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2014

野心與「剩女」,兩本書中的中國

書評
歐逸文寫了被關押的異見分子劉曉波,圖為中國抗議者舉着他的畫像。
歐逸文寫了被關押的異見分子劉曉波,圖為中國抗議者舉着他的畫像。
Tyrone Siu/Reuters
歐逸文(Evan Osnos)的書《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逐財富、真相和信念》(Age of Ambition: Chasing Fortune, Truth and Faith in the New China)中描繪了一些有事業心、勇敢無畏、富於創意的奮鬥者,而他本人似乎也有同樣的品質。他在中國做了八年引人矚目的報道,其中主要是為《紐約客》撰稿;他努力找出有趣的人物進行採訪,從億萬富翁、「垃圾女王」張茵,到清掃他在北京所住那條馬路的一位清潔工詩人。他的關係網中有大受歡迎的博主韓寒,他的網站擁有超過2.5億的訪問者;也有異見人士和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劉曉波。還有很多不出名的人,比如邁克爾(Michael),他希望靠寫英語教材賺錢,他的夢想和自我懷疑正好吻合中國當下的歷史時刻。
歐逸文寫道:「《野心時代》是在描述抱負和權威這兩種力量的衝突。」此外,它也為一群為身份、價值與未來而極端焦慮的人群勾勒了引人入勝而令人憂慮的畫像。歐逸文筆下的中國被道德危機與激增的挫折感所撕裂,它的國民極度渴望獲取財富,擔心到頭來一無所有。歐逸文寫道,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已經在道德上與智識上破產,其表面上的合法性只是建立在「繁榮換忠誠」這種不穩定的交易之上。即便如此,「社會精英階層神話與寡頭政治現實之間的鴻溝日益顯形,愈發巨大。」
李陽,著名英語培訓者。
李陽,著名英語培訓者。
CHINATOPIX, via Associated Press


這本書關注對財產的追求(「財富」)、對異見的打壓(「真相」),以及面臨道德危機的精神追求(「信念」)。為了闡明這些主題,歐逸文幾乎竭盡所能。他參加了一個中國人的旅行團,通過同行者的眼光去體會歐洲,注意到他們「對世界狂熱的好奇,同時對於中國在這個世界上的新地位充滿防禦心的驕傲」。他去賭徒的聖地——澳門,探訪洗錢業與政府官員的腐敗。
他選擇的人物有着廣泛的政治立場:他和一個民族主義者、奉行新保守主義的電視節目製作人交朋友,後來此人去上海就讀,成了哲學系的學生。他曾試過到山東採訪脾氣暴躁的盲人律師陳光誠,他幫助女性反抗獨生子女政策,後來陳從軟禁中脫身,來到紐約後,兩人終於相見。他和富有的龔海燕結識,她因創辦相親網站而發財(究竟該說自己是個「一毛不拔的顧家男人」還是「酷小伙」,為歐逸文帶來很多樂趣)。
書中有些人物出現了若干次,令讀者產生一種漸漸增強的感覺:中國已經迷失方向。其中關於林毅夫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這位台灣逃兵游泳橫渡台灣海峽,當上了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後來又為中國的經濟繁榮唱讚歌,他的故事構成一個有力的敘事線索。受迫害的藝術家艾未未的故事也是如此,他試圖把自己的生活變成藝術,推動現實可能性的底線,後來當局試圖鉗制他的言論,他遭到毆打、囚禁,還被控告逃稅。
歐逸文。
歐逸文。
Peter Marovich


