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
風格2014年05月17日
赫爾利(Hurley)家的雙胞胎姐妹特蕾西(Tracy)和東尼婭(Tonya)在賓夕法尼亞州尤寧敦(Uniontown)長大,她們大多數周末都和祖母一起參加葬禮。「在我們家鄉,星期天的活動要麼是參加葬禮,要麼是看匹茲堡鋼人隊(Steelers)的比賽,」現在姓氏已變成馬丁的特蕾西說,「我的祖母就像一隻『葬禮蒼蠅』,哪裡有葬禮,就飛向哪裡。」
葬禮也是這個家族的產業。她們的叔公維托(Vito)開了一家殯儀館。他和妻子還有五個孩子就住在殯儀館的樓上。「這跟在熟食店裡工作沒什麼區別,」馬丁說,「美女表姐丹妮絲(Denise)」是一名殯葬員。雙胞胎姐妹的父親,在42歲時死於心臟病。他是一名拳擊手,平時並不怎麼出現在她們的生活里,他去世時,姐妹倆19歲,正在上大學(此前,這個家族裡還沒有人上過大學)。據馬丁回憶,丹妮絲為她們的父親做殯葬準備時說,「他的樣子太糟糕了,我看看我能為他做點什麼。」
由馬丁擔任執行館長的病理解剖博物館(Morbid Anatomy Museum),即將於下個月在布魯克林的郭瓦納斯(Gowanus)開放——想像一下,到處都是稀奇古怪的維多利亞時代動物標本剝製術、病理學插圖和經過防腐處理的昆蟲,以及其他重口味的古玩。而赫爾利是一位暢銷青春小說作家,她的小說中描繪的都是已經亡故的女主人公(尤其是少女殉道者和幽靈)。不久前,在四月的一個陰冷的下午,馬丁和赫爾利並肩坐在馬丁家餐廳的桌前,解說著她們的家族產業,談論她們一生對於死亡的着迷,並講述了馬丁如何在一個專註於死亡及恐怖主題的文化機構當上館長的歷程。
「我們能在死亡主題中找到樂趣,」馬丁開口道,「這是個豐富的主題。」
博物館的布置很完美:這是一座19世紀的布魯克林褐石建築,由羅賓·斯坦德福(Robin Standefer)和斯蒂芬·亞利斯克(Stephen Alesch)賦予了其病理解剖學的格調。斯坦德福和亞利斯克原是電影布景設計師,如今則因格調高雅的蒸汽朋克(Steampunk)式家居和酒店室內設計而聞名。在博物館內,一隻花瓶里插着黃黑相間的罌粟,牆上掛着一隻巨大的維多利亞式悼念花圈。Dunbar公司設計的一張黑色皮椅上罩着笨重的水牛皮。
長桌右邊的裝裱花圈購自Obscura Antiques & Oddities。店主埃文·邁克爾遜是博物館的常駐學者。人體模型購自Etsy網站。
Bruce Buc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馬丁和赫爾利現年43歲,穿着相似(卻不相同)的黑色束腰外衣、黑色緊身褲襪和黑色靴子。正如赫爾利所說,「我們會一直穿黑色服裝,直到他們發明出一種更深的顏色。」
每隔幾分鐘,就有一陣電子音樂從地下室傳來。馬丁的丈夫是英國流行電音明星文斯·克拉克(Vince Clarke)。他是趕時髦樂隊(Depeche Mode,一支1980年成立於英國的電子樂樂隊——譯註)的創始成員,也是滅跡組合(Erasure,一個英國音樂組合,包括詞曲創作兼鍵盤手文斯·克拉克和歌手安迪·貝爾——譯註)的兩名成員之一。目前,滅跡組合的新專輯發行在即,克拉克正在趕工,他已經連續好幾天把自己關在地下室的錄音棚里了,身邊堆滿音樂合成器。
