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佳儒
在中韓FTA的壓力下,許多工商業聲明台灣要走出來,若無法提升競爭力,就連現在的「小確幸」也維持不了。的確,台灣是個島國,需要靠貿易才能夠維持經濟繁榮,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或許是個中國迫使台灣簽署多項開放條約的手段,在台灣將近四十%進出口貿易對象為中國與香港之下,簽署服貿、貨貿在近幾年內或許能夠維持競爭力,不過卻因此更加深了中國對台灣的經濟控制。
真正能使台灣競爭力長遠維持的方法,以現在的台灣局勢來說,除了打開新市場如東協或TPP等,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該設法使台灣產業創造獨立性、創新性等不可取代的地位,讓世界能夠有「非台灣製不可」的產品,才能夠穩定而確實保障台灣在世界上的經濟與國際地位。但這些貿易協定都只能被動地讓台灣產品售出,類似削價競爭的概念,而我想我們要的並不是如此而已。
如同德國的BMW、蘋果的iPhone,一個難以取代且高利潤的產品才是台灣最缺乏的東西。從馬政府的政策中,鮮少看到有提倡「研發」、「創新」、「獨特」的新興產業,反而只維持住現有大企業的利益。這些大廠做得好,帶領台灣經濟起飛,我們就得利,反之,這些大廠做不好,我們就損失,在這樣依附大企業的經濟趨勢下,台灣怎能站穩腳步呢?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好的、非一面倒的經濟環境來支撐台灣的發展。
(作者為大學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