人們似乎樂於捕捉任何成功的機會。李陽是「瘋狂英語」的創始人,主張用大喊的方式來學習語言,有着搖滾明星般的地位,他認為英語非常重要,以至於成了「令人脫胎換骨的希望所在」。消費和腐敗密不可分:大多數垃圾郵件廣告都是關於銷售假髮票的,與此同時,共產黨的不正當行為從一個山西官員身上可見一斑——他有四個老婆、十個孩子;此外,據統計,自1990年以來,有18000名腐敗官員攜帶共計1200億美元的巨款潛逃。
歐逸文敏銳地捕捉到互聯網是如何改變了中國的政治面貌,抵制了政府在公眾事件上操縱信息的努力。他追蹤報道了深圳兒童小悅悅的故事,她被一輛麵包車和一輛卡車碾過,但路人卻對此完全無視,她的死在中國的博客世界引發了一場全國性的深思(最終一位大字不識、收破爛的長者停下來幫助小悅悅,但已經太遲了)。他講述了2011年溫州高鐵事故,政府試圖審查相關新聞,這件事最終暴露出鐵路官員中程度驚人的腐敗、回扣與非法的工程轉包,成了「典型的政府績效失敗」。
博客寫作者和逃避審查者們的網絡世界,以及他們的「平行語言系統」為事件帶來更可信的版本;有些使用中文雙關語來逃避禁用詞語的方式非常有趣。比如「草泥馬」這個詞的諧音是「對你的母親做不能說出口的事」,2009年,它開始在網上廣泛傳播,作為對審查者試圖清除網絡低俗內容的回應。網民的帖子被刪了,就說自己被「和諧」了,這是指「創建和諧社會」的官方目標。
洪理達。
洪理達。
Nora Tejada

他通過短訊收到中宣部對新聞機構下達的最新禁令(由總部在加利福尼亞的《中國數位時報》[China Digital Times]發送到歐逸文的手機上)。有一條是這樣的:「所有網絡必須馬上刪掉如下文章《中國94%的人對財富高度集中表示不滿》」。之後,在「阿拉伯之春」事件中,有一條是:「禁止將中東政治體制與我國政治體制相對比」。
《野心時代》里的很多重要人物在西方都很有名,但在中國卻罕為人知。在某個反思的時刻,歐逸文寫下自己曾經為應該讓那些異見人士佔多大篇幅感到猶豫。「他們的不幸命運到底告訴了我們多少關於中國的情況?」他問「有多少是由於環境,有多少是由於壓迫?對於一個局外人來說,從遠處觀看是很難判斷的,但我發現從近處看也未必會更容易,因為這有賴於你的視角。」最後歐逸文得出結論,政府付出大量努力和開支,試圖讓這些人不為世人所知,這本身就是一種有力的證據,證明這些人的重要性。
洪理達(Leta Hong Fincher)的《剩女》(Leftover Women)對中國的奮鬥者們所面臨的壓力提供了一份非常不同,但同樣令人驚心的描述。她對渴望通過買房來鞏固中產階級地位的年輕都市女性特別感興趣。洪理達是清華大學社會學的博士生,專門研究住房產權交易,這令她注意到後社會主義時期對女性結構性的經濟歧視。
洪理達認為,女人在25歲左右感受到壓力,接受不適宜的婚姻。她認為,性別失衡、單身男人可能造成社會不穩定的潛在可能性,乃至沒有安全感的父母的焦慮導致了這一局面,如果她們延遲結婚就會被稱為「剩女」。由於父母與配偶的壓力,這些女人被系統地剝奪了房子的所有權,必須把不動產記在丈夫名下,就算她們或她們的父母在買房中有很大貢獻也是如此。
在中國,三分之一的婚姻以離婚告終;最近一項最高法院的決議決定按房契上的名字判定房產歸屬。中國女人在婚姻中,經濟上處於嚴重的不利地位,令她們容易受到虐待,在婚姻解體時也是如此。人們期望《剩女》能很快被翻譯成中文,因為它似乎在受過教育的都市女性中很有共鳴。共產黨似乎已經忘記了毛時代的語錄:「婦女能頂半邊天。」

《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逐財富、真相和信念》
歐逸文/著
403頁,法拉·斯特勞斯與吉魯科斯出版社(Farrar, Straus and Giroux),27美元。
《剩女:性別不平等在中國的復活》
洪理達/著
213頁,澤德出版社(Zed Books),24.95美元。

Judith Shapiro是《中國的環境危機》(China\'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和《毛對自然的戰役》(Mao\'s War Against Nature)的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