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
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理事 鄧聿文
越南近日發生的大規模暴力反華事件,釀成了兩國自1979年戰爭後最嚴重的外交危機,越方此次嚴重的暴力排華,看似有些突然,或許超出越官方的預估,但突然中有必然。
中越雖同為社會主義國家,兩國官方意識形態相同,但鑒於中越之間歷史和現實的恩怨,越南政府實際上一直都在有意識地向國民灌輸排華意識。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越南領導人就把中國看成是其最大的敵人。在越共領導層中,真正親華的不多。
與中共不同,越共自胡志明時代起,就存在南方派和北方派,兩派之間在中國的問題上看法不同。北方派主張加強與中國的聯系,南方派主張靠近美歐。可即使是北方派,也並非要親近中國。派系分裂的結果就導致今天越共領導層整體權威的削弱,並呈現出“弱書記強總理”的格局。總理阮晉勇在越南領導層中屬於強勢人物,也是對華強硬派。正是他在最近緬甸召開的東盟領導人會議上公開抨擊中國,才引發了越南民眾此次大規模反華示威游行。
換言之,在越共和越南政府的合法性下降、管治能力低下的情況下,越南領導層各派之間,為了爭取民眾的認同和支持,不惜打民族悲情牌,放任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泛濫。從越南領導層考慮,不排除有意將國內矛盾通過南海問題引向中國的可能。這也就是中國外交部指責越南姑息國內反華勢力、有意“把事情鬧大”的原因。對越共領導層來說,雖然轉移國內危機是把雙刃劍,但認為在美國重返亞洲的背景下,以及國內低迷的民意壓力下,還是值得一試的。
鑒此,中國需要重新檢討自己的越南政策,適度對越強硬。在李克強剛在非洲大講中國外交要保護中資企業和海外公民的利益,嚴重的反華事件,而官方和國內媒體初期的遲疑和冷處理手法,冷卻了國民的心,令人質疑政府是否有能力保護海外公民。當局為國內問題本已焦頭爛額,現在又平添這樁子事,若不表示強硬,適度警示越南,無法向民眾交代,只會使自己的民意基礎更加流失。
但適度強硬不等於炫耀武力,而是通過經濟製裁、外交舉措升級等方式,讓越南知曉在南海局勢中挑釁會得不償失,從而知難而退。而這種做法不會將越南推得更遠,在處理同中國的關系問題上,越南也會權衡得失成敗,兼顧其國家利益,只要對越南的警示觸及痛處,同時又不使它感覺到政權受到威脅,越南是不會同中國徹底翻臉,倒向美國的。
這種做法,同時也可以警示菲律賓和其他對中國利益的潛在挑戰者。中國必須要戰略決心,對如此反華事件,若只止於強烈抗議,才是真正的“示弱”,無異於告訴國際社會,中國其實外強中乾,從而令今後的國際維權舉動更加被動。
同時,中國也必須調整自己的南海政策。
南海最近的緊張局勢表明,在美國重把戰略焦點放在東亞後,中國此前提出的“擱置爭議、合作開發”主張事實上變得不可行。基於與鄰為善、以鄰為伴,以及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方針,中國數年前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作為解決南海問題的新舉措。但是,中國的主張,並沒有得到周邊國家的積極回應,還被誤讀為某種“示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越、菲等國占據大多數島礁,搶先單方面開發,不斷鞏固實際占領,尤以越南為甚。
上世紀70年代以來,越南占領中國南海29個島礁,從南海盜採石油,還出口到中國。據越南海關統計,2011年,越南原油出口達824萬噸,出口額72.4億美元,增長46.1%。中國是越原油第三大出口市場,2011年,越對華出口原油125萬噸。到目前,越南在中越爭議海域年產油量已達800萬噸,占越南3000萬噸年產油量的相當比重。
越、菲等國一方面在南海悶聲發大財,另一方面,當中國展現維護南海權益的姿態和意志時,又指責中國破壞南海局勢,拒絕與中國雙邊協商,單方面提交國際仲裁,要求多邊機制解決爭端,並積極拉攏區域外大國,推動“南海行為準則”進程。而中國出於投鼠忌器的心理以及各種顧慮,導致了今日別人開發自己未開發的現狀,南海島礁主權和海洋權益繼續被越、菲等國占據。
中國未在南海爭議區域進行開發,除了被自己的“擱置爭議”政策自縛手腳外,還與前些年中國的技術實力達不到要求,深海鑽探開發技術尚不成熟,以及軍事實力不夠,難以保護自己的利益有關。但是,現在這兩方面情況都有所改善,從石油鑽探技術和資金實力來說,中國都要比越、菲等國先進和雄厚。
因此,既然越、菲等國已經先行一步,中國也就沒有必要死守“共同開發”的理念。作為南海政策,“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還是要繼續提倡,但中國也必須單方面推進開發,以開發達到實際占領的目的,特別是在爭議區域。這也是越、菲等國教給中國的經驗。畢竟《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更看重實際占有。要想通過談判來迫使越、菲等國歸還已經到手的資源和島礁,是不可能的,所以,解決南海問題的辦法就是大力開發,開發得越多,越、菲等國才會好好地跟中國談判。
總之,中國要化被動為主動,就必須推進南海單邊開發,擴大在南海政治、經濟、軍事的實際存在,方可求得南海和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