這個家族的產業,包括音樂、電影、圖書——如今又添了一家博物館(赫爾利是董事會成員),其中大多數產業的主題都帶有暗黑色彩。赫爾利的丈夫邁克爾·帕尼奧塔(Michael Pagnotta)是一名音樂和樂隊經理,他的公司Reach曾僱傭過姐妹二人,麾下樂團和藝人不僅包括滅跡組合、趕時髦樂隊、莫里西(Morrissey,英國創作歌手,因80年代擔任史密斯樂隊的主唱兼作詞家而成名——譯註)、王子(Prince,美國流行音樂家,80年代美國流行樂代表人物之一——譯註)、喬治·邁克爾(George Michael,著名英國歌手,兩度獲得葛萊美獎——譯註)和治療樂隊(the Cure,英國搖滾樂隊,成立於1976年——譯註),還包括奧爾森姐妹(Olsen twins,生於美國加州,童星出身的美國豪門雙胞胎、服裝設計師、時尚名媛——譯註)。「我們是姐妹花背後的姐妹花。」馬丁說。
兩對夫婦結識於20年前。那時候,兩姐妹來到紐約,想向音樂方向發展,而帕尼奧塔僱傭了她們(高中時期,她們是朋克樂隊「預防性恐懼」[Prophylactic Fear]的成員。特蕾西是貝斯手,東尼婭是鼓手。「沒事,」赫爾利說,「你儘管笑。樂隊的名字不是我們取的。我們只是跟着一群光頭仔廝混在一起的黃毛丫頭。」)
帕尼奧塔和赫爾利首先墜入了愛河。不久後,據馬丁說,克拉克為她「傾倒」了,或者說,倒在了她的旁邊。有一天晚上,參加完滅跡組合的活動,他一邊倒着走,一邊跟她說再見,結果摔倒了。馬丁回憶道,「當時我說:『噢,我的天哪,你已經愛上我了。』當然,我只是在開玩笑。」
如今,她說:「我們就像生活在公社裡一樣,大家不分你我,互相插手彼此的事情。」
在最近一次家庭露營期間,克拉克和赫爾利一起製作了一部殭屍電影,目的純粹是自娛自樂,道具用的是派對上贈送的活動玩偶。赫爾利每寫一部哥特小說,馬丁都是第一個讀者。赫爾利的第一個小說系列稱為《幽靈女孩》(ghostgirl),這個名字指的是書中已經亡故的女主人公;而新推出的系列稱為《蒙恩使女》(The Blessed),故事的主人公是三名殉道的少女。赫爾利導演過滅跡組合的MV,克拉克則為她的新書預告和電影創作過歌曲。
帕尼奧塔受到委託,也為家族的暗黑主題產業貢獻過自己的力量。姐妹倆拍過一部喧囂而感人的電影,主人公是他的母親瑪麗,一名魅力十足的寡婦。影片攝製組跟隨瑪麗拍攝了她探訪墓園的過程,墓園裡葬着許多已故的家族成員。該片的放映表現足以讓演員魯思·戈登(Ruth Gordon)自豪(片名為《Solo-Me-O》,1999年曾在公共電視網[PBS]上放映。)
「我覺得,我們這對雙胞胎彼此間的聯繫太緊密,我在獨處的時候都不知自己是誰了。」馬丁開玩笑道。姐妹倆各有一個孩子,伊莎貝爾·羅斯·帕尼奧塔(Isabelle Rose Pagnotta)現年10歲,奧斯卡·馬丁(Oscar Martin)8歲。前幾天,當赫爾利去學校接兩個孩子後,馬丁承認,她經常在電話上扮演自己的妹妹。這是一種保護,她說:「她一緊張起來就愛開玩笑,說一些跑題的話,」(赫爾利的確比她姐姐更愛嚼舌頭)「其實當初在Reach的工作,是我幫她應聘的。我替她做了電話面試。不知邁克爾知不知道這件事。」
