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6/2013
危機是病與死的中間狀態
南方朔觀點 - 「危機」(Crisis)乃是拉丁化的希臘字,它的原意是指「區別」、「分開」、「決斷」的關鍵時刻。希臘哲學家希玻克拉底(Hippocrates)最早以臨床醫學的定義加以解釋。他說危機這個字,指的是一個生病的人,在病與死中間的那種最危險可怕的狀態。危機是一種病重的狀態,再多一點就是死。因此,「危機」代表的是死亡前夕的最後的警告。
近代史上,對危機講得最好的有兩個人:一個是18世紀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的潘恩。他在1776年出版《美國的危機》,指出美國革命的必要。他身先士卒倡導革命,美利堅合眾國終於誕生。
另一個是19世紀瑞士的文化史家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他是第一個對危機的機制做出深刻討論的人。他說當危機出現,意謂已需要做大改革。他指出,改革是無法預期的,改革是個一點動就會全盤動的偉大事業,改革無法預期,難以規畫。改革的關鍵只是要不要動的豪賭而已。只要肯動就會連環動。
因此,現代社會之所以進步快速,實在與對危機的警覺密切相關。危機通常都是問題的顯露,對危機有感,才會下定決心去從事改革。「危機─改革」乃是個循環圈。
只是當代以來,人類的學術思想已不進反退,當政治操縱已取代了政治學,於是「危機管理」這種操縱術就取代了危機的警號。當政治與社會出現危機,理應展開大改革時,統治者不但沒有去改革,反而只是把危機看成是個問題,企圖去管理之、擺平之。「危機管理」這種權術性的操縱已將「危機─改革」的循環圈瓦解掉,現當代已進入一個反改革的時代。
現當代的「危機管理」的確是個很糟糕的操縱技術:
一、當危機發生,他們不去誠實面對危機,做出改革,只是把危機看成是個問題,企圖管理之、轉移之、擺平之,因此危機管理只是在拖延問題,企圖用手段性的方法來轉移本質性的問題。
二、最常見的危機處理方法就是「表演」,就以洪仲丘案為例,當洪案發生,他們不去面對問題,而是在去洪家拜訪、去洪家上香、去洪家頒發旌忠狀等小手段上動腦筋,用這種做秀的小手段,企圖來轉移焦點。他做這些動作之目的乃是要用自己的形象動作來讓群眾的憤怒失焦,俾將這個問題擺平。而我們都知道擺平問題並不是誠實面對問題,它只會使人民的憤怒增加,事情愈擺愈不平,問題愈拖的結果,只會使民怨民憤愈來愈增,等待民憤的大爆炸!
三、因此,今天的台灣真正需要的是統治者誠實的去面對各種危機,不容許他們繼續以各種技術性的操作來模糊危機,表演式的危機管理只會把各種危機愈拖愈糟。台灣搞這種表演式的危機管理已經很久了,但一個危機也沒有解決,因而今天已各種危機大會串,危機的總爆炸已為期不遠。
因此,真誠的面對危機,展開真誠的改革,才是台灣唯一的活路。拖延只是死路。
1980年代,乃是全球對危機理論研究得最深刻的時代,學者們已警惕到,由於媒體的發達,統治者已懂得利用媒體的宣傳,將危機問題隱藏和轉移,這乃是世界各國問題日益嚴重,但改革卻愈來愈少的原因,因此危機理論歸結到最後,其實乃是統治者的「人格危機」。
許多統治者好逸惡勞,許多統治者則喜歡沽名釣譽,另外則有許多人吝於改革的風險,這乃是近代改革家愈來愈少、混著過日子的統治者愈來愈多的原因,而「危機管理」將危機變成可以管理、可以擺平的問題,而不把危機視為改革的契機,這種近當代的小權謀技術的出現,恰恰好也替反改革者提供了反改革的理由和方法。
台灣今天百病叢生,統治者天天都在做秀式的搞危機管理,卻不能把危機看成是大改革的契機,這就是典型的統治者的人格危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