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國治
一個人能做多少事?
可能很多,可能很少。
然而令一年輕人甫進入社會,覓得一工作,每月領兩萬出頭薪水,自此一頭埋進一些自己啥也不曉的業務;既是忙得喘不過氣來,又是怨聲連連,還一意想要存下少少餘錢以備不久之後買房,以為人生紮下根基之舉。
此種模式,只能造就更多終於或許有錢看似有房卻永遠壓抑自己才具、並扼殺自己夢想的社會一般份子,同時給予投機的開發商與融資家更多併吞大地資源與擠壓社會較弱階層的可乘之機。
那種每日價在上下班擠車、在中午吃難吃便當、在不佳空氣的密閉室內上班又悔恨所賺薪水付房租後已所剩無幾的不稱意年輕人,老實說,他還不如隻身一人遠走荒野山海,挖挖野薯、摘摘野菜,釣釣魚網網蝦,最後求個溫飽,更來得適意些,甚至實際些。幾年後,城市的貴房子沒買得,或許鄉村的農地倒便宜租得一小塊,自耕自飽,亦不失安身立命。
倒不是教年輕人至荒野開墾,實是先講出求生之要。且看都市太多工作,只是教人懂得算帳,算出到了老年終於存積了多少現款與房產之帳;而沒教人求生,沒教人活,沒教人活得更好更快樂。
哪怕你沒去拓荒,只要你不惡質的混在那件你不想做的職業上,自己一步步但求糊口的去尋覓你想做的、你能做的、你愛做的某份業作,經過一些歲月(那怕是三年五年十五年),多半可以找到最適於自己的好工作、甚至好人生。
主要是,要求生求得好。
好像說,一個愛寫劇本的人,早上起來,準備了一個蘋果,以備中午當午飯吃,結果埋頭寫劇本,寫著寫著,待要休息一下準備吃午餐時,已是近黃昏矣。這才開始吃他的蘋果,一口咬下,我的天,怎麼世界上竟有如此甜的蘋果啊。
一個蘋果,勉強維生。但這種為自己的愛好去拮据求生,便是好求生。
一般而言,人的求生,分成兩種。一種是多念及自己的原始意志者,另一種是多念及自身嵌在周遭社會下所需綜合調適者。
多半的人一輩子在後者的狀態下,但亦有些人不時往前者上面去夢想。
求生與謀職,很多時候頗像一回事。但亦可以完全是兩碼事。只是現代的社會學將之籠統歸納成:人必須工作,工作而後有獲,所獲之物或財,則用以養活自己。也就是說,不管此工作稱不稱得上職、稱不稱得上業,人皆應由它而獲得糊口飽腹。
蠻荒之世,糊口有其難處。而今日人雖不處叢林,竟然糊口也有難處;否則何以大夥皆守著一樁爛職業、每日吃苦受罪而遲遲不敢言離。
是了,必然是職業一詞早已在社會中被弄成高昂門檻而人人必須藉由此職或彼職方能賺取溫飽。也因此,人人受習教育居然是為了畢業後才去選覓職業嗎?當然不應如此。豈不聞,受教育是為了明理嗎?
這種情狀造成,有的人大學畢業只能找到清潔工的職業,於是怪高等教育竟無法保障他一份優好的糊口之事。
何謂優好的工作?只要是操使起來令人高興、甚至是自己興趣所在,便是優好工作。如果坐辦公室八小時盯著電腦而自己不喜歡加上上班下班要忍受塞車,搞不好比做清潔工還更不優好。(像「無米樂」崑濱伯這樣,一生都努力把田種好,覺得無米也樂,卻又能得個總冠軍米,應該算是謀了個「好職」吧。圖:黃謙賢)
弄來弄去,職業二字,看來真不是一個好詞。
也形成,多半已在「職業」下有所註記的人眾,構成我們社會的大致外觀。自視甚高的挑剔者往往不很滿意此種外觀。至若那些找不到社會上適於他想做的事之人,又看不慣路上各種早有職業的人他們的生活情態甚至他們的談吐與模樣,那他該怎麼辦?當然,很好辦,情勢會逼他砥礪自己的才具,最後開發出或創造出他自己得以過活的業作來。只是他必須做出別人可以取用或欣賞的物或事才成。亦有時運不濟者,沒在適當時機弄出與人相與的事物,終只有自怨自嘆、甚至自言自語,逐漸與世隔絕而憂傷以終老矣。
先說謀職。謀職不難,怎麼說呢?我之前在路邊見一小貨車,堆滿了文旦,他謂是老欉,五斤一百元,買了回家一嘗,又甜又香熟。再回想他擺出來的十幾串香蕉,姿態甚好,細細尖尖的,頗有山蕉那股慢慢長出來的樣子。這個賣水果人,便謀得了好職。
一個人能找到好的貨品(哪怕不是自家栽種的),然後找到好方法售出,便是好職。如果這件工作又是他胸懷的極佳展現(譬他主張有機、注重環保、平日喜歡與山水土地為伍、又樂意將養人之物獻與社會大眾),這已不只是謀職,更是生命美善的高度實行矣。
