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2014

阿里山森林鐵道 - 世界的記憶、世界的遺產

于秉儀 圖/嘉義縣文化觀光局提供
阿里山櫻花鐵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照片來源:嘉義縣文化觀光局提供)

阿里山森林鐵道不僅僅是特殊的鐵道工法,也不只是五奇美感體驗,而是台灣的歷史,共同生活的痕跡,也是人類的智慧以及生活的點滴累積的成就。

世界遺產和阿里山森林鐵道

上個世紀末,國內連古蹟保存都還無法認同;相對地,也見不到自己國家的歷史價值,也見不到臺灣獨特之美。21世紀之初,執政輪替,陳郁秀女士出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今文化部),文建會委員丘如華向陳主委提出建言,以世界遺產的精神和國際接軌;陳主委敏銳明快的決定以台灣具有獨特性的潛力點,逐步推動登錄世界遺產的工作,而阿里山森林鐵道,就是在國際專家學者的一致推薦下成為18個潛力點之一。

礙於國際組織的重重限制,登錄世界遺產彷如登天,在國內缺乏共識的情況下,這項工作被延宕,幾乎忘了。


這段期間,阿里山森林鐵路碰到一波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風潮,林務局嘉義林管處幾乎將整個阿里山交給了當地一家建設公司,建設公司計劃在阿里山風景區內設置高級觀光飯店,也負責營運森林鐵路。原本期待民間的資金與動力靈活運用下,讓森林鐵路再現風華,無奈事與願違。(阿里山第一代的神木站老照片。(照片來源: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2010年,嘉義縣再度踏入推動世界遺產的行列,在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今文化資產局)的支持下,嘉義縣政府第一次以世界遺產主題舉辦阿里山森林鐵道展覽,並且邀請嘉義縣偏鄉的學生看展,學生們面對仿製的機關車頭、火車站售票口,興奮不已,此時方知,即使森林鐵道在嘉義縣,但縣民對鐵路陌生如外太空,承辦此案的文化處(今文化觀光局)了解未來的路十分寬廣,卻也十分艱難。

智慧的結晶

回溯日治之初,陸軍步兵中尉長野義虎首度登上玉山,他發現玉山比富士山(3776公尺)還高,1897年7月拓殖務省公告玉山為「新高山」;或許因日本人須在成年前登高往山上的神社參拜,日人頻繁前往玉山探勘終於發現位於玉山山脈以西的原始森林。若是森林可以盡情的開發,必定能提升日本的國力,1900年勘查阿里山地區森林資源與鋪設鐵道運輸木材的可行性後,1912年阿里山森林鐵路就通車了。

拋開後殖民的批判,阿里山森林鐵路今日的路線,起始於1903年台灣總督府林學博士何合鈰太郎在負責森林開發時即開始選擇鐵道路線,鐵道部技手川津氏跋山涉水確認,其後如進藤雄之助等工程師陸續出現於史冊,而整條路線是由民營公司滕田組、大倉組、鹿島組接力投入資金與人力,花了10年方才完工。



阿里山鐵路的shay蒸氣機車。(照片來源:嘉義縣文化觀光局提供)

簡單來說阿里山森林鐵路是登山的森林鐵路,路線長、落差大、隧道橋樑多軌道陡又彎等先天不良環境,需要幾項特殊的工法或技巧才能運作順暢:(一)為於高山運送木材而使用傘型齒輪直立式汽缸蒸氣火車shay,能適應彎曲軌道路線,以即時走時停的行駛方式,(二)為克服地勢急峻而設計的獨立山螺旋環繞式登山路段,(三)因用地有限而設計成曲折前進的之字形登山(如稱阿里山火車碰壁),(四)亞洲最高的762公厘軌距登山鐵道,(五)從平地開往2000公尺以上高山,林相在半天之內即有迅速變化;鐵道專家蘇昭旭認為(四)、(五)兩點也是使阿里山森林鐵道能迅速觀光化的原因。

