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已隨著跨年煙火走入歷史,這一年,政局紛擾、動盪,影響深遠。先是三月的太陽花運動,把兩岸服貿協定擋了下來。接著,九月的餿水油事件,舉國震驚憤怒,其後「九合一」地方選舉國民黨大敗,馬英九先生辭黨主席,最近又遭同黨立委影射、媒體人爆料,可能私下收受頂新政治獻金。馬總統恐已無力影響臺灣未來。
2014年還是兩個歷史事件的周年紀念。一是100年前的第一次大戰,一戰是帝國主義、國際主義引發的市場爭奪戰爭,戰後,全球興起民族自決運動,日本統治下的臺灣,開始有人出來倡導文化運動、議會請願運動、「臺灣愛爾蘭化」自治運動。其二是,20年前的國民大會臨時會,通過了總統直選的憲改條文,劃時代地將國家領導人交由人民投票選出,真正落實主權在民精神,同時彰顯了臺灣主體性,也加速了臺灣本土化。這二件事件,都與今天臺灣的自由民主,有相當程度的關連。
儘管20年來,臺灣已歷經五次總統選舉,兩次政黨輪替,但民主道路走來,依舊步履蹣跚,主要原因是,臺灣並沒有完全甩開國民黨統治舊包袱,也沒有徹底肅清金權政治與貪腐。
外國政治學者常形容西方先進國家為「自由民主國家」(Liberal Democracies),人家是把「民主」當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政治氣氛,是相互尊重的、可預期的,外加一點的沈穩,在此種制度之下,少數的老牌政黨半規則性地輪流執政,公共政策只作合理適度的調整,不會有翻天覆地的改變。
但國民黨從來就不是一個自由主義政黨,尤其在馬英九先生領導下,更是如此,奪取政權是為意識型態,說得現實點,也是為特定集團及特定族群的經濟利益。她習慣於操作藍、綠議題,因為她可站在「中華民國正統」的「道德高度」,來盡情攻擊對手,以此宣告對手的不正當性、不適任性。她的競選一定是非常激烈、高度動員,且不惜投下重金。這說明了她何以丟不掉黨產這個奶嘴。
而有什麼樣的執政黨,也產生什麼樣的反對黨。民進黨或許比國民黨靈活、自由,但基本上仍有樣學樣,也是擁有職業黨工、組織與黨紀的剛性政黨,有「主席」、「中常委」及「中央評議委員」,選舉時也是盡量募款,砸大錢宣傳造勢,操作「愛臺」議題,動員族群與「基本盤」。
臺灣是一個擁有不同語言族群、種族的多元社會,長期來因統、獨議題而撕裂,民粹主義當道,彼此視為寇讎,只差沒有像烏克蘭一樣,爆發內戰而已。
2014年是臺灣政治的一個分水嶺,人民對政黨失去信心,公民參與崛起,柯文哲先生從默默無聞的醫生,卻能夠不砸大錢,不操作藍、綠,而贏過長期在基層紮根的國民黨候選人,此顯示臺灣選民關心的,不再是統、獨假議題,而是政商勾結、所得差距擴大、社會流動下降、薪資停滯等真實問題。
2014年的柯P旋風,反映傳統政治的缺失。金權政治與資本主義式民主,只是讓有權者更有權力,讓富者更加富有。臺灣的政治精英,都有經不起誘惑的私心,公民運動的陸續爆發,是基於對政治現狀的不滿,對公平正義的渴望,擔心所得水準長期停滯,擔心利益被兩岸財團出賣,因此這不只是公民「運動」而已,而是公民「改革」,對今後的政府政策及民意,或將產生重大影響。
未來臺灣推動「二次民主改革」,首要工作是開誠布公,大幅擴大政治參與,將公民參與的熱情導入政治系統,讓國家治理注入活力,否則政治制度與民意脫節,類似「自己國家自己救」的公民運動,仍將層出不窮。
國家治理在經濟政策上,即是優先處理財富重分配與經濟現代化問題,而不是十萬火急的去推什麼自由貿易協定。政治人物要能夠做出嘉惠中低收入者的政治抉擇,包括課徴財富稅在內。但在課稅之前,要能夠創造經濟成長的條件,尤其是創造中南部經濟的活力。
自由是臺灣人民百年夢想,這個夢想在李登輝前總統主導的1994年憲改得以實現,2014年我們看到臺灣年輕人與公民團體,以無比勇氣與決心,站出來捍衛臺灣自由,這一年,的確是臺灣政治的分水嶺,新型政治興起,公民參與湧現,政治不再被壟斷,套用柯P的話語,「現在是上工的時候」,大家共同為2015年「二次民主改革」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