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2014

似是而非的管理學新論

 
在管理圈裡,目前涌現出一股嶄新的潮流。這股潮流還沒有一個名稱,所以,我打算稱其為“黑即是白”潮流,因為它的特點是,把大家都認為不好的東西說成是好的(或反過來)。

每個人都喜歡這股最新的潮流。它讓人耳目一新,出乎意料,解放了思路。並且它很酷。在LinkedIn和《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網站上,讀者們迫不及待地對這股潮流點“贊”。

僅上周一周,我就遇到了四個體現這股潮流的例子。第一個、同時也最受大家歡迎的“黑即是白”的例子是,認為失敗不是壞事,而是好事。這個理論首次出現於幾年前,鼓吹它的人一直堅稱,犯錯非常重要,因為可以讓人學到東西。這倒不無道理。這個理論接著說,因為不經歷失敗很難成功,所以我們必須致力於讓自己失敗——這就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了。

《哈佛商業評論》博客上最近的一篇文章建議,因為失敗是如此美妙的一件事情,各類組織都應定期舉行“失敗歡慶會”,讓員工戴上粉色羽毛圍巾,慶祝過去的種種失敗。這個建議不僅愚蠢、傲慢,還非常危險。誠然,對失敗的恐懼可能讓人畏手畏腳,但從我自身的經驗來看,這種恐懼也可能促人奮起。我最近在準備一個系列廣播節目,搞砸的可能性真實存在,令我十分擔心,反而讓我全神貫註。如果我這樣想:反正如果我搞砸,英國廣播公司(BBC)會為我舉辦慶祝活動,給我戴上粉色羽毛圍巾,那麽我可能根本提不起努力的勁頭。


失敗是壞事,不值得慶祝。失敗也不應受到懲罰,除非是懶惰和馬虎引起的。如果員工因為懶惰和馬虎導致失敗,那麽我認為,可以用粉色羽毛圍巾做一件更有用的事情:讓這些懶惰鬼或馬虎鬼吃掉它。

由此自然引出了第二個“黑即是白”理論。這個理論宣稱,老闆的懶惰可能是件好事。理查德•科克(Richard Koch)在他上周出版的新書《80/20經理人》(The 80/20 Manager)中就宣揚了這個理論。他在書中寫道:“懶惰的經理人能夠實現卓越的業績。只有節約精力和註意力,才能把好鋼用在刀刃上。”他接著寫道,懶惰是一種如此難得的天賦,那些不幸生而沒有這項天賦的經理人,必須努力去獲得它。

科克說,我們的工作大多是無用功,這話沒錯。但問題在於,沒有這些點滴的“無用功”,就沒有後面的“有用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懶惰的老闆,因為懶蟲往往無法獲得晉升。我認識的為數不多的懶蟲老闆,都是不稱職和討人嫌的,通常過不了多久就會被炒。

第三個“黑即是白”觀點,見於咨詢顧問喬丹•科恩(Jordan Cohen)在《哈佛商業評論》網站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該文章鼓吹的是另一股新潮流。科恩認為,給員工下指令(支撐組織運作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不好的,我們不應該這樣做。接著,他先用一則有趣的軼事來“證明”這一點,然後又搬出了神經科學。他說,當人們遵循指令行事的時候,“大腦情緒反射中樞事實上會促使人的認知機能下降”。

我對非神經科學家使用神經科學為論據始終表示懷疑,在我看來,這不過是一種虛張聲勢。他們其實只不過是在說:這里有一個我不懂、你也不懂的理論,但我命令你接受這個理論,因為有一位神經科學家是這樣告訴我的。

多謝了,但我還是寧願堅守我經過多年觀察得出的結論:大多數員工需要指令,不過他們確實不需要事無巨細的指導。我還忍不住設想,假如科恩發現自己躺在醫院里,他大腦的某個“反射中樞”正在接受手術,而醫院員工已得到指示,自己覺得怎麽合適就怎麽切開他的大腦,那麽,科恩大概不會樂意。

最後一個例子是LinkedIn上瘋傳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名為:“KBS+說:留住人才的方法就是教他們自立門戶”。這篇文章講述紐約廣告代理公司KBS+如何教員工創業。猜猜怎麽著?有些員工利用這個機會真的辭職創業去了。但沒關系:KBS+堅持認為,這是保持員工積極性的絕佳辦法。在我看來,這種留住員工的方法實在莫名其妙。讓員工的工作變得更有趣,和小小的一句“多謝”,可能是留住員工更好、也更便宜的方法。

所以,說到底,黑仍然沒有變成白。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而任何在名稱中加入數學符號的企業,都在向世人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自己早已摒棄了邏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