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以「泰國菁英的未來-無助跳躍」為題指出,自主性民意在泰國無法發揮制衡,縱令國內政治發展兩極化,再加上屬於君主立憲制的泰國王權不中立,遂行己意,偏袒一方,因而導致泰國僅管經歷10年的政治鬥爭(執政的愛泰黨、民主黨互鬥),依舊深陷「暴力循環」旋渦,無力掙脫。
經濟學人指出,泰國總理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於5月7日,遭泰國憲法法院以「內閣濫權」為由,勒令下台。至於所謂濫權的內涵與事證如何?報導內容分析指出,總理盈拉於2011年8月就任時,將當時的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沙威爾(Thawil Pliensri )免職,用自己的親戚取而代之,此即濫權。經濟學人分析指出,泰國憲法法院擁有位高權重,僅次於泰王陛下;即使採取最枝微末節的瑣碎技術手段(the Slightest of Technicalities),也能扳倒國家總理。
判斷是否濫權乙事,光憑「名義理由」,而不考慮是否對國家安全產生負面「實質影響」,如此判決似乎呈現證據力薄弱的重大瑕疵(譯注:台灣總統似亦濫權,插手管立法院院長的關說疑雲,以及本屬行政院職權的核四議題,台灣社會卻拿總統毫無辦法)。為何猶如連體嬰關係的泰國法院與國王,擁有如此位高權重,說了算數的分量?《經濟學人》分析指出,根源在於古老泰國傳統,係繼承了西元4-15世紀中古時代的「拜占庭王朝法院文化」,該項傳統輕視政府文官、軍隊,獨尊司法與王權,而且對於「民選民主」極盡貶抑。
為了打破王室,壟斷泰國政經資源的獨佔局面;愛泰黨成功走出民粹路線(與王室路線的獨斷領導,背道而馳)。其支持者為泰國北部、東北部農民,支持者自許為「紅衫軍」。2006年遭軍事政變推翻的前泰國總理戴克辛(Thaksin Shinawatra),為愛泰黨的領袖,他發跡於電信事業,經商有成,成為電信大亨之後,轉而從政。他眼光精準地發掘泰國廣大農民的需求(目前泰國農民的勞動力仍佔全體約45%),於是提出高於國際價格3成,作為稻米保價收購的基準價,並提供農民低額健康保險,從而使得愛泰黨在國會選舉締造6連勝佳績(分別為2001, 2005, 2006, 2007, 2011 及 2013年),成了國會的絕對多數黨。
除了愛泰黨擁抱民粹,成就一方之霸;泰國政權另一極端係由曼谷周邊都會區中產階級及知識分子(俗稱「黃衫軍」)所擁護的民主黨。之所以取黃為名,係因黃代表皇室、菁英與正統,有別於地位較低的農民大眾,其領導者為前總理蘇德(Suthep Thaugsuban)。《經濟學人》分析指出,蘇德知道靠著民主選舉,無法與執政的愛泰黨一較高下,於是近6個月來,發動9波街頭示威運動的緜密攻勢,再加上司法手段,希望推翻代表愛泰黨的總理盈拉,如今終於大功告成。經濟學人指出,蘇德所代表的反對派,在國內選舉無法取得執政權,於是靠攏泰王拉瑪九世(普密蓬),以茲襄助,因為泰國司法體系向來為泰王所掌控,泰王對於憲法法院的法官,擁有提名權。
《經濟學人》分析指出,泰國的政治文化相當傳統保守,而且憲法成了貫徹這個傳統絕對意志的工具。不論,泰國法院、媒體、官僚機構,以及大學都是泰國老舊傳統的延伸,而王宮則是這個保守體系的指揮中心,國王的顧問團在國家大政方針訂定,具有強大影響力。這個國王顧問團,可以監督軍方高層的任命案,而且可以唆使軍人發動政變,並賜予「政變祝福」。分析中指出,2006年前總理戴克辛遭政變後,泰國憲法內容隨即新增部份條款,賦予憲法法院無窮權力,得以解除任何內閣部門,包括總理在內的任何首長。報導也指出,近年來泰國法院,對於政黨領導人已發出超過100張以上,5年內不得參政的限制令。
《英國經濟學人》評論指出,隨著泰國總理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於5月7日,遭泰國憲法法院以「內閣濫權」為由,勒令下台,然而,並無跡象顯示,泰國政局將因而展開對話與和平進程。經濟學人指出,動盪的泰國依舊陷入長達持續10年的「暴力循環」旋渦,目前看起來這種癱瘓國家的惡鬥猶存,而且還可能繼續激化。隨著盈拉的下台,泰國二大黨依然缺乏互信基礎,阻絕對話調解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民意自主性薄弱,加上泰國王權力量強固,得以左右國家大政,使得泰國政黨政治健全發展,仍然遙遙無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