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最新報告《氣候變化2014:影響、適應和脆弱性》,中外對話第一時間集合了各方專家對此報告的見解。
詹妮弗·摩根,世界資源研究所氣候和能源項目部主任,C·福布斯·湯姆金斯,世界資源研究所研究分析員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以下簡稱“委員會”)第二工作組最新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影響“廣泛而深遠”,波及“所有大陸和海洋”。委員會七年前曾發布報告稱,氣候變化的影響“越來越大”,這表明氣候變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另外,報告還說,氣候變化並不是未來才會發生的問題,它已經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
特別是中國,其農業系統可能更加脆弱,而由於玉米產量下降糧食安全也會受到威脅。乾旱及隨之而來的用水問題會給居民和企業造成巨大損失。如果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0.5米,廣州、上海、天津等沿海大城市將面臨洪水威脅。
但報告明確指出,我們還有機會選擇自己的未來。平均氣溫增幅越大,損失會越嚴重,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採取減排措施迅速實現碳排放大幅減少,一方面要立即採取適應性措施。
中國領導人已經意識到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日益增加,正採取行動減少碳排放,包括制定減少碳強度目標、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試點碳交易、控制幾個主要城市周邊的煤炭生產。
報告強調,人類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今天的決策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未來能否避免更嚴重的氣候影響。好消息是,我們還有機會來解決這個問題。
王春峰,中國國家林業局亞太森林網絡管理中心副主任,本次報告的中國評估專家
3月31日發布的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再次明確:氣候變化的影響進一步強化了,但最大的爭議是歸因問題。是否可以將很多現象完全歸於氣候變化因素,還存在不確定性,但總體趨勢更加嚴峻,需要高度重視。
很多研究證明:氣候變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各種影響,在中國呈現得更厲害一些,比如西南地區、西北地區的極端天氣及自然災害。
在報告的評估過程中,中國專家有以下發現: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負面影響居多,對森林的影響是混合的,比如促使了森林面積的擴大、分佈區的北移,但火災和病蟲害的機率可能更高。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水資源——冰川的退縮更加明顯,中國依靠青藏高原融水的兩大流域,短時間內可以有更大的供水量,但長遠來講對西北供水的不利影響更大。
報告向我們發出一個信號:中國的適應工作要強化,過去這方面是比較弱的。在此之前,中國已經制定了氣候變化適應的國家戰略,但輔助實施還有很多具體問題。這個目標涉及的部門和領域很多,需要協調。但中國固有的管理體制、部門分割,不利於協調工作。最近北京高層提出的大部制改革,希望對此產生促進作用。
黃心薇,麗茲•加拉赫,第三代環保主義組織
這份報告對中國新一輪的城鎮化提出質疑。中國政府計劃2020年前城鎮人口增加1億(2030年前增加4~5億)。城鎮化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但是城市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且需要全社會的公共產品(水、食物)和能源來維持正常運轉。城市無法決定氣候變化帶給它的風險——這是政府的責任。所以城市除了改變自身外別無選擇。
由於氣候風險增大,節能建築等智能規劃和執行方案對中國的城鎮化至關重要。如果還像過去一樣採用投機的方式擴大城鎮面積,可能會使碳排放居高不下,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不斷增大,最終威脅城市繁榮的基礎。
像其他國家一樣,中國要建設繁榮和諧的社會也需要採取大膽的綜合性措施。我們應該通過一個有約束力的、目標宏大的協議,向那些影響減排進程的投資者發出明確信號,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我們一直缺乏行動,不能減輕氣候變化的影響、確保未來的繁榮,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李碩,綠色和平氣候項目推動者
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尤為嚴重。在工業化進程中,中國排放了大量CO2,在全球總排放量中占到很大比例。中國的煤炭消耗量成為決定未來世界氣候的最主要因素。2002到2012年間,中國煤炭燃燒產生的CO2增加了45億噸,占了同期全球CO2增量的一半以上。
需要採取的措施顯而易見,那就是中國必須減少煤炭消耗量。這無疑具有極大的挑戰性,但又是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否則中國人還要呼吸污染嚴重的空氣,世界各地的脆弱群體還要遭受水資源短缺、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等氣候變化引發的種種災害。
斯瑞尼瓦斯·克裡希納斯瓦米,印度非政府組織“瓦蘇達基金會”首席執行官
印度大面積地區面臨著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常年乾旱,洪澇暴雨災害不斷。印度近22%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農業是印度人民最主要的謀生手段。這份報告明確指出,如果氣候變化得不到控制,會給已經脆弱不堪的印度雪上加霜。
印度大選將至,新政府5月即將就任。我們希望政府為發展、減貧制定新的政策框架和計劃時,能夠以這份報告為重要依據。
卡米拉·圖爾敏,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主任
委員會的最新報告強調了氣候變化給世界和平和繁榮造成的威脅。報告表明,國家、社區和企業必須迅速行動起來適應氣候變化,但適應是有限度的,因此我們亟需採取全球性的行動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現在世界各國必須團結合作,而此時正是真正的領導者發揮作用的時刻。
在這方面,一些最不發達的國家走在了前列:埃塞俄比亞承諾要實現碳中和發展;孟加拉國投入100億美元應對極端天氣;尼泊爾則率先制定社區層面的氣候適應計劃。現在富裕國家也應該發揮自己的作用,採取正確的行動,為國內外相關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從而減少碳排放、保護人民財產安全。氣候變化讓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與此息息相關,國際社會必須團結起來才能解決氣候變化的問題。
塞西莉亞·托塔哈達,墨西哥第三世界水資源管理中心
委員會的最新報告分析了淡水問題,列舉了氣候變化可能給數十億人生活帶來的影響,結論不容樂觀:溫室氣體排放增加,與淡水有關的風險可能也會增大;在大部分乾旱的亞熱帶及高緯度地區,可再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都會減少;糧食安全受到威脅,乾旱爆發的風險會增大。
如此嚴峻的形勢會影響水資源決策嗎?很遺憾,影響不大。因為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以及水文、經濟、社會和環境領域的相應變化非常復雜,現在的任何預測都充滿不確定性。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氣候變化,需要更準確的模型。雖然報告並未對氣候政治和水管理給予太多關註,但這兩方面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丘庫梅里傑·歐克瑞克,雷丁大學
對很多發展中國家而言,IPCC這份最新報告傳達的一個重要信息是,國際社會是否應把重點繼續放在減排上仍存疑。發達國家忽視適應性措施,從而抑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進一步加強自己的主導地位和不公平的歷史格局。
國際合作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公平和正義。各國受到的氣候影響、決策能力和碳排放差距極大。例如,2010年低收入國家人均碳排放的中位數不足高收入國家的九分之一。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重要的氣候文件越來越強調各國現在和未來的責任而忽視了歷史責任,令發展中國家非常不滿。與之類似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開始強調國家自願性行動,而忽視了目標清晰的協議和步驟明確的計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