現代化的觀光旅程



阿里山雲海落日。(照片來源: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尚未闢建阿里山公路之前,森林鐵路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早在日治時期已樹立了阿里山五奇的名號,日出、神木、雲海、晚霞、火車,表示鐵路已觀光化;春天,日人上阿里山欣賞極至美感的櫻花盛開,日人需要到玉山參拜神社,而且阿里山正是攀登玉山的捷徑,不論是所在位置、高度或生態多樣性等原因,玉山可說是台灣的心臟,而森鐵都如血管般循環運送出養分與人員。



阿里山雲海日出。(照片來源: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台籍人士如作家林維朝、黃純青等,以絕句或律師歌詠阿里山鐵路旅行的經驗:

登山有幸趁春晴,朝發諸羅曳杖行。

鐵路迂迴五十里,日晡已上沼之平。

阿里山高尺八千,車聲轆轆上危巅。

登山鐵路東洋一,七二洞天曲曲穿。

~~黃純青.登阿里山(摘自林務局嘉義林管處出版《阿里山詩集》)

雷車盤繞上層巒,颯颯天風夏亦寒。

小立山頭舒望眼,白雲如海蔚奇觀。

~~林維朝.阿里山(出處同前)

詩人點出了火車的汽笛聲、迂迴穿越隧道的路線、熱帶島嶼上涼爽的夏天和平原罕見的雲海。這不是一條簡單的路,不是蘇東坡「竹杖芒鞋勝輕馬」的潦草;遠從美國來的shey,嗚西嗚西喘息攀爬,煤碳、油料的味道撲面而來,這是來自世界上進步的空氣,上山頂更靠近自然,和風、雲、霧一起飄渺,這是自由的旅程。

旅遊的印象透過圖片和文字的宣傳,深植人心,成為台灣人一生朝聖的景點之一,但是,當年為克服山勢險峻做的努力,隨著科技發展逐漸被旅人遺忘。現在搭乘森林鐵路很容易在舒適的車廂內閉上眼睛,不知道過了幾個隧道,甚至速度太慢浪費生命,現在遺忘了歷史上騷人墨客吟詠的阿里山,除了吃一次奮起湖便當外,阿里山還有什麼特色?

文化資產重新體驗

如果以現代性的觀光資源來看,確實需要更多的資金豐富山林的建設,但是當阿里山森林鐵路被文化部選定為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以後,應該要以歷史的眼光,從文化資產保存的理念認識森林鐵路。



第二分道站,就是有名的「之」字形鐵道所在。(照片來源: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2007年開始,嘉義縣政府關注森鐵沿線的車站,2009年公告指定竹崎車站、奮起湖車庫、樹靈塔、琴山河合博世旌功碑、阿里山貴賓館為古蹟。此時尚限制在「單點」與「建築物」保存的概念,但是價值核心卻已呈現「具紀念性、代表性或特殊性之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也預告2010年嘉義縣將整條森林鐵道及其周邊景觀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文化景觀」!

從文化資產的價值來看阿里山森林鐵路,等於認識了阿里山林場開發的過程;優秀的木材讓日本外銷賺取外匯以外,日本國內如明治神宮、靖國神社等重要的建築物所需的木材,阿里山的木材是唯一選擇。因伐木事業而聚集的奮起湖聚落,因交換機關車頭延長停留時間而產生的鐵道便當;當木料下山後,因木材加工業而累積起嘉義市的資本,不但金錢聚集、商業發達,遠勝過原料生產地的發展。

這條路線討論的不僅僅是特殊的鐵道工法,也不全是五奇美感體驗,而是台灣的歷史,共同生活的痕跡,我們可以重回後殖民的立場批判日本破壞山林、掠奪資源;但也應該回到當下,看看已經行駛已逾100年的森林鐵路,和世界上其他登山鐵路一樣還在翻山越嶺、還是如此接近台灣的心臟,還是國際的亮點,所憑藉的不是呼嘯而過的速度,而是人類的智慧以及生活的點滴累積的成就。

(本文轉載自11月出刊《民報文化雜誌》第三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