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
北京健康札記聖西睿智醫生2014年01月23日
今年中國最熱門的新年禮物是什麼?除了年貨和紅包外,可能你也可以送一份「取之不竭的禮物」:室內空氣凈化器。毫無疑問,從去年起,它們開始在中國大行其道,銷量井噴。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轉變:包括我自己在內,許多獨立測試表明,一個好的空氣凈化器能夠極大地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將PM2.5含量減少80%甚至更多,比如我在自家的卧室和客廳,就曾自行測試過多個品牌的凈化器。但是否有可靠的數據證明它的確能讓你更健康呢?當然,減少在污染中的暴露能夠降低有害健康的影響,這似乎很有道理。但在醫學史上,不乏常識和傳統被後來證明無效或有害的例子——如放血,或更現代的服用複合維生素的傳統。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中,一大部分人每天服用複合維生素,認為這麼做「更健康」,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它們並沒有效果,甚至可能對人有危害。空氣凈化器會不會也是其中一例?
從理論和測試而言,一個好的空氣凈化器對室內污染水平的改善應當超過80%;這一80%界線也是私立家用電器製造商協會(AHAM)在他們的潔凈空氣輸出率(Clean Air Delivery Rate,簡稱CADR)測試中使用的界線,這些測試在空氣凈化器對比圖中被廣泛引用。那麼,假設你在起居室里安裝了一台頂級凈化器,自我感覺滿意且安全,但是,你在這間屋子裡一天能待多長時間?或者,有沒有可能凈化器太小而房間太大、凈化器太舊、風扇轉速太慢、抑或窗戶是開着的?你原有的哮喘、心血管病在安裝了凈化器後有好轉嗎?明白我的意思了吧?我想把這個話題帶到下一層,尋找證據證明,在使用這些器械時,你的健康確實有所改善。我希望能夠告訴我的病人和讀者,在已發表的調查研究中,的確有這樣的研究:其跟蹤被實驗者長達數月甚至數年,將他們和對照組(未使用空氣凈化器的人)作比較,評估他們的健康狀況,看在心臟病和肺病、癌症和死亡率上是否有所改善。有這樣的研究嗎?
為了尋找最佳研究,我搜索了Pubmed醫學數據庫(Pubmed scientific database),並沒有找到有力數據,雖然很失望但也在意料之中。一個像這樣設計合理的研究項目實施難度高而且成本高昂。但仍有少許嘗試,特別是針對使用高效微粒空氣過濾器(HEPA)幫助哮喘病兒童的研究。其中一個是2002年發佈的一項系統化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過濾器對改善哮喘癥狀雖然有效但效果並不明顯,而且不同研究之間的差異很大,增加了總結性評估的難度。更近期的一項精心設計的研究發佈於2011年《兒科學》雜誌(Pediatrics),該研究跟蹤了200名暴露在二手煙家庭環境下的哮喘兒童,給半數兒童的卧室里配置了真正的HEPA凈化器,另一半拿到的則是安慰凈化器,外形和普通凈化器無異,但未安裝HEPA或活性炭等有效過濾裝置。一年後,用HEPA的孩子們看哮喘門診的次數減少了,這可能——但並不能下定論——是由於他們房間里的PM2.5減少了25%。
其它研究側重於過敏,包括2008年一項有趣的研究。該研究評估了有對動物過敏病史的兒童,對他們跟蹤一年,記錄其肺功能和血液標記物。一年後,HEPA空氣過濾器使用者的肺功能、抗過敏藥物使用或血液標記物並無顯著差異,但患兒的支氣管高反應性出現了改善的趨勢。1990年的另一項研究更令人印象深刻,它顯示不僅室內PM0.3減少了70%,而且病人的過敏癥狀得到了改善。
所有這些都提示了空氣凈化器的健康益處,但對於處在中國及發展中世界的我們是否有效,這些研究仍徘徊在我想知道的答案邊緣。在美國,大多數空氣凈化器的營銷和測試的焦點在過敏和哮喘。但在發展中國家,空氣污染更加嚴峻,因此健康風險要嚴重得多。我們擔心污染對死亡、心臟病、肺病和癌症的長期風險。我剛剛提到的這些研究仍不能回答那個更加深入的問題:長期使用室內空氣凈化器能否預防早逝、心臟病、肺病和癌症呢?
