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2014

來到異鄉 才看見自己

沙發衝浪 打破框架

Q:為什麼到歐洲旅行14個月?
A:從小到大,我被升學制度趕著跑,沒停下過,原想畢業後到國外念研究所,但我很疑惑,反覆問自己,是真的想繼續深造,還是同學都繼續念,我怕沒念會輸別人?大四我申請到紐約的研究所,但我對時尚攝影有興趣,這工作需要大量的實務經驗,而非研究。在我陷入矛盾時,遇到一位在英國念時尚攝影系的台灣人。他告訴我「如果你家裡很有錢,就來念。」他說他念到第2年,50萬學費就不繳給學校,而是花在倫敦,排了10個shooting,拍出10組照片,後來全登上雜誌。他說:「學妹,錢有很多種花法。」被他當頭棒喝後,我選擇留在台灣做攝影助理。但我仍希望成為厲害的攝影師,既然不念研究所,那應該有其他方法。我存了20萬,決定獨自去旅行100天。我想聆聽我內心的聲音,尋找一個適合我的方法。
在旅行尾聲,我才知道有沙發衝浪(交換借宿)。我嘗試第一次住沙發是在布拉格,host(主人)是位大學生,他提供一間宿舍空房讓我住了一周。宿舍裡的學生帶我融入當地生活,我對這種旅行很著迷,不是因為住宿免費,而是各地的host幫我打破了我身上原有的框架。當我變成一個異鄉客,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發現,我爸媽是誰、我從哪畢業、聰明或笨、有錢或沒錢,這些都不重要;更不會有家人朋友在身邊告訴我「你這樣做很奇怪!」或者告訴我,我應該怎麼做,我像蟬脫殼般,那些在我身上貼了20多年的社會化標籤,通通不見了。我回歸到本質。換了不同的環境,讓我有機會重生,並重新看待自己。


Q:為何非得到異地才能做自己?

A:我爸是醫生,我媽是老師,他們對我的教育蠻自由的。但是,即使我爸媽觀念開放,台灣小孩還是很辛苦,我在學校、職場常碰到一種狀況,就是老師、同事喜歡幫我決定事情,他們認為凡事都有「標準答案」。這狀況持續久了,人總會被框住,抹煞了自己的可能性。像我畢業後,只有兩條路可走,不是找工作,就是念研究所。但我到歐洲才發現,世界各國的年輕人會嘗試用不一樣的方式追求他們的夢想或人生。
比方我跟荷蘭的學生聊旅行,我說台灣學生旅行會到泰國、日本。荷蘭學生說,他們比較想去伊朗,看中東國家到底是什麼樣子。因為荷蘭發展的是航海、保險、銀行業,這些行業最重視資訊的真實性。所以他們認為與其看電視媒體上報導某些國家的片面之詞,他們更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跟觀察。
透過與來自世界各地青年的交流,我發現我的成長環境限制了我,所以選擇走的遠,走的久一點,到一個沒人認識我的國家,聆聽自己心裡的聲音,重新找回那個被深埋的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