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社會重大事件不斷,容易導致全民集體糾結,深陷在現狀的泥沼中。思考未來是正向的前進力量,社會越是混亂,越該有人靜下心來以前瞻的角度與態度探索未來!
很多人認為思考未來很不實際,因為未來時間久遠,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變數多到超乎我們的想像。或是認為把握當下,走穩眼前這一步才重要,就像台灣俗諺說的:時到時擔當,無米煮蕃薯湯!儘管大家可能認為未來難以探知,但是應該沒有人會否認未來非常重要,大家日常生活中總是將未來掛在嘴邊。
如果我們以社會分工來看,有研究過去的人,習慣從歷史中去尋求答案,以歷史為師或是鑽研歷史的正當性無庸置疑。但是,往者已矣,過去的經驗或許可以提供參考,但是面對現今瞬息萬變的社會變遷,歷史不見得有答案。因此,我們需要有人習慣、專注於研究未來,「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翻譯成白話就是,未來是屬於有所準備的人。
思考、研究未來不是預測未來,而是對各種不同的可能未來,進行可能性分析與情境規劃。沒有人知道特定未來必然到來,但是當我們對各種未來都有所準備時,我們便能從容地面對未來,不會發生如未來學家托夫勒(Alvin Toffler)所稱的未來驚嚇(future shock)。人類許多災難都是在驚慌失措下,做出錯誤決定所導致。
誰該來專注思考國家未來?理所當然應該是政府及國家領導人,因為他們掌握國家最大、最多的資源,也享有最大的權力。但是現在民主發展幾乎被選舉所宰制,所有政治人物都以贏得選舉為最高指導原則,斤斤計較的是眼前的選舉勝敗,要他們思考國家的未來,可能是曲高而和寡。政黨或民意代表同樣是選舉的囚犯,也難以期待。有趣的是,當被質問為何他們不著眼於國家長期未來時,他們都會辯解說,任何理想抱負都在勝選掌握實權後才有可能,所以,先贏得選舉再說。在這種思維和自我催眠下,為了勝選而發生的怪異、錯亂的言論或行為就不足為奇了。
政務官不可靠,那事務官就應該承擔起重責大任。國家文官受制度保護,不隨政黨輪替而有工作威脅,應該是最有閒暇及自由思考國家長久之計的一群人。日本在二次戰後崛起的一個重要關鍵,就在於大批優秀的官僚領導國家發展,特別是「通商產業省」(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 MITI)吸引大學的菁英投入公職,成功帶領日本站上國際舞台。在1980年代,美國吹起日本第一的旋風時,MITI是公共行政學的熱門研究對象。
台灣的文官素質應該是優質的,因為要通過國家考試進入政府工作,得經過競爭激烈的嚴格挑戰。但是在政黨輪替還沒變成常態之前,我們的文官可能還是習慣以政黨的利弊得失為主要考量,未能真正利用工作保障的優勢,盡責戮力於超越黨派的國家長遠之計。民進黨執政時,常聽到有人開玩笑地說,除了總統和其任命的政務官外,其他都沒有政黨輪替,甚至是太習慣國民黨執政,而隱忍著等待藍營班師回朝。
雖說政府可能不可靠,就像今年出版的新書「第四波政府革命」(The Fourth Revolution: The Global Race to Reinvent the State)所論,政府發展至今已經變成國家的主要問題所在,因此本世紀最重要的民主議題就是修補政府的缺失。然而,人民基於社會契約論,我們仍應該擔負起督促政府回應人民所求的責任,政治人物以為只有短視近利才能贏得選舉,選民便可用選票來重新教育他們。但是如果選民還只是仰望政治人物的覺醒,那修補政府的工程便遙遙無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