的鏡像疊加。正如我在《拆解“中國盒子”》所談,“中國盒子”之所以如此神秘,不僅在於它將不同時空內的事件壓縮到同一個時段中,使更在於我們時時刻刻身陷其中,隨著事件的洪流行進在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多重轉型中難免有錯愕之感;如果更長時段的比較視野考察,那麽中國獨特性很可能也並未超越世界發展和經濟常識。
人們常常調侃三個經濟學家往往有五種意見,對於中國經濟更是如此。從意見民主的角度而言,任何問題每個人都可發表自己的看法,但唯有由專業維度方可形成有價值的意見。中國經濟怎麽了,這是一個太過宏大也令人著迷的話題,我把將其作為新書名字,冒著僭越的風險背後,也對此宏大敘事進行解構,試圖結合日常觀察給出個人解釋。
經濟看起來居於廟堂之高,卻和每個人生活切身有關。宏觀變幻時刻,普通人何去何從?在讀書會上,我給出的建議首先要是從經濟上理解你所處的時代,其次過慣高增長日子,需要為低增長與危機做好準備 ,最後則是加大現金儲備,加大安全性邊界,加大分散程度 。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