我找到的最好的研究發佈在2013年1月的《室內空氣》(Indoor Air)。這項複雜的研究設計思路很縝密,在隨機雙盲交叉設計中,有20戶家庭參與,使用空氣凈化器或安慰凈化器超過三周。測試的家庭在遙遠的加拿大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社區,主要目的是為了評估空氣凈化器是否能夠改善心肺健康。正如他們的摘要所述:
「……每戶家庭收到了一個靜電式空氣凈化器和一個安慰凈化器,使用一周,順序隨機。在每周的開始和結束時,測量他們的肺功能、血壓和血管內皮功能……平均來算,使用空氣凈化器的人在一秒鐘內的強力呼氣量增加了217毫升,收縮壓降低了7.9毫米汞柱,且舒張壓降低了4.5毫米汞柱。我們觀察到了室內PM2.5和肺功能之間一致的反向相關性。總體而言,我們的調查結果認為,在第一民族社區減少室內PM2.5可能帶來肺功能的改善。」
這個加拿大研究小組之前還曾發表一篇類似的研究,在20個使用木柴壁爐的家庭對45名非吸煙者測試7天,比較研究對象在使用或不使用HEPA凈化器情況下的健康狀態。凈化器使用者的內皮功能和C型反應蛋白(CRP)等炎症生物標誌物的表現有所改善。由於現在大多數污染研究員把污染看成一種促炎症疾病,這類生物標誌物的測試結果的確能夠成為今後健康問題的精確指標。這一方法在我最近評論的空氣污染口罩研究中也被使用。
對這些研究我有怎樣的理解?首先,它們都肯定了我們已經知道的信息:空氣凈化器能夠降低室內PM2.5水平,但產生的效果參差不齊。第二是需要看健康標記物得出的的結果。我認為最令人鼓舞的發現是,即使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不到一個月),第一民族的研究仍顯示出肺功能的改善。雖然血壓改善數據不夠有說服力,但更廣范的研究可能能夠幫助確認他們最初得出的正面結論。
我認為這些研究都算不上板上釘釘的證據,但我確實的不知道我們以後是否會有更多像這些研究一樣設計精良的調查,因為這類研究需要大量經費與大批人群參與,因此必須得到高額的項目基金才能進行。但在更好的研究發佈之前,我們必須依賴目前已知的信息:
· 在PM2.5方面,沒有所謂的空氣污染「安全」等級,永遠都是越低越好。
· 惡化的空氣污染會導致各種原因而引起的死亡,尤其是心臟和肺部疾病和癌症。許多研究已經顯示出這一點,包括2013年中國人口薈萃分析。
· 從好的方面看,PM2.5的長期改善的確能幫助減少死亡率。證明這一點的最佳研究是針對美國所有城市人口的一項宏大的流行病學分析,研究跨度是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在這期間美國的空氣質量普遍得以改善。人們的平均預期壽命得以延長,這其中原因眾多,但估計延長的壽命中有15%的貢獻來自於潔凈的空氣。
· 短期研究也同樣顯示減少室外空氣污染有助於改善健康。我見過的這方面設計最好的研究就發生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的北京。一組研究人員跟蹤了125名健康的年輕醫生,跟蹤時間涵蓋奧運會前、期間以及結束後,結果發現在空氣污染改善的那段美好日子裡,受試者的血壓、心率和其它炎症生物標誌物都有所改善。另一項令人鼓舞的研究跟蹤了重慶銅梁縣的孕婦和她們的嬰兒。研究表明,在當地一家燃煤電廠於2004年被強制關閉後,結果們發現2歲幼兒的健康水平和肌肉協調性高於對照組(電廠關閉前出生的幼兒)。
所有這些是否足以說服你去使用室內凈化器?對我而言,我好幾年前就已經相信了——不僅是因為常識,而且從生物化學角度來說它的確有道理,並且也完全符合預防原則:「當一項活動對環境或人類健康有傷害的威脅,應該先採取預防措施,即使一些因果關係在科學上還沒有被完全確認。」
Richard Saint Cyr(聖西睿智醫生)是來自美國的全科醫生,現在在北京的和睦家醫院工作,撰寫着健康博客myhealthbeijing.com。自2007年起他與太太在北京居住,可以通過新浪微博和他互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