開設病理解剖博物館的想法是在兩個萬聖節前產生的,當時馬丁和赫爾利在布魯克林的一家書店聽了喬安娜·埃布施泰因(Joanna Ebenstein)的演講,主題是關於死亡聖神(Santa Muerte,或Saint Death)的崇拜。
藝術家埃布施泰因在死亡這個話題上可謂學者級人物。從2008年開始,她一直擔任病理解剖圖書館的館長。這家圖書館是藝術機構Proteus Gowanus內部的一個小型展覽區,是由埃布施泰因的超人氣病理解剖博客發展而來。兩者都專註於重口味的事物:比如人皮裝訂的書、遺照、維多利亞式悼念花環、死亡聖神的聖物。或者,正如埃布施泰因所說,凡是古怪、混沌、美麗的事物,都在病理解剖博客和圖書館的關注範圍內。
藝術家凱倫·巴赫曼設計的、飾有頭髮的死亡警告枕(350美元)。
Robert Wrigh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通過這些展品,病理解剖圖書館積累了一大批熱情洋溢的粉絲,他們積极參加館方舉辦的松鼠標本剝製工作坊,和病態好奇心單身之夜(Morbid Curiosity Singles Night)。馬丁和赫爾利姐妹倆看了埃布施泰因的大量藏品,了解了她的經歷後,馬丁告訴她,「我一直覺得這裡應該開個主題禮品店和咖啡館。」前不久,埃布施泰因回憶起這件事時表示,她當時的答覆是,「你說得沒錯,它應該依託於一家真正的博物館,我可以給你建一個。』我不記得這件事是從何時開始認真落實起來的了,但它很快就從一個想法轉化成了現實。」
對於經常跟搖滾明星和名人扯嘴皮子的馬丁來說,憑空建起一家博物館並不是什麼難事。據埃布施泰因說,馬丁以驚人的意志和不動聲色的幽默打理了這件事情。這對姐妹花會告訴你,她們的職業品性是從母親那裡學來的。母親打了三份工,辛辛苦苦地將她們養大,祖母在這個過程中也盡了綿薄之力(參考上文的「葬禮蒼蠅」)。
在短短一年時間裡,馬丁和埃布施泰因會同《病理解剖學文集》(The Morbid Anatomy Anthology)的合編者科林·迪基(Colin Dickey)以及康尼島博物館(Coney Island Museum)的前館長兼藝術家亞倫·畢比(Aaron Beebe)成立了董事會,招募了執行和策展人員,找到一名建築師(實際上有兩名),在Kickstarter發起籌資活動,並在郭瓦納斯找了一個原本是夜總會的地方作為場館。布魯克林藝術委員會(Brooklyn Arts Council)是贊助方。前不久,馬丁自豪地將州政府頒發給博物館的執照拿出來炫耀了一番。
博物館有三層,4200平方英尺(約合390平方米)。牆面當然漆成了黑色,設計工作由建築師羅伯特·柯克布賴德(Robert Kirkbride)和安東尼·科恩(Anthony Cohn)完成。等到下個月(指5月——譯註)開放之時,博物館擁有的將不僅僅是展覽空間,還包括一家寬敞的書店、一個舉辦講座和活動的場所、一間禮品店和一家咖啡館。你可以在咖啡館裡品嘗哀悼餅乾和鳥頭骨形狀的巧克力。第一場主題展擬在今年初夏舉行,內容是維多利亞時期動物標本剝製師沃爾特·波特(Walter Potter)的作品。波特是個重口味的人,他喜歡用動物標本擺出人類的生活場景,比如貓咪結婚、喝茶、打撲克。以後還會展出病理解剖住宅、病理解剖工作坊——可穿戴的標本,有沒有感興趣的?
