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鵬
在台塑集團創立60周年之際,集團總裁王文淵宣布了未來的投資計劃,將在未來幾年中,投資92億美元(約2760億元台幣)分別在美國、大陸及越南投資新廠,到2017年陸續完工,整個台塑集團將步入新的紀元。
台塑的新投資計劃,包括將在德州或路易斯安那州的20億美元新頁岩輕油裂解廠,若再加上德州原已開工的頁岩輕油裂解廠,投資金額也是20億美元,未來完工後,台塑集團美國生產基地的乙烯總產能將達到390萬噸,遠遠超過台塑麥寮六輕的300萬噸,將成為台塑集團最大的石化產品。
除石化之外,台塑集團近年來也在海外大幅投資,包括在越南河靜的20億美元煉鋼廠;在大陸福州的20億美元不銹鋼廠擴建,以及在大陸寧波石化加工廠的12億美元投資案。這些大手筆的投資,都代表台塑集團的企圖心旺盛,活力無窮,不愧是台灣企業的代表性公司。
對新投資挑三揀四
只不過這則新聞,也讓我們內心悽然,為何所有的投資都在台灣以外呢?難道在台灣都沒有值得投資的計劃了嗎?長此以往,台灣的經濟未來要往何處去呢?
或許環保人士會說:「台塑這些投資都是高耗能及重污染產業,台灣不應該再接受新投資。」事實上除了頁岩氣的輕油裂解投資外,台塑的這些投資計劃也都曾在台灣提出,但都未能實現,最後不得已才遠走異鄉。
如果從結果論來看,台灣對新投資挑三揀四、高耗能、重污染都不要,但是乾淨的環保新投資又不見蹤影,未來台灣的經濟必然每下愈況。
這也是台灣企業界人士的感慨:在台灣投資要克服各種困難,可是出了國,在海外,就相對容易得多。王文淵也感嘆:「在美國建廠很快,只要二至三年就可以完工投產。」
這就是台灣經濟的現況,整個台灣社會只會被動的「說不」,不要這個、不要那個,可是我們沒有能力提出我們要什麼?政府也提不出未來台灣經濟長期的策略規劃,台灣企業也就在這樣的猶疑不定中蹉跎時光,在原地打轉。
企業找尋可行之路
可是對有企圖心的企業而言,他們絕對不會坐以待斃,台塑集團就是個明顯的例子,他們做了數十年的石化工業,要轉行談何容易,持續投資以維持競爭力,絕對是必然的選擇,而這條路在台灣走不通,那就到走得通的地方去,去大陸、去越南、去美國,都是可行之路,只是未來台灣還會剩下什麼呢?
台灣有企圖心的企業會遭遇阻礙,但他們會繞路而行,他們不會沒有明天,他們的明天在台灣之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