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2014

不要拿中韓FTA恐嚇人民、剝奪勞工

中韓FTA(自由貿易協定)簽訂,最快明年第二季生效,未來韓國出口大陸產品90%享有零關稅。於是馬政府立刻動員大規模官產人士對台灣未來的發展提出近乎恐嚇的警告,宣稱對面板,石化等七大產業將產生巨大衝擊,預估每年至少6千5百億產值受影響;工總理事長許勝雄表面看似對政府喊話,呼籲政府「降低法定勞動成本」,要用降薪搶救產業,實則在威脅民眾與受雇者,厚顏無恥地叫囂,未來企業財團降薪有理,產業出走後,未來年輕人薪資不是22K,可能降到只有15K!

像是套好招的一樣,我們只有9%支持度的笨蛋(Bumbler)總統馬英九跟著起鬨:「立法院要趕快把(監督條例)這些法案通過,讓我們能夠有更好的條件,使我們的廠商在國際的競爭上,能夠處於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在大陸市場,能夠減少我們可能遭遇到沒辦法挽回的傷害。」這個未獲全國大多數民意認同的領導人還說,立法院應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列為院會討論事項第1案,拚闖關,把希望放在大陸貨貿、服貿,阻擋台灣在全球貿易鏈中邊緣化!

但事實上,中韓簽訂一個FTA就會對台灣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嗎?以至於我們要卑躬屈膝地、違反與罔顧民主程序儘快跟中國簽訂服貿甚至貨貿協議,才能拯救台灣於馬政府虛構的水深火熱之中嗎?實際上,我們只要冷靜理性看待中韓FTA的內涵本質與效果,就可以清楚看出這根本是這個無能又一昧傾中的政府為了簽服貿與貨貿的一廂情願想法,而且以恫嚇威脅的語氣在對待這個國家的頭家,其居心之惡毒超乎想像。

事實是,中韓FTA的協議內容被訂在貨品品項總數的90%以及進口總值的85%。因此在協議下,最多有1200個品項,或是10%的貿易財可以被排除在外,避免遭到撤除關稅保護的命運。比起韓美FTA的0.2%除外比例、韓歐FTA 0.4%的除外比例,韓中FTA的除外比例明顯較多。再以工具機產業為例,美國關稅4.7%,歐盟關稅平均2.7%,在韓美、韓歐FTA下,韓廠銷歐美免稅,2012年台灣對美對歐的工具機出口仍然大幅成長,足見只要技術能力夠優秀的話,即使有關稅障礙,技術能力才是關鍵。學者早就指出整個自由貿易的核心關鍵在於,若台灣產品不好、產業結構沒有提升,簽再多FTA也沒用。

而從國際政治經濟學來說,自由貿易牽涉的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有諸如民主課責、財富分配及國家安全的問題。加拿大著名經濟學者Lusztig早在1996年就指出,就理性選擇而言,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政治成本往往大於經濟成本,政治人物之所以願意擔負政治風險,原因在於將自由貿易當成政治工具,實際上則是想達到其他的政治目標,包括外部的安全因素、內部政權的確保、特定團體的利益考量,及決策者的認知與意識形態,例如歷史定位等。

所以,縱使專家針對中韓FTA明白打臉:「關於面板的關稅是以10年為期漸行降低關稅,而在中國傾全力於發展自己的面板產業的企圖心下,10年的時間幾乎就足以百分百的面板自給供給中國市場,緩慢降低關稅的結果最終仍可以擺脫中國對韓國或台灣面板的依賴。」但這個一昧親中的政府還公然欺騙台灣人民,說中韓FTA後將徹底衝擊台灣每年高70萬輛汽車零組件,只是遍查遍條約中根本未有針對汽車業項目的協議,哪來汽車業的損失?

更甚者,這個政府不大肆宣傳本週二在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峰會美國和中國經馬拉松式談判,已宣布達成協議,將對擴大「資訊科技協定(ITA)」適用範圍進一步協商,台灣作為ITA成員國,初估台灣立即有一百多項產品可受惠,包括液晶裝置、電視攝影機、偏光板、聚酯材料及手機零件等,每年可節省八.一六億美元(約二五○.七億台幣)關稅。雖然其中沒有包括面板業,但經濟部長杜紫軍表示,十二月日內瓦協商最後清單的協議過程中,我方將會強烈「表達台灣爭取面板、工具機的希望」。

其實,對於中韓FTA的整體看法,央行總裁彭淮南的態度最為中肯,表示該協議其實是危機也是轉機,也就是提醒大家,要好好思考面對競爭挑戰的最佳策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