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2013
尋找失落的東海岸
劉克襄
水梯田,聽過嗎?
它是東海岸阿美族港口部落,傳統農耕生活裡最重要的自然地景。只可惜,長年被忽略下,晚近的觀光發展,已少有人提及。
水梯田,不是大家熟知的北部梯田,層層緩降,自然蜿蜒。更非西部平原的稻田,開闊地橫陳。它利用狹促的山坡環境,鏟地整土,一塊比鄰一塊。這一長達廿二公里的稻田風景,從北邊新社以迄南邊靜浦,斷續地夾雜於太平洋和海岸山脈間,綺麗地存在。稻穗成熟時,放眼望去,一片飽暖色澤,部落老人稱為黃金海岸。
它也是台灣最小的田。部落從山脈覓得豐沛水源後,早年的水梯田可從山腳拓墾,一路伸向海邊。每一家族初期擁有的水梯田,因而都呈長條階梯狀。平均寬十公尺,長度則達四五百公尺。只是下一代子孫再分家,每一塊可能都不及三四十坪,遂形成緊密的正方形,如棋盤的存在。
水梯田早在清朝末年即出現,形成自給自足的美麗小世界。除了自己食用,不同的時代多納糧繳稅。八○年代後,部落年輕人覺得種稻辛苦,紛紛往外謀求更好的機會,水梯田才逐漸沒落。
如今水梯田在林務局協助下,雖然只剩一群老人在賣命,但此一人文交織的風景,若大面積復甦,很可能會帶來新的旅遊契機。那不只是,部落可以吃到自己栽種的稻米,或者吸引年輕人回來。更重要的是,以有機或自然栽作,重新復耕的水梯田,正在創造共生共榮的溼地環境。
水梯田還有獨特的美學,鮮為人知。比如,一層層往下的梯田,並非全部是稻米。通常,最接近下方的田地,溼度最高,阿美族人會特別栽作編織用的輪傘草。草莖之下,再栽作釀米酒用的大葉田香。
早年的台稉四號,更是農改場推薦,水梯田獨一無二的品種。植株不高,穀粒瘦小精實。第一期產量豐富兼及穩定,適合在海岸環境生長,截然不同於縱谷的台稉九號或139。如今稱為「海稻米」的特產,就是這種帶有清香,在海浪聲中長大的稻米。
面對東海岸,政府一直積極發展觀光,不斷鼓勵財團企業投資,試圖活絡地方產業。怎奈,這一觀光走向,較少從部落的農耕景觀出發。
過去乏人知曉的水梯田,類似日本人追求的里山環境,合該也是未來東海岸的觀光資源。那一望無垠的遼闊,沒有電線桿和產業道路,在台灣南部都不盡然能邂逅。當我駐足台十一線石梯坪,驚喜地發現,水梯田連接海洋天色的瑰麗。更加深刻感受,部落老人緬懷舊時地景,不願意服輸的期待。
水梯田目前面臨的最大危機,或許是外來民宿和旅館經營勢力的進入。大家都喜愛擁有一棟面臨海洋環境的農舍,在其間悠哉生活。沿著台十一線,便有明顯斗大的廣告,教你如何買到合法農地,幾年後再蓋為旅館民宿。
如今一間間歐式建築的亮麗住屋,沿著東海岸聳立,希臘或地中海風情皆有。但不少間的佇立,往往突兀地破壞水梯田的完整性。
水梯田能否再度形成黃金海岸,創造永續的旅遊風景,進而帶動部落成長。政府適時正確的協助,無疑會是關鍵。這個機會還在,但此時若不搶救,恐怕就難以挽回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