故而人即使不能施展生命美善,先求謀一好職,亦需想「社會還缺什麼?我會什麼?」那些看到坊間千千萬萬個包包沒一個合自己意的人,若自己下手來做,先做一個兩個,果然比它們好看好用,接著五個八個,尺寸形式不同,每個皆受人愛不釋手,一步步愈做愈多也愈好,這便開啟了一件職業。又這即使關乎個人的才氣,但如不是他自己最想做之事(譬如說,他喜歡傳道),那他仍未必需要以此為職。
太多人,有才具燒菜、種花、做陶、打拳、騎單車、尋穴道經絡推拿、彈琴、唱歌、說笑話、打麻將、擦拭地板刷洗馬桶、寫毛筆字,甚至把脈治病等,但他們的職業是別的。好像說,收水費的、軍人、小學教師、縣政府職員、報社記者、電腦工程師、大樓管理員、公車司機、鐵路局員工等。或許是職業令他們糊口,也或許是他們的才具只是興趣,不足以賺錢,更可能是才具與興趣從來沒被設想成職業。最可能的是,世上的職業項目早就籠照遍佈,教人伸手拾來,人各一職,先擔當了再說;至於自己的興趣、自己的潛能、自己的才氣,也就先擱下吧。(PChome董事長詹宏志伉儷也燒了一手好菜。圖:黃謙賢攝)
再說說路上行人。太多的人,你自路上看去,幾乎已知縈繞在他心中的那幾件人生必然之事。即使不管是何事,也必皆是那些教他低頭無神、眉頭深鎖的性質。
我常說,路人的神色,是我的課本。自這課本,我學事情;自這課本,我教人事情。可以說,路人的神色,令我知曉怎麼選尋人生的方向,至少,不宜選他們中大部份人選的那一套。
若是到了銀行,可以看到更多人生已步入某些「深境」的狀態。當然,此處謂的深境,指的是難以自拔的意思。這就像到了醫院,會看到的頗多情狀之意。
路人的漂亮灑脫與否,便指出社會狀態的佳良與否。當然,不甚灑脫的狀態總是居多。
這是很不得已之事。
大部分庸庸碌碌又體態無神無采的人群,稱得上屈服於社會爭競局戲下之眾。倘有二三意氣風發神色者,則往往是在爭競局戲中微有斬獲者。
然這意氣風發,其實未必由於他後日有了成就有了斬獲的豐厚結果。更可能在童年與少年對原始意志一逕保持或癡或迷的想像力與夢幻度之無限延伸使然。
甚而可簡籠的說,乃出於先天也。
先天者,即前說的多念及自己的原始意志之謂。便好似幼兒之想哭就哭、想鬧就鬧的那一番情性。(路人的漂亮灑脫與否,便指出社會狀態的佳良與否。圖:黃謙賢攝)
這便再說回求生。委實有很深濃的先天求生情質之人,自眼神便已表現出來,甚至自幼年已約略透露出來。其餘的,便是他如何試著在成長中不被社會風俗吞噬、不被偶來的困境貧窘說動去扭轉本心、不忘了去傾聽自己最起碼卻最實存的只求按心臟之律動吸進大氣呼出大氣的心底不能取代之永恆聲音。
幾乎讓人揣想,彼等自甘於看似庸碌無神之路上行眾,其實在幼年已埋下相近心志。他們對人生追求的角度,往往自早年便被打下很深濃很堅定難移的根基。你且去看,那些社會上極力將自己整個心神聚焦於安置錢糧的此一撮彼一撮人眾,常在很小時、甚至他的父母的血液中或甚至祖父母的基因裏便貫徹始終的注入了它不可排拒的要弄錢要弄錢要弄錢之根源。
除非他有過人的拂逆力,否則很難不就範也。
亦有一等人,被稱做「二世祖」(粵語),即一生依靠祖產過活之人,常常與「謀職」二字沾不上關係。乃他們不用也,甚至上輩亦不主張他們出外工作也(不管是為了低調安全之理由,或是只希望他們少吃點苦)。然有一樁,如此之人既無由以所工所作獲取溫飽,固免了覓食之苦,卻也少了覓食之樂。他們的食,是早備好的,不用覓,張開嘴巴吃便是。這在叢林野獸之界,是極不同的;倘有動物不用自行覓食,只需開口便吃,不禁教人想起一句古諺:「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想起來竟有一絲心驚。
再就是,人(或動物)少了覓食之樂,豈非少了求生之樂?然則前說的求生情質者常繫於近乎與生俱來,若人真蘊涵此種特質,斷不宜因其他社會即使優渥條件而將之交換掉也。
再有一等人,從不考慮謀職,只問自己的本心。他的本心是一種類似愛的東西。凡他所做,皆是他愛的,皆是他從不考慮要替換掉的,皆是他生來必須如此的。好像說對宗教的奉獻,對道的矢志追求,另就是,母親這一身分。
求道者,或獻愛予世者,是最了不起的事業,亦是一種職,亦是好求生;然放眼舉世芸芸眾生,究竟有幾人找到好安身謀得好職業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