卧室被漆成茄子色。19世紀的印度四柱卧床購自曼哈頓的Anglo Raj Antiques。植物版畫為17世紀的荷蘭藝術作品。
Bruce Buc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埃布施泰因說,馬丁在自己家裡為博物館舉行過一場籌資活動,那時候,她家的裝潢充分說明,馬丁是真正的死亡美學信奉者。「你從特蕾西的家裡就能看出,她的美學在我們的美學『派別』中,屬於非常純粹的類型,」埃布施泰因說,「這幾乎就是標準模範,能夠反映病理解剖的真諦,我們這個群體的人真應該好好見識一下。這也能讓我們的重口味觀眾放心下來。我覺得他們可以從中看出,病理解剖博物館不會是一個空洞無物、故弄玄虛的死亡美學沙龍。」
馬丁現在的家,是兩年前克拉克和馬丁從J.Crew創意總監詹娜·萊恩茲(Jenna Lyons)那裡買來的。當時這套房子的名聲跟現在並不一樣。它曾(兩次)登上停刊前的《Domino》雜誌封面,自此之後一直是眾多博客關注的焦點。粉絲們翻來覆去地研究它的設計元素:萊昂斯的亮黃色英式沙發和備用廚房、鋪着純白色被單的床、由整間卧室改造而成的壁櫥。
那也是馬丁夢寐以求的住所。自從與妹妹在布魯克林高地(Brooklyn Heights)合住過一套一居室公寓之後,馬丁一直夢想着自己能夠住在一套古典的布魯克林褐石建築中。
有這種夢想的人不止她一個。這些人開展了一場競購大戰,她說,萊昂斯要求買家報出最終出價的同時,附一篇個人陳述,就跟申請大學一樣。「我寫了一封很長很長的信,」馬丁說,「我講了自己的故事——我們的兒子差不多同齡,我羅列了一些證明自己的材料,還保證,我會像她一樣愛這套房子。」
而且,她說:「文斯掏了錢。我告訴他我看中了,這就是我將要終老的地方,希望不會那麼快就到來吧。」
最終,他們支付了4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491萬元),比要價高出了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6萬元)。
在妹妹的幫助下,馬丁開始為這套房子添置傢具。但是詹娜·萊昂斯留下的印記是難以消除的。「我一直試圖購買她那樣的沙發,只不過顏色不一樣。」馬丁說。
她一直打算將裝潢工作外包出去,只不過難以找到美學情趣相投的設計師。直到最終,她看到了斯坦德福和亞利斯克的單間公寓照片。那套公寓混搭了20世紀初的各種工業元素,包括刷成黑檀色的木材、毛皮、金屬、皮革和骨頭。這兩個人開的公司Roman and Williams的聞名之處就在於,能使一個地方看起來有百年歷史,但又不像是經過重建的歷史建築。
斯坦德福說:「我們一開始看到那套房子時,心裡想的是,『等等,這不是J. Crew那個小妞的家嗎?』它對於特蕾西來說太簡約、太現代了。但是她不知道怎樣才能把房子打造成她想要的那種極繁主義的女性化風格。我們傾向於男性化風格。很少有人要求我們採用更女性化的元素。刺繡壁紙與水牛皮的硬氣形成反差,我們覺得這很棒,不需要把它剝離出去。」
萊昂斯搬走後,唯一沒有動過的房間是地下室,裡面飾有雪松木鑲板。房產照片上顯示,它的布置就像一處地穴。但是馬丁說,這裡其實又是一個巨大的壁櫥(樓上那間如今已經變成了主卧)。克拉克把音樂合成器搬了進來。馬丁說,這裡讓他想起自己在緬因州時居住的小屋,那是他工作的地方,也是他們成天居住的地方。奧斯卡就是在那段時間出生的。
關於他的姓氏,有一點要說明:根據馬丁的解釋,克拉克的真名是馬丁,只是在趕時髦樂隊推出第一首單曲《Just Can\'t Get Enough》而一炮而紅時改了名,當地報紙還刊登了一篇關於樂隊的文章。馬丁說,那時候克拉克只有18歲,還沒有信心,覺得「玩音樂」不會成功。
「他不敢用自己的真名,」馬丁說,「因為害怕領不了失業救濟。他從沒有想過自己能靠音樂謀生。他現在依然不這麼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