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2013
民進黨站對位置了嗎?
徐偉群
蔡英文 前主席在此時推動「國是會議」,客觀上不是沒有理由。如果我們把它當作解決憲政危機的一種機制(姑且不論此一名稱的封建意涵),那麼確實,台灣現在正處於憲政危機當中。台灣當前的憲政危機,不僅在於馬政府普遍地失去國民信任,更在於他一手製造了台灣解嚴以來愈來愈難回頭的民主危機與人權危機;失去信任,只是這一切作為的結果。
然而,「國是會議」是不是扭轉當前危機的一個契機?這首先要看蔡前主席、民進黨以及馬政府對其意義的認知。1990年的「國是會議」,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對話」或「和解」機制。根本上,它是「民主改革」的一個進程。這場會議之所以有歷史意義,是因為人民對於民主改革的要求,透過這個會議,讓執政者接納(或利用)而改變憲政發展的方向。換言之,它自始就是有前提的。它不是人民與政府的「對等談判」,而是人民要求民主改革的文場形式。如果執政當局不是準備好要接受民主化的進程,如果會議的結果就是空談,那麼,國是會議也不會有任何值得複製的價值。
所以,當馬總統一開始就拿「不能預設前提」來設條件時,我們已經知道,馬並不準備改變他的執政模式,這場國是會議就算真的開成,也注定難有挽救危機的結果。
在野應有自我立場
不過,問題不止於此。有意義的國是會議,不僅不是單純的「和解」機制,它更不是一個「調解」機制。蔡前主席與民進黨在提議召開國是會議時,似乎是把自己置身於「政府」與「國民」的爭執之外,角色近於中立的調解人。然而,這顯然是站錯了位置。
民進黨作為一個在野政治部門,對於國家政策走向,對於政經社會與民主人權遭遇的問題及未來前途,都應有自己的意見和立場。然而,很長時間以來,民進黨除了少數用心的立委之外,很難看出有什麼樣的政策思維;對於多項政治、社會、環境與經濟議題,又經常瞻前顧後,無中心思想;全黨對於黨內資源爭奪的關注遠高於國家政局的發展。
而蔡前主席,作為準備競逐權力的政治領袖,在許多重大爭議問題上,並不見有清楚的立場,持盈保泰多過於身先士卒。國家陷入政治亂局,積弱不振的民進黨要負第二大責任。民進黨要做的是一個像樣的在野黨,而不是號召一場「調解式國是會議」。
蔡前主席呼籲公民團體支持國是會議,不要再空等三年,這是過慮了。就在其發表文章時,公民團體無一不是在過時勞動的情況下,積極備戰。公民1985行動聯盟二十五萬人上街,確實是一個訊號,不過,許多團體在此之前已經認識到,分散各地的公民力量需要進一步集結。他們已經在「拆政府」了,沒有人會坐等三年。
不僅是抵抗執政者
倒是要提醒,公民團體在此時此刻所要抵抗的,不僅是專制的執政者,也包括壟斷民主、犧牲人權的新自由主義勢力;所要追求的不僅僅是政治民主,更是社會民主。不知蔡前主席與民進黨是否準備好要站在那個位置了?
臺灣守護民主平台會長、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副教授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