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2014

自由經濟示範區不是零和遊戲

李武忠

從各國在推動國家經濟成長的經驗發現,設置經貿特區的確對吸引國外資金、技術、人才,活絡當地經濟是可行的方案之一。但因涉及層面相關廣泛,影響深遠,事前除了需要有縝密規劃慎選開放項目做好部會間協調整合外,也會提出具體作法多次與利害相關行業以及在野黨做充分溝通,找出最大公約數。

國內擬設置自經區已經研議多年卻遲遲未見落實,讓中國自貿區後來居上,給現今執政黨極大壓力。如今「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好不容易送進立法院審議,期間朝野立委並未善盡審查之責,一再上演霸佔主席台老戲碼,讓審議進度牛步化,完全看不到雙方針對草案內容進行理性論辯,最後結局很可能又是執政黨動用絕對人頭優勢強行表決,照行政院版本通過。自經區設立並非零和遊戲,這樣的結果是人民想要的嗎?對國家經濟發展最有利嗎?

MIT標準迄今未解

以自經區內設置農業加值為例,雖然政府部門強調「把餅做大」、「增加新的餅」,但是身為長期關心台灣農業發展與農民生計的觀察者,對於這樣的說法無法認同。由於農業涉及民生、國安,全球主要農業生產國如美國、日本等對於農業均給予相當的保護(包括實施農業補貼、對進口農產品施以嚴格檢驗檢疫、配額限制等),而非完全自由化,台灣政府應配合與各國FTA談判採漸進式,而不是藉示範名稱貿然開放。
對於外界一再質疑區內農產品掛上MIT標示影響本土產農產品問題,政府部門只說明加值超過35%以上產品才能標示MIT,對於35%選定標準何在?如何認定?如何把關?未達35%以上產品如何標示?為何不直接採原料來源標示做出區隔?民眾疑慮迄今未解,不應讓法條輕易過關。
所謂農產加值,政府雖同意廠商使用本土農產原料,卻沒有強制性,基於成本、利潤、貨源穩定度等考量,廠商使用國產原料的機率很低,這樣的做法誰是最大的獲利者,廠商?貿易商?還是國內農民?就如同 ECFA簽定後國內農漁產品如石斑魚等輸中也遭受同樣的質疑,政府部門有必要拿出具體的數字來說服農民爭取支持。
「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確實還有需要檢討修正之處,不應照案通過。社會公民團體和學者專家應該共同來監督朝野兩黨認真審查法案。而民眾也不要再被藍綠綁架,應該理性關注該議題並在接下來的選舉做出仲裁,台灣經濟才有機會從谷底翻身。

農經學者、曾任雲